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羅丹得到的啟示范文

時間:2023-03-21 06:51: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從羅丹得到的啟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從羅丹得到的啟示

篇1

茨威格(1881―1942),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記作家。茨威格對心理學很感興趣,作品擅長細致的性格刻畫以及對奇特命運下個人遭遇和心靈熱情的描摹。代表作有《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偉大的悲劇》《成功的秘訣》等。

羅丹得到啟示

(奧地利)茨威格

我那時大約25歲,在巴黎研究與寫作。許多人都已稱贊我發表過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非常喜歡。我心里深深感到我還可以寫得更好,但不能斷定那癥結的所在。一個偉大的人給了我一個非常偉大的啟示。那件事雖然微乎其微,但是成為我一生的關鍵。

有一晚,我在比利時名作家魏爾哈侖家里,一位年長的畫家慨嘆著雕塑美術的衰落。我年輕而好饒舌,熱熾地反對他的意見?!熬驮谶@城里,”我說,“不是住著一個與米開朗琪羅媲美的雕刻家嗎?羅丹的《沉思者》《巴爾扎克》,不是同他用以雕塑他們的大理石一樣永垂不朽嗎?”

當我傾吐完了的時候,魏爾哈侖高興地拍拍我的背。“我明天要去看羅丹。”他說,“來,一塊兒去吧。凡像你這樣稱贊他的人都該去會會他。”

我充滿了喜悅。但第二天魏爾哈侖把我帶到雕刻家那里的時候,我一句話也說不出。在老朋友暢談之際,我覺得我似乎是一個多余的不速之客。

但是,最偉大的人是最親切的。我們告別時,羅丹轉向了我?!拔蚁肽阋苍S愿意看看我的雕刻。”他說,“我這里簡直什么也沒有??墒嵌Y拜天,你到麥東來同我一塊吃飯吧?!?/p>

在羅丹樸素的別墅里,我們在一張小桌前坐下吃便飯。不久,他溫和的眼睛發出的激勵凝視,他本身的淳樸,寬釋了我的不安。

在他的工作室,有著大窗戶的簡樸的屋子,有完成的雕像,許許多多小塑樣――一只胳膊,一只手,有的只是一個手指或者指節,他已動工而擱下的雕像,堆著草圖的桌子。這是他一生不斷地追求與勞作的地方。

羅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于是好像變成了一個工人。他在一個臺架前停下?!斑@是我的近作。”他說,把濕布揭開,現出一座女正身像?!斑@已完工了?!蔽蚁?。

他退后一步,仔細看著,這身材魁梧、闊肩、白髯的老人。

但是在審視片刻之后,他低語了一句:“就在這肩上線條還是太粗。對不起……”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輕輕滑過軟和的黏土,給肌肉一種更柔美的光澤。他健壯的手動起來了,他的眼睛閃耀著?!斑€有那里……還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臺架轉過來,含糊地吐著奇異的喉音。時而,他的眼睛高興得發亮;時而,他的雙眉苦惱地蹙著。他捏好小塊的黏土,粘在雕像身上,刮開一些。

這樣過了半點鐘,一點鐘……他沒有再向我說過一句話。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創造更崇高的形體的意象。他專注于他的工作,猶如在創世的太初的上帝。

最后,帶著舒嘆,他扔下刮刀,一個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種溫存關懷般地把濕布蒙上女正身像。他轉身就走,那身材魁梧的老人。

在他快走到門口之前,他看見了我。他凝視著,就在那時他才記起我。他顯然為他的失禮而驚惶?!皩Σ黄?,先生,我完全把你忘記了,可是你知道……”我握著他的手,感謝地緊握著。也許他已領悟我所感受到的,因為在我們走出屋子時他微笑了,用手撫著我的肩頭。

在麥東那天下午,我學到的比在學校所有的時間都多。從此,我知道人的工作必須怎樣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

再也沒有什么像見一個人全然忘記時間、地方與世界那樣使我感動。那時,我感悟到一切藝術與偉業的奧妙――專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業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貫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領。

于是,我察覺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熱忱。一個人一定要讓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沒有――我現在才知道――別的秘訣。

【賞析】

這篇文章給予我們的啟示實在是太多了。

它最直接地告訴我們的,就是做事要專心。假如你做的那件事情是“好而又值得的”,那么就應該付出你全部的熱忱和努力――這么做不一定非得是要追求成功,可成功又往往會不經意地到來。這正如清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骋??!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病!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说谌骋??!?/p>

接下來,我們還是重點說說這篇文章在寫作上給予我們的啟示。

這篇散文僅僅一千多點字,卻生動地刻畫出了羅丹這位偉大的雕塑家的形象。我們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作者成功地勾畫出了羅丹的靈魂。什么是一個人物的靈魂呢?就是人物身上最鮮明、最無可替代的一個特點,并且這特點往往與外在無關,而屬于內在的性情方面。羅丹之所以是羅丹,正是因為他對待工作的專注和熱忱。在本文中,作者茨威格便是牢牢地抓住并重點描述了這一點,從而成功地寫出了羅丹這一人物的靈魂。

很多同學在寫人物的時候,經常會從外貌入手,然后再寫性格。這當然不是什么錯誤,但也并不值得提倡,因為如果老是這樣寫,一是顯得呆板,二是可能會浪費筆墨――有些外貌描寫沒什么作用,比如“高高的額頭”“大大的眼睛”之類,它們很難展現一個人物的靈魂(靈魂才是我們要描畫的主干,別的只是枝葉,而枝葉太繁雜,反會影響主干的鮮明)。我們來看《從羅丹得到的啟示》一文里,作者寫他第一次見羅丹的時候,什么外貌描述都沒有。而第二次見面,也是到了羅丹工作的時候,作者才寫道:“這身材魁梧、闊肩、白髯的老人?!边@就是作者告訴我們的羅丹的全部外貌特征。而就是這樣的特征,顯然也是為展現羅丹的靈魂服務的。如果大家讀得細心,會在后文看到作者又強調了一句“那身材魁梧的老人”。作者強調羅丹身材的魁梧,多少暗示了羅丹的偉大以及自己對他的景仰,而強調羅丹的年老,更是突出了羅丹對工作的激情與熱愛。

如何才能寫出人物的靈魂呢?如前所說,你首先應該明確人物身上最鮮明的性情特點是什么,然后再重點描述這一特點。在本文里,作者就重點描述了羅丹忘我的工作狀態。同學們可以細細去體會作者所抓住的那些細節――為什么要抓住它們?寫出來有什么效果?如果是你,你能抓住這些嗎?

在重點描寫之外,我們還可作一些側面的烘托。比如作者在多處提示了羅丹的偉大成就、樸素、親切、年老等,就是從側面說明了羅丹如此專注地工作,并不是出于對成功、金錢、他人崇拜等的渴望,他工作,純粹是出于對完美作品的追求。這也是對羅丹靈魂的一種更全面的揭示、補充。

篇2

1對口語教學的啟示

從當前獨立院校英語專業綜合英語的口語教學來看,依舊存在“啞巴英語”教學現象,教學中教師更注重對學生英語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現在,社會和企業對具有較強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人才需求量逐漸增大,這就無形中要求教師在口語教學中,通過轉變教學模式而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傳統英語教學中對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在課堂中學生間對話操練進行,這種模式將英語口語表達限定在學習的范疇,沒有強調其應用性。在任務教學法中,練習方式由“課堂練習”轉變為“活動練習”,即學生對英語口語表達的練習是基于一定任務情景中的實踐操作。這首先有利于任務提出的目的性,即通過活動學生能達到教學目的和非教學目的。教學目的主要是指語言知識結構層次方面的,在活動中學生能獲得更多技能方面的能力。其次,任務活動課帶來非語言性的結果,如借助“天氣預報”的任務,學生不僅能在活動中獲得和天氣相關的知識學習,還能培養學生掌握有關天氣知識、做天氣預報的技能等。再次,在傳統練習方式中,學生的活動場景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多在課堂中進行;而活動任務中,學生可在模擬的情景中展開活動,如會議中,不同的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發言、記錄、主持等讓學生的多種技能得到發展。最后,課堂練習中互動在封閉空間進行,而活動任務在開放空間進行,學生在開放空間中有了口語表達的外部環境支撐,能更好地進入表達狀態,從而促進口語表達技能的提高。

2對閱讀教學的啟示

講授式的閱讀教學模式在英語專業綜合英語教學中依然存在,這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教學理念還未得到更新,另一方面則是現行的教育體制讓教師擔心以任務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閱讀不能收到實際效果。在講授式的閱讀模式中,學生對文本的解構是建立在教師閱讀理解基礎上,缺乏個性和體驗。在閱讀教學中實施任務教學,就是要以任務為驅動,以問題為主導,讓學生的主體性得到更好地發揮,通過合作方式來完成對任務的分析和解決,獲得知識的構建,在閱讀的基礎上獲得體驗和感受。如在LessonPlanForContemporaryCollegeEnglish(BookⅣ)Lesson1ThinkingasaHobby的教學中,教師借助圖片展示提出問題“Haveyoueversowedbefore?Describeitinyourownwords.Doyouknowhowspringsowingisdoneinourcountry?What''''syouropinionofbeingafarmer?”然后以了解作者、簡介羅丹的思想、介紹女神維納斯為線索,圍繞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學習acquaintance,an-guish,bulge,confer,contemplate;atthetime,doawaywith,fewandfarbetween等單詞和短語。任務性的驅動讓學生的主體性增強,自主意識得到發揮,學習效率會更高。

3對翻譯教學的啟示

篇3

材料與質地

所羅門圣殿是為猶太教主神耶和華建造的殿宇,因而具有神圣性。由于所羅門圣殿的神圣性,建造所羅門圣殿所采用的石料、木料等建筑材料都是上等的。根據《圣經記載,建殿用的主要木料是香柏木、松木和檀香木等珍貴木材。這些木料主要是從黎巴嫩采伐的。建殿用的石料是直接從山中鑿來的。所羅門求耶和華“從黎巴嫩運些香柏木、松木、檀香木來”,用金、銀、銅、鐵等貴重金屬,和善于使用紫色、朱紅色、藍色線的雕刻巧匠來建圣殿?!八_門建殿,安置香柏木的棟梁,又用香柏木板遮蓋??恐钏斓呐晕?,每層高五肘,香柏木的棟梁,擱在殿墻坎上?!薄暗罾锩嬗孟惆啬咎麎Γ瑥牡氐脚镯?,都用木版遮蔽,又用松木板鋪地。內殿,就是至圣所,長十二肘,從地到棚頂,用香柏木版遮蔽。”外殿里一點石頭都不顯露,一概用香柏木遮蔽,上面刻著野瓜和初開的花。殿里預備內殿,用來安放耶和華的約柜。內殿墻面都貼上精金。所羅門用精金貼了殿內的墻,又用金鏈子掛在內殿前門扇,用金包裹。全殿都貼上金子。內殿前的壇,也都用金包裹?!妒ソ洝飞线€說:“希蘭的仆人和所羅門的仆人從俄斐運了金子來,也運了檀香木和寶石來。王用檀香木為耶和華殿和王宮作臺”。所羅門王做完了耶和華殿的一切工,就把他父大衛分別為圣的金銀和器皿,都帶來放在耶和華的府庫里。

藝術形式

“如果沒有體積、比例、色彩的學問,沒有靈敏的手,最強烈的感情也是癱瘓的?!边@是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的話。可見藝術創作和情感的關系十分密切。建筑也是藝術,比起其他藝術來更能直接表達人的情感。建筑藝術更需要通過體積、比例、色彩的學問,來體現人們美好的愿望。奧古斯丁說:“美取決于形狀;形狀取決于比例;比例又取決于數?!睘榱私ㄔ焓サ睿_門國王從全國各地召來能工巧匠153600人,從事監理工作的就有3600人?!妒ソ洝飞险f,要求“善用金、銀、銅、鐵,和紫色、朱紅色、藍色線,并精于雕刻的巧匠,與我父大衛在猶大和耶路撒冷所預備的巧匠一同做工?!惫?35年,所羅門圣殿終于竣工。這座圣殿是按照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當時流行的樣式建筑的。它位于耶路撒冷的錫安山上,坐西朝東,呈長方形。外面有一道橢圓形的石頭圍墻,內建有高大的正殿和幾座側殿。正殿長約9丈,寬約3丈;殿內分門廳、立廳和圣堂三部分。約柜就放在圣殿最里層的圣堂中。殿內的墻壁、天花板、門窗、抱柱、祭器和宮燈都全部涂上一層厚厚的金粉,顯得金碧輝煌。據《圣經》記載,“在殿右邊當中的旁屋有門,門內有旋螺的樓梯,可以上到第二層,從第二層可以上到第三層?!薄八_門王為耶和華所建的殿,長六十肘。又為殿的寬窄一樣,闊十肘。又為殿作了嚴密的窗欞。靠著殿墻圍著外殿內殿,造了三層旁屋。下層寬五肘,中層寬六肘,上層寬七肘。殿外旁屋的梁木,擱在殿墻坎上,免得插入殿墻”。

由此可見所羅門圣殿不僅占地面積廣闊、體積巨大,比例協調,而且色彩耀目。主色調是金色。金色象征著神的榮耀之光。圣殿作為上帝的居所。自然應該用金子來粉飾。金色是非受造之光,象征著天上的耶路撒冷,《約翰啟示錄》中說它的街道是“純金和透明的玻璃”,所以金色是神圣性和天國的象征。

審美與裝飾

當代建筑美學專家汪正章說:“各種體現著崇拜意識的建筑空間和實體,必然導致一種獨特的建筑美學風范的產生――這就是建筑的‘崇高美’。它往往以巨大的體量、夸張的尺度、嚴峻的風格、威壯的氣勢,訴諸于建筑形式,從而給人以某種建筑美的獨特感受。”所羅門圣殿就屬于這類建筑。它不僅體積巨大、風格嚴謹,而且氣勢巍峨,昂然挺立于錫安山頭。雄偉的氣勢給人以崇高美的感受。

所羅門圣殿的美感還在于它精美的裝飾。首先在所羅門圣殿內有兩個用橄欖木作的天使,各高十肘。兩個天使大小相同,用金子包裹著,分別矗立在殿的內側,有一種對稱的美感。每個天使的翅膀都張開著,各長五肘,從這翅膀尖到那翅膀尖,共有十肘。兩個天使的翅膀在殿中間彼此相接。精美的天使把圣殿襯托得莊嚴肅穆。其次,內殿、外殿周圍的墻上,都刻著基路伯、棕樹和初開的花。內殿、外殿的地板都貼滿金子。用橄欖木制作內殿的門扇、門楣、門框。在橄欖木作的扇上兩門,刻著天使、棕樹和初開的花。用松木制做的折疊的門扇上,刻有天使、松樹和初開的花,其余部分用金子包裹。內殿用石頭建了三層,用香柏木建一層。另外還有用銅制造的盆座,盆座上裝飾有獅子和牛。盆座的鑄法、尺寸、樣式相同。5個安在殿門的右邊,5個放在殿門的左邊。顯示出對稱與協調的美感。圣殿內有兩根柱子,柱上有兩個如球的頂,上有兩個蓋住頂的網子和400石榴,安在兩個網子上,每網兩行,蓋著兩個柱上如球的頂。十個座和其上的10個盆,海和海下的12只牛,盆、鏟子、盤子。內殿前有金精燈臺,右邊五個,左邊五個,燈臺上有金花、燈盞、蠟剪,與精金的杯、盤、鑷子、調羹、火鼎以及至圣所、內殿的門樞,和外殿的門樞。這一切都增加了圣殿的美感,反映了當時希伯來人高超的工藝水平。

文化內涵

法國雕塑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笔サ钤谝欢ǔ潭壬戏从沉讼2畞砣藢ψ约好褡迳褚腿A的無限崇拜和敬仰之情。他們用上等的木料、石料和珍貴的金屬,用當時最高水平的能工巧匠來建造圣殿,本身就反映了希伯來人對上帝的虔誠和無限敬仰的感情。所羅門為耶和華建殿,是為了讓上帝保佑他“四周平安,沒有仇敵,沒有災禍”?!罢找腿A應許我父親大衛的話說,‘我必使你兒子接續你坐的位,他必為我的名建殿?!睋Q句話說,就是為了讓耶和華保佑自己王位穩定,江山萬代。耶和華向所羅門保證:“論到你所建的這殿,你若遵行我的律例,謹守我的典章,遵從我的誡命,我必向你應驗我所應許你父親大衛的話。我必住在以色列人中間,并不丟棄我民以色列?!笔サ罱ǔ珊?,所羅門親自主持了在圣殿安放約柜的隆重典禮。他向耶和華虔誠祈禱:“我已建造了一座殿宇,作您的居所,為您的永久住處?!边@充分反映了猶太教人神之間的契約關系。一方面,上帝不會忘記希伯來人,要為民造福;另一方面,希伯來人要虔誠地信奉上帝,遵守神的律法。在猶太教中,上帝是萬物的主宰,代表了無窮的力量。上帝是惟一的神。這種無限性表現在美學上,就是崇高之美。這種權威在圣殿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正如所羅門所說的:“我所要建造的殿宇甚大,因為我們的神至大,超乎諸神。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他居住的?!笔サ钏憩F出來的藝術風格與美學趨向,一方面是統治者藝術和美學觀點的表達,另一方面也是希伯來民族審美思想的反映。

篇4

啟示一 題重者詳 題輕者略

文章的詳略是根據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決定的。所謂題重者,即和中心思想密切相關的材料,須詳寫,從而重點突出文章主題;所謂題輕者,即是與中心思想有關但作用相對次之的材料,須略寫,如此方能輔助完善文章主題。詳寫,要濃墨重彩、具體生動;略寫,要淡筆勾勒、精煉概括。

例如,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課文《木蘭詩》:對她替父從軍的緣由、出征前的繁忙準備、征途中思念親人、勝利后家人團聚、恢復女兒裝的歡愉,作者濃墨重彩,淋漓盡致。而征戰十二年,作者只用“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帶而過。為何如此?每次作文前我們是不是都這樣問自己:我們要寫的文章主題是什么?主人公的形象是怎樣的?如果我們要表現木蘭愛國愛家、不慕名利、替父從軍、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而不是謳歌她馳騁沙場、建功立業的鐵血英雄形象,我們就明白作者為什么如此安排筆墨了吧?

再如,人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課文《臺階》:如果我們是作者,看到這個題目后,該如何安排內容詳略呢?我想,應該圍繞“造臺階”詳寫,其余則可略寫,因為詳略由中心確定。題目為《臺階》,作者即對舊屋的臺階和新屋的臺階不惜筆墨重點描寫,而對新屋的主體工程則惜墨如金,點到為止。從而,父親為獲得尊嚴造臺階的堅韌形象呼之欲出,文章以小見大,深刻體現了普通農民執著堅定實現理想、改變命運的鮮活主題。

清人唐彪在《讀書作文譜》中說:“詳略者,要審題之輕重者為之。題理輕者宜略,重者宜詳?!睙o論采取什么樣的文章形式,無論安排什么樣的文章結構,先明確所寫文章的中心,再精挑細選材料,果斷取舍,這才是處理詳略的第一要務。

啟示二 過程詳 枝節略

朱光潛在《藝文雜談》中指出:“每篇文章必有一個主旨,你須把著重點完全擺在這個主旨上,在這上面鞭辟入里,烘染盡至,使你所寫的事理情態成一個世界,突出于其他一切世界之上,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一樣。”如何“使你所寫的事理情態成一個世界”,像浮雕一樣“突出于石面”呢?敘述事件,總要有開端、發展、和結局。因為“”部分最能體現文章中心,所以對于這個主體部分,我們一定要“烘染盡至”。論證道理,總要有擺出論點的引論部分,展開論證的本論部分,總結歸納的結論部分。因為“本論”部分最關鍵,所以我們是一定要“鞭辟入里”的。當然,對于其他枝節,也不可忽視,雖是略寫,也要精筆勾勒,點中要害才行。

例如,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社戲》一課。開端為回鄉消夏;發展為坐船看戲;是偷蠶豆吃;結局是得到六一公公的夸獎。在這部富有浪漫理想色彩的小說中,作者表達了自己對農民兄弟的純真友情,對天真爛漫、自由美好童年的回憶,因此,在“迅哥”和他的小伙伴去看社戲的過程中,最能凸顯這一點的“戲后偷豆”就成了全文的、就成了全文的“佳境”。對這一過程,文章詳細描畫,讓我們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至于看戲波折、戲后余波等枝節,作者或輕松勾勒,或寥寥數語,不覺讓我們通過生動的偷豆情節而向往江南水鄉醇厚的風土人情。大家看,關注過程,特別是過程中的詳寫,以及細枝末節的略寫,主題是否變得更完整了呢?

據說有一次,羅丹請學生欣賞自己剛剛完成的巴爾扎克雕像,學生們被老師的大作震撼了,其中一位學生指著雕像的手贊嘆道:“您雕刻的這只手簡直太傳神了,跟真的一樣!”羅丹聽后,立即拿刀砍掉了這只“完美”的手。正在學生們瞠目結舌時,羅丹說:“你們千萬記住,作為一件真正的藝術品,不可能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加重要。”所以,過程必然要全力詳寫,但是詳中也有略;枝節固然盡力略寫,但是略中更要有精。切不可死搬教條,或是厚此薄彼,須有“整體意識”才能合理安排文章詳略。

啟示三 點面結合 點詳面略

如果說過程要詳寫,詳中有略,那么如何處理主體過程中的詳寫與略寫呢?這就要用到一種常用的材料剪輯技法――點面結合。所謂“點”,指的是最能顯示人事景物形象狀態特征的細致描寫;所謂“面”,指的是對人事景物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包c面結合”就是“點”的詳細描寫和“面”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的有機結合?!包c”可以突出重點,體現深度;“面”可以涉及全局,體現廣度。“點面結合”可以使人事景物的形象狀態特征表現得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全面深入表達中心,充分抒發感情。

例如,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百草園的環境描寫: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這段描寫美妙生動,抓住景物特點,調動多種感官,層次分明,順序恰當地展現了百草園的“無限趣味”,令讀者過目難忘。從主題來看,這段必須詳寫,但詳寫中,作者注意了“點面結合,點詳面略”,所以才相得益彰,詩情畫意。作者先用兩個“不必說”做了“面”的概括描寫。然后將特寫鏡頭聚焦到“泥墻根一帶”,從聽覺、視覺、味覺等方面,分別對油蛉、蟋蟀、蜈蚣、斑蝥等小昆蟲及何首烏、木蓮、覆盆子等植物展開詳細描寫,寫得有聲有形、有色有味,從而由面到點,點面配合,渲染了童年生活的無限樂趣,表達對逝去美好歲月的無限眷戀。

再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作者對在三味書屋中讀書的場面描寫:

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日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拗過去。

這段文字妙趣橫生。場面喧鬧活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讓讀者對三味書屋的“有限樂趣”也忍俊不禁。從題目上看,這個活動場面描寫必不可少,作者也極巧妙地運用了“點面結合,點詳面略”的手段,才使得讀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作者寫讀書,先以四個“有念”整體概括場面“人聲鼎沸”,然后由面及點,把鏡頭集中在先生身上,繪聲繪色地描摹他的讀書情態,從而使讀者感同身受。

可見,“點面結合,點詳面略”要求我們既要精準地選好“點”,又要深入全面地概括“面”,可以“先點后面”,亦可以“先面后點”,還可以“點面穿插”,只要注意它們之間的過渡銜接,注意它們的映襯配合,就能朗月疏星,美不勝收。

啟示四 敘述描寫詳 抒情議論略

在研究弄清“點面結合,點詳面略”這一思路時,不知大家是否留意過表達方式在其中的詳略分配問題。對于“點”,多是敘述和描寫;對于“面”,常常要議論和抒情。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推論:敘述描寫詳,抒情議論略。如果按照這個推論繼續推演,又會怎樣呢?

比如敘述和描寫需要同時運用,誰該詳,誰又該略呢?抒情和議論同時需要運用,誰該詳,誰又該略呢?敘述當中需要有倒敘和順敘,期間還要有插敘,這種情況該怎樣處理詳略呢?描寫人物和描寫景物并行,這種情況該怎樣處理詳略呢?對于這些問題,我們依然可以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例如,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福樓拜家中的星期天》一文中,莫泊桑為了展現人物性格,抓住四位作家在外貌和性格上的特點,各有側重地描寫他們的肖像、行動和語言。哪個作家在哪方面最有特點,就著重詳寫哪一方面。中間適當運用敘述簡略交代,幫助讀者理清他們的順序和各自關系。因為,記敘是基礎,可略寫;描寫是生動展現,須詳寫。作者對四位作家都進行了肖像描寫,但也有詳有略,寫得最詳細具體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這兩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了鮮明對比。在語言描寫方面,四位作家的談話內容都沒有具體鋪開來寫,作者只是概述他們的談話內容,但對他們談話時的語調儀態進行了細致描繪。描寫在這里為展現人物形象可謂屢建奇功。為了更深入展現人物氣質,以達到形神兼備的表達效果,作者對他們的口才,簡練使用了議論的表達方式;抒情表達方式雖沒有直接使用,但是作者的敬佩和贊美之情卻始終貫穿于描寫議論的字里行間。在動作描寫方面,作者也是有詳有略。福樓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對他的動作描寫當然詳細些;左拉的坐相比較特殊,也被賦予了較多筆墨;對屠格涅夫的動作描寫卻只有一句。雖然都是描寫,但也要服務于表達的需要,服務于表現人物性格特點這個最大的寫作意圖??梢姡菙⑹龆嘈?,還是描寫濃些;是抒情少些,還是議論淡些,并無一定模式,完全取決于表達需要,服務于寫作意圖。

再如,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斑羚飛渡》一文,作者沈石溪不惜筆墨,濃墨重彩地描繪了老斑羚為了種群延續甘愿粉身碎骨,義無反顧地把生的希望留給小斑羚的“飛渡”細節,而作者對悲壯場景的烘托、對捕獵和傷心崖等背景插敘、對獵人內心的抒情反思,都惜墨如金,精筆點畫。有細膩的描寫作為基礎,有簡潔的插敘作為補充,有精練的抒情作為升華,讀者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震撼和心靈的洗禮。可見,詳略不是字數多些或少些,而是表達效果的側重――詳寫的,應該是感人的細節;略寫的,應該是濃縮的精華。

總之,如果大家關注教材中每篇文章的詳略處理,深思熟慮每篇文章的主旨效果,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勤于動筆實踐,“得法”應指日可待,達到所謂“純熟”之境界。每塊磚石后的美玉,在你的手上,更在你的心里。

心凍 王駿

學生例文

照顧好了星星,疲憊的夜枕著街道靜靜睡了。十二月挽著冬雪的手茫然地徘徊在霓虹閃爍的街頭……

路口的拐角處散落了一地水果,一個竹籃無奈地立在街口看著眼前的一切,自己頭上覆蓋了一層薄薄的雪花。不遠處,一位老奶奶摔倒在地,她努力地支撐著身體,手哆嗦著,口鼻處噴出細弱的白氣。她著,想爬起來,可努力了幾次都失敗了……

這里不算偏僻,時常有行人路過,可他們只遠遠地看一眼,或者裝作沒看見,然后匆匆走開。汽車、電動車都瞪大了眼睛,然后熟練地繞開。冷風企圖清理地面上的一切,可無論如何也吹不走這個羸弱孤獨的身影,她依然著……

我剛走出小區大門,正好撞見這個雪地中的黑影,還聽到微弱的呼救聲。我心中一顫,連忙向她走去,可腦海里立刻迸出小品《扶不扶》的內容。

我剛要伸手,那位老人說話了:“孩子……幫幫我……我不訛你,這兒有電話號碼……”

我蒙了,本能地從她僵硬冰涼的手里接過一張小卡片,趕緊借著路燈的燈光撥過去……

她歪在地上,我站在雪里,雪花亂飛。大概五分鐘光景,一輛白色轎車飛馳而來,伴著幾聲謝謝,老人被接走了。我的心卻像還散落在雪地上被北風驅趕的水果,越來越忐忑不安:我要是不用自己的電話打就好了;我要是不說我的名字就好了;我要是不說出我的學校就好了;我要是錄下她剛才的話就好了;我要是……誰知道以后會不會有麻煩?當時我為什么要過來幫忙?下次再遇到這種事,我扶不扶呢?我想,我一定還會伸出手。我看著呆立街角的監控攝像頭,雙手合十,虔誠地期望它能保佑我清白……

老師常說,心動不如行動??纱藭r我最想說,行動不如心凍。

唉,如果臨江人能不隨地吐痰,那這座城市就更美了。

說“文明”

夜晚,天上的星星稀疏地閃爍著,點綴著單調的黑夜。夜市上,各類大排檔少有人光顧,僅有的幾位顧客就像天空稀疏的星星,讓整條小吃街顯得更加空曠。只見一餐桌旁兩個顧客正喝著酒、吃著烤串。酒到酣處,其中一位大概想要吟詠些什么抒發自己的情懷,于是張開泛著油光、酒氣濃重的大嘴“唱”起來。首聯大意是咒他祖孫八代,頷聯大意是罵他爹娘兒女,頸聯大意是詛咒人全家,尾聯大意是走著瞧!對坐那位倒有涵養,同樣紅著小臉對仗工整地和他一首。滔滔不絕的臟話簡直不堪入耳,但他倆卻樂在其中。難道這就是臨江人的娛樂方式?

大街上,時常聽到的高分貝臟話;市場里,傳入耳朵的高頻率臟話;甚至校園里也不時出現高密度臟話。臨江人的臟話說得讓人很心傷。

唉――如果臨江人能不隨意說臟話,那這個城市就更美了。

臨江,唯獨文明可以療傷!

教師點評

“熱愛家鄉”這類主題作文很多同學都寫過,可本文的小作者目光犀利,獨辟蹊徑,針砭時弊,鞭辟入里,更深刻地展現出他對家鄉的真情。他以一天的見聞為序,選取家鄉有代表性的地點、有代表性的人群、有代表性的不文明現象為“點”,或白描勾勒,或工筆細描,或夸張特寫,每個畫面都栩栩如生、繪聲繪色,使讀者感受到作者對家鄉人的不文明表現既痛恨.又惋惜、既無奈又急切的感情。但是,“點”不過是特殊現象,為了深化主題,作者在每個畫面的精心刻畫后,立刻輔以三個類似“面”的印證,再加上一句含蓄深刻的抒情,一組擲地有聲的鏡頭才算完成。點面結合、點詳面略、點面穿插,使全文成為我們城市文明的一面鏡子。

(畢春林)

邋遢大王 朱霏

邋遢大王真邋遢,不信就請看看他:桌上廢紙一堆、桌下書本一堆;頭上雜草一堆、腳下灰塵一堆。他,就是我們班當之無愧的邋遢大王。

我班這位鼎鼎有名的同學獲此“尊號”,還真有點兒歷史。他桌下的八卦陣曾無數次絆倒同學,每次他都幸災樂禍地上前攙扶,并煞有介事地說:“愛卿平身?!边@時,同學往往會毫不客氣地回敬:“邋遢大王,不敢勞您大駕?!彼麉s得意洋洋地欣賞著那位同學的尷尬表情,甚至樂個不停。久而久之,“邋遢大王”這個“尊號”他就笑納了。

那天體育課上,“大王”一人待在教室,他要作甚?小李說:“莫非大王要將八卦陣正式改為七星陣?”同學們心中一顫,大家的好奇心被激起來了。

一下課,同學們爭搶著往教室跑,想看看“大王”發明了什么新陣法。

推門一看:班里的地面如鏡子一般明亮,玻璃如水般澄澈,當然,也不見了大王桌下的八卦陣。所有桌椅都被擦拭一新。窗臺上的花草看來也剛剛沐浴過。難道是“大王”……

“大王”近來真有些異常。剪了頭發,洗干凈了臉,穿著系著白色鞋帶的鞋,換上整潔的衣服,廢紙不亂扔了,書本也不亂放了,不知何時,“大王”已不邋遢。

班主任踩著輕松的鈴聲來了,她一如既往地看了一下四周:“這是‘大王’的新陣法嗎?讓我猜猜,是不是叫干凈陣法?”大王微微低著頭,臉上浮現出兩朵朝霞?!啊笸酢€要布下一個‘保潔陣’才行呀。”班主任用幽默詼諧的話語給“大王”提出了新的奮斗目標。

課任老師以前見到“大王”不是一言不發,就是冷言冷語,可班主任不會這樣。大王剪了指甲,班主任會說:“瞧人家‘大王’就是‘大王’,指甲一剪,美甲的效果就出來了?!薄按笸酢钡诙煊旨袅祟^發,班主任又說:“瞧人家‘大王’就是‘大王’,頭發一剪,美發的效果就出來了?!薄按笸酢痹俳釉賲?,第三天換上了自己洗的校服,班主任又說:“瞧人家‘大王’就是‘大王’,校服一洗,就有了‘歐巴’的風范?!卑嘀魅斡H切、真誠、幽默的話語推動著大王一點一滴進步。一個全新的“大王”漸漸走進全校師生的視線。

老師們點頭笑了,這回說:“瞧人家‘大王’就是‘大王’,教室一收拾,就是五星級酒店的效果。”同學們也笑了,笑聲中傳達著對“大王”發自內心的祝賀和感謝?!按笸酢币残α耍l際間滴落的汗珠讓他的笑容晶瑩純潔。

邋遢大王不邋遢,我們大家都愛他。

教師點評

篇5

論文摘要:美育與德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本文從教學形象的塑造,教學語言的運用,教學材料的選擇以及教學環節的設計四個方面的闡述了如何應用美學原理,營造美的教學氛囿,增強德育課的審美性,提高德育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是這些年來,中職學校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幾乎成了“教師說教,學生睡覺”課,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德育功能。究其原因固然有多種,其中教學過程缺乏審美性,是思想政治課缺乏吸引力、導致學生厭學的原因之一。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作為學生,他們不僅在生活中求美、創美,也渴望接受美的教育以及在美的氛圍中接受教育,這是當代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作為中職思想政治教師,若能自覺地運用美學原理指導教學活動,將美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生動形象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情感的波濤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娛樂歡愉之中,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潛移默化之中,使學生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欣賞美、體驗美,在學習知識、獲得能力的艱辛中始終保持輕松愉快、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變以理服人的簡單說教為以美感人、以情動人,定能為受教育者所歡迎、所接受。同時還能實現寓教于美、以美育德的目的。因此,筆者認為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加強美育滲透,這無疑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德育實效的一種新視角,值得中職思想政治教師的關注和努力。

那么,在實踐中教師應如何進行美育滲透,構建美的德育課堂呢?筆者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將它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1努力塑造美的教學形象

教師和學生之間除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關系外,還天然構成了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的關系,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美的事物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教師的教學形象是否符合學生視覺上的審美需求,也就決定了他能否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之一。可見,教學過程不僅僅是按照教學規律完成有特定目的的活動,而且是一個立美、審美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形象要美。

首先,要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儀態美。儀表是教師審美修養的外在表現,對學生有著直接的引導和熏陶作用,適當關注教師自身的儀表美,不但可以緩解學生的審美疲勞,而且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對提高教學效果大有裨益。當然,教師在課堂上的衣著發式要符合自己的性格氣質和職業特點,在大方整潔、自然莊重中透露出時代氣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使學生感到真諄可敬,從而“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在課堂上的肢體語言也是教師傳遞情感信息最常用的教學藝術,教師的每一個手勢、每一種眼神、每一副表情都傳遞著不同的情感,教師若能依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將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運用得恰到好處,不僅能使學生從中領悟其精神實質,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其次,要保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情緒美。教師的課堂教學總是在一定的情緒中進行并受一定情緒控制的,教師在課堂上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和教學效果。教師應用自己熱情飽滿、樂觀向上的情緒影響和感染學生,營造美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形成積極良好的精神狀態,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此時人的各方面機能處于亢奮狀態,會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因此,走上講臺前,教師一定要先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不能把任何不良情緒帶入課堂。中職生中的大多數不僅學習成績差,而且表現也差。因此,課堂上常常會出現不愉快的突發事件,教師一定要運用教學機智,處理好突發事件,調節好自己的情緒,不能讓不良情緒破壞了課堂教學氣氛。比如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上課鈴響了,不少學生還在大吵大鬧,追打嬉戲,見老師來了,值日生才想起要擦黑板。頓時,教室里粉塵飛揚,打鬧聲、喧囂聲匯成一片。見此情景,往往教師會將學生訓斥一頓。那天,我想起了上節課的內容——人與自然的關系,便說:大家看,風景這里獨好,粉塵飄飄灑灑如飛雪,教室吵吵鬧鬧像鬧市。”幽默的語言一下子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過來。有個調皮的學生還以為我與他們開玩笑,哈哈大笑起來。我轉而讓他打開書,請他讀出上節課學的最后一句話——“愛護自然就是愛護人類自己,破壞自然就是毀滅人類自己?!边@時,同學們明白了我的用意,便安靜了下來。亂槽糟的教室成了我導入新課的話題,既教育了學生,又保持了良好的教學情緒;既展現了教師美的教態,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

第三,展示課堂教學中的板書美。板書是藝術性很強的教學手段,也是傳播知識的重要媒體。精心設計的板書是教師的“微型教材”,是反映教學內容的“鏡子”,是一幅幅引人入勝的導游圖。板面上的點、線、字、詞、句、符號、圖表等信息通過人的視覺映入大腦,以利于強化知識信息的印記,課堂上條理明快、工整規范、布局合理、整齊美觀、層次分明、嫻熟形象的書法板書,具有“觀賞性、提要性、美觀性和極強的教學藝術感染力。好的板書不但能凈化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調節學生心境,給學生以簡潔美、對比美、動態美和空間美的藝術享受,而且能彰顯教師的個人魅力,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善于運用美的教學語言

常言道:“意美以感心,言美以感耳?!苯虒W語言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工具,而且是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渠道。

首先,教學語言的科學性、邏輯性和規范性是成功地進行教學的重要條件,它體現了教學語言的嚴謹美。嚴謹的教學語言不僅能準確無誤地傳達知識信息、把理論固有的科學性表達出來,而且能把理論固有的邏輯性揭示出來??茖W規范的語言有了邏輯性,才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誘導學生的思路,將知識聯成“網”、形成“塊”。反之,如果廢話連篇,言之無物,顛三倒四,言之無序,學生不知所云,必然導致教學的失敗。

其次,教學語言的激情美、情趣美、韻味美能使學生大腦神經興奮,從而振作精神、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無疑有助干提高教學效果。教師的語言充滿激情,語調抑揚頓挫,語速輕重緩急恰如其分。關鍵之處有邏輯重音,重點之處強調重復。根據內容的需要,巧妙運用漢語的合轍押韻,使語言韻律化。適當地運用排比句,增強語言的氣勢和感染力。再加上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這些都能營造一個充滿情趣的語言環境。如在講農村實行前后變化時,我是這樣描述的:承包前“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攆人;而今“一人承包,全家老少齊上陣”、“不用隊長亂點兵,家家干到滿天星?!痹诖耍擅畹剡\用了漢語的合轍押韻,生動形象地將承包前后農民生產勞動的場面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觀其狀,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前后,農民勞動積極性的巨大反差,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探索欲。

語言的準確、明晰,雄辯,可以閃耀出理性的光輝;而語言的幽默風趣、生動形象,則可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正如俄羅斯的一句諺語所說的“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苯處熞粩嗵岣唏{馭語言的能力,藝術地使用語言,增強教育教學效果。

3悉心篩選美的教學材料

美育滲透不僅給學生以正確的審美導向,而且使受教育者感官舒暢,精神愉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舉不勝舉,俯拾皆是,其中包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都可以成為我們教學的良好素材。但德育素材的選擇還應符合中職生的心理特點,當前,中職生在文化素質、個人修養、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各方面都普遍較差,因而在選擇德育材料時,要貼近學生實際,盡量選用職校生(最好是本校畢業生)自強不息、成功創業的事例來鼓舞和激勵學生,才更具有說服力和感召力。在師兄師姐追求美好理想的過程中所展示出來的勤勞勇敢、不怕困難、頑強不屈的崇高美中,學生的心靈受到觸動,精神受到振奮,思想受到教育,才會克服自卑、增強自信。

此外,可以充分利用中職生喜聞樂見的故事、詩歌、小品、廣告、電影、電視、繪畫等藝術形式,為學生營造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的學習情境,使呆板的概念鮮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干澀的公式趣味化,為教學增添樂趣。如笑星趙本山有一則廣告:“瀉立停瀉立停,得了痢疾,拉肚子怎么辦?快服瀉立停。”、“看病也得有訣竅,別看廣告。看什么?看療效?!弊x起來朗朗上口、看起來令人捧腹,很俗但其中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寶貴的生活經驗,能給人以智慧和美的享受。用它來解讀“認識正確與否還要接受實踐的檢驗”這一知識點,既富有情趣,又能使教材知識通俗化,使深奧的道理變得簡單明了。既克服了空洞的說教,又營造了一個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在歡快愉悅中化解難點,求得發展。

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挖掘和利用美的素材,引導受教育者在愉悅的心境中潛移默化地接受積極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的熏陶,比起簡單的、枯燥無味的說教,效果會更加顯著。

4精心設計美的教學環節

馬克思指出,人類的實踐活動應該遵循“物種的尺度”、“內在尺度”和“美的規律的尺度”,即真、善、美的尺度。人們的實踐活動符合真、善、美的尺度,就實現了合規律性、合目的性與審美性的統一。這是人類世世代代所追求的“盡善盡美”的理想境界。思想政治課作為社會文化再生、延續和創造的一種實踐活動,也應該追求真、善、美統一的價值目標。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遵循美的規律,充分利用各種美的因素,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展現美的內容和形式,營造出美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感到美的氣息撲面而來,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講授“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一框時,我對某些教學環節作了如下設計:我首先用“太子丹砍手”和“羅丹砍手”兩個故事來導入新課。歷史故事“太子丹砍手”,說的是戰國時,燕國的太子丹為荊軻設宴,并有“能琴善樂”的美人彈奏助興。席問,荊軻聽著悅耳的琴聲,看著美人那雙纖細靈巧的雙手,連連稱贊:“好手!好手!”太子丹問:“壯士愛什么?”荊軻回答“但愛其手”。太子丹立即吩咐:將美人的雙手砍下,贈與荊軻?,F代故事“羅丹砍手”說的是一個學生看了羅丹老師的人體雕塑后,評價說:“這雙手美極了,我從未見過如此完美的手。”羅丹聽后,沉思了片刻,競出人意料地砍下雕塑的雙手。新異的事物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活動。這兩個故事形似而質異,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和反差,很快引起了學生的注意,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欲望。

在教授“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時,我展示了一個殘缺的木桶圖,引導學生從木桶的構成、木桶與木板的關系、決定木桶盛水量的決定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得出結論——木桶的最大盛水量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的,亦即著名的“木桶原理”。接著,對木桶原理適當引伸,啟發學生思考:如果把一個人各方面素質的綜合比作一個“素質桶”,那么這個素質桶由哪些素質板組成?素質桶的有效容積是由什么決定的?在學生充分發言的基礎上,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文字:“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決定其容量;一條鎖鏈,最脆弱的一環決定其強度;一個人,素質最差的一面決定其發展?!弊鳛檫@部分教學內容的小結。

篇6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應用能力培養的目標,主要就是培養學生掌握漢語語言交際規范和創造性運用漢語語言的能力。要讓學生形成較強的語言運用能力我認為最重要的方法是加強他們的語言和語感積累。如果學生連基本的語言現象都不了解,那么想讓他們運用相關的語言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肯定是不現實的。比如高考語文試卷中的語言表述題,那就是直接考查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題型,像其中的句式仿寫題,一般都是考排比或比喻這兩種修辭,如果學生不了解其含義及相關語言現象,那么他們做起來肯定是云里霧里。

鑒于此,我從高一起就要求學生加強積累,重點在句段方面加強積累,而優美的句段往往是作者借助排比或比喻等修辭手段達到傳情的效果的。為了讓積累落到實處,我在量的方面作了規定,要求他們每周積累不得少于一千字,適當地作些評價,并安排時間在課堂上交流。這樣就迫使他們博覽群書,認真篩選,有目的地閱讀,既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又提高了他們的閱讀能力,還為他們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除了課外積累,我還充分利用課文素材,挖掘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資源。比如在教學高一演講辭《我有一個夢想》時,我就主要讓學生找出馬丁.路德.金的夢想內容片段,,揣摩之后結合自身實際,也以《我有一個夢想》為題,寫一組排比句段,然后抽查交流,取得了良好效果。又如教完荀子的《勸學》,我就針對“學習”這個話題,板書了一個比喻句:“學習就像登山,讓你一步步登上美麗的頂峰?!比缓笞寣W生模仿,另寫兩個句子,結果許多同學的答案精妙絕倫,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在寫作教學中,同樣可以給學生提供模仿素材,讓他們充分體會到運用語言表達情感的樂趣。

新課標強調對學生語文審美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適應人類社會對美的追求和時代化的審美風尚需要。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大凡入選高中教材的課文,幾乎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即使是應用文、說明文、科普文章,都同樣具有審美特質,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就應大力引導學生去尋求課文中的美的因素,挖掘教材中的審美內涵,使學生不斷受到美的熏陶,逐步形成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能力。如在教學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時,我就重在引導學生美讀,在讀的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在享受過程中進行思考。那若煙似霧的月色,輕淡朦朧的荷塘景象,確實給學生的心靈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在學生對文章有了初步感受之后,我趁機讓他們結合時代背景質疑思辨。有位同學提了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寫“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這樣朦朧的景象反而更美?我覺得這位同學已進入深層次思考了,通過美讀的享受進入美思的狀態了。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把它拋給全班同學,讓他們結合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來思考。同學們經這一提示,恍然大悟,作者那“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的主題思想自然就浮出水面了。這個例子給了我啟示,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文中的美的因素,引導學生美讀――美思,最終能輕松達到教學目的。

除了閱讀教學,寫作教學中同樣可讓學生運用文質兼美的材料獲取寫作靈感,引發創作沖動,這里不在贅述。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高中語文教學“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變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币虼耍囵B學生的語文探究能力,應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這也是未來社會人才培養的需要。作為教師,教學之前首先要鉆研教材,找出文章中能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素材,加以整合,然后在教學中去引導學生形成探究意識。

篇7

[關鍵詞] 素描教學 設計素描 創造力

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非常迅速的國家,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設計藝術,沒有設計的產品是沒有市場的,沒有經濟價值的。而策劃、創意、設計來自于人的思想,來自于好的藝術教育。我們作為高等院校的一名教育者應有一種社會責任,為國家,為社會,為市場培養有用人才的責任。設計素描作為藝術設計的基礎,在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設計素描教學也應因專業的不同、社會需求功能的不同,而進行有的放矢的創新。

如何提高學生潛在的藝術素質和創造能力,如何將素描的繪畫性和創造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素描表現與創造才能呢?

一、從模仿走向創意

傳統的西方繪畫,不管是富麗堂皇的油畫,還是真實的明暗素描,都是根據當時的科學技術條件、經濟基礎及人的思想意識來決定它的表現手法。今天的藝術表現手法也同樣取決于今天的科學技術、經濟和人的思想觀念。特別是改革開發時期,在先進技術的條件下,從傳統的模仿教育進入藝術創新時代已成為必然。這要求從事藝術設計的學生首先要了解繪畫發展的歷史,因為自由繪畫藝術一直被設計師們認為是設計藝術創新的源泉。

素描是通過對思想或概念的理解并依靠變形、夸張并融入個人情感的一種視覺形態造型。素描最早引入教學是在文藝復興之后,意大利的一些美術學院陸續將素描列為必修課之一。包豪斯學院時期,藝術教育觀念和設計基礎中的素描課程作了重大改革。提倡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并聘請伊頓、康定斯基、克利、蒙特里安等當時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組織雙軌制教學,目的是培養具有藝術修養和科學實用設計思想的綜合人才??死J為:“不應該模擬自然,而是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和法則,法則造成自然,而不是單純地再現自然的外表而已?!边@種觀念曾經被人們所淡忘,但在經歷了近百年的歷練后,人們再次發現了它的內在價值。這也提醒人們,素描作為藝術教學的基礎課程所擔負的重任,如何培養復合型的設計創作人才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

中國的官方美術教育于西方比較歷史很短,院校美術教育的思想來源,一方面,是徐悲鴻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引進的法國美術教學體系;另一方面,是20世紀50年代引進的契斯恰柯夫前蘇聯素描教學體系。這兩種體系雖然培養了藝術家們扎實的基本功,但最終也使他們變成了被物象控制的重要工具,使人失去了靈感,同時也違背了藝術教育的基本規律?,F在中國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從而給藝術家帶來了許多表現的機會,視覺創意已成為贏得競爭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另外,攝影、計算機和影視技術的發明,使得藝術家們擺脫以往機械、重復性的工作。因此,取消高等藝術院校中的模仿式教學模式,而引導學生們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創意。

二、從明暗到線描

簡單簡潔而又合理,適用實用而又經濟,這是設計師追求的設計原則,也是評價設計作品優劣的標準之一。這種標準也應作為我們教學的指導思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將課堂教學和社會的實際需要相結合。重視簡潔、創新,但設計素描也不能忽視學生造型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我們不能為了培養學生造型能力一味的用調子的明暗來塑造。通過訓練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良好的觀察能力,準確地進行徒手描繪的能力,認識、分析與表達形體的能力。當然,線性描繪不是完全不用明暗,而是指相對于繪畫造型素描,其對明暗的理解與表現不同。線性描繪運用明暗主要是為了增強對象的形、體與空間感受,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在準確地塑造對象的造型基礎上,線性描繪還要通過對形體外部結構的觀察與分析,理解物象內部結構及相互關系。在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具有三維立體造型的構想能力和靈活的組織、運用形體的能力。原因在于,作為設計師,三維的構形能力是其造物構想的基礎。因此,加強對學生在不同透視角度,不同空間中形體結構相應變化的規律的認識,提高他們分析、推理和表達的能力,引導他們擺脫和削減表面明暗等的素描表現習慣。要練真功夫或是追求用簡單的方式去表現對象,線描是最為神奇的。

三、從具象走向抽象

當前,設計專業的素描教學內容已超越了寫實與具象表現的范疇,要求把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素質放在首位。這一點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藝術家中得到啟示,他們把藝術語言的創造觀念發揮到了極致,塞尚采用幾何化的手法概括和改變對象的形體,分割畫面,打破了傳統忠實描繪對象的手法,這種主觀的藝術處理給人一種嶄新的視覺沖擊,而畢加索則進行了更為大膽的嘗試,不僅對物象的外部形態加以變形,更在神態上進一步夸張,采用種種反常規的手法,從而達到藝術上的惟妙惟肖的效果,這也反映出這位大師擺脫了客觀物象的束縛,在觀念和手法上達到隨心所欲的完美境界。馬蒂斯則注重畫面的構成形式,強調畫面的色塊對比及畫面的裝飾意味和情趣。塞尚曾經說過:“藝術不是自然的簡單再現,而是在自然中找出嚴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構成畫面,從而創造出新的自然。”說明完美的藝術作品的產生源于創造。而另一位藝術大師羅丹也曾說過:“僅滿足于形式以達到亂真,糾纏于無足細節表現的畫家,將永遠不能成為大師?!睆囊陨蟽晌淮髱煹脑捳Z中不難理解藝術創造的重要性,其最終目的是發掘表現事物的本質,這種觀念給后來的設計師們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對于設計專業的素描教學也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四、把原理化為現實

設計理論和設計基礎課程的形成應來源于實踐的經驗,脫離實際的基礎和原理都是空洞的,有的放矢的教材方能有效培養有用人才。這就要求設計素描教學的知識點歸納起來就是提高學生的再現能力(寫生的能力或再現物象的能力)、表現能力(記憶性的默寫能力)、創造能力(想象力與創造力),還要結合各個專業課程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基礎教學,結合專業,這就要求基礎教師了解專業特點,了解市場需求。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自身隊伍不老化,不守舊,不落伍。

參考文獻:

篇8

1.《獨坐敬亭山》是

朝詩人

寫的,表達了詩人

的心情,其中“厭”字解釋為

,“閑”字解釋為

2、《望洞庭》作者

朝代

,這首詩描寫了

(什么時候)

(什么地方)的美麗景色,表達了作者

。在詩

中,作者把洞庭湖中的君山比作

,用

比喻洞庭湖。

3《.

憶江南》是一首

,“憶江南”是

名,是

朝詩人

寫的,其中寫景的句“

_

”“能不憶江南?”

的另一種說法

。詩中的“諳”字讀音

,解釋為

。

4.《桂林山水》中,引用人們對桂林山水的評價是

;這句話的意思是

;,

一個“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麗之景堪稱天下

,此句

為全文的

句。下文就圍繞這一名句,分別從

個方面作具體描繪。這樣的美景讓人仿佛走進了

的畫卷,真

是“

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6、我看見過

的大海,玩賞過

的西湖,卻從

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靜啊,靜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

。船槳激起的微波

出一道道水紋,

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

7、我攀登過

的泰山,游覽過

的香山,卻

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

,

,像老人,像巨象,像駱

駝,

;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

,像新生的

,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

啊,

,

,好像一不小心就會

來。

8、這樣的山

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

著這樣的山,再加

上空中

,山間

,江上

,讓你

9.《記金華的雙龍洞》的作者是

,作者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

,聽到

;本文作者是按

序記敘的。

10、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

,

,

,

,

溪聲也時時

。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

,那溪

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

11、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

)流

出。雖說是(

),可也容得下(

)進出。怎樣小的小

船呢?(

)個人(

),剛合適,再沒法容第(

)個人,

是這樣小的小船。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

拉繩子,船就(

),在(

)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

)。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

)到(

),

到(

),到(

),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

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

)和(

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

)過來。我有感覺要是把頭(

)抬起一

點兒,準會(

),(

)。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我們家六口人全靠父親一人工作

),生活很(

)。母親常安慰家里人:“一個人

只要(

),(

),就等于有了

)。”

13、父親教導我做萬年牢,就是要

。無

14.哈默隨著逃難的人來到

_,受到鎮上人們的

,當

鎮長給他食物時,他卻要

,表現了

的可貴品質。

15、《自然之道》讓我們懂得,如果不按

,往往會產

。

16、黃河是中華民族的

,后來黃河變了,成了中華民族

。

11.

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

),它

是用(

)和(

)配合起來探路的。它一邊飛,一邊從

耳朵里。雷達的天線就像蝙蝠的

。雷達發出的無線電波就像蝙蝠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蝙蝠的

_。

17、科學家們探究

的秘密,從中得到啟示,發明

。

18、夜鶯的歌聲打破了(

),這歌聲停了一會兒,

接著又用一股新的(

)唱起來。

《夜鶯的歌聲》一課中,“麻雀”、“烏鴉”、“貓頭鷹”、“野獸”

等都指

。課文中的“小夜鶯”指

,我們知道小夜

鶯是一個

的孩子。

19.《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作者是

_,以

形式來寫的。

雷利的呼聲是

。

20.《鄉村四月》的作者是

代的

。詩歌描寫了

的情景。能反映鄉村四月人們忙碌的詞語是“

_”。

我能從“

”的詩句中想象出山原

翠綠、杜鵑啼鳴、細雨如煙的畫面。

21、《四時田園雜興》是

寫的,詩中描寫農民熱烈勞動場

象出小孩在樹陰下學習種瓜的場面。

22《.

漁歌子》的作者是

代的

,他還是個著名的

23.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文主要講了

敢于挑戰權威的事,

他是一個

_的人。

24.“魚游到了紙上”在文中出現了

次,“魚游到了紙上”與“游到

了心里”之間的關系是

。說他“

”,因為他

愛魚到了

的境界。他有時

,把金魚的每個部位

地畫下來,像

那樣細致;有時又

,很快畫出金魚的

,仿佛金魚在

。

25.這學期我們學的兩則寓言是

、

,《紀昌學

射》一文飛衛讓紀昌練習眼力要先練好

。紀昌按飛衛的要求回家先

,再練

。告訴我們

_的道理。《扁鵲治病》警示人們要

,否則后果將不堪設想。

26.《普羅米修斯》一文頌揚了普羅米修斯不畏

,不屈不撓,

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普羅米修斯把

帶到了人間。自從有了火,

普羅米修斯以

。但普羅米修斯沒有

,他的

真讓我們感動。

27.人的生命是

_的,可是,為

是無限的。我要把

,投入到

28、早晨,我在綠地里面的

上做操,安靜在花叢中

她走得很

,沒有一點兒

。安靜在一株月季花前

停下來。她慢慢地伸出雙手,在花香的

下,極其準確地伸向一

露珠的月季花。我幾乎要喊出聲來了,因為那朵月季花上,

正停著一只花蝴蝶。

29、安靜的手指

合攏,

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

睜著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

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

,安靜的臉上充滿了驚訝。這是一次全新的

,安靜的

心靈來到了一個她完全沒有體驗過的地方。

我靜靜地站在一旁,看著安靜。我仿佛看見了她

的內心世

界,

,我深深地感動著。

。誰都有

,誰都可以創

32、《生命

生命》從

、

幾件小事展示生命的意義,教育我們:雖然生命是短暫的,但是

33、這就是我的生命,單單屬于我的。我可以

,

也可以

34、茁壯成長在磚縫中的小瓜苗,讓我們感受到

,在冷風冷雨中怒放的小花意味著生命

。

35、《鄉下人家》全文圍繞著

這句話介紹了

鄉下人家風景

的特點。

的紅霞,

的微風,

飛過的

的鳥兒,都是他們的

,它們和鄉下

人一起,繪成一幅

的田園的風景畫。

38、羅丹是

國著名的

。在工作時表現出

。

39、伽利略是

著名

。在

過程中,

表現出

的精神。

40、《父親的菜園》一文按

順序寫的,贊揚父親

的品質。

41、漁夫用

戰勝了魔鬼,這個故事告訴人們

。

42、《漁夫的故事》選自古代

著名的民間故事集

》,這本書又叫《

》,由

個小

故事組成的。其中著名的故事還有

、

,這本書被譽為世界民間文學創作中的

”。

43、請寫出《小英雄雨來》的六個小標

題:

、

、

、

、

44、今天,我們中國孩子

生活在和平環境中,

世界

子不再失去丈夫,為了

不再失去

,全世界應

動起來,

和平,

戰爭!讓那已經能夠聽到腳步聲的二十

一世紀為戰爭

,讓明天的世

!

45、荷蘭以

、

、

篇9

關鍵詞:素描教學設計素描創造力

當今素描在高等藝術院校的重要地位早已被大家所認同,但如何使素描教學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一直是大家探討的話題,圍繞著素描教學如何有機地同提高學生潛在的藝術素質和創造能力結合起來已成為焦點。早在包豪斯學院時期,藝術教育就提倡藝術與技術的統一,并聘請伊頓、康定斯基、克利、蒙特里安等當時頗具影響力的藝術家組織雙軌制教學,目的是培養具有藝術修養和科學實用設計思想的綜合人才。克利認為:“不應該模擬自然,而是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和法則,法則造成自然,而不是單純地再現自然的外表而已。”這種觀念曾經被人們所淡忘,但在經歷了近百年的歷練后,人們再次發現了它的內在價值。這也提醒人們,素描作為藝術教學的基礎課程所擔負的重任,如何培養復合型的設計創作人才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

當前設計專業的素描教學內容已超越了寫實與具象表現的范疇,要求把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素質放在首位。這一點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藝術家中得到啟示,他們把藝術語言的創造觀念發揮到了極致,塞尚采用幾何化的手法概括和改變對象的形體,分割畫面,打破了傳統忠實描繪對象的手法,這種主觀的藝術處理給人一種嶄新的視覺沖擊,而畢加索則進行了更為大膽的嘗試,不僅對物象的外部形態加以變形,更在神態上進一步夸張,采用種種反常規的手法,從而達到藝術上的惟妙惟肖的效果,這也反映出這位大師擺脫了客觀物象的束縛,在觀念和手法上達到隨心所欲的完美境界。馬蒂斯則注重畫面的構成形式,強調畫面的色塊對比及畫面的裝飾意味和情趣。塞尚曾經說過:“藝術不是自然的簡單再現,而是在自然中找出嚴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構成畫面,從而創造出新的自然。”說明完美的藝術作品的產生源于創造。而另一位藝術大師羅丹也曾說過:“僅滿足于形式以達到亂真,糾纏于無足細節表現的畫家,將永遠不能成為大師。”從以上兩位大師的話語中不難理解藝術創造的重要性,其最終目的是發掘表現事物的本質,這種觀念給后來的設計師們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對于設計專業的素描教學也是非常值得借鑒的。設計素描教學內容應遵循漸進的原則,重視學生的創造才能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他們造型能力的培養,避免走極端的做法,使設計素描的繪畫性和創造性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素描表現與創造才能。首先從線條的角度練習幾何形體結構素描、超寫實素描,認識和掌握線語言表達的不同狀態,如:情感、材質等。掌握用線條虛實表現復雜組合形體的空間穿插結構關系,鍛煉學生學習空間思維想象的能力,著重理解、區分,表現石膏幾何形體與不同材質形狀的物體的質感、形狀組合特點,了解規則形體與不規則形體之間的搭配組合關系,及實際生活中不同形狀、質感、量感的物體,如何用線條、明暗、肌理等素描語言去描繪他們的本質特征,此階段還包括物體自由組合默寫素描,可借鑒實物,但要求學生主動地從構圖、形體、材質、色調等諸多方面去創造一種新的畫面構成語言;另外,為了加強學生學習靜物素描的積極主動意識,可結合設計創新思想去進行藝術加工與處理,如變形、平涂、對比、夸張等美學法則,同時提供范畫以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理解能力,提醒學生注意畫面色調的整體布局及構成關系,提高學生對畫面的宏觀調控水平。其次是人物頭像與人物全身著衣素描寫生與創意,目的是提高學生造型能力的同時注重人物解剖結構的分析與處理,因學時所限,故以速寫形式為主要表現方法去認識人物結構與衣紋變化的關系,以及認識人物在不同姿態下的比例關系和構圖關系,增強學生的速記和默寫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為人體寫生做好鋪墊。人物創意練習主要從形態、比例、重心、結構、構圖、色調等方面去進行創造,采用平涂、肌理、變形等方法,可以是一個或多個人物組合,充分體現對象的特征和神韻。再次為風景速寫與創意,描繪對象的內容可以是校園、公園、街景和鄉村景色等多種題材,速寫是鍛煉學生對事物的敏銳感受及對畫面的主次、取舍、空間等構圖關系理解的最好途徑,以及怎樣處理好復雜事物和如何形成畫面對比關系的能力,藝術源于生活,是在生活中發現、整理、創造美的形式,也是藝術專業一貫倡導的學習方式,風景速寫中注意造型關系、透視關系的同時,應提高學生對線條的理解,每個描繪的對象要有詳有略,不要讓學生認為畫的越精細越繁瑣越好,要講究線條的虛實與粗細、畫面黑白灰的對比關系的表現。風景創意要根據已完成的作品去體會和感受并加以創造,創造是對生活原形特征的高度夸張與概括,不要在創造中失去物象的原始特征。最后為人體設計素描寫生與創意,它有別于繪畫性素描,強調以速寫形式為主去描繪在不同角度、姿態下的人體變化規律,這樣學生既提高了寫實能力又掌握了人體的結構比例關系,人體素描寫生是設計素描學習的最高階段,人體速寫還鍛煉了學生快速捕捉對象特征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進行人體創意表現,充分發掘人體在設計中的魅力,實現設計以人為本,并最終為人類服務創造條件。

篇10

然而,在全國龐大的教育工作者隊伍中,有多少人具有或理解喚醒教育這個睿智而宏遠的教育理念?況且。從心懷理念到踐行理念又有相當的距離――踐行比認識要難得多:尤其縱觀中國教育現狀,更使我們覺得有探討喚醒教育問題的必要性。

一、什么是喚醒教育

(一)喚醒教育的含義

什么是喚醒教育?“喚醒教育是建立在‘以人為本’基礎上的,它著力于對人性的全面喚醒,從而實現自我生命自由自覺建構的過程?!薄皢拘呀逃褪菍θ诵缘膯拘选⒊溆c放飛?!薄敖逃^非單純的知識傳遞和能力訓練,它還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生命對話。借助這種對話,學生領悟到自身的存在和內在心靈的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發展自己、完成自己。不斷地豐富自己作為‘人’的內涵?!?/p>

(二)違背“喚醒”教育精神的種種表現

1 教育是“改造”和“馴服”。

什么是教育的核心?孫云曉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一種健康的人格。人格的核心是自信,自信表現為人的一種自我概念,其實每個人都是按照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在生活著。”“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喚醒人,喚醒人內心沉睡的巨人?!薄案脑臁焙汀榜Z服”式教育恰恰偏離了教育的核心所在。

“改造”式教育過多地按照施教者的意愿或文本的要求使得受教育者接受和服從。由于按照一廂情愿的、局限性的模式實施“改造”,而使原本有多種發展可能性的教育對象靈性喪失、自信心減弱、創造力不在。此種教育成了扭曲受教者心靈的工具。

好奇甚至冒險是學生的天性,“馴服”式教育呈現出這樣的狀況:只有施教者說,沒有學生講:施教者可以不受約束,學生必須要有“紀律”;老師一切均是對的,學生不能輕舉妄動。于是,學生不被信任,甚至竟將監視器派上用場。于是學生變得越來越乖巧聽話。施教者安心了。受教者心靈受到打壓、遇事沒有主見、創造性無從談起。這不是在喚醒、充盈與放飛人性,而相反是使人性套上了緊箍咒。

2 教育是“灌輸”知識。

此種教育將學生看成僵化而非鮮活的對象。片面地強調“知識就是力量”,使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許多既深又難而對許多學生而言又是無用和僵死的知識上,忽略了學生的思維、動手能力和創造性,從而使學生的靈性遭到扼殺,結果知識不但不是力量,反而成了拖累靈光閃爍的包袱。

3 教育是無窮盡地吃苦。

此種教育常常表現為:過多的書面作業、過多的死記硬背、學習過程枯燥乏味、作業完不成要受罰、過重的升學壓力、社會實踐和動手能力太少等等。不但沒有讓受教者嘗到“喚醒”的樂趣,卻更多地將教育責任推到受教育者身上而讓其吃很多苦,并且拿出的理論依據卻是“梅花香自苦寒來”。其實喚醒教育對施教者的要求更高,因為要使千差萬別的受教者得到適宜的培育,要求施教者必須做很多艱苦而細致的工作。

人生苦短,受教者若在受教育階段盡是吃苦,卻體會不到由于喚醒心智而得到的樂趣、沖動、歡快等,必然懼怕、反感甚至痛恨教育。

4 教育是片面追功求利。

葉圣陶曾對多級中小學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領導及學生家長說:不要片面追求升學率,并指出這是“摧殘學生的身心換取本地區的虛譽絕不是光彩的事”。然而葉老所痛心疾首的現象:如分設快慢班、給畢業班指派“把關”老師并規定“指標”、盡量多發復習資料、無休無歇的種種考試等現象,依然是許多學校忙碌的“事業”。這里多見的是施教者的加壓施重和學生的疲憊容顏,少見“喚醒”教育的影子?!敖逃絹碓匠蔀橐环N功利性事業,沒有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根本改變?!?/p>

總之,在我國各級各類學校中違背喚醒教育精神的現象極為普遍,應試教育的痼疾積重難返。大家渴望整個教育界能普遍地早日實施素質教育,但現實是“素質教育”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為什么我國大陸沒有諾貝爾獎得主?為什么會出現錢學森之問?原因很多,但肯定與沒有很好地實施喚醒教育有關。

二、如何施行喚醒教育

(一)喚醒教育的前提是厚愛與欣賞

“四顆糖”的故事是此方面的經典案例。陶行知當校長時,一天看到一男生在打另一男生。他告訴打人者下午三點到他辦公室來一趟。第一次邁進校長室,該生做夢也沒有想到校長居然微笑著招呼他。并從口袋里拿出一顆糖,他說首先獎勵你這顆糖,因為你很遵守時間。孩子由恐懼變為激動。校長又拿出第二顆糖,我上午叫你別打那個孩子你馬上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校長。說著拿出第三顆糖。我知道你打的男生總欺負女生。說明你身上有正義感。孩子早就撐不住了。淚流滿面地說:校長,我打人總是錯的吧。校長說:孩子,我早給你準備好第四顆糖了,不瞞你說我第一眼就打心眼里堅信,你肯定是個知錯必改的好孩子。多么高明的校長,用以獎代罰的方式觸動了孩子的心靈。大家想想。當這個孩子淚流滿面,手里握著四顆糖的時候。一個什么樣的孩子被喚醒了?

沒有千般慈愛心,哪來萬般深情喚?陶行知不是厭惡犯錯誤的學生,而是滿懷深情地把犯錯誤看成年少時的一種必然,把學生的優點和不足一同欣賞,進而循循善誘地指出學生的可圈可點之處,催動學生在靈魂深處反思自己,從而達到了某些教育方法如寫檢查、罰站、找家長等等所難以達到的超乎尋常的教育效果。

(二)采取啟發式教育和教學

與“滿堂灌”方式相比,啟發式的最大缺點是知識傳播效率低下,但其最大的優勢是保護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探討問題的能力和表達力,同時學習氛圍活躍而不枯燥。我們選擇哪個呢?當然是啟發式。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

啟發式的另一優勢在于其普惠性,即每位學生的學習皆可顧及到:從該意義上講啟發式所發揮的實際效率又比“滿堂灌”高得多。能證明其最好的事實是:美國學生所學知識雖比中國學生淺顯,但其創造力卻高于中國學生。

(三)喚醒教育需要固材施教――深入每一個學生的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曾表述過這樣的意思:有300名學生就會有300種不同的興趣和愛好。施教對象千差萬別,其認知基礎、思維方式、興趣、愛好、特長等各

異。有人長于歷史,有人勝于數理。有人喜歡體育,有人酷愛音樂,有人擅長美術,有人對文學作品愛不釋手:有的邏輯思維弱但善于形象思維,有的應試方面弱但實踐能力強,有的功課弱而德行好。有的功課弱但體力強壯,當然也有全面發展的學生……。葉圣陶說:“……學生跟種子一個樣,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師能做到的,只是供給他們適當的條件和照料,讓他們自己成長。如果把他們當做工業原料,按照規定的工藝流程,硬要把他們制造成一模一樣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敗的?!币虼?,施教時。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和主體性,要善于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只有具體學生具體分析和對待,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從而使其受到針對性“喚醒”。在“喚醒”過程中,尤其要照顧那些傳統學習意義上的弱勢群體。

(四)喚醒教育是快樂教育

周國平說:“人的智力生活其實包括了智力生活和心靈生活,前者面向世界。后者面向人生,兩者可以稱為心智生活。教育的意義正是通過那些使他品嘗到智力快樂和心靈愉悅的學習,把人引導到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心智生活之中。用這個標準衡量。我們發現一個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偉大的建樹,歸根到底取決于心智生活的總體水平。擁有心智生活的人越多,從其中產生出世界歷史性的文化偉人的機會就越大。我始終認為,近代以來中國與西方在文化上的主要差距就在這里,而不在別處?!?/p>

以上觀點啟示我們:在“喚醒”過程中,要調動各種手段與施教內容有機結合,充分引導學生開啟思維、展示個性、力求創新、注重動手、運用知識等等,讓受教者在樂中學、學中樂。從而提高其心智水平。為我們民族多產生出文化偉人創造條件。

(五)喚醒教育需要期待

誨人不倦是施教者必備的品格,急躁與教育規律相違背。愛因斯坦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寫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映遲鈍,思維不合邏輯”;羅丹年少時投考藝術學院3次未曾考取,其叔父絕望地說“孺子不可教也”。然而他們后來成了科學家和藝術家。試想若兩位大家當年的老師能多一些期待而給他們更多的幫助,他們的成就會更加輝煌。確實還存在某些學生千呼萬喚而不醒的狀況。因此施教者要有十分的耐心和期待,進而尋找最適合其的施教內容和方法,循序漸進地使其不斷嘗到每一次進步――哪怕是微小進步的甜頭,長此以往,將會開啟心扉、喚醒靈性。一個智商僅有3歲孩子水平的舟舟可以成為指揮家,那么,平常的所謂“笨孩子”還愁喚不醒嗎?

(六)喚醒教育不排除適當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