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指范文

時間:2023-03-25 00:04: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房四寶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文房四寶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

2、文房四寶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時期。北宋蘇易簡著《文房四譜》,一名《文房四寶譜》,敘述這四種文具的品類和故實等。硯臺,別名潤色先生,文房四寶中能傳世最久的一寶。

3、中國書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演變而來的,人們通常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大致是說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

4、文房之名,起于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9年),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文房用具除四寶以外,還有筆筒、筆架、墨床、墨盒、臂擱、筆洗、書鎮、水丞、水勺、硯滴、硯匣、印泥、印盒、裁刀、圖章、卷筒等等,也都是書房中的必備之品。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蒙恬造筆

毛筆被列為文房四寶之首。但毛筆到底有多久的歷史呢?先賣個關子,給大家講個故事。

相傳秦朝時,大將蒙恬駐軍邊疆,經常要向秦始皇奏報軍情。而當時文字書寫,是用刀刻的。由于邊情瞬息多變,需要頻繁奏報,用刀刻字就太慢了。

蒙恬急中生智,隨手從士兵手中的武器上撕下一撮紅纓,綁在木頭上。然后蘸著顏色,在白色的絲綾上書寫,這下子寫字速度大大加快了。

蒙恬高興極了,因為北方的狼、羊比較多,他因地制宜地改良,利用狼毛和羊毛做筆頭,制成了早期的狼毫和羊毫筆。

蒙恬造筆的傳說很有趣,但毛筆的出現實際上更早呢。據說,馬家窯出土的新石器晚期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筆描繪的痕跡。湖北的隨州還發掘出了春秋時期的毛筆,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

筆中之冠―― 湖筆

同學們,有“筆中之冠”之稱的是哪種毛筆呢?不如先來聽首歌:蒙恬將軍的智慧,湖州兒女的巧手,制作出一支支神奇的妙筆,名傳四海五洲。

這首歌是著名詞作家喬羽爺爺所作的《湖筆頌》。

湖筆的產地在浙江湖州善璉鎮。它的品種繁多,按照選料分成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類。湖筆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厲害的“穎”,它是指筆鋒尖端一段整齊透亮的部分,被筆工們稱為“黑子”。別小看“黑子”,這可是用上等山羊毛經過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一頭健壯的山羊身上只能取得200克筆料,帶“黑子”的最多也就80克。這可真是“千萬毛中揀一毫”呀,這樣制成的“黑子”毛純耐用,具有尖、圓、齊、健的特色。因此湖筆也有了“湖穎”的別稱。

趣味提問:制作湖穎,傳統上只選擇杭嘉湖一帶所產的優質山羊毛,那么會選取山羊哪些部位的毛呢?你來選選看。

①脖頸 ②腋下 ③背部 ④尾巴 ⑤胡子

提問答案:①②

篇3

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建設“平安海安”是我縣率先實現小康社會、加快經濟快速騰飛的必然要求。我們海安縣華強紡織有限公司一定以“三個代表”重要論述為指導,緊密圍繞“雙爭”目標,加強組織領導,優化企業內部安全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制,構建、完善“三防”網絡,充分發揮保衛部門的職能作用,有效地保障企業和職工生命財產的安全,努力營造企業穩定的社會環境、良好的治安環境、規范的法治環境、和諧的發展環境,打造出高標準的“平安華強”!

我們公司的創建工作按照縣委、縣政府的要求開展一年多,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但是,“創建平安”永遠沒有完美、完結的時候,我們一定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為社會的穩定作出努力?,F將我們的打算和做法向各位匯報。

第一,貫徹一個思想主線,就是實實在在的把“創建平安”提升到實踐“三個代表”思想的高度來認識,切入點放在解決全員的認識誤區上。我們搞創建,絕非造造輿論、開開會議、做做聲勢、搞搞形式,而是社會、是生存、是發展、是責任的根本需求,人民要幸福安康,企業要騰飛發展,國家要繁榮富強,哪一點離得開穩定安全的社會環境?不是講“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嗎?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當是“根本利益”的根本了。所以,在解決我們企業管理者認識問題的同時,今后繼續在全員中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做到人人想安全、人人抓安全,人人創安全,強化責任感,繃緊安全弦,確保我們公司永久平安。

第二,狠抓一個根本任務,就是預防和消除企業內部一切不安全因素、不穩定因素,著重點放在對新工青工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上。我們公司由于生產能力的擴大,新招了一批青年新工,不少來自外縣、甚至外省,受教育程度較差,他們對市場經濟大潮中出現的陰暗面缺乏辨別能力、抵御能力,加上人生觀、價值觀的不成熟,很容易滑入泥潭,走向另一個極端。因而,我們在教會崗位技能的同時,始終堅持做好對青工新工的思想、道德、形勢教育培訓,并固定專人落實責任,為他們服務,解決他們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增強他們抵抗腐朽、落后、丑惡等違法亂紀行為的能力,決心把他們一個個都培養成新時代的新型職工。這一方面,還有一項工作就是加強企業民事調解機制的組織建設,把企業職工中出現和可能出現的矛盾解決在萌帶狀態,我們的目標是矛盾激化率為零。再一點就是繼續深入持久地開展送溫暖活動,解決員工的后顧之憂,讓全體員工始終處于幸福、和諧、安定的環境之中。

第三,采取一個根本措施,就是高標準、嚴要求,形成人防、技防、設施防的網絡,著力點放在人力、財力的投入上。我們認為,搞平安創建,資金再緊張、效益再疲軟,也不能在這方面來得絲毫吝嗇;人員再精減、崗位再兼并,也不能減這方的人削這方面的崗。我們設置了隸屬于生產部的安保科,配備了專職保衛干部、護廠隊員、消防隊員,從上到下,每個班組都確定了兼職人員。近兩年來,我們先后投入了解萬元,在辦公樓、財務室、倉庫設置了紅外報警系統,各分廠均設置了消防報警系統,在新落成的公司總部配置了CK報警系統一套,還放置了電子巡更系統。行政管理搬入新落成的總部大樓以后,我們還準備邀請相關部門的專家來公司指導,共同就要害部位、危險部門的等級確定、設施配套進行規范與完善,以確保廠區24小時處于受控狀態。

第四,突出一個職責,就是創建平安,人人有責,責無旁貸,落腳點放在防范上。落實責任、追查責任,要造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我們準備落實專門人員,就企業已制訂的制度,包括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預案,治安、消防、安全、危險物品管理制度,車輛、人員、貨物進出廠門制度、外來人員管理制度,要害部門的守護制度,保衛門衛等的監護、巡查制度等逐一進行修改完善。對創建平安企業活動領導小組進行調整充實,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網絡進行高速充實,保證拉得出打得響,實職實戰實績。繼續抓好安全、消防、治安專兼職人員的專業技術培訓,要求他們熟悉應急預案的程序,熟悉企業的“一案三圖”,確保遇事不亂,果斷決策,治著應戰,以防患于未然。年內我們還準備搞三次演練:抓獲偷盜演練、人身傷害救助演練、消防滅火演練,從而不斷提高企業自衛、自救能力。

篇4

文字分化成為書法藝術和實用文字?!拔姆克膶殹狈只蔀樗囆g四寶和實用四寶,而藝術四寶又分化出完全脫離實用的美術工藝品。

“四寶”順序各書不同?!吨袊鴷ù筠o典》中的順序是:筆、墨、紙、硯?!段姆克淖V》中的順序是:筆、硯、墨、紙?!吨袊幕R》中的順序是:筆、墨、硯、紙?!栋不瘴姆克膶毷贰分械捻樞蚴牵盒?、徽墨、宣筆、歙硯?!靶掳菜膶殹钡捻樞蚴牵撼涡奶眉?、汪伯立筆、李廷圭墨、羊斗嶺舊坑硯。

哪一種順序比較合理呢?文房四寶有三種“功能”,兩個“方面”。筆的功能是書寫;紙的功能是接受書寫;墨和硯合起來只有一種功能:磨制墨汁。筆、墨和硯代表一個方面:制造文字;紙代表另一個方面:承載文字。比較合理的順序可能是:筆、墨、硯、紙。

“文房四寶”后來加上輔助用品,擴大成為“文房十三寶”?!吨袊鴷ù筠o典》列出其他文具近三十種,未列“簡犢”、“削刀”之類唐宋以前的古代文具。名目如下:

(l)筆:筆筒(筆簡)、筆架(擱筆、筆格)、筆床(筆船)、筆屏(插筆、掛筆)、筆覘(理筆試墨用)、筆洗、筆套(筆沓、筆帽);

(2)墨:墨床(放置墨錠用)、墨匣(墨盒,貯存墨汁用);

(3)硯:硯匣、硯屏(障風塵用);

(4)紙:紙鎮(壓尺、鎮紙);

(5)水:水盂(水承,無嘴)、水壺(水注,有嘴;水滴,貯水用、有小孔);

(6)?。河≌?、印泥(印色)、印盒;

(7)帖:法帖、帖架;

(8)雜項:腕鎮(臂擱、秘閣、靠手板)、糊斗(貯糨糊用)、臘斗(以臘代糊)、貝光(砑紙用)、放大鏡(愛逮)、剪刀、裁刀、鉤(畫鉤)、文具盤(都城盤)。

文房四寶是手工業時代的用品。工業化時代有機械打字機。信息化時代有電子打字機、語文處理機。實用文具不斷更新,藝術文具保持古雅。

談 筆

毛筆寫字,可大可小,可粗可細,能夠充分發揮筆畫變化的書法藝術。

甲骨文中有“聿”字,像手執筆?!绊病笔恰肮P”的初文?!墩f文》:“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薄癙,秦謂之P”。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此秦制字,秦以竹為之,加竹?!盤,從“竹”從“聿”是秦國的新造字。簡化字筆,改為從“竹”從“毛”,突出了毛筆的特點。

甲骨文遺跡中,有墨書朱書然后刻字的痕跡。甲骨文“聿”字的筆頭散開,好像是毛筆的形象?!霸谏檀笃诹粝聛淼募坠呛陀?、石、陶等物品上看到少量毛筆字?!保缅a圭《文字學概要》)。但是,未見毛筆遺物。

侯馬盟書為“春秋晚期晉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前497~前489)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用毛筆將盟辭書寫在玉石片上?!保ā吨袊蟀倏迫珪?考古卷》)所用毛筆早于戰國,可是沒有留下遺物。

晚近考古,發現早期古筆遺物,有戰國筆一支,秦筆三支,西漢筆二支,東漢筆三支。

戰國筆?!伴L沙楚筆”:1954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戰國木槨墓出土毛筆一支,筆桿竹制,筆頭用兔箭毛,筆毛夾在筆桿劈開的一端,絲線纏住,外面涂漆。這是今天能見到的最古的毛筆。同穴出土有竹簡和銅削。

秦筆?!霸茐羟毓P”: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始皇30年墓(公元前217)出土毛筆三支,筆桿竹制,上尖下粗,下端鏤空成腔,以容筆毫;其中一支附有細竹管制成的筆套,一端為竹節,另一端打通。

西漢筆?!敖隄h筆”:1975年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幕出土毛筆二支,筆桿竹制,均附筆套,其一筆頭尚有墨跡。

東漢筆?!熬友訚h筆”:1931年古居延地(內蒙古額濟納旗蘇古淖爾)發現毛筆一支,東漢初年之物,筆桿由四條木片合成,末端納筆毫,麻線纏住,涂漆;筆頂用木冒合,使四片木條束成一桿,附有筆套。西北無竹,故用木?!拔渫h筆”:1957年和1972年甘肅武威磨咀子東漢墓出土毛筆二支,筆桿竹制,其一上尖下圓,下端鏤孔,容納筆毫,纏以細絲、涂漆;另一處覆黃褐色狼毫,有墨跡。

漢代有所謂“天子筆”。梁吳均《西京雜記》:“漢制天子筆,以錯寶為跗,毛皆以秋兔之毫,官師路扈為之;又以雜寶為匣,廁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边@是玩賞珍品,于形制無關。

古代無紙,書寫在竹簡木札上,遇有訛誤,用小刀削去,稱為“削”(參看上文“銅削”)?!墩摵狻罚汗糯敖刂駷楹啠埔詾殡?,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薄妒酚?孔子世家》:“筆則筆,削則削?!保ㄓ霉P書寫,用削修改)后世稱修改文字為“筆削”。不用笨重的簡牘,可用輕軟的縑帛(雙絲織成的帛)??V帛不能“削改”,只能“涂改”。寫錯修改,涂上白粉。梁任彥升《立太宰碑表》:“人蓄油素,家懷鉛筆?!保ㄓ退?,光滑的白絹;鉛筆,白色U粉筆,不同于今天的黑色鉛筆。)“削(刀)”相當于橡皮,“鉛(粉)筆”相當于白色涂改液,這都是筆的伴隨物。

傳說,蒙恬造筆。西晉崔豹《古今注》:“牛亨問曰:古有書契以來,便應有筆也,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筆耳?!彼^蒙恬造筆,不是發明,而是改進。

清趙翼《陔余叢考》:“秦所用系竹筆,如木工墨斗所用者(筆頭為梳箅形)”。這是竹筆,不是竹管毛筆。晚近出土的秦筆,已經是竹管毛筆,制法跟現代相似。這可能是蒙恬改進以后的形制。

蒙恬(?~前210),秦將,始皇時,領兵守邊,修筑長城,北逐戎狄,威震匈奴;始皇崩,趙高矯詔賜死,恬自殺。蒙恬是武將,不是文臣。為什么武將造筆,而不是文臣造筆呢?《說文》:“秦始皇帝初兼天下……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當時的戍邊大軍,需要書寫大量文書,向皇帝報告。文字應用頻繁,促進了文字的簡化和筆的改進。蒙恬是大軍的主將。軍中把制筆技術的改進歸功于主將,在古代是理所當然的。

毛筆的形制,以竹為管,以毛為穎,三千年來基本不變。筆桿早期用木也用竹,后來舍木用竹,這跟簡牘有木有竹相同;此外又用金銀、象牙、斑竹、木條、蘆管等材料。筆頭主要用動物毛,有時也用植物纖維。

動物毛筆種類頗多:

1.鹿毛筆:后唐馬縞《中華古今注》:“蒙恬以柘木為管,以鹿毛為柱,以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為兔毫竹管筆也。”蘄州(湖北蘄春)產鹿毛筆。

2.兔毛筆:長沙楚筆證明,戰國已用兔毛。唐代宣州“紫毫”最為有名,即兔毛筆。有用兔肩毛的,稱“肩毫”。

3.羊毫筆:清胡樸安《樸學齋叢刊》:“惟羊毫為今通行之品,其始因嶺南無兔,多以青羊毫為筆;嗣以圓轉如意,于今不絕;古人用兔毫,今用羊毫?!比毡菊齻}院藏我國唐代毛筆,稱“天平筆”,羊毛為柱,粗毫薄薄布于外。

4.狼毫筆:黃鼬(黃鼠狼)毛曰狼毫。武威東漢筆“外覆黃褐色狼毫”。《樸學齋叢刊》:“余觀趙子昂跋唐胡環番犬圖謂,環畫筆用狼毫,極清勁。”

5.貍毛筆:宋陳《負暄野錄》:“歐陽通以貍毛為筆,以兔毫覆之?!?/p>

6.虎仆(九節貍)筆:晉張華《博物志》:“有獸緣木,文似豹,名虎仆,毛可取以為筆?!?/p>

7.鼠須筆: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王羲之得筆法于白云先生,先生遺以鼠須筆;又鐘繇、張芝皆用鼠須筆。”近代改用紫毫,仍襲舊名。唐段公路《北戶錄》:“鼠須均州(湖北均縣)出。”

8.貂毫筆:清梁同書《筆史》:“明臧晉叔以貂鼠令工制筆。”貂鼠即紫貂,棲息林中,又名林貂,形似黃鼬,產于中國東北(不是水貂)。

9.鴨毛筆:《北戶錄》:“昔溪源有鴨毛筆,以山雞毛、雀雉毛間之,五色可愛。”

10.猩猩毛筆:宋黃庭堅《山谷詩集》注:“錢穆父奉使高麗,得猩猩毛筆。”宋陸游《自書詩》:“用郭端卿所贈猩猩毛筆,時年八十矣。”

人毛也可以做筆,有兩種:

11.胎發筆:《江南府志》“南朝有姥善作筆,蕭子云常用之,筆心用(小兒)胎發。”唐(釋)齊已《送胎發筆寄仁公詩》:“內惟胎發外秋毫,綠玉新裁管束牢”。(比較:中美洲古代瑪雅人用人的頭發做筆。)

12.人須筆: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唐劉詢《嶺南異物志》(《嶺南錄異》):“嶺外既無兔,有郡牧得兔毫,令匠人作;匠既醉,因失之,惶恐,乃以己須制;上甚善,詰之,工以實對;郡牧乃令一戶必輸人須。”古代男人留須,沒有胡須是很不光彩的。強迫“輸人須”,是文雅的虐政!

植物纖維筆見于記載的較少:

13.荊筆:晉王子年《拾遺記》:“削荊為筆?!?/p>

14.竹絲筆:竹枝錘絲制成,或謂苕絲冒稱竹絲。宋米芾《筆史》:“晉王羲之《行書帖》真跡,是竹絲筆所書?!?/p>

15.荻筆:唐李延壽《南史》:“以荻為筆?!?/p>

16.茅筆:又稱白沙茅龍筆,以茅草錘細,取其草莖扎束而成,傳為明代陳獻章(居廣東新會之白沙村)所制。

用兩種毫毛配合制成的稱“兼毫”。上文已經談到多種兼毫。《負暄野錄》:“歐陽通以貍毛為筆,以兔毫覆之,此二毫筆之所由始也?!贝苏f不確,武威東漢筆已是二毫筆?,F今兼毫有羊狼毫、七紫三羊、五紫五羊、豹狼毫等多種?!凹婧痢钡暮锰幨擒浻不パa。

制筆有四點要求,稱為“筆之四德”。明陳繼儒《妮古錄》:“筆有四德:銳、齊、圓、健?!薄颁J”指飽含墨汁、筆鋒仍尖。“齊”指毛穎鋪開、長短整齊?!皥A”指髹扎勻稱,筆頭圓渾?!敖 敝负撩许g性、有彈力。

唐宋名筆,多出安徽宣城一帶,統稱“宣筆”,又稱“徽筆”。唐耿《詠宣州筆》:“落紙驚風起,搖空挹露濃。丹青與紀事,舍此復何從?!蹦纤芜w都臨安(杭州)以后,浙江吳興(湖州)一帶成為新興的制筆中心。到了元代,“湖筆甲天下?!眳桥d的善璉鎮,有蒙恬祠,紀念蒙恬造筆,又稱蒙溪。歷代文人學士,對毛筆有深厚感情,不嘈闖雒爛畹氖文歌頌它、贊美它。唐韓愈作《毛穎傳》,對它愛稱為“管城子”“中書君”。

談 墨

《說文》“墨,書黑也,從土、從黑?!?/p>

傳說,周宣王時,邢夷造墨;他在溪水中洗手,撿到一塊木炭,手被染黑,由此得到啟發,拿回搗成細末,和以粘粥,搓成圓餅,就成最早的墨。

起先,可能有過一個短暫的“以漆為墨”的漆書時期。元吾丘衍《學古編》:“上古無筆墨,以竹挺點漆書竹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故頭粗尾細,似其(蝌蚪)形耳?!蔽匆妭魇缹嵨?,不一定就能否定傳說。其他民族有過漆書,或許漢族也曾有過,不過漆太粘,不易書寫,應用不廣,未有遺物留下。由于漆粘,筆畫自然形成“蝌蚪文”。

甲骨文在刻字前,有的寫成朱書或黑書。化驗證明,朱書是朱砂,黑書是碳素?!抖Y記》:“卜人定龜,史定墨?!薄赌印罚骸皶谥癫U于金石?!薄皶币谩澳?,“鏤”也要用“墨”先書寫。戰國簡牘用筆墨書寫,已有出土實物證明。1975年湖北云夢秦代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墨,這是今天能看到的最古的墨。

早期的“墨”是天然的石墨,跟后期人工制造的煙墨不同。漢代計然說:“石墨出三輔,上石價八百?!保ㄝd《萬物錄》)西漢用石墨,已經得到考古證明?!短接[》卷六百五引蔡質《漢官儀》:“尚書令仆丞郎月賜糜大墨一枚,小墨一枚?!泵釉诮耜兾髑ш?,漢代屬于三輔的右扶風,這里是早期的產墨中心。西晉陸云發現曹操收藏的石墨,作小圓螺形,不是錠子形。

小圓螺形的墨粒,如果用手指頭捻著磨墨,是不方便的。需要用小短棒頂著墨粒幫助研磨。這叫做“研石”或“研棒”。后來,墨粒和研棒合為一體,制成了“墨錠”,磨墨不再用研棒。

河南陜縣劉家渠東漢墓中發現五錠殘墨,由松煙模壓成墨錠,有的參合漆煙。曹植詩:“墨出青松煙,筆出狡免翰?!贝笾聳|漢時期石墨和煙墨并用,三國時期從石墨改為煙墨。宋晁說之《墨經》:“古用松煙石墨二種,石墨自魏晉以后無聞,松煙之制尚矣?!?/p>

煙墨主要有松煙和油煙,此外有漆煙。松煙、油煙、漆煙,都是不完全燃燒形成的煙塵,和以膠液及香料(麝香、冰片等),有的再加發光劑(珍珠、玉屑、金鉑)和防腐劑(龍腦、樟腦、生漆)。配合幾種不同的煙塵,可以提高品質。晉代開始在煙墨中加進膠液,提高墨錠的粘合力,并且使墨色有光澤。楊慎《升C集》卷六十六《古制墨法》云:“松煙墨深重而不姿媚,油煙墨姿媚而不深重,若以松脂為炬取煙,二者兼之矣。”高級墨錠色澤光潔而經久不變。西晉陸機書寫的《平復帖》至今一千六百多年,字跡完好醒目,這是傳世最早的墨跡。1978年安徽祁門北宋墓出土一錠古墨,在尸水中浸泡八百多年,完好未變。

煙塵和膠液做成的煙泥,有可塑性,可說是最早的“塑料”,便于任意造型。魏晉時期做成丸粒狀或螺絲狀。元陶宗儀《輟耕錄》:“中古方以石磨汁,或云是延安石液;至魏晉時,始有墨丸,乃漆煙、松煤夾和為之,所以晉人多用凹心硯者,欲磨墨貯瀋耳?!焙髞恚ㄐ心V,有各種形式,再加繪畫和模塑,成為獨特的制墨模壓工藝。墨錠有的不加涂飾(本色墨);有的四邊或正背兩面髹漆(漆邊墨);有的通體或部分涂金(嗽金墨);有的使金粉銀粉雪片似的飛粘在墨錠上(雪金墨)。

歷代有制墨名家。三國魏書法家韋誕字仲將,善制筆墨,稱“仲將筆”“仲將墨”,制法記錄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唐代制墨手工I發達,從陜西擴大到山西和河北。最早見于記載的有名墨工叫祖敏,“本易(州)人,唐時墨官也?!睘楸馨彩分畞y,墨工奚超(也是易州人)舉家南遷,定居江南歙州(安徽),這里有優質松煙,適合制墨,于是制墨技術傳到南方。奚家制造的墨,后來受南唐國君李煜賞識,賜姓李。奚超的兒子李廷圭,在墨中摻加珍珠、玉屑、龍腦、生漆,收藏幾十年不變。李氏自易水(河北)遷歙(安徽),自稱“易水遺規”,所制墨稱“李墨”。

北宋末年(1121),歙州改稱徽州,當地產品統稱“徽墨”。宋代創制油煙墨,降低原料成本。宋蘇解字浩然,善制墨,有能獲其寸許者,如得“斷金碎玉”,因以名其墨。潘谷善制墨,被稱“墨仙”。蘇軾《孫莘老寄墨》詩:“徂徠無老松,易水無良工。珍材取樂浪,妙手惟潘翁。”

明代徽墨分兩派:歙派和休寧派。歙派代表有羅小華、程君房、方于魯等。羅小華的墨“堅如石、紋如犀、黑如漆”,一螺值萬錢。程君房著《程氏墨苑》,除錄載所制墨五百式外,還錄載文化資料,特別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用羅馬字給漢字注音的文章,啟發了后來的羅馬字運動,這是1958年制訂“漢語拼音方案”的先河。方于魯著《方氏墨譜》,錄載所制和所藏名墨三百八十五式。羅小華的“象”墨、程君房的“荔枝香”墨、方于魯的“九鼎圖”墨等,收藏在北京故宮。休寧派代表有汪中山、邵格之等,他們的拿手好戲是精制“集錦墨”。

清代徽墨有四大名家:曹素功、汪近圣、汪節庵、胡開文。曹素功的墨,“紫玉閃光、堅而發墨,掭筆不膠、入紙不暈,防腐不蛀、香味濃郁,落紙如漆、萬載存真”。胡開文除制造精品外,大量制造普通用墨,供應學校,因此清代晚年墨業衰落,而胡開文一枝獨秀,這是從藝術的“四寶”轉向實用的“四寶”。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胡開文的“地球墨”獲得金牌。

鑒別墨的優劣,除觀其形制外,要從三方面來認定:1.辨色(紫色為佳、黑色次之);2.聽聲(輕輕叩放,清脆響亮);3.觀形(挺直干燥為好,歪曲霉濕為差)。在四百多種名墨中,“超漆煙”為最上,始終保持“拈來輕、嗅來馨、磨來清”的特點。

清末同治年間,安徽舉人謝松岱為免考生研墨之苦,研制墨汁出售,大受歡迎,后來在北京琉璃廠開店銷售墨汁;自書對聯“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依古人書”,名其店為“一得閣”,至今存在。中國“墨汁”經印度傳到西方,被誤稱為“印度墨汁”(Indian ink)。

所謂“集錦墨”,就是專供玩賞的成套叢墨,明清極盛。例如汪中山制“太元十種”:太極、兩猊、三猿、四象、五雀、六馬、七鷴、八仙、九鷥、十鹿。又如曹素功制“紫玉光” 三十六錠, 每錠大小不一, 以黃山三十六峰為題, 拼合成一幅完整的黃山圖, 裝于一盒, 分兩層, 每層十八錠。制墨工藝跟琴棋書畫和神話傳說相結合, 意趣無窮。

清代著名藏墨家盛昱, 著《郁華閣藏墨簿》, 記載所藏明代珍品,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墨能治病, 謂之“藥墨” 。我幼年時候常用“藥墨” 治鼻血。據說早在南唐就有“藥墨”。墨中配用的麝香、冰片、珍珠等芳香防腐劑, 同時就是優良藥材, 有清熱止血、鎮驚去痛等功能。后來以“百草灰” 配制成“百草霜” 藥墨, 能治吐血、外傷出血、口瘊等病, 成為止血化積良藥。又有“凈素藥墨”,專供僧尼抄寫經書之用。休寧胡開文的“五膽八寶” 是藥墨中的精粹。清人有詩云: “五膽八寶摻松煙, 千錘百煉成方圓。 奇墨入紙龍鳳舞, 內外兼用病魔寒?!?1984年胡開文墨廠重制“ 五膽八寶” , 用犀牛角、麝香、珍珠、熊膽、黃金等二十多種中藥, 功能消炎解毒、止血去痛、降壓鎮驚、治皮炎濕疹、痔瘡頑癬諸癥, 既可內服, 又可外用。

1990年冬,我在美國新港觀賞書法家張充和(內人允和的四妹)所藏文房四寶。對我這個外行來說,珍貴的不一定可愛,可愛的不一定珍貴。這里略談二事。

(1)“石鼓文墨”(御制重排石鼓文墨):共10鼓,貯存于精美的長方漆匣中(匣長350、寬170、厚60毫米)。鼓面直徑46、高30毫米。鼓的次序,以“天干十字”篆書排列。鼓的正面是金字石鼓文。現存故宮的石鼓文,字跡漫漶,破損不全?!笆奈哪鄙系氖奈?,按照考證修補重寫,恢復全貌。石鼓的反面,用楷書黑字譯寫石鼓文,難認的字注以今字,便利今人認讀。每鼓注明:“凡×句,××字,重文×字”。精致玲瓏.十分可愛!

(2)“畫卷墨”(休城胡開文仿古):打開畫卷,圖窮見軸,軸開見墨。圓柱形的畫軸,是可以分開兩半的兩個半柱形錦匣。各匣貯墨五笏,共十笏,形制、模塑、圖畫、文字,各笛不同。第一個半柱形錦匣,存五笏:①“龍文雙脊”;②“烏金”;③“延川石液”;④“遠煙輕膠”;⑤“象管”。第二個半柱形錦匣,存五笏:①“金壺黑汁”;②“八寶陳元”(背面有八個印章);③“黑松使者”;④“香璧”;⑤“仿李廷圭四和法”。

篇5

【關鍵詞】中國畫 文房四寶 傳統智慧 西方文化

中國傳統繪畫歷史悠久,至今有3000年的歷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根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追求法自然、師造化的最高境界,凝聚了傳統文化的智慧與精神,可謂博大精深,與西方繪畫形成世界兩大主要藝術體系。而“中國畫”一詞的出現只有近百年的時間,本文就中國畫使用的工具材料所具有的精神象征性及其所體現的傳統智慧進行探討。

一、中國畫使用的工具材料具有精神的象征性

相對而言,西方繪畫使用的工具材料是純粹的物質材料,這與西方文化有直接關系。西方人認為,人類可以征服宇宙,把宇宙、自然與人分開來看,即主客二元體,這種思維方式自然也體現在使用的美術工具材料中。如油畫使用的工具材料有油畫布、油畫筆、油畫刀等,聽起來很直接、很明確地會讓人想到具體的繪畫工具材料。中國人則把中國畫使用的工具材料稱為“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這種稱呼富有傳統的文化色彩,聽起來給人以更多的意蘊與聯想,而“文房四寶”確有著極為深刻的含義。

真正理解“文房四寶”的象征意義,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談起。中國人對宇宙自然情有獨鐘,因為古代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文明的特點是靠天生存,所以,中國人對宇宙自然有著極為特殊的親近感。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宇宙是虛實相生的,人與宇宙一體相通,即天人合一。中國人通過觀察,直接感受到自然界中日、月、星、辰運轉有序,雷電、風雨、陰晴變化無窮,春夏秋冬,夜以繼日,周而復始,生生不息,從而深深體會到宇宙的秩序與節律。通過這種洞察力所獲得的信息,使人們認為人與宇宙是一體的,可以通過人本身或自然物象與宇宙進行溝通,因而中國人的文化精神是順應宇宙秩序與韻律,體現萬物的美與和諧,進而從精神上把握宇宙的無限與永恒。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象思維”的特點,即取象比類,這種思維方式更具有直觀性與整體性。例如中國人說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這與傳統五行說相關。中國古代五行說按取象比類方式,把東歸屬木,代表春天,有生發之象;把西歸屬金,代表秋天,有收斂的性質;南歸屬火,代表夏天,有布散之象;北歸屬水,代表冬天,有收藏之象,因此中國人說買“東西”就是買木和金,是可盛受、交換、生發、儲存之物。不說買“南北”,水和火是不可盛受、更不可交換的危險之物,可見中國人的“買賣”中都帶有文化色彩。當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與特點后,就不難理解中國畫使用的工具材料所具有的精神象征性。

中國畫(包括中國書法)使用的工具材料主要是“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

毛筆是“文房四寶”中的第一寶。根據已有的考古資料證明,毛筆的歷史可上溯至約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是戰國時代。毛筆的種類很多,其中以羊毫最能體現中國文化之精神。好的毛筆要具備尖、圓、齊、健的四個特點,古人稱“毛筆四德”。毛筆有兩大基本特征――柔性與彈性,這也正是毛筆象征中國文化精神之所在。和其他畫種使用的工具材料相比,毛筆最具柔性與彈性。中國是農業文明國家,中國人的性格中有與農業文明相伴而生的柔韌性,毛筆的制作材料與工藝也是農業文明的產物。所以,毛筆是地道的農業文明產品。

毛筆是柔軟的,落在紙上筆尖、筆肚、筆根協調共濟,幻化出奇妙無窮、富有生命活力的精神之氣,提起筆來能自覺調整到本來的狀態。因而,毛筆能恰到好處地把握柔而不屈、剛而不折、剛柔并濟的度,這正是中國人柔韌性格的象征。另外,“文房四寶”中唯有毛筆是人能夠直接把握的,卻又不是人人都能把握好的。毛筆的尊貴是不可以隨便讓人使用的,駕馭毛筆需要有內外兼修的功力,而不是力氣大就能用得好,不像其他筆拿起來直接可以寫,只有懂毛筆的人才能妙筆生輝。當代知名畫家霍春陽在一次講座中提到痛失愛筆時,仍可感受到其惋惜之情,他認為那支筆是不可被替代的。在長期的使用中,筆的神、韻和人的心靈已經高度默契,能夠達到筆隨人意、人知筆情的境界。

中國人在把握毛筆的同時,也把握了世界,即將內心世界、宇宙自然融匯為一種宏觀意識,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達到“物我交融”的高度和諧。因此,毛筆的柔性與彈性是人與自然溝通的橋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

墨是“文房四寶”中的第二寶。我國早在石器時代就使用墨,如彩陶上的墨色紋樣、甲骨文中的墨書等。墨常被中國人認為是有學問的代名詞,如人們常說文人墨客等,墨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價值。

墨的顏色是黑色,自然界色彩豐富、絢麗,中國畫的色彩卻以墨的黑色為主調,中國古代的太極圖使用的色彩也是黑白兩色,這便是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的產物。中國人觀察宇宙的變化時,發現晝夜交替、冷暖交替,宇宙萬物的運轉無非是有晝有夜、有生有滅,晝為陽呈白色、夜為陰呈黑色,由此觀察到宇宙的本質色彩是黑色與白色。太極圖中一陰一陽的色彩,體現了通過對立斗爭而形成的整體平衡狀態,這種平衡狀態具有動態性,代表宇宙萬物通過不斷變化與協調最終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所以,墨并非簡單的黑色,是包羅萬象、永恒的宇宙本色。西方人用色是顯性的、豐富的、具象的,往往隨著科技的發展而轉變對色彩的認識。中國人用色有所不同,是隱性的、本質的、抽象概括的,中國人用墨用了幾千年,用墨之妙能夠超越題材、空間和時間。中國人用墨能夠經久不衰,在于體悟到宇宙本色,中國人善用宇宙之本色,描繪宇宙之大美,可見墨色的選擇和使用,體現了中國人的精神氣度,使中國畫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體現。

紙是“文房四寶”中的第三寶。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并傳播至日本、印度、阿拉伯等國家,紙的發明對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現代考古證明,我國西漢時期就有造紙術。宣紙種類很多,宣紙的品性優良,壽命長久,素有“紙壽千年”之稱,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一席之地。

宣紙的顏色與墨對應是白色,也是宇宙之本色。白紙黑墨、一動一靜、一陰一陽,白紙為陽在下,黑墨為陰在上,從傳統文化經典《易經》的思維角度出發,正是陰陽二氣相互交感融匯,必然產生萬物、萬動之象。中國畫留有空白背景的表達方式,給人以空靈寂寥之感,中國人感到宇宙深處是無形無色的虛空,這虛空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萬物變化的根本,具有生生不息的創造力。中國畫在空白背景上隨意布放幾個形象,便使形象與空間相互交融,虛實相生??瞻妆尘敖o人以無限的想象,可以是天、地、云、水、花、鳥等,與筆墨情趣相生無盡的氣韻與妙境。白色的紙能夠激發藝術家的情感并內化為精神,與宇宙自然毫無阻礙地融匯合一。另外,宣紙有承墨、蓄墨并滲透入里的性能,墨落于紙上,加之筆法的運用,使畫面黑白互應,對比鮮明,呈現筆墨之美,可謂具厚德載物之品德。

硯是“文房四寶”中的第四寶。硯的品種多樣,性能也有別,至今聞名于世的有端硯和歙硯兩大名貴品種。“四寶”中唯硯品質堅硬并造型雅逸。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時間、空間的觀念已轉變,硯也逐步被可盛墨水的器物所取代,但仍有畫家根據需要研墨作畫。硯將逐漸作為珍貴的、具有特殊意義的工藝品被人們欣賞、收藏。

二、“文房四寶”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智慧,伴隨中國畫經久不衰、魅力永恒

由于西方文化中的主客二元體把人和宇宙分而對待的態度,使得西方繪畫的工具材料成為純粹的物質材料,人與工具材料亦是主客二元體,人只是使用它、不存在精神的象征性。

而中國傳統文化思維方式“象思維”的直觀性、整體性是一種藝術的思維方式,中國許多傳統文化經典是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如《易經》《莊子》等都是運用詩、寓言等形式,將哲學思想、宗教觀念、文學藝術、數理科學等融為一體的表達方式。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中國人追求更完美的表達方式,即藝術的表達方式。同樣,中國人在選擇繪畫工具材料時,自然要追求集精神與物質為一體、具有象征意義的物質材料,因而“文房四寶”是最理想的體現傳統文化與智慧的物質材料。

綜上所述,中國畫使用的工具材料與其他外來畫種使用的工具材料不可等同視之。當今東西方大文化背景下,西方因對物質外在研究方式的有限性而逐漸將視線轉向了事物的內在本質,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悟性”引起了興趣,開始引入、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繪畫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對西方繪畫亦予以融通。中國畫是在中華民族的土壤中誕生,中國人運用“文房四寶”描繪的畫卷,在尺幅之間能夠氣韻生動、雄奇奔放、氣度恢宏,超越時空的有限而意入連綿無限的境界,有其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征與智慧。因此,“文房四寶”與中國畫相伴而行,具有永恒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樹人,喻柏林.傳統智慧再發現(上卷)[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篇6

筆墨紙硯是中國傳統的書寫、繪畫工具。文房之名源于南北朝,當時的 文房,是指國家典章文翰之處,相當于國際級的數據庫。唐宋以后,文房 才專指文人書房。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寫文章,或能畫畫,或既能寫文章 又能畫畫,對他們來說,筆墨紙硯就如同吃飯喝水一樣,是日常必需品。同時,古 代文人讀書多為做官,參加科舉考試,給皇帝寫奏章,也自然離不開筆墨紙硯。而 一旦做官不成,文人往往寄情山水,托物言志,也需靠筆墨紙硯。所以,筆墨紙硯 對文人來講,是工具,是前途,也是朋友。這種息息相關的關系,使文人視筆墨紙 硯為可以寄托身家性命的朋友,筆、墨、紙、硯因此具有了靈性和人性。如宋朝詩 人陸游在《閑居無客所與度日筆墨紙硯而已戲作長句》中說 水復山重客到稀, 文房四士獨相依。

筆墨紙硯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并不一致,所以中國人不是一開始就將筆、墨、 紙、硯稱為文房四寶的.而是經過了一段相當長的發展史。南唐后主李煌是位 文人,且喜好收藏書畫,其所藏書畫,都蓋有建業文房之印。北宋康定三年, 翰林學士蘇易簡撰寫了一部《文房四譜》,專門研究筆墨紙硯,從此有文房四寶之名。南宋初,葉夢得撰寫的《避暑錄話》中有文房四寶出二郡,生來賞愛口 君與予。從此,文房四寶成為筆墨紙硯的代名詞,一直流傳至今。

文房四寶種類繁多,歷史上,浙江湖州的湖筆,廣東肇慶的端 硯,安徽徑縣的宣紙,款縣的徽墨被稱作為四寶的代表,最負盛 名,在國外也有極高的聲譽。文房四寶是中國文化的傳承工具,自身也是中國 文化中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等人生觀的具體體現。如石濤談用筆時就說 夫一畫含萬物于中。畫受墨,墨受筆,筆受腕,腕受心。就是說善用筆之人要 借助于自然的力量,要把我化到自然里,讓自己心中充滿自然的氣息,所謂 出神人化,就是講的這種狀態。

在中華文明的發展歷史上,文房四寶不但奠定了中國書畫藝術的獨特風 格,成為保存和延續中華文明的基本工具,而且其自身也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至今受到人們的喜愛。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中國象棋是群眾喜聞樂見的休閑娛樂工具。在棋盤兩邊,一般都有一副對聯:“觀棋不語真君子;落子無悔大丈夫。”上聯是說,觀看別人下棋不要“多嘴多舌”,免開尊口;下聯是說,下棋之人不要“舉棋不定”,落子算數。總而言之,這副“象棋聯”告誡大家遵守看棋與下棋的規矩,不要隨心所欲而違反“游戲規則”。

上世紀70年代初期,華羅庚教授在南京大力推廣他創立的“統籌法”和“優選法”。有一次,他在自己繪制的一張圖表的兩邊撰寫了一副對聯―

上聯:觀棋不語非君子,互相幫助

下聯:落子有悔大丈夫,修正錯誤

華羅庚把“象棋聯”巧妙地改動了一下,即成了上述一聯。當時,有人看了不解地問他,這樣改動是何用意?華教授笑著回答:“這兩句話說明了‘統籌’和‘優選’的兩種科學態度。上聯講的是推廣科學方法要集思廣益,故大家‘互相幫助’;下聯講的是做任何工作要精益求精,故不斷‘修正錯誤’。二者合起來的意思就是通過‘統籌法’和‘優選法’,把事情辦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贝蠹衣犃艘恢沦澠涓牡妹?

(凌大)

有獎猜謎

1.祝愿離退休人員身體健康(猜國名簡稱4字)

2.共同富裕(猜城市名)

3.晚節一齊保(猜一3畫字,雙面)

4.高低杠上要小心(猜一3畫字)

5.撿磚頭(猜一8畫字)

6.兄弟倆跳迪斯科(猜成語)

(蘇信陸天倫)

小幽默

沒一點空

孫子:爺爺,隔壁的李爸爸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文章,你為什么不投稿呀?

爺爺:乖乖,你沒看到?那報紙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字,哪還有一點空呀!

(李永利)

神奶

五歲的豪豪和奶奶在家里捉迷藏。不管他藏到哪里,奶奶總能逮住他。他很佩服奶奶,說:“奶奶真是個神童?!毕肓讼胗竹R上改口說:“不對,真是個神奶。”

(申生)

精打細算

妻子用白灰反復地粉刷房間。

丈夫生氣地大叫:“夠了!太浪費了!”

妻子得意地說:“你知道什么呀,這白灰是白來的!”

丈夫搖著頭說:“笨蛋!就算白灰不要錢,那也應該刷外面,這里面刷了一層又一層,房間比原來小多了。”

(發銀)

“寶”

三個人在談論“寶”。

甲是書法愛好者,他說:我家有“文房四寶”。

乙是個大款,他說:我家也有四寶:寶馬轎車,寶石戒指,我的寵物犬叫“寶寶”,我天天吃××寶(保健品)。

篇8

關鍵詞:保護;文化貴遺產;思考

Abstra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lso known as "folk culture" 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contains the unique spirit of national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imagination and cultural awareness, is the basis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sovereignty. Becaus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represents a specific nation or group of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spirit, in a sense, it means the disappearance of national character, national character's demise, mean interrup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gene and culture.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to protect their own spiritual home.

Keywords: Reflections on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your heritage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保護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緊迫性

保護文化遺產, 就是保護一個民族文化的DNA,對于一個民族來說,以物質或非物質形態存在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建筑、書畫、習俗禮儀、手工技藝、表演藝術等以及與這些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元素,經過時間的千錘百煉存留至今,凝結著歷史的必然選擇,凝聚著人類的集體記憶,這些記憶有如固化的或活態的基因,歷經滄桑而脈絡不斷,成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蘊,彰顯著民族的文化身份和民族性格。正因如此,保持自身文化的多樣性和民族的個性化,成為了各國極為重視的問題。2003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后,全球掀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2011年2月25出臺的《非遺法》,6月1日起正式實施了。在我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是因為它是我們文化由來的根,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表征,更是當今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二、鞍山藴藏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鞍山市用了近3年的時間,對市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全面的排摸調查,共走訪7個縣(市)區;調查106個鄉(鎮、街道);輻射1107個村(社區),走訪了1000名民間藝人,采訪登記了434人,建立了443份項目調查表,搜集到177條有效線索,建立起了36個項目檔案。內容涉及15個門類,拍攝和整理圖片1000余張,制作錄像資料光碟70余張,確立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實物1878件,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實物資料2000余件。其中傳統美術、民間手工技藝類資源最為豐富,不少項目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帶有鮮明的個性和地域特色;民間雜技、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民間信仰類資源十分稀缺。結合普查,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目前,鞍山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岫巖剪紙(中國剪紙)、岫巖皮影(中國皮影)2給項目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級非遺項目8項、省級非遺項目7項,市級非遺項目19項,7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已故1位), 6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現已故2位),57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現已故4位),市級以上代表性傳承人共計70人。

三、對鞍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

上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過是鞍山市眾多遺產中的幾個代表。如何進一步挖掘、保護和傳承鞍山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多工作要做,從非遺保護的基本要求看,當前地方政府需要扎實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扎實地推進普查工作(此項工作己基本完成);二是認真做好第四批省級名錄項目的申報工作,將名錄體系建設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內容;三是加強對代表性傳承人進行保護,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鍵環節;并監督傳承人履行傳承人義務;四是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五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保護意識。

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時候,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分清兩個主體: 一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主體, 一個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非遺傳承主體”,指的是非遺傳承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還存在著一個以政府為主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主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起著重要推動作用的外部力量。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掌握并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和精湛技藝,它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寶庫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代相傳的代表性人物。因此,對傳承人的保護是“非遺”工作的重中之重。鞍山市近幾年來在建立較完善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體系的同時,特別注意了加強對傳承人(傳承單位) 的認定和培訓機制建設工作,從而為全市傳統藝術的規范保護和傳承發展提供有力支撐。2007年6月,岫巖玉雕素活工藝的王云岫被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2月,海城高蹺秧歌的邢傳佩被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6月,鞍山評書的單田芳、劉蘭芳等5位被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2008年11月,鞍山市又有劉吉英、王桂榮等5名藝術家成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至此, 鞍山市已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7名,省級傳承人6名,市級傳承人57名。

正是由于鞍山市大力加強了對傳承人(傳承單位) 的認定和培訓工作,才使岫巖滿族剪紙在有以劉吉英為代表的享有盛名的老一輩藝人之后, 又有王可滿、任作福等屢獲大獎的后起之秀出現,海城喇叭戲在面臨獨門絕技隨著最具代表的張紹寅、趙有年老藝人離世瀕臨滅絕的境況下, 如今又有了肖杰、曹華等的繼續傳承。

為進一步系統展示、宣傳鞍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出版了《鞍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覽》一書,并配備系列DVD。北京奧運會期間,我市的玉雕、剪紙參加了奧運會“中國故事展演”,海城高蹺秧歌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以來,演出活動更加頻繁,參加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演出,為宣傳海城、打造鞍山的品牌文化做出了巨大貢獻。2009年12月,鞍山市建成了鞍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廳,展出多種獨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鞍山非遺文化“驚艷”世博會,海城高蹺秧歌、海城喇叭戲、岫巖玉雕、岫巖皮影和岫巖滿族民間剪紙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亮相上海世博會遼寧周活動,2010年10月13日,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為鞍山市鐵東區青少年曲藝學校揭牌,并任名譽校長,鐵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現已是“鞍山評書傳承基地”,為鞍山培養出更多曲藝人才。市非遺保護中心和鞍山市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承辦了“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展”,岫巖滿族民間剪紙、岫巖滿族民間刺繡、回族剪紙等10多個非遺項目現場展示,2012年岫巖玉雕素活工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王運岫參加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受到好評。海城高蹺秧歌藝術團參加了山東省膠州市舉行的第三屆中國秧歌節,為海城爭得了“中國秧歌之鄉”殊榮。6月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與遼寧省文化廳聯合舉辦了的“2012年中國·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暨生產性保護成果展 ”,鞍山市岫巖玉雕等13個項目、22位市級以上傳承人及44位民間藝人參加了現場展示。

四、對鞍山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思考

鞍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之時, 能否進行市場開發, 能否將它發展為一個文化產業。這個問題首先有必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相悖論之說作回答。2005年國發[ 2005] 42號國務院文件中指出:要“堅持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堅持依法和科學保護,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提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十六字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以此來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旨在將相關文化傳統給予完全的、可持續的、可解讀的保存,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則旨在將它作為一種商品或資產進行有價值的利用。

以海城牛莊餡餅等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也面臨著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問題。非遺需要廣闊的舞臺來展示獨特的魅力,更需要主動融入市場尋求汲取旺盛的生命力。目前, 鞍山市納入市級以上“非遺”保護名錄的有36 項, 這些多是以民間音樂、舞蹈和傳統戲劇為主, 屬于表演藝術范疇的“非遺”項目, 如果不進行市場開發, 將它很好地展示給觀眾, 老是“養在深閨人不識”。最終將會像尚未出土的文物一樣, 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小品大王趙本山不但把東北二人轉帶給了全國觀眾,還把二人轉大劇院開到了北京,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文化產業,這在實踐上也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之爭作了最好的詮釋。在保護中求發展,在發展中促進保護。當然,在具體實施過程中, 還要按照“搶救第一,保護為主,科學利用,傳承發展”的基本要求,來創新思維,選好路徑:

路徑一: 舉辦好每年的“文化遺產日”。

將海城高蹺秧歌、鞍山評書等品牌作為龍頭, 集中推出一系列精心籌劃的演出、展示、群藝、會議等活動,集旅游創收、“非遺”保護、城市推廣和學術研究于一體。

路徑二: 打造“評書之鄉”。

鞍山評書的單田芳和劉蘭芳等一批藝術家們,迎著市場經濟的大潮,沒有退卻,以滿足大眾生活情趣為目標,適應市場需求為動力,在繼承和發揚“鞍山評書”的表演形式和表演手段的基本上,創作出了新的作品?!鞍吧皆u書”,贏得了市場的青睞,滿足了大眾休閑文化的需要

路徑三:發展特色醫藥業

海城蘇氏正骨有1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醫治療骨折、關節脫位等運動系統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醫生通過拔伸、復位、對正、按摩等手法,最后用小夾板外固定,治療病人的骨傷疾病。向3個省市相關12家醫院傳播技術,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路徑四:發展特色餐飲業

如今海城牛莊餡餅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精加工+營銷網絡+物流中心”的完整產業鏈條,做到集產供銷于一體的社會化大物流配送。

篇9

硯的出現

硯之古文也作“研”。東漢劉熙《釋名》:“硯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作為文房四寶的又一重要器具,硯臺的存在和發展經過了相當漫長的歷史,最早的追溯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后期,當時黃河流域的先民在燒制彩陶時,需把天然顏料研磨和上水,方可涂繪到陶器上,研磨的研磨器——硯臺,才能達到研磨的要求,所以,彩陶文化時期,硯臺的雛形就已經存在了。之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前進,從做工到硯質,硯臺的變化是相當豐富的。

硯臺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最早出現的硯臺是石硯。漢代由于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于是硯臺開始發展起來,出現了銅硯、陶硯、銀硯、木胎漆砂硯等等,六朝至隋朝最突出的就是瓷硯的出現。唐代是硯臺的重要發展時期,出現了端石和歙石兩大硯材,明清時期制硯的材質更加豐富,出現了瓦硯、鐵硯、錫硯、玉硯、象牙硯、竹硯等等。

木硯研究始于何時,沒有定論,但以清代居多。木材因其本性所限定,實際并不適宜做硯臺,但文人的浪漫將這種大膽的嘗試,與工匠的巧思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留下了許多頗為精美的文房陳設品。

中國歷代的文化人對硯臺的珍愛,可以說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刻硯、賞硯、藏硯,作為一種時尚的風氣,硯臺隨著社會歷史的演變,濃縮了中國各個朝代文化、經濟乃至審美意識的各種信息。對現代人來說,古硯成了由實用品到藝術品的轉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獨特的收藏理財的價值。

硯的品鑒

一個好硯臺,其價值是無可估量的。現如今,市場上也有相當數量的偽硯流通,所以對它的收藏也是要非常用心的,在此整理了幾條鑒定硯臺的方法。

一、看??闯幍馁|、工、品,銘,飾與新舊,是否經過修補等。如果硯已經修補過,其補過的地方顏色與硯的原色總會有些差別。

二、摸。拿到一方硯,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來感覺像小孩皮膚一樣光滑細嫩,說明石質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覺,則說明其石質較差。

三、敲。將硯面用五指托空,輕輕擊打,鼓起手指彈硯,聞其聲。若為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這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別體現出端硯質地的嫩與老。而歙硯敲擊則以清脆的“鐺、鐺”金屬聲為最好,如果發出“噗、噗”的聲音,就說明該歙硯多泥質,或石質有暗傷痕,為下品。

四、洗。硯最好要經過清洗再辨認。尤其是古硯因硯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硯的自然美紋,也分辨不清硯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硯的墨痕,看硯石是否有傷痕和修補過的痕跡。

五、掂。用手掂硯的分量。同樣大小的石硯,一般來說硯石重的較好,顆粒細,輕的較差。掂的方法尤其對歙硯比較適用。

六、刻。一方硯的好與差,首先考慮的是石質的好壞。對硯石熟悉者只要在硯石上輕輕地刻上幾道,馬上就會辨別出硯石的好劣。

四大名硯

硯臺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歙石、洮河石、澄泥石、紅絲石、砣磯石、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山西絳縣的澄泥硯,被并稱為“四大名硯”,其中尤以端硯和歙硯為佳。

端硯產于廣東肇慶東郊的端溪,世稱端硯為“群硯之首”。其材料取于廣東肇慶高要縣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又稱斧柯山)。不但具有“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按之如小兒肌膚,溫軟嫩而不滑”之特點,更具有“秀面多姿,呵氣研墨,發墨不損筆毫”的長處。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以致升到我國石硯之首,長盛不衰。并且與湖筆、徽墨、宣紙并稱為中國文房至寶。

歙硯又稱“龍尾硯”、“婺源硯”,硯石產于江西婺源龍尾山,婺源古屬歙州,故名。其特點是色如碧云,聲如金石,濕潤如玉,墨巒浮艷。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洮硯產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臨潭、卓尼、岷縣等縣洮河沿岸,亦稱洮河硯。其料取于甘肅卓尼(唐屬洮州)一帶洮河深水處。特點是石質碧綠,整潔如玉,條紋似云彩,貯墨不變質,十多天不干涸。因其石質細膩,紋理如絲,氣色秀潤,發墨細快,保溫利筆,北方最為貴重,宋時已經稀少,解放后又恢復了生產。

澄泥硯最早產于山西絳州,其孕于漢,興于唐,盛于宋,明代達到爐火純青,躋身中國四大名硯臺。

自中唐起,歷代皆為貢品,在中國硯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鱔魚黃,蟹殼青,豆砂綠,玫瑰紫,蝦頭紅,朱砂紅等顏色為珍品。文人墨客視為珍寶,多為題銘珍藏。它不是石塊硯,是用沙泥燒煉制成的硯,質地類瓦,屬陶瓷硯的一種非石硯材。其制作方法是:以過濾的細泥為材料,摻進黃丹團后用力揉搓,再放入模具成型,用竹刀雕琢,待其干燥后放進窯內燒,最后裹上黑臘燒制而成。

澄泥硯的制作始于晉唐時期,興盛于宋朝。其特點是質地堅硬耐磨,易發墨,且不耗墨,可與石硯媲美。唐時,虢州(今河南靈寶縣南)已成為制澄泥硯的著名產地。在現代,澄泥硯的產地有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東泗水、山西新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地。

雕硯名家

篇10

上聯:二二三三四四五

下聯:六六七七八八九

橫批:二四七三

上聯:2+0+1+3+1+4=11(光棍)

下聯:2—0—1—3—1—4=—7(夫妻)

橫批:201914

上聯:戀愛自由無三角

下聯:人生幸福有幾何

橫批:天遂人愿

上聯:恩愛天長,加減乘除難算盡

下聯:夫婦地久,點線面體豈包完

橫批:喜相逢

上聯:愛情如幾何曲線

下聯:幸福似小數循環

橫批:苦盡甘來

上聯:昔慕連理兮花并蒂

下聯:今效鴛鴦兮翼雙飛

橫批:瓜熟蒂落

上聯:舉手加額深情故劍減師半德

下聯:跨鳳乘鸞九轉功成除害興利

橫批:加減乘除

上聯:六減三還剩三

下聯:一減半還剩半

上聯:綠鴨浮水,數數一雙四只

下聯:赤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

上聯:六尺紅綾,三尺系腰三尺吊

下聯:一幅錦被,半幅遮身半幅閑

上聯:隨手輕揮,空間平面盡出

下聯:妙語微點,體積面積都解

上聯:尺子一把,心中自有曲直

下聯:粉筆幾支,眼前早有橫豎

上聯:人生軌跡,盡在曲線弧度中

下聯:歲月印痕,都含加減乘除里

上聯:愛問幾何,點線角面關系到底如何

下聯:喜看數字,加減乘除換算究竟怎樣

上聯:巧設計,細繪人生圖象

下聯:精計算,巧解生活方程

上聯:代數幾何,方程空間無限暇思

下聯:直線平面,函數極限不盡暢想

上聯:寥寥線條,勾勒智慧人生

下聯:小小平面,鋪就美好前程

上聯:兩指靈動,勾勒線條美感

下聯:雙手輕盈,探索數字奧秘

上聯:手執粉筆,解世事代數

下聯:胸懷壯志,問人生幾何

上聯:畫線條,明目評判曲直

下聯:講幾何,盛氣指點方圓

上聯:愛情如幾何曲線

下聯:幸福似小數循環

上聯:解括弧,加因子,求得結果

下聯:過中點,作垂線,直達圓心

上聯:移項,通分,因式分解求零點

下聯:畫軸,排序,穿針引線得結果

上聯:戀愛自由無三角

下聯:人生幸福有幾何

上聯:小圓大圓天下圓,圓圓有心

下聯:直線曲線螺旋線,線線獨特

上聯:平行線,相交線,線線共面

下聯:垂直面,斜交面,面面共線

上聯: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數數含辛茹苦

下聯:平行直線,交叉直線,異面直線,線線意切情深

上聯:加減乘除數論四算算得今日緣結連理

下聯:筆墨紙硯文房四寶繪就明天情深鴛鴦

上聯:點線面體構建今天幸福愛情花

下聯:詩詞歌賦頌揚未來溫馨恩愛圖

上聯:三角式方程式函數式式式推算新人極為般配

下聯: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文文歌頌鴛鴦美滿姻緣

上聯:恩愛天長,加減乘除難算盡

下聯:好和地久,點線面體豈包完

上聯:歲月有極限,當選準人生坐標

下聯:追求無最值,需解好生活方程

上聯:莫戀昔日單求導

下聯:且看今朝重積分

上聯:憂愁是可微的,快樂是可積的

下聯:幸福是連續的,祝福是可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