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范文

時間:2023-03-28 23:37: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介子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于清明節,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很多都各奔出路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由于過度勞累和饑餓,暈倒了。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重耳非常感激。重耳君臣艱難地度過了19年的流亡生活后,年已62歲的重耳終于回到了晉國,當上了國君,也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惟獨介子推不愿受封。晉文公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執意不肯。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到他家門口時發現門上了鎖,介子推背著老母親逃隱到綿山(今山西介林縣東南)去了。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睍x文公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篇2

清明節的傳說一話說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重耳沒有了力氣,站不起來,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給重耳做了一碗肉湯,重耳喝了以后,體力好了。

十九年以后,重耳做了國君,重賞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聽說后,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熏下來,結果介子推死了,還留下了一血書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長清明。”

所以這天就是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二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三在我的家鄉對清明節有這樣的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太子為了躲避禍害,在流亡期間,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跟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太子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太子,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他吃了。十九年后,太子回國做了君主。就是后來傳說晉文公。

篇3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牵敃x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篇4

總想找個。

釋放心頭那幾許殤釋。

好想大聲地哭。

嘶喊出心底那幾條傷痛。

可是我找不到。

宇宙之大。

卻無法容置這個曾經叛逆的我。

在死亡的界限徘徊。

我喪失了選擇的權利。

在這樣的一個冬季。

我開始了沉淪,我想飄蕩。

依舊無法找到容身之地。

天空的顏色藍得那么透徹,

找不出一絲瑕僻。

用手去摸,遙不可及

只得靜靜地觀望

就是這樣一種感受

可遠觀不可邂玩。

靜靜地看著他

繞者此刻那亙古不變的圓

傻傻的站在圓心

看著他一次次地逼近然后又慢慢地離去

始終沒有交叉的終點

回望那離去的背影

如此蕭條

我卻無能為力

站在那兒

等待

漸漸地

久了

也成了一種習慣

似乎離開等待的思念

生命中即將消失一筆奪目的色彩

靜靜地聽著過客噠噠的馬蹄

等待著歸人的聲訊

黃昏的夕陽用心中那一腔熱血渲染而成的

在世界的另一端

不知他是否也感受到這夕陽的淚光

說好做陌生人以后不在關心他的一切

不再去回憶他的臉龐

哪一次他的出沒

沒把他寫進記憶的詩章

哪一次不把他唱進思念的樂曲

疲憊的身軀早已經不起他的一擊

可我總是堅強地微笑

笑到了痛哭

可是現在我連哭泣都感到疲憊

或許著并不是宇宙太小

而是我的無奈

這個世界

紛繁多嬌

我沒辦法去承受

如此深痛的打擊

所以

退出?雜的世界

篇5

長沙市天心區仰天湖小學六丁班鐘天爽

今天,老師上課時由于沒有黑板刷,所以她就用手擦,擦了滿手的粉筆灰。所以我想發明一種推拉清潔黑板!為老師們帶來便利!

這種黑板制作工序很簡單,首先拿一塊沒有邊框的黑板,在原有的黑板上裝上滾軸和輪子,將邊框加厚,將黑板刷取下塑料套子,分成幾條,依次裝在邊框左邊的豎條內,然后把無邊的黑板裝上一個推手,這樣就完成了!

篇6

離開。。。會不會太悲傷。

滿眼頹廢的感覺,只是無奈地看看某些自己的心愛。

當來到這個世界,就感覺黑漆漆。

----題記

當陽光透過窗口就感覺陽光不是那么陽光,

黑暗的氣息直逼著。

整整180度的平角,

默視著。

無奈時總是喜歡看看天空。

那樣會解脫些。

總是那么頹廢,

我知道,

我。倦。了。

好久沒來這里,

但是總是想著這里,

這里是我的家,

唯一可以讓我擺脫任何的家。

天空是藍的,

卻已經變了色,

是一種淺到水的感覺。

聽媽媽說,

曾經并不是這樣,這里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只是目前環境出現了變化。

開學,初中。媽媽說,這是一個難關。

畢竟初中是一個中學的起點,必須好好學習。

“學習”一遍一遍重復,

耳邊只有這個詞語。

一下增加那么多門功課。

也許這是個沉重的包袱,

壓的我們喘不過來氣,

就看我們各自用怎樣的方法解脫了。

當。天空上看到小鳥的影子時,

羨慕地張望。

這只是一個自己的愿望。

希望自己可以擁抱自由。

繼續向前走。

自己慢慢摸索著。

---------------------------------------------------------------------

這里依舊是個褪色的世界。

永遠。

篇7

沐浴著春風細雨,伴隨著柳綠花紅,清明節即將到來。這個經歷了2640多年歷史積淀,有著厚重內涵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國家法定假日。

山西介休綿山,這個過去只藏在地理書一角和歷史書注釋里的地名,也由于身為寒食清明文化肇始之地,知名度迅速提升,開始向海內外展現出自己古色古香、氣象萬千的真面目。

2008年和2009年清明前后,中央文明辦、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西省政府兩度在綿山聯合舉辦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節高層論壇,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暢談清明文化。與此同時,介休被授予“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綿山被授予“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

寒食清明文化緣于介休綿山

要了解清明節的起源,必須先從寒食節說起。寒食節,因紀念春秋時期忠孝節義名臣介子推而設,它在我國傳統節日中是形成最早的,比端午節還早200年。

東漢周斐《汝南先賢傳》就明確將介子推故事與禁火習俗相提并論。其中有“介子推以三月三日自燔,后成禁火之俗”的記載。西晉孫楚《北堂書鈔?祭介子推文》曰:“至三月清明,斷火寒食,其至先后一月。”介子推是春秋時期晉國人,一度追隨晉獻公的公子重耳流亡他鄉,在外19年。其間,介子推在重耳餓極之時,悄悄割下自己的股肉給重耳充饑,重耳知后感動莫名。后來,重耳終于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卻在封賞群臣時,落下了介子推。功不言祿、潔身自好的介子推偕母出走,隱居介休綿山山中。晉文公悔悟后上綿山尋訪,求之不出,無奈之中放火燒山,想逼他偕母出山。但是狐偃、趙衰這兩個也曾經隨重耳逃亡的大臣,自知自己的功勞比不上介子推,暗中使人四面舉火,最終將介子推母子燒死在綿山上,晉文公追悔莫及,此事《左傳》有載。屈原在其《九章-惜往日》中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游。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卑状耍瑲v代帝王將相、文人雅士都留有詩文歌吟介子推。現今介休綿山上還有大量傳說、遺址、碑刻、詩文,以紀念與緬懷介子推。綿山現有介公墓、思煙臺、哀號坡、介神廟、子母柏、足下亭、白鴉山、大小燒林、忌坂、魚龜(于歸)山、介公草廬、避火洞、懾身巖等歷史遺跡。

據傳介子推母子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悲痛欲絕,于是將燒焦的樹干做成木屐,“朝夕相隨,終身不離”。第二年還孝服登山祭奠介子推,見柳樹死而復生,綠枝干條,于是折柳枝戴于頭上,并賜該柳樹為“清明柳”,定此日為清明節。同時還下令晉國官民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只吃冷食,禁火寒食于是相沿成習。

作為晉文公封給介子推的祭田,綿山上有介子推的敕葬陵墓,漢代人視介子推為介神,在介山為介子推建造了寺廟。介山首先引發寒食風俗,《新論》《后漢書》《縣志》《府志》《通志》都有大量記載。介休綿山記載介子推和清明節相關碑碣較早的有公元732年立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北宋成平五年(公元1002年)由綿山沙門十二寺院共立的《大宋國抱腹山回鑾寺及諸寺院靈境之碑》等。綿山的寒食清明節習俗與眾不同

一些專家研究認為,寒食清明節為介子推而設,寒食節又融匯于清明節之中,這兩次文化大變遷,大約在唐代已經全部完成。介子推的事跡在古代中國統治者和文人士大夫眼中是最具楷模價值的。他忠君忠國,功不言祿,視名利如糞土,這些都是古代人推崇的品行。所以寒食節紀念介子推,清明節祭掃介子推,使寒食、清明加速融合,平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增強了文化魅力。

那么,兩千多年來,我們的寒食節、清明節是怎樣過的呢?綿山作為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又有哪些獨特的民俗呢?

這兩個節日的流變,約可分為漢魏六朝、隋唐五代及宋朝前期、宋、元、明前期、明清時期。漢魏六朝時期,寒食節每年時間長短不確定,基本選擇在隆冬時節,禁火地區主要在山西省范圍內,主要內容是家家禁火吃冷食。隋唐五代及北宋初期,寒食節已經演變為國人祭掃之節,屆時,民間禁火,皇宮禁煙,土庶展墓,皇家祭陵。“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當時,寒食節已成為一個非常盛大的節日,活動范圍已經擴展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活動內容也由以往單純禁火冷食,發展為掃墓、插柳、踏青、秋千、蹴鞠、斗雞、饋宴等十多項,且掃墓、掛紙成為寒食節民間最主要的標志項目。到了宋、遼、金、元及明代前期,寒食節增加了一些高雅內容,如皇家組織賦詩、官府組織賞花,主要項目由唐代的展墓逐漸轉化為娛樂活動,內容又增加了斗百草、施鉤、拋、風箏等。明代中期,寒食節原先傳統的插柳、踏青、賞花、蹴鞠、賜火已不再流行,秋千、斗雞、風箏等也沒有了唐宋時壯觀的場面,而民間掃墓、官府祭壇和皇家祭陵等盛況空前。這三項風俗漸漸脫離“寒食節”,已成為近代乃至當代清明節的主題。

介休綿山作為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更有其獨特的民俗活動,清明時節,綿山一帶的人們紛紛上綿山祭掃介子推,舉行植樹、踏青、墓前栽柳、打秋千、放風箏、拔河等活動。寒食清明的特色食品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傳統的子推蒸餅、子推燕、蛇盤兔面塑、棗餅、麻糖、貫餡糖等已成為時尚食品。其中多數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盤兔,俗有“蛇盤兔,必定富”之說,意為期盼民富國強;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子推高風亮節。

開壇傳承清明文化血脈

2008年和2009年清明前后,兩屆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節高層論壇在綿山舉行,海內外專家學者暢談介子推清明文化。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認為,早在2006年,國家就將寒食清明文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國務院又將三個中華民族的重要節日――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列為法定假日,這些重大決定,表現了國家對傳統文化生活的重視與尊重。清明節習俗是不斷變化的,但我們民族的傳統精神是不變的。在綿山舉辦論壇,就是慎終追遠,對美好生活不懈追求,對大自然感恩與敬畏,對家庭團圓與世間和諧永恒的期望。

專家們同時指出,清明節是中國最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無論從起源還是從其流變中,我們都可以歸納出清明節的兩個象征意義:一是感恩紀念,二是催護新生。

篇8

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綿山又名介山。綿山毗鄰古城平遙,又與靈石王家大院近在咫尺。

綿山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岳山的一條支脈。有人說綿山“無峰不奇,無水不秀,無洞不幽,無道不險”,這大概不是夸大。這里山光水色、文物勝跡、革命遺址集于一山,可說是步步有景,景景有典。

綿山有大小天然巖洞百余個,最大的一個叫抱腹巖:山勢如兩手抱腹,形成一個寬60米,長約150米,深約50米的巨形巖洞。明末清初的大學者傅山游歷到這里,曾有一副聯語贊嘆:“閱名山多矣,無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圓蓋;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現,修煉來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碧煜旅洞筇品谥荼Ц顾卤肪驮谶@里。

綿山的寺觀,或高聳于峰巔,或鑲嵌于絕壁。東漢古剎鐵瓦寺、三國曹魏抱腹寺、北魏鸞公巖和唐代回鑾寺以及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的全國最大的高觀建筑群——大羅宮等等,殿宇巍峨,造像生動。

綿山的另一奇觀是崖壁上的蜂房泉。在一處高100多米、寬約30米的絕壁上,長著數十對大小不一的石乳,石乳上長滿碧綠的苔蘚,每逢春夏,上面還會開著一些紫色的小花,隨風搖曳。石乳常年滴水,如珍珠斷線,或急或緩,無論干旱雨澇,從不斷流。據說石乳500年才生出一對,且都是成雙孿生。

放眼綿山,層巒疊嶂,到處是一片醉人的綠,這在北方雄渾的大山中似不多見。水濤溝長十余里,溝里泉水淙淙,蜿蜒流向山外,這就是酈道元《水經注》中所說的“石桐水”。逆水而上,可見幾十處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瀑布,匯流于石桐水中;流出溝時已恣肆,傾注于綿山的深谷之中。水濤溝里林木蓊郁,那綠色是透明的,一如早春樹木抽枝發條時的新綠。綠色使綿山雄奇中透出秀麗。

綿山似乎有一種包容天地吞吐萬物的大氣,佛、道、儒三教文化在這里兼容并存。

綿山的靈魂還是介子推的傲骨高風,介子推曾隨晉公子重耳流亡19年,歷盡困厄艱辛,曾割股以啖重耳。重耳后來回晉復國,論功行賞,諸臣邀功爭祿,介子推恥與為伍,就背了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到綿山找不到他,聽取狐偃、趙衰的主意,放火燒山,迫介子推出來。介子推不肯出山,母子合抱一棵柳樹,被火燒死。百姓敬仰介子推高風義節,每到介子推被燒死那天,禁火三日,以寒食寄托徹思。于是清明前三日就叫寒食節。屈原在《九章》中曾寫道:“介子忠而立枯兮,報大德之優游。思久故之親身兮,因縞素而哭之?!本d山上的許多景點,都和介子推有關。

傳說晉文公得知介子推母子被燒死,面對枯木青煙,觸景傷情,命隨從將一塊燒剩的木頭做成木屐,穿在腳上頓足哀號:“足下,足下!”隨從人等也一片哀號,響徹林野。這里就成了哀號坡;相傳對朋友尊稱“足下”也由此而來。

過了哀號坡,又經足下亭、思煙臺、寒食詩碑就到了介公祠。介公祠內有介子推母子塑像,偏殿墻上有介子推生平的精美壁畫和歷代名人題詠介子推的詩詞。從介公祠出來就上了柏樹嶺,嶺口有兩株一大一小并生的柏樹,人們說這是象征介子與介母的“母子柏”。柏樹嶺之巔便是介公墓。

肅立墓前,緬懷2600多年前這位憂國憂民、功不言祿、義節高亮的先賢,頓覺有一股大氣沉蘊于胸。

綿山人文精神博大,自然景觀雄奇,給予人的不僅僅是賞心悅目。

從綿山回來,身上披一層綠,胸間蕩一腔正氣。

篇9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同時也是人們比較關注的一個節日之一,那么關于2022年的清明節是在什么時候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2年清明時間幾點幾分幾秒,歡迎參閱。

2022年清明時間幾點幾分幾秒公歷:2022年4月5日 3點20分03秒

農歷:壬寅年三月初五 星期二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绷怼稓q時百問》是這樣解釋的:“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p>

清明節更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牵钊巳チ藥滋?,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篇10

      清明節的由來就是一個感恩的歷程。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 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 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 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 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這個節日的來歷正是感恩過程,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祀先祖,就是沿襲這種感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