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寫作背景范文
時間:2023-04-04 04:23: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寫作背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路遙;平凡的世界;鄉土情結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1)26-0018-01
一、依靠――那土地的根
在小說《平凡的世界》的剛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孫家的貧苦與潦倒,但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孫家人始終沒有放棄或者是抱怨什么,依然忍受著,與其說是忍受不如說是生活的主旋律。孫老漢始終在計劃著自己家中的事務,為了自己的弟弟為了自己的孩子而去借錢借糧,然后自己在慢慢的償還。孫老漢在努力勞動著,在那片土地上,因為他把土地當成了自己虔誠的信仰,那土地是他的根,是他的依靠。
由此我們想到路遙,不幸的遭遇在他的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但是他沒有產生憎恨,而是讓自己明白“我必須一個人”,他依然愛著那片土地,因為不管發生過什么,他始終依靠著他。他注定難以逃脫傳統鄉土文化和倫理道德的根深蒂固的影響。那片土地是他的依靠,它就想一個母親一樣孕育了一切,就像在《平凡的世界》中“睡吧,親愛的大地,我們疲勞過度的母親”“像土地一樣樸素和深厚的母親啊”等靈魂的告白。就像孫老漢的態度一樣,即使在這片土地上有過痛苦的生活,但是那份愛是不會減少的,因為那個依靠,是自己的根。
二、依戀――那土地的美
路遙的一生鐘情于陜北的黃土地,對于養育他多年的那片神圣的鄉土充滿了深深的敬意和依戀。在并不長的生命中,路遙的創作生涯始終用深深的鄉土情感和生命的沉重感來感受生活。把那片神奇的黃土地看做創作的的源泉和根植在自己內心深處的信仰?!?a href="http://www.trq119.com/haowen/41132.html" target="_blank">寫作人的生命根植在故土中,為了生命的充實飽滿,他的根須便拼命吸吮這土地的營養與水分……寫作人還要把這鄉土生活和地域性格升華到審美層面?!?/p>
《平凡的世界》的創作歷時六年,在這六年里路遙過著苦行僧的生活,他收集的東西是那么的繁雜,《平凡的世界》的創作是浩大的工程。路遙出現在田間地頭,出現在煤礦,出現在小說中的每一個情結的雛形中。在這般辛苦的勞作中,他沒有感到是多么的苦,因為他對那土地的依戀,因為那土地的美深深的吸引著他,他把小說的創作當成了一種使命,一種內心的追求。
小說中的孫少平始終有一個理想,就是能在村子里富起來,給自己家建一所像樣的房子,一個門面,孫少安根植在這片土地上默默奮斗,最終完成了自己的理想。這是典型的小農思想,我們可以看出小農思想的狹隘性,但是我們也能感受到對那片土地的依戀,是那片土地的美深深的嵌入了人們的心靈。那土地的美就是他們的生活和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喜怒哀樂。孫少安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自己離不開那片鄉土。小說的情節也是路遙情感的自然流露,他離不開那片黃土,因為那里是他情感的寄托和創造的源泉。
三、依存――那土地的魂
路遙曾經說過自己可以說是“一半農民,一半城里人,但始終是平凡人”,他想把他的矛盾心理表達出來,所以在《平凡的世界》中,作者通過孫少平的感覺表達出來這種認識:“這黃土地上養育出來的人盡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淺,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這個世界里,自有另一種復雜,另一種智慧,另一種哲學的深奧,另一種行為的偉大?!鄙倨?,金波,潤生等義無反顧的奔向了城市,在城市中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長處。他們用農村純樸的文化美德來征服城市文化,這種純樸文化美德的養成是那片土地給予的恩惠。在少平奮斗的過程里,也從一個方面體現那份土地的偉大。鄉土精神有一種粘于土地轉變為一種靈性的鄉土情懷、鄉土美質的閃光。有對土地肉體的皈依到精神的向往,那種超脫物資的精神追求漸漸的成為主旋律。
四、結束語
“他的一生充滿了苦難,但他卻用愛溫暖了人們的心靈!”路遙就像一本書,一本讓人用歲月品讀的書。我自能從另一個方面解讀,就是他對于故土的愛,“為什么我的眼淚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自己始終不能很好的把握,自能用淺薄的言語來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最后用路遙自訴來讓我們緬懷這平凡而偉大的作家:“我是一個地道的農民的兒子,我個人認為這個世界是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當然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但也是一個永遠偉大的世界。我作為這個世界里的一名普通勞動者,將永遠把普通人的世界當作我創作的一個神圣上帝,無論我們在生活中有多少的困難、痛苦,甚至不幸,但是我們仍然有理由為我們所生活過的大地和歲月而感到自豪?!?/p>
篇2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引領者;閱讀習慣;閱讀興趣;閱讀實效
葉圣陶先生說過:“在課內,閱讀的是國文教本。那用意是讓學生在閱讀教本的當兒,培養閱讀能力。憑了這一份能力,應該再閱讀其他的書,以及報紙雜志等。這才可以使閱讀能力越來越強。并且,要閱讀什么就能閱讀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可見學生除了課內要研讀好文本,還需要將學到的閱讀方法運用于閱讀實踐中,“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形成一種課內外閱讀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環。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具有和諧性,隱藏著情感、認知和智能的因素。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的潛力得到充分挖掘和發現,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1 培養習慣,構建課內外閱讀體系
書香浸潤校園,構建校園文化,近年來我校構建“書香校園”的偉大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希望讀書成為師生們的共同習慣,真正做到“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覺得正是引領學生課內外閱讀的良機。
1.1 美好晨光,品誦經典
充分利用晨會課前的二十分鐘,由值日班長帶領開展《品誦美文 傳承經典》校本教材晨誦活動,并堅持每日誦讀,使“習慣成自然”,孩子們不覺得誦讀是額外的負擔。孩子們在瑯瑯的讀書聲中吟誦經典,培養語言的感受能力,水到渠成,熟讀成誦?!耙惶熘嬙谟诔俊保虝旱亩昼姷某孔x,讓孩子們在經典文化中徜徉,滿足了求知欲,養成了良好的晨讀習慣。
1.2 課間時段,書香飄動
學校創建了“班級漂流箱”,課間向學生開放。教室后的空曠地都設立成了由班干管理的流動書吧,每個流動書吧由一個簡易的書箱和幾張桌椅構成。每到課間,同學們都簇擁在流動書吧周圍,如饑似渴地閱讀著心愛的圖書,吮吸著知識的甘露。班級漂流箱每星期與其他班級交換一次,這種形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閱讀的積極性,不抓緊看書,書就飄走了,這勾起了他們腦中“書蟲”意識,不少學生從此對閱讀產生濃厚興趣,喜歡上了閱讀。
1.3 創設情境,促進閱讀
根據班級中學生的閱讀熱情定期評選“閱讀之星”,再聯系孩子們的閱讀摘抄,評選學校的“書香少年”,并積極配合學校組織學生參加“同讀一本書”現場作文比賽以及知識大賽。學生在這樣的讀書活動的大情境下,閱讀熱情高漲,持之以恒,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就慢慢培養起來了。
2 激發興趣,達到課內外閱讀的融合
2.1 立足課堂,引發興趣
在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時,教師要以課本為依托,抓住要點,傳授方法,在孩子動情時,引發孩子的閱讀欲望,進行課外延伸,拓展閱讀。例如,教學《這片土地是神圣的》課文時,學生在研讀文本,熟讀深思,自由感悟中領會到印第安人熱愛土地的情感,孩子們的內心也洋溢著對自己的腳下這片神圣土地的熱愛,同時更被西雅圖動人心弦的演說所感染。此時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課外閱讀《西雅圖酋長的宣言》和《感動一個國家的文字》,以此加深了解西雅圖這位偉大、神奇的人物和領略演講的魅力。在教學獨立閱讀課文畢淑敏的《學會看病》時,就帶領學生領略文章的樸實及細膩的細節描寫,再以扶帶放讓學生閱讀補充材料中的《剝豆》一課,而后學生總結兩篇文章的相似之處,都從母親的視角通過心理的描寫推動故事的發展,表現母愛的偉大,使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在平凡的事物中選材也能感人至深。
2.2 利用課外書屋,牽引興趣
“課外書屋”是每一個主題單元的延續,人教版語文課本五年級上下冊和六年級上冊各有兩次的“課外書屋”的編排,“課外書屋”推薦閱讀的書目內容精彩紛呈,有科普作品閱讀,如五年級上冊第三組維?比安基的《森林報》等;有漫畫作品閱讀,如五年級上冊第六組的埃?奧?布勞恩的《父與子》;有小說閱讀,如五年級下冊第二組高爾基自傳體小說《童年》?!罢n外書屋”不僅內容豐富,而且編排形式多樣,有推薦一本書的閱讀,如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西游記》;有推薦同一組題不同作品的閱讀,如六年級上冊第三組的蒙格瑪麗的《綠山墻的安妮》、曹文軒的《根鳥》、黑柳徹子的《窗邊的小豆豆》等。就是這樣一個完美的平臺,每次教學一定會把“課外書屋”作為重彩戲,設置懸念,充分調動學生的胃口,牽引興趣,讓他們人人樂于參與到閱讀行列中來。同時,“課外書屋”把整本書引入課堂,體現了由單篇課文到整本書的拓展閱讀,有利于學生從精讀到略讀、瀏覽的閱讀方式的轉變和培養,從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3 依法導讀,落實課內外閱讀的實效
3.1 定量
每學期期初,筆者都會根據學校的“同讀一本書”活動必讀書目和“書香校園”推薦的閱讀書目以及本班學生的特點,精心選定二十本圖書,公布出來。學生或辦卡借閱,或上當當網購買,或上網閱讀,或交換閱讀,定好各自的計劃,保證這些書都能隨時出現在自己的眼前。
3.2 定時
學生每天保證課內外閱讀時間達1小時以上,在校老師督促,孩子基本都能保證完成;同時筆者要求孩子們制定家庭快樂閱讀卡,內容包括閱讀時間、閱讀書目、自我評價、家長評價、積累背誦等。并每本書的閱讀時間規定為兩周左右。這樣老師每天都能了解孩子在家的閱讀情況。
3.3 定性
學生的閱讀多是流于形式,多是以了解故事的情節為主,所以要引導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讀一本書,并做好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內容也可經常更換,可以摘抄好詞佳句,精彩細節描寫、人物評價、續編故事、寫讀后感或心得體會等。為激發孩子的積極性,組織開展讀書筆記展示評比;每兩周一次的讀書交流會;還將孩子的讀后感參加征文比賽……長期的閱讀積累,厚積而薄發,也開啟了孩子們寫作的大門,孩子們對待習作有信心了,班級中有1/3的學生在校、市、全國的征文比賽中獲獎。孩子們嘗到了甜頭,對閱讀的興致更濃了。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遍喿x能啟迪我們的智慧,陶冶我們的情操,愉悅我們的身心,豐盈我們的人生?!耙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國民的閱讀水平。”由此,筆者愿意做一個學生課內外閱讀的引領者,帶領孩子們走向優秀、走向幸福、走向精彩的人生!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陶有峰.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融合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1.
[3] 林南.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C].福州市小學優秀論文匯編,2008:63-64.
篇3
編者按:現代文閱讀是高考語文試題中的重點和難點,所占分值高,篇幅大,而且答題的主觀性強。許多考生在解答此題時往往是“跟著感覺走”,或者是一味地依賴“臨場發揮”,沒有形成合理的解題方法和思路。其實,只要我們扎實掌握了一定的解答思路、步驟和技巧,熟悉了各種文體閱讀的解題方法,現代文閱讀這只“攔路虎”也是可以輕松拿下的。
高考現代文閱讀是許多考生丟分最多的一道題。丟分的原因無非兩個:一是心理素質不過關,對此題產生畏難情緒,信心不足,應試時緊張焦慮,不知從何下手;二是解題方法不當,隔靴搔癢,答不到點子上,從而失分。其實現代文閱讀并不可怕,它是有規律可循,有方法技巧可用的。具體說來,有以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準確解題。
一、平心靜氣來閱讀
在解答現代文閱讀題時,很多考生一見到材料陌生,立馬就心里發慌,被題目嚇倒,從而稀里糊涂亂答一氣。其實,我們應該反過來想想,正因為材料陌生,才能擴大我們的知識面,讓我們獲取到更多書本上沒有的信息,這其實是一個難得的學習新知識的機會。再者,不管材料如何新穎,如何陌生,它都只不過是被用來作為一個載體而已,考查的還是語文知識。因此只要我們心態平和,帶著欣賞的眼光,抱著學習的態度去閱讀、理解,就一定會有收獲。在這種心態下,現代文閱讀題或許不會顯得那么可怕。
二、明確文體抓特征
閱讀時,先要明確選文的文體,不同文體有不同特征,因而閱讀理解時也就有所側重。散文離不開情,試題往往圍繞“情”做文章,因此閱讀時就應注意圍繞“情”來展開思考:表達了什么“情感”,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情”,抒“情”的依托物是什么,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表“情”的。閱讀議論文,就要把握住文章的論點,看它運用了哪些論據,是用什么方法論證的,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結構。自然科學類,其內容往往是新的科學發現、研究成果,一般涉及:發現、發明的內涵,依據,特點,研究過程,評價,意義及運用。如2002年的“沙塵暴”和2003年的“全球變暖”,材料就涉及概念的內涵、原因及解決辦法。而社會科學類,則是要告訴人們某種思想、理論觀點。如2001年“銅奔馬正名”就涉及了觀點和論據。小說則主要把握作者在怎樣的背景下,通過怎樣的情節,塑造了具有什么性格特點的人物,從而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生活。
三、立足整體扣主旨
高考現代文閱讀題的設置,與平時的語文教學是一致的,也強調整體把握。因此解題時,要從整體出發,通讀全文,弄清線索,理清思路,進而把握文章主旨。局部服從整體,整體弄清了,局部也就明白了。思路理清了,才知道每一段、每一句話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相互間的關系。
例 2000年高考卷第23題:最后一段寫道:“但人們告訴我:外層空間能看到的地球惟一的人工痕跡,就是你呵,長城!”
第②問:“聯系全文看,這段文字表達的意思是什么?”
回答這一問題就涉及文章的主旨,不通過整體閱讀,是難以解決問題的。文章以長城為象征,從深秋說起,引入對歷史的回答與反思,再從歷史回到現實,在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中揭示主旨。其主旨是:反對封閉,提倡開放;反對愚鈍,鼓勵自信。聯系主旨,答案就明確了: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偉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開放的沖蕩。
四、把握內容看標志
要快速而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除了理清作者思路,明確文章主旨外,還有一條捷徑可走,那就是抓住一些標志性的語言來理解。具體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1. 關注標題
絕大多數文章的標題都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達作者觀點的作用,如從文章的標題入手,明確文章的表現對象,并且多方設問:本文的表現對象是什么?作者是從哪些方面表現這一對象的?表現了對象的什么?為什么要表現這一對象?如能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把握文章大意。
2. 關注注釋
文章中的注釋有多種作用,或提示寫作背景,或揭示主要內容,或表明人物關系,或指明出處、注音釋義,作用不一而足。而且它對理解文章、解答問題也常常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1991年高考第34題的標準答案為“托爾斯泰誕生一百周年”,細心的同學就是在文章下面的注釋中發現這一信息的。
3. 關注指代語
文章為了簡潔,往往用指代語。高考中也常有對“此”“這”“它”“這樣”等指代內容的考查。這些指代的內容多數應從這個指示代詞所在的上文尋找答案,比如1997年高考第26題“文中的‘兩重桎梏’分別指的是什么”,這個答案就要通過對“兩重桎梏”所在的第5段及上一段的分析來解決。當然,也有要從下文尋找答案的,這時指示代詞后面往往有冒號,如“可能出現這樣的情形:……”“這樣”指代的內容就必須在下文中尋找。
4. 關注重點詞語
重點詞語包括關聯詞語、表程度和范圍的副詞、例舉性的詞語、解說性的詞語及概括性的詞語等。這些詞語對我們快速準確把握文章內容有極大的幫助。
5. 關注重要句子
所謂重要句子,是指文中的主旨句、總結句、過渡句,甚至抒情議論性的句子等。它們對理解文章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只要理解了這些句子,也就不難把握文章內容。
6. 關注標點符號
標點符號對我們快速把握文章內容也有幫助,如:分號往往表示前后是并列關系(意思相對或相反);冒號則提示下文或小結上文;而破折號則帶有解釋的作用等。
五、審清題目巧回答
審題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明確題干要求。高考試題的題干往往給考生提示了諸如答題角度、答題范圍、命題意圖等隱含信息,讀懂了題意,答題時就能克服盲目性,做到有的放矢,從而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了;二是分析分值設置,推斷得分點。如4分的題一般可分為兩點表述,6分的題可分為三點來表述,這樣就可以做到答題充分、到位。
具體答題時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 直接抄錄
高考中的現代文閱讀一般有一道題目是可以從原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而且往往是現代文閱讀題的第一題。能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的盡量在原文中找,不可自作聰明,勉強用自己的話概括。如2000年高考卷第21題要求回答“又是如何看待長城現實的”。這一題有點難度,因為作者對長城現實的看法,是與對四面八方億萬游人的描寫結合在一起的。但是,只要認真閱讀,就會發現“現在你敞開胸襟了”,“你顯得十分開放,而又充滿自信”這樣一些關鍵句。其中關鍵詞是“開放”“自信”,把它組合為“開放自信”就回答了題干設置的問題。
2. 提取整合
解答現代文閱讀主觀題,從文章中找到中心句或關鍵句以后有時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語句太長,或語句中含有不合題目要求的其它信息,這時我們可以從句中提取關鍵詞語,根據題意對有用的語言信息進行加工改造,優化重組來答題。
例2003年全國卷第19題:“從文中看,身上都給人們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過28個字)”
“從文中看”就要求對文章的思路結構作必要的整合,該題答案在文中的相關信息,很顯然就是“童年的烙印”這個詞語所在的第2自然段:
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他從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親族的逗弄中開始體會愛。鄉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輩輩都植根在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歡離合的家史,在聽祖母講故事的同時,就種在小小的心坎里。鄰里鄉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橫豎呼吸著同一的空氣,濡染著同一的風習,千絲萬縷沾著邊。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但童年的烙印,卻像春蠶作繭,緊緊地包著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
這一段共七句話,是總分總的結構。題目出在第⑦句,第⑦句是③④⑤⑥句的總結句。那么題目所問的“哪些”,當然涵蓋在③④⑤⑥句中。由四句話概括出四個要點,并且要不超過28個字。這里既需要概括文意的能力,又需要能對文字進行整合的能力。
3. 理解表述
高考中還有一些閱讀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答題,而且有字數的限制,這類題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比較高,題目難度也大。解答這類題就要學會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共同點,然后利用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把這些具體形象化的語言轉換為抽象、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
例2002年高考卷第20題:“知音的傳說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一部分,根據文意,分兩點對此概括說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