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賽宮閱讀答案范文
時間:2023-03-18 05:24: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凡爾賽宮閱讀答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學習本質;發語權;傾聽空間;教學示弱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10002502
三月,“學雷鋒展風采”教研活動在我校如火如荼地開展。筆者執教的是《凡爾賽宮》一文。承蒙同仁厚愛,課后好評如潮,聽課教師感嘆“枯燥的說明文教得活,學生學得更活,一些思路、方法,似一股強勁的春風撲面而來,讓人心曠神怡”,筆者心中竊喜幸虧佐藤學的“活動、合作、反思”六字教學箴言,才演繹了課堂中的精彩。
【論點擷英】
“在學校里的學習既不是學生一個人一個人的孤立活動,也不是沒有教師介入而進行的活動。在教師的介入下,學生自立地、合作地進行的活動,這才是學校中‘學習’的本質?!保ㄗ籼賹W《靜悄悄的革命》P40)
【實踐觀照】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第十三課《凡爾賽宮》。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老師想幫你們檢查一下預習效果?,F在請每一組左邊一排的同學拿出紙和筆,右邊一排的同學根據預習情況出五道關于字詞音、形、義方面的題目,幫同桌檢測一下。”
“再請出題者幫忙批閱一下,每道題20分。被檢測的同學其實不要介意老師知道你得分的高低,而是要注意自己的得與失,沒掌握的課后請繼續強化學習?!?/p>
這第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就是源于“學生自立地、合作地進行的活動”。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還是有激情的,比教師單一檢測效果要好得多。
“細心的同學會發現本文中的成語比較多。全文七小節,現在老師將你們分成七個小組,每一組對應一節,看哪一組找得最全、最快?!睂W生爭先恐后地一一找出。
“細心的同學還會發現,許多成語都是關于‘建筑藝術’(讓學生說)方面的。老師又幫同學們找了一些,請看:(PPT圖配成語) 鱗次櫛比、美輪美奐、雕梁畫棟……希望同學們要善于進行研究性學習,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呀!”
這第二個教學環節,源于“也不是沒有教師介入而進行的活動”。“因材制宜”地拓展知識點,需要教師的介入,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也不宜排斥教師做學生思維的開發者、智慧的啟迪者。
【點擷英】
“作為閱讀教學,在一節課里面,能讓學生多少次與教科書的語言發生新鮮的接觸,這是決定教學成敗的事,很有必要返回到閱讀教科書去,一節課中若干次反復地閱讀?!保ㄗ籼賹W《靜悄悄的革命》P33)
【實踐觀照】
在預習的基礎上,請學生再次快速瀏覽一遍課文。教師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點名回答。
沒想到,閱讀效果不盡如人意?!袄蠋熢俳o你們一次機會,再次快速閱讀課文。當然,為了提高同學們的閱讀效果,老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特地將‘凡爾賽宮’搬進我們一(1)班來,讓大家一睹她的芳容。然后再次快速閱讀課文,能否接受老師第二輪更深層次的提問?請同學們抬頭、挺胸、觀看!”(播放實況視頻)
這是第三個教學環節“走近凡爾賽宮”,共進行了兩次閱讀,原計劃是一次閱讀,而首次閱讀效果并不佳,“很有必要返回到閱讀教科書去”,立即隨機生成第二次閱讀。
【論點擷英】
“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個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后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保ㄗ籼賹W《靜悄悄的革命》P35)
【實踐觀照】
“現在請運用曾學過的‘量體裁衣法’來共同探究本篇說明文的‘五大要素’(見PPT)。”
這是第四個教學環節“走進凡爾賽宮”,也是本節課的核心環節。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與預設產生多次沖突。學生投給筆者的“棒球”,不是有的放矢而是七彎八拐的。平靜的筆者逐漸急躁起來。
討論“對象特征”時,有的說“氣勢磅礴,布局嚴密、協調”,有的說“宏偉、壯觀”,有的說“金碧輝煌,豪華非凡”。當時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第一節共一句話,后半句就是答案啊,怎么接二連三都回答不出來呢?
調整好情緒,筆者不慍不躁地進一步追問,并把發言權交給學生,他們有的說道:“老師,你曾說過,建筑物特征一般是用形容詞來形容的,第二節中明確說到‘宮殿氣勢磅礴,布局嚴密、協調’,凡爾賽宮不就是一座宮殿嗎?”有的說道:“我將明顯的形容詞都找出來了,以確保答案嚴密。”“還有比這更完美的答案呢!”在筆者的溫柔啟發下,終于有個學生找到第一節后半句話了,但立即有學生反駁道:“那是一個打比方的句子,不宜作為說明對象的特征?!鳖愃茊栴}還有:“‘玉帶似的人工河’與‘它是人類藝術寶庫中一顆燦爛的明珠’,一個是摹狀貌,一個是打比方,說明方法怎么就不一樣呢?”
沒想到學生竟如此思考,差一點因筆者的自私,“懷里揣的是一份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環節”而扼殺了學生的智慧。若當時筆者沒有耐心傾聽,學生的知、情、意、行,會如流星飛逝而過,一點痕跡也不曾留下。只有善于傾聽,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進學生的情感世界中。教師在備案預設中,不妨預留一點傾聽空間,每節課后問問自己:今天,我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了嗎?
【論點擷英】
“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里構筑一種新型關系為出發點,即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即‘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相互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P42)
【實踐觀照】
“跟隨著作家的筆跡,我們欣賞了凡爾賽宮的美,但是還有很多人像我們一樣不能一睹凡爾賽宮的風采,大飽眼福。今天就請同學們當一回凡爾賽宮的講解員,把這座美不勝收的宮殿介紹給大家?!?/p>
這是第五個教學環節“游覽凡爾賽宮”。為此,筆者采取了“教學示弱”“先學后教、超前斷后(超前預習,取消課后作業)”的教學方式。
示弱不僅是動物生存的本能,也是一種軍事策略,更是一種教育智慧。教師適時地示弱,可以拉近師生的距離,增進感情;教師適當地示弱,有利于學生克服對教師的依賴心理;教師適度地示弱,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為了“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筆者一反常態向學生示弱、訴苦、求助:時間倉促,首次教學本文,課文不熟悉,要鉆研教材,要鉆研教法,要設計板書,要制作課件,要編寫學案。現在懇請你們幫老師做兩件事:設計板書,撰寫導游詞,自由選擇。被采用的,定會重獎。
學生熱情高漲,熱火朝天地奮斗了一節晚自修,終有成果。精致的板書出來了,精彩的導游詞也擬好了。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積極地“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
篇2
試題一:
閱讀《辭?!分嘘P于松鼠的說明,然后回答后面的問題。
《辭?!分袑λ墒笫沁@樣說明的:“亦稱‘秋鼠’。哺乳綱,松鼠科。體長20厘米-28厘米;尾蓬松,長16厘米-24厘米。體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棲:用樹葉、草苔筑巢,或利用鴉、鵲的廢巢。嗜食松子和胡桃等果實,有時食昆蟲和鳥卵,為山林害獸。年產1-4窩,每產5-10仔。分布于我國東北至西北,以及歐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筆。”
問題:這是《辭?!分械囊欢侮P于松鼠的說明,而課文中布豐對松鼠的說明卻有所不同。試比較兩種說明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試題二:
閱讀下面的鏈接材料,與《凡爾賽宮》中的第四段進行比較,你更喜歡哪一段文字,請寫出你的理由。
鏈接材料:正宮前面是一座法蘭西式大花園,園內樹木花草布置錯落有致,而建筑群周邊園林亦是世界著名。它與中國古典的皇家園林有著截然不同的風格。它完全是人工雕琢的,極其講究對稱和幾何圖形化。
課文第四段:正宮前面是一座風格獨特的法蘭西式大花園。園內樹木花草的栽植別具匠心,景色優美恬靜,令人心曠神怡。站在正宮前極目遠眺,玉帶似的人工河上波光粼粼,帆影點點,兩側大樹參天,郁郁蔥蔥,綠陰中女神雕塑亭亭而立。近處是兩池碧波,沿池的銅雕塑豐姿多態,美不勝收。
對類似上述兩題的問題,很多同學的第一感覺是很茫然,似乎無從下手作答,那么,針對這樣的試題,我們該如何去解答呢?是不是就沒有什么規律可循呢?如果我們對這樣的試題沒有研究的話,有可能就作出錯誤的回答,而事實上,答這樣的題目,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去答題。
一、把握說明方式
我們知道,說明文從說明方式上分,可以分為:平實說明文,如《中國石拱橋》、《宇宙里有些什么》;生動說明文,如《松鼠》、《松樹金龜子》。以上兩題中的對比文字,只要我們留心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其中的一段文字是側重于平實說明,而另一段文字是側重于生動說明。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答題,就能夠把所對比的兩段文字各自的優點挖掘出來。所以在答這類題時,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說明方式,如試題一我們就可以這樣回答:
《辭?!分械倪@段文字用平實說明的方式對松鼠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進行了科學而準確地說明,而課文卻則采用生動說明的方式,對松鼠的漂亮外形、乖巧性格、馴良習性進行了形象而生動地說明。兩種說明的方式不同,所以效果也就不同。
二、著眼修辭手法
在通常我們所接觸到的三種文體中,說明文略顯枯燥,但是如果我們在略顯枯燥的說明文中恰當地使用一些修辭手法,往往可以增加說明文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一般來說,我們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排比、夸張、設問、反問等。說明文中,使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可以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事物的特征。對于試題二我們就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做答:
我更喜歡課文中的第四段。因為這一段文字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法蘭西式大花園風格獨特的特點。而鏈接材料雖然對法蘭西式大花園的說明也很準確,但是只是流于一般性的說明,不形象,不生動,所以我更喜歡課文中的說明。
三、瞄準說明方法
為了準確地說明事物的特征,我們在對事物進行說明時,往往會使用恰當的說明方法,一旦方法得當,不僅能夠準確地說明事物的特征,而且也能增加我們閱讀說明文的興趣。通常我們使用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詮釋、下定義、分類別、列圖表等。基于這點我們可以對試題一的答案做如下補充:
課文對松鼠的說明,采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松鼠漂亮的外形、乖巧的性格、馴良的習性等特點,而《辭?!穼λ墒蟮恼f明,則采用了列數字、作詮釋的說明方法,通俗、準確地對松鼠的外形和習性進行了說明。
四、分析表達方式
顧名思義,說明文就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但是如果通篇總是使用說明這一種表達方式,勢必使文章更加枯燥無味,所以我們在分析不同說明文的時候,還可以從表達方式這個角度去進行分析。基于此對試題二的先案可做如下補充:
課文第四段,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對法蘭西式大花園進行著力的描述,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法蘭西式大花園的獨特風格,而鏈接材料只是注重說明,不能達到激起我們閱讀興趣的效果。
小結:
針對說明文中比較說明所達到的效果的試題,我們一定要考慮好究竟應該從哪個角度去答題,否則答出來的題目,不是錯,就是靠不上邊,花了時間,又費了力,到時還是得不到該得的分數。我們認為最好的答案是將以上四點綜合起來考慮,這樣答出來的題目就不會有出現差錯了。對于試題一的回答可綜合如下:
《辭海》中的這段文字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借助于說明這樣的表達方式對松鼠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進行了科學而準確的平實說明,而課文中的一段文字則采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借助于描寫的表達方式對松鼠的漂亮外形、乖巧性格、馴良習性進行了形象而生動地說明。兩種說明方式不同,所以效果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