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范文
時間:2023-03-17 03:11: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給下列黑體詞注音。
(1)皆朝于齊( )
(2)形貌i麗( )
(3)期年之后( )
(4)間進( )
2.《鄒忌諷齊王納諫》選自 體的歷史著作《 》,是西漢末年 根據戰國時期的史料編訂的?!爸S諫”的意思是
。
3.解釋下列句子中的黑體詞語。
(1)朝服衣冠(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3)時時而間進( )
(4)期年之后( )
(5)王之蔽甚矣( )
4.下列句中黑體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鄒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陽樓
B.窺鏡而自視 下視其轍
C.王之蔽甚矣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D.皆朝于齊 朝而往,暮而歸
5.下列句中黑體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B.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C.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D.聞寡人之耳者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6.對下面語句中黑體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朝服衣冠,窺鏡(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以……為美)
C.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今齊地方千里(土地方圓)
7.下列句子中的“之”與“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中的“之”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徐公來,孰視之
B.王之蔽甚矣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寢而思之
8.下列句子中的“之”與例句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A.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B.暮寢而思之
C.臣之妾畏臣
D.何陋之有
9.朗讀下列句子,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鄒忌/修八尺/有余
B.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C.王之蔽/甚矣
D.此所謂/戰勝于朝廷
二、課內精讀
閱讀《鄒忌諷齊王納諫》,完成下列題目。
10.解釋下列句子中的黑體詞語。
(1)徐公何能及君也( )
(2)妾之美我者( )
(3)王之蔽甚矣 ( )
(4)朝服衣冠( )
11.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2.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釋為“在”的一項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
C.能謗譏于市朝
D.皆朝于齊
13.齊國能“戰勝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問題。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嘆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發政舉事①,無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②數百人,被服以立,無不曰:‘吾君麗者!’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由宋君觀之,人君之所以離國家失社稷者,諂諛③者眾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國。
(選自《新序》)
[注解]①發政舉事:施政辦事。②侍御:侍從妃子。③諂諛:奉承拍馬。
14.解釋下列句子中的黑體詞語。
(1)吾知所以亡矣( )
(2)被服以立 ( )
15.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內外不聞吾過,是以至此!
(2)人君之所以離國家失社稷者,諂諛者眾也。
篇2
2.了解《戰國策》。??
2、能力目標:1.朗讀課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語境推斷文言實詞意義的能力。
2.欣賞鄒忌的諷諫藝術,理解諷喻說理的特點。???
3、德育目標:認識除蔽納諫在當時的積極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鑒意義。???
4、教學重點:理讀課文,總結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現象。???
5、教學難點:反復誦讀,體會鄒忌進諫的技巧。???
篇3
不過,齊威王卻是冷眼旁觀,不蹚這汪渾水。
這是周安王二十三年的夏天,這時的齊威王剛剛稱王。他要把齊國帶進享樂至上的新時代。人生苦短,改革者大多沒有好下場,齊威王打死也不做那種傻子。
他狂熱地愛上了美女、酒和音樂,并流連其間——直到九年之后,一個叫鄒忌的草根知識分子突然頭腦發熱地來造訪他。
鄒忌之所以要和齊威王見面是因為這九年來,有四個國家先后起兵攻打齊國。他們是:韓、魏、魯、趙。
周圍有國家不自量力地攻打本國原本是件自取其辱的事,因為鄒忌和所有國民們都虔誠地相信,齊國依然國富兵強——但很遺憾,齊國屢戰屢敗。國富兵強被證明了是一句華麗的謊言。這樣下去,齊國?有可能要亡國的。
所以鄒忌覺得,有些話,他要當面和齊威王說說。
但是這樣的時刻,齊威王是不可能聽鄒忌說什么國家、命運、前途之類的話。他要的就是現在,玩的就是心跳。
鄒忌只能先和他說說音樂,說說琴。
關于琴,鄒忌認為:琴的本意是禁的意思。禁什么呢?禁邪,使歸于正。琴里面有君臣之道,治國之道。其中大弦為君,小弦為臣。琴音以緩急為清濁。濁者寬而不弛,那是君道;清者廉而不亂,那是臣道。弦分文武,文弦為少宮,武弦為少商,以合君臣之恩……
鄒忌說得慷慨激昂,齊威王卻聽到一臉陰沉。所?忠言逆耳,在齊威王聽來,鄒忌說的這些話就像是在罵他沉迷于靡靡之音中,忘記了琴理本身的高雅脫俗。
鄒忌則毫不示弱——說琴是為了說理,他不能不這樣說。
齊威王半天沒說話,他在進行激烈的思想斗爭。過了半炷香的工夫,齊威王的思想斗爭結束了。
他露出了笑臉。
同時還伸出了龍爪。
齊威王伸出龍爪并不是想要揪住鄒忌的喉嚨,他是要顯示寬宏大量。齊威王將他保養得很好的龍爪優雅地揮了揮,示意鄒忌彈琴。
齊威王的意思是他不想聽那些高深的琴理,他只想聽好聽的音樂。因為鄒忌在見他之前就號?自己是個一級棒的琴師,能彈天底下最好聽的音樂。正是有了這個借口,齊威王才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見他。
可實際上鄒忌根本就不是個琴師。他甚至不會彈琴,他只是借琴來說事。他本來還想拿著酒杯來說事的,只是苦于找不到像琴理那樣優雅的酒理,他才隨便在朋友家抓了把破琴就來了。
說到底,他是一個具有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其他所有的種種在他看來都是工具而已,可以招之即來,揮之即去。
只是到了現如今,鄒忌驚駭地發現,自己對琴這玩意不可能揮之即去了。
齊威王叫他彈琴。
齊威王伸出龍爪叫他彈琴?
這是致命的龍爪——如果鄒忌“欺君之罪”罪名成立的話,他將逃不出這雙溫厚、肥胖卻充滿殺機的龍爪。
鄒忌拒絕彈琴——他做出的姿態是“撫琴而不彈”。
與此同時他還發怒了。
這是拿自己小命開玩笑的發怒。
因為他朝齊威王直接開罵了。
鄒忌批評齊威王“撫國而不治”,就相當于自己的“撫琴而不彈”。他“撫琴而不彈”,最多是不能暢大王之意。但是齊威王“撫國而不治”,那就不能暢萬民之意啊。
齊威王驚呆了。鄒忌這鳥人是腦子進水了嗎?
鄒忌也驚呆了。因為幾天之后,他親身領?了齊威王對他當眾說出這番話的懲罰——他被拜為相國了。
鄒忌這才知道,什么叫做圣心難測,什么叫做洪福齊天。他還知道,這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洪福,這當中也包括齊國的洪福,包括齊威王的洪福。
因為,這個曾經一度誤入歧途的國君馬上就要成為一代明君了。
在鄒忌的精心調教下,齊威王的治國能力顯著提高。
他終于學會怎么看人了。
在這個世界上,看人的學問其實是一等一的功夫??慈丝吹煤茫?能任人唯賢。
只是很多時候,很多人經常被看走眼。
比如阿大夫。
還有即墨大夫。
這是齊國的兩個邑守,可他們在朝臣中的口碑卻有著天壤之別。阿大夫獲得了滿朝贊譽,即墨大夫則人人側目。齊威王決定把他們召到一起,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好好地獎優罰劣。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齊威王獎的是即墨大夫,罰的卻是阿大夫。
很顯然,齊威王對這倆人的看法與滿朝官員的看法不同。
為了準確了解此二人的政績,齊威王事先派出特派員,到阿地區和即墨地區實地考察,不僅考察當地的GDP,還考察當地百姓對這兩個父母官的口碑。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一招,齊威王是跟鄒忌學的。
考察結果表明:阿地區百業凋蔽,百姓怨聲載道;即墨地區欣欣向榮,百姓對大夫那是有口皆碑。阿大夫在朝臣中的口碑好完全是錢堆出來的,即墨大夫由于不屑于做這樣的事結果搞得滿朝官員人人側目。
篇4
《鄒忌諷齊王納諫》說的就是戰國時期齊國謀士鄒忌身高八尺多,且形體外貌光艷美麗,有求于他的人都說他美,但他照照鏡子,認為自己遠遠不如城北徐公美,并以此勸說齊王納諫,齊王聽了鄒忌的勸告后昭告臣民,懸賞鼓勵“面刺寡人之過”、“上書諫寡人”或“謗議于市朝”,以至“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最終使燕趙韓魏“皆朝于齊”。鑒古思今,這種精神值得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學習。群眾路線實踐活動目前處于收集意見和整改措施階段,這個階段在整個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能否收集群眾好的意見,能否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能否形成好的民主氛圍非常關鍵。查找問題要向齊王學習,開門納諫,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剖析原因,做到有的放矢、下藥治病。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入到第二環節,就是要發現身上存在的污垢、病癥。《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的妻、客人、下屬因為屬于自己身邊的人,這些人“畏他”、“有求于他”。不說真話,打自己的“小算盤”,怕這怕那,患得患失,謀取自身的利益。只會拍馬逢迎而不顧事實。目前有的干部官當大了,就飄飄然起來,聽到好話就高興,聽到批評或不同意見就反感、排斥,甚至惱羞成怒。從歷史和現實的經驗來看,確實有不少領導干部原來一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但擔任領導職務后,就逐步在贊美聲中走向平庸甚至墮落。堅持開門搞活動、開門聽意見是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原則,只有敞開大門、開門納諫,才能聽到真心話、找到真問題。
做到開門納諫要有誠懇的態度。人民是淳樸的,領導干部則更應該以公仆的心態來面對群眾,要真心誠意的聽取群眾的意見和批評,放下官架子,丟掉虛面子,把群眾當成是朋友、親人,當成是老師、長輩。開門聽意見,歡迎提意見,群眾才敢于提意見,才能夠聽得到意見。做到開門納諫要有大度的胸襟。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要聽意見,就要聽批評的多一些,建議的多一些,才能找到問題,才能看到不足,才能改進和完善我們的工作,才能獲得老百姓的擁護。既然是批評,當然會刺耳,聽著不那么順心,所以要大度,要有聞過則喜的度量。齊王做到“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蔽覀儜攲W習齊王這種大度的胸襟,讓群眾評頭論足。做到開門納諫要有勇于改正錯誤的勇氣。發現問題是水平,解決問題是能力。錯并不可怕,知錯不改才是最可怕的,要雷厲風行,立說立干。針對開門納諫所提的批評、意見,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要把以前懸而未決,拖而不辦、群眾反映意見大的問題解決好,要認真查找機關和個人存在的具體問題,制定細化措施解決。一時難以取得進展的,也要實事求是地向群眾說明原因和今后的打算。切不可把群眾的意見建議當過耳東風,擱置一邊,不管不問。
開門納諫,勇于納諫,從善如流,耐心、細心收集群眾的意見。激發群眾參與經濟社會建設的主人翁意識,調動群眾參加經濟社會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每一個群眾都有機會和條件為中國夢盡一份力。通過全面征集民意匯集民智,在“進諫”和“納諫”的互動促進黨群干群關系,依靠群眾解決“”問題,從群眾的意見和批評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汲取破解發展難題的無窮智慧。
篇5
我在教學中等職業教育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第六單元文言文誦讀《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時對此感悟深刻。
學習這篇文言課文,要先大致了解一下課文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怎樣的中心意思,為誦讀做好準備。
誦讀,當然首先是要讀準每個字音,看注釋、查字典,務必要把每個字的音讀正確。“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麗”,其中的“”字不認識,不能想當然地讀成“shī”,要查字典或注釋,讀準“yì”這個字音。遇到多音字,要弄清楚在這篇文章中,在這句話中讀什么音?!俺悸勄竽局L者,必固其根本”這句話中的“長”要讀“cháng”,不認真就會讀錯。遇到難字、冷僻字,就更要用心了。讀準每個字音,看似簡單,真正做到絕非易事。需要我們具有認真的學習態度,需要我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字音讀準了,還要多讀幾遍,牢固地記住。
誦讀,要把文章中的句子讀“通”,讀“順”,不能把句子讀“破”。假如有人這樣讀《鄒忌諷齊王納諫》的開頭:“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麗”,就是把句子讀“破”了。為什么會讀成這樣呢?句子的大概意思沒有弄懂。如果弄懂這兩句話的意思是“鄒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容貌漂亮”,自然就會讀成“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麗”;或者讀成“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麗”;這樣讀,就是把句子讀“通”,讀“順”了。選入教材的文言文,都加入了標點,一句話的起止位置很清楚,短句子可以一氣呵成,長句子可以分成若干個短句,練習讀“通”、讀“順”。把句子讀“通”,讀“順”,是誦讀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一句一句地把意思疏通,一句一句地出聲音讀;意思明白得越透徹,誦讀的語氣、語調拿捏提越有分寸;語氣、語調拿捏得越是恰到好處,把句意表達得就越是明白、透徹。疏通句意的時候,要弄懂重要的特別是對理解句意起關鍵作用的詞語的含義,要能夠把每個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假如你和同桌,你“翻譯”一句,他誦讀一句;他“翻譯”一句,你誦讀一句,效果一定特別好。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句子,為讀通讀懂全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篇6
關鍵詞:“之”的用法 商酌
“之”字用法頗為復雜,在古漢語里它既可作實詞,又可作虛詞,不同的語境里有不同的用法,作實詞的“之”可作代詞和動詞,而作虛詞時它可作助詞、連詞、介詞和語氣詞。本文就結合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第一冊文言文對“之”的用法進行簡單總結。
一、實詞“之”的用法分為代詞和動詞
(一)、“之”作代詞分為指示代詞和人稱代詞
1、指示代詞:“之”作指示代詞時,多用在名詞前或者動詞之后,譯為“這樣”,“這個”、“那里”“此”等,既可作定語,又可作賓語。
例如:①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
②子犯請擊之(同上)
③使杞子、逢孫、揚孫戊之(同上)
④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⑤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使之然也(《勸學》)
⑥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謹(同上)
⑦申之以孝悌之義(同上)
⑧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秋水》節選)
例①句中的之指代“闕秦以利晉這件事”,例②句中的之指代“秦軍”,例③句中的之指代“鄭國”,例④句中的之指代“諸侯”,例①句中的之指代枯干,且在此作兼詞,例⑥句中的之指代“千乘之國”,例⑦句中的第一個之指代“百姓”,例⑧句中的之指代海神若。
2、人稱代詞:“之”作人稱代詞時,通常代指第三人稱,也可活用為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并且代指的人稱在文中并不一定有明確的交代。
①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勾踐滅吳(節選)》)
②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③而臣衰,竊愛憐之(同上)
④為國不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③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勾踐滅吳(節選)》)
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例①句中的第一個之譯成“他”或“他們”,例②句中的之譯成“他”,例③句中的之譯成“他”,指代舒祺,例④句中的之譯成“他”,指代子路,例⑤句中的第三個之譯成“他”,指代前面提到的賢君,例⑥句中的之譯成“他”,指代前面的徐公。
(二)、“之”作動詞
“之”字作動詞時,一般采用“之+地點名詞”和“何+之”兩種形式,譯為“到……去”、“到……”、“往……”等意思。
此種用法在高中《語文》第一冊(必修)文言文中未得到應用。
二、虛詞“之”字的用法分為助詞、連詞、介詞和語氣詞
(一)、“之”作助詞有五種情形
1、結構助詞: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前后兩項的各種關系,譯為現代漢語中的“的”。
①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同上)
③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節選)》)
④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同上)
③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⑥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勸學》)
⑦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勸學》)
以上例①――⑦都譯為“的”,均是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領屬關系。
2、主謂之間: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使原來的主謂句成為整句的成分或復句的成分。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燭之武退秦師》)
②鄰之厚,君之薄也(同上)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④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而為之哭泣(《觸龍說趙太后》)
⑤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同上)
⑥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國也》)
例①句中主謂短語“臣之壯也”充當句子的時間狀語,例②句中的“鄰之厚”不能獨立存在,它只是整個假設復句的一個分句。例③句中的主謂短語“妻之美我者’作句子的主語。例④句中主謂短語“媼之送燕后也”做句子的主語??梢娭髦^結構中加助詞“之”變為名詞性的偏正結構,充當復句的前一個分句,顯得句意未完,讓讀者等待下文。例③⑥句中,“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寡人之用心者”作為整句的成分。
3、賓語前置:用在動詞和它的賓語之間,又因為通常出現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時,放在謂語之前,故這種句型一般為:賓語+之+謂語。
①夫晉,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②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踐滅吳(節選)》)
③‘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秋水》(節選))
④雞豚狗彘之畜(《寡人之于國也》)
例①②句中,疑問代詞何是動詞有的賓語,前置于動詞,“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例③句中,我是動詞謂的賓語,前置于動詞,“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例④句中,雞豚狗彘是動詞畜的賓語,前置于動詞,“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
4、定語后置:通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的后面,起強調定語的作用。這種句型一般為:中心語+之+修飾語或中心語+之+修飾語+者。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涇流之大,兩 渚崖之間(《秋水》(節選))
例①句中,利作爪牙的定語,后置于名詞,“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例②句中,大作涇流的定語,后置于名詞,“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不譯。
5、湊足音節: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和時間副詞后面起協調音節和舒緩語氣的作用,此時不必譯出。
①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勾踐滅吳(節選)》)
②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同上)
③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寡人之于國也》)
例①句中,之用在不及物動詞聞之后,去掉不影響其翻譯,有協調音節和舒緩語氣的作用,不譯。例②句中,之用在句末,去掉不影響其譯,有協調音節和舒緩語氣的作用,不譯,例③句中,之用在不及物動詞樹之后,去掉不影響其翻譯,是無意義的襯字。
(二)、“之”作連詞
之作連詞時是連接定語和中心語,組成偏正結構,表示領屬和修飾的關系。
①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觸龍說趙太后》)
③數月之后,時時而漸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例①句中的之連接定語和中心語,構成偏正結構,表示“臣”、“內”的范圍,例②句中的之連接主語和謂語,是主語結構轉變為定中關系的名訶短語,在整個句子中充當主語,例③句中的之連接定語和中心語,使所在小分句充當狀語。
(三)、“之”作介詞
之作介詞時一般譯為“對于”、“于”等,可用為狀語或狀語結構。
①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而已(《寡人之于國也》)
例①句中的之與于一起構成狀語結構,譯為“對于”,不過這種用法在第一冊很少出現。
(四)、“之”作語氣詞
之作語氣詞時放在句末,表示一種詠嘆的語氣,這些都大多見于韻文中。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國也》)
②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同上)
③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
篇7
一、開展活動,培養學習興趣
教師如何讓文言文教學富有情趣,使學生愿學、樂學呢?我認為,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教學中,教師的過多干涉反而會抑制學生的個性發展,束縛學生的思想,這樣的課堂氣氛如一潭死水,寂靜無聲。如教學《三峽》一文,我通過抓關鍵詞句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文中 “自三峽七百里中”、“夏水襄陵”、“春冬之時”、“每至晴初霜旦”等關鍵詞句,先總寫三峽的特點,再寫夏季三峽的情景,然后寫春冬三峽的景象,最后寫秋天三峽的景致。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找出這幾個關鍵詞,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當然,教師也應根據課文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教學《寓言四則》時,可以通過讓學生講故事來理解故事的寓意;教學《魚我所欲也》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辯論來掌握文章內容,以加深理解和領會孟子“舍生取義”的內涵。
二、引導感悟,培養鑒賞能力
文言文教學長期以來存在著以下現象:過于注重語法教學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賞讀;過于注重條分縷析而忽視了內容美的領悟;過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動。當教師努力落實語言因素時,教學往往變成了文言詞句與語法章法的分析課,隨之而來的是課堂氣氛的沉悶,即文言文“有言而無文”;而當教師積極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層面時,教學又往往流于空疏浮泛乃至花哨,最終直接導致學生文言水平的迅速下滑,即文言文“有文而無言”。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去進行審美,或說,或讀,或論,或評,真正地讓學生能動起來。
請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一個課堂教學片斷:
師:“發”與“舉”的意思是不是一樣的?
生1:是一樣的,都是“被舉用”的意思。
生2:我認為不盡相同,“發”與“舉”表現了人物由低微向顯貴轉變的過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八础睘榫?,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還是他自身的才干與努力的結果,故曰“發”;傅說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賢人、平民,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主要還取決于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師: 回答得太精彩了,從中我們感受到古人在用詞上是充滿智慧的,值得我們探究和借鑒。
以上教學片段,教師并沒有面面俱到地組織學生進行具體的字詞教學,而是通過采取靈活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討論探究,深入地理解課文,精妙挖掘古人在用詞上的智慧,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通過“生本交流” 、“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從而培養學生多種語文能力,而不僅僅是文言文字詞的解釋和句子翻譯的能力。
三、立足誦讀,培養良好語感
文言文都有美的韻律,語文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要加強對“誦讀”的要求。文言文教學要求學生讀準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氣感情。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本的特點,加強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和要求。要相信學生,把課堂的空間讓給學生,真正把誦讀落到實處。
篇8
語文 教案編寫 心得
教案是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編寫的供教學用的具體方案。記得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套用這句話,我也要說:“教案無非是個工具?!?/p>
但據我所知,有些學??浯罅私贪傅淖饔?,把教案作為衡量教師工作的一個重要標準,甚至記入工作量進行考察。殊不知,語文知識包羅萬象,課堂教學更是師生雙邊的互動過程,老師和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極具個性色彩的人。所以,課堂教學沒有既定的程序、軌跡,有的是個性化的行為,有的是隨機產生的思維的撞擊,有的是始料不及的“特色”表現,因此,教師在課前是不可能將授課的具體過程預測出來的,課前寫好的教案有時在課堂上作用很小,甚至派不上用場。
那么,是不是教案就沒有用呢?不是。教案,作為教師教學準備的結果與教學實施的依據,無疑還是要的。教師上課要有教案,這也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提倡的是編寫適應自己、適應學生、適應課堂要求,能讓老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愉快,真正能在課堂教學中起到積極作用的好教案。
一、提要式教案
提要式教案就是不把教案備得太詳盡,以免束縛老師的思維,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就是在備課時,將預設出來的主要步驟、問題以提綱的方式寫出,從而成為老師上課的骨架,一目了然,而又條理清楚。
如《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文章的整齊美
[引導]本文的整齊美,即一種奇特的三疊排比的結構樣式。請同學們讀一遍課文,注意從頭到尾,先后出現了幾個“三”?
[討論明確]
1.鄒忌有三問:問其妻,問其妾,問其客。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
3.鄒忌解蔽,當晚有三思。
4.鄒忌入朝見威王,有三比,然后得出推論——“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5.齊王納諫,下令有三賞上賞,中賞,下賞。
6.納諫之后,齊國有三變,“三變”之后,達到了內政修明、國家強盛的目的。
(二)文章的參差美
[引導]本文不僅是整齊美。請再讀一遍課文,比較一下“三問”“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無區別。
[討論明確](略)每一處問答,都體現了不同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內心世界,突出了文章的參差美。
(三)文章的哲理美
[引導]通過鄒忌比美、設喻諷諫,使齊國走向強盛的故事,我們能夠從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請大家再讀一遍課文,進行思考,試從領導者、被領導者和普通人這三個角度進行分析。
[討論明確]
1.作為下級,既要勇于進諫,又要善于進諫。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
2.作為領導者,也應樂于納諫。
3.作為普通人,也應有自知之明。
[點撥]《鄒忌諷齊王納諫》通篇都閃爍著哲理的光輝。如果我們所有的被領導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進言,各級領導都能樂于納諫,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則我們的國家幸甚,我們的民族幸甚。
二、提問式教案
如《威尼斯商人》這一課比較長,除了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外,可設置一些問題,幫助理解。
1.這場戲矛盾沖突的焦點是什么?開始主動權在哪一方,后來又轉向哪一方?沖突轉化點在哪里?
參考:這場戲矛盾沖突的焦點是是否割安東尼奧的“一磅肉”。戲劇開始時主動權在夏洛克一方,后來又轉向安東尼奧一方。矛盾沖突的轉化點是鮑西婭的出場。
2.鮑西婭是采用什么樣的策略使夏洛克一步步走上絕路的?
參考:欲擒故縱。
3.文中塑造了夏洛克、安東尼奧、鮑西婭等人的形象,請概括他們三人的性格特征。
參考:夏洛克貪婪、陰險、冷酷、兇殘;安東尼奧高尚正直、仗義疏財、忠于友情、信守諾言;鮑西婭聰慧、熱情、勇敢。
4.一開始,威尼斯的最高行政長官——公爵答應夏洛克的要求了嗎?夏洛克是怎樣回答公爵的?
參考:(1)沒有,而是規勸夏洛克不要這樣殘忍;(2)拒絕規勸(沖突升溫)。
5.面對殘忍的夏洛克,巴薩尼奧提出了什么要求?夏洛克答應了嗎?
參考:(1)加倍償還;(2)拒絕,并催要一磅肉(沖突緊張)。
6.葛萊西安諾對夏洛克還在請求嗎?夏洛克是如何對待他的?
參考:(1)沒有,而是嚴厲指責。(2)反唇相譏(沖突白熱化)。
三、練習式教案
如《致橡樹》:
1.查資料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和社會特點。
訓練:你知道作者是個什么樣的人?《致橡樹》是一首什么樣的詩?
2.閱讀課文,初步把握詩歌內容。
訓練:初讀課文,把握其內容。
3.進一步閱讀課文,找出詩歌的意象,理解各意象的象征意義。(重點)
訓練:默讀一遍課文,劃出描寫、抒情、議論的句子,看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4.反復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詩句,背誦全文。
訓練4:反復朗讀詩文,看看文章哪些特點有利于快速背誦。
5.老師小結、補充
訓練:就詩文的內容看,作者的哪些思想值得我們學習?
篇9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多u忌諷齊王納諫》
2、借助于“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篇10
很多人都用一桶水和一瓢水來比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這個比喻沿用至今,經久不衰,確實有它的形象性在里面,不容置疑,扎實的語文功底是一個語文老師的法寶,在實習中,也處處體現著這一點。記得實習的時候,由于實習學校的部分學生進行了教改,進入高一了,老師還沒真正給他們講過句子成分“主、謂、賓”的問題。而老師在授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卻多有涉及。如:
在上文言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時候,實習的老師在講臺上和從容的說:“鄒忌諷齊王納諫”是一個兼語句,“齊王”既是鄒忌“諷”的對象作賓語,又是“納諫”的主語,即“齊王”在這里充當兩個句子成分,所以我們稱它為兼語句?!?/p>
下面的學生舉手,“老師,什么是句子成分?”
“句子的成分一般有主謂賓定狀補啊。”
學生不發話了,課堂繼續。
“‘忌不自信’是一個賓語前置句?!?/p>
此時又有學生舉手“老師什么是賓語?”
看來前面問什么是句子成分的學生真的不是“笨”的問題?!耙郧皼]有學過句子成分嗎?”
“沒有!在上次測驗的時候,老師也說‘這個句子沒有主語是一個病句’,我們都不懂。”
實習老師心想:我大學可是學了一本厚厚的《現代漢語》這點水我還是給得起的。于是上了一節句子成分語法課。
從這點來看,扎實的語文功底是我們上課游刃有余的保證,所以高師中文系的學子們在校應把中國的語言學好,多看些中外的名著,多背些詩文都是為自己走上講臺打下堅實的基礎。作為未來的語文教師,要發揮在高校易于接受新信息的特點,及時反映中文專業文藝學、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語言學、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文教學論等學科的最新動態,給相對閉塞的中小學注入新鮮血液。
老師的這桶水滿了,但怎么給也是問題,老師這桶水不應該是桶死水,而更應該是桶活水。
還是上面例子的后續,老師給學生上了一節語法課之后,就有學生問了:
“‘這個班,你把它教好了’,‘這個班’充當什么句子成分?”
“這是一個外位語,它突出的特點是,不和句中一般結構成分發生結構關系,但和句中充當結構的某一詞語(一般是代詞)復指同一對象,外位語有句首和句末兩個位置,用‘…’標示?!?/p>
“‘這桌子重得很’中的‘得’是屬于補語嗎?”
“不是,它是輔語法成分,句子除了主謂賓定狀補等一般成分,獨立語外位語等特殊成分之外,還有一些純粹起語法作用的詞語,如“因為、所以、呢、嗎、也罷?!鹊龋鼈円话悴荒軇潥w為某個句子成分,只是純粹起語法作用的輔助材料,析句時可以算是輔語法成分,也就是說這里的‘得’既不能劃歸補語也不能劃歸為中心語,它是輔語法成分。”
“老師,您用了很多我們都聽不懂的專業術語,我前面都不知道你在說什么!”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教師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往往不是桶里水少,而是什么水給學生和怎么樣給學生把握不住的問題。現在不少的師范院校都向綜合性大學靠攏,而逐漸淡化了其師范性,不重視師范生的“教法”與“學法”的指導。
師范院校文學類課程與漢語類課程和綜合大學中文系同類課程幾乎沒有什么區別,沒有突出“師范”的特點,也許很多人看到高師院校多設了《教育學》、《心理學》和《語文教學論》,但殊不知這些課程與高師學生畢業后從事中學語文教學的實際工作需要相去甚遠。
另外,大學的《寫作》課程應當強化。實習時,很多人對作文寫法,教法,改法方面尤感不足。所以,寫作不應只是大一設置,這門課程應該一直開下去,不段提高和強化學生的寫作水平,否則,很多人大二便開始丟功了,這樣,“作文指導”課怎么能不成為一大難題呢?
高師剛畢業的青年語文教師在知識結構方面往往僅限于語文教學所需要的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基礎知識,而對于真正適用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具體專業技能,卻知之不多。如:教師處理教材的能力,不少人只能照搬‘教參’,甚至到了沒有教參就不能上課的地步,上課時,按教參鸚鵡學舌,不得要領,費時多,效率低,以至造成只有增加課時才能完成教學任務的被動局面。
這些都是不善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善于進行學法指導,課堂駕馭能力低的表現。所以,除了加強師范生的“三字一話”的訓練外,更應該增加實踐性課程,如多增加試講,教育實習的時間,《語文教學論》應該聘請中小學特級教師參與講授等等。
語文老師大都要擔任班主任工作,可是目前的高等師范院校很少有開設《班主任學》課程,師范生的班主任知識只是在學公共課《教育學》和《心理學》時有所涉及,缺少系統的學習。
有不少的實習老師晚自習下班都被問到數理化的問題,有的甚至還整個實習組在備課室里進行討論。但是即使很簡單的一道數學題最后也是以表述不清告終。這確實難為了這幫從高二分到文科班后考入大學中文系直至即將畢業的四、五年中,都不在系統地接受現代自然學科知識的教育,理科知識極其貧乏。而相反,現代教育卻朝著文理滲透的方向發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的擴大,現實歡迎“多面手”的老師,但我們師范生很多僅僅停留在教授專業知識的層面上,不能通過一些邊緣學科,相關學科以及一些適應社會發展所必備的課程來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另外,教學應貼近現實生活的實際,與現實生活聯系,如現實生活中新的詞匯不斷產生,語文教育工作者就應該關注這些生活中的語言現象,特別要了解學生的現代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