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范文
時間:2023-04-03 21:34: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傻大鬧寶萊塢影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劇照
>> 黎平,鼓樓下的歌舞升平 風暴過后,乃歌舞升平 華燈初上 歌舞升平 歌舞升平間的別樣信仰 在歌舞升平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晚會中國”是泛濫過度的歌舞升平 凝聚在時光中的歌舞升平 歌舞中的印度電影 印度電影歌舞元素的根源探析 印度歌舞電影中的舞蹈元素 簡述印度寶萊塢電影中的歌舞敘事 談印度電影中的歌舞元素及產生根源 從印度寶萊塢歌舞電影談中國舞蹈事業的推廣普及 談歌舞電影《九》的歌舞運用 中國歌舞電影的文化思考 歌舞片電影也瘋狂 印度電影ALBELA今昔 印度電影《風箏》賞析 進擊的印度電影 印度全民愛電影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 藝術 > 印度電影不止“歌舞升平” 印度電影不止“歌舞升平” 雜志之家、寫作服務和雜志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請告知我們")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于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劇照
5月30日,印度勵志片《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內地票房突破10億元大關,晉升“現象級”影片。暑期將至,國內院線還將引進另一部印度史詩大片《巴霍巴利王2》,期待這部在印度票房超過《摔跤吧!爸爸》的作品再掀熱潮。 此前,《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等片也讓不少中國觀眾對印度電影刮目相看,但其熱度主要停留在小眾圈內。如今《摔跤吧!爸爸》票房火爆,讓印度精品電影的質量得到了更廣泛觀眾群體的肯定,其依靠的是影片過硬的故事線和拍攝技巧,是真正能夠引發觀者共鳴的情感表達,更是其背后強大而成熟的印度電影工業體系。 不是只有“寶萊塢” 人們常將“寶萊塢”和印度電影畫等號。實際上,植根于孟買的寶萊塢,只是龐大的印度電影產業中最為人所知的一部分。寶萊塢這個名字乍一聽像是好萊塢的“山寨”品,其實它幾乎是和好萊塢同步誕生的。 1895年12月,盧米埃兄弟拍攝的《火車進站》成功地將巴黎觀眾嚇到驚慌失措,而在這場“電影首秀”僅僅半年之后,孟買觀眾就在家門口體會到了這種新媒介帶來的沖擊。1898年,舞劇《波斯的花朵》片段被拍攝成短片;1899年,印度攝影師使用膠片記錄了孟買一場摔跤比賽,成為印度首部紀錄片。1913年,第一部標準時長的電影、取材于印度神話的《哈里什昌德拉國王》拍攝完成,被視為印度電影工業誕生的標志。 1931年,印度首部有聲電影《阿拉姆?阿拉》上映,繁復絢麗的場景和穿插其間的歌舞場面,讓這部電影引起了轟動,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印度電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固有風格。 對生性歡樂、喜好歌舞的印度人來說,電影聲配畫的表現形式廣受歡迎;易于復制、可以再現的媒介屬性也降低了消費門檻。很快,電影成為印度最受歡迎的娛樂媒介。到20世紀30年代,印度電影的年產量已經達到200部;在孟買、德里這樣的大城市,電影院成為時髦人士休閑消遣的首選場所。 經歷了上世紀40年代的吵鬧與喧囂,五六十年代的百花齊放,七八十年代的動作片興起,再到新時代后期技術給電影帶來的無盡想象,百年歷史的印度電影已經形成了多語種、多類型、多主題的成熟工業體系。 目前印度電影每年產量在1500部以上,除了以孟買為中心的印地語影視制作基地“寶萊塢”,印度還有幾個體現不同民族語言特色的電影制作基地,如以加爾各答為中心的孟加拉語影片制作基地和以海德拉巴為中心的泰盧固語影片制作基地(被稱為“泰萊塢”Tollywood)。幾大基地各成系統,彼此競爭也互為借鑒,共同構成了印度電影產業的整體圖景。 唱著跳著批判現實 《摔跤吧!爸爸》中“父親”克服社會偏見、把三個女兒培養成摔跤冠軍的主線情節,除了“勵志”元素讓人熱血沸騰,也引導觀眾審視和探討印度現實中女性地位這一社會議題。不少國內影評將該片與近年來主演阿米爾?汗的另外幾部電影并列,認為近年來寶萊塢電影從“歌舞升平”的文藝片逐步轉型,開始關注社會h題。 實際上,批判現實的傳統早在20世紀50年代的黃金時期就開始植根于印度電影。 拍攝于1951年的《流浪者》中,那句充滿諷刺的“好人的兒子一定是好人;賊的兒子一定是賊”,藉由長春電影制片廠的譯制深入人心,成為老一輩中國觀眾腦海中對印度電影最早、最深刻的印象。 1957年上映的《詩人悲歌》中,默默無聞的詩人被出版商甚至自己親人鄙夷,卻收獲一名的賞識,歌頌平民愛情的同時反映了社會對文人的冷漠;后來主人公被誤傳死訊,反致洛陽紙貴,又諷刺了普通大眾的勢利和貪欲。在導演古魯?杜特的這部轉型之作里,商業電影用以吸引觀眾的愛情故事和歌舞元素,成功地與批判語境結合,以情動人的同時切中時弊,因此入選2005年美國《時代》雜志影史百佳榜單。 這個時期,印度電影工業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新浪潮運動”。在此前的40年代,印度電影面對動蕩局勢選擇逃避現實。而后,在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浪潮的影響下,印度影人開始反思:浮夸的劇情和喧鬧的歌舞,是否意味著電影放棄了自身的品格和責任? 于是,“平行電影”浪潮在寶萊塢興起,這一時期制作的影片內容嚴肅,嚴格控制歌舞片段的使用,著眼社會政治氣候,大量運用象征元素,突破了以往寶萊塢的“套路”,造就了《貧民窟》、“阿普三部曲”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藝術電影。 這股浪潮到上世紀70年代逐漸消退,但它給印度電影工業留下了寶貴的批判精神。此后,印度影人不斷嘗試,探索商業和藝術的共處模式。近年來涌現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個神啊》《我的名字叫可汗》等影片,正是這種探索的成功之作。 對國產電影的忠誠 在印度人眼里,電影幾乎意味著他們全部的文化娛樂生活。 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寶萊塢早已成為涵蓋影視、音樂、媒體、渠道、營銷等全產業鏈的娛樂巨無霸。打開電視機,從真人秀到肥皂劇,滿是寶萊塢的烙印;收音機里,所有的勁歌金曲,幾乎全都來自寶萊塢電影的原聲專輯。 在寶萊塢明星扎堆購房的孟買班德拉區,包括薩爾曼?汗、阿米爾?汗在內的幾位巨星家樓下永遠都有狂熱粉絲聚集。他們可以在這里苦等一天,只為了在偶像走到陽臺的時候可以一睹真容;如果偶像心情不錯沖底下揮揮手,就可以收獲海嘯般的歡呼。這一“景觀”,甚至被當作參觀項目,進入不少旅游手冊的推薦欄。 印度人對國產電影如此忠誠,也不只是愛那歌舞升平的熱鬧。
篇2
【關鍵詞】 片名翻譯 藝術價值 商業價值
電影片名翻譯的成功與否,無論對于中國電影走向世界,還是對于英文電影進軍中國,以及對中外文化交流,其作用至關重要。一個好的電影片名翻譯不僅能增加票房,更能對其內涵進行本土化的詮釋。而一個失敗的電影片名翻譯則往往畫蛇添足,捕風捉影,與電影貌合神離,讓觀眾一頭霧水,最終連商業目的也無法實現,更別提傳播異域文化內涵,激發觀眾審美情趣;糟糕的譯名往往令人大跌眼鏡,而且是對原作不尊重,本文就此闡述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特點及技巧。
1. 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特點
1.1商業價值
電影的最終目的是產生經濟效益,通過觀眾對電影的觀賞,賺取票房,從而維持電影的持續創作。因此電影片名翻譯時必須考慮到商業價值,要求電影譯名能讓觀眾產生觀看欲望,從而達到增加票房的目的。如影片"Se7en"(1995)是一部犯罪心理劇和宗教劇,如果直譯片名《七》觀眾往往不能立刻理解影片內涵而譯片人巧妙地把片名譯為《七宗罪》這就使相應的觀眾理解了影片類型,從而產生觀影欲望。
1.2藝術價值
翻譯前輩嚴復早在19世紀末就提出“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其中的“雅”就是指譯文要典雅、優美,也就是翻譯要有一定的藝術價值。1990年的影片 “Ghost”譯名為《人鬼情未了》,則很好的做到了雅俗共賞。首先“ghost”的直譯是“鬼”、“幽靈”等如果以此作為片名,觀眾定會斷定這是一部恐怖片。而影片講述的是一個超越生死的愛情故事,譯為《人鬼情未了》涵蓋了藝術性,也突出了影片的愛情主旨,因此更為合理。
1.3提示屬性
在觀影者選擇影片時,片名有著對觀影者的提示和導向作用。大多數觀影者會表現出對一些類型片特別感興趣,所以影片具有提示屬性。影片 “Speed”(1994)譯為《生死時速》,用“生死”來體現影片緊張的情節以及影片的類型,這就對觀眾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生死提示動作,時速提示劇情。因此片名翻譯一定要符合目標受眾的文化意識形態和認知語境來提示觀眾影片類型。
2. 英文電影片名誤譯案例分析
2.1追求商業價值導致濫譯
(1) 跟風譯名
為了商業需要,很多影片片名的譯制為了追求商業的轟動性,都采用諸如“生死”、“悍將”、“黑幫”、“神鬼”、“天煞”、“至尊”、“魔鬼”、“風云”、“追緝令”等等詞匯。像 “Pulp Fiction”譯成《黑色追緝令》,此外還有《媚力追緝令》、《紅粉追緝令》、《殺戮追緝令》、《外星追緝令》等。
“總動員”一詞也極為常見,譯者將Total Recall 譯為《魔鬼總動員》,繼Finding Nemo《海底總動員》在中國大陸成功上映后,馬上又有了其他許多“總動員”,如《超人總動員》(The Incredibles)、《玩具總動員》(Toy Story)、《怪獸總動員》(Monster)、《未來總動員》(Twelve Monkeys)等。
(2) 四字情節
很多影片,會發現四字譯名居多,如果片名都為四字,則太沒有創意,容易令觀眾產生審美疲勞。如:《莎翁情史》、《烈火悍將》、《死亡詩社》、《奪面雙雄》、《生死時速》、《木馬屠城》、《憨豆先生》、《狂蟒之災》、《越戰忠魂》等。 “Shakespeare in Love”可直譯為“戀愛中的莎士比亞”,情史,按我的理解是整個感情歷史;而“戀愛中的莎士比亞”僅僅是一種狀態,翻譯為《莎翁情史》則是將較長的片名強行壓縮成四字片名的典型。
2.2文化差異導致的誤譯
不同的國家、民族在地理環境、歷史、傳統、宗教、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而這些文化因素的差異都會造成片名漢譯出現意想不到的誤會。
(1) 對事物認識的文化差異
如 “Dragons”在中國譯為 “龍”,在中國是神圣、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 “Dragons”往往代表邪惡,力量,專制,讓人產生不好的印象。李連杰拍過一部影片 “Kiss Of The Dragon”(2001)。 “Kiss Of The Dragon” 在片中是代表著一種非常殘忍的殺人技巧(類似于中國的點穴手法),然而影片的漢語譯名《龍之吻》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溫馨甚至浪漫的意象,和原名要表達的意思相差甚遠。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代表著一種不受歡迎的生物,是代表著一種邪惡的勢力,如把龍這個文化符號具象化,翻譯為“邪惡,死亡”,《邪惡之吻》、《死亡之吻》則更傳神地傳達了影片的內容。
(2) 對文化差異理解不夠深入
電影譯名要融合兩國文化,從而達到傳遞信息的廣告作用,但是對譯名的過度歸化可能會導致另一種窘境。“The King’s Speech”(2010)和 “The Lord Of The Rings―The Return Of The King”(2003)這兩部電影曾分別被譯為《皇上無話》和《皇上回宮》。通常來說,歐洲封建政權的最高統治者我們譯為國王,經過加冕的國王我們才稱為皇帝。這兩部電影在中國看來就成為了中國古代宮廷劇,讓人哭笑不得。當下譯名《國王的演講》以及《指環王――王者歸來》則要好得多, “The Return Of The King”直譯為“國王回來”,“國王返回”,經過語言的適度歸化,于是“王者歸來”這樣絕佳的翻譯就出爐了。所以對電影片名的譯制如不注意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不免會貽笑大方。
2.3譯名的“畫蛇添足”
畫蛇添足,源于《戰國策》,被用來形容做多余的事,不能錦上添花反而弄巧成拙。影片名的翻譯也常出現這樣的問題,原本的直譯簡潔而具有神秘感,而譯制人員卻擔心觀影人不能理解片名而提前把劇情加入標題透露給大眾?!癟he Deer Hunter”直譯《獵鹿人》就可以了, “The Sixth Sense”直譯《第六感》也很好,而譯者僅僅因為“The Sixth Sense”影片中有數個鬼怪現身的血淋淋的鏡頭和幾處令人驚叫的恐怖場面,將一部本是探討家庭倫理道德的影片名稱翻譯成了帶有詭異色彩的名稱《靈異第六感》,這只能歸因為譯制人員對電影的理解不夠深刻。由此可見,過度提示對電影的譯名翻譯也是不可取的?!傲舭住备@睿智與神秘感,更能激發觀眾的想象。
3. 英文電影片名翻譯技巧
3.1英文電影片名翻譯要熟知翻譯基本理論
在翻譯理論中,有關聯理論、認知理論等,而歸化理論及異化理論就像兩個大圈,將這些理論都包含在內,所以在對英文電影片名進行翻譯時要熟知他們,了解他們。
(1) 歸化理論
歸化指的是要把源語本土化,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仡櫼延械耐鈬娪暗钠g實例,我們能脫口而出的佳作自然是《Waterloo Bridge魂斷藍橋》、《Blood and Sand碧血黃沙》,這些都是實施了歸化式的翻譯策略,讓人讀后只覺唇齒留香,片中意境清晰可見,這樣的翻譯更貼近中國觀眾的欣賞心理,能讓觀眾很快記住并加以傳播。
(2) 異化理論
異化指的是根據既定的語法規則按字面意思將和源語文化緊密相連的短語或句子譯成目標語。異化理論依仗的是接受者的文化獵奇心態和文化底蘊。例如,將《Schindler’s List辛德勒的名單》、《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肖申克的救贖》等等都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新詞。異化能夠很好地保留和傳遞原文的文化內涵,使譯文具有異國情調,有利于各國文化的交流。
3.2英文電影片名翻譯要并重商業性與藝術性
電影的商業化譯制往往追求最大的商業價值來回收引進影片的成本,同時增加收入。有習語 “Chase the excellence, success will follow you.” 即“追求卓越,成功將會在不經意間趕上你?!?如果將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遵循追求卓越的做法,那么好的電影自然會有好的票房,因為成功會在“不經意間”找上你。而事實上,過分追求商業價值而忽略藝術價值則容易適得其反,《刺激1995》(肖申克的救贖 The Shaw Shank Redemption)、《變種異煞》(千鈞一發 Gattaca)、《三傻大鬧寶萊塢》(三個傻瓜3 Idiots)這些追求觀眾獵奇心態的譯名無不讓真正熱愛這些影片的觀眾望而卻步,最終影響到了初期的票房,若不是影片本身的藝術價值,其后的票房也將慘不忍睹。相反的《盜夢空間》(Inception)、《飄》(Gone with the Wind)、《閃靈》(The Shining)這樣追求卓越的出色譯名不僅贏得了票房,而其譯法至今也為人所津津樂道。而當譯制方能一直保持追求卓越的狀態,從長久看來,其無形資產的增加也是不可估量的。
3.3英文電影片名翻譯要理解兩國文化,品味原著內涵
翻譯主要是對在不同文化背景、社會環境、思維方式等條件下所形成的文字和語言進行轉換,是將一種語言文化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文化的過程。語言的翻譯實質上是文化的交流與溝通,任何翻譯都離不開文化。英語電影片名翻譯時更要注重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盡可能地使用語言來調整文化間的差異。作為譯者,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對影片所涵蓋的文化有充分的知識面將其覆蓋,特別是對各民族文化符號的理解,這樣才能達到對英文片名的翻譯不曲解原作思想,抓住目標觀眾的目的。因此要綜合利用電影的文化內涵來譯制電影片名,結合影片內容來翻譯,如 “Home Alone”(1990)譯為《小鬼當家》就突出了譯制者對影片內容的理解而成為了成功的譯名,因為漢語中的“小鬼”是昵稱,往往是指聰明而又頑皮的小孩,而片中的小孩正是如此。
英語電影片名的漢譯的標準一直到現在也沒有準確的定義,這是因為基于電影藝術的特殊性質,既要考慮藝術價值,同時也要考慮商業價值,既要讓觀影者一目了然,又要保持電影異國風味,同時還要有對作品的鑒賞能力。如何找到其中的契合點才是其真正的難點,這無疑對譯者的綜合素質要求非常高。本文通過對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的一些討論,希望能對電影片名漢譯有所幫助,減少誤譯、濫譯的發生。
[1] 劉沭豐. 基于英語文學翻譯中創造性生成運用的研究[J]. 英語廣場(學術研究), 2013(12).
[2] 鄧龍. 關聯理論對電影片名翻譯的詮釋[J]. 電影文學, 2008(10).
[3] 賀鶯. 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和方法[J]. 外語教學, 2001(22).
[4] 管延紅. 英語片名的翻譯應首先考慮直譯[J]. 電影文學, 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