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介紹范文
時間:2023-04-06 02:14: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范仲淹介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My name is XXX.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me.
I am 年齡,and I am a student in 學校.I think that I'm outgoing and funny,so I also think I'm populer at school.
I have 數字 friends in my class.We study together,play together,talk together and laugh together.We are happy every day.
I'm good at XXX(科目),Because I like it very much.And I often get good grades. But I think I can do better.My parents also said to me that I could be more hard-working.So I will work harder than before.
My favorite sprot is XX.I think it is very interesting and I often do that after school or on weekends.I think that can make me be in good health.I like eating XXX,but hate sth very much.
I dream to do...because it was very...I hope my dreamcan come true.
篇2
經過一段時間的行程,車子駛入蘇州境內,我們來到了旅游的第一站木瀆鎮旁的一個小鎮“藏cang書”。初見這里還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一條條小巷到處都是懸掛這羊肉的店鋪,大至酒店小到牌坊,原來這是一個出產羊肉的地方。路口豎立的山羊泥塑,讓我誤認為自己到了“羊城”。此時將近晌午,街道中飄來陣陣烹調羊肉的香味,我肚子開始咕咕,心里想冬天將至,能吃上美味的羊肉還真是不錯選擇。據《本草綱目》有:“羊肉暖中補虛,開胃健力,益腎氣;養肝明目,健脾健胃,補肺助氣,豁止喘”。嘿嘿,別說還真讓人心里有一種帶只整羊回家飽餐的沖動。群主說木瀆鎮藏書不僅文化歷史悠久,花卉苗木暢銷全國,羊肉美食遠近聞名,是江蘇有名的羊肉,花木之鄉,選擇此地讓大家玩的開心盡興。我這次當然不會放過每一個機會,當天和我們和群里阿姨、叔叔不僅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花卉,而且挑選很多漂亮的花卉,中午還到了當地的特色大酒店飽餐了一頓美味的羊肉,那酒足飯飽,品食美味的感覺真叫一個幸福!
小酌之后來了精神,我們一起駛往第二站天平山。一路上車水馬龍,擁擠不堪。原來,天平山正舉行第十八屆楓葉觀賞節。據說這楓葉為明代萬歷年間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孫范允臨從福建帶回,植于這祖瑩之地。深秋時節,滿山紅葉若紅霞繚繞,層層片片,蔚為壯觀,有“天平紅楓甲天下”之譽,每年都有不少游客來此觀賞。走進天平山風景名勝區大門看見了景區介紹。它是“吳中第一山”、“江南勝境”之美譽。天平山海拔201米,山勢峭峻奇險,古稱白云山,又名賜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歸葬之地。以“紅楓、奇石、清泉”三絕著稱,有萬笏朝天、高義疊翠、萬丈紅霞、玉泉輕吟等十八勝景如果大人們帶著自己的孩子來此一游還真有一定意義。
一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范仲淹的故居在忠烈廟前重建“先憂后樂”坊,上面刻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絕句。我拉著媽媽的手,問這范仲淹是誰呀?媽媽說:“你不認識他,他很有名氣???”我問:“他是干嘛的?”媽媽尷尬的想:“是啊,他是干嘛的呢?這么熟悉。很耳熟的名字,我媽媽瞬間陷入了沉思。詩人嗎?作家嗎?過了會媽媽才想起來,他寫的“岳陽樓記”。哎!媽媽畢業很久了,估計書本上的細微知識忘光光了。不過我們能在此碰見范仲淹確實比較意外,嘿嘿。據說天平勝景,一勝在奇石、二勝在清泉、三勝在紅楓、四勝在圣跡。時間的原因我們只去了一勝。這里山上奇石嶙峋,危聳峭峻,宛如封建時代大臣朝見皇帝時所用笏板一樣,層層疊疊,林立其上,其狀“若臥、若立、若搏、蟠拿撐柱、不可名狀”,故人們俗稱為“萬笏朝天”。著名的奇石景我和媽媽一起游過。我們一起摸過“飛來石”、在“鸚鵡石”處合影。最雷人的是“一線天”一條窄窄的狹縫只能一個瘦子才能通過。我們也順利行過。我玩笑的說:“老媽,你那肥樣,半天不見人我以為被縫隙卡住了呢!她聽了真的又好氣又好笑。一路上登到頂峰,天平勝景圣跡簡略的看了一遍。自唐代以來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啟、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清高宗(乾?。┑葰v史名人的遺跡。“天平山莊”為代表的涵蓋了高義園、范參議公祠、白云古剎、咒缽庵、來燕榭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且各有一段不同的傳奇故事,令人神往。此外“先憂后樂”牌坊、“高義園”牌坊、“范公祠”、“三太師祠”、“乾隆御道”、“童梓門”,“桃花澗”等景點,我和媽媽來不及觀賞,山上的景色真的是很美很美!
11。27日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天氣是那樣的溫暖舒適,好久沒有出外游玩了,群里有這樣一個機會去蘇州自駕游我當然不會放棄這個機會。一清早收拾好行裝帶上我可愛的寶貝,來到了約定的地點。開始了一天快樂的行程。
經過一段時間的行程,車子駛入蘇州境內,我們來到了旅游的第一站木瀆鎮旁的一個小鎮“藏cang書”。初見這里還真是讓人大開眼界,一條條小巷到處都是懸掛這羊肉的店鋪,大至酒店小到牌坊,原來這是一個出產羊肉的地方。路口豎立的山羊泥塑,讓我誤認為自己到了“羊城”。此時將近晌午,街道中飄來陣陣烹調羊肉的香味,我肚子開始咕咕,心里想冬天將至,能吃上美味的羊肉還真是不錯選擇。據《本草綱目》有:“羊肉暖中補虛,開胃健力,益腎氣;養肝明目,健脾健胃,補肺助氣,豁止喘”。嘿嘿,別說還真讓人心里有一種帶只整羊回家飽餐的沖動。群主說木瀆鎮藏書不僅文化歷史悠久,花卉苗木暢銷全國,羊肉美食遠近聞名,是江蘇有名的羊肉,花木之鄉,選擇此地讓大家玩的開心盡興。我這次當然不會放過每一個機會,當天和群友不僅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花卉,而且挑選很多漂亮的花卉,中午還到了當地的特色大酒店飽餐了一頓美味的羊肉,那酒足飯飽,品食美味的感覺真叫一個幸福!小酌之后來了精神,我們一起駛往第二站天平山。一路上車水馬龍,擁擠不堪。原來,天平山正舉行第十八屆楓葉觀賞節。據說這楓葉為明代萬歷年間宋代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孫范允臨從福建帶回,植于這祖瑩之地。深秋時節,滿山紅葉若紅霞繚繞,層層片片,蔚為壯觀,有“天平紅楓甲天下”之譽,每年都有不少游客來此觀賞。走進天平山風景名勝區大門看見了景區介紹。它是“吳中第一山”、“江南勝境”之美譽。天平山海拔201米,山勢峭峻奇險,古稱白云山,又名賜山,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歸葬之地。以“紅楓、奇石、清泉”三絕著稱,有萬笏朝天、高義疊翠、萬丈紅霞、玉泉輕吟等十八勝景帶著孩子來此一游還真有一定意義。
一進大門映入眼簾的是范仲淹的故居在忠烈廟前重建“先憂后樂”坊,上面刻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絕句。女兒拉著我的手,問這范仲淹是誰呀?我說:“你不認識他,他很有名氣???”女兒問:“他是干嘛的?”我尷尬的想:“是啊,我也一時發呆了他是干嘛的呢?這么熟悉。很耳熟的名字,我一下陷入了沉思。詩人嗎?作家嗎?過了會才想起來,他寫的“岳陽樓記”。哎!書本扔的光光了。不過能在此碰見范仲淹確實比較意外,嘿嘿。
據說天平勝景,一勝在奇石、二勝在清泉、三勝在紅楓、四勝在圣跡。時間的原因我們只去了一勝。這里山上奇石嶙峋,危聳峭峻,宛如封建時代大臣朝見皇帝時所用笏板一樣,層層疊疊,林立其上,其狀“若臥、若立、若搏、蟠拿撐柱、不可名狀”,故人們俗稱為“萬笏朝天”。著名的奇石景我和女兒一起游過。我們一起摸過“飛來石”、在“鸚鵡石”處合影。最雷人的是“一線天”一條窄窄的狹縫只能一個瘦子才能通過。我們也順利行過。女兒玩笑的說:“老媽,你那肥樣,半天不見人我以為被縫隙卡住了呢!我聽了真的又好氣又好笑。一路上登到頂峰,天平勝景圣跡簡略的看了一遍。自唐代以來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高啟、沈周、唐寅、文徵明、康熙、清高宗(乾?。┑葰v史名人的遺跡。“天平山莊”為代表的涵蓋了高義園、范參議公祠、白云古剎、咒缽庵、來燕榭等古色古香的建筑,且各有一段不同的傳奇故事,令人神往。此外“先憂后樂”牌坊、“高義園”牌坊、“范公祠”、“三太師祠”、“乾隆御道”、“童梓門”,“桃花澗”等景點,我和女兒來不及觀賞,山上的景色真的是很美很美!
篇3
一路上我們說說笑笑,不知不覺就來到了青州的花展會。
“哇!這里的花真好看,它們千姿百態,形態各異,五彩斑斕,仿佛是從天上下凡的小仙子!”我不禁的贊嘆。
想不想知道有什么花呢?你聽我給你先介紹幾種,有茉莉、桂花、芙蓉、茶花、一串紅、蝴蝶蘭、百合等,其他植物有:佛手、君子蘭、仙人球、仙人掌、酒瓶樹等。
篇4
關鍵詞: 詩歌教學 激發興趣 教學心理
雖然從教時間不長,但我一直努力使課堂生動有趣,在激發學生興趣方面作過一些嘗試,在此談談一些教學心理。
一、導入的生動性
導語,歷來被語文教師視為教學的“突破口”,它起課堂教學任務的定調、指向作用。一個獨特新穎的導入可以創設一種的良好的氛圍,使學生不自覺地進入其中,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不同的詩歌有不同的特點,有不同風格,可采取不同導入法:可引用與課文內容緊密相關的名言警句,詩詞佳句來導入,也可找一些關于詩人的小故事,等等。
在學白的詩歌時,我采用以詩歌導入詩歌的方法,引用現代詩人余光中的《尋李白》,根據學生對李白已知的理解,讓學生解讀現代詩歌,教師補充,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動腦思考。在學習晏殊的《菩薩蠻》時,我用圖畫法進行了導入,讓學生很直觀地看出了詩歌的內容及其意境表達。在學習范仲淹的詩詞時,我采用了故事導入法,講了范仲淹“斷齏劃粥”“庫金苦讀”“庫金捐僧”三個小故事,學生們聽得很認真,然后我讓他們總結范仲淹其人,他們說得很好。所以想讓課堂活起來,導入是很重要的,教師應對導入上認真思索。
二、誦讀的重要性
中華博大精深的詩詞佳賦,都值得反反復復地誦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焙貌璧拇枷阋诜磸偷钠焚p中才體會得出來。所以,一個“讀”字,在課堂設計中,是大有文章可做的。比較容易把握的文章,可讓學生自己朗讀;較難把握的文章,可由教師示范朗讀。譬如在學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我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著名朗誦家薛飛的朗誦作品,然后讓學生嘗試朗誦,效果很好,學生對詩歌感情把握得十分準確。
三、有效利用多媒體
用多媒體投影等進行直觀展示,有的時候展示一張圖片,播放幾分鐘與課文有關的影視錄像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有些課文中涉及學生們不太熟悉的事物和景象,有時學生通過文字無法很好地理解。在學生疑惑叢生的時候,如果教師能讓學生看到實物或相關的圖片等直觀形象,既能解開學生心中的疑團,又能讓學生有新鮮感,對語文的興趣也更加濃厚。在學習唐詩時我給學生播放了《唐之韻》,讓學生對唐詩的發展脈絡、派別及其特色做簡單的了解。日常上課時,有時我會給學生放《中國古代文化名人圣賢》的紀錄片,雖然只是短短幾分鐘的片子,但是介紹的卻是學生在單調的課本上了解不到的知識,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為他們的寫作積累了素材。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對詩歌意境的把握不準確,不能用準確的詞匯表達意境。我分析原因有二:一是他們僅僅看文字,不能感知詩歌所描繪的畫面,在腦海里不能形成想象;二是詞匯量匱乏、針對以上問題,我在網上找了很多不同特色的景物圖片,做成課件,讓他們欣賞,然后用語言來形容。從他們上課時認真的表情和開心的笑容中,我發現一扇窗在學生的眼前和心中打開了,他們的手觸摸到語文之外更多的東西,他們的思想觸及語文之外更廣闊的天地。
四、問題的重要性
新課程最大的特征就是課堂面貌的變化,如何激發課堂活力、打造魅力課堂?我認為設計好語文問題是關鍵。讓問題成為激發課堂活力的突破口,不失為一個良好的方法。當學生對語文課有點興趣的時候,我們不妨“趁熱打鐵”,備課時精心設計課堂中要提出的問題。教師是教學活動中的引導者,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那么我們就不能在講臺上唱獨角戲,要讓學生參加進來,而且要讓全體學生都投入進來。我們操控課堂的有力武器就是“提問”?!皢枴笔菭恳龑W生思維的一個重要工具,只要善問,便可以一“問”激起千層浪,很有效地發散學生的思維。
五、成立學習小組
學習小組分好后,問題討論、互批作業等由小組成員集體完成。小組之間也進行適當的比賽,比較小組的協作精神、團結精神,以及小組的實績情況。討論是一種學習過程,也是一種思辨的過程,通過討論可以使參與者的思想深化,也可以使思維清晰化、條理化,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學會探究問題,并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學生通過互批作業,在培養審稿的能力同時,能激發興趣,提高能力,培養合作精神,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六、用教師德激情去感染學生
篇5
古來正人君子可謂多矣,顏回路不拾遺,屈原憂國憂民,岳飛精忠報國,魏征直言進諫,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然而,有人卻不愿做正人、好人、說什么“好人不長壽’、“老實人吃虧”。他們寧可不留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于是就有了秦檜之流。然而中國人的因果報應說里卻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的說法。多行不義必自斃,玩火者自焚。漢字里不正則為歪,歪即為倒。這個倒意義又多了,可以指身份、地位的倒。當然也包括名聲的倒,一言以蔽之,身敗名裂。秦檜即為一例,當然類似的還有不少。如趙構、,高俅、和坤等。
這里我想說說李斯。李斯很有才華,他是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弟子,但年輕時卻很貧窮,后來靠秦始皇的賞識并幫助他統一了中國而官至宰相,為其定郡縣制,以小篆為標準統一文字。可謂功不可沒。正當飛黃騰達之時,他也沒忘記自己的同窗好友韓非,并介紹韓非給秦始皇,希望朋友也能享受到榮華富貴。此時李斯可謂正矣。但當韓非的刑名法術思想頗使秦王感興趣之時,,李斯又心存嫉妒,生怕韓非會取代自己,于是設計將其除掉。后來始皇死時,李斯又聽從趙高的計謀,矯詔殺了太子扶蘇,立二世胡亥。但結果呢,趙高用事,反誣陷李斯謀反,被腰斬于咸陽,下場很是悲慘。
篇6
【關鍵詞】初中語文傳統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4-0065-02
我國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我們祖先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的存在,傳統文化并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和發揚,中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不足,民族精神、傳統美德嚴重缺失。對此,我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吸收豐厚博大的民族文化的精髓。語文教師肩負著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責任,筆者在對傳統文化教育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從教材、課堂和課外活動三個方面對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進行了探討。
一、以語文教材為立足點,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
語文教材中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內涵,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然而,許多語文教師只重視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總體的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耙匀藶楸尽笔莻鹘y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如儒、道兩家的思想體系都是“以人為本”的典范。如《論語》、《孟子》中所體現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至今讀來仍受益匪淺。儒家思想體系影響著古代許多名人,如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以及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易中天曾說:“做學問用儒家的好,實實在在;做人用儒家的也好,堂堂正正?!钡兰宜枷胫v究“天人合一”“清靜無為”,這并非是消極的人生觀,蘊含著一種樸實無華的辯證思想。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正是他在逆境時用道家思想來撫慰自己。其實,不論道家,還是儒家,他們的思想體系中都滲透著對美好社會、人生的向往。
中華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中華民族傳統下來的禮儀文化是聞名于世的?!抖Y記》就是一部以禮儀制度為主題的著經典?!墩撜Z》中的“人人不知而不慍”、“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陳太丘與友期》中的“誠信”以及《魚我所欲也》中“善”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材中還有很多愛國的思想情節,如岳飛的“精忠報國”,諸葛亮的“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以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都體現了忠君報國、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所蘊含的思想遠不止這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不斷從教材中挖掘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之中。
二、將課堂作為滲透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教師要花費力氣深入研究傳統文化及教學課型,以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方式將傳統文化在課堂上呈現。首先,應激發中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古文難懂,許多學生都害怕學習古文,對其敬而遠之。教師要想使學生接受古文,應該先激發他們學習古文的熱情。譬如講《紅樓夢》,讓學生直接閱讀肯定是行不通的,如果先把故事情節告訴學生,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再把周汝昌的《紅樓小講》,劉亮等人講解的紅樓詩詞介紹給學生,吸引他們去讀“紅樓”,這樣就更加容易了。
古詩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凝聚著我們太多的民族情感和古人的思想精華。許多學生只知其名,不知其義,背誦起千古名句來,瑯瑯上口,但如若問其涵義卻不知道。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將詩句中優美的文字與詩的意境聯系起來,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其中“直”、“圓”兩字用得恰到好處,而如果將這兩個字改為“白”、“紅”或“立”、“懸”又會怎樣呢?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感受,從而增強對古詩文的好奇心,迸發學習的激情。
利用分點分項法也能提高中學生對古代人物的理解。文學往往是多面性的,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解讀。在對古代人物的理解中,一定要從多個角度,不同的側面進行分析和理解。如三國中的曹操,可以從“可愛的奸雄”的角度來分析,什么地方體現了他的“可愛”,什么地方體現了他的“奸詐”,又有什么地方體現了他的“英雄之舉”,逐項逐點分析,就能對曹操這個人有深刻的理解。再如《木蘭詩》中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可從“嬌美的女子”和“剛健的英雄”這兩點來分析,引導學生認識她。
比較閱讀法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如閱讀《小石潭記》、《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對比柳宗元、范仲淹和歐陽修的人生觀。柳宗元“見水清魚樂而樂,感石潭寂寥凄寒而憂”;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志向高遠卻無法實現;歐陽修將憂愁寄寓于山水之間,為政一方造福一方百姓然后“與民同樂”。另外,還有儒與道之爭,唐詩宋詞中現實與浪漫、豪放與婉約之別,都是可以比較閱讀的,這樣必定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拓展課外,將多彩的文化生活呈現給學生
央視欄目“我們的節日”每逢佳節都會舉辦詩文朗誦會。在其帶領下,隨之而來的詩文朗誦潮日漸升溫。在這一浪潮的推動下,學校也可以開設詩文誦讀班,讓學生積極地誦讀古典文學,從而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不斷創新教學視點,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如果只局限于教材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通過課堂拓展和開設講座等形式,引導學生加強課外閱讀??梢韵纫缀箅y,先讓學生讀一些現代作家的品評,如于丹的《論語》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國》等,在閱讀后再向他們推薦《論語》、《三國演義》等古典書籍。如此種種,引領學生走進更廣闊的傳統文化精神家園。豐富學生傳統文化活動是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內容。在學校舉辦傳統文化活動主要有:結合教材舉辦綜合性的文化活動,如《話說千古風流人物》等;結合本土特色舉辦鄉土文化活動;開設“古詩文興趣班”,以愛好古詩文的學生帶動其他學生,掀起古詩文學習的熱潮。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讓傳統文化不再局限于課堂。
總之,傳統文化是中國民族人文精神的具體體現,初中語文要將這種文化傳承下去。作為語文教學工作者,要積極擔負起傳承中華文化的光榮使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參考文獻:
篇7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吾欲觀于轉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瑯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日述職,述職者迷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矚胥讒,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悅,大戒于國,出舍于郊。于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微招角招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宙君者。好君也?!?/p>
(選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釋】
雪宮:齊宣王的離宮(古代帝王在正宮以外臨時居住的宮室,相當于當今的別墅之類)。
非:動詞,認為……非。即非難,埋怨。
非:不對,錯誤。
齊景公:春秋時代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晏子:春秋時齊國賢相,名嬰,《晏子春秋》一書記載了他的事跡和學說。
轉附、朝舞:均為山名。
瑯邪:山名,在今山東省膠南縣南,面臨黃海。
豫:義同“游”。
矚:因憤恨側目而視的樣子;胥:皆,都;讒:毀謗,說壞話。
慝:惡。 方命:違反命令。方,反,違反。 大戒:充分的準備。 大師:讀為“太師”,古代的樂官。
徵招角招:徵與角是古代五音(宮、商、角、微、羽)中的兩個,招同“韶”,舜樂也。
⑩蓄:愛好,喜愛。尤:錯誤,過失。
【賞析】
在課文《孟子?梁惠王上》里,孟子見梁惠王于沼上時已經談到過“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的問題。本文的核心還是“與民同樂”的問題,只不過角度有所不同罷了。這一次討論的特點是不僅說到樂,而且還從樂說到憂,所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更為完整地顯示了孟子政治學說中的民本主義思想,
齊宣王住在別墅雪宮里,快樂無比,卻不知“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孟子借晏子教訓齊景公的話。來教訓齊宣王,希望齊宣王能像齊景公那樣,認識到荒無度的危害,從而關心自己的百姓,當一個好君王。從國君來說,就是要關心老百姓的死活,與老百姓息息相通。如此,老百姓也會憂其憂,樂其樂,休戚與共。在孟子看來,做到這一步,天下人就會歸心。強調與民同樂,就是強調施行仁政,不可作慢游之樂,四溢之行(流、連、荒、亡,皆暴君之溢行)。
文章雄辯有氣勢,先緊承齊室王“賢者亦有此樂乎”之問,借題發揮,提出為上者應與民同樂,與民同憂的中心論點,然后舉齊景公與晏子的對話為例進一步論證。在晏子的談話中,運用了對比的方法:先王的出游是與工作相結合的,為了更好了解百姓的需要,現在的國君出游卻只是為了自己享樂。晏子要齊景公選擇何去何從,景公選擇了實行仁政,君臣同樂,這正是孟子對齊宣王的希望。
孟子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狈吨傺桶l揮孟子憂人的思想,在《岳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樂觀。但是孟子講的是作為一名統治者,應該與民同樂,與民同憂,實行仁政,達到的目的是稱霸天下,是“王”;而范仲淹主要講的是士的責任,為天下而不計較個人得失利害,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的目的是要緩解社會矛盾,從而達到鞏固皇權的目的,無論是孟子還是范仲淹,他們都有樸素的民本思想,但是跟現在所說的“以人為本”不是一碼子事情。
【練習】
1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人不得,則非其上矣 非:非議
B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憂:憂慮
C 春省耕而補不足 ?。阂暡?/p>
D 其詩曰:畜君何尤? 尤:過錯
2,下列各組句子,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
A?、儋t者亦有此樂乎
②兒寒乎?欲食乎?
B?、贅芬蕴煜?,憂以天下
②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C?、傺册髡哐菜匾?/p>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D?、亳阕?,民乃作慝
②羊子大慚,乃捐金于野
3 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分別屬于古代圣君與“今”之國君的做法的一組是( )
①天子適諸侯日巡狩
②春省耕而補不足
③秋省斂而助不給
④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
⑤方命虐民,飲食若流
⑥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
A?、佗?B?、冖?C?、邰?D?、茛?/p>
4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齊宣王在雪宮接見孟子,詢問孟子關于“樂”的事情,孟子借此機會巧妙地提出作為國君應該與百姓同樂同憂的觀點。
B 孟子認為。國君如果能夠以百姓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那么就可以行王道而統一天下。
C 齊景公詢問晏嬰,與上古圣王的行為相比,他應該如何去做?晏嬰詳細分析了國君與百姓的關系,并讓齊景公自己去選擇該如何去做。
D 孟子用晏嬰回答齊景公的話來勸諫齊宣王不要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而要制止君主的物欲,要見賢恩齊。
5 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2)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
(3)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
【答案】
1 B(憂:以……為憂)
2 C(①助詞,用于旬末,表判斷語氣;②助詞,用于句中,表停頓。A項均助詞,表疑問語氣,“嗎”;B項均為介詞,“與,跟”;D項均為副詞,表承接,“于是,就”)
3 C(①屬于通常的情況介紹,⑥是說古代圣王不做這些事情,②③屬于古代圣君的做法,④⑤屬于“今”之國君的做法)
篇8
2、教學目標: 學習和積累文言詞匯。學習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的寫法。深刻理解和正確評價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教學重點: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常見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理解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思想境界。
4、教學難點:學習文章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的寫法,體會文章駢散結合的句法形式。
5、教學方法:誦讀法 講授法 討論法 交流法
6、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7、課型:新授課。
8、教學用時:3課時。
9、教學過程: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介紹“記”相關知識和岳陽樓情況;作家作品介紹;積累生字詞;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課文。
10、借助工具書和課本注釋,讀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教師提示重點詞語與句子,要求學生自讀時注意。
11、默讀課文,理清條理:全文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記敘了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及作記的緣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寫“遷客騷人”或悲或喜的“覽物之情”。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發作者的闊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
12、五、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教師作提示性講解分析。速讀第一段,回答下列問題:第1自然段寫重修岳陽樓的背景,這背景是什么?說明了什么?首句中“謫”字點明了滕子京當時的處境。滕被謫以后心情不好,準備修好岳陽樓后“憑欄不慟數場”??勺髡咂谖恼碌囊婚_頭就點出這個“謫”字,這不是存心觸痛老朋友嗎?試聯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這樣寫是否別有深意?
13、齊讀第2段,思考:從岳陽樓上看到的雄偉景象有哪些? 第二段寫“岳陽樓之大觀”,雖然概括,卻寫得富于形象,氣魄宏大。仔細體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詞語取得這樣的效果的?
14、細讀第3、4段,思考:說說作者為表現“悲”“喜”兩種不同的感受,分別選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樣渲染氣氛的? 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兩段在結構上也是完全相同的;甚至連前后兩個抒情句的表達方式也完全相同。試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兩個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為什么?
15、自由讀第5段,回答:“古仁人之心”是怎樣的?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進”、“退”指什么? “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作者認為古仁人之心和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古仁人有沒有快樂的時候呢? 這種“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實際也許并不存在。聯系有關作者的資料,說一說作者為什么要議論這種實際上并不存在的人物。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
16、朗讀全文。要求通過有感情的朗讀,進一步領會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以及具有音樂感的語言特色。
篇9
如果傳聞為真,這的確算得上收藏圈里的一段絕世佳話,一個多才多藝被稱為民國第一藏家,一個成癡被譽為京城第一玩家,如果以這樣的情形見面,不論結果如何,都能名傳后世。不過讓人遺憾的是,這是世人一廂情愿、張冠李戴的善意誤傳。
據王世襄《錦灰二堆》中敘述,年輕的王世襄聽說“九霄環佩”價值20兩金子以后,便知難而退望洋興嘆了,并未找過張伯駒跪求元代名畫。王世襄雖然沒有找張伯駒求畫,但沒有完全死心,而是給名琴持有者劉惠之寫了一封信,信后附有七絕兩首,其中有兩句“恨無百尺珊瑚樹,換取梧桐十仞枝”,足見其對“九霄環佩”渴求之情。
故事雖然是訛傳,不過好古成癡的人即便做出這樣的事情也不奇怪,據王世襄在其書中介紹,民國收藏界真有為了一件寶貝下跪求讓的事情。
話說民國大總統徐世昌的弟弟徐世襄和另一位民國學人朱翼庵都喜歡收藏,且住處相距不遠,因志趣相投而成為非常要好的朋友。徐世襄人稱徐八爺,尤愛銅爐,而朱翼庵家中恰好藏有號稱“天下第一宣爐”的鎮宅寶貝,供奉在客廳大條案上。此宣爐直徑近尺,銅色靜穆,精光內含,而遍起大金片,高起分許,燦爛奪目。徐八爺自然心癢不止,幾次求讓,朱翼庵均不肯割愛。一日大清早,徐八爺匆匆忙忙來到朱宅,見到朱翼庵后一言不發,跪地磕了一個響頭,抱起銅爐就走。朱翼庵一時被這陣仗唬得有點不著頭腦,只好任其走出大門,從此銅爐易主。
篇10
第3段從杜鵑的筆名說起,引李時珍的話介紹杜鵑鳥的習性。"興農事,食蟲蠹,分明是一頭益鳥","垂涕而道","出于至誠",作者歸納的著眼點在杜鵑給田家的好處。周先生聆聽著杜鵑哀切的啼聲,與杜鵑一道至誠關注著農事。個中滋味,是已往未曾感受過的。品味鵑啼的境界又拓開一層。
有"緣"于哀情,鐘"情"于韻味,相知于"至誠",三種境界,也即作者一生不同階段品味杜鵑的體驗不斷拓寬加深的過程。"瘦鵑"之名,花鳥同名,一鳥數名,一個"名"字,貫串文章前半部分。周先生對杜鵑的一腔真情,娓娓道來,心波蕩漾,遠非一個"哀"字了得。"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語)
課文第4段是本文重心所在,作者的目光縱貫古今。先說杜鵑啼聲哀切之源,引述"望帝啼鵑"的典故。細細探究古代蜀王化鵑悲啼的原因,一是思念故國欲歸,再是愧對鱉靈功高而難歸。欲歸不能,欲去不忍,"不如歸去"之聲,寄寓的是別離之苦。文章再由源到流,引范仲淹詩,展示的是思鄉之情;引康與之詞,說的是別離之念。一只作為文化象征的杜鵑鳥躍然紙上,其哀切之聲,古今一脈相承,于我于人皆然。杜鵑悲啼的文化意義得到了充分的揭示。這當然也是品味,卻不僅僅局限于個人的見識和經歷,上升到了文化傳統的層面。然而深諳傳統的周先生并未囿于傳統,段末幾句話,境界頓開:古鵑及今,蜀鵑入吳,時空轉換,別開生面。"四川的杜鵑到了蘇州,也變此腔","居起、居起","懶得說普通話了"。此時此地的杜鵑在說什么呢?已非傳統意義上的思念和別離,分明說的是"住下來吧,住下來吧!"全無哀切意味。周先生是蘇州人,解放后回歸故里,莫非真是受了"居起、居起"之聲的啟發呼喚?真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