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家鄉親人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8 14:03: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思念家鄉親人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思念家鄉親人的詩句

篇1

2、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

3、嶺外音書斷,經冬夏立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4、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5、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Φ篮狻度巳账細w》

篇2

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四年級上冊。

教材簡析

本文作者以童年時代的眼光看待事物,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反映出純真的童趣、淳樸的情感,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家鄉、對童年生活的無比懷念。

學情分析

文中字里行間帶有作者自身特有的創作背景和強烈的個體情感,那份濃濃的思鄉深情,對于沒有遠離故土的十歲孩子來說自然有難度,因此,必須努力遵循語文教學的本質,貼近文本,并充分尊重兒童自身生活體驗、學習能力。

設計理念

1.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讀自悟,合作交流,實現自主學習,而這個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作用只是組織與引導。

2.關注學生在課堂中的言語實踐活動,重視析文品句、入境悟情,將語言文字還原到其本身所體現的場景和感情中,融合課內外知識,引導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閱讀表現方式,從而整體提高語文課堂學習效率和學生語文素養。

3.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植根于現實,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從而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通過自讀自悟、與同學交流,體會作者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并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2.過程與方法:

(1)理清重點段落層次,抓住關鍵詞品讀文字,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討論交流課文所描繪的畫面,在交流中運用語言,錘煉表達,充分感受桂花給童年時代的“我”和全家帶來的歡樂。

(2)在前后對比讀思中,悟得母親說的話的含義,體會母親與我的思鄉情感以及“我”對童年生活樂趣的深深眷戀,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寫法。

(3)學習運用課文表達特點,回憶自己童年的快樂,仿寫童年趣事的片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課文的語言美,體會“搖花樂”、“桂花雨”的樂趣,體會母親和“我”的思鄉情感以及“我”對童年生活樂趣的深深眷戀。

教學重點

體會母親和“我”的思鄉情感以及“我”對童年生活樂趣的深深眷戀。

教學難點

領悟母親說的話的含義。

課前預學案設計

1.進一步了解作者琦君生平及作品,可以選擇性地讀一讀她的作品。

2.認真讀讀第三自然段,朗讀并想象文字背后所描繪的情境,適當做一些批注。

3.搜集桂花相關的詩詞。

設計意圖:讓學生課前進一步了解作者及相關作品,有助于學生體會作者那份濃濃的思鄉深情,有助于學生理清脈絡,讓學生抓關鍵字詞并展開想象,能幫助學生體會作者的搖花樂。

教學過程

一、 古詩導入——“桂花雨”

桂花,自古至今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描繪與贊美的景物之一。學生交流與桂花相關的詩句。

· 桂香多露裛,石響細泉回。

·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

·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 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 莫羨三春桃與李,桂花成實向秋榮。

· 山云漠漠桂花濕,梅花翛(xiāo)翛荔子然。

二、 交流分享——“搖花樂”

這節課琦君將帶著我們去分享她童年時代的“搖花樂”。(板書:搖花樂)課文哪一自然段重點寫了這一童年趣事?

1.理清順序。

(1)課前老師布置同學們按“搖花前、搖花時、搖花后”的順序將本段分成了三層,哪組來交流一下?(指名一組學生匯報。)

(2)小結指點:這樣劃分你們同意嗎?我們寫一件事就要這樣按一定的順序,有條有理。

設計意圖: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這兒讓學生理清順序的同時也暗含了寫作的指導,讀寫相機結合卻不露痕跡。

2.話題討論。

(1)引出話題:同學們,我們常說一段文字一幅畫,這就離不開豐富的想象。(讀著這一段文字,腦海中一定浮現出一幅幅美好的畫面,請大家選擇其中的一幅,把想象到的情景說給小組同學聽聽。)

(2)小組交流。

設計意圖:話題是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對話、推動課堂發展的主要抓手,以學習成果的交流展示為主,讓學生個體在小組中交流,評議推薦或合作練習展示,給了學生更多的選擇,更開放的展示空間,也更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

3.交流。

預設:

(1)搖花前。

生:我代表我們小組來說一說。

師:組織小組間互動,并引向對“纏”的關注。讓學生從動作語言表情展開合理想象。

朗讀體會。

(2)搖花時。

四人小組學習互動交流。

預設:

①樂:仿佛看到小琦君樂得一蹦三尺高,嘴里喊著:“噢,搖桂花啰,終于可以搖桂花啰!”(聯系體驗想象。)

②“幫、鋪、抱、搖、喊”幾個動詞。

③桂花很多,很香,“沙沙沙”,真的像下雨,落在頭上,像……

師:真想永遠留住這美好的時刻!讓我們隨著文字再走進畫面,美美地讀一讀。

播放搖桂花的情景等課件,齊讀“搖花時”,進一步體驗搖花樂。

(3)搖花后。

小琦君是快樂的,她的父親也樂此不疲,忍不住吟誦起了一首絕句——(出示)自己吟誦后,你的眼前出現了哪些畫面?(小組交流、補充。)

預設:

①“花雨繽紛入夢甜”。(所有這些快樂都會進入她的夢鄉,留在……)

②“細細香風淡淡煙”:母親的“撮”,父親的“點”,包含著對桂花的什么情感?(珍惜、尊敬、敬重。)

把所有的快樂,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詩句,一起來吟誦。

設計意圖:在以生為本的基礎上,發揮好教師的指導作用。導得恰到好處,方能喚起學生真切體驗,放飛豐富的想象,激發靈動的思維,讓文字和情感一起跳動。

二、 細細品味——“桂花香”

1.過渡:這繽紛的桂花雨帶給全村人的又是什么呢?讀第四自然段,找到最關鍵的一句話。

2.交流:出示“全年,整個村莊”。

(1)桂花開得最茂盛時,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2)全年,整個村莊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比較一下,兩句中的“桂花香”完全相同嗎?

預設要點:

相同:都寫出了桂花香的濃,從 “浸”、“沉浸”中體會到的。

不同:時間不同;范圍不同;香的不同。

學生交流感悟。

設計意圖: 桂花香是串聯全文的線索,搖花的“樂”及孕育的“情”就浸潤在這香氣中,這一環節通過“桂花香”的前后對比體會,既從內容上進行了整合貫通,更巧妙地延伸了“樂”的內涵,學生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三、 深入感悟—— “思鄉情”

1.讀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體會母親說的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學生讀。)

2.學生個體交流:

預設要點:

(1)外地的桂花也香,但家鄉的這棵金桂是母親親自種的,家鄉的金桂給一家人,給全村人帶來了樂趣。

(2)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師:月是故鄉明,那花呢,那人呢?

①花是故鄉美。花是故鄉香。②人是故鄉親。

月是故鄉明,花是故鄉香呀,母親這樣說其實是她的一種感覺,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就是“思鄉情”。(板書:思鄉情)

(本班新市民子女較多,這能引起他們的共鳴,相機誘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3)母親思念家鄉,那琦君呢?(讀最后一節。)

師:同學們知道作者琦君為什么會如此思念故鄉嗎?

介紹作者生平及作品,幻燈出示:

《煙愁》中作者寫到:“像樹木花草似的,誰能沒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童年,忘掉故鄉,我若能不再哭,我寧愿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么可能呢?”

《鄉思》里,作者寫到:

“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p>

3.小結:

(1)同學們,其實這“搖花樂”、 “桂花雨”代表著什么?

(2)我和母親思念桂花其實是在表達對童年生活的眷戀和對家鄉的思念,這種寫法叫“借物抒情”。

設計意圖:新課標強調要注重培養與提高學生語文實踐的能力,所以在小結這一環節讓學生領悟借物抒情的寫法。

四、布置作業

1.拓展閱讀。

帶著琦君這濃濃的思鄉之情,課后去閱讀她的散文集《桂花雨》或她的其他作品。

2.小練筆。

篇3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情境教學 詩詞鑒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5-0100-01

古詩詞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瑰寶,是中國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文化典籍,做好古詩詞教學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新要求。傳統“死記硬背”的詩詞教學方法不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致使很多學生雖然可以背誦大量的詩詞佳句,卻沒有能體會到詩詞中蘊含的豐富意蘊和情感,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改變這種現象,教師應注重優化自己的教學方法,在要求背誦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對詩詞學習的濃厚興趣,讓學生走進詩詞的美妙意境,樂于讀詩、學會賞析。那么,如何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教學呢?

一 情境導入,走進詩詞意境

新課導入,是指教師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具體學情,選擇恰當的方法引導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有效的新課導入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領學生的思考方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因此,教師應仔細鉆研教材,重視新課導入的重要作用。如在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時,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王菲演唱的歌曲《水調歌頭》的MV,這首曲子曲調優美、意境深遠,讓學生跟著唱,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讓學生在聽歌、唱歌的過程中初步了解作者在寫這首詞時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學生在音樂背景下走進詩詞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給新課教學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做好新課的導入,目的就是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大大提高教學效果。

二 剖析寫作背景,把握詩詞主題

詩詞中一般有著作者的生平遭遇以及思想感情的變化,學習故事首先要了解作者創作此詩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的思想觀點都是學生理解詩詞主題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向學生補充作者寫作的背景知識,引導學生把握理解所學知識的線索,體會作者在詩詞中體現的思想感情。如教學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這首詩是在“安史之亂”時期,作者棄官西行,看到人民生活疾苦的情況下創作的,從而讓學生理解作者在詩中流露出的關心民間百姓疾苦,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全文。通過這種方法拉近作者和學生之間的思想差距,幫助學生更透徹地了解所學的詩詞,為提高教學效果、完成教學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分析詩詞意象,體會作者情感

意象是作者為了體現自己的情思而把客觀事物藝術化的一種創作活動,也是古詩詞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意象既是作者生活中的真實寫照,也是詩人情感價值的載體,是客觀事物與詩人內在情感的統一。分析詩詞意象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詩詞的含義,因此,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分析詩詞意象,以此讓學生可以準確把握詩詞作者的情感。如教學陶淵明《飲酒(其五)》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如果將‘悠然見南山’中的‘見’改成‘看’,你感覺怎么樣?”這時,學生會積極思考,從而得出“‘見’字好,‘見’字可以體現出作者無意中看到南山的一種神態,可以體現出詩中悠閑之人的閑適生活,更能體現出作者向往世外桃源生活的思想活動”這樣的答案。在講解詩詞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詩詞意境,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果都有較好的促進作用。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向學生集中講解常見的詩詞意象,如“月”體現的是思念家鄉親人的意象;“流水”往往體現的是人生苦短的傷感與憂愁;“霜”體現的是蒼涼凄冷的情感;“梅花”體現的是堅貞高潔等,以此引導學生做好常見意象的感悟,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詩詞的學習能力,提高詩詞鑒賞效果。

四 進行詩詞鑒賞,組織誦讀活動

篇4

一.明類號其脈

所謂類,一指形式方面的體裁類型,一指內容方面的題材類型。古代詩歌說白了,無非是一些具有大致相似人生體驗的知識分子,采用有限的幾種詩歌形式來表達大致相同的內容和情感而已,大可不必抱有畏難心理。有意識的區分詩歌類型,掌握不同題材詩歌的特點,進而準確地把握詩歌的行文脈絡,就可以正確揣摩詩歌的主旨了。下面擇要對不同題材的詩歌從代表作、常見意象和情感諸方面作一點簡單介紹。

1.山水田園詩

代表作:王維《山居秋暝》、陶淵明《歸園田居》。

意象及特點:明月、青山、竹林、清泉、耕夫、野老、漁樵、牧童、深巷、場圃、東籬、柴門、桑樹、;寧靜、清新、優美。

感情:描寫清新、優美的山水風光、田園生活,表現恬淡閑適自得的心境,抒發對自然的熱愛,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2.詠物詩

代表作:陸游《卜算子·詠梅》。

意象及特點:松、竹、梅、蘭、菊、蓮、蟬、蜂、月、石灰、梧桐、芳草;既要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更要體味其內在品性。

感情:歌頌孤傲高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表現不畏、堅貞不屈的崇高氣節。

3.邊塞詩

代表作:范仲淹《漁家傲》。

意象及特點:塞下、孤城、陰山、長城、樓蘭、玉門關、長河、大漠、孤煙、琵琶、羌管、角聲、胡馬;雄渾、壯闊、蒼涼、悲壯。

感情:贊美雄奇的邊塞風光,表現邊塞征戰生活的艱苦,批判統治階級的窮兵黷武,抒發思鄉念親的孤獨或奮勇殺敵的豪情。

4.懷古詠史詩

代表作:劉禹錫《石頭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意象及特點:燕子、舊時月、某古跡、古人、故事;凄涼、衰敗、豪華、繁盛。

借古人感嘆自己年華已逝、壯志難酬,借古諷今,勸誡統治者不要重蹈覆轍,借故地表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5.即事詠懷詩

代表作:杜甫《登高》《客至》《登岳陽樓》、陸游《書憤》。

意象及特點:岸、舟、客、古道、高樓、夕陽、浮云、鴻雁、沙鷗、瘦馬、飛蓬;悲涼、衰敗。

感情:漂泊無依、仕途失意的哀傷,老病孤愁、思念家鄉親人的孤寂,憂國憂民、報國無門的慨嘆,輕松愉悅、悠然自得的心境。

6.送別詩

代表作:柳永《雨霖鈴》。

意象及特點:長亭、孤帆、蘭舟、楊柳、煙波、灞橋、南浦;離愁別緒。

感情:表達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誼,對朋友的勸勉祝福。

二.辨文解詩味

“詩言志”,詩人“情動而辭發”,讀者就應該“披文以入情”。善于抓住詩歌中的“文”——那些與詩人的情感有密切關系的關鍵詞句——可以說是迅速而準確地把握詩人情感的一條行之有效的捷徑。

所謂的關鍵詞句,可以是一個字或詞、短語,也可以是一個句子。前者如“多情自古傷離別”中的“多情”和“傷離別”,道出詩情;后者如“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點破情韻。

詩歌的關鍵詞句可以出現在不同的位置上。從同是表現“愁”緒的例子來看,有的出現在詩歌的開頭,如“薄霧濃云愁永晝”中的“愁”,總領下文,貫穿全篇;有的出現在中間,如“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中的“憂愁”,點染憂情,承上啟下;有的則出現在結尾,如“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總結全文,卒章顯志。

能夠體現詩歌情感的關鍵通常是這樣的一些詞語或句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的詩句直抒胸臆,盡顯情志。例如“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高度概括并抒發了悲歡離合、春憂秋愁的私愁和時代、民族、國家的“公”愁。有些字眼能夠傳達出詩人喜怒哀樂的感情。例如“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中的“無緒”、“留戀”寫出了情人分別之際難分難舍的離愁別緒。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議論抒情句中的詞語如果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會影響到對詩人感情的把握,對此我們應采用反訓的方法。例如“贏得倉皇北顧”、“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中的“贏得”、“可堪”應分別理解為“落得”、“不堪”,才能體會出詩人反對草率出兵的態度和對忘掉民族恥辱現象的悲痛。

神態舉止皆關情。人物的情態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例如“竹杖芒鞋輕勝馬”中的“輕”,既是行走之輕快,亦是心情之輕松,表現出詩人笑傲人生的喜悅、豪邁。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動作也往往透露了詩人的感情。例如“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其中的“看”,隱隱流露了雖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卻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拍”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情態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

用典以抒情言志。古代詩歌常用典故,典故運用得好,可以非常形象地表達詩人深摯的感情,深化作品的思想深度,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例如辛棄疾的詞作多用典故,我們應該了解相關典故的來龍去脈,并揣摩詩人用典的意圖。

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含有明暗冷暖色調的景語,能夠渲染氣氛,暗示心情。例如“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中的“涼”字,不僅寫出了秋氣的蕭瑟,而且反映出詩人心境的凄涼。有些景語既是眼前景物的實寫,又不乏比興象征的意味,是詩人的人生境遇和情感體驗的外化。例如“也無風雨也無晴”,自然有風雨,人生有順逆,但是詩人心中既無風雨又無晴,表現出其處變不驚、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

三.執象悟詩境

詩歌是用形象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古代詩歌的形象包括詩中的人物和寫景狀物詩中的景與物,它們是詩人的內在情思與生活的外在景象的統一體。

就人物而言,常見的形象有:1.憂國憂民的形象。如屈原的《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鐘情田園山水的形象。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開荒南野際,守拙歸田園?!?.豪放灑脫的形象。如李白的《將進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4.兒女情長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求賢若渴的形象。如曹操的《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p>

就事物而言,常見的形象有:1.長亭。古人常在長亭送別,所以常用來指離別。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2.月亮。古詩常用月亮烘托情思,作為思鄉懷人的代名詞。如杜甫的《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梧桐。多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楊柳?!傲敝C音“留”,所以古人有折柳相送的習俗,表達的是離愁別恨。如柳永的《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鷓鴣。鷓鴣的叫聲聽起來好象“行不得也哥哥”,很容易讓人聯想起旅途的艱險和離愁別緒。如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杜鵑。傳說蜀王杜宇被迫讓位給臣子,自己隱居山林,死后魂化為杜鵑,叫聲哀切。于是古詩中的杜鵑就成為凄涼思歸的象征了。如秦觀的《踏莎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這些形象體現了我們民族傳統中的“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的審美習慣。但是,對形象的把握要避免絕對化,因為同一形象可以有不同含義,如陸游筆下的梅花和筆下的梅花就不可同日而語。

感受、分析詩歌形象既要注意其表現形象的方法——通過敘述事件(如《木蘭詩》)、運用環境烘托(如《江雪》)、使用各種描法(如直接或間接描寫言行、肖像、心理、細節等),又要注意其表現的角度——虛實和動靜等,這些相互映襯的手法可以開拓詩歌的意境。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鼻皟删鋵崒懣椭星榫?,后兩句則化實為虛,以想象未來相逢的樂反襯今夜分離的苦,又設想今夜的苦將增添相逢的樂,讀來余韻無窮。而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鼻熬鋵戩o景,后句寫動態,以幽靜之景寫恬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