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英語范文
時間:2023-04-11 21:08: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北師大版小學英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合作教學;英語課堂;小學英語
小學英語教育已經開展多年,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逐漸展現其優勢。在過去的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采用全班集體教學的方法,學生之間的英語學習被孤立開來,互相交流的機會很少,團隊合作學習的效應不能夠得到發揮。而通過采用小組合作教學,將各項教學任務安排在小組合作的基礎上,學生不僅可以互相交流學習中的困惑,還可以學習別人優秀的學習方法。同時,在組內以及組與組之間展開學習競賽,更容易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
一、合作詞匯教學
小學英語課堂詞匯合作教學,是指在劃分學習小組的基礎上,通過教師講解教學之后,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詞匯交流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進行英語生詞詞匯教學課堂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小組進行合作:在詞匯講解之前,教師應該向每個學習小組布置詞匯學習任務,確保每個小組每個成員在詞匯講解過程中都能夠有任務為引導,以提高其學習的注意力;講解之后,讓學生小組通過交流合作完成詞匯任務;小組完成任務之后,教師應該隨機抽取學習小組來講解自己詞匯任務的完成情況。
以北師大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Unit2為例:在進行本單元詞匯教學開始之前,我將本單元的20個詞匯分成了五組,每組4個詞匯。并且,我告訴學生在我講完之后,每個學習小組要將自己所分配的詞匯任務完成,每組詞匯任務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內容。隨后,我進行了本單元生詞的詳細分析、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學生的注意力明顯比以前集中許多。講解之后,進行了小組任務合作學習階段,并且規定時間為10分鐘。
其中一組學生的詞匯任務為:seventeen、eighteen、nineteen、twenty。首先,小組內一名學生主動將單詞讀了兩遍,在讀到twenty時,該學生發音不正確,與seventeen讀音混淆,我向學生指出了“-teen”與“-ty”發音的差異。在能夠讀準之后,學生開始進行單詞的拼寫記憶,幾個學生互相比拼,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所有4個詞匯的人勝出。10分鐘后,所有學生停止討論學習。我以提問的方式抽查了學生對詞匯的掌握情況,并且根據各小組的回答表現,予以了不同程度的加分獎勵。
通過這樣的小組合作詞匯教學方式,學生在合作、競爭中學習了詞匯,學生對詞匯學習的興趣明顯得到提升,詞匯學習效率也得到顯著提高。
二、合作聽力教學
聽力能力是學習英語必備的能力之一,小學是學生良好的聽力語感養成的基礎階段。由于小學生不具備聽力基礎,所以,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聽力練習,以避免學生在遇到聽力問題的時候產生不利情緒。在過去的小學英語聽力教學中,教師只是單純的播放錄音材料,讓學生單獨去了解聽力內容,這無疑給學生的聽力練習帶來很大的難度。因此,通過教師課堂布置特定的聽力任務,由學生以合作的方式去完成,會讓學生的英語聽力練習輕松、順利地進行。
以北師大版小學英語三年下下冊聽力為例:在播放聽力材料之前,我向學生說明了小組合作學習聽力的方式,即通過組內不同成員之間共同協調、發揮優勢,爭取做到對聽力材料中出現的每一個詞匯、語調、語氣等做到精準把握。聽力播放開始,每個學習小組都仔細聽,有的學生還用筆進行聽力記錄。如,有的學生記下It begins on September 1st.不同的學生記錄不同,說明學生對聽力內容把握程度的不同。兩遍聽力之后,進行了英語聽力小組交流環節。有的學生說,聽力過程中要注意把握聽力材料的關鍵詞,如When,What,begin等;有的學生說聽力過程中要注意精神的集中,不能分心。他們還互相交流了聽力技巧,并且,有的學生還互換角色進行了聽力材料朗讀。最終,每個小組成員達到了能夠將聽力材料理解、流利地聽讀出的程度,本次聽力教學在學生激烈的討論中成功進行。
三、合作閱讀教學
閱讀是英語學習中的必備環節,開展小學英語合作教學,是通過小組成員之間閱讀競爭比賽與班級小組之間閱讀比賽的方式進行的。當小學生接觸到英語對話、文章的時候,為了避免一個人閱讀過程中的枯燥性,同時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可以首先在小組內展開閱讀比拼。對于難度較大的閱讀文章,可以讓學生小組進行分工合作閱讀,并且,在小組與小組之間展開競爭,閱讀速度快、文章理解準確的小組則為獲勝組。
以北師大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7課文為例:在進行本單元陌生詞匯教學階段之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競賽的形式閱讀課文。我觀察并且指導了一個學習小組,小組閱讀開始階段,小組成員首先制訂了競賽規則,如果誰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到對課文意思的準確掌握,誰就首先向大家講解自己的閱讀技巧。隨后,小組成員在緊張中開始了閱讀,很快,其中一名學生閱讀完畢,并且等待其他學生閱讀完畢之后,他們展開了交流。第一名完成的學生在翻譯“When the day of the race comes,Matt and Charlie arrive early to check their bikes.”這句話時,產生錯誤,我向該組學生正確翻譯了這句話。然后,學生探討了課文其他句子,討論效果良好,閱讀教學進展順利。
四、合作教學過程應該注意的問題
在小學英語合作教學中,應該注意一些問題,以提高小組合作教學的效率。
1.學習小組劃分要合理。在劃分小組的過程中,要綜合考慮不同學生不同的特點,爭取能夠做到成績優異者與成績較差者良好組合,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提高,促進集體英語水平的提升。
2.小組合作教學時間安排要合理。部分教師在時間安排上出現問題,導致了課堂教學質量不高的現狀,因此,在進行小組合作教學時,要保證各個課堂環節時間的合理分配,保證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小學英語合作教學模式在英語課堂的應用,通過合作詞匯教學、合作聽力教學、合作閱讀教學三種教學方法的采用,在合理安排學習小組、合理安排課堂時間的前提下,可以克服過去英語教學過程中課堂氛圍不高、綜合能力差的弊端,使小學英語課堂在合作中高效前行。在長久的英語合作教學模式下,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還會促進集體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讓學生在小學英語階段的學習取得圓滿成功。
參考文獻:
[1]張敏.小學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的實驗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2013-03-05.
篇2
一、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現狀
1.中小學英語教材版本的多樣化
隨著新課標、新教材的出臺,中小學英語教學也漸漸出現了一綱多版的現象,即一個英語教學大綱下,多個教材版本的多樣化并存的現象,如外研版、人教版、北師大版等,并且,這些英語版本教材又區分了小學版、初中版與高中版。于是,現階段的中小學英語教材存在紛亂現象,給學生學習、教師教學活動帶來一定的障礙。
2.學生學習興趣欠缺及個體差異大
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存在著一個普遍的過程變化規律:由小學到中學,學習英語的興趣在逐漸下降。此外,在學習中,學生的個體差異也大,缺乏良好的學習環境,難以幫助學生學習。
3.英語師資力量與教學方法的薄弱
現階段的我國大部分小學雖然都在普及英語課程,然而現實的相應師資力量卻跟不上,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英語課程開設不到位比較嚴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知識水平等能力有限,講課也是缺乏新意,講授單調,嚴重影響著學生英語能力的提升與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
二、解決銜接問題的對策
1.科學使用教材
中學教師應學習、熟練所教學生的小學教材,包括其中的詞匯、語法等獨特內容,進而在此基礎上實現教學的有效銜接,幫助學生實現“良性過渡”。在實際的教學中,在中學的起始階段,教師就應放慢速度,積極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進入中學的學習。
2.因材施教,尊重個體發展
針對學生的實際成長需要與教學需要,教師應該對踏進初中大門的學生利用因材施教式的分層方式講授知識。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尊重學生個體的個性發展,客觀對待學生差異,推動各層次學生相應提升,激發他們的自信心與學習的樂趣。
3.加強教師自身建設
篇3
關鍵詞: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
從2002年秋季起,全國各地的小學逐步開設英語課程。開設英語課程的起始年級一般為三年級,而最近幾年許多學校尤其是城市的小學從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程。隨著小學英語課程的普及與提前,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本文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幾點對策與方法。
一、教學的銜接中出現的問題
1.使用教材版本的多樣。英語課程標準的實施,教材出現了一綱多本、多套教材并行的情況。使用的有人教版、外研社版、河北教育版、北師大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這些版本又分為小學、初中和高中版。這使得不同地區在不同階段選用的教材出現了不同。小學使用河北教育版的初中可能使用人教版,小學使用外研社版的初中可能使用河北教育版。即使是同一套教材也不是完全銜接配套的。不同版本的教材雖然都是以課標為基礎,但都有自己的編排體系和目標要求。比如,課標要求小學畢業學生學習600~700個單詞和50個習慣用語,但并未給出具體的詞表。每套教材所選的單詞是不同的。話題和語法方面也不相同。
2.小學英語的師資和教學方法的制約。小學大部分地區普及了英語課程,但現實情況是小學英語師資力量跟不上,小學英語課程存在開設不到位的情況,在農村這個問題尤其突出。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受過專業教育,教法陳舊,觀念落后,知識面狹窄,甚至是其他學科的教師轉教英語的。一些教師沒有領會英語課程標準,更談不上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來開展自己的教學活動。小學英語并不是簡單的學習單詞、語句。它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非常高,歌曲、繪畫及游戲都會涉及到。好的教師能把課上得生動活潑。也有不少教師把課上得枯燥無味,影響了學生對英語的學習。
3.學生個體的差異。在幾年的小學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于個體的差異,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語言環境的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英語教學的發展,往往使教學陷入枯燥、乏味的記憶和背誦,使學生失去興趣。英語的單詞和句型需要學生記憶,有些篇章需要學生背誦,學習意志薄弱的孩子在學習中開始落后,一些學生不愿學習英語。
二、解決銜接問題的對策與方法
1.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搞好教學銜接。中學英語教師要通讀所教學生的小學英語教材,熟悉小學英語教學的要求,包括詞匯、語法項目和語言功能等。在此基礎上重新確定中學英語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并對教材進行改動和調整,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初中教學的起始階段,可以先放慢教學進度,引導學生對小學的英語課程進行一段時間的復習,循序漸進,逐步引入初中的課程?,F行的初中英語教材多數是以初中為起點的起始版教材,而銜接版教材由于教學的實際情況,只有一些外語學校能真正用起來。這樣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復習甚至重新學習的機會。
2.教學方法的銜接。中學英語老師應該加強與小學老師的溝通,進行聽課調研,發現中學英語與小學英語教學方法上的差異,尤其是七年級課程和小學六年級課程的異同,找準銜接點。七年級學生和六年級的小學生一樣,形象思維能力強,但注意力集中時間短,還是適應小學的教學方法。初中英語教師可多利用實物、圖片、簡筆畫等直觀教學道具進行教學,保持學生學習的興奮狀態。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如歌曲、游戲、表演等,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調動其學習興趣。如何保持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是初中英語教師必須注意的一個問題。
3.對學生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升入初中的學生英語水平已經出現了分化。針對這種情況,就要對學生因材施教,分層次教學。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不同的要求,留不同的作業。這樣可以使學生以自己的實際程度為基礎進行學習實踐,優秀的學生向著更高層次不斷沖刺,學習困難的學生也不再失望,因為他們每天也有收獲,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所得。有些學校由于初中入學時學生英語水平差別較大,開展了針對英語學科的分班教學,也有一定的成效。
加強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十分重要,如果銜接不當,很容易造成學生英語學習的兩極分化,學生甚至放棄英語學習。初中英語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不斷探索和研究,找出更好更多的方法和對策。
參考文獻
[1]張仲.淺談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J].小學教學參考,2005,(10):29-30.
篇4
【關鍵詞】小學生 英語學習 興趣 活力
學生初次接觸英語時,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但過了一段時間,隨著新鮮感的逐漸褪去,就會出現有一部分學生課堂是只是用小眼睛望望你,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顯然,部分學生已經產生了厭倦的心理。面對現狀,教師在課堂上如何關注學生的興趣,讓每一節課都上得活躍精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筆者的結合個人的實踐與思考,淺析如下。
1、創設生動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教育學家布魯姆說過:“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鄙鷦佑腥さ恼n堂情境,使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活潑,感染力強,容易激發學生興趣,引起有意注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知識,
如在學習名字這一課時,我讓學生把自己制作的名字卡片戴在胸前,然后指著自己的胸卡說:“My name is Tina.”示范性的告訴學生自己的名字,接著拿出兩個布偶變著聲調對話,把枯燥的形式在情境中進行,學生對兩個布偶既新奇,又感到有趣,他們都豎著耳朵觀看表演,更使他們不由自主的產生了要模仿的念頭。教師經過2—3遍的情境表演,讓小布偶與學生對話,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熱情,都爭先恐后的嘗試……另外,可以聯系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設計一些情境對話:值日生每天用英語匯報情況,在學習中多組織一些游戲等,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開展英語課外活動,如英語競賽、英語角或英語班會等,創造英語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學到的英語知識以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通過這樣生動、真實的情境,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豐富了學生的想像力,提高了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2、豐富教學形式,培養學生興趣
要使課堂充滿情趣,使學生積極熱情的參與其中,就要采用適合小學生的教學形式。小學英語主要強調學生的聽和說,通過學生熟悉的事物或已有的經驗導入新課,然后通過游戲、繪畫、韻詩、歌曲等方法教學鞏固知識,具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1) 繪畫
愛因斯坦指出:“教育應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享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們負擔?!?學習英語離不開一定的詞匯量,但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英語單詞,會讓學生感到頭疼,產生厭煩心理。而小學生的思維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需要具體形象的支持,因此繪畫的引入,無疑可使呆板無聊的文字一下子“活”了起來,給學生一種近在眼前的“立體感”。
如教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Module 10”這部分內容,學習了臉部各器官單詞ear、eye、nose、face、head、mouth等,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一幅臉部圖片,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根據老師的指令或看老師出示的單詞卡片做出反應。看哪個小組畫的最快最好。繪畫在英語課堂中的合理滲透,讓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動心、動情,并在繪畫中加深了對英語單詞的理解和記憶。
(2)兒歌
小學生的最大特征是好動,尤其是在課堂上,要他們乖乖的坐上四十分鐘,往往會出現講話,做小動作等開小差的現象。他們愛說、愛笑、愛唱、愛跳 。我們應順應學生的這種特點,課堂上多些變化,創造英語學習的氛圍,每一課都有新的歌曲或小詩,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增強記憶力.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很好地利用唱歌這種形式可增強學生的記憶力。因為他們具有趣味性,節奏感強,容易上口等特點,學生不僅能掌握發音,熟悉單詞更在無形中運用了句型。
引導學生自己編唱各種兒歌小詩,還可以開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如: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a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10]
瑯瑯上口的兒歌帶給孩子們的是無窮的樂趣。運用兒歌教學,大大地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真正地保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的學習具有活潑性,生動性和主動性,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并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游戲
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認為:游戲是兒童活動的天性。通過游戲,兒童的內心活動變為獨立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現,從而獲得愉快、自由和滿足,并保持內在與外在的平衡。在游戲中學生的情緒始終高漲,游戲活動既能幫助學生對英語句子或文章的理解,還能促使學生多說英語,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達到不同的效果。
篇5
一、對小學英語會話教學的理解
Dialogue(會話)來自希臘文dialogos一詞。Dia不僅有“二”的意思,而且有“之間”、跨越、通過的意義。logos還包含有思想、理性、判斷的意義。Dialogue含有意義之流動的意思,即意義在個體之間或通過個體而流動。Dialogue的學習是交流的過程。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不是簡單地傳授英語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用英語交際的能力。英語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只有在交際活動中才能被有效掌握。交際既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也是英語教學的主要手段。
會話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會話教學也是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主要途徑和手段。會話教學對于學生形成口語表達能力和英語思維能力等都有重大影響。交際性和互動性是會話課區別于其他課型的重要特征。
可見,小學英語會話課是整個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小學生初步運用英語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
二、目前小學英語會話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小學英語會話教學存在的低效現象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學生常出現會回答問題而不會提問的現象;交流時不能自然地引發話題;經常無話可說,有時不知從何說起;會話內容單一,經常出現為回答而回答的現象,回答的內容與實際生活不符;大部分學生只能針對所學的對話做一些替換練習;多數學生在語境中進行交流有一定的困難;學生會讀會背不會運用或在具體的應用中反應慢幾拍等。
對小學英語會話教學中存在的這些低效現象,我們可以歸納為三類問題重詞句,輕交際;重活動,輕情景;重機械操練,輕意義練習(陶璐璐,2012)。其中,重詞句,輕交際主要表現為會話課教學中過分關注對詞匯與句式的教學,忽視了語言交際,枯燥的詞句練習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打折扣,無法達成培養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重活動,輕情景主要表現為會話課堂中缺乏能促使學生思考的會話活動,大量的機械練習使學生的口語表達呆板,使得課堂交流缺乏生動性和鮮活性;重機械操練,輕意義練習主要表現為教師過多地關注活動表面的響動和熱鬧,而忽略了語言活動的實際效果,致使教學目標未能達成。
三、小學英語會話教學的基本原則
(一)情景性
交際離不開語境,因此會話教學也應該在相對真實的語境下進行。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設定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語言情景,在自然的情景中習得語言,使用語言最終提高語言。在情景下的語言才是生活中的語言,自然生成的語言能幫助學生理解語言的意義和使用場合,并在此過程中體會情感,內化語言,最終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和發展。
(二)整體性
整體語言教學法強調語言學習的整體性,認為語言知識不能肢解,語言教學應從整體出發(盧凌,2002)。在會話教學中處理會話文本的環節應該特別注意整體呈現。語言輸入和輸出都應該遵循整體原則,通過聽、看,獲取功能表達方式,通過說、演培養學生真實的交際能力。
(三)活動性
現代外語教學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教育部,2012)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特點和文本要求創設多樣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反復感知、體驗、操練語言并最終掌握語言?;顒拥脑O置要求多樣性,實效性強,并充分尊重小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王篤勤,2010)。
(四)主體性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在關于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因此所有的教學活動的設計都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已知、未知展開。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體驗,根據小學生形象思維為主的生理特點,尊重愛說愛唱愛動愛演的天性,設計出學生樂于參與的學習活動,并在此過程中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利用小組活動互幫互助,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面,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
(五)生活性
目前小學英語對話教學課堂存在明顯的非真實交際現象,主要的原因是因為設計的情景并非基于學生的生活體驗,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從而致使學生無話可說,或者僅僅套用詞匯句型完成虛假交際。因此會話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真實的課堂讓他們充分理解語言使用的意義,從而縮短課堂教學與實際使用的距離。
四、創設語境是提高會話教學實效性的關鍵
語境的定義很廣,而且不同學派、不同學科的人們對其認識也各有不同。一般而言,語境就是語言交際所依賴的環境。它包括以下三個要素:其一是語言語境,即文章或言談中話題的上下文或上下句;其二是人們交際時所共處的社交語境,即說話人使用語言和聽話人理解語言的客觀環境,如交際場所、交際雙方的身份、地位和彼此之間的關系以及雙方的社會、文化背景等(非語言語境);其三是交際雙方各自不同的認知環境,即各自不同的經驗、經歷、知識等足以影響交際認知的種種情況(何自然,1998)。
語言展示情景,情景又促進對語言的理解。在某種語境下學習外語,或所學習的外語材料包含著一定的情景,則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會話教學離不開情景,語言交際更離不開情景,學生只有通過交際活動才能真正掌握語言。在教學中,教師不可能將某些真實的情景搬入課堂,但卻能模擬真實的情景,創設真實自然的語言情景,讓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學習語言。因此,在會話教學中,教師應盡量創設真實的交際情景,在語境中增強語言實踐的真實感,引導和鼓勵學生參加語言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創設語境提高會話教學實效性的實踐
筆者在2014東城區基本功大賽中授課北師大版《小學英語》教材三年級下冊Unit9 Hot soup第三課時,教材中呈現了Ken和Ann 去廚房取食物這樣一個對話范本,其中包含了運用Is that water cold?來詢問食物的特點,從而很自然運用I want…/I don’t want來表達自己是否需要。這個場景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語言的交際意義非常突出,可見設計合理、有效的語境非常必要。
(一) 巧設大語境,自然貫穿各個環節
[大情境呈現] PPT圖片呈現Ann’s birthday這個大情境。
T: What’s that?
Ss: It’s a birthday party.
T: Whose birthday party is it?
Ss: It’s Ann’s birthday party.
T: Ann,Ken and their friends are singing and dancing at the party,but Ann isn’t here now. Where is she? Can you guess?
S: Maybe she is preparing the food.
本課時的會話內容呈現的是Ann 和Ken在廚房取餐的一個場景,這對于一節完整的會話教學來說,情景太過單調,人物單一,不利于學生大范圍地參與和情感的真實投入;而且其教材提供的對話文本和聽力練習,板塊的痕跡較重。如果按照傳統的板塊教學模式,則既會使學生的知識學習十分生硬,也使語言的使用非常牽強。因此本課巧妙地設計了Ann的生日聚會這個大情境。這個大情境的設置,使所有的板塊很自然地融入情境中,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思維都非常連貫。
(二) 創設小情景,運用語言真實交流
[情景1] 視頻呈現小主人公Ann在廚房為朋友們準備食物的場景。
T: Ann prepares some yummy food and drink for her friends. What are they in the kitchen? Can you guess?
Ss: Maybe some chicken, some hot dogs…
T: Let’s watch a video! What food or drink can you see in the kitchen?
Ss: I can see some cold milk/hot soup/sweet ice cream…
視頻真實地再現了Ann在廚房里向伙伴們介紹美食的情景,學生們樂于知道Ann的生日聚會都有哪些好吃的食物,因此注意力很集中,觀看視頻和談論食物,喚起了相關食品詞匯以及部分形容食物的形容詞的回憶,從而使詞匯的復習因交際需要而產生。
[情景2] 課堂呈現孩子們在生日聚會上品嘗相關美食的情景。
T: Are you thirsty or hungry now? Here’re some food and drink at the party. Let’s have a look! Here’s an orange. Is that orange sour? You can come here to eat it.
部分學生上前品嘗橘子,香蕉,牛奶,果汁等并向全班同學匯報品嘗后的結果。
Ss: Is that orange sour? Is that milk cold? Is that juice sweet?
S: No, it isn’t. It’s sweet./Yes, it is.
品嘗聚會上的美食的真實情景激發了學生運用目標語言進行交流的愿望,使本課的難點句型在輕松的交流氛圍中得到突破,而且答案也是基于孩子們親身品嘗而得到,因此他們樂于參加這個活動,樂于使用語言進行問答。
[情景3] 視頻呈現生日聚會上孩子們到主人Ann處取餐的情景。
T: It’s dinner time! Ann’s friends go to the dining room. Ann can help them.
What do they want? Let’s watch!
Ss: They want some sweet corn/sweet juice/ hot noodles.
T: Do you want to eat or drink at the party? OK! I am Ann now. Who can come to choose your favorite food.
三個學生模仿視頻中取餐的對話到講臺前來取餐,與老師完成四人一組的取餐示范。
T: Let’s do a group work. Four students in a group. One is Ann. The other three students choose your favorite food from Ann.
篇6
關鍵詞:詞匯教學;記憶方法
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都認為詞匯很難記,記住不久又忘了,這成為學生對英語失去興趣的主要原因,所以詞匯教學的有效記憶首先要樹立信心。著名語言學家威爾金斯說:“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他的這番話道出了詞匯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詞匯教學要講究方法,學生在詞匯學習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1)缺乏科學的、切合實際的學習與記憶方法;(2)識記、理解與運用脫節;(3)學生本身畏難情緒重、意志力薄弱。
作為英語教師,怎樣幫助學生清除詞匯前進路上的障礙,趕走這只令人討厭的“攔路虎”呢?這就要求學生克服惰性,不斷復習,這就要求學生要有耐心,記憶單詞時不能幻想著一勞永逸。只有不斷地復習,結合記憶單詞的記憶方法才能把短時記憶轉化成長時記憶,從而達到單詞識記的目的。
一、音形記憶法
英語是拼音文字,根據26個字母與48個音素間的聯系記單詞是最佳的方法。當你掌握了26個字母的讀音規則、元音、輔音及一些字母組合的發音等語音知識后,在遇到一些單詞時,就能分析它們的特點,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根據語音規律把這些單詞記住。例如,(1)相同的字母或字母組合發相同的音,如hear ,ear, dear ,near, year ,fear;(2)相同的字母或字母組合發不同的音,如here, there ,were ,mere;(3)不同的字母或字母組合發相同的音,如sailor ,worker ,grammar ,about;(4)字母不發音,如comb ,knife ,honor ,hour;(5)同音異形異義詞,如peace ―piece ,by―buy ,there―their。
二、關注詞匯教學的妙招,掌握科學有效的詞匯記憶方法
1.直觀法
直觀法就是用具體的、直觀的形象引起學生的注意,盡可能用實物、模型、圖片、幻燈等方式進行詞匯教學,演示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語言與實物、動作、情景間建立直接的聯系,從而獲得清晰、深刻的感知。不管成績多差的學生都知道蘋果apple,香蕉banana,就是因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這些水果,形象直觀。
2.列舉歸納法
英語詞匯豐富,但詞與詞之間是互相聯系的,可分類(如關于動物、學科)建立一個清晰的關系網。例如,表示職業的名詞有doctor,actor, educator, editor, conductor ,fighter, teacher, reporter等。
3.比較記憶法
此方法是把一對或一組詞義相近(同)或相對(反)的單詞放到一起進行比較,依據異同來記憶單詞。例如,同(近)義詞有:happy―glad,delightful―cheerful,brave―courageous,suppose―think,guess― believe,refuse―decline,reduce―decrease等。反義詞有:tall―short,fat―thin,east―west,good―bad,right―wrong,early―late,pleased―angry,first―last等。
4.語境教學法
語境教學法就是通過上下文或情景來教單詞。正如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所說:“詞語要嵌在上下文里頭才有生命,才容易記住,才知道用法?!崩纾琓here are many people in the store. It is very crowded.從語境中就可以理解crowded的意思。借助情景的教學方法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學生在學習單詞知識的同時,還學會了如何運用。
5.卡片記憶法
在記單詞的過程中,把難寫的單詞寫在一張張卡片上,利用茶余飯后、課間、上學的路上或睡覺前等一些零碎時間去重點記憶,不斷重復,就會收到理想的記憶效果。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教材Module1 Unit1 中的單詞時,在全面記憶的基礎上,可以對其中的單詞complain ,potable ,workaholic, document, studio, expert, challenge ,presentation等運用卡片記憶法,利用點滴時間去重點記憶。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攻堅克難的有效記憶方法。
6.英英釋義法
英英釋義法是用簡單的、學生熟悉的詞匯來解釋新學的單詞,使學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識掌握新單詞的聽說讀寫。例如,grasp與master譯文均為“掌握”時,grasp釋義為understand with the mind,而master釋義為have a good command of; become expert in,由此反映出grasp只是一種“領會”的掌握,而master卻是“精通”的掌握。再如,increase釋義為make or become greater in size ,number ,degree ,etc.釋義中make和become兩個不同的動詞表明increase,既可作及物動詞,也可作不及物動詞。又如,學生在對recently釋義時,能想到nearly、not long before等。用英語解釋詞義既能鞏固詞匯記憶,又能幫助辨析詞語,加速建立英語詞匯與客觀現實的直接聯系,更能培養學生在教學情景中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活動的能力。
7.構詞法
作為教師,應想方設法減少學生學習詞匯的困難。派生法、合成法、轉換法等構詞法的介紹顯然有利于學生掌握一定的構詞規律,從而擴大詞匯量。派生法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大量單詞,學生掌握此方法就可以推測出一類詞的意思。例如,當學生了解了dis-,in-,un-等前綴表示“不”的意思后,再見到disappear, incomplete, untie等就可以猜到這些詞的含義;了解了后綴-less加在名詞后可以變成詞義相反的形容詞,就不難猜到hopeless, homeless等詞的含義。還要接觸到一些新的縮略詞,如smog(smoke +fog)、telecast(television + broadcast)等,另外,轉化詞也需特別提醒學生注意。例如,water原是名詞“水”的意思,但可轉化成動詞,表示“澆水”,cool原是形容詞表示“涼爽的”,轉化成動詞后表示“變涼,冷卻”的意思。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構詞法,就能做到舉一反三,對學生擴大詞匯量將有很大幫助,而且使學生記憶單詞更便捷、更牢固。
三、做好課后復習鞏固工作,定期復習記憶
“學得快,忘得快”是學生在英語詞匯學習中存在的通病,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及時復習鞏固所致。不能只是課后看看單詞表就算復習鞏固了,教師要讓學生端正態度,讓他們明白單詞拼寫、英漢互譯、書面表達都是必不可少的復習鞏固途徑。由于課堂英語學習時間十分有限,教師可以讓學生主動、積極地營造一種生活化的英語學習環境,注意挖掘家庭生活中的英語因素。比如,穿衣、散步、看電視、聽音樂等日常生活方式中蘊涵著學習契機。又如,家中的大部分物品都可貼上英文標簽。這樣,使英語詞匯在生活實踐中使用和積累,培養了學生自覺學習英語和運用英語的習慣。
詞匯教學的方法不止上面所說的這些,英語教師必需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J真地分析學生學習英語詞匯存在的問題,因材施教。只有采取不同的詞匯教學方法,才能使學生對英語詞匯學習感興趣。
參考文獻:
1.楊小鵑.論樹立英語詞匯教學新理念:從控制到開放[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篇7
以學定教,完善設計——教學片段對比
思考1:備課材料僅為這一個單元的內容,對教材的前后內容都不清楚,如何準確定位教學目標?
1.基于教材,前后比對,確定教學內容
在個人設計環節,因為時間限制,在規定時間內要完成教學設計、流程圖與課件,來不及對教學內容做全面翔實的分析。針對教學內容,最初的教學語言知識目標之一定位為:
原始設計:
學生學習和掌握句型及應答Where is …? It’s near/next to/behind/between… and…學生學習并掌握地點類詞匯town, supermarket, the train station, movie theatre, swimming pool, train station.
思辨與升華:
【盧志敏】我們對于教學目標定位尚不夠細致,尤其體現在對學生的語言基礎沒有深入的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對定位本課教學目標至關重要,要找本課語言的增長點,所以我們要對教材做縱向比較,明確學生已學與未知。
【蔣開蓮】能否從我們的角度出發,設定新授詞匯與句型?
【盧志敏】應該通過網絡查找教材本課內容之前的語言基礎,如果無法查到,則從自己學生的實際定位語言目標。
最終設計:
通過對教材的前后比對了解到,學生已學過的與本單元相關聯的知識基礎,主要是表示方位關系的一些介詞并能運用Where is the…?It’s…描述或表達物品的位置或物品之間的關系。學習新增方位介詞near, between…and…,而方位介詞in, on, under, next to, behind, in front of等為學生的已有語言基礎。學生學習supermarket, train station, movie theater, swimming pool,理解toilet,town的意義。
2.以生為本,立足認知,確定呈現方式
教學片段一:呈現between…and, town的教學片段
原始設計:
T: I’m from Suzhou. Where is Suzhou? Do you know? Teach: a map of China.(Show a map of China)
T: Suzhou is between Wuxi and Shanghai. Teach: between … and….
T: I live in Weiting town. It’s between Kunshan and Suzhou city. Teach: town.
思辨與升華:
【唐憶美】我們面對的是北京的學生還是蘇州的學生?
【蔣開蓮】教材是針對北京地區學生,我們基于學情的目標定位也是以北京學生為基礎的目標定位,面對的學生自然應該是北京學生。
【唐憶美】那學生對蘇州是否很了解呢?即使對于蘇州了解,是否對蘇州周邊地理位置也非常了解呢?
【盧志敏】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不能站在自身的角度去考慮,學生的認知也是考慮的要素。
最終設計:
T: I’m from Jiangsu. (Show a map of China). It’s between Shandong and Shanghai. Teach: between … and ….
T: How about Beijing (other provinces)?
S: … is between … and ….
T: I come from Suzhou, Jiangsu. It’s between Wuxi and Shanghai.
I live in Weiting town in Suzhou. Teach “town”. Give the word “down” and ask students try to read “town”.
3.基于學情,挑戰目標,兼顧學生差異
教學片段二: Step 5 Read and retell
原始設計:
1. Read after the tape.
2. Read in roles.
3. Ask the students to retell the text.
思辨與升華:
【蔣開蓮】這一環節顯得太單薄,也比較常規,能不能在趣味性方面尋求突破?
【盧志敏】首先我們要求穩,先做到有效,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尋求形式與趣味性的突破。
【唐憶美】那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有效呢?
在討論中,我們覺得通過這一環節學生能通過聽音模仿,形成良好的課文朗讀的語音語調。鞏固所學內容并能復述全文。
【蔣開蓮】這一要求是不是每個學生都能達到?
【盧志敏】我覺得學生之間存在差異,在第一節課時中不可能所有學生都能達到全文復述,所以在修改設計中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存在差異,力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并且能在自身的基礎上進行目標的挑戰,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最終設計:
1. Read after the tape.
2. Get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in roles.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3. Get students to retell the text.(Three levels)
Level One: Pair work: Where is the…? It’s near/ next to/ between/…the….
Level Two: Report. Tell where the places are. eg. Ann’s house is next to the park.
Level Three: Retell the whole text according to passage that the teacher gives.
_____ , ____ and ___ are looking at the ____ of their ____. The ____ is ____ the train station. Ann’s house is next to the _____. … Mocky _____ like the _______.
思考2:怎么教,如何促進學生有效地學與自主地學?
1.語音遷移,詞匯突破
教學片段三:詞匯教學
原始設計:
T: What are they doing? S: They are looking at the map.
T: It’s a map of their town.
T: What’s on the map? S: There is a/an ….
T: What else? (Teach: supermarket, train station, movie theater, swimming pool) Pictures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思辨與升華:
【蔣開蓮】大量的地點類詞匯,學生掌握有一定的難度,而且通過圖片輔助學生的詞義掌握應該不是難點,難就難在語音掌握與詞匯拼讀。
【盧志敏】設計已經基本形成,分解詞匯教學似乎調整比較大。
【唐憶美】那能不能在這一環節體現對學生詞匯學習的指導?……
最終設計:
T: What are they doing? S: They are looking at the map.
T: It’s a map of their town.
T: What’s on the map? S: There is a/an …
T: What else?
修改后的設計利用學生已學詞匯,讓學生進行嘗試性拼讀。立足學生,搭設臺階,力求讓學生在學習中自主體驗,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并注重詞匯構詞與詞匯有效拓展。
2.整體把握,局部揣摩
教學片段四:Step 3 Listen, read and talk
原始設計:
(1)Listen to the whole text and circle the words of places they hear.
(2)Read the text after the tape (Picturs1-5),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Where is the…? It’s near/ next to/ between/…the….
(3)Show students Pictures 6-10, get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two questions when they read freely. a. Where do they go? b. How to get there?
(4)Get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Does Mocky like the zoo? Why?
思辨與升華:
【盧志敏】這樣的設計,似乎分段設計割裂課文整體。
【蔣開蓮】【唐憶美】本文分為兩個部分,談論地圖和前往動物園,本身就是割裂的兩個部分。
【盧志敏】通過梳理語言內容這本身有前后聯系,首先了解城鎮然后決定前往動物園并通過地圖指引到達動物園。在設計中還是要尊重課文大語境,強調課文整體,整體感知語篇。
最終設計:
(1)Listen to the whole text and try to answer. Q: Does Mocky want to visit the zoo?(為后面討論Does Mocky like the zoo?做鋪墊)
(2)Read Picture1-5, and underline Mocky’s questions.(培養學生在閱讀中尋找關鍵信息的能力)
(3)Ask students to try to answer Mocky’s questions and complete the writing on the blackboard.
(4)Read the text after the tape (Picturs1-5), ask and answer in pairs. Where is the…? It’s near/ next to/ between/…the….
(5)Read the text Pictures6-10 free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①Where do they go?②How to get there?
(6)Students choose turn left or turn righ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利用媒體的直觀性,解決Turn left和right的詞義)
(7)Get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questions: Mocky wants to visit the zoo. Does Mocky like the zoo? Why?
通過整體感知課文,以Does Mocky want to visit the zoo?問題引領,讓學生整體感知全文,教師指導精讀1~5幅圖,逐步過渡到由學生自主閱讀與討論學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并深層次地討論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關系,利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他們的認知策略、合作精神與參與意識。
亮點提煉,整合優化——精彩之創新整合
“備”要緊扣學生的“學”,根據學生學的需求,設計教的過程是我們團隊的共識。在最后準備可視化陳述環節我們針對亮點提煉展開了討論。
【唐憶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面對的是四年級的學生,在兼顧學生的已學知識方面我們應該是做得不錯的,并且在教學環節設計中充分考慮學生理解與感知,模仿與操練,運用與鞏固的學習過程。直接切入主題,如Warming up環節中對話和歌曲的選擇都是服務于話題,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集中孩子注意力,同時在歌曲的選擇上也做了精心的處理,鞏固舊知的同時引入了新知;運用故事激趣,將學生帶入實際的場景中,以Where is the mouse?這個趣味故事的視頻與場景描述復習舊知,引入新知,簡潔又有效。
【蔣開蓮】我們在教學設計中,特別關注學生學習方法指導的突破。例如,在教學新詞匯“supermarket”時,出示了superman的圖片,同時“market”的ar的音與car的音聯系在一起教學,讓學生形象地記住“supermarket”是超級市場的意思。有效利用遷移培養學生見詞能讀、見詞能拼的能力。
【盧志敏】精準定位教學目標,讓我們活動開展更有指向性,故事教學凸顯整體,并且關注能力拓展,我們的亮點要體現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如何凸顯最大程度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并且要進行提煉,要有具體的教學片段案例的佐證……
針對兄弟團隊評價我們設計時指出:NOC大賽的主題為“信息技術的創新和實踐”,而本教學設計中,除了課件的使用,其他技術幾乎沒有涉及。信息技術的手段可以更多元化,可視化白板技術、網絡學習、微博等幾種比較新的信息技術都可以拿來運用到課堂。
【盧志敏】信息技術為怎樣教提供了工具與載體。最終目的是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使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在整合過程中得到有效的鍛煉。正如蘇州市電化教育館館長金陵在《如何把握好“整合點”分析》一文中所分析的:“情境激趣”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低級層次;“突破重點難點”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中級層次;“創新教學方法”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高級層次,指的是通過精心設計過程性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過程中感悟方法,在活動中發展以創新思維為核心的高層次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策略。在“創新教學方法”層次,“整合點”可以是過程或活動,可以是感悟方法,可以是發展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可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可以是知識點。也就是說衡量的標準并不在于技術,而是通過技術實現的整合能達到教學方法的創新。
通過不斷的研討,我們對于教學設計的亮點進行提煉并針對亮點闡述,體現技術運用的價值與優勢,從促進學科教學目標達成的優化與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方面進行概述。
創新整合亮點1:資源利用聚焦話題
《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出要豐富課程資源,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時代的英語學習資源的運用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教學設計中通過“Where is the mouse?”的趣味視頻短片播放、故事場景描述,讓學生通過已學方位介詞與語言基礎進行運用,將話題直接引入對地點的提問以及方位介詞的學習。明確學生的學習基礎,通過資源利用,讓學生在語言運用中鞏固與復習,為新知做好鋪墊與滲透,利于學生的理解、領悟。
創新整合亮點2:方法指導培養能力
有效的學習策略對于提高學習效果十分重要。發展有效的學習策略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教學課件中的例詞,發展學生見詞能讀、見詞能拼的能力,并且通過大量的直觀圖片的運用,使學生能掌握詞匯的音形義的結合。思維導圖的運用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整體記憶,有利于學生掌握有效記憶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與英語學習策略。
創新整合亮點3:探究學習思維發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學設計中,處理1~5幅圖時,通過錄音內容整體感知課文,精讀1~5幅圖,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讀習慣,PPT輔助出示問題讓學生思考并進行聽力反饋和校對,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學習圖片6~10幅圖時,通過PPT給出兩個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并深層次地討論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關系,利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整合亮點4:任務選擇體驗成功
在反饋階段,課件呈現的三種不同任務,讓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自主選擇完成,在學生進行目標的挑戰時,要兼顧不同學生的差異,讓學生體驗成功,體驗知識獲取的樂趣。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尊重每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嘗試,關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異,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的需求,使教學獲得最大化的整體效益。
賽后感悟——心與心的溝通
參加第十屆NOC活動的網絡教研團隊賽項全國決賽的經歷,讓我們這支團隊在思辨的過程中得到了歷練,在協作中得到了提升。
【蔣開蓮】我們地處蘇州,信息技術教育設備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從“用課件上課”到追求如何整合“上好課”已經深深烙在心底。通過比賽,尤其是對“整合點”的分析與提煉,讓我們從此有了更多的思考與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