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自然的諺語范文
時間:2023-03-27 19:24: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大自然的諺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東風急,備斗笠。
3、柱石腳下潮有雨。
4、天上跑臺云,地上雨淋淋。
5、青蛙叫,大雨到。
6、燕子低飛要落雨。
7、急雨易晴,慢雨不開。
8、雞進籠晚兆陰雨。
9、風靜悶熱,雷雨強烈。
篇2
1、大自然從來不欺騙我們,欺騙我們的永遠是我們自己。——盧梭
2、我不是不愛人類,而是更愛大自然。——拜倫
3、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喔?/p>
4、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髯?/p>
5、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妙,為人類造福?!獝鄣仙?/p>
6、只有按照自然所啟示的經驗來生活?!灞救A
7、這自然法規我認為是最高的法規,一切法規中最具有強制性的法規?!R克·吐溫
8、物競天擇,適者生存?!_爾文
9、當人類歡呼對自然的勝利之時,也就是自然對人類懲罰的開始?!诟駹?/p>
10、自然是真正的法律。——弗洛里奧
11、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達爾文
12、我們往往只欣賞自然,很少考慮與自然共生存?!鯛柕?/p>
13、自然不摻雜半絲人情。誰反抗它,誰就被一腳踢開;誰順從它,誰就承受其恩典?!?/p>
14、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獜埦S屏
15、大自然的每一個領域都是美妙絕倫的?!獊喞锸慷嗟?/p>
16、非但不能強制自然,還要順從自然?!K箮炝_斯
17、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旯?/p>
18、急雨才收翠色新,長青樹上露沉沉,迷蒙白霧輕如許,欲上秋空作暮云?!派彿◣?/p>
19、我們已經背棄了大自然,她曾經那樣正確地為我們指路,而我們卻想用她的教導來教訓她?!?/p>
20、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瓏地。——李清照
篇3
第一條諺語是“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它的意思是“:燕子低飛的時候或者蛇過道的時候,大雨就馬上來到的意思。”有一天,我看見了燕子在低飛,果然那天下午的時候下雨了。
第二條諺語是“早霧晴,晚霧陰”,它的意思是“:早上如果出霧的話,就是晴天。晚上如果出霧的話,就是陰天。”我又去驗證了一下,果然又是這種情況。
第三條諺語是“螞蟻搬家晴必雨,蜘蛛結網雨必晴”它的意思是“:如果螞蟻搬家就會下雨,如果蜘蛛結網就是晴天。”我又去驗證了一下,果然又是這種情況。
篇4
隱喻(metaphor)一詞源于希臘語(metaphorn),意為‘a transfer of a meaning’,在漢語修辭學中它又被稱作暗喻。陳望道先生(2010)在他的《修辭學發凡》中說過:“隱喻是比明喻更進一層的譬喻”。其實迄今為止所討論的“隱喻”,“實際上是不同層面的語言現象”(徐鵬,2007)。傳統修辭學主要將修辭看作是詞匯的轉用,故傳統修辭學意義上的“隱喻”主要指詞匯層面上的語言使用現象。“相互作用理論”則是在句子層面上討論本體與喻體之間在詞義上的相互遷移和相互影響?!罢J知隱喻理論”則從認知的角度將隱喻放置在文化層面上予以探討,試圖說明一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所獨到的隱喻性的認知方式?!罢Z法隱喻理論”似乎同樣關注隱喻文化屬性,但與認知隱喻理論不同的是,語法隱喻理論更多的是從語言的角度,探討人類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以何種語言形式表達的。因此本文主要是從修辭學意義上的“隱喻”與metaphor的角度來對比英漢中的“隱喻”。
漢學中的修辭學淵源流長?!兑?乾.文言》提出“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陳望道(2010)也提出“意與言會,言隨意遣”的論述,他還引用了唐彪《讀書作文譜》中的修辭觀點:“說理之辭不可不修;若修之而理反以隱,則寧質毋華可也。達意之辭不可不修;若修之而意反以敝,則寧拙毋巧可也”。楊先生繼而還提出了修辭的三個境界,即“記述的境界”、“表現的境界”和“糅合的境界”,同時指出了修辭學的功能最終所能達到的三個層面:確定意義、解決疑難、消滅歧視。
中英文隱喻中的美學都面對兩種審美境界:一是人為的美化,正如古典美學中的“錯彩鏤金”(華麗或濃艷);二是發乎自然的創作的樸素修辭,即“初發芙蓉”(樸素或自然)(王一川,2009),這兩種隱喻形式不乏出現在大量的日常習語中。
2.關于大自然無生物的隱喻
人類在其歷史發展進程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逐步積累起來的。語言的產生是為了更好的認識和表達思想,語言的發展是隨著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逐步認識而不斷發展的。法國布留爾(1985)說過:“原始民族的語言永遠是精確地按照事物和行動呈現在眼睛里和耳朵里的那種形式來表現關于它們的觀念”。這種具象性的原始思維是人類各民族在歷史早期共同的思維方式(徐鵬,2007)。人類對外部事物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從未知到已知、從感性到理性的逐漸發展過程。在說明未知的或不熟悉的事物時,人們總喜歡根據事物的相似性或相近性,用已知的或熟悉的事物來進行類比,從而形象地感知新事物。在表達抽象的概念時,人們也往往借助形象的比喻以達到感性的認識。因此比喻具有全球性的特點。
3.關于大自然有生物的隱喻
如同漢語中眾多與動物有關的俗語、成語、諺語一樣,英語中也有大量有關有生物構成的成語、諺語和俗語。這些自然界的有生物同樣會給漢語民族和英語民族帶來相似或相近的聯想。
4.隱喻修辭中的愛情審美觀
隱喻在愛情文學作品中的使用最多。由于不同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物質文化環境、社會環境和宗教環境不同,不同民族語言的隱喻方式和喻體使用也不同(徐鵬,2007)。在表達愛情時,有的民族喜歡用“花”,如“蓮花”、“芙蓉”、“月亮”等來比喻女子的容貌,而有的民族卻喜歡用“水”、“玉石”、“小動物”或其他自然物體來隱喻。
漢語中表男女相思和愛情的: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此處的借“晴”比“情”);謝榛的《四溟詩話》:“黃蘗向春生,苦日隨日長?!庇衷?“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又如:“桑蠶不作繭,晝夜長懸絲。(此“絲”實為“思”)”;再如:“殺荷不斷藕,蓮心已復生?!庇袕V東民謠云:“雨里蜘蛛還結網,想晴惟有暗中絲?!币浴扒纭庇鳌扒椤?以“絲”喻“思”;“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篇5
關鍵詞 氣象諺語;預測;天氣變化;氣象知識
中圖分類號 S1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1-0037-02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s from Common Weather Proverbs
HUANG Xiu-yan
(Fengsh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engshan Guangxi 547600)
Abstract Weather proverbs ar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understanding nature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time-tested and tempered, which accumulated in long-term practic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nature and that people live in harmony with. Although people often mention and use weather proverbs in daily life and work, the true meanings are knowed little by people.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s are simply explained for common and scientific and guiding weather proverbs, so as to help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use weather proverbs more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weather proverbs; forecast; weather change;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
大自然中,風、云、雨、霧、日、月、星以及動植物等,都與人類的生存密不可分,人民群眾通過仔細觀察它們活動的規律,不斷總結和積累,然后用以簡明扼要和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繪出來,就有了氣象諺語的產生[1]?,F通過以下4個方面來簡要分析其所蘊含的氣象知識。
1 看天識天象
1.1 看云識天象
觀察天空來識別天氣,是人們最常用的方法。而對霞這一自然現象就有著深刻的感性認識,用霞出現的時間、方位與色彩來了解未來天氣的變化,有了一定的效果。“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早晨太陽照射在西邊的云彩上經過云彩的散射,使云彩呈深紅色,這就是朝霞。它說明西邊天空已經有云存在,而早上起云是由于天氣系統性原因而成的。未來隨著天氣系統東移,本地將逐漸轉受其影響,天氣將轉陰雨[2]。相反,晚霞是夕陽斜照在東邊天空上的云彩而形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西部天空沒有云彩,而東邊天空的云彩隨著時間的推移離本地愈來愈遠,不會影響本地,天氣會晴好?!霸鐭怀鲩T,晚燒曬死人”、“今晚火燒云,明天燒死人”、“日出紅云,勸君莫遠行”、“ 東虹日頭西虹雨”等,也是類似的道理[3]。氣象諺語中也有很多是關于云與天氣的描述,因為云的形狀、高低和變化趨勢都能直接反映當時當地天氣運動的狀態,能預示著天氣未來的變化。故有“云是天氣的招牌”之俗稱。
“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馬尾云,吹倒船”、“天上掃帚云,三五天內雨淋淋”。這里所提到的云都是高云,其中鉤鉤云指的是鉤卷云,馬尾云、掃帚云指的是毛卷云。這些云常產生于系統入侵前后,常是刮風下雨的天氣。預示著好天氣的云也有“瓦塊云,曬死人”、“天上起了老鱗斑,明天曬谷不用翻”、“今夜斑斑云,明天曬死人”。這些諺語描述的都是透光高積云,它常產生于單一氣團內部,在穩定云層下,是好天氣的征兆。夏日晴朗的天空,大家所常見又熟知的白云飄飄,即是淡積云和碎積云。關于它們的諺語有“早上朵朵云,下午曬死人”、“疙瘩云,曬得歡”、“早上浮云走,晌午曬得歡”等。
還有關于描述云移動方向來預測天氣的諺語有“云往東,一場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曬谷?!碧炜丈舷略茖右恢拢鞖獗容^晴好。高低層云移向不一致,天氣變化會很劇烈、復雜。正如諺語所說“天上亂云交,地上雨傾盆”、“順風船,頂風雨”、“逆風行云天要作變”等等。
1.2 看太陽、月亮、星星識天象
此外,人們還通過太陽、月亮、星星等的外形變化來預測晴雨天氣?!叭章潆僦t,無雨便是風”、“月色胭脂紅,非雨就是風”,這說明大氣中含有較多的水汽和塵埃等雜質,而這種情況容易產生陰雨天氣。但是,如果沒有其他條件如系統入侵、熱力對流等的影響是不足以形成降水的。因此,日落和月色的“胭脂紅”,只能說明未來天氣不陰雨的可能性大而已?!靶切撬敉?,下雨有希望”、“星星眨眨眼,出門要帶傘”,這是晴朗無云的夜間,星光閃爍,往往反映出空氣層結相當不穩定,有亂流、湍流存在,預示天氣可能會轉壞。
1.3 聽雷聲識天象
雷聲也常被人們作為預測天氣的依據,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這條諺語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聲隆隆,表明這次下雨是局部地區受熱不均勻等熱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熱雷雨,雨量不大,時間很短,局地性強,常出現“夏雨隔條河,這邊下雨,那邊曬日頭”的現象。 “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緊不慢連陰雨”、“雷聲水里推磨,下雨漫滿河”。這幾條諺語指先下雨,雨后靜風、悶熱,雨勢越來越猛,雷聲不絕,預示要降暴雨[4]?!拔髂侠邹Z隆,大雨往下沖”、“西北雷聲響,霎時雨滴滴”,指這2個方位起雷暴,來得快,風力大,時間長。諺語中根據打雷的方向來判定雨量的大小有“東北方響雷,雨量不大”、“東南雷聲響,不見雨下來”等。
2 看風識天氣
風是由于空氣的流動而產生的一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氣變化趨勢,也就是說風對天氣變化有明顯的預兆。關于風的諺語,也是不計其數的?!霸缥髂簴|風,正是旱天公”、“早西晚東風,曬得海底空”、“晚上起東風,明日太陽紅通通”。這些諺語意思是午后到傍晚吹東風,晚上和清晨吹西風,一般都是晴好天氣。其實諺語里所說的東風和西風,即在氣象學上是指海風和陸風,這種海陸風現象一般產生于單一氣團控制下的穩定天氣系統里。因此,可以預兆未來天氣仍為晴好天氣?!皶兿⒉蝗缫轨o”意思是白天沒有風不如晚上沒有風更能說明天氣狀況穩定少變,未來天氣仍舊晴好。這是因為處于穩定高壓控制下晴朗天氣正常情況是白天風力逐漸增大,晚上風力逐漸減少,甚至無風。晚上從沒有風到出現有風,說明有新的天氣系統移來影響[5]。而白天有風,就有2種可能了:一是日變化造成的;二是天氣系統影響。因此,“晝息不如夜靜”更能說明天氣晴好的可能性大?!澳巷L多霧露,北風多嚴霜”,霧、露和霜的形成條件除了空氣中水汽達到一定的含量外,還要有一定的溫度條件。溫度在0 ℃以上只能形成霧和露,在0 ℃以下或左右才有可能形成霜。南風帶來的空氣一般都是較高的溫度,相反,北風帶來的大都是寒冷的空氣。因此,吹南風更容易形成霧和露,吹北風則易形成霜?!翱耧L暴雨不終朝”、“颶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些諺語主要指狂風狹著暴雨來勢猛,但維持的時間不會很長,描述的是夏天常見的熱雷雨過程。
3 看物識天象
民間群眾還常根據動植物的一些特定變化來預測天氣。因為在氣象條件發生變化時,它們的活動規律和習性會發生一些明顯的變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氣變化的規律?!盀觚敱趁昂?,出門帶雨傘”,這是因為龜身貼地,龜背光滑陰涼,當暖濕空氣移來時,會在龜背冷卻凝結出現水珠,而暖濕空氣通常帶來陰雨天氣?!八壮龊垢蝮〗?,不久將有大雨到”也是類似原因?!把嘧拥惋w蛇過道,螞蟻搬家山戴帽”、“雞早宿窩天必晴,雞晚進籠天必雨”、“蜻蜓千百繞,不日雨來到”、“魚兒出水跳,風雨快來到”、“蚊子聚堂前,來日雨盈盈”、“蚯蚓封洞有大雨”、“蜘蛛結網天放晴”。這些測天經驗,幾乎家喻戶曉。它們都是動物對陰雨前氣壓降低、濕度增大所做出的自然生理反應。人在晴天轉雨時,也會感到悶躁,疲倦不適,老人腰酸背疼,病人傷口發癢,關節疼痛,就會有“腰酸瘡疤癢,有雨在半晌”的諺語。
4 結語
氣象諺語不但是一種知識,而且還是民間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在看天種地的時揮著舉足輕重的引導作用,它以通俗易懂、言簡意賅、貼近生活的方式在群眾中廣泛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時至今日,科學主導的時代,天氣預報已經深入到全國各地農村,但氣象諺語仍不失為廣大農民看天看地種莊稼和安排農業生產的參考依據[6]。希望通過該文能讓更多的人不只是知道它字面上的意思,還能理解其真正蘊含的氣象知識,并恰到實處地運用到生活當中。
5 參考文獻
[1] 嚴光華,官秀珠.氣象與農諺[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242-243, 258-260.
[2]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21-22.
[3] 陳珍.自然密碼中的“弦外之音”——漫談氣象諺語[J].內蒙古林業,2009(4):58.
[4] 李曉光,賀敬.談天說農諺[J].農民致富之友,2011(7):43.
篇6
[論文摘 要] 英漢俗語的隱喻修辭對比研究可以從多個角度來進行。本文試圖從無生物、有生物、愛情觀和宇宙觀的角度進行英漢隱喻修辭的對比,以求由一斑而窺全豹的修辭審美效果。
1.引言
隱喻(metaphor)一詞源于希臘語(metaphorn),意為‘a transfer of a meaning’,在漢語修辭學中它又被稱作暗喻。陳望道先生(2010)在他的《修辭學發凡》中說過:“隱喻是比明喻更進一層的譬喻”。其實迄今為止所討論的“隱喻”,“實際上是不同層面的語言現象”(徐鵬,2007)。傳統修辭學主要將修辭看作是詞匯的轉用,故傳統修辭學意義上的“隱喻”主要指詞匯層面上的語言使用現象?!跋嗷プ饔美碚摗眲t是在句子層面上討論本體與喻體之間在詞義上的相互遷移和相互影響?!罢J知隱喻理論”則從認知的角度將隱喻放置在文化層面上予以探討,試圖說明一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所獨到的隱喻性的認知方式。“語法隱喻理論”似乎同樣關注隱喻文化屬性,但與認知隱喻理論不同的是,語法隱喻理論更多的是從語言的角度,探討人類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以何種語言形式表達的。因此本文主要是從修辭學意義上的“隱喻”與metaphor的角度來對比英漢中的“隱喻”。
漢學中的修辭學淵源流長?!兑?乾.文言》提出“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陳望道(2010)也提出“意與言會,言隨意遣”的論述,他還引用了唐彪《讀書作文譜》中的修辭觀點:“說理之辭不可不修;若修之而理反以隱,則寧質毋華可也。達意之辭不可不修;若修之而意反以敝,則寧拙毋巧可也”。楊先生繼而還提出了修辭的三個境界,即“記述的境界”、“表現的境界”和“糅合的境界”,同時指出了修辭學的功能最終所能達到的三個層面:確定意義、解決疑難、消滅歧視。
中英文隱喻中的美學都面對兩種審美境界:一是人為的美化,正如古典美學中的“錯彩鏤金”(華麗或濃艷);二是發乎自然的創作的樸素修辭,即“初發芙蓉”(樸素或自然)(王一川,2009),這兩種隱喻形式不乏出現在大量的日常習語中。
2.關于大自然無生物的隱喻
人類在其歷史發展進程中,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逐步積累起來的。語言的產生是為了更好的認識和表達思想,語言的發展是隨著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逐步認識而不斷發展的。法國布留爾(1985)說過:“原始民族的語言永遠是精確地按照事物和行動呈現在眼睛里和耳朵里的那種形式來表現關于它們的觀念”。這種具象性的原始思維是人類各民族在歷史早期共同的思維方式(徐鵬,2007)。人類對外部事物的認識過程是一個從未知到已知、從感性到理性的逐漸發展過程。在說明未知的或不熟悉的事物時,人們總喜歡根據事物的相似性或相近性,用已知的或熟悉的事物來進行類比,從而形象地感知新事物。在表達抽象的概念時,人們也往往借助形象的比喻以達到感性的認識。因此比喻具有全球性的特點。
3.關于大自然有生物的隱喻
如同漢語中眾多與動物有關的俗語、成語、諺語一樣,英語中也有大量有關有生物構成的成語、諺語和俗語。這些自然界的有生物同樣會給漢語民族和英語民族帶來相似或相近的聯想。
4.隱喻修辭中的愛情審美觀
隱喻在愛情文學作品中的使用最多。由于不同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物質文化環境、社會環境和宗教環境不同,不同民族語言的隱喻方式和喻體使用也不同(徐鵬,2007)。在表達愛情時,有的民族喜歡用“花”,如“蓮花”、“芙蓉”、“月亮”等來比喻女子的容貌,而有的民族卻喜歡用“水”、“玉石”、“小動物”或其他自然物體來隱喻。
漢語中表男女相思和愛情的: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此處的借“晴”比“情”);謝榛的《四溟詩話》:“黃蘗向春生,苦日隨日長?!庇衷唬骸办F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庇秩纾骸吧PQ不作繭,晝夜長懸絲。(此“絲”實為“思”)”;再如:“殺荷不斷藕,蓮心已復生?!庇袕V東民謠云:“雨里蜘蛛還結網,想晴惟有暗中絲?!币浴扒纭庇鳌扒椤?,以“絲”喻“思”;“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漢語中表親情的:《子夜歌》:“憐歡好情懷,移居作鄉里;桐樹生門前,出入見梧子。(此“梧子”乃“吾子”也。)”;“仰頭看桐樹,桐花特可憐;愿天無霜雪,梧子解千年?!薄栋脙z曲》:“我有一所歡,安在深閤里;梧桐不結花,河由得梧子?!薄蹲x曲歌》:“非歡獨慊慊,儂意亦驅驅;雙燈俱時盡,奈許兩無由。”“十期九部果,常抱懷恨生;然燈不下炷,有油那得明?!保ù恕坝汀蹦恕坝伞敝猓?。
漢語中表示友情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西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南宋陸凱《贈范曄詩》)。
漢語中表女子容顏和身姿體態的:“濃妝呵,嬌滴滴擎露山茶;淡妝呵,顫巍巍帶雨梨花(喬孟符《揚州夢》)”;“桃臉兒通紅,櫻唇兒青紫,玉筍纖纖不住搓(《董西廂》)”;“面如滿月尤白,眼似秋水還清”;“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出污泥而不染,婷婷凈植”。
英文中的情感隱喻觀:‘my lo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robert burns)’(我的愛人似已朵紅紅的玫瑰。);‘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marry in haste, repent at leisure.’(匆匆結婚,慢慢后悔。);‘where there is great love, there are always miracles.’(有愛,便會有奇跡。);‘at the touch of love everyone becomes a poet.’(每一個沐浴在愛河中的人都是詩人。);‘life is the flower for which love is the honey.’(生命如花,愛情如蜜。);‘you make my heart smile.’(我的心因你而笑。);‘love’s tongue is in the eyes.’(愛情的話語全在眼睛中。)。
5.隱喻修辭中的政治觀與宇宙觀
《易.乾.文言》中的“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本统浞终f明了漢學中的一種修辭觀點。《論語》十四《憲問篇》云:“為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產潤色之。”《左傳》成公十年云:“《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圣人誰能修之?”《禮記》三十二《表記篇》云:“信,辭欲巧?!睗h學中修辭強調“天人合一”,而西學往往天人二分,在基督教中上帝用語言創造了一切,上帝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可是亞當的子孫道德淪喪,違背了和上帝的契約,于是上帝引發洪水毀滅人類。英語里有很多反映這方面的習語,如‘olive branch(橄欖枝)’象征和平,‘before the flood’(指圣經諾亞noah時代的大洪水,現在用來比喻“很久以前”、“遠古時代”)。
6.結語
漢語的俗語修辭從形式上看大多比較工整,用詞精妙,音韻對稱,節律有序。而英語修辭特點在于手段形象,借代較多,利用隱喻和夸張來達到其語用目的。英漢俗語修辭中隱喻的共同特征都是建立在自身的深厚文化背景基礎之上,因此在欣賞其文學美學價值時,同時也欣賞了他們背后的燦爛文化,正好起到了‘kill two birds with one tone(一石二鳥,一箭雙雕)’的效果,這正是我們研究英漢俗語修辭及其美學價值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pp: 62.
[2]列維.布留爾[法].(丁由譯).原始思維.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pp:150.
[3]王一川.修辭論美學:文化語境中的20世紀中國文藝.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4]徐鵬.修辭和語用:英漢修辭手段語用對比研究.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pp. 154.
[5]楊樹達.老清華講義:中國修辭學. [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pp:001.
[6]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篇7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學習興趣;培養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卓有成效地完成地理教學任務,必須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實際上,我們只要查出學生興趣不高的原因,用好、用準激趣的問題,找好激活學生興趣的切入點,教學效果就會大大提高。同樣,學生的求知欲望也會得到加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包括教師的態度、情感、方法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包括學生的態度、興趣、方法、效果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很大的潛力,如何將學生的這種潛在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教師是一個重要因素。要真正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從激活學生的興趣入手。
一、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手段
高中地理學科研究的對象包羅萬象,知識面廣,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多學科知識,單純依賴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是無法掌握和理解的,必須借助各種地理教學掛圖、地球儀和景觀圖等直觀教具,或者借助幻燈片、電視錄像等手段,把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1.充分利用高中地理課本插圖、高中地理掛圖和高中地圖冊進行教學。
巴朗斯基說:“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钡貓D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種特殊的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信息。地理圖片、插圖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充實和簡化課本的文字敘述,達到以圖釋文、圖文結合的教學目的,使教師教學形象直觀,還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開闊學生的視野,創設地理情境,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發展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能力。
借助地圖,可增強學生對知識記憶的效果。例如:學習非洲熱帶草原氣候,因為學生對熱帶草原缺乏感性認識,可以用課本中“熱帶草原景觀圖”引導學生觀察干、濕兩季的自然景色:濕季,稀樹青翠、草高茂盛,長頸鹿昂首挺胸,遙望遼闊蔥綠的大草原;干季,樹木落葉,草類凋零,動物遷徙,草原一片枯黃荒涼。
2.充分利用電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燈、錄像的直觀優勢,增強學生感知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電化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投影以其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等獨特的優勢,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它可以根據需要使圖形由虛變實,由小變大、由遠到近,提高圖的透明度、區分度和清晰度,成為教師廣泛采用的一種手段,并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節課的開始,特別是對于沒有圖片又要死記硬背的知識,如果運用投影配合教師語言,則可提供一種簡捷、直觀的導入手段。如講到“城市環境問題”時,如果按照課本上的條條順序,則學生會感到很枯燥。遠不如教師在幻燈片上繪出彩圖,投影展示城市、工廠、汽車、垃圾、河流、酸雨及綠化等概況,簡潔明了,直觀性強,效果更好。
運用投影媒體,可以使學生形成地理概念和空間概念。學習地理概念的過程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若把一些難以理解的地理概念通過投影化虛為實,化靜為動,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就可幫助學生利用直觀的圖像演示概念,并形成地理空間觀念。如講“黃河下游──地上河”這一概念時,可先出示黃河未形成“地上河”時的河道橫剖面圖,然后講述黃河攜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年復一年的沉積,出示繪有向下凹的泥沙沉積帶,說明河床不斷抬升,進而造成水位不斷升高。這時可向上抽動繪有河水橫斷面的水位線投影片,于是河床承受不了上漲的水位而不斷加高堤壩,再向上拉動繪有不斷加高的堤壩投影片。清晰的演示再配合教師的講解,就把“地上河”的形成及原因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二、易記的諺語、歌訣、順口溜
教師在教學中抓住區域地理相互聯系的規律,編成簡潔明快、朗朗上口的歌訣,學生就會感興趣,記憶效果明顯。適當引用諺語、民謠進行教學,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如:關于長江這一知識點,要求記憶的內容很多,關于長江的源頭、長度、流經的11個?。ㄖ陛犑?、自治區)、上中下游、注入的海洋等,編成順口溜:長江源頭沱沱河,流自格拉丹東山。青藏川滇渝鄂湘,皖蘇滬入東海。宜昌湖口上中下,黃金水道六千三。
運用歌訣記憶地理事物,不但可使學生掌握地理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而且可培養其地理歌訣創作的熱情。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而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引申和輔助。積極開辟第二課堂,是深入開展教學改革,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1.利用鄉土地理調查研究,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本鄉本土調查,使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原樣、變化和發展,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其他地理知識和現象的理解與記憶。結合家鄉的一些實例,對學生進行環境觀與道德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和生態意識。
2.利用地理課外活動小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外小組通過觀測活動,對氣象、天象、物候、環境進行觀測,并對此作出記錄,積累資料。
3.模型制作與測繪。
地理模型具有形象、直觀的良好視覺效果,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測繪活動是測量數據、繪制地圖的技能訓練活動。在氣候研究、資源調查、鄉鎮規劃、水土保持等建設方面,都需要測量數據和地圖。學生可繪制學校平面圖和進行街道、社區等小型測量活動。這樣,地理課的教學就會變得有聲有色,融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
結語:
興趣作為一種教學手段,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地、能動地、自覺地從事學習,而且能起到開發學生潛能的作用,教師只有認真、持久地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由此形成教與學的良好循環,才能讓他們認識到地理有趣、有用、值得學。
參考文獻:
[1]趙福才.地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03):186.
篇8
一、維吾爾族傳統生態倫理的豐富內容在生產生活方式中的生動體現
坎兒井實際上就承載了維吾爾先民在適應與改造獨特自身生存環境過程中創造的人與自然協調共生的生態倫理智慧。
新疆的坎兒井,是古代維吾爾人根據新疆吐魯番和哈密地區自然地理條件創造的一項水利工程。新疆的坎兒井早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即出現其雛形。吐魯番和哈密地區干旱少雨,盆地北部的天山蘊藏著豐富的水利資源,每年夏季,山上的冰雪融水匯成河流,沖下山谷,徑流進入山前的戈壁沙礫地帶。大量的水在烈日下蒸發和滲入沙礫之下,能到達綠洲的水量很少。于是當地人民在這種特殊的地理生態環境下創造出了坎兒井的節水保水灌溉方法??矁壕乃淳褪巧缴系难┧涍^滲漏流礫石層里的潛水??矁壕话阌砂档?、明渠、豎井和澇壩四部分組織。暗道即地下輸水道,明渠用以引水灌田,豎井是暗道的出入口與通風口,為防風沙,豎井的井口常用石塊或樹枝、葦草封蓋。據統計,新疆各地坎兒井有1600多條,總長達5000多公里,被譽為“地下大運河”。
維吾爾先民保護環境、美化自然的生態倫理思想在生產生活方式中的生動體現:維吾爾族人挖渠時種楊樹、建磨坊時種柳樹、屋后建果林、庭前種葡萄。沒勞力的孤寡人家也栽種葫蘆、南瓜、紫茉莉和牽?;▉砻阑ピ?。葫蘆可作器皿、藥罐、裝飾品。維吾爾民族在哪里安家落戶,首先要在那里種樹。從夯院墻到上房梁,至少費時三度春秋,待人住時就桑杏開花,榆楊成蔭了。沒有種植花草、果樹的維吾爾族人家很少見。甚至在墓地上也種樹養花,祝愿亡靈靈魂像樹一樣常青。在南疆,常見送葬隊伍前有一人拿著樹枝引路,人葬后,將樹枝種在墓旁,由親戚常來澆水。在于旱、缺水地區,往往以竿代樹。維吾爾族人焚燒蒔蘿、青蘭、千日紅等植物除蟲,在屋子里養花,在自留地里栽培胡荽、藿香等蔬菜,通過這種傳統的空氣潔凈法來預防感冒、頭痛及某些呼吸道疾病。他們還重視飲用水的清潔,不在泉頭、渠首洗澡,用過一次的水不再重復使用,即使洗臉水也要和飲用水一樣清潔。
維吾爾族敬畏綠色生命的生態倫理思想也被融入到了其生產生活方式之中。維吾爾人認為“栽樹或種田而被飛禽或人畜所食,被食用部分即為施舍善行”,給花澆水也是善行,花草枯死時向植物表明歉意。維吾爾族將動植物名稱廣泛運用于人名、地名。如地名中的闊什特熱克(雙楊樹)、阿里米力克(蘋果園)等;人名中的蘇皮爾各阿洪(苕帚)、薩姆蒴克(大蒜)、夏木夏特(云杉)、阿娜汗(石榴花)、巴哈爾古麗(迎春花)等。所以即使在“亂砍亂伐”時期,具有500~1000年樹齡的梧桐、核桃、無花果等古樹及化石在天山南北也得以保留。
二、維吾爾族傳統生態倫理的豐富內容在文學作品中的生動體現
維吾爾族生態倫理的豐富內容在文學作品中的生動體現可以通過《福樂智慧》略見一斑。
《福樂智慧》是維吾爾族著名的古典敘事長詩,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著,成書于1069~1070年。全書共85章,13290行,韻文體?!陡分腔邸钒S富的生態倫理思想。
《福樂智慧》崇拜自然的思想:由于西域地處干旱地帶,人們特別崇拜太陽?!陡分腔邸分袑懙剑骸疤栆怀觯蟮販嘏?、“太陽渾圓無缺,燦爛的光芒始終如一”?!陡分腔邸愤€用日出、月圓這樣內涵深厚的詞匯命名國王和大臣,將自然崇拜和社會生活巧妙搭配。同時,古維吾爾人特崇拜火神,認為它可以抵抗附身之邪惡?!陡分腔邸分姓f:“有四種東西,雖少也不能嫌少?!?306行)其中“一種是火”(307行)。古維吾爾人也崇拜水,《福樂智慧》有許多對水崇拜的描述,如“口腹干凈,好處如河水涌流不?!?5352行)、“人心是花園,君恩是水”(1807行)、“出口的良言好比流水,流到哪里,哪里就花木藏龔”(2688行)、“哪一座花園里清水長流,必然鮮花盛開,散發馨香(1808行)。有水必有山,古維吾爾人將自己居住的山脈稱為“Teng-ritag”(天山、上帝之山)、“Kuttag(福山)”、“Muzta-gata(冰山之父)”。古維吾爾人從自然中獲取力量的思維方式,得益于對自然環境的熱愛與崇拜。
《福樂智慧》順應自然的思想:基于對自然界規律之認識,《福樂智慧》認為疾病與自然氣候有關,人須順應四季,隨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而養生。正因為如此,在當時游牧狀態下,維吾爾先民更多的是順應自然,在看到它能給自己生存帶來益處的同時,備加愛護它。
《福樂智慧》與自然和諧互益的思想:在第五章部分章節中,作者筆下或集中或分散地描述出世間萬物皆與四素對應,他不但認為宇宙是由四要素構成的,而且認為生命也是四要素的一種組合。并把四要素及其對立統一看成是人體的構成、肉體和精神狀態的基礎,強調四要素處于統一和諧的關系之中:“大地和綠水親密無間,百花千草綻開了笑臉。親友們如能和睦相處,更會把新的親友增添。”(3212)自然界的萬物之間對立統一的現象是不容違背的客觀規律。大自然是這樣,人世間也是如此,自然界不停地運轉著,生命也運轉悠悠。不難發現,作者所堅持的就是人與自然要永久存在,不僅要達到自身的和諧,更須實現二者的和諧互益的思想。
三、維吾爾族傳統生態倫理的豐富內容在中的生動體現
歷史上,維吾爾族在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之外,曾經信仰過薩滿教、襖教、摩尼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其中摩尼教被維吾爾族歷史上建立的兩個汗國確定為國教,11世紀后維吾爾族主要信仰伊斯蘭教。在維吾爾族的中也包含著豐富的生態倫理思想。
在薩滿教義里,既有預防破壞森林的觀念,也有限制破壞森林的規約。薩滿教認為藍色象征神理,崇拜藍天和藍色,同時還把綠色看成是興旺和從政的標志。因此該民族農民至今十分倚重村莊,注重庭院的綠化,出現損害樹木和植物的現象,就會受到譴責。
祆教十分重視潔凈,所以有關潔凈的戒律和儀式也頗繁復。祆教把生活中的事物分為潔凈和不潔凈兩大類?;?、水、金屬等被認為是最潔凈之物,不可玷污。水必須保持清潔,避免沾染污穢之物。
對薩滿教和祆教的信仰,使得維吾爾先民們不自覺的產生了對天、樹、水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摩尼教在人行為方面主張不殺生。
按佛教教義,一個人死后,再次投胎時,不一定是人,可能是一種生物體。一個人如果破壞了一根草、一棵樹,都有可能傷害到他逝去的親屬朋友。任何生物和人一樣都是平等、有生命的。
佛教和摩尼教這種“不殺生”、“澤被草木”等思想對信教群眾起著一種教育作用,有利于形成保護動植物的理念,從而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
伊斯蘭教主張仁愛萬物?!豆盘m經》和《圣訓》倡導人們要對一切自然之物存有仁愛之心,禁止人們無故宰殺幼畜、砍伐幼苗。伊斯蘭教還專門規定在齋戒期間在禁地之內不準打獵??梢哉f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動物。同時伊斯蘭教教導人們要珍惜土地和土地上的一草一木。因為“在主那里,萬物是各有定量的”(《古蘭經》)。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應該珍惜人類的生存條件,努力保護自然生態的平衡?!皠撛焯斓兀潜仍僭烊祟惛y的,但世人大半不知道。”所以,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取用應以不過分為原則,在此前提下,伊斯蘭教還主張人類應該把握自然的本質和規律,通過對自然界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為人類造福。伊斯蘭教認為,自然界變化,日月循環,四季交替等,絕無神秘之處,人們應該仔細觀察,努力探索,總結其中的規律,堅定自己的信仰,合理利用大自然,有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享受真主的恩典。
伊斯蘭教特別重視整體和諧。在伊斯蘭教看來,真主創造了一個井然有序完美的世界,這個世界內容豐富多彩、生氣盎然。真主創造的世界是一個協調有序的世界,從日月星辰到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礦藏、河流、陽光、水分以及大地上的一切生物,這些事物共同構成了和諧有序的生態系統。萬物都按各自的規律的存在發展,宇宙間的一切沒有一件事物是沒有意義和目的的。人作為這個大家庭的一員,只是真主在世間的“代治者”,所以與萬物是和諧的統一體。人類不能隨意地破壞自然界,只有把握認識了萬物的規律,才能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界與人是相互依存、相互生成、相互協調的,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與自然界息息相關?!豆盘m經》教導我們:“他以大地為你們的席,以天空為你們的幕,并從云中降下雨水。而借雨水生出許多果實,做你們的給養。”圣訓說:“善者必不損一螞蟻?!笨梢娙f物與人類是一樣的平等生存,彼此之間是和諧統一的。
伊斯蘭教生態觀既要求考慮現世,更要求穆斯林著眼于將來,確保子孫后代的繁榮昌盛。人類相對于自然而言,其生命是短暫的;而自然存在期則需要無數代人去遵循其運行規律,共同享受自然生態環境的恩賜。伊斯蘭教主張,人類應該不斷尋求自我發展與自然生態的平衡點,達到人類和自然的和睦相處、、共同繁榮。人類絕不能被紛繁復雜的自然生態所迷惑,也不能對自然生態環境簡單地頂禮膜拜,而是要通過接近自然、觀察自然、探索自然,了解自然的特點和規律。
四、維吾爾族傳統生態倫理的豐富內容在禁忌、習慣法中的生動體現
禁忌是帶有規范功能的民俗,雖然沒有強制處罰手段,但其或然性災難后果和違禁后的咒語帶來的心理約束力使禁忌能夠起到對人的行為的規約作用。比如維吾爾族諺語中關于林木的禁忌:“有園林的人,就是有靠山的人”、“沒有樹林、果園的農民和富人,不算是真正的農民和富人”、“果樹不枯死不能砍伐”、“花園沒有鮮花,夜鶯不來歌唱它”、“折斷幼苗的人會夭折”、“砍一栽十”、“森林多,風災旱災少”、“森林是水庫,水多它能蓄,水少它能吐”等。關于水的禁忌:“往水里撒屎,嘴臉長膿泡”、“不準往水里吐痰”、“誰打死了貓,將貓扔進水里,誰就會死在獄火之中”等。關于動物的禁忌:“誰抓了羽毛未豐的小鳥,誰的手就會顫抖”、“帶給動物的危險和災難也會落到人的頭上”等。
“習慣法是法律成長的搖籃?!绷晳T法是民族風俗中具有社會調控作用的核心部分?!缎陆嗄辍?維文)1982年第11期發表的《新疆出土了我國最早的森林法》有這樣的內容:從南疆的昆侖山北麓的古國——鄯鄯(現叫樓蘭)王國古地出土了在公元三世紀的用當時的國語怯盧文記載的森林法,其中規定“不論是誰都嚴禁隨意砍伐樹木。對于砍伐有根的樹木者,罰一匹馬;森林在生長期禁止砍伐,違者罰一頭牛”。怯盧文是西域鄯善國、于田國在公元三世紀到四世紀曾經使用過的一種文字,說明早在1500年前,西域地區的不同族群就已經認識到了保護林木的重要性。
篇9
關鍵詞:蛇蛇文化 根源 語言
一、前言
作為一種爬行動物,一方面,蛇因為其身體柔軟,反應靈敏,生存能力強,消滅鼠害,被奉為智慧、善良、正義和誠實的化身,而另一方面,又因為其陰險狡詐、恩將仇報,被認為是殘暴、愚昧、邪惡和死亡的代名詞。由于語言是文化的外農,是文化的一面鏡子,蛇在語言上的使用不同就反映了東西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反過來。不同的東西方文化賦予了蛇不同的文化內涵。體現在語言使用的各個方面。本文主要研究東西方不同的蛇文化對語言文學及社會生活的影響。
二、東西蛇文化的根源
在東西方文化發展的漫長歷程中,從一開始,蛇(snake)這一具有雙重特性的動物就被置于截然不同的地位上。正是由于蛇文化發展的根源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東西方對蛇的用法及其聯想意義的不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1 東方蛇文化的根源及演變歷程
在原始時代,由于知識的貧乏,人類面對大自然的一些現象充滿了疑惑和恐懼?!白匀唤缙鸪跏亲鳛橐环N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著。大自然的一切,包括自然現象、生物和無生物都是象自己一樣,是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袁珂,1988)。面對變幻莫測的世界,初民渴望尋求強大而又神秘的自然物作為保護和依靠的對象。蛇,以其詭秘的花紋,致命的毒液,細長的身軀,游走于叢林、草塘、河流之中。自然而然,神秘莫測的蛇成了人類依賴的神,產生了蛇圖騰?!叭藗儾粌H把圖騰看作是氏族祖先的標志,不僅認為圖騰是自己的庇護神,而且幻想同圖騰進行品質及力量的交換”(王小盾,1989)。從圖騰時代開始,中華民族就與蛇結下了不解之緣。聞一多先生曾考證,祝融、黃帝、匈奴、越人等部落都把蛇作為部落的圖騰來崇拜。
在母系氏族的生產力條件下,女性是社會的主導力量。在生產生活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出于對女性的原始崇拜和龍圖騰的原始信仰。人們自然而然地把作為圖騰的蛇與起社會主導地位的女性結合到了一起,中國的女媧傳說就是這一結合的產物。東漢王逸《楚辭天問》注曰:“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鄙呱衽畫z是人類的創造者,女媧補天的故事眾人皆知。因此,蛇與女性從圖騰氏族社會開始便緊緊聯系在了一起,這也為男權社會以蛇比喻女人埋下了伏筆。
由此可見,由于蛇的自然屬性,東方蛇起初備受推崇,與人類始祖的地位并駕齊驅。相傳蛇圖騰是龍圖騰的前身,很多學者認為龍的原型是蛇,是蛇的一種。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龍實際上是把遠古時代的蛇圖騰加以神化裝扮而成的。因此也可以說,我們是蛇的傳人。
2 西方蛇文化的根源
在西方文化里,蛇文化根源則完全相反。蛇因其冷冰冰的外表,丑陋的三角頭型,詭秘的行蹤,出沒于黑暗角落,而成了邪惡、殘酷、魔鬼的代言人。為什么在東方文化源頭享受崇高地位的蛇在西方文化語境中成了人們深惡痛絕的對象呢?在西方文化的發展源頭即古希臘古羅馬的神話傳說中,蛇頻頻扮演不光彩的角色。我們還需要追溯到對西方文化產生深刻影響的基督教圣典《圣經》(Holy Bible)?!秳撌兰o》對蛇的描寫:"Now the serpent was more crafty than any of the wild animals the LORD God had made,He saidtothewoman,"可見蛇比之其它生物的狡猾。正是這條狡猾的蛇,亦即魔鬼撒旦的化身,欺騙了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引誘他們偷吃了智慧樹上的禁果(the forbidden fruit),違背了上帝的意志,犯了原罪(original sin),從此人類被上帝逐出伊甸園,開始漫長的苦難歷程。而所有這些始作俑者蛇也遭到了上帝的懲罰:“Youwill crawl on your belly and yOU will eat dust aU the days of your life,"蛇將人類帶向了黑暗和苦難,成了魔鬼的使者,理所當然遭到詛咒和唾棄。作為世界上傳播范圍最廣的宗教,基督教對于西方文化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妒ソ洝穼ι叩亩x決定了蛇在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內涵。
三、東方蛇的弱化及在語言上的體現
母系氏族社會的蛇因其無足卻能疾步如飛。神出鬼沒,生殖能力強,生命力旺盛,蛻皮后能重獲新生而讓原始居民感到神秘莫測,被奉為神靈,也是圖騰的重要標志。女性則因擔負種族繁衍的重任而與蛇緊密聯系在一起。當父系氏族階段到來時。男性成了社會生產力的代表,他們在社會中的地位逐漸超過女性,女性權力逐漸衰弱。女性地位也下降到社會的最底層。隨之而來的便是代表女性權威的蛇圖騰也隨之弱化,因為女性與蛇最初無論在形象上還是在意象上都是緊密聯系的。此外,由于社會的進步,人們對蛇的認識進一步深化。蛇不再是那么神秘,而是本質上殘忍惡毒。因此,東方蛇文化的貶化是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的。父權社會對母權社會的勝利是其弱化的根本原因。
蛇從備受推崇到備受鞭撻的文化演變及與之息息相關的女性地位同樣體現在語言上,有些詞語也體現了性別歧視。漢語中“美女蛇”(外表美麗,內心陰險狠毒的女人)、“蛇蝎心腸”(女人內心狠毒)、“蛇妖”、“蛇精”、“水蛇腰”等詞語全都修飾女性,表明女人是萬惡之源、紅顏禍水,這一點與西方的蛇意象在蛇與女性方面基本一致,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語言中用蛇喻指貶低女性的用法能夠更生動地體現出蛇的地位的急轉直下,隱射了女性地位及女性文化的弱化。此外,現代漢語語言對蛇的象征意義或用法通常都賦予貶義的色彩。在漢語中,有很多關于蛇的詞語、成語和諺語,如打草驚蛇(喻做事不謹慎,行跡泄漏,使對方有所警覺),杯弓蛇影(喻疑慮不解,自相驚擾),佛口蛇心(形容人口上甜蜜,心中狠毒),虎頭蛇尾(喻做事有始無終,起初聲勢很大,后來就馬馬虎虎),龍蛇混雜(好人壞人混在一起,分不清好壞),牛鬼蛇神(牛頭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虛幻怪誕,后比喻社會上形形的壞人),引蛇出洞(比喻用某種策略引出壞人或敵人,再進行出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比喻遭過一次挫折以后就變得膽小怕事),人心不足蛇吞象(喻人心不足,貪得無厭,得寸進尺,這山望著那山高)。畫蛇添足(做事多此一舉,弄巧成拙),強龍壓不住地頭蛇(外來的力量雖然強大,但卻斗不過當地的勢力),春蚓秋蛇(指書法拙劣、丑陋)。
以上可以看出幾乎所有與蛇有關的詞語、成語和諺語都表現出了蛇文化語用意義的反面形象,早先蛇作為圖騰的崇高地位已不復存在?,F代漢語語言上的蛇用法不同程度地反映出蛇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是邪惡、狡猾和 殘忍的代名詞。
四、西方的蛇文化及在語言上的體現
1 蛇與女性
《舊約?創世紀》中,蛇引誘人類的母親夏娃偷吃了禁果,夏娃又引誘了亞當,違背了上帝的旨意,上帝將人類趕出了伊甸園。蛇為什么選擇夏娃而不是亞當作為引誘的對象呢?可見蛇與女人有著某種先天的特定聯系。Snake、Serpent的首字母均為字母s,指蛇狡猾細長的身體盤繞于大地,其形象也象征著女性舞動著的婀娜多姿的身材,而且更為巧合的是,Snake、Serpent和女性人稱代詞She都以包含復雜文化意義的字母s打頭,而這個由字母s加男性代詞He所構成的she又是漢語中蛇的拼音形式,不能不說蛇與女性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法國象征主義詩人波德萊爾的《跳舞的蛇》中,蛇意象更富裸的女性氣息。詩人借助女性身體產生了靈感,把舞蛇女郎與蛇融為了一體,通過蛇的舞動刻畫女性的動態美。而在《圣經》原罪教義里,女人和蛇都同樣被上帝打入冷宮:So the LORD God said to the serpent,“Because you have done this, Cursed are you above all the livestock and all the wild ani― mals!You will crawl on your belly and you will eat dust all the days of your life,"夏娃也喪失了原有的地位,由最初的伙伴和幫手淪落為男性即亞當的受統治者,開啟了男權社會的第一扇門:To the woman he said,“I will greatly in crease your pains in childbearing;with pain you will give birth to children,Your desire will be for your husband,and he will rule over you,”從這個意義上說,《圣經》無可厚非地開了性別歧視之先河。
2 蛇在英語語言上體現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蛇是邪惡、兇殘的象征。這種文化內涵反映到語言上有其深刻的寓意。英語語言里有關蛇的用法可謂琳瑯滿目。英語里對蛇的稱呼有很多種,如snake,serpent,reptile,schmuck,vernllil,viper,zombie,adder等,這些詞語在英語俗語、俚語甚至口語里都是指代陰險狡詐、卑鄙可恥、忘恩負義的小人。典故the snake and the eagle,cherisha sankein one’sbosom都表明了蛇奸詐無比、兇狠惡毒、恩將仇報的形象。
此外,英語語言中關于蛇的用法還有很多,如If you have been bitten by a snake,you are afraid of aneel(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asnakeinthegrass(潛伏的危險,偽善的人);the old serpent(魔鬼撒旦);nurse a viperin one’sbosom(姑息養奸);a sheer cold-blooded reptile(一個徹頭徹尾的冷邪惡魔);a snake in grass cloaked with hospitality(一個披著熱情好客外衣的陰險的人)。《圣經》中也提到:“It biteth like a serpent and stingth like anadder,”害人身體的酒被比作Serpent和adder,把液體的酒和毒蛇的毒液作了類比。中國人以“龍的傳人”而感到驕傲,這一點西方人卻很難理解。因為dragon在英文中的含義包含蛇的文化內涵:a large serpent,a fabulous animal usually represented as a huge winged sca~y serpent with a crested head and large claws正因為有了serpent的含義,英語中dragon完全不同于中國的“龍”,而是與“蛇”相同,是惡魔(devil)的象征。
篇10
論文摘要:跨文化交際已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促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義和文化價值。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關注修身:立人之道,日仁與義;關注自我發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關注自然與社會: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跨文化交際”已成為大學英語重要的教學內容。但是,一些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有意無意間突出英語的強勢,忽視英語教學中的國學素養。思想文化的交流應該是雙向的。教師和學生只有深刻認知本民族文化,才能從深層次上認知文化的內涵,理解外來文化和民族優秀文化之間的異同,具備較強的文化鑒別力,洋為中用,實現真正意義的“跨文化交際”。正如柯楊所說:“在自己的國家做主人,尊重傳統習俗,是自尊和自愛;到國外去做客,尊重他人的習俗,是文明和教養”。筆者認為,應該把中國文化融合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利用大學英語教材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倡導、推介主流文化,形成“中西合璧”。這樣既可以培養大學生世界公民的健康意識,又能有效地傳播中國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使文化自覺意識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 然而,如何做到中西合璧,文秋芳曾闡述英語教材的三條重要編寫原則,即“以人的發展為依據;以第二語言學習理論的最新成果為依據;充分體現中國外語教學的特色”。英語教學首先是語言教學,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言而喻,與中國文化相結合應為中國外語教學特色的一個重要內容。教材編寫應遵循這樣的原則;教學實踐中,英語教師更要首先分析、理解教材中的中國文化元素,并予以闡釋,使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的內容。筆者認為,浙江大學編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即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內容,本研究將從文化內容方面嘗試予以解讀。
一、關注修身:“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易傳》中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為準則?!缎戮幋髮W英語(第二版)》充分體現了“立人之道”。很多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強調人格培養、人際和諧等,診釋了仁與義的含義。編者還把立人的篇章作為各冊書的開篇,凸顯了“立人之道”的重要意義《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開篇《以生命相贈》意境深遠。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進人大學,離開熟悉的環境,開始新的大學生活,與其說是環境的改變,不如說是新生活的挑戰。如何幫助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應對這種挑戰成為最關鍵的環節?!兑陨噘洝分v述了越戰期間越南孤兒院里的一個小姑娘被炸傷,生命垂危,急需鮮血。一個小男孩克服死亡的恐懼,勇敢地獻血,因為“她是我的朋友”。該篇以“為了朋友甘愿獻出自己的生命,愛莫大焉!”結尾,實為點睛之筆。英語中有句諺語:“戰爭是死亡的盛宴”。這個故事發生在殘酷的戰爭期間,在特別的背景之下,這個作品震撼人心是可貴的友情,是人性善良的光輝,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仁與義”的體現。通過這篇文章,學生對人性及人際關系能有更深刻的認識,也會啟發大學生如何與人和諧相處。
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建構人性,注重親子關系,把家庭價值放在人性情感的層次,作為“立人教育”的根本內容。家庭中子女對父母感情的自覺培育被視為“人性的根本、秩序的來源和社會的基礎”“孔子通過‘仁’開始塑造、形成和影響中國人的心靈。人或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即與家庭成員的情感關系之上”閻。朱熹把“仁”釋為“愛之理,心之德也’?!叭省钡谋玖x與愛緊密相關。第二冊第一單元選取的《善良之心永世相依》描寫的是父子情,雖然父親腿有殘疾,但熱愛生活、熱愛工作。課文中樸實而真誠的敘事表達了愛的主題,讓人們體會到一種用大愛做小事的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到:“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遺憾的是作者在父親去世后才感受到這種大愛的境界:“當時我沒有意識到,是爸爸幫我保持平衡”。年少無知時的作者無從理解父親的愛,更沒有意識到父親殘疾外表下的“氣質神韻”皆緣于善良之心,緣于辛勤工作、快樂生活的人生態度。隨年齡的增長,作者開始以覺悟的態度反觀內心,審視自己。覺悟的過程體現了成長的過程,也是作者學會愛的過程。這位身有殘疾的平凡父親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顯示出的勇氣及其剛毅和高尚的品格,給讀者留下的是要有大愛才能有大德的思考。編者把“愛”與“善良之心”即“仁”聯系在一起,引發英語教學過程中大學生更深人地思考“愛”的內涵。
《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教材每冊都有情感、溝通的話題,如“不只是文字”(第一冊)、“溝通問題”(第二冊)、“社會問題,’(第三冊)、“文字的力量”(第四冊)等。這些文章闡述了尊重生命,關注生命,關注修身,強調塑造人的情感心理。選取《羞怯的痛苦》《享受幽默—什么東西令人開懷?》作為第三冊和第四冊的開篇,把情商中的自我意識和自我修養提升到了更高的地位。這兩篇文章分別以羞怯、幽默為話題,對羞怯的不利影響、幽默的益處等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論述,能讓大學生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生命。人的生命是美好的,每個生命都是唯一的,應以積極的、肯定的情感來看待生命。學會理解他人,既保留自身的獨特,又能正視自己性格中的弱點。努力發展健康的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在與人交往中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熬雍投煌?,小人同而不和”氣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有“個性”是“君子”形象,能夠“不同”是自我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和”就是要協調“不同”,“和”就是要探討諸多“不同”之間如何共處。西方文化與此一致,既崇尚開放、張揚的個性,重視個人的主體作用,又強調“主體間性”。當今社會發展需要協作精神,在個性不同的團隊里,更須建立互相理解、溝通的交往理性,以促進社會的和諧。
二、關注自我發展:“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文以載道’?!缎戮幋髮W英語(第二版)》的很多選文都體現關注學生成長、關注學生的自我發展?!吨芤浊废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何以自強?那就是要“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第一冊給剛剛走進大學的新生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忠告,比如:“把過去那些不愉快的記憶鎖進記憶的角落里不再去想,才有可能自信和樂觀”(第二單元主題“記憶與遺忘”);學習外語“在讀、寫、說、聽思想傳統的交流技能之外還應該加上第五項技能:文化意識”(第三單元主題“沒有言語的交流”);“把上大學看成一個美妙的實驗,要學會改變自己”(第四單元主題“新的開端”);“倘若你在思想上給未來抹上驚恐的顏色,你的行動就會受到制約”(第七單元主題“生活的選擇”)。這些文章選編在第一冊,有助于學生熟悉大學學習和生活,順利完成由中學到大學的過渡,以新的面貌步人人生的新階段。
《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在倡導積極進取的人生的同時,強調大學生要保持高度的清醒與理性的頭腦。在多元價值并存、人們熱衷于追求富與成功的今天,學會如何正確地思考各種社會現象反映的精神實質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價值取向。學完第一冊第九單元《快樂的圣誕節》一文,學生可能會在熱衷于過“洋節”、過多地進行炫耀性消費的時候停下來,理性地思考圣誕節這個神圣的宗教日子所承載的非商業性的文化價值,正如文中所說:“圣誕節應該是對他人表示愛心和良好祝愿的時候,它應該是為那些沒有我們幸運的人做善事的時候”。第二冊第八單元《把時間花在為錢苦惱上》呈現的金錢哲學“盡量掙,盡量省,盡量給”同樣發人深省;列夫·托爾斯泰創作的《伊萊亞斯》故事則引發學生思考幸福和金錢的關系。類似的選文還有第二冊第九單元《年輕人的消費行為》,學生通過學習能了解作為社會高消費的成員應該學會如何理性消費。對于沉酒于電腦游戲、忽視學習的學生來說,第四冊第八單元《如何從容使用時間》具有很好的啟示作用:“時間就是金錢,應該節省,應該理智地花,不要浪費或者丟失”。這種時間意識言簡意賅,引人深思。當下各類媒體追捧正使球星、歌星、影星、暢銷書作家成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的青春偶像,第四冊第五單元同時選取《運動員應是行為榜樣》和《運動員不應是行為榜樣》,使學生慎行、明辨和思考,在大學學習中大學生既要注重個人成長,又要增強自身的文化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第四冊第七單元《永遠不會聽到的畢業典禮演說》及其評論《大學:一個寬恕一切的世界嗎?》同時出現在課內閱讀,從不同的角度論述相同的問題:“如何看待大學生活”,引導大學生換一個角度思維,鼓勵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
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日益增大?!胺彩骂A則立,不預則廢’?!缎戮幋髮W英語(第二版)》告訴學生要認真規劃未來,把握今天,創造明天。比如第三冊第四單元“擇業規劃”所選三篇文章對大學生擇業提出了可行的建議,指出沒有人能預見自己的未來,理智比機遇和命運更重要。要打造未來的事業,“有些事是你現在就能做的”;第四冊第四單元《關于創造力的培養》指出具有創造性是“通向光明前程的關鍵”;第四冊第六單元《風險與你》使讀者對風險這個主題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認識到問題的關鍵不是要徹底避免風險,“而是要理智地管理風險”;第二冊第三單元《生而成功》“任何事都不可能由別人來教你,只能在別人的幫助下靠自己去發現”。高等教育是大學生人生的寶貴經歷。要在四年后充滿信心地走向社會,每個學生都應該通過四年的大學生活學會成長,比如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獨立思考,不斷豐富文化素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
三、關注自然與社會:“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新編大學英語(第二版)》不僅關注學生修身與自我發展,而且關注自然與社會,突出了具有全球意義的生態意識?!疤烊撕弦弧钡睦砟钤谥袊鴤鹘y文化中源遠流長,“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天人相應”,宋、明時代更進一步闡發了這種天人互動的觀念,強調“仁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缎戮幋髮W英語(第二版)》很多選文講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類和自然視為休戚相共、血脈相連的一體。人投人大自然的懷抱,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能使人重新審視生命的本質并選擇一種有意義的生活方式。第三冊以《新生之旅》為題講述“旅游的快樂”這一主題,認為旅行會改變生活,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來理清頭緒,來嘗試新的思維和行事方法。進而指出人的成長要通過貫穿于一生的自我改造,將來的很多旅行將會具有自我改造的意義;經常旅行,以便不斷進步。這些理念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診釋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編者的選材可謂獨具匠心,不僅讓學生感受自然之美,更讓他們相信天地之美的力量:“美能啟真、美能儲善”,同時又與作者共同體驗成長的快樂,如當代著名作家畢淑敏所說的那樣:“旅行讓我們的身體感悟到不同的風和水,我們的頭腦也在不同風情的滋養下變得機敏和多彩。目光因此老辣,談吐因此謙遜’,網。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可以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感恩,追求仁者、智者的生活,塑造情感,不斷完善自己的生命。
《莊子·齊物論》論述宇宙萬物平等,沒有差別?!缎戮幋髮W英語(第二版)》選取了一些關于動物的話題,讓學生在人與動物的比較中反思人類應該從動物身上學到什么。如第一冊第五單元《動物的玩?!分v到“動物能學會怎樣控制自己的行為、怎樣協調適應他們生活的環境以及怎樣和自己群體中的其他動物相互交往”;第三冊第六單元《人和動物的好斗性》則開篇就指出人類是所有動物中“最好斗和最殘忍的”。作者描寫了競爭的殘酷、人類戰爭的罪惡,流露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無奈之情。憂思之余,作者對人類的明天寄予希望,指出人類要繼續生存下去,必須將人類的敵意和好斗性通過建設性活動和非暴力的競爭發揮出來。人類肯定是所有動物中最好斗和最殘忍的觀點似乎頹廢、悲觀而又消極,但掩卷深思,可以感受到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恰是對生命的熱愛。人自詡為“萬物之靈”,應該懂得如何尊重生命、珍重生命。
“天地與我一體,萬物與我同根”。人類關注自然也是關注自身的未來和發展?!缎戮幋髮W英語(第二版)》第一冊第十單元《未來農耕》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資源面臨嚴重破壞的現實,學會改變對農業、食品和整個地球的看法,關注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體系;第一冊第六單元《神秘的世界》又使學生懂得了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在未來的歲月里要追求進步,不斷創新,探索發現更多的奧秘,為人類造福;第四冊第九單元《科學技術)太快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