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王之渙范文

時間:2023-03-16 04:04: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登鸛雀樓王之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王之渙;登鸛雀樓;賞析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8-222-01

王之渙的詩名在盛唐曾響徹一時,惜如今風流散佚,僅有6首詩存世。由于史料不足,人們對王之渙的了解也甚少,而其詩亦受到一些爭議。就連眾人耳熟能詳的《登鸛雀樓》,細析之,亦疑點重重: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中描述的時間為何時?“白日”與“黃河”的意象有何深意?登高乃為何?下文將試圖尋找答案。

一、對于白日落日的理解

對于“白日依山盡”之“白日”的理解,通行的解釋為“落日”。如在廣東高校中通用的教材《中國古代文學》,對此詩的解釋為:

“落日銜山,情意綿綿;黃河入海,氣勢磅礴?!雹?/p>

然而,“白日”應當解釋為“落日”嗎?王之渙所描寫的,是黃昏之景嗎?從字面上理解,“白日”即為白天的太陽,與黃昏之景的落日相去甚遠。李賀《相和歌辭?日出行》:“白日下昆侖,發光如舒絲”??梢姡凇鞍兹铡北硎尽疤枴钡恼Z境下,多指日晝時的太陽。另外,“白日”也可引申為白天或時間,如李頎的《古從軍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白日”與“黃昏”是明顯的相對而列;又如李白的《寄遠?其四》:“青春已復過,白日忽相催”。在《登鸛雀樓》中,如若將“白日”解釋為白天或時間,不論從對仗或是意義來考察,均有牽強之處。但是,比對和聯系“白日”在古詩文中常見的兩種意義,《登鸛雀樓》的“白日”作為意象,亦有與“時間”相交甚密的蘊含。

首先,“白日”并非“落日”,詩中描述的時間亦非黃昏,乃為白晝,彼時太陽還高懸于天穹。那么,又一個問題引申而出:既然是中天的太陽,又為何依山而盡呢?于自然規律,豈不矛盾?我們可以繼續做出分析:

“白日依山盡”表達了詩人對時間流逝的想象。另一首由暢當所作的無言絕句《登鸛雀樓》寫道:

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

從下聯看,鸛雀樓的四面除一面依山外,其余應為“平野”。而這一面山又處于什么方位呢?《唐詩選注》對鸛雀樓的注釋為:

“東南面是中條山,西面可以俯看黃河?!雹?/p>

由此可知“白日”不可能向東南依山而盡。我們不妨想象,詩人登覽遠眺,彼時日正中天,而旁邊就是中條山。這樣的景色帶給詩人對時間流逝的進一步想象:時間不會凝固,艷陽也會落下。下一句“黃河入海流”也采用了相似的手法。鸛雀樓地處山西永濟縣,乃于內陸之中,王之渙絕不可能看見黃河奔流入海的畫面。因而他俯瞰鸛雀樓下滾滾東流的黃河,想象奔騰的河水匯入大海。

其次,“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捕捉了時空的流動變換,乃是詩人對宇宙生命的體察。日光再盛亦有消盡時,黃河奔騰亦有入海處。王之渙登高而望,此時此刻的風景依舊是風景,然而時間將會不止步地流逝,河流也有入海之時,宇宙生命總是在流動變換。過了一段時間,太陽會不會依舊照耀鸛雀樓?換了一個地方,黃河是否已經入海而無處尋?這樣的想象予以王之渙心靈的沖擊?!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短短十字,就捕獲了時空之中流動的詩意,曠遠深沉。

二、登高何為

有關王之渙生平的史料甚少,這位盛唐時期與王昌齡、高適等齊名的詩人,在新舊《唐書》中均無傳,唐宋文獻材料記載其事跡者亦極少。在元代辛文房所撰的《唐才子傳》中也只有寥寥230字的記載,如此描述王之渙:

“少有俠氣”,“中折節工文,十年名譽自振。恥困場屋,遂交謁名公?!笨梢?,王之渙在求取功名之路上并不順遂。清末出土有唐靳能所作墓志,名為《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較為精確詳細地記載了王之渙的生平,當中有一段王之渙辭官的描述:“會有誣人交構,公因拂衣去官,遂優游青山,滅裂黃綬。”王之渙在從官之時曾遭人誣陷,因而辭官遠去,悠游山水。此后更是“在家十五年,食其舊德。雅淡圭爵,酷嗜閑放?!雹?/p>

上文“拂衣而去”四字微妙地表現出王之渙的性格,率性,豁達。這樣一個人,在登上鸛雀樓時會有怎樣的反應呢?和很多唐朝詩人一樣,王之渙也熱愛登高。登高作為一個時代的傳統,有著深厚的內涵。它寄放了文人騷客的才情與遠志,更是一個舞臺,是詩人們噴發深宏情緒的出口。早在春秋戰國,荀子就提出:“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笨梢姷歉咴趥鹘y文化中具有向上、奮進的象征意義。又如杜甫《望岳》,借登高以表達豪情:“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王之渙的登高,則更接近于體察宇宙天地的路徑。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已成為鸛雀樓的不朽絕唱。對詩人而言,登樓并非只為踏在更高的高度。登樓的終極目的,乃是窮盡千里目。攀爬更高境界,才可發覺白日有時盡,河流終入海。由此才可體察到宇宙生命運轉的規律,不以人的意志轉移,體察到身為渺小人類的無奈和悲哀。而要穿越這層形而上的消極迷霧,亦離不開登高,窮盡千里目,窮盡萬千世界。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細讀之可查一絲對時間流逝的隱藏的悲哀,然而詩人椽頭稍轉,不斷追尋的積極的人生意味又傾瀉而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詩人在領悟了天地宇宙之運轉之后,對人生的自覺地省察?!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所體現出探究與追尋精神,更是人類面對浩瀚時空時不懈前行的閃光之處。

注釋:

①喻朝剛.全唐詩廣選新注集評[M].遼寧:遼寧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0:85.

篇2

意思是: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王之渙幼年聰穎,弱冠能文??犊写舐裕脙挟惒?。以門蔭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縣令李滌第三女為妻。后受人誣謗,拂衣去官。天寶元年(742年),補文安縣尉,清白處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時年五十五歲。歸葬洛陽縣北邙山祖墳。

王之渙精于文章,善于寫詩,多被引為歌詞。尤善五言詩,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二首》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3

1、《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涼州詞》【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3、《黃河二首》【唐】杜甫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 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 愿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2、“黃河落盡走東海,萬里寫入襟懷間。”李白《贈裴十四》

3、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

4、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5、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王之渙《登鸛雀樓》

6、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李白《行路難》

篇5

《登鸛雀樓》

作者:王之渙(唐代)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譯文:

篇6

1、《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參,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云。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2、業精于勤,荒于嬉?!?韓 愈《進學解》

3、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对鰪V賢文》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乾象》

5、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 修身》

6、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盾髯?勸學》

7、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8、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 曹 植《贈白馬王彪》

9、有志者事竟成。 ——《后漢書 耿列傳》

篇8

摘要:詩歌,作為文學的最高表現形式,是一門藝術,一種美。詩歌翻譯,是創造美的藝術,除了語言轉換外,更注重傳遞原詩的意境和韻味。本文將以許淵沖先生提出的譯詩之“三美”標準以及辜正坤先生的詩歌鑒賞原則來評析許淵沖先生所譯之《登鸛雀樓》一詩,看譯詩是如何準確地再現原詩的內容與形式,生動地傳達原詩的韻味與意境的。

關鍵詞:三美;詩歌翻譯

一、

譯事難,譯詩更難。因為詩是文學最優美的表現形式,不僅具備一般的文學體裁特征,還兼備神韻和意境等特點。除了語言的轉換外,譯詩更重要的是傳遞原作的神韻與意境。中國傳統詩歌歷來講求格律,重押韻,講平仄,求對仗,用典故,字里行間以含蓄為美,以意境為上,忌直白。雖然傳統英語詩歌也講究格律,押韻,節奏,用典等,但終因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使得漢語格律詩英譯尤為困難。一部分翻譯家嘗試著用散文詩譯中國傳統詩歌,但在傳達原詩神韻與意境方面卻不盡如人意,少了詩味。因此許多翻譯家主張“以詩譯詩,尤其要以格律詩譯格律詩”。在這些知難而進的中國翻譯家中,有一位就是有“書銷中外五十本,詩譯英法惟一人”之說的北京大學教授、著名翻譯理論家、實踐家許淵沖先生。他的“詩體譯詩”被著名學者錢鐘書稱為“戴著音韻和節奏的鐐銬跳舞,跳得靈活自如,令人驚奇”。許淵沖教授在《詩詞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體譯本的序言中,首次提出詩詞翻譯的“三美”論:“譯詩不但要傳達原詩的意美,還要盡可能傳達它的音美和形美?!北疚膶⑦\用“三美”理論來評析許淵沖先生所譯的《登鸛雀樓》一詩。

二、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不朽之作。該詩為五言絕句,雄奇豪邁、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前兩句寫景,景中含情,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和贊美;后兩句抒情,情中見理,表現了詩人不凡的胸襟與抱負以及無限進取與探索精神。短短二十字,有景,有情,有理。以下是《登鸛雀樓》原詩及許淵沖先生譯文。

登鸛雀樓On the Stork Tower

王之渙 Wang Zhihuan

白日依山盡,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

黃河入海流。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欲窮千里目,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更上一層樓。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原詩之義象美。義象美是指“詩歌字詞句或整首詩的意蘊、義理作用于大腦而產生的美感?!?辜正坤)原詩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慢慢消失在視野的盡頭。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在遠處轉向,流歸大海。這兩句詩把上下、遠近、東西景物全都容進詩筆之下,畫面寬廣,意境深遠,組成了一幅宏偉壯麗的圖畫,創造了一種意境之美。后兩句寓情于景,揭示出“觀景,需登高才能望遠;而人生也只有站的高才能望得遠,看得全”的哲理。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

譯詩之意美。意美是譯出“原詩的意境和詩味之美?!?郭著章)許淵沖先生的譯詩完美再現了原詩所創造的意境美。用“ the sun, the mountain, the river and the sea”勾勒了一幅美麗畫卷,而 “beyond”和 “seawards”這兩個詞則直接點明了詩中幾個意象的空間位置關系,把“幾個畫面并置而產生相互對立但又相互補充的張力審美效果?!?辜正坤)這樣,便在審美主體的腦中產生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譯詩后兩句以 “a grander sight”譯“千里目”,“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譯“更上一層樓”準確傳達出了原詩的哲理?!扒Ю锬俊焙汀耙粚訕恰睂崬閷懱?是在頭兩句實景的基礎上作者盡想象之能事,表現出一種高瞻遠矚的氣魄。許淵沖先生在深刻理解了原詩意義的基礎上采用了模糊翻譯法,這種翻譯卻更準確的傳達了原詩的意境與韻味。

原詩之音象美。音象美是指詩歌的聽覺形象,詩歌的音樂性,包括詩歌的節奏和韻式。漢語一個字一個音節,元音音節出現在輔音之后,再加上漢字的四個音調,便可奏出變化跳躍的音樂。由于漢字單音節的特點,詩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安排詩歌的節奏。例如,一首五言詩即五個音節,兩字為一頓,一行為三頓,結合漢字的平、上、去、入四聲的巧妙運用,會給整首詩帶來一種強烈的節奏感和音樂性?!兜躯X雀樓》為五言絕句,每行五個音節,可劃分為三頓,即:白日-依山-盡0-/ 黃河-入海-流0-/ 欲窮-千里-目0-/ 更上- 一層-樓0-/ 而該詩的格律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二者結合,構成了原詩的節奏美,使原詩讀起來鏗鏘有力。漢詩的押韻能增添音樂感,讓人讀起來瑯瑯上口。漢詩可押頭韻或尾韻?!兜躯X雀樓》押尾韻,韻式為x a x a 押/ou/韻和/iu/韻。該韻為陽性音,讀音嘹亮、渾厚,雙唇發音時開口度比較大,使人感到一種強有力的聲音在耳畔回蕩,能營造出一種宏偉壯觀的景象。

譯詩之音美。音美是指“譯文可以借助譯語詩人喜見樂用的格律,選擇和原文音似的韻腳,還可以借助雙聲、疊韻、重復等方法來表達原文的音美”。(郭著章)英語詩以多音節為其音美的基礎。多音節詞有輕重音節之分,因此英語詩歌往往具有抑揚頓挫、回環往復的音樂感。英詩講究音步,兩個音節的輕重音節為抑揚格,重輕音節為揚抑格,運用恰當能產生如行云流水般的節奏感。在押韻方面,英詩也可押頭韻或尾韻。許淵沖先生認為,“在詩歌翻譯中,詩歌所裝載的信息總量是由語義和文體組成,而語義不過是低層次的信息,而文體(形式)比如音韻、節奏等才是高層次的信息,如果僅僅再現低層次的信息-語義,產生的譯文就不再是詩,而變成散文了?!弊g詩為抑揚格四音步,韻式為aabb,一二句“glows”與“flows”元音相押,三四句“sight”與“height”元音與結尾輔音相押,讀起來嘹亮悅耳,瑯瑯上口。另外,第三行與第四行還運用了頭韻。頭韻是利用詞語音韻的修辭格。它是英語古體詩韻律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所產生的音韻效果可“增添文字的音樂感,便于朗讀、記憶。有時它還有強化語勢或使語句聽起來詼諧、俏皮等作用”。(盧炳群)第三行中的“grander”與第四行中的“greater”構成了頭韻,有效地增添了全詩的音樂感。

原詩之視象美。視象可分為內視象與外視象。內視象是“詩歌的具體內容借助審美主體的呈象能力而顯示為主體想象世界中看得見的具體物象”;外視象是“詩歌本身的外部形式如詩行排列、特殊的字、詞書寫形式等物象”。(辜正坤)為了實現詩歌的語意視象美即內視象美,原詩采用了以下幾種修辭手法:首先是對比手法。對比,是指“通過并立含義相反或不同的字、詞、短語甚至句子來比較、展示事物間的差異?!?盧炳群)因此,對比的主要特點是明快、強烈。原詩的對比有以下幾個方面:A.色彩對比:白日、青山、黃河,五光十色,絢爛繽紛,給人營造了一種強烈的色彩視覺之美。B. 動靜緩急對比:白日慢慢移動,一個“依”字,體現出其勢之緩;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一個“入”字,將其奔瀉千里之勢托出。景中有動,動中有靜,使人身臨其境,心情激蕩。C、虛實對比:在一二句寫實景的基礎上,又充分發揮想象,借景抒情,揭示人生真理?!鞍兹铡薄案呱健薄包S河”描寫的是實景,“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縱橫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其所望之高,所想之遠,虛實結合,寓意早已躍然紙上。其次是襯托手法:從形象上看,太陽之高,山之高,黃河之長,相互映襯;而前兩句所描寫白日、高山以及奔流不息的黃河,營造了一種高遠開闊的境界,為下文說理作了鋪墊,使作者自然而然就道出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富有哲理的詩句。通過對比和襯托手法,讀者極易展開想象,腦海中仿佛出現了一幅具體而清晰的壯麗畫面。從詩歌的語形視象美即外視象美來看,原詩為五言絕句,對仗工整。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壯觀雄偉,“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一聯用的是流水對,“欲窮”與“更上”相對,“千里”與“一層”兩個數詞相對,“目”與“樓”兩個名詞相對。這就構成了原詩形式上的完美。

譯詩之形美。形美是“在詩句長短方面和對仗工整方面,盡量做到形似。”(郭著章)許淵沖先生認為,“譯詩除了傳達原詩內容之外,還要盡可能傳達原詩的形式和音韻?!币虼?其譯作形式工整,韻律自然,很好地再現了原詩的形美。原詩為絕句,共四行;譯詩在建行上與原詩相同,也為四行。原詩為五言三頓,譯詩的詩行長度與原詩相仿,為8個音節,抑揚格四音步。原詩采用對仗形式,偶句押韻,行文工整流暢,譯文則采用對偶形式,兩兩相對,韻式為aabb。譯文以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方位詞對方位詞(sun-yellow river,glows-flows,beyond -seawards,grander- greater, sight- height),及其工整協調。另外,譯詩中的sun(red)-mountain(green),river(yellow)-sea(blue)也從視角上構成了色彩對比之美;而moutain-river一靜一動,形成了強烈的動靜緩急對比之美;grander sight-greater height形成頭韻,加上押相同的尾韻,使人充分地感受到譯詩的形式之美和音韻之美,具有說服、激勵、感染讀者,引起共鳴的作用。

三、

詩歌,作為文學最高表現形式,是一門藝術,一種美;詩歌翻譯,是藝術的再創造和美的再現過程;而詩歌賞析,是審美主體根據某種審美鑒賞標準做出的審美價值判斷。許淵沖先生針對詩歌翻譯所提出的 “三美”原則現在已經成為譯詩優劣的鑒賞標準。理想的譯詩,“第一,應當自己也是詩;第二,應傳原詩的情緒;第三,應傳原詩的內容;第四,應取原詩的形式。”(成仿吾)許淵沖先生堅持以詩譯詩,按照“意美”、“音美”、“形美”標準英譯中國傳統詩歌,其所譯《登鸛雀樓》一詩不僅在內容與形式上準確地再現了原詩,而且生動地傳達了原詩所創造的意境和詩韻,讓讀者切身地感受到詩歌的獨特魅力與美。

參考文獻:

[1]成仿吾.論譯詩[A].翻譯研究論文集[C].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2]辜正坤.中西詩比較鑒賞與翻譯理論[M].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3]郭著章.翻譯名家研究[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江西南昌的滕王閣?!俺跆扑慕堋敝煌醪獙懴隆峨蹰w詩序》,詩與序均文采飛揚,“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兩句叫人激賞嘆服。

山西永濟的鸛雀樓。唐朝詩人王之渙寫下《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薄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明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此哲理足以啟人心智。

湖北武昌的黃鶴樓。唐朝詩人崔顥寫下《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眰髡f李白登此樓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南宋評論大家嚴羽論唐人七律,以此詩為第一。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也膾炙人口:“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黃鶴樓別,依依不舍,情景感人。

湖南的岳陽樓。唐朝詩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道:“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薄皻庹粼茐魸?,波撼岳陽城”,這兩句寫得景象壯觀,氣勢宏大。杜甫《登岳陽樓》詩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憂國憂民之情溢于登樓覽勝之際。北宋文學家范仲淹寫下《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兩句表達了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先,為國分愁、為民謀福的崇高思想。一“先”一“后”對比鮮明,發人深省。

篇10

詩仙李白的《將進酒》中的詩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可看出黃河水的雄偉磅礴氣勢。

可這與我所見的貴德黃河水截然不同。

貴德的黃河水,并不像電視中那樣渾濁,它清澈見底。雖無那般雄偉氣勢,但也不缺乏神韻。綠如翠玉的水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著點點金光,在微風的吹拂下,泛著微微漣漪,如正在翩翩起舞的姑娘的裙邊一樣。真是美不勝收。在配上遠處的高山森林后,好一幅美麗的畫卷。

自古描寫黃河的詩句很多,如李白的《將進酒》、《贈裴十四》;王之渙的《涼州詞》、《登鸛雀樓》;王維的《使至塞上》等流傳千古的美文佳句。黃河的美。成了 古代文人墨客贊美的對象。

黃河究竟為何如此清澈優雅呢?

黃河是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的水匯集在一起所形成的一條河。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這兒發源,她哺育了我們,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