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以德范文
時間:2023-04-09 23:21: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為政以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德治的內在規定及邏輯展開
殷周之際劇烈的社會政治變革產生了最早的德治思想萌芽,但由于它所關注所憂慮的首先是天命的轉移及政權的喪失問題,是一種外在附加的東西,尚未作為一種內在的因素內化為人們的自覺自愿行為。而春秋時期天命觀念進一步喪失其神秘性、權威性及制約性,為這種由外在轉換為內在帶來了良好的條件。由于外在的東西難以得到保障,就需要把外在之“德”轉換為內在之“德”,以使德治在人類存在的本原上及生命中尋找到存在的價值依據??鬃拥淖畲筘暙I之一就是成功地完成了德治由外在向內在的價值轉換??鬃舆h紹周公,近承管仲、晏嬰、子產、范蠡等,對前賢重民思想予以系統化,并升華為政治哲學的高度,奠定了儒家治國思想的根基。
在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的發展進程中,德治思想曾經產生過重要而深刻的影響,成為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德治就是道德政治,是把道德運用于政治領域的一種學說,是以道德作為規范君主行為、治理國家社稷、管理庶民百姓的一種學說,是以道德教化作為一種主要的治國手段,運用道德的內在約束力以達到社會穩定之目的的一種學說。眾所周知,道德是特定歷史時期人們普遍認同的由一系列道德原則、范疇和規范構成的具有相對穩定的內心信念及行為方式。道德以內在的潛移默化式的方式影響和制約著每一個社會成員的思想行為,并賦予人的思想行為以善惡是非的價值依據。中國自遠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傳統??鬃永^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開儒家德治主義之先河。強調道德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視為治國安邦、協調人際關系、提高個人道德素養和境界的根基和出發點。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上,“德”的概念產生得很早,早在《尚書皋陶謨》中就提出了“九德”的概念,德字產生以后,逐漸演化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政治和倫理概念。及至春秋,“德”的范圍有了進一步的拓展,它已從個人的道德修養拓展為一種處理國家政治事務——君民關系、國與國之間關系——的道德規范和規定??梢哉f,春秋時期,為政以德觀念已經深入到各個不同的政治派別和學術派別之中?!暗隆弊鳛橐环N政治觀念、政治原則,已經成為各家各派所共同認同的政治文化命題。為政以德、以德治國成為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孔子提出的“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正是在繼承西周時期的“明德慎罰”思想以及春秋時期的德治思想資源的基礎上形成的。同時又時對現實政治深刻反思的結果,是適應社會發展潮流而設計出來的一項治國方案。后經孟子、荀子的系統發揮,《大學》、《中庸》的理論升華,形成了一套嚴密完整系統的治國方略,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后世儒家,無論是董仲舒的宇宙論,還是宋明理學的本體論,都只是在理論層面上論證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在當今社會,古代德治主義思想雖不能直接作為治國之道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內核仍具有顯著的價值意義,并為當今實施以德治國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資源。
孔子“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主要是圍繞兩個層面來邏輯展開的:一是為政者與道德之間的關系問題;二是如何對待如何管理庶民百姓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是對殷周以來德治思想的理論總結和升華,前者是“修己”問題,后者是“治人”問題。修己是對統治者而言的,它要求統治者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行;治人是對廣大庶民百姓后而言的,是對民眾管理和教化問題。對于廣大民眾首先要滿足其生存需要,解決其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并在此基礎上提高其道德修養。兩個問題的核心點就是:強調了把統治者的修身視為治國平天下(安人,安百姓)、實現德治的前提條件。孔子的德治思想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思想文化的基調。 德治主義之前提設定:君主的道德修養與自覺
在歷代儒家的德治思想中,統治者的道德自覺和修身成為實行仁政德治的前提。這是以小農經濟為基本特征的中國古代社會在處理治國問題時所必然要走過的步驟和得出的結論。眾所周知,中國社會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血緣宗法關系為紐帶,以君主專制制度為核心的宗法等級制社會,小農經濟是一種松散的、缺乏社會凝聚力的經濟形態。在這種生產方式中,人們長期形成了對家長和君權的信賴、服從和頂禮膜拜的心理,這種經濟形態決定了小農的生產方式不是使他們之間互相聯系和交往,而是變得互相隔離和分散。按照馬克思的描述就是,“他們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的代表一定要同時是他們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們上面的權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權力,這種權力保護他們不受其它階級的侵犯,并從上面賜給他們雨水和陽光。”(《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693頁)把馬克思的這一科學論斷用來說明和解釋中國早期的儒家政治思想也是十分恰當的。
維護君權制度是孔子政治思想所揭示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孔子畢生所要維護的是一個上下尊卑、君臣父子嚴格有序的理想社會關系,以達到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目的。如何才能保證這一政治理想的實施?孔子以為只有君主才能擔當此重任。這是西周分封國在春秋時期裂變為諸侯國后,封建領主轉變為諸侯國君并執掌一國軍政大權的社會現實在孔子思想中的真實反映,孔子作為“時之圣者”,必然會在現實的范圍內思考或解答時代提出的一系列問題。但問題在于:君主應該如何執掌國家權力才是正當合法的,如何才能保證執政者擁有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質?因為人類出于追求正當穩定社會生活的需要,沒有任何理由把權力交給道德低下的人掌握和行使,孔子必須對這一現實政治課題予以回答。
在孔子的德治模式中,為政者(國君)作為德治之主體,其政治道德修養在國家政治系統中占有絕對重要的作用??鬃映送ㄟ^對古代賢明之君如堯、舜、禹、周文王的頌揚以為當時之君效法、借鑒之楷模外,還對君本身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鬃佣啻螐娬{為政者加強政治道德修養與國家政治穩定的關系以及對庶民百姓的道德示范作用。他認為,為政者首先要自身品行端正,使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在孔子看來,為政者之所以要先修身正己,乃因為為政者地位及道德楷模作用使然,上善則下亦善,反之亦然。他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楊伯峻:《論語譯注·顏淵》,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9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欲善而民善矣。”(楊伯峻:《論語譯注·顏淵》,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9頁)道德具有超越一切的無形力量,為政者具有了這一道德稟賦,便擁有了政治人格和權力權威,也就擁有了為政治國、安人安百姓的資質。政治的清明、社會的安定有賴于執政者與百姓之間的和諧、親密關系為政者要“愛民敬民”,體察百姓疾苦,愛民如子,減輕民眾負擔,維護百姓利益??鬃影哑涞赖聦W說運用到了政治領域,用道德的視角來衡量君主的稱職與否以及君主所具有的道德人格力量,在孔子看來,君主的個人道德修養及個人道德人格力量決定了國家政治之前途及君民關系之命運,他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毙奚砟艘磺兄?,乃治國安邦之基礎,執政者只有嚴于律己、勤于正己,“欲而不貪”,具有高尚之道德品質,才有治人之條件?!肮t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保畈骸墩撜Z譯注·陽貨》,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83頁)政治道德修養成為規范和約束為政者思想行為的內在要求。為政者欲有所作為,就必須先“正其身”,(楊伯峻:《論語譯注·子路》,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6頁)“茍正其身矣,于從政者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楊伯峻:《論語譯注·子路》,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8頁)其次要勤其政。要“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孔子認為,執政者肩負國家歷史之重任,要勤勉于政事,發奮忘食,勵精圖治,不但要確立高遠之抱負和志向,堅定好學好思之習慣,而且還必須做到言行一致,如此才可達到安人安百姓、治國平天下之理想目的。很顯然,孔子把統治者的修身、修己看作是治國平天下、實現德治理想的前提。
與執政者注重自身道德修養相關聯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舉薦賢才,任人唯賢。殷周以來實行的是“以世舉賢”制度,“先祖當賢,后子孫必顯,行雖如桀紂,列從必尊,此以世舉賢也。”王杰:《荀子譯注·君子》,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47—348頁)春秋以前,由于西周以來實行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人才的舉薦都是在有血緣關系的親屬范圍中進行的,還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人才選舉。孔子以“舉賢才”的人才價值觀修正了傳統的“世官世祿”制。朱熹在解釋孔子這段話時說:“賢,有德者;才,有能者。舉而用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子路第十三》,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41頁)就是主張有德有才者才有資格管理國家。在孔子看來,作為國家政權的管理者和實施者,舉薦賢才在維持國家政治秩序、實行治國安邦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它關系著國家政權能否穩定、政令能否順利施行等大是大非問題。因此,孔子把“舉賢才”作為君臣是否具有德行的重要標尺,孔子認為,國家的興衰成敗,關鍵在于是否有德才兼備的賢才當政,“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蕿檎谌?。”(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8頁)如何舉賢?在舉薦范圍上,孔子主張知人善任,“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楊伯峻:《論語譯注·子路》,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3頁)在舉薦標準上,孔子主張以德取人,使有德才者居高位??鬃拥呐e賢才思想對于傳統的“內姓選于親,外姓選于舊”的選官制度,是一種否定??鬃犹岢龅呐e賢才標準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楊伯峻:《論語譯注·述而》,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7頁)即要求有良好的品行和一技之長。孔子還提出了“學而優則仕” (楊伯峻:《論語譯注·子張》,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02頁)的主張,反映了孔子反對商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強調在“知人”、“察人”的前提下,大力舉薦賢才,主張君主要對賢才愛護和尊重,要以師友相對待,如此才能獲得賢才的忠心效力,并以歷史上的成功賢君為例來說明舉薦賢才的重要意義,“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舉伊尹,不仁者遠矣?!保畈骸墩撜Z譯注·顏淵》,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1頁)孔子始終認為,將正直之人置放于不正直人之上,則百姓服;反之,則百姓不服。“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保畈骸墩撜Z譯注·為政》,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9頁)使用賢才治國治民,可以收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楊伯峻:《論語譯注·顏淵》,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1頁)的理想政治功效??鬃犹岢龅呐e薦賢才的觀點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對后世用人舉才產生很大的影響,是治理國家、維護政治正常秩序的有效保障。但是,就像法家過分強調君主權力的絕對性一樣,孔子過分強調君主道德的政治作用,把治理國家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統治者個人的道德品質上,把清明政治的希望寄托在圣賢、明君身上,而不是建構在良好完善的政治制度上,忽視了法治在治國安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儒家的德治思想不過是帶有空想色彩的以人治為價值導向的治國理念,帶有明顯的道德決定論色彩。 民本原則:以富民教民為政治歸趣
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是建構在君主具有崇高的道德修養基礎之上的,正是對君主的道德素養進行了價值預設后,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第二個層面才能夠順利地展開。也就是說,道德主體的修養具有向外輻射轉化的本性,將自己的道德要求轉化為社會每一個成員自覺的道德行為,將道德規范、禮儀制度內化為社會個體成員的自覺意識,它必然要轉化為一種外在的政治事功,即“治人”的層面,具體說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保畈骸墩撜Z譯注·憲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59頁)這是統治者在實施德治過程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在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君、臣、民三者構成了最基本的社會框架。德治就是按照道德原則處理三者關系并在此基礎上確立的一定的道德倫理秩序。這里重點闡釋孔子的富民教民政策及執政者應如何對待、管理民眾的問題。
如何認識民眾的地位和作用是自階級社會產生以來執政者必須解決的一個十分重要而棘手的問題。殷周以來政權的嬗變顯示了民眾在社會政治系統中所具有的巨大潛力,尤其是春秋時期涌起的民本主義思潮更是昭示了“得民得天下、失民失天下”的真理性認識??鬃幼鳛閷ι鐣文繕诉M行設計的第一位思想家,必須要對這一問題做出自己的回答。
孔子遵循“古之為政,愛人為大”的原則,把“愛人”放在為政之首位??鬃诱J為,如何處理好君民關系是對待民眾的第一層面問題。孔子的民本思想是對殷周至春秋時期民本思潮的總結與升華,特別是春秋時期的民本主義思潮為孔子的民本思想奠定了非常深厚的思想基礎,孔子認為,要使社會維持和諧穩定的等級秩序,在處理君民之間的關系時,首先要以道德原則來對待庶民百姓,把自身的高尚道德澤惠于民,取信于民。在孔子看來,老百姓的信任對為政者至關重要,為政以德必先取信于民,取信于民必須誠實無欺,講究信用。子貢曾問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迂曉唬骸夭坏枚?,于斯二者何先?’曰:‘去兵?!迂曉唬骸夭坏枚?,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楊伯峻:《論語譯注·顏淵》,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6頁)孔子把“民信”看得比“足食、足兵”更為重要,孔子把取信于民看作是治理國家至關緊要的東西。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強負其子而至矣?!保畈骸墩撜Z譯注·子路》,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5頁)孔子問人不問馬的人道情懷同樣表明了他的愛人思想。盡管孔子時代還沒有提出君貴民輕的思想,但民在國家社稷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因為民為國家之本,國家之財、君主之用皆源于民,一國之存在,不可須臾離民,無民則國將不存。因此,執政者為了維護自身政權之穩定,首先必須穩定好根基,滿足百姓日常的生產生活需要,有了豐裕的生活資料無論對百姓還是對君主來說都十分重要,也就是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楊伯峻:《論語譯注·顏淵》,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7頁)朱熹對此解釋說:“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獨富?!保ㄖ祆洌骸端臅戮浼ⅰゎ仠Y第十二》,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35頁)從這一層面來說,民足是君足的先決條件。沒有民足,就沒有君足。這是維持君民關系的最基本底線,在這一底線范圍內,君民之間可保持基本的和諧與平衡,超越或破壞了這一底線,社會將面臨“上下失序”的混亂局面。孔子正是意識到了春秋末期社會失序的嚴重現實,所以,在提出維持君民之間最基本的緊張關系后,向執政者提出了一系列對待、管理民眾的具體措施和方法。具體可歸結為富民教民思想。
孔子把富民置于為政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認為,施行“德治”如果不能給百姓帶來實惠,那就失去了“德治”的意義,檢驗為政者“修德”的標準就是看國家是否興盛,民眾是否安居樂業,因為民富則國強,民安則國安。認為只要做到“足食足兵”,就可獲得民眾之信賴。(楊伯峻:《論語譯注·顏淵》,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6頁)并以使民“富之”作為人口眾多后的首要選擇。(楊伯峻:《論語譯注·子路》,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7頁)為了實現其富民的政治理想,孔子要求統治者多予少取,要施惠于民。孔子的民富則君富、民貧則君貧的的見解不但成為中國古代經濟思想的光輝成就之一,(胡寄窗:《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光輝成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頁)而且比被譽為“西方的孔子”的魁奈提出的“農民貧窮則王國貧窮,王國貧窮則君主貧窮”思想早兩千多年。1、富裕乃人之所欲??鬃訉σ笾軙r期的民本思想因素進行了合理的梳理和總結,并把它納入到其政治思想理論體系中,成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楊伯峻:《論語譯注·述而》,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69頁)這不但表明孔子本人有追求富裕之愿望,而且對他的學生子貢所從事的經商活動也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子貢不受命運支配,以做生意致富,且中事理,(參見楊伯峻:《論語譯注·先進》,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15頁)他認為,為政的首要任務是“足食”、“足民”,然后再“庶之”、“富之。”(楊伯峻:《論語譯注·子路》,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7頁)讓百姓能夠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雖追求富裕乃人之所欲,但應以遵循禮義道德為底線,應“欲而不貪?!保▍⒁姉畈骸墩撜Z譯注·堯曰》,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0頁)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保畈骸墩撜Z譯注·里仁》,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6頁)他還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楊伯峻:《論語譯注·述而》,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71頁)孔子對物質利益與道德原則的論述奠定了我國幾千年政治倫理道德的基礎,是十分寶貴的思想遺產和精神財富,具有永恒的價值和意義。2、欲使民富,需“使民以時”。要讓百姓不違農時從事農業勞作,適時掌握自然規律,以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要做到這一點,“使民以時”與“節用而愛人”是重要的環節。要愛惜民力,開源節流,即孔子所一再強調的“政在節財?!保ā妒酚洝た鬃邮兰摇罚腥A書局1982年版,第1911頁)在孔子看來,民富與君富是一致的,只有百姓富裕,國君才能富足,國家之存在、君主地位之穩固,要依賴于民。據《國語周語》記載:周景王二十一年,將鑄大錢,單穆公勸曰,若“絕民用以實王府,猶塞川原而為湟污也,其竭也無日矣。” 在這里,單穆公是以“川原”與“湟污”的關系來喻指民對君的制約及君對民的依賴關系。在孔子看來,民富則安,民安則國安,民貧則亂,民亂則國危。作為統治者,要時刻關注民眾的意愿和要求,要“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顧寶田等:《左氏春秋譯注·哀公十一年》,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946頁)“薄賦斂則民富。”(趙善詒:《說苑疏證·政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78頁)切不可漠視民眾之合理要求,“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保畈骸墩撜Z譯注·衛靈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68頁)孔子的這一結論,是通過對歷史的深刻考察和總結得出的真理性認識。對民的重視,到孟子達到了頂端,顯示了民本主義的光輝。3、對實行富民政策的前賢時輩推崇備至。早于孔子一百多年的管仲,曾明確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滕新才等:《管子白話今譯·牧民》,中國書店1994年版,第1頁)及“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滕新才等:《管子白話今譯·治國》,中國書店1994年版,第392頁)等思想命題,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目標和措施,孔子對管仲的政績大加稱贊,認為他所實行的強國富民政策,不但使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而且百姓從中也得到了極大實惠,并以“仁”來稱許管仲;(楊伯峻:《論語譯注·憲問》,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51頁)對同時代的鄭大夫子產,孔子也對其經濟改革措施特別是惠民政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也恭,其事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保畈骸墩撜Z譯注·公冶長》,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47—48頁)給予了子產高度的評價??鬃犹岢龅母幻袼枷朐谄涞轮嗡枷塍w系中具有鮮明的倫理政治意義,構成了其民本思想的重要一環??鬃拥母幻袼枷朐诮裉烊跃哂惺种匾姆e極意義和價值。
民之富固然重要,但孔子沒有停留在此,而是把民之教作為管理的最終目的??鬃訉γ癖姾敛华q豫地以“教之”作為“富之”之后的最重要環節。指出“既富,乃教之也?!保ㄚw善詒:《說苑疏證·建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頁)孔子最早論述了富民與教民之間的辨證關系,(參見楊伯峻:《論語譯注·子路》,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7頁)可見,孔子主張先讓百姓富裕起來,然后再進行教化。把富裕作為教化的先決條件,這可以說是人類政治思想史上的一條真理性的原則,強調在富民的基礎上注重對民眾的道德教化,民眾就不會萌發犯上作亂之心、非分逾越之想,就會在各自的社會位置上各守其位,各盡其責,社會也就不會出現上下失序、貴賤失常的混亂局面。
孔子強調道德的政治功能及其對社會的調節作用,既看到了物質資料在穩定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基礎性作用,同時又肯定了道德教化在社會發展中的巨大政治功能。孔子試圖從社會經濟生活中尋找道德教化的原因,認為道德教化應以物質富足為基礎為前提,故孔子之德治主義并非一種抽象虛幻的道德主義,在某種程度上,它更接近現實的道德主義。但孔子夸大道德的政治作用,貶斥法治的社會功能,從而陷入了道德決定論、道德至上論、道德萬能論的泥潭之中。
在這里,還有一個問題有必要予以澄清,那就是孔子所謂的愚民問題。關于孔子的愚民思想問題,皆由孔子所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楊伯峻:《論語譯注·泰伯》,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81頁)一句而引發。學界對此歷來歧解不斷,歸納起來有六種不同的理解。(參見《齊魯學刊》1994年第5期)長期以來,學界多以此段話為依據,認為孔子在對民態度上實行的是一種愚民政策。這固然與學界對孔子這段話的不同理解有關,更主要的是由于在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里,確實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愚民政策和言論,如商鞅所謂“成大功者不可謀于眾。”(高亨:《商君書注譯·更法》,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4頁)孟子所謂“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楊伯峻:《孟子譯注·盡心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302頁)荀子所謂“夫民易一以道而不可與共故?!保ㄍ踅埽骸盾髯幼g注·正名》,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321頁)等等。但是,認為孔子有愚民思想與孔子一再強調的愛人、重民、富民、教民等思想是背道而馳的,也不符合孔子思想的本意。按照孔子重民思想之本意以考究孔子這段話的真正內涵,此段話的正確句讀應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保ㄟ@種理解已成為學界一種較為普遍的共識)孔子在這里是要表明這樣一層含義:當民眾懂得如何去做并有能力去做時,要放開手腳讓他們去做;當民眾不懂得如何去做并沒有能力去做時,則要采取適當措施教導他們去做。這樣句讀后,意思不但發生了根本變化,非但與孔子思想不相矛盾,而且與孔子的重民思想若合符節。 德主刑輔:一種寬猛相濟的治民方法
春秋時期是一個可以稱之為“軸心的時代”,在這一歷史時期,“思想家在盤算人們怎樣才能夠最好生活在一塊,怎樣才能最好地對他們加以管理和統治?!盵德]卡爾·雅斯貝爾斯:《人的歷史》,轉引自《現代西方史學流派文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0頁)孔子的為政以德除了對君主的自身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滿足民眾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外,更主要地體現為以道德原則對民眾進行必要的管理上。在原始社會,“德”與“刑”的使用對象不同:“德”用于本族,而“刑”則用于外族。進入階級社會后,“德”的內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自從出現階級社會以后,“折民惟刑。”顧寶田等:《上述譯注·呂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頁)暴力、殺戮、刑罰幾乎成為對待黎民百姓的唯一方法。子產提出的“德,國家之基”(顧寶田等:《左氏春秋譯注·襄公二十四年》,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584頁)的觀點及“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顧寶田等:《左氏春秋譯注·昭公二十年》,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793頁)的寬猛相濟思想,對孔子德主刑輔思想有直接影響。孔子在思想史上第一次對德刑關系做出了比較全面的詮釋。在孔子的政治思想體系中,德刑關系實際上是一種體用、本末關系??鬃诱J為,單純使用刑罰,百姓雖可以暫時不犯罪,但并未做到心悅誠服,只有用道德予以教化,才能使他們從內心深處不再產生犯罪念頭,從而自覺遵守各種禮儀制度的約束。因此,在德刑關系上,孔子主張德治價值優先論,并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對德刑關系做了具體展開。
孔子是最早洞悉道德教化的優越性及法律刑罰的局限性的思想家。他認為,道德與刑罰都可通過規范約束人們之思想行為以達到維護社會等級秩序之目的,但其不同之處在于:刑罰只能弭禍于已發,雖具有外在強制力,但不足以服民眾之心;刑罰是依靠外在強力來維持,民眾只是由于懼怕懲罰而暫時收斂自己的行為,并未收到治本之效果;而德治則能防患于未然,通過內在信念來維護,通過潛移默化式的道德情感喚起固有的羞恥之心,使人從內心深處產生避惡趨善之意識,使庶民有知恥向善之心,以達到提高自我道德修養之境界及“日徙善遠惡而不自知”(《禮記·經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本,第274頁)的自覺自愿境界,其社會作用更為持久深遠,在維護國家政治統治方面具有刑法法律所不具有的社會功效。因此,在維護和鞏固社會等級秩序方面,道德有著刑罰不可替代的社會教化功能?,F實的政治實踐證明:人們決非因為有法律才遵守某些規章制度,社會道德輿論及良好的個人道德品質往往起著“治本”的更為重要的作用。道德和法律作為治國之道,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不可偏廢任何一方,道德是自覺的法律,法律則是強制的道德,它們功能互補、相輔相成,成為治國安邦的最重要的政治步驟和環節。孔子有兩段非常著名的話表達了這一思想傾向,他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⒁姉畈骸墩撜Z譯注·為政》,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1頁)“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⒁姉畈骸墩撜Z譯注·為政》,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頁)
孔子主張道德優先于刑罰,而反對以刑罰為道德之先。如晉國“鑄刑鼎” (顧寶田等:《左氏春秋譯注·昭公二十九年》,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847頁)用刑罰代替了道德,代替了一切,刑罰成為衡量一切的價值標準,這在孔子看來是絕對不能容忍的,它與孔子的政治價值觀念背道而馳,因此遭到了孔子的猛烈抨擊。
孔子強調道德的社會教化功能,但并不排斥刑罰的作用。面對春秋時期嚴重的社會矛盾沖突,僅僅依靠德禮教化是行不通的,還必須輔之于刑罰,運用德刑兼施、寬猛相濟之手段,達到民免有恥、以德去刑之政治目的。他反對 “不教而殺”,反對不先教育而進行殺戮,反對用刑罰來對待百姓,認為“不教而殺謂之虐。”(參見楊伯峻:《論語譯注·堯曰》,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10頁)若用道德教化百姓仍不改悔,依然故我,則可訴之于刑罰,即所謂“圣人治化,必刑政相參焉。大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導民,而以刑禁之。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而敗俗,于是乎用刑矣。”(《孔子家語·刑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第79頁)孔子德主刑輔的德治原則具體表現為一種寬猛相濟的管理民眾的方法?!皩捗拖酀钡乃枷胱钤鐏碓从谧赢a。寬是指思想教化和管理適度原則;猛是指刑罰制裁原則。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子產死前對子大叔說:“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痹谧赢a看來,寬、猛關系,實際上就是禮、法關系,“寬”是一種理想的政治,但要做好很難;因此,就要輔之于“猛”。子產的寬、猛思想,提出了兩種發展的可能性:或以寬為主,或以猛為主。前者則可能發展為儒家的禮治主義,后者則可能發展為法家的法治主義??鬃诱墙邮芎桶l展了子產的以寬為主的思想,并做了進一步的闡明和深化,他說:“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殘民,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保檶毺锏龋骸蹲笫洗呵镒g注·昭公二十年》,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794頁)這就是孔子“寬猛相濟”的治民思想。
孔子認為,只有加強德治,處理好執政者與賢才、民眾之間的關系,真正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可以達到“無訟”(參見楊伯峻:《論語譯注·顏淵》,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8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保畈骸墩撜Z譯注·公冶長》,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52頁)及“勝殘去殺”(楊伯峻:《論語譯注·子路》,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7頁)的社會理想狀態。為政者要有高尚的道德,有仁慈的愛心,以“德”的原則從政,就像北極星一樣,居其處所,而群星皆拱衛于四周;實施德政,將在人民心中產生一種向心力,無須強令而百姓自然趨之若騖。朱熹在《論語集注》中詮釋云:“政之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為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其象如此。并引用程子言:‘為政以德,然后無為’;范氏言:‘為政以德,則不動而化,不言而信,無為而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53頁)
篇2
曾有一個婦女,只是在做結扎術時聽醫生說:“做得挺好的,已經掐斷了(輸卵管)?!彼鸵詾槭亲约旱南轮窠洈嗔?,從那以后癱在床上起不來,一躺就是8年。這是什么疑難雜癥,聽了一句話竟然癱了8年?如果告訴你,這個婦女其實啥病也沒有,就是因為癔癥導致了心理癱瘓,你信嗎?
癔癥是一類心理疾病,起源于心理因素,并通過特定的心理產生癥狀。研究發現,癔癥的病因與精神因素關系密切,且多由暗示或自我暗示而引起。各種不愉快的心境,如憤怒、驚恐、委屈等精神因素常是初次發病的誘因,以后因聯想或重新體驗初次發病的情感可再次發病。有人把癔癥稱為“最偉大的模仿家”,因為癔癥患者幾乎可以“模仿”臨床上的任何疾病。癔癥患者發病時可以把他的精神潛力都發揮出來,想啥病來啥病,來啥病表演啥病,人的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各種疾病他都可以表演出來。
癔癥發作,千奇百怪
癔癥以女性多見,發作時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千奇百怪。??深愃贫喾N疾病,但根據病人表現的臨床癥狀,各種檢查卻都沒有發現相應的器質性病變。癔癥,分為癔癥性精神障礙和癔癥性軀體障礙。癔癥性精神障礙又分為意識障礙、記憶障礙、癔癥性精神病和癔癥性情感爆發等;癔癥性軀體障礙主要表現為感覺障礙和運動障礙;
癔癥性的精神障礙中以情緒障礙較多見,發作時病人可有大哭大笑、大喊大叫、捶胸頓足、倒地打滾、手舞足蹈、撕衣毀物和亂唱亂罵等現象,并以生動的表情和夸張的動作有意識地引起旁觀者的注意,猶如戲劇性表演,在場的人越多表演越活躍。有的患者在發病時可突然倒地屏住呼吸或大口喘氣,不言不語,雙眼緊閉,面色潮紅,全身僵直,持續約十幾分鐘后恢復。雖然癔癥患者發作時給人的印象酷似精神病或弱智癡呆,但實際上他們的精神和智能沒有缺陷,上述的表現是癔癥發作時的神經障礙所致。
癔癥性記憶障礙也是因為受了某些刺激,一下子失憶了,如有的忘了從前,有的忘了當下的一段時間內發生的事,也有的忘了該記憶的事。有人就因為這樣的原因走失多年,甚至在外面結婚了,有了孩子,才突然想起來“我在哪哪還有個家呢……”
癔癥性的意識障礙主要表現為意識模糊。比如有個老太太,因為自己迷信,供奉著黃鼠狼,有一天她在收拾衛生時不小心把供牌給打壞了,就擔心神靈會降罪于她,每到初一、十五這天,她就認為自己是黃鼠狼了,并真的像黃鼠狼一樣在地上爬。這就是意識障礙,表現為意識模糊,定向能力喪失;至于癔癥性精神病發作則跟真的精神病一樣,但一般過3周后隨著致病環境的改變,自動就會好轉,沒有什么后遺癥。
運動障礙是癔癥性軀體障礙中的主要表現,多表現為癔癥性癱瘓。當患者受到較嚴重的精神打擊后,可表現為肢體的一側或半身癱瘓或不能站立,此即癔癥性癱瘓?;颊叱M蝗话l病,如治療或暗示不當,癥狀可能固定下來,長期肢體不能動彈或臥床不起,但檢查癱瘓肢體腱反射正常,肌張力正常,一般肌肉無萎縮。如設法分散癔癥患者的注意力,癥狀可減輕或消失。
癔癥性感覺障礙則以失音最常見,患者突然會失去發音能力,只得借助于手勢或筆談來表達心情,但聲帶檢查活動良好,發作停止后,發音恢復正常。有的患者發作時自訴“失明”,說自己的眼睛看不見了,但檢查時瞳孔反射和眼球活動良好,眼底也沒有問題。患者雖然說什么都看不見,可是在單獨行走時卻能躲開障礙物,不會發生磕碰。還有的患者出現癔癥性耳聾,在客觀檢查時未發現耳病,而且??稍谒咧斜粏拘?。另外,有的患者常感到咽喉部有堵塞感,這種堵塞的感覺不是因有異物造成,而是一種軀體感覺異常的表現,臨床上稱為“癔癥球”,相當于中醫所說的“梅核氣”。
此外,比較常見的還有癔癥性內臟與植物神經機能障礙,如癔癥性呃逆、食管痙攣、腹痛、腹脹、尿頻等??傊?,不論病人具有哪種軀體功能方面的障礙,均不伴有相應的器質性改變,任何檢查也沒有相應的陽性結果,亦或病人的陽性體征不足以引發如此癥狀。若懷疑某人有癔癥,最好的辦法是看精神科醫生。
誰,最易被癔癥糾纏
得癔癥的人往往都具有癔癥性人格,這樣的人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喜歡表揚,喜歡出風頭,喜歡顯擺自己,虛榮心比較強,是那種看起來表情比較夸張及表演型的人。其實,這多是一種人格障礙,是不健康的心理表現。這種人格的形成有其天生的基礎,再加上后天環境的強化,比如母親也是癔癥性人格,對孩子就有影響。另外也和家庭的早期教育有關,父母溺愛孩子,使孩子受到過分的保護,造成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不符,心理發展嚴重滯后,停留在少兒期的某個水平,因而表現出癔癥性人格特征。另外,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賴性,也可能是本類人格障礙產生的原因之一。
癔癥患者的發作具有高度暗示性。所謂暗示,是指患者很容易接受周圍人言行舉止的影響,并產生相應的聯想和反應。有人說,癔癥容易傳染,其實癔癥并不是像瘟疫一樣的傳染病,而是一種暗示的影響反應。比如在一個集體場合,有一個人癔癥發作,周圍的人目睹了發作時的情況,產生了恐懼緊張心理,加重了精神負擔。在此情況下,由于暗示和自我暗示的效應,一些人相繼發生癔癥,出現了群體發作的情況。群體發作的癥狀與第一個癔癥發作患者的癥狀基本相同。
癔癥,如何化解
治癔癥,最好的辦法是給予權威的心理暗示或催眠。容易接受暗示是癔癥患者的特點之一,病人可以在暗示下發病,同樣也可以在暗示下好轉。比如有一個患者因為癔病發作,嘴閉得很嚴,撬都撬不開。但旁邊人說的話她還是能聽到的。這時醫生在旁邊說:“她吃了我的藥丸病就能好??墒撬龔埐婚_嘴,得用艾炙來烤,像她病這么重,還得用粗的艾炙來燒。這樣做難免會毀容,但為了治病,只好毀容?,F在就看她能不能把嘴張開了,如果能張開,吃下我這顆藥丸,病就能好了”。結果她真張開嘴了,吞下藥丸馬上就好了。
發作時,別理他。因為癔癥發作具有表演特點,關注的人越多,他受到的心理暗示越重,沒人看演出了,也就不演了。所以看到病人癔癥發作時,不理會是上策。別圍觀,也別嚇得害怕驚叫??梢赃@樣安慰病人:“不要緊的,你平靜平靜,休息休息,一會兒就好了?!?/p>
針灸。針灸是治療癔病的好辦法。針的刺痛可轉移病人的注意力,再加上他相信你,給他能治好的暗示,他就能好。前面提到的那個癱瘓了8年的病人,因為她就是個心病,醫生給她一些好的心理暗示,又扎了針炙,她馬上就能站起來了。
篇3
曾經和濟南人的生活聯系密切的大明湖,后來距離是如此之遠。被圍起來的大明湖,成了一個城市的文化之殤。開放還是封閉,實際是民生和決策的對抗。
大明湖對于濟南的意義,在于它的胸懷寬闊,湖納百泉;還在于它的平民性,是沿湖居民謀生的魚塘和稻田;還在于它的名士風范,無論是鐵鉉、辛棄疾,還是后來的辛鑄九、路大荒,他們身上所具有的文化品格無不融入了大明湖的煙波浩渺之中。
開放之爭背后,是民生和決策的對抗
19世紀末,一位觀光客來到濟南,立時便被吸引:當我來到濟南城墻的北面時,驚奇地發現雙腳已停留在一片浩淼湖泊的岸邊,遼闊的湖面蕩漾著清澈的湖水,而其周遭蘆葦和野草的生命力似乎過于旺盛,蓬蓬勃勃地遮滿了堤岸。佇立在岸邊望去,精致的寺廟,涼亭及茶社無一不倒映在湖面上。興致勃勃的人們坐在蕩漾于湖面上的小船中,隔岸那邊的漁夫們正在勞作,蒼鷺在淺沼澤帶中正虎視眈眈地等待著獵物,野鴨在蘆葦叢中悠然自得,完全無視從他們身邊經過的人們。往北看去,是一座琉璃瓦屋頂的祠堂,乃由當地居民為紀念前任政府官員所建立,遠勝我在日本時所見之寺廟。
游了大明湖,100年前的劉鶚忍不住說:“比那江南風景更有趣。”而如今,千佛倒影早就變得隱隱約約,幾不可見,分割成一塊一塊的風景本身就阻斷了游客游覽的興致。
曾經,大明湖就是濟南人的生活方式,湖民自不必說,城內的人,時不時到湖里閑逛,捉魚、釣蝦,明湖菜被端上濟南人的飯桌。
而今,湖畔人家早已不復存在,大明湖早已成為公園,被圈了起來。
2007年10月,大明湖擴建工程開工,擴建后的大明湖準備對市民部分開放。
雖說濟南號稱“半城湖”,其實多年來大明湖水面嚴重縮小,早已不復當年的浩渺。近年來,隨著東部和南部改造工程的展開,一個新的大明湖進入人們的生活,超然樓、秋柳園等新景點的出現,豐富了大明湖的底蘊;小東湖復出,人們仿佛回到了過去的時代。
當時,很多人把大明湖與杭州西湖比較,往往得出令人沮喪的結論:“開放的西湖引領著開放的杭州,在經濟騰飛的同時,業已發展成為聞名世界的‘購物天堂’和‘休閑之都’,而家鄉的大明湖,卻在圍墻和門票的阻隔中,使原本開放的濟南丟失了大自然賦予的靈動和秀美,平添了幾分距離和閉塞?!?/p>
終于,在全民參與的爭吵中,擴建后的大明湖終于對外開放了,但只是部分開放:南岸以及東岸的新景區開放,西岸、北岸依舊封閉。爭吵了十幾年的免費開放由此落下帷幕,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大明湖,成了濟南的一張半收費的“名片”。
大明湖開放之爭背后,實際是民生和決策的對抗。
被圍起來的大明湖,實際已是一座“監獄”,開放后的大明湖,才真正從監獄中走了出來。
一座“死湖”的復活
幾乎所有到過濟南的名人,都要去大明湖一游,李白杜甫,康熙乾隆,這里留下了無數人的足跡,杜甫更是以一句“海右此亭(歷下亭)古,濟南名士多”而被濟南人久久銘記。
1923年夏天,26歲的徐志摩來到濟南,和王統照一起用過晚餐后,于10點多去明湖月夜泛舟。王統照寫道:“從城外跑到鵲華橋已是費了半個鐘頭,及至小船蕩入蘆葦荷蓋的叢中去時已快近半夜。那時虛空中只有銀月的清輝,湖上已沒有很多的游人,間或從湖畔的樓上吹出一兩聲的笛韻,還有船板托著厚密的蘆葉索索地響。志摩臥在船上仰看著疏星明月口里隨意說幾句話,誰能知道這位詩人在那樣的景物中想些什么?”
往前推,18世紀的一天,24歲的詩人王士禎游學濟南歷下,集名士于大明湖,創辦秋柳詩社。后來人們在亭畔建館舍數間,稱秋柳園,旁邊的東西巷小街由此得名“秋柳園街”。
而今,秋柳園重現于大明湖新景區,嶄新的仿古建筑,除了名字之外,早已與王士禎沒有任何關系。
原來的秋柳園街附近幾百米范圍內,曾經密布著眾多讓人目不暇接的前人蹤跡:山東教育家、季羨林的恩師鞠思敏創辦的正誼中學;清代光緒年間的“救時宰相”、山東撫臣閻敬銘所書寫的碑刻及紀念閻的“閻公亭”;“中國蒲學第一人”路大荒舊居。
而今,大明湖畔除了亭臺樓閣,已少有人文痕跡。
篇4
1 病例資料
患者,男,79歲,病案號T34049,因“咳嗽、咳痰1周,加重2天”入院。1周前受涼后出現咳嗽、咳痰,自服抗菌素(具體不詳)無好轉,2天前咳嗽加重,咳較多黃膿痰,伴明顯胸悶痛、頭暈,無頭痛、發熱、氣促、心悸,胸痛與咳嗽無相關。門診心電圖檢查示“竇性心律,室性早搏,未見ST-T異常”。胸片示:“雙下肺輕度感染”。既往有高血壓病1級,極高危組,冠心病,心律失常,腦梗塞恢復期,前列腺肥大病史。查體:BP120/70 mmhg, T 36.7 ℃,神志清楚,表情從容,檢查合作,雙肺呼吸音增粗,雙下肺聞及少許細濕音,心律84次/分,早搏2次/分,腹平軟,全腹無壓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腸鳴音正常。入院診斷為“肺炎”,予抗感染治療。入院當晚即次日凌晨,患者出現中下腹恥骨聯合上持續痛,排尿不暢,嘔吐胃內容物一次,無含咖啡樣物,予對癥治療后白天腹痛減輕,當時檢查血常規,大小便常規正常,血糖,肝腎功能,電解質正常。晚上患者腹痛加劇并轉移至中上腹偏右側,局部有壓痛反跳痛,余腹部無不適,急查血常規,WBC 11.7*109/L,N 0.863, 腹平片檢查“右隔下游離氣體,氣腹,反射性腸瘀張”,請外科會診,考慮上消化道穿孔可能,轉科手術經病理診斷為“急性壞疽性闌尾炎及闌尾周圍炎”。
2 討論
從本病例總結如下幾點:
2.1 本病例特點:(1)本例闌尾炎患者最初發病時只有咳嗽咳痰胸痛表現,未見腹部癥狀及陽性體征,胸痛有可能是炎癥刺激內臟自主神經產生疼痛感覺傳入神經纖維末梢,經1~5胸交感神經節和相應的脊髓段傳至大腦,痛覺反映在與自主神經進入水平相同脊髓段的脊神經所分布的區域即胸骨后,而不在腸道、闌尾。(2)闌尾炎最初未見腹痛及腹痛不典型,考慮與患者發病時伴有肺部感染,曾服用抗生素病相關?;颊吣昙o較大,自身痛閾增高,內臟感覺神經感覺纖維數目較少,細纖維占多數,痛閾較高,傳入途徑比較分散,定位不準確也是原因之一。(3)患者闌尾炎進展迅猛,入院后24小時即進展為壞疽性闌尾炎合并穿孔較少見,考慮入院時已存在闌尾炎。
篇5
無謂的掙扎意思是做沒有用的掙扎。盡力支撐或擺脫是掙扎,無謂一詞有兩方面意思,一方面指不具備意義或結果毫無價值,還有一方面指毫無價值。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秦始皇本紀》出自《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作者是司馬遷。這篇本紀以編年記事的形式,記載了秦始皇趙政(嬴政)及秦二世趙胡亥一生的主要活動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條理清晰,內容豐富,真實地反映了秦朝建立前后四十年間風云變幻的歷史場面。
這篇本紀以秦始皇趙政(嬴政)和秦二世趙胡亥的活動為中心,逐年敘寫,簡中有繁,概括與重筆相間,通篇讀來,不僅給人以歷史的原貌,還可以使人感到一切都是歷史的必然,兩代帝王的形象活脫脫地呈現在眼前。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年十三歲,莊襄王死,政代立為秦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6
在南國的深圳,因患先天重癥血友病致殘的鄭衛寧與生活羈絆五十多年,如今活出了屬于他的格局。他創立了“殘友”集團,成立鄭衛寧慈善基金會,幫助了無數和他一樣身體殘疾的朋友。盡管身體殘疾,但他把自己的人生卻雕刻得完完美美。
1955年,鄭衛寧出生在大連的一個軍人家庭。他的家族有遺傳病史,舅舅和外公都患血友病,沒活過47歲就過世了。而家族遺傳病通常是傳男不傳女,鄭衛寧恰好“幸運”地中了招?!拔覌尳o我喂奶,我喝著喝著就滿口鮮血,她知道,這又是一個血友病孩子?!?/p>
鄭衛寧所患的甲型血友病又叫第Ⅷ因子缺乏癥,是一種嚴重的遺傳病?;忌线@種病,幾乎注定了他要忍受一生的折磨:全身緩慢持續滲血,出血部位極廣、反復發生,形成血腫、關節變形?;颊叽蠖嗨烙陲B內出血。這樣的病痛與生俱來,根本無需考慮如何去適應。鄭衛寧覺得很慶幸,“往往是那些半路‘出家’的人更痛苦,我的病痛與生俱來,早已習慣。”
13歲時,鄭衛寧踏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耙驗檠巡∪藦男【捅桓嬷荒芩?、不能磕磕碰碰,也喪失了學走路的機會?!?3歲之前的鄭衛寧只能坐地爬行,站立行走、奔跑像是天上的星辰,可望不可及。
因為行動不便,小時候的鄭衛寧不曾走進學堂去識方塊字?!靶r候認字就是看哥哥姐姐的書,自己學習。漢字對我而言就是文字符號,我不知道它怎么讀,沒斟酌它怎么寫,但是看的次數多了,就知道它所表達的意思是什么。”鄭衛寧用這樣的讀書方法在9歲之前就讀完了四大名著?!皬臅蝎@取的養分深深地滋養著我,也激勵著千百如我一樣身患殘疾的朋友們,一路坎坷,一路高歌,一步步去超越自我,實現夢想?!?/p>
后來,鄭衛寧趕上了十年,他徹底失去了步入校門的機會?!案赣H在期間遭受迫害,雖然那時候我已經站起來了,卻依然無法走進學校。也是因為,我變成了殘疾人?!逼陂g,鄭衛寧只能跟著奶奶一起生活?!澳菚r候發病了,我只能躺在床上流血,看著關節腫的比腦袋還大,直到它自己停止。沒有藥吃,沒有血輸。”因為長時間得不到有效治療,深深淺淺的皺紋慢慢爬上鄭衛寧的皮膚,他的腿開始萎縮,最后殘疾。
1995年,為了能讓鄭衛寧安全輸上含有凝血因子的新鮮血漿,72歲的母親帶著鄭衛寧來到當時唯一實行義務獻血的深圳。鄭衛寧想不出這個城市除了能讓他活下去,還會帶給他什么。
90年代的深圳,像個昂揚的年輕人。鄭衛寧借著輪椅能夠勉強前行,卻不知道走向何方,他幾乎靜止的生活與這座城市格格不入,一種拋棄感強烈地逼迫著他。為了擺脫內心的寂寞和空虛,鄭衛寧不停地讀書。1982年到1991年,鄭衛寧苦讀十年,考上湖北電視大學,先后學習中文、法律和企業管理三個專業并獲取文憑?!澳嵌螘r間幾度抑郁,三次試圖自殺?!币驗闅埣?,耗盡家財,由親人背負債務,徒然奔走于醫院和藥店,仍就無望地寸步難行,蹣跚難立于社會,孤獨自卑地茍活于世,無為一生!這種苦難誰人能解?”鄭衛寧用文字寫出了自己的不安與掙扎。
用互聯網“行走”
對于鄭衛寧來說,40歲以前的人生盛滿的只有疾病帶來的疼痛、對于生活的無望。直到1997年接觸互聯網,他開始用互聯網在這個世界行走、思考,甚至去幫助他人。一次偶然的機會,鄭衛寧的妻子聽說深圳高科技交易會開幕的消息,她推著鄭衛寧來到高交會現場?!靶闹械南M褪腔ヂ摼W——我清楚地記得當時一位參會的企業家說過,沒有互聯網,人們只能在知識的海洋里漂泊,是一座座信息孤島。有了互聯網,人們就可以自由遨游在知識的海洋?!编嵭l寧這樣感慨。參加了這次會議后,對生活幾乎絕望的他看到了人生的希望,開始思考著換一種活法。
1997年,中國的互聯網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40歲的鄭衛寧一頭扎進去,整天泡在互聯網上。他發現自己‘寸步難行’的狀態和渴望新知的心態在互聯網上得到了平衡?!蓖ㄟ^深圳義工聯,鄭衛寧找到了同樣熱愛互聯網的5名殘疾朋友,邀請他們一同住進家里,開始向一位退休老教師學習互聯網知識。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4年。鄭衛寧母親留下的存款所剩無幾,他們幾人日常的開銷、生活費開始成了鄭衛寧眼前的大問題。“那時候,我想既然我可以在網絡上做這么多事情,我也可以用網絡來幫助更多和我一樣掙扎求知的殘疾人?!庇谑?,一個6個人的團隊在深圳郊區的筒子樓里開始摸索著創建殘疾人的聯盟,成立了“中華殘疾人服務網”。
這是一個以殘疾人及殘疾人家屬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公益型綜合網站,設計內容包括殘疾人生活、就業、交友、學習等等。網站成立的第一年,就在全球殘疾人福利網站中創下點擊率最高的記錄,同時也帶動了一大批殘障人士走進網絡生活,并且幫助許多殘疾人就業。
成立基金會 幫助“一群人”
2009年,鄭衛寧將公司正式注冊成為殘友集團,集團有殘友軟件、殘友動漫等九個分公司,同時它還有深圳市信息無障礙研究會等四家服務和研究性機構。集團接收了來自北京大學、湖南大學等多所高校軟件及計算機學院肢體殘障的優秀畢業生。殘友集團發展也成為國際唯一全部由殘疾人軟件技術精英組成的高科技軟件企業,殘疾人員工300余名。同年11月,鄭衛寧將其在殘友集團的90%個人股份和各分公司51%的個人股份以及“殘友”和“鄭衛寧”的馳名商標品牌價值等全部捐贈,成立鄭衛寧慈善基金會。
經過鄭衛寧15年的艱難磨練,“殘友”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只有一臺電腦、五個工作者的“小作坊”了。如今的“殘友”是一個擁有33家社會企業、1家基金會和8家社會組織的大型公益社會平臺。2012年9月10日,一場以“感恩奉獻,自助助人”為主題的CMMI 5級評估成果新聞會吸引了無數業界目光,這也標志著殘友——這個由殘障人士組成的軟件團隊,成為了全球唯一獲此殊榮的中小企業,“這一榮譽,甚至為華為、中興所垂涎?!?/p>
談及殘友集團取得的成就,鄭衛寧顯得格外興奮?!斑@是殘疾人才能取得的成功!”鄭衛寧說,“對每個‘殘友’人而言,公司就是家,是他們自己一磚一瓦筑建的拼搏園,“在殘友,沒有人叫我的職務,都只叫我‘鄭大哥’。我們這里是一個大家庭,沒有職務,沒有上下級,有的只是兄弟姐妹?!?/p>
與一般公司的企業文化中僅僅把“以企業為家”作為口號不同的是,殘友人是真的把公司當成家。因為這里有家一樣的溫暖。殘友公司實行工作和生活一體化制度,集團員工大部分過著集體生活。公司不僅專門雇人每天為員工洗衣服;還有專門人員為員工制作“員工媽媽菜”,每一個員工都可以給食堂提供菜譜,大師傅照著做,直到做出了“媽媽”的味道,公司就把這個菜納入食堂的菜譜?!艾F在食堂有一百多個菜,可以保證一天10個菜,15天不重樣”。此外,公司衛生間淋浴龍頭下放有座椅,殘疾員工可以盤坐洗澡……細數公司人性化的管理,鄭衛寧一臉自豪。
鄭衛寧的公司不僅為員工提供與常人一樣的8小時工作,在8小時之外,為了拓寬殘疾人的社交生活,公司也為員工做了許多貼心的安排。每年5月20日,殘友都會為公司員工舉辦集體婚禮,“到現在為止,只有一對是內部消化,其余的員工的另一半可都是社會人士!”,這或許是鄭衛寧之前怎么都料想不到的收獲。
生命和死亡都是人生的一對翅膀,只有都思索領悟了,才能自由飛翔。50歲是血友病人的生命極限,而今已58歲的鄭衛寧被稱為醫學上的奇跡?!懊看稳メt院輸血,新來的實習醫生都會圍觀我這個‘大奇跡’?!编嵭l寧笑道,對于死亡,沒有任何畏懼?!拔液芮宄约簩绾嗡廊?,只有對自己的死亡無預期才會恐懼。每天早上能夠正常醒來,看到當天的陽光,就會感恩自己還活著,又多賺了一天?!倍皻埣踩恕薄@個群體在深圳的神奇崛起,都是由鄭衛寧開啟,就因為這些,鄭衛寧說,“就算我的生命明天就會結束,但我此生無憾?!?/p>
50多歲的鄭衛寧已經獲得了比別人一輩子還要多的光環和榮譽,而他最為看重的是“全國勞動模范”。“我是第一個坐輪椅的全國勞動模范,具有劃時代意義,但我絕不是最后一個登上領獎臺的殘疾人全國勞模?!编嵭l寧相信,時代變了,在數碼經濟時代,任何人都能夠創造社會價值,殘疾人也不再是當年混吃等死的“廢人”?!盎ヂ摼W讓我成為現在的我,讓我成為全國勞動模范,也一定會讓更多的殘疾人成為勞模?!?/p>
如今,鄭衛寧已經到達血友病晚期,平均兩天就需要去醫院輸血一次,鮮血很貴,為了節約開支,他經常隨身攜帶嗎啡片,想著少輸點血,能熬的痛就熬過去,可謂游走在死亡邊緣。而事實上,從他出生到成長,連同奮斗的每一步,死亡一直如影隨形。
2011年,鄭衛寧辭掉了自己所有的職務和頭銜。“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這是鄭衛寧經常會在嘴邊念起的一句話。他的這些幫助對殘疾人來說,不僅僅是找到了一份工作,而是當他們上網的時候會發現他們并不孤獨,他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這樣的激勵會讓更多的殘疾人找到屬于自己的一份工作,讓每個殘疾人都擁有自信的笑臉。
篇7
一、公定力序說
在大陸法系國家,行政法是作為公法的一個重要法律部門而存在的。在我國,行政法也是作為區別于民商法而存在的一個獨立部門法。這種區別是多方面的。就行政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1]而言,“行政行為最重要的特色在于,盡管是有瑕疵的行為,但這種行為也具有公定力,對方仍有服從的義務?!盵2]行政行為的公定力,是指行政行為一經作出,即對任何人都具有被推定為合法、有效而予以尊重的法律效力。正如日本學者杉村敏正教授所指出的,“行政處分之公定力謂,即令行政處分本身應具備之法律要件是否齊全尚成疑問,在有權限之行政機關或法院于依法令所定之程序確定其為不生效力之前,要求任何人均應認其為具有拘束力之適法妥當之行政處分之力;行政處分因具有這樣的公定力,任何人均不得以自己之判斷而否認其拘束力?!盵3]行政行為的這一法律效力是民事法律行為所不具有的。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一方當事人所作的意思表示,即使是一種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如合同的解除、親權人對兒子居所的指定),另一方當事人認為該意思表示缺乏相應要件的,在法院作出有效判決前,就沒有予以承認的必要。
行政行為的公定力不僅是一個基本的行政法原理,而且也是一種由眾多行政法規范所綜合體現的行政法精神,支持著一系列法律規則。然而,對行政行為的公定力并沒有一個特定的法律規范加以明確規定,同時我國的行政法學起步很晚,因而在理論上多年來對這一問題未能予以充分重視,甚至存在著一些將公定力與確定力相混淆的不正確的提法,[4]在實踐中也普遍存在著漠視行政行為的公定力和行政權威的現象。直到最近,個別行政法學論著才對行政行為的公定力作了簡要討論。[5]因此,認真、深入地研究行政行為的公定力,對于行政法基本原理的奠定,相應法律規則的建立,行政權的充分尊重,法律的準確適用,案件性質的認定和責任的承擔,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公定力的理論依據
行政行為為什么具有公定力?德國行政法學的奠基人梅耶爾(OttoMayer)和當代行政法學者福斯特霍福(ErnstForsthoff)提出了“自我確信說”。他們認為,法律是具有強制力和約束力的;合法的行政行為與合法的判決一樣,其法律效力來源于法律;對有爭議的行政行為之所以具有法律效力,是因為作出該行為的行政主體在作出時自己是確信該行為符合法律的;行政主體享有國家賦予的行政權,因而行政主體也具有像法院確信自己的判決為合法一樣,確信自己的意思表示為合法的權力。[6]在當代西方法學中,公定力的通說之一是“法安說”。該說認為,有爭議的行政行為之所以具有公定力,是由于實定法規范的承認。實定法規范之所以作這樣的承認,是為了避免行政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的混亂,保護行政主體與相對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穩定和安全。[7]西方學者對法安說的闡述,是以法國著名公法學家狄驥的社會聯帶主義法學或社會團體主義法學為理論基礎的。荻驥認為,法律行為作為主體的一種內在意志,本身并不具有取得社會承認和保護的法律效力,而是法律規范即客觀法確認的結果。客觀法之所以賦予公務主體的主觀意志以公定力,是因為公務主體與公眾之間的關系是一種服務與合作的社會聯帶關系。法律的目的和作用就在于保護和促進社會聯帶關系即社會秩序,如果法律不確認有爭議公務行為的公定力就違背了這一目的。[8]在當代西方法學中,公定力理論根據的另一通說就是“既得權說”。該說認為,法律之所以承認行政行為的公定力,是為了保護相對人因信任合法行政行為所已取得的權利和不特定公眾因信任“侵益行政行為”而已取得的權利。[9]
我們同意當代學者對“自我確信說”的批評,認為該說把公定力認定為凌駕于法律之上的行政行為的固有性質,是與行政法治不相容的。[10]對于“法安說”,我們認為它并不是行政行為公定力的理論依據,而只能是行政行為確定力的理論依據。公定力的目的是為了使行政行為具有確定力并最終穩定已設的權利義務關系。行政行為的確定力和權利義務關系的穩定,是行政行為公定力的作用結果。并且,“法安說”的理論基礎不是社會聯帶主義法學,而應該是公共利益本位論。行政法的基礎是一定層次的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關系。這種利益關系既具有統一性又具有對立性,在相對立時是以公共利益為矛盾主要方面或本位的。行政法的這一基礎決定著行政法的精神。行政法對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關系的調整,行政法的價值不在于激化兩者間的對立性,而在于保護和促進這種一致性,使社會有序化并得以持續發展。也就是說,當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不一致時,行政法要求個人利益服從公共利益,并按公共利益的要求來恢復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行政行為所設的權利義務關系就蘊含了這種一致性和得到穩定的內在要求。我們認為,“既得權說”將“侵益行政行為”的公定力解釋為保護行政主體和相對人以外的第三方即不特定公眾的權利,是過于勉強的。行政行為是一種旨在設定行政主體與相對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意思表示?!扒忠嫘姓袨椤笔且环N設定相對人義務,維護公共利益的意思表示。行政主體和相對人以外的不特定公眾并沒有參加到特定的行政法律關系中來。與其如此,不如說是為了維護行政權威,保護公共利益。同時,設定權利的意思表示要取得社會的尊重和法律的保護,所設的權利必須符合公共利益,而不能因為它是權利就要受到當然的保護。
我們認為,公定力的理論依據應當是“社會信任說”?!靶姓袨楸徽J為是關于法律解釋和法律適用的一種權威性宣告,每一個人都必須承認這種宣告的可靠性,以維護法律的確定性?!盵11]合法、公正的行政行為無疑都具有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當然具有公定力。但是,當行政行為作出后,其合法、公正性存在疑問即引起行政糾紛時,行政行為是否真正具有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就有待審查。然而,在這期間,由行政行為所設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必將處于不穩定狀態。也就是說,當事人的權利能否行使,義務是否應予以履行,是不確定的。這就需要相應的解決機制即法律推定。那么,我們應作什么樣的推定呢?是推定該行政行為違法不具有法律效力,還是推定該行為合法具有法律效力呢?如果我們推定該行為違法而不具有法律效力,那么就意味著行政主體的意思先定力并不具有任何意義。也就是說,這將賦予相對人或其他組織、機關的意思表示具有與行政主體相同的法律效力,可以任意或否定行政主體已作的意思表示。那么,任何有效的行政管理或法律秩序將無從談起,行政將陷于癱瘓,公共利益或其他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以及該相對人本身的其他利益都將受到嚴重損失。因此,我們只能作合法有效的推定,這在理論上同刑法上的無罪推定的道理是一樣的。這樣,公定力的實質也就是行政主體的意思表示所取得的社會保護,即法律對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推定和社會對行政行為的尊重。
作這樣的推定和尊重,是基于社會對行政主體及其意思表示的信任。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作的一種意思表示。行政主體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維護者和分配者。公共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利益。公共利益代表者、維護者和分配者資格的一旦取得,就發生了行政主體的地位及其意思表示的效力高于相對人的效果。行政主體的這種代表資格及其將發生的效果,是在具體的行政法律關系發生之前已經得到包括相對人在內的社會一致認同和所能預見的,否則就不可能讓它來代表。這種認同是基于行政主體代表公共利益的真實性和分配公共利益的可能性而得到法律確認的一種有效承諾,具有不可改變性,只有在代表的真實性和分配的公正性完全喪失時才能通過政治變革被解除。它因而也就具有持續的效力。在它被解除之前,社會都應保持對代表者的信任、履行自己的承諾。法律也可以強制要求社會提供這種信任,履行這種承諾。事實上,行政主體也確實真正代表了公共利益,公正地分配著公共利益,作違法和不公正的分配只是一種例外。這種信任承諾是對公共利益代表者資格的信任承諾,而不是對個別意思表示的信任承諾;是全社會而不是個別成員所作的信任承諾。同時,作合法有效的推定,并不意味著使違法的行政行為對相對人最終發生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僅僅意味即使有不公正分配行為的例外存在,個別的社會成員或社會組織都不能撤銷對行政主體所作的信任承諾,而只能在一定的期限內,在有確鑿的證據時,由同樣代表公共利益的有權的國家機關按法定程序對該行政行為予以否定。
三、公定力的界限
行政行為具有公定力。但是,行政行為是否可以不論行政主體本身的瑕疵,或內容、形式或程序上的瑕疵,而絕對具有公定力?相反地,萬一行政行為有上述瑕疵,又是否就可以否認它的公定力?這就是行政行為公定力的界限問題。
西方法學界曾有過許多爭論,并形成了兩大主要學說,即“有限公定力說”和“完全公定力說”?!坝邢薰φf”認為,行政行為一般具有公定力,但有重大且明顯瑕疵的無效行政行為除外。例如,日本學者杉村敏正教授認為,“行政處分被承認具有公定力,乃是因為欲求其充分發揮功能,并冀能經由行政處分適時而不遲延公益之實現,避免行政法關系陷入紛亂;設若某行政處分有重大違反法規的瑕疵存在,且該瑕疵客觀上又系明白,這時如果照樣堅持其公定力之理論,恐有過分偏重行政權利益之譏?!眻猿滞耆?,將導致“與個人之自由及權利之尊重的對立;事實上,那些有重大且為明白瑕疵的行政處分若仍被認為具有公定力,是即強調行政處分的公定力,且將個人的自由及權利之限制及侵害過分地要求個人來承擔。據此吾人寧謂,凡有重大且明白的瑕疵之行政處分,即實體法上無效之行政處分應不具公定力?!盵12]該說是德日等大陸法系行政法學或受大陸法系法學影響較大的行政法學上的通說,[13]在我國行政法學上也有支持者。[14]“完全公定力說”認為,行政行為不論存在著什么樣的瑕疵,在被依法消滅前都具有公定力。該說認為,即使行政行為具有重大而且明顯的瑕疵,也并不是任何人有權、有能力加以辨認的,而只能由有權并且有能力辨認的法定國家機關來判斷并加以否定。該說在西方法學中只是作為少數派的觀點而存在的,在日本的提倡者有黑田覺和柳瀨良干等行政法學者。
我們同意“完全公定力說”,認為只有“完全公定力說”才能對公共利益及其代表者表現出足夠的信任和尊重。我們盡管強調公共利益,不允許相對人、國家機關或社會組織任意否定、違抗行政行為,否則將追究其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并不是要否認或損害個人利益。公定力僅僅是一種假定或推定的法律效力,在假定期間并不具有強制實現力,行政行為中所設的義務在相對人不履行時并不會被強制執行;并且在該行為真正嚴重違法時,相對人可以通過法律所提供的相應機制來解除該行為的法律效力。
應當指出的是,從表面上看“有限公定力說”有利于促進依法行政、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實際上不然。這是因為,無效行政行為和可撤銷行政行為之間的界限,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立法上,都難以得到客觀確定,更難以由作為普通公眾的相對人加以辨認。在這種情況下,“有限公定力說”就會導致相對人錯誤地將行政行為認定為無效的可能性,日積月累而必將導致政治上的無政府主義和損害公共利益,根本就無法實現行政法治所要求的良好秩序。相對人即使能夠辨認并作了正確的辨認,事實上也難以抗拒具有國家強制性的行政行為。如果從理論上來鼓動相對人或社會對行政行為進行抗拒,只能造成社會的動亂,從而在根本上動搖法所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因此,“有限公定力說”必將會使更多社會成員的個人利益遭受損害。另一方面,“有限公定力說”在將無效行政行為的辨認權和抗拒權賦予相對人的同時,也將責任轉移給了相對人。這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相對人沒有辨認而執行無效行政行為時所產生的責任。例如,在警察為抓賭斂錢而授意李某聚賭一案中,[15]根據“完全公定力說”,李某的賭博行為出自警察的授意,而不是出自本人的故意或其他普通公眾的授意,因而不受處罰。但是,根據“有限公定力說”,李某應當辨認并抗拒這一無效行政行為卻沒有辨認和抗拒,具有主觀過錯,應受處罰。第二,錯誤辨認而抗拒行政行為所產生的責任。相對人如果將一個行政行為錯誤地辨認為無效行政行為而予以抗拒,則將構成妨礙公務,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巴耆φf”不要求相對人作這樣的辨認和抗拒,因而不會導致這種不應該發生的法律責任。第三,正確辨認而沒有抗拒行政行為所發生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根據“有限公定力說”,相對人的行為將構成不作為的違法行為,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根據“完全公定力說”,這種不作為并不構成違法行為,相對人更不應負法律責任??傊?,“有限公定力說”將置相對人以無所適從的境地,并使其承擔不公平的法律責任。
四、公定力所支持的規則
(一)公定力支持著其他效力規則
行政行為具有先定力、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公定力是行政行為的前列效力與后列效力間的橋梁,起著承前起后的作用。
行政行為的公定力是對先定力的一種有效保障。行政行為的先定力,是行政主體相對于相對人而言的、意思表示過程中的一種法律效力,表現為行政行為的單方面性。這種先定力只有在得到社會承認和尊重時才能真正存在。如果相對人或社會組織可以任意否認行政行為,行政行為不具有公定力,則先定力將蕩然無存。
行政行為的公定力又是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的前提。公定力、確定力和拘束力是對雙方當事人而言的法律效力。民事法律行為不具有也不需要公定力但仍具有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這是因為,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有效成立的行為。它對當事人所發生的法律效力,取決于當事人自己所作的有效承諾。行政行為具有單方面性或先定力,不需要相對人同意、接受的意思表示或承諾,因而也不能以相對人的承諾為前提對其發生法律效力,而只能以社會的承認、尊重和保護為前提對其發生法律效力。
(二)公定力支持著其他意思表示的規則
行政行為的公定力是一種要求社會表示尊重的法律效力,是一種對世(任何人而言)的法律效力。它要求行政主體在作意思表示時,充分尊重有關行政主體已作的意思表示。第一,當一個行政主體對某一事務已予處理時,在該處理行為被以前,其他性質相同的行政主體對該同一事務不能再予以處理。這是“一事不再理”原則的重要內容之一(該原則的另一內容是直接受確定力規則支配、間接受公定力原則支配的,同一行政主體對同一事務不能作兩次以上的處理,實為行政行為的實質確定力。)。第二,當一個行政主體對某一事務予以處理,依法應當以另一行政行為為前提時,就應充分尊重該行政行為。即使該行政行為違法,也不能任意予以崐否定或置該行政行為于不顧,而應提請有權機關處理。
行政行為的公定力也決定著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民事主體在作民事法律行為時,不能置行政行為于不顧或違反行政行為的規定,否則該行為違法。例如,當甲與乙就宅基地使用權發生爭執時,行政主體將該使用權確認給甲的,在該確認行為被以前,乙或第三人就不能無視該確認行為而訂立轉讓協議,即使訂立了也是違法的,不受法律保護。
(三)公定力支持著行政救濟規則
行政行為的公定力只是一種被推定的法律效力。也就是說,只要對該行為沒有爭議,或在有爭議時還沒有被法律所,該行為就應被視為合法、有效。因此,公定力并不意味行政行為真正合法、有效。在行政行為引起爭議,其合法性、有效性受到懷疑時,就需要對行政行為進行法律審查。通過審查,對合法的行為予以肯定,對實質上違法的行為予以否定,對程序和形式上的違法予以補正。這就是行政救濟。因此,行政救濟的任務,就是消除相對人等對行政行為的懷疑,恢復相對人等對行政主體的信任和尊重;解除違法行政行為的公定力,從而使違法行政行為喪失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使行政主體取得相對人的真正信任和合作。
公定力的存在,還使行政救濟區別于民事糾紛的處理。第一,公定力要求行政救濟遵循特殊的原則,如行政窮盡原則和行政主體負舉證責任原則等。行政窮盡原則,實際上就是行政優先原則,是要求司法機關尊重行政意志的原則。行政主體負舉證責任原則,實際上是行政主體證實所假設的合法性真正存在的原則。第二,公定力要求行政救濟權只能由法定的國家機關來行使。行政行為的先定力是受公定力保護的,因而相對人和一般的社會組織都不能解除行政行為的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而只能由法定的國家機關來解除。
(四)公定力支持著民事糾紛的處理規則
行政行為的公定力支配著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也支配著民事法律責任的分擔。民事主體因對行政行為表示尊重而在民法上作為或不作為時,就不應向相對方承擔民事法律責任;沒有對行政行為表示尊重而在民法上作為或不作為時,就應向相對方承擔民事法律責任。例如,某保齡球館因向球手承諾打滿300分獎勵30000元而被工商局認定為不正當競爭行為受行政處罰。事后,球手甲根據處罰前獲悉的承諾,在打滿300分時要求該球館履行承諾。[16]根據公定力原理,該案中行政處罰行為的存在,決定了該球館所作承諾的違法性和無效,甲就不能要求、法院也不能判令該球館履行該違法、無效的承諾,否則就是對行政行為的漠視。
行政行為的公定力還支配著民事糾紛的某些處理程序。民事糾紛經行政裁決的,糾紛當事人不服時只能作為行政案件向法院,法院只能受理對行政裁決的,而不能置行政裁決于不顧處理民事糾紛。某法院以改革為名,行擴大受案范圍之實,規定不論是否經過行政裁決,房地產拆遷案件都作為民事案件和受理,是對行政行為公定力的違反。同時,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中,發現民事主體的意思表示以某個行政行為為前提的,也應作出相應處理。如果認為該行政行為合法的,就應按該行政行為的要求作出判決結案;如果認為該行政行為違法的,就應作出裁定、中止審理,告知當事人先行解決行政糾紛。
總之,行政行為的公定力不僅在行政法學,甚至在整個法學上都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范疇,支持或支配著一系列重要的法律規則。
-
[1]有的認為,民事法律行為僅僅是指合法行為,主體不合法的意思表示只能稱為民事行為。本文中所稱的民事法律行為,并不意味該行為的合法性或非法性。
[2][日]田中二郎:《新版行政法》,楊文忠編譯,載《行政法研究資料》(下),中國政法大學1985年印,第552頁。
[3][日]杉村敏正:《論行政處分的公定力》,載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礎理論》,臺灣三民書局1988年版,第176頁。
[4]參見胡建淼主編:《行政法教程》,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頁;王周戶主編:《行政法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67頁。
[5]參見羅豪才主編:《行政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頁;胡建淼主編:《行政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99頁;葉必豐:《行政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頁。
[6]參見[日]杉村敏正:《論行政處分的公定力》,載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礎理論》,臺灣三民書局1988年版,178-179頁。
[7]參見[日]杉村敏正:《論行政處分的公定力》,載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礎理論》,臺灣三民書局1988年版,第176頁。
[8]參見[法]狄驥:《憲法論》,錢克新譯,商務印書館1969年版,第253-254頁。
[9]參見[日]南博方:《日本行政法》,楊建順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頁。
[10]參見[日]室井力主編:《日本現代行政法》,吳微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96頁。
[11][印]賽夫:《德國行政法》,周偉譯,臺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00頁。
[12][日]杉村敏正:《論行政處分的公定力》,載城仲模:《行政法之基礎理論》,臺灣三民書局1988年版,第182頁。
[13]參見[印]賽夫:《德國行政法》,周偉譯,臺灣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104頁;[日]室井力:《日本現代行政法》,吳微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96-97頁;[日]田中二郎:《新版行政法》,楊文忠編譯,載《行政法研究資料》(下),中國政法大學1985年印,第552頁;[日]南博方:《日本行政法》,楊建順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41頁。
[14]參見胡建淼主編:《行政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99頁。
篇8
身份證后三位含義:表示同一地址碼所標示的區域范圍內對同年同月同日生人編訂的順序碼,其中倒數第二位表示性別,奇數為男性,偶數女性,最后一位校驗碼。
注:身份證尾號X的解釋:作為尾號的校驗碼,是由號碼編制單位按統一的公式計算出來的,如果尾號是10,那么就得用X來代替,因為如果用10做尾號,那么此身份證號就變成了19位,而19位的號碼違反了國家標準,并且我國的計算機應用系統也不承認19位的身份證號碼。Ⅹ是羅馬數字的10,用X來代替10,可以保證公民的身份證符合國家標準。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我昨天看新聞的時候發現,2014年7月發生了三次空難,被稱為航空史上最黑暗的月份。你們有沒有發現,每次發生空難后,各方力量都費盡周折尋找黑匣子?!毙§`通與伙伴們分享自己昨天的感受。
奧秘精靈說:“那當然,黑匣子可以說是飛機事故唯一的見證者?!?/p>
“黑匣子?”小粗心有些不知所云,“是什么東西啊?”
“小粗心,你居然沒有聽過‘黑匣子’,看來今天有必要給你補上一課。咱們今天就來學習學習關于‘黑匣子’的知識吧。”
神秘見證者 “你們看,這就是‘黑匣子’真面目,”奧秘精靈拿起一張圖片展示給小先鋒們看,“其實它的‘真名’是飛行數據記錄系統(FDRS,Flight Data Recorder System)和座艙音頻記錄系統(CVR,Cockpit Voice Recorder),主要是由采集器和記錄器組成。不過,你們也看到了,它的表面是鮮艷的橙紅色,那為什么人們會管它叫‘黑匣子’呢?”小靈通說:“因為它對飛機事故的鑒定意義重大,實在是太神秘了,所以人們給了它同樣神秘的名字――黑匣子?!毙〈中恼f:“我猜是因為它里面是黑色的,橙紅色的只是它的外殼。”小好問說:“依我看,是因為每次人們需要用到它的時候都是發生了慘烈的航空事故之后,大家都覺得它不吉利?!薄娟P主釋答】這一關小靈通的回答比較靠譜哦?!昂谙蛔印蹦軐w機的高度、速度、航向、爬升率、下降率、加速情況、耗油量、起落架放收、格林威治時間,還有飛機系統工作狀況和發動機工作參數等飛行參數,以及飛機上的各種通話都記錄下來。關于“黑匣子”之名的由來,有兩種不太相同的說法。按照第一種說法,它之所以被稱為“黑匣子”可追溯到1954年,因為當時飛機內所有的電子儀器都是放置在大小、形狀都統一的黑色方盒里。第二種說法則認為,因為它所記錄的各種數據必須通過專用的下載設備和回放軟件才能解讀和分析,加上事故的記錄器存儲的數據非常關鍵和神秘,而且在一些事故中記錄器經過火燒后變成了黑色,所以人們將其稱為“黑匣子”。金剛不壞之身“原來這就是神秘的黑匣子??!”小好問感嘆道?!笆前?,正因為它能全面記錄飛機的各種信息,所以是了解判斷飛機事故最直接的途徑,也正是因為如此,在空難發生之后,航空公司會想盡一切辦法來尋找黑匣子。但是空難一旦發生其場面往往是慘烈的,多半會引發大火并發生爆炸,如果飛機不幸墜落在海面上,飛機還可能出現斷裂、解體等。你們知道黑匣子是怎樣躲過這些災難‘幸存’下來的嗎?”小粗心:“黑匣子這么小,即使飛機解體了它自身也不會破裂?!毙『脝枺骸耙驗槿藗冊谥圃祜w機的時候把它安裝在了特殊的位置?!薄安粚?,其實在設計制造黑匣子的時候人們就預想到了它可能遭遇的各種場面,所以賦予了它一副金剛不壞之身?!毙§`通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娟P主釋答】到底還是觀看過相關的紀錄片,小靈通對于黑匣子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沒錯,就像他說的,黑匣子確實是有金剛不壞之身。1908年,美國發生了第一起軍用飛機事故。此后,隨著飛行事故不斷發生,需要有一種追憶事故發生過程的儀器。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種記錄儀器進行不斷改進。如今,它從內到外裝備上了鋁殼,環繞內存卡有一鋁薄層。高溫絕緣體,1英寸(2.54cm)的干石英材料提供高溫保護,用以保護內存片防止事故后的火災,再是不銹鋼外殼,高溫絕緣體安放在0.25英寸(0.64cm)厚的不銹鋼外殼中,通常用鈦合金制成,從而使得黑匣子具有了抗強沖擊能力,并增加了抗穿透、靜態擠壓、耐海水浸泡、耐腐蝕液體浸泡等功能。一般,黑匣子都具備了承受6 000米深水壓、經受1 100攝氏度高溫、抗擊數千克的強沖擊等性能,以確保它能在各種飛機事故中保存其內部存儲的信息。大海撈針“在2009年法國的空難事件中,調查人員歷時兩年才打撈出黑匣子,耗費巨大,真好比是大海撈針。雖然該飛機安裝的黑匣子帶有水下定位信標,但由于信標作用距離僅為幾千米,墜毀時可能與黑匣子分離,一旦打撈時間超過30天,定位信號可能消失,造成黑匣子定位困難。即使定位成功,深海打撈也存在難度大、時間長、費用高,甚至無法打撈等問題。你們對此有什么好的建議和意見嗎?”小好問:“給黑匣子配備個自動充氣的‘游泳圈’。一旦沉入水底,黑匣子可以憑借這個‘游泳圈’的浮力上浮到水面上。”小粗心:“讓黑匣子能在飛機失事后自動脫離飛機,就像飛行員的座椅能在發生意外時將飛行員自動彈射出去那樣?!毙§`通:“我覺得如果黑匣子的信息能及時回傳到地面接收器,也就不怕黑匣子損壞或者丟失了?!薄娟P主釋答】你們的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在現實生活中,為了解決水上事故后定位打撈黑匣子困難以及陸地事故后黑匣子存活率達不到100%的難題,拋放式黑匣子應運而生。此類黑匣子可通過其墜毀感知傳感器監控飛機事故時觸地或墜海瞬間的特征參數異常變化,迅速控制其與機體拋放分離,原理與汽車在撞擊瞬間釋放安全氣囊相似。黑匣子在事故瞬間離機后,如果落在陸地,可避免機體殘骸的沖擊和火燒等破壞;如果落在海上,可避免隨機體墜入海底,其設計還可保證以預定的姿態漂浮在海面上。之后,黑匣子通過無線電和衛星自動發送定位信號。定位拋放黑匣子的過程首先是通過搜救衛星初步確定搜尋范圍,然后再通過無線電定位儀完成定位。由于具有以上特點,拋放式黑匣子不但便于事故后搜尋和打撈,同時可作為傳統黑匣子的備份提高數據存活率。(責任編校:湯文培)(實習編輯:盧文嫻)
篇10
變電站最容易引起居民恐慌的是電磁輻射。電磁輻射的來源有很多,包括各種電氣和電子設備,一些家用電器也在此列。
電磁輻射對人體有兩種影響:一是電磁波的熱效應。當人體吸收到一定量的時候就會出現高溫生理反應,最后導致神經衰弱、白細胞減少等病變。二是電磁波的非熱效應。當電磁波長時間作用于人體時,就會出現如心率、血壓等生理改變和失眠、健忘等生理反應,對孕婦及胎兒的影響較大,后果嚴重者可以導致胎兒畸形或流產。
北京郵電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博士崔海林介紹說:“電場比較容易屏蔽,磁場屏蔽起來就很難,成本也高,所以現在居民們多數擔心的就是磁場的傷害?!?/p>
中國的用電頻率是50Hz,電力設備造成的電場也被稱之為工頻電場,在國家環保局推薦的《500kv超高壓輸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當中,提到居民區工頻電場限值4千伏/米,工頻磁場0.mt(毫特斯拉)。
在絕大多數正常運轉的變電站和高壓線附近,電場和磁場的強度都小于這個標準。
0.1mt的磁場標準也是西方許多國家采用的一個標準,但是這個標準也引發了國外醫藥衛生界和電力界的爭議。
引發人們對工頻磁場恐懼的是瑞典對兒童白血病影響的流行病學調查:科學家發現可能引起兒童白血病的磁場強度非常低,0.3μt(微斯特拉)的房間里居住的兒童患白血病的概率就是房間里居住孩子的4倍。
因為這一系列調查,在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電磁輻射項目接受了國際癌癥研究所有關極低頻即高壓線、變電站電磁場與癌癥關系研究的評價結論,把極低頻電磁場作為可疑致癌源,與咖啡、苯乙烯、電焊煙霧、汽車尾氣等歸屬為一類致癌物。
0.2μt這個可能造成傷害的標準遠遠低于歐美的有關標準限值和目前中國有關規定的限值。以這個標準來衡量,使用微波爐時距離在一尺左右,或者連續用電動剃須刀刮胡子超過2.5分鐘,都會由于磁場超標而對人身造成損害。變電站的磁場標準則是這一安全標準的50倍。
國際上認為孕婦、老人、兒童、病人為電磁輻射的脆弱人群;同一個人,不同的器官,抵抗能力也不同,眼睛、大腦、心臟、生殖系統為人體的脆弱器官。
而對于一個建筑在變電站附近的小區來說,不需要工作的嬰兒、孕婦和老人恰恰是在家時間最長的人。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為政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