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我愛我家范文

時間:2023-04-07 06:26: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重生我愛我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購買推薦

圖書分析師龐敏麗認為該書適合想創辦電子商務網站者、傳統企業想發展電子商務者、電商企業家等閱讀。作為服裝企業如何點亮線上線下的銷售路?10月20日,服裝行業由、中國服裝網共同主辦的“2011中國服裝行業電子商務應用峰會暨中國服裝產業電商采購會”將于寧波舉行,幫助服裝行業適應電子商務時代,屆時還將《2011誠信服裝電商企業寧波宣言》詳見會議官方網站:/zt/fuzhuang/。

通過對生意寶旗下比購寶(Boogle.cn)——“網絡購物第一站”收錄的博庫書城、淘寶網、京東商城、卓越亞馬遜、當當網、拍拍網、文軒網、中國互動出版網、99網上書城等眾多含圖書銷售的網站,價格搜索顯示,卓越亞馬遜的該書為最低價,推薦購買。

篇2

關鍵詞:語文教育;生活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1-0099-01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簡稱。云南省教育廳把"三生教育"列為我省中小學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這是我省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改革,對于指導學校德育工作和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但是在學校有效地開展"三生教育",光靠"三生教育"讀本和開展活動是不能較好地落實三生教育的。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靈魂,"三生教育"滲透在學科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之中,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科學研究的前沿課題。

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這個問題作如下探討。

1.明確目標,注意發掘"三生教育"資源

語文教學資源與"三生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語文教學資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三生教育的讀本。語文老師,最重要的一項能力就是學會抓住有效的教學資源并加以利用,增擴學科教學內涵,使課堂教學在互動中得到升華,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語文學科作為文化的載體,初中教材中富含閃耀著"三生教育"光澤的作品。

杰克·倫敦的《熱愛生命》、海倫·凱特《再塑生命》,冰心的《談生命》等課文就是生命教育的素材,我們可以借助這些文本的解讀,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健康、積極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教育。

笛福的《荒島余生》、孟子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位夢華的《旅鼠之謎》、星新一的《喂--出來》、嚴春友的《敬畏自然》等課文都是進行生存教育的好材料。它們不僅闡釋人的生存需要不斷與困難作斗爭,需要有憂患意識,而且要有適應環境,保護生存環境的理念。

2.在閱讀教學中隨機滲透"三生教育"

語文教育是一種對生命的浸潤,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那些充滿思想、充滿智慧、充滿感情的作品中積淀自己的生命、啟迪自己的心靈。在閱讀教學中抓住作者的生平,寫作的背景,課文的內容,人物形象等材料,引導學生進入作品,讓他們與作品對話,與作家對話,與歷史對話,在感受他人的人生境界,欣賞他人的道德情操中,加深對人生的意義、價值的理解、構建自己的人生。例如在教學《再塑生命》課文時,我首先介紹海倫的生平,再讓學生在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中看到海倫是一個熱愛生活、不向命運低頭的女英雄,然后再聯系學生自己的生活經歷展開對生活認識的討論。課上有的學生提出:"海倫是聾啞盲孩子,她怎樣學習,怎樣生活,不可思議!"有的學生說:"海倫為了弄清'什么是水,什么是愛',付出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與她相比,我在學習上遇到一個難題,就退卻了,我也太脆弱了。"有的學生感嘆:"海倫從一個聾、啞、盲的孩子,成長為美國著名的演說家,付出了多少艱辛?。∥覀冇薪∪纳眢w,難道還不努力奮斗嗎?"通過這樣的討論,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增強學生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3.在作文教學中引導"三生教育"

古人云:"文如其人",我們要讓學生懂得:要寫好作文,不僅要有好的語言素養和寫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有高尚的人格,培養高尚健康的人生觀是提高寫作水平的先決條件之一。《岳陽樓記》成為千古傳誦的佳作,不僅因為它語言精美,布局巧妙,更主要的原因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寬廣胸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感動后人。中國歷史上文筆好的人無以計數,但真正流芳千古的都是蘊含著高尚人格的文章。因此,讓學生明白從小要自覺地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是做人之本,也是作文之本。

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直接引入一些關于珍愛生命、學會生存、幸福生活的話題,讓學生挖掘身邊的素材,通過思考、討論,提高對生命、生存、生活的認識,并在作文中體現出來,做到既練文又樹人。例如通過《我愛我家》、《生活的啟示》、《___,你真了不起》、《向你介紹我》、《面對挫折》、《生命的意義》、《人與自然》等作文練習,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人生、體驗生活。學生在寫作中實現一個生命個體對生命的自我體驗和深入思考,促使他們去感受人生,表達自己的生命感悟。從而激活學生的生命意識,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的生存觀、生活觀。

篇3

關鍵詞:作文 體驗 積累素材

作文是學生語文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反映,也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反映。《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寫作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對世界進行觀察、思考、表達、評價的能力”。初中作文教學的方向是“要求學生說真話,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寫作文都不是出于情感表達需要,而是為了迎合教師或社會的評價標準被迫奉命寫作。學生作文缺少個性,內容雷同化,沒有獨特的體驗;作文弄虛作假,空話大話連篇,語言表達缺乏靈性。一句話,“學生實在沒有什么東西可寫”。為什么學生一碰到作文就無從下筆呢?讀了那么多年書,經歷了那么多事,為什么還是“沒什么東西可寫”呢?我認為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對于書本,對于生活,學生并沒有真正地用心去體驗過。這就如同廚師師傅對弟子大講如何做萊,弟子卻沒有材料,講得再好也是畫餅充饑,因為即使是“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只有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作文才能揮灑自如。如史鐵生這一類經歷型作家,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寫作學習,甚至沒有受過多少學校教育,但他們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歷,有厚重的情感體驗,再加上自己廣泛的閱讀,厚積薄發,寫出了許多感人的作品。我們的學生幾乎天天生活在校園和家里,活動范圍很小,經歷方面也很簡單,平時再不注意體驗生活,作文自然內容空洞,沒有新意。所以說豐富體驗,不斷積累素材很重要。

那么,我們該如何恰當地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豐富學生的體驗,開拓學生廣闊的寫作空間呢?

一、注重生活體驗,激活寫作源泉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本身蘊藏著十分豐富生動的寫作素材。古人“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正是有感于物,才有那么多千古絕唱流傳于世。所以要寫出聲情并茂的作文,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積累寫作素材,這樣作文才會有不竭的源頭活水。

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熱點,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我們首先要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深入生活,用心靈去感受生活,走到生活深處,廣泛地攝取材料,挖掘生活的真善美,探求事物內在的奧秘,體味其精髓,作文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深刻體驗和獨特感受。

為此,我鼓勵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觀察平時親人師友對自己的關心;觀察大自然春去秋來,草長鶯飛;觀察塘河的水質、綠化,老百姓的滿意度……教師的有意指導,使學生對平時常見卻沒有留心的事物有了較深刻的認識,豐富了情感,為寫作開啟了鮮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還鼓勵學生親自參與實踐活動:課余時間做家務活,感受勞動的樂趣;調查零用錢使用的情況,關注學生消費問題;查找端午的有關資料,了解溫州的節日風俗;參觀溫州博物館,體驗溫州本土文化的豐厚內涵……在這些活動中,他們不只是旁觀者,更要做參與者,目的是使學生對所要描繪的對象有一個更為真實、細致、客觀和深刻地了解,而這些真切的體驗,都是學生在課堂中無法獲得的。

二、創設情境體驗,捕捉寫作素材

對整天忙于應付作業和考試的學生來說,要想有大量的時間去持續實踐體驗,只能是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愿望。如何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使其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呢?教師還要有目的地導演一些“情境”。作文教學創設情境,為學生制造一種場合、一種氛圍,引起他們情感的波動,如臨其境,從而產生表達的愿望和作文的靈感。

可以運用充滿情感的語言,營造和諧溫馨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思。如在“我愛我家”的作文訓練中,可以深情地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家是什么?家是寒冷時媽媽給我們織的一件毛衣;家是跌倒時爸爸伸出的手臂;家是雨中姐姐為你撐開的一把傘;家是我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的地方,家是我們永遠的心靈港灣。你一定很愛你的家吧?你一定愿意用手中的筆描繪你那充滿愛的家吧?下面就快拿起筆,蘸著你的情,向老師和同學們展示你家的溫情吧。還可以表演展示、實物演示,觸發學生的思維,喚醒學生的表達欲望。如在事物說明文的寫作訓練中,可以讓學生展示觀察自己的文具盒、鋼筆等文具,使學生思維獲得了直觀印象,觸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點。又可以利用影像、圖片、音樂及動畫等多媒體手段渲染設置情境,力求喚起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和思考力。如在“讓世界充滿愛”寫作訓練中,可播放韋唯的《愛的奉獻》,那聲聲動情的呼喊,喚起了學生美麗的情感。

布魯納說:“教學論必須探明喚起學習積極性的最佳經驗與情境?!钡拇_,一個具體生動的情境營造,可以引起學生的親切感和新鮮感,情境在激發人的某種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在一種特定的情緒下進行學習和創造。所以有效地創設一種達到“身臨其境”或“心臨其境”的體驗氛圍,讓學生在情境中獲得真實感受,從而使學生有感而發,輕松愉快地抒寫自己的感受。

三、加強閱讀體驗,豐富寫作素材

除了讓學生從生活和情境中積累作文的材料外,還要指導學生廣泛閱讀,培養學生多讀書、愛讀書的習慣,獲取大量信息,從而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要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必須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每一個人,憑直接經驗,對社會的了解總是有限,要積累素材,也不可能樣樣親歷,這就必須學會多積累間接材料,而獲取間接材料的最有效途徑便是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獲取寫作范例的重要途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詩圣杜甫用真摯質樸的語言告訴我們只有厚積才能薄發。多讀,重視閱讀體驗是寫好作文的基礎,也是學生積累思想、情感、語言的重要途徑。大多數優秀的作家無不深刻地感受到讀和寫的互動關系,寫作無不得益于廣泛的閱讀。只有多讀,重視閱讀體驗,才能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連大文豪魯迅先生說起自己的寫作體會,也是這樣強調的:“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p>

首先,我們要抓好教材范文的教學,使課內閱讀真正成為寫作的“例子”。以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文為例,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寫景散文,通過對這些名作的賞析和學習,讓學生在品讀語言的基礎上能夠將這些語言運用到寫作中去。充分開發寫作資源,體現“課本是源”的語文寫作觀,從課內名篇閱讀中學習寫景散文的寫作。其次我們還要學生重視課外閱讀,強調要“學會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要求讀各種類型的書”和“名著”;規定名著每年閱讀不少五部。引導學生通過多讀幾部好書,多背幾篇名文,體會到讀書猶如跟智者對話,品味一種別樣的人生,從而加深學生的閱讀厚度。當閱讀成為一種自覺,它和寫作的關系也就更加密切了。

“銖積寸累,集腋為裘”,只有善于積累,多積累,才能“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作文的“教”與“學”都無捷徑可走,只有指導學生注重豐富的體驗,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世界,才能采擷到最美的花朵,釀造出最醇的美酒。

參考文獻:

1、《讓學生在體驗中真情作文 溫州農村初中體驗式作文教學的研究方案》(周秀芳 徐財平)

2、《別丟棄了書本》(湖北省竹溪縣中峰鎮中心學校442312馬佾)

3、《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