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孤必有鄰出自范文

時間:2023-03-15 18:15: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德不孤必有鄰出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以前讀于丹老師講評的《論語》、《莊子》等書籍,有春風襲面之感,感覺深入淺出心領神會。于丹順應了目前的文化潮流,把不易讀懂、比較生澀的古文經典用另一種符合現代語言習慣和思維方式的體系講解,被大眾普遍接受。電視、網絡等現代媒體的充分介入讓國學經典得到了空前的普及。

我想于丹老師對儒家經典的講評和《明朝那些事兒》一類的白話講史對于國學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如果您想深入的探討人生哲學,我還是建議朋友們讀一讀原著和早期的點評。個人的感覺:讀普及本猶如聽流行音樂,通俗唱法,快意;而讀經典猶如聽民樂,民族或者美聲唱法,深邃。

品讀經典不能以偏概全,而這是我們常犯的錯誤。比如我們經常說的“父母在,不遠游”,我也常常為了不在父母身邊盡孝而有所遺憾,其實《論語》中的原文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比绻蛔x半句,未免迂腐,而全面理解則讓大部分人進退有余。比如我哥哥嫂子還有兩個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生活,我在外面也就安心多了。

再比如我們常說的“吾日三省吾身”,很多人理解為每天反省三次自己的言行,或者理解成海爾式的“日新日高”。其實,《論語》中是這樣表述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轉不習乎?”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絕不是每句可以只讀半句。

品讀經典要聯系實際,今天我們為人處事或者治理企業的很多理念都來自于中國的傳統文化。

比如今天講的“誠信”理念,《論語》中就有很多講誠信的,平時我們說的比較多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是出自《論語》。

比如見義勇為,《論語》中有“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之句。

比如學習與實踐要相結合,《論語》中說“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很多人只說第一句,認為讀書讀好了就是為了做官,今天看來未免太有局限性,現在應該這樣理解:學有所成就要去工作,工作有所成績還要不斷學習。

比如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頭腦,《論語》有“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品讀經典能夠很好的指導我們的人生,讓我們少走彎路。

《論語》有“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敝f,如果早一些領悟其中的哲理,我想我能夠少走很多彎路。

我曾經在一家公司任職,與老板感情甚篤并決定在該公司奮斗一生。因此,我在工作上堅持理想,力挺科學規范的公司治理,并在很多問題上堅持己見,對老板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直言不諱,但最終的結果是不歡而散,正應了“事君數,斯辱矣”這句話。

公司領導的很多做法有他們自己的哲學,很多事情我們盡到忠告之職也就夠了,過于堅持只能自取其辱。

品讀經典要深刻理解和學習仁義道德,這是中華文明人生哲學的精華,也是儒家經典的精髓。在這個缺乏信仰的時代,人生哲學何其珍貴!

列舉一二,不敢妄評。

u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u巧言令色鮮矣仁。

u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u禮之用,和為貴

u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u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u德不孤,必有鄰。

u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u君子必慎其獨也。

u致中和,天下位焉,萬物育焉。

u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品讀經典也能夠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很多現代人的行為方式其實幾千年前的古人早已有之。

我讀中小學的時候課桌文化就已經泛濫,常常見到學長們用過的課桌上刻有言志詩,但最多的還是“早”字。雖然過多過俗,但這些座右銘畢竟是成長過程的見證,今天的我們變換了形式仍在繼續著這個傳統——比如我們在或者MSN等即時通聊天工具上敲上的警句、詩文等。

《大學》中有一句“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說的是商湯王洗臉盆上鑄有銘文,用以警示自己天天發奮求新。

古今同理,數千年不曾變,這不就是我們的信仰嗎?難道遜色于基督《圣經》和伊斯蘭的《古蘭經》嗎?

篇2

一、教師親和力的本質

“親和力”是染料化學的常用術語,《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將其本意解釋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結合成化合物時互相作用的力”。如今,“親和力”被應用于各種人際交往領域,意指“與人親切和諧的能力”。親和力作為優秀教師的重要特質被使用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在大量的“學生所喜愛的教師”調查中,教師親和力作為一個重要的因素被學生提出,主要是源于對“親和力”語素的喜愛,親――親近、親切、親愛,和――和善、和藹、和睦。二是借用心理學中的解釋――“在人與人相處時所表現的親近行為的動力水平和能力”,認為親和力應是教師必備的素質。[1]三是認為教師親和力在教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教師的親和力是一種協調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力量,是教育教學的生命線”。[2]

分析上述使用語境,不難發現,人們在使用教師親和力時似乎無需對其涵義作詳細分析就能心領神會,信手拈來作為褒揚和要求教師的一個重要標準。但要真正理解教師親和力的本質,尤其以恰當的方式體現教師的親和力,并且正確地運用教師親和力來發揮教育意義,卻并非如此簡單。筆者認為,教師親和力作為學生所喜愛的教師的優秀特質并在教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至少應具有以下基本內涵。

首先,教師親和力應該具有教育性。一個人的親和力與其親和動機有關,教師的親和動機應該是從有效完成教育教學的任務出發,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如果僅為博得學生的喜愛,不負責任地“討好”,或者委曲求全地“迎合”,不能與教師的親和力相提并論。其次,教師的親和力應具有生本性。學生是評判教師親和力有無或高低的主體,教師的親近行為應該是學生接納或喜愛的,所以,那種盡管出于教育的動機但學生所不喜歡的“打是親,罵是愛”的行為,不能稱為親和行為。再次,教師的親和力還應體現出和諧性。教師的親和力是一種關系性存在,“親”的行為所追求的目標應該是“和”――師生關系的和諧。和諧的師生關系既不是教師唯我獨尊、自恃清高、盛氣凌人的“師道尊嚴”,也絕非是“學生無錯、學生無過”、目無師長、我行我素的“生道尊嚴”。民主、平等、合作是和諧師生關系的理想模式。

綜上所述,所謂教師的親和力就是教師為有效完成教育教學任務,在與學生交往中,采用被學生接納、喜愛的親近行為,使師生關系達到和諧的能力。

二、教師親和力的意義

教師親和力最顯在的意義是有利于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作為一種關系性存在,教師親和力在營建融洽的師生關系的同時,使關系雙方相互激勵并樂在其中,不僅能使學生“親其師”,而且還有利于教師“樂其業”。

1.教師親和力能使學生“親其師”

“親其師則信其道”,這是我國先哲教育經驗的總結。那么,學生愿意“親”怎樣的教師?日本教育家大誠竹曾經以“你最喜歡的教師是什么”為題,對高中生作過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喜歡溫和、開朗、耐心、幽默、有多方面興趣的教師。美國教育家杰西爾德,曾經以“你最討厭的教師是什么”為題,對初中生作過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學生討厭的教師特征是:一向訓人、過嚴、情緒不穩定、缺少耐心、沒有同情心、討厭學生、不笑、服裝不整齊、不和學生在一起、體罰學生、不公平、不容易接近?!吨袊逃龍蟆吩缧┠暝谌珖秶鷥冗M行關于師生關系的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心目中喜歡的老師”的特征如下:友善的態度、尊重課堂內的每一個人、寬容、有耐性、關注學生個體、公正、幽默、有方法和靈活性、善于同學生合作、儀表良好、興趣廣泛、具有良好的品行。2007年北京市宣武區對其所轄的中小學生進行的抽樣調查結果也顯示,學生評價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排在第一位的特征是:和藹可親、有親和力、脾氣好。

可見,無論國內還是國外,學生共同喜歡的是溫和、耐心、寬容、容易親近的教師。究其原因不難理解,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首先具有安全、歸屬、愛、自尊等基本的需要,當這些需要得以滿足才能激勵自我實現的高層次需要。教師的親和力能滿足學生最基本的需要,而且能為高級需要的實現提供動力。

現代教育理論及實踐也已證明,教學是師生間信息交流的過程。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三種:認知信息、情感信息和行為信息。認知信息主要包括知識和認知方法等,情感信息反映了師生之間關系疏密的程度,行為信息則是師生間教與學的行為方式。其中,師生之間關系的和諧程度直接影響其他信息的傳輸效能,影響學習的程度,而且教師對學生友善的態度、對個人的關心及人際間合作的教育風格,對學生的智力行為會產生大量積極肯定的影響。實踐中,“愛屋及烏”的實例非常多見,學生因喜歡教師而喜歡其所教的課,樂意接受教師的教誨甚至批評,并且能滿懷信心地刻苦學習,進而取得理想的成績。

2.教師親和力有利于教師“樂其業”

孔子曾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墩撜Z?雍也》)意思是說對于學問或職業,了解它的人比不上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比不上從事它而獲得快樂的人。樂業是教師從業態度的最高層次,是教師工作動力的源泉。假如一個教師能做到因喜歡教師工作并沉浸其中而不知疲倦,怎能不創造出一流的業績?遺憾的是,在現在的教師群體中,盡管多數能做到敬業,但只有少數能夠樂業。據《中國教育報》2005年報道:有47.6%的教師認為壓力比較大,34.6%的教師認為壓力非常大,30%的教師工作倦怠,38.5%的教師心理狀況不太好。另據北京市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的調查:93%的中小學教師感到當教師越來越不容易;如果有機會,50%的中小學教師希望改換工作;只有17%的教師愿意終身執教。由此可見,我國中小學教師普遍存在職業倦怠傾向。而相關研究顯示:教師出現職業倦怠后,常感到工作沒意義、沒價值,工作目標渺茫,對教育教學工作失去應有的興趣,日感焦慮與煩惱,有無助感,缺乏工作自信,缺乏進取心,工作中易躲避困難,敷衍工作,被動應付。所以,對癥下藥消解教師的職業倦怠,是當今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的重要課題。國內外的有關研究發現,導致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緊張的人際關系是教師產生職業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實踐中,我們每一位做過教師的人都有這樣的切身體會:來自學生的接納、認可、贊美是消除疲勞、鼓足干勁的最有效的方式,而來自學生的接受信息一定程度上源自教師親和力的回饋。我們所熟知的教學名師,諸如于漪、李吉林、魏書生、孟二冬等,幾十年如一日,立足講壇,心無旁騖,兢兢業業,樂此不疲,他們所共有的性情溫和、和藹可親、寬容忍讓、善于溝通等親和特質不也說明了樂業的緣由嗎?

三、教師親和力的體現

教師的親和力絕非是無原則地遷就、迎合學生,更不是委曲求全、甚至含垢忍辱地討好學生。教師親和力深蘊著教育的智慧,主要體現在“德”“才”“術”三個方面。

1.“德”是教師親和力體現的前提

“德”指教師的職業道德?!暗虏还?,必有鄰”出自孔子《論語•里仁》篇,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同他相親近的人,誠如我們日常所理解的“德高才能望眾”。教育部“師德報告團”成員孫維剛、霍懋征、殷雪梅等一大批師德楷模,他們共同表現出的師德風范是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刻苦鉆研、嚴謹篤學,勇于創新、奮發進取,以及淡泊名利、志存高遠等。而貫穿其中的主線是關愛學生,所以,師愛被認為是師德之魂,是教育關系發展的先決條件。教師有了愛,就會對學生包容、理解、關懷、尊重,就會有教無類、誨人不倦;教師有了愛,就有了責任,就會愛崗敬業、嚴謹治學、奮發進取。這種由愛心輻射出來的道德力量,能牢固確立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精神父母”的高尚而可親的形象。王逢賢教授在其《愛的教育、陶冶教育新探》一文中有這樣的總結:“為什么孔夫子在他的弟子中享有那樣崇高的威望,裴斯泰洛齊被奉為‘愛的教育之父’,馬卡連柯教育流浪兒創立了那樣光輝的業績,陶行知在他的學生心靈中留下了那樣深的印記,郭興福教學法有那樣的高效率,斯霞被譽為‘教育界的梅蘭芳’……用他們切身體驗的話說,就是因為對自己的教育對象有一顆以誠相待的心,真心實意地愛他們?!盵3]相反,“從我國的教育實踐來看,教師的職業道德狀況相當令人不滿意,家長和學生的抱怨之聲不絕于耳,諸如學校和教師巧立名目,通過多種方式從家長那里獲取利益;對待學生不是充滿關愛而是簡單粗暴;對于教育、教學工作,不是深入體會和反思其內涵而只是把它當做謀生、獲利、晉升的工具等,教師的職業道德已經和其他職業道德以及社會公德淪喪一樣成為人們指責的對象?!盵4]在這樣的師德背景下,學生對教師避而遠之,師生關系緊張也就不足為奇了。

2.“才”是教師親和力體現的基礎

“才”是指教師的學識素養。學高為師,沒有學生對教師學識發自內心的信任認同,再具愛心的教師,對學生的吸引力也要打折扣。對此,馬卡連柯曾經如此評說:“假如你的工作、學問和成績都非常出色,那你盡管放心:他們全會站在你這一邊,決不會背棄你……相反地,不論你是多么親切,你的話說得多么動聽,態度多么和藹,不論你在日常生活中和休息的時候是多么可愛,但是假如你的工作總是一事無成,總是失敗,假如處處都可以看出你不通業務,假如你做出來的成績都是廢品和‘一場空’――那么除了蔑視之外,你永遠不配得到什么?!倍乙欢ǔ潭壬稀皩W生可以原諒教師的嚴厲、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他們的不學無術。如果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專業,就不能成為一個好教師?!盵5]北京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張思明曾講過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初中優秀班主任跟班進入高中,起初,學生對這位老師充滿了期待,認為老師還能像初中時一樣出色,結果學生的這種愿望被打破了,課堂上老師屢屢出現錯誤,很多概念講不清楚,有的計算題自己都算不下去。學生評教時寫下了這樣的話:“真的,老師對我們真好,可是老師真把我們給耽誤了?!苯處煹膶W識素養關系到他的“教育信度”,沒有教育信度的教師是不能吸引學生的。

那么,能讓學生信任的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學識呢?盡管教師的學識素養要與時俱進,但現代教師應具備的學識結構與我國古代先哲們的為師之道有異曲同工之處。

首先,教師應具有廣博扎實的本體性知識。如果教師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知識不求甚解,不能融通,而只會死記硬背,是沒有資格當教師的?!秾W記》中講:“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逼浯?,教師要具有雄厚的條件性知識。一個好的教師應掌握教育教學的規律、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等知識?!秾W記》中提出:“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以廢,然后可以為人師也?!苯處熢诮虒W中要能知道“四興”“六廢”“四失”,“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再次,教師還應具有扎實的實踐性知識。如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孟子要求“教亦多術”;具體授受時要“道而弗牽,開而弗達,強而弗抑”;向學生提問時要“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除此之外,一名優秀的教師還必須具有濃厚的求知興趣、勤勉的學習態度、反思的批判精神??鬃犹岢鲆拔阋狻⑽惚?、毋固、毋我”(《論語•子罕》),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如果我們教師能有此“為師之道”,還擔心弟子不尊、不信、不親嗎?

3.“術”是教師親和力體現的條件

“術”指教師高超的教育教學藝術技巧。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6]教師的“德”與“才”是教師親和力體現的前提與基礎,但在實踐中,我們往往發現,一些品性端正、學識豐厚、工作勤勤懇懇、教學成績優秀的教師,不一定理所當然地受到學生的尊敬和愛戴,其原因在于教師能否以學生喜歡的方式與之交往,讓學生感受并接受教師的愛與學識。

一位高中學生這樣描述他所喜歡的教師:“老師首先應該有水平,要不然我們考不上大學呀!其次,要有人緣,有微笑,不喜歡苦著臉動輒高聲叫喊的老師。記得魏巍在寫《我的老師》時說,那個小學語文老師用好聽的聲音教書,用唱歌一樣的調子讀詩。我很向往那樣的意境和那樣的老師。最后,要有形象,建議選拔老師的時候應該加上面試一項,上課時也是一種審美的享受。”[7]可見,教師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其對學生的吸引力。所以,有親和力的教師能恰如其分地運用這些溝通的技巧。有親和力的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不說粗話、臟話、野話,不講嘩眾取寵的大話和違背事實的假話,不強詞奪理、惡語傷人,更不用諷刺、奚落、挖苦性的語言去批評指責學生,以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教師要在“曉之以理”時“動之以情”,用和風細雨般的語言打開學生的心扉。有親和力的教師在學生面前不會冷若冰霜、橫眉冷對、不屑一顧,而能面帶微笑,用親切、和藹、信任的目光注視學生。有親和力的教師知道人與人的空間距離的大小影響心理距離的遠近,他們不會將學生行同路人、避而遠之,而是經常能跟學生“促膝談心”“親密接觸”。有親和力的教師不管是舉手投足還是穿衣打扮都應做到得當、得體、自然、儒雅。上述表現并不是一套簡單的行為學技巧,而是飽含對學生溫暖感情的教育教學藝術,能夠在師生之間創造一種和諧的氣氛、關系和情緒,在愉悅學生身心的同時,把真、善、美的種子播進學生的心田。

注釋:

[1]蔡偉.親和力:教師最基本的素質[N].中國教育報,2001-7-22.

[2]桂斌.談談教師的親和力[J].現代企業教育,2007(1).

[3]王逢賢.愛的教育、陶冶教育新探[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2).

[4]操太圣,盧乃桂.追求特質的虛妄:關于教師專業化困惑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5).

[5]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系等.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321-322.

[6]盧梭.愛彌兒[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