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范文

時間:2023-04-09 17:28: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古籍善本,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今春國內兩大拍賣行嘉德和保利的春拍上,古籍善本的表現非常搶眼,承續了去年以來的熱潮,可說是今年拍賣市場上的一個亮點。嘉德春季拍賣會上,古籍善本全場成交的比率達到了73.8%,總成交金額2029萬元人民幣,是歷來古籍善本拍賣最高的成交率。保利則是首次開辟的古籍善本專場。

創下嘉德古籍善本專場最高價的是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湘山野錄三卷續湘山野錄一卷》,以459.2萬元的高價成價,超過了人們看好的宋刻本《五燈會元十卷》(存五卷)。《五燈會元》卷內鈐有釋氏明漸、王印世鐘、閬源真賞、王印定安、陵王氏寶宋閣收藏之印等名家印鑒,與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9615號行款相同,應為同一部書,疑為當年收藏家陳澄中售書時所遺漏。不過,作為最受收藏界追捧的宋版書,《五燈會元》的成交價也遠超過了初始預估價,達到了414.4萬元,巧合的是,元至正乙酉年刻本《蒼崖先生金石例十卷》最后的成交價也剛好是414.4萬元。

在保利的善本專場上,盡管此前最為人們看好的《明代名人書札長卷》和《東南沿海七省圖》最終流拍,然而一本清光緒28年的《大清國書》經過多次爭奪后,最終以30萬元的價格落槌,整整比預估價高了10倍,也顯示了晚清版較大的升值空間。

清版書價格的穩步提升,和這兩年來古籍善本愈來愈受人們的關注不無關系。在此前,國外各大博物館和藏家對中國古籍的判斷標準是以清入關為線,此前的古籍無論官刻、私刻,均為善本;而國內收藏界則以1795年為界,在此前的均視為善本,因此古籍中又有乾隆版、康熙版、明版、宋版之稱,1795年后、1911年前的書籍只稱為古籍,而1949年之前的稱為解放前舊書。雖然宋元時期的古籍很久以來就是藏家追捧的對象,論頁買賣,但由于這一時期的古籍存世稀少,所以較少在市面流通。宋元版本作為古籍收藏中的頂尖門類,其價值早已人所共知,即使是殘本零頁,也早已被搜羅殆盡,現在想要收藏到宋元殘本近乎奢想。這也使得人們逐漸把眼光投向了明清本、甚至是民國時期的舊書,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時期的刻本存世會越來越少,所謂的古籍善本也應該是動態的。

明清刻本成為了近兩年來古籍善本拍賣的主體,甚至以清刻本居多,由此也推動了明清古籍拍賣價格的不斷走高。北京德寶2006春拍上,542冊清代《六朝詩文全集》拍出了83.6萬元,中國嘉德2006春拍上,明萬歷刻本《三才圖會一百六卷》以77萬元成交。盡管價格在逐漸走熱,但明清本還具有較大的升值空間,清刻本價格最低的大約僅數百元一冊,明代殘本的價格也不過數千,相比宋元本一頁紙一兩黃金的稀貴,仍然相去甚遠。

篇2

【關鍵詞】古籍;善本;概念;保護措施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為著名的文明古國,最讓世人驕傲的自然就是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下來的豐富璀璨的文明成果了,而其現今呈現于人類面前的物質載體就是大量的不可枚數的各種古籍,從最初的甲骨、金、石、竹木、帛書、紙本直至今天越來越流行的電子版,這些各式各樣古籍版本的演變同樣也為我們展示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那么什么是所謂的“版本”呢?

從狹義范圍來講,版本指的是與寫本相對應的雕版印刷的書本,至少在雕版印刷術發明并普及以前還沒有所謂“版本”的概念,直到宋代人們才開始使用“版本”這個詞,并特指為雕版印本。如宋人葉夢得在《石林燕語》中記載:“唐以前凡書籍皆寫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書為貴。人不多有,而藏者精于讎對,故往往皆有善本。學者以傳錄之艱,故其誦讀亦精祥。五代時馮道始奏請官鏤《六經》板印行。國朝淳化中,復以《史記》、前后《漢》付有司摹印,自是書籍刊鏤者益多,士大夫不復以藏書為意。學者易得于書,其誦讀亦因滅裂。然板本初不是正,不無訛誤。世皆一以板本為正,而藏本日亡,其訛謬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彪S著時代的發展,版本的含義也不斷的擴展和豐富,除了最初的雕版印本之外,更包括了寫本、活字本、批校本、手稿本以及石印本、鉛字本,甚至電子版本。而重視版本講究版本的風氣始于南宋,并在清代的乾嘉時期達到鼎盛,以至于人們在熱烈追求古籍版本的過程中,更將古籍分成善本和俗本兩大類進行區別對待!

什么是古籍“善本”?一提到這個概念,我們馬上就會想到那是很貴重的古籍,也就是說“善本”是指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的古籍版本,但這只是其含義之一,而且是在近代才衍生并開始流行的。簡單來說,“善本”就是好的本子,也就是指精于讎對的全本古籍。張之洞《輶軒語?語學》總結“善本非紙白墨新之謂,謂其為前輩通人用古刻數本精校細勘付刊,不訛不缺之本也?!笨梢?,關于“善本”這里有兩個不同的標準,一是以文物價值為重的善本概念。這就要求其版本出現的時代要早,越早越好,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從唐至明的刻本都是善本;同時還有稀見性的文物標準,越是少見稀見的古籍版本,文物價值也就越高,即使其出現的時代較晚,但如果滿足了稀見性這一條標準,也就自然進入善本的行列之中,我們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就是以文物價值為主要標準收錄善本書籍的。二是上述張氏概括的精校全本古籍,精注精校,不缺不訛,也就是以學術價值為重的善本。當然,也有一些同時滿足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的善本,那可謂是“善中之善”了!

由此,張之洞特別為“善本”下過一個著名的定義,其兼顧了文物價值和學術價值:“善本之義有三:一足本:無缺卷,未刪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舊本:一舊刻,一舊鈔?!倍掇o?!犯菍ⅰ吧票尽泵鞔_的概括并定義為:“善本,凡精加???,錯誤較少的書籍,稱為善本。時代較遠的舊刻本、精抄本、手稿、碑帖拓本及流傳稀見的其他印刷品等,通常亦稱為善本。”目前,我國專家和收藏界普遍將1911年以前的書籍通稱為古籍,特別以1795年為界,將在這年代之前的古籍劃歸為善本的范圍。

古籍作為古代文明的文化載體,除了由于歷史的發展而產生的文物價值及其附生的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外,最根本的就是其寶貴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而古籍善本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更是高于一般古籍。因此,對于古籍善本的藏護,自古代起人們就尤為重視。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利于藥物來涂染書頁進行防蟲處理,而且也認識到了氣溫、空氣、灰塵以及紫外線等自然因素對于紙質書籍的危害,并且有針對性的采取相應措施收藏保護古籍。而在新時代新條件下,古籍保護工作更是全面有效的展開。為切實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文件精神,2007年,我國文化部又下發了《全國古籍普查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關于古籍保護工作的文件,直至2008年,了由國務院批準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2392部,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全面展開實施。

隨著歷史的發展,大量的古籍也逐漸在歲月的侵蝕下漸漸損毀,今天的我們該如何應用現代科技,最大限度的保存、延長這些珍貴古籍的壽命,也成為了圖書館必須面對并解決的課題。從目前條件來看,對于古籍的珍藏保護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措施:

一、控制紫外線的輻射以及可見光照射

在損害古籍的各種自然因素之中,光對于古籍的破壞力是極大的。尤其是強烈日光中的紫外線以及波長較短的可見光對于古籍有著致命的殺傷力,可以減弱紙張的彈性,使之變黃,變脆,直至破碎斷裂,而且這種致命效果是不斷延續的。因此對于這些古籍善本的保存,首要一點就是注意對光源和光輻射的控制。收藏古籍的書庫內,不宜使用熒光燈,而可用的白熾燈泡的度數也不宜過高,應以可見為照明標準;除了控制照明光源外,對于射入窗口的自然光源也要加以限制,要給所有庫內窗戶都懸掛較為厚重遮光的窗簾或擋板,最大限度的減少光照對古籍的傷害。

二、合理控制溫濕度

溫濕度的變化對于紙本古籍的影響是不容忽視,也是較為突出的。由于紙張屬于有機質地,極易吸水,容易滋生霉菌,發生霉變;但是如果周遭環境的溫度過高,空氣中由于水分蒸發而過于干燥時,這些紙質古籍就會變脆,從而出現書頁斷裂的現象。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書庫內的最佳溫度應保持在14℃-20℃之間,濕度應控制在45%-60%之間。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手段來控制書庫的溫濕度:

篇3

市場價格逐級走高

目前,市場上的古籍善本價格正在不斷攀升,特別是宋版書或更早的古籍價格更是驚人,眼下一般宋版書都是按頁論價而不是以本論價,一頁品相上好的宋版書每頁市場價大致在3萬至5萬元,換句話說,一冊100頁左右的宋版書價值可達到三五百萬元。由于宋版書非常珍稀,其市場價格自然還將進一步上升。元版書的存世量也相當稀少,因而其價格也會隨著宋版書的上揚而繼續升值。宋版書雖然無比珍貴,但曲高和寡,因而近年來宋版書的漲幅反而不及明清版本來得快。

目前市場上明版書的價格要比宋版書低很多,且其價格也比較平穩,這些年來,關注明版書收藏的人有所增多。相對而言,明代初期的版本因流傳下來數量仍比較少,明版書的售價自然要比以后的清版書昂貴得多,所以明初版本的升值潛力千萬不容小覷,而明代中葉及明末的各種版本由于尚有一定的存世量,能激發市場的炒作熱情,故在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其市場價格仍將穩步向上攀升。

從低價品種入手

篇4

關鍵詞: 課程考試考試管理機制

課程考試是檢驗學校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高校考試管理工作是學校教學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而課程考試試卷則是高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對所學知識理解掌握情況和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的原始記錄,教育部組織的五年一輪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其評估指標要求對學生的考試試卷的質量進行抽查。教育部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專家所到的每所學校,都必須接受抽查幾十門(次)課程上萬份的考試試卷。評估專家“通過抽‘查’重要課程試卷(和畢業論文(設計),主要基礎課和實踐環節的考核等)情況評價學校的教學效果和質量”[1]。為做好迎評創優工作,要經歷評估的學校都非常重視,紛紛結合各自學校教學工作的實際,重新修訂關于課程考試的相關規定,建立比較規范完整的課程考試管理制度,并建立起科學的考試工作程序和運行制度及建設試題庫,嚴格考試過程的管理,進行試題及試卷分析,進行考試工作總結。評估專家離開學校在對被評估學校交換意見時,都提出希望進一步完善和建立科學管理的長效機制等。評估后,如何對已建立起的這些制度作進一步有效的落實和貫徹,成為學校各項工作的當務之急。

我校2001年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隨機性水平評估,獲得“優秀”結論,2008年接受教育部組織的五年一輪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得“優秀學?!狈Q號。為建立評估長效機制,我校出臺了《關于全面落實評建整改方案,深入實施教學質量工程的意見》,對考試管理提出了要求,認真總結了學校多年來課程考試環節的管理經驗與成績,以科學發展觀審視查找出考試管理存在的不足,制定了相應的整改方案和保障措施,創建了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覺性、促進學生學習能力、調動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課程考試管理機制。

一、從觀念上保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課程考試管理理念

要明確考試目的,克服傳統認識的偏見??荚囀菍W校教學工作過程的一個綜合環節,一般來說,課程考試結束就是某課程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標志。因此,教育者首先要進一步轉變觀念,確立多元化本科人才質量觀,將考試作為檢驗教學效果和評價人才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作為本科教學質量監控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要充分認識課程考試對師生所產生的導向作用:一是考試的指導性,利用考試來指導和規范教師授課、指導學生掌握知識和學會有用技能;二是檢驗性,利用考試結果檢驗教師的工作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績;三是激勵性,恰當應用考試成績評定教師工作水平和工作報酬與評優晉職,認定學生畢業和學位資格及評優評定獎學金等;四是注意引導教師正確處理教學與考試的關系,自覺維護學校正常的課程教學秩序,引導教師積極探索考試改革,鞭策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從制度上,結合學校的教學工作實際,不斷完善課程考試管理機制

1.組織機制。

組織管理機制是保證本科教學工作高質量的前提,也是保證學校各種考試按照既定目標順利完成的組織保證。在考試環節,要進一步落實考試的組織管理機制,使教學副校長作為校內外各類考試的總主考;教務處作為學校宏觀管理教學的主要職能部門,負責組織校內外各類考試管理規范的制定和實施;教學院系作為學校各類考試的具體落實部門,負責各項考試規章制度的落實。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學??荚囇膊榻M的工作機制,由校領導、職能部門負責人、教學督導委員會、教學院系領導和教務處管理干部組成的考試巡查組,要嚴格落實職責,做好督察、協調和處理各類考試過程中的突發事件工作,保證考試順利有效地運行。

2.運行機制

要完善考試環節各項規章制度的制定、執行、落實等方面的管理。

(1)完善課程考試管理機制。我??偨Y學校兩次評建工作取得的成績和經驗,根據學校教學發展與改革的實際,結合學校深化校院系兩級教學管理改革,進一步修訂和完善《考試管理規定》等校內外各項考試管理辦法和課程考試各環節的基本要求和評價標準,并將課程考試的一系列管理文件匯編入《本科教學管理文件匯編》和《大學生修讀指南》,使之作為教師執教和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依據,作為學生鞭策自己努力學好培養計劃的每門課程的指南,從而強化教師的教學質量意識,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2)完善課程考試運行機制。學校要實施讓師生滿意的考試工程,堅持“以人為本”的考試過程管理,全面落實各項考試管理制度[3]。一是要深化學分制教學管理,完善學業警示制和符合學校實際條件的靈活與嚴格相結合的考試管理機制;二是要加強試題(卷)庫建設,落實“科學命題,嚴肅考試,公正評分,嚴格學籍管理”規定,完善“教考分離”考試方式;三是要在課程考試中,開展監考教師培訓,提高監考教師素質,督促監考教師和考務人員嚴格履行考場規則和主監考人員守則;四是要對統考課程實行密封試卷,流水作業,集中閱卷,實行密封閱卷,減少人為因素對評卷的影響;五是要完善課程考試試卷制作各環節的管理規范,從命題、試題審批、試卷印制到組織考試、試卷評閱、成績評定、成績登錄、學籍管理等方面嚴格執行規范要求,實施讓師生滿意考試工程。

(3)完善課程考試評價機制。一是要完善考試方式,變一次考試定“乾坤”為多次考試定成績,減少終結性評價方式。教師在教學進程中可適時進行平時測驗和隨堂測試、中期測試,以及課程結業考試,按照考試規定的課程成績計算辦法,將平時成績、實踐成績、半期考試和結業考試成績綜合起來評定課程結業成績。這樣有利于引導教師進行教學改革,引導學生注重學習過程,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靈活學習知識,培養能力,提高人才培養的水平。二是要完善考試內容,不局限于教材,在遵循課程教學大綱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從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出發設計課程考試內容,突出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等。三是要考試方法多樣化,鼓勵各教師根據自己承擔教學的課程性質、類型、特點、具體內容和教學目標選擇科學合理、形式多樣的考試方法,包括筆試、實驗(技能)操作或上機操作、口試,開卷、半開卷、綜合應用答辯、撰寫小論文等多種方式。著重考查學生掌握知識和實踐的能力。四是要評價方式靈活??荚嚬芾硪幎?課程考試成績評定,根據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要求,選擇百分制或等級制記分形式,以克服學生只重分數不重能力的傾向。五是要建立校內常態試卷抽查機制。定期組織學校教學督導委員會專家,按照已建立的課程試卷評價指標體系,對全校開設課程的考試運行過程及考試試卷質量進行動態評價,包括:對隨機抽查的部分試卷,查看試題是否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試卷批閱是否按照評分標準合理給分,試卷分析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成績的計算、登錄、核對是否準確無誤。通過考試過程動態監控,實行試卷抽查制度,不斷提高課程試卷的質量,促進試卷管理規范化[3]。

三、繼往開來,不斷完善課程考試管理機制

為了解“評建整改方案”的落實情況,2009年5月中旬,我校組織了期中專項調研檢查,課程考試試卷的抽查評價是檢查的內容之一。檢查組認為,評估后上學期和本學期已考試的課程試卷質量符合我校的有關規定,均按照《課程考試試卷規范要求》進行了核查存檔管理。經歷兩次“以評促建”,我校實現了“兩次跨越”發展。面對高校改革與發展的新形勢,我們將進一步提高對做好考試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創新管理理念,不斷完善課程考試管理機制,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提供條件保障。

參考文獻:

[1]崔鳳明.從評估角度淺析高校試卷質量問題[J].考試周刊,2009,(20):4.

[2]孫艷紅.加大高??荚囍贫雀母锏难芯颗c實踐力度[J].中國高等教育,2008,(5):53-54.

[3]龐麗娟,薛小蓮,王豪.以課程考核改革為突破口構建課程考核質量監控體系的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10):53-54.

基金項目: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大眾化教育階段省屬多科性大學教學質量的研究與實踐”(2005-253-29.1)。

備注:

篇5

關鍵詞:票號 頂身股制度 勞動力資本 兩權分離

晉商票號作為山西人經營的金融企業之一,始于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回顧中國近代金融的發展歷程,票號在其存在的一個世紀里造就了雄霸天下的偉業。票號的頂身股制作為晉商創新管理制度的代表作之一,在票號“匯通天下”的輝煌背后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頂身股制度猶如一條貫穿企業經營過程的主線,它的作用發揮到山西票號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可以這么說,研究山西票號的經營管理體制需以頂身股制度為突破口。因此,本文希冀以勞動力資本作為切入點,來探討山西票號中以身股為本的經營管理體制,并從中吸取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教訓。

明清時期的晉商頂身股制度

(一)晉商票號股本構成

明清時期晉商經營的票號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票號的股份按不同的分類標準有正本、副本和身股、銀股之分。所謂正本即財東按照合約所投入的原始投資,這部分貨幣資本折合成股份,到賬期結束時可分紅,但不享有股息;副本又被稱作護本,包含兩種類型:一是財東除按合約所交的原始投資外,又存放于商號或票號的資本;另外一種是東家、經理及頂身股伙計在結帳期,在其所分到的紅利中,留存入號內的部分資金,不分紅,只得利息。副本主要用于增加票號的流動資金,避免短期行為,抵御市場、信用等風險。銀股,也稱財力股,即財東出資并按一定的單位額分得股利,其享有永久的利益并可以繼承,銀股可以在一定時間增減新財東,但對商號或票號的盈虧承擔無限責任;身股即不繳納貨幣資本而以自己的勞動力資本折成股份參與分紅。相對于銀股,頂身股不承擔票號或商號的虧賠責任。頂身股制度發端于明末清初在晉商中廣泛應用的東伙合作制。因頂身股制發揮著協調財東與伙友之間的關系,并調動伙友積極性的作用,在晉商尤其是票號的發展歷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二)頂身股形成方式

票號中享有頂身股的人有三種:一是具有一定身股并且全權負責票號經營管理的掌柜;二是經過一定時間后,獲得身股的高薪金伙友;三是被財東認可后獲得身股的優秀員工。

1.在票號建立之初,需由銀股股東中控股的財東出面,通過多重考驗選定出一位大掌柜。然后,在有中介人參加的宴請席上,對大掌柜重禮相聘,并根據其能力,最終確定其身股數。財東對于企業的具體經營過程則采取了超然的態度,而是授予大掌柜全權處理。財東與大掌柜簽訂了契約合同,在合同中規定了企業的資本若干,而其他的具體經營事務則由大掌柜自主經營。每逢年終或賬期,大掌柜需向財東提供結算報告,并讓其知曉票號的盈虧情況即可。

2.在商號中,具備經商經驗和技術入號,并享有年薪的伙友,在經過三個賬期后, 由大掌柜根據個人能力和業績,折成一定數額的身股,經由財東許可后,記入商號的“萬金賬”中。

3.凡以學徒身份入號的伙友,只要在其工作期間刻苦訓練,認真工作,業績突出并經歷各種考核后,可由經理向財東推薦,經認可后頂為一至二厘身股,同時將其姓名及所頂身股數計入到商號的“萬金賬”內,并可在下一個賬期參與分紅。銀股股東與享有身股的員工在每屆賬期結束后,可根據盈利的多寡參與票號的紅利分配。

勞動力資本理論視閾下的頂身股

(一)頂身股實質是勞動力資本

勞動力資本,即勞動者以其勞動力所有權為代價,與物質資本所有者分享企業股權及利潤。王暉(2007)在《晉商人身股制折射人本管理智慧》中就曾提到,“晉商……更注重能夠帶來現在或未來收益的存在于人體之中的人的知識、技能、健康等綜合的價值存量,這種不斷增加的價值存量總和就是人力與資本兩種特征的結合, 即‘人力資本’”。也就是說,票號員工自有頂身股之日起便成為了知識、技能和經營經驗的載體,他們被塑造成具有更大增值力的資本。山西票號的頂身股制實際上是一種勞動力資本產權化管理下的制度安排。在這樣的安排下,各商號掌柜、伙友都運用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知識,處理經營活動中的問題,參與公司的決策與管理,并分享一定的股權與利潤,他們的勞動價值則成為了票號運作的核心。這一勞動價值的提升,在馬克思看來,是由“資本革命”帶來的。“實際執行資本職能的人薪金只是,或者應該只是某種熟練勞動的工資……經理和勞動者作為勞動力資本的特性越來越明顯”。工作越復雜,崗位越重要,參與工作的勞動者就越有發言權。勞資雙方的勞動力所有權或產權已經交叉滲透,他們之間的對立有所弱化和緩和,同時勞動者的經濟地位和生活水平也有顯著改善,資本家對雇傭勞動者的剝削和統治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巧妙和隱蔽。對票號來說,員工的勞動力資本是一種與生產資料不同的資本, 它是具有創新性、創造性的“活資本”,因而比物質、貨幣等硬資本擁有更廣的增值空間。同時員工可以期望通過自身勞動能力的轉讓或投資,獲得超過原有價值的更大收益。

(二)頂身股是財東與伙計的利益樞紐

銀股、身股比重的變化,顯示著資本家向職工讓渡利益的多寡。票號中銀股和身股所占股本的比例悄然發生著變化,身股的比重逐步超過了銀股,導致結賬期出現了利潤的一多半被頂身股者分去,而財東在利潤分紅中所占的比例相對減小的結果。資本家將一部分利潤讓渡給職工后,資本家的利潤率仍是相當可觀的,因為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全部利潤仍然只在利息上,即作為資本所有權的報酬獲得的”。資本家對勞動者的勞動力資本的依賴程度隨著分工協作水平的不斷深化也相應加深。只有資本家讓渡相應的企業利潤,才是資本家與勞動力合作的前提。很顯然,資本家可以獲得比讓渡的利潤更為長遠、更為豐厚的“利潤”。為了“利潤”而讓利潤,資本家當然是不會提出質疑的,并且在按資本利潤率計算后得出的資本家分紅利率,大大超過了當時放款的月息,資本家仍是有利可圖的。

(三)頂身股體現兩權分離的管理方式

在對票號頂身股的研究中,不得不涉及到東掌分離制這一晉商獨特的管理模式。對此管理模式,借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兩權分離理論能很好地解釋:資本所有者即財東為了獲得利息,而將資本暫時交予資本使用者即掌柜使用,這就造成了資本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所有權與使用權(經營權)分離的現象,即兩權分離。票號作為專業性極強的行業,在其存在的歷史中實行的就是這種兩權分離式的制度安排,財東與掌柜共同簽訂合約,由財東出資,掌柜負責經營管理,這就造成了資本在生產和流通過程中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現象。這種全權的委托關系,實際上就是十分徹底的兩權分離形式。在此形式下財東雖然可以對票號的經營提出建議,但實際上他們僅僅單純的擁有資本所有權,已被排除在生產管理之外,單純的去享有利潤分配權;另一方面用資本單純執行職能的資本家則轉化為掌柜,他們成為票號內資本的實際操縱者,對票號財產擁有排他性控制權與經營決策權。這種制度安排是有其合理性的,因為在專業性極強的票號中,財東不可能完全通曉票號的運作規律和特點,并精通票號的運作。因此,財東不得不把資本委托給那些具有管理經驗的人經營,讓資本更快地增值。而沒有人為的制度制約對于掌柜來說,也有利于他們施展自己的經營才能。

晉商頂身股對現代企業勞動力資本管理改革的啟示

(一)加強企業勞動力資本產權化管理

在市場功能皆不完善的環境中,是難以對員工的工作數量及質量做出準確衡量和評估的。因此,面對這種無法對他們進行有效監督和考核的現狀,“頂身股”的激勵機制就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頂身股制度與現代企業勞動力產權明確化是相一致的,股東以頂身股為前提,和掌柜、員工簽署合約,從而使勞動者形成獨立的勞動力自我所有權意識,使勞動者從種種人身依附中解脫出來,這樣使勞動力成為與資本所有權同等重要的資本,勞動者擁有清晰的勞動力產權,就促使大家為了各自的利益而自覺盡職盡責地工作。把自己的個人利益緊緊維系在票號的利益上,這就激勵他們努力為企業贏得更高的收益,同時又約束他們不敢違規亂紀,杜絕造假的可能性,保證了股東與員工利益的最大化。

(二)完善企業中的兩權分離制度

從根本上說,社會生產力水平達到一定階段,資本所有權與資本經營權的分離是人們在單個資本規模增大的情況下必然做出的調整和選擇。由于現代股份公司股權的高度分散,公司運作需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和素質的人,他們承擔了企業的控制權,那么這些管理者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企業的主導者。企業資本的經營大權歸于經理,這對于施展經理的才能以及公司資本的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從經理個人而言,他握有經營自,也就擁有了資本家對他的信任,進而經理能與資本家同心同德,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使企業不斷發展,最終為資本家獲取更多利潤。而對于資本所有者,這樣有利于提高資本運作水平,促進資本增值,使資本運作達到最佳狀態。

(三)建立動態的激勵機制

將掌柜和伙友的勞動力資本折成相應股份,讓他們從票號利潤中分“一杯羹”。從客觀上,這種激勵機制承認了他們是生產要素的所有者,生產利潤的創造者。眾人通過這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分享商號的利潤,這種“特權”已然成為剩余利潤索取權。在現代企業管理中,需要制定類似頂身股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促使員工對企業全身心投入其勞動力資本。另外通過教育與培訓作為企業實現人力資本存量增值的重要途徑,只有滿足他們分享利潤的期望,才能最經濟地擁有人才,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 以實現雙方共存發展的目標。

(四)構建利益共享的分配機制

“家中有個票號郎,強過七品空堂皇”,這句晉中的流行語折射出票號中人用自己勞動力入股參與經營,與東家一同分紅的制度具有強烈的誘惑力。票號的財東用溫情的手腕籠絡著每一位票號中人,使他們感覺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即從被財東雇傭的藍領轉變成擁有分紅權利的白領,他可以憑借自己的股份參與到票號的管理運作中去,因此他們都對票號的事業不遺余力。正是由于員工與企業之間存在的利益共享機制才推動了票號內的各個利益主體有效結成一個經濟利益共同體, 將參與其中的每個人的利益同商號的興衰成敗緊密聯系到一起。在現代企業中,改善企業利潤的分配機制有助于協調勞資關系,從而實現勞資利益最大程度的一致性,這對于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顯然是十分有益的。同時,這種分配方式是我國社會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的雛形,按現代語言來講,有頂身股的伙友參與分配同其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是相符合的。因此就能更好地反映勞動生產關系,符合現代企業管理中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的做法,這對于我國當今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結論

山西票號頂身股制度,是在商業資本向金融資本轉化過程中,中國式企業社會化生產的產物。它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當時社會資本組織形式的不斷演進。頂身股制度為晉商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增強了競爭力,增添了凝聚力,對票號的興盛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借鑒頂身股制度的同時也應當清楚,任何一種制度作為資本的組織形式,只是一種適應當時生產背景的經營制度,它是當時整個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真實反映。因此,需將現實的社會氛圍與經濟環境相結合,制定最適合我國企業發展的制度,這才是最終選擇。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M].人民出版社,1995

2.鄔名揚,馬麗娜.資本論與當代[M].華文出版社,2001

3.王暉.晉商人身股制折射人本管理智慧[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5)

篇6

關鍵詞:古籍數字化 古籍保護 “明別集叢刊”項目

“明別集叢刊”是北京大學圖書館和黃山書社合作的大型古籍影印項目,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明人別集叢書,選取明代近2000位作者的詩文集,占現存全部明代作者及其別集的三分之二強,基本囊括了明代重要作者的重要別集。該項目選取了1500多種原書,200多種膠卷,共掃描50多萬筒子頁(包括膠卷還原),其選目與掃描工作已經完成。筆者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部就職,參與了選目工作,并承擔該項目的復核和后期處理工作,對于數字化過程中的古籍保護問題,有一些粗淺體會,今整理如下。

1數字化前的底本甄選工作

選擇好的底本,這是古籍數字化的重要前提。據筆者參與此項工作的體會,在選擇底本時,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1底本應有較大版本價值

底本應選取刻印年代較早、流傳稀少、具有代表性、是此后諸本的祖本,等等。這個問題主要屬于版本目錄學和文獻學的范疇,這里不展開討論了。

1.2版本鑒定應保證準確性

注意核查,給出所選底本的正確版本信息。在確定某一古籍的版本時,最好參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與其中所載條目相對照,看是否相符。出于歷史原因,我館古籍目錄存在著一些錯漏或不準確的地方。如果與《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不相符,需細查原因——是《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有誤,還是我館的目錄不準確?還是各有正誤之處?一般說來,《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的版本著錄正確性較高,但也有缺陷。如:《中國古籍善本書目》10947條“榮木堂集三十二卷明陶汝鼐撰清順治康熙遞刻本”,本館原書為三十七卷,自然要遵從原書。再如:《中國古籍善本書目》9859條“范文忠公初集十二卷明范景文撰年譜一卷清王孫錫撰清康熙四十年范毓秀、范繩祖等刻本”。關于刊刻年代,我館目錄作“清康熙十二年”,據原書序跋,該書刻于康熙十二年,康熙四十年的序為后加,故不從《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懊鲃e集叢刊”中所采用的約700種善本書,筆者曾一一查閱其在《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的著錄。每當遇到與《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不符合之處、且從原書中無法判斷正誤的情況,筆者盡量去我館之外的藏館查閱原書,如果沒有條件看到原書,則尋找書影,來對照是否同版。書影的獲得,基本有三種方式。第一,本館所藏影印本,如“四庫存目叢書”、“四庫禁毀叢書”、“四庫續修叢書”、“叢書集成”,等等。第二,某些圖錄類圖書,如《中國版刻圖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已經出版的有《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圖錄》;各大圖書館的古籍善本圖錄,如《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珍品圖錄》、《南京圖書館館藏圖錄》等;古籍展覽圖錄,如《冊府擷英——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圖錄(2009)》、《楮墨蕓香:國家珍貴古籍特展圖錄(2010)》等。第三,相關網上搜索。三者結合起來,對版本確定有很大幫助。

1.3同一版本有不同復本者

在選目過程中,如遇到同一版本有不同復本者,應綜合考慮古籍內容、印刷狀況、裝訂情況、紙張條件,等等,盡量選擇內容完整、無缺頁或者缺頁較少、刷印清晰、斷版、補版較少的書。不能選中縫較緊的書,如果中縫太緊,掃描時,靠近裝訂線的文字容易變形,甚至有可能根本掃描不上,需要拆書,才能達到理想的掃描效果。但如果兩種書都中縫緊,而其中的一種有包角的話,則盡量選擇沒有包角的書,因為包角還原起來較困難??傊?,想盡辦法避免拆書,尤其是盡量不拆有包角的書,以保持古籍的原貌。

紙張方面,盡量選用白棉紙或皮紙等較厚而堅韌的紙張,盡量不選薄竹紙,特別是薄而脆的黃色竹紙古籍。從保護古籍來看,在掃描過程中,要翻頁,要按壓,竹紙的書更容易受損。從掃描效果看,同樣的內容,在黑白掃描的情況下,白棉紙或皮紙等的掃描效果更清晰;另外,古籍紙張太薄的話,容易透出反面的字,在黑白掃描的情況下,這些透字會變成圖像上的底灰,處理起來較困難。至于透字問題,有用下列方法處理的:即掃描時加襯紙,夾在筒子頁內,把兩個半頁隔開,從而避免透字。不過,古籍紙張多較松脆,襯入的紙張易把書口劃破。所以,這次“明別集叢刊”掃描時,我們沒有采用襯紙。透字問題則希望掃描公司來處理。

選書時,如果僅選用該書的部分內容、需要插入紙簽標明起止的話,盡量用軟而薄的手工竹紙,千萬不能用厚而硬的機械制紙,以免損壞古籍原本。另外,有些宣紙雖然是手工制造,但比較厚而硬,也盡量不要選用。紙簽上的說明文字盡量用鉛筆,以免污染古籍原本。

1.4卷頁單一定要做好

選擇好版本后,一定要做卷頁單,也就是頁次記錄單,逐頁記錄序跋、卷次、附錄等,計算總頁碼。卷頁單是掃描的依據,要詳細記錄缺頁、半頁等情況。如果古籍的某些頁有損壞,也要記錄下來,這不但是為了檢查圖像掃描的準確性,也是為了在掃描結束后,與掃描公司交接古籍原本時,作為點收依據。當然,也是為了以后的修復需要。卷頁單是非常重要的,“明別集叢刊”項目采用了部分膠卷,我館請掃描公司還原膠卷時,未提供卷頁單,導致還原出了錯:有時好幾種書在一個膠卷上,可能只有一種書為我們所用,而掃描公司的操作員分辨不出來,或者還原得太多,或者只還原了一部分,或者根本就沒有還原。結果,只好在提供卷頁單后,重新還原。另外,需提醒掃描公司的操作人員,即使卷頁單有錯誤(比如計算總頁碼錯誤,或者記錄個別卷次的頁碼錯誤等),也不許擅改,一定得告知參與選目的相關工作人員后,才能改動,以避免造成掃描圖像錯誤。

2圖像化過程中需注意的問題

2.1盡量保證不損傷古籍

為了保護古籍,和掃描公司交流好非常重要。因掃描公司人員流動大,操作員的素質與水平參差不齊,需要在掃描前提醒他們一些掃描原則。古籍掃描與普通書掃描有很大不同:古籍一定要輕拿,輕放,輕翻;而且,一定不能像掃描普通書那樣,用帶有螺旋紋的指套,因指套上的螺旋紋易刮傷古籍紙張。在進行大型數字化項目的時候,掃描公司一般會派一個組長。這位組長一定得認真負責,如果事事處處只顧及掃描速度,而不管古籍是否受損、掃描效果是否良好,這樣的組長不能用。如對掃描組長不滿意,我們可以督促掃描公司換人。如果操作員不愛護古籍,我們也要請他離開。最好和掃描公司就古籍保護問題,簽訂一份合同,詳細規定古籍掃描有哪些規矩,違反了的話,或者損傷古籍的話,需要承擔什么責任。另外,要告知掃描公司,沒有取得我們同意,不能私自拆書。又,某些古籍的封面最初印刷時,覆有薄的透明紙保護,須告知掃描公司,盡量不要撕開覆紙,可用彩色掃描,如果彩色掃描也不清楚的,寧可不掃描封面,也要保持古籍原貌。

2.2確保掃描效果良好

這也是立足于保護古籍的需要。如果掃描效果不好,又無法進行后期處理的話,很可能需要重新掃描,而多次掃描原書,對古籍損害很大。古籍掃描效果是否良好,與掃描儀器、掃描參數設置、掃描的顏色模式等等,都有關系。

“明別集叢刊”項目采用了3種圖像化設備:柯美(MINOLTA)PS7000掃描儀、數碼相機、虹光(Avision)FB6080E掃描儀。FB6080E是平板式掃描儀,其圖像效果在3種設備中最好,但因為與古籍直接接觸,可能對紙張松脆的古籍有損,而且掃描速度較慢。其他兩種復制設備速度較快,掃描時只需頁面朝上,平放于托書臺,但也需要操作員手動翻閱古籍,并按壓,對古籍還是可能有微損。而且,有的古籍較厚,用后兩種復制設備時,掃描圖像可能會變形。最好采用既能與古籍零接觸,又能保證圖像效果的掃描儀器。

除了選擇好的掃描儀外,還要調整好相關掃描參數,如分辨率、焦距、亮度、對比度、圖像文件格式等。如果設置不當,在掃描過程中,容易造成圖像細節丟失,即使后期通過圖像軟件進行處理,也無法獲得理想效果?!懊鲃e集叢刊”項目采用的分辨率是400dpi,文件格式是tiff。

顏色模式的選擇。在古籍圖像化中,通常有彩色、灰度以及黑白3種掃描類型?!懊鲃e集叢刊”項目基本采用黑白掃描。筆者發現,黑白掃描有較大局限性,在某些情況下并不適合。首先,還原膠卷時,不適合用黑白模式。“明別集叢刊”先是用黑白模式還原膠卷,但發現效果很不理想,很多時候,底灰重得擋住字了,或者底灰遮住了版心。后來,只好換用灰度模式,效果好多了。其次,黑白掃描模式無法完整再現古籍原件上的紅色字跡或圖像。批校本、評點本、彩色套印本等等,最好采用彩色掃描。比如:“明別集叢刊”選用的《丹崖集》,該書是清研古樓抄本,李盛鐸批校。李用朱筆校改了上百處,用黑白掃描模式,校改痕跡非常模糊。李盛鐸為此本所做的朱筆跋語,“癸丑霜降后五日,假友人藏鈔本校,改正如右”,用黑白模式掃描不出來。由于黑白掃描失真得厲害,該書換用了彩色掃描。再如:日本延寶五年刻本《永覺和尚禪余外集》,書上有大量的紅色圈點,書眉及行間有大量朱批,用黑白模式掃不清晰,只好換用彩色模式。另外,四庫底本一般在首頁鈐有“翰林院印”的紅色滿漢文大方印,用黑白模式掃描不清。有的四庫底本有紅色眉批,還貼有飛簽,部分飛簽上鈐有四庫分校官的朱印,也在黑白模式下,無法體現。此外,版畫不能用黑白掃描,即使是黑白版畫也不適合。因為黑白掃描層次不豐富,無法體現出版畫的細膩筆調。黃山書社準備用單黑印刷“明別集叢刊”,所以,還得把彩色圖像轉化成黑白圖像。因此,在用彩色模式掃描個別書的時候,要注意顏色深淺,顏色過深,轉化成黑白圖像后,有些字會被底灰遮住;顏色過淺,轉換成黑白圖像后,又不太清晰。

筆者認為,彩色掃描是最保真的方式。但彩色掃描速度慢,而且比黑白掃描總額貴。因此,采用哪種掃描模式,要和出版社多溝通,問詢出版社需要達到什么掃描效果,并靈活掌握。最好先試掃描一部分,找出最好的掃描方式后,再進行大規模掃描。

3圖像化之后的處理問題

掃描完成后,需要做圖像后處理,在以下兩個環節容易出問題:

3.1拼版環節

掃描完成后,需要對兩個半頁進行拼接,形成一個筒子頁。如果操作員不認真,容易出現以下錯誤:左右拼版顛倒,以致版心到了邊上;缺半版;左右兩個半版有部分疊加,從而擋住版心;左右拼版歪了,以致兩版之間出現夾角。需要對掃描公司特別說明的是:有的筒子頁半頁有字,另半頁是空白,這半個空白頁也必須拼上,不能刪除。否則,容易把這半頁和下一個筒子頁的前半頁拼在一起,從而導致整本書的拼版錯誤。

3.2裁切環節

掃描公司在處理圖像數據時,會對圖像邊緣進行裁切,以去除多余部分。不特別說明的話,掃描公司一般默認為以版框為裁切依據,也就是說,去掉天頭、地腳以及左右邊框外的內容。但是,有很多古籍是評點本,評點者在版框外寫評語;還有的收藏者,在版框上或者在版框外鈐印。以上內容如果被裁切掉了的話,古籍圖像就失真了。應告知掃描公司,以古籍原書頁面的邊緣為裁切的依據。

以上是筆者參與“明別集叢刊”項目中,關于古籍數字化與古籍保護的一些初步想法。掛一漏萬,拋磚引玉,希望得到大家的指點。

參考文獻

篇7

以下是筆者在研究《校讎廣義?版本編》之后所得的一點體會。(在閱讀《校讎廣義?版本編》之時,筆者將其與黃永年《古籍版本學》及杜澤遜《文獻學概要》進行對比研究,以便進行進一步分析。)在此將自己的心得獻給大家。

關鍵詞:校讎 版本 目錄

由于作為《校讎廣義?版本編》的著者之一的程千帆先生在三十年代初期考入南京金陵大學學習,而當時劉國鈞先生正在金陵大學為大學生講授校讎學,為研究生講授《漢書?藝文志》,程千帆先生當時得到劉國鈞先生的悉心指導。這就為《校讎廣義》成為一部優秀的目錄學教科書埋下了伏筆。

作為第一次接觸目錄學的初學者,可能心中存在著這樣的疑問:“什么是版本?何為版本學?版本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而在《校讎廣義?版本編》的第一章――“目錄與目錄學”中,對此就進行了闡釋和解答。

“版本”一詞,可上溯到“板本”。南宋時期的沈括在自己的《夢溪筆談》里有這樣的記載:“版印書籍,……皆為版本?!彼未臅r候,“板本”指雕版印刷書籍,隨著時間推移,其含義越來越豐富,不再限于印刷本,甚至不再限于紙質書本。

黃永年《古籍版本學》解釋更簡單:“……明末清初,……當時只稱某些喜歡藏書、能鑒別宋元本的人為‘版本專家’,稱他們‘精于版本之學’?!姹緦W’這個名詞,大概上就是這樣來的’?!?/p>

章學誠有部名著《校讎通義》,其所寫的校讎之學大致就相當于我們所說的版本之學:“校讎之義,蓋自劉向父子部次條別,將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倍缎W噺V義》引用《選集》里《矛盾論》的話說:“科學研究的區分,就是根據科學對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版本之學要解決的矛盾是不斷增長的文獻與人們對它需要之間的矛盾。因此,版本學就是研究目錄的產生和發展的科學,也就是說,版本學就是研究如何解決不斷增長的文獻與人們對它的特定需要之間的矛盾的一門學問。

《校讎廣義?版本編》里是這樣解釋的:“作為版本學的專有名詞,則版本是指同一部書在編輯、傳抄、刻版、排版、裝訂乃至流通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形態的本子?!苯o版本學下了更科學的定義:“在印刷術發明以后,……產生了各種不同本子?!统霈F了文字、印刷、裝禎等等各方面的許多差異。研究這些差異,并從錯綜復雜的現象中找出其規律,這就形成了‘版本之學’?!保ā缎W噺V義?版本編》第8頁)相對于《文獻學概要》和《古籍版本學》上的定義而言,《校讎廣義?版本編》的定義更科學,更詳細,也更通俗易懂。

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流傳下的古籍浩如煙海。其中精華和糟粕經常糅雜。這就需要研究者做很多工作。

首先,在對書籍的研究工作開始之初,要選擇好善本。

《校讎廣義?版本編》提及選擇善本的重要:“書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因各種原因產生了一些不同版本,而這些版本之間從文字到編次又往往存在著很大差別。這種差別又往往可以決定讀者從書中所獲得的知識是否正確?!辈⒘信e很多例子。如宋代杭州府學教授錯把“坤為釜”講為“坤為金”。這樣的例子,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可以加深讀者印象。

何為善本?《文獻學概要》援引張之洞的話:“善本之義有三:一足本,無缺卷,未刪削;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舊本:一舊刻,一舊鈔。”這帶有學術上的善本和文物性善本的兩層含義。《文獻學概要》將其歸納為:“精注精校,不缺不訛?!背鯇W者不免有些難于理解?!缎W噺V義?版本編》里的“善本”就解釋得十分詳細。將善本歸納為三種,一是足本,“因為不完整就不能反映原作的全貌,當然也就談不上與原稿相同或相近了?!倍蔷?,“精校的目的是使書接近原貌,精注的目的是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書的內容?!比桥f本,“舊本在時間上距離原書較近,因此在一般情況下會更接近原貌些。”并再三注明,從讀書治學的角度看,古本未必都是善本。

善本選擇好了,下面要做的就是如何辨別版本。

《校讎廣義?版本編》首先是從文獻載體談起,把古文獻分為甲骨、金石、竹木、帛、紙五大類,加以詳細解說。例如甲骨一類中,按中科院所編《甲骨文合集》,將甲骨文分為階級和國家、社會生產、歷史文化及其他等四大類。相對于此,《文獻學概要》只是簡單地對甲骨文進行了下解釋便匆匆帶過,而《古籍版本學》則根本未涉及。

其次是紙書裝式。在《校讎廣義?版本編》中,編者對卷軸裝、旋風裝、線裝各列為一節進行說明,并把經摺裝與梵夾裝、蝴蝶裝與包背裝這些有關系的裝式各合為一節,附帶圖樣,使人如見實物。相對于此,《文獻學概要》中只講到了五種,且未附圖樣。至于《古籍版本學》,并未對各種裝式進行歸納,尚不如《文獻學概要》。

下面是對雕印本劃分,在《校讎廣義?版本編》一書中對其劃分可謂詳細。按時代劃分,將其劃分為唐本、五代本、宋本、遼金元本、明本、清本。按地區劃分,將其分為浙本、蜀本、建本、平水本。按刻書單位劃分,將其分為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以及按形式和按刻印情況區分等方法,劃分之細,令人嘆為觀止。

《古籍版本學》中雖對雕印本也進行區分,但只是按朝代將其分為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及以后的民國刻本,不夠詳盡?!段墨I學概要》中則更為簡單。

版本鑒定相當重要,在《校讎廣義?版本編》、《文獻學概要》和《古籍版本學》中都對其進行了介紹。三者各有千秋?!缎W噺V義?版本編》除了對雕印本的鑒定進行了介紹之外,還對稿本、抄本、活字本等非雕印本的鑒定進行了介紹,顯得比另兩書完備。

此外,《校讎廣義?版本編》附帶了《楊鳳苞與許青士書注》,并附帶大量彩色書影、圖版。對于開闊讀者的思路顯得很有幫助?!段墨I學概要》雖然未做到這點,但其后的“出土文獻介紹”和“敦煌文獻概述”對于研究古籍版本學的人而言,也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古籍版本學》、《文獻學概要》屬初學文獻學的入門讀物,若想進一步提升水平,《校讎廣義?版本編》是更好的選擇。

結語

總之,中國傳統系列文化研究叢書中的《校讎廣義》系列叢書,是一套把整理、研究古籍的成果與現代化建設相聯系,使中國優秀傳統思想文化得以更好地繼承與弘揚的從書,而《校讎廣義?版本編》是其中的精華所在,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無論是作為學生的我們,還是研究版本之學的科研工作者,都應該仔細閱讀這本書。

參考文獻:

[1]程千帆.校讎廣義?版本編.齊魯書社,1998年.

[2]程千帆.校讎廣義?目錄編.齊魯書社,1998年.

[3]程千帆.校讎廣義???本?齊魯書社,1998年.

[4]程千帆.校讎廣義?典藏編.齊魯書社,1998年.

[5]黃永年.古籍版本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

篇8

關鍵詞: 《書林清話》 版本 刻本

葉德輝《書林清話》是一本重要的版本、目錄學著作,它為我們提供了關于古代雕版書籍的各種專業知識,諸如刻書源流、版本名稱等。著名學者繆荃孫在《書林清話·序》中贊曰:“煥彬于書籍鏤源流,尤能貫通,上溯李唐,下訖今茲,旁求海外。舊刻精鈔,藏家名印,何本最先,何本最備,如探諸喉,如指諸掌。”[1]P1張舜徽先生說其“閱肆日久,藏書素豐,庫掌畢生,不妨精熟,故版本之學,最能名世”。[2]梁啟超也將此書列為國學入門要籍。由此可見,《書林清話》在中華文化特別是在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葉德輝是清末著名的藏書家,他說:“積金不如積書?!泵坑錾票?,不惜重金購買,日久益豐,這為他撰寫《書林清話》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書中的論述大多令人信服。當然這本書并非完美無缺、毫無瑕疵的,筆者試著從書中找出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前后文敘述自相矛盾

《書林清話》卷一“書有刻板之始”:“書有刻本,世皆以為始于五代馮道。其實唐僖宗中和年間已有之?!痹谕砗笪挠终f:“可見唐時刻板書之大行,更在僖宗以前矣。”這兩句話很明顯有相互抵牾之處,一方面說刻本在唐僖宗中和年間已經出現,另一方面又說刻板在僖宗以前已經盛行,難圓其說。無獨有偶,在《書林清話》卷一“刻板盛于五代”:“雕版肇祖于唐,而盛行于五代?!痹凇稌智逶挕肪硪弧翱讨x”:“刻板盛于趙宋,其名甚繁。”關于版刻的盛行時代,葉氏有兩個不同的觀點,一說版刻盛行于五代,一說盛行于趙宋。前后的觀點不統一,明顯矛盾,難以讓人信服。

《書林清話》卷五“明時諸藩府刻書之盛”:“晉府,嘉靖甲午十三年??贪矅鹌吗^《初學記》三十卷,見《楊志》、《丁志》。”而在《書林清話》卷五“明人刻書之精品中”:“錫山安國桂坡館?!尉讣孜缡?。刻宋紹興本《初學記》三十卷,見《范目》、《天祿琳瑯》、《丁志》、《陸志》、《楊志》。按:明晉藩及徐守銘寧壽堂本,皆從此出?!鼻懊嬲f晉府翻刻安國桂坡館的《初學記》三十卷,后面又說安國桂坡館翻刻宋紹興本《初學記》三十卷,時間都在嘉靖甲午十三年,難道安國桂坡館與晉府同年刊刻《初學記》?這樣的敘述不得不令人生疑,而實際上安國桂坡館《初學記》刻于嘉靖十年,晉府于嘉靖十三年翻刻[3]。葉氏自撰的藏書書目《郋園讀書志》中關于安國桂坡館《初學記》的刊刻年代并沒有出錯,可見葉氏的錯誤是由于疏忽大意,失于檢查。

二、私宅刻本與坊刻本之混

私宅刻本是歷代私家出資或主持刻印的書本,坊刻本是唐至清歷代各地書坊刻印的書本。這兩者差別不大,相似之處不少,有時很難將兩者區分開。(1)書坊刻書一般為了謀利,所刻之書為了迎合社會各個階層的需要,多為醫書、歷書、帖括經義之類的書,質量較為粗糙。私宅刻書多出于對圣賢、先輩師友的尊崇,或推行某種思想學說。明清私宅刻書,有的是為了傳承某些稀有珍貴的版本。[4]P346(2)書坊刻書的牌記,很多帶有廣告的性質,為自己宣傳推銷,私宅刻本一般不以盈利為目的,不會為自己做廣告。(3)書坊一般集中在經濟文化繁榮的地區,以家庭成員為主,再雇傭一些工匠,書坊主往往是子承父業,所以不少書坊可以歷經數個朝代。私宅刻書一般規模較小,僅限于家庭內部,存在時間也很短暫,一般隨著私宅主人的死亡而消亡。

葉氏在《書林清話》中就有把私刻與坊刻混淆的地方。在《書林清話》卷四“元私宅家塾刻書”中,葉氏將劉君佐翠巖精舍列為私刻。按照上文私刻與坊刻的特點與區別,筆者認為翠巖精舍當為坊刻。其一,翠巖精舍是建陽劉君佐所設,活躍于元明兩代的書坊,此坊開始于元大德末,其刻書活動持續到明代中葉,前后持續一百多年,時間之長非私刻能比。其二,翠巖精舍刻書豐富,諸如《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注陸宣公奏議》、《大學章句一卷大學或問一卷中庸章句一卷中庸或問一卷》、《新刊問劉守真傷寒直格》、《大廣益會玉篇》、《國朝文類》、《漁隱叢活前集》、《詩集傳附錄纂疏》之類,達幾十種,刻書種類多,數量大。其三,在翠巖精舍刻書中,如至正十四年(1354)的《注陸宣公奏議》和至正十六年(1356)的《大學章句》等刻本中還能發現“翠巖精舍”之類的廣告標識語,可見此書坊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綜上我們可以基本確定翠巖精舍為刻坊。

在《書林清話》卷四“元私宅家塾刻書”中,葉氏將平水曹氏進德齋歸為私宅家塾刻書,似有不妥。黃永年《古籍版本》中說:“元平水本現存的則有曹氏進德齋刻的《爾雅》、《中州集》,平陽府梁宅刻《論語注疏》,都是坊刻?!盵5]P104曹之在《中國古籍版本學》中認為曹氏的進德齋和劉君佐翠園精舍是坊刻。[6]P232-234黃鎮偉更是在《坊刻》中直接說“平水曹氏進德齋是元代著名的書坊”[7]P36,現在學術界基本上都認定平水曹氏進德齋是書坊。此外,葉氏將建安黃善夫宗仁家,孫存吾如山家塾益友書堂列為私宅刻書,對此學術界也有不同的觀點。

關于私宅刻書與書坊刻書的區別,學術界并沒有定論,界限也比較模糊,過去往往根據書牌刊語中所題的名稱判斷,如某“齋”、某“府”、某“家塾”等名稱,即歸為私宅刻書之類,某“坊”、某“鋪”,即歸為坊刻一類,現在看來,僅憑名稱判斷是私刻還是坊刻是不妥當的,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套印本的起源問題

葉氏《書林清話》卷八的標題為:“顏色套印書始于明季盛于清道咸以后?!彼J為顏色套印起源于明朝,有待商榷。唐陸德明在《經典釋文·敘錄》中說:“先儒舊音,多不音注。然注既釋經,有經注顯。若讀注不曉,則經義難明,混而音之,尋討未易。今以墨書經本,朱字辨注,用于分別,使較然可求?!盵8]可見此時的《經典釋文》寫本就已經采用了顏色套印技術。宋代周煇在《清波雜志》記載:“宋太宗淳化五年,翰林學士張伯重修《太祖記》一卷,以朱墨雜書。凡躬承圣問及史官采摭事,即以朱別之?!盵9]《太祖記》在重修時,也采用朱墨雙色套印寫本。在敦煌寶庫中有大量的壁畫,這些壁畫是唐、五代時采用雙色甚至多種顏色套印技術而作。如此看來,套印本在唐代就已存在,但這只是文獻中的記載,我國現存最早的顏色套印本是在湖北江陵縣出土的資福寺無聞和尚注釋的《金剛經》,此書印于元至元十六年(1340),是經文用紅色,注文用黑色的套印本。套印本前人多認為始于明朝萬歷年間是靠不住的,雖然我們不能確定顏色套印書的真正的起源,但可以肯定的是套印本唐朝就已存在。葉氏未見到現在出土的文物,僅根據自己的藏書便斷定套印本始于明季無疑是不恰當的。

四、元代坊刻有無善本的問題

葉氏在《書林清話》卷四“元時書坊刻書之盛”文末寫道:“有元一代,坊刻所刻,無經史大部及諸子善本,惟醫書及帖括經義淺陋之書傳刻最多?!彪m然坊刻為了盈利,迎合世俗的需要,刻書粗制濫造,??辈痪?,舛誤頗多,但是不能說明坊刻中就“無經史大部及諸子善本”,葉氏下此結論,未免過于武斷。有數百年歷史的坊刻,有無一代不可能沒有善本。

筆者查閱《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發現諸多元代坊刻經史諸子的善本。例如《續資治通鑒》十八卷,題宋李燾著,元陳氏余慶堂刻;《續資治通鑒》十八卷,元朱氏興畊堂刻本;《續資治通鑒后集》十五卷,宋劉時舉撰,元陳氏余慶堂刻本;《史記》一百三十卷,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骃集解,唐張守節正義,元至元二十五年崇道精舍刻本,等等[10]。再如元代平水進德齋所刻的巾箱本《爾雅》,清代藏書家珍為善本。北大圖書館所藏的《程朱二先生周易傳義》即為翠巖精舍所刻的善本。還有積德書堂刻印宋程頤的《周易傳》六卷,余氏雙桂書堂刻印宋陳彭年的《廣韻》五卷,等等,皆出于元代坊刻的經、史善本。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古人,葉氏所見的善本畢竟有限,不可能窮盡天下之書,有所紕漏在所難免。

五、主觀偏見的問題

有時人們在作出判斷時,往往受主觀情感的影響,從而使自己的判斷有失公允,葉氏也不例外。在《書林清話》卷六“宋刻經注分合之別”、《書林清話》卷十“日本宋刻書不可據”、《書林清話》卷十“近人藏書侈宋刻之陋”中把矛頭指向了楊守敬,說楊氏“以不誤為誤,不足令人徵信矣”“至《留真譜》誤以明翻宋刻為真宋本之類,殆如盲人評古董,指天畫地,不值聞者一笑”“蓋貌好古之人。而實為孳孳為利,吾斷其所著之書不足信今而傳后矣”“指宜都楊守敬,本以販鬻射利為事,故所刻《留真譜》及所著《日本訪書志》,大都原翻雜出,魚目混珠。蓋彼將欲售其欺,必先有此二書,是人取證。其用心固巧而作偽益拙矣?!?/p>

事實并非如葉氏所說的那樣,楊守敬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藏書家。史書記載楊守敬治學嚴謹,“不僅學富,而且品高”。他一生潛心學問,無心仕途,常常資助鄉里,同情百姓,熱愛祖國。駐日期間,楊氏購買了大量散佚在日本的中國古典文化典籍,為傳承中華文化作出了貢獻,我們很難將他與葉氏的評價聯系起來。

楊守敬在日期間,搜尋了大量在日流傳的中國散失的古籍,并開始從事目錄版本的研究,后來得到了日本醫生森立之的《經籍訪古志》,便按圖索驥,僅用一年的時間就購得了三萬多卷古籍,每得一書,便甄別版本??计湓戳鳎鞂懗伞度毡驹L書志》。該書所記的書多為古刻舊抄及日本、朝鮮刊本。其中不乏大量的珍本、善本,楊氏在保存中國文化典籍方面可謂勞苦功高?!读粽孀V》是中國最早編印的古籍書影圖譜,共收書影483種,除收錄中國宋元刻本、舊抄本的書影外,還包括明代刻本和朝鮮刻本的書影。此書保存了大量的真本和善本,以及一些在中國失傳許久的古籍,雖然該書在體例編排上有些瑕疵,但絕非楊氏所詆毀的“所刻《留真譜》及所著《日本訪書志》,大都原翻雜出,魚目混珠”。不管是楊氏的學識作為,還是品德操守,都是值得稱贊的。葉氏之語有失偏頗,就連李洣也說“葉氏厚誣楊氏,所言甚過”。[11]P318

葉氏在《書林清話》卷五“明時諸藩府刻書之盛”中認為北京都察院所刻的《三國志演義》、《水滸傳奇》及《萬化玄機》、《太古遺音》、《神奇秘譜》等書是“輕誕”的行為,這反映了葉氏保守的封建思想。在《書林清話》卷九“都門書肆之今昔”中云:“藍皮之書,充軔肆市,西域之韻,纂奪。”葉氏對西方科學文化的書籍是抱敵視態度的,這都反映了其思想的主觀偏見。

我們不能因為葉氏的主觀偏見就否定了他在目錄版本學上的成就,也不能因為《書林清話》存在一些不足,就否定了整本書的價值。瑕不掩瑜,此書仍然是中國版本目錄學上有重要影響的書,對后世古典文獻學的研究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葉德輝.書林清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王曉娟.《書林清話》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4]李致忠.古籍版本知識500問[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5]黃永年.古籍版本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6]曹之.中國古籍版本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7]黃鎮偉.坊刻[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8]唐·陸德明.經典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

[9]宋·周煇.清波雜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4.

篇9

[關鍵詞]圖書情報學;古籍;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G25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2-0101-02

古籍是指產生于1911年以前,記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典籍。古籍是不可再生的文物,在長期的流通使用中,一些古籍紙張已經變質、變脆,不能再繼續流傳閱讀。特別是一些孤本、珍本,更需要珍藏。由此,古籍收藏單位采取各種措施加以保護,其中古籍數字化是最理想的使用方式,可減少對古籍原本的直接使用,便于長期保存,還可使古籍資源得以有效的開發、利用。

在以紙本文獻為主要文獻類型的時期,我國的古籍工作者主要從目錄、校勘、版本等方面入手,對古籍進行系統的整理。讀者主要依據書目卡片檢索和傳統查閱方式查閱古籍。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推廣,利用新興技術手段開展古籍整理,實現古籍數字化,已成為古籍管理和利用的新方式。2007 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建立中華古籍聯合目錄、古籍數字資源庫……進一步加強古籍的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特別是應用現代技術加強古籍數字化和縮微工作,建設中華古籍保護網。”①《意見》極大地推動了圖書館古籍數字化事業。因此,古籍數字化已經成為 21 世紀古籍整理的主流,代表著未來古籍整理、開發、利用的發展方向。

潘德利先生在《中國古籍數字化進程和展望》一文中對古籍數字化定義為“采用計算機技術對古籍文獻進行加工、處理,制成古籍文獻書目數據庫和古籍全文數據庫,用以揭示古籍文獻中所蘊涵的極其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古籍的開發利用奠定良好的基礎”。②定義認定了古籍數字化采用計算機技術對古籍文獻加工處理,使古籍原典在計算機上實現瀏覽、檢索、利用,從而揭示文獻資源,為讀者提供便利。主要采用古籍文獻書目數據庫和古籍全文數據庫兩種方式進行。其中,古籍書目數據庫反映的是古籍的外在特征和基本文獻信息,如書名、作者、版本年代、行款尺寸等,便于讀者查找和圖書館古籍管理。全文檢索數據庫將古籍資源全文錄入,轉化為電子文本,供用戶查閱,提供了一種以字符為主要處理對象,根據資料內容而不是外在特征來實現檢索的先進查詢手段。

當前,數字化古籍按載體形式可分磁盤資源和網絡資源兩大種。現有的磁盤版古籍一般有三種類型:一是圖像版,它是將古籍直接以圖像格式掃描存儲。如《中國基本古籍庫》,該數據庫以 DVD—ROM 為載體,全套光盤庫總計全文 20 億字,版本圖像 2000 萬頁,其中近 2000 種為世人罕見的孤本和珍本,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二是全文版,它存儲的不再是圖像,而是數字化的古籍文本,是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圖書,可實現全文檢索和查找。三是圖文版,它在古籍書頁圖像存儲的基礎上,將書中具有檢索意義的內容數字化,并輔以數字化的電子工具書,為讀者提供快捷有效的檢索、統計、整理和編輯功能。《中國方志庫》收錄中國方志 8000 種。每種方志均制成全文文本和原版圖像,總計全文超過 30 億字,圖像超過 3000 萬頁??蓮膮^域、條目、全文三條路徑進行全方位的檢索。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古籍資源的網絡化也成為一種趨勢。它主要是將數字化的古籍資源在網絡上有償或無償地,供互聯網用戶使用。例如,北京大學圖書館古文獻資源庫(http:///index.htm )是在北京大學圖書館館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以及金石拓片、輿圖、契約等特藏文獻的基礎上進行相關的數字化加工而建設起來的,它包括古文獻目錄、圖像、全文數據庫,古籍、拓片、輿圖等文獻資源的系列著錄系統,是提供給最終用戶使用的檢索平臺。

古籍數字化減少了珍貴古籍的紙本流通,有效保護了珍貴古籍,方便圖書館工作人員對古籍的科學管理。古籍數字化還可使讀者有效檢索、利用古籍資源,幫助學者排除冗余信息的干擾。可以肯定地說,古籍數字化改變了學者查閱古籍文獻的方式。他們可以利用文獻機構的古籍文獻數據庫進行查詢、閱讀,可以隨時隨地查閱互聯網上豐富的資源,這種閱讀方式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必然帶來學術研究方法和方式的進步,進而推動科學研究的發展。

然而,在古籍數字化研發和使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關注,如古籍數字化標準不一,人才缺乏,數字化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缺乏深層次開發產品,缺乏公益性古籍數字化產品,盜版猖獗,直接影響古籍整理數字化的快速發展。為了促進古籍數字化科學有序地進行,也為了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廣大古籍工作者或研發機構要認真總結經驗,統一認識,取長補短,為社會廣大讀者提供優秀的高質量的數字化產品。根據目前古籍數字化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推動工作的開展,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第一,統一標準。如著錄條例、數據庫格式、編目軟件使用字庫等,以保證數據庫的質量和查詢服務效果,為讀者提供一個共享古籍文獻的統一平臺。

第二,培養新型的古籍整理研究人員。古籍數字化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掌握中國古籍文獻的分類、版本鑒定、編目,還要會編制數據庫,懂得計算機網絡、多媒體等現代技術,能開展研究和開發工作,這是古籍數字化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第三,做好古籍數字化前的整理工作。整理是古籍數字化工作前的重要環節,整理工作的好壞決定了數字化產品內容質量的優劣。整理首先要在古籍數字化選題上狠下功夫,盡量收集到有關的不同版本,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選擇最優版本。對嚴重破損的圖書,先修復再進行數字化。校勘是古籍數字化前一項重要工作。校勘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地消除訛誤,方便閱讀。要考慮古籍讀者群中專家學者注重原始文本的閱讀,對版本有一定的要求,就應該采用圖像掃描的方式保持原件本來面目,充分體現古籍善本的文物價值和文獻價值。最好能提供文本和圖像兩套內容,前者實現全文檢索和語詞統計的功能,后者可提供讀者瀏覽古籍的原貌。電子版校對可采用多文本交互的方法,對同一個版本的書籍,可以采用兩人或多人同時輸入,避免一些低級的輸入錯誤,最后的文本應由專業人士校對,確保數字化產品的質量,將最優秀的數字化產品展現給讀者。

第四,古籍數字化深度開發,滿足多層次研究者的需要。古籍數字化的目的和作用不僅是保存與普及傳統文化,同時還應為學術研究服務,為研究者提供更深層次的服務。一些研究者提出,今后的古籍數字化開發“應設法努力在各個統計知識庫之間建立更密切的關聯,以便于研究者將各種統計結果相互結合、參照、對比,獲得更大的思考和研究空間”。③在古籍文獻的不同版本之間建立起聯系,“包括數字圖像版與文本版、不同文本版之間的對照和切換,以便對照和互補互證”。④建立強大的以全文檢索為基礎構造的智能化檢索系統,“實現包括條件檢索、邏輯檢索、模糊檢索、組配檢索、屬性檢索等多種類型的檢索”。⑤使數字化古籍豐富多樣,更符合學術研究需要的功能,從而支持甚至引導更深層次的研究。

第五,古籍數字化產品聯合研發。古籍數字化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工程,為建立起一個和諧的古籍資源庫,應該走社會化協同合作之路,即收藏者、投資者、高科技企業、出版單位,多家參與聯合共研共建,收益分享,為加快高質量、高水平、高速度的古籍信息資源數字化建設進行協作。

第六,做好古籍數字資源的共享。目前,古籍數字化資源雖然數量不少,但絕大多數為付費產品,限制了古籍數字化資源的利用。為了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筆者認為:首先,應建立公益性的中國古籍基本讀物網。⑥這個網站可由政府投入,將中國最精華的古籍讀本放上去,并實行免費開放、檢索和下載。國學網開發的《國學備覽》,通過光盤這一載體,提供上千萬字的古籍電子讀物。這類公益性網站的建立,技術和資金上都應由政府提供。其次,建立注冊式研究性局域網實現資源共享。這種共享包括書目的共享、文獻的共享和研究成果的共享。如中國國家數字圖書館(http:///service/guancang/gujishanben.htm),在導航區點擊“善本古籍”,可檢索其館藏的27萬種古籍中的善本;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古文獻資源庫(http://rbdl.cal /pages/In-struction.htm),收錄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約150萬冊,其中善本近20萬冊;其他如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普通線裝古籍書目數據庫,上海圖書館古籍書目查詢,天津圖書館館藏古籍善本圖錄,北京師范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圖書館等,均有古籍書目可查詢,供讀者或研究者共享。

第七,為古籍整理數字化專門立法,杜絕盜版作品,有效地保護古籍整理數字化的合法權益,以保證古籍整理數字化的順利進行。

第八,古籍普本有待開發。目前的古籍數字化開發集中在古籍珍本、善本上,而占古籍總數絕大部分的普通古籍卻乏人問津。古籍數字化開發應該實行全部古籍數字化,把所有古籍最終納入數字化系列中,為社會使用,最大程度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將古籍信息數字化、網絡化,做到資源的共知、共建和共享。

[注釋]

①白瀛、周瑋:《國務院辦公廳古籍保護方案并統籌實施》,《人民日報》,2007年3月2日。

②潘德利:《中國古籍數字化進程和展望》,《圖書情報工作》,2002年第7期。

篇10

其實,正如董國強所說:“我覺得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國內拍賣公司普遍都面臨的問題,瓷雜在匡時成立頭幾年表現還是不錯的。近兩年我覺得我們在這方面的競爭力在減弱,因此,市場調整也許是個契機。對于我們的業務人員來說,需要盡快的來增加經驗,同時進一步的開拓市場,我們現在也在考慮從多角度來開發這種資源,來彌補我們業務人員經驗上的不足,以及彌補我們和蘇富比佳士得等國外公司資源上的差距。”

瓷器:低迷中等待突破

回顧2011年,瓷器拍賣經歷了市場的嚴酷考驗。2011年3月的紐約蘇富比,一只估價僅為八百美元的類屬民國粉彩瓶最終以約1.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這樣一場由“撿漏“引發的壯舉震驚了世界,也似乎為一年中瓷器的行情開了一個好頭。

然而,相對于中國書畫而言,2011年瓷器的拍賣情況并不如預想的那般火熱。瓷器高估價現象突出,明星拍品遇冷情況顯著。例如備受期待的香港蘇富比“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國御瓷選萃”晚間拍賣會,專場成交率為70.13%,成交額為3.99 億港元,遠低于拍前預估。在此專場預展時就吸引了眾多買家與社會媒體的關注的明星拍品 “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錦雞花石’圖膽瓶”在拍賣現場遭遇流拍。無獨有偶,香港佳士得于2011年春拍推出的 “乾隆時時報喜轉心瓶”在拍賣現場也未能成交。

對于這兩件作品在現場遭遇流拍,業內人士認為這一現象主要由于近幾年瓷器精品征集難度的加大,為了征集到較好的作品拍賣行不得不用提高估價等手段競得重要藏品拍賣委托,但當估價過高時買家又相當謹慎的對待這些高價作品。

瓷器市場在下半年的表現與上半年相比稍有緩和,但精品與一般拍品的市場表現兩極分化嚴重。香港蘇富比秋拍中最受關注的“玫茵堂珍藏──重要中國御瓷選萃之二”吸取春拍中估價偏高以及高保證金的教訓,在秋拍中由估價保守的精品帶動高價成交,總成交近5.6 億港元( 此前預估為4.3 億港元),成交率為82%。但隨后“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的常設專場”,沒能把這個好勢頭給延續下去,成交價( 加上傭金后) 才勉強達到預估7.5 億港元的一半,僅4.02 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雖然古代瓷器方面不及往年的火爆,但是現當代瓷方面大有升溫的態勢。春拍中,北京匡時首次推出“近現代及當代瓷專場”,收獲4094萬元,其中王步的青花嬉禽圖筆洗以713萬元的價格成交,張松茂粉彩《和靖詠梅》瓷板也以494.5萬元成交,分別打破作者個人拍賣紀錄。秋拍北京保利同樣推出“現當代藝術陶瓷”專場,王步“青花靈禽春夏秋冬四屏”經過幾番競價最終拍出了2,702.5萬元,專場成交總額將近9,000萬元。近現代及當代瓷的價值正在逐步被發掘。

對于瓷器的征集,董國強也講出了拍賣公司所面對的難處:“瓷器的征集主要是在海外,過去這兩三年也都是這樣,因為國內的瓷器大部分都是買的時間不長。同時由于國內缺乏系統收藏瓷器的收藏家,所以很少有東西留在手里很長時間。就像打排球一樣,五個人有主攻,有副攻,有二傳,我們的瓷器感覺五個人都是二傳手,所以你在國內看到的瓷器都是去年剛買過的。賣來賣去的,很少有買了放幾年的,這樣的人不多,不是說沒有,但是太少了,可能也就那么兩三個人?!?/p>

回顧2011 年瓷器拍賣市場,其成績不佳歸結于市場調整期下以往多年積累的問題集中體現。同時由于造假技術不斷提升,許多沒有傳承和出處的瓷器受到市場冷遇,造成流標的結局。許多名家舊藏或傳承有序的拍品又由于委托人的堅持,估價偏高導致流標。不過,正如蘇富比瓷器與工藝品專家沈恩文所說:“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指2011年)常常會出現一些有實力的低調藏家,認為現在的市場已經到了一個合理的、適合出手的階段,所以購買的決心會更大?!?/p>

專家點評:

翻看2011年瓷器成交前十名的拍品,會發現有7件清代乾隆瓷器,另外3件為明代青花瓷器。在這10件中,共4件出自玫茵堂。另外4件則出自北京保利。此外,明清瓷器在2011年占據了瓷器成交的前十名,這種現象會否在香港蘇富比2012年春拍上拍宋代瓷器有所轉變呢?

沈恩文:對于宋代瓷器,內地拍賣公司受限于政策問題,征集的難度很大,會有供應問題。不過經過這次拍賣,應該會引起人們對于宋代瓷器的興趣,對于價格的提升有一定幫助。

董國強:當代瓷的資源不是特別多,真正值錢的也是當代制瓷大師早期的作品。同時,當代瓷里面賣的貴的也是民國時期的,比如王步。當然這類藝術品相對來說成交情況比較好,但地域性比較強,買家基本上還是以湘西的買家為主。

玉器:宮廷玉器依舊是頭牌

2011年的玉器市場,整體表現較為疲軟。當然,這與拍賣公司難以征集到亮眼拍品有很大的關系,不過在這種情況下,白玉制品尤其是白玉宮廷玉璽的表現仍舊強勢。作為中國傳統宮廷文化的延續,宮廷玉璽非常符合當前市場對宮廷御制的情結。2011 年秋拍中,清乾隆六十年(1795 年) 白玉御題詩“太上皇帝”圓璽在北京保利以1.61億元人民幣(約合1.96 億港元)成交,刷新了御制玉璽和白玉拍賣世界紀錄。此外,同樣在保利上拍的清道光十一年(1831)白玉御制文“慎德堂寶”交龍鈕寶璽也以9,085 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成交。在清代御制玉器的帶領下,御制翡翠也吸引了部分買家的注意。保利的御制翡翠朝珠項鏈“黃仲涵項鏈”與香港蘇富比的翡翠鏤雕螭龍帶鉤占據了玉器成交前十名的兩名。

御制翡翠朝珠項鏈“黃仲涵項鏈”由三十顆翡翠圓珠串成,顆顆碩大飽滿,且大小均勻,每顆直徑均在13.3至13.4毫米之間,色澤翠綠濃艷,呈祖母綠色,光彩耀眼,晶瑩清澈,顯得異常雍容華貴。它的歷史可追溯至一百年前的民國初年,當時北京著名的翡翠玉石商人,人稱“翡翠大王錢百萬”鐵寶亭自清代末代皇帝溥儀家族收購到一串翡翠朝珠。其后他將這串朝珠改制成兩串翡翠珠鏈,出售給了當時的僑商首富人稱“糖業大王”的黃仲涵。在這串晶瑩翠綠的項鏈上,不僅有著清朝皇室的印記,更紀錄著黃氏家族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百年輝煌,可謂極富傳奇色彩。

不過,與交易市場的蒸蒸日上相比,白玉與翡翠在拍賣市場的表現一直處于較平淡的狀態,偶有高價表現皆因借了宮廷二字的光。不過,如果拍賣公司可以征集來流傳有序的佳品,成交結果還是不錯的,比如2011年6月,北京保利“春水秋山――海外藏宋元明清玉器”專場,共上拍130件,成交率100%,成交額4,977.2萬元,成為2011年內地玉器市場令人鼓舞的玉器專拍。2005年,其藏玉曾展出于天津博物館,此次的拍賣品不少均是當年展出的精品。

針對目前玉器拍賣市場的萎縮情況,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原因可能有兩點:一是今年市場中精品稀少,這與貨源征集困難相關;二是古玉拍賣發展的瓶頸――真偽鑒定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

專家點評:

李移舟:玉器拍賣主要分為兩部分,一為宮廷制品,這類拍品一經出現便會引發關注拍出高價,而另一類以白玉制品為主,這也是保利玉器部分今后發展的方向。白玉從材質上講深受廣大藏家的喜愛,而在鑒定方面又相對簡單,因此在拍場上非常受歡迎。

古籍善本:越來越貴

由于古籍善本具有的較好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學術資料價值,古籍善本較其他藝術品類而言,目前市場價格較低,而因其偽造成本過高故而收藏風險也相對較低,是比較適合一般藏家投資的藝術品類之一。2011年的古籍善本拍賣行情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越來越貴。

作為拍賣古籍善本的老牌公司,中國嘉德的公司介紹開篇是:“經過中國嘉德的努力,諸多國寶級的珍品如‘翁氏藏書’、‘唐摹懷素食魚帖’、‘宋高宗手書養生論’、‘朱熹春雨帖’和‘出師頌’等重要拍品,或從海外回歸大陸,或從民間流向重要收藏機構。”其中最矚目的就是“翁氏藏書”在2002年被上海圖書館以當時的天價―450萬美元從海外回收。也正是這件事讓很多人意識到古籍善本的價值,也因此,中國嘉德的古籍善本專場一直讓藏家趨之若鶩。2011 年5 月22 日在中國嘉德創出了古籍善本的另一紀錄―《陶叔獻輯 兩漢策要十二卷》以4,830 萬元人民幣的成交價成為本季度古籍善本拍賣的最高價作品。

而在秋拍中,拍賣公司根據自身的資源設置了眾多特色專場,在這其中,中國嘉德依然表現的最為耀眼。秋拍中“季羨林先生藏書拍賣專場”為2011年的古籍善本行情書寫了精彩的一頁,該專場共上拍季先生藏書104種,總成交額達1,620.7萬元,成交率高達98%,為古籍拍賣中所罕見,其中董誥等輯的《全唐文一千卷目錄三卷》清嘉慶十九年內府刻本以494.5萬元拔得頭籌,宋濂等書《明五賢墨寶》明寫本也拍出了402.5萬元。名人手稿及書札也表現不俗,周作人撰書《秉燭后談》手稿以345萬元的高價成交。

季羨林的弟子錢文忠教授曾披露過季羨林藏書的往事:季先生的藏書數量巨大,在北大應該是可以排第一的,在他生前曾將其所藏一批圖書、稿、字畫等物品捐贈給北大。令人稱奇的是,2009年年末在北大竟然發生了一件季羨林生前珍藏的五千多冊古籍被盜的事件,當時丟失的古籍共有161種。其中,有明確數目的線裝書就有4351冊,此外還有這次送上嘉德秋拍的《全唐文》4大箱和全套二十四史,丟失書籍總數將近5000冊。好在季羨林舊居被盜案火速告破,被盜物品被全部追回。

與此同時,作為南方老牌的拍賣公司西泠印社也為藏家呈現了精彩的特色古籍專場。秋拍中,由清代著名藏書家黃丕烈題跋、吳翌鳳校跋的清抄本《文房四譜五卷》(1冊)、黃丕烈題跋明抄本《畫鑒一卷》(1冊)分別以333.5萬、149.5萬的價格成交,這應該是清代、明代抄本單冊拍賣的最高紀錄。此外,碑帖拓本、版畫類書籍、清代及民國的精刻本,以及西泠拍賣從自身特色出發推出的一些金石類書籍,都受到較多關注。整場拍賣保持少而精的思路,113件拍品成交率達88%,成交總額1202.8萬,為西泠印社2011秋拍圓滿收官。

專家點評:

古籍善本的可靠性和品牌效應在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中的價值日益顯現,其價格與日俱增。至今還未見過一本堪稱善本的古籍珍品在買進之后下跌的,因此將古籍善本比喻為藝術品市場的“藍籌股”是最恰當不過的了。古籍善本所包含的文獻和文物價值難以估量,再加上資源稀缺而收藏隊伍的逐年擴大,物以稀為貴的收藏原則必定會促使古籍善本價格進一步上漲。

童衍方:作為一種對文化底蘊要求非常高的收藏門類,古籍善本一直被少數人堅持收藏,對于拍賣公司來說,如何滿足這方面藏家的需求是我們一直追求的。在上世紀20年代,拓本是最貴的收藏之一,一件乾隆以上的拓本要賣一千塊大洋,而一件明代手卷僅需要三百塊,由此可見拓本的珍貴程度。隨著人們對于古籍善本的了解,拓本這種以前的冷門也已經漸漸進入藏家的視線,其收藏前景極為光明。

古典家具:回歸文人傳統

2011年的嘉德秋拍“姚黃魏紫―明清古典家具”專場中,一件清乾隆紫檀雕西番蓮‘慶壽’紋寶座以5,750萬元的成交價摘得本場桂冠。作為一件乾隆寶座級別的拍品,5,000萬左右的成交價格稍顯低,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證明,古典家具市場正在回歸理性。要知道,近兩年同級別的拍品成交價格都在7,000萬左右。

明清家具以其用料講究,做工精細、文化底蘊深厚、升值空間較大等優勢備受藏家青睞,成為收藏市場的熱點。而這其中又以黃花梨家具最為代表,作為近些年頗受關注的品類其市場認可度已經形成,市場價格體系也確立,發展前景可觀。今年春拍中國嘉德推出的“讀往會心―侶明室藏明式家具”、“承古抱今―明式庋具精品”專場皆以100% 的成交率收場,兩個專場總成交額達2.88 億元,成為當季黃花梨市場的重要示范。而清代家具則以紫檀家具為代表,康雍乾三個時期的紫檀家具最佳,用材壯碩,雕刻華美。2011 年6 月8 日北京匡時首推宮廷家具專場―“清代宮廷紫檀家具”專場,成交額為5,715.50 萬元,成交率為87.50%,其中“紫檀梅花錦地紋平頭案”以1,667.50萬元人民幣成為本場最高價作品。此次北京匡時在清紫檀家具品類的試場成功,將會帶動這一品類日后市場發展。而回顧2011年的古典家具市場,我們可以發現,明式家具正在成為市場關注的主體,人們從前些年的宮廷趣味轉而推崇文人風格。

實際上,早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西方傳教士就大量收購明式家具運回歐洲。英國家具設計師齊彭鐵爾,在當時以明式家具為藍本為英國皇室打造了一套宮廷家具,曾轟動整個歐洲。中,歐洲商人掠走大量明式家具。民國時期,外國商人大量收購明式家具,轉手倒賣發了大財,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國杜樂文兄弟。德國學者古斯塔夫?艾克出版了第一部介紹中國古典家具的著作《明代黃花梨家具圖考》,此書雖未引起中國人的興趣,但在西方影響不小,更多的國外收藏家在這本書的引導下來中國大量搜集、收購明式家具并運往海外。該書中收錄的100多件明式家具后來都流到了海外。從那時起,中國明式家具以其獨特的藝術、文化和實用的功能享受,被西方學者認為是中國繼青銅器、玉器、書法、繪畫、陶瓷后,又一載入史冊的“國粹”,西方各大博物館以擁有中國明式家具為榮。

在明式家具中,黃花梨是名貴家具的不二之選。 然而,素有“木黃金”之稱的黃花梨,只有海南、越南、老撾等有出產。其中又以海南出品的最為名貴,俗稱“海黃”。而如今市場上能見到的黃花梨多產自越南等地,俗稱“越黃”。較之古典正統的明清家具材質“海黃”,“越黃”雖然與其價相差十倍,但卻也奇貨可居。這造成的后果是,大量的中國游資紛紛赴越南“賭木”。有相關報道稱,黃花梨木價格最近八年中身份暴漲數百倍,黃花梨木儼然成了這個時代“瘋狂的木頭”。

專家點評:

喬皓:回顧中國嘉德2011年古典家具拍賣,春拍2億的成交額與秋拍的成交額差不多,但成交率確實有所變化,這里面的原因首先受市場大環境的影響,其次是因為春拍中家具的水平雖然很高,但是價格定的也很高。今年我們會調整征集的方向,還是以黃花梨家具為主,而且會在征集中考慮著名收藏家的藏品。主要是考慮到經濟形勢與藏家的心理,因此整體以精品為主。

2011年秋拍瓷雜特點

品類多樣化:除了瓷器、玉器、家具、佛像這幾種常見的項目外,田黃、紫砂壺、甚至是賞石都已經擁有了各自的忠實擁躉。不過這類拍品由于精品較少,所以很難形成長期穩定的持續性增長,在2011 年下半年已經出現藏品短期頻繁釋出現象。

精品專場頻繁:拍賣公司征集精品的成本與難度大大提高,更加珍惜精品露面的機會。拓展瓷雜專場是去年拍賣公司的主旋律,然而隨著精品的集中涌現與估價的大幅提高,成交效果只能說差強人意。

專場樹立品牌:場特色拍賣成為拍賣公司吸引買家的重要籌碼。因此,每家公司都開始注重利用資源,合理定位。比如南方的西泠拍賣,近幾年就將人文風格做得有聲有色,這也與每家拍賣公司負責人的定位與方向有關。

為何御璽的價格比其它玉器工藝品高?

香港蘇富比中國藝術部國際主管仇國仕概括道:“在蘇富比常年的買家中,收藏御制玉璽的人,與收藏玉器文房、玉器擺件的完全是兩類客人:前者大多資金雄厚,偏愛最為頂級的宮廷藝術品,且藝術造詣非常深厚,對宮廷御制且象征皇權的如帝王朝珠、御制刀劍盔甲、佛像等都十分有興趣;而收藏其它玉器如文房擺件玉器、仿古玉器、實用玉器等的買家則更偏重玉器造型感和玉材優劣。所以盡管御璽的材質是玉,但其價值和意義都不同于一般的玉器工藝品。應該將其與其它清宮玉器區別對待。”

黃花梨

學名降香黃檀,又稱“花黎”。自明代中后期后,因海禁的實施,海外黃花梨輸入的停滯、國內黃花梨無法滿足需要、黃花梨漫長的生長周期等原因使黃花梨自清朝中期就開始“斷代”。失去了黃花梨木這“源頭活水”,黃花梨木家具很快就成為一潭死水。

由于黃花梨材質的缺失,再加上清王朝入主中原,清式家具成為了主流,而硬木中質地最堅,份量最重,靜穆沉古的紫檀逐漸成為了新寵。自清初后,文人精神式微,公眾的審美趨向開始追隨統治階層,代表皇家氣派的紫檀越發流行,越發尊貴,逐漸取代黃花梨成為名貴家具的代名。黃花梨家具逐漸沒落,如同瓦礫一般被散落民間,長時間被人忽視。

回顧2011年的古典家具市場,我們可以發現,明式家具正在成為市場關注的主體,人們從前些年的宮廷趣味轉而推崇文人風格。

中國明式家具以其獨特的藝術、文化和實用的功能享受,被西方學者認為是中國繼青銅器、玉器、書法、繪畫、陶瓷后,又一載入史冊的“國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