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學專業范文

時間:2023-03-17 13:38: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上海理工大學專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上海理工大學專業

篇1

1、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是研究各種工業機械裝備及機電產品從設計、制造、運行控制到生產過程的企業管理的綜合技術學科。培養具備機械設計制造基礎知識與應用能力,能在工業生產第一線從事機械制造領域內的設計制造、科技開發、應用研究、運行管理和經營銷售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同時是上海理工特色專業之一。

2、土木工程,是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它既指所應用的材料、設備和所進行的勘測、設計、施工、保養、維修等技術活動,也指工程建設的對象。

3、電子信息工程,是一門應用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進行電子信息控制和信息處理的學科,主要研究信息的獲取與處理,電子設備與信息系統的設計、開發、應用和集成。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高級計算機系統結構;雙語教學;課程建設;

作者簡介:裴頌文(1981-),男,湖南邵東人,上海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講師。(上海 200093)

基金項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重點課程建設項目(項目編號:1K-12-302-001)、上海理工大學核心課程建設項目(項目編號:1K-00-302-010)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1-0076-02

面對國內知名高校計算機專業建設國際化教學的大趨勢,上海理工大學加大計算機專業課程國際化建設的力度,培養國際化教學團隊,開辟國際化精品課程。從課程設置、教材選編、師資隊伍、助教制度、國際交流等五個方面建設一套上海理工大學獨特的國際化教育模式,體現出教育差異化優勢。培養既具有專業背景又能走向國際的計算機專業學生,推進上海理工大學由教學研究型向研究教學型大學轉變,把上海理工大學建設成“卓越工程教育”的上海市旗艦高校、全國工程教育的示范高校。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變革日新月異,計算機系統結構的發展突飛猛進,通過引進全英文經典教材實施雙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計算機專業本科生課程中實施雙語教學的前期嘗試,效果不盡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本科生的英語聽力和閱讀能力欠缺,難以有效地理解課程內容;第二,本科生的專業基礎的知識結構尚不完整,無法深入理解計算機系統結構的研究前沿課題。而針對研究生的“高級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采用雙語教學,因為絕大多數研究生都具備大學英語六級的水平,外國留學生也均來自母語是英語的國家,英語聽說能力基本能滿足教學的需求;同時,研究生絕大多數都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的本科生,具備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

通過對“高級計算機系統結構”的雙語教學,一方面使得研究生能獲得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熱點,另一方面將進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專業英語能力,使得研究生在未來的研究和工作中受益。特別是在2011年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獲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和軟件工程專業兩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的發展機遇期,增強計算機系統結構研究領域內的科研力量,擴大科研創新增加科技成果,推進“高級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的雙語教學能力和課程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優化課程設置

計算機系統結構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其相關專業的學位課,其教學內容涵蓋了計算機組成原理、編譯系統、操作系統、數據結構、數字邏輯等計算機專業的基礎課程。因此,國內外著名大學計算機系對這門課程非常重視。據調查,美國的MIT、CMU、UIUC、Stanford 等著名大學都采用最新的計算機系統結構領域內的權威教材,如David A. Patterson等人編寫的《Computer Architecture:A Quantitative Approach》。上海理工大學計算機相關專業的研究生課程“高級計算機系統結構”,進一步量化分析和設計計算機系統結構,多年來一直將該課程列為研究生的學位專業課。從前幾年的教學情況來看,這門課程在課程設置上的主要問題體現在:

最近幾年計算機系統結構發展迅速,如多核處理器、內存技術、總線技術等都取得了飛躍發展,而前幾年的課程內容知識陳舊,難以跟上最新技術的步伐,學生希望接觸到最前沿的學科發展和研究動態。

“高級計算機體系結構”課程,教學內容與本科階段的課程內容差別不大,學生覺得有重復教授的內容出現。

由于計算機系統結構是計算機專業綜合性最強的一門課程,涉及到計算機軟件設計、編譯系統、硬件設計等全面知識,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從而導致愿意從事計算機系統結構前沿研究的學生不多。

學生反映該課程教學內容多,知識結構全面,前沿課題突出,學習難度大。但是,該課程的學時數和學分數嚴重偏少,難以深入理解和講授,不愿意花費大量時間著重學習一門學分偏少的課程。因此,該課程的重要性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

因此,對“高級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采用雙語教學,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非常重視教學內容的更新,堅持每年更新的內容占15%~20%。因此,本課程決定不選用前幾年教學中的老教材,而選用最新的、全英文版本的《Computer Architecture:A Quantitative Approach(Edition 5)》作為高級計算機系統結構的教材,并且跟蹤計算機系統結構領域內的最新研究成果,組織研究生分組討論和課程報告。不僅讓學生學習計算機系統結構的理論知識和分析方法,引導學生提出新的方法和新的解決方案,而且要求學生采用最新的研究工具,親自動手設計設計實驗,完成方法的驗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編程能力。

二、更新教學內容

一方面采用最新版本的、與國際接軌的計算機系統結構量化分析教材,由主講教師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學習;另一方面采用研討式教學方法,在主講教師對前沿課題進行介紹的基礎上,由學生分組就某個領域進行專題研究,并由學生提出新方法或新的解決方案,分享新思想,研討新辦法。如此,采用師生互動方法,學生既學習到了基本方法又能體會到研究最新技術的樂趣,獲得研究成果的成就感。因此,教學內容主要包含計算機系統結構量化分析課程教學和前沿課題研討兩個方面。專題教學內容更新如表1所示。

三、強化師資隊伍

從事國際化教學的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師資隊伍建設:

加快青年教師國際化交流與培訓的力度,培養本校青年教師骨干,建設一支穩定的全英語或雙語教學隊伍。近幾年連續、有序地派出優秀青年教師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著名大學進行教學培訓和合作研究。

引進具有國際教育經歷的教師,開設具有國際特色的專業課程。近幾年連續引進了包括來自德國、日本、美國等國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教授或博士畢業生,提升了教師國際化教學水平的整體實力。

邀請國外專家來華開展學術講座、學術論壇等。通過教師“走出去”、國外教師“引進來”的戰略,可以有效促進學術交流,提高學校知名度,對學校的國際化招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對推動上海理工大學國際化教育戰略、促進學校辦學方向的轉移具有重要作用。

四、建設助教制度

建設穩定的助教制度,形成有效的助教評估體系。有助于鞏固國際化教育的成果,提高理論教學的效果,學習國內外著名高校計算機專業的教學經驗,開展綜合性課程設計課程。穩定的助教隊伍對穩定教師的教學精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其中,需要涉及以下相關制度的改進工作:改進教師教學工作的評估體系,進一步規范教師對課程設計教學彈性工作的認定;設立穩定統一的助教制度,設置助教專項基金,保證助教的適當報酬,提高助教的責任心。學校要有專門的資金和相應的崗位安排。無論是研究生當助教還是新招聘的畢業生當助教,都應該遵守明確的崗位責任和職業規范。

五、促進國際交流

國際交流對提高上海理工大學的國際知名度、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教師與學生的研究能力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以下方面加強建設:設立國際會議資助專項資金,資助學生或青年教師參加高水平的國際會議;積極開展與國外知名大學、教授的合作,加強對上海理工大學專業的介紹;派遣青年教師訪問國外知名大學、研究所等;學校設立專項基金,鼓勵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籌辦高水平的國際會議;加強學校同海外留學生、各使領館的聯系,促進國際化教育的順利開展。

六、修訂考核方式

由于這門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因此學校將以前注重考核基礎知識的學習轉變為著重考核學生創新能力和實際動手進行研究的能力上。因此,修訂后的考核方式如表2所示。

七、結論

通過對“高級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的雙語教學,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既鍛煉了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能力又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計劃在鞏固當前雙語教學的基礎上,在后續幾年針對外國留學生開設“高級計算機系統結構”的全英語教學課程,逐步打造計算機系統結構的精品課程,提升課程的教學品質,推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國際化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丁紅.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雙語教學探索與實踐[J].科技信息,2009,(15).

[2]范玉濤.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專業雙語教學體系構建[J].計算機教育,2011,(24).

[3]張晨曦,王志英,劉依,等.“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內容體系的研究[J].計算機教育,2009,(20).

[4]陳潔,張燕平,趙姝.計算機系統結構課程教學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2,(4).

篇3

關鍵詞 大學生 學風 文獻綜述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1 當前大學生學風的現狀

1.1 學習目的

近年來,在大學校園中,普遍存在著逃課、考試不及格等現象,大學校園里學的氣息已經越來越淡化。

長春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所做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同學的學習目的比較明確和端正,有長期學習計劃的學生只占1/3。楚雄師范學院和湖北省大學學習科學研究會對武漢8所高等院校所做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學習的目的更注重實際利益。上海理工大學的調查表明,大學生的理想抱負趨向于實際主義,而因為國家利益角度上的學習動機較少。學生缺乏學習原動力,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目標不是很明確,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對于如何安排大學期間的學習還比較茫然。江南大學的研究顯示部分大學生缺乏科學、明確的學習目的。

1.2 學習興趣

長春大學的調查顯示,只有少數學生對自己的專業很感興趣,且大部分學生認為教師的講課質量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影響。上海理工大學的學生“對專業了解程度”與“對專業興趣”成正相關,有近13%的學生“對專業不了解”、“不感興趣”。由此可見,對自己專業的了解程度和喜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1.3 學習態度和習慣

長春大學的1/3的學生認為自己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增加了養成良好習慣的難度。湖北八校絕大多數同學能夠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但20%~35%左右的同學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學習計劃、預習復習、聽課、總結等方面都不理想。江南大學部分學生學習紀律松懈,觀念淡薄,缺課、聽課效率不高、與老師主動交流少。上海理工大學大多數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缺少自制力,但對學習過程的體驗是積極健康的。多數學生逃過課,作業抄襲現象嚴重,對圖書館的利用情況不理想,有較大一部分學生并沒有充分利用好業余時間來學習。楚雄師范學院的研究顯示大學生學習態度較好,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緩慢。河北理工大學的學生有較大的課程重修比例和曠課率。

1.4 學習時間

長春大學將近半數的學生每天自學時間在2~3小時,15%的學生在4小時以上,28%的學生課余時間上網。湖北八校的上課時間主要集中在3~6小時,這是學生的主要學習時間,在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里,進行學習的人數僅占18.2%。

1.5 學習能力及自我評價

湖北八校學生認為能力一般的比例最高,都在40%~43%之間;大學生認為與自己在高中時相比,思維能力有所提高;比較看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評價的標準主要是自己的學習目標、未來工作的需要和考試分數。

1.6 參加學術活動

長春大學有關的調查顯示77%的學生沒有參加過學術課題的研究或論文的撰寫,一半學生沒有獲得過任何級別學科競賽獎勵,學術講座數量應提高。

2 加強學風建設的建議和對策

長春大學的對策:從學生入手,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與此同時還要加強領導,優化學校的管理機制,以教風帶動學風。

楚雄師范學院:重視學生為主體的同時,不斷健全學風建設,并且不斷尋找學風建設的新方法。

上海理工大學:建立健全的規章制度,在學風建設中充分發揮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作用,使學生珍惜在校教育的機會,并積極開展學術活動。 江南大學:提高全校對學風建設的認識,激發學生對學風建設的主動參與意識,完善管理制度,并充分發揮學生在學風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重慶師范大學: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其思想教育;一手抓就業培訓,一手抓班級工作以及校園文化建設,推進學校整體學風建設。

哈爾濱工程大學:通過教師的指導與幫助,使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價值觀,并積極開展活動促進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建立良好品質,并完善相關制度。

河北理工大學:以學者為中心,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并結合各個專業的不同特點,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加強學校管理工作。

3 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隨著大學生學風問題的日益嚴重,影響了學生自己和學校的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各高校展開了對大學生學風現狀及其成因和對策的研究。從各高校的研究現狀來看,研究角度、程度各有不同,成因研究相對較少,對策研究大體相似。對學生的現狀研究,有的高校研究得不太全面,對學生學風的改善效果就不會很好;而有的高校卻研究得非常細致,有利于學風的全面改善。對學風現狀的成因研究,只有少數高校進行了研究,這不利于學校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對對策的研究,各高校的大體方面相似,具體工作程度卻相差很多,各高校應該細化各方面工作,制定能落到實處的全面的具體工作項目,從而能用實際行動來改善當前大學生的學風不良現狀。目前對本課題的研究還不是很全面,只有部分高校進行了研究,而大學生學風問題卻非常普遍,基本上每所高校都存在學風不良情況,尤其是普通高校,而且每所高校的具體情況也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高校都應重視起學風建設,從本校情況出發進行調查研究,針對具體問題制定對策,切實全面改善學生學風現狀,使大學生能夠抓好在校的最后時光,充實自己,為將來更好的發展做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 鄧克金,薛蛟,程如冰.大學生學風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09.19(1).

[2] 張奎,李祥永.對高校大學生學風情況的調查及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學生管理工作,2008(125).

[3] 繆娟.大學生學風問題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6.26(1、2).

[4] 劉昌明.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現狀:動力態度倫理[J].石油教育·管理之窗,2003.2.

[5] 姜明.從大學生就業難的角度談加強學風建設的重要性[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0.25(4).

[6] 劉昌明.新世紀大學生學習現狀調查與分析[J].教學研究,2003.26(1).

[7] 楊梅.大學生學風現狀調查及建議[J].科教文匯·教研教改,2008(7中).

[8] 于欣欣.大學生學風狀況的調查分析與啟示[J].教師,2010(66).

篇4

關鍵詞:高分子課程;全英語課程;比較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6-0063-02

為適應我國加入WTO之后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明確要求“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相應地,在為上?!八膫€中心”建設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的背景下,上海市教委從2009年開始了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語教學課程建設。上海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積極開展專業課程的全英文教學實踐[1],迄今為止已有9門課程入選該項目,其中包括筆者所負責的《高分子科學基礎》課程。

目前內已有一些對中外本科教學的比較研究,但對具體課程的比較研究還較少[2,3],特別是對我國全英語課程與國外相應課程的比較研究尚未見報道。為了提高我校全英語專業課程與世界一流大學專業課程接軌的程度,本文以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選擇有代表性的高分子課程,對中英兩國的教學內容、方法和評價手段等進行了訪談調研,獲得了一些認識和體會。

一、曼徹斯特大學高分子課程的特點

1.課程概況。曼徹斯特大學為英國老牌名校,擁有歐洲最大的材料學院。眾所周知,英國(蘇格蘭除外)大學本科學制為3年,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與高分子相關的課程名稱為《聚合物制備和表征》,是一門面向大三學生開設的必修課。該課程旨在使學生能夠理解重要的聚合方法和聚合物表征技術。

英國大學沒有統一的教材。該門課程推薦了如下幾種參考書:Polymer Chemistry:An Introduction”,MP Stevens,3rd Ed.,OUP,1999;Introduction to Polymers”,R.J. Young and P.A. Lovell,3rd Edition,CRC Press,2011,2nd Edition,CRC Press,1991;Principles of Polymerisation”,G. Odian,all editions;Polymers:Chemistry and Physics of Modern Materials”,J.M.G. Cowie,all editions;Organic Chemistry of Synthetic High Polymers”,R.W. Lenz,Interscience,1967。這些教材都是高分子領域的經典教材。

2.教學方法。英國大學在教學方法上比較靈活,有多種教學形式:包括授課(lectures)、實踐課程(practical classes & workshops)、小組輔導(group tutorials)、自主學習(independent study)等。具體課時安排為:授課22學時,實踐課6學時,小組輔導3學時,自主學習6時。

授課是本門課程的主要教學方式。教師用幻燈片等多種方式講解專業知識,講課的速度會較快。教師在課前一般會布置閱讀任務,并在課上就其中的問題進行討論,因此對學生來講,課前閱讀非常重要。高分子的制備與表征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因此這門課程安排了專門的實驗學時,學生需要單獨或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指定的實驗,最后上交實驗報告。在英國高校的課程安排中,輔導課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小組輔導是教師對學生學習進程進行集中的指導,同學可以就課程上的問題與教師進行交流。此外,還安排了遠多于授課學時的自主學習課時。

3.評價手段和學習效果。該課程的評分為書面考試和書面作業(包含小論文)相結合,分別占70%和30%。課程評價中注重對“學習效果(learning outcomes)”的考查,這是一個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引入西方教育界的概念。就本課程而言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知識和理解、智力技能、實踐技能和可轉換技能(transferable skill)。具體而言,知識和理解包括:理解重要聚合方法的原理,聚合條件對聚合動力學和聚合物性能的影響,聚合物常用表征技術的原理,選擇適當的技術來制備和表征某一聚合物。智力技能包括:展現改進的邏輯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確定制備具有某一性能的聚合物的條件和表征某一聚合物所需要的技術,能評估和解釋聚合物結構表征數據和熱分析數據。實踐技能包括:能在實驗室進行一個標準的聚合,能分析材料加工實驗的結果,能選擇適當的技術來解決聚合物表征中的問題。可轉換技能包括:能使用適當的方法來解決問題,評估結果,可靠并有效地交流結果和完成簡單的技術報告,等等。

二、上海理工大學高分子科學課程的特點

1.課程概況。《高分子科學基礎》全英語課程是為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三年級本科生所開設的專業選修課。這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緒論、高分子的制備、高分子的結構與性能、高分子溶液、高分子的降解與環境等五個部分,涵蓋了高分子化學和物理的基本內容。本課程選用美國Joel R. Fried教授所編寫的Polym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Prentice Hall,2014年第3版)作為主要教材,該教材為美國多所大學所采用。在課程建設項目的資助下,每個學生都能使用到英文原版教材。

2.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主要包括授課、學生陳述和答疑等。具體課時安排為:授課3時,學生陳述時,課外答疑48學時。學生陳述要求學生分別選擇一種高分子材料,用英文制作PPT來進行介紹。課外答疑是教師在公布的時間和地點解答學生的疑問。

3.評價手段。課程評分包括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分別占30%和70%。平時成績包括出勤、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評分,期末成績則包括學生陳述和小論文評分。

三、比較研究和啟示

1.在教學內容上,英方課程側重于高分子的制備和表征,實踐性較強;而我校課程則側重于高分子化學和物理知識,理論性較強。

2.在教學方法上,英方雖然也以授課為主,但突出了實踐課程和小組輔導,并要求學生花大量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而我校的課程是一門純理論課程,教學方法相對單一,我校的答疑活動則類似于英方的小組輔導,但屬于課外活動,且不局限于單個的學生或小組。

3.在評價手段上,英方課程沒有基于考勤和課堂表現等的平時成績,而書面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大部分;在這一點上,我們的課程評價手段似乎需要調整,以小論文代替考試導致成績評定往往存在較多主觀因素,不利于全面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因此,在期末成績評定上,恢復書面考試似乎有必要。

通過上述對中英兩國高分子課程的對比,有如下幾點啟示:(1)教學內容上增加實踐教學環節;(2)在教學過程中增加分組討論環節;(3)改進課程評價手段,使書面考試占有一定的權重,并注重考查“學習效果”,特別是“可轉換技能”。

參考文獻:

[1]錢微.材料科學與工程全英語教學專業核心課程群構建與實踐[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4(4):320-324.

篇5

21世紀以來,網絡和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催生了一種新的出版形態,即數字出版。本文對數字出版產業化環境下的人才培養問題提出策略,希望對新時期人才培養有所助益。

關鍵詞:

數字出版 人才培養 教育

一、數字出版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

目前,數字出版產業化急需復合型人才。數字出版產業化對復合型人才提出了較高要求,不僅要求其對傳統出版領域相關知識較為熟悉,更要求其熟悉數字出版及其流程,掌握數字出版的基本特征,熟練運用數字出版技能并善于數字經營管理。

復合型人才基本的素質要求可以歸結為知識素養和能力要求兩個基本方面。知識素養包括人文社科基礎知識、編輯出版專業基礎知識、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新媒體技術知識等。這種知識素養的培養依賴于高等學校。數字出版人才能力培養要求注重數字編輯業務能力,新媒體和新技術的運用能力,市場運作、營銷和開發能力等,尤其強調在實踐中強化各種能力。從以上兩方面展開數字出版人才的培養工作,應當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緩解當前數字出版產業化的人才匱乏問題。

二、數字出版的人才培養策略

1. 依托高等院校教育,培養數字出版復合型人才。數字出版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應以高等教育培養為主體。高等院校肩負著培養適應數字出版產業發展需求的專門人才的重任,是數字出版人才培養的“主戰場”。目前,數字出版專業教育尚處于探索階段,只有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印刷學院、上海理工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高校將數字出版的專業課程納入教學之中,這遠遠不能滿足當前對數字出版人才的需求。[1]作為數字出版人才培養的主體,高等院校應建立數字出版教育新理念,依托自身的辦學條件和專業學科優勢,打造獨具特色的數字出版(專業)教育平臺,制訂數字出版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復合型人才。

數字出版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顯示,數字出版的實踐不僅需要技術方面的專門人才,還需要與數字內容相關的版權、技術、設計、營銷等方面的人才。這意味著數字出版教育要緊密圍繞數字內容的選擇、編輯、保護和發行等流程展開。因此,高等院校數字出版人才培養應依托各自的辦學體系和學科優勢,制訂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

在課程設置上,既要開設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課程,又要在保留原來編輯出版專業或所屬學科的課程基礎上增加技術性操作和微觀實踐層面的應用課程。在這方面,獨立設置編輯出版學二級學院的北京印刷學院和上海理工大學走在了實踐探索的前端。北京印刷學院定位數字出版專業教育為“以數字技術為工具,以數字內容的創意表達為手段,以數字內容的開發與經營管理為重點,培養數字出版產業需要的數字媒體編輯專門人才”。[2]在課程設置上,橫跨理、工、文、管、法五大學科,體現“復合型”的培養目標。在課程結構上,加大選修課程開設比例,推進彈性學習制度,構建“基礎平臺+模塊”課程體系;突出“數字技術”特色課程,合理制訂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滿足數字出版業對人才的迫切需求。上海理工大學積極推進編輯出版專業教育改革,培養數字出版專業人才。上海理工大學編輯出版專業在課程設置、培養目標上基本涵蓋整條數字出版產業鏈,堅持以文化傳播、市場經營、技術實踐為三個著力點,積極推行產―學―研緊密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實驗教學、實踐能力和行業技能培養融合于數字出版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中,培養出既懂出版管理業務又精通數字出版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此外,高校數字出版教育應加強數字出版版權知識和保護方面的人才培養。當前,數字出版產業普遍存在著版權意識薄弱問題,網絡盜版現象日益嚴重。對于高校數字出版教育而言,加強數字出版版權知識和保護方面人才的培養勢在必行,最基本的要求是培養出掌握出版實務技能知識和版權相關知識,尤其是數字時代的版權交易相關知識方面的人才,加強數字出版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以及各種相關政策的學習。

2. 建立多樣化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數字出版人才的培養,不能僅僅依靠高等院校的專業教育,還需在高等院校專業教育之外尋求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建立多樣化的數字出版人才培養方式,如加強高等院校與出版企業、科研機構等的交流、合作,建立共同培養數字出版人才的合作模式。

對于高等院校來說,一方面可采取聘請業界從事數字出版的專家學者,擔任一些專業主干課程的授課教師和邀請數字出版業界的專家到校兼職授課,開展學術講座,也可選派專業教師到數字出版企業觀摩數字出版流程等方法加強與出版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另一方面可開展職業培訓,建立數字出版人才培訓機制,大力發展職業培訓教育,不斷為出版企業員工提供數字出版相關知識和素養的儲備,最終培養出能適應數字出版產業化需求的人才。

在編輯出版本科教育層面,我國部分高等院校已經著手探索國際化數字出版人才的培養,如開展國際數字出版學術交流、舉辦國際研討會、合作辦學和實地考察學習經驗等。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出版科學系在國際合作方面已取得了成功經驗,值得效仿。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出版科學系已成功舉辦三屆“數字時代出版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國際學術研討會”,并以此為契機,與美國佩斯大學、德國紐倫堡大學圖書學專業開展學生交換學術互訪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

3. 校企聯合建立數字出版教學實踐基地,培養實踐創新能力。就數字出版人才培養而言,實踐環節是深化理論知識,積累經驗和增強技能的必經階段,是復合型人才能力培養的關鍵。這要求高等院校在數字出版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不僅要傳授數字出版基本知識,更要創造各種實踐機會讓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各種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和提高實踐創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專業院校要進行教學改革,打破教學與實踐相分離的傳統教育模式,積極探索數字出版人才培養新模式。

高等院校在數字出版人才培養過程中,專業院校要加強與各相關出版行業之間的溝通與聯系,表達合作意愿,積極探索合作方式,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各種參加數字出版實踐活動的機會。通過與出版企業、科研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建立數字出版教學和實習基地,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些高等院校對數字出版人才能力的培養模式和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北京印刷學院采取校企聯合方式,與商務印書館共建“數字出版人才教育教學實踐基地”,與科研機構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共建“中國數字出版人才培養基地”,在教學實踐、科研和人才培養方面進行積極探索。這些教學實踐基地的建立,一方面為數字出版專業師生提供了教育教學、實踐和實習的場所,將“教與學”“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起來,有助于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一方面為企業和科研人員提供教學場所,很好地解決了出版企業數字出版人才匱乏和科研機構合作平臺缺乏的問題,實現了企業和學院的雙贏。上海理工大學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之路,與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城、上海文藝總社、張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等開展合作,建立專業實習基地,積極探索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模式,開創了獨具特色,覆蓋“創新實踐”“主動實踐”和“互動實踐”的人才培養模式,切實做到“學以致用”,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巧林.新出版業態下傳統出版業如何生存[J].大學出版,2009(3).

篇6

類別 總分 政治 外語 專1 專2

a類考生﹡ 330 46 46 69 69

b類考生﹡ 320 43 43 65 65

c類考生﹡ 310 40 40 60 60

行政管理專業國家線(2011年)

類別 總分 政治 外語 專1 專2

a類考生﹡ 350 55 55 83 83

b類考生﹡ 340 53 53 80 80

c類考生﹡ 330 50 50 75 75

﹡a類考生:報考地處一區招生單位的考生。

﹡b類考生:報考地處二區招生單位的考生。

﹡c類考生:①報考地處三區招生單位的考生;或者②目前在三區工作且定向或委托培養回原單位的考生。

一區: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11省(市);

二區:河北、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重慶、四川、陜西10?。ㄊ校?;

三區:內蒙古、廣西、海南、貴州、云南、西藏、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0省(區)。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專業排名a+、a類院校分數線

排名 招生單位 2011年分數線 2010年分數線 排名 招生單位 2011年分數線 2010年分數線

總分 政治 外語 專1 專2 總分 政治 外語 專1 專2 總分 政治 外語 專1 專2 總分 政治 外語 專1 專2

1 中山大學(a+) 340 60 60 90 90 330 50 50 90 90 14 廈門大學(a) 360 60 60 90 90 350 55 55 90 90

2 北京師范大學(a+) 335 50 50 90 90 320 50 50 90 90 15 四川大學(a) 360 56 56 84 84 350 54 54 81 81

3 中國人民大學(a+) 360 60 60 90 90 345 55 55 90 90 16 南京大學(a) 355 55 55 90 90 340 50 50 90 90

4 北京大學(a+) 350 50 50 90 90 350 50 50 90 90 17 重慶大學(a) 350 50 50 90 90 330 50 50 80 80

5 華中師范大學(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18 浙江大學(a) 355 55 55 95 95 340 60 55 90 90

6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19 清華大學(a) 360 50 50 90 90 350 50 50 90 90

7 武漢大學(a) 360 60 55 90 90 345 55 50 95 95 20 南京師范大學(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8 *吉林大學(a) 355 55 55 90 90(83) 330 50 50 90(75) 90 21 鄭州大學(a) 350 55 55 83 83 320 43 43 65 65

9 湘潭大學(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22 山東大學(a) 360 50 50 90 90 330 55 55 85 85

10 華中科技大學(a) 360 60 60 90 90 345 53 53 90 90 23 西南交通大學(a) 340 53 53 80 80 320 43 43 65 65

11 暨南大學(a) 350 55 55 83 83 330 46 46 69 69 24 蘭州大學(a) 335 50 50 80 80 310 40 40 60 60

12 電子科技大學(a) 330 50 50 90 90 315 50 44 70 70 25 南昌大學(a) 340 53 53 80 80 320 43 43 65 65

13 東北大學(a) 355 50 50 90 90 330 48 48 72 72 26 復旦大學(a) 350 55 55 90 90 360 50 50 90 90

*吉林大學括號內分數為統考科目復試線。wWW.133229.COm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專業排名b+類院校分數線(排名不分先后,均為國家線)

中央民族大學 云南大學 汕頭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廣西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山西大學 深圳大學 內蒙古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貴州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燕山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上海大學 蘇州大學 華東師范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遼寧大學 西藏大學 上海師范大學 河海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福建師范大學 西北大學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專業排名b類院校分數線(排名不分先后,均為國家線)

西南民族大學 哈爾濱商業大學 黑龍江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東北師范大學 天津師范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湖南師范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湖北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浙江財經學院 北京林業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云南民族大學 新疆大學 河南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青海民族大學 上海理工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華僑大學 北京體育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安徽大學 河北經貿大學 陜西師范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天津商業大學

2010年、2011年行政管理專業排名c類院校分數線(排名不分先后,均為國家線)

武漢科技大學 華南師范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山西師范大學 東華大學 長春工業大學

廣州大學 廣西師范大學 云南財貿學院 吉林財經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 貴州財經學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青島大學 云南師范大學 延安大學 河北大學 廣西師范學院 福州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浙江師范大學 長安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山東師范大學 廣東海洋大學

注:以下15所高校為自主招生劃線(排名不分先后)

招生單位 2011年分數線 2010年分數線

總分 政治 外語 專1 專2 總分 政治 外語 專1 專2

*哈爾濱工業大學(b+) 355 50 50 90 90 345 50 50 85 85

同濟大學(b+) 365 60 60 100 100 330 60 55 90 95

上海交通大學(b+) 350 50 55 90 90 350 55 55 85 85

南開大學(b+) 370 60 60 90 90 350 55 50 90 90

湖南大學(b+) 360 58 58 100 100 330 50 50 85 85

天津大學(b+) 360 55 55 90 90 340 50 50 90 90

東南大學(b+) 360 50 50 90 90 345 50 50 90 90

西安交通大學(b+) 370 60 60 90 90 360 45 45 75 7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b+) 340 55 55 90 90 330 50 50 85 85

大連理工大學(b+) 340 45 45 90 90 340 42 42 80 80

中南大學(b) 350 55 55 90 90 330 51 51 80 80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b) 320 50 50 90 90 320 50 50 90 90

華南理工大學(b) 345 50 50 90 90 340 50 50 90 90

北京理工大學(b) 345 55 55 83 83 335 50 50 75 75

篇7

錄取分數線(學校合成分)

備注

上海

637.3

 

江蘇

431.91

當地投檔分529

湖北

407.6

當地投檔分643.6

湖南

354

 

安徽

513.52

當地投檔分768.27

浙江

149.6

當地投檔分561.98

江西

377.86

 

錄取規則

(1)2016年報考上海理工大學美術類專業的考生,其專業成績均采用當地省級美術統考成績。有關專業統考事宜請關注當地省級招辦公布的相關信息。

(2)專業成績、高考文化成績均應達到2016年當地報考藝術類本科專業錄取資格線以上。

(3)在投檔范圍內,錄取時以合成總分為錄取依據;根據德智體全面考核,從高分到低分擇優錄取。

合成總分=(專業統考滿分÷高考文化滿分)×高考文化投檔成績+專業統考成績

其中:專業統考滿分及高考文化滿分依據各省市實際情況,高考文化投檔成績不含校內加分。若當地省級招辦另有規定,以當地招辦規定為準。

篇8

關鍵詞:口譯教學 筆記教學 個人筆記系統

隨著“全方位,多領域”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中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口譯市場逐漸擴大,對各專業領域高技能口譯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為滿足這一需求,自2006至2008年,教育部批準了13所高校設立本科翻譯專業,并于2007年批準在15所高校設立“翻譯碩士”學位。到目前為止,“全國已基本形成包括本科、碩士、博士在內的完整的翻譯專業教學體系”(徐翰,2010:31)。

然而,國內就口譯教學定位問題出現了較大爭議。一種觀點認為口譯教學應以“技能訓練”為主,提出“口譯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語言藝術,因此在口譯訓練與教學中應該以向學生傳授‘口譯技能’為主要訓練原則,輔以不同題材的語篇來強化口譯技能的習得”(仲偉合,2007:6)。另一種觀點認為口譯教學應以“語言訓練為主”,提出“在中國的各種口譯課堂,外語能力的不足仍然是學生必須跨越的一個主要障礙”(張吉良,2008:94)。 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外語能力,只專注口譯技能的提高,那么學生依舊難以提高口譯水平。

綜合分析,兩種觀點皆認可口譯技能訓練在口譯教學中的重要性,其分歧來源于認為應以“語言訓練為主”的一方更多強調了中國口譯教學現狀。

口譯筆記作為口譯技能的組成部分之一,對高效的口譯輸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鮑曉英(2005:40) 在《幫助學生實現口譯“信”的標準――記憶心理學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中提出:“筆記可以在表達時幫助激活被動記憶,幫助記憶理解了的思想,幫助使感知的信息盡可能完整地保存下來,經過轉碼處理后再準確完整地傳送出去,是實現口譯‘信’的標準的有力手段之一?!比欢?, 羅德里克?瓊斯(Roderick Jones,1998:43) 提出交替傳譯譯員的主要工作應當集中在理解、分析和重述。“筆記只不過是一個工具,用它來加強這三項活動的成果。筆記本身不是一個目的,筆記只是達到目的的一個手段而已?!保ɡ钪艺\,2009:9) 即不應過分高估了筆記的重要性。

中國口譯教學現狀如何?筆記訓練在現今口譯教學中有著怎樣的地位?對此,筆者首先面向104名上海理工大學英語(科技翻譯)專業的大三學生和翻譯碩士的研一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考察該校翻譯專業學生的口譯水平、對口譯教學的定位、困難口譯技能、個人筆記系統和筆記學習情況。其次,筆者采訪該校5名口譯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調查教師對口譯教學的理解和看法,并提出相應教學建議。

一、研究基礎

(一)理論基礎

1.譯員知識結構

仲偉合(2003:64) 在《譯員的知識結構與口譯課程設置》中提出一個好的譯員的知識結構公式:“KI= KL+EK+ S(P+AP)”。在此公式中KI=Knowledge Required for an Interpreter (譯員應該掌握的知識);KL=Knowledge for Language (雙語知識版塊);EK=Encyclopedic Knowledge (百科知識版塊); S(P+AP)= Professional Interpreting Skills and Artistic Presentation Skills(技能版塊)=職業口譯技能――記憶、筆記、信息綜述與重組、譯前準備等,加上藝術表達技能――以科學的手段、藝術性完成口譯過程的技能,如口譯的應對策略。

由該公式可見,好的譯員需要同時擁有良好的雙語水平,還需要熟練掌握職業和藝術技能。因而,語言水平和口譯技能在口譯過程中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對口譯教學有著關鍵的意義。

2.認知負荷模型

丹尼爾?吉爾(Daniel Gile)(1995:179) 在《口筆譯訓練的基本概念和模式》(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中提出交替傳譯的“認知負荷模型”(Effort Model)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Interpretation=L+N+M+C。

“其中L為傾聽和分析,N為筆記,M為短期記憶,C為協調”。

第二階段:Interpretation= Rem+Read+P。

“Rem指回憶或長期記憶,Read指閱讀筆記,P指產出譯語” (轉引自:李忠誠, 2009:9)。

由“認知負荷模型”可見,當分配在筆記上的“處理能力”(Processing Capacity)越少,分配在傾聽和分析、短期記憶、協調上的能力就越多;并且吉爾也提出,“好的筆記會減少分配在回憶上的處理能力”(轉引自:李忠誠,2009:9)。由此可推斷,成熟的筆記將有助于譯員合理分配精力,提高口譯質量。這對口譯筆記教學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實證基礎

針對口譯教學定位問題,徐翰(2010) 就兩組本科英語專業大四學生展開了實驗研究。其中,實驗班與控制班各45人。實驗班采用“技能訓練為主、語言訓練為輔”的教學方式;控制班則按照“語言教學為主,技能訓練為輔”的教學計劃,各進行18周的訓練。實驗結果顯示,在定量研究中,實驗班測試的總體成績平均分比控制班的平均分要高,且成績差異顯著?!霸诜猪棾煽儽容^中,實驗組在‘信息轉換/完整性’、‘準確程度’、‘語言表達’和‘應變能力’等四個分項成績中,平均分都比控制班要高,且成績差異均有顯著意義。”(徐翰2010:70)

從徐翰的實驗結果來看,在初始英語水平相近的情況下,口譯技能訓練為主的教學比語言訓練為主的教學在口譯水平的提高效果上更明顯。

二、研究實施

(一)研究問題

本調查研究關注兩個問題,即:(1)中國高校英語口譯教學是以技能訓練為主還是語言訓練為主?(2) 技能訓練中的筆記訓練在當今高??谧g教學中占有怎樣的地位?

(二)研究對象

調查問卷對象:上海理工大學英語(科技翻譯)專業55名大三學生和翻譯碩士專業49名研一學生。其中,55名大三學生中有6名男生、49名女生,來自江蘇、浙江、上海、安徽、新疆、、四川、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山東等省市,本科階段修讀過中級科技英語口譯和/或高級科技英語口譯。49名研一學生中有12名男生、37名女生,來自安徽、江蘇、山東、河北、湖南、山西、河南等省份,在本科階段修讀過各自所在高校所開設的初級口譯、中級口譯、高級口譯、大學英語口譯、英漢口譯、漢英口譯、口譯實務等課程,在研究生階段修讀過基礎口譯和/或科技英語交替傳譯。

教師訪談對象:上海理工大學外語學院5名口譯課任課教師。這5名教師皆有超過5年的口譯教學經驗,教授本碩階段英語專業和非英語專業的多門口譯課程。受訪的5名教師年齡范圍為34至42歲;其中4名擁有博士學位,1名擁有碩士學位;1名教授,1名副教授以及3名講師;5名教師中有2名為碩士生導師。

(三)研究工具

調查問卷:筆者在參考徐翰《本科英語專業技能化口譯實證研究》(2010)的調查問卷以及陳菁《交際法原則指導下的口譯測試的具體操作》(2003)和劉建軍《英語專業本科學生漢英交傳筆記特征――一項基于學生交傳筆記的實證研究》(2010)等文章的基礎上,進行問卷設計,調查參與問卷的學生的口譯水平、對口譯教學的定位、困難口譯技能、個人筆記系統和筆記學習情況以及對筆記訓練的建議。

開放式訪談大綱:筆者在借鑒徐翰《本科英語專業技能化口譯實證研究》(2010)的學生訪談問題的基礎上,設計教師訪談提綱,對該校5名本碩口譯老師進行訪談,訪談問題涉及對口譯教學的定位、對學生的口譯筆記指導方法和原則等問題。

(四) 研究過程

筆者于2014年5月面向英語(科技翻譯)專業55名大三學生和翻譯碩士專業49名研一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在2014年6月完成問卷調查的結果統計分析。之后,筆者在2014年7月就5名口譯教師進行開放式訪談,訪談全程錄音。最后于2014年7月完成對訪談錄音的整合轉寫和分析。

(五)結果與討論

1.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口譯水平

筆者通過問詢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是否取得過“上海外語口譯證書考試”(SIA)英語口譯證書來考察問卷樣本的英語口譯水平,結果如表一所示。表一中,在參加問卷調查的104名學生中,84%的學生都沒有取得過SIA英語口譯證書。而在取得過SIA英語口譯證書的學生中,取得英語高級口譯證書和中級口譯證書的學生數量基本相當。

(2)口譯教學定位

針對口譯教學定位問題,筆者選擇通過詢問學生對語言訓練或技能訓練的偏向來實現,該問題調查結果如表二所示。表二中,在口譯教學定位問題上,約77%的學生認為,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同等重要;而剩下的同學當中,認為語言訓練更重要的同學略多于認為技能訓練更重要的同學,并有一人認為,技能訓練可使口譯效率在短期內提升,但語言訓練能實現口譯效率的長期實質性提高。

(3)困難口譯技能

為了解學生在口譯學習中所面臨的困難口譯技能,筆者向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羅列出7項常見口譯技能,調查他們所認為難以提高和希望課堂上著重講解的口譯技能,并要求學生以最多選擇3項的方式進行回答,因而該部分結果沒有測算學生比例,結果見表三。表三所示,各項口譯技能中,大部分學生認為聽辨、記憶、口譯筆記為難以提高的口譯技能,且希望老師在課堂上就這三項進行著重講解。

(4)個人筆記系統和筆記學習情況

在這方面,筆者通過問詢是否有完整的個人筆記系統、口譯筆記難點(最多選擇3項)、筆記教學占所上口譯課程百分比、課堂是否需要加強口譯筆記講解訓練、教師當如何進行筆記教學(最多選擇3項)、是否課下會自行進行筆記訓練以及自主訓練的時間和方式來調查學生的個人筆記系統情況、筆記難點、筆記的課堂教學情況、對課堂筆記教學的需求以及自主筆記訓練情況。該部分調查結果見表四至表十。表四至表十顯示,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中,63%的同學沒有完整的筆記系統,但會使用一些固定的符號,遵循一定的原則。剩余的大部分學生基本沒有筆記系統,筆記隨意。而只有2%的學生有完整筆記系統。

在口譯實踐中,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認為后置的長定語、書寫速度不夠、數字是主要的筆記難點。其他筆記難點按選擇學生人數由多至少排列分別為:連接詞、語態和情態、名詞列舉、時態,且有一人提出如何記錄源語邏輯也是筆記的困難所在。而口譯課筆記教學所占比例數據顯示,參與問卷調查的學生所上口譯課程中,筆記教學比例平均大約在20%至40%之間。并且,就單門口譯課程來看,學生對同一門口譯課中筆記教學比例的主觀認識相差較大。

從學生對課堂筆記訓練需求上看,94%的同學認為有必要在課堂上加強對個人筆記系統建立的重視。但是在這些同學中,約有一半同學認為個人筆記系統的個性化是不容忽略的,因而教師應該提點筆記的一般規律,個人筆記系統的建立還是應該由個人完成。而課堂筆記訓練方式需求上,大部分學生希望教師在個人筆記系統的建立中起到督促和引導作用;少部分同學希望可以單獨開設一門口譯筆記課程。

自主口譯筆記訓練調查結果顯示,課下會自己進行口譯筆記訓練的人數略微超過一半,且平均練習頻率約為每周2.6小時;明確標出練習方式的大多選擇利用網絡資源和考試及課程資料進行口譯訓練。

2.教師訪談結果分析

訪談結果顯示,受訪的5名教師基本在以下幾點達成一致:

(1)技能教學方式及難點。受訪教師多以“先講解、后訓練”的方式進行口譯技能教學。并且,由于聽辨、理解和記憶構成口譯輸出的前提,因而在口譯的初始階段就無法把握好信息成為了學生口譯學習的主要難點。該結果與學生問卷調查結果一致。

(2)筆記教學方式與比重。一般情況下,以一學期16周計算,受訪教師會在第5―8周左右開始介入筆記講解,且在之后課堂訓練中穿插筆記練習。因而從教師角度分析,筆記教學約占該??谧g課程的50%左右。該結果與學生問卷調查結果稍有不同。

(3)筆記意義和教師角色。受訪教師認為個性化筆記系統對口譯活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鼓勵學生以探索式方法,創立就個人而言最有效的筆記系統。在該過程中,受訪教師認為老師應當扮演引導角色,向學生傳授一般口譯筆記形式和方法,提供有效的筆記范例,但從不規定具體的筆記形式。

(4)其他口譯教學建議。受訪老師還建議,就現有口譯教學而言,所在學校應增加口譯課時,強化口譯訓練和實踐,在保障師資的前提下開設更加精細化的口譯課程,完善口譯教學硬件設備,實現小班化教學。

同時,受訪教師在以下幾點中意見不同:

(1)教學定位及教材。5名教師認為口譯教學中,技能訓練的重要性高于語言訓練。但仍有2名教師指出,雖然理想狀態下,口譯課當專注于技能傳授,可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并未達到進行口譯學習前應有的高度。因而,雙語能力的培養依舊是現實口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口譯教材上,4名教師選用或參考了以口譯技能為主線的教材,即雷天放、陳菁所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口譯教程》。2名教師選用或參考了以口譯內容為主線的教材,其中一本為仲偉合、王斌華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基礎口譯》;另一本為梅德明編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級口譯教程》。

(2)專門筆記訓練的必要性。5名教師認同筆記在口譯過程中的重要性,但有2名教師指出,筆記的重要性不能過分強調,因為筆記畢竟不是衡量口譯效率的標準,而是實現高效口譯的途徑,并且口譯訓練以提升整體口譯效率為目的,而非提升筆記能力。所以,刻意的筆記訓練并非必須。

三、結語

口譯教學定位及口譯筆記重要性疑義引發本研究對中國高校英語口譯筆記教學的現狀調查。本研究選取上海理工大學為研究對象,首先面向該校英語(科技翻譯)專業55名大三學生和翻譯碩士專業49名研一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考察該校翻譯專業學生的口譯水平、對口譯教學的定位、困難口譯技能、個人筆記系統和筆記學習情況以及對筆記訓練的建議。之后,本研究就該校5名本碩英語及非英語專業口譯教師進行訪談,調查該??谧g教學情況。

問卷調查及教師訪談結果顯示,所研究高校中,英語口譯教學基本以技能訓練為主。但由于大部分學生的雙語水平并未達到口譯訓練前所需高度,因而以技能訓練為主的口譯教學多少又包含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培養。其次,所研究高校的口譯教學中,教師重視口譯筆記訓練,但因認識到口譯筆記是實現最終口譯輸出的工具而非衡量標準,不會刻意訓練口譯筆記,只將其穿插于一般口譯訓練之中。

就所研究高校學生英語水平來看,要實現完全的口譯技能教學還存在一定的困難,教師們就專門口譯筆記訓練的必要性的看法也存在一定分歧。由于樣本來源限制,本研究還難以推測其他高校的相應情況。要了解中國整體英語口譯教學定位及筆記教學情況,還需擴大樣本范圍,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鮑曉英.幫助學生實現口譯“信”的標準――記憶心理學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界,2005(3):40.

[2] 陳菁.交際法原則指導下的口譯測試的具體操作[J].中國翻譯,2003(1).

[3] 劉建軍.英語專業本科學生漢英交傳筆記特征及其與口譯成績的關系[J].外語界,2010(2).

[4] 李忠陳.中英互譯交替傳譯筆記難易分析及結構符號設計教學解決方法初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

[5] 徐翰.本科英語專業技能化口譯教學的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

[6] 張吉良.ESIT 模式與中國的口譯教學[J].中國外語,2008(2):94.

[7] 仲偉合.譯員的知識結構與口譯課程設置[J].中國翻譯,2003(4):64.

[8] 仲偉合.專業口譯教學的原則與方法[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3):6.

篇9

關鍵詞:大學音樂教育;音樂欣賞;調查數據

中圖分類號:F40-014 文獻標識碼:A

我國的大學音樂教育可以回溯至五四之前。1916年12月26日大總統黎元洪一紙命令:“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之時,先生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即“主張通過藝術、音樂來發展個性、培養高尚情操、以達到改善人生、改良社會的功能”。在蔡先生的倡導下,我國的大學建立了最早的一批音樂社團。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產業結構開始發生變化,資金、勞力密集型發展為知識、智力密集型。它對人才的要求,無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正如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指出的那樣:“這次革命對人類提出的與其說是技術要求,毋寧說是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時代,人類面臨的新興產業需要的與其說是物質準備,毋寧說是人才的準備?!蔽磥硭枰娜瞬?,只有通過教育的渠道實現。在我國,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育方針中的重要環節,而美育則又是素質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李嵐清副總理于1995年6月在致“全國省市教委美育培訓班”的信中指出,為了貫徹《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培養面向21世紀全面發展的優秀建設人才就必須重視和加速學校美育,將藝術教育作為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途徑之一。

上海市的音樂教育有著光榮的傳統,如五四時期由吳夢非、豐子愷、劉海粟等人創辦的“中華美育會”以及由先生親任院長的我國的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國立音樂院(1929年更名為國立音樂??茖W校)。教育是人類的一種實踐活動,它的內涵應該是不斷變化的。時至今日,舊的標準顯然已無法適應新的需要,但是美育的重要作用卻仍然存在。當歷史的車輪邁進二十一世紀,上海市大學音樂教育的現狀是怎樣的呢?大學階段的學習需要什么樣的音樂教育?開展音樂教育的高校具體都開設了哪些形式的音樂活動?收效如何?學生的參與情況以及積極程度怎樣?目前的經驗和不足將如何指導今后的工作?筆者身為一位大學音樂教育工作者,帶著這些問題,對上海的部分高校進行了調查。

上海市共有高校近四十所。筆者選擇了四所大學作為調查的重點,它們分別是: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水產大學和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這四所高校分別屬于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圃盒:吐殬I學院。除此之外,筆者利用通信郵寄表格的形式對上海工商外國語學院、上海建橋學院、上海海運學院、上海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輕工高等??茖W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的音樂教育情況作了調查。

1.調查時間以及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

表格一:調查時間、調查人數以及有效表格數:

(五)上述表格的總結:

從對上海交通大學的調查中可以看出,該校大學生交響樂團的一般學生都有著10年左右的音樂學習經歷,掌握樂器的種類最多,而且演奏水平較高。華東師范大學的學生大都學習過聲樂。因學習聲樂受到生理條件的限制,所以調查中學生學習音樂的間都不長,只有一位學習鋼琴長達10年的同學。上海水產大學學習過音樂的人數較少。上海市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的音樂素質較之以上三校更差,即便是在合唱團中,大多數同學也是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

從前面的幾個表格中還可以看出:

1.全國名牌大學中大學生的音樂素質普遍較高,這反映出我國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初見成效。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往往也有著較高的音樂修養,這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所應具備的。

2.文科學生學習音樂的人數與理科學生的人數大致相當,學習理科的人數略多一些,這反映出我國音樂素質教育在各學科的分布中呈較為平衡的發展趨勢。

3.上海市高中對于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要比非上海市的高中高得多。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上海南洋模范中學,高中畢業生中學習音樂的學生較多,進入交通大學交響樂團的人數也不少。此外還可以看出,我國的沿海省份的高中音樂教育要遠遠優于非沿海省份,東部地區優于西部地區。

2.基礎音樂欣賞課的調查情況。

在音樂素質教育中,眾多的綜合大學都將音樂欣賞課作為最基礎的音樂課程來對待,這是值得提倡的,因為音樂欣賞課是使學生步入音樂殿堂的一條捷徑。絕大多數的音樂愛好者所喜愛的正是音樂中的美。筆者以表格的形式將各校音樂欣賞課的調查情況總結如下:

從上表可以看出,各校對于基礎性音樂課程的重視程度大不一樣,差距也相應地較大。

(一)學生對于音樂欣賞課不滿意的原因:

交通大學的任課教師大都是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的碩士與博士,有著較高的音樂理論水平,因此學生的滿意率也較高。其他學校的部分學生,對音樂課不滿的主要原因在于:

1.教學方式過于陳舊:被調查的學生還認為音樂欣賞課仍然限于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與學生沒有交流,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以及想象力和創造力。還有的學生在調查表中則直言不諱,認為音樂欣賞課的弊病是“填鴨式”教授方法。

2.學生自身的音樂修養程度不齊。交通大學取樣對象中常有10年之上音樂學習經歷的學生,如果在音樂欣賞課上仍然將他們和未學習過音樂的學生同樣對待,這就會使這部分學生有“不滿足”的感覺。因此,學生的滿意率是華師大最高,這顯然受到了學生自身音樂修養程度的影響。

3.音樂欣賞課的曲目范圍大都局限于西洋古典音樂,這也是無法引起學生興趣的原因。在大多數高等音樂教育工作者的思維之中,音樂不外乎兩個方面的內容,即西洋古典音樂和中國音樂。我們目前音樂學界稱之為“世界音樂”的,通常指除西洋古典音樂和中國音樂之外的各民族音樂,以及電影音樂、流行音樂和爵士樂。這都是音樂的不同類型,作為教師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應該盡量豐富,而不應有所偏廢。部分學生提出在音樂欣賞課上所聽的作品與實際生活的差距太遠,無法引起共鳴,也是因為音樂品種太少所致。

4.只聽不看。學生認為,有許多音樂的表演形式,比如弦樂四重奏、鋼琴四手聯彈等,老師僅僅是通過放錄音的形式是不夠直觀的。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錄像或者現場演奏來予以更直觀地體現,效果就會非常明顯。

在對上海水產大學的調查中,學生還提出了兩個問題:

1.音響效果不佳。這是與校方的重視程度直接相關的。試想一下,在一個有比較完備的音響裝置的教室里欣賞音樂和在一個依然靠磁帶、錄音機開展音樂欣賞課的教室里欣賞音樂將會有著多么大的差異!對于一般的音樂欣賞教室,至少應配備DVD播放機、放像機、磁帶卡座和大功率的音箱,而且這對于一般的大學來說是應該有能力配備的。

2.課時少。一般的大學音樂欣賞課都是一周一次,對于 某些對音樂非常感興趣的學生來說,這遠遠無法滿足他們的求知欲。

在對于其它幾所以郵寄表格的形式進行問卷調查的學校中,沒有開設音樂欣賞課的學校只有上海工商外國語學院(南匯校區)。這幾所學校的學生對于音樂欣賞課的滿意程度都在85%以上。不滿意的原因與以上四所學校大致相同。比如: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李強同學認為音樂欣賞課的課時太少、殷偉華同學認為欣賞的作品“不通俗易懂”;第二醫科大學的趙亦寧同學提出音樂欣賞課存在的弊病是“不精彩,無法讓人提起興趣”;上海理工大學的刁易革同學提出“音響效果不理想”、陳曉同學所提出的原因是“上課的人數太多”,等等。

(二)學生對于高等院校非專業音樂教育現狀的看法:

為了了解學生對基礎音樂欣賞課的總體態度,筆者在調查的表格中還列出了一項調查項目,即對目前音樂欣賞的教材以及我國高等院校非專業音樂教育現狀的看法。在學生的問卷調查中,焦點基本上仍然是集中在欣賞課的曲目問題上。在華東師大的調查中,有一位名叫邵文偉的學生同學提出:音樂教育應該“跟上時代,范圍應拓寬。如流行音樂、布魯斯音樂、爵士樂以及百老匯音樂劇等等?!鄙虾Ka大學的朱佳蕾同學認為:“教材不系統化、曲目過于陳舊”;朱薇同學認為:“曲目太老,不符合國情”。上海理工大學的陳偉同學認為“欣賞曲目可范圍更廣些”;建橋學院的周婷同學指出現在的音樂欣賞教材“未能及時趕上當今的潮流”。

(三)對學生參與積極性的調查:

筆者在華東師大進行調查顯示,有91.2%的學生認為如果學校不設立學分制度也不會影響到目前的出勤率。全部同學都認為他們是出于興趣才來上欣賞課的,葉磊蕾同學寫道:“我熱愛音樂”。建橋學院、上海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的大部分學生認為不設學分制也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出勤率,其原因也是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和教師的講解較有吸引力。

而上海理工大學(南匯校區)、復旦大學、輕工高等??茖W院、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大部分學生,卻認為如果不設學分制會明顯影響學生的出勤率。高中就讀于江蘇天一中學的林寶顏同學認為音樂欣賞課存在的弊病很多。因此,筆者很自然地想到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如果沒有青少年時代的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現在這些科學上的成就”。為此,筆者呼吁上海市的各個高校都能夠重視基礎音樂教育,推進音樂欣賞課程的學分制度,努力培養具有全面素質的優秀人才。

(四)對于目前高校非專業音樂教育的幾點建議:

在音樂的審美教育中,音樂欣賞課是最為基礎和重要的。因此,筆者不揣孤陋,提出下列建議:

1.應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音樂教育。

大學生處于人生的青年階段,他們的身心發展日趨成熟,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音樂知識,有的學生還掌握了一定的音樂技能。并且這一時期他們已經到了世界觀、人生觀開始形成并且漸趨確立的時期。因此,著重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進一步加強音樂審美觀教育是這一時期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

學生的音樂鑒賞力是在長期的感受和學習音樂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的諸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介紹和講解,引導學生通過對音樂作品諸方面內容的學習,初步形成分析、綜合、判斷等邏輯思維的能力,同時具有辨別優美健康、藝術風格較高的作品和低級粗俗、格調低下的作品的能力。

筆者認為,對于學生要求加大流行音樂欣賞的要求,教師應該予以足夠的重視,但是這并不等同于將一切流行音樂都引進大學的音樂課堂,作為教師對這些流行音樂作品應該甄別對待。認為只要西方古典音樂就是精品,只要流行音樂就是糟粕的觀念需要扭轉。此外,教師還可以有目的、有系統地使學生對于一部分內容不健康的流行音樂進行分辨,使他們真正懂得音樂美的特征。

2、注意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情感。

大學階段,隨著學生身心發展的不斷成熟,情感更加豐富、細膩而深邃,對音樂審美的深度有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實施音樂教育的同時,可以適當選擇一些思想內容較為深刻、形式豐富、有一定深度、富于哲理性和內在情感描寫的音樂作品進行欣賞,以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滿足他們情感上的要求。比如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七交響曲,以及一些與文學、繪畫有著密切關系的作品,比如李斯特的交響詩等,就是較為合適的作品。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音樂理解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對于大學生在音樂理解力、表現力和創造力方面的培養,要求教師不但在課堂的教學中,還要在課外組織大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使大學生在大量的親身體驗以及表演中,發展音樂的理解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本次調查顯示,許多大學都建立了合唱團。由于學校的大力支持,上海交通大學還建立了交響樂團,并聘請了我國著名的指揮家曹鵬先生擔任樂團的指揮,并且有定期的國內外演出交流活動。這些藝術實踐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交大交響樂團的許多同學在專業學習上也很出色,這也證明了開展課外音樂活動對于大學生的學習、修養方面大有裨益。

4.大學音樂教育的教學原則。

1)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一的原則。科學性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嚴格按照音樂藝術本身內在的科學性、規律性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順序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這特別要求教師在音樂理論的教授中,對其概念、定義的表述以及所作的論證和選用的范例等,都要表達得準確無誤。音樂是一門較為抽象的時間的藝術,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易于理解,教師可以采用深入淺出和富于趣味性的教學方法,同時和學生的實際專業盡可能地相連,舉實例、作比喻。

此外,教師還應該根據音樂藝術的特點,寓思想性于藝術性之中。音樂這門藝術形式的特點是以生動感人的音樂形象來表達人類的思想情感、反映社會生活的,因此,它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同時也具有高度的思想性。這就要求教師在傳授音樂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從音樂教材內在的思想出發,結合音樂藝術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這樣就可以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從筆者的調查中可以看出,幾乎上海市所有的大學都建立了合唱團,而且都有定期的排練和演出,演出對象一般是本院師生。由此可見,上海市的各高校對音樂的實踐活動都比較重視,這是非常令人欣喜的現象。音樂教學中的表演、音樂理論知識的掌握與各種音樂技能訓練、創作等方面的內容,無一不與實踐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可以說,音樂藝術如果不通過創作、表演和鑒賞等各種實踐活動來實現的話,那么音樂也就將不復存在,音樂理論知識和樂譜也都將成為毫無疑義的抽象概念和音樂符號。因此,高等院校的領導層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對音樂實踐都應該有著較高的重視。

3)啟發性與主動自覺性相結合的原則。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發揮主導作用,使學生正確掌握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善于啟發和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逐步形成對音樂作品獨立的見解。比如在欣賞德彪西鋼琴前奏曲《飄蕩在晚風中的聲音和香味》時,教師不妨先把作品的標題隱而不發,讓學生在聽完之后展開想象,對這部作品所描繪的事物各抒己見,然后再從印象派音樂的創作特征出發,啟發學生。

發展音樂教育,使新一代大學生的音樂文化素質得到提高,關鍵就在于重視大學音樂教育;而大學音樂教師是從事大學音樂教育的專職人員,我們的工作決定著音樂教育發展的方向和水平,因此,教師應該努力提高自身水平。

首先,大學音樂教師應該具備精深的專業技能技巧和廣博的知識。在專業方面,應該至少熟練掌握一門鍵盤樂器,能夠獨立訓練合唱團,同時有著較為豐富的和聲、復調、配器、作品分析、中外音樂史、民間音樂理論、民族音樂學等多方面的知識。不僅如此,針對大學音樂課中學生的特點,大學音樂教師還應該具有本專業以外的各方面的文化知識,特別是一些文藝理論的知識,這將大大增強教師授課的吸引力,對教學效果會產生深遠的作用和影響。

其次,要掌握教育、心理科學的規律,有著一定的教學技巧。

懂得教育的普遍規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教學藝術,是大學音樂教師能夠順利進行教學工作的重要保證。但是。僅僅掌握了這些知識還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將這些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創造性地、靈活性地運用教育理論,掌握教學技巧。而教學技巧則包括多方面內容,比如語言能力、組織教學的能力和課外活動的組織和領導能力等等。我們常說一句話:“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是鼓勵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座右銘。

篇10

關鍵詞:全英語教學;材料工程基礎;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6-0213-02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的逐步加深,國際經貿往來與商務合作日趨頻繁。如何培養既具有良好國際視野,又具有扎實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教育部在2001年頒發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本科教育要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和專業課教學。對高新技術領域的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專業,以及為適應我國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專業,更要先行一步,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痹撐募模瑯O大地促進了高等院校雙語及全英語教學課程體系的建設。目前,在專業課教學中如何恰當運用英語授課,英語與中文兩種語言的運用比例如何把握,仍然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然而,通過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雙語混合授課既不利于教學目的的貫徹,也不適應國際化合作辦學的需求[1]。上海市教委從2009年開始了“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語教學課程建設”的立項,通過資金支持鼓勵高校教師實踐全英語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英語教學,是指用英語進行全程授課,讓學生在全英語環境中學習專業知識。在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選用國外優秀的英文原版教材作為主教材,制作使用英文課件,用英語講授課程內容,而且需要布置并批閱英文作業,考試采用英文命題并要求學生用英文答題。因此,全英語教學與雙語授課有顯著的不同,教學難度比雙語課程大,要求也更高。另外,全英語課程的設立,目的在于傳授專業知識,而非學習英語本身,因此,其與專業英語課程也有著本質的不同[2]。上海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自建院起即開始了本科課程全英語教學的探索。“材料工程基礎”作為校級專業核心課程,主要針對“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二年級學生,與“材料科學基礎”等其他課程共同構成了本專業的全英語核心課程群。本課程目前已開設三年,本文意在通過總結教學經驗,尋找差距和不足,從而更好地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

一、“材料工程基礎”全英語課程的特點

“材料工程基礎”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作為“材料科學基礎”的后續課程,教學內容主要涉及金屬合金、陶瓷及高分子材料的應用與加工、復合材料結構與性能等。該課程的特點是以概念性知識點為主,涉及各種常見材料。課程的講授對象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二年級下學期的本科生。學生修完“材料科學基礎”課程后,即進入“材料工程基礎”的學習環節。作為本科生的專業基礎課,本課程重在打基礎,即通過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各種材料的分類、性能與加工方法有所了解,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

全英語教學的難點,在于教師、學生雙方的英語語言水平是否達到要求。對于阻礙全英語教學順利開展的原因分析中,大部分研究者認為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是妨礙全英語教學的重要問題。隋銘皓等對同濟大學環境學院65名本科生的調查結果表明,“自身英語基礎差”是很多學生不選擇全英語課程的關鍵[1]。而有的研究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即使通過英語六級考試的學生,也不一定能適應全英語教學[3]。對此,復旦大學蔡基剛教授認為,具有大學英語四級水平以上的學生,具備上全英語課程的能力,關鍵在于堅持和信心[3]。在全英語課堂教學中,如何克服學生對語言本身的畏難情緒,提高其對課程內容的興趣,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材料工程基礎”課程教學中,我們努力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升教學效果:

1.選擇高水平原版教材。本課程教學中,選用美國猶他大學Callister教授主編的“材料科學與工程”作為主要參考教材,選擇其中合適的章節作為教學內容。該書內容編排合理,邏輯性強,不僅包含了常見材料的分類、性能、與加工方法等基礎知識,而且引入了最新學科發展前沿的介紹。該書插圖豐富,內容從簡到難,較適合作為本科生的專業教材。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全英語教學,如何引導學生忽略語言本身,而重視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是值得探究的問題。筆者認為,解決該問題關鍵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針對壓電陶瓷材料,讓學生提出其各種可能的用途。課堂上,學生踴躍發言,充分發揮想象說出自己的想法;課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查閱文獻與資料,繼續完善和求證每種想法實現的可行性。另外,每一章節學習結束后,要求學生組合成若干小組,并針對某一知識點進行討論,然后派出代表在課堂上進行講解展示;教師和其他同學對講述內容進行點評。通過這些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授課的積極性,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精心準備課程教學。在課前準備中,精心組織教學內容,針對本課程知識點較多、較散的特點,注意突出重點內容,避免面面俱到。并結合學科發展動態引入最新的知識,保證課堂授課內容的前沿性。在課件制作中,避免大段文字的出現,通過加入圖片、動畫與視頻等多媒體資料,以直觀圖示的方式幫助學生克服語言障礙,吸引其注意力,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另外,課前準備要充分,不僅需要準備英語教案,精心設置提問,而且對核心專業詞匯要重點介紹,并輔以中文講解。針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良莠不齊的特點,通過放慢語速,重點內容多次重復的方式,力爭讓大多數同學聽懂。通過師生互動,在了解學生掌握程度的基礎上,采用循序漸進的啟發式教學方法。

4.做好課前預習與課后復習。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對于提高教學效果有很大的幫助。鑒于原版教材信息量大,學生預習無從下手的情況,我們采取課前發放教學課件的方式,幫助學生完成預習。通過預習,學生一方面可以熟悉專業詞匯,排除因生詞造成的理解問題,有助于其跟上老師英語授課的節奏;另外,通過預習也可以讓學生提前發現問題,帶著問題聽課,從而提高學習效果。為了做好課后復習,每章節授課結束后均通過布置作業的方式,強制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回顧;開始講授新內容之前,教師首先對上次課的重點內容進行提問,通過課堂問答的互動方式引導學生做好課后復習。

5.積極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通過建立材料工程基礎課程網站,豐富教學手段。在課程網站上提供有用的知識和學習網站鏈接,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幫助。堅持為每位學生批改英文作業、報告等,并定期上傳課后作業的標準解答,使學生的專業英語表達能力不斷得到提高。課程評分采用閉卷考試與平時成績相結合的方式,力求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做出評價,改變一考定分數的做法。平時成績綜合考慮學生的課堂出勤、回答問題、作業及課堂演講的完成情況,鼓勵學生參與課程教學。這些方法和手段,刺激和鼓勵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保證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全英語授課教學質量的保障。在“材料工程基礎”全英語授課過程中,我們采取了溝通反饋、學生匿名評教及老教師聽課督導的方式,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教師通過課下主動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對教學方法與教學進度的意見,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為了更真實地反映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每學期結束前,上海理工大學教務處都會要求學生對課程進行匿名評教。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聽取學生對全英語教學的真實意見,有助于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另外,通過英文課程群體系中教師的互相聽課及定期教學方法研討,可以幫助教師了解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習和借鑒他人好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藝術,從而有效保證了全英語教學的效果。

總之,在重視國際化人才培養的當代,利用全英語教學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已成為高等教育的大勢所趨。在全英語教學中,通過教師精心準備授課內容,采用多媒體教學結合討論互動等靈活的教學方式,可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保證全英語教學的順利開展。全英語教學仍是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藝術的提高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探索。我們相信,在高水平師資的基礎上,只要努力做好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學生的專業知識與英文交流能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隋銘皓,盛力,高乃云.基于開展《給水排水工程概論》全英語教學的思考與初步實踐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2,(31):122-124.

[2]蔡基剛.全英語教學可行性研究——對復旦大學“公共關系學”課程的案例分析[J].中國外語,2010,(6):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