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名言佳句范文

時間:2023-04-01 00:08: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秋名言佳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秋名言佳句

篇1

然而,今天是一個欲望充斥靈魂的年代,充足的物質讓我們安逸,流行的泛濫、語言的蒼白晦暗,讓豪放、婉約成為已逝的背景。黯然回首間,鋼筋水泥的叢林,市井巷陌的攘攘冠蓋,使暗香疏影已成為滄海桑田。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手捧著課本吟詠唐詩宋詞,使學生陶醉于朦朧幽靜的詩境時,如何才能將詩意的綿遠悠長、詩境的清新淡遠傳授給他們呢?怎樣才能追回遺失的古典美呢?我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 朗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又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都是極有道理的,形象地說明了讀的重要性??墒牵瑢W生三天一小考,十天一大考,教師的教學都是圍繞教學大綱展開,我們現在的語文課顯得太急功近利了,為什么不多給點時間讓學生去讀、去體味、去揣摩呢?

所謂讀,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用讀來體味詩歌的“三美”,即音樂美、意境美和語言美。最早的詩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勞動中喊出來的嗎?我們為什么就做不到或淺吟、或低唱、或動情處放聲高歌呢?

我們應在瑯瑯讀書聲中,體味“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鷗”的凄涼之意,“悠然見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瑯瑯讀書聲中,揣摩蘇軾、李白的豪放,杜甫、辛棄疾的雄渾,柳詠、李清照的婉約。

在這樣的朗讀中,古典美慢慢滲入學生心里,使他們陶醉于詩境,提升審美能力。

二、設境

在那本該撥弦弄音,霓裳輕舞的七夕之夜,還有誰肯對著秋月悲情傷懷,還有哪家女子“和羞走,卻把青梅嗅”,還有誰會吟出“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所以教師要設境,喚回遺失的古典美,來熏陶學生。

1.因時設境

中國二十四節氣,多有文人雅士淺唱低吟,膾炙人口之作至今令人齒頰留香。根據節氣精心營造情境,使學生在詩意的氛圍中感悟前人佳句名篇,受到熏陶漸染。

例如:中秋前夕,我發動學生了解中秋傳說、中秋習俗,搜集詠月佳句。中秋之夜,明月東升,夜空如洗,四野俱寂,將學生引到操場,團團而坐,聽縷縷古箏之聲,賞皎皎玉盤之色,身處其間,俗念俱消,心靈澄澈。繼而我適時誘導學生望月懷鄉,誦明月之詩,歌皓月之詞,學生的心靈與詩詞作者的靈魂撞擊,再現“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來花弄影”的雅致,“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悵然,“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愿,許許多多飽含濃情的詩句令聽者如飲瓊漿玉露,飄飄然不知身在何處。情到深處,我讓學生靜聽箏聲,神游月宮,思接千載,不少學生在月光下、箏聲中潸然淚下。

2.因景設境

一年四季,皆有可人之處,花草樹木都染上了古代文人或驚或喜或訝或悲的情感。我們可以借用蘊涵人性光輝的四時之景,設置情境,點撥學生活用古典詩歌寫景抒情,加深理解古典詩歌。

比如,炎炎夏日是荷花盛開之時,荷花的高潔已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抓住這一時機,要求學生活用古典詩句聯想書寫感受。以下是學生習作的片段:

“在小荷初露、蜻蜓翩飛時,欣賞荷葉高擎起舞弄影;在疾風沾水、密雨侵荷時,注視荷葉去垢除塵洗面弄妝;在荷花輕綻、蓮子如水時,驚嘆它的粉雕玉琢而不敢生褻玩之心;在蓮房墜紅、清香隨風時,默念著質‘本潔來還潔去’為它送行??墒牵约簭奈戳粢膺^荷的堅強。難道荷就只有冰心玉壺的純美?難道就只有逢干遇旱的荷才有不屈的魂魄?是自己已有的觀念鎖住了視野,迷住了心竅吧!”

盡管此文有生硬晦澀之嫌,但令人欣慰的是,這種教學設境手段激發了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古典美叩擊學生的心靈。

三、寫作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我們學習詩歌,最大目的就是學以致用,采擷詩詞名言入文章,增加文化底蘊。如:

“閑來無事,走在小溪邊,看著涓涓流淌的小溪,向東流去,決不回頭,也不曾看看自己的足跡,‘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就如同時間一般,逝去了無法將它找回。

彎下腰,用手觸摸水,涼絲絲的,好柔軟??!試著將它們分開,卻無能為力,它們依然固執地向東流去,誰能告訴我,有什么力量能將水分開,‘抽刀斷水水更流’,而且,水看似柔軟卻能穿石,這難道不是以柔克剛的力量嗎?

望著小溪,想著老子說過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有’,水帶給我們一切,甚至生命,卻不求回報,就像‘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教師,不求回報,只懂付出。

走在小溪邊,是一種與大自然的親近,也是一次人生的感悟啊!”

詩詞名句猶如一粒粒明珠,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引用古典詩詞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可以給人以厚重的詩香氛圍,從而使文章流光溢彩、充滿詩意,給人以美的享受。

篇2

【關鍵詞】課內閱讀課外閱讀校園家庭社會大自然

在每單元的“口語交際·習作”教學中,要求學生作文時,總能聽到他們的哀嘆聲,總能看到他們無奈的眼神。小學生普遍怕作文,這是長期以來客觀存在的問題。小學生作文水平不高,也是不爭的事實,更何況我們是農村小學呢?在家講方言習慣了,寫起作文來,就更是土話連篇。作為長期擔任語文學科的老師,怎能不思考“該怎么辦”呢?

如何改變學生怕寫、厭寫作文的狀況呢?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讓學生積累豐富的習作材料,即人們常說的 “厚積”。那么,如何讓學生能做到“厚積”呢?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學實踐過程中體會頗深。

一、在閱讀品味中積累

(一)在課內閱讀中學會積累

課內閱讀是閱讀教學的主渠道,也是教會學生積累詞語方法的主要陣地。課堂的積累語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下工夫:1、學會咬文嚼字。如《秋天的雨》一文中,有這樣一組句子:“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香氣。梨香香的,菠蘿甜甜的,還有蘋果、橘子,好多香甜的氣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腳常常被那香味勾住。”教學中可讓學生自讀這組句子,品悟詞句,進而引導學生想象,想象秋天里誘人的香氣,體會果子成熟時的喜悅,從“躲”、“勾住”等詞語中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和生動性。學生在品悟中內化成欣賞優美語句的能力。2、教給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摘抄文中的好詞佳句。新教材在編排問題設計意圖中體現出對積累好詞好句的重視。因此,我在每單元的教學中都安排“我會摘錄文中的好詞佳句”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遇到好詞佳句就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其精妙,并把這些好詞佳句分門別類記錄在本子上。例:寫人物的分外貌、動作、心理、語言等;寫季節的分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寫物類的分色、形、味等。每隔一段時間進行交流整理,讓學生加深對這些詞匯的印象。

(二)在課外閱讀中擴充儲備量

古人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是古人論及讀和寫關系的經驗,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閱讀大量作品對于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性。《語文課文標準》明確指出小學階段課外閱讀量應在100萬字以上,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因此,積累不光要讓學生在課內積累,更應注重課外積累。教師要不斷開辟閱讀的途徑,同時,要求學生把學習到的積累語言的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指導他們在閱讀中摘錄好詞佳句、名言警句、成語格言、優美詩詞。如: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室,讓學生多到圖書室借書看;把家里的課外書拿來與同學交流看;鼓勵學生訂報刊,全班同學合作,一人訂一份報刊,統一放在班級的圖書角,課后隨時可以看,這樣既能讓學生獲得大量的閱讀,又減輕了學生的經濟負擔。如今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網絡迅速普及,學生閱讀的渠道更寬了,可在書報中閱讀,也可在網絡上閱讀,閱讀的內容也更豐富了。這樣,在課外閱讀中廣擷博采,建立一個充實的語言倉庫。語言材料積累多了,寫起文章來語言就會豐富、生動,表情達意就能揮灑自如。

魯迅說過:“必須和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這也告訴我們大量進行課外閱讀是習作的重要條件。因此,學生不但要多讀書,讀好書,還要注重讀書方法,廣泛吸取其精華,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勤于動筆,不斷擴充習作材料倉庫的儲備量,習作時便于采擷應用。

二、在日常生活中積累

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鄙钍切W生習作的源泉。學生生活在五彩繽紛,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周圍的一切都是學生豐碩的習作素材。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習作素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校園生活

校園生活看似平平常常,其實不然。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快樂、有趣,最富有意義的,這是學生取之不竭的寫作源泉。尤其是形式多樣的各種活動:無論是故事講演、朗讀比賽,智力、作文競賽,還是各類文娛、體育、科技活動,各種勞動,以及趣味游戲等,都將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和最深刻的感受。如:中秋節到了,我們班利用班隊課舉行師生一起博餅的活動,校園里充滿了清脆的骰子聲,孩子們歡快的叫喊聲、歡呼聲。活動后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自擬題目(例《一次活動》、《博餅》、《今天我真高興》、《真失望》),用真實的語言記下了這次活動,把活動中自己或他人手握骰子時充滿希望,博不到餅時的失望,及博到大餅時的興奮,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還積累了寶貴的作文素材。

(二)家庭生活

家庭是兒童成長的小天地,家總是充滿溫馨與幸福,家庭的生活蘊含著許多讓人留戀的作文材料。學生與家人在家里的時間較長,每個人每天都要接觸到自己的親人,都會收到親人的關愛,耳聞目睹家里所發生的一切,家人的言談舉止、思想風貌、家中發生的新鮮事,自己參與的家務勞動、生產勞動,這些都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是學生作文的好材料。比如:小琦在家里看見媽媽把水龍頭開得很小讓水慢慢地滴在桶里,使水表不轉,節省自家的水費;而在公園洗手時,媽媽卻要她把水龍頭開大,理由是公園用的是公家的水,不用掏自家的錢。這件事使她的心靈受到沖擊。事后,她以《媽媽,我想對您說》為題,用真切的語言,寫出了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表達了真情實感。

(三)社會生活

社會生活是錯綜復雜的,但又是色彩斑斕的。在街上、路上、車上的所見所聞,外出探親訪友,參觀訪問,進行社會調查,參加社區活動;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改革開放日新月異的農村變化,都是習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學生是個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從各個角度觀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生活,擴大寫作視野。如:我班的張婉倩同學,她曾在一則日記中這樣寫:“今天早上,我去上學,在路上,看見一個外地人在早餐車上買了一包豆漿和一個面包,可能是急著要上班吧,只吃了一半就扔在路邊的垃圾堆里。我想:這多么浪費糧食呀!也很浪費錢。糧食是多么的來之不易呀!更何況他們掙錢那么辛苦?!彪m然語言不多,也沒多優美,但是那么的真實,讓人感覺得到,觸摸得到,就因為她平時勤觀察、勤記錄,才能寫出如此情真意切的感受。

(四)自然景觀

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秀麗風光是孩子們美麗童年的一幅風景畫,也是小作者們的一片沃土。屋前的大榕樹,山坡上的龍眼林,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這些都是最熟悉的景物。我在教學過程中常常引導學生細心觀察自然界中的景物,并認真記載。譬如:五月份連續下了好幾天的雨,有一天早上霧很濃。我早上到學校不急著上課,先組織學生站在走廊上觀察霧中的景物與晴天有什么不一樣。學生通過觀察 發現霧中的遠景近景都與平時所看到的完全不一樣。然后回到教室,讓學生馬上動筆把所看到的寫下來,邊看邊寫,同時不斷有新的發現。經常這樣訓練,學生就會慢慢養成細心觀察,認真記錄的好習慣。

誰也不會否認,一個人有了一對善于觀察的眼睛,有了一顆樂于思考的心靈,有了一雙勤于記錄的巧手,只要留心發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的大事小事,留意身邊的自然景觀 ,并把所見、所聞、所做、所想的有意識有選擇地記錄下來,不讓他們輕易溜走,天長日久便能為習作積累下豐富的材料,到習作時,便可根據題目要求,像一位辛勤的淘金者,在記憶的寶庫里多如沙粒的材料中,篩選出能發出耀眼光芒的金子。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上元節;愛情;燈影;燈謎;詩詞文;故事

每到農歷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如約而至。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因此,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中華民族的許多傳統佳節都被賦予了各自的內涵,比如,春節有“迎春”之意、清明節代表“思念”、中秋節寓意“團圓”,而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則與愛情有關,更顯情意濃濃。

在此上元佳節,聞春之氣息,夜色撩人,賞燈猜謎,正適合整理心情,培植愛情的萌芽。同時也訴說著感傷流離,寄托著真情無限。

一、燈影里的愛情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元宵觀燈,始于秦末漢初,盛于唐宋。每到元宵佳節,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觀燈賞焰,盡情歡樂,無不歡天喜地,盛況空前。在當晚,最具熱鬧與浪漫色彩的莫過于賞燈與猜燈謎。飄在上元燈前的倩影,不知承載著多少夢幻與迷離,不知呈現著多少懷古幽思之畫面。

古時候的女子,多是養在重門深處的。要想與陌生男子見上一面,是比較難的。于是大多數的婚姻都是父母之言,聽天由命。而上元節這種不分男女老幼的賞燈習俗,便為愛情打開了方便之門,青年男女相遇之下一見鐘情,從此后,雙鯉互贈,青鳥探看,玉成姻緣。于是在美好的夜晚,才子巧遇佳人,眼波流轉、媚視煙行之間,燈火流連。

這些青年男女在燈謎前,明則看燈,實則看人,雖曰猜謎,實則探心也。這樣,元宵節也就造就無數良緣美眷。有如,明朝文人阮大鋮寫的《春燈謎》,就描寫了韋節度之女影娘與美少年宇文彥在燈會上一見鐘情、繼而定情。然而美好的燈影下有期待,故也有傷感。如元詞《折桂令 元宵》寫到:“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边@首詞描述了元宵節當晚的景致。一邊是“燈火輝煌”,一邊是“情恨難長”。為何“難長”?因為一年里只有在這幾天少女們才可以相約出門,在觀燈的人群中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果元宵節錯過了,那么一年中都難有這么好的機會了,甚至彼此相會之日也遙遙無期了。這種場景經常在許多影視劇中得以重現,以此來說明幸福不是那樣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更添欣喜之后的傷感與無奈。

二、情見詩詞文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文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離怨之苦。北宋歐陽修留下一首好詞《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痹娙艘詫Ρ葘憣嵉氖址ǎ惆l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質樸而動人。任君“淚濕春衫袖”,卻已“不見去年人”,此情此傷,又怎奈何天?。恐挥蟹磸偷鸵鳒\唱“去年元夜時???”的無限傷感,隱隱一懷愁緒化作一聲長嘆: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綿綿無絕期!

清代詩人董舜民有《元夜踏燈》曰:“百枝火樹千金,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此詞字里行間充滿了躊躊躇躇,幽幽艾艾,讓人心中平添了一份莫名的情愁。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迷離的燈火闌珊處,好一片幽思風情。辛棄疾的《青玉案》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边@首令人拍案叫絕的好詞寫元宵節的夜晚,焰火猶如百花開放,月亮似乎也沉醉了。平時難得一見的閨秀碧玉也成群結隊的到處看熱鬧,珠光寶氣、鶯聲燕語。然而詩人要找的那個人卻四處難尋,忽然一回頭,她正在燈火零落的僻靜之處。

戀人相約觀燈而失散又相聚的喜出望外,讀來不禁使人粲然一笑。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詩境,寫盡了世事中常常出現的喜出望外,也成了后人信手拈來的名言佳句。

古人元宵節如此,現代作家施蟄存亦有小說《上元燈》,文中情意萌動的少男少女,融情于上元節與那些花燈之中?!爸椴h燈獨自歸”,夾雜著那種年輕愛戀的惆悵。渲染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純真情意,真是令讀者向往不已啊。

由此可見,無論是歐陽修的“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的失落,還是辛棄疾的“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急的尋找,或是施蟄存的《上元燈》中少年為愛戀的惆悵。都含情地描述了元宵夜的情景,那情那景,不正是如今“情人節”里常常出現的鏡頭么?這也難怪今人一再把上元節認作為愛情節,足見今人對詩詞文中上元節愛情的向往。

三、情見傳說故事

民間總會有令人傳唱不已的傳說故事。成語“破鏡重圓”,就是一個與元宵節有關的凄婉愛情絕唱,千百年來為世人津津樂道。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國破家亡,夫妻離散,二人商定,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為以后相見的憑證,并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于街市,以獲得對方的消息。幾經周折,最終在第二年元宵節夫妻相會,破鏡重圓,分釵合鈿。

“三言二拍”中許多故事都為民間所共知,元宵亦為兒女幽會定情充當了一個頗有情調的紅娘。從阮三郎和陳玉蘭,到張生與霍員外之妾,再到張舜美與劉素香都是如此。雖然在具體的情節上各有差異,但元宵節所承擔的這種幽會定情功能卻是相同的。正是因為元宵之夜的觀燈,才有了張生拾到紅綃帕子而成就姻緣的故事,才有了張舜美與劉素香的邂逅并定情私奔等一系列故事。正是因為元宵之夜的狂歡,才有了阮三郎的笙簫彈唱,才有了玉蘭的春心萌動。霍員外之妾很精明地利用元宵節觀燈的機會遺下紅綃帕子,又以來年元宵相約,并精明地利用鴛鴦燈作為相會之表記。劉素香也是利用元宵節父母兄嫂赴干舅家觀燈的機會,完成了與張舜美的幽會。對于情人們來說,他們的元宵節無疑比平常人更多了份期待和興奮。

在明朝湯顯祖的《紫釵記》中,霍家小玉初長成,李益久慕芳名,于上元節之夜暗暗探看,只為小玉遺失的一支紫燕玉釵,便惹下一身的情絲;越劇《追魚》中,多情的鯉魚精與書生張珍一起上元節觀燈,共賞花燈,笑語嫣然之間冰釋前嫌,終于私奔而去。

這些故事,主人公大多是多情書生與絕色佳人,且不說,這是不是古代文人墨客臆想出來的精神自我慰藉,但畢竟是人們心中愛情的美好愿景。

上元節,就是這樣,在燈影里,在燈謎中,在詩詞文里,在傳說故事中,默默的為天下有情人做了那么多。愛情,也需要在上元節這種有底蘊,有內涵的文化氛圍中,歇個腳,于黃昏之后,帶著千古的謎團,去尋找那前生五百次回眸等來的笑倚花燈之人。此間種種愛情也使上元節,這個多情的節日,散發著十足的韻味,舒展著飽滿的感性,也讓愛情自身在傳統中回歸。

【參考文獻】

篇4

一、章法無拘束,立意最重要

香菱隨寶釵進入大觀園后,感受到無處不在的詩情畫意,遂拜黛玉為師,學起作詩來。黛玉對寫詩作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方法。她首先就告訴香菱:“格調規矩竟是末事”“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香菱對詩中格律的疑惑得以解開,正確的觀念得以樹立。借黛玉之口,我們不難看出曹雪芹先生的作文主張:寫文章不要被章法、詞句所拘束,立意是最重要的。

而在現今作文教學中,有些人沒有跟上課改的新要求,仍然抱著舊觀念,有的教師十分看重學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結構,有的不厭其煩地將一些作文知識和方法公式一樣拋給學生,讓學生套用現成材料與模式。學生為了取得好分數,任意拔高立意,陳詞濫調,泛泛而談,文章失卻了靈魂。曾經我聽一位參加了校外作文培訓的學生說:培訓班老師告訴他們,寫作文就像砌墻一樣,華美的詞句就是成就高墻的一塊塊磚。當時,我聽了只感到悲哀,這樣教孩子寫作文不是害人嗎?難道靠著胡編瞎造,滿篇濃詞艷句,卻又中心不明、了無新意、全無個性的文章也算好文章?

由此可見,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寫作時,也要像黛玉教香菱作詩一樣,首先應該轉變舊觀念,樹立大作文教學觀。

二、入浩瀚書海,成別致好文

黛玉教香菱作詩的方法,不是讓香菱從練筆入手,而是借書囑她回去讀:“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薄叭缓笤侔烟諟Y明、應裼、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而香菱拿了詩回去,“諸事不顧,只向燈下一首一首地讀起來。”作詩如此,寫文章又何嘗不是如此?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黛玉教的這一讀書法,亦是曹雪芹先生的寫作之法。如果曹雪芹當年沒有廣泛地閱讀各類書籍,他能寫出包羅萬象的社會百科全書――《紅樓夢》?而書中文采遠勝他人的黛玉、寶釵,無一不是深入書海、博聞強識、觸類旁通之人。

現在的學生娛樂形式豐富多樣,唯讀書時間太少。廣大教師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開始強調閱讀對作文的長遠幫助,但并不是人人都將課外閱讀落到了實處,也沒有得到每個家長的理解、支持。其實作文是各種知識的綜合運用,沒有豐厚的知識,是很難寫出思想深刻、內容豐富、新穎別致的好作文來的。學生只有在廣泛閱讀時,從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詩文中汲取健康的思想和藝術精髓,積累大量詞匯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過閱讀開闊視野,豐富知識,活躍思維,寫作文才不會為“無米之炊”而苦惱。

因此,教師要想盡辦法開展活動,教育學生多讀課外書籍,特別是那些名著,自然科學知識也要了解。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閱讀和作文,將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我們建立了“讀書檔案”,組織一些讀書班會,好書推薦會,還以講故事、開辯論會等形式來鍛煉口才,再通過辦校園文學報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書面作文水平,這些經驗都是值得借鑒的。

三、適當以鼓勵,研討并交流

黛玉教詩還強調“研究討論,方能長進”。當香菱讀出了“詩味”,黛玉即鼓勵她說出自己獨立的賞詩見解。當香菱讀了王維名句“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時,就聯想到了那年上京途中村岸晚泊的情景,把書中的詩與生活通過自身的體驗融合起來,黛玉及時給予肯定、夸獎,香菱學詩興趣更濃了。而縱觀《紅樓夢》,不論是賽詩,吟螃蟹詩,還是填柳絮詞,作《芙蓉誄》,都是當場品評交流,相互切磋,彼此啟發,共同提高的??梢妿装倌昵安芾舷壬鸵芽隙似吩u交流對寫詩作文的重要性。

但現在的作文教學,有許多教師重視習作指導,而忽略講評修改。老師對學生作文的點評或評語式,或評分式,或評級式,教師的態度有的敷衍了事,草草批閱,有的字斟句酌,越俎代庖,有充分準備、中肯有益的講評少之又少。在這一點上,我校的“大觀園中有百媚千紅,我獨愛――那一種”活動走在了同行前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每天有一位同學走上講臺,演講自己對《紅樓夢》的認識、評價、建議,有的同學對人物的鑒賞評價見解獨到,有的同學對曹雪芹的身世與作品的關系分析得入情入理,有的同學竟然能把長達一千多字的、生僻字達一百多的《芙蓉女兒誄》倒背如流……該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學生每天的每篇習作,都能得到列車上本車廂成員、老師和同學們的當面點評,從而構建了一個學生、作者、老師之間多維立體的習作交流空間。此活動讓學生受益匪淺,也獲得專家好評,因而已由校內推廣至全市。

四、細致品生活,及時勤筆耕

《紅樓夢》中結社賽詩的活動可謂舉不勝舉,但每次都是緊密地聯系著他們的生活實際,而且形式生動活潑。如37回探春起意結詩社,因見白海棠開,眾人皆詠海棠詩。及至后來的眾人邊吃螃蟹邊詠詩,黛玉見殘花落英作《葬花吟》,寶玉因晴雯死作祭文《芙蓉女兒誄》,黛玉湘云中秋賞月即景連句,無不是用詩人的眼睛觀察生活,體味生活,并在生活中屢屢練筆,勤于表達,每每文思澎湃,浮想聯翩,佳作連連??梢姡苎┣巯壬淖魑挠^與教育大家葉圣陶的不約而同:"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只有細致地觀察生活,及時地勤于筆耕,才能寫出真情實感。

然而現在的中學作文教學,把學生關在教室,苦思冥想、閉門造車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學生習作時,一個常見的心態,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天下奇觀”的出現,但是在學生的生活中,他們經歷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題材。學生作文無話可說,假話連篇,東拼西湊。原本想象豐富,思維活躍的年輕的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寫出來的東西往往蒼白無力,毫無生趣可言。

因此作為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中的小題材。教學生從實際出發,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寫他們所經歷的小題材。另一方面要結合教學實際,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有益的活動,鼓勵他們親眼見一見,親耳聽一聽,親口問一問,親手做一做,指導他們用科學的方法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教師還要指導學生用正確的思想認識身邊的人和事。這樣,學生就能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從容不迫地了解自然,了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