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端午節為話題的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3 18:13: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以端午節為話題的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生活經驗是學生寫作的基石。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現實生活卻常常被忽視,使作文空話、套話連篇。因此,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要以活用學生的生活為起點,以重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亮點,以升華學生的情感為極點,實現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生活經驗 作文教學 寫作基石
[中圖分類號] G623.2?。畚墨I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04-078
作文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反映,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的重要標準。如何進行有效的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師探索的一個永恒的話題。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痹趯懽鹘虒W中,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的作文教學理念,強調關注學生的生活現實世界,反對作文與學生的生活脫鉤,倡導教師教學時要切入并豐富學生的生活。然而,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學生的現實生活常常被忽視,直接導致作文與學生的自身發展意識無法對接。新時期農村小學如何開展扎實有效的作文教學?筆者認為生活經驗是學生寫作的基石。
一、作文教學以活用學生的生活為起點
在作文教學中,如果教學設計忽略學生已有的生活,一切從零起點入手,那么,教與學就會脫節,學生的想象力、觀察力將無法展開,他們的情感與體驗不能參與其中,寫出的作文將假話、空話、套話連篇。如教學寫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作文課時,教師嚴格按照“先學范文——引導開竅——提綱摘要——習作成篇”的環節進行指導,學生就會抓住吊唁屈原、吃粽子、賽龍舟等傳統習俗來寫,沒有個性。如果教師以當地的鄉風民俗為切入口,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為起點,寫一寫自己家鄉的端午節,寫一寫真實生活中的現代端午節,有意識地讓學生回憶一下家鄉的端午節,有目的地讓學生選擇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節目內容寫下來,那就不一樣了。
如片段一:
“端午節的前一天,外婆拎著籃子來我家送端午?;@子的最上邊放著兩條漂亮的新裙子,裙子下面一邊放著一筒月餅、一筒麻餅、一盒綠豆糕、一盒云片糕,另一邊放著十個粽子、十個咸鴨蛋。外婆看見我放學回來,連忙招手讓我到她身邊去,說:‘過來,試試新裙子漂不漂亮。’我一邊吃著外婆送來的糕餅,一邊試著裙子,心里美滋滋的。”
片段二:
“吃過午飯,爸爸用鐵畚斗畚來一些白石灰在門口先畫了一個圓圈。我很好奇地問爸爸畫圓圈干什么,爸爸說畫個符確保全家一年身體健康平安。我更奇怪了,一個什么樣的符這么厲害?于是,我靜靜地站在一邊看爸爸畫,爸爸邊畫邊解釋說:‘這個圓圈再加上幾條線,代表著各種害蟲,你看我再在中間畫一把寶劍,把害蟲刺死,我們全家不就幸福安康了嗎?’原來如此,我恍然大悟?!?/p>
這是真實版的端午節,學生用現實生活中的端午節內容,用貼近生活實際的語言表達出來。
作文課,教師如果用很深刻、很復雜的理論去引導,對文化知識尚缺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從現實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切入,必然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強烈共鳴,激發起他們創作的興趣。
總之,學生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寫作的一個必要前提和準備階段,作文教學設計要以學生已有的經驗為依托,揣著生活經驗練筆,在練筆中提升。
二、作文教學設計以重用學生生活經驗為亮點
作文教學設計如果摒棄學生的生活經驗是作文教學最大的浪費。生活經驗是學生個體在日常活動中累積起來的基石,也是學生個體觀察生活、體悟生活的基石。每一個學生都帶著獨特的生活經驗走進教室,在自己獨特的感悟中讀懂生活。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抓手,引領學生在橫向、縱向、多角度比對和感悟中重組生活經驗。如指導養小動物的作文課,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你養過什么動物,你為它做了些什么?有什么收獲?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重組經驗,認真推敲養小動物的細節。養小動物時的情景一一在學生的眼中浮現,生活的外延在學生的腦海中拓展,文字背后的小動物們呼之欲出。
一個學生在養蠶的生活體驗中寫道:“蠶寶寶給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樂趣,它們在我和爺爺奶奶的精心照料下慢慢長大。這幾天,天氣悶熱,蚊子特別多,爺爺把養蠶的盒子拎到房間里,點上蚊香,讓蠶寶寶與我們一起度過一個無蚊之夜??墒牵诙炱鸫?,我打開盒蓋子一看,傻眼了,蠶寶寶們已經僵硬了,它們的身邊留有許多淡綠色的液體。我趕緊拎著盒子去問科學老師怎么回事??茖W老師說:‘蠶寶寶們中毒身亡了,蚊香是有毒的,我們人類體型較大,一圈蚊香的毒性對我們的傷害不大,但對蠶寶寶來說,等于中了毒氣彈?!伊飨铝吮吹臏I水,由于我的無知,蠶寶寶們都死了,但我也增長了知識——養蠶的房間不能點蚊香,也不能噴灑滅蟲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需自營的、生活所必須的教育,作文教學絕不能紙上談兵而要躬行,要有親身經歷,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走進生活,體驗生活,讓體驗成為習作的源泉。
總之,重視學生個體的生活經驗,一定要讓學生走進生活,以感受、思考、探究的方式,積極主動地建構生活的本質意義,獲得體驗,切不可以教師模式化的講授代替學生個性化的感悟,將學生鍛造成毫無生活經驗的“寫作加工廠”。
三、作文教學設計以升華學生的情感為極點
學生學寫作文的過程,也是他們自身生活經驗的鏡頭回放過程,這種有意識的發展使得學生的每一次書面表達不同于現實生活。教師所要追尋的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課堂教學中,克服學生情感的不確定性,堅守情感升華的開放性,堅信習作主體的發展性。促進學生情感的升華,賞識個體生命的成長,這應成為作文教學設計的極點。
如指導學生寫以家鄉為話題的作文時,在調用舊有情感,走進家鄉,感受到家鄉的博大、無私、美麗之后,學生對家鄉的認識必然豐富起來。但這還不夠,教師應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引導學生向縱深發展,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自主表達與實物景觀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以《美麗的小興安嶺》為梯子,降低難度,打開學生表達的窗口。這樣,既能激發學生表達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家鄉美景,又教給了學生梳理感受,物化思想,升華情感的方式。事實證明,此時的學生下筆如有神,真實、樸素的文字背后是一片壯觀、美麗的山水自然景象,而在這種壯觀、美麗的山水自然景象中,站立著深深熱愛著它的學生。學生用這樣的文字寫下了美麗的家鄉:
“我的家鄉是山區,這里景色優美,空氣清新,百姓安居樂業,人民幸福安康。不信,我帶你去看看!
春天,家鄉小河的水滿起來了,春姑娘帶著微笑給河邊的柳樹梳頭。燕子也活躍起來,帶著它的剪刀為柳樹剪出嫩綠的枝條。鴨子和魚在河里自由自在地嬉戲著。春天,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家鄉。
夏天,天氣炎熱,人們在柳樹下談天說地、下棋、玩撲克,小孩子們也在柳樹下追逐。夏天,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家鄉。
秋天,黃澄澄的橘子像一個個害羞的小姑娘在綠葉下遮遮掩掩,紅紅的柿子像一盞盞小燈籠掛滿枝頭。漫山遍野的板栗與田野里黃澄澄的稻子為家鄉構成了一幅金色的畫。秋天,是一個瓜果飄香的家鄉。
冬天,雪紛紛揚揚地從天空中飄下,山上白了,地上白了,房子、樹上、小河,一眼望去,都變成雪白色的。我們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開心了。冬天,是一個銀裝素裹的家鄉。
家鄉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我為家鄉驕傲和自豪!”
學生的語言是稚嫩的,但情感是真摯的,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學生在與自己的家鄉對話,在對話中升華了自己的情感,加深了對作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