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范文

時間:2023-04-05 11:33: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

篇1

“三要素”理論是章建躍博士在研究高效數學教學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數學教學分析的理論模型。“三要素”是指:理解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價值)、理解學生(認知起點和思維障礙)、理解教學(學法指導分析)。

一.《星星變奏曲教學分析過程

1.理解教材——內容及其解析

《星星變奏曲》以主人公對失落的夢的追憶為構思線索,把夢與血淋淋的現實作殘酷的、令人震顫的對比,從而抒發詩人心中充滿騷動的苦苦渴望。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托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全詩由兩個基本對稱的詩節組成,每一節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設句起頭,具有一氣呵成的氣勢。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并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這首詩的體裁是朦朧詩,朦朧詩的特點就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的表現經驗,使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

這首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這在朦朧詩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藝術上,它也頗能體現朦朧詩的一些特點。如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譬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等,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這種表現方式,和我國古代的詩詞非常相像。

教學重點:對本首詩內容及主題的理解與把握

2.理解學生——教學問題診斷

詩難“教”,新詩更難“教”,當代朦朧詩尤其難“教”。選在人教版新課標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的《星星變奏曲》,就是這尤其難“教”的一首朦朧詩,更何況它還有朦朧之外的“變奏”!

初三學生雖然學過一些詩歌,并有初步的一點詩歌鑒賞能力,可學的大多是古詩,現代詩還是在這個單元第一次接觸。對于《星星變奏曲》的教學,關鍵是其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其內容,一是對朦朧詩的理解,二是對《星星變奏曲》的解悟。可朦朧詩是特定年代——時期,特定詩人的特定詩歌,是當代的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一種新詩潮。有論者稱,朦朧詩,是“詩人在覺醒與叛逆、迷惘與清醒、痛苦與莊嚴、失落與尋找、追悔與重建的感傷詩情中試圖建構的一個新的詩學主題”。像顧城、江河和其他“朦朧詩人”所代表的這一代,都是在中長大,心靈的成熟包括著對苦難的承擔,或者是在不斷的受傷害中經歷成長,而這種成長經歷和體驗對現在的學生來說距離實在太大了,所以這對學生來說,是在接觸一塊新領域,對這種詩歌的風格——較為隱晦而陌生,當然更難理解的是這類詩的情感。

朦朧詩是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因此這首《星星變奏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同時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的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也是難點。

3.理解教學——學法指導分析

(1)這首詩教學的創新點之一是導入性學習活動的設計。根據對教材和學生地分析,這首詩有以下幾種導入法:①借助音樂導入。多媒體播放星星與有關的音樂。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聆聽一段優美的音樂,隨著樂曲進入自由想象的空間,聽完后把自己剛才想到的意境說出來。(根據學生的回答隨機應變)今天我們來學習江河的一首現代朦朧詩《星星變奏曲》,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種導入能很好地引發學生的想象,但學生想象的那種意境,往往與詩歌的意境想去甚遠,不能幫助學生很好的靠近這首詩的感情。②借助朦朧詩導入。用顧城的朦朧詩《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種導入能讓學生先從簡短的朦朧詩來認識朦朧詩的基本風格,再來學習較難的《星星變奏曲》,遵循學生由淺入難的認知規律,但不夠簡潔,一開始學生就被導得云里霧里,事實上學生不見得明白,更不用說學習下文了。③介紹朦朧詩的特點和作者導入。這種導入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但可能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對以上三種導入方式的優劣分析,這首詩的導入方式可以是這樣:首先問平時我們說的“話里有話”是什么意思?誰能解釋并舉例?這種語言的表意不是很明了,給人一種朦朧感。其次在播放舒緩的鋼琴曲的同時,師深情地敘述詩人所處的特殊時代和特定的情感。然后說,江河他們一群進步青年為了要表達自己不能直接抒發而又難以克制的感情,就利用詩歌的形式用朦朧的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感情。今天我們來學習江河的一首現代朦朧詩《星星變奏曲》。這樣的導入既可從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起點,從而初步體會到“朦朧”的意思,又通過聽音樂激發學生想象的同時,了解“朦朧詩”產生的背景和詩人的情感,為后面對全詩內容和情感的把握做了很好地鋪墊。

(2)這篇課文教學的創新點之二是探究詩歌內容活動的設計。如果只是簡單地從字里行間讓學生體會找到能表達情感的字詞,這往往會破壞詩歌的意境。雖然《星星變奏曲》是一首朦朧詩,但詩人沒有刻意去追求個人化的意象與詞匯,涵義也不是特別的晦澀,“朦”而不“朧”,使“現實的黑暗”與“理想的光明”這個主旨在詩歌中表現非常突出。詩人把“星星”放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之中,讓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星”光。強烈表達了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所以像這類抒情性很強的詩歌,宜于朗誦,通過誦讀,感知“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但也不是簡單而單一地讀,而是有層次地讀。教者可采取聽讀、齊讀、尋讀、對讀等多種朗讀形式,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鏗鏘之聲、音樂之美,也讀出詩歌的情韻之流、意境之美。其別是“尋讀”部分,教者借助“本詩的‘意象’有哪些和各自象征是什么?詩中的中心句(即詩眼)是什么?”的簡要提問,引導學生讀出了詩人筆下的“一顆熾熱的心”、“二種黑暗的現實”(一種寫滿苦難的現實,一種像冬天般冰冷的現實)、“三個美好的世界”(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的世界)。

二.隨感隨想

1.教學分析的意義

教學分析能使教學“立意”更高,內在邏輯線索更明顯,目標定位更準確;教學分析有利于明確實現目標所需要的合適載體,從而能更好地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并處理教學內容,使組織的教學內容更具有針對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分析有利于明確內容呈現的各種可行方式,從而能使教學方式經歷“多選一”的優化過程,并有可能在優勢互補的基礎上作出創新,使教學更符合語文教學要求和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教學分析有利于明確實現目標所需要的學習方法,從而使學法指導更科學,教學更有效。教學決策之前的分析是不該被遺忘的教學起點。

2.教學分析的視點

“三要素”教學分析理論給出了相對穩定的分析程式:內容及其解析教學問題診斷學法指導分析。內容及其解析的視點是把握文本內容的整體性和聯系性并分析本文給學生帶來的教學價值。教學問題診斷的視點有:認知起點和認知障礙(預測學生學習新知識可能會遇到的思維障礙)。學法指導分析的主要視點有:分析教材內容呈現的各種可行方式,并指出各種呈現方式的優點和缺點,從中選擇最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的教學方式;分析實現教學目標所需要的教學目標;分析實現教學目標所需要的學習方法和指導策略,特別是有利于促進學生有效思維的教師指導方法,進而構建合適的教學過程。

3.教學分析的策略

篇2

一、教學評價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大多數學校以學生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獲得的水平作為音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而事實上,音樂學科教學的內容除了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還包括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音樂知識和技能只是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手段而不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是以培養人的審美情感為主要目標,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識獲取的多少為目標,這是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區別。如果我們用一般學科考試的方式、方法來對待音樂學科的考試,不僅難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準確的測評,而且背離了音樂學科自身的規律及其特征。在教學實際中,我們的音樂教學評價又是怎樣的狀況呢?首先,音樂教學的評價不被人重視,在對小學生音樂學業成績考查方面,沒有明確統一的規定,考查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完全一致。實際操作中,教師隨意性強,大部分教師采用讓學生獨唱一首歌的形式,來評定學生一學期或一學年的音樂學習情況。唱一首歌,難道就能評價出學生所有的學業情況了嗎?如果真是那樣,作為學生一學期只要能唱會幾首歌就完全可以了,而對有些先天聲樂條件較差的學生而言,這種評價方式顯然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也有教師甚至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和對學生大體的印象給學生打分,還有的教師本身是這個班級的語文或者數學教

師兼任音樂教師的,有的甚至就是按照語文或者數學成績的好壞直接給出音樂的成績。長期這樣下去,必然影響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養成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當筆者還是學生的時候,留在心底對音樂考試唯一的印象也是唱首歌老師給個分;現在自己已成為一個教師,看到的還是這樣的情景,也就是說,我們的音樂學科評價十幾年來沒有改變,這樣的評價方式和要求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很大。

二、改變現行音樂教學評價的意義

我國的基礎教育不是天才的教育,普通小學的音樂教育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是為了讓廣大的國民通過學校教育擁有良好的音樂素養,從而為實現人的自我發展服務。所以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不能等同于專業院校里的專業訓練,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全體學生音樂發展水平的“大眾化音樂教育”。因此筆者認為改變單一、傳統的音樂學業評價現狀,創造性地、客觀科學地進行音樂評價有以下六點好處:

(1)了解學生在學習發展中的困難與需求,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2)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音樂潛能。

(3)把握教學起點,選擇好教學策略。

(4)檢測教學目標實現情況,評估教學質量。

(5)及時反饋學習結果,有效調整教學計劃。

(6)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勵學生進步,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展。

所以從學生音樂學業評價研究入手,構建集過程性、自主性、多元性為一體的學生音樂學業評價系統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終提高音樂教學質量、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三、改變評價的關注點,促進學生發展

從多元智力理論角度來說,每一個個體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但個人在智能強項和弱項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此音樂天賦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習,是學生個體發展的一個過程,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樣要經歷這個過程。學生學業評價應強調在學生發展過程中對學生發展全過程的不斷關注,既重視學生的現在,也要考慮學生的過去,更著眼于學生的未來。傳統的音樂學科評價注重的就是最后的結果,所以要想使評價有所不同,有所進步,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關注點,讓過程重于結果,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評價的意義。

1.變關注少數為關注多數,重視過程性評價

目前中小學音樂教師普遍存在對少數“尖子生”過于關注,對“差生”過于忽視的問題。音樂條件好的學生接受能力強,在課內課外都是各項音樂活動的積極分子,更是學校在對外文藝比賽中的主要力量;而音樂天賦平平或者是較差的同學則很少有機會參加課內課外活動,甚至有些教師將課堂教學目標的制訂及實施的重點干脆就放在少數在音樂學習上有優勢的學生身上。期末評價音樂教學也多以這部分學生取得的成績,作為考核標準。當然,在實際的教學當中要求對每個學習者絕對的機會均等和公平也是不現實的,但是既然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就既要關注大部分學生的發展,也要關注這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評價,而不僅僅是一個結果。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孩子都有一顆熱愛音樂的心。關注過程性評價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關注教學目標的制定

目標的制定要針對全體學生,而教學效果的評價對象也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學評價要分層制訂計劃,分層實施,根據不同層次選擇不同的評價尺度。比如,對少數音樂學習有優勢的學生不能壓抑他們,要有計劃、有目的、有措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制訂適合優勢學生的彈性的評價標準,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對音樂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看到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注重過程評價,加大學業提高的幅度,使他們對音樂學習產生信心。

(2)關注方法和策略的確定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探索能檢測學生學習狀態的評價方法和策略,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取得的進步。如我們學校已推行十年的學生成長記錄袋、隨堂記錄卡等都可以結合音樂學科教學特點靈活運用。各種類型的課內課外音樂活動,如“六一”“十一”“元旦”文藝會演等,既為學生創設了展示音樂才能的條件,又為教師提供了評價的機會。音樂是表現的藝術,讓學生通過實際任務性活動來表現音樂知識和技能成就,即音樂表現性評價,這樣既符合音樂教學特點,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可行。

2.變片面評價為綜合評價,構建評價內容多元化

長期以來,很多小學音樂教師,把音樂教育視為一種“知識教育”或“技能教育”,把演唱或演奏技能技巧的高低,作為評價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標準,忽略了音樂教育本身的審美功能。表現在教學上的行為就是“重技輕藝、重知輕能、重譜輕樂”。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知識的組成部分,是以音樂藝術為媒介,以審美為核心的一種教育形式。音樂教育實際上是使學生通過音樂學習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所以,在學生音樂學業評價中至少應包含思想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幾方面內容:

(1)思想素質評價

評價的重點應放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學生對音樂作品中崇高的 思想內涵是否理解到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思想道德以音樂為載體和背景時,能否喚起學生對祖國的愛,對他人的愛,對生活的愛,從而樹立正確的道德是非觀念。

(2)心理素質評價

包含三個層面,①評價學生的個人愛美心理,如何欣賞美、鑒賞美、表現美。②評價學生在音樂學習活動中與其他人的協調心理、寬容心理。③評價學生能否受到音樂啟發和感染,正確對待生活中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培養堅忍不拔、樂觀豁達的心理。

(3)文化素質評價

音樂自身就是一種文化,但同時它又是人類多種文化的載體,在音樂作品中往往涵蓋了其他文化。學生對其他文化的認識,如對歌詞含義的理解,對音樂作品時代背景的感受,都是極為重要的評價內容。此外,利用音樂作品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發散性思維能力,通過音樂技能培養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等都可以列入音樂文化素質的評價范圍。

(4)審美素質評價

音樂以其獨特的方式激發人的情感,用美的音色、 美的旋律構成美的音樂形象,從而為學生的審美追求確立方向,提高審美情趣。因此,對學生的審美評價是音樂教學評價中最具學科特色、最必不可缺的一環。

綜上所述,打破目前“一歌定成績,一曲定終身”的僵局,歸根結底就是要構建多元化的學生音樂學業評價體系,使評價內容變單一為多元。多元化的學生評價,具體到教學實踐中必然派生出方法的多樣化,通過開展班級音樂會來評定學生演唱演奏水平,組織開展“我與音樂”等主題演講 或辯論會,評價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

3.變單一評價為多樣,評價體現評價方式多樣化

評價方法按主體不同可分為自評、他評、互評。傳統的音樂教學評價,評價主體基本上都是教師,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保護,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揮。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評價是一個人從外部評價向內部評價逐步內化的過程,盡管來自于同伴或他人的外部評價存在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令人難以捉摸的學生自我評價更不可忽視,因為自我評價能夠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自我發展、自我成長能力。所以在實施評價方法中,教師應對學生音樂學習的自我評價給予足夠的重視,根據不同學段和年級,廣泛地、靈活地運用,如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自我評價的量表和反應符號可以是非文字的,如笑臉、哭臉等吸引小學生的卡通圖。此外,學生的自評還需要結合教師的評價、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甚至家長的評價等多種評價形式。

四、音樂教學評價實施的辦法

筆者所任教的學校從2001年開始啟動了學科教學評價的改革,其中包括了對音樂學科教學評價改革的嘗試。筆者制定了一張評價的量表,音樂成績包括了聲樂、樂理、表演、編創四個大的方面,另外加上一個特長加分,學生的特長可以獲得加分。這些項目比較細碎,操作起來肯定是麻煩的,需要教師有一定的責任心和專業水平,但是只要學生有興趣,再麻煩都是值得的。我們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測評。

1.聲樂成績測評

聲樂是一門綜合的表演藝術,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不然人們怎么會習慣把音樂課叫做“唱歌課”呢?所以這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應該認真對待的。聲樂考試的時候,我們要求學生選一首課本上學過的或是在其他地方學習過的,認為能夠表現出自己水平的歌曲來演唱。形式是:把教師的講臺當做是舞臺,學生做主持人,教師擔當伴奏,學生再進行演唱,這樣就很有氣氛,學生也很想表現自己。再發給學生一張制作好的評分表格,由學生和教師共同擔當評委,最終得出成績。

2.樂理成績測評

樂理知識教學是提高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使學生逐步掌握音樂語言的要素。不管是新老教材都沒有說不學樂理知識,而且每課課后都有應該要掌握的樂理知識。小學階段的樂理知識不會出現一些很專業的名詞,很難的節奏,也沒有很難的聽音,只要教師花點心思,教學的形式豐富一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學和評價,學生還是有興趣的。

3.表演成績測評

表演是充分體現學生音樂素質的一項考試,是學生將學到的音樂知識融會貫通的時間過程。由于小學生的自由編創能力有限,所以要求不要太高。因此就選擇學過的容易想象編創的歌曲要求學生即興表演,實在不會的學生也可以選擇老師教過的律動來表演,這樣可以使不同的學生都有表演的興趣能力。

4.編創成績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