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尺多少厘米范文
時間:2023-03-26 00:47: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尺多少厘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1英尺等于30.48厘米。
2、英尺,舊時寫作“呎”,是英國及其前殖民地和英聯邦國家使用的長度單位。美國等國家也使用。
3、1 foot 英尺(呎) = 0.00018939393939394miles(英里)=12 inches?英寸(吋) = 30.48 centimetres(厘米)=0.3048meters(米)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一、龍缸的形制和功用
龍缸,一般是指景德鎮工匠專為宮廷燒制的瓷器品種之一。其造型特征是寬口,邊沿外凸,深腹,厚壁,形體高大寬博。缸外壁多繪云龍紋、海浪龍紋,故稱“龍缸”,也有的繪蓮池水禽、游魚紋,則稱之“魚缸”。龍缸的形制也多樣。據《江西大志》載:“大樣魚缸:高二尺八寸、闊三尺;二樣魚缸:高一尺八寸、闊二尺五寸;三樣魚缸:高一尺六寸、闊一尺五寸?!饼埜状蠖鄶刀际乔嗷ù?,也有釉里紅、五彩,還有豆青釉刻花、茶葉末釉等高溫顏色釉瓷。龍缸具有陳列之氣派,觀賞之美感。富麗堂皇的大殿里,陳設云龍大缸顯得莊重典雅,缸中養數十尾金魚又帶來靈氣生機。龍缸又有實用功能,正統六年(1441年),北京重建三殿工程完成,曾要求御窯廠燒造“九龍九鳳膳案諸器,既又造青龍白地花缸”(《明史?食貨志》)。發掘定陵后,又得知龍缸還可盛燈油,用在地宮點燃長明燈。有的傳世品,如康熙釉里紅魚紋缸,內壁有銳物長期摩擦、劃傷釉面的痕跡,從而推斷為夏天儲冰降溫之用。
二、龍缸的燒制概況
(一)龍缸的燒制工藝特征
龍缸是歷史上瓷器中形制最大的器物,從做坯、利坯、裝坯到燒成都有獨特之處。
1.做坯?!短找眻D說》“琢器做坯”云:“瓶尊彝皆名琢器。其渾圓者亦如造圓器(碗類)之法?!薄皥A器拉坯”云:“泥匠摶泥融結置于車盤,拉坯者坐于車架,以竹杖撥車使之輪轉,雙手按泥隨手法之屈仰收放以定圓器款式?!边@是記述一般大小器物的拉坯方法。制作龍缸的坯體,按當代器坯成瓷比例縱1∶0.9、橫1∶0.86的收縮率,以圖1為例,此缸的坯體應高約85厘米,腹徑約100厘米。當代制作70厘米高的大缸(俗稱800件),做坯的方法是:分上下兩段做坯。摶泥工將泥料分成數條,在電動陶車上,做坯工把泥料置于陶車轉盤中央,手蘸水將泥團擠壓成扁圓形,雙手用力摶成小山狀,來回數次,把泥料中的氣體擠掉。再將泥摶成底徑與缸坯的底徑相當的小山狀,然后一手扶持泥料,一手從頂端插入泥中,雙手護泥用力向外同時一邊向下。此時助手上前加入其中,雙手用力壓在做坯工的雙手手背上,加大摶泥成型的力度,使泥坯致密度大,摶泥成厚壁,以定雛型。坯體上段做法亦如此。如果缸坯體超大,則要三人以手按手使力(圖2),然后再分兩組人同時摶泥以定雛型,因在旋轉中,器坯單邊按泥受力不勻而易變形。設想古代陶車上百斤泥料壓在其上,轉動遲緩,難以成型,一定還要有專人不停地撥動車轉盤。
2.利坯。 先分段利粗坯,再將上下兩段粘接成完整器型。然后上下、四周、內外精細修坯。把握坯壁圓周橫向的厚薄均勻,同時上下高低厚薄有變化,在脛部和口部要有足夠的厚度使口面周圓平整,脛部不下挫變形。
3.裝坯。 《陶冶圖說》“成坯入窯”云:“瓷坯既成,裝以匣缽。”只一句帶過。裝坯入匣,也是制瓷的重要環節。匣缽分小器匣缽和大器匣缽,龍缸則有專門缸匣。朱琰《陶說》之“造法”云:“匣窯,每窯燒缸匣六層,大樣二樣,或蓋或圈,皆燒香一炷,旁以小匣焙之?!边@是記述缸匣的燒制?!盎蛏w或圈”即缸匣缽中有蓋狀、有圈狀。缸坯體積大,不能用一個完整的匣缽,而是在窯膛內安置好缸坯后,用圈形匣外套器坯,再若干個疊起,然后上面加蓋匣密封。
4.燒窯。 《陶說》“造法”云:“窯座,前寬六尺。后如前,饒五寸。入身六尺,頂圓。龍缸大樣、二樣者,容一口。三樣者,一窯結砌二臺、容二口?!薄案赘G。溜(緩)火七日夜。溜火如水滴溜,續續然、徐徐然不絕而已。水氣收,土氣和,然后可以揚其華也。起緊(烈)火二日夜,視缸匣色變紅轉而白,前后洞然矣,可止火、封門(用磚封投柴的小口,圖3為工匠投柴燒窯的情景)。又十日開窯。每窯約薪百二十杠,遇陰雨加十之一?!备?,在此專指景德鎮買賣柴的計量單位,方言讀“棍”音。近百年來的計量方法是:把用作燃料的樹木鋸成約一尺長,堆砌高二尺五寸、長一丈為一杠,俗稱“千斤柴”。至于明清時代一杠柴多少,目前未見記載,燒一窯龍缸需如此多之柴亦待考。
(二)明代的龍缸
明初,朝廷在景德鎮設御窯廠,專砌缸窯燒制龍缸。最興盛時有窯“三十二座,后因青窯數少,龍缸窯空閑,將大龍缸窯改砌青窯十六座,仍存龍缸大窯十六座”(《景德鎮陶錄》)。因耗費極大,又難于燒制成功,故此時的龍缸傳世品極少。御窯廠遺址出土的宣德青花應龍海浪紋缸(圖4),口徑59.6厘米,寬口,凸邊,淺腹,砂底,外繪青花雙翼應龍游于洶涌波濤中。此器口部本當有款處殘缺,與此器一道出土的同類青花缸之殘片,發現有“大明宣德年制”橫款。英國大維德基金會珍藏有“大明宣德年制”款、口徑57厘米的龍缸,與此器物相似。正統六年“造青龍白地花缸,王振以為有璺(瓷器內外一致的裂紋),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敕中官往督更造”(《明史?食貨志》)。弘治十五年(1502年)“光祿寺歲用瓶、壇、缸自本年為止,已造完者解用,未完者量減三分之一”(《大明會典》)。嘉靖朝燒制大瓶、大罐、大碗器型,頗有收獲。明嘉靖青花云龍紋大缸(圖5),高34厘米,口徑61厘米,底徑41厘米。廣口、方唇、斜壁、寬底,造型古樸穩健。外壁繪兩條青花騰云趕珠蒼龍,圓睛銳爪,須發張揚,空間襯有萬字狀云紋和火珠,紋飾樸實莊重,青花料色翠艷微泛紫,呈典型時代特征。這期間御窯廠還燒制了青花獅球紋大缸(圖6,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藏),高62.5厘米,口徑69.5厘米,器形碩大寬博,繪有獅球紋樣,腹部有“大明嘉靖年制”楷書款,十分珍稀。隆慶朝燒造龍缸“多致墜裂”或“五彩缸樣,重過火色,多系驚碎”,都御史徐不得不上疏,請允許減少燒造的數量(《浮梁縣志?陶政》)。隆慶朝生產的龍缸傳世品有五彩蓮池紋缸(圖7,現藏日本),口徑53厘米,廣口、圓唇、弧腹,外壁繪蓮花池中水禽嬉戲,紋飾粗獷潑辣,色彩華麗。萬歷年間燒造龍缸時,因器大難成,在景德鎮還發生駭人聽聞的慘劇(詳下文)。
(三)清代的龍缸
清初,御窯廠恢復生產。順治十一年(1654年)奉旨燒造龍缸,徑面三尺五寸,墻厚三寸,底厚五寸,高二尺五寸。每燒出窯或塌或裂,三四年造缸二百余口,無一成器。經饒守道董顯忠、王天眷、王瑛等俱親臨監督,終不克成(見《浮梁縣志》)??梢姶饲熬暗骆偀忑埜椎睦щy程度。康熙朝瓷業生產有長足進步,燒制的龍缸與其他器型一樣,胎質細膩,釉色白凈,制作規整,造型莊重,而且品種多樣,有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斗彩、五彩等。如青花蟬紋缸(圖8),高49厘米,口徑45厘米,紋樣彩繪細膩,用筆挺勁,線條自然,青花料色澄明,濃淡色調柔和。釉里紅器不但制作精良,紋飾也極為生動,銅紅發色鮮艷,線條流暢清晰。如青花釉里紅斗彩云龍海浪紋缸(圖9)、釉里紅魚藻紋缸(圖10),用筆工致,極精微處仍可見細如毫發的線條,整個紋飾色彩勻凈,只有個別處有紅料微微暈散,這是極為難得的。在前朝的基礎上,雍正、乾隆兩朝制缸技藝有了更大發展。不但形制更大,而且彩繪的題材廣泛,有人物、山水、花鳥等;樣式更豐富,有繪畫式、圖案式。雍正青花三星圖缸(圖11),外壁通景式布局,繪壽星一手持杖,一手捧壽桃,福星懷抱童子,祿星持笏,三星笑容可掬,儀態端詳,周圍孩童吹笙、騎鹿,嬉戲于蒼松山石間。紅日高照,仙鶴、蝙蝠在祥云里飛翔。滿缸瑞氣祥和。雍正青花鹿鶴圖缸(圖12),通景展開儼然一幅水墨畫橫卷。以上兩缸畫面布局疏密有致,用筆或剛勁或柔婉,青花敷料染色清澄明快,特別是人物臉部刻畫精致,形象傳神,姿態生動。衣紋描法、松干松針、梅枝橫斜穿插及山石皴法,都不同于傳統青花匠師的技法,具有宮廷畫家的畫意,或出于他們的粉本。雍正豆青釉刻花云龍紋缸(圖13),先在坯體上刻紋樣,施豆青釉入窯燒成。青翠瑩亮的釉色烘托矯龍翱翔,祥云飄動,有立體浮雕素影浮瑩之美。此外,雍正、乾隆時還成功生產了仿官釉、仿汝釉、茶葉末釉、青金藍釉、窯變花釉(圖14)等各種釉裝飾的缸,展示了高超的制瓷工藝水平。
縱觀明清兩代龍缸的造型與裝飾:明代宣德龍缸凸起寬邊,直口外斜,壁斜直,淺腹。正統龍缸直口內斜,豐肩,深腹。嘉靖龍缸有宣德、正統式。明代龍缸裝飾均為紋樣式,構圖勻稱。繪制工謹,裝飾性強。龍缸風格古樸、敦厚。清代康熙龍缸斂口,圓腹近于缽式。風格圓渾飽滿。雍正、乾隆繼前規而趨于秀美。形制規整,胎釉純凈,裝飾豐富多樣,且充滿畫意,反映了時代的裝飾風尚。
三、唐英與“風火仙神”、“佑陶靈祠”
雍正六年(1728年)十月,內務府員外郎唐英抵景德鎮御窯廠署,佐理陶務。上任伊始,他“涓吉(選擇吉日),謁神祠”(唐英《火神童公傳》),即位于御窯廠儀門東側的“風火仙廟”、“佑陶靈祠”(圖15)。“顧瞻之下,求所為麗牲之碑,闕焉無辭。問神姓氏、封號,率無能知者,而《浮梁志》亦不復載?!焙髞韽纳窈笠崴丶译褐械弥裉枴帮L火仙”,姓童名賓,浮梁人。“萬歷間內監潘相奉御董造,派役于民。童氏應報火,族人懼,不敢往,神毅然執役。時造大器累不完工,或受鞭或苦饑羸。神惻然傷之,愿以骨為薪,丐器之成,遽躍入火。翌日啟窯,果得完器。自是器無弗成者……相感其誠,立祠祀之?!弊詈螅髡吒叨仍u價童賓舍身赴義的悲壯氣概:“物之成否,不關一人;器之美惡,非有專責。乃一旦身投烈焰,豈無妻子割舍之痛與骨肉鍛煉之苦?而皆在不顧,卒能上濟國事而下貸百工之命也,何其壯乎!然則神之死也,可以作忠臣之氣而堅義士之心矣”(同上)。事實上,“果得完器”不過是人們的良好愿望。但是,唐英寫下《火神童公傳》之后,童賓的英烈事跡在景德鎮廣為流傳。
雍正八年(1730年),在寺院墻隅有一只破損而棄置的萬歷青龍缸。“缸徑三尺,高二尺強,環以青龍四,下作潮水紋,墻口俱全,底脫”(唐英《龍缸記》)。唐英見之,派人抬至“佑陶靈祠”,“飾高臺,與(御)碑亭對峙?!庇靡夂卧??原來看到萬歷龍缸就聯想到火神童公?!吧w其人生所服習,死所裁決,雖歷久殘缺而靈所憑依,將在是矣。況此器之成,沾溢者,神膏血也;團結者,神骨肉也;清白翠璨者,神精忱猛氣也。其人則神,其事則創,其工則往古奉御之所遺留,而可不加之珍重乎?”(同上)
雍正九年(1731年)仲冬,唐英題寫青花“佑陶靈祠”瓷匾(圖16),鑲嵌在廟墻門額上。匾長135厘米,寬43.5厘米,厚9厘米,分為四塊。在坯體上刻畫字的輪廓凸出,填青花料燒成。匾四周青花繪纏枝蓮,釉里紅寫印文,引首印“古柏堂”,款下二印“唐英之印”、“俊公”。
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依《陶冶圖》撰《圖說》二十條?!办肷癯暝浮睏l云:“景德一鎮……民窯二三百區,終歲煙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數十余萬,靡不藉瓷資生。窯火得失皆尚禱祀,有神童姓,為本地窯民,前明制造龍缸,連歲弗成。中使嚴督,窯民苦累,神躍身窯突中,捐生而缸成。司事者憐而奇之,于廠署內建祠祀焉,號曰‘風火仙’。迄今屢著靈異,窯民奉祀維謹,酬獻無虛日,甚至俳優奏技數部簇于一場。”此后演化為每年舉行的“暖窯神”活動,形成延續二百年的風俗。廟內有楹帖云:“風也火也,福一方寶地;仙乎師乎,佑萬世陶民?!狈从沉司暗骆偳f陶工對“風火神”的敬仰。1952年“風火仙廟”改為工人文化宮,1961年夷為平地。
四、 余論
在景德鎮制瓷史上有兩個人值得我們對比討論,他們就是潘相與唐英。
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江西礦稅使、太監潘相兼理景德鎮窯務。燒造龍缸時,因器大難成,眾工鞭之下,發生童賓以骨為薪的慘禍。到三十年(1602年)潘相在“饒州橫恣激變,致毀器廠。(潘)相誣奏(饒州府)通判陳奇可不能捕救,得旨系逮”(《明神宗實錄》)。三十四年(1606年)三月,潘相以礦撤觖,望移往景德(同上),“專理窯務。潘相好興作,擬宸內,委廠事于官吏。下不堪命,人情洶涌。臺省交章糾相”(見乾隆《浮梁縣志》)。閹豎擅威,眾工不堪欺壓,義憤填膺,群起抗爭,這在御窯廠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古人云:“多陵(欺壓)人者皆不在(沒有好下場)”(《左傳》)。但是,城狐社鼠有所憑恃,故除之猶不易也。最終,萬歷朝燒制大龍缸沒有獲得成功,連皇帝陪葬的龍缸還是嘉靖時代的產品。
唐英初到廠署,感到“陶固細事,但為有生所未經見”,陶務諸作,茫然不曉,“日唯諾于工匠之意旨,惴惴焉,惟辱命誤公之是懼。用杜門,謝交游,聚精會神。苦心竭力與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瓷務事宜示諭稿序》)。之后“頗有得于抽添變通之道”,“可出其意旨唯諾夫工匠”,于陶瓷工藝方面“往往得心應手”。對于工匠“賞勤儆怠,矜老恤孤,與夫醫藥棺,拯災濟患之事,則又仰體皇仁寓賑貸于造作中之圣意,此微末小臣盡力宣勞之職也”(同上)。唐英“深悉浮邑之苦,盡革前明之弊……惟鑒前此董理陶事者之失,冰兢自持”(唐英《重修〈浮梁縣志?序〉》)。他以犬馬報主的忠誠,“報酬事業榷陶中”,不忘“跳窯事件”的慘痛教訓,弘揚童賓舍身赴義的崇高精神。珍護萬歷損器,傳承“火神”的精忱猛氣。這樣,御窯廠內營造出新的生產氛圍。乾隆七年(1742年)奉造御制詩轎瓶時,“時當歲寒,例停工作,眾工一經鳩集,歡忭兮來”(唐英《恭紀御制詩碑后,敬賦小詩識事》)。唐英引領眾工匠取得多項陶瓷工藝的新成果。有人贊譽“唐窯”:“龍缸、均窯,追絕業,復古制”(李紱《陶人心語?序》)。《景德鎮陶錄》云:“自國初燒造龍缸未成,至唐窯始復其制,搭民窯燒”(當然,康熙時已有龍缸佳器)。唐窯制瓷工藝達到歷史高峰。
篇3
俗話說:"玉米是個大肚漢,能吃能喝又能干"。玉米在追施時堅決杜絕“一炮轟”、只追氮肥的現象,要根據示范區測土化驗結果實行平衡配方施肥,不僅重施氮肥,而且要配合磷鉀肥和微肥,依據輕施提苗肥、早施攻桿肥、重施攻穗肥,補施攻粒肥,分次追施。采用分次追施較"一炮轟"、單施氮肥增產10%以上。重點示范區的施肥技術如下:
一、玉米施肥技術
1、攻穗肥。播種后45天左右,株高120厘米左右,追施攻穗肥。此期正是玉米生長最旺盛的時期,是決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關鍵時期,需肥量最大。這次追肥占總追肥量的50~60%,最好選用碳銨或尿素。畝追碳銨65-80公斤或尿素25~30公斤,追在寬行中間,追遠不追近。
2、攻桿肥。在播種后25天左右,苗高一尺時,追施攻桿肥又叫拔節肥,能夠促使中上部葉片增大,延長下部葉片的光合時期。這次追肥占總追肥量的20~30%,可畝追適合各區專用BB肥30~40公斤。也可畝追尿素10~15公斤,過磷酸鈣20~35公斤,氯化鉀10~15公斤,硫酸鋅2公斤。寬窄行播種的田塊,追肥要追在窄行中間,追近不追遠。
3、攻粒肥。播種后60天左右,在玉米抽絲始期,追施攻粒肥,可以預防玉米后期脫肥,但用量不能太大,只占追肥總量的10~20%。畝追尿素6~8公斤。
玉米的這三次追肥時期可以簡單地記為:頭遍追肥一尺高,二遍追肥正齊腰,三遍追肥出"毛毛"。另外,在玉米抽雄開花后,要進行根外追肥,一般每畝用0.4~0.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150~200斤噴施莖葉,可以顯著提高粒重。
二、玉米病蟲害防治措施:
近幾年來,玉米病蟲危害呈逐年加重趨勢,已成為玉米生產上的主要限制因素。
1、苗期
苗期的蟲害主要有地下害蟲、薊馬、粘蟲和紅蜘蛛薊馬常群集在玉米心葉內進行危害,玉米被害后葉片上出現黃白色斑紋,嚴重時葉片扭曲畸形。粘蟲是一種“暴食”性害蟲,主要以幼蟲咬食葉片進行危害,發生重時能將莖葉全部吃光。小地老虎常潛伏在苗心,葉被害后呈缺刻或僅留表皮成透明孔洞。3齡以后躲入土中,晝伏夜出,能將玉米嫩莖從基部咬斷。
防治方法:可采用50%辛硫磷乳油、50%甲胺磷乳油1000倍、10%菊馬乳油2000倍,或25%快殺靈每畝70~80毫升加水40公斤噴霧,防治薊馬和粘蟲。地下害蟲的防治,可將所有種子于播種前一天,用50%辛硫磷乳油50ml,加水1.0升混均后,均勻噴灑在20公斤的種子上,陰干后播種。地老虎的防治可采有50%辛硫磷每畝0.2~0.25公斤,兌水400~500公斤順壟灌根;50%辛硫磷或90%的晶體敵百蟲0.5公斤加水稀釋,拌碎鮮草50公斤,于傍晚撒于玉米苗附近,連撒兩個晚上。紅蜘蛛發生的最根本條件就是干旱,越旱越嚴重。因此,要適時適度澆水??捎?0%三氯殺螨醇乳油、73%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噴霧防治。
2、苗期的病害主要有粗縮病和缺鋅癥
粗縮病多在玉米5~6葉時出現,病株葉色濃綠,葉片寬、短、硬、脆,且密集叢生,植株生長緩慢、矮化,是由帶毒灰飛虱傳毒使其發病。灰飛虱一般生活在雜草多的地方,因此,在小麥一噴三防時,要將田埂、地頭、路邊的雜草統一噴灑,以殺傷蟲源。也可用1.5%的1605粉3~3.5公斤加10~15公斤土,在玉米出苗前,撒到點種的玉米行內,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減少傳染源。
玉米缺鋅的典型癥狀是:幼葉基部和中部出現黃色條紋,這些條紋的寬度不斷擴大,并逐漸集中到葉片中脈兩側,葉片其它部分仍顯綠色.一般在玉米幼苗20-40厘米時出現。缺鋅癥每畝可用0.2%-0.3%硫酸鋅溶液25-30公斤在玉米4-5葉期葉面噴霧防治。
3、心葉末期和穗期
3.1主要害蟲有玉米螟和蚜蟲等
玉米螟可造成玉米花葉、鉆蛀莖桿、危害雌穗和雄穗。玉米螟的防治應掌握在心葉末期,采用“三指一撮”法,用1.5%辛硫磷顆粒劑按每畝1.5~2公斤用量丟心,防治效果明顯。也可用菊酯類農藥兌水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劑1000倍液,摘掉噴霧器的噴頭,將藥液噴入心葉叢中。對于蚜蟲,抽雄和剪雄在一定程度上可減輕其危害,也可用40%樂果乳油或10%吡蟲啉1000倍液噴霧防治
3.2主要病害有:紋枯病、黑粉病、和大、小斑病
紋枯病發病的部位主要是葉鞘和果穗,其次是莖桿。葉片發病后,初為淡褐色斑塊,有時呈水漬狀,病害先從基部葉鞘開始,逐漸向植株上部發展,當病害發展到果穗后,穗苞上也形成云紋狀大塊病斑,不久,上部莖葉即會全部枯死,以后整個果穗干縮。玉米大斑病發生在生長后期,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大而少,嚴重時全田一片枯黃。玉米小斑病在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生,危害葉片、葉鞘和苞葉。玉米黑粉病在受害部位形成灰包,外包灰白色薄膜,薄膜破列后散出黑褐色粉末,具有傳染性。
防治方法:黑粉病的防治,可采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150克,加50公斤種子拌種預防。如發現田間有發生黑粉病的植株,應急時拔除。在葉斑病發病初期,及時摘除下部2~3片病葉;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紋枯病和葉斑病。
篇4
【芍藥花簡介】芍藥,別名將離、離草,是芍藥科芍藥屬的著名草本花卉。其在中國的栽培歷史超過4900年,是中國栽培最早的一種花卉。芍藥可分為草芍藥、美麗芍藥、多花芍藥等多種品種。芍藥花瓣呈倒卵形,花盤為淺杯狀,其根制成中藥具有鎮痙、鎮痛的藥用價值。位列草本之首,其被人們譽為"花仙"和"花相",且被列為"六大名花"之一,又被稱為"五月花神",因自古就作為愛情之花,現已被尊為七夕節的代表花卉。另外,芍藥在紅樓夢中是一種重要的花,史湘云醉眠芍藥茵是紅樓夢中最美麗的情景之一。
1、芍藥像故鄉的小姑娘,從小就吃苦耐勞。它們不計較土地的肥沃和貧瘠,不計較雨水的多少,不論把它種植在哪里,它們都以頑強的生命力發芽、長葉、抽條……
2、芍藥的芽兒破土而出,嫩嫩的、尖尖的、紅紅的,家鄉的大地像鋪上了一塊塊黃底紅花的大地毯。
3、4月份,一株株芍藥都長了四五十厘米高,干粗葉茂,一顆露珠兒大小的花蕾綻在枝頭上,和煦的春風吹過,蓓蕾一顆顆都長大了,露出了笑臉,粉紅色的花瓣兒裂開了。
4、芍藥花開了,粉紅色的花瓣兒映紅了小姑娘的臉,映紅了火熱的農家生活。一群小姑娘在田間小憩,憧憬著豐收的美景。
5、芍藥花的花期在5月,比牡丹晚開,恰值牡丹花謝才開,俗稱"氣死牡丹".它是多年生宿根草本,具肉質根。莖叢生,高50cm-100cm.二回三出羽狀復葉,小葉通常3裂,長圓形或披針形,葉脈帶紅色。花單生于莖頂,花梗長,花色有白、黃紫、粉、紅等色,少有淡綠色,花形變化多,有單瓣、重瓣之分。
6、芍藥花開了,一群群勤勞的小蜜蜂,提著小花籃兒,飛進飛出,忙著采花蜜。那嗡嗡的叫聲,合成了一支勞動的交響樂。
7、芍藥花的葉子張開了,綠油油的,上面還掛著一滴露珠。仔細一看,葉子中間還藏著許多小花苞。
8、芍藥花開了,濃馥的清香溢滿窗明幾凈的臥室,溢滿歡樂的農家小院,溢滿故鄉的大地。芍藥花開了,一群群勤勞的小蜜蜂,提著小花籃兒,飛進飛出,忙著采花蜜。那嗡嗡的叫聲,合成了一支勞動的交響樂。芍藥花開了,粉紅色的花瓣兒映紅了小姑娘的臉,映紅了火熱的農家生活。一群小姑娘在田間小憩,憧憬著豐收的美景。
9、四月份,一株株芍藥都長了一尺多高,干粗葉茂,一顆顆露珠兒大小的花蕾綻在枝頭。和煦的春風吹過,蓓蕾一顆顆都長大了,露出了笑臉,粉紅色的花瓣兒裂開了。家鄉的黃土地很快被一塊塊綠底紅花的大地毯覆蓋了。一群群農家小姑娘穿紅戴綠,來到芍藥地里拔草。各色的蝴蝶也紛紛飛來玩耍。遠遠望去,分不清哪是花,哪是蝶,哪是小姑娘。
篇5
據我了解,扶桑花產于我國福建、廣東、四川等地。在我國養殖的范圍很廣,不僅南方有,在寒冷的北方也有。
我曾去過東北的哈爾濱和齊齊哈爾,驚異地發現,當地多數居民家里的陽臺和窗戶臺上均能看到扶桑花那倩麗的身影和盛開的情景。屋里有鮮花綠葉,外邊飄著鵝毛大雪,仿佛同時能看到到兩個季節的風景,這是一幅多么美麗而奇妙的畫卷?。∧戏降膹V州和上海將此花作為庭院綠化的樹種之一,很少有人在室內養了。扶?;ㄟ€受國外養花愛好者的喜愛,如馬來西亞、蘇丹等國將扶?;ǘ閲ā7錾;ǎ瑒e名朱槿、大紅花、朱槿牡丹等。為錦葵科常綠大灌木。莖直立而多分枝,樹冠遠方形,高可達6米。葉互生,闊卵形至狹卵形,長7~10厘米,具3主脈,先端突尖或漸尖,葉緣有粗鋸齒或缺刻,基部近全緣,禿凈或背脈有少許疏毛,形似桑葉?;ù螅邢麓够蛑鄙现?,單生于上部葉腋間,有單瓣、重瓣之分;單瓣者漏斗形,通常玫瑰紅色,重瓣者非漏斗形,呈紅、黃、粉、白等色?;ㄆ陂L,朝開暮落,落又復開,頻開不厭,幾乎占有四季的春光。花大色艷,花開量多,夏秋最盛。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三?扶?!罚骸胺錾.a南方,乃木槿別種。其枝柯柔弱,葉深綠,微澀如桑。其花有紅黃白三色,紅者尤貴,呼為朱槿?!?/p>
明?徐渭《聞里中有買得扶?;ㄕ摺吩娭唬骸皯泟e湯江五十霜,蠻花長憶爛扶桑?!薄?梢姶嘶▽偕掀?,古人也很喜歡。 我剛開始養扶桑花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那會兒,我才20多歲。記得那年跟朋友要了兩棵小花苗,剛長三四根須,有四五個葉片。為了栽培花苗,我上街現買了兩個深黃色的花盆,盆上寫著“花香”兩個字,挺漂亮的。盆買來之后,從我們家跟前的菜園子,挖了兩鍬土,還對了點農家肥,便栽上了。當時,顯得花小盆大很不對稱。放在一樓寢室向陽的窗戶臺上,幾天就給澆點水。養幾個月之后,花就長起來了,而且長得有一尺多高,葉片翠綠,給我居住的斗室帶來了綠色和生機。每天我下班回來后無數次地去觀賞她,好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經過幾個月的精心養護,到了夏天已經含苞待放了。接著沒有過多久,滿枝頭開著重瓣紅黃兩色花(一盆紅一盆黃),很像洛陽的大牡丹花。誰看見都說,這花真好看!到了冬天,我就把花移到陰面的屋子里,使它冬眠(其實不冬眠也可以)。過完春節,天暖和之后,便又放回向陽處。大概養了三年,樹冠有一米多高,每年夏天都開花。后來,我從白城搬前郭時,因攜帶不便,送給鄰居了。當時很不情愿,也算是忍痛割愛吧。
搬到前郭后,很想再弄一盆扶?;?,然而一直沒有碰見品種好的。今年春天,去早市閑逛,無意中看見有兩份賣扶?;ǖ摹N易叩礁皢枺骸耙慌瓒嗌馘X?”賣主說:“10元一盆。”“花是什么顏色?”“是紅色的?!薄盎ㄊ侵匕?,還是單瓣?”“是重瓣的?!甭犓@么一說,我當時就很興奮,在心里想:終于又找到重瓣扶桑了。我順手從兜里拽出一張10元錢的票子遞給她,把花捧回了家。把花拿來后,換了一個大點的盆,在盆底埋了許些腐殖的肥料,擺在書房的窗戶臺上。今年的國慶節過后,花枝上就有綠豆那么大的花蕾了?;ɡ僖稽c一點逐漸長大,到了元旦的前兩天,花蕾終于張開“小嘴”,等待開放。元旦那天,花枝上的四朵花蕾同時綻放了,真可謂“可見萬木盡凋零,獨見繁枝新爛漫。”好像這幾朵花刻意就等著新年的到來。
紅、黃兩色大花,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很鮮艷,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它的象征意義是富貴榮華,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過的紅火。
篇6
一、記住長度的單位及進率,記住常用單位的國際通用符號.
在物理課(練習、作業、考試中)要使用國際通用符號,不要再寫漢字.
二、認識刻度尺,看清楚它的零刻度線、量程(測量范圍)和分度值(最小刻度值).
圖1是一種學生用尺.零刻度線不在尺端,量程是30cm(厘米),分度值是0.1 cm(1mm,即1毫米).確定刻度尺的分度值,一要靠生活經驗,大家對1m、1dm、1cm、1mm(以及1市尺、1市寸、1市分)的大致長短,要心中有數;二要會看尺.有的同學認為這尺上標有“cm”的字樣,它的分度值就是1cm,這是不對的.要將尺上標的“cm”字樣與刻度線下標的數字合起來看:零刻度線之后標數字的第一條刻度線(長刻度線)下標“1”,和“cm”合起來,表示零刻度線和“1”刻度線之間的長度是1cm,而它們之間又分了10個小格,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才是這個刻度尺的分度值(也稱最小刻度值),是0.1 cm.
圖2是老式裁縫尺.零刻度線在尺端,量程是1市尺,分度值是1市分.
圖3是裁縫卷尺.零刻度線在尺端,尺端固定有金屬片,起保護作用.一面是公制,量程是150cm;前10cm的分度值是0.2cm,后面部分的分度值是0.5cm.另一面是市制,量程是4市尺5市寸,分度值是1市分.
圖4是鋼卷尺.零刻度線在尺端,尺端固定有金屬片,起保護作用.量程是3m(也有量程是2m的,不必將尺全部拉出,可由卷尺外殼上的數字得知),分度值是0.1cm.
圖5是體育課上用的皮卷尺,量程也可由卷尺外殼上的數字得知,(如有量程是15m的)分度值是1cm.
三、要分清日常生活測量和物理測量.
舊時到布店買布,售貨員用竹尺(或木尺)量布是最典型的日常生活測量,這種測量至少有三點不符合物理測量的要求.一是測量工具和記錄(報數)用市制單位(市尺、市寸),物理測量要用國際單位.二是測量數據(所買布料的長度)大于刻度尺的量程,售貨員采用分段測量(一尺一尺地量)的方法,這在物理測量中是不允許的.物理測量中選用測量工具或測量儀器的量程必須大于要測量的物理量,比如在工廠量大的零件要用大的量具,而不能用小量具分段量.分段量造成的誤差,會使各零件難以組裝.這一點,對于電學測量更為重要,將量程小于電路電流的電流表接入電路,會燒毀電流表.三是只有可靠數字,即準確數字(幾市尺幾市寸),而沒有不可靠數字,在這里就是估計數字(不足1市分的幾市厘).
四、要分清誤差和錯誤.
任何測量都有誤差.誤差是在正確使用測量工具、準確讀數的情況下,仍然不能避免的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誤差不能消除,只能盡量減小.誤差有兩種,一種是由測量工具的精確程度、測量方法、測量原理等引起的誤差.使用分度值是1cm的皮卷尺,只能精確到1 cm,必然存在0.5 cm左右的誤差;使用分度值是0.1cm的鋼卷尺,就能精確到0.1 cm,測量工具引起的誤差就控制在0.05 cm左右;使用分度值是0.01cm的游標卡尺,就能精確到0.01 cm,測量工具引起的誤差就控制在0.005 cm左右.要減小這種誤差,可以選用更精確的測量工具,或采用更精確的測量方法.但再精確的測量工具,也有其分度值,小于分度值的部分,仍然要估計,所以這種誤差只能盡量減小而不能消除.另一種誤差是由測量的人引起的.由于不足分度值的部分要估計,而每個人的估計情況不同,同一個人每一次的估計又有不同,所以這種誤差同樣不可避免.要減小這種誤差,就要進行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數字包括可靠數字和不可靠數字,可靠數字是根據測量工具的分度值所能讀出的,不可靠數字包括估計數字.測量結果必須有不可靠數字,并且只能有一位不可靠數字.例如測量結果是27.3mm,其中27是可靠數字, 3是不可靠數字,mm是單位.
錯誤是因“違章操作”(如課本第8頁圖1-5乙、第9頁圖1-7所示)或讀數、記錄結果時粗心等原因造成的,反映在測量結果上,常常是可靠數字部分出現偏差.錯誤是可以避免的,也是不該發生的.
課本第10頁練習2:“同一長度的五次測量結果記錄是: 17.82cm、17.83cm、 17.81cm、17.28
cm、17.81cm.這五次測量記錄中有一次錯了,哪個數值是錯的?”顯然,第四次測量記錄17.28cm是錯的.另四次只差在最末一位數字,源于估計的誤差,而17.28cm與其他幾次測量記錄相比,差在可靠數字的毫米位.
五、正確處理求平均值.
上面這道題若是加一問:“正確的測量結果是多少?”就要由四次正確的測量記錄求平均值,即(17.82cm+17.83cm+17.81cm+17.81cm)÷4=17.8175 cm.怎樣表示這個平均值呢?有的同學認為既然已經除盡了,就應該全寫上,于是記為17.8175 cm.這是不對的.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是為了減小估計引起的誤差,測量中并沒有采用更精確的測量工具,因此不能提高測量結果精確程度的等級,即仍然是精確到0.1cm,后面要有并只能有一位不可靠數字.所以總共是四位數字.若是記為17.8175 cm,就是精確到0.001 cm,這不是使用分度值是0.1cm的刻度尺所能達到的.有的同學認為,既然結果是四位數字,除到第四位就可以了,結果記為17.81 cm.這也是不對的.正確的方法是除到第五位,然后四舍五入,記為17.82 cm.
六、掌握測量對象末端對準刻度線時的估讀方法.
物理測量及記錄的要求是統一的,測量對象的末端對準了某刻度線,也要估讀,測量結果也要有一位不可靠數字.如圖6.
這時,估計數字應是0,結果記為2.10cm.有的同學認為小數末尾的零沒有意義,記為2.1cm,這是不對的.這樣,最末的“1”就成了不可靠數字,顯然不符合所用刻度尺的準確程度.有的同學認為小數末尾再加一個零,也沒有關系,記為2.100cm,這也不對.這樣,表示小數點后第一個零是可靠的,顯然與所用測量工具的分度值不符.測量結果并不是數學意義上的數字,不能在小數末尾添零,也不能隨便去掉末尾的零.
七、要知道“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的條件.
刻度尺多種多樣,按分度值分,大體有1、2、5三種.如圖1的學生尺、圖4的鋼卷尺,分度值是1mm,圖6的皮卷尺,分度值是1cm,屬于分度值是1的;圖2的裁縫卷尺(公制部分)前端分度值是2mm,屬于分度值是2的;后面部分分度值是5mm,屬于分度值是5的.
同學們平時用得較多、讀數也最容易的是分度值為1的刻度尺.初中物理要求同學們能熟練使用這種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也是針對這種刻度尺而言的.這一點對于分度值是2和5的刻度尺并不適用.關于使用這兩種刻度尺的估讀和記錄,以及使用其他測量工具、儀器(如電流表)的估讀問題,初、高中階段均不做要求.(前面所說的“不可靠數字包括估計數字”,而不說“不可靠數字就是估計數字”,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八、掌握選取測量工具的原則性和靈活性.
選取測量工具不是越精確越好,而要看測量需要達到的精確程度.正如舊時所說“衣不差寸,鞋不差分”,裁衣精確到寸就可以了,買鞋就要精確到分.搞裝修,量房間的長、寬,用皮卷尺就可以了,安玻璃就得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
篇7
適齡男子都要服徭役
你可能聽說過秦朝舉國皆兵,其實當時實行的是“民兵制”。每一位身高、年齡達到標準的青壯年男子都會被官府記錄在案,編入“役籍”,也叫“士伍籍”,這一程序叫“傅籍”。人們平時在家耕種,當國家有戰爭或要建設大工程時,官府派出鄉一級的部吏、里一級的里典,對照役籍名冊,征發那些“當徭”的青壯年,打完仗、服完役之后再回鄉。入伍、服役的期限和次數,視需要而定。
征召服役的年齡標準有滿15歲、17歲、20歲、23歲等多種說法。比如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出土的秦簡顯示,墓主人“喜”生于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第一次服役,按“出生當年就算一歲”的計算年齡習慣,他是從17歲開始服役的。
身高標準則有滿六尺、六尺六寸或者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等多種說法,秦朝的一尺約合如今23厘米,六尺六寸約合1.5米。怎么這么矮?考慮到當時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人們的個子可能普遍不高。
個別情況可以免服徭役
也有免除徭役的情況。爵位達到二十級軍功爵中的第四級“不更”,就可以不受征發;學室弟子,就是公務員的培訓生,也可以免除徭役。有時官府還會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允許“復”(免去徭役)。秦始皇巡狩那些年,曾分別遷徙一批百姓到瑯琊臺、麗邑、云陽,或許是出于補償、優待,允許這些移民“皆復不事十歲”――十年內不用服徭役。
此外,“老”(老人)、“小”(孩童)、“癃”(殘疾人)也可以免于征發。只不過,不要幻想偽裝成這些人來逃避徭役,因為這叫“?。ㄔp)偽”。按照相關法律的規定,已成年的兒童卻不上報的、逃避傅籍的、虛報殘疾的,里典、伍老都要被罰剃掉胡子;假如你謊報年齡,宣稱自己已達到免除服役年齡,要被罰兩套鎧甲。
如果想逃避服役,買通負責戶籍的里典、伍老,請他們幫忙隱瞞行不行得通?對不起,秦朝法律規定,如果他們知情卻不舉報,同樣各罰一套鎧甲,和你編入同伍的其他人也每家各罰一面盾牌,更要命的是,你們所有人都要被流放。瞧瞧,打擊面這么廣,誰會甘愿被重罰來替你瞞報?
報到后就趕緊趕路吧
好了,知道了這些,穿越到秦朝,正值青壯年的你就老老實實地服役吧。你和同伴被里典帶到縣城――沛縣,由一位亭長接管。此公有一副很氣派的大胡子,頭上戴一頂竹皮冠,但是滿臉痞氣,他自稱姓劉,要求你們馬上動身,不得延誤。你滿心不樂意地問,不先歇一天嗎?于是他列舉律條讓你閉嘴:朝廷征發徭役,如果因為疲勞而不走,他這個亭長就得被罰兩套鎧甲。所以征發的人數夠了之后,就應盡快帶到服役地點。
這一路你們走得人心渙散,不斷有人逃亡,這讓劉亭長大為光火。秦朝有兩種逃避徭役的罪名。一種叫“逋(bū)事”,就是拒絕去服徭役地點報到,逃亡者被抓住后將被罰“笞”五十下。眼下這種情況屬于第二種罪行“乏徭”,是指在已經接受了上級的面試,和其他更卒一起坐上了車、吃了口糧,甚至趕到服徭役地點之后的逃亡,官府抓到后會笞打更甚。
對劉亭長來說,他必須親自將這些逃亡者一一緝拿歸案,或者至少由親友代為緝捕,才能免去罪責。遇到這樣的情況,有的亭長自知沒能力緝拿逃亡者,索性召集大家喝頓酒,宣布自己也準備亡命天涯――是的,這就是歷史上劉邦落草的原因。
好好干,保證工期和質量
經過長途跋涉,你終于來到了北疆。眼前黃土漫天,定睛一看,一道夯土長龍朝著天邊延伸得無邊無際,那就是萬里長城。而你的任務,就是修建長城。
什么,你說長城不是磚壘的嗎?你所熟悉的、如今還聳立在京郊的磚石長城是明長城,秦長城是夯土筑成的,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打,如今的它只剩一些殘骸了。
趕緊干活吧!夯土的時候,你需要和“同事”在選好的位置,把一塊塊木板拼起來,組成狹長的方框,為了防止方框移動,還要在木板外用木桿將它固定住。方框里盛滿土之后,就要掄起夯杵,照著土堆一頓猛砸。等這些黃土被夯得硬邦邦了,這段城墻就算完工了。
怎么,你懷疑夯土城墻的質量?多慮了,它的壽命或許不如磚石墻,但防御力確實不錯――夯土墻不會滲水,也經受得住石塊的轟砸。魏國大梁城的城墻同樣是夯土制成的,秦軍滅魏時掘開鴻溝的水來淹城,浸泡了三個月才使城墻垮塌。
當時對工程質量的要求極嚴。首先,工頭“司空”必須保證工期,他本人承擔著重大責任。當時的《徭律》規定,如果開工前他對工程所需勞動力估算有誤,造成施工時間超期兩天以上,他就得因為“不察”而受罰。
徭役結束后,官府還要對工程進行驗收。你也要對自己修建的這段城墻的質量承擔責任,保修期至少一年。其間如果城墻出現問題,司空和你就都有罪,你會被抓回來進行維修,保修期可不計入服徭役的時間。
在這樣的要求下,你們修建的工程質量極高。由于夯土夯得實在太結實,蒙恬北擊匈奴之后修的由陜西通向內蒙的直道,殘存路段至今都長不出草來;靈渠用了兩千年,現在基本還保留著原貌。
服役期間,并不會被無故虐待
此刻的你可能沒有“萬里長城有我功勞”的自豪,繁重的體力勞動和工頭兇狠的皮鞭使你生不如死,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對遠方的妻子――孟姜女的思念。這天,你終于像一匹精疲力竭的老馬那樣倒下,慘無人道的工頭下令把你埋進長城。失去意識之前,你用盡此生所有的氣力,喃喃道出一個名字:孟姜女……
喂,醒醒啊!你確定你穿越到萬喜良身上了嗎?就算你真是穿越去服徭役了,你的權益也是有一定法律保障的。
《秦律》對于死亡事件非常重視,規定如果有人自殺,家人或鄰居不向官府報告就擅自埋葬死者,罰一套鎧甲。這顯然是為了便利官府確認死因,以免另有隱情。
如果你覺得這只適用于普通民眾,你們這些更卒不在法律保護范圍內,不妨看看地位更低的“城旦”等勞改犯的境遇。《秦律》規定,如果城旦毀壞了公物,就要被工頭抽打,毀壞的公物每值一錢,就笞打十下;價值二十錢以上,就“熟笞之”,放手打個夠。
請注意,規定“可以打”恰恰反過來證明不能“隨便打”?!斗纱饐枴分杏袀€案例,一個工頭無故鞭打了一名勞改犯,導致對方逃亡,工頭因此受罰在官府服役,等待逃亡者被抓獲??梢?,《秦律》對刑徒勞改犯的人身權尚且有所保障,更別提對你們這些普通的服役者了。
為了防止工頭們、隨便支使你們,《秦律雜抄》甚至還規定,修城墻的人不用干其他工作,如果工頭敢支使你干別的,就得罰兩套鎧甲。假如你真的遇上這樣的黑心工頭,記住要向監御史舉報,由他來保障你的合法權益。
篇8
“養錦鯉其中一個最大樂趣是尋夢。賞錦鯉除可減壓之余,每一條魚也會給你一個夢,期望將來魚會變成怎樣,讓美夢成真?!?/p>
晚上九點,李智林駕車飛奔在北京京順高速路上,他要趕去機場接回錦鯉,這是他前幾天坐飛機專程去廣州訂的三尾錦鯉。
讓李智林如此牽腸掛肚的幾條魚并非是普通意義上的觀賞魚,它們是李智林經過無數次甄別遴選出來、耗資三十余萬元訂購的錦鯉,其中一條是價值高達二十萬元的昭和三色錦鯉。
愛上錦鯉
游艇、飛機、名車、豪宅……在這些代表奢華名詞的背后,是中國新富生活方式的浮世繪,當這些炫富名詞成為中國富翁的業余生活常態時,一些人開始漸漸退隱,轉而尋求更為內斂優雅的生活。
錦鯉于是開始登場,它依然奢華,但充滿情趣。它的昂貴表明這依然只屬于富有階層,它的優雅則為人帶來舒緩寧靜的內心。
“我只能算是初級錦鯉愛好者。八年前,給一個臺灣商人做設計時看到過錦鯉,從此就中了錦鯉的‘毒’,開始在魚缸里面養,可是總覺得不過癮?!崩钪橇终f。五年前,購置新居時,他特意挑選了一樓,在近二百平方米的住房辟出一塊地方做室內魚池。設計師出身的他,給自己設計起居室來,毫不含糊。他在客廳的一角,圍著廳中一個突出的直角,做了一個玻璃池。由于要圍住直角,無法做整體的玻璃池,他把玻璃和地面粘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L型,過濾是用一個水泵把水打上去,讓水從頁巖上流下來形成一個瀑布。“水流潺潺,美魚相伴,身居鬧市,卻有種身在鄉野的感受?!崩钪橇终f起來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每個季度,我都要飛到廣州去選幾條錦鯉回來,雖然每次空運都讓人擔驚受怕,但這也是養錦鯉的樂趣之一,看到自己喜歡的錦鯉經過長途跋涉終于來到自己身邊,心里會很滿足。”
李智林自己開了一家設計工作室,所存積蓄一部分用在了養錦鯉上?!皬馁徺I錦鯉,到喂養錦鯉的飼料,還有修繕這個玻璃池,前后幾年,花費大約有二百萬元吧。”其間,也遭遇過上好的錦鯉一夜暴斃的痛苦,也有養的錦鯉漸漸不盡如人意放生的惋惜,不過什么都比不過他坐在客廳,看著錦鯉在身邊悠然自得的快樂。
有內行人估計,李智林的這一池錦鯉應該價值有四百萬元。
游動的藝術品
據說在2006年北京舉行的一次錦鯉拍賣會上,一個參觀者忽然問:“這魚多少錢一斤?味道怎么樣?”引得周圍玩家哈哈大笑,拍賣師解釋說:“這是觀賞魚,不能吃,魚肉的味道還不如草魚呢。”而一尾“紅白丹頂”寓意鴻運當頭的錦鯉當時以99萬元的高價競拍。
一尾魚何來那么大魅力?或許還要從國人對魚的特殊情感說起。
據史書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楚襄王得知孔子喜得貴子時,便差人把自己的一尾愛鯉賜給了他,孔子為表達感激之情,遂為其子取名曰孔鯉。也就是說,錦鯉魚長久以來,都是達官貴人的“座上客”。
“一般的觀賞魚都是劃一的花紋,頂多只有雌雄之間稍有差異。然而錦鯉的花紋多變,幾乎沒有完全相同的花紋。因此,能令人覺得自己所擁有的錦鯉為全世界絕無僅有,更能滿足人的占有欲。如果說書畫古董是靜態美,那錦鯉之美就可說是動態的?!崩钪橇终f,“閑來無事,坐在客廳,聽一曲巴赫,再看著身邊悠然翩飛的錦鯉,那真是最好的享受?!?/p>
錦鯉不僅獨處時具有美感,群游時的美尤其絕妙。錦鯉色彩常受環境的影響。朝夕、晴雨、春夏秋冬等不同季節變換,能使錦鯉的色彩變化多端,因此更能勾起愛好者的興趣。錦鯉具有白、紅、青、黃、紫、藍、黑、金、銀等多種色彩,可以與錦繡綢緞媲美?!板\鯉的變異性很強,而且隨著飼養環境的改變,它也會變化出不同的色彩,隨時會給主人帶來驚喜也是它深受歡迎的一個原因?!北本櫽痧B殖場主人翁羽說。
翁羽介紹說,錦鯉的壽命很長,因此也被人稱為“游動的藝術品”。錦鯉壽命一般可達70年,稀有品種的壽命則超過百年。據記載,日本有一尾名稱“花子”的緋鯉,出生于1751年,死于1977年,共活了226年,見證了祖孫三代家庭的喜怒哀樂,可謂錦鯉群中的“老壽星”。
錦鯉之樂
當人們將幾十萬、上百萬元投到這些魚兒身上的時候,每個人懷著不同的心態和目的。不過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錦鯉的優雅與閑適能夠帶給他們心靈的寧靜與悠然。
“錦鯉通人性,如果我出差幾天,回來再到魚池旁,這些錦鯉都會很快聚攏過來,好像在問候我,那種被依戀的感覺很溫暖。”劉斯良有些不好意思,“這種感覺很久不曾有過。在商場上,我承認有時會寸土必爭,可是只要來到魚池邊,就覺得自己一下子放松很多?!?/p>
錦鯉除了色彩變幻無常的美麗外,它還有一個神奇之處在于:如果你在小魚缸里飼養它,它只會長到兩三寸長;如果你把它放到大魚缸或者小池塘中,它能長至六寸到一尺長;放進大一些的池塘,它能長到一尺半長;如果把它放進大湖之中,讓它不受限制地充分成長,有朝一日它可能會長到近三尺。錦鯉能長到多長,與池塘的大小有直接關系。
“錦鯉不僅以其美麗讓人愉悅,它們能讓我忘記煩惱,現代人的壓力太大了。”李智林邊說邊給池子里的錦鯉喂食,一把飼料撇下去,許多魚跳了起來,吃到食又“咕咚”一聲掉下水,畫面從剛才靜默的水彩畫變成了流動的3D畫面?!板\鯉有一種淡定的氣質,它游姿豪邁,從容不迫,頗具王者風范。”李智林有點開玩笑地說:“自從養了錦鯉之后,好像我的心氣兒也提高了不少,在生活中更從容了。家人常和我我開玩笑,說我變得和錦鯉一樣風度翩翩了?!?/p>
“億里挑一”的極品
據介紹,有眼光的投資人一般趕在小魚苗剛剛孵化出來就來選購。為了更有把握,許多人會購買7至8厘米的錦鯉苗,這個時候的錦鯉就能夠在花色和圖案上看得更清楚一些。小的魚苗5000元就能買1萬條,但花色和圖案精美的A級錦鯉一條就能賣幾萬元。
一般情況下,在1萬條錦鯉中,能達到C、D級的錦鯉有30%,能達到B級的有5%左右,能達到A級水平的也就是一兩條,剩下的全部是垃圾魚。而售價在幾萬元的錦鯉,在1萬條A級錦鯉中最多能選出一兩條。那些售價在幾十萬元的錦鯉,都是從上萬條A級錦鯉中精選出來的,1萬條A級錦鯉中最多能出現一兩條這樣的精品。據悉,錦鯉共有紅白、昭和、大正、黃金、白金等13個大類,顏色鮮艷,邊界清晰無過渡色、圖案精美的是其中的上品。
任何兩條錦鯉的圖案都不一樣,這使得錦鯉觀賞和收藏價值大大增加。而同樣的錦鯉在不同的人看來,意義會有差別,給出的價格也有不同。
北京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孫向軍介紹說,就像賽馬都有“家譜”一樣,那些售價在幾十萬元以上的錦鯉也都擁有自己的“家譜”。每條名貴的錦鯉都會有證書,顯示它的“血統”,證書上還會顯示它參加過哪些重大的評選會,獲得過什么樣的獎?!拔覀內ツ暧幸粭l錦鯉,本來是想做魚種用的,但是買家看上后非常喜歡,最后30萬元成交。這樣的錦鯉是可遇而不可求的?!?/p>
什么是錦鯉?
錦鯉是一種彩色鯉魚,因其魚體表面色彩鮮艷、花色似錦,故得其名。錦鯉是紅色鯉魚的變種。我國飼養紅鯉作為觀賞魚在明代已非常普及。紅鯉傳入日本后,日本人在飼養過程中發現這種鯉魚會發生色變,根據紅鯉容易變異的特點,經過選種,人工改良為緋鯉,培育出許多新品種,初稱“色鯉”、“花鯉”,后改稱“錦鯉”。1804年―1829年間,日本貴族將這種鯉魚移入庭院飼養,成為皇宮貴族的觀賞品,因此錦鯉又稱“貴族魚”。
錦鯉在出現緋鯉淺黃、別光等品種的基礎上,經進一步選育,到日本明治年間又培育出黃斑錦鯉,大正年間培育出大正三色,昭和年間培育出昭和三色等名貴品種。1906年日本又引進德國的無鱗“革鯉”和“鏡鯉”,與錦鯉雜交,培育出德國黃金、德國紅白、秋翠等革鯉品系的錦鯉。日本飼養錦鯉有200多年的歷史,至今,至今已培養出100多個品種的各色錦鯉。
怎樣選購錦鯉?
錦鯉要求體形端正,雄健,無外傷和出血等病狀,色澤要濃厚、純正,花斑如果形成具有一定藝術性圖案者更佳。此外,要觀察魚身上有無白點、白色絨毛、血絲和潰爛等病狀,再看胸、腹、尾鰭是否齊全,游動時是否歡暢活潑,有無翻滾、側臥、倒立或沉底現象。不健康的魚不能選。
篇9
有時候,我也會站在屋檐下觀看下雪,或者整個人走到院子里呆上一陣,我想讓伊犁的雪知道,這個冬天有我這樣一個人來到了這里,有我這樣一個人喜歡它們,喜歡呆在這里看它們漫天滿地地落。
這時候,往往連續一個星期―――甚至十天半月―――都沒有人在馬場的小路和野地上走動。房子外的溫度已經下降到零下20多度,連呼出來的氣息都結成冰了,但是我們的生活依然像所有的馬場人一樣清靜和休閑。那些日子,我常常一整天守候在保持著旺火的爐子前,時不時地翻動著上面烤著的幾片饃饃,或者躺在被爐火烘得熱乎乎的大炕上,一邊吃著烤熱了的饃饃,一邊看著電視,和他們東一搭西一搭地聊著話兒,也經常喝點兒散酒,有時是桑葚酒或者玫瑰香,小矮桌上的菜大都是入冬前十來天便已宰好臘干的鴨子或者鵝,有時也有羊肉,還有地窖里拿出的洋芋、青蘿卜和大白菜,明月或者她媽媽偶爾也會炒上一份大盤雞。通常和我一起喝酒談天的是老岳父和光旭,我常常在抿下一口酒夾了一塊肉之后,邊咀嚼邊悠閑地抬頭仰望房頂,這時候,我看見了屋頂灰黑的葦席和椽木,眼光往下時我又看見了墻壁上的石灰墻一窩一窩地露出的泥坯。我輕輕地撥著壁爐里的火,偶爾添加幾塊柴火或者牛羊糞餅,竟然感到十分自然和愜意。盡管冬日里沒有春天鮮艷的花朵,但是這溫暖的火就是好看的花朵,這里的維吾爾族人不是有一句諺語嗎,他們叫“火是冬天里的花朵”,比喻多么形象,也多么準確。冬天燒火爐的感覺比城里放暖氣的感受不知要好多少,暖氣盡管很方便,但是房子里太干燥悶熱,燒火爐的時候,爐上放著一壺清水,房子暖和的時候,壺里的水也“噗噗”地開了,水沸騰后彌漫的蒸汽正好中和了房子里的干燥。就是燒火爐吧,也有燒煤炭和燒牛羊糞餅的區別,燒煤炭空氣帶著一種硫味兒,有點難聞,還容易不安全,燒牛羊糞餅呢,房子里彌漫著一種淡淡的草熏的味兒,牛羊糞餅慢慢燃燒分解,給溫暖的家再增添一股自然溫馨的氛圍,這氛圍又讓我們懷想家園是多么避世遙遠,讓我們想起一些原初的東西。按照李奧帕德的自然沉思,如果你不記得暖氣來自何處,最好的辦法就是將一塊劈開的好櫟木放在壁爐的柴架上。盡管我的城里惡習不會到達如此地步,但我也的確這樣做了。偶爾我還會走出房門踩著嘎沙沙響的厚雪去院里提水,手里拿著點燃的柴火先把被冰封凍的水龍頭烤暖,接著擰開開關便看到了白花花的水流,伴隨著嘩嘩嘩的流水聲。
這一年,新房子還沒有蓋。新房子蓋好已經是兩年后的事情了。而我們那時候住的房子在馬場上的確屬于比較破舊的房子之一,但是因為我們在這么寒冷的冬天從遙遠的南方回來了,老老少少一家人聚合在一起,歡聲笑語就是一種暖流,所以冬天雖然寒冷,房子雖然破舊,但是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一種幸福和溫暖。
這年冬天,這樣悠閑的日子我們只度過了兩天之后,便感到了房頂上的沉重壓力―――厚厚的積雪已把葦席和泥土混雜成的房頂壓得沉甸甸的,大家都有一種擔心,害怕雪再大會把泥土培成的房子壓塌了。幸好第三天雪變小了,變成了星星粒粒稀稀落落的小冰晶,時而也全部顯停,這時候,我們便走出房子來瞧瞧。我們看見,高高的雪堆滿了磚砌圍墻,像一夜之間誰給我們加了一道白色掩體,足足有十五厘米高。院子里的積雪已大約有兩尺多厚,雪凍成的冰凌倒掛在果樹枝上,倒掛在房檐下,房子頂上的積雪也有一尺多厚,是該掃掉房頂上的積雪的時候了,要不,雪再下大屋子就有倒塌的危險,老人還告訴我,有幾個懶人,雪在房子頂上積壓很厚的時候沒有掃掉,雪化了草泥做的房頂上雪水全滲進了房子。這時候,我們 必須首先保住整座房子,辦法是戴上棉手套,先拿來梯子直靠房頂,然后爬上去用木推子推,再用掃把掃。那天,我和光旭、天祥都上了房頂,岳父母和明月繞到后院墻邊,岳父母在房子底下看著指揮,明月也上了一把梯子,把我們推過去的積雪用木鏟子鏟下來,然后再用大掃把清掃干凈。推下的雪堆在抵地時發出“砰砰”的聲音,每推下一堆都有一種輕松感。這一次,我們從房頂上鏟下掃下來的積雪成了一道足有1米寬、2尺高、30米長的銀色長城。接下來便是爬犁子在發揮作用了,銀色長城被爬犁子一趟又一趟地推運到院門外,終于與院子里的積雪基本持平。
我們在房頂上掃雪的時候,四周的鄰居也在房頂上勞動著,互相之間說笑,討論著這雪下得多大積得多厚,一堆一堆的雪在落地時發出“砰砰”的聲響,四面都聽得到,因為四面都有人在掃雪推雪。本來還覺得冷的身體,半個小時后就微微發熱,看著雪,聞著雪,推著雪,呼吸著大平灘加烏爾山上吹下來的清涼新鮮的風,只覺得頭腦清爽,精神振奮。若干年后我很難再掃一次雪了,因為許多時間都在南方,冬天的時光很難再看到雪,但是在寒冷的冬天里爬上房頂掃雪,左鄰右舍談論著雪,聞著雪的味道,看著雪的飛揚,吹著天山雪風,那是多么值得留戀的一幕?。?/p>
房子的危險解除了,下一步便是打掃門前的積雪,一直掃到院門口,沉重的積雪在掃雪板的一推一掃的連續動作下終于挪到兩邊,在院門口回頭看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發現有一條銀渠一樣的小路直通門口。接著,我們又從院門口掃到廁所,為的是減少我們如廁的麻煩。
接下來,便是開通屋外的道路了。拉開院門,我才看見積雪已經把門封到了門的一半高,雪墻外的路上已經有幾個鄰居在自家院門前鏟雪,他們揮舞著鐵锨揚雪的手臂一上一下地動作著,活像一場熱火朝天的勞動。門口的雪還很暄,不怎么瓷實,幾個人從院門口往外,居然出一條雪道,最終也把路連通了。然后,我們一人一把鐵锨,把雪道擴大延長并且跟左鄰右舍連通,最后跟門前的大路連接上。雪積得很多很厚,但是我覺得這雪在已經恢復了瓦藍的天空襯托下,顯得特溫暖,特溫柔,把寥廓的馬場裝扮成了一片令人賞心悅目的銀色世界。
這年冬天,我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房子或者院子里度過的。在北方過冬與在南方過冬的確有天壤之別,北方的冬天真正是嚴寒和大雪的固有范圍。南方的冬天大多不能叫做冬天,最多只能叫做北方嚴冬的勢力范圍,而且這勢力范圍是可以機動的,有些年份會大點,有些年份又會小點。在北方過冬你不能經常騎著摩托車到處瞎跑冒險,更多的時候你只能夠像我在上面所說的呆在房子里,聊天喝酒吃菜打牌什么的,就連晚上拉尿也要在炕腳邊放上一個尿盆。
篇10
國體育游戲形成的本源,有著豐富的內涵和特質。擊壤游戲起源甚古,經歷代演變,名稱不
一,發展形態多樣,如“拋 ? ”、“飛 ? ”、“打瓦”、“ 打尜”或“打拔”等,具有濃厚 的娛樂情趣?,F代擊壤的流傳也出現了很多版本,如“觸瓦兒”、“逮柴”、“打皇帝”等 ,擊壤的游戲功能依然存在,其作為鍛煉臂力、增強體質和技巧技能的一種方式仍然被保留 了下來。
擊壤之戲屬于人類生命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擊壤是一種就地取材 、啟智為主的我國民族自有的游樂活動,對它的發掘創新有助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的游戲文化,使青少年從小就受到傳統娛樂文化的熏陶,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與和諧 社會建設。
關鍵詞: 擊壤;多樣式發展;投擲游戲
中圖分類號: G80-0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 1007-3612(2011)05-0040-04
The Remains and Evolution of China’s Traditional Sports Jirang
CUI Xuemei1,WU Guangyuan2
(1.Langfang Normal University,Langfang 065000,Hebei China;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As the origin of the formation of China sports games,Jirang game is rooted in t he broad and rich soi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at is rich in content an d character.As the origin of China’s sport games,Jirang is rich in content an d features.The origin of Jirang is quite remote and it has been developed in ma ny generations,its name is various and its form is diversified such as “Paotuo ” “Feituo” “Dawa” “Daga””Daba” and so on.It has a strong recreationalfeature.Today,Jirang has many versions,such as “Chuwa” “Daicai” and “fig hting” “the Emperor,” and so on.The feature as a recreational game still exi sts today.And it is preserved by as a way to exercising the force of arm and en hancing physical fitness and skills.Jirang is a national recreational game whic h only needs the local devices to play and it is good for the brain training.It s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s good for the building socialism gaming culture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t enables young people to be close to the Chinesetraditional culture.And i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spiritual c ivilization and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
Key words:Jirang; the multistyle development; throwing games
中國傳統民間游戲――擊壤有著較深的文化意味,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萬物平等的自 然本原思想。其起源甚古,經歷代演變,名稱不一。它是一種老人和兒童都喜愛的娛樂民俗 活動。合理挖掘和利用其內在的價值,發揮、拓展和強化其功能,不僅對民族傳統體育等非 物質文化的繼承發展有利,而且對弘揚、繼承、發展北京人文奧運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 建設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1 什么是擊壤
漢語字典解釋說:擊壤是古代一種投擲游戲。“壤”為前廣后銳的木板,長1尺4寸,闊 3寸,形如屐。游戲時先側一壤于地,在距三、四十步處以手中壤擊之,中者為勝。為堯時 老年人盛行的娛樂活動。[1]
2 擊壤的源起
臨汾市東北五里處,有村曰康莊。村東有一古老的石碑,上書“擊壤處”。 我國古代 典籍中多處有關于“堯民擊壤”的記載。據《帝王世紀》中記載:“堯時有壤父五十人,擊 壤于康衢,或有觀者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壤父作色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 力于我何有哉!”[2]晉人皇甫謐《高士傳》卷上:“壤夫者,堯時人也。帝堯之 世,天下 太和,百姓無事。壤夫年八十余而擊壤于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夫曰:'吾日 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與我哉!”[3]《群書治要》卷十 一引《帝 王世紀》)云:“吾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有何力于我哉?”由此 可見,早在原始時代,擊壤就已產生,當時它是一種鄉村野老玩的“土俗之戲”。[2 ]《太平御覽》卷七百五十五《擊壤》條引《釋名》(一說東漢劉熙撰)日:“擊壤,野老之戲也 ?!保?]
那么,所謂“擊壤”究竟是一種什么游戲呢?擊壤,其實就是世代相傳的傳統民間投擲 游戲。擊壤的產生大約與狩獵有關。遠古時代,人類用木棒打野獸,為了投擲得更準確,平 時便要練習。后來,狩獵工具得到改進,有彈弓和弓箭,不再依靠木棒擲擊野獸。這種練習 便演變成一種游戲。
3 擊壤的流變
擊壤之戲,起源甚早。其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遠在帝堯時代已經流行。如果 從傳說中的堯算起,到現在至少有4 000年歷史。傳說中的唐堯時有老人擊壤于道,而唱 擊壤歌。歌詞云:“吾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有何力于我哉?”( 見《群書治要》卷十一引《帝王世紀》)據《風土記》和《藝經》記載,這是一種流傳已久 的游戲。此歌早見于王充《論衡•藝增》,文字略有不同,載云:帝堯之時,“有年五十擊 壤于路者,觀者曰:‘大哉,堯德乎!’擊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 耕田而食,堯何等力!’”[4]三國時,吳盛彥曾在《擊壤賦》中說:“論眾戲之 為樂,獨 擊壤之可娛。因風托勢,罪一殺兩?!薄白镆粴伞保?]是說擊壤的方法或規則 ,其詳細內容不得知。
晉南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是上古時代圣君堯舜禹活動的中心地區。《左傳•孔疏 》稱“堯治平陽(今臨汾),舜治蒲坂(今永濟),禹治安邑(今夏縣)”;《通典》稱“ 堯初都蒲坂,后都平陽”,又稱“安邑為堯舜舊都”,等等。“擊壤”流行在晉南鄉間、被 稱作“打缸”?!按蚋住庇址Q“砸缸”“叩缸”,是一種競技比賽,參賽人數一般為三四人 ,或者多至五六人亦可。賽具“缸”是較為方正的半截磚,每人各執兩塊。晉人周處《風土 記》說:“擊壤者以本作之,前廣后銳,長可尺三四寸,其形如履。臘節,童少以為戲,分
部如 搏也?!保?]這條記載與前面,所引《藝經》的意思相同, 都是說擊壤的方法和規則 及用具。據文獻記載,皇甫謐就與人擊壤于道。如《太平御覽》卷七百五十五《擊壤》條下 說:“玄晏(皇甫謐號玄晏先生)日:‘十七年與姑子果柳等擊壤于路?!媳背瘯r期,北 朝有一種“打蔟”的游戲。[4](《北史》:“自魏氏舊俗,從正月十五日夜為打 蔟戲,能中者即時賞帛?!薄拜蓖ā按亍?,即竹板。《北齊書》就記作“打竹蔟”。
“擊壤”賽具由“木制履形”演變為磚塊,于隋唐時代已見記載?!端鍟肪硎逭f: 隋煬帝曾令樂工白明達造新樂,創制《藏鉤》《投壺樂》《擲磚續命》《斗雞子》等曲。顯 然是為“擲磚(擊壤、打缸)”“投壺”“藏鉤”“斗雞”等種種游戲所配制的樂曲。故可 知當時“擊壤”之戲已開始演變為“擲磚”了。到了宋代,“擊壤”游戲演變成“拋 ? ”,明代就開始叫“打瓦”了。宋元以下,“擊壤”又被稱作“拋 ? ”“飛垛”(古代又稱磚為“ ? ”或“垛”),“拋 ? ”的“ ? ”音“tuó”,就是“磚瓦塊”。據宋王應麟《困學紀聞》之二 十“擊壤”和明楊慎《 升 集》五八“拋 ? ”載:古有“擊 壤”,以拋擲薄塊為戲。
清趙翼《甌北詩鈔》“春醒”有句:“自笑童心除未盡,拔河拋垛尚能嬉?!?楊慎在 《丹鉛余錄》卷九,也有相類的記載,并接著說,梅堯臣《依韻和禁煙近事之什》詩有“‘ 竊窕踏歌相把袂,輕浮賭勝各飛 ? ?!蛟破鹩趫蛎裰畵羧馈!鼻逯芰凉ぁ?書影》: “秣陵童謠有'楊柳黃,擊棒壤'。”用于投擲的壤木則由鞋形變為圓形的棍棒狀。[5 ]
20世紀60年代,上海熱衷于玩一種“篤棚門板"游戲;都是由擊壤演變而來的。擊 壤 在當展出數十種不同種游戲形式及名稱,如“打瓦”、“觸瓦”、“大皇帝”、“逮柴 ”、“沖呆子”、“飛 ? ”、“打拔”等。而蒙古族把這種游戲叫“擊古 爾”或“打髀石 ”(“髀”音bì,即大腿),在維吾爾族也叫“打髀石”,回族稱為“打瓦“。擊壤現在 主要活動區在我國中小城鎮及鄉里之中。一些中小學校還把這種游戲引進體育課堂,2008年 ,打瓦游戲(擊壤演變而來)被山西省選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政府也加大了保護 力度。
4 擊壤在當代民俗中的遺存
發展至今擊壤的形式或簡或繁,形成了豐富的游戲內容,具有完備的游戲規則及比賽形 式。不同地區的玩法各不相同,但大同小異。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游戲:它有著廣泛 的趣味性,內容生動活潑、輕松;規則簡單易懂可變,開展的隨機性大;多為集體性游戲, 需要同伴之間的合作和互動;多在開闊的田野空間中進行,兒童自由玩耍和嬉戲;不需要特 制的玩具或只需要很少的特定游戲材料,等等。較為人們熟悉的一方面,如“打瓦兒”、“ 打皇帝”、“飛 ? ”等,即以磚瓦替代壤木。另一方面,其原始形態亦長流 不竭,如“逮柴”、“打拔”、“打籌”、“沖呆子”等,“賽具”仍然是木制。
4.1 賽具為磚瓦的擊壤 賽具為磚瓦的擊壤,游戲形式包括“個人項目”和“集體項目”?,F主要流行于我國北 方部分及少數名族地區,也是擊壤在當代流傳最廣的一種形式。打瓦的動作五花八門,名稱 也各不相同,如“打瓦兒”、“觸瓦兒”、“打皇帝”、“飛 ? ”等。不同 地域及民族形成了不同的游戲形式。
4.1.1 ”打瓦兒”
4.1.1.1 山東省的打瓦兒游戲 山東的文明史可以上溯到5 000多年前,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擊壤經歷代傳承和發 展在民間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形成了多種的游戲形式,多流行于青島、濰坊、淄博、煙臺、 濟寧及臨沭縣等。根據資料及地方人的口述整理出最具代表性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武瓦” ,另一種是“文瓦”。
“武瓦”游戲開始時,分為對等的兩組玩。在地上畫兩條間距為4 m的線,“錘子剪刀 布”決輸贏分出先后以后,一方的人將瓦直立在線上,另一方的人站在對面的線外,開始按 每輪的“名堂”進行。整個過程要唱一段有趣的歌謠:“小鏊子,三條腿,吱咂喝露水”肘彎夾一瓦:“挎著黃藍剜薺菜,問問剜來沒剜來”,“煙嗒桿,三尺三,我在當中蹲半天 ”這個是要在去回的中間蹲“半天”的,歌唱不能停歇,看誰在半途蹲的時間長誰就獲勝。 “肩膀抗窩窩”在肩上放瓦,然后唱著去打地上栽的瓦。頭頂瓦走到瓦前把瓦打倒,再倒退 著回去,當然還要唱著歌。后頭頂則要頭頂瓦邁過所立之瓦然后頭后傾讓瓦從頭頂滑落再打 倒身后所立之瓦。[6]
4.1.1.2 河北省唐山的打瓦游戲 唐山“打瓦兒”游戲又稱“觸瓦兒”、“當瓦兒”。取“八磚”的四分之一或半截火磚 作為游戲的戲具。分單人項目和集體項目兩種。單人項目是,游戲開始前先在地上畫四道杠 ,每道線間距為2 m,“錘子剪刀布”決輸贏分出先后以后,一方的人將瓦直立在線上,另 一方的人站在對面的線外,開始游戲。集體項目的打瓦場地一般長7~10 m、寬6 m;隊員為 8人,分兩隊,每隊4人。打瓦場地內有5根杠線,運動員在五條杠線之間根據運動規則做11 步動作,前五個規范動作每完成一個計1分,第六、第七個動作各計1.5分,第八至第十一 個 動作各計2分。兩支隊伍輪番上場,以積分多者為勝方[7]。集體項目的打瓦游戲 的游戲形式和我們后面要介紹回族的“大瓦兒”玩法略有相同。
4.1.1.3 山西省打瓦兒游戲 擊壤在山西亦稱打瓦,流行于呂梁市及永和縣民間。永和縣2008年申報了打瓦游戲為陜 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縣政府的組織下,全面保護了這一文化遺產。但擊壤游戲傳承比較 完備的是呂梁市,具體介紹如下。打瓦兒分兩組,各自都準備一塊磚塊或是扁平的石塊叫” 瓦兒“,玩時在一塊平地上劃兩條平行線,一組的人將自己的石塊立在一條線上,稱為被攻 方,另一組的人站在另一條線上稱為主攻方。玩時主攻方將對方的石塊打倒為勝。直到打完 每一節,到十一節都打勝了就算該組勝了。[8]
4.1.1.4 寧夏回族的游戲――“打瓦兒”[9] “打瓦兒”在寧夏地區發展更加完備不僅流行于民間而成為寧夏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的重要的比賽項目,深受當地老百姓喜歡。打瓦場地一般長7~10 m、寬6 m,打瓦場地內 有 5根杠線;裁判和記分裁判4人,打瓦隊分甲、乙兩隊,各隊隊員20~28人。運用的器材,是 使用過的廢舊缸或盆片。游戲步驟分:開攻、三夾骨、二盤盤、絞骨、后掏打瓦、跨馬、內 掏打、單腿跳左右內掏打瓦、頭頂皇冠打瓦、轉體打瓦。
4.1.2 “打皇帝”[10] 北京“打皇帝”是叢擊壤游戲演化來的另一種投擲磚頭的游戲。游戲前在地上劃一條線 ,前方十幾米處豎著擺放幾只磚頭,分別為皇帝(1個)、皇后(1個)、宰相(1個)、大 臣(2個)、侍衛(2個),參加游戲的人依次用磚頭打擊,打到不同的人物,會得到不同的 分值,當磚頭全部被打倒后,計算各人得分??偡指哒邉佟⒓诱呖梢杂腥螜C會,砸倒“ 皇帝”者是第一贏家,砸到“茅坑”的是輸家,要受罰。皇帝、宰相等依次享有“處罰權” 。最后各居所位,由皇帝發話,對“茅屎坑”進行體罰。“打皇帝”游戲很多地方、很多民 族都玩。只不過玩具不大一樣,有用磚瓦石塊,有用骨頭,游戲的名字稍有不同。
4.1.3 “飛 ? ”[7] 在廣州人玩的“飛 ? ”游戲也是擊壤發展的另種形式,分
尾和有尾兩種。 ? ,即為瓦石。拋 ? 即明代的打瓦之戲,也
是一種投擲形式的戲樂,源于古之擊壤,分 尾是用繩子綁住磚瓦的投擲游 戲或小孩子玩耍的工具。一種“有尾飛 ? ”就是在磚瓦上綁上一條繩子,在
水果成熟季節,往樹上投擲,摘水果吃?!坝形诧w靖”的另一種用法是許愿。人們將自己愿
望寫在紙條上,用紅布條綁在“有尾飛 ? ”上,然后往許愿樹上扔?!?/p>
尾飛 ? ”就是游戲者用瓦片在池塘、小河、湖邊往水面上 扔,看瓦片能在水面上跳幾下。瓦片在水面上跳次數多者為勝。
4.2 “賽具”是木制的擊壤 “賽具”是木制的擊壤,不受場地、器材等條件的限制,且游戲過程完全可以自主,頗 能激發游戲者的興趣,故長期在民間流傳。其以投擲命中為標的的基本特征始終沒有改變。 4.2.1 “逮柴”[7] 天津有一種“逮柴”(音daicai)游戲,是以拋擊劈柴樺斗輸贏,又叫“打彩”,也有人 寫作“打材”。把木條放在較遠處,用另一根木條去砸,以被砸木條以特殊形式翻轉為勝利 標志的游戲,講究技巧,勝者將所砸木條據為己有。初時為贏生火之木材,后來范圍擴大至 家具建筑等用木材,現此游戲已極少有人玩。玩時在地上用粉筆畫一條線,孩子們通過石頭 剪子布,贏的一方把劈柴放到一條線附近,輸的一方負責用自己的劈柴擊打,如果將對方的 劈柴打到線外就算贏,贏的一方可以將對方的劈柴歸為己有。其技巧主要在于打擊的力量和 角度,當然在材質的選擇上,硬雜木或者樹根。
4.2.2 “沖呆子”[7] 在江南一帶有一種叫“沖呆子”的游戲。一群學生相聚。各自在三四十步外用一青磚或 紅磚豎立。然后手拿半截稱之為“大老”的磚,奮力投擲,擊中對方豎立的磚為勝者,敗者 則跪在自己的大老上,直到游戲結束方才“解放”。在上海有一種“篤棚門板”游戲?!昂V ”乃滬音,意為“投擲”,該游戲亦從擊壤演變而來,只是壤棍變成了似撲克牌盒子形狀的 木塊。
4.2.3 “打籌” 廣東省惠州市惠城有“打籌”之戲。2007年申請了廣東省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類非物 質文化遺產[11],得到了當地政府的保護和傳承。游戲時,在一塊平坦地面的一 端,挖一個 二三厘米深、四五厘米長的小坑,所用器械為一長一短的兩截木棒,長的叫“籌公 ”,短 的叫“籌子”。玩時通常分兩組,每組二至四人,分兩個程序,第一程序是:先由一組人輪 流用“籌公”將橫架在小坑上的“籌子”戽出去,另一組人在前面守候,若“籌子”被接, 持籌者被淘汰,輪到另一人;若“籌子”落在地面上,對方拾起,派一代表向橫架在小坑上 的“籌公”擲去,擊中,持籌者被淘汰;若擊不中,持籌者接著進入。第二程序:“打籌” (敲擊“籌子”)。打籌時,持籌者彎腰用“籌公”將斜插于籌坑里的“籌子”敲擊彈高,再 用“籌公”將它向前撞擊,擊出去以多少丈多少尺累計距離,作為各組的積分,以積分高為 勝;最后勝方罰敗方,其做法是:勝方派代表把籌子擊多遠,敗方人員就收起一條腿,獨腿 向前跳躍多遠。
4.2.4 打尜 打尜時取10~15 cm長的木棍兩端削尖便成“尜”。一般分兩組,就地畫一方框為“城 ”。各組選一人站“城”內,輕捏尜一端,把尜放在“城”里,用一尺余長木板將尜用力打 出,尜落點遠者那組先正式開打,另一組為接方。游戲時,把尜放至“城”口,然后兩組人 輪換打尜。其打法:用木板敲擊尜的一端,使尜蹦起,迅速揮動木板將尜用力擊出。一人打 空再換一人接著打,最后一人打空時,另一組人則急忙揀起尜往回扔。打尜方則一邊快速向 回跑,一邊可伺機用木板阻擊拋擲在空中的尜。跑回“城”邊,揮動手中木板,不讓對方將 尜扔進“城”內,若扔進“城”內,則兩組交換。若扔不進“城”內,打方可繼續向前打第 二輪。直到接方再也無法將尜扔進“城”內,接方就認輸。[12,13]
4.2.5 打拔 如今之稱之為打拔游戲,擊者將長約三四尺的一根木棒持于手中,將另一根長約二寸、 形如棗核的木棒置于地上:用手中的長木棒敲擊地上的短木棒 的一端,使之飛起,再用力 擊之,使之飛遠:以近者為負。負者需大聲呼“ ? ……”,邊呼邊跑,一口 氣把勝者擊出的 短木棒拾回來。它較投擲木塊或磚瓦要復雜些,而且更有興趣。游戲和當今的女子壘球多有
相似之處,該種形式的擊壤游戲在多存于鄉間鄰里中。
5 結束語
中國上古時代擊壤之戲,屬于人類生命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展至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賽具為磚或者瓦片的擊壤, 如“打瓦兒”、“觸瓦 兒” 、“打皇帝”、“飛 ? ”等;另一種賽具為是木制的擊壤,如“逮柴”、“ 沖呆子”、“打籌”“、“打拔”、“打尜”等。 就地取材、啟智為住擊壤游戲現 在主要活 動區在我國中小城鎮及鄉里之中。一些中小學校還把這種游戲引進體育課堂。發展動態表現 在三個方面:一是部分地區這一古老的游戲已經消失或者面臨生存危機;二是游戲規則及玩 法發生了變遷;三是游戲的的形式成多樣化趨勢。
參考文獻:
[1]在線漢語字典 .
[9] xjyl.省略/Article/ShowArticle.aspx ArticleID=8205.
[10] 劉仰東.六七十年代的北京孩子.紅底金字[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5, 2.
[11] bbs.省略/viewthread.php tid=706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