飲用水源地范文
時間:2023-04-09 02:54: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飲用水源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飲用水水源保護是一項重大的民生項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環境保護法》等都對飲用水安全做出了重要的法律法規要求。
今年,省委、省政府將繼續實施“十項民生工程”,持續保持對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社會事業的重點投入,在此基礎上突出辦好19件民生實事。飲用水水源安全問題就被列入19件民生實事之一。近日,記者對成都市飲用水源相關問題作了調查。
為什么飲用水水源地在郫縣
成都作為長江中上游的一個特大型城市,因為其地理位置和歷史沿襲,還有途經成都的金沙江、岷江等水系,讓成都潤澤千年。地處川西平原腹心地帶的郫縣剛好位于都江堰灌區上游,水資源更加豐富。這些都為郫縣成為成都重要飲用水水源地打下了基礎。
不過,除了先天的優勢,后天的完善也很重要。在2013年以前,郫縣環保局還沒有引進先進的水源監控方式,對飲用水水源的監控完全是依靠人力,郫縣5個飲用水水源地新民場鎮、唐昌鎮、唐元鎮等需要大量的水源巡查人員。但是因為沒有追蹤設備和及時快捷的傳送設備,所以巡查人員到底有沒有到現場巡查、巡查到的問題能不能及時反饋都成了制約郫縣飲用水水源監控的瓶頸。而2013年后,郫縣環保局引進了一套水源監控設備,這些為水源地的監測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同時,新民場鎮沿河居住村民數量不少,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會留下不少的生活生產垃圾,這些垃圾的排放勢必會對水源水質產生影響。于是2013年起,一場聲勢浩大的“生態搬遷”開始了。
李婆婆是這場“生態搬遷”中的一員。過去她一家老小都住在新民場鎮云橋村沿河道旁的農家院里,過著最有農村氣息的生活。養幾只雞、幾頭豬,有一個自己的菜園,大部分時間李婆婆都在自家院子里活動,偶爾遇到趕場,就背個竹簍筐出門去鎮上買點生活必需品。
由于李婆婆家院子緊挨河道,所以生活污水流進河道里的現象很常見?!坝械臅r候我們起床漱口洗臉后,直接就把水倒在河里了?!崩钇牌耪f,由于村上的人沒有城市人那么講究衛生,所以洗完菜后水都往河道里面倒。這樣的生活方式,當時在他們看來沒有什么不對的地方。
然而,作為承擔著成都市中心城區80%供水任務的郫縣,飲用水水源地的地位不可小覷,它的水質優劣直接關系著絕大部分人口的飲用水安全問題,上述狀況必須改變。
2012年開始,成都市級財政每年投入不少于6000萬元的專項資金,對位于郫縣重要取水點的自來水六廠進行飲用水源專項保護。
像李婆婆這樣的農戶,要理解飲用水源專項保護計劃也許過于深奧,他們并不完全清楚這里面涉及的一環又一環的連鎖反應。但是有一點他們卻非常清楚,那就是他們需要搬離現在所居住的地方,搬入到由政府專門為搬遷住戶新修的小區里集中居住。在郫縣新民場鎮隨處可見“生態搬遷”的標語,該搬遷項目共需拆遷安置409人,192戶。
從居住了幾十年的老屋里搬走,打破幾十年形成的生活習慣,李婆婆和許多村民都不舍和不情愿。然而這件關系到絕大多數人利益的事情似乎已經到了必須為之的時候,郫縣環保局工作人員聯合云橋村的村干部一起對當地村民進行了知識宣傳和搬遷動員工作。
隨著工作人員多次的政策講解和實地的情況分析,云橋村的許多村民逐漸明白了原來居住的地方承擔著如此重大的責任,而他們的一舉一動更是關系到更多人的福祉。帶著對老宅的依依不舍,沿河居住的村民都相繼搬離,住進了“生態搬遷”小區里。
占地50余畝飲用水源濕地保護項目落戶云橋村,是繼“生態搬遷”后的又一個大動作。選址郫縣云橋村,是因為云橋村地理位置特殊,成都自來水六廠的取水源徐堰河、柏木河、柏條河三大河流都途經此地,所以云橋村是成都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
時下正值初春,云橋濕地保護區多數的植物還未展露新枝,大片大片的蘆葦隨著呼呼的寒風翩翩起舞。這時有兩位修護工正在云橋濕地外修補路基,而云橋濕地也進入了休眠期,這段時期是不準游客進入的。
“這里的空氣質量很好,是一個天然的氧吧?!秉S木說,作為郫縣環保局的工作人員,他們明顯感受到了云橋村和別處空氣質量的差距。由于這里是重要的取水口,所以一切生產生活痕跡都不能留下。
站在取水口,清澈的河水奔騰而下,卷起的一片片白浪似乎在昭示著這里優良的水質。
“夏天到這里來的感受又不一樣了,現在覺得很冷,但夏天就覺得特別舒適?!杯h保局工作人員說。一邊是濕地公園,一邊是取水口,兩岸沒有生產生活污染,此地擔負起了成都飲用水水源地的重任。
飲用水水源保護到底是怎樣的
工作
28歲的刁楊和26歲的趙歡有很多相似之處,年齡相仿、從部隊退役回來、年紀不大,卻都已結婚生子,如今兩人有著同一身份——郫縣新民場鎮的水源巡查人員。
見到二人時,他們正如平常一樣戴著手套,拿著鐵絲和鐵鍬在新民場鎮一條長長的河道旁進行巡查。刁楊說每天巡查的工作都一樣,開著縣上派發的一輛標有環境監督大字的皮卡車,在新民場鎮6個村來回檢查有無河道安全問題和隱患。農村的小路多,許多地方皮卡車無法到達,他們就必須徒步進入巡查,而這些地方往往已人跡罕至了。從早上9點開始工作到晚上7點,據他們自己估算每天的路程大概在30多公里,上班時間幾乎就沒沾過板凳。
這一天,刁楊和趙歡第三次巡查到新民場鎮一處河道,由于天氣寒冷,這里除了路旁的柏楊樹與之作伴,就只有一陣陣寒風和一波波奔騰的河水。他們細心地巡視著四周的情況,這時發現河道處的鐵絲網被人為損壞,并且還有殘留的一些野炊用具遺留在河道旁,于是他們迅速拿出定制手機將圖像拍照后傳送到郫縣環保局飲用水源數字化管理平臺。
與此同時,郫縣環保局飲用水源數字化管理平臺里,網格化視頻監控室的工作人員小黃正追蹤著5個鄉鎮的河道、橋梁等情況,在這個監控室里她一坐就是一整天,除了上廁所的空隙可以起來換個姿勢,大部分時間她都必須密切關注各個監控點的情況。接到刁楊他們傳過來的照片,小黃趕緊對照片地點、內容進行核查,判斷了事件的大小后,依據相關辦法及時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在管理平臺處有三位工作人員,他們都是剛畢業沒多久的大學生。對于這份幾乎沒有節假日,眼睛幾乎十幾個小時不能離開監控屏幕的工作,他們輕松地說:“這就是工作,如果能發現一處問題,解決一處問題,那會讓我們很有成就感的?!?/p>
在成都市郫縣的5個鎮有許多像刁揚和趙歡這樣的水源巡查員,他們的工作就是及時將巡查中發現的水源問題發送到郫縣環保局飲用水源數字化管理平臺處,管理平臺會根據巡查人員提供的信息、圖片或者視頻及時給出方案。
這種物聯網式的水源監控方式讓過去復雜多變的水源監控變得清晰明了。
成都的飲用水水源水質到底怎樣
從成都市環保局獲悉的一份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共有縣城以上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28個。中心城區自來水二、五、六、七廠集中供水服務人口約500萬人,設計日供水能力228萬噸,2013年實際日供水量180.8萬噸;其他區(市)縣水廠集中供水服務人口約415.6萬人,設計日總供水能力163.55萬噸;2012年實際日供水總量98.4萬噸(2013年數據暫缺)??h城以上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109項指標全部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域標準要求。
對于從未離開成都的人們來說,要分辨出成都市的水質優劣狀況是比較困難的。然而對于一部分在外久居過的人來說,成都市的水質如何他們似乎最有發言權。
在上海工作快5年的王強在今年正式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成都,在“大肆”比較了成都與上海在發展上的差距后,他突然去廚房忙活了一番,再出現時,已經泡好了一壺茶?!吧虾K|硬,水質比較差,我已經很久不喝茶了?!蓖鯊娬f,回到成都后,他重拾了過去喝茶的習慣,相比較而言,成都的水質比上海一帶好太多了,水質清澈、口味回甜。
篇2
從固原出發,駕車往東南方向沿101省道行程約半小時,便進入了開城鎮賀家灣一級水源地保護區。沿著保護區一條柏油小道向山里行駛,一股松柏夾雜著丁香花的芳香撲鼻而來,路兩邊的山坡上松柏青翠,青草綿綿,盛開的丁香花點綴其中。坐在山頂的涼亭中,涼風習習,遠眺四周,連綿起伏的山巒層層疊嶂,賀家灣水庫如一塊明鏡鑲嵌在群山環抱之中。眼前的一切,令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隨行的固原市環保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賀家灣水庫承擔著固原市區及原州區東部、西吉縣城及其東部、彭陽縣北部部分鄉鎮約50萬人的飲水,是固原山區最理想的集中式水源地之一。但是以前由于資金匱乏,監管不到位,住在周圍的村民常年在山上開墾放牧,導致這里水土流失嚴重,水源地逐年萎縮,再加上人為污染嚴重,飲用水安全受到了威脅。經過這幾年政府大規模的環境整治,山綠了、水清了?,F在村民們全部都搬走了,昔日的村落小院、房屋已蕩然無存,管理站的基礎設施和監管設備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在賀家灣水質預警監測站,我們見到了常年駐守在這里的老員工楊生俊?,F年55歲的楊師傅雖然是個農民,卻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楊生俊從2005年就來到了賀家灣水庫,成了一名專職的水庫管護員。來這里之前,他曾在彭陽縣奈何水庫做過臨時工。老楊告訴記者,因為賀家灣水庫地處大山溝里,四面環山,交通閉塞,生活條件艱苦,所以之前很少有人愿意在這里長待下去。他最初來這里,也只是想著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補貼家用。剛來時,整個管理站平時就他一個人留守。
看護水源地是一件既枯燥又單調的工作,老楊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沿著水庫周圍巡視,防止有人或者牲畜跑進來。除此之外,他還負責每天查看水質、水位變化以及開閘放水等工作。在周圍村民還沒有搬遷出去之前,楊師傅經常因為阻止人和牲畜進入庫區活動和村民發生爭吵。后來,賀家灣庫區被政府設成了飲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同時,當地政府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將當地村民全部遷出了保護區。
成為一級飲用水源地的賀家灣水庫環境有所改觀了,但老楊的問題出現了——“成天就我一個人,除了一條狗陪著,平時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了。晚上一個人住在這里,還真有些害怕?!崩蠗钚χf,原本就偏僻的監測站,變得更加冷清了。由于缺少和人交流,老楊也漸漸變得少言寡語,經常一個人坐在水庫邊上發呆。
老人們常說,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有感情,老楊也不例外。一年里老楊回不了幾次家,可是每次在家里住不上一兩天,就急著往保護區趕。按他的話說,既然干上了這個活,那就得給人家干好。更何況我守護的是固原市和周圍地區50多萬人的生命之水,千萬不能出任何問題。就這樣,雖說是條件艱苦,但老楊在工作上沒有半點懈怠。在他一個人留守的日子里,從未出現過任何差錯和問題。
2009年,固原市政府投資1160萬元的整治工程正式開工。上萬名干部群眾上山植樹,營造水源涵養林4700畝,并對庫區的道路、管理站等基礎設施進行重建和改造。工程建成后,賀家灣庫區將由水土流失區變為水源涵養林區,不僅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顯著增強,也為改善水質、確保50萬城鄉居民飲水安全提供了保障。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先后投入環保資金507萬元,在保護區設置了警示牌和圍網等保護設施,同時建成了寧夏第一家飲用水水源地預警監測站——賀家灣水源地預警監測站,并首次在西部地區水源地運用了最先進的生物檢測技術,24小時不間斷檢測水源地水質情況,實現了寧夏水源地預警監測零的突破。如今的賀家灣已是固原市的水源地生態保護區,成為固原東部農村安全引水工程、東山坡引水工程和固西引水工程主要水源地,日均引水量8000噸左右,保障了固原市區、西吉縣城、固原東部山區農村50多萬人的日常飲用水。
隨著政府在農村環境整治方面的投入不斷加大,保護區的環境和工作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楊生俊的日子也跟著一天天好了起來。
篇3
一、指導思想
以中央、省、市有關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促進人民群眾的生活、生產與生態協調發展,確保水資源安全、衛生,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廣大人民的身體健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劃定的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3、《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單位衛生規范》;
4、《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HJ/T338—2007。
三、劃定保護區的對象
本方案劃定的飲用水源保護對象為興隆辦事處樹地村集中飲用水的水源。
四、劃定方案
1、一級保護區:取水點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防洪堤壩范圍內的水域及其相應河段兩岸防洪堤壩外側縱深各50米的陸域;
2、二級保護區:從一級保護區上界起上溯2500米(包括匯入上游的湯池、哈達兩支流)和下游距一級保護區邊界200米水域(10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沒的區域)及其相應河段兩岸外側縱深各1000米的陸域。
五、保護措施
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禁止設置排污口,禁止一切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的活動以及破壞水源林、護岸林、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禁止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責令限期拆除或者關閉。禁止從事農牧業活動,禁止從事網箱養殖、旅游、游泳、垂釣、淘沙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禁止在該保護區內設立墓地,禁止居民及個體、單位在保護區內從事對水體有污染的農牧業活動;禁止在該保護區內傾倒、堆放工業廢渣、畜禽與居民糞便、生活污水以及其它有害廢棄物,禁止居民和企業設立排污口和建立輸送污水管道、渠道;禁止建設油庫;禁止在保護區內使用農藥、化肥、炸藥等使水體受到污染;禁止廠礦、企業,特別是采礦行業、玉器加工業、繅絲等向保護區內排放廢水廢渣。
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禁止設置排污口,禁止一切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的活動以及破壞水源林、護岸林、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禁止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責令限期拆除或者關閉。禁止建設化工、電鍍、皮革、造紙、制漿、冶煉、放射性、印染、染料、煉焦、煉油及其他有嚴重污染的企業,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轉產或搬遷;禁止設置城市垃圾、糞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廢棄物堆放場和轉運站,已有的上述場站要限期搬遷;禁止利用未經過處理、不達標的污水灌溉農田;不得濫用化肥農藥,不得使用炸藥、藥品捕殺魚類;化工原料、礦物油類及有毒有害礦產品的堆放場所必須有防雨、防滲措施;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旅游等活動的,應當按照規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飲用水水體。
篇4
關鍵詞 農村;地下飲用水源地;安全評價;問題;措施;江蘇睢寧
中圖分類號 TU99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2-0230-01
1 睢寧縣農村地下水質概況
睢寧縣位于江蘇省北部,隸屬徐州市。全縣總面積1 773 km2,人口131萬人,耕地面積10萬hm2,轄16個鎮。地處黃淮沖擊平原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睢寧縣主要以農業為主,農村人口占較大比重,因此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尤為重要。睢寧縣農村分散式供水工程主要開采全新統孔隙水,部分鄉鎮集中式供水系統工程主要開采下更新統及上第三系孔隙水。
1.1 全新統孔隙水
全新統含水層為淺層地下水,該含水層為潛水含水層,水位埋深為5~10 m,該層水受人類活動及水文氣象等因素影響大。pH值為7.2~8.0,總硬度變化為360~840 mg/L,溶解性固體平均含量1 500 mg/L。平均氟含量超過2.0 mg/L,遠遠超過人畜飲用標準(1.0 mg/L),長期飲用高氟水對人身健康極為不利,該層水不適宜人畜飲用。
1.2 中上更新統孔隙水
感官性指標符合飲用水標準,pH值呈偏堿性。一般化學指標主要是礦化度和總硬度超標,毒理學指標主要是氟和硝酸鹽氮超標。
1.3 下更新統及上第三系孔隙水
下更新統和上第三系孔隙含水層埋藏在全新統和中上更新統之下。該含水層為承壓含水層,多年平均可供水量為5 319.79萬m3/a。該層水為無色、無嗅、透明、無懸浮物、偏堿性水,含氟量低于1.0 mg/L,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該層水埋深為80~150 m,水質較好、水量充足,礦化度、總硬度、氯化物、氟化物及硫酸鹽僅個別井超標,是農村居民較理想的飲水水源。
2 農村地下水源地安全狀況評價
2.1 評價項目
地下水一般污染物評價項目必需評價的4項為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高錳酸鹽指數、氨氮;選評的3項確定為pH值、硫酸鹽、氯化物。在這7項之外,有鐵、錳水質監測資料的,再加上鐵、錳含量作為一般污染物參數。地下水源地有毒污染物項目為硝酸鹽、氟化物和砷。
2.2 評價結果
2009年對現在運行的76座地下水井監測結果評價。一般污染物指數全部達標,整體水質良好。但是從單項指標看,也存在個別水井的鐵、錳超標現象。76座井中,鐵超標(>0.3 mg/L)的有6座,超標率為7.9%;錳超標(>0.1 mg/L)的有19座,超標率達25.0%。
有毒污染物水質指數為2~4,有毒污染物水質指數超標的水井全部為氟超標。氟超標(>1.0 mg/L)的井數為33座,超標率為43.4%。
綜合來看,睢寧縣農村飲用水安全主要問題為氟化物超標,目前正在運行的農村地下水井供水系統,水質氟含量超標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水源井封井質量不高,或水源井使用年限較長,引起全新統或中上更新統中水進入水源井的緣故。
3 睢寧縣農村地下水源地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地氟病
地氟病的發生往往與病區環境地質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密切相關,通常認為是由于長期飲用含氟量較高的地下水所致。據有關文獻,結合此次獲得的水質分析成果,睢寧縣高氟水(指地下水中氟離子含量>1.0 mg/L)主要存在于中上更新統孔隙含水層中及上第三系孔隙含水層中。氟離子含量偏高的原因與當地總體上處于地下水補給、徑流、排泄的下游,有利于氟的富集有關。睢寧縣的地氟病主要分布在高氟水的范圍內,這可能與氟離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有關,因為氟在水中有多種存在形式,不同的存在形式致病機理不一樣。
3.2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是睢寧縣較為嚴重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且以全新統孔隙水污染較為普遍,在城鄉地區主要由工業“三廢”及生活垃圾所引起,在農村地區主要被農藥、化肥和污灌水污染。據水利部門編著的《睢寧縣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分析報告》中有關資料,該縣全新統孔隙水氨氮、氟等指標超過飲用水衛生標準[1-2]。
3.3 存在混合開采及資源浪費現象
由于區內絕大部分生產井在打井施工時,未嚴格按照不同深度含水層應分別成井的有關規定(即分層取水),故造成多個含水層混合成井現象。這種串層混合開采常造成多個含水層之間發生或加劇其水力聯系,使得水質差或被污染的含水層補給水質好的含水層,而形成多個含水層同時發生水質惡化現象。另外,串層開采還給有關水位、水質分析、開采量等調查統計資料的利用及地下水資源量分層計算工作帶來困難,同時也不利于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和管理[3-4]。
4 睢寧縣農村地下飲用水源保護工程措施
4.1 重要地下水源保護區隔離工程
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水資源管理條例劃定水源井保護范圍。在保護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一是設置滲水廁所、滲水坑、糞坑、垃圾場;二是堆放、填埋垃圾和有毒、有害物質;三是排放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四是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為。因此,針對睢寧縣農村地下水源存在的水源井保護問題,規劃各城鎮水源保護區的物理防護工程,一級保護區主要建設以下水源井物理防護工程:①按照井群各單井半徑30 m圓的外切線所包含的區域征地拆遷;②對一級保護區內現有污染源進行整治處理,嚴禁一切有污染的活動;③對井房拆建、新建、維修改造;④在保護區建設截洪溝、防洪墻;⑤在水源地保護區邊界建設圍墻或鐵藝圍欄,樹立永久性水源地保護區標志碑。
4.2 二級保護區主要建設環境治理工程
主要有以下治理措施:一是在飲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樹立永久性分界樁,在主要道路入口設立永久性標志牌。標志樁、標志牌的形式和內容由環保部門統一設計;二是禁止新建、擴建、改建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三是農業生產上嚴禁使用污水灌溉和使用持久性、劇毒農藥和高殘留除草劑。在農村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四是對二級保護區內的村莊實施廁所改造工程、排污管道入戶工程、污水集中處理工程、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工程和村莊河塘整治工程;五是禁止設置油庫,堆置和存放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放射性廢物及一切可能使水質惡化的物品,禁止存放液體或氣體燃料、化學物品及廢水。
5 參考文獻
[1] 呂蘭軍,盧青.農村飲用水安全保障中的水文服務與思考[J].水資源研究,2012,33(3):46-48.
[2] 姜婷秋.農村飲用水安全和水質衛生監測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9(24):103.
篇5
關鍵詞: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問題;環境保護工程
由于我國人口不斷增多,對于水源的需求也日益加大,但由于人類生產生活的范圍不斷延伸,水源地的建設越來越困難。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是供給我國居民用水的重要資源,其環境保護工程的建設是保障飲水安全的重要舉措,需加強管理。但是當前湖庫型水源地存在著水質惡劣、水位下降及水利建設不完善等問題,導致水源質量越來越差,面對這些現象,我國已經逐步意識到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完善的必要性,開始計劃環境保護工程的建設措施。筆者通過淺析當前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的實際情況,對構建環境保護工程提出個人看法。
1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的現狀問題分析
1.1立法明確、缺乏實施。水源地環境保護本應是政府職責所在,但是通過實際情況發現,雖然我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規范》、《環境質量標準》、《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條例對飲用水水源地有明確保護措施,就這些條例而言,指導性意見措施非常完善,但是就實際運行機制而言,并未有明確的環境保護措施實施,對于環境保護工程的建議也未有成效。這種“光說不做”的現狀是當今飲用水水源地缺乏合理保護的最大障礙,導致人們無視法律條文,不重視對水源地進行保護。
1.2水源地功能退化。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作為供給內陸水資源的重要渠道,不僅需要滿足人們生活用水,還需滿足周邊地區農業及工業用水,大大加劇了水源地的供給壓力,使水源地循環效率降低,水量驟減。并且由于城市化范圍的擴大,城市污染、垃圾堆放、下水排放等現狀都極大地影響了水源質量,給水源地造成了污染,導致現今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的生態功能較為脆弱,難以自行修復。
1.3管理機制不完善。水源地的保護應該具有統一規劃及整體管理條例,但是我國當前水源地是經由多個部門共同管理,部門間獨立性強,各部門都對其做出了完善意見,導致在保護過程中易出現意見不一的現象,并且各部門資源整合性差,導致在管理過程中效率低下。
1.4突發狀況解決不清。湖庫型水源地易出現突發污染現象,但是目前環境保護對于該方面的防止未有深入,導致一旦發生突發污染,會影響區域用水,給經濟發展造成影響。所以,對于突發現象的預測與解決計劃等方面需要進行提前分析,構建水源地預警機制。通過對于環境變化實時監測,可以避免突況下不能及時出現應急情況。
2提升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質量的措施
2.1生態工程保護。加強水源地的環境保護建設,首先要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區自然生態環境需要進行圍欄護理,避免周邊水域受到人為活動影響。同時對于河道適時清理淤泥,河內種植水生植物,優化水體。并在周邊地區建設生態濕地與綠色屏障,保護水源地內生物的多樣性,完善水源地生態平衡,以此優化水質。此外,加強水源地林地建設也是一項重要的環境保護工程,將湖庫分區域進行規劃,多樣樹種、多樣草種有效結合構建綠化生態網,是保持水源地區域內綠化工程的重中之重。并且周邊城鄉綠化設施也應不斷完善,不僅要使水源地內的水體不受污染,更要保證城鄉水體的質量,才是有效進行環境保護工程的手段。通過對生態保護及綠化面積的工程建設,可以達到涵養水源、優化水質的效果,從而提升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的環境保護力度。
2.2法律力度實際實施作用加大。立法項目的明確是有效開展環境保護工程的前提,面對當今各部門對于水源地的規劃措施,說明對于水源地的保護已有充分掌握,在此基礎上,各部門應該聯合進行水源地的合理保護,將環境保護工程科學合理的實施出來。首先,應該樹立群策群力的意識,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本就是多部門聯合實施,那么應該總結多方位的建議與意見,結合大家觀點做出合理環保規劃;其次,實施過程中,應該不斷宣傳水源地環境保護建設的重要意義,不僅對工作人員做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更要對周邊群眾、企業做出合理引導,利用群眾的力量擴大環保渠道,讓更多人意識到保護水源的必要性;最后,對于破壞水源地的群眾或企業,采取有效的懲罰力度,并對這種破壞行為的后果明確告知人們,將合理避錯進行實際開展工作。通過將法律規定進行項目規劃并明確實際應用的措施,是有效提升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的方法,可以實現水源地水質的提升。
2.3完善預警機制,通過預估完善環境保護工程。對于水源地應該分片建立布控設施,實時監測,有效分析各片水體的質量情況,預估其污染能力對于整個湖庫的影響,針對較大問題做出評估表,明確各項指標的解決措施。
3案例分析
某城鄉交界處水庫,建立15年左右,上流域林地面積廣泛,近期進行檢測過程中,發現水質受損。一是由于上流域工廠多,造成污染嚴重,二是受人類活動影響大,居民生活用水排放不合理,并且農業生產時,大量農藥殘留物隨地表及地下水流入水源地,影響水質;三是對林業的開發,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林地涵養水源能力下降。由于在水源地周圍出現的各種問題,政府決定優化水域,構建環境保護工程。該地區在環境保護工程建設中,采取了以下幾方面措施:
第一,圍欄護林,對于林區的亂砍亂伐現象,政府首先對其開展了保護措施。通過對周邊居民與企業進行法律知識引導,發動群眾的力量共同保護林區發展,同時也降低了周邊人們活動對林區的影響。此外,政府加大林區規劃建設,對于林區其他樹種科學種植,豐富林區多樣性。同時,構建水源地周邊防護林,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水質優化,政府加大經濟資金投入,對水域內種植水生植物,優化水體,并設立防護網,對于湖庫水源區明確警戒線范圍,違反規定者給予一定經濟處罰。第三,政府加大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在城鄉地區公布欄張貼公告,說明水源地受破壞的嚴重后果,警醒人們合理用水、節約用水。同時發放保護水源地的宣傳手冊、環保袋,利用實際宣傳提升人們的參與性,有效保護水源地建設。
4結束語
水是人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財富,而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作為居民用水的重要來源,必須要確保其水體的循環性與可持續發展,面對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存在的立法、管理、保護措施等問題,必須要不斷構建生態保護與優化水源的機制,促進水源地的合理發展,以此為人們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周伶.基于GIS湖庫型城市飲用水源地安全系統分析[D].重慶:重慶交通大學,2012.
[2]李鑫.芻議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策略[J].環境與生活,2014(8).
[3]王.村鎮飲用水水源地安全評價技術研究[D].鄭州:華北水利水電大學,2014.
[4]唐肖.湖庫型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研究[D].蘇州:蘇州科技學院,2011.
篇6
關鍵詞:城市供水;水庫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影響評價;思路
中圖分類號:P343 文獻標識碼: A
引語:
某城市擬建設第二水源為位于城市北部山區的約30km的大(二)型水庫,該水庫已經當地政府作了第二水源的決定,并匯同相關職能部門,作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水庫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管理辦法及水資源論證等,并作了幾年的水質監測,各項水質監測指標基本達到了國家地表水水質標準中的II類水質標準,可滿足作為水源的水質要求,并劃分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一、二級及準保護區),對水庫水源地保護區上游河流沿途采金礦區等工礦企業作了相關整治,現擬建設供水水源設施,通過輸水隧洞輸送到城市郊區的自來水廠處理后對城市進行供水,該供水水源工程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1選址選線的比選
1.1取水口論證
取水口選址是否合理主要考慮水質安全的確保,取水口一般應有2個以上方案比選,主要從以下幾個要素考慮,水質保證、周邊水土涵養,水質不易有大的變化、方便施工等幾個要素。
首先要遠離水庫的上游入水口,并偏離來水水流方向,主要考慮上游河流受金礦區多年的開采,水質雖未受大的影響,但底泥重金屬經多年累積影響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須作底泥重金屬滲濾試驗對水質指標的影響);同時取水口不宜設置在下游水壩,造成水體流動加速,易引起水質變化;取水口附近陸域宜為沒有村莊及水體養殖區、沒有支流、沖溝等,以免對水質造成影響;不宜為周圍坡地為農村經濟作物及桉樹種植區,易造成面源污染,而宜盡量在自然植被較豐富地區;地形地質條件應利于確保進水塔地基可靠和隧洞進口洞臉邊坡穩定。
1.2輸水線路的論證
輸水線路方面的比選主要考慮從地質環境、對生態環境影響、村落敏感點、征地拆遷、項目投資、施工期環境影響等幾方面綜合比較,應盡量避開地質斷裂帶及敏感不良的水文地質,沿途避免或盡量遠離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及敏感物種及野生動物棲息地,偏離村屯密集區及當地水源地,以減緩拆遷及環境影響。擬應選擇3個以上輸水線路方案進行對比分析,如通過隧洞輸水方案、全管道輸水方案或隧洞+管道輸水方案,及不同線路方向等比選。一般優先考慮采用無壓隧洞輸水、重力自流供水方式,及輸水線路經過敏感點較少的方案,主要原因是隧洞多深埋山體內,生態環境影響小,僅施工營地等臨時占地需征用補償,工程征地拆遷補償費用相對于較小,無需搬遷安置,社會影響程度也相對較??;各施工營地和施工支洞距離各敏感點較遠,產生污染對周邊居民影響較小。
2水質、水量的保證
為確保取水口水源水質的安全、應加強入庫河流、庫區底泥監測數據及浸出試驗,完善取水口匯水陸域地表水、土壤監測,加強水源地水質達標的論證及環保措施,作為第二水源的供水量與城區現有水廠同時供水,水量應依據城區需水量的近、遠期的預測,科學給出需水量,應設置在線水質、水量監測,確保供水設施安全,制訂相應的應急措施,應急預案。
3水資源的論證
水庫現狀賦有灌區供水(包括灌區毛需水、其他供水工程供水),農村人畜需水的供水功能,同時,為保證水庫的生態用水及下游的生態補水,避免對下游水位及水量造成較大影響,應滿足近、遠期對城市供水、灌區供水、農村人畜需水及生態用水的供需平衡,結合在建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及水電樞紐的調水,進行水文情勢分析,構建水資源供需平衡,確定城市供水規模下的最低保證率及供水最低運行水位。通過水資源的論證,確保城市供水規模達到設計要求。
4環境影響
4.1對地表水影響
項目環境影響項目建成運行后,水庫作為供水水源將以本項目取水口為中心,重新劃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隨著各項水源保護工作的展開,過對庫區范圍內各項污染源的控制和治理,水庫水質應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其次通過分析水文情勢,對各功能用水的進行影響分析;施工期地表水影響主要表現在施工區及施工營地對地表水的污染分析及防治措施。
4.2外環境對本項目影響
水源地工程評價范圍內的礦區企業分布及農業面源等對水源地保護區的環境
影響分析。
4.3地下水影響
主要考慮施工期對沿線地下水影響,調查區域地下水補、徑、排情況,隧洞施工涌水情況、排放去向,沿線村民飲用水情況,主要考慮對區域地下水水位、水質影響,根據區域水文地質情況,分段分析隧洞對地下水環境影響及相應的環保措施。
4.4水土流失
結合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管理規定、土地利用情況、對周邊環境影響,著重分
析取、棄土場選址的環境合理性,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規定范圍內是不得設置棄土、棄渣場的。
4.5生態影響
了解生態功能區劃,調查野生動物、保護物種、古樹名木分布、取、棄土場周圍環境現狀,水生生物現狀,分析隧洞疏干水對植被影響,分析圍堰施工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5、水源地的防治措施及對策
5.1農業面源污染整治
集合農村生活污染源治理,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農用殘膜的集中回收再利用;削減農藥施用量,提高農藥利用率,推廣應用有機肥,削減化肥施用量。
5.2居民點整治
對水庫飲用水水源地附近尚有的部分居民及房屋,其生活污水對水源地水質會產生較大影響,采取措施有:
(1)設置垃圾收集點,建設垃圾臨時堆放場,添置垃圾桶、環衛車等,定點存放農村生活垃圾,定時清運,減少垃圾堆飲用水水源地的污染。
(2)大力推廣農村沼氣和秸稈氣化工程建設,產生的沼氣用于炊事、取暖、照明,沼液可作為優質有機肥,形成良性循環。
(3)加強禽畜養殖業的管理,一級保護區范圍內禁止禽畜養殖活動,保護區范圍內禁止興辦大型規模養殖場。
5.3種植業污染整治
水源地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區,營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林草緩沖帶。在一級和二級保護區內不得再新種植速豐桉樹林,逐步改造為水源涵養混交林。
5.4礦山污染整治
在水源地一、二級保護區禁建工礦企業,對已有礦區進行關停,并落實閉礦后的污染整治措施,結合地區礦產資源開發整合總體方案,對準保護區內禁建工礦企業,已有礦區進行整合,確保“以新帶老”措施的建設,進一步減少各項污染物的排放,同時加強礦山安全生產和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設立污染事件應急預案,防治突發污染性事故的發生及擴大,避免其對庫區水質造成污染。
5.5非工程措施
做好水庫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調整工作,開展保護區內的各項污染源控制和治理工作,在項目建成供水前,該區域水質可以滿足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II類水質標準的要求;應依水源地保護管理辦法,實行分級防護;加大環保法及水污染防治法的宣傳,加大執法力度;加大水土保持及生態農業;用行政、法律、技術、經濟等多手段進行水環境管理。
6、風險防范
應依據《集中式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指南》(試行)制定完善的風險防范應急措施,對污染源應分固定源、流動源及面源做風險防范措施及應急預案,完善風險預警、響應機制,加強應急監測及應急處置能力建設,配備在線監測及應急物質儲備,完善水質指標評價體系監控,規范取、中斷供水制度及防控工程,完善管理機構、制度及人員,落實國家?;饭芾項l例,尾礦庫環境應急管理辦法及石油天然氣管理保護法的要求,由政府組織形成以環保、城建、水利、衛生、安監等多部門聯動機制,形成統一指揮體系。
7、結語
對以水庫作為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工程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從分析思路上著
重分析是如何做好水源的水質、水量,保證城市供水的安全性及可持續性,因對項目而言,城市水源地其本身就是最大敏感保護目標,此外,工程項目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生態影響,如水資源,生態需水、選址選線涉及的生態敏感目標等,在施工期主要影響即有污染的,也有生態的,從工程特征及影響的環境要素需分析全面,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關注點,可進一步捋清此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思路,為環境的科學管理提供服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HJ2.1-2011)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HJ/T338-2007)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規范.
3)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全國環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系列參考教材,2014年版),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2014.
篇7
關鍵詞:飲用水源;客水;污染;預警
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是一項高度敏感的民生工程,《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強調,要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污染防治工作。地處沂沭泗流域下游的沭陽縣等地區,地表水源地極易受到上游客水污染,政府及相關部門如何提高水源地管理能力、保障水源水質安全,顯得極為重要。
1.水源地污染隱患分析
1.1沭陽縣主要水系及飲用水源地取水口
1.1.1沭陽縣主要水系概況
淮沭河、新沂河為沭陽縣兩大河流?;淬鸷雍拥涝O計流量為3000m3/s,由南向北縱穿該縣,南接洪澤湖、總六塘河(泗陽縣尾水通道),北連古泊善后河(連云港市送清水通道),屬地表水Ⅲ類功能區,六級航道;新沂河河道設計流量為6000m3/s,由西向東橫貫該縣,西接沭河、駱馬湖,向東流入黃海,為新沂市、山東沂蒙地區及宿遷市區重要尾水通道,沭陽縣境內分為南偏泓、北偏泓,分別屬地表水Ⅲ類和Ⅳ類功能區,在縣城西北處,南偏泓與淮沭河交匯,北偏泓建有上清下污地涵(設計流量為50 m3/s),淮沭河清水通過地涵上方向北通過沭陽新閘,新沂河上游尾水由地涵內東流,汛期大流量泄洪時,南偏泓和北偏泓平槽,當水位高于淮沭河,將對淮沭河產生頂托,并向南倒灌至沭陽閘,為保護淮沭河上游水質,此時須關閉沭陽閘。
1.1.2沭陽縣飲用水源地取水口
沭陽縣城區地面水廠于2006年初投入運營,供水能力5萬噸/天,水源取自淮沭河,沭陽縣城南6千米為淮沭河沭陽閘,在該閘北側600米的南關洞閘,建有城區飲用水源第一取水口;在沭陽閘南部上游,2008年又建設了第二取水口和飲用水源水質自動站。
1.2水源地污染隱患分析
淮沭河、新沂河兩岸建有防汛河堤,縣內無排污口。根據水源保護需要,沭陽縣依法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并完成了水源保護區專項整治。根據相關水系特征,目前水源污染主要威脅為四方面:一是汛期新沂河客水污染,倒灌匯入水源地保護區;二是水源地保護區上游淮沭河水源污染;三是水源地保護區內外的水陸運輸泄漏事故污染;四是人為破壞。以上四方面實際發生概率依次遞減,地面水廠投運以來,發生最嚴重的水源水質事件就是2007年7月2日,新沂河南北偏泓發生平槽,上游污染導致南偏泓總磷、氨氮分別超過三類水質標準17.3倍和34.0倍,南偏泓水向南倒灌進入淮沭新河南關洞渠,致使飲用水源地遭受污染,城區地面水廠停水近兩天。
2.預警響應體制和機制
2.1預警響應組織體系
成立飲用水源預警響應工作領導小組,下設水質監測工作組、環境監察工作組、協調處置工作組、信息保障工作組。
2.1.1水質監測工作組:負責保障水源自動監測站正常運行,并對飲用水源人工采樣和實驗室分析,也可提請省市環保部門實施水質同步監測。
2.1.2環境監察工作組:負責掌握可能威脅水源地的安全生產和水污染事故,對可能的污染源防范排查,跟蹤協調對污染源采取隔離、消解措施。
2.1.3協調處置工作組:負責統籌應急演練,及時了解周邊天氣形勢、水文情況,牽頭分析水污染可能到來和持續的時間,指導和協調應急期間的供水保障及調水沖污。
2.1.4信息保障工作組:根據應急領導小組指示,負責信息處理匯總上報、人員調配及后勤保障等工作。
2.2預警應急響應機制
當有信息顯示水源地可能或已受到污染,相關人員應及時報告應急領導小組分析確認,根據實際形勢,分別啟動紅色、橙色、黃色、藍色四級應急響應。
2.2.1藍色級應急響應
根據周邊天氣形勢、水文情況,可能將有客水下泄,或者飲用水源受到其他威脅,但尚難以確定近日會直接影響飲用水源,應啟動藍色級應急響應機制。在此期間,著重作好監測、監察、氣象水務信息通訊、信息分析上報工作,并及時作好提升響應級別準備。
2.2.2黃色級應急響應
根據預警,上游有大流量污染客水下泄,或者飲用水源水質受到其他威脅,將于近日影響飲用水源水質,應啟動黃色級應急響應機制。在藍色級的應急內容外,還須對污染源落實有效隔離、消解處理措施,科學實施調水沖污。
2.2.3橙色級應急響應
當飲用水源地污染已經形成,但污染程度輕微,地面水廠可以對凈水工藝實施強化處理,也可啟動第二取水口及地下井備用水源,則實施橙色應急響應機制。在黃色級的應急內容外,還須落實供水應急保障。
2.2.4紅色級應急響應
當飲用水源地污染嚴重,必須暫時關閉地面水廠,立即啟動備用地下水井等應急措施,則實施紅色應急響應機制。在橙色級的應急內容外,還須啟動城區地下水井備用水源、采取調集周邊潔凈水,保證安全供水,必要時,鼓勵部分企事業單位在應急期間有計劃進行調休。
3.邊界污染聯防聯治快速反應工作規則
加強預警應急工作保障,必須在改善預警應急裝備、提高人員素養基礎上,針對客水型污染特征,暢通上下游水務、環保部門的聯絡,完善聯防聯治聯席會議制度,落實邊界污染聯防聯治快速溝通和處置工作規則。
3.1環境信息快速通報交流工作規則
3.1.1適時通報重污染項目建設信息。鄰域上游地區建設化工、農藥、印染、釀造、制漿造紙、冶煉、電鍍等重污染項目時,應及時向下游通報,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抄送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簡本。
3.1.2適時通報環境保護敏感目標信息。鄰域下游地區建設飲用水源地等環境保護敏感目標時,應及時向上游通報。
3.1.3超前預警緊急排污訊息。當遇汛期泄洪或突發性污染事故,相鄰縣(市)之間要在第一時間通知對方,主動、實時通報河水流量、污染物濃度、水利調度等訊息。
3.2邊界環境保護快速執法處置工作規則
3.2.1提前開展污染防范性的聯合檢查。在汛期到來之前等可能會發生環境污染情況下,經協商同意,開展污染防范性的聯合檢查,加強重點污染源監管,可適時提請召開臨時聯席會議,商討預防與處置調度方案。
3.2.2快速處置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故。在遇到跨界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時,相關縣(市)應迅速趕赴現場,按照睦鄰友好、相互支持的原則,共同協調磋商、共同處理解決邊界污染,積極構建和諧、安全的區域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國務院,2006.
[2]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管理暫行辦法, 國家環保部, 2010.
[3] 關于沭陽縣地面水廠取水口受上游客水污染調處情況的報告, 沭陽縣環保局, 2007.
篇8
關鍵詞 飲用水水源地;生態保護;層次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 X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299-02
飲用水水源地的生態保護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在制定規劃方案時,需要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等諸多方面的影響。但在社會因素和環境因素等方面,往往存在大量無法用定量表示的定性因子,給規劃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1]。編制好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是保障居民飲水安全的首要任務,確定相關的環境保護工程規劃的方向和重點則是水源地保護的重中之重。然而飲用水水源地的影響因素很多,涉及面廣。為此,該文采用系統工程中的層次分析法進行分析,將問題條理化、層次化,構造出一個層次清晰的結構模型。
1 飲用水水源地概況
大連市三面環海,地形狹窄,是一個水資源極為緊缺的城市。人均占有水資源量540 m3,僅為全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16,約為全國人均占有量(2 700 m3)的1/4。2009年城鎮總用水量7.23億m3,其中城鎮生活用水3.51億m3,占總量的48.5%。隨著大連市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加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水資源需求量日益增加,飲水安全狀況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目前,大連市城市及縣級政府所在地共有集中式供水飲用水水源地26處,其中僅碧流河水庫和英那河水庫年供水量就占大連市市內四區用水量的90%左右。根據水源地基本情況的調查結果,水源地流域內人口約35萬人(2007年),沒有污染型企業,對水質影響較大的因素主要以居民生活垃圾、農業面源及畜禽養殖污染為主。目前的水質狀況較好,年均達到地表水III類標準要求,部分水期的COD、總氮、石油類一次值超標。
2 初步擬定的規劃方案
為了保障飲用水安全工作順利的開展,首先應將飲用水水源地視為一個動態的整體系統,對其污染物排放情況與水質變化進行動態分析,而后確定其主要影響因子,再進一步有針對性地提出水源地環境保護規劃的方向和重點。筆者采用系統動力學的方法構建了大連市飲用水源地污染物排放與水質響應系統模型,通過動態模擬結果,結合大連市實際管理工作現狀及不足,主要針對以下幾個方面制定規劃措施。
2.1 改革管理體制,強化管理機構
目前,飲用水水源地的管理方式是多頭領導,在深化改革的形勢下,這種管理方式不僅存在權力分散、責任不清的弊端,而且不利于實現水源地的綜合開發、合理利用、積極保護和科學管理[2]。為此,從適應飲用水水源地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出發,必須建立飲用水源地管理機構,打破各行政部門和區域的界限,綜合協調環保、水利、農業、林業、土地等部門,齊抓共管。
2.2 加強環境綜合管理
一是強化流域內污染源監管。圍繞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嚴格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中對不同級別保護區的相關規定,對各級保護區內現有的污染型工業企業提出清拆、整治和容量總量控制要求。二是加快城鄉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建設。加大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力度;加快大連城區和各區實現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結合新農村建設的特點,建設小型污水凈化處理設施和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場,減少降雨沖刷造成污染物的流失[3]。
2.3 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強化農業面源污染和綜合防治,禁止盲目使用農藥、化肥,嚴格控制劇毒、高殘留農藥使用量,搞好農業綜合防治,合理、科學地處理人畜糞便,積極推廣平衡配方施肥,不斷提高土壤自身保肥、保水、凈污能力,實施生態農業工程;有效轉變區域農業生產方式,全面推行農業資源高效、循環、安全利用技術,促進農業清潔生產,消除農業面源污染對保護區內水質的影響;健全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形成農業面源污染長效機制,健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體系,全面提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能力。
2.4 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
一是水庫清淤疏浚措施。通過水庫清淤,可以恢復至少2.5%以上的水庫庫容,提高調蓄能力,清除各種重金屬、氮磷營養鹽和大部分有機污染物,遏制水體富營養化的內在條件,恢復水體正常的凈化水質功能。二是周邊河岸生態防護措施。通過營造綠色隔離帶,維護河流良性生態系統,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同時兼顧沿岸景觀的美化[4]。三是上游生態恢復措施。圍繞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保護工作,逐步退耕還林,發展生態農業,盡量減少使用農藥及化肥,為庫區營造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2.5 強化環境應急能力
堅持體現以人為本,重在預防,充分考慮潛在突發性事故風險,并且充分考慮應急措施的科學性、針對性、及時性和有效性,制定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預案,一旦水源地發生水污染事件,要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實施監控和救援,最大限度地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時,盡力把水污染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3 應用層次分析法確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規劃工作重點
3.1 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國運籌學家Saaty教授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的[5],是分析復雜問題的一種簡便方法,可以把一個由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眾多因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加以量化。它通過把所有要解決的問題或所要達到的目標及其影響因素或采用的方法,劃分為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根據對客觀現實的分析,對每一層次各元素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定量表述,并按照因素間的相互關聯影響以及隸屬關系,將因素按不同層次聚集組合,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
層次分析法的主要內容:明確問題,建立歸遞層次結構評價指標體系;構造各層判斷矩陣,計算單一準則下同層個元素單權重;計算各層元素的總權重(即組合權重);進行一致性檢驗。一般將層次分為3種:①目標層用于分析問題的預定目標或理想結果。②中間層包括實現目標所涉及的中間環節,也稱為準則層。③最低層表示為實現目標可供選擇的各種措施、決策方案等,一般稱為方案層。
3.2 建立大連市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系統模型
從圖1可知,以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規劃的方向和重點的確定,作為層次分析的第1層(A層);在確定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規劃的方向和重點時,考慮從污染防治工程、生態恢復與建設工程、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工程、預警監控體系建設工程、環境管理能力建設工程5個方面工程進行,作為第2層次(B層);而對這5個方面工程具體又分為18個子工程,作為第3層次(C層)。在充分考慮18個子工程對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的近、中、遠期效果的情況下,于2010年重點開展點源及面源污染控制工程,主要是建設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違章建筑整治、生態移民、農田徑流控制工程、農村生態工程、農村能源建設工程、農村垃圾處理工程等項目,作為第4層次(D層)。
該文根據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主要思路,建立判斷矩陣,請10位具有高工以上職稱的相關專業專家對判斷矩陣內各元素之間的權重進行評分,取平均值后計算,并進行一致性驗證。在此主要介紹總權重排序的計算結果(表1)。由此可以認定該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
4 飲用水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重點確定
根據多層次權重分析,污染防治工程和生態恢復與建設工程是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工程規劃的重點,其中點源污染防治工程和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是污染防治的重點,周邊生態恢復是生態恢復與建設工程的重點。
點源污染防治工程以建設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站、場為重點,能夠有效的削減工業污染、生活污染,在短時間內緩解各水源地的水質問題。
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圍繞總量控制,以輸移路徑控制和末端控制為主,及時減少面源污染負荷,主要工程包括農村污水分散處理,畜禽養殖沼氣化工程等。遠期深入推廣生態農業、生態施肥等措施。
周邊生態恢復工程以強調水土保持為重點,最大限度地保護水土資源,預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擴大森林覆蓋率。森林具有涵養水源,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保護水源水質、水量等功能,是庫區的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5 參考文獻
[1] 李如忠,張元禧.河流水污染控制系統區域最優化規劃方案探討[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3(3):376-379,384.
[2] 高英利.關于大同市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地綜合管理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山西水利科技,2011(1):68-69.
[3] 張建永,朱黨生,曾肇京,等.我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分區安全評價與措施[J].水資源保護,2011,27(1):1-5.
篇9
關鍵詞:飲用水源地;異味物質;水溫;藻類
中圖分號:X7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6-0015-03
1 前言
水體異味現象普遍存在。早在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就發現了水體異味,根據美國的供水工作協會調查,在388座自來水廠中,約有43%的自來水廠存在持續時間超過一周的異味問題[1]。70年代末挪威的Mjosa湖中大量的顫藻水華所引起的難聞的霉味影響了20萬人的供水。在法國,國際水環境研究中心在1994~1997年間有140個關于水體異味的報道。近年來我國江蘇太湖、云南滇池、上海黃浦江、湖北熊河水庫等地均有水體異味事件發生[2~5]。目前飲用水的異味問題已引起全世界消費者的廣泛關注, 也是水環境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太湖是沿湖城市的飲用水源地,飲用水水質關系到公眾飲用水安全。2007年5月,江蘇省無錫市城區的大批市民的家中自來水水質突然發生變化,并伴有難聞的氣味,無法正常飲用。這次無錫水危機事件已經敲響了警鐘,雖然各級政府高度重視,采取了很多措施治理太湖,但太湖富營養化的趨勢短時間內無法逆轉。2012年3月份和8月份蘇州市自來水和飲用水源原水出現異味情況,居民反映強烈,經監測有64%的點位超過10 ng/L的飲用水限值,濃度最高的某水源地2-甲基異莰醇的濃度達到164.6 ng/L,約是其異覺閾值的16.5倍。因此對飲用水異味物質進行成分分析及其異味影響因子研究是十分緊迫的事情。
2 蘇州飲用水源地異味物質成分分析
對2013年蘇州某飲用水源地9種異味物質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異味物質檢出率及年均值見表1。檢出率最高的4種異味物質包括β-環檸檬醛、β-紫羅蘭酮、2-甲基異醇、土臭素等,其余5種物質均未檢出(圖1)。因此飲用水源地水體主要異味物質是β-環檸檬醛、β-紫羅蘭酮、2-甲基異醇、土臭素。根據各異味物質的年均值和嗅覺閾值分析,導致飲用水源地異味的主要物質是2-甲基異醇,水體異味表現為土霉味,與人體感覺一致。
對2015年蘇州某飲用水源地4種異味物質監測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異味物質檢出率及年均值見表2。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太湖飲用水源地主要異味物質年均值變化規律,4種主要異味物質都有很大幅度地降低,說明太湖飲用水源地水質有逐年變好的趨勢。但是2-MIB的3年年均值均超過了其嗅覺閾值,所以仍然需要對水源地的異味物質進行預警控制。
3 異味物質濃度與環境因子相關性分析
采用SPSS16.0 軟件對蘇州A,B兩個飲用水源地異味物質和環境因子進行相關性分析(Pearson相關系數,雙邊分析),見表3、表4。
飲用水源地A土嗅素與氨氮負相關,與水溫、溶解氧等其他環境因子無明顯相關性。2-甲基異坎醇與水溫、溶解氧等環境因子均無明顯相關性。β-紫羅蘭酮與水溫、溶解氧負相關,與高錳酸鹽指數正相關,與其他環境因子無明顯相關性。β-環檸檬醛與總氮、硝酸鹽氮負相關,與藻密度正相關,與其他環境因子無明顯相關性。異味物質土嗅素與2-甲基異坎醇正相關。
飲用水源地B 土嗅素與水溫、透明度正相關,與其他環境因子無明顯相關性。2-甲基異坎醇與水溫正相關,與其他環境因子無明顯相關性。β-紫羅蘭酮與水溫、溶解氧等環境因子均無明顯相關性。β-環檸檬醛與藻密度正相關,與氮磷比負相關,與其他環境因子無明顯相關性。異味物質土嗅素與2-甲基異坎醇正相關。β-紫羅蘭酮與β-環檸檬醛正相關。
水溫、光照、營養鹽等許多環境因子影響著藻類和放線菌等微生物的生長,同時也影響其產生2-甲基異莰醇、β-環檸檬醛、β-紫羅蘭酮等異味物質的能力。
飲用水源地A 中的β-紫羅蘭酮、飲用水源地B中的 2-甲基異莰醇、飲用水源地中的B土臭素均與水溫有相關性。Shu-Chu Tung等發現臺灣Feng-Shen水庫中2-甲基異莰醇與水溫及氣溫顯著相關[6]。Uwins等對Hinze水庫調查研究也發現土臭素的濃度與溫度有正相關性[7];Westerhoff等對美國Arizona州三個水庫異味物質調查結果表明,2-甲基異莰醇和土臭素濃度從春季到夏末呈上升趨勢,冬季時水中2-甲基異莰醇濃度降至檢出限以下[8]??梢娝疁厥怯绊?-甲基異莰醇、土臭素異味物質濃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水溫升高,促進水中產生的菌類、藻類生長、代謝和釋放2-甲基異莰醇、土臭素等異味物質,導致水體產生土霉味等水體異味問題。
飲用水源地B的土臭素與透明度正相關,飲用水源地A的β-紫羅蘭酮與溶解氧負相關。夏季光照強,透明度高有利于藻類光合作用,生長旺盛。因此代謝產生和釋放的2-甲基異莰醇等異味物質增加。同時由于藻類生長旺盛,其呼吸作用需要消耗大量氧氣。
飲用水源地B的四種異味物質與總磷、總氮、硝酸鹽氮、高錳酸鹽指數均沒有明顯相關性,與Shu-Chu Tung等研究臺灣Feng-Shen水庫中2-甲基異莰醇與環境因子無相關性的結論一致。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水體中異味物質濃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細胞產生速率、微生物降解,光降解,顆粒物吸附,波浪干擾及異味物質本身的揮發等因素。因此我們檢測到的異味物質的濃度,是實際產生量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氮、磷等營養元素濃度變化與藻類、菌類等微生物的生長不一定同步,可能是微生物生長存在滯后或者受其他水質因素綜合作用。太湖夏季藍藻優勢種為微囊藻。有研究報道認為微囊藻能產生環檸檬醛和紫羅蘭酮。兩個飲用水源地的β-環檸檬醛均與藻密度成正相關,與這一結論一致。
4 異味物質濃度水平與生物因素(藻類種類和數量)相關性討論分析
通過對2014~2015年的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2-甲基異莰醇濃度與藍藻種類和數量在95%置信區間呈正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583和0.605;土臭素濃度與藍藻種類在99%置信區間呈正相關,相關系數0.759,與藍藻數量在95%置信區間呈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597;β-紫羅蘭酮濃度與魚腥藻數量在99%置信區間呈高度正相關,相關系數為0.922。太湖的藻類種群組成主要為藍藻、綠藻、硅藻和隱藻,全年藍藻均為優勢種。有文獻報道藍藻中的某些種類可產生異味物質,因此太湖中的某些藻類可能是引起水質異味的主要原因(表5)。
5 結語
太湖蘇州轄區飲用水源地主要異味物質為土臭素、二甲基異莰醇、β-環檸檬醛,β-紫羅蘭酮四種。根據各異味物質的年均值和嗅覺閾值分析,導致飲用水源地異味的主要物質是2-甲基異醇,水體異味表現為土霉味,與人體感覺一致。較高的水溫是水體異味的一個重要誘因。太湖中的某些藻類可能也是引起水質異味的主要原因。
參考文獻:
[1]Suffet I H, Corado Ana, Chou David, et al. AWWA taste and odor surve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Works Association; 88(4):168~180.
[2]于建偉,李宗來,曹 楠,等.無錫市飲用水嗅味突發事件致嗅原因及潛在問題分析[J]. 環境科學學報,2007,27(11):1771~1777.
[3]Li L, Wan N, Gan N Q, et al. Annμal dynamics and origins of the odoroμs compoμnds in the pilot experimental area of Lake Dianchi[J]. China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 55(5):43~50.
[4]馬曉雁,高乃云,李青松,等.上海市飲用水中痕量土臭素和二甲基異冰片年變化規律及來源研究[J]. 環境科學,2008, 29(4):902-908.
[5]Zuo Yanxia, Li Lin, Zhang Ting, et al Contribution of Streptomyces in sediment to earthy odor in the overling water in Xionghe Reservoir[J]. China Water research, 2010,44(20):6085~6094.
[6]Tung S C, Lin T F, Yang F C, et al. Seasonal change and cor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for 2-MIB in Feng-Shen Reservoir, Taiwan [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8(145):407~416
篇10
【關鍵詞】 山仔水庫 底泥 磷釋放
前言
在國內外許多湖泊水庫等水體,采用了污染截流以后,水質沒有明顯好轉,經研究得出底泥中營養物質釋放是水質惡化的另一主要原因。山仔水庫在2001年底污染完全截流以后,通過2003年7、8、10、11月份的監測數據和富營養化評價均表明,水質沒有明顯改善,有些指標呈現上升趨勢。因此,對水庫底泥進行采樣,研究底泥中營養鹽在靜態時的釋放,從而得出水庫的內源負荷量,為山仔水庫富營養化治理提供理論依據。
水庫底泥中的磷釋放是一相當復雜的動態過程,釋放量的大小會受到水庫底層中溶解氧的狀況、溫度、pH值、生物活性、風浪擾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1]。由汪家權等[2]對安徽巢湖、隋少峰等[3]對武漢東湖、侯立軍等[4]對蘇州河和吳根福等[5]對杭州西湖等淺水中影響底泥營養元素釋放的環境因子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在厭氧條件下,底泥中的磷向水體釋放,且釋放強度隨pH值的升高而升高,好氧條件下,底泥非但沒有向水體釋放磷,反而從水體中吸附磷,呈“負釋放”狀態,厭氧條件下底泥釋磷量是好氧條件下的30倍,且pH值越低,“負釋放強度”越大。升高水溫、降低溶解氧和擾動上覆水均能加速磷釋放,而且最大釋放強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提前。但是福州第二飲用水水源地―山仔水庫屬于深水水庫,通過便攜式溶解氧儀測定水庫底部的溶解氧平均值為2.1mg/L,因此,本實驗主要考慮在切斷外污染源情況下,僅考慮厭氧環境和溫度影響的情況下,底泥中營養元素的釋放速率,從而計算出水體靜態情況下底泥-水界面污染負荷。
1 實驗方法
1.1樣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對山仔水庫的底泥進行了充分調查的基礎上,底泥采樣采用開閉式不銹鋼柱狀底泥采樣器(?準60×600mm)進行底泥的采集,樣品采集后立即避光保存。水樣采集與底泥采集同步,水樣采集采用中科院武漢水生所研制的采水器,并用超聲波測深儀測出相應點位的水深。具體采樣點位見圖1。總磷測定采用酸性消解/鉬銻抗分光光度法。
1.2上覆水樣處理
用于模擬實驗的上覆水樣采集與底泥采集同步,并帶回室內后立即經纖維濾膜(0.45μm)過濾,然后放入冰柜中冷藏備用。
1.3沉積物界面磷釋放實驗
在室內將柱狀樣中原有上覆水用虹吸法抽去,再用虹吸法沿壁小心滴注已過濾的原采樣點水樣,至液面距沉積物表面某一高度,并標記下這一刻度。下端用皮塞塞緊,所有柱狀樣品均垂直放入已恒定在指定溫度下的生化恒溫培養箱中,避光培養。第一次灌入的水樣作為起始樣。水樣用注射器抽取,每次取樣60mL,取樣后補充上覆水至同樣的高度,然后立即在針眼處涂硅橡膠密封。緊接著排出柱狀樣上部的空氣,一邊充入N2時,另一邊通過導管排出空氣,時間約為5分鐘。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充氮氣的導管盡可能的接近水面,而空氣排出管盡可能與管口對齊,以便內部原有的空氣盡可能的排出后,這樣能充分的保證該柱狀樣處在厭氧的環境中,具體見圖2。取樣時間為每兩天一次,并對所取水樣進行指標分析,全部實驗為24天結束。隨時間的增加,實驗水柱中濃度有所變化,這時某營養物的釋放強度可按下式計算[7]:
式中,R為釋放強度(mg/m2);V為柱中上覆水體積(L);Cn、C0、Cj-1為第n次、初始和j-1次采樣時某物質含量(mg/L);Ca為添加水樣中的物質含量(mg/L);j-1為第j-1次采樣體積(L);r為釋放速度[mg/(m2?d)];t為釋放時間(d);A為柱狀樣中水-沉積物接觸面積(m2),A=0.002827 m2,每次采樣后得出的釋放速度平均后即得到釋放速度,試驗的釋放速度是考慮底泥的釋放和沉降后的凈釋放速度,即表觀速度。由于山仔水庫常年年平均水溫變化在21~22℃之間,夏季(6~8)平均水溫在29.5℃左右,其余三個季節平均水溫在19℃左右,在本研究中取15℃代表春、秋和冬三季底部的水溫,25℃代表穩定熱分層時水庫底部的水溫。
2 結果與討論
2.1磷的釋放
根據模擬實驗結果并用式(1)計算,結果見圖3。
從圖3中可以看出,山仔水庫底泥有較明顯的磷釋放現象發生,整體上在兩個溫度下的總磷的釋放強度是隨著時間的延長而逐漸增長的。對于同一地點的柱狀樣樣品,不同的溫度對底泥中磷釋放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本實驗模擬在15℃,25℃溫度條件下,底泥中磷的釋放,圖3中可以看出,在25℃時,底泥中磷的釋放較15℃快,這是因為升高溫度能增加底泥中微生物和生物體活性,進而消耗O2也增多,從而使底泥中發生Fe3+Fe2+的化學反應,致使Fe結合態中的磷釋放出來。另外,微生物的活動還可以使沉積物中的有機態磷轉化為無機態磷酸鹽而得以釋放,總體上溫度上升與磷釋放程度有正相關關系。
2.2 底泥中的磷的釋放速率
結合(2)式可以計算出各點的釋放速率和年平均釋放量,具體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山仔水庫底泥中各個采樣點磷在15℃下釋放速度為0.501~3.530 mg/m2?d,25℃下為1.645~4.176 mg/m2?d之間, 15℃和25℃表觀總磷釋放速度的平均值分別為1.996 mg/m2?d和2.873 mg/m2?d,總體是夏季釋放速度大于其它月份。
3 小 結
通過對底泥進行營養元素釋放實驗,得出底泥中的磷在深水中的釋放規律,并對其釋放強度進行計算,實驗表明:
在厭氧條件下,磷有較明顯釋放現象發生,而且溫度的升高促進了底泥中磷的釋放。水庫三個底泥樣品中總磷在15℃下釋放速度平均值為1.996mg/m2?d,25℃下平均值為2.873mg/m2?d,說明水庫底泥中大量的磷的釋放是水體富營養化又一個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范成新.鬲湖沉積物理化特征及磷釋放模擬.湖泊科學[J].1995,7(4):341~350.
[2] 汪家權,孫亞敏等.巢湖底泥磷的釋放模擬實驗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02,22(6):741~742.
[3] 隋少峰,羅啟芳.武漢東湖底泥釋磷特點[J].環境科學,2001,22(1):103~105.
[4] 侯立軍,劉敏等.環境因素對蘇州河市區段底泥內源磷釋放的影響[J].上海環境科學,2003,22(4):258~260.
[5]吳根福,吳雪昌等.杭州西湖底泥釋磷的初步研究[J].中國環境科學,1998,18(2):109~110.
[6]國家環保局.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編委會,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第三版)[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