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選自范文
時間:2023-03-19 04:19: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猴王出世選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第一自然段,講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況。
第二部分為第二至第三自然段,講石猴和群猴一起尋找山澗源頭,來到瀑布旁,石猴第一個跳入了瀑布,發現了水簾洞。
篇2
關鍵詞:語文教學 信息技術 巧妙整合 能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4-00-01
1 巧妙整合信息技術,有效豐富學習情境
信息技術具有聲像俱佳、圖文并茂的特點,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可以將教材上不易呈現的教學情境生動地再現給學生。
例如,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生死攸關的燭光》一文,由于課文講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故事,而身處和平年代的小學生,由于生活閱歷和知識基礎的局限性,無法深入到文本的意境中,與文本語言產生共鳴。該如何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呢?課堂上,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二戰期間,法西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接下來,我出示與文本有關的課題畫面“生死攸關”,然后結合圖片提問學生:“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疑問?”學生的情感被多媒體創設的情境所感染,紛紛去閱讀課文。同時,本文人物心理描繪的品讀也是一個重點,它是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語言的關鍵。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品味語言,文中的對話和蠟燭越來越短能讓讀者感受到“危機時刻”和“生死攸關”。課堂上,我借助多媒體展示“危急情境”,并播放背景音樂讓學生去對話、朗讀,然后師生一起結合情境品味語言,于是,文本所傳遞的情感和展現人物勇敢、機智的一面在學生腦中漸漸地清晰了起來。
2 巧妙整合信息技術,有效提升感悟能力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篇篇都是經典,它凝聚了作者獨具匠心的表達和謀篇本局,蘊含著作者或愛或恨、或喜或悲的情感。但要讓學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有些文本比較抽象,光靠字面的理解可能會比較難,這時,巧妙地引入信息技術,就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
例如,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永生的眼睛》一文,文本語言優美、感情真摯,所刻畫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能觸動學生的心靈,釋放著人間的“大愛”。基于這個文本,如何緊扣語言,提升學生的感悟能力?上課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配樂朗誦,將文本語言用朗誦的形式觸動學生的聽覺,讓學生隨著配樂朗誦進入到文本的情境中。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體會作者在三位親人去世后捐獻角膜過程中的情感和認識上的變化是文本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品味語言,提升感悟能力,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之上,我讓學生找出“我”對父親同意母親捐獻眼角膜這件事態度的句子,體會“我”的不理解。當學生找出這句話后,我用課件將這句話投影出來,讓學生結合文本語言和“我”內心的想法思考:父親認為怎樣的死是有意義的?而在學習“父親捐獻角膜”段落時,當學生對語言有一定的感悟之后,我特意用多媒體展示“眼睛”和“盲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情感。
3 巧妙整合信息技術,有效拓展學生視野
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而這個能力也包括了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這個能力關系到學生是否具備再學習能力。現代信息技術提供了海量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共享于網絡之上,如果學生能結合課內文本的學習去獲取,就能產生閱讀的興趣,極大拓寬視野,從而獲得綜合能力的發展。
例如,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美猴王》一文節選自明代吳承恩的《西游記》一書,《西游記》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如何以本文為契機點引導學生課后去閱讀《西游記》呢?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是《西游記》里最重要的人物,我要從文中挖掘出精彩的語言讓學生體會文本是如何描寫“石猴出世”、“尋找源頭”、“發現水簾洞”和“擁戴為王”的,通過語言品味去感受作品的精妙之處,進而掌握故事情節;同時,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我結合多媒體展示美猴王的人物形象,使學生對孫悟空的形象產生興趣。當課文學習完之后,我借助互聯網展示《西游記》的精彩片段,使學生產生要閱讀《西游記》的欲望,我再趁機引導學生如何從互聯網去拓展閱讀??梢哉f,學好語文并是不簡單地從課本上獲取就夠了,真正的語文知識需要學生課后自主去獲取,而互聯網的出現,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可能。
總之,語文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整合信息技術,用開放的心態整合信息技術,只有緊扣學科特點,巧妙整合,才能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更好地獲取知識、積累語言、培養能力,從而全面提升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篇3
一、影視資源應用到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影視”這個詞是英文單詞“movie and television”的直譯,“影視”,顧名思義是電影與電視兩種藝術形式的總稱,是通常以文學為創造基礎,以信息傳播技術為手段,以視覺呈現為目的一種藝術形式。時至今日,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影視藝術的播出平臺形式也愈加廣泛,除去傳統的電視與影院,手機、電腦、公交視頻媒體、戶外LED屏都成為影視藝術比較常見的播出平臺,制作手段也越來越發達,廣泛、便捷的觀看渠道,花樣翻新的制作手段,使得影視資源也越來越豐富,同時對人們的影響也越來越大。這里所探討的影視資源,主要是有一定教育價值和意義的影視資源,不是純粹的出于娛樂性和商業目的影視資源。
把影視資源應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從實踐來看,這主要是由影視資源的自身特點決定的,首先影視資源具有生動性和直觀性,影視藝術將畫面和聲音綜合的藝術,光彩綺麗的畫面,生動逼真的音效,都會讓觀者感同身受,尤其是小學生,他們對社會的認知還不夠全面,很多的教學內容單純靠教師語言描繪或者自我想象,是有一定局限的,而影視藝術將感官畫面直接呈現到觀者面前,使學生能夠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便于對文學作品更好的理解。其次影視資源具有綜合性和豐富性,在《世界電影史》中,作者喬治?薩杜爾曾經對于電影做出過如下評價:“一種藝術決不能在未開墾的處女地上產生出來而突如其來地在我們眼前出現, 它必須汲取人類知識中的各種學科, 并且很快地把他們消化, 電影的偉大就在于它是很多其他藝術的綜合”。影視產生于文本基礎,綜合了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可以說是將文本進行了更加完整和深層次的刻畫與表現。通過影視作品的演繹,讓觀者對文學作品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對于小學生來說,通過觀看影視作品。尤其是根據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可以通過動態的畫面來更加直觀的感受作品所傳達的情感與思想,從而獲得更好的藝術陶冶。同時里面包含的歷史、政治、軍事等領域的內容,不僅有利于實現國家素質教育的方針,更契合了語文的綜合性教學原則。
而從教學理論來說,將影視資源應用于語文教學則體現了美國教育學家杜威的教學思想,杜威認為“ 兒童是起點, 兒童是中心, 而且是目的。兒童的發展, 兒童的生長,就是理想的所在”將兒童視為所有教學活動的目的和中心,同時提出“:“一切教育都能塑造智力和道德品質, 但是這種塑造工作在于選擇和調節青年天賦的活動, 使他們能利用社會環境的教材”認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踐理應從兒童的階段特征出發,小學階段的兒童好奇心強,注意力易分散,而影視資源圖文并茂,可以激發小學生的興趣,并將其注意點牢牢鎖定,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草船借箭》、《猴王出世》、《人物描寫一組》中的“林黛玉進賈府”分別節選自我國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西游記》和《紅樓夢》,在講解這些課文時,單純靠教師填鴨式的講授肯定無法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和學習興趣,而這基本名著也被搬上熒幕,并且翻拍了很多版本,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截取與課文相關的影視片段放給學生看,在視覺與聽覺的沖擊下,學生不僅可以更加直觀的感受到書本內容,并且能產生持續的興趣,從而能牢記課堂內容。
二、如何“善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影視資源
探討了“什么是”、“為什么”,接下來就要分析下“怎么用” 了,所謂“語文教學中影視資源的‘善用’”,那么,怎么用才算是“善用”呢?將影視資源運用到語文課堂上首先就要認識到影視資源對于教學的多重性影響---既有正面影響,也存在負面影響,當前的小學生身處與信息爆炸的時代,形形的數字終端充斥周圍,小小年紀的他們就已經學會通過網絡渠道下載觀看各種影像、視頻,而所有的影視資料,既有助于語文教學,同時在這個商業化時代,都不可避免地滲透著很多的娛樂性和商業性因素,尤其是一些不正當價值觀的傳播,會給小學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作為教師要能正確認識到這點,在課堂運用的時候,首先要有選擇的運用,多選擇具有正面、積極教育意義的影視資料,另外當涉及到一些不當的影視資料時,要給予學生適時引導和說明,將這種影響規避到最低。
而影視資料在語文教學中的“善用”更多的還是體現在教學實踐中,首先可以通過影視資源的引入來變革原有的教學模式,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都是教師在上面講,學生托著腮幫子在聽,而且授課順序按部就班,學生缺乏互動與期待,通過影視資源,可以讓學生在觀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料,在觀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分成討論小組互相討論,教師也參與其中,從而加深課堂印象,并且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教師還可以通過影視資源對整個單元的語文授課進行有機調整,將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進行動態結合,對于精度課文,通過影視片段的回放與細致講解,使學生能充分理解,對于略讀課文,則主要通過影視資料的播放,讓學生欣賞與感受,自主去思考教學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