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范文
時間:2023-03-30 05:41: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章位于《課標》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個主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目標:
1、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 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3、 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人體內的細胞是通過怎樣的結構和過程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探究空氣質量狀況和人體健康的關系。 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當能夠概述人體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以及肺部通過呼吸運動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過程,了解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系,并積極參與防治大氣污染的活動。 本章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測量、取樣和測算等基本方法,這些都屬于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學生應當學會的。 第一節: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 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 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學難點: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教學方法: 分析法、綜合法 教學安排:1課時 課前準備:掛圖
教學過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什么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 學生思考、討論后發言。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我們是通過哪些器官進行呼吸的? 對學生回答不表態,繼續設疑:是不是這樣呢?
進一步設疑:請同學們想一想,呼吸道僅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嗎? 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給與鼓勵。
吃飯是為什么不能大說大笑? 或問你知道會厭軟骨嗎?它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自己回答。 學生邊看圖邊回答。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 呼吸道有什么結構保證氣體暢通?
2、 呼吸道除了保證氣體的通暢外,還有哪些作用?這些作用是如何實現的?鼻內部有什么結構特點?
3、 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
4、北歐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狀可能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學生總結 本節課學到了什么。
教師總結 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 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棒。
課堂練習:
1.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氣管能保持敞開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軟骨支架 B肌肉較松弛 C氣管比較硬 D周圍有肌肉牽拉
3.能使吸入的氣體變得清潔的結構有( ) ①聲帶②氣管支氣管內表面的纖毛③鼻黏膜④會厭軟骨⑤鼻毛⑥嗅細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飯時說笑,若吞咽時_______來不及蓋下,會使食物進入_______,引起劇烈咳嗽
A軟腭 B會厭軟骨 C 氣管 D食道
5.平常所說得痰來自( )
A 鼻 B咽 C喉 D氣管支氣管
6.北歐人的鼻子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較大 C使鼻腔較長D 使鼻毛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學的路上遇到沙塵暴,小英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沒有帶,請問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比較,結果為( )
A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一樣清潔 B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清潔
C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粉塵多 D無法確定誰肺部的氣體清潔
篇2
建筑工程對空氣污染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是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從宏觀角度考慮,空氣污染的影響廣泛而深遠,例如近年來議論紛紛的霧霾。
1、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空氣污染物對人類最直接的影響是對健康的傷害??諝馕廴疚飳θ祟惤】档挠绊懛诸愑袃煞N:直接影響和間接透過其他途徑影響。直接影響是指因污染物本身的特性及毒性而直接引起健康問題,例如2013年1月發生的霧霾罪魁禍首就是可吸入顆粒PM5會引致呼吸道炎,同時這些可吸入顆粒PM5可以進入肺泡。而間接影響是指污染物透過一些途徑而產生一些足以影響健康的因素,如氮氧化物在強烈紫外線輻射下產生光化學煙霧而刺激呼吸道等器官。另一種影響分類則是以其引發急性或慢性疾病而分類。根據毒理學論,急性疾病一般是因為暴露于高濃度的污染物當中,根據不同的濃度和進入身體途徑,而引起不同急性病癥狀,例如吸入較低濃度的一氧化碳會引致頭暈、頭痛、惡心和感到疲勞,但吸入高濃度一氧化碳會中毒甚至引起死亡。而慢性疾病是因長期及重復地暴露于低濃度的污染物當中,長年累月的堆積而引起人類出現各種慢性病變。
2、酸雨當天然降水(包括降雪)的酸堿值低于5.6時,其降水稱為酸雨。引起降水酸化的主要物質是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而主要產生這兩種物質的是人類的工業活動,尤其是以煤為礦物燃料的發電廠。酸雨是一項地區性的空氣污染問題,其主要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影響人體健康。最后,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3、全球暖化溫室效應引致全球暖化是多年來很多人討論及研究,且最惹人關注的環境問題。加熱地球表面,另一方面吸引由地球表面反向宇宙空間的遠紅外線,從而令大氣的溫度上升,維持地球氣溫相對平穩,為人類和地球上所有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溫度及氣候。這種現象被稱為溫室效應。與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氯氟烴類同,臭氧也是溫室氣體,它們在大氣中的存在只會加劇溫室效應,令全球暖化。全球暖化引起氣候改變;地球上數千種動物頻臨滅絕;冰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陸地面積減少,威脅人類的生存環境。
二、建筑工地空氣污染的預防及治理方法
建筑工地的主要空氣污染問題集中在塵埃方面。處理建筑工地空氣污染問題一般分為預防及治理兩大方向。預防是指控制及改良某些工地上產生污染物的施工程序,避免在施工時產生污染物,減少污染。而治理方法是指在污染物產生后,加以處理以減少其擴散程度,舒緩有關污染危害。
1、預防方法預防,被公認為是最佳的處理空氣污染的方法,故此在工地上普遍優先考慮。有效的預防,可把預計的空氣污染問題盡力避免,使環境避免受到傷害,公眾及工人的健康亦不會因此受到影響。有關預防方法可分為如下兩個范疇:
1)改良易生塵埃物料的表面性質。因風蝕或其他原因,在建筑工地上往往產生大量塵埃,其中包括道路通道斜坡材料堆放等,而其表面一般存在一層松散的微細粒狀物質,容易因吹風等空氣流動而產生塵埃。就其表面性質,工地常見的其中一種預防塵埃的方法是將表面的性質改變,剔除或覆蓋這一類容易被流動空氣吹起的物質。例如在道路及通道鋪設混凝土礫石瀝青物料硬填料或金屬板,避免因風的作用在車輛經過時揚起塵埃。2)妥善使用和減少施工機械。
2、治理方法治理是較預防次一級的處理空氣污染方法,因治理的目的僅在于避免污染物的擴散或減少污染程度。就有關方法,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篇3
感染發生率、節約醫療資源的目的。
關鍵詞:下呼吸道感染;干預效果
下呼吸道感染是醫院感染最常見的一個疾病,特別是對于我院的老年科精神患者,年老體弱,精神癥狀重,常合并內外科疾病。本研究采用了對2013年4月~9月回顧性調查和分析,確定醫院感染易感因素后,在2014年4~9月對相同科室的患者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現將干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4月~9月老年精神科收治的患者194例。
1.2回顧性調查 對住院患者進行回顧性統計分析,發生下呼吸道感染15例,感染率為7.73%。通過病例對照、醫院感染因素統計分析等方法,確定醫院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與精神、行為異常、高齡和合并其他軀體疾病以及季節變化有關。
1.3制定監測目標和方法 對2014年4月~9月老年精神科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進行監測,監測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病例。院感管理專職人員每周到老年精神科進行督導,通過查閱病程記錄、體溫繪制表、檢驗報告、影像學檢查,詢問當班醫護人員和患者,及時發現院感病例,采取下列有效干預措施,及時評價監測效果。
1.3.1立監測檔案 追蹤患者診療情況,記錄可能與感染有關的因素,及時診斷報告感染病例。
1.3.2利用計算機系統進行醫院感染信息管理 制作醫院感染數據動態折線圖,定期匯總分析感染率、易感因素、流行趨勢等,及時向臨床反饋,制定措施防控感染。
1.4干預措施
1.4.1環境的干預
1.4.1.1保持病房空氣新鮮、清潔 天氣條件允許時開窗通風2次/d,30~60min/次。
1.4.1.2晨、晚間護理行濕式清掃
1.4.1.3伴下呼吸道感染者及多重耐藥菌的呼吸道感染者與高危因素患者分室,執行標準預防,接觸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1.4.1.4特別是7~9月,加強對病房的消毒、隔離和通風,開放時間盡量讓患者外出活動、并參加康復鍛煉,增強體質,減少患病的機會。
1.4.2患者的干預
1.4.2.1神志障礙者,臥床患者,給予定時翻身,加強口腔護理,減少致病菌在口咽部寄生、繁殖;吸痰時嚴格無菌操作,吸痰管專人專用,每吸痰一次更換一根吸痰管[1]。氧氣濕化瓶一人一用一換一消毒,連續專人使用時每24h更換一次無菌水,濕化瓶消毒1次/w(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沖洗干凈,干燥備用)。
1.4.2.2精神、行為異常者積極治療精神疾病,控制精神癥狀,加強行為訓練和生活護理,防止受涼感冒。
1.4.2.3應激性潰瘍出血者使用不堿化胃液的粘膜保護劑,以減少因應用制酸劑或H2受體阻滯劑而致胃內PH值增高,胃內細菌過度生長。
1.4.2.4慢性基礎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病,70歲以下者,除積極治療原發病外,給予加強營養支持治療。
1.5醫院下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 符合2001年版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
1.6統計學處理 χ2檢驗,用SPSS 10.0版軟件包處理數據,見表1、表2、表3。
2結果
2014年4~9月我院采取一系列積極有效的干預措施后,與2013年4~9月的感染例數相比較,老年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減低1~2%,差異有顯著性意義,見表1。說明在老年患者中醫院感染的干預措施,有顯著的效果。
經過統計學處理,P
3結論
3.1落實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精神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 通過回顧性調查發現本院老年精神科2013年4月~9月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為7.73%,[1]2014年4月~9月對老年精神科實施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通過監測,下呼吸道感染率為2.48%,比去年同期降低了5.25%,說明精神科開展下呼吸道感染目標監測,根據監測結果采取下述有效干預措施,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是可以預防的。
3.2精神、行為障礙的高齡患者,特別是合并慢性基礎性疾病的患者是醫院感染監測的重點,與其自知力缺乏、年老體弱、基礎疾病種類多,生活自理能力差,住院時間長導致機體自然屏障破壞,抵抗力降低有關,通過積極治療,及時控制精神癥狀,對患者反復進行健康教育,不斷改善其認知和行為,加強營養,積極治療基礎疾病,縮短住院時間,減少感染暴露風險等措施,能有效降低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機體免疫能力出現降低,對細菌侵入的抵抗力相對更低,因此容易致??;另外,存在意識障礙的患者往往自身的免疫機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更容易致病。
3.3夏秋季節是下呼吸道感染高發時間,與天氣變化快,患者自理能力差,增減衣物不及時有關,說明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防控的重要時段是夏秋季節,氣候突變時尤其要注意加強基礎護理,室內空氣質量等的影響更為明顯,且患者自身對細菌的敏感度相對更高,因而更容易發生下呼吸道感染。督促患者及時增減衣物是避免抵抗力弱的患者受涼感冒的基礎。
3.4對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進行目標監測,探索醫院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使管理既有針對性,又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控制感染,達到減低醫院下呼吸道感染發生率、節約醫療資源的目的。確保室內空氣處于新鮮、流通狀態,每日通兩次風,通風時間大于0.5h,尤其在夏季、冬季使用空調,必須定時進行通風。確保病房空氣流通、干凈整潔,定期對拖鞋、地面進行消毒,避免室外傳播。確保室內物品無血跡、無灰塵,每周對空調過濾板進行清潔,2次/w,限制室內人員的流動,避免細菌室內傳播,定期監控滅菌、消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尚秀君,陳愛斌等目標性干預在控制老年患者醫院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8) doi:10.11816/cn.ni.2014-124441.
[2]王敬哲,下呼吸道感染的預防及對策[J].中國中醫藥咨詢,2010.02(7)
[3]沈燕,姚勤紅,董建英.目標監測法在綜合性ICU醫院感染控制中的應用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10,10(11):821-822.
篇4
【關鍵詞】慢性呼吸道感染;反復下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臨床分析
【中圖分類號】R-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6)06-0104-01
反復呼吸道感染是臨床兒科最為常見的呼吸道疾病,通?;純耗挲g越小其發病率越高,近些年來,患兒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對患兒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患兒1年內超過7次發生上、下呼吸道感染,即可確定為反復呼吸道感染。本文在結合患兒各項檢查結果及病因的基礎上,結合主要臨床反復下呼吸道感染表現作為臨床分析,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來本院治療的40例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復下呼吸道感染患兒展開回顧性分析,所有患兒均經病理學診斷為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復下呼吸道感染。其中,女14例,男26例,年齡8個月~8歲(平均年齡4.7歲)。所有患兒在住院時均不同程度出現咳嗽、咽痛,16例患兒伴有發熱、頭痛癥狀。經胸片檢查均呈不同程度肺紋理增粗、增多;模糊或斑片狀陰影,經抗感染、抗病毒、抗支原體治愈出院后,病情反復。
1.2方法
對40例患兒行血常規檢查,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檢測、微量元素及免疫功能檢查。針對不同患兒病史、臨床癥狀及生命體征對可能存在基礎疾病患兒行肺功能、X線胸片、胸部CT、心臟彩超、纖維支氣管鏡、消化道造影等檢查。經鼻部CT平掃檢查后,得知鼻黏膜增厚7例、上頜竇炎3例,咽喉炎24例,篩竇炎6例。給予慢性咽喉炎患兒靜脈輸注靜脈輸液阿奇霉素注射液,每次10mg/kg?d,依據患兒自身病情緩解程度適當調整為3~5d。給予慢性鼻炎患兒鼻炎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14d~28d為1療程。
2.結果
2.1血微量元素檢查
微量元素缺乏6例,其中鋅元素缺乏3例、鐵元素缺乏1例,鈣元素缺乏2例,其他微量元素均正常。
2.2免疫功能檢查
免疫功能缺陷10例,其中體液免疫功能缺陷4例、IgG偏低2例、IgA偏低1例、IgM偏低1例,細胞免疫缺陷2例。
3.討論
反復呼吸道感染是臨床兒科常見疾病之一,其中,又以反復下呼吸道感染病情發展更快、病情更為嚴重,在給患兒造成痛苦的同時,也易伴發不合理用藥的發生。反復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因素有許多,例如患兒體內微量元素或維生素缺乏、免疫功能低下、自身特異性體質等[1]。慢性咽喉炎、鼻炎、鼻竇炎是臨床常見的誘發患兒發生反復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其發病機制主要可分析為,鑒于鼻位于呼吸道開口,對空氣有不同處理功能,氣管、支氣管所接受的空氣是經調解的、過濾的、溫濕的空氣,因此就會對患兒下呼吸道有一定保護功能,一旦鼻黏膜伴發炎癥,溫度、濕度調解出現減弱,支氣管接受了沒有經調解空氣,便失去了對氣道的保護;一旦患兒發生鼻黏膜炎癥時,鼻纖毛清除異物功能減弱,氣道防御功能變差,引發氣道炎癥;慢性鼻炎、鼻竇炎皆可能引發鼻后滴漏,直接刺激咽部支氣管或分泌物中細菌下行引起;變態反應引發氣道高敏反應狀態?,F階段,臨床一致認為,鼻竇部冠狀CT掃描是診斷鼻炎與辨別解剖變異最有價值的影像學技術。
要確?;純好庖呦到y功能的完整,就要保持營養上的支持,一旦某種營養素缺乏,便有可能導致與之相應的免疫缺陷。免疫活性細胞對營養供給有著非常高的要求,亞臨床缺乏也可能會引發損害。小兒慢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反復下呼吸道感染。營養不良患兒常合并反復呼吸道感染,在伴有其他營養素缺乏時,其發生比例會更高。
既往研究顯示,蛋白質-熱能營養不良的患兒,其非特異性及特異性免疫功能普遍較為低下,如皮膚黏膜屏障功能、白細胞吞噬功能、補體功能和IgG、IgM 、 IgA均偏低,細胞免疫功能也是如此。因為蛋白質的缺乏,可使得淋巴器官出現較為明顯變化,如胸腺萎縮、淋巴細胞數量減少以及T細胞亞群發生變化,最先輔助T淋巴細胞的受到影響,接下來會影響B淋巴細胞對抗原產生的抗體免疫應答。
維生素A缺乏會造成患兒黏膜屏障功能遭受侵害,呼吸道黏膜完整性破壞[2]。呼吸道纖毛柱狀上皮的纖毛消失,并發生鱗狀上皮化生,腺體細胞功能不完整,壞死脫落細胞阻塞管腔,局部免疫功能減弱;維生素A缺乏常伴IT-2缺陷,影響IgA水平偏低。研究證明,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病情發展程度和維生素A的缺乏程度呈明顯關聯[3]。如上述所言,營養素缺乏會可能使反復呼吸道感染因免疫功能損害而發生,但免疫功能低下者也并不是全部因營養不良引發。免疫功能低下和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相關性,國內外臨床研究的結論并不統一,有的學者認為細胞免疫缺陷是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主因,也有的學者認為體液免疫低下是重要因素[4]。當前,T細胞亞群比例失調和IgU亞群缺陷的臨床研究已經越來越受到醫學界重視。
本研究對患兒實施免疫功能測定,得知血清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水平均顯著提升,CD3明顯減少,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C3、C4、IgA 、IgG正常、IGM升高,這表示患兒細胞免疫功能處于低下狀態,體液免疫功能正常。臨床分析認為,SIL-2R水平增高,抑制T細胞功能,使得T細胞亞群功能紊亂,CD4下降,IL-2生成減少。所有患兒在經過各自治療后,CT復查鼻竇部顯示炎癥明顯吸收,炎癥消失。本研究結果和國內外其他臨床文獻的報道基本一致[5]。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復下呼吸道感染并非對臨床患兒的獨立性診斷,關于病因的診斷一直都較為困難,尤其是對部分暫時還沒有條件進行細化診斷的醫院與單位而言更是如此。慢性咳嗽,是兒科門診常遇的兒童癥狀,其診斷標準與慢性呼吸道感染不同,但病因及發病機理都有一定的因果關系。與成人不同,兒童更易患慢性呼吸道感染,這是由于兒童氣道黏膜更為柔潤、血管豐富,一旦發生感染更易蔓延,形成慢性感染;兒童支氣管相比成人更為狹小,發生鼻塞時更易引發炎癥擴散。引發小兒慢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小兒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肺炎、隱匿性哮喘等,相比于成人,兒童系統發育尚未完善,這也是臨床兒科醫師更需要重點關注的。
綜上所述,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復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見致病因素主要有患兒營養不良、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免疫功能不完整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這些原因都可能直接或間接損害機體的非特異性及特異性免疫功能,是主要的臨床發病機制。臨床除了在考慮致病微生物的因素外,還應找出致使反復下呼吸道感染的基礎病變,也應注意患兒的過敏因素及氣道高反應性。積極預防、及時治療、降低病原能夠更好地抑制下呼吸道感染,臨床應給予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黃曉文,唐訊波.83例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復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療體會[J].中外醫學研究,2013,14(28):186-187.
[2]張云.小兒慢性咳嗽與反復呼吸道感染的相關性[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10):1915-1916.
[3]王新華,葛洋新.微量元素鋅與小兒反復下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2(25):54-55.
篇5
關鍵詞:室內空氣污染;空氣凈化技術;技術原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TF803.2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室內空氣污染主要是指人們所處的封閉空間之內的空氣中所存有的、對人體健康個有一定危害的物質,同時,其濃度超過國家標準、達到傷害人體健康程度。由于現代人們大約有75%的時間基本是在室內度過,因此,室內空氣質量對現代人體健康的影響極為密切,如果長期處于污染環境之內,則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引發各種疾病[1]。各國政府與環境保護組織都在對室內空氣污染與健康問題進行著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室內空氣凈化技術也隨之成為了重要的、迫切的研究內容。
一、室內空氣主要污染物
1、化學污染物
通常來講,室內空氣中的化學物質種類最多,不易分辨。如,各類可燃燒物產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甲醛、吸煙產生的有害物質等;烹調油煙中所含的多環芳烴、丙烯醛等;生活型污染,如殺蟲劑、洗滌用品、化妝品、防蟲劑等;裝飾型污染物有甲醛、重金屬、苯系物、氯乙烯等[2]。
2、物理污染物
物理污染物通常是指各類放射性物質,如噪音、電磁輻射以及空調所產生的顆粒物等。
3、生物污染物
由于室內環境過于密閉、潮濕等原因,往往會滋生一些諸如塵螨等微小生物,還有一些細菌、真菌、霉菌等。同時,也會因動物皮屑及微小糞便顆粒等生物變態反應原,也會給室內造成生物因素的污染,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過敏反應等問題。
二、室內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世界衛生組織現已將室內空氣污染列為對人體健康危害重要因素的第八位,這也充分看出室內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
首先,甲醛的危害??烧T發白血病等癌癥;如室內空氣甲醛超標時,則會引發神經衰弱、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其次,苯的危害。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較為強烈的刺激、傷害作用,急性中毒時可引發神志模糊、知覺喪失等。慢性中毒時,則會引發白血病、破壞造血功能;并可導致胎兒出現先天性缺陷等[3]。
第三、甲苯、二甲苯的危害??蓪χ袠猩窠浵到y產生麻痹作用;可造成女性月經異常;引發神經衰弱綜合征以及肝腫大等。
第四,氨的危害。氨主要對呼吸系統產生較大的傷害,如咽痛、咳嗽、呼吸窘迫等。如長期吸入可以引發較嚴重的呼吸系統疾病。
第五,氡的危害。氡可對人體的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生理系統以及造血器官造成損傷; 同時也是各種癌癥的誘因。
第六,可吸入顆粒物的危害。較粗大的顆??芍饾u沉積于人體的支氣管內;而較細微的顆粒則可沉積于人體的肺葉之中,甚至也進入血液循環之中,造成心肺功能障礙等。由于顆粒物上還多富集其他污染物或是微生物,而引發不同類型的相關疾病。
第七、微生物的危害。病原性微生物可導致人體出現呼吸道傳染疾病,對人體呼吸道免疫功能產生負面影響,還可以造成頭痛、胸疼、腹瀉等癥狀。
三、室內空氣污染凈化技術分析
1、吸附過濾技術
該方法屬物理方法,主要是通過機械設備、HEPA超微過濾技術、離子除塵以及靜電除塵技術等實現對室內空氣中微小顆粒物進行吸附過濾,有效降低空氣中的顆粒物質。但是,這幾種吸附過濾技術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無法對空氣中有害氣體進行有效控制。而活性炭吸附法,雖然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穩定性強,可對甲醛、二氧化硫、氨氣、氮氧化物等進行有效凈化,但是,卻由于其對無機氣體的吸附能力相對則較差,且對濕度敏感性較強,同時,酯、酮、醛類污染物還會不同程度地阻塞活性炭的氣孔,從而吸附功率降低。加之,活性炭內也是細菌等生物污染源易滋生的場所,如果用之不當,反而會影響、降低空氣品質[4]。而HEPA雖然為國際公認的高效過濾材料,但由于其成本過高,一直未被廣泛推廣。
2、低溫等離子體凈化技術
該技術是融合化學及物理學的新技術。其原理在于,等離子體體系內部具有大量的活性基團,且富有較高的能量,該能量可以促使空氣中大部分氣態有機物中化學鍵發生斷裂,從而生成一些新的單原子或是分子,從而達到將有害物質轉化為無害物質,充分起到了降解的作用。但是,由于低溫等離子體凈化過程中,會產生較高濃度的臭氧,而臭氧的濃度過高時,也會對人體的健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從而該項技術仍需做進一步深入研究。
3、光催化技術
該技術是通過催化氧化技術而研發,通過紫外線照射激發相應的催化劑而產生高能電荷-電子-空穴,將相應的催化劑表面吸附的水分解之后,產生氫氧自由基,并將空氣中的氧還原為活性離子氧,從而達到將催化劑表面所吸附的污染物進行氧化或是還原成為無害物質[5]。但是,盡管光催化技術是目前極具發展前景的凈化技術之一,且對甲醛、氨氣等空氣中的污染物降低、去除效率極高,但是由于其成本偏高,在現階段卻無法與常規凈化技術相競爭。
四、納米光催化技術應用展望
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TiO2技術的成功研發,這也為室內空氣凈化技術帶了一次質的飛躍。由于納米TiO2材料本身具有無毒、防腐、抗菌功能,因此可以廣泛應用于室內的空氣凈化中去。
首先,制作成室內裝飾用涂料。納米TiO2材料本身具有極強的氧化還原能力,對空氣具有凈化、除臭等作用,我們則可以將其大量地應用于室內裝飾材料中去。如,可納米TiO2技術的高效殺菌功能,通過氯化法將其融入水性乳膠漆之中,則可以制成具有高效抗菌、防霉、無污染的環保、功能型裝飾材料。同時,還可以利用其對空氣的高強凈化作用,大大地降低了對室內空氣凈化的投入成本。
其次,制成防污、凈化空氣的裝飾材料??蓪⒓{米TiO2技術用于室內裝飾材料的表面涂層之中,通過在裝飾材料的表面進行納米TiO2鍍層處理,不但其表面不易被污物所附著,同時,還會在陽光中的紫外線的作用下,維持納米TiO2薄膜表面的親水特性,使其充分地發揮出凈化空氣、防污、除臭、殺菌的功率,極大地提高室內空氣質量。
綜上所述,隨著各種空氣凈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也極大地提高了我們室內空氣質量,但,由于不同的空氣凈化技術都存在著各自的優、缺點,這也需要我們科研工作者應不斷地對空氣凈化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尤其是對納米光催化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工作,更應做好對其的改進與完善,以加快納米TiO2技術在我國廣泛應用。
結語: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以及居民人均收入、居住環境的不斷提高及改善,人們對室內空氣污染的重視程度愈來愈強烈。目前,我國已經有諸多的室內空氣凈化技術被廣泛地應用、生產,并被人們逐漸地應用于居家生活之中。但是,仍有許多室內空化凈化技術仍需要我們做進一步的深入研發工作,尤其是對納米光催化技術研發,則必將會為我國室內空氣凈化事業帶來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寶瑩,劉凡.室內空氣凈化裝置顆粒物凈化效果評價技術進展[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9(03)
[2]周純良,饒俊,李原浩,王玨.室內空氣凈化產品甲醛凈化效果對比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10(08)
[3]唐冬芬,鄧高峰,王宏恩,譚小霞,王智超.以活性炭為主的吸附類空氣凈化技術發展綜述[J].潔凈與空調技術.2010(03)
篇6
[中圖分類號]R97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3(b)-132-01
隨著抗癌藥物的不斷開發,越來越多的抗癌藥物應用于臨床,腫瘤科護士接觸抗癌藥物首當其沖,在配藥、執行化療或處理污染物品的過程中,都可能接觸到化療藥物,這些化療藥物分子經過皮膚、消化道、呼吸道等進入人體,當積累到一定劑量時將對操作者的身體健康產生危害,甚至引起疾病,研究報道,職業接觸抗癌藥物可能引起護士乳腺癌和各種白血病,職業接觸抗癌藥物后,護士可出現頭昏、乏力、脫發、月經異常、皮疹等非特異性臨床表現,外周血粒細胞、單核細胞凋亡率明顯增高,從而影響護士的健康,針對此種狀況,我科加強對抗癌藥物的配制防護。加強護士的自我防護意識,現報道如下:
1方法
1.1減少接觸抗癌藥物的機會
在配制抗癌藥物班次上,全科護士輪流,連續配制抗癌藥物不超過2個班次,增加接觸配制抗癌藥物的間隔時間,減少了接觸抗癌藥物的機會。
1.2集中配制抗癌藥物
嚴格執行化療藥物配制規程,集中配制抗癌藥物,固定人次,加強防護意識,做好防護措施,配制藥物時背對空氣流通方向進行操作,配制前洗手穿長袖工作服,必要時穿隔離衣,戴好口罩、帽子和護眼罩,戴雙層乳膠手套,避免直接接觸藥物,減少身體表面接觸到化療藥物的機會,抽取化療藥物應在注射器的3/4,以免藥物外溢,盡量使用大號針頭抽取藥液,配制完畢抽取瓶內空氣,避免壓力過大。完成全部藥物配制后,所用一切污染物應放于污物專用袋中集中封閉處理,不可隨意長時間暴露于空氣中。用過的注射器戴上針帽,無需拔下針頭,放入污物袋中,以免藥液撒漏。需用75%酒精擦拭操作柜內部和操作臺表面。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后用肥皂水及流動水徹底洗手。
1.3廢棄物集中處理
處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與抗癌藥物有關的廢棄物包括注射器、輸液器、輸液袋等,必須戴口罩、手套,有條件的穿防護衣,放人標示清楚的專門的加蓋容器分裝集中處理,完畢后脫去手套后用肥皂水及流動水徹底洗手。
1.4加強護士的防護意識
加強化療職業安全防護教育。學習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及預防處理,加強對潛在危害的認識,提高防護能力??拱┧幬镌诨颊呱砩系亩靖弊饔?,大家都很明白,但對于通過呼吸及表面皮膚的少量接觸造成自身危害,尚未引起足夠重視?;熕幬镌跉┘毎耐瑫r,對人體的正常組織細胞也具有殺傷或抑制作用,通過加強對化療藥物的防護學習,搜集多方資料,多次組織護理學習,首先在思想上引起重視,使護士們清楚地認識到在治療操作過程中,如果不注意自身防護,抗癌藥物就會通過呼吸、皮膚接觸等多種途徑進入體內,使身體受到小劑量化療藥物影響,后果會很嚴重。
1.5增強身體素質
平時注意鍛煉身體,積極參加文體娛樂活動,并注意飲食調養,充分調動人體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定期做好健康體檢,每隔6個月抽血檢查肝功能、血常規及免疫功能等,發現問題及時診斷和治療。
篇7
關鍵詞:鹽酸氨溴索;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預防;血氧飽和度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在臨床上是指,胎兒娩出后出現過一段時間(通常為幾分鐘到幾小時)的自然呼吸,繼而出現呼吸困難[1],臨床表現為嚴重的紫紺和聲等,多見于早產兒(有文獻報道[2]胎齡越小的發病率越高),NRDS疾病嚴重危害新生兒的生命健康,因此,探討對該類疾病的有效預防措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此,筆者回顧性總結我院婦產科早產兒資料60例,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3年2月~2014年3月期間在我院婦產科分娩的早產兒資料60例,其中包括男性29例和女性31例,納入標準:所有60例嬰兒均為胎齡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產嬰兒,新生兒的法定監護人均知情并且同意配合本研究進行的隨訪調研工作。排除標準:排除預防治療前就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甚至呼吸暫停現象患兒;排除腦室內出血患兒或者腦室周圍白質軟化患兒。
1.2方法 所有60例早產兒根據預防用藥不同隨機分為兩組:用鹽酸氨溴索預防的30例為觀察組,15名男性,15名女性,孕周30~35w,平均孕周(33.2±2.6)w,體重1.7~2.2kg,平均體重為(1.9±0.8)kg;用地塞米松藥物進行預防的30例為對照組,14名男性,16名女性,孕周31~36w,平均孕周(33.8±3.2)w,體重1.6~2.3kg,平均體重(2.1±0.9)kg,兩組早產兒一般病例資料經統計學檢驗,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預防方法 兩組新生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預防,主要護理方法包括保暖、預防顱內出血和預防感染等,同時給予新生兒低流量吸氧處理,另外嚴密監測新生兒血氧飽和度、血壓和心跳等,發現異常情況后立即報告并采取針對性處理措施。觀察組預防用藥為鹽酸氨溴索注射液(購自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分包裝,國藥準字H20031314,藥品規格為100ml:0.6g),靜脈滴注給藥,連續治療5d后評價預防效果。對照組患兒應該地塞米松(購自天津金耀集團湖北天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514,藥品規格為安瓿1ml:1mg,10支一盒)進行預防,靜脈滴注給藥,連續治療5d后評價預防效果。
1.4評價標準[3] 早產兒出生24h之內沒有出現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臨床表現(呼吸困難、聲和紫紺等)者視為顯效;早產兒出生12h后出現不規則的呼吸現象,但在48小時后得到不同程度緩解者視為有效;早產兒出生后6h內就出現紫紺和呼吸異常等現象者視為失敗。
1.5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20.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方法選擇χ2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方法選擇t檢驗,以0.05為檢驗標準行雙邊檢驗。
2結果
觀察組用藥后,顯效者20例(占66.7%),有效者9例(占30.0%),失敗者1例(占3.3%),總有效率為96.7%,明顯高于對照組用藥總有效率:86.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在血氧飽和度監測方面,觀察組患者在用藥12h之后的血氧飽和度明顯升高,與對照組相應數據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由本研究數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早產兒在用鹽酸氨溴索預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后具有滿意的臨床效果,只有1例在24h后出現輕度的呼吸困難,具有滿意的臨床效果,另外對于預防失敗的新生兒,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的主要方法采用簡易鼻塞式cpap進行治療,該設備可以產生帶有一定壓力的高速氣流,因此能夠順利將氣體通入NRDS患兒呼吸道中,使NRDS患兒肺部被動的進行氣體交換。與此同時,簡易鼻塞式CPAP還能夠增大患兒吸入氧氣的分壓,同時將體內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排除體外,從而被動的維持NRDS患兒的呼吸活動[4]。剛開始使用簡易鼻塞式CPAP儀器時,可以將患兒吸入氧氣的濃度范圍設置為0.5~0.7MPa,另外注意保證患兒盡量排空呼吸道內分泌物,防止呼吸道的堵塞。注意保暖和新生兒 為了維持新生兒正常的體溫,可以將新生兒放置在保暖箱內?;純阂云脚P位為主,另可加用厚度為1.5cm左右的肩墊墊于新生兒肩部,保持其呼吸暢通。
另外,對已經轉為呼吸窘迫綜合癥的患兒實行系統化的護理是治療的基礎,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①預防感染:相關護理人員進出新生兒病房是要嚴格按照規定洗手,并佩戴口罩和帽子等。新生兒病房內要保持空氣流動,可通風2次/d,通風時用空氣消毒劑對空氣進行消毒[5]。②嚴密監視: 患兒在用簡易鼻塞式CPAP進行治療時,需要嚴密觀察心電監護儀中血壓、呼吸頻率和深度、心率和氧氣濃度的變化,并根據血氣監測結果及時調整。③壓力控制:患兒在用簡易鼻塞式CPAP進行治療時的壓力控制是臨床治療的關鍵,患兒呼吸道分泌物和連接通道等多種因素均會使壓力不均,導致新生兒呼吸困難和缺氧。因此在監護過程中要嚴密觀察新生兒的呼氣、吸氣和特點,準確判斷和及時采取處理措施。④營養供給:對能夠吸吮的新生兒,可以使用奶瓶喂養,喂養過程中注意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嚴格控制喂養速度,防止喂養過快引起新生兒的嗆咳,嚴重的會進入氣管影響新生兒呼吸[6]。
參考文獻:
[1]韓惠芳,徐宇紅,岳靜燕,等.俯臥位不同翻身時間對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機械通氣患者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10):923-925.
[2]Crina Oltean-Dumbrava,Greg Watts,Abdul Miah et al.Procurement of Sustainable Noise-Reducing Devices:State-of-the-Art Review from EU Project QUIESST[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2,28(3):324-329.
[3]劉麗芳,李曉東,蔡琳等.經鼻同步間歇正壓通氣與經鼻持續呼吸道正壓通氣預防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比較[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18):1439-1440.
[4]張俊亮,錢新華,王琴等.鼻塞雙水平正壓通氣用于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拔管的臨床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13,(8):710-714.
篇8
【摘要】加強院感控制措施是控制甲型H1N1流感關鍵,對患要嚴密觀察病情,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加強消毒隔離制度,做好宣教工作,是預防流感的主要手段。
【關鍵詞】甲型H1N1流感;病毒;護理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攜帶有H1N1亞型豬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豬流感和人流感三種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斷,同時擁有亞洲豬流感和非洲豬流感病毒特征。《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于7月將甲型H1N1流感規定的乙類傳染病,并采取乙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護 理
1.1 心理護理甲型H1N1流感初期,由于外界媒體報道每天不斷上升的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患者及家屬容易產生嚴重的心理負擔,如焦慮與恐懼感。此時護士態度親切、熱情有、和藹以自己的言行取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告知此病的相關情況,他們明白此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加強甲型H1N1流感資料宣傳以及治愈的病例介紹。讓其了解醫護人員治療、護理方案、用藥目的,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恐懼心理,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1.2 消毒隔離[1]一旦確診,立即按應采取防護措施預防呼吸道傳播、消化道傳播和接觸傳播隔離處理。保證空氣的流通是控制和預防甲型H1N1流感醫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有開窗通風和安裝通風設備,加強通風效果。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病房內的物品表面、地面應當每天進行清潔和消毒,依據各類物品被接觸的頻率以及受污染的嚴重程度,選擇適宜的消毒方法。如床頭柜、床欄桿、門把手、水龍頭、地面等應當每天用消毒劑消毒兩次。一般情況下,采用500~1 000 mg/L含氯消毒劑擦拭物體表面或拖地??梢允褂米贤饩€燈(按1.5 W/安裝)照射1h,對空氣進行消毒。也可以使用0.5%過氧乙酸或者3%過氧化氫噴霧,20~30 ml/m3,作用1h。消毒時應當關閉門窗,嚴格按照消毒劑使用濃度、使用劑量、消毒作用時間及操作方法進行消毒,消毒完畢充分通風后方可使用。護理不同的患者時,護理人員要嚴格消毒雙手,防止交叉感染?;颊叩挠镁?、嘔吐物、糞便等要采取措施預防流感病毒由患者傳給醫務人員,又要防止由醫務人員傳染給患者。
1.3 密切觀察病情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癥狀與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發熱、咳嗽、咽喉痛、身體疼痛、頭痛、發冷和疲勞等,有些病例還會出現腹瀉和嘔吐,重者會繼發肺炎和呼吸衰竭,多臟器功能不全或衰竭。體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體腫大?;颊咴械幕A疾病亦可被誘發加重,呈現相應的臨床表現。
1.4 標本的采集及送檢標本采集人員要注意按二級防護做好個人防護。一般采用下面兩種方法:(1)鼻咽拭子:插入干的拭子到鼻孔伸入鼻咽部,停留片刻,緩慢旋轉退出,另一個鼻孔使用另一個棉簽,將尾部棄去,擰緊蓋子。(2)口咽拭子:最佳采集時間為發病后3天內,一般不超過7天,急性期內每天采集。用棉簽擦拭雙側咽扁桃體及咽后壁,同樣將棉簽頭浸入4~5ml采樣液的管中,尾部棄去,塞緊或蓋好管蓋。采集的標本若不能在24~48 h送檢,應在-70 ℃以下條件保存。標本收集后應由專人24h內送檢,所有標本在運輸過程中應冷藏(4℃)將裝標本管的密封袋放入專用運輸箱內,所有容器必須標有生物危險標識。
2 健康指導
(1)指導患者了解甲型H1N1流感病的基本知識,更好地做好自身防護。流行期間,減少集會,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戴口罩。 勤洗手,勤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降低病毒密度。(2)早發現、早隔離,減少病毒的傳播。如有發熱、咳嗽等癥狀,及時到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3)癥狀輕者居家隔離,住單間,常開窗通風,不宜外出,盡量減少與高危人群的接觸。離開隔離房間時戴口罩。注意洗手和個人衛生,多飲水,注意休息。根據醫囑按時服藥。密切注意病情變化,一旦出現高熱等癥狀時,立即到醫院就診。
3 體 會
(1)由于此病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播,也可通過口腔、鼻腔、眼睛等處黏膜直接或間接接觸傳播。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體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加之人群普遍易感,給患者心理上造成恐懼、不安和憂慮的心理。故護理過程中給予患者理解和關心,為患者解除思想顧慮及恐慌心理,使其在治療期間,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爭取早日康復。(2)呼吸道隔離:住單間或同病種共住一室,勤洗手,常通風,必要時戴口罩。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病室每日消毒2次,出院轉科等做終末消毒。告知患者消毒隔離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3)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密切注意體溫的變化,高熱(39 ℃以上)時予以物理降溫,物理降溫無效者予以藥物降溫(遵醫囑給藥),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30 min后測量體溫并記錄于護理記錄單。大量出汗時,及時更換衣服,體溫驟降時,予以保暖。注意保持口腔及皮膚清潔。(4)進清淡易消化飲食,以高維生素高碳水化合物為益,避免進食刺激性生冷硬食物。告知患者多飲水。(5)高熱者臥床休息,減少消耗。遵醫囑補充平衡鹽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6)霧化吸入:局部用藥以減輕水腫,濕潤呼吸道,減輕干咳癥狀。
篇9
【關鍵詞】 病房通風;空氣質量
醫院是患者集中、疾病容易傳播的地方。而空氣又是多種疾病傳播的重要媒介,因此時刻保持清新的空氣,降低空氣中微生物的密度,對防止醫院內疾病的傳播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因為在臨床多采用紫外線空氣消毒法,所以筆者選用紫外線消毒法與開門窗通風法比較,觀察兩種方法對病室內空氣質量指數的意義,現將方法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同一朝向的普通病房6間,面積均為20 m2,室內病床2張,患者2例,無陪護,病房配制相同。其中3間作為研究組,3間作為對照組。
1.2 方法
1.2.1 消毒方法 研究組和對照組上、下午均用含氯消毒劑500 mg/L清潔地面1次。研究組每日病房通風最少2次,即上、下午各開病房門窗通風1次,時間為1 h以上。對照組不通風,上、下午紫外線照射消毒各1次。紫外線燈統一為無罩懸空吊式安裝,同一高度,距地面1.8 m距離,燈管輻射強度在有效范圍內。照射時間為60 min。
1.2.2 評價方法 研究組于通風后、對照組于紫外線照射后5 min內,由同一人將直徑9 cm的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制作的平皿(由杭州微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分別置于室內對角線的3個采樣點:即中心一點、兩端各距墻1 m處取點,采樣的高度與地面垂直100 cm。平皿暴露5 min后蓋好送檢驗科細菌室,置于37℃恒溫箱培養48 h,進行菌落計數,取平均值。每天下午對研究組和對照組各病室取樣并細菌培養1次,連續5 d,共取樣90份,其中研究組、對照組各45份。按照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標準,Ⅲ類環境的空氣細菌菌落總數≤500 cfu/m3為達標[1]。
1.2.3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進行統計,以P
2 結果
兩種方法處理后病房空氣培養的細菌菌落總數均
3 討論
作為患者居住的病房,理應根據患者的特點和醫院感染規定的有關要求,對病房進行安全有效地空氣消毒。的確,關于病房的空氣消毒方法種類多多,尤其是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空氣消毒方法已經滲透到了需要進行空氣消毒的場所。但無論是物理消毒法、化學消毒法、中草藥消毒法、或是化學與物理協同消毒法等,在臨床應用時,都難免會受到條件的制約,如醫院的環境、病室內的條件、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消毒劑的異味等。就連平時應用最普遍的紫外線消毒法,也因其在使用時容易受到有效照射距離、燈管的潔凈度、環境的濕度,以及需要定期檢測燈管的照射強度,定期用95%乙醇清潔燈管等諸多因素影響而不方便。尤其是紫外線對人體皮膚及眼睛均有損害,在臨床應用也時有患者被紫外線照傷眼睛的意外發生。加之紫外線臭氧氣味特殊,需要空氣消毒的時間也較長,消毒物品時,僅對受其直接輻照物件的表層有效,影響消毒效果[3]。與之相比,應用開門窗通風法清潔空氣,實在是簡單容易多了。開門窗通風法是利用空氣對流的特點,不斷將室內微生物帶走,使室內微生物的密度降低,減少微生物的致病機會。通風還可以調節室內溫度和濕度,增加空氣中的含氧量,從而增加患者的舒適度,增強患者的抗病能力,降低醫院內感染的幾率[4]。此方法尤其對經呼吸道傳播的疾病控制,和對呼吸道疾病的康復都非常有利。對危重患者和臥床患者的病房空氣消毒更是方便。開門窗通風法應用起來非常方便,醫生、護士、清潔員、患者及患者家屬都可以操作,無污染又無需成本,對人體安全。在改善病區工作環境的同時,也能減輕護士的工作量。但是,必須指出的是該方法的使用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具體使用時還必須考慮患者承受風寒的能力。由于筆者所在的華南地區屬亞熱帶氣候,故這一方法可以常年使用,且很受患者和醫務人員的歡迎。
病室內空氣質量指數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室內人員的多少、人員活動的頻度、物體的清潔度等。近年來,病室內空氣消毒的新理念主張逐漸淘汰具有毒副反應的空氣消毒方法,提倡利用通風換氣及自然界中的光、電、聲、射線等物理因子對空氣中的各種微生物進行截獲、殺滅或僅短暫逗留,使其不能生長繁殖等空氣凈化方法,達到持續空氣凈化和避免二次環境污染[5]。無疑通風法迎合了這一觀念。實驗證明通風法在臨床應用有效,故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醫院感染管理規范編寫組.醫院感染管理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2:10.
[2] 葉曉燕.通風法對改善病房空氣質量的效果觀察.現代護理雜志,2007,13(9):2458.
篇10
【關鍵詞】 老年人;骨折;圍手術期護理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不斷完善的衛生保健事業,使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然而,由于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尤其髖部是骨質疏松的好發部位,因而髖部骨折多見于老年人。另外,老年人常并存其他系統的疾病,增加了護理的復雜性及難度。我院骨科于2002~2004年對80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進行了手術治療,護理上根據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點,全面評估患者的健康情況,制定并實施詳細的、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齡56~90歲,平均74歲。股骨粗隆間骨折50例,股骨頸骨折30例;跌傷63例,車禍傷17例;30例股骨頸骨折均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粗隆間骨折18例行人工關節置換,15例行鋼板固定,17例行動力髖螺釘內固定。80例患者在傷前均并存各種不同程度的內科疾病,其中并存1種10例,2種37例,3種25例,4種8例,并存的內科疾病依次是:高血壓、冠心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糖尿病、中風后遺癥、慢性肝腎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貧血及營養不良等。
2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點與護理要點
2.1 老年患者呼吸系統生理特點與護理
2.1.1 呼吸系統的生理變化 老年人呼吸系統漸出現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衰老,主要表現為胸廓僵硬、肺泡減少、肺彈性降低、小支氣管擴張、肺活量下降、防御功能降低等。正常情況下,吸入肺泡中的微小塵粒及病原體均由肺泡內的巨噬細胞吞噬,并帶至細支氣管,再由黏液-纖毛系統排出。隨著年齡增長,巨噬細胞的數量、吞噬功能及纖毛的移動能力均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這些微塵及病原體。加之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A分泌減少,從而降低了呼吸道的滅菌作用及中和病毒的活性作用,故老年人在圍手術期間,極易發生呼吸道感染,且有發病快、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點。本組患者均并存不同程度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臨床資料表明高齡髖部骨折患者臥床后最易發生的并發癥就是肺部感染,尤其是在原有肺部疾患的基礎上。所以,預防呼吸系統感染的護理是高齡手術患者能否進行手術及影響預后的關鍵。
2.1.2 護理
2.1.2.1 病情觀察 老年人呼吸道感染發病隱襲,進展快,癥狀多不典型。因此,護士應密切監測患者的呼吸、體溫、咳嗽、咳痰情況,加強肺部聽診,必要時監測血氧飽和度,全面評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呼吸道感染情況。
2.1.2.2 增加肺活量 根據護理評估為患者制定詳細可行的肺活量鍛煉計劃。如病情允許給予半臥位;指導患者深呼吸的方法;拉吊環每日3次,每次5~10下,以增加肺活量,減少肺部并發癥。
2.1.2.3 加強口腔護理 口咽部細菌的吸入是產生細菌性肺炎的主要途徑。老年人口腔和牙齒疾病較多,因此保持口腔衛生,防治口腔和牙齒疾病是預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捎蒙睇}水或呋喃西林液清潔口腔。
2.1.2.4 維持適宜的空氣環境 老年人鼻黏膜萎縮,其纖毛脫落,導致鼻腔對空氣的加溫、濕化及凈化功能減退,干冷及含塵粒的空氣易進入下呼吸道導致下呼吸道炎癥。因而注意維持病室的溫度和濕度,定期紫外線空氣消毒,減少空氣中塵粒,避免揚塵。對張口呼吸者用2層或3層濕紗布蓋于口鼻部以濕潤空氣,吸氧患者做好氧氣的濕化,調節氧流量,避免氧氣對鼻黏膜的長時間直接沖擊等。
2.1.2.5 促進排痰 老年人呼吸道清痰液的能力減退,加之老年人神經系統老化,對外界刺激反應差,神經傳導減慢,呼吸肌萎縮,造成咳嗽反射減弱、咳嗽無力、痰液不易咳出,易形成痰栓阻塞小氣道。痰液阻塞與肺部感染是互為因果、相互促進的關系,促進痰液的排除是預防和緩解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指導患者正確的咳痰方法,鼓勵自行咳痰;對低效咳痰者2~3h給予翻身、叩背,刺激咳痰;痰液黏稠者給予霧化吸入,以稀釋痰液。
本組80例患者中有1例95歲的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出現肺部感染,經過及時對癥治療與護理,出院前呼吸道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余72例均未發生明顯呼吸道感染。
2.2 老年患者血流動力學特點與護理
2.2.1 老年患者術后易發生深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和高凝狀態。本組病例均為老年患者,半數患者存在高血壓、冠心病,靜脈血管壁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樣硬化;同時術前骨折下肢活動明顯減少,術后切口疼痛、麻醉反應等又使下肢活動明顯受限,下肢血流處于相對滯緩狀態。以上因素導致老年患者術后易發生靜脈血栓,危及生命。
2.2.2 護理
2.2.2.1 抬高患肢 術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同時將患肢抬高20°~25°,利用重力原理,促進靜脈回流。避免患肢受壓,尤其是避免腘窩受壓,避免過度屈髖,以促進靜脈回流。
2.2.2.2 保持引流通暢 術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要保持引流通暢,減少局部受壓,以影響靜脈回流。
2.2.2.3 早期積極活動 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魚肌和腓腸肌存在許多靜脈竇,這些靜脈竇內的血液幾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臥時這種情況更為突出,因此易發生靜脈血栓。早期積極活動,如主動肌肉收縮活動關節、被動肌肉按摩和關節伸屈以及翻身等是預防靜脈血栓的重要護理措施。根據護理評估因人而異制定活動計劃,指導并督促實施。一般術后麻醉消失后即指導患者行主動踝關節背伸跖屈活動,每2h 20次,并輔以下肢肌肉被動按摩;每2h協助翻身1次,避免患肢內收、外旋;術后1~2天主動行股四頭肌及小腿肌肉等長收縮活動,每小時40~50次;根據病情協助床上坐起,每天2~3次,每次不超過30min,同時行髖、膝關節屈伸活動,逐漸由被動活動過渡到主動活動。
2.2.2.4 下肢血液回流觀察 治療靜脈血栓的關鍵是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一般靜脈血栓的高發期是術后1~4天,在此期間注意加強對肢體腫脹程度、膚色、溫度、淺靜脈充盈情況及感覺的觀察,認真聽取患者主訴,注意對比觀察,必要時測雙下肢同一平面周徑,發現異常及時匯報、及時處理。
2.2.2.5 預防性抗凝治療的護理 術后患者常規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擴容和肝素抑制血栓的形成,治療過程中注意低分子右旋糖酐的滴速要緩慢,一般30~40滴/min,防止發生肺水腫;注意觀察生命體征、傷口滲血情況、引流液量,防止術后出血性休克。
本組病例中2例患者出現深靜脈血栓,因發現及時,處理得當,逐漸康復,余未發生深靜脈血栓。
2.3 其他重要器官的生理特點與護理
2.3.1 老年患者神經精神系統生理特點與護理 老年患者由于神經系統功能衰退,有反應遲鈍、易疲勞、記憶力差、睡眠缺乏規律、行為不能自制等特點。另外,創傷、住院與手術均易造成老年患者知覺剝奪,產生認知障礙,如錯覺、幻覺、時間感覺障礙、譫妄等精神癥狀。護理人員白天按分級護理巡視,經常與患者交流,防止患者過于安靜、處于淺睡眠狀態,使氧飽和度、氧分壓降低,從而并發心腦血管疾病。對于骨折合并偏癱側肢體的護理十分重要,將肢體放舒適位置,避免骨突部位受壓,避免足踝部下垂,定時、定量對患肢進行被動功能鍛煉。對外傷后老年反應性精神障礙、躁動嚴重者,除藥物治療外,使用約束帶和床欄,24h不間斷陪護,防止墜床等其他意外事故發生。本組并存腦血栓后遺癥偏癱15例,摔傷后老年反應性精神障礙10例均順利渡過圍手術期。
2.3.2 老年患者肝腎功能特點護理 隨著年齡的增加,肝臟細胞數減少,結締組織增加,肝細胞酶活性、解毒功能及蛋白合成功能降低。腎單位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腎血流量、腎小球濾過率、肌酐清除率、調節酸堿平衡的能力均下降。本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腎功能不全。對慢性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在應用抗生素藥物時,注意觀察尿液顏色、性質,記錄每小時尿量及24h總量,監測肝腎功能變化。本組80例老年患者未發生肝腎衰竭并發癥。
2.3.3 泌尿系統特點與護理 老年男性患者并存前列腺肥大引起尿潴留,易使細菌繁殖生長;前列腺液減少,可降低尿道抗菌能力。女性患者更年期后,雌激素減少,尿道黏膜發生退行性改變,陰道pH值相對升高,難以抑制局部細菌生長,細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本組病例術后即行留置導尿,鼓勵患者多飲水,定時開放導尿管排尿,定時用呋喃西林液沖洗膀胱,嚴格無菌操作,每天清潔會皮膚,遵醫囑使用抗生素素預防泌尿系感染。
2.3.4 內分泌系統特點與護理 老年患者由于環境、遺傳等因素易發生內分泌調節障礙,最多見的是糖尿病。高血糖可影響傷口愈合,對術后恢復十分不利,因此,嚴格控制血糖水平是對該類患者的護理重點。本組58例患者并存糖尿病,請內分泌科進行會診治療。嚴格按糖尿病飲食進行飲食護理,每天監測血糖尿糖,使其空腹血糖控制在6~9mmol/L,餐后血糖維持在10mmol/L以下,尿糖控制在(+)以內?;颊呔鶆蝽樌ㄟ^手術,術后無一例出現切口、傷口感染。
3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點與護理要點
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間易出現多種心理異常。第一種情況是由于創傷、住院、手術等重大應激易出現恐懼及退行性心理,表現為行為異常、過度興奮、多疑等癥狀。對于這種患者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尊重患者,護理操作盡量集中進行。第二種情況是老年患者反應能力下降,往往對治療和護理缺乏正確的理解和配合。如術后不敢活動,擔心切口裂開、出血、關節脫位、疼痛,護理人員應及時給予耐心細致的解釋和安慰,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反應,用鼓勵性語言對患者的每一個動作都給予指導和肯定,使其樹立信心,自覺地進行練習。第三種情況是老年患者思想負擔較重,擔心拖累家庭,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反應,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開導鼓勵患者,并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使患者處于接受、配合治療的最佳狀態。
4 小結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相應提高。然而,髖部骨折常常是老年人的一個致命性損傷,在高齡患者中保守治療,一年內的病死率可達50%以上[1,2],不但給患者自身造成了身心痛苦,而且也給社會及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護理負擔[3]。通過對本組80例圍手術期的護理,認為除按照骨科護理常規,根據老年患者的生理特點,有針對地預防和控制術后并發癥外,根據老年患者易出現精神行為異常、反應能力下降、思想負擔重等心理特點,加強心理護理,可有效降低手術風險,減少并發癥和病死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 Mark C,Denis C.Mortality following surgery for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 in centenarians.Injury Int Car Injured,2000,537-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