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范文
時間:2023-03-23 16:01: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改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朝有名的詩人劉長卿,字子房,開元三十一年考中進士,任長州太尉。少年的劉長卿在嵩山上讀書,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寒窗茹苦地讀書,他在趕往京城考試的途中,歷經千辛萬苦。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紛紛揚揚地下著大雪,這時天氣冷極了,劉長卿冷得打了一個寒戰,天越來越暗,青山好像離劉長卿更遠了,周圍沒有一個客棧,看到這些,他走得更快了。
忽然一個小屋出現在劉長卿的眼前,他高興地快步跑去,走進了那冷冷清清的小屋,他燒起火,借火光來讀書。
過了一會只聽柴門旁的狗在高聲鳴叫,才知風雪飄飛的深夜有人歸來了。這時作者心里感覺到流落異鄉的孤獨,于是就寫出了《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優美的詩。
篇2
細細地咀嚼《唐詩鑒辭典》中“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币辉姷奈鑫?,覺得有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問題。析文中說:“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后兩句寫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聞?!边@樣,勢必后面只好說:“‘風雪’句應也不是所見,而是耳聞。”其實,風可以聞,雪是絕對不可以聞的。(“風雪”可聞,不是詩人說的,因此,我說雪不可聞,不屬于楊慎“千里鶯啼”之類的問題)因為析文說次句寫已投宿,所以“犬吠”也只能是“臥榻上聽到的”,這里也有不少疑點:一、黑夜投宿的生人在臥榻上很難判斷“犬吠”的具置;二、犬吠不一定是歸人,可以是路人,也可以是歹人,還可以是其它動靜,究竟犬吠什么?屋內人也很難說清;三、旅人在臥榻上聽見犬吠才去“構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是不符合一個人的心理反應的。既然有狗,旅人投宿時也該被吠,只有突如其來的犬吠,才可能在一個奔波于荒山野嶺的旅人心中引起強烈的震動。這些問題還不是主要的。按照“所見”、“所聞”的線索分析,不可避免“下半首另外開辟了一個詩境”,為了“不使讀者感到脫節”,不得不從字面去摳:“‘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恐怕析者心里也很清楚,一首詩前后是否脫節,不是看“如奴婢”的“辭”,而是看“似主人”的“意”?!耙狻焙帽纫桓灤┢渲械木€索,如果沒有它,詩就“穿貫無繩,散錢委地”(清袁枚《續詩品》)。從析文析出的兩個詩境看來,確實難以找到一個恰當的“意”能夠把上下緊密地聯系起來,達到“意圓語響”(孫礦《唐詩品》的目的,析者從字面上尋找聯系的根據,應該說是出于無奈。
敲出這么多問題,原因在哪里?我以為是把“貧”解釋成“貧窮”造成的。這里的“貧”應該作“少”或“稀少”解才合適。這種解法,《說文解字》中已有說明:“財分少也”,段注:“合則見多,分則見少”?!柏殹庇谩吧佟绷x,在唐以前的其他書中也并不鮮見?!对娊洝分小缎l風·氓》:“自我徂爾,三歲食貧”,《邶風·北門》:“終簍且貧”;劉勰《文心雕龍·事類》:“有學飽而才餒,才富而學貧”。在現代漢語中,單解“貧”字雖無此義,卻有“貧乏”一個詞條。因此,“天寒白屋貧”這句詩意為:“為什么天冷的時候途中的茅屋就這樣稀少?”換句話說,:“天這樣冷,還沒有看見可避風寒的茅屋!”這樣講,看來似乎有些矛盾,好象茅屋是因天寒才稀少的。其實,這是境由心造,與常言“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所采用的方法相同。只有這種看來矛盾的東西,才能把旅人那種急迫投宿的心情充分地表現出來,真正起到加倍和進層的作用。
把“貧”作“少”解,全詩就可以理出這樣一個層次:首句寫日暮途窮而產生投宿的想法,次句寫不見宿處焦急的心情,第三句寫突然找到了駐足的地方,第四句寫賓至如歸的喜悅。全詩還可以分成兩個場景:前兩句寫黃昏,后兩句寫黑夜,中間省略了勞頓奔波的過程。這樣一來,從頭順流而下,一氣呵成。因此,才可以說這首絕句的意法“首尾相銜”(清劉熙載《藝概》卷二《詩概》),“二十字如彈丸脫手”(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才可以在詩中看到一個完整的旅人形象。
正因為“貧”作“少”解,才可能有旅人從黃昏到黑夜一段艱苦的跋涉。有了這段不尋常的跋涉,才會使“犬吠”如異峰突起,顯得特別聳動,那“聞”字才分外傳神,那“風雪夜歸人”就有如脫水而出的芙蓉,在微風中搖曳生姿。如果沒有白屋少而導致的這段跋涉,即使主人優禮相待,也不會有像回到自己家里那樣溫暖的感受,那“歸人”一詞就極為平常,談不上精警,歧義也就由此而生。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還可以從劉長卿詩歌的特點方面加以印證。他的詩多寫貶官的哀傷和蘊含寄托的山水景物,風格含蓄溫和。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應屬山水之類,理當有所寄托。寄托什么?只有先看一下當時的背景:大約在唐代宗大歷八年(773)至十二年間的一個秋天,劉長卿受鄂岳觀察使吳仲儒的誣陷獲罪,因監察御史苗丕明鏡高懸,才從輕發落,貶為睦州司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寫的是嚴冬,應在遭貶之后,而且前面按照“貧”作“少”解理出的線索與此事的發展經過基本一致。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無路,希望獲得一席凈土,可是,在冷酷的現實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絕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給自己帶來了一點可以喘息的光明,當然也包含無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來,這首詩的內容是何等豐富!它不僅是一幅優美的風雪夜歸圖,而且反映了詩人政治生涯的酸辣。無怪詩人曾經得意地說:“風景隨筆搖,山川入運籌”(《湖南使還留辭辛大夫》)。如果“貧”不作“少”解,是很難找到這些極其隱晦的內涵的。
篇3
有三位女子,她們分別是天使、魔鬼和凡人,穿著黑衣服、藍衣服和白衣服。天使從來不說假話,魔鬼從來不說真話,凡人有時說真話,有時說假話。黑衣女說:“我不是天使?!彼{衣女說:“我不是凡人?!卑滓屡f:“我不是魔鬼?!?/p>
那么,到底誰是凡人呢?
1.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中的男主角。
2.中國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國性印學社團,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區孤山南麓。
3.一種由碳元素組成的礦物,俗稱“金剛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鉆石的原身。
4.入射光經過折射穿過物體后的出射現象。
5.陸游詩作《游山西村》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一句。
6.明朝時從美洲引進的一種農作物。
7.唐代詩人劉長卿詩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柴門聞犬吠”的下一句。
8.哺乳動物,外形略像鼠但比一般的鼠大,尾巴蓬松,生活在林中。(由下往上)
9.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錢財就容易惹人注意,并引起麻煩。
10.錢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又稱徽港,發源于安徽徽州(今黃山市)休寧縣境內。
11.古漢語中的詞匯,有多重含義,但最主要的釋義為領頭人。
12.成語,形容態度鎮靜,不慌不忙。
13.晚清重臣,洋務派首領之一。
一、徐克執導的電影《新龍門客?!分?,龍門客棧的老板娘。
二、迪士尼經典卡通角色之一。
三、電視劇《甄執》中的妃嬪之一,曾是甄幀⒚甲的好姐妹。
四、位于杭州西湖北里湖北岸的一座山。
五、中國七大河之一,黑龍江在中國境內的最大支流。
六、通常指那些做事情習慣用左手操作的人。(從右往左)
七、金庸小說《碧血劍》和《鹿鼎記》中出場的人物,外號“神拳無敵”。
八、宮崎駿電影《千與千尋》中一個沉默寡言的妖怪。
九、2016年上映的一部國產動畫電影。
篇4
一、明白詩歌含蓄類型,從含蓄立意上,歸納為三種類型
1.寄寓形象,含蓄雋永
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人將自己千思萬緒凝結定格于一個畫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懷,手法之嫻熟、令人嘆為觀止。
2.側面迂回,虛中見實
優秀的詩人追求含蓄的境界和濃郁的詩味,落筆往往不在正面的具體的描寫上,而是從側面、對面迂回地表情達意,務求從虛中見實。
3.以“反”見“正”,曲折有致
“反筆”和正筆相反,是指構思從反面切入,將人的思想情感置于與環境相反的狀態,表意曲折而有情致,體現出立竿見影或見影知竿之妙處。
二、從含蓄造景上,歸納為三種方式
1.以景啟句,欲露還藏
一般來講,詩忌露忌盡,所謂“千言萬語,盡在不言中”,下語三分,不說到盡,留有“空白”,自然會引發讀者的思索想象,詩也就耐人尋味了。
2.層層布景,亦景亦情
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有些詩句句寫景,但情寓景中,極具含蓄之美。如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著詩由蒼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詩人頂風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著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鮮明,蓄意豐富,耐人尋味。
3.以景結句,情韻悠長
“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樂府指迷》)。詩歌在抒情議論是,戛然而止,轉而以景作結,或以景襯情或情寓景中,就可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三、從含蓄煉句上,歸納為三種辦法
1.棄直就曲,引人入勝
常言道:話有三說,巧說為妙。比方,明是心愁而眼中淚難止,偏怪風兒往眼里吹;心中有結,而言“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
2.疑問作結,發人深省
問而不答,構設懸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詩具有含蓄不盡的韻致,是古人營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
3.避實就虛,授人以柄
特別以夢境、聲音作結,創造一種清幽縹緲的境界,也是古人創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自不必多言。
第一步,通過篩選意象初步感知詩歌。所謂意象,指主觀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詩中熔鑄了詩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詩人運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詩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來表情達意的。
情景交融是詩人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耙磺芯罢Z即情語”,分析詩中之情自然離不開所描寫的景物――意象。讀詩先觀意象,即可初步明確詩歌的抒情指向。“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保ㄍ醪g《芙蓉樓送辛漸》)前兩句,秋雨連江,客隱楚山,渲染離別之愁苦。后兩句筆鋒一轉,以“冰心玉壺”自喻來告慰洛陽親友,自然是情蘊景中。
第二步,由詩的意象推及詩的意境。所謂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客觀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具有虛實相生、意與境諧、深邃幽遠的審美特征,能使讀者產生想像和聯想,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意境由意象構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因此,分析意境自然也就離不開意象。
篇5
對于古詩的課堂教學,老師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已經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經驗。我認為,從閱讀心理的一般規律和讀懂古詩的基本要求出發,應該抓住下面幾方面。
一、粗講
優秀的中國古詩,語言精練,意蘊含蓄,意境深遠,講究平仄,嚴于用韻,格律嚴格,魅力無限。正如19世紀英國著名文藝批評拉斯金說:“每一部偉大作品的精華部分,總是無法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因為它好,所以它好。”因此教學時,其豐富的意蘊,“言盡而意無窮”的魅力是無法講出來的。況且小學生剛剛接觸古詩,由于閱歷和生活積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訓,句索其旨”。如果“貪多務得,細大不捐”,必然貪多嚼不爛,如果不顧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去精講細究,咬文嚼字,必如宋代的教育家張載所說:“始學之人,未必能繼,妄以大道教之,是誣也?!北厝皇箤W生食而不化,泯滅了學習的興趣,倒了學習的胃口。
那么怎么粗講呢?我覺得應該從下面三點考慮:
一是比較生疏的字詞。如“歌聲震林樾”的“樾”,“煮豆燃豆萁”的“萁”,“渭城朝雨浥輕塵”的“浥”,“千里黃云白日曛”的“曛”,“萬條垂下綠絲絳”的“絳”等,這些字詞,學生一般沒有接觸到,是學生閱讀詩句、理解詩意的攔路虎,所以首先要讓學生認其形,曉其音,知其義。再就是古今音變意變的字詞。如“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死去元知萬事空”的“元”,“兒童急走追黃蝶”的 “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直”,“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鄉音未改鬢毛衰”的“衰”等,這些古今意思有別或讀音不同的字詞,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產生誤解,因此少不了教師的講解。還有,就是那些富于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葉紹翁的《游園不值》的后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就很顯作者煉字的功夫。一堵高墻的“關”和一枝紅杏的“出”,形成了一對矛盾:一個要把滿園春色關住,一個卻要枝露墻頭,春光外泄,一“關”一“出”,整個畫面活了,有了動感,顯出了春花盛開時的盎然春意。再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中的前兩句“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寫送客的時間、地點和送客時的環境與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著意用“楚山孤”表達送別的心情:芙蓉樓上,俯瞰長江,寒雨凄凄,遠眺楚山,望客帆遠去,心情惆悵,仿佛覺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兒一樣。一個“孤”字,看似寫山,實是寫人,寫出了作者送別友人時惆悵孤獨之感。又如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前兩句“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是一聯對偶句,“日暮”對“天寒”,寫投宿的時間,是在寒冬的日暮時分?!吧n山遠”對“白屋貧”,寫主人家的居住環境和家庭狀況,一個“遠”字,寫出了天氣昏暗中周圍青山的朦朧;一個“貧”字,點出了投宿的這戶山里人家的貧寒。以上所舉詩句中“關”、“出”、“孤”、“遠”、“貧”這些字詞,都是理解詩句意思的關鍵詞語,把它們的意思講清楚了,學生在弄懂詩句字面意思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比較順暢地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二、熟讀
通過粗講,學生對詩句的雕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熟讀。而熟讀對小學生來說,最具效果的莫過于誦讀。說起誦讀,其實古人寫詩,往往都是在“誦”的過程中完成的。難怪有人說“動聲曰吟,長言曰詠,作詩必歌”了。因此,讀詩也不應該離開吟詠誦讀,所以古人又說:“讀詩之法,須掃蕩胸坎凈盡,然后吟哦上下,諷詠從容。”宋代的朱熹更是進一步提出讀書成誦的要求:“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永遠不忘。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解說,即曉其義也?!彼詴暚槵?,“南窗讀書吾伊聲”,“夜半猶聞讀書聲”,才是讀書富有詩意的境界。讀書本是一種個性化的行動,動嘴“讀”書,心、眼、口、耳并用,是各種感官的綜合參與,其效果較之單純用“眼”看,要好得多。讀書時讀出聲來,便于大腦快速接受符號和信號,易于激活存儲于大腦中的生活經驗,有助于對文句的理解,也容易記住。
什么是熟讀?用古人的話說,就是達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換句話說,就是讀得滾瓜爛熟,以至熟而成誦。這個過程更多地應該是學生個人誦讀的過程,要給足時間,放開手腳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這樣才不致于混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讀書興趣,才能使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篇6
論文關鍵詞:跨文化,思維方式差異,影響
1.引言
思維方式的差異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內容。語言的差異是思維差異的外在形式,由于思維方式的潛在差異,才使語言表達有所差異。本文主要從中西思維方式的不同出發并闡述其對在詩詞英譯過程的影響。
2.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
連淑能將中西思維方式的差異劃分為:
整體性思維與分析性的思維:中國人思維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從整體到局部的過程。中國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是以“天人合一”為出發點。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則側重于從局部到整體的思維規律。在西方的傳統哲學中主張區分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思維與存在、靈魂與肉體、現象與本質。這與中國的“天人合一”的觀點是截然不同的。
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形象性思維的一個重要基礎就是直觀經驗。因而形象性思維常使用具體的形象來表達抽象的意義。西方人較為側重抽象思維,側重實證性研究,善于運用邏輯思維的方式。由于西方人抽象思維的習慣,他們則擅長用抽象的概念來表達具體事物。這與中國人的形象思維方式則截然不同。
模糊性思維與精確性思維:連淑能曾指出“古代中國人把宇宙看作是混沌的整體,思維的對象是模糊的,思維的主體也是模糊的。以模糊的思維去認識模糊的整體,用模糊的方法整體的把握總體特征,缺乏對事物本質的準確認識。”[1]相行之下跨文化,西方人受到古希臘文明的影響,所以注重邏輯推理的嚴密性。
3.思維差異對詩詞翻譯的影響
3.1 思維方式的差異導致詩詞英譯意境的缺失
顧正陽教授在《古詩詞曲英譯文化探索》一文中指出:“古詩詞曲中,無論是天上還是人間—無論是天上的月亮,星星,還是人間的山水,花卉、酒、茶、服飾、樓臺亭閣等無不沾染了情……”[2]所以古代的詩人總喜歡從自然中尋找事物,以抒發自己的抱負或是志趣。用具體的事物來傳遞自己的感情。中國人的形象思維造就了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是以表意為特征的文字,所以表意也成為了漢字的特點。以馬致遠的《天靜沙·秋思》為例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英譯版
To the Tune of Tian jingsha
Returning crows hanging on oldbranches,
A few houses hidden past anarrow bridgre,
And below the bridge a quietcreek running.
Down a worn path ,in the westwind;A horse comes plodding,
The sun dips down in thewest,and the homesick traveler is still at the end of
the world.
漢語的小令僅僅用了28個字就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前兩句中顯現出中國人的形象思維的特點用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幾個名詞就傳遞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這首詩并沒有嚴密的語法邏輯,只是一些事物名詞的排列就達到了韻律的美。全詩只用“枯”、“老”、“昏”、“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寓于自然之中論文開題報告范例。然而對于英語這種形合文字在翻譯中要對等的傳達出古詩的意境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由于思維方式的差異,從中國人思維角度看很優美的詩詞,經過英譯后,西方人并不十分認同這種美。被翻譯后的小令詞匯比原文要多出一些,而且雖然譯文試圖通過傳達原文的事物來表達出意義。然而審視譯文時,雖然譯文中的詞義貼切,語句也十分通順跨文化,但由于依據英語的特點增添了冠詞、介詞和動詞,與漢語相比具體的意象就缺失了。而且古詩中的意境美也消失了。
3.2 模糊性思維與精確性思維的差異影響翻譯的準確性
模糊思維是漢語的重要特征,詩詞歌賦無不體現這一點,同時也成為詩詞的魅力所在,虛實相得映彰,才形成詩歌獨有的魅力。葉維廉在《中國詩學》中提出“中國古詩里利用未定位、未定性關系、或關系模棱的詞法語法,使讀者獲致一種自由觀感解讀的空間,在物象與物象間作若即若離的指義活動。”[3]總起來說,就是文字間的模糊性才得以使詩歌讓人充滿著豐富的形象,歷久而彌新。在中國的詩歌寶庫中,詩歌的用詞是十分模糊的,語法也靈活多變,不拘泥一處,因而我們對一首詩的解讀不止有一種,而且一句詩就可能有多種解釋。而對于英語來說句式語法結構要嚴謹的多,表達的意義也十分局限。以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為例: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許淵沖先生將此詩譯為:
At sunset hillside village stillseems far;
Barren and cold the thatched cottagesare.
At wicket gate, a dog is heard tobark;
With wind and snow I come when night is dark.[4]
原詩用寥寥數語就描繪了太陽落山后,在風雪交加的夜晚,詩人來投宿的情景。而在譯文中在解讀“夜歸人”的時候用的是“I”。然而在詩中“夜歸人”到底是誰,并不能明確。所以說對“夜歸人”的理解不一定就是詩人自己。由于英語的精確性跨文化,在語言中表現為主謂結構,不管主語是什么,在一個完整的句子中,總有一個詞會充當主語。而對于古詩詞來說,詩人所表達的主體往往是缺失的,這是由漢語思維的模糊特性所致。這也使詩歌有其想象的空間。而英譯后的詩歌,所傳達的源語的意義被局限了。因而較之源語缺乏了想象的余地同時對詩歌意義的翻譯也缺乏了準確性。在英譯的過程中容易引起意義的誤譯,從而影響翻譯的質量。
4 結語
中 西思維方式的不同就構成了語言使用方式的不同,對于翻譯活動來說,它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符號的轉換,更是對兩種不同文化的移植。因此了解不同文化中思維方式的差異,有利于幫助譯者理解源語和譯入語的差別,能夠有效地對譯文進行補償的翻譯,使詩詞翻譯更能傳達源語的文化特色。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論中西思維方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2).
[2]顧正陽.古詩詞英譯文化探索[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1.
[3]葉維廉.中國詩學[M],北京:三聯書店,1992.
[4]許淵沖.英譯新編千家詩[M].北京: 中華書局,2000:45.
篇7
讀書使人成長,讀書可以豐富精神,充實生活。讀書的美妙無法用言語完美的詮釋。如果,有閑暇時間,請放下手機、游戲,多讀一些好書吧!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唐詩讀書筆記怎么寫,請您閱讀。
唐詩讀書筆記怎么寫1中華文化瑰寶——唐詩
——讀《唐詩三百首》后感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又是中國詩歌的一個高峰。在唐代優秀詩人大批涌現,超過了中國歷的任何一個朝代,成為中國詩歌的全盛時期。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唐詩約為四萬八千九百余首。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一連串如雷貫耳的名字,使浩如煙海的唐詩迸發出最美的光彩。
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唐詩呢?
第一,能更好地發揮想象力。詩歌的畫面感很強,讓詩歌飛翔的是想象。比如讀到:“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的時候,我仿佛看到鄉間的小溪邊,長長的柳枝垂到溪面上,溪水清澈見底,一群美麗的白鵝悠閑地游著,仰起脖子,仿佛唱起最動聽的歌。
第二,能更好地感受意境美。每讀一首古詩,我的腦子感覺都在“放電影”,那美麗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銘刻在心中,讓我如癡如醉。當我和爸爸媽媽登臨黃鶴樓的時候,望著滾滾長江,我的腦子里只有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第三,能更好抒發自己感情。當你看到落日那壯觀景象的時候,不是:“哇,有好多鳥!”而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長天共一色”,當你看到一池荷花時,不是“哇,好美的花”,而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那么,我是如何學習唐詩的:
第一,因為喜歡所以學習。讀詩能使人心情愉悅,就像懂音樂的人聆聽音樂一樣,能從中獲得快樂。詩歌是一塊精美蛋糕,我們把它送口中,只是為了品嘗它的香甜,不是為了某天向別人炫耀我吃過蛋糕,背誦是為了更好地把那些詩句內化為自己的東西,更好地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想象美。
第二,要尋找理解的鑰匙。古詩中的關鍵詞,往往點明了詩的主要內容,表達了詩人的情感,這就是我們理解古詩的金鑰匙。比如杜甫的《春雨》,這首詩就是圍繞關鍵詞“好雨”來寫作的。這場雨好像知道農民的需要,應時而來,大小合適,滋潤萬物,這不是好雨嗎?而且,這場雨夜晚悄無聲息地下,不妨礙人們的勞動和休息,多好呀。抓住了“好雨”,理解起來就非常容易了。
第三,要聯系實際學習。古詩中的很多詩句,如果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起來就非常容易。春天,你會真切感受到“吹面不寒楊柳風”;夏日,走近荷花池邊,眼前的美景,就是“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注解;秋季,火紅的楓葉,你會覺得“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描寫是多么恰當!冬天,一場大雪過后,眼前不就是“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嗎?結合實際發揮想象,理解古詩自然輕松自如。
我相信,被古詩滋養的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詩情和文才,實際上也將成為被生活和命運多一份垂青的人。
唐詩讀書筆記怎么寫2小口袋書里的大世界
——讀《唐詩三百首》有感
我有一本口袋書,它叫《唐詩三百首》。它穿著一件紅色的衣服,有一條細細的綠色小繩系在上面,搭配起來很是可愛。它就像我的一個好伙伴,我在哪里它就在哪里。別以為這本口袋書很小就沒有用處,其實它可是古人生活的萬花筒,它帶給我們一個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四季變化,大好河山,喜怒哀樂……都在這里找到精彩的描繪。我們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學過的詩歌都在這里可以找到,有的詩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一年四季,季季不同,這在《唐詩三百首》中都有合適的表達。我們都說春天是最美的、最有希望的,確實如此。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北磉_了春天、春風、春雨,靜悄悄、柔綿綿的感覺,讓人特別珍惜。賀知章的《詠柳》中“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讓我們感到了春風喚綠的力量。夏天,草木蔥蘢,繁花似錦,更是美不勝收。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把一幅山樹、人家相互環繞的畫面呈現在我們眼前。秋天也是多姿多彩的。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睂⑶锾鞐髁值拿谰俺尸F在我們眼前,成為現在人們旅游看楓葉的經典表達。秋天,萬物蕭瑟。如杜甫的《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睂懕M了枯葉滿天的景象。也有對秋天唱贊歌的,比如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勝春朝”,表達了對秋天的喜悅。冬天是雪的世界。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讓我們看到了一幅大雪紛飛人歸來的景象。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把冬雪來勢的急、來勢的快,表達得形象生動,也寫出了詩人面對滿天雪花的喜悅心情??梢哉f四季的美景都在這本《唐詩三百首》里了。
《唐詩三百首》還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把廬山瀑布的壯觀描繪了出來。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把祖國山川河流描繪得活靈活現,讓荒涼的沙漠變得十分美麗,令人神往,成為千古傳唱。
我們知道,詩歌都會表達情感?!短圃娙偈住繁磉_了很多真摯的情感,其中最感動我的就是友情。比如,李白的《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雖然手法夸張,但李白和汪倫之間深厚的友情卻深深地打動了我。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把朋友之間的不舍、留戀寫得十分生動。還有的詩表達了個人情懷,如李商隱的《樂游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表達人老年衰的傷感。我們熟知的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表達了佳節對親人的懷念。
《唐詩三百首》還告訴了我們不少道理。比如《登鸛雀樓》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有目標,有愿望,就要更努力,積極行動,才能實現理想。
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古代詩歌,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經典。我這本口袋書中的詩歌不少在我們語文課本中也有,看到它們,我很親切。我感覺唐詩三百首就是一個內容豐富,多姿多彩的世界。閱讀學習這些詩歌,我們可以感受自然及祖國大好河山之美,也能體會到古人的情感,還能懂得一些詩中的道理。我想,這就是經典的魅力吧。
唐詩讀書筆記怎么寫3孔老夫子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币髟娮鲗?,一般都是文人墨客的表達交流的寄托所在?!短圃娙偈住?,名頭之高婦孺皆知,靈動拗口的唐詩,悠悠一千多年的傳唱,已沒有隨著時光的流逝,變得艱澀。泰半久遠,我借光陰為引線,在若隱若現的記憶中尋覓那唐代性格各異、出色出眾的才人們,花香漠漠落花盈盈。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
——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他獨自漫游山中,心里非常清靜,放下繁雜的思慮,讓奔騰的念頭停歇下來,任它隨清流遠去。意識得到控制,整個天地入眼清明。很多人會覺得,這是的他,應是受了現實很深的沖擊,帶著強烈的失落心意歸隱山中。產生這種見解實則是基于先入之見形成的無意識的強加,認定一個人的歸隱總包含著對現實的不滿和遺憾。
我認為,終其一生,李白都是個積極入世的人不會輕易失望失落,他有自在悠然的內心,磅礴的才華和見識。野心催逼他,于是促使他施展其才,就像不能阻止大鵬去展翅遨游九天外,同樣不能勉強李白只能看到腳下的一塊地方。
他是個精彩的人,善于發現身邊的美好,無論是樓前的流水,懷中的美酒,還是窗前的明月光,入他眼來都別有意趣,他有世人無法企及的才華,哪怕最平常景物,經由他描摹,亦會動人心弦。
里邊醫生都無法進入政治的漩渦中,有太多人為他抱怨不公,可這樣的結局對一個天性浪漫的偉大詩人而言,委實是的結局。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李商隱《無題》
他生在晚唐,錯過了最繁華榮勝的時期,又身處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鐘,終身潦倒,郁郁不得志。當時唐朝式微,正逐步走向沒落,可是除了詠史詩外,李商隱詩綺麗之處,絲毫不露末世悲涼之意,倒是頗有開元遺風。能不讓自身遭遇霸占思想的人是可敬的。唐詩浩如煙海,李白杜甫雙馬橫絕,其余眾人峰巒疊嶂,各有擁躉。情勢則是李商隱當之無愧獨占鰲頭。進而放眼晚唐詩人,仍似李商隱的成就為翹首。
李商隱以愛情詩稱著于世,我想這與他的情感經歷是分不開的。不然,如何能隔了千年,依舊扣人心弦?他曾經有一段影響了他一生的初戀。他與宋華陽的戀情最后以悲劇收場,是李商隱的心結所在,也是他的愛情.
唐詩讀書筆記怎么寫4真好!今年暑假我有幸閱讀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
書中的每一首詩都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每一首詩都是那樣的含義深刻。拿起《唐詩三百首》再去細細品讀,我們會發現,每一首詩都是一則伊索寓言,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古詩只要細細地去品讀,這便是一生中的財富,讓我們一輩子受益。
就這么屈指可數的幾個字,卻如海上的照明燈,風雪中的煤炭,時時幫助著我們,溫暖著我們,這一切,都離不開古詩告訴我們的哲理。古詩,他并不是啞巴,不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上遇到困難,他都像老師那樣教導著我們,關心著我們,給予我們希望。
《唐詩三百首》,寄托了中國人對文明的夢想。作為一個現代人,為了不辜負古人的希望,我們要為他而努力,為他而奮斗。不僅是為祖國,也是為我們自己,創下偉大的事業。
唐詩是中國詩歌發展的峰巔,是一代文學的標志。唐詩的作家上有帝王將相、下有漁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詩壇上不僅涌現了初唐四杰、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白居易、韓愈、孟郊、柳宗元、劉禹錫、李賀、李商隱、杜牧等璀璨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兩位光照千秋的詩壇巨星。
在我們小學生讀的唐詩中,其實有的詩句與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事情相同,如李白的《靜夜思》是表達詩人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人外出打工,長時間沒見家人都有思念家人的情感。再比如說,賈島的《題李凝幽居》一詩中有個“敲”字,顯示出賈島行為很文明、很有禮貌。在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紅綠燈,大家要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要是到了一戶人家,就要懂得講禮貌、懂禮儀。
讀完這本書,我深深感受到唐詩與我們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我們小學生一定要好好背誦唐詩哦!
唐詩讀書筆記怎么寫5對自然的仰慕,對英雄的壯舉,對友人的思念。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所以只好借《唐詩三百首》中的詩句來代替我那無法形容的詩句。讓我們一起吟誦并感悟唐詩三百首吧。
山水之氣
輕輕地翻開《唐詩三百首》,和王摩詰一起暢游在山水之間,一輪皎潔嬌美的圓月在松枝間穿拂,如水的山間軟泥上縹緲著點點精巧的光斑,如碎碎的寶石鑲嵌在大山的錦緞上,自然而不虛浮,淳樸而不媚俗。一沵清泉靜靜地流淌,柔柔地穿梭在林間,不時地撞擊在石壁上,蜿蜒成圈圈漣漪,美好詩意地蕩漾開來。在溪畔的靜夜中氤氳成心中淡淡的思緒。
思念之情
緩緩翻開《唐詩三百首》,和王勃一起沉浸在友人的思念之中?!芭c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是他的祝愿,“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他的心聲,“無論去與往,俱是夢中人”是他的思念,那對朋友的思念,那對朋友的不舍,在長河中聚集在一起,永遠樂會消逝。
人生之挫
靜靜翻開《唐詩三百首》,和李白一起面對人生挫折?!坝牲S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他的挫折,“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是他的感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笔撬男拍?。那縷堅貞的信念,是他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烙印。
《唐詩三百首》讓我欣賞如此溫柔的山水之氣,美哉!
《唐詩三百首》讓我感覺到朋友之間濃濃的友情,幸哉!
《唐詩三百首》讓我體味如此偉大的人生之挫,妙哉!
沏一杯茶,捧著唐詩三百首,窗外有陽光照過窗簾,驀然回首,細細欣賞那溫柔的山水之氣,感受那濃濃的思念之情,體味那偉大的人生之挫,倏然,忘記了今夕今日。
感恩,在生活中是無限存在的,有時是你對朋友一句簡單的問候,有時是你對待別人伸出手臂的過程,有時是你對陌生人的一個微笑。只有懂得感恩的含義,才能學會感恩。
唐詩讀書筆記怎么寫6《芳兒的夢》是葉圣陶老先生《稻草人》這本書里面的一個小故事。我很喜歡這個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芳兒很愛自己的媽媽,我也愛自己的媽媽。
芳兒媽媽的生日馬上就要到了,芳兒的姐姐要送給媽媽一個花球做禮物。芳兒覺得她送給媽媽的禮物一定要比姐姐的好。芳兒想到了家里的一切,想到了野外的一切,想到了街上的一切,但是還是想不出要送什么給媽媽。她一定要送一份獨一無二的禮物給媽媽。芳兒把心愿告訴了天上的月亮姐姐和云哥哥,月亮姐姐和云哥哥告訴芳兒,星星就是給媽媽的的禮物。月亮姐姐帶著芳兒到天上去摘星星,芳兒把摘來的星星串成了美麗的星星環。她把親手做成的最獨一無二的禮物送給媽媽,媽媽一把抱起了她,慈祥地看著芳兒,芳兒很滿足。
我的媽媽是一位工作認真負責的高中教師,她工作很辛苦,每天早早就要去上班,有時候晚上和周末也要加班。媽媽在生活上很關心我,周末總是問我想吃什么菜,然后去菜市買我最喜歡吃的菜做給我吃。媽媽很關心我的學習,經常過問我的學習,還耐心解答我不懂的題目,鼓勵我要認真努力爭取進步。我生病的時候,媽媽給予我無微不至的關懷。周末的時候,媽媽總帶我去騎車、打球、跳繩,她希望我有棒棒的身體。寒暑假的時候,爸爸媽媽都會帶我到各地游玩,幫助我增長見識。媽媽還經常教育我在學校要做一個老師和同學歡迎的好學生;在家里要學會獨立,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做懂事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