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春齊師伐我范文
時間:2023-04-05 13:36: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十年春齊師伐我,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史記;世家;取材
司馬遷《史記》取材之富,途徑之廣,標準之嚴,前人已有詳述[1]。對于先秦諸侯國歷史的記敘,《史記》的參考資料之一即各諸侯國自己修纂的史書。它們在《史記》中統稱為“史記”,例如:
《史記?周本紀》云:“周太史伯陽讀史記?!闭x:“諸侯皆有史以記事,故曰史記?!盵2]147-148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稱孔子“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盵2]509
《史記?天官書》云:“余觀史記,考行事?!盵2]1350
《史記?太史公自序》云:“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馀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盵2]3295又“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史記石室金匱之書。”[2]3296
《史記》也提到了具體的諸侯國史書,如“秦記”:
《史記?六國年表》云:“太史公讀秦記?!彼麟[云:“即秦國之史記也?!盵2]685-686又“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盵2]686
然而《史記》中有無直接的證據表明其取材于各諸侯國的史書呢?各諸侯國的歷史主要記錄于《史記》的“世家”部分。在這部分文本中,筆者發現數十條含有第一人稱“我”字的記錄,可證司馬遷在撰寫各諸侯國歷史時,確實參考了各國自己修纂的國史?,F將相關條目摘出,錄之如下:
《史記?吳太伯世家》:
王諸樊元年……秋,吳伐楚,楚敗我師。[2]1450
《史記?魯周公世家》:
成公二年春,齊伐取我隆。夏,……齊復歸我侵地。[2]1537
(定公)七年,齊伐我,取鄆。[2]1543
(哀公)八年,……齊伐我,取三邑?!迥辏R歸我侵地。[2]1545
(頃公)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2]1547
《史記?燕召公世家》:
(莊公)二十七年,山戎來侵我,齊桓公救燕,遂北伐山戎而還。[2]1552
易王初立,齊宣王因燕喪伐我,取十城。[2]1554
武成王七年,齊田單伐我,拔中陽。[2]1559
(代王)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薊,燕王亡,徙居遼東,斬丹以獻秦。[2]1561
《史記?晉世家》:
(文公九年)十二月,秦兵過我郊。[2]1670
(襄公)四年,秦繆公大興兵伐我,度河,取王官,封尸而去。[2]1670
(景公三年)楚虜我將智。[2]1677
(悼公十一年)冬,秦取我櫟。[2]1682
《史記?楚世家》:
(悼王)十一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2]1720
(肅王)十年,魏取我魯陽。[2]1720
十一年,威王卒,子懷王熊槐立。魏聞楚喪,伐楚,取我陘山。[2]1721
(懷王)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裨將軍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漢中之郡。……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復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2]1724-1727
(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秦復拔我巫、黔中郡。二十三年,襄王乃收東地兵,得十馀萬,復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為郡,距秦。[2]1735
(王負芻)四年,秦將王翦破我軍於蘄。[2]1737
《史記?趙世家》:
(敬侯)四年,魏敗我兔臺。筑剛平以侵衛。五年,齊、魏為衛攻趙,取我剛平。[2]1798
(成侯)三年……魏敗我藺?!迥辏R于鄄。魏敗我懷。攻鄭,敗之,以與韓,韓與我長子?!辏簲∥?,取皮牢。……二十一年,魏圍我邯鄲。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鄲,齊亦敗魏於桂陵。二十四年,魏歸我邯鄲,與魏盟漳水上。秦攻我藺。[2]1799-1801
(肅侯)十八年,齊、魏伐我,我決河水灌之,兵去。二十二年,張儀相秦。趙疵與秦戰,敗,秦殺疵河西,取我藺、離石。[2]1803
(武靈王)九年,與韓、魏共擊秦,秦敗我,斬首八萬級。齊敗我觀澤。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陽?!辏匕挝姨A。[2]1804
(惠文王)十七年,……秦怨趙不與己擊齊,伐趙,拔我兩城。十八年,秦拔我石城?!拍?,秦取我二城?!迥辏貙灼鹌莆胰A陽,得一將軍。[2]1820-1821
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四?,……秦拔我榆次三十七城?!?,……秦拔我晉陽。[2]1822-1829
《史記?魏世家》:
(魏文侯)二十四年,秦伐我,至陽狐。……三十五年,齊伐取我襄陵。三十六年,秦侵我陰晉。三十八年,伐秦,敗我武下,得其將識。[2]1839-1841
(武侯)九年,翟敗我于。[2]1842
(惠王)三年,齊敗我觀?!拍辏№n于。與秦戰少梁,虜我將公孫痤,取龐?!吣?,與秦戰元里,秦取我少梁?!拍辏T侯圍我襄陵?!荒?,秦、趙、齊共伐我,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2]1844-1847
(襄王)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于雕陰,圍我焦、曲沃……六年,與秦會應。秦取我汾陰、皮氏、焦。……七年,……秦降我蒲陽。八年,秦歸我焦、曲沃。十二年,楚敗我襄陵。……十三年,……秦取我曲沃、平周。[2]1848-1849
(哀王)二年,齊敗我觀津。五年,秦使樗里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門。……十二年,……秦來伐我皮氏,未拔而解。……十六年,秦拔我蒲反、陽晉、封陵。十七年,……秦予我蒲反?!?,秦復予我河外及封陵為和。[2]1850-1852
昭王元年,秦拔我襄城。二年,與秦戰,我不利。三年,佐韓攻秦,秦將白起敗我軍伊闕二十四萬。……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陽之城。十年,齊滅宋,宋王死我溫?!?,秦拔我安城。[2]1853
安王元年,秦拔我兩城。二年,又拔我二城……。三年,秦拔我四城,斬首四萬。四年,秦破我及韓、趙,殺十五萬人,走我將芒卯?!拍辏匕挝覒??!荒?,秦拔我丘。[2]1854
景王元年,秦拔我二十城,以為秦東郡。二年,秦拔我朝歌?!?,秦拔我汲。五年,秦拔我垣、蒲陽、衍。[2]1863
《史記?韓世家》:
(景侯)二年,鄭敗我負黍?!拍辏崌谊柕?。[2]1867
(列侯)九年,秦伐我宜陽,取六邑。[2]1867
懿侯二年,魏敗我馬陵?!拍辏簲∥?。[2]1868
昭侯元年,秦敗我西山。二年,宋取我黃池?!哪?,秦來拔我宜陽。[2]1868-1869
(宣惠王)八年,魏敗我將韓舉?!模胤∥役?。十六年,秦敗我魚。……十九年,大破我岸門。[2]1869-1871
(襄王四年)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陽。五年,秦拔我宜陽,斬首六萬?!辏貜团c我武遂。九年,秦復取我武遂。……十一年,秦伐我,取穰?!?,秦與我河外及武遂。[2]1872-1876
王三年,……秦敗我二十四萬,虜喜伊闕。五年,秦拔我宛?!?,秦敗我師于夏山?!?,趙、魏攻我華陽。[2]1876-1877
(桓惠王)九年,秦拔我陘,城汾旁。十年,秦擊我於太行,我上黨郡守以上黨郡降趙?!吣?,秦拔我陽城、負黍?!哪?,秦拔我城皋、滎陽。二十六年,秦悉拔我上黨。二十九年,秦拔我十三城。[2]1877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齊威王元年,三晉因齊喪來伐我靈丘?!?,魯伐我,入陽關。晉伐我,至博陵。七年,衛伐我,取薛陵。九年,趙伐我,取甄?!w人歸我長城。[2]1888
(宣王)十年,楚圍我徐州。[2]1894
(王)三十九年,秦來伐,拔我列城九。四十年,燕、秦、楚、三晉合謀,各出銳師以伐,敗我濟西。[2]1900
(襄王)十四年,秦擊我剛壽。[2]1901
雖然司馬遷在撰寫《史記》中各諸侯國的歷史時參考了《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書,但是這些資料的價值同各國國史相比,孰輕孰重自不待言。在以上含有“我”字的事件之中,其發生時間從春秋至戰國,除了《吳太伯世家》和《魯周公世家》止于與楚國的戰爭外,其余各諸侯國皆止于秦國的來襲和勝利。秦滅六國,統一天下,自此諸侯國既已不存,各國國史自然也無需再續。這與以上各國含“我”字事件的最后時間是相吻合的,即無秦滅六國以后的記載。在司馬遷所處的時代,要憑一己之力完成《史記》這樣大部頭的通史之作,對龐雜的史料圓融無礙猶如一氣呵成,并且兼顧文辭與史實,這是很難辦到的。之所以會出現大量的“我”字,應是由于司馬遷在抄纂史料時未加刪改和圓融所致。這不僅沒有造成閱讀上的困難,反而為人們了解《史記》的取材提供了一些直接證據。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左傳 伏筆 說明歷史
一
《左傳》亦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舊傳為春秋時左丘明所作[1],是一部杰出的史傳文著作,多用史實解釋《春秋》,記事詳明。其原本與《春秋》各自成帙,西晉杜預(字元凱)合《左氏春秋》與《春秋經》作《春秋左氏經傳集解》[2]?!蹲髠鳌菲鹩隰旊[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于魯悼公四年(前463年),涵蓋約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將眾多紛雜的歷史事件敘述得清楚、得當,不僅在史學上價值很高,在文學上也有突出的歷史地位。清代劉熙載說:“煩而不整、俗而不典、書不實錄、賞罰不中、文不勝質,史家謂之五難,評左氏者,借是說以反觀之,亦可知其眾美兼擅矣。”[3]在左氏高超的敘述手法中,伏筆的運用,是他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伏筆是“文章描寫、敘述的一種手法,指作者對將要在作品中出現的人或事物,預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應?!盵4]《左傳》中多處運用了伏筆,共計達二百多處,而且伏筆運用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前人對于《左傳》中的伏筆,專門研究的很少。
清劉熙載《藝概》:“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后必顧之,在篇末則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后顧之。顧、注,亦所謂文眼者也?!盵5]王凱符在《古代文章學概論》中認為:此處的“顧”應解釋為“照應”,而“注”則解釋為“伏筆”。劉熙載僅是從寫作角度談伏筆,并未涉及具體文本。
評點家馮李驊《讀〈左〉卮言》里說《左傳》有二十八敘法[6],其中的預敘,我以為就是《左傳》中伏筆的別稱。
還要提到,宋代王應麟在《玉?!分姓f,《左傳》“或先經以始后經之事,或后經以終前經之義,或依經以辯理,或錯經以合異”[7]。這雖是主要論述《左傳》與《春秋經》的關系,但倘若從廣義之伏筆來看,“先經以始后經之事”也隱約含有伏筆的意味。
二
《左傳》對伏筆的運用,雖都是在人或事之前預著一筆,但具體運用伏筆時卻多種多樣,不拘一格,充分顯示了《左傳》作者出神入化的文學技巧。
1.以諸侯之間的政治、軍事事件為伏筆
① 隱公元年:“鄭共叔之亂,公孫滑出奔衛。衛人為之伐鄭,取廩延?!盵8]故隱公二年:“鄭人伐衛,討公孫滑之亂也。”
② 隱公四年:“宋殤公之即位也,公子馮出奔鄭;鄭人欲納之,及衛州吁立,將修先君之怨于鄭……于是陳、蔡方睦于衛,故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编嵢瞬桓?,隱公五年,鄭人有了一個復仇機會:“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鄭曰:‘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為道?!嵢艘酝鯉煏?,伐宋,入其郛,以報東門之役。”
③ 文公七年:“秋八月,齊侯、宋公、衛侯、陳侯、鄭伯、許男、曹伯會晉趙盾,盟于扈。晉侯立故也。公后至,故不書所會?!边@個遲到招來了文公八年“晉人以扈之盟來討”。
由上可見,諸侯之間發生的各種小戰爭,有很多是由相互報復、外交失誤導致,其原因繁不勝繁,《左傳》采用伏筆,并加以點明,使得“煩而變整”,有利于說明歷史。
2.以倒敘為伏筆
① 莊公八年:“初,公孫無知謔于雍廩?!庇谑乔f公九年:“九年春,齊大夫雍廩殺無知?!?/p>
② 僖公五年:“初,晉侯使士蒍為二公子筑蒲與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訴之。公使讓之,士蒍稽首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戚,憂必讎焉?!睙o戎而城,讎必保焉。寇讎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讎之保,不忠。失忠與敬,何以事君?《詩》云:“懷德惟寧,宗子惟城?!本湫薜露套谧樱纬侨缰??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退而賦曰:‘狐裘龍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果然,僖公六年“六年春,晉侯使賈華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笔可J多年之前就已經預見到晉國將亂,《左傳》用倒敘為伏筆點明晉國局勢。
3.以預言為伏筆
① 桓公十七年:“初,鄭伯將以高渠彌為卿。昭公惡之,固諫,不聽。昭公立,懼其殺己也,辛卯,弒昭公而立公子亹?!舆_曰:‘高伯其為戮乎?復惡,已甚矣!’”果如其言,桓公十八年:“秋,齊侯師于首止。子繻會之,高渠彌相。七月戊戌,齊人殺子繻而轘高渠彌?!?/p>
② 僖公二十一年:“秋,諸侯會宋公于盂。子魚曰:‘禍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執宋公以伐宋。冬,會于薄以釋之。子魚曰:‘禍猶未也,未足以懲君?!辟夜辏骸叭?,鄭伯如楚。夏,宋公伐鄭。子魚曰:‘所謂禍在此矣?!朔ニ我跃揉??!螏煍】?。公傷股,門官殲焉?!彼蜗骞捎谟?,招致泓之戰的敗績,子魚準確地預言了宋襄公這一禍事的到來。
4.以神鬼、占卜、異象為伏筆
① 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庚辰,將殯于曲沃,出絳,柩有聲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惫?,鬼魂之命靈驗了。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殽,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p>
② 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晉卜偃曰:‘期年將有大咎,幾亡國?!辟夜迥辏骸扒夭x。卜徒父筮之曰:‘吉!涉河,侯車敗?!懼瑢υ唬骸舜蠹?。三敗必獲晉君!其卦遇《盅》,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馀,獲其雄狐。”夫狐《盅》,必其君也。《盅》之貞,風也;其悔,山也。歲云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實落材亡,不敗何待?’”晉異象表明有大災難、秦卜筮戰果,都預示晉軍將大敗。僖公十五年:“三敗,及韓?!尚?,戰于韓原?!孬@晉侯以歸?!?/p>
5.以瑣事、小事為伏筆
① 桓公元年:“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艷!’”華父督對孔父之妻已生歹念,于是,桓公二年:“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p>
② 桓公三年:“芮伯萬之母芮姜惡芮伯之多寵人也,故逐之,出居于魏?!鳖A先交待芮伯居魏,桓公四年:“秋,秦師侵芮,敗焉……冬,王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
③ 僖公三年:“齊侯與蔡姬乘舟于囿,蕩公。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之絕也。蔡人嫁之。”齊侯與蔡姬夫妻間玩笑開大了一些,蔡人讓蔡姬改嫁,得罪了齊侯。僖公四年:“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眱蓢鴳鸲?,實始于僖公三年“乘舟”之事。
6.以雙方言行為伏筆
劉熙載說:“左氏敘戰之將勝者,必先有戒懼之意,如韓原秦穆之言,城濮晉文之言,邲楚莊之言皆是也。不勝者反此。觀指睹歸,故文貴于所以然處著筆?!盵9]劉氏之論述,十分精辟,《左傳》中大凡大戰未始,將獲勝的一方總是言語、行動十分小心,努力合于禮儀,體恤百姓。而要失敗的一方卻驕橫跋扈,不聽勸諫,四處作惡。這也是《左傳》作為史書,警勸后人之處。
三
《左傳》對于伏筆的運用,很有特點。首先,運用伏筆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上面已總結了六種伏筆的運用方式,相信還有其它一些形式,由于本人學力所限,尚未發現。其次,《左傳》運用伏筆大都不著痕跡。若不是細細查看,前后貫連,就不易看出伏筆。由于《左傳》是一部史書,它所記載的事件,人們多會從歷史角度,即事件本身存在這一角度來接受,大多將事件之間的關系視為平行的,忽略了事件之間的聯系;又因為伏筆往往是與將發生的事毫無相關之處,隱蔽性強,是一條歷史發展的內線;加之《左傳》作者高超的文學技巧,使得伏筆的運用不著痕跡,鬼斧神功。我想,這大概就是很少有人專門研究《左傳》中伏筆的原因吧。再次,《左傳》中的伏筆大多是一種先知先覺式的,使人感覺整個歷史的發展都有一種內在的秩序和方向。而且伏筆中有很多是鬼神占卜之說,我們不能據此就確定《左傳》作者相信鬼神占卜,但不可否認,其中包含了一種宿命論的歷史觀。至于眾多鬼神占卜的出現,我想,一個原因是,古代巫史不分,因而史書中多夾雜有神鬼之事的記載,左丘明在引用古史時難免會引到一些神鬼異事。還有一個原因,是由于后天造成的。左丘明是在占有史實之后,來寫《左傳》的。馮李驊說《左傳》“議論之精,辭令之妙,都經妙手刪潤,然尚有底本。至敘事全由自己剪裁。”[10]也就是說是記載前人之事,在通曉史實的情況下,加以整理,加之時代的局限,產生一些唯心的觀念也情有可原。
四
伏筆的運用,為《左傳》增光添彩。首先,體現在文學性上:二百五十多年的歷史,紛繁蕪雜,千頭萬緒,極不易把握。伏筆不僅從結構上使得文章前后呼應、渾然一體,而且使文章更雋永,更耐人尋味,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同時,由于伏筆多是較細小的事件,更細膩地刻畫了一些人物形象,如衛州吁、秦穆公、晉文公等,增強了《左傳》的文學性。而《左傳》就其主要方面看,更大的意義在于歷史學方面的價值。伏筆的運用,對《左傳》史學上的意義也起了很大作用?!蹲髠鳌凡幌瘛洞呵锝洝纺菢?,單是記錄歷史,它更要說明歷史。運用伏筆,使讀者清楚事件發生的原委,了解歷史發展的原因。《御覽》六百十引桓譚《新論》曰:“左氏經之與傳,猶衣之表里相待而成。有經而無傳,使圣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笨梢?,《左傳》在說明歷史、傳達歷史上,成就遠高于《春秋經》以及《公羊傳》、《穀梁傳》。這其中,伏筆的運用功不可沒??偠灾?,《左傳》同時在文學和歷史學上具有極高的成就,都和運用伏筆有關。伏筆的運用,將《左傳》的文學性與史學性緊密結合在一起。
五
《左傳》運用伏筆來寫史,對后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由于秦代之前的歷史典籍,大都失傳,《左傳》是幸存下來的幾種古本之一,對后來寫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妒酚洝纷髡咚抉R遷讀過《左傳》[11],并受其影響,在《史記》中也繼承了運用伏筆寫史的方法。其后的《漢書》、《資治通鑒》等也是如此?!蹲髠鳌分械姆P不但在史學上有其深遠影響,在文學上也是后世的典范。在寫作技巧上,《左傳》與小說是相通的,其后許多小說家在技巧上很自然地受它影響。伏筆作為一種寫作技巧,自然也會對后世小說產生作用,特別是文言小說。
還要談到的是,時下流行“戲說”,將很多歷史題材弄得少了歷史的“味道”,流于媚俗,更有甚者,胡編濫造,歪曲歷史,對如何把握娛樂性與歷史真實性處理得不好。我想,我們應該多向《左傳》學習,它在這方面取得的極大的成功,值得我們研究。對《左傳》中伏筆的價值及其在《左傳》文學性與史學性兩方面的貢獻,我們還沒有充分的認識。本文還只是一個初步的探索,希望能拋磚引玉,引發大家更深一層研究的興趣。
注釋
[1] 唐·孔穎達《十三經注疏》:“沈氏云:《嚴氏春秋》引《觀周篇》云:孔子將修春秋,與左丘明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歸而修春秋之經。丘明為傳。”宋人王應麟《玉?!分幸嗳缡?。
[2] 清·周中孚《鄭堂語書記》卷十:“按《漢志》載,春秋古經十二篇,左氏三十卷,是經與傳各自為帙,自元凱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比,其義類比,各隨而解之,名曰經傳集解。”
[3]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
[4]引自《辭海》1989年版第245頁。
[5]同[3]。
[6]二十八敘法為:正敘、原敘、順敘、倒敘、實敘、虛敘、明敘、暗敘、預敘、補敘、類敘、串敘、攤敘、簇敘、對敘、錯敘、插敘、帶敘、拾敘、陪敘、零敘、復敘、間議夾敘、連經駕敘、述言代敘、趁文滾敘、凌空提敘、斷案結敘。
[7] 宋·王應麟《玉?!肪硭氖啊端囄闹尽吩疲骸笄鹈?,魯史也?!茄郧鹈鳛閭鳎云湫兆?,故號為左氏傳也,或先經以始后經之事,或后經以終前經之義,或依經以辯理,或錯經以合異?!?/p>
[8]引自《十三經注疏》。《左傳》原文均引自此書。
[9]同[3]。
[10]馮李驊《讀〈左〉卮言》。
[11]《史記·吳太伯世家》:“余讀春秋古文……”。
篇3
關鍵詞:《詩經·擊鼓》;春秋時期;衛國;聯姻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4)02-0147-05
在《詩經》中,《擊鼓》為《邶風》第六首。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毛序》稱:“《擊鼓》,怨州吁也。衛州吁用兵暴亂,使公孫文仲將而平陳與宋,國人怨其勇而無禮也?!编嵐{、孔疏、三家《詩》等均持相同觀點。①這樣,《擊鼓》被長期定義為一首戰爭詩,詩本事或是“戍卒思歸”,或是“軍士厭戰”。結合歷史資料與詩歌文本分析,筆者認為,《擊鼓》創作的時代背景,應是北狄侵衛,衛懿公被殺,宋桓公迎接衛國遺民渡過黃河,立衛戴公于漕邑。詩人乃是衛國公族女子,她隨孫子仲遠嫁陳國陳宣公,并促使陳國與宋國結盟,免除宋國幫助衛國復興的后顧之憂。但并沒有完全達到目的,該詩為怨恨陳宣公之辭。
一、詩人南行的時代背景與目的
《擊鼓》共五章二十句,前兩章反映了詩人南行的背景與目的。首章:“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在敲擊的鼓聲之中積極操練士卒,為了國家的疆土而修筑漕邑的城池,是詩人南行之時看到的衛國情形?!巴羾卿睢币痪?,“土”指“啟土”,《尚書·武成》:“先王建邦啟土。”“土國”指為衛國開疆擴土?!俺恰睘橹?,《大雅·烝民》:“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薄颁睢?,清陳奐《毛詩傳疏》:“衛都朝歌,漕邑乃在河東。……后狄滅河西之衛,而立戴公于漕,即此邑矣。今河南衛輝府滑縣,春秋時衛之漕邑,漕古作曹?!薄八柬毰c漕,我心悠悠”(《詩經·泉水》)以及“驅馬悠悠,言至于漕”(《詩經·載馳》)中的“漕”,均指這個被衛人修筑的漕邑。
據《左傳·湣公二年》記載:“冬,十二月,狄人伐衛?!薄凹埃ㄐl)敗,宋桓公逆諸河,宵濟。衛之遺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益之以共、滕之民為五千人。立戴公以廬于曹?!庇謸妒T侯年表》,衛戴公元年(前660),“翟伐我。(懿)公好鶴,士不戰,滅我國。國怨,惠公亂,滅其后,更立黔牟弟”?!肚迦A大學藏戰國竹簡(貳)》釋文“第四章”:“周惠王立十又七年(前660),赤翟王峁虎起師伐衛,大敗衛師于睘,幽侯滅焉。翟遂居衛,衛人乃東涉河,遷于曹,焉立戴公申,公子啟方奔齊?!雹诰C上所述,公元前660年的冬十二月,狄(翟)人伐衛,殺掉幽侯(衛懿公)。在宋桓公的幫助下,新立衛戴公,并“廬于曹”。從狄人伐衛至衛戴公新立,都發生在短短的一個月之內。“廬于曹”,杜注:“廬,舍也。曹,衛下邑。戴公名申,立一年卒,而立文公。”正義:“《周禮·秋官》:‘野廬氏掌道路、宿息。’《地官·遺人》云:‘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是廬為舍也。廬于曹者,言隨宜寄舍耳。曹邑雖闕,不知其處,當在河東近楚丘也?!雹劬驮~義而言,“廬于曹”就是《擊鼓》中的“城漕”。漕邑,由于其修筑的時間確定,直接表明了詩人南行時的時代背景:衛國先被狄人所滅,繼而又復國。正在修筑漕邑,訓練士卒,積極抵御狄人入侵。
《擊鼓》二章:“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痹娙四闲?,是跟隨著孫子仲的。首章中“我獨南行”的“獨”,單指孤獨,《小雅·正月》:“念我獨兮,憂心慇慇。”用在文本中,既表明詩人的真實心情,又表明詩人與孫子仲之間存在著某種距離。孫子仲指公孫師,是宋莊公的孫子,宋莊公子戊的兒子。《左傳·文公十八年》:“使公孫師為司城?!倍抛ⅲ骸肮珜O師,莊公之孫?!庇帧蹲髠鳌こ晒迥辍罚资瑁骸肮珜O師,莊公之孫者,《世本》云:‘莊公生右師戊,戊生司城師也?!雹芪墓四辏珜O師任宋國司城,成公十五年,公孫師又任宋國司城。宋桓公御說也是宋莊公的兒子,與右師戊是兄弟,公孫師是其侄子。因為是宋莊公之孫,公孫師便以“公孫”為氏,如鄭樵《通志》:“公孫氏,春秋時諸侯之孫,亦以為氏者,曰公孫氏,皆貴族之稱?!庇指鶕吨芏Y》,公孫師是小宗分支家族,可以另立新氏。公孫師所立新氏為“仲”,據《左傳·襄公十四年》:“于是齊崔杼、宋華閱、仲江會伐秦?!倍抛ⅲ骸爸俳?,宋公孫師之子?!敝俳浴爸佟睘槭?,應是公孫師立新氏的結果。
在上述意義上,文本中的“孫子仲”,“孫”代表公孫師的公孫身份,“子”系宋公族舊姓,是其血緣的標志符號,“仲”為另立的新氏。用“孫子仲”來稱呼公孫師,是春秋時期姓氏合流的產物。需要指出的是,從狄人滅衛的湣公二年(前660),到成公十五年(前576),時間已相隔84年,即便公孫師十分長壽,他和詩人南行之時,還是一個青少年,甚至還只是一個兒童。雖然社會發展水平和人類平均壽命長短有一定關系,但在先秦時期,公孫師長壽也有可能,據《禮記·文王世子》記載:“文王九十七乃終,武王九十三而終?!敝芪耐跖c周武王都是高壽的,他們遠在公孫師的年代之前。
詩人和孫子仲南行的目的就是“平陳與宋”?!捌健保v和?!妒酚洝x世家》:“齊師敗走,晉師追北至齊。頃公獻寶器以求平,不聽?!薄芭c”,黨與,同盟者?!盾髯印ね醢浴罚骸凹s結已定,雖睹利敗,不欺其與?!笨梢?,詩人南行的目的不僅是與陳國講和,還要敦促陳國與宋國結盟,目的地應為陳國無疑。詩人是衛國人,孫子仲是宋國公孫,就他們此行的目的而言,詩人顯然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
梳理相關文獻可知,詩人南行和楚成王與齊桓公爭霸有關。據《左傳·莊公十五年》:“春,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會于鄄。”齊桓公從這一年開始稱霸,但是南方楚國逐漸強大,開始北上與齊爭奪與國。例如“楚成王六年(前666),子元伐鄭時,齊桓公曾率齊、魯、宋等諸侯之師救鄭。楚成王十年,即楚平定子元之亂后兩年,齊桓公又以‘楚伐鄭之故,請會于諸侯’(《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楚國因此緣故,從成王十三年(前659)起,連續三年進攻鄭國”⑤。衛國地處北方,是齊國的與國,又是宋國的婚姻交好之國。據《左傳·湣公二年》:“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齊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強之。生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彼位阜蛉伺c新立的衛戴公為同生關系,都是衛惠公庶兄昭伯與宣姜的子女。因此,在衛國危亡之際,宋桓公率先馳援。當衛國與宋國,甚至齊國、鄭國都在集中力量抵御狄人入侵的時候,不斷覬覦北方的楚國理應成為他們心頭一塊共同的病灶。鄭國是齊國的與國,早在楚成王六年已經遭到楚國的入侵,另據《左傳·湣公二年》載:“鄭人惡高克,使帥師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師潰而歸,高克奔陳?!钡胰巳肭粥崌?,高克兵敗為逃避追責而逃奔陳國,這件事不僅說明當時鄭國與陳國之間存在著緊張關系,還反映出陳國已經與楚的客觀事實。
陳國所以與楚,除懾于楚國強大的軍事實力之外,還自恃它與楚國的婚姻交好。據《左傳·莊公十四年》:“蔡哀侯為莘故,繩息媯以語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滅息。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息媯是陳國公族女子,初嫁息侯,楚國滅掉息國之后,成為楚文王的夫人,生楚成王惲。公元前660年前后,時值楚成王初霸,陳與楚有著“舅甥之國”的關系,應為陳宣公所恃。在齊楚爭霸的問題上,陳國之所以能夠保持中立,這應當是一個主要原因??梢?,詩人“平陳與宋”的工作重點是陳國,一旦衛國與陳國講和,并促成陳國與宋國結盟,衛、宋共同抵御狄人入侵不僅可得到陳國支持,還可以暫時免除為楚國所乘的后顧之憂。進言之,詩人南行陳國的目的,是使衛國復國行為在齊楚爭霸中尋找到平衡點,以獲得雙方的支持?!安灰晕覛w,憂心有忡”,詩人南行而不能返回,為之憂心忡忡。
二、詩人以嫁陳宣公為代價促成“平陳與宋”
《擊鼓》三章:“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薄半肌保樵~,通“於”,用如“爰居爰處,爰笑爰語”(《詩經·斯干》)?!半季与继帯睘閮蓚€介賓短語,表明詩人已在陳國生活了一段時間。但在這段時間之后,卻“喪其馬”。正確理解“喪其馬”的含義,需要結合春秋時期的婚禮制度。
據《儀禮·士婚禮》,士階層婚禮有納采(幣)、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逆女)等六個環節,諸侯婚禮也應援例。假設詩人是遠嫁陳國,衛國會派遣送女之使,將詩人送至陳國成婚。詩人到了陳國,婚禮還沒有完,還有“留車”“三月廟見”“返馬”等后繼儀禮,由此構成一套完整的婚禮。⑥如《左傳·宣公五年》:“秋九月,齊高固來逆女,自為也。故書曰‘逆叔姬’,即自逆也。冬,‘來’,反馬也?!饼R國大夫高固迎娶叔姬,秋九月,親迎至魯國;冬天,又和叔姬一起到魯國,行“返馬”之禮。杜注:“禮,送女留其送馬,謙不敢自安,三月廟見,遣使反馬。”孔疏:“送女適于夫氏,留其所送之馬,謙不敢自安于夫,若被出棄,則將乘之以歸,故留之也。至三月廟見,夫婦之情既固,則夫家遣使,反其所留之馬,以示與之偕老,不復歸也?!雹哂忠姟抖Y記·曾子問》,孔子曰:“三月而廟見,稱來婦也,擇日而祭于禰,成婦之義也?!薄皝韹D”只有在行廟見禮之后,才能正式成為某家之婦。文本中所謂“喪其馬”,表明詩人到陳國一段時間之后,陳國并沒有如期舉行“返馬”之禮,給詩人正式的名分。
詩人繼續寫道:“于以求之?于林之下?!薄坝谝郧笾?,“于”作介詞,表介入動作的方向,可譯為“向”?!坝诹种隆敝坝凇睘榻橘e短語,用如“我用沉酗于酒,用亂敗厥德于下”(《尚書·微子》),可譯為“在”。詩人先以設問的句式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又以避忌的曲指道出需要求助的那個人——陳宣公。陳宣公,名杵臼,是陳桓公的第四個兒子,他之前的陳莊公,名林,是陳桓公的第三個兒子。如《陳杞世家》所載:“利公立五月卒,立中弟林,是為莊公。莊公七年卒,少弟杵臼立,是為宣公?!雹嘣谖谋局校娙艘浴傲帧敝阜Q陳莊公,以“林之下”暗指陳宣公。這兩句詩明確表明,詩人若想完成婚禮,獲取正式的名分,只能央求陳宣公。由此看來,這個能左右詩人命運的陳宣公,應是詩人所嫁的對象。詩人嫁給陳宣公是極有可能的,需要探討的問題有如下三個方面:首先,公元前692年,為陳宣公元年,距其父陳桓公卒年公元前707年已有15年,距湣公二年(前660)有32年。因此,即便是以陳桓公的卒年為陳宣公的生年,湣公二年時的陳宣公至少已是47歲。但在當時,年齡并不存在任何問題;其次,據《陳杞世家》載:“(宣公)二十一年(前672),宣公后有嬖姬生子款,欲立之,乃殺其太子御寇?!睖」陼r的陳宣公至少已有兩娶,一為款(陳穆公)的母親,另一為被殺太子御寇的母親。但陳宣公仍然可以再娶,同時期的齊桓公就是一個例子:“齊桓公曾娶周天子之女王姬、徐國之女徐嬴和蔡國之女蔡姬為夫人,另外還娶衛、鄭、葛、密及宋等國之女為準夫人?!雹嵋虼?,陳宣公再娶詩人的事實是成立的;最后,文本所以使用曲隱的手法指稱陳宣公,是為尊者避諱的結果。早在公元前676年,周惠王娶陳宣公女,讓詩人顧忌陳宣公更多的,應是其女為周惠王后帶來的尊榮,以及其身為夫婿的陳國國君身份,這是遵從社會禮制使然。
《擊鼓》第四章:“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薄捌蹰煛保瑢O奕《示兒編》云:“契,合也,闊,離也?!边@里偏指離散?!罢f”,這里指衛、陳兩國對婚姻的承諾。詩人離開正處危亡之際的父母之邦,與親族離散而遠嫁,就是想通過婚姻成就一個約定。換言之,詩人身為衛國公族女子,被送往陳國“請妻之”(《左傳·隱公七年》),是處于危亡之際的衛國,試圖通過婚姻與陳國講和,以此取得陳國的信任與援助。需要指出的是,通過婚姻交好為時人所重。如《國語·魯語上》:“臧文仲言于莊公曰:‘夫為四鄰之援,結諸侯之信,重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固國之艱急是為?!薄蹲髠鳌こ晒辍罚骸皶x侯使呂相絕秦,曰:‘昔逮我獻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钡谛l國的艱難處境,陳宣公的安享尊榮、高枕無憂,以及錯綜復雜的齊楚爭霸的諸侯局勢,詩人的政治婚姻注定是卑屈的,她未必能獲得陳宣公的重視,進言之,未必能起到明顯改善陳、衛關系的積極作用。作為初為人婦的女子,最先考慮的肯定不是這些,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寫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边@兩句膾炙人口、極富華彩的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與陳宣公白頭偕老,對美好婚姻生活的無限向往。
三、詩人哀嘆自己婚姻的失敗
可是,詩人的婚禮一開始就已為詩人婚姻的不幸埋下陰影。依據諸侯婚禮慣例,陳宣公應到衛國逆女(親迎),例如《左傳·莊公十一年》:“冬,齊侯來逆共姬?!薄蹲髠鳌でf公二十四年》:“夏,公如齊逆女。秋,公至自齊。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钡覀冊谖谋局胁⑽窗l現陳宣公逆女的跡象,相關史料中也沒有陳宣公逆女的記載。據《儀禮·士昏禮》記載:“若不親迎,則婦人三月,然后婿見(其父母)?!标愋珱]有親迎,理應和詩人一起到衛國去,行“反馬”之禮,但他仍然沒有照例做。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文本有“不我以歸,憂心有忡”。詩人的政治婚姻也許注定是失敗的,她對自己遭受的冷遇充滿了悲情?!稉艄摹纺┱拢骸坝卩甸熧猓晃一钯?。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于嗟”,表悲嘆?!盎睢保嬖?;生存?!独献印て呤隆罚骸坝掠诟覄t殺,勇于不敢則活?!薄安晃一钯狻?,代詞“我”前置。前兩句表達了詩人被陳宣公疏遠,而這個事實使她簡直活不下去?!颁?,“魯、韓詩作敻,洵是敻的假借字,久遠?!稄V雅》:‘敻,遠也?!@里指別離已久”⑩,《谷梁傳·文公四年》:“敻入千乘之國。”“信”,信物,憑證?!妒酚洝ご炭土袀鳌罚骸敖裥卸阈牛瑒t秦未可親也。”末后兩句表明,詩人遠離父母之邦,努力成就的婚姻并沒能成為陳國與衛國交好的憑信,文本充斥著哀怨與挫敗感。
梳理魯湣公二年(前660)以及次年的諸侯局勢,陳、衛雖未交惡,但關系未見明顯好轉。據《左傳·湣公二年》,就在宋桓公“立戴公以廬于曹”之際,又有“許穆夫人賦《載馳》”:“載馳載驅,歸唁衛侯?!彼龖n心如焚,認為“控于大邦”才是挽救衛國危亡的關鍵所在,她提出借助齊國力量的外交策略。繼后的史實是,“齊侯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歸公乘馬,祭服五稱,牛羊豕雞狗皆三百,與門材。歸夫人魚軒,重錦三十兩”。衛國聯齊取得的成功,表明宋國援衛的作用已經減弱,間接說明“平陳與宋”的外交策略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換一個視角,魯僖公元年(前659),即次年的秋七月,楚國又攻打鄭國?!洞呵铩罚骸俺朔ム?。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于檉。”杜注:“檉,宋地。陳國陳縣西北有檉城。”B11《左傳》:“秋,楚人伐鄭,鄭即齊故也。盟于犖(即檉),謀救鄭也?!睂τ谶@次以“謀救鄭”的齊侯之盟,近在咫尺的陳國并沒有參加,這說明楚國軍事實力的強盛,以及陳國出于對己方根本利益的考慮,仍還保持中立的姿態,不敢倒向齊國一方。鑒于這個史實,詩人悲劇性的婚姻境況就易于理解了。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不能講詩人嫁與陳宣公絲毫沒有起到“平陳與宋”的作用。詩人的父母之邦衛國沒有參加這次的齊侯之盟,另外,接下來的數年里,楚國仍只將鄭國作為征伐的對象,并沒有攻打宋國。透過這些史實,詩歌文本表述的衛、陳和宋三國的友好關系顯得愈加清晰,這些史實的背后,恐怕都有陳國作為的影子。
四、余論及《詩經·燕燕》
詩人遠嫁陳國,是跟隨公孫師(孫子仲)一起的。公孫師是宋國右師戊的兒子,宋桓公的親侄子,前文已詳述,當時年紀尚幼。鑒于“平陳與宋”的政治目的,公孫師應是宋國為盟陳主動送交的質子。交換質子行為是當時結盟的通例,例如《谷梁傳·隱公八年》:“秋,七月庚午,宋公、齊侯、衛侯盟于瓦屋。外盟不曰,此其曰,何也?諸侯之參盟于是始,故謹而曰之也。誥誓不及五帝,盟詛不及三王,交質子,不及二伯?!敝T侯結盟主要由誥誓、盟詛、交質子三個環節組成。事實上,宋國的結盟行為作用也是有限的,其背后的推手應是宋桓夫人,她作為衛戴公的姊妹,曾支使宋桓公馳援衛國,幫助衛國復國。宋國結盟陳國,可在全力援助衛國時免去為陳、楚所乘的后顧之憂。
《燕燕》一詩,為《邶風》第三首,按照《毛序》的觀點,《燕燕》與《擊鼓》均以衛桓公被殺,戴媯歸陳、州吁伐鄭為歷史背景,只是各自故事獨立。以《燕燕》為例,可疑之處明顯,如清人崔述《讀風偶識》卷二:“余按此篇之文,但有惜別之意,絕無感時悲遇之情。而詩稱‘子之于歸’者,皆指女子之嫁者言之,未聞有稱大歸為‘于歸’者,恐系衛女嫁于南國而其兄送之之詩,絕不類莊姜、戴媯事也?!盉12筆者以為,《燕燕》與《擊鼓》創作的歷史背景相同,詩歌語境關聯,應為同時期的作品,通過對讀互證,可以解決這兩首詩還存在的一些學術問題。
首先,是兩首詩創作的時間問題?!堆嘌唷吩娫疲骸把嘌?,差池其羽?!彼^“燕燕”,指的是玄鳥,如王夫之《詩經稗疏》卷一:“獨言燕者,白脰鳥也。疊言燕燕者,鳦也。爾雅分言之甚明。鳦,玄鳥也?!盉13玄鳥,即我們通稱的燕子,每年仲春二月,作為候鳥的燕子飛返北方。據《禮記·月令》記載:“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清人孫希旦注:“玄鳥,鳦也。古以玄鳥至為祠高禖之候。詩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是也。高禖,祈嗣之祭也。高,尊也。禖者,禖神,謂先帝始制為嫁娶之禮者,蓋伏羲也?!盉14又據班固《白虎通義·嫁娶》:“《夏小正》曰:‘二月,冠子娶婦之時’?!贝呵飼r期,國君通常在燕子歸來的那一天以大牢之禮祈嗣高禖,倡導婚姻嫁娶,促使人口繁衍。在民間,仲春二月通常是為男子行成人加冠禮和娶親的時候?!堆嘌唷返淖髡呒热灰浴爸佑跉w,遠送于南”的送人遠嫁為創作主題,那么以“燕燕”為前三章的起興絕非偶然。文本蘊藉著一個重要信息,即作者送別的時間或詩歌創作的時間,應在衛戴公元年(前659)仲春二月。《燕燕》創作時間既已確定,可以推出《擊鼓》的創作時間,根據“爰居爰處,爰喪其馬”的詩歌情境,以及“三月廟見”的婚禮,《擊鼓》應創作于同年的五六月間。
其次,是《燕燕》的錯簡問題?!堆嘌唷纺┱铝洌骸爸偈先沃?,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痹撜略徽J為是錯簡,例如邊家珍《〈邶風·燕燕〉是兩詩的誤合?》、張劍《關于〈邶風·燕燕〉的錯簡》等論文,都認為是另一首獨立的詩。筆者認為,《擊鼓》中作為質子的公孫師(孫子仲)就是《燕燕》中的“仲氏”?!爸偈先沃?,其心塞淵”中的“任”,擔荷;負載?!缎⊙拧な蛎纭罚骸拔胰挝逸?,我車我牛?!笨资瑁骸把灾偈嫌写蟮滦幸?,其心誠實而深遠也?!编嵐{:“任者,以恩相親信也?!盉15“只”,語氣詞,表感嘆?!叭麥Y”,又見《鄘風·定之方中》:“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指篤厚誠實,見識深遠。聯系公孫師為宋國盟陳的質子身份,“仲氏任只,其心塞淵”,應是詩人的由衷之辭。至于《孔子詩論》中的《仲氏》,是今本《詩經》的逸詩,與《燕燕》無關。
最后,是《燕燕》的作者問題?!跋染?,以勖寡人”透露出作者的信息,“先君”指前代君主。《莊子·山木》:“魯侯曰:‘吾學先王之道,修先君之業?!毙l國歷史上的衛莊公,曾娶厲媯和戴媯,生有衛桓公,是和陳國婚姻交好的先例。勖,勉勵?!稌ぬ┦闹小罚骸佰迷辗蜃?,罔或無畏?!薄肮讶恕?,指地位尊貴的人,未必專指君主?!逗鬂h書·仲長統傳》:“寡者,為人上者也;眾者,為人下者也?!边@里為作者自稱,據《禮記·玉藻》:“凡自稱:其于敵以下,曰‘寡人’?!薄皵场保干矸輰Φ然蛳喈?。前文提及的衛惠公庶兄昭伯與宣姜的幾個子女,例如齊子、衛戴公、衛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等,追根溯源,都是衛莊公的后人。作者既然指稱衛莊公為先君,以“修先君之好”(《左傳·桓公三年》)為辭,勸勉遠嫁的女子,《燕燕》的作者應在可選范圍之內。前文已提及崔述的觀點,他認為“系衛女嫁于南國而其兄送之之詩”,后來亦有學者附和。如果的確如此,其兄不會是衛戴公,據《左傳·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于先君;公子,則下卿送之。于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則諸卿皆行。公不自送?!毙l戴公送嫁不符合禮制。又據該詩的女性口吻,許穆夫人作有《載馳》,有創作的能力;另結合《擊鼓》歷史語境,交好陳國與宋國利益休戚相關,宋桓夫人有創作的動機,因此,《燕燕》的作者應是許穆夫人,或者是宋桓夫人。
注釋
①B15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29、123頁。
②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中西書局,2011年,第144頁。
③④⑦B11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311、769、612、319頁。
⑤羅運環:《楚國八百年》,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50頁。
⑥高兵:《周代婚姻形態研究》,巴蜀書社,2007年,第135頁。
⑧司馬遷:《史記》(簡體字本),中華書局,1999年,第1313頁。
⑨崔明德:《先秦政治婚姻史》,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4頁。
⑩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中華書局,1991年,第80頁。
B12崔述著、顧頡剛編訂:《崔東壁遺書·讀風偶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45頁。
篇4
關鍵詞:教學重點 文言實詞 漢字特點 教學方法
初中的文言文篇目在數量上占教材總篇目近三分之一,因為,只有學生背誦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常用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才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的文言文;只有在理解字詞、句子的基礎上加強文言文的誦讀,才能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使學生充分感受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因為文言文的自身特點,文字材料久遠,古今意義差別很大;課文內容脫離時代,學生不易產生興趣。加之教學方法生硬:片面的解釋生字詞,疏通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結構,結果,教師教得枯燥,學生學得乏味,教學往往事倍功半。因此,要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首先要求教師明確目標,分清重難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一、明確重點難點,安排教學內容
文言文教學內容廣博:語言形式上有實詞、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等等;思想內容上有文章的思想感情、作品主旨和文化意味等等;寫作技巧上有修辭、句式及布局謀篇等等。因此,明確重難點尤為重要。
如,《曹劌論戰》一文中“十年春,齊師伐我”。一個“伐”字是理解句子的關鍵,伐,從人從戈,義為征伐,然而征伐有別:“征”是褒義詞,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無道;“伐”是中性詞,多用于諸侯或平級之間的公開宣戰,一般師出有名,進軍時要有鐘鼓,后文中有“公將鼓之”、“一鼓作氣”、“齊人三鼓”就是明證。
二、根據漢字特點,落實教學內容
漢字由形、音、義三者構成,從文字體系看,屬于表義文字,即,字形同其意義直接關聯。所以,掌握常用文言詞匯的詞義就要充分利用漢字的形體,這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從根本解決漢字古義問題,同時,由于是從理據上明了漢字意義的來源,所以掌握得更為牢固持久。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利用字形,理解本義。文獻越是久遠,其文字的本義使用就越頻繁,而本義常是學生理解的難點,而利用字形進行意義分析,往往能化繁為簡,事半功倍。如《孟子?魚我所欲也》一文中“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中的“得兼”,學生很容易記成“兼得”。究其原因,一是斷句不當,二是不理解“兼”的含義。
第二,比較部首,明辨詞義。如歐陽修《醉翁亭記》一文中“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币痪渲?,“?!比菀妆粚W生寫作“冽”,課堂上,教師可進行比較,明確,三點水,是屬水字部,意思與水相關,洌,《說文》“水清也。從水,列聲?!边@里形容美酒如水之清澈。
第三,比較字形,辨別近義詞。如《左傳?曹劌論戰》一文中“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其中,視與望,近觀為視,遠眺為望。視,從見示聲;望,繁體作,上面是“臣”是眼睛,下面是“壬”,像一個人站在土地上遠望,到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對象,本義是遠望。
第四,學漢字,明文化。漢字與漢文化可以相互論證,前賢做了大量這方面工作,可資借鑒。如《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一句,其中妻、妾地位迥異:妻,是男子明媒正取的正式配偶,但最初的婚姻卻是強婚制,妻,篆書作,字形從女,從屮(頭發很長,表示成年),從又(古文手字),意為抓住一成年女子,而強婚又是發生在夜晚,所以,婚字從女從昏。(古文手字)妾,從辛,從女。辛甲骨文字形為古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表示有罪的女子,本義是女奴,故《春秋傳》有“女為人妾,妾不娉也?!?/p>
三、依據教學規律,深化鞏固教學內容
詞匯教學要遵循認知規律,“多種實驗證明,學習有意義的詞,已理解的詞比學無意義的音節、假詞和非詞要容易得多,而且不易遺忘。意義記憶的作用大于機械記憶?!雹傥难晕脑~義具有理據性――漢字構形理據,多義詞義項關系也有理據性。一詞多義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理解記憶才是深入掌握一詞多義的有效方法。
如,初中課文里“名”出現的義項有“命名”(名之者誰)、“名字”(則題名其上)、“說出”(不能名其一處)、“出名、著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顯然,這些義項密切相關,名,從夕從口,《說文》“自命也”。本是在夜晚便于指稱不同的人而起的名稱,義即命名;有命名則出現名稱、名字;名字是用來稱呼的,故有“說出”之意;名字眾所周知則是“著名”。
總之,初中文言文教學要達到《標準》,要以文字,特別是實詞為核心,根據漢字形義關系、義項關系的理據性實施字詞教學;通過誦讀一定的文言文篇目,積累常用詞,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鑒賞能力。
篇5
關鍵詞:文言文;學習興趣;提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一件事,如果沒有興趣,就很難做好。有了興趣,就能熱情投入,開動腦筋,挖掘潛能,發揮想象,促使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改變當前不容樂觀的教學現狀,筆者通過閱讀一些關于文言文教學的研究文章及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讓學生明確學習文言文的目的及重要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行動是受本人目的調節支配的。目的正確,行動起來就比較自覺,行動中克服困難的毅力也就比較堅強。因此,要學好文言文,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目標??梢哉f,沒有目的的學習勢必缺少動力,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文言文是中國數千年來形成的典雅而簡潔的書面語言,我們不否認其中有些糟粕,但是那些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作品,一般都是文言文的精華。因此,學習文言文,有利于了解和學習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學習文言文,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學習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有助于加強其個人道德修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有助于塑造理想的人格。所以,學生理解了學習文言文不僅是為了考試、分數,自己將來的成長、成材,對繼承和弘揚民族文化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他們就會有動力學習文言文。
二、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時空距離
興趣是人的認識的情緒表現,在學習活動中作用是巨大的。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說:“任何人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經過十年的訓練,都可以成為天才。”所以,我們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千萬不能只是“滿堂灌”,要采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活躍課堂氣氛,進行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講故事的方式,拉近學生與文章的時空距離,激發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也可以放手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進行分角色表演,既給了學生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更深入的去理解課文;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成語就出自我們中學的文言文教材,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時利用成語導入新課。這一系列的舉措,都能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所以,要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必須拉近學生與文言文的時空距離。
三、讓學生在熟悉文言文內容的同時,加強對文言文的誦讀,夯實文言基礎
大家都知道,語言不是靜寂的,只有在朗朗的讀書聲中才可以還語言以生命的活力及張力。誦讀法也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學習方法。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文言文,誦讀是根本,誦讀可以熟悉課文內容,可以積累文言基礎知識。青少年時期記憶力最佳,經常誦讀對提高學生的文言文理解感悟能力很有幫助。經常誦讀,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學生就有可能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語言的美,自然就會有興趣去學習。所以,我們要加強文言文誦讀。只有在誦讀中,學生才有可能與作者心靈相通,才可能體會到文言文的獨特韻味,進而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四、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掃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障礙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惫湃苏f:“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币虼?,在文言文的教學中,我們每個語文老師都要認認真真地教給學生正確的方法,讓學生在成功中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翻譯時,古漢語一般都是單音節詞,而我們現代漢語一般都是雙音節詞,這時我們可讓學生用“增補法”或“替換法”來解決問題。這里有一個例子:“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這里的“測”“懼”“伏”都是單音節詞,我們可以用雙音節詞“推測”“懼怕”“埋伏”來替換。還有一例:“十年春,齊師伐我”,這里的“師”“伐”兩字現在雖然還在使用,但在古漢語中,可以根據句義把它們翻譯成“軍隊”“攻打”。在詞法上,還要讓學生注意一些經常遇到的文言現象。在實詞方面,就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等,我們在教學中要進行綜合、比較、歸類、整理,進行新舊知識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在句法上,句式的把握和梳理同樣重要。如果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他們就會感覺學習文言文容易多了,那么,學習的興趣自然也就保持住了。
總之,廣大語文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千方百計、想方設法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減輕學習文言的畏難心理,使枯燥的文言文靈動起來,讓學生的興趣盎然起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這樣一來就可以改變中學文言文的教學不容樂觀的尷尬局面,發展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王?運;以禮自治;通經致用
后,社會、人心均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王?運與晚清許多學人一樣對此深表關切。面對晚清社會萎靡重利,人心陷溺的現象,他期求醫治之道。但作為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士人,他對西學有一種抵觸心懷,這決定他只能從古代的圣經賢傳中尋求啟發。所以他致力于研治經學,五經之中,他獨崇《春秋》,指出“致用當通《春秋》”,認為《春秋》旨在撥亂,可以作為亂世的致用大法。他在《春秋例表,圍取人滅例表》序中說:《春秋》所以撥亂,將使諸侯各守其封地而不相侵陵。強凌弱,眾暴寡,則君子恥之,天下不得相滅亡而太平治見矣。然無他道,在自治以正,反求諸己。故抑負固,貴死位,賤茍免,絕貪利,義相反而各得道,并行而不悖,雖亡國殺君相隨續,而圣人之治之也,雍乎游之于禮樂之林,皆愧畏悔悟,各正性命,不怨天,不尤人,確然其有以自樂也。盛哉乎!非堯舜之世,其孰能若此乎!然其憂深而思精,例繁而義隱,傳者慎之,發揮旁通,詞詳旨閎……王?運強調《春秋》撥亂,認為《春秋》王魯,為孔子的王心所加,魯國處在各國禮衰樂崩的時代,雖然外在形式惡劣,但是魯國從自己本身做起,最終“抑負固,貴死位,賤茍免,絕貪利”,達到太平治的境界。王氏指出撥亂功成是一個臻于禮興樂盛的境界,而要達到太平盛世,就要先“自治以正,反求諸己”,其最根本則離不開禮的作用與功效。
“禮”的內容十分寬泛,從國家典章制度到個人行為舉止修養,無所不包?!岸Y”包括《周禮》、《儀禮》和《禮記》,即通常所說的“三禮”?!度Y》是古代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影響最為深遠,成為儒家學說的主要內容之一。孔子將“禮”的精神實質發揚光大,指出:“人而不仁,如禮何?”說明禮是人心的呈現,是一種內心的自覺作用,孔子又說:“禮之用,和為貴”?!昂汀本褪呛椭C,禮最根本切要的目的,是要使人與社會、自然之間維持一種高度和諧的狀態?!岸Y”又是理性的辨別,凡事經過理性辨別,應行而行之,便是“合理”。所以,《禮記》說:“禮也者,理也?!庇终f:“禮也者,天地之序也?!薄蹲髠鳌肤旊[公十一年記載君子評論鄭莊公的一句話:“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惫湃苏J為,禮不但可以治理國家,安定社稷,并可以提供生活的秩序以及為后代子孫的幸福奠下基礎。可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是小至個人修養,大至經國治世都不可或缺的。
“禮”既然是中國的傳統社會的規范和準則,作為在禮制熏陶下成長和生活的王?運,自然也很重視禮。但他并不是要復古禮而是期盼在經典中尋覓出似“禮”一樣的救世良方。在晚清經學陣營中,王閭運重《春秋》,宗《公羊》,無疑是今文學派之一員,但是他又漢宋兼采,不拘古今,超越經學古今流派之藩籬,對古文學經典《周官》(《周禮》)進行疏釋和發揮,撰寫了《周官箋》。他認為《周禮》一書含有豐富的治國思想,并將《周官》概括為“六典”、“八法”、“八則”、“八柄”、“八統”、“九職”、“九賦”、“九式”、“九貢”、“九兩”等十大法則,對地官、春官、夏官、秋官作了進一步的闡述,詳密嚴謹,宏纖畢貫,對于啟導后世的治國理念,有著深遠的影響。王?運提出了“《春秋》者,禮也;禮者,例也”的命題,并為此付出幾十年的努力,孜孜不倦地撰寫、修改《春秋例表》,用簡單明了的書寫方式來表達“《春秋》者,禮也”的作用與意義。
王?運認為禮的內涵是經學的根本,諸經所言皆是禮。他在《論習禮》中說:“治經必先知禮,經所言皆禮制。唯講禮倍難于古,故自漢以來,唯重《禮》學,《官》例是典制本原,《禮記》推其宜變。諸經所言,有明見三《禮》者,引而釋之;有不見三《禮》者,旁推以通之。余所著八箋,略發其例矣?!蓖蹰傔\指出,群經所要表達的,都是禮制,并說明了自己為經學作箋注的原則:若是三禮中已有具體的內容,他就用三禮中的內容來解釋經文的意義;若是群經的內容沒有三禮具體談到的禮制,他就用旁推的方式以求了解經文所要表達的禮制,并自稱對經學所作的箋注都是為了發明禮制的條例,可見他認為經學的精神都是禮。
王閭運沒有脫卻古代禮制思想的藩籬,最具體的表現是,他把宋襄公和宋共(伯)姬兩位泥禮的古人作為崇拜和效法的偶像,他說:“春秋受命者文王,而中興者伯姬,撥亂者宋襄,而成之者孔子?!闭J為這兩個人是中興與撥亂精神的代表,完美的禮義道德在他們身上有所體現。例如,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的經文記載了宋襄公與楚國約定在泓水的上邊打仗,宋襄公堅持行軍禮而與之戰,所謂“臨大事而不忘大禮”。結果宋兵大敗,傳文不以成敗論,而稱贊宋國在面臨大事時仍然堅守禮節,不乘機攻擊不擺好陣勢的軍隊,即使是文王的戰爭也不過如此。王閭運也認為,“襄公一守禮而國以振,故?此以為開國王?!彼蜗骞男袨殡m然戰敗,但其最終能以禮服人,使國家振興。經文體現的本是宋襄公的迂腐行為,但卻被王閭運奉為用禮的典范。類似的例子在王氏經學著作中多有論及,王閭運認為在人心陷溺的亂世,唯有禮義足以化人,撥亂反正。由此可見,援經說政是王?運經學的核心與靈魂。
王?運援經說政的重要表現之一是他在詮釋經典的過程中,引出了“經學以自治,史學以應世”的主張。“自治”的觀念來自于春秋公羊家所謂的“自正”,即強調先從自己做起,而后可以反正。在《公羊傳》與何休的《解詁》中對此均有詮釋。例如
《春秋》經曰:“隱公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菅。辛未,取郜。辛巳,取防”?!豆騻鳌吩唬喝∫夭蝗?,此何以日?一月而再取也。何言乎一月而再取?甚之也。內大惡諱,此其言甚之何?《春秋》錄內而略外,於外大惡書,小惡不書,於內大惡諱,小惡書。解詁曰:“於內大惡諱,於外大惡書者,明王者起當先自正,內無大惡,然后乃可治諸夏大惡,……內小惡書,外小惡不書者,內有小惡,?可治諸夏大惡,未可治諸夏小惡,明當先自正,然后正人”。
經文指出隱公十年六月壬戌這一天,魯國在營這個地方打敗宋國;辛未這天,取郜這個地方;辛巳又占據了防這個地方。根據《春秋》義例,取邑是不書日的,這里為什么書日?傳文解釋說這是因為一個月內連取了兩次,說明魯國好戰,非常過分。國內的大惡,《春秋》都是避諱的,這次為何記載魯國好戰?因為對外國的大惡書寫,小惡不書寫;對于國內的大惡就避諱,小惡才書寫,故沒有隱諱。這表明治國在于“自治”,《春秋》之所以對魯國的事詳細記載,國外的事則記載得很簡略,意即在此。
王?運把“自治”作為整部《春秋》的重點,他說:“《春秋》先自治,撥亂而反正”,又說孔子“作《春秋》……言但自治,設條教也?!辈⑶宜谑谡n時對學生大發議論說“恒見己之不足,豈計人之順逆,……治經致用,莫切《春秋》”,提醒學生學《春秋》不在經言奧義,而在致用,小至個人修身,大至治國平天下,都務求“自治”。關于他以自治言個人修養者,在他的《論語訓》中更是作了發揮:
(1)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先進)
訓曰:門以喻道也。言游宦徒勞,教授有益也。從者,子路、子貢、顏淵皆異才爾。時猶未及門,在陳思歸,裁其成章,乃皆升堂入室。若終身求仕,不暇講論,故亂世以自治為貴矣。
朱熹曾對這段話進行解釋:孔子嘗厄于陳蔡之間,弟子多從之者,此時皆不在門。故孔子思之,蓋不忘其相從于患難之中也。”王閭運則不從朱說,他將“門”解釋為“道”,認為跟從孔子的子路、子貢、顏淵都是秀異俊材,不過當初都未能真正體會孔子的思想。及至困厄于陳蔡之間時,不能向外求仕進,故能專務于學問,會心于孔子的大道。王氏以為如果終身只知向外求取仕進,那么難以專心修養自己,反之,要使自己的涵養有所精進,必須以自治為重。如何才能自治呢?首先,王氏認為是言以律己,專力于自己所當為,心無所愧,內省不疚,這就是自治的修養功夫。例如:
(2)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顏淵)
訓曰:君子但自治。
其次,王氏認為為學必須為己,而不是為人。例如:
(3)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憲問)
訓曰:自治不暇,未能及世事也。
由上可見王閭運的“自治”,對個人修養而言,包括了德行與學識兩方面的增進。但王?運最重視的是國家社會,在他看來,《春秋》的自治理念,雖為古代圣人所立,但對于當今治國治亂仍有啟迪的意義。所以,王氏認為要自治必須自正,從《春秋》所記古人以白正而作為防夷之道達至使國家自治。王氏之經典詮釋中彰明此義仍如上述一樣,意在啟迪人們效法之。例如,
(4)《春秋》經曰:(莊公三十年,冬),齊人伐山戎。
《公羊傳》曰:此齊侯也,其稱人何?貶。曷為貶?子司馬子曰:“蓋以操之為已蹙矣?!贝松w戰也,何以不言戰?《春秋》敵者言戰,桓公之與戎狄,驅之爾。
王氏箋曰:桓方盡取紀邑,又欲威魯,貪功名而迫戎,憂其不敵,又不與戎敵,桓故使若驅之于山。示伯者,先自治之道,之爾云者,言但可驅不可戰也。
經文記載魯莊公三十年冬,齊國人討伐山戎。這里的齊國人是指齊桓公,為什么稱人而不書齊侯?《公羊傳》認為這是對齊桓公的貶斥。為什么要貶斥齊桓公呢?《公羊傳》認為齊桓公討伐山戎的士兵操之過急,殺傷過多。這是雙方交戰,《春秋》為何不書戰呢?《公羊傳》認為只有當作戰雙方勢均力敵,《春秋》才書戰,齊桓公伐山戎,雙方力量并不相當,只是齊桓公驅趕山戎罷了。王閭運則認為,齊桓公剛剛奪取了紀國的城邑(莊公二十九年秋七月,齊人降鄣),又想以伐山戎來威脅魯國,這是為了貪圖功名而逼迫山戎。但齊桓公又考慮到自己勢力不如山戎,故意不與之作戰,《春秋》不書戰好象是驅趕山戎。這表明要成就霸業者,必先以自治為道,使自己強大了,才能對外言戰。所以,這樣的情況只能叫驅趕而不叫戰。顯然,王閭運認為對外作戰,必須先治理好自己國家的內政,做到有充分之把握。這樣既是打敗敵方的原則,又是防備外患的有力武器。
(5)《春秋》經曰:(僖公二十一年)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霍,執宋公以伐宋。
《公羊傳》曰:孰執之?楚子執之。曷為不言楚子執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王氏箋曰:起宋公當自治,故使若我執之而我釋之。不使楚無故而執中國君,明凡夷狄之患不在夷狄,楚之禍由內召之。
經文沒有書寫是什么人執宋襄公?!豆騻鳌氛J為這是楚國的國君所為。為什么是楚國的國君所為就不書寫呢?因為不贊成夷狄的人逮捕中國人。王?運認為,《春秋》此處書“執”意為魯國執宋襄公。雖然歷史上實際拘執宋襄公的人是楚國國君,但是《春秋》不講,故意說成是魯國執宋君,這是要揭示夷狄不會無緣無故的來拘執中國之君,是諸夏的國家自己內亂不自正,才會招致楚國之禍。所以諸夏的國家若遭到夷狄之患,其治理的重點不是在于夷狄的侵犯,而是諸夏本身出了問題,首先治理的應該是內部事務,自己內務修明,夷狄自然不會來犯。
同時,王閭運認為民族之間的和睦相處,相安無事,只靠自己一方“自治”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夷狄之國亦應努力進步,而夷狄的進步主要靠諸夏之國對之進行“化導”來實現。
王氏以上對經義的解說似乎是厘正歷史,其實也是援經說政,要抗御外侮,一是要內務修明,二是要“化導”夷狄。如果以此與當時清王朝受外敵入侵相對勘,王氏的真實用意不揭自明了。
(6)《春秋》經曰:隱公二年,九月,紀履蝓來逆女。
《公羊傳》曰:紀履?者何?紀大夫也。何以不稱使?;槎Y不稱主人。然則曷稱?稱諸父兄師友。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則其稱主人何?辭窮也。辭窮者何?無母也。然則紀有母乎?曰有。有則何以不稱母?母不通也。外逆女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始不親迎也。始不親迎?P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則曷為始乎此?托始焉爾。曷為托始焉爾。《春秋》之始也。女曷為或稱女,或稱婦,或稱夫人?女在其國稱女,在涂稱婦,人國稱夫人。
王氏箋曰:將以禮治人,不可茍從也,……宜先自治以治人,唯春秋謹之焉。
王閭運指出,《春秋》要以禮治人,必須要先自治,一國之君要先自治,才能為萬民所主,才能教化民眾?!洞呵铩方浳臅藯l之意即在此。紀國大夫履?來魯國為其國君迎接魯女,按照《儀禮·士昏禮》婚姻“六禮”之“親迎”禮,應該新郎親至女家迎娶新娘,即使國君也不應該不遵從此禮。而紀國派大夫來迎接,是非禮也?!洞呵铩繁緛硎恰巴饽媾粫钡模@里明顯是對紀國君不親迎非禮的譏刺。王?運的詮釋很顯然意在說明治世在于“自正”。又如,
(7)《春秋》經曰:莊公十三年,冬,公會齊侯盟于柯。
《公羊傳》曰:何以不曰·易也。其易奈何。桓之盟不日,其會不致,信之也。其不日何以始乎此,莊公將會乎桓,曹子進曰:“君之意何如?”“諾!”于是會乎桓。莊公升壇,曹子手劍而從之。管子進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壞壓境,君不圖與?”管子曰:“然則君將何求?”曹子曰:“愿請汶陽之田?!惫茏宇櫾唬骸熬S諾!”桓公曰:“諾!”曹子請盟。桓公下與之盟。已盟,曹子揮劍而去之,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讎,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箋曰:以信與桓,以惡責莊,亦所以自治。
魯莊公十三年冬會見了齊桓公,魯莊公與他的大臣曹子在會見要挾齊桓公歸還土地,齊桓公很爽快的答應了。按照當時的慣例,要挾之下的結盟是可以違背的,而齊桓公并未背約、也未記恨于魯之曹子,而是與魯國結盟了?!豆騻鳌氛J為,魯國的這次外交活動較為順利地化解了糾紛,不書日,是稱贊齊桓公守信于天下。王閭運指出《春秋》是以這次講求信用的外交事件為契機,要求魯國必須嚴格律己,講求信用,然后取信于天下,故《春秋》稱贊齊桓公、反而譏貶魯莊公,這也是對內要魯國嚴格要求自己,以此說明“自治”之義。
篇7
[關鍵詞]孔子;《春秋》;政治理想;“大一統”
一、《春秋》蘊含的春秋大義
《春秋》是孔子修訂的魯國編年體史書,書中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后世學者認為幾乎每個字句都暗含褒貶之意,被稱為“春秋筆法”。其實后人對“春秋大義”的闡發是有根據可循的。早在孔子之前,史官的工作就是依附于現實政治的。如許兆昌所說“周代史官從事記事編史的工作,絕不是為了保存歷史資料以供學術研究,而主要是為了發揮這一行為的政治功效?!保?)因此可見,當時的史官記事編史,完全是一種政治行為。孔子作為那個時代的人,其行為活動也自然會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在修訂《春秋》的過程中,必然會夾雜對當時政治的情感態度。
孟子是最早闡述孔子的“春秋大義”的,《孟子?滕文公下》載:“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鬃討?,作《春秋》?!庇捎诳鬃映錾诙Y樂制度完備的魯國,從小在這樣的環境里求學,耳濡目染,所以他的思想偏于守舊。然而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末年,是一個社會大動蕩的混亂時期,這是他不能容忍的??鬃拥恼卫硐肷鐣褪俏髦艿摹岸Y樂文化”,他贊美周禮,信從周禮,在《論語?八佾》中記載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边@是他一生奔走呼號要達到的政治目標,就是恢復周禮,實現“禮治”。
在《史記?太史公自序》所記載的孔子之言:“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深切著明也?!保?)《論語》:“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睆倪@兩句話可以推出孔子有復興西周盛世之志,并把自己的志向寓于《春秋》,在文中表達對歷史的認識和批判。
二、孔子的“大一統”思想
早在西周時期,“一統”的觀念已初步形成。(3)如《詩經》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边€有在《禮記?曾子問》中:“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痹谶@兩部儒家經典中都集中體現了“天下一統”的觀念。在“大一統”思想中,“大”是作為動詞,表“推尊”、“推崇”之義;一統是指政治上的統一,在西周時期是指天下諸侯皆統系于周天子。
但是自從周平王東遷后,王室越來越衰落,諸侯越來越強,尊卑無序,賞罰無憑。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應握有一統天下的權威,即所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然而從魯國的視角來看,周平王經歷了魯孝公和魯惠公兩代也沒能成就中興之治,到魯隱公的時候終于辭世,這一來周王室再無復興之望??鬃又荒馨阉摹按笠唤y”思想寄托于《春秋》之中了,“大一統”思想也成為《春秋》的核心思想。
在孔子編撰《春秋》的方法上就可以看出其“大一統”思想,《春秋》本來是魯國史書,但是孔子修訂的《春秋》不僅記載魯國的歷史,也記載周王和其他諸侯國的歷史。錢穆先生說它是“一部諸夏的國際史,亦可稱為乃是那時的一部天下史或稱世界史”。所以說孔子是用天下一家的大一統觀點來修訂《春秋》的。
三、從《春秋》經推斷“大一統”思想
(一)研究方法
要研究孔子的“大一統”思想,就必須從《春秋》經入手,從孔子在文辭運用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來分析出他的主張和理想。但是由于《春秋》記事過于簡約,離開了論本事的傳就不能使讀者了解它的意義;北宋的王安石譏諷《春秋》為“斷爛朝報”,曾鞏也稱其為“散絕殘脫”。(4)而今人周予同也認為“《春秋》“一經,缺文缺義,殊不易研究?!蹦敲次覀冄芯俊洞呵铩方浘捅仨毥柚⑨尅洞呵铩返摹叭齻鳌?,即《公羊傳》、《轂粱傳》和《左傳》。
其中《公羊傳》、《轂粱傳》是闡釋《春秋》義理的,它們對《春秋》的文本常常進行一字一句地解說,它們的任務就是發揮經義。而《左傳》則注重史事的記載,成書要比《公羊傳》和《谷梁傳》都要早,大概在戰國的中前期。由此可見,《左傳》的的史料價值更高,可信度也更高,它補充了大量《春秋》沒有記載或記載不詳的史料。從這樣的分析來看,對于“三傳”的引用應以《左傳》的史實為主要依據,并與《春秋》進行對比;同時兼采《公羊傳》、《轂粱傳》的大義。
(二)從《春秋》分析
1、從紀年說起
《春秋?隱公元年》開篇記載:“元年,春,王正月”。(5)因為《春秋》是記載魯國的編年體史書,按年、月、日編排史實,因此其中的“元年”就是魯隱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而“春”為四季之始,是西周編年體史書記載的開斷。但是應當引起注意的是在魯國紀年后面又加了一個“王正月”的紀年,從這里可以推斷春秋時期雖然周王室衰微,已經名存實亡,一些大的諸侯國藐視周王權威,如楚國甚至都稱“王”了,但是魯國還是奉行周王的歷法。歷法在古代中國既是一個生活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巴跽隆北硎咀鸪缰芡醯臍v法,奉周王為正朔,承認周王室對天下的統治地位。這里的“王”應該是指周文王,周文王一向被認為是周人當中第一位接受天命委任的王,即“始受命王”,后來世世代代繼任的周天子都謹守周文王當初定立的法度,施行周文王的正朔。(6)孔子在《春秋》中用周王的紀年是不符合當時的政治狀況的,但是孔子這么做了,說明孔子把“大一統”的政治理想首先暗含在《春秋》的紀年上。《春秋》中同樣的記載還有《桓公四年》:“春,王二月”。(7)在《春秋》一文中,這樣的紀年是非常普遍的。
2、《春秋》之“不書”
從《春秋》和《左傳》兩部編年體史學的詳細比較,就可以發現《春秋》中很多史料是沒有記載上去的,這也就是說《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史書編輯刪定了很多內容,從孔子刪定的這些內容可以體現孔子的微言大義,這種史學表現手法被后世稱為“不書”。
《春秋?隱公元年》記載“三月,公及邾儀公盟于蔑”(8)接下來就是“夏五月,段于鄢”。對比《左傳》就可以發現,《左傳》在“三月”和“夏五月”之間還記載了四月份發生的一個重要事件,即“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辟M伯是魯國大夫,費是魯國的城邑,魯國首封者伯禽曾在此誓師,后來成為費伯的采邑。(9)《左傳》的記載是說夏四月費伯率領軍隊去修筑郎地的城墻,《春秋》之所以不記載,是因為這件事并不是奉魯隱公的命令而行的。孔子之所以把在《春秋》中刪掉這段史料,是認為魯國大夫的這一行為是不符合禮制的。在周禮中,下級對上級是要服從的,費伯作為魯國大夫,其修筑郎地應該上報給上層統治者――魯隱公,但是他卻沒有按周禮行事,擅自修城墻??鬃悠髨D用周天子作為統一的象征,來實現“大一統”的政治理想,而“大一統”最看重的是上級統治者,特別是周王的至高無上的權威。
3、從“為尊者諱”分析
從《春秋》中孔子在描述同一事件時選擇不同的字詞,以此來表達自己對事件的褒貶態度,進而引申出對人物的褒貶態度,從這可以發現孔子在編撰刪定《春秋》時所采取的原則和態度,即“為尊者諱”。
首先從對死者的稱呼上來分析。在《春秋?隱公三年》中記載:“三月庚戌,天王崩?!保?0)對于周王的死,孔子用“崩”字來描述;在《春秋?隱公十一年》記載:“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11)魯隱公作為諸侯,孔子記載其死用“薨”;尤其引起注意的是這一段史料,《春秋?隱公七年》:“滕侯卒”。(12)孔子在記載藤侯死的時候,沒有注明死的月份,這與對周王和魯公死的描述不一致;讓人更為驚奇的是,滕國也是西周分封的諸侯國,滕侯的死應該也是用“薨”,但是孔子卻用了“卒”;而“卒”是給卿大夫死的用詞,如在《隱公八年》記載:“冬十有二月,無駭卒”。(13)據《左傳》記載,無駭是魯國的卿大夫,孔子在對其死的描述是用“卒”,而且還注明了詳細的月份??鬃釉诿枋鲭钪罆r,無疑是在無形中給他降級了?!蹲髠鳌费a充了史料:“七年春,滕侯卒,不書名,未同盟也?!保?4)而在《轂粱傳》中則記載的更為詳細:“滕侯無名,少曰世子,長曰君,狄道也?!保?5)從《左傳》、《轂粱傳》的記載可以推知滕侯未用中原之禮,即周公制定的周禮,而用狄道,狄道是指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習俗。韓愈云:“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保?6)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對于文化的重視,“大一統”包含思想文化上的統一,滕侯沒有用周禮,就是違背了孔子心中“大一統”,因此也就可以知道孔子在《春秋》中隱晦地貶低滕侯的原因了。
其次是從記載征戰所用的不同措詞來分析。在《春秋?莊公十年》中:“二月,公侵宋?!保?7)孔子在記載魯莊公進攻宋國這件事用“侵”字來形容,這是為什么呢?從《左傳》的補充我們可以得知。在“公侵宋”之前魯莊公已經與齊國結下了很深的怨仇,通過“曹劌論戰”,在“莊公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于長勺”,擊敗了齊國;這時又去侵犯宋國,結果是給自己樹立了更多的敵人。孔子對于破壞“大一統”的戰爭感到厭惡,況且魯國還“師出無名”,違反了周禮的規定,因此孔子用“侵”來描述莊公的這次戰爭行為。然而在莊公的另一場戰爭中記載《春秋?莊公三十年》:“齊人伐山戎?!保?8)《左傳》補充了這段史料:“冬,(魯莊公和齊桓公)遇于魯濟,謀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蓖瑯邮囚斍f公發動的戰爭,孔子卻用“伐”字來評論這次軍事行動。這是因為山戎在燕國北部,在古代屬于夷狄;山戎威脅了燕國,因此魯國聯合齊國攻打山戎。這在孔子看來是維護華夏“大一統”的,是正義的行為,因此用了“伐”字表示支持。
最后從殺人行為所用的不同字詞來分析。在《春秋?隱公四年》記載:“戊申,衛州吁,弒其君完?!保?9)從《左傳》補充的史料來看,州吁是衛國的大夫,他殺害了衛國的國君衛桓公;然后自立為衛國國君,即宋殤公。州吁的弒君行為完全是以下亂上,破壞了孔子理想中的“大一統”局面。之后在《春秋?隱公四年》的記載中:“九月,衛人殺州吁于濮?!保?0)《左傳》補充曰:“州吁未能和其民”。從這可以推斷州吁弒君自立,加上其在衛國的統治不得民心,衛人把他殺了,這里用“殺”字是表明了孔子對衛人殺君這一行為是支持的,還是因為州吁破壞了“大一統”,且不能為政以德,違反了西周“德治”的政治原則。
4、西周初年的爵祿制度
周代爵祿制度是西周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其特點是將血緣關系和政治關系有機地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周代五等爵制是周代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如《禮記?王制》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币虼丝梢钥闯鼍舻撝贫仁侵艽y治者以禮樂治天下的政治思想的制度體現,是孔子心中“大一統”理想的重要標志。
在春秋初期,楚國國君首先稱王,隨后吳、越等國的國君也相繼稱王。然而《春秋?僖公二十一年》記載:“秋,宋公、楚子、陳侯、蔡侯、鄭伯、許男、曹伯會于盂,執宋公以伐宋?!保?1)也就是盡管楚國等國已經自成為王,但是孔子是不承認的,仍然按照西周最初分封的爵位來稱呼各諸侯國國君,從而從爵祿制度上維護周王的最高權威。正如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提到:“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笨鬃右廊辉噲D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在《春秋》一文中只有周王一個“王”存在。
參考書目:
[1]《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王云五編,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
[2]《經傳研究》,劉黎明著,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年5月
[3]《春秋繁露》,董仲舒著,周桂鈿譯注,中華書局,2011年1月
[4]《春秋轂粱傳譯注》,劉尚慈著,中華書局,2010年5月
[5]《春秋大義?2?隱公元年》,熊逸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6]《史記》,司馬遷著,第10冊,中華書局,2007年
[7]《樸學與清代社會》,黃愛平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注釋:
(1)《周代史官文化――前軸心期核心文化形態研究》,徐兆昌著,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12頁
(2)《史記》,司馬遷著,第10冊,第3297頁,中華書局,2007年
(3)《樸學與清代社會》,黃愛平著,第203頁,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4)《經傳研究》,劉黎明著,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年5月
(5)《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王云五編,第2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
(6)《春秋大義?2?隱公元年》,第64頁,熊逸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7)《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王云五編,第17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
(8)《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王云五編,第2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
(9)《春秋大義?2?隱公元年》,第294頁,熊逸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10)《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王云五編,第12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
(11)《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王云五編,第50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
(12)《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王云五編,第31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
(13)《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王云五編,第36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
(14)《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王云五編,第36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
(15)《春秋轂粱傳譯注》,劉尚慈著,第33頁,中華書局,2010年5月
(16)《五百家注昌黎文集》,韓愈著,卷一一《原道》,吉林出版集團,2005年5月
(17)《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王云五編,第124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
(18)《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王云五編,第171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
(19)《春秋左傳今注今譯》,王云五編,第18頁,商務印書館,2012年6月
篇8
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名言
2、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劉備對諸葛亮語
3、此時先主威聲大震,江南之人盡皆膽裂,日夜號哭。韓當、周泰大驚,急奏吳王,具言糜芳、傅士仁殺了馬忠,去歸蜀帝,亦被蜀帝殺了。孫權心怯,遂聚文武商議。步騭奏曰:“;蜀主所恨者,乃呂蒙、潘璋、馬忠、糜芳、傅士仁也。今此數人皆亡,獨有范疆、張達二人,現在東吳。何不擒此二人,并張飛首級,遣使送還,交與荊州,送歸夫人,上表求和,再會前情,共圖滅魏,則蜀兵自退矣。”權從其言,遂具沉香木匣,盛貯飛首,綁縛范疆、張達,囚于檻車之內,令程秉為使,赍國書,望猇亭而來。
4、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曹操對眾將語
5、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周瑜唱
6、是日,諸葛誕令吳將朱異在左,文欽在右,見魏陣中人馬不整,誕乃大驅士馬徑進。成倅退走,誕驅興掩殺,見牛馬驢騾,遍滿郊野;南兵爭取,無心戀戰。忽然一聲炮響,兩路兵殺來:左有石苞,右有州泰,誕大驚,急欲退時,王基、陳騫精兵殺到。誕兵大敗。司馬昭又引兵接應。誕引敗兵奔入壽春,閉門堅守。昭令兵四面圍困,并力攻城。
7、袁將軍外寬而內忌,不念忠誠。若勝而喜,猶能赦我;今戰敗則羞,吾不望生矣--田豐對獄吏語
8、各人受了計策,皆依令而去,方召孟優入帳,優再拜于帳下曰:“;家兄孟獲,感丞相活命之恩,無可奉獻,輒具金珠寶貝若干,權為賞軍之資。續后別有進貢天子禮物。”孔明曰:“;汝兄今在何處?”優曰:“;為感丞相天恩,徑往銀坑山中收拾寶物去了,少時便回來也。”孔明曰:“;汝帶多少人來?”優曰:“;不敢多帶。只是隨行百余人,皆運貨物者。”孔明盡教入帳看時,皆是青眼黑面,黃發紫須,耳帶金環,鬅頭跣足,身長力大之士??酌骶土铍S席而坐,教諸將勸酒,殷勤相待。
9、縱有埋伏,有何懼哉!--關羽麥城突圍時
10、鄧艾取了江油,遂接陰平小路諸軍,皆到江油取齊,徑來攻涪城。部將田續曰:“;我軍涉險而來,甚是勞頓,且當休養數日,然后進兵。”艾大怒曰:“;兵貴神速,汝敢亂我軍心耶!”喝令左右推出斬之。眾將苦告方免。艾自驅兵至涪城。城內官吏軍民疑從天降,盡皆投降。
11、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愿足矣諸葛亮對姜維語
12、昔日東吳大事,全任周郎;后魯子敬代之;子敬亡后,決于呂子明;今子明雖喪,現有陸伯言在荊州。此人名雖儒生,實有雄才,大略,以臣論之,不在周郎之下;前破關公,其謀皆出于伯言。主上若能用之,破蜀必矣。如或有失,臣愿與同罪--闞澤對孫權語
13、壯士功名尚未成,嗚呼久不遇陽春!君不見東海者叟辭荊榛,后車遂與文王親;八百諸侯不期會,白魚入舟涉孟津;牧野一戰血流杵,鷹揚偉烈冠武臣。又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楫芒碭隆準公;高談王霸驚人耳,輟洗延坐欽英風;東下齊城七十二,天下無人能繼蹤。二人功跡尚如此,至今誰肯論英雄?--途經臥龍岡,某人唱
14、追歡作樂笑顏開,不念危亡半點哀??鞓樊愢l忘故國,方知后主是庸才后世對劉禪的評價
15、恪令安排車仗。方欲出府,有黃犬銜住衣服,嚶嚶作聲,如哭之狀。恪怒曰:“犬戲我也!”叱左右逐去之,遂乘車出府。行不數步,見車前一道白虹,自地而起,如白練沖天而去。恪甚驚怪,心腹將張約進車前密告曰;“;今日宮中設宴,未知好歹,主公不可輕入。”恪聽罷,便令回車。行不到十余步,孫峻、滕胤乘馬至車前曰:“;太傅何故便回?”恪曰:“;吾忽然腹痛,不可見天子。”胤曰:“;朝廷為太傅軍回,不曾面敘,故特設宴相召,兼議大事。太傅雖感貴恙,還當勉強一行。”恪從其言,遂同孫峻、滕胤入宮,張約亦隨入。
16、昔日戰長坂,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并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后世對趙子龍的評價
17、司馬師見毋丘儉軍退,聚多官商議。尚書傅嘏曰:“;今儉兵退者,憂吳人襲壽春也。必回項城分兵拒守。將軍可令一軍取樂嘉城,一軍取項城,一軍取壽春,則淮南之卒必退矣。兗州刺史鄧艾,足智多謀;若領兵徑取樂嘉,更以重兵應之,破賊不難也。”師從之,急遣使持檄文,教鄧艾起兗州之兵破樂嘉城。師隨后引兵到彼會合。
18、、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19、高定即引部將鄂煥并本部兵,殺奔朱褒營來。比及離寨約有十里,山后一彪軍到,乃朱褒也。褒見高定軍來,慌忙與高定答話。定大罵曰:“;汝如何寫書與諸葛丞相處,使反間之計害吾耶?”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忽然鄂煥于馬后轉過,一戟刺朱褒于馬下。定厲聲而言曰:“;如不順者皆戮之!”于是眾軍一齊拜降。定引兩部軍來見孔明,獻朱褒首級于帳下??酌鞔笮υ唬?ldquo;;吾故使汝殺此二賊,以表忠心。”遂命高定為益州太守,總攝三郡;令鄂煥為牙將。三路軍馬已平。
20、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許劭對曹操語
21、昔年救主在當陽,今日飛身向大江。船上吳兵皆膽裂,子龍英勇世無雙!--后世對趙子龍的評價
22、孔明在漢中,惜軍愛民,勵兵講武,置造攻城渡水之器,聚積糧草,預備戰筏,以為后圖。細作探知,報入洛陽,魏主曹睿聞知,即召司馬懿商議收川之策。懿曰:“;蜀未可攻也。方今天道亢炎,蜀兵必不出;若我軍深入其地,彼守其險要,急切難下。”睿曰:“;蜀兵再來入寇,如之奈何?”懿曰:“;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度陳倉之計。臣舉一人往陳倉道口,筑城守御,萬無一失:此人身長九尺,猿臂善射,深有謀略。若諸葛亮入寇,此人足可當之。”睿大喜,問曰:“;此何人也?”懿奏曰:“;乃太原人,姓郝,名昭,字伯道,現為雜號將軍,鎮守河西。”睿從之,加郝昭為鎮西將軍,命守把陳倉道口,遣使持詔去訖。
23、司馬昭入壽春,將諸葛誕老小盡皆梟首,滅其三族。武士將所擒諸葛誕部卒數百人縛至。昭曰:“;汝等降否?”眾皆大叫曰:“;愿與諸葛公同死,決不降汝!”昭大怒,叱武士盡縛于城外,逐一問曰:“;降者免死。”并無一人言降。直殺至盡,終無一人降者。昭深加嘆息不已,令皆埋之。后人有詩贊曰:“;忠臣矢志不偷生,諸葛公休帳下兵,《薤露》歌聲應未斷,遺蹤直欲繼田橫!”
24、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張飛對玄德、云長語
25、恪令安排車仗。方欲出府,有黃犬銜住衣服,嚶嚶作聲,如哭之狀。恪怒曰:“;犬戲我也!”叱左右逐去之,遂乘車出府。行不數步,見車前一道白虹,自地而起,如白練沖天而去。恪甚驚怪,心腹將張約進車前密告曰;“;今日宮中設宴,未知好歹,主公不可輕入。”恪聽罷,便令回車。行不到十余步,孫峻、滕胤乘馬至車前曰:“;太傅何故便回?”恪曰:“;吾忽然腹痛,不可見天子。”胤曰:“;朝廷為太傅軍回,不曾面敘,故特設宴相召,兼議大事。太傅雖感貴恙,還當勉強一行。”恪從其言,遂同孫峻、滕胤入宮,張約亦隨入。
26、孔明令蠻人哨探孟獲消息,回報曰:“;孟獲請烏戈國主,引三萬藤甲軍,現屯于桃花渡口。孟獲又在各番聚集蠻兵,并力拒戰。”孔明聽說,提兵大進,直至桃花渡口。隔岸望見蠻兵,不類人形,甚是丑惡;又問土人,言說即日桃葉正落,水不可飲。孔明退五里下寨,留魏延守寨。
27、治病須分內外科,世間妙藝苦無多。神威罕及惟關將,圣手能醫說華佗后世對華佗的評價
28、姜維與夏侯霸商議曰:“;徐質勇甚,當以何策擒之?”霸曰:“;來日詐敗,以埋伏之計勝之。”維曰:“;司馬昭乃仲達之子,豈不知兵法?若見地勢掩映,必不肯追。吾見魏兵累次斷吾糧道,今卻用此計誘之,可斬徐質矣。”遂喚廖化分付如此如此,又喚張翼分付如此如此:二人領兵去了。一面令軍士于路撒下鐵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計。
29、東吳先鋒朱異,引兵迎敵。兩軍對圓,魏軍中王基出馬,朱異來迎。戰不三合,朱異敗走:唐咨出馬,戰不三合,亦大敗而走。王基驅兵掩殺,吳兵大敗,退五十里下寨,報入壽春城中。諸葛誕自引本部銳兵,會合文欽并二子文鴦、文虎,雄兵數萬,來敵司馬昭。正是:方見吳兵銳氣墮。又看魏將勁兵來。
30、自古以來,有興必有廢,有盛必有衰,豈有不亡之國、不敗之家乎?漢室相傳四百余年,延至陛下,氣數已盡,宜早退避,不可遲疑;遲則生變矣--王朗對帝語
31、子龍身故,國家損一棟梁,吾去一臂也!諸葛亮語
32、昨朝沮授軍中失,今日田豐獄內亡。河北棟梁皆折斷,本初焉不喪家邦!--后世對田豐的評價
33、愿陛下將息龍體!臣等盡施犬馬之勞,以報陛下知遇之恩也諸葛亮語
34、孔明正在營中憂悶,忽報:“;東邊救兵到了,旗上書:‘魏先鋒大將王雙’。”孔明問曰:“;誰可迎之?”魏延出曰:“;某愿往。”孔明曰:“;汝乃先鋒大將,未可輕出。”又問:“;誰敢迎之?”裨將謝雄應聲而出??酌髋c三千軍去了??酌饔謫栐唬?ldquo;;誰敢再去?”裨將龔起應聲要去??酌饕嗯c三千兵去了??酌骺殖莾群抡岩鴽_出,乃把人馬退二十里下寨。
35、孔明犒軍已畢,班師回蜀,令魏延引本部兵為前鋒。延引兵方至瀘水,忽然陰云四合,水面上一陣狂風驟起,飛沙走石,軍不能進。延退兵回報孔明。孔明遂請孟獲問之。正是:塞外蠻人方帖服,水邊鬼卒又猖狂。
36、忽帳下一老將,厲聲而進曰:“;我雖年邁,尚有廉頗之勇,馬援之雄。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眾視之,乃趙云也。孔明曰:“;吾自平南回都,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為折一臂也。今將軍年紀已高,倘稍有參差,動搖一世英名,減卻蜀中銳氣。”云厲聲曰:“;吾自隨先帝以來,臨陣不退,遇敵則先。大丈夫得死于疆場者,幸也,吾何恨焉?愿為前部先鋒!”孔明再三苦勸不住。云曰:“;如不教我為先鋒,就撞死于階下!”孔明曰:“;將軍既要為先鋒,須得一人同去。”言未盡,一人應曰:“;某雖不才,愿助老將軍先引一軍前去破敵。”孔明視之,乃鄧芝也。孔明大喜,即撥精兵五千。副將十員,隨趙云、鄧芝去訖。
37、孔明在高阜處探之,窺見蠻兵已多懈怠,乃聚諸將曰:“;汝等敢出戰否?”眾將欣然要出??酌飨葐沮w云、魏延入帳,向耳畔低言,分付如此如此。二人受了計策先進。卻喚王平、馬忠入帳,受計去了。又喚馬岱分付曰:“;吾今棄此三寨,退過河北;吾軍一退,汝可便拆浮橋,移于下流,卻渡趙云、魏延軍馬過河來接應。”岱受計而去。又喚張翼曰:“;吾軍退去,寨中多設燈火。孟獲知之,必來追趕,汝卻斷其后。”張翼受計而退??酌髦唤剃P索護車。眾軍退去,寨中多設燈火。蠻兵望見,不敢沖突。()
38、忽報東吳遣張溫與鄧芝入川答禮。后主聚文武于丹墀,令鄧芝、張溫入。溫自以為得志,昂然上殿,見后主施禮。后主賜錦墩,坐于殿左,設御宴待之。后主但敬禮而已。宴罷,百官送張溫到館舍。次日,孔明設宴相待。孔明謂張溫曰:“;先帝在日,與吳不睦,今已晏駕。當今主上,深慕吳王,欲捐舊忿,永結盟好,并力破魏。望大夫善言回奏。”張溫領諾。酒至半酣,張溫喜笑自若,頗有傲慢之意。
篇9
關鍵詞:直譯;意譯;留;刪;補;換;調;變
一、文言文翻譯的要求
簡單地說,文言文翻譯要求做到“信、達、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能準確、貼切地表達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隨便加多減少、添枝去葉、不能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更不能隨心所欲、甩開原文、憑空捏造?!斑_”就是譯文要明白通暢、沒有語病,既要保留原文語氣,又要避免語氣呆板?!把拧本褪亲g文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范,要優美自然,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傊?,文言文翻譯要求用規范的現代漢語,準確、通順、透徹地表達原文的內容。
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字詞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字詞落實就是要對文言文句子中的每個字、每個詞、每個語法功能都要理解,并在譯文中反映出來。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例如:“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保ā蹲髠?僖公三十二年》)譯為:“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北門的鑰匙?!币衷~落實,重點翻譯出“鄭”“使”“其”“之”“管”的意思。
直譯就是用現代漢語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直接翻譯,不能隨意增減和改變語氣。例如:“清榮峻茂,良多趣味?!保ā端涀?三峽》)可直譯為:“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p>
意譯就是用現代漢語將原文的大意翻譯出來。例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燕雀”:燕子、麻雀,比喻見識短淺的人;鴻鵠:天鵝、大雁,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梢庾g為:“見識短淺的人怎能知道有抱負的人的遠大志向呢!”如果直譯成:“燕子、麻雀怎能知道天鵝、大雁的遠大志向呢?”意思就不夠準確、透徹。
三、文言文翻譯的步驟
(一)通讀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翻譯句子時要找到譯句在原文中的位置,仔細審讀要譯句子前后句子的意思,揣摩這段話的大致含義。
(二)在翻譯時,遇到疑難詞句,可暫時放過,等譯完上下文,再進行推敲
(三)譯完全文后,再通讀一遍,檢查校正,以防誤譯、漏譯和曲譯
四、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可以用“增”“減”“留”“引”“換”“調”六個字來概括。
(一)增,就是增補
在翻譯時要增補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文言文表述某一概念用詞比較籠統,且省略的句子成分較多,翻譯時要適當增加詞語,才能使句子完整流暢。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1.增補原文省略的主語、謂語或賓語
例1:“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保ā短一ㄔ从洝罚┳g句:“(桃源中人)一見漁人,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里來的?!崩?:“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保ā恫軇フ搼稹罚?“再”“三”后省略了謂語“鼓”,翻譯時要補上。例3:“君與具來。”(《隆中對》)“與”后省略了賓語“之”。
2.增補能使語義明了的關聯詞
例:“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是一個假設句,翻譯時要譯為:“(如果)不治療就會更加深入。”這才通順明白。
(二)減,就是減少詞語
文言文中的某些語氣詞、結構助詞或連詞,現代漢語中沒有詞能夠表示它,故翻譯時無須譯出,可略去。例1:“夫戰,勇氣也?!保ā恫軇フ搼稹罚?,可譯為:“作戰,靠的是勇氣?!薄胺颉庇迷诰涫?,為發語詞,刪去不譯;“也”表判斷語氣,可略去不譯。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譯句:“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刪去不譯。例3:“登軾而望之?!保ā恫軇フ搼稹罚岸边B接前后兩個動作,在時間上表示相承,可不譯。
(三)留,就是保留原文
文言文中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字或詞以及專有名詞、國號、帝號、年號、稱號、度量衡單位、人名、物名、人名、官職、地名等,在翻譯時可保留不變。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可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薄皯c歷四年”為年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四)引,就是引申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現象非常普遍,這些詞義是由一個本義派生、擴展、引申出來的,翻譯時可以借用切合原文意義的引申詞。例:“先主器之?!保ā堵≈袑Α罚捌鳌保玖x為“器具”,可引申為“重視”“器重”,譯為“先主(劉備)很重視他?!?/p>
(五)換,就是替換
文言文中有許多詞古今都有,但意思不同,翻譯時要恰當替換。例:“十年春,齊師伐我?!保ā恫軇フ搼稹罚皫煛笨蓳Q為“軍隊”,“伐”可換為“攻打”。再如:“犧牲玉帛,弗敢加也?!保ā恫軇フ搼稹罚盃奚敝讣漓胗玫呢i、牛、羊等,是名詞,而現代漢語中“犧牲”是指為了正義事業或者其他公共利益而舍棄自己的私利甚至生命,翻譯時不能以今人推古義,造成誤解。還有,在文言文中,有些表示稱呼的詞,跟現代漢語中人們用來表示稱呼的詞,多數為形音相同而義不相同。如“舅”,古今同義為舅父,而它在現代漢語里所沒有的意義就是“昔吾舅死于虎”(丈夫之父)、“昏禮,婿親迎,見于舅姑”(妻之父)以及對男性長著的尊稱等,翻譯時一定要注意細加辨別體會。
(六)調,就是調整詞序
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在翻譯文言文倒裝句時,應把古漢語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后置句、定語后置句等倒裝句式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1.主謂倒裝句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可調成“汝之不惠甚矣”。
2.賓語前置句
例:“何以戰”(《曹劌論戰》)可以調成“以何戰”。
3.介賓后置句
例:“還自揚州”(《傷仲永》)可調成“自揚州還”。
4.定語后置句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戰國策》)可調成“能面刺寡人之過群臣吏民”。
篇10
詞異讀的成因。其中通用假借、古今字、外來語及古書注解相沿而致是主要原因,而“破讀”所致也是重要
原因。本文還對古漢語異讀字的異讀音,進行了分類,并舉例加以說明。
關鍵詞古漢語異讀字分類
***
古漢語中的某些字詞要異讀,原因是很多的。其中,由于通用假借、古今字、外來語以及古書注解相沿
所致則是一個重要原因。其現象有如下幾種:
1.通假字的本義和假借義讀音不用。在古漢語的書面語言里,常有這樣的情形:本來有的字不用,卻用
另一個字來代替,造成讀者的不同。如“信”字,其本義是表示“誠實”、“信任”、“的確”、“任意”
、“使者”等意思,讀xìn。
例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不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但有時卻假借為“伸展”、“伸張”的意思,即與“伸”同義,讀為shēn。
例狼欣然從之,信足先生。(馬中錫《中山狼傳》)
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隳(《孫子·九地
》)
又如“歸”字,其本義是表示“返回”、“歸還”、“女子出嫁”、“歸附”等意思,讀guī。
例執訊獲chǒu@①,薄言還歸。(《詩經·小雅·出車》)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歸有光《項脊軒志》)
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已據有六郡,兵精糧多,足以立事。(《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但又假借為“饋”,即贈送的意思,讀kuì。
例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論語·陽貨》)
2.古今字由于其分工不同,讀音亦不盡相同。在上古時代,特別是先秦時代,漢字的數量比后世要少得
多,一個字往往要表示幾個不同的含義,這就造成某些字“兼職”過多的現象。譬如“說”字,就兼任“解
說”、“講”、“言論”、“勸說”、“喜悅”等義項。當其表達“解說”、“講”、“言論”等意思時,
讀shuō。
例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墨子·公輸》)當其表達“勸說”的意思時,讀shuì
。
例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史記·魏公子列傳》)
而當其表達“喜悅”的意思時,通“悅”,讀作yué。
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為了避免一字兼職太多,后來才造了“悅”字,分擔了“喜悅”的義項。
再如“責”字,本為“債”字,讀zhài。
例公說,使有司寬政、毀關、去禁、薄斂、已責。(《左傳·昭公二十年》)
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者乎?(《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當其在兼任“索取”、“要求”、“譴責”、“處罰”等義項時,則讀zè。
例里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聊齋志異·促織》)
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請為君責而歸之?。ā稇饑摺斨龠B義不帝秦》)
后來,由于有了“債”字,就將該條義項區分出來。
又如“賈”字,兼有“買賣”、“商人”、“價錢”、賈姓等義項。表示“買賣”、“商人”等意思時
,讀gǔ。
例商農工賈,不敗其業。(《左傳·宣公十二年》)
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白居易《琵琶行》)
表示“價錢”之義,讀jià。
例有美玉于斯,韞@②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論語·子罕》)
表示姓氏,讀jiǎ。
后來由于有了“價(jià@③)字,才分擔了“價錢”這一義項。
3.許多人名、地名、物名保留了古代的讀音,與今音異讀。如“食”、“其”等,在用于人名時,“食
”讀yì,“其”讀jī。
例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史記·淮陰侯列傳》)
“射”在用于古代鐘名時,讀yì。
例噌@④者,周景王之無射也,kuǎn@⑤坎鏜@⑥者,魏莊子之歌鐘也。(蘇軾《石鐘山記》)
在用作草名時,讀yè。
例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荀子·勸學》)
“房”在作古宮名時,讀páng。
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宮賦》)
4.有些來自外族語言的國名、人名、姓氏名等,讀音也較為特殊。如“大宛”是古西域的國名,“宛”
則讀作yuān。
例大宛聞漢之饒財,欲通不得,見騫,喜,問欲何之。(《漢書·張騫傳》)
“可汗”,是對古鮮卑、突厥、回紇等少數民族的君長的稱呼,讀kèhán。
例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樂府詩集·木蘭詩》)
“氏”,漢代西域有大月氏、小月氏?!笆稀弊xzhī。
例(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隴西。(《史記·大宛列傳》)
又如漢代對匈奴王后稱“閼氏”,“氏”讀zhī。
例及衛律所將降者,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漢書·李廣蘇建傳》)
古漢語某些字詞異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破讀”所致。所謂“破讀”(亦稱“讀破”),就是
用改變一個字詞的讀音來表示不同的意義或者不同的詞性。這實際上是詞義引申發展的結果。語言中的某一
個字詞,當其產生了新的意義或新的語法作用時,為了在讀音上有所區別,并使之表達得更加明確,就把這
個字詞讀為另一種讀音,以表示差異。這種現象,概括起來有如下兩類:
1.有的字詞的不同含義,是用不同的讀音來加以區分的。如“殷”字,在表示“眾多”、“富?!?、“
深厚”等意思時,讀yīn。
例劉璋@⑩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陳壽《隆中對》)
書中情意甚殷,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長者深也。(宗臣《報劉一丈書》)
當其表示“震動”的意思時,讀作yìn。
例熊咆龍吟殷巖泉,lì@⑦深林兮驚層巔。(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當表示“赤黑色”時,則讀Yān。
例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輪朱殷,豈敢言?。。ā蹲髠鳌こ晒辍罚?/p>
再如“惡”字,在表示“罪過”、“兇惡”、“壞人”等意思時,讀è。
例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文天祥《〈指南錄〉
后序》)
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賈誼
《論積貯疏》)
噫!渫惡吏忍于鬻獄,無責也。(方苞《獄中雜記》)
當表示“討厭”、“憎恨”等意思時,讀wù。
例好逸惡勞,亦猶夫人之情也。(黃宗羲《原君》)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告子上》)
而當表示“怎”、“如何”等意思時,則讀wù。
例以小易大,彼惡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2.有的字詞的不同詞性,也是靠不同的讀音來予以區分的。這里有幾種情況:其一是名詞改換為動詞時
所造成的不同讀音。譬如:
“王”字在充當名詞時,表示“帝王”、“諸侯王”的意思,就讀wáng。
例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呂氏春秋·察今》)
而當其充當動詞、表示“成就王業”、“旺盛”等意思時,則讀wàng。
例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孟子·公孫丑上》)
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莊子·養生主》)
又如“度”字,在作名詞、并表示“計量長短的標準”、“限度”、“法制”、“氣度”、“度過”等
意思時,讀dù。
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狈礆w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賈誼《論積貯疏》)
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后漢書·張衡傳
》)
在作動詞、并表示“計量”、“揣測考慮”等意思時,讀duó。
例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挈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賈誼《過秦論》)
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薄蜃又^也。(《孟子·梁惠王上》)
其二是形容詞改作動詞、名詞時造成的不同讀音。如:
“好”字,在充當形容詞、并表示“美好”、“友好”等意思時,讀hǎo。
例不如叔也,洵美且好。(《詩經·鄭風·叔于田》)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在充作動詞,表示“喜好”的意思時,讀hào。
例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孟子·梁惠王上》)
再如“臭”字,在充當形容詞,表示與“香”相對的意思時,讀chòu。
例一薰@⑧,十年尚猶有臭。(《左傳·僖公四年》)
在作名詞,表示“氣味”時,讀xiù。
例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禮記·大學》)
其三是主動詞改作被動詞時造成的不同讀音。如“見”字,在作主動詞、且表示“看見”、“召見”等
意思時,讀jiàn。
例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在表示被動、作“引見”義,或作“顯現”時,讀xiàn。
例初,齊豹見宗魯于公孟,為驂乘馬。(《左傳·昭公二十年》)
臏至,龐涓恐其賢于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無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
關于古漢語異讀字的異讀音,大抵來講,有四種不同類型。
一類是韻母相同,聲母不相同。如“乘”字,在表示“駕”、“坐”、“趁”的意思時,讀chéng。
例二子乘舟,汛汛其景。(《詩經·邶風·二子乘舟》)
而在代表“車輛”和作“四”的代稱時,讀shèng。
例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齊兵乃出。(《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再如“虧”字,在表示“減少”、“毀壞”的意思時,讀kuī。
例不虧不崩,不震不騰。(《詩經·魯頌·bì@⑨宮》)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屈原《離騷》)
而當表示“差異”的意思時,同“詭”,讀guǐ。
例其時已與先王之法虧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呂氏春秋·察今》)
第二類是聲母相同,韻母不同。如“讀”字,在表示“誦讀”的意思時,讀dú。
例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萬章下》)
而表示“句讀”(即不足一句,讀時須稍有停頓之處)的意思時,則讀dòu。
例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韓愈《師說》)
又如“泛”,在表示“漂浮”、“廣泛”的意思時,讀fàn。
例余感焉,以杜君之言泛訊之,眾言同,于是乎書。(方苞《獄中雜記》)
而在表示“覆、翻”的意思時,讀fěng。
例大命將泛,莫之振救。(賈誼《論積貯疏》)
第三類是聲調不同。如“創”字,當表示“始造”、“首創”的意思時,讀作chuàng。
例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在表示“創傷”的意思時,讀chuāng。
例夫身中大創十余,適有萬金良藥,故得無死。(《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第四類是聲、韻母均不同。如“罷”字,在表示“停止”、“罷免”等意思時,讀bà。
例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我才。(《論語·子罕》)。
復請之,吾輩無生理,而主讞者亦各罷去。(方苞《獄中雜記》)
當表示“困?!钡囊馑?,通“疲”,讀作pí。
例庶民罷敝,而宮室滋侈。(《左傳·昭公三年》)
又如“女”字,在表示女性的意思時,讀nǚ。
例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樂府詩集·木蘭詩》)
在表示“以女嫁人”的意思時,讀nü。
例堯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孟子·萬章下》)
而在作人稱代詞時,則通“汝”,讀作rǔ。
例三歲貫女,莫我肯顧。(《詩經·魏風·伐檀》)
一些常見的異讀字,因其流傳的歷史久遠,而且有的已進入現代漢語的書面或口頭語之中,有了較廣泛
的群眾基礎;同時許多工具書和古書的注本中,也都注明了它的讀音,因此應按傳統的習慣去讀。而那些較
為少見的、也未保留在現代漢語中的異讀字,或者人民群眾已改讀為一般讀音的字詞,就應按照現在的習慣
去讀。我們今天不必耗費精力去研討它的舊讀音,以免給學習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如山東費縣的“費”,
舊讀為bì,現已改讀為fèi;“葉公好龍”的葉,舊讀為shè,今一般讀為yè。再如“暴露”的暴,傳統
的讀音本應是pù,但現已約定俗成,讀作bào,就不必固執舊讀了。
(作者單位:蘭州鐵道學院社科部責任編輯:孟恩)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酉加鬼,為左右結構。
@②原字為匚加賣,為半包圍結構。
@③原字為價的繁體字。
@④原字為口加肱的右半部,為左右結構。
@⑤原字為穴下加款,為上下結構。
@⑥原字為革加搭的右半部,為左右結構。
@⑦原字為忄加栗,為左右結構。
@⑧原字為艸加犭加酉,為上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