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觀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03-27 21:49: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吳大觀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要養成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的好習慣
吳大觀同志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和長處就是刻苦學習,善于思考,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利用一切空余時間學習,鉆研技術和業務知識,使自身工作能力和業務素質很快得到提高。我要學習他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是與自己工作的實際需要分不開的。因為如果不注意讀書學習,不注意知識的積累,不注意研究新問題,思想就會封閉,思路就會狹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辦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難以適應新形勢和任務的需要。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增強學習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像吳大觀那樣,利用一切空閑時間抓緊學習。
二、要養成勤奮敬業,踏實肯干的好作風
吳大觀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以忘我的境界去干好每一項工作。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工作任務,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辭。正是靠著這種勤奮的敬業精神,他在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為我們樹立起了學習的榜樣。通過學習先進,我覺得我們就要像他們一樣用滿腔熱情,恪盡職守,勤奮踏實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堅韌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項工作任務。
三、要養成腳踏實地,樂于奉獻的好品質
篇2
《東風野生動物大遷徙》是世界七大奇跡,人生必須要看的50大景觀之一。
角馬、斑馬和瞪羚是數量最多的食草動物。就單說斑馬吧,它是一種喜歡群居的動物,長著牛頭馬面,似乎是各種動物拼湊起來的。人們俗稱角馬為牛靈。
雖說角馬和斑馬都是食草動物,但斑馬只喜歡干草,角馬當然就愛吃青草了。再說各種各樣的草一共有多少嘛,至少不會打起來。
保護生態環境,然動物們繁衍后代吧!
山東青島即墨市即墨市第二實驗小學五年級:紅楓
篇3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提升意義;對策
根據《2015-2020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業現狀研究分析及市場前景預測報告》分析指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帶來了巨大沖擊,亟待新的文化元素形成“新生態”從而抵御外力侵蝕,由此,一個新的文化維度層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漸漸走進公眾視野;如何發揮其與當代主流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耦合效應的載體價值,進而怎樣對當代大學生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共識課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生存現狀與價值定位
遺產保護起源于歐洲。始于1790年法國。與國外相比,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性保護尚處于發展期。以西安為例,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組織了近千人次“非遺”傳承人走進了20多所高校,開展了40多場活動,受眾總計達10萬多人次。然而5年來10萬學子中沒有一人主動提出學藝……另據西安有關業內人士指出,從近幾年“非遺”保護工作的整體情況來看,在認識上比以前提高了。但是,重申報輕挖掘的情況愈演愈烈,一些申報者奔著經濟利益而來;而對于大學生來講,某種意義上無法真正靠近,因為“非遺”短時內很難跟他們的生活、學業產生關聯……[1]
現狀顯示,作為傳統優秀文化組成部分的活態的、民間的“非遺”在當下學界的討論盛宴中較少被涉及,這源于研究者多將優秀傳統文化聚焦為圣賢語錄、經典文獻和精英表述,而忽視了“非遺”的載人育人“活化石”價值――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文明、和諧、敬業、友善”等信條在“非遺”中均可以觸摸甚至感受到直觀的價值內涵和文化理念。而對于“非遺”的價值定位,給出了科學詮釋:“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讓中華文明同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明一道,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2]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思想維度“邊緣化”因素分析
1、當前歷史文化“虛無主義”的非主流思潮沖擊
時下一度泛濫的“”思潮,對主流價值觀百般挑剔、丑化,再借助當下自媒體手段應用,復制以大量碎片化信息誤導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表現在文化上則體現出虛無主義、技術主義和享樂主義。其中虛無主義的文化主要否認人生和世界意義等;技術主義的文化則是借助于傳媒技術,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虛擬化――即人被技術所制造的虛擬世界控制了;而享樂主義的文化則成了消費最直接的產品形態,甚至有的超出一般的享樂主義范疇,一度成為某些腐化、低俗甚至假丑惡意念的培植“溫床”……
一個民族對待自己的歷史和文化不能沒有敬畏和信仰,正如歷史學家錢穆所指出的“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于古人”。[3]當前對“非遺”的思想維度認識,體現了事實上的文化基因和歸屬意識,對任何一個民族而言“非遺”都是唯一性,完全可以印載出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淵源,應附載于更多的思想底蘊和內涵,特別是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思想有機切合,發揮出特殊的育人、載人效果,形成新的“思想生態”功能。
2、大學生受眾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解的思維局限
大學生作為文化傳承的主力軍和主創體,責任艱巨。以西安為例,西安市“非遺”博物館內,有40000多件“非遺”和民間工藝實物,600多位“非遺”項目傳承人和民間藝人的藝術檔案。目前西安有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如何能在青年一代手中把這些文化遺產完好地保存下去,真正走進大學生的意識理念中顯得尤為迫切。當前“非遺”進入高校的方式雖也呈現出多元化,如請“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舉辦“非遺”專題展覽等,但由于缺乏創新思維,過多的傳統手段使學生直覺的認為“非遺”是一種“陽春白雪”式的藝術形式,對如何傳承和感知其思想維度則無從下手。因此我們應該以“動態繼承”的理念對“非遺”進行整合,不斷挖掘和提煉“非遺”的思想內涵價值,更好的發揮其提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意識理念的作用。[4]
3、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主流價值觀的當下耦合效應不足
耦合效應(Coupling Induction)也稱互動效應或聯動效應,心理學解釋為群體中兩個或以上的個體通過相互作用而彼此影響從而聯合起來產生增力的現象,稱之為耦合效應。在當下經濟社會的發展態勢中,相當數量的“非遺”被包裝上市,其產業價值和經濟價值被擺在主位,“文化靈魂”價值卻未得到應有的關注,而文化的靈魂就是凝結在文化之中、決定著文化質的規定和方向的最深層的要素,就是核心價值觀,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文化立場、文化取向、文化選擇。[5]“非遺”的時代價值究其實質是要服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這點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顯得舉足輕重。因此如何有效搭建雙方的耦合介質,構建完善的思維創新體系,更好發揮“非遺”對大學生的文化傳承、育人載體功能顯得迫在眉睫;正如強調指出:“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