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短篇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17 08:42: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語短篇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資本結構;股權融資偏好;短視行為
企業資本結構安排影響融資決策,一個公司選擇的融資方法直接影響到公司價值。尤其對于上市公司來說,擁有著股權融資的便利渠道,但是只有合理地加以利用,才能在有利于公司的可持續成長的同時有利于我國資本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現狀調查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存在著嚴重的股權融資偏好。從資本結構啄食順序理論來看,如果企業需要外部融資,應當首選債務融資。但在外部環境和內部管理者的共同約束下,使得我國上市公司普遍熱衷于公開發行股票(IPO)、增發股票等股權融資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企業的規模,但是在資金使用效率、管理層道德、公司治理結構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問題。
一、我國上市公司的股權融資偏好現狀
從股權融資方式本身來看,發行費用高、易分散股權,理論上成本應當比債權融資成本高。但是在我國政府給予上市公司大量的政策照顧,大大降低了股權資本成本,加之股權融資的無償性,無法對公司管理者形成有效的約束,使得上市公司更傾向于股權融資。在成熟的金融市場上,從理性的角度來看,公司的管理層應當本著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的去市場上融資,而不是為了融資而去融資。但是在我國證券市場上,由于融資門檻較低,制度不健全等原因,經??吹皆S多上市公司的惡意融資行為,甚至到了非理性的程度。本著“不融白不融”的觀念,在投資項目不明確的情況下進行巨額的再融資。惡意融資無異于“殺雞取卵”,大量的資金需求對市場造成沖擊,可以說是對資本市場資金供給能力的一種透支,不利于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市場相關主體短視行為對股權融資偏好的影響
第一,從外部市場環境來看,主要是投資者的短視行為上市公司股權融資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我國資本市場不成熟很重要的一點體現在投機行為更甚于投資,存在著嚴重的關聯交易、機構投資者操縱市場、惡意炒作等現象,市場的投機性過強,價格波動過大,大部分投資者僅僅是為了獲得短期股價波動收益。在這種充滿投機氛圍的市場中,公司股價時常偏離其內在價值,不再以公司的經營業績為基準,出現虛高的現象。與此同時,投資者甚少關注公司的長期發展及股利分紅,因此上市公司就能給予中小股東偏低的分紅,甚至不分配。投資者的短視行為導致對自身資本權益的忽視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的成本,這些寬松的環境構成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的有利外部條件,以不符合公司價值的價格圈得大量資金。
第二,從公司內部機制來看,公司所有權與治理權相分離,一般企業都有著嚴格的管理層考核制度,股東考核管理層的主要指標即有公司資產的多少和規模的大小。公司管理層沒有或只持有很少量的股票,分紅對管理層的激勵作用不明顯,從而使得管理層做出很多短視行為決策,如經常選擇股權融資,避免債券融資。我們知道經理人的個人價值必須通過它的經理職位才能得以發揮,而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公司的可持續發展上,而公司一旦破產,經理人就會失去擔任經理所享有的各種好處,所以公司管理層一般都不愿意承擔債務違約和企業破產的風險。由于公司破產風險與舉債的關系是呈正相關的,特別是巨額的長期負債,如果采用舉債融資,將導致公司破產概率增加;另一方面,債務融資還需要還本付息,對企業的現金流造成巨大的壓力。公司內部激勵制度不完善及管理層對債務風險的規避等原因導致企業資本結構決策短視行為的出現,使得公司更傾向于股權融資,短期內迅速擴大企業規模的同時,規避了債權融資所帶來的巨大財務風險。
第三,從公司所有者來看,按照相關理論,過多地采用股權融資會稀釋原有股東的控制權,從而減少由控制權所帶來的各種收益。但是在我國,仍然是由于市場的投機性,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上市公司股東富豪,一夜暴富成為可能,成為很多企業力爭上市的原因,又是并不是出于融資需要。甚至有些擁有絕對控股權的股東,不惜以持股比例稀釋為代價換取上市流通的高額回報,進行資本運作。這種現象在我國剛剛成立的創業板體現尤為明顯,大量高管離職套現。這已經不僅僅是公司所有者短視行為的體現,整個企業的經營理念已經歪曲,嚴重的短期利益化。
三、從行為角度關于改善股權融資偏好的幾點建議
上市公司過度依賴股權融資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包括上市公司的資金使用效率低下、投資者投資積極性下降以及公司的治理水平降低等等。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從行為角度提出有利于改善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的針對性措施有:
第一,盡快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形成自由競爭成熟的市場文化,利用市場機制促使投資者投資意識的真正覺醒,以公司內在價值作為投資出發點,著重于公司的長遠發展。
第二,建立企業內部有效的管理層激勵機制,將管理層自身的利益同企業本身的利益緊密聯系,促使管理層更加注重公司的未來盈利能力,做出有利于提升公司內在價值的融資、投資決策。同時建立強有力的上市公司退市或破產機制,形成資本成本的硬約束機制,使得股權融資成本回歸正常渠道。
第三,為了防止股東利用控制權控制企業決策,通過上市關聯交易、資本運作等方式獲得高額回報卻有損到公司的利益,要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規范市場交易。股東本身也要正視公司經營理念,立足于取得公司長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曲立峰.企業籌資策略與籌資方式的選擇研究[J].中國礦業,2010(11).
2、劉晉科.我國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偏好行為分析[J].技術與市場,2010(9).
篇2
關鍵詞:語音象征;復仇與死亡;恐怖;統一效果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3)01-0321-02
一、引言
愛倫·坡是十九世紀美國的著名小說作家之一,為短篇小說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說理論——“統一效果論”,成為“英美提出自成體系的較為完整的短篇小說理論的第一人”。(王齊建,1982:336-338)。效果論力圖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確立某種效果,再為追求這種效果而思考創作,最大限度上達到定的效果,開篇奠定基調和主題,有完整的結局,而《阿蒙提拉多的酒桶》則是其短篇小說中的一部精彩的作品。
小說以第一人稱——蒙特里梭的語氣講述了他將一個侮辱自己的“朋友”——福吐納托在狂歡節之夜引誘到自己公館的墓窖深處活埋而復仇的恐怖故事。蒙特利瑟來自沒落的貴族家庭,聰慧過人,心思縝密,心胸狹隘,善于偽裝,陰險殘忍。弗圖納多來自地位顯赫的貴族家庭,擅長品酒,聲名顯赫,樂于炫耀,遲鈍愚笨。蒙特里梭聲稱自己購得一大桶產自西班牙的優質白葡萄酒Amontillado,但卻不知道是真是假,便用激將法將以美酒鑒定家自居的福吐納托引到自己家祖傳的地窖。他早已在地窖里布好機關,將福吐納托牢牢地束縛在石龕里,一邊往上砌墻一邊嘲弄死者,盡情品嘗復仇的快樂。小說篇幅雖然短小,但人物刻畫卻極為細致,不使用任何多余字詞,但每一個字句都為整體的效果服務,隨著情節的推進,人物逐漸立體豐滿起來。
有學者從“言語行為理論”、詞匯、句法、敘述角度,文學手法、心理學角度評析了該小說。本文欲從語音象征角度,說明該短篇小說使用的字詞的語音象征在渲染恐怖的氣氛上的效果??植赖墓适聢鼍鞍凳救诵缘臍埲?、陰暗,揭示了復仇與死亡的主題,揭示人內心的恐怖,人是“恐怖”的制造者,恐怖之源在心靈,在自身。(蔡玉輝,1996)
二、語音象征
主流語言學(結構語言學和形式語言學)理論認為,語言符號是任意的,音意之間不存在自然的聯系。(賀川生,2002,(1):22-25)享有“現代語言學之父”的索緒爾的語言符號任意性學說指出“能指和所指的聯系是任意的——語言符號是任意的?!眴棠匪够淼男问秸Z言學流派也認為語言是獨立于其他認知能力之外的一種任意的、自治的形式系統,語言能指和所指之間毫無聯系可言。(賀川生,2002,(1):23)
但與索緒爾同時代的葉斯柏森,他在其名著“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Origin” 中詳細討論了語音象征,認為語音象征是語言使用和發展中的客觀存在。(Jespersen,1933:16)他還拿出了具有語音象征的詳細材料,認為最簡單的就是聲音的直接模仿,如clink,splash,bleat,snort,grunt等。
Firth雖然不相信音義之間有必然聯系,但收集了大量的具有語音象征的詞匯(slack,slouch,slush,sludge,etc),首創了術語Phonaestheme(聯覺音組)用來指/sl - / 音組。
西方符號學奠基人的美國語言學家、美國哲學家皮爾斯(C.S.Pierce)用擬象性(iconicity)這一術語來表示語言符號能指和所指之間存在著的自然聯系,認為在語音層上,除了擬聲詞這種典型的圖像符號外,某些語音常常與特定類型的事物聯系。(文旭,1999:20)語言學家們的觀察和研究證明:語言符號在音、形和結構上與其所指之間確實有很多的必然的聯系。語言既有非象似性(non-iconicity)的一面,又有象似性的一面。(Bolinger,Dwight & Sears,Donald A.,1981:9)由于受不同民族認知能力、語言發展、文化環境等諸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世界上的眾多語言中,有的象似成分多一些,有的任意成分多一些。
語音象征即屬于語言擬象性的一面,指的是擬聲詞和一些按詞源來說沒有擬聲根據,由于它們本身中的某些字母的發音,甚至包括發音時口腔內發音器官的動作,字母的形狀能象征某種概念、意境或氣氛,使人引起聯想的詞。根據語音象征的特性和應用范圍,語言學家將其細分為直接語音象征和聯覺語音象征:直接語音象征指的是詞的語音直接模擬自然的聲音,即擬聲詞;聯覺語音象征指一些詞,其音不能直接表明詞義,但可從語音的音響或發音特征聯想到某種意義。語音表意是一個重要的語言現象,也是行文寫作的重要手段,使用具有象征意義的語音既可以帶來某種效果,有助于作者更深刻更有效率的表達主題思想。
三、《阿蒙提拉多的酒桶》中的語音象征
1842年,愛倫·坡在《評霍桑的“重述的故事”》(The Review of Hawthorne’s Twice——Told Tales)里寫道,真正優秀的詩作是可在一小時內讀完的詩作,并且強調“在幾乎各類創作中,效果或感受的一致性是最最重要的”(Nina Baym,1994:1531,81)。開篇的第一句話不是為了制造效果,那么作者在第一步上就失敗了?!栋⒚商崂嗟木仆啊烦浞煮w現了愛倫·坡的這個原則,在這篇故事里,他所要建立的效果是復仇的恐怖與快樂。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文章一開頭便給人一種瘋狂與壓抑的感覺。
開篇敘事者的獨白給故事的發展進行了簡潔而有效的鋪墊,同時也在讀者的心中留下了恐怖的氣息。在開篇短短的107個詞里,injury、venture、insult、wow、revenge、threat、avenge、risk、punish、impunity、wrong、retribution、borne、definitely、definitiveness、resolved等詞連續出現,讀者一看便知,主人公復仇的愿望在心頭醞釀已久,報復的行動也經過了深思熟慮。英語中,不同的發音位置和發音方法會產生不同的音效,不同的音效也會帶來不同的音樂感和不同的含義。在這些詞中,絕大部分都是由短元音構成,如/i/、/e/、/Λ/等出現頻率最高,而英語中的短元音可以加快節奏,表達風馳電掣的速度和雷厲風行,暗示堅定跟執著,即蒙特利瑟報仇的堅定跟速度。輔音可以劃分成柔軟和剛硬,G.N.Leech(1980)認為以下4組輔音按序碼由柔而剛,逐漸增加硬度:
柔a)流音和鼻音:/l/,/r/,/n/,//,/m/
b)摩擦音和送氣音:/v/,//,/f/,/s/
剛c)塞擦音:/t/,/d/
d)爆破音:/b/,/d/,/g/,/p/,/t/,/k/(張治國,2001)
在以上這些詞中,剛硬的爆破音/d/,/t/,/k/的反復出現又一次表明了復仇者蒙特利瑟的極度怨很和報仇決心的堅定。根據語音象征學,/s/音象征了蛇爬行時的聲音、風聲或其它的嘶嘶聲,這里形象的描寫了蒙特利瑟內心復仇暗暗在有吶喊,故事的復仇的主題在這里就被明確地提了出來,仇是要報的,但報仇的人自己因此得到報應,這仇就等于沒報;仇的人不讓冤家知道是誰報的仇,這仇也等于沒報,他逃之夭夭的笑聲,也使得這個聲音,及蒙特利瑟的瘋狂與故事的壓抑與恐怖在讀者腦子里不停地回蕩。英語的每個音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所以這些音不可避免的會受周圍音的影響,音的相互影響充分體現在音的重復出現,音的重復出現對彼此的相互影響一個很重要的體現就是一些包含否定含義的音,如果它們大量的重復出現,就會帶來丑陋的含義,尤其是輔音。
文中的兩個主人公在陰冷潮濕的地窖中前行,周圍除了尸骨就是墻壁,自然凸出恐怖陰森的背景,一種死亡的氣息讓人不寒而栗。文中quiet、dark、damp、cold、twisting,bone、wall、tombs、death、dead這些詞不斷出現。雙元音和長元音可以傳達一種沉重憂傷之感,其中的長后元音/a:/、/u:/、/:/在發音時要拖長,與人嗚咽或悲傷時說話的聲音相似,這使氣氛變得很低沉。/ai/、/u/、/ε/、/ei/、/au/等雙元音也具有音長的特點,這種拖長給人一種神秘恐怖的感覺。低元音/e/、//等更加重了深沉的氣氛,對于恐怖氣氛的渲染起了重要的作用。地窖是罪惡的隱喻,象征著死亡和地獄兇手由清醒變成了瘋狂,理智執行的有悖于人常理的心態和殺人步驟讓人不寒而栗。愛倫.坡認為“小說應當著力展示人的內心世界,尤其是人格中以往被忽視的病態或者陰暗的方面,而且敘事要簡潔明了,力爭使故事以較快的節奏發展到,以便產生某種單一的預期效果?!保ㄌ諠崳?000)隨著兩個人在地窖里越走越深,氣氛也越來越恐怖,“我”一步步走向人格沒落,福吐納托則一步步走向死亡??植赖墓适聢鼍鞍凳救诵缘臍埲?、陰暗。
當蒙特里梭開始在壁龕的入口處砌墻時,壁龕內不時傳來福吐納托的聲音:“a low moaning cry”、“furious vibrations of the chain”、“loud and shrill screams”、“yell”、“clamor”、“a low laugh”和“a sad voice”,這些和地窖里可怕的寂靜(“a long and obstinate silence”)相對比,叫人毛骨悚然?!發ow”、“moaning”、“furious”、“loud”,“screams”等的雙元音和長元音,/u/、/u/、/ei/、/au/、/i/、/i:/等,傳達一種沉重憂傷之感。從語音象征上來看,鼻音/m/ 常使人聯想到低沉、含渾?!巴下墓澴唷斌w現了被困鎖的福圖納托的恐懼和他無望地掙扎的情景。這里“拖慢的節奏”拖長了讀者的閱讀,增加了恐怖的效果及蒙特里索歹毒的心理,兩者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對比,都給讀者的心靈注入了一種嚴峻、深沉的氣息,緊緊地揪著讀者的好奇心。
除此之外,愛倫·坡還用了很多的擬聲詞——直接語音象征,如:“Ugh! ugh!.”、“Ha! Ha!.”、“He! He!.”等等。吐氣聲/h/能使人想起人用力時的氣喘噓噓,他在詞首出現時象征人們做工或行動時“努力”或“費勁”的情形。這些詞的語音以聲音直接表示或反映了垂死或歇斯底里的人,其恐怖的氛圍不言而喻。在攙扶福吐納托走下地窖時,蒙特里梭取了兩只火把(flambeaux),火把由flame(熊熊燃燒的火焰),變成glow,而隨著他們逐漸深入地窖,及至福吐納托葬身之時火把變成了feeble rays(微弱的火點),這顯然象征著福吐納托正在走向死亡。
英語中的每個音都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所以這些音不可避免的會受周圍音的影響,有些音的表意功能不可避免的被調整或削弱,如小說中運用大量的程度副詞,比如definitively,largely,remarkably,merely,partially,definitely,equalr等,大多數都是用來表明蒙特里梭復仇的決心和計劃的周密,還有方式副詞,象insufferably,faniiliarly,heavily,promiscuously,unsteadily,horizontally,vigorously等生動而詳盡地描述了周圍的環境和人行為的變化。大多數輔音都是不悅耳的音,而元音幾乎是愉快的音。上面這些詞中幾乎每一個單詞都含有兩以上的短元音/i/、/l/,這兩個本來是愉快的音,但是以上這些詞中/h/,/k/,/w/,/t/,/f/,/g/等這些不悅耳的音素后面緊跟就是/i/,/l/等愉快的音就大大消弱了它們的正面效果,這些悅耳音素只能產生微弱的效果,使整篇文章的基調變得丑陋,凝重,暗示人性的丑惡。
四、結語
愛倫·坡通過對每個詞精心選擇,深人到了主人公內心最隱秘的角落,把人格中的缺陷全面地展露出來,使作品從場景到氛圍都籠罩在瘋狂和恐怖之中。音的象征意義是離不開語篇,因為每個音都是為語篇的整體意義服務的,只有從全篇的角度去理解才能更深刻體會作者選擇一些音的意義。語音是語言的外殼,語言的音感離不開語音,其聲音在一定程度上都有助于傳達意境、表達思想。愛倫·坡在《阿蒙提拉多的酒桶》中充分體現了語音象征的藝術魅力,讓讀者從字里行間感受小說的恐怖氛圍。
參考文獻:
[1]蔡玉輝.多義·獨特·自覺—愛倫·坡短篇小說淺論[J].安徽師大學報(哲社版),1996,(3).
[2]賀川生.音義學:研究音義關系的一門學科[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22-25.
篇3
關鍵詞:《二十年后》;人際功能;人物關系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4-0144-02
歐?亨利(OHenry)是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作為一名多產的作家,他一生中給讀者留下了一部長篇小說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說,這些小說多數以美國中下層人民的生活為背景,構思精巧,風格獨特,語言幽默,更突出的特點是結局出人意料,后來這種意料之外的結尾形式被冠以“歐亨利式的結尾”而聞名于世,這些成就使歐亨利成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有著“美國莫泊?!钡拿婪Q?!抖旰蟆罚ˋfter Twenty Years)出版于1906年的短篇小說集《四百萬》(The Four Million)中,同時出版的《麥琪的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警察與贊美詩》(The Cop and the Anthem)和《四百萬》(The Four Million)一起集中體現了歐?亨利關心社會底層小人物,著重刻畫微妙感情的寫作風格,這種風格不同于其他著重表現紐約等大城市上流社會的作家,反而致力于表現繁華都會里或西部鄉村里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描寫他們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對浪漫和冒險生活的追求?!抖旰蟆肪褪沁@樣的一部作品,描寫了一對在紐約一起長大、情同兄弟的朋友鮑勃和吉米,他們在鮑勃即將啟程去西部冒險的時候約定20年后在同樣的時間、地點再見面。20年來,他們誰也不曾忘記過這個約定。鮑勃從西部不遠萬里來赴約,支撐他的是只要對方還記得這次約定,那無論做什么都是值得的。雖然我們不知道20年前究竟發生了些什么使他們如此篤定,但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對于鮑勃來說,吉米永遠都是最忠實、最令他信任的朋友。然而,20年后再見面時,等待他們的不是重逢的喜悅,命運卻把他們分別放在了法律天平的兩端,鮑勃是警方正在通緝的要犯,而吉米卻是接到命令努力追捕“狡猾的鮑勃”的警察。對于吉米來說,究竟是繼續保持對摯友的忠誠,還是履行自己作為警察的職責,他最終選擇了后者。
《二十年后》作為歐亨利廣為流傳的作品之一,受到許多學者的關注,還作為短篇小說的代表被選入外研社的英語專業教材《現代大學英語》,不少學者針對這一名篇進行過深入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分析該篇小說的文學性質,以及作者創作過程中所使用的獨特的創作手法,而從語言學角度對小說表述故事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形式做出分析的研究較少。筆者擬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人際功能理論出發,對《二十年后》故事發展過程中的人物關系的變化進行分析,將其中的人物關系發展分為4個階段,這些階段的起承轉合構成了整篇短篇小說的故事發展脈絡。從人際功能的相關理論來看,4個階段在語言的使用上也充分體現了故事主要角色間關系的發展變化。
語言作為人類所特有的一種現象,是人類交際過程中的橋梁與紐帶,承載著協助人類完成不同交際目的的功能。根據交際目的的不同,語言的功能也多種多樣,從系統功能語法的角度看,在這眾多的功能中,最為抽象、最具概括性的那些功能是語言所固有的,具有語言的普遍特征。這些語言所固有的最普遍的功能特征大體可3類: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這些功能都是語言的元功能。其中本文主要使用的是語言元功能的第二類人際功能。人際功能主要描述的是人類為了達到保持人際關系的交際目的,使用語言來協助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用語言來描述世界,影響世界及表達對世界的看法。
在人類交際的過程中,使用語言的最基本的目的是給予和索取某種商品。在這里,商品具體為“貨物和勞務”(goods-and-services)和“信息”(information)。概括而言,語言擔任的言語角色具有4種基本功能,即給予信息、索取信息、基于貨物和勞務及索取貨物和勞務,從系統功能語言學角度看,它們功能標簽是:陳述、提問、提供和命令。作為語言元功能之一的人際功能包括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氣”(mood)和“情態”(modality),其中“語氣”又由“主語”(subject)和“限定成分”(finite)構成。小句中,語氣以外的部分包括謂語、補語和狀語,合稱為“剩余部分”(residue)。
《二十年后》描述的兩位在紐約一起長大的主人公鮑勃和吉米,他們之間的人物關系變化過程主要經歷了4個階段:階段一,巡邏警察與路人;階段二,交談甚歡的兩個陌生人;階段三,兩位摯友;階段四,警察與通緝犯。這樣的發展轉變過程不僅使小說的情節曲折多變,更促使了歐亨利式結尾的形成。在故事情節中,轉變是這樣完成的:
一、巡邏警察與路人
夜晚10點鐘,天空下著小雨,陣陣吹過的寒風幾乎清空了所有的街道,于是,巡邏警察的身影變得格外醒目。在一家漆黑的五金商店的門口,他遇到了一個人,此人開口說道:
"①Well, I’ll explain if you’d like to make certain it's all straight. ②About that long ago there used to be a restaurant where this store stands --- 'Big Joe’ Brady's restaurant.”
"③Until five years ago,” said the policeman. “④It was torn down then.”( : Subject; : Finite/Predicator)
在這段對話中,在五金店門口等待的鮑勃在沒有被詢問的情況下首先開口講話,他似乎很急于去解釋,而且連用了4個小句來表達為什么他會在這個不同尋常的時間和地點出現。其中①句中的剩余部分表達了鮑勃急于解釋的意愿。巡邏的警察表現自然,他耐心的聽著并偶爾回應一下,即句③和④。這樣的對話作為警察巡邏過程中經常會發生的現象表面看起來沒什么特別,但從不平衡的小句數量和其中的語氣部分可以輕微的感覺到有不尋常的地方。
二、交談甚歡的兩個陌生人
兩個在街道上偶然相遇的陌生人繼續他們的談話。
Bob: ①Twenty years ago tonight, I dined here at 'Big Joe' Brady's with Jimmy Wells; …②we agreed that night that we would meet here again exactly twenty years from that date and time, ….
Policeman: ③It sounds pretty interesting.…④Haven't you heard from your friend since you left?
Bob: ⑤Well, yes, for a time we wrote.…
Policeman: ⑥Did pretty well out West, didn't you?
Bob: You're right! …
Policeman: ⑦I’ll be on my way. ⑧Hope your friend comes around all right. ⑨Are you going to leave immediately?
Bob: ⑩I should say not! … So long, officer.
Policeman: Good night, sir.
在這場交談中,鮑勃用了幾個陳述句來繼續他的故事,即句①②和⑤,警察饒有興趣的聽著,時不時的問幾個問題,即句④⑥和⑨。從人際功能的角度分析,在陳述句中,小句的功能是完成陳述,而在疑問句中,小句的功能是通過問題來索取信息。在警察的提問小句④⑥和⑨中,前兩個問句是和對鮑勃陳述的推理性提問,但句⑨問是否會馬上離開顯然不符合人們的邏輯思維慣性,但它的作用依然是索取信息,警察這樣問的目的就是在不經意間確定一下鮑勃會什么時間離開,自己是否有時間找到便衣來替代自己緝拿鮑勃歸案。這樣的交談看似發生在兩個交談甚歡的陌生人之間,其實暗示著角色關系將發生實質性的變化。
三、兩位摯友
20分鐘后,五金店門口來了一個高個子,穿著長大衣,衣領豎著,徑直朝鮑勃走來。
Tall Man: ①Is that you, Bob?
Bob: ②Is that you Jimmy Wells?
Tall Man: ③Bless my heart!…④Twenty years is a lone time. ⑤How has the West treated you old man?
兩人相遇后,分別用疑問句完成雙方的問候,即句①和句②,原因是雙方都需要索取信息來證明來者就是自己要等的人。小句③④是兩位重逢的摯友發出的感慨。值得一提的是小句⑤是一個特殊疑問句的形式,其主要作用是需要聽話人或回答問題的人將疑問詞代替的部分補充完整。兩位20年后重逢的朋友充滿了對過去時光的感慨和對重逢的期待,他們之間的親密交談將彼此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仿佛又回到了20年前。
四、警察與通緝犯
但很快鮑勃就發現來見自己的高個子并不是自己等待的吉米,而是一個便衣警察。鮑勃被捕了,便衣遞給了他一張紙條:
Bob:① I was at the appointed place on time. ②I saw it was the face of the man wanted in Chicago. ③so I went around and got a plain-clothes man to do the job.
紙條上寫的內容包含3個小句。句①和②是陳述句的形式,緊隨其后的句③中包含的somehow是一個連接狀語,表達的是語篇功能,并不具備人際功能,所以既不屬于情態部分,也不屬于剩余部分。但句中的couldn’t表達了吉米對抓捕工作的擔憂,作為自己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下定將鮑勃抓捕歸案的決心是不容易的。
以韓禮德的功能語法觀為出發點,從人際功能的角度對短篇小說《二十年后》故事表述所使用的語言及主要人物關系變化的過程進行分析,首先驗證了功能語法理論,特別是人際功能理論可運用于語篇分析。其次,通過對小說包含的小句進行的人際功能的分析,進一步闡明了小說作者安排情節的別具匠心,這些看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安排最終完成了歐亨利式結尾的呈現,驚嘆之余,細細想來這樣的結尾又在情理之中。
參考文獻:
〔1〕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Co-publish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China) & Hodder Arnold, 2008.
〔2〕李美霞.功能語法教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篇4
首先,她會讓我們的課堂更加活躍,比如,在上課之前,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來上臺分享自己的小故事,當然是用英語表達。而我,當然也上臺表演,并且在那一次老師給我了一個很高的評價,并且給予了我一些小tips(小招),比如說我需要再加強稿子的熟練度,發音需要再改正,等等。
其次,我們上課會做一些互動,先讓我們看一些小視頻、短篇,譬如TED,然后讓我們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想法,不但增大了我的膽量,還讓我能夠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讓我獲得了參與感與榮譽感。
此外,她作為一名老師,工作是教書育人,所以她對于育人方面很重視。有一次,我們上課講到了價值觀,于是她會分享之前作為學生的經歷,讓我們從中獲益,融入到生活之中,成為有價值的東西。
篇5
[關鍵詞]視覺法 情節 提綱法 篇章與語境
一、引言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修訂本精讀第三冊{College English * Intensive Reading }選了美國作家海明威的短篇小說《等了一整天》。講的是一個九歲小孩,患了流感,發燒高達102度(華氏),由于混淆了攝氏與華氏度,誤認為自己馬上將要死去。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就故事中的一個部分提出了兩個問題。
(1)故事中間的打獵情景,似乎與整個篇章銜接不緊密,是過渡還是離題?
(2)假如兩者都不是,那怎樣解釋?它的作用是什么?
我們將以全新視覺即結合語言學的方法,解讀《等了一整天》打獵一場在整篇結構中的功能與作用。
二、視覺一——應用認知語義學進行分析
認知語義學家Langacker 提出“建構場景”的方法來確定結構和語義的關系。其中包括視覺法, 提綱法。任何故事都應該是一個整體,所有成分應該相互聯系,對主題做出貢獻。所以我們用以上方法對本篇故事組成進行描述。
(1) 視覺法
把事件分為中心物和目的物,《等了一整天》是以第一人稱敘述的故事,“我”時而作為一個觀察者,時而作為參與者。孩子在此作為活動中的一個目的物,“我”同時又是事件中的中心物,因為我是隨目的物而動作的。故事中的孩子是作者選擇的焦點,這是故事內部語義的結構。
問題是當我們隨著中心物移動時發現,在中心物本應圍繞目的物運動時,中心物自己卻游離于目的物之外——即打獵,此場景與整篇故事的語義發生了偏離。
通過上述結構和語義之間關系的分析,“打獵”一場似乎是多生的枝節,根據塔爾美的焦點選擇的不同暗示作者對意義的選擇不同理論及視覺法分析的結果,打獵一節暫時成為焦點,如此詳細地描寫打獵的過程,如寒冷的天氣,溜滑的地面,多次的摔倒,作者并未因此放棄打獵,并且對來日的打獵抱有希望。這一節中心物的轉移,正暗示了本故事的主題意義忍受與勇敢。所以打獵一節并未與目標物偏離。相反它對主題卻具有加強作用。
(2) 提綱法
這是一種“把在一個場景中觀察到的相互關聯的動作做以明晰的分析的方法”。目的也是區分場景與其發生事件之間的聯系,確認那些成分可以作為事件的參與者,建立視點, 識別動作的模式。本故事的動作模式為(如下圖):
顯然,“讀者”看到的情景是一個動作的典型的模式,由施事(agent )生發能量向工具(instrument) 轉移,此后再向目標(patient)集中?!拔摇笔枪适碌哪芰康陌l出者,因孩子生病而邀請大夫,此時我和大夫作為工具,目標是孩子?!兜攘艘徽臁返拇颢C一節,表面在結構上不能作為動作模式里的一個成分,語義也有很大的牴牾??墒亲髡卟坏诠适轮刑砑恿诉@一場,而且還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這怎樣解釋?
Saeed:(2005:191)在論語境與推斷時介紹了由Clark 提出的“搭橋推斷法”,指的是讀者根據上下文創造連貫,推斷其中的意義。從故事的結局,結合前邊情景,得到一定的背景知識, 依此可做出推斷:打獵定與故事篇章和主題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結構上,它作為行動鏈中的一環,是篇章結構不可或缺的組織。
三、視覺二——應用功能語言學來分析
Halliday (2003:60)認為,篇章是語言意義的一個基本單位它是一個情景語義組織單位,是一個在語境中產生的圍繞銜接的語義關系構造的連續體。篇章離不開情景語境。
胡壯麟先生(2003:1)認為,篇章指的是一段有意義,能傳達一個完整信息、邏輯連貫、語言銜接。它依賴于情景,在此可以說“不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
Brown &Yule(2005:37)在話語分析時介紹了Firth總結的一個模式,稱它為情景語境,包含以下幾部分。
A: 參與者的相關特征:人物,性格特征:
參與者的言語行為
參與者的非言語行為
B: 相關事體
轉貼于 C: 言語行為效果
Firth認為這個情景語境作為系統化構件模式最適用于語言事件。我們將《等了一整天》的情景劃分為四個部分(利用視覺一的標記)?!吧 埓蠓颉颢C——結局” 。
1.參與者的相關特征:人物,性格特征: 本故事的開頭的人物:he =Shatz=you =ill ; we (I=the author =one of the parents ?)
參與者的言語行為:發現生病
參與者的非言語行為:詢問孩子
2.有關事體:illness=headache =fever
3.言語行為效果即故事的下文:but when I came downstairs ——
Halliday(2003:22-23)吸收了前者的思想,提出了情景語境的三個成分和語域概念。
(1)話語范圍。指整個事件,在此篇章與作者或者講話者的意圖共同發生作用,主題是其中的一個成分。
(2)話語方式。指的是在此事件中,語言通過什么渠道-書面或者口頭來表達-即興還是已經準備的,它的樣式修辭方式如敘述,說教,勸說,寒暄等等。
(3)話語基調指話語角色互動的類型,他們相互間的社會關系,是永久性的還是暫時的。
這三個組成篇章的情景語境,語言特點與這三個成分就構成語域。
用Halliday 的情景語境來分析《等了一整天》:
1.話語范圍:生病—發燒,作為語篇產生的中心議題
2.話語方式:敘述體——本篇是一個故事文本。
3.話語基調:孩子、父親、大夫
張德祿、劉汝山先生(2003:195)認為,無論Firth還是Halliday 的語境論,表明篇章是由語境決定的。篇內的銜接服從于語篇和語境之間的關系。篇內銜接方式取決于情景語境類型,語境實現的意義優先于語篇實現的意義?!兜攘艘徽臁返捻樞驅儆谧匀豁樞?,其中,打獵一節與Firth的情景語境和Halliday 情景語境無論是語義還是結構的銜接表面存在明顯的斷裂。打獵一節可以說是Martin所稱的“行動語言”即作者未曾用任何與主題(疾病)有關的語言來說明自己的心理,而是直接呈現打獵的情景,這時,語篇和情景語境就結合了起來,從而使語篇在語境中發揮作用,讓讀者從現場的情景語境來讀取打獵一場的含義。這樣語篇成為情景的一部分,使意義成為一個整體。
參考文獻:
[1]Saeed,John L, Seman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2005.191,328.
[2]Halliday &Hasan ,Cohesion in English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23-25.
[3]Brown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2005.37.
[4]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1.
篇6
關鍵詞:哈金;《孩童如敵》;《兩面夾攻》;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4-0119-02
文化是一個抽象概念,從廣義上來說,它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來說,它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由人們一代一代地往下傳承并積淀下來的歷史現象,它與社會有著密切的關系,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由于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對于那些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來說勢必存在很多差異,而這些差異又會反過來對他們相互之間的交流理解產生很大影響。
《孩童如敵》和《兩面夾攻》均選自哈金的短篇小說集《落地》,以紐約法拉盛為背景,寫大陸新移民的生活故事。這兩個短篇講述的是隔代人相互之間的矛盾沖突, 這些沖突主要是根深蒂固于中國傳統思想的父母或祖父母和他們決定想要更美國化的孩子或孫子孫女們之間的沖突。
一
《孩童如敵》是從一個祖父的角度講述了主人公和老伴兒賣掉中國大連老家的一切來到美國投奔兒子一家的故事??山酉聛戆l生的一系列的事卻讓老兩口非常沮喪。這種緊張關系起因于這對老夫婦的兩個孫子孫女想要改名,以使他們現有的中國名字聽起來更美國化一些,因為他們的同學老是發不好他們名字的音而常常取笑他們。而他們的兒媳也說若繼續這樣下去將會有很多麻煩的。在這對老夫婦看來,他們孫子孫女的名字都是經過算命先生算過,具有一定深刻含義的,因此不應該再隨意改動。盡管如此,但是他們也并沒有極力去阻止。隨后,他們的兒媳便去圖書館查閱詞典,他們的孫子孫由此獲得了他們的新名字。接著,矛盾進一步深化,他們的孫子孫女想要改掉他們的姓。這一次,這對老夫婦再也不能壓制住他們的憤怒,他們指責這一切都是由于他們的兒媳一味嬌慣造成的。由此,家庭矛盾爆發了。孩子們為了保護媽媽,對祖父母們很是無禮甚至挖苦他們只是他們家的客人而已,這些話深深地刺痛了這對老夫婦的心,而他們的兒子也始終并沒有站出來替他們說話,最終,這對老夫婦失望而又傷心地搬離了兒子的家。
中美不同的姓名文化是造成本篇小說中家庭沖突的主要原因。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姓名反應了不同國家在歷史、宗教和文化上的差異。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中國的姓氏文化無論是從政治,還是文化,還是社會活動層面上來說都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姓的國家。據記載,中國的姓氏在原始部落早期就出現了,它源于母系社會時期的圖騰崇拜,既是作為血緣關系的基礎也是作為識別并維持血緣關系的標志。自從秦朝以來,姓氏體系的基本模式就已經形成,并一直延續至今。因此,在中國,任何一個姓,都是從我們祖先那里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它代表著有著共同信仰和血緣關系的同屬于同一部落的群體。姓是這個群體中所有成員共同享有的特征,而名則是每個個體所獨有的。換句話也就是說,在中國人的思想里,家族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任何個體都從屬于他的家族。所以,在中國人的名字里,總是姓在前而名在后,這在某一方面也說明了姓的主導作用,而這和那些說英語的國家是完全相反的,他們更強調個性,尊重個人的獨立人格和自我價值的體現,因此,他們的名字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且,在說英語的國家里,姓氏的起源遠遠晚于中國,而名的出現也比姓早。
作為常伴一生的個人信息載體,在中國,人們對名字的重視從一個人剛出生時就開始了。起名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也蘊含著很多學問。通常,一個新生兒在取名字時,他的祖父母或父母會先找一個算命先生算過后再作決定,這聽起來似乎很迷信,但它通常代表了長輩們的一種美好的希望和祝愿。因此,中國人的名字大都有它獨特的意義。另外,作為一種血親關系的象征,中國人認為改名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改姓更是背叛祖宗,不可原諒的忤逆之行。在老一輩們看來,一旦一個人改了姓,那也就意味著他將徹底使他自己與他的祖先、他的親人脫離血緣關系。因此,這就是為什么文中的老夫婦在得知他們的孫子孫女要改姓時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而勃然大怒的原因。而在說英語的國家,人們往往更強調獨立,追求自由,他們并沒有賦予姓氏如此重要的意義,而只是把姓氏當做名的附屬物而已。為了表現他們的不同尋?;蛲癸@個性,他們寧愿改名而不是改姓。
在這個短篇中,還存在中美在教育上的差異。當主人公看到他的孫子整天除了只會做白日夢外其他的什么都不會,他的孫女甚至連她自己在班里排多少名都不知道后,這位祖父對美國的基礎教育持保留態度。在主人公看來,如果一個學生不好好去學科學,地理等正式學科的話,那他也應該去學汽車修理或者廚師,也好為自己以后在社會上生存謀份技能,而不是整天去學畫畫這種無用的藝術。因為,在中國,上學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以后畢業了能夠找到一份好工作,有一份好待遇,因此,中國的家長都特別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因為好成績意味著有機會進入一所好大學,好大學意味著有機會找到一份好工作,從而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而在美國,家長更加注重對孩子適應各種生活環境和獨立生存的能力培養,對于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發展,父母不會作出太多的規劃,基本依靠孩子自身的選擇。學校的老師們也更注重學生的自由獨立發展,他們經常會通過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和課程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以提高學生們的實際動手能力。因此在美國的教育理念里,如何能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想象,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性才是人們所關注的重點。
二
《兩面夾攻》中的主人公正面臨著公司裁員的壓力,他的母親從東北老家來到美國打算和他們一起生活半年,但還不到三個星期,他母親和他妻子之間就一直矛盾不斷,婆媳關系很是緊張。一方面,剛來到美國時,婆婆由于語言不通,在當地也沒有其他認識的朋友而覺得很是孤獨,心想若是有個孫子或孫女照顧著也不至于這樣,而兒媳在上護校,她想在獲得學位后再考慮生孩子;另一方面,兒媳為了躲避婆婆的說教,故意下班后晚些回家,主人公擔心他母親做不好飯,同時又擔心她會做一些他妻子過敏不喜歡吃的飯菜,于是他不得不下班后還要匆匆趕回家做飯。為此,婆婆便指責兒媳不做飯不做家務,沒有盡到一個做妻子應當盡的責任和義務。就這樣,婆婆總是抓住任何一個機會說教兒媳。在兒媳看來,不論她做什么都不能讓她婆婆滿意。這讓主人公夾在他母親和他妻子之間處境艱難,他不想和她們中的任何一個弄僵關系,盡力去維持母親和妻子之間的和平相處,因此很是疲憊。最終,盡管他的老板并沒有把他列在裁員名單之內,但無奈之下,他還是不得不主動辭職,放棄他作為家里頂梁柱的身份,而他的妻子也故意推遲去上班以配合他演了一出家庭快要破產的戲,終于,他們把他的母親送上了飛往中國的飛機。
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中國,尤其在老一輩們的觀念里,男人和女人在一個家庭里面所扮演的角色是早已被界定好了的。男人主要負責在外賺錢養家,同時,他們也是家庭的主要決策者。而女人則被認為理應具備為人妻為人母所應該具有的美德,需要負責家里的家務,照顧丈夫乃至全家人的飲食,并主動承擔起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的任務等。因此,在中國一直都有“男主外、女主內”這一說法。盡管現在很多中國女性也走出家門,有了她們自己的工作,但是洗衣做飯,生兒育女,照顧好孩子、丈夫和老人仍然會被認為是她們首先最應該做好的工作。
盡管本篇中的兒媳也是中國人,但顯然她已經適應了美國化的生活。美國的家庭提倡平等。妻子和丈夫在需要做決定時有同等的發言權,若需要,有時孩子們也會參與進來進行投票。至于家務,并不是妻子一個人的任務,丈夫和妻子兩人都做,誰有時間誰做。此外,不像中國女性那樣,美國女性爭取她們的權力和社會地位也更積極主動一些。而且,尊重女性是美國人的傳統,不論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在其他場所,男士們對待女性都很體貼紳士,女士優先處處可見。如一起就餐時,通常會看到男士會很紳士地先服務他的女性同伴坐好后自己再就座等等。
三
這兩個短篇中,除了上述各自體現的文化差異外,還有一個差異同時存在于這兩個短篇之中,那就是美國人強調的是個人主義而中國人強調的是集體主義。美國人提倡個人奮斗,其濃厚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在他們生活工作的各個方面都有體現。在美國,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培養獨立的習慣。孩子們會通過早上送報紙,幫鄰居修草坪,或幫助父母做家務等方式來獲取零花錢;當年滿十八歲時,他們通常會被鼓勵離開家庭獨立生活;一旦結婚,他們更是單獨居住,靠自己的打拼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謀生存,即使有了孩子后,也完全靠自己撫育,不指望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顧;而當他們老了,他們也不和他們的孩子或親人一起居住,而是選擇住在專為老人提供的社區里。就算是身體不太好了,不能獨自料理自己的生活了,他們也會住到專門為老人提供的醫護中心,而不會搬回到兒女的家。
在中國就不一樣,大多數中國人更愿意一個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在中國人的思想里,當孩子們小時,父母們哺育照顧他們,因而,當他們長大成人時,父母們也不再年輕了,他們也應該主動承擔起照顧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年輕人成家了,若夫婦兩人都上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會幫忙照看他們的孫子孫女以減輕負擔,因此,在中國,有句俗語叫“養兒防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年人,雖已年事已高,但這也正說明了他們有著年輕人所沒有的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廣闊的人生閱歷,因而通常被尊稱為‘智者’或‘長者’。像在美國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之間那種可以彼此直呼其名,甚至孩子可以當面指責反對長輩的做法在中國人看來是非常不禮貌,而且是絕對不允許的。
四
總而言之,正是由于這么多的文化差異才造成了這兩篇短篇中的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誤解、沖突以及傷害。認識到這些差異對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流理解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盡可能的避免由于文化不同所帶來的矛盾和傷害。首先,我們應該放棄偏見,要抱著正確的、包容的態度來看待不同的文化;其次,努力適應新的環境氛圍,入鄉隨俗應該是一種有效的嘗試;再次,對于那些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來說,彼此之間及時溝通,相互理解也很重要。只有這樣,我們彼此才能更好的交流,才能夠擁有一個和諧的家庭,和諧的生活。
參考文獻:
[1]何新主編.中外文化知識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9.
[2]Ha Jin. A Good Fall. Pantheon, First Edition edition, 2009.
篇7
牛津高中英語Module 6 Unit 1的Project Putting on a play呈現了兩個短劇,屬于探索型實踐課。一般而言,英語短劇常使用精煉的語言,故事中的時間、地點及人物則往往以列表的形式出現,事情的發展、與結局都體現在人物的對白里。本單元通過Reading及Word Power等部分對中西方喜劇形式和戲劇相關詞匯的了解,要求學生在Project部分閱讀和分析兩個短篇喜劇劇本The invisible bench 和The important papers。然后通過小組討論、分工合作、交流匯報等形式將英語學習和實踐延伸到課堂之外,最后呈現學習任務,培養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在課堂上,利用本單元前面所學內容,引導學生對兩個小喜劇進行了理解和分析,為學生課后的表演和制作做好充分的鋪墊。
一、了解劇本,理解劇情
帶領學生閱讀戲劇并主要了解劇本的基本結構及人物和場景,提醒學生注意關鍵的詞、句及人物說話的語氣。然后,進行進一步的戲劇學習。
二、聽劇本
聽劇本,讓學生模仿其語音語調,并想象對話發生時的情景及劇中人物的表情與動作,為表演做準備。
三、分角色讀
在課前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課上分角色朗讀。要求學生邊讀、邊聽、邊欣賞、邊分析、 邊遐想,受到美感教育。
四、分組討論,說劇本
在課前預習和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問題,然后從中選擇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討論過程中,要注意把握討論的方向,并根據教學目的做歸納總結。
通過對戲劇的學習,可以要學生將劇本用Rewrite 或者Retell的形式改成小故事等。如果難度較大,可以提供關鍵詞。還可以在學完后,指導學生寫review。
經過課堂上的學習,學生已經基本了解并熟悉了劇本,所以課后留給學生們一個任務:選一個戲劇在第二天表演出來。結果,學生們給了我極大的驚喜。一是本來很少回答問題的同學都踴躍參與了表演;二是部分學生進行了創造,加了一些更賦予戲劇性的臺詞及表演;如有一組學生在表演The invisible bench時,加入了一個Reading部分所學的一種戲劇形式——physical,故意絆倒在地,讓觀眾發笑。還在中間加入臺詞如“Here comes a beautiful girl”等等。而且,學生的表演都是不帶稿子,表演得惟妙惟肖。這樣一來,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基本上調動了全班同學的積極性,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學生的個性也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張揚??吹綄W生們的優秀表現,我鼓勵學生課余把寓言、一些小故事及電視電影的經典片段改寫成小喜劇,并給一節課由學生呈現他們的成果。學生們的創意不斷,而且他們的劇本貼近生活,很有表演性。課后學生們感到學好英語的信心倍增,我也很有成就感,有這么出色的學生。這種課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潛在能力。
篇8
在教學開始時,我認真研讀教材,精心設計語言環境,通過學唱英文歌曲、競猜、搶答、表演等形式組織好課堂教學,自編自演班內真人真事。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讓他們積累素材。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充分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寓教于樂,學生不會生厭,讓他們參與其中,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此為契機,我又選擇相對容易理解且趣味性較強的文章讓學生閱讀,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并使其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能力也是閱讀方法,閱讀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閱讀材料不同需要不同的方法,不同種類的書需要不同的閱讀方法。一個聰明勤奮的學生,再加上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有靈活多樣的解題技巧,就會在中學階段學習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選擇好讀本,培養閱讀興趣,要在形式和內容上適應學生的知識層次、心理、思維特點。形式要多種多樣,電視、圖片、多媒體教學,使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英語,更有利于準確地理解語意,內容要有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使閱讀成為學生自覺地行動。要選擇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人物傳記、短篇的科學幻想、歷史、地理知識、外國民俗風情及學生學習和生活有關的材料,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他們的視野。方法上從易到難、從課內到課外,從少到多,日積月累,前后聯系,虛心請教,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有效的閱讀方法,從而達到讀懂、快速的目標。拓寬知識面,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是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基礎,語言交流涉及社會、政治、經濟的各個方面,擁有較廣的知識面的人,看到各類文章才能夠讀得懂。讀懂還不夠,還要與文化背景相結合,只有深刻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經過分析、判斷、推理后,才能夠更好地準確把握文章。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閱讀能力的前提,不同的閱讀方法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良好的閱讀習慣應該是不要出聲讀或指讀,要默讀。默讀可以集中大腦邊讀邊想,可設問、可推測。要調用自己的全部知識和智慧,一口氣看到底;不要一看見生詞就查字典,要養成根據上下文猜測生詞詞義的習慣,在不影響理解全文的地方,要舍得放過難點,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閱讀興趣。
篇9
[關鍵詞]英語閱讀教學;工具性;人文性
英語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教學中,泛讀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從用途上看,泛讀的實用性最廣,生活中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的閱讀是泛讀。通過泛讀教學,可以使學生頻繁地接觸語言材料,認知大量常用的詞匯和語匯,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雖然大學英語教學目標逐漸向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轉變,但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基礎還是閱讀能力。
泛讀教學的任務是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理解主要內容,提高學生對文字的快速感知能力,同時鞏固和擴大詞匯及語法知識,培養學生閱讀英語的興趣和習慣,擴大知識面。傳統的外語教學一貫注重精讀,認為泛讀是輔助與配合精讀的手段。這種重精讀、輕泛讀的做法將學生束縛在狹小的語言范圍內,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非常不利的。當代外語教學理論主張精讀與泛讀并重,甚至提倡大力加強泛讀教學。
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展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為今后繼續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其他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奠定基礎。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英語課程有利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現在雖然大多數教師充分意識到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實際教學中仍多以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語法和語言結構的講解。究其根源,主要是很多學校仍以學生的英語等級考試通過率來衡量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和教師的教學能力,導致教師在有限的時間里只能減少文化教學。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評價中理應對其有相應比重的檢驗手段,以督促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
泛讀課是大學英語眾多基礎課程之一,泛讀課程的教學方法一般有兩種,其一泛讀和精讀課教學方法大致相同,把課文講得很細致,這樣就造成了精讀泛讀不分的局面;其二是簡單地讓學生記憶單詞,做閱讀理解試題,這樣的結果是不能全方面地培養學生的能力。筆者本人正在從事泛讀教學,近年來不斷與同行探討,查閱資料,在講授泛讀課程時試圖走出一條新路,即將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分三個環節培養學生。
第一個環節,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培養學生的基礎能力。
詞匯量是泛讀課學習中最基本的一個問題。學生掌握的單詞量達不到標準是不能夠讀懂文章的,因此要把提高學生詞匯量放在第一的地位。那么,如何擴大詞匯量呢?在學生學習單詞的過程中一定要幫助學生建立一個新的習慣,即學會用英語解釋單詞。傳統的記憶方法要求學生對照課本的簡單的漢語解釋記憶單詞,但是事實證明這樣的作法是有很多弊端的,漢語的翻譯有時不夠準確,同時課本上的中文解釋一般只有一個,這樣對某一個單詞的了解必定不深刻。學生剛開始時并不理解此種作法,但是經過幾次閱讀文章后,學生感到用英語思維對于泛讀課的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個環節,練習快速閱讀和短篇閱讀,培養學生的中層能力。
在教會了學生擴大單詞量的方法后,接下來面對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進一步加強記憶這些方法,同時又為即將開始的小說閱讀和課本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此時快速閱讀訓練就顯得尤為關鍵了??焖匍喿x要求學生快速通讀全文,讀后能獲取全部所需信息,并能夠比較準確地回答根據文章內容所提出的各種問題。提高閱讀速度的前提是要求理解所讀的文章,因此十分有必要在短文閱讀開始之前給學生講述閱讀技巧。通常會用到的閱讀技巧有下列幾種。推斷,預測,預覽,略讀和尋讀。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切忌不可操之過急。訓練是艱苦的,但是也是很有成效的。學生學會了如何快速地抓住文章大意,并學習使用了前面剛剛學過的擴大詞匯量的方法和閱讀技巧。
第三個環節,擴大知識面,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提高人文素質,培養學生的高層能力。
篇10
“我是陳凌真,來自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初中部七(8)班。我喜歡讀書,尤其是英文原版書籍。一本本有趣的英文書讓我沉醉,也讓我了解了很多的課外知識?!?優雅大方的談吐,恬淡溫和的笑容,這是陳凌真給初初的第一印象。交談下來,初初覺得陳凌真最大的閃光點莫過于對英語學習的執著與熱愛。今天,初初就和同學們一起聊一聊陳凌真學英語的“那些事兒”。
故事
家庭環境從小熏陶
不同于很多小孩童年時沉浸于動畫片,陳凌真幼兒園時期就開始接觸英語了。這和家庭氛圍有很大的關系,家人為陳凌真營造了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爺爺早年在外籍商船上工作過,英語發音非常標準,爺爺經常給小凌真繪聲繪色地講當年他是如何用英語航海命令指揮舵手(quarter master)開船的,如“hard to port”(左滿舵)、“full speed ahead”(全速前進)等。小凌真就跟著爺爺學發音,嘗試著接觸英語。在長期的耳濡目染中,陳凌真的發音自然是十分標準。說到發音,在美音和英音中,陳凌真堅持學英音,她覺得英音特別好聽,透露著貴族范兒。
家庭成員中,陳爸爸也非常喜歡英語。爸爸在高校工作,因為工作緣故,經常會接觸到英語。小凌真上幼兒園時,就被爸媽送到學前英語班,學習英語字母、發音和簡單的單詞。小凌真被老師手上有趣的道具、好看的動畫片以及好玩的游戲所吸引,慢慢喜歡上了英語。
爸爸為了啟發陳凌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還給陳凌真準備了一部復讀機,讓她在上下學的路上可以聽自己喜歡的英語磁帶。陳凌真聽的比較多的是課文、課外學習資料、英語故事以及英文歌等。陳凌真還特別喜歡看影視原聲作品,“我喜歡看迪斯尼的童劇,《小鹿斑比》《瘋狂動物城》《冰雪奇緣》等?!薄發et it go, let it go, can’t hold it back anymore…”看著《冰雪世界》演繹的奇妙故事,陳凌真也會情不自禁跟著哼唱影片主題曲。
聽英文磁帶和閱讀對英語學習固然很有用,但與人用英語交流是提高英語水平更直接的方法。爸爸平時會用英語和陳凌真進行交流,“你能開一下窗嗎”“你能給我倒杯水嗎”“自己去寫作業吧”這些簡短的英文對話就貫穿在陳凌真與爸爸的日常生活中。周末的時候爸爸也會帶陳凌真出去玩,到了景點之后,爸爸會用中英文相結合給她介紹景點,陳凌真如果有問題,都會用英語問爸爸,如果有不會的單詞,也會向爸爸請教。漸漸地,英語成為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一種簡單的交流方式。
學好英語,聽說讀寫是關鍵
俗話說,熟能生巧。學習英語,除了勤練,還要巧練。
陳凌真是一個喜歡“故事”的人,身為高中教師的媽媽,會經常從學校圖書館給她借英文原版書籍。所以,陳凌真從小就閱讀了很多英文原著,比如《小王子》《典范英語》等。剛開始,陳凌真是被豐富的圖片所吸引,但內容并不能看懂,總要抱著英文字典查生詞,查多了還不一定能記住。后來,陳凌真掌握了方法――遇到反復出現的生詞就會查字典,這樣便于記住中文詞意;對于只出現一次的生詞,盡量從上下文去推測詞意。這樣一來,陳凌真不僅能讀懂文章大意,閱讀速度也提高了。日積月累,陳凌真對自己的英語學習越來越有信心。
對于英語課堂的學習,陳凌真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老師講完語法之后,陳凌真會自己整理所學的知識點。為了更加熟悉語法,陳凌真會用這個語法造句,如果這個句子造得對,就把它整理到語法本上,這樣,陳凌真就有了屬于自己的語法筆記本。陳凌真還有一套獨特的背單詞的方法,就是邊讀邊寫邊記。
英語學習是陳凌真生活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陳凌真總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英語學習方法:學英語最重要的就是聽、說、讀、寫。聽就是多聽單詞、課文的錄音。說就是要創造環境和家人用英語交流,或者和同學講英文,讓自己時時刻刻處在英語的環境里。讀就是大聲朗讀課文或短篇文章,可以通過這種方式記住英語的語句表達方法。寫就是積累的過程,英語寫作要靠多聽、多說、多讀,積累詞匯、句式和語法用法等,才能比較通順地寫出來。
學會勇敢地表達自我
如果說英語學習是輸入的過程,那么英語演講就是輸出。只有夯實英語學習基礎,英語演講才能口若懸河。對于這一點,陳凌真也是堅信不疑的。提高英語演講能力需要語言環境,因此,陳凌真格外珍惜與外國人對話交流的機會,通過與外教的互動對話,逐步提高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
陳凌真也是英語演講比賽的“??汀?。
第一次參加演講比賽時,陳凌真站在評委面前,緊張得連話都說不出來了。那大概是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到現在參加過大大小小好多次比賽過后,陳凌真的心理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我最早參加的英語演講活動是南京市電視臺少兒頻道舉辦的少兒英語演講比賽,當時初賽時評委是外籍老師,我一緊張,忘了一部分準備好的演講內容,自然就被淘汰了?!庇辛耸〉慕洑v,陳凌真也明白了英語演講不是死記硬背,英語演講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想講什么內容,怎么用英語表達。因此,陳凌真開始注重克服英漢文化之間的差異,“在線外教課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會觀察模仿外教的語言表達方式”。
英語演講比賽中,對于讓很多選手忐忑不已的評委提問環節,陳凌真也是信手拈來。最近的這次比賽,她的演講題目是“友善幫助是給別人最好的禮物”,演講完畢后評委針對她的演講內容提問。評委問她所有的幫助都是友善的嗎?陳凌真認為所有的幫助都是友善的,因為幫助別人就是出于自己的善心,如果沒有善心的話,可能也就不會出手幫助別人了。她對自己演講的主題深信不疑。陳凌真告訴初初,她一直很喜歡演講,這一路走來她感覺到明顯的進步,自己會繼續加油努力的!
對語言的純熟掌握讓陳凌真能直接而深刻地接觸西方世界,然而聊到個人愛好,她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情有獨鐘。難怪初初見陳凌真的第一眼會有一種溫潤儒雅、大方穩重的氣質呢!
學好英語是一個精益求精、思考語言習慣的過程,英語演講是一個充滿激情、表達自我的過程。每一個過程都是一個真實的、努力成長的陳凌真。陳凌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印象
陳凌真家長:
女兒是一個善良、文靜、有愛心的孩子,她生活獨立自強,學習自覺努力,興趣愛好廣泛,比如閱讀、舞蹈、美術、書法、彈古箏、手工制作等。課余時間經常閱讀各類書刊,每周末的美術小班課風雨無阻;興致來了,拿起琴譜就彈上一曲《漁舟唱晚》《茉莉花》等;太空泥、彩紙在她手里搗鼓幾下,小動物、花朵等小玩意就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