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范文
時間:2023-04-02 18:13: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自我護理能力;尿流改道;腹壁造口;生活質量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術是浸潤性膀胱癌治療的金標準[1]。在膀胱癌全膀胱切除術患者中,將近50%保留永久性膀胱造瘺[2],即在腹壁行膀胱尿流改造口。尿流改道后需要終身配戴集尿袋,雖是一種比較簡單和安全的永久性尿流改道術,但腹壁造口、配戴集尿袋改變了患者正常的生理排尿途徑,造成患者自身形象改變及身體、心里狀況和社會功能及日常生活均受到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嚴重降低。為此,本研究對30例膀胱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術后患者進行程序化的自我護理,克服各種心理與身心上的不良負面影響,提高其生活質量,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1月~2014年12月,因膀胱癌在我院泌尿外科住院接受膀胱全切、尿流改道腹壁右側造口的患者60例,年齡38~72歲,平均年齡58歲;男性50例,女性10例;回腸代膀胱40列,輸尿管腹壁造口20例,住院時間15~40 d。隨機分為研究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
1.2方法 對照組在圍手術期及常規治療的同進采用一般護理;研究組患者在圍手術期及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護理程序化培訓,有意識地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1.2.1建立患者健康電子檔案 為30例患者建立健康檔案,包括患者姓名、年齡、職業、身體狀況、住院治療情況、手術方式、疾病相關知識知曉與技能掌握情況、出院時的身體健康情況、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評估,詳細記錄并按住院號存放。
1.2.2疾病相關知識知曉 由主管護士根據每位患者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一對一的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相關疾病知識,并借助圖片、視頻演示,讓患者及家屬詳細了解膀胱癌的治療前景及手術方式、術后各引流管的認知,使患者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接受膀胱全切腹壁造口尿流改道的事實,并樹立信心,積極配合,主動承擔自我護理的程序化培訓。
1.2.3心理狀態評估 對30例患者手術前后均進行心理狀態評估并分析,找出引起患者負性情緒的潛在心理,針對性進行疏導,并給予家庭支持,讓家屬對患者的手術前后的身心狀態也有一定的了解,以應對初期的不適應。
1.2.4實踐指導 術后在進行腹壁造口護理前,經管護士對造口用品的選擇,既要患者使用方便,又對皮膚刺激小且有防逆流裝置;結合彩色圖片講解造口的顏色、形狀、黏液的觀察;傳授護理造口的知識;邀請家屬一起,示范更換造口袋的具體步驟,必要時組織以前的患者現身說教,鼓勵患者參與,自己動手,對換袋技能給予評估、糾正,使患者在出院前基本掌握造口的自我更換與護理。
1.2.5自我形象再塑造 自我形象紊亂是個體在感知自身形象方面受到干擾[3]。醫護人員應理解,給予安慰和鼓勵,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幫助其控制或適應,從而達到自我形象的再塑造,把尿流改道造口自我護理的輕松自然,不要太在意別人的同情或是厭惡。
1.2.6程序化培訓自我護理能力評估 有研究顯示膀胱造口患者生活質量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4]因此,要提高患生活質量,程序化培訓自我護理能力勢在必行。國外研究已建立相關標準化的造瘺患者健康教育標準流程, 并發展了相關有效的測量工具評估造瘺患者皮膚問題及造瘺患者的生活質量[5-6]。本組綜合利用李魯等[7]、皋文君等[8]研制的適用于中國人群的簡明中文版量表對所有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調查,自制一張簡單易操作的造口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評估表,對患者進行程序化培訓,并根據患者表現一一評估。我們把程序化自我護理能力評估表分為7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按是否自我意愿、主動學習自我護理知識、自我護理技能三方面來評分比較。無自我意愿的為0分,自我意愿為1分,主動獲得自我護理知識為2分,自我護理技能為3分,總分0~21分。7個條目分別為:①對造口的反應;②移除造口裝置;③測量造口徑口;④新造口裝置中造口徑口的校準⑤皮膚護理⑥安裝新造口裝置⑦排空程序。
2結果
通過對30例患者,采取護理程序化培訓后,自我護理能力明顯提高,研究組患者生活質量得分率遠遠高于對照組,見表1。
3討論
自我護理是一種為了自己的生存健康及舒適所進行的實踐活動,良好的自我護理是心理健康的標志[9],是現代護理學中的一個新概念,是個體在穩定或變化后的環境中為維持生命、增進健康與幸福,確保自身功能健全和發展而進行的自我照顧。本組通過自我護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改變影響生活、健康、情緒的各種因素,從而達到自我心理調節,重塑自我形象,給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重新定位,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舒適感和幸福感。30例患者完全正視因膀胱癌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的現實,并坦然接受,在自我護理過程中學會了不依賴別人,不抱怨不公,學會疏泄或排解不良情緒,自我價值得到肯定,情緒穩定,并積極主動參與我們科組織的同類疾病沙龍,心得交流,不斷總結經驗,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從而得出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對膀胱癌尿流改道腹壁造口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其實施過程及評估方法簡便易行,且增進了護患關系的和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吳階平.吳階平泌尿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2078.
[2]Johansen LS,Christensen TH,Bendixen,et al.Cystectomy in denmark 2000-2005[J].Ugeskr Laeger,2008,170:215-217.
[3]李靜娣,陳桂鳳,袁月蓮.健康教育對肝硬化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7,13(5):105-107.
[4]Piwonka Ma,Merion JM.A multidimensional modeling of predict-tors influencing the adjustment to a colostomy[J].J Wound,Osto-my and Continemce Nurs,1999,26;298-305.
[5] Jemec GB, Martins L, Claessens I ,et al. Assessing peristomal skin changes in ostomy patients: Validation of the Ostomy Skin Tool [J].Br J Dermatol,2011,164:330-335.
[6]Baxter NN, Novotny PJ, Jacobson T, et al. A stoma quality of life scale[J].Dis Colon Rectum,2006,49:205-212.
[7]李魯,王紅妹,沈毅.SF-36健康調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測試[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2,3,36(2):109-113.
篇2
生物課本中的一些實驗結論學生一看便知,例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這一探究實驗其結論是:“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已經知道了實驗結論。這樣,對知識的新鮮感就淡了,學生是被動、慣性地在學習知識。如果教師提前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捕捉鼠婦并拿到課堂上進行分組探究實驗,我相信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學生享受著做實驗的過程,同時享受著生物課堂帶給他們的快樂,課堂效果不必多說。
二、實驗可以使學生學會知識的同時獲得能力
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學生是實驗的主體和直接受益者。例如,在講到“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和“觀察動物細胞”這幾節課時,學生學會使用顯微鏡并利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能力。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課本實驗步驟,培養了自主閱讀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培養了互相合作的能力;通過表達交流并得出結論培養了總結歸納和準確表達的能力;通過對實驗的改進和再思考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對實驗現象的統計,分析實驗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和效果,培養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正確的實驗操作順利的完成實驗,反復摸索培養了動手能力;通過認真仔細地觀察實驗變化和結果培養了觀察能力。在實驗的過程中,每一位學生總會發現自身在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并得到培養和提升,這使學生終身受益。
三、實驗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
篇3
愛因斯坦說過:“如果把學生的熱情激發出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功課就會被做為一種禮物來接受.”興趣是認識事物的前奏,是開發智力的鑰匙.如果學生對知識不感興趣,就不會產生“欲”和“求”.而他們一旦對所學的東西產生了興趣,就會心情愉快,積極主動地投入自主學習,認為學習是一種享受.那么,如何提高初中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呢?我在課堂上做了以下嘗試.
第一,將學生帶出課堂.例如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一節的教學中,我在課前先把鼠婦的圖片,生活習性等資料整理好.讓學生對鼠婦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上課后,我將學生分成八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在校內捕捉鼠婦,要求每組鼠婦數不少于10只.(實際實施中有的組數目達不到要求,我會讓別的組給予支援,有時會合并小組.)抓捕后各小組按照課前的實驗設計進行探究(探究后提醒學生將鼠婦放歸大自然),各小組記錄好實驗過程及結果.實驗完畢,學生回到教室,各小組匯報員匯報本組探究過程及結論,同學之間就實驗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相互交流.除了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有的學生還設計了溫度和濕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等實驗.課堂上基本是學生忙碌的身影和唇槍舌劍的爭辯,而我只要坐山觀“虎”斗.再如《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的教學,我也會把學生帶出教室,讓他們去感悟植物對陽光,水分等的爭奪及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我還讓學生將濕地和旱地的同一種大小差不多的植物拔出進行根的比對,讓他們思考為什么旱地植物根系更發達的原因,從而加深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理解.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較,我覺得這種“帶出去”的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有時甚至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比如在鼠婦探究教學中,我們班就有學生設計了一個便于觀察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玻璃盒.
第二,帶學生做游戲.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教師如果能認真分析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密切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一種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生物課堂氣氛,將一些適當的教學內容的學習,設計成一種讓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游戲式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能身心愉快地在玩中學,做中學,思考中學,合作中學,生物課也就不僅僅局限于對生物學科知識的認識,理解和積累,也能變成一個尋找美,發現美,欣賞美,體驗美,創造美的過程,讓學生去享受美的熏陶,情的陶冶.比如在學習《男女性別決定》時,我讓每組學生準備兩個信封,一個信封中裝100張寫有X的紙片,代表,另一個信封中裝50張寫有X的紙片和50張寫有Y的紙片,分別代表帶X染色體的卵細胞和帶Y染色體的卵細胞.將這些紙片隨機洗勻,小組同學在兩個信封中各取一張紙片組合成XY(代表生了一個男孩)或者組合成XX(代表生了一個女孩),重復實驗,讓學生在游戲中領悟性別是如何被決定的,并理性認識生男生女的機會均等.再如講到樺尺蛾的體色隨周圍環境而改變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體色變化的生物學意義,我讓學生做“捕食”游戲,學生扮演樺尺蛾的捕食者,而由一些鋪在紅紙上的不同顏色的小紙片扮演樺尺蛾.通過捕食,學生發現與背景顏色越接近的樺尺蛾越不易被捕食,而顏色反差大的總是最先被吃掉.通過游戲,學生很直觀的理解了保護色其實就是生物適應環境的結果.
第三,指導學生做好家庭實驗.作為科學教師,要特別注意讓學生親身經歷以科學為主的學習活動.通過預先布置課外實驗,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創造性地設計實驗,動手操作,仔細觀察,自主探索.同時,教師也把自己的實驗設計和實驗結果提出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這樣的教學活動才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科學的方法,理解科學的本質,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比如《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一節的教學.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在課堂上是完不成的,因此,我在一周前便給學生布置了作業,要求他們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并仔細觀察,做好記錄.實驗的成果帶入課堂進行評比,失利的原因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并在課后繼續探究其它因素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比如,我曾出過一個題讓學生在課外繼續探究“音樂對種子的萌發有好處嗎?”對于這種話題,學生們很感興趣.通過實驗,他們不僅知道了種子萌發需要什么基本條件,還知道音樂等因素也能影響種子的萌發,讓他們感悟到生命的神奇和來之不易.這是傳統的課堂教學很難做到的.
篇4
【關鍵詞】動手實驗;有趣事例;生理現象;設計問題
如何提高學生在生物課堂上的學習興趣,一直都是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筆者通過多年的生物教學實踐探索得知:理論聯系實踐,學以致用,也不失為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1. 引導學生動手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到“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時,我在課前先把鼠婦的圖片,生活習性等資料整理好。讓學生對鼠婦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上課后,我將學生分成八個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在校內捕捉鼠婦,要求每組鼠婦數不少于10只。(實際實施中有的組數目達不到要求,我會讓別的組給予支援,有時會合并小組。)抓捕后各小組按照課前的實驗設計進行探究(探究后提醒學生將鼠婦放歸大自然),各小組記錄好實驗過程及結果。實驗完畢,學生回到教室,各小組匯報員匯報本組探究過程及結論,同學之間就實驗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相互交流。除了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有的學生還設計了溫度和濕度對鼠婦生活的影響等實驗。課堂上基本是學生忙碌的身影和唇槍舌劍的爭辯,而我只要坐山觀“虎”斗。
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比較,我覺得這種讓學生動手實驗的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有時甚至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2. 結合自然界中有趣事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生物教科書內描述的各種植物的生活環境,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等知識,很多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在自然環境中見到或接觸過,多少有點了解和認識。但因不感興趣而印象不深刻吧了。課堂教學過程中在適當的時候可以插入自然界中一些奇趣的例子,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同時要引導學生熱愛大自然,加強對大自然的環保意識。熱愛生物學,對生物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學會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一些現實存在的問題。設法讓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地位,轉變為自主積極開展思維的主動學習地位。這對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同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3. 引入有趣的生理現象,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述呼吸系統的內容時,為了使同學對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肺的結構和生理功能感興趣,我和同學們說:我們的肺是非常忙碌。它一天到晚,總是不停地吸入新鮮空氣,把空氣中的氧氣留下,再把身體產生的廢氣二氧化碳呼出去。即使你睡著了,它也決不“躺倒不干”。因為人體一刻也不能缺少氧氣,也容不得廢氣存留體內。不然,身體里的所有化學變化,都非亂套不可!可是,你們知道嗎?人在出生之前,肺是癟的里邊一丁點空氣都沒有!而且肺里還灌滿了“水”——“肺液”。所以一到出生,麻煩就來了。
首先,必須把肺里面的水全部弄走,不然,怎能進得了空氣?其次,還得讓癟肺張開,這就需要小嬰兒自己能吸氣才行??墒切雰河衷趺粗莱錾?,該吸氣了?這第一次呼吸究竟是怎么發生的?氣體又如何在肺內進行交換?全班同學都讓話題吸引著靜靜地聽,我接著說:前面的提問可留待以后有空再處理,但肺內氣體交換的原理和過程如何?是本節要理解的重點內容,同學們現在就要從課文中去找答案。
大家都邊看課文邊思考,積極尋找答案,不時小聲討論著。平時沉默寡言的同學也能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討論,并舉手要求發言。我分別讓舉手的同學說出答案和理由。答對的同學即時給予表揚。答錯的同學循循誘導啟發,助其沿著正確的答題方向思考,循序漸進,逐步分析克服困難,向著答案步步逼近,最后通過自己的努力而獲得正確的答案。這就可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克服自卑感,增強學習自信心,還可提高班集體的課堂學習興趣,全班同學配合老師共同完成課堂教學過程。
篇5
一、影響生物教學有效性的學生因素分析
1.學習動機水平
學生想不想學習高中生物?想達到怎樣的目標?這是學生生物學習動機,有強烈學習欲望,并自我定位較高學習目標的學生往往高中生物學習動機水平較高,會更為勤奮的學習高中生物知識,在解決生物問題時,思維更為嚴謹.那么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是怎么形成的呢?
通常情況下,一個學生生物學習的成就動機對其生物學習水平影響很大,一部分來自于“考試成功”,一部分來自于教師的肯定和激勵.
2.學習態度
在知識和概念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態度和行為對學習結果有著直接的影響,我們不難發現在現實教學實踐中,嚴厲一些的老師,學生在該學科的學習時態度更為端正些!那么是不是意味著施加壓力對學習態度有積極作用呢?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習態度本身就是學生內在的情感傾向,正向的學習情緒學生的學習態度就會端正,給學生施加壓力和不斷地強調生物學習的重要性能夠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生物成績,不過很有限,對于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也是短暫的,那么學習態度如何培養呢?筆者認為還必須從學生的喜好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改進方法,調節自我的學習行為,找到適合自己能夠有效提高生物學習成績的方法,并將這種方法沉淀下來,堅持實施到日常學習中形成習慣.
3.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效的高中生物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度應該是很高的,興趣是學生生物學習中最為活躍的成分,是推動學習內在的驅動力,興趣從何而來?
有部分學生本身就喜歡生物知識,喜歡生物課,上生物課表現為很愉快、很興奮.
不過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生物學習興趣是需要激發和調動的,生動的、直觀的生物、生命現象能夠調動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有趣的生物學史、新奇的生物也能吸引學生的眼球,生物現象的研究源自于生活,我們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的設置上要注重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既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給學生以親近感,容易引起學生認知共鳴,達到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提出問題進行深入探究的效果,讓學生感受到生物知識學習的價值.
4.學習策略
有效的學習應該有適合自己個體發展的學習策略所支撐的.那么什么是高中生物學習策略呢?特點怎樣?
所謂學習策略是學生在高中生物知識學習過程中,為了提高學習有效性和考試成績而主動采取的對自己學習進程的調控行為,具有動態性,貫穿于高中生物學習的整個過程;學習進程具有未知性,所以學習策略是復雜的和跨學科遷移性,不是機械地運用,也不是簡單地將原有學習策略直接遷移,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策略可以具有多元化,統計學研究表明,越是生物學習成績差異、學齡差異對學生的學習策略均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學習策略或內隱于學生學習行為之中,或外顯出來,都學習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
二、主體化有效教學的途徑――情境化探究課
1.情境化探究課的流程
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類似于知識收納箱,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狀態,對于為什么會想到這樣去做,又為什么要這樣做,全然不知,自然也就無法獲得生物學素養的提升,從生物學史的發展來看,任何一個知識、方法都是科學家在實踐中觀察、分析、總結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其本身就具有一個“探究”的過程,我們的生物課教學不可能讓學生回復到從科學家從無到有的發現過程,那個太漫長了,不過我們應該創設科學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實驗探究,在互動探究的過程中接近主要的知識及其所包含的科學元素、科學精神,同時自己發現規律的過程能夠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情感,實現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具體的教學流程如下圖所示.
2.案例――“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的探究活動
明確研究課題:“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
(在確定研究課題時,可以引導學生讀書了解與研究課題相關的知識內容和要求,從校園環境出發,討論校園里是否有鼠婦.)
活動要求:要求學生針對研究課題,提出子問題,進一步考慮如何實施探究.
互動探究過程:
(1)學生提出探究課題:從水、光、溫度、土壤和空氣等對鼠婦的影響提出問題.例如,水的多少對鼠婦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土壤板結對鼠婦的生活有什么影響?
(2)學生在小組討論中作出有關假設,根據假設設計實驗方案,確定具體的研究方法.
(3)分組實驗:捕捉鼠婦,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制作簡單的實驗裝置,實驗,觀察記錄.在實驗中,組內學生之間相互合作,如果實施有困難,也可以進行組間交流,教師追蹤整個實驗檢查,從宏觀層面給以指導.
(4)小組交流: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內部交流的形式,各組匯集實驗情況.
篇6
【關鍵詞】隱性教學資源 生物實驗技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A-0118-01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生物實驗教學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豐富學生的生物知識,提高學生的生物實驗技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發揮生物實驗的最大效益,善于發現教材中和生活中的隱性教學資源,并充分利用這些隱性資源引導學生開展生物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生發學習興趣,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提高實驗技能。
一、善用錯誤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初中生好奇心強,在操作生物實驗時容易出現一些小錯誤,教師可以趁勢將學生的錯誤轉化成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在錯誤中提高生物實驗技能。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觀察洋蔥表皮細胞”這個實驗為例,學生初次接觸顯微鏡,都十分好奇,有的學生在實驗時將完整的一片洋蔥葉片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有的學生將自己的一截頭發、一片指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筆者雖然發現了學生的錯誤做法,但沒有馬上制止他們。過了幾分鐘,這些學生便來問筆者:“老師,為什么我把一片洋蔥葉片放在顯微鏡下什么也看不到?”“做臨時裝片可以觀察到洋蔥的表皮細胞,為什么把頭發、指甲放上去后卻看不到?”面對這些問題,筆者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要求他們認真閱讀教材,注意顯微鏡觀察物體材料的要求和規格,對比頭發、指甲這些實驗材料。最后,學生得出結論: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東西必須是薄且透明的材料。
又如,教學七年級上冊實驗“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時,實驗前,學生從野外捉來了鼠婦做實驗材料,完成實驗后,理應將這些鼠婦放回去,但有些學生并沒有將這些鼠婦放生,不是將這些鼠婦拿來玩,就是將它們弄死。筆者覺得學生太沒有愛心了,便批評了他們幾句他們卻說:“鼠婦是害蟲,必須消滅它們?!睂W生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筆者組織學生討論“要不要消滅鼠婦”,在討論時滲透愛護生態環境的教育,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一切事物,讓他們知道鼠婦也是大自然生物鏈的一個環節,人為地破壞生物鏈,會影響生態平衡,甚至會影響人類的生活。
二、結合生活實際,發掘實驗材料
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日常生活實際,發掘實驗教學資源,豐富實驗材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現實驗主題的多樣化。只要善于觀察、發現和利用,實驗資源可謂無處不有,舊報紙、玻璃瓶、小孩的玩具等都是實驗資源。例如,七年級上冊實驗“制作并觀察植物細胞臨時裝片”,操作這個實驗時可以用我們常吃的洋蔥作為觀察的材料;在開展“空氣塵埃測定板”實驗時,要探究塵埃污染嚴重的地方,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紙板、凡士林等作為實驗資源,讓學生進行實驗。利用八年級上冊實驗“螞蟻的社會行為”探究螞蟻的行為時,可以讓學生收集丟棄的透明塑料瓶子、面包屑等作為實驗材料。七年級下冊《消化和吸收》一課中有觀察人體小腸結構的內容,上課之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剪刀、尺子、膠水、紙板、線團等材料,模擬制作人體小腸壁的結構模型,讓學生通過動手制作,深入了解小腸壁的結構特點。
三、開放實驗方式,開發隱性資源
開放實驗方法、實驗步驟是開發隱性資源的又一做法。在做實驗之前,可以給學生講清楚實驗的目的和具體要求,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法和實驗步驟,教師只做適當的指導。例如,八年級下冊實驗“探究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筆者說明實驗目的和要求后由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過程。通過實驗,有的學生得出的結果是酒精的濃度越高,水蚤的心率就越慢;有的是酒精濃度越高,水蚤的心率就越快。對此,可以先讓學生想一想得出不同實驗結果的原因,然后再進行實驗。再次實驗后,一個學生發現酒精濃度越高,水蚤心率越來越慢,但是,酒精濃度越低,水蚤心率就越來越快;而另一個學生發現在高濃度的酒精作用下,水蚤的心率是先快后慢,最后停止。有了這一發現后,學生對這個實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探究其中的原因。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能否從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轉到酒精對人類心臟的影響”,進而發掘更多的實驗資源。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法,這種開放的實驗教學方式更能調動學生的探究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學生發掘更多的實驗資源,提高實驗技能。
篇7
關鍵詞: 生物 探究性學習 開展 素質教育
1.引言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需要。它體現了基礎教育的性質、宗旨與任務。提倡素質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礎教育中存在著的“應試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有助于把全面發展教育落到實處。從教育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來的要求看,素質教育勢在必行。這是我們基礎教育的時代主題和任務。
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素養的教學方法,教育部于2001年7月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正式提出“倡導探究性學習”理念。探究性學習是讓學生在主動參與過程中進行學習,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活動中獲取知識,了解科學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法,學會科學研究所需要的各種技能,領悟科學觀念,培養科學精神。這種學習方式是傳統的教學方式的一種徹底改革,學生將從教師講什么就聽什么,教師讓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被動學習者,變為主動參與的學習者。教學模式也將發生根本的改變,生物課將更多的是學生的實驗、討論、交流等活動。在九年義務教育生物七年級上冊第15頁,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就是一個典型的探究性實驗的例子。然而許多教師或書刊上介紹的都只限于鼠婦在明亮、陰暗處時的狀態,按照課本上的內容介紹。當然這種介紹顯得有點局限,會使學生產生誤解,認為鼠婦就只受到以上兩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還可以用其它的一些環境因素來加以探究,使學生的探究過程得到更好的培養,能充分認識鼠婦的生活環境。我對該探究實驗作了進一步的補充。
2.實驗前準備
2.1實驗器具的準備。
盒子、冰塊、燒杯、熱水、細沙、食鹽、泥土等。
2.2實驗器具的裝置設計。
用一個長方形的盒子,左側放一堆冰塊,右側放一杯熱水,可用于探究溫度對鼠婦的影響;用一個長方形的盒子,在左側平鋪0.5厘米的細沙,右側平鋪等量的食鹽粉末,可用來探究刺激物對鼠婦的影響;用一個長方形的盒子,在左側放潮濕的泥土,右側放等量干燥的泥土,可用來探究潮濕環境與干燥環境對鼠婦的影響。
3.科學探究過程
3.1提出問題。
學生分成四個組,每組在課前觀察鼠婦的生活環境,捕捉若干(不能破壞學?;蛏鐓^的草坪、花壇等)。針對鼠婦的生活環境提出以下幾個問題:(1)溫度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嗎?(2)刺激物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嗎?(3)潮濕(干燥)環境對鼠婦的生活有影響嗎?
3.2作出假設。
通過交流自己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婦的,對影響鼠婦分布的主要環境因素作出假設:(1)假設適中的溫度適宜鼠婦的生活,溫度會影響鼠婦的生活;(2)假設無刺激物的環境適宜鼠婦的生活,刺激物會影響鼠婦;(3)假設潮濕的土壤適宜鼠婦的生活,土壤潮濕程度會影響鼠婦。
3.3制定計劃。
利用教師提供的器具,設計一個實驗方案用于驗證自己的假設,用上述提到的裝置完成計劃。
3.3.1探究溫度對鼠婦影響的設計
在一個長方形的盒子中,左側放一堆冰快,右側放一杯熱水,將鼠婦(10只)放在盒子的中間,并觀察鼠婦的活動情況。
3.3.2探究刺激物對鼠婦影響的設計
在一個長方形的盒子中,左側放平鋪0.5厘米的干燥細沙,右側平鋪等量的食鹽粉末,將鼠婦放在盒子的中間空白區,并觀察鼠婦的活動情況。
3.3.3探究潮濕(干燥)對鼠婦影響的設計
在一個長方形的盒子中,左側放干燥的泥土,右側放潮濕適中的泥土,將鼠婦放在盒子的中間空白區,并觀察鼠婦的活動情況。
3.4實施計劃。
根據實驗設計,進行實驗。觀察并記錄鼠婦在一定時間內(5分鐘)的活動情況。
3.5得出結論。
各組之間交流實驗現象,討論實驗現象是否支持假設,最后得出結論。
3.6表達、交流。
討論“環境中的溫度、刺激物、潮濕等因素對于鼠婦的分布有什么影響”問題后,學生根據自己觀察并參看另外三組同學的觀察結論,進行綜合發言。最后得出“鼠婦喜歡的環境是溫度適中、無刺激物、潮濕等環境中”的結論,然后讓學生撰寫探究報告。
4.討論
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主動學習,能增進學生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理解,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知識和技能,開拓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培養創造性人才,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為學生提供了發揮創造力,學會與他人共事的機會。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能增強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可使學生經過切磋、交流、學會分擔責任、分享成功的快樂,體驗科學、技術、社會的融合。明確科學的價值,思考未來。
探究性學習的注意事項:利用好教材和教學參考料中的探究材料;掌握好各個探究活動要求達到的目標層次和側重點;組織好探究性活動,要特別重視探究的過程,而不是結論;關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的差異性,注重學習能力的互補性;及時對探究性學習活動進行評價、自評、互評、師生共同評價相結合;依據教材資源,結合當地實際,課內課外結合,靈活調整探究性學習內容;要重視探究性學習活動的總結報告的撰寫和表達交流;探究性學習活動并不是教學活動的全部,“把創造還給教師,使教育成為充滿智慧的事業。”
素質與素質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系。人的素質的提高離不開教育。有什么樣的素質,就應有與之相對應的素質教育。人的素質可大致分為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素質具有整體性。人的諸方面素質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制約、互相依存的整體?,F代素質教育不僅深入到素質的生理與心理層面,而且擴展到社會文化層面。素質是個體性、群體性和民族性的統一。
總之,探究性學習是當前生物教學中值得提倡的一種方法。它符合人們的認識過程,有助于完成教學中培養能力的目的,經過教材內容少而精的改革,再加上人們對它的認識有了提高,教學條件有了充分的改善,這種教學方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比重會越來越大。但是,探究性學習只是學習的一種方法,并不是萬能的。探究性學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別是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思維習慣等多方面的原因,開展探究性學習目前還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因認識上的片面性而對傳統教學一概否認,不顧實際情況而盲目追求探究的量,忽視探究的質,使探究過程形式化、模式化、表面化,這是可取的。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能使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得到的提高,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汪忠,王永勝.生物新課程教學設計與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2]趙錫鑫,張國柱.中學生物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篇8
關鍵詞:身邊資源;嘗試和改進;好奇心
初中生物在有些老師和學生眼里是一門“小副科”,但是我不這么認為,我認為任何學科對于學生來說都很重要,生物也不例外。生物學科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光靠嘴說不行,還要生物實驗,如果上好了生物實驗課,我們的生物教學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樣上好生物實驗課?我認為:
一、善于利用身邊資源
我們是農村中學,優厚的地理條件就是得天獨厚的生物實驗課資源,如果我們敢于放開學生的創造力,變書本知識于身邊實際生活,變書本實驗為自然資源的探討,對于老師和學生都受益匪淺。比如,七年級上冊的《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一節探究課,對于剛剛進入一個新學習環境的新生,如果我們只是講實驗,學生就很難理解,也極為不感興趣。這節課我是這樣處理的,上實驗課之前,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各抓20只鼠婦,他們就各自去找鼠婦,等上探究課時我剛讓學生探究鼠婦的生活環境,同學們不約而同地就說出了結果,并且同學們也都非常高興,課堂氣氛活躍,這節課的探究活動很成功。這個探究活動,使我深深地認識到生物實驗課的重要性。
二、善于并敢于嘗試和改進實驗
按照我們初中生物教材有些實驗內容與我們北方氣候不符合;有些生物實驗的實驗材料我們這里沒有。這對我們教師來說就是一種考驗,如果我們就是畫畫講講,學生肯定不感興趣,因此我們就必須大膽地進行嘗試和改進。例如,我們七年級上冊的光合作用實驗。實驗材料是天竺葵,我們這里早已沒有這一類植物了,我自己就試用幾種植物葉片分別進行試驗,后來發現我們本地栽的綠葉吊籃效果很好。于是我就把課本實驗進行改進,實驗材料由天竺葵改為吊籃。這樣學生不但體會了課外實踐收獲的樂趣,也對光合作用一節有了新的認識,不再持有懷疑態度。
三、善于培養學生實驗觀察習慣
學生對一些自然現象感興趣,玩泥巴、看螞蟻搬家、養蚯蚓這不是缺點。童真、童趣、童心是必須保護的。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好奇心強,缺乏知識的時代,要想讓他們真正得到素質鍛煉,教師就要勇于用實驗去幫助學生探尋知識的真理。我們要實驗就一定要得出科學的結論,因而教師就要培養學生用感官從色、味、態進行觀察,用尺子等進行測量。總之,所有實驗都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看到的、聞到的、測到的、量到的得出正確結論,使學生對科學的認識真正做到心服口服。
我認為,生物課不能把學生死死地鎖在課堂上,要讓他們充分地接觸自然,讓他們敢于創新實驗。八年級課本有這樣一句話“自然界是天然的博物館,自然界是天然的實驗室”,我很認同這一觀點。這才是培養學生的最好的場所。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對話互動師生關系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建立“對話·互動”的新型師生關系,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轉變為主動的求學者。那么何為“對話”“互動”呢?
“對話”是對話主體在彼此交往過程中認知、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方面進行交流與碰撞、溝通與合作、激發與感染的過程,是一種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協作、相互共生、相互作用的過程?!皩υ挕本褪峭ㄟ^語言形式所進行的交流,它與權威式的“告訴”或“灌輸”不一樣,是主體之間的交流?!盎印眲t是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它具有交互性特征,“互動”還包括非語言形式的交流。
“對話·互動”是教育過程的核心,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師生與環境之間的多向“互動”與“對話”。學生可以在師生共同營造的“對話·互動”的新型的師生關系下,使學習方式改變,從而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面就如何在生物教學實施過程中建立“對話·互動”新型的師生關系,談一下本人在近幾年新課程改革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措施和體驗。
一、設置情景問題,形成師生間的“對話·互動”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層次,適時提出大家所熟知而難以解釋的問題,造成學生的認知沖突,在直觀而富有情趣的情景下,引發學生的心理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探究活動中,根據學生自己尋找、捕捉鼠婦的體驗,提出一系列的問題:①同學們是在哪些地方捕捉到鼠婦的?為什么?②鼠婦受到驚擾后迅速向哪兒躲?③光對鼠婦生活會產生影響嗎?④除了光會影響鼠婦的生活外,溫度、水分會不會影響鼠婦生活?讓學生在一環扣一環的問題中,積極參到教學過程,積極思考、展開討論,加強了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互動,讓學生在完成課本教學的同時,為進一步探究創造了條件;引發學生主動思考環境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從而加強學生的保護動植物、保護環境的強烈的意識和責任感;讓學生在與教師進行對話、互動的同時,加強了學生與動物、自然之間的親近關系,加強了師生與環境之間的非語言的“對話·互動”關系。
二、利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手段,穩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對話·互動”關系
(一)精心設計教學導語,激發學生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上課一開始,正是教學的“黃金時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存在著“首應效應”。發揮的好,有助于調動學生情緒,渲染課堂氣氛,讓學生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從而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直接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成為教學的真正的主體者,形成師生“對話·互動”的良好的課堂氛圍。
一首唐詩、一曲宋詞都可以引發學生了解生物、了解自然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興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產生互動效應。
(二)利用現代信息網絡,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21世紀是網絡時代,各種信息都可以來源于網絡。學生對網絡的熟知,可使學生從網上獲得大量的生物學知識。利用學生好學求知的心理特征,鼓勵學生上網查閱有關的生物學知識。但由于學生精力有限,可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分工查閱,然后匯總交流。在講其他水生動物、陸生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的教學內容時,安排學生分組查閱資料,全班匯總。學生相當認真、踴躍,甚至設計了精美的小報。學生既了解了大量的動植物知識,又美化了自己學習的環境,同時學生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關系。
(三)“約束”與“自由”并行的實驗教學方法,維護學生科學探究的熱情
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教師注重強調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強調在實驗室“輕、靜、序、潔”等基本要求,過分約束學生實驗的自由度。學生往往按照教師和課本規定的方案完成實驗,學生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學生的個性化實驗被壓制,創造性的實驗理念被扼殺。在新課程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在強調實驗室上課的基本要求時,多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實驗的設計,允許學生進行輕聲交流與討論,教師掌握好度,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實驗、探究,維護學生的熱情。
三、通過設計個性化、多樣化的實驗,形成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良好的“對話·互動”關系
篇10
一、實驗教學的通病
現在的初中學生大多數年齡在十二三歲,最小的僅有十歲,好動、劣奇心強是他們這一年齡段的特點。我們農村中學實驗條件較差,很多實驗基本無法開展,能開展的也只能做演示實驗,因為學生長期接受老師說教,偶爾做下實驗,會使他們立刻情緒高漲,表現出極高的興趣,一旦老師演示結束后學生自己動手時,并不注意老師的要求而將興趣集中到實驗材料實驗器具上,許多學生急于觀察、玩弄材料,甚至動手操作器材,將教師講解的實驗原理和步驟以及實驗器材的愛護等置之腦后,形成學生 各自為政的現象。實驗中的操作技巧、注意事項,對數據的記錄、分析和處理等難以有效貫徹,大大降低了實驗效果。
二、演示實驗的教學
農村中學落后實驗條件的限制,教材時間短的制約,實驗器材的短缺等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實驗只能在課堂中演示。在初中階段所涉及到的演示實驗一般都比較簡單,可塑性較強。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演示實驗內容的特點不同,教學方式可做相應的改變。為了達到更好的效果,我盡可能地將有些操作留給學生,在課前布置他們收集資料、準備材料等。
1、驗證式實驗——先授課后實驗。例如,講授“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時,教師可先列舉一些生活實例,啟發學生思考、討論食物中可能具有的某些成分。在學生思考、討論并獲得一定知識的基礎上教師再通過演示實驗,一一加以驗證。實驗中,學生們發現加熱干燥的小麥種子后在試管內壁有水珠生成,擠壓花生的一片子葉會在白紙上留下油漬,等等。通過這些現象,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同步式實驗——邊授課邊實驗。在“顯微鏡構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顯微鏡實物,按照一定的順序(從上至下或分光學系統和機械系統),對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和其功能一一進行講解。這樣,可使學生直觀、形象和深刻地掌握顯微鏡各部分結構名稱和作用。
3、探索式實驗——先實驗后講授。例如,探究“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中,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在水中的運動狀態,然后分別剪掉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學生觀察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學生們看到剪掉背鰭的魚會失去平衡而側翻,剪掉胸鰭的魚只能向前游動而不會轉彎,剪掉尾鰭的魚游動速度明顯減慢、身體搖擺不定。通過這些直觀現象使學生極為容易地掌握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教師在加以講解,進一步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三、探究實驗的指導
新課程標準一再強調探究性實驗的開展和實施,重視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親歷實驗過程,不管實驗成功與否,目的在于感悟探究過程,培養探究意識。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科的綜合、分析等思維過程獲取知識,這一過程使學生有更多時間去思考與討論,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同時教師可以起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分析和處理生物實驗所獲得的信息,探索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運用科學的方法歸納出正確的結論。
例如,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時,由于我所任教的學校屬于邊遠山區農村學校,生物活體材料比較容易找。課前,我先讓學生自已去準備探究材料。果然,與我料想的一樣,所有學生都找到了鼠婦??墒牵械膶W生卻反映鼠婦個體小,不好保管。這時,我就啟發學生,既然鼠婦不易保管,有沒有其它材料可以替代呢?學生思索了一下,恍然大悟。說:“可以用蚯蚓呀?!币驗楸緦嶒炇茄芯凯h境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鼠婦并不是唯一的生物研究對象。學生明白了:“不要拘泥于課本的束縛?!碧骄康乃悸繁愀_闊了。
又如,種子萌發條件的實驗,需要的時間較長,我就在課前讓學生自學實驗過程,然后在家中自己準備器材按照實驗步驟完成實驗,將實驗結果帶到學校全班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實驗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失敗的原因,然后老師進行總結,提出此實驗的注意事項,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
再如,測定肺活量實驗,我先讓學生用吹氣球來大至確定自己肺活量的大小,因為這個方法操作起來簡便易行,實驗材料也很好找,于是課前讓學生自己買氣球,課上讓每位學生用此方法先測一次,并做好記錄,然后用肺活量計再讓學生測一次并同前一次對比,學生的參與熱情立刻被調動起來了,也真正了解了氣球測量法的粗糙,測肺活量的科學方法,知道了自己實際的肺活量,還知道了應測量三次取最大值的規則。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科學實驗精神。
四、綜合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