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的諺語范文

時間:2023-04-04 11:14: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生產的諺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生產的諺語

篇1

1、立秋下雨萬物收,處暑下雨萬物丟。

2、六月不熱,稻子不結。

3、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4、春雷響,萬物長。

5、冬雪是麥被,春雪爛麥根。

6、種種甘薯種種稻,產量年年高

7、水荒一條線,旱荒一大片。

8、千處糞田,不如一處來糞秧

9、圩田好作,五月難過。

10、桑葉逢晚霜,愁煞養蠶郎。

11、凍斷麥根,挑斷麻繩。

12、麥里苦蟲,不凍不行。

13、雪化水成河,麥子收成薄。

14、春旱不算旱,秋旱減一半。

15、寒潮過后多晴天,夜里無云地盡霜。

16、霜打片、雹打線。

17、春插時,夏插刻,春爭日,夏爭時

18、八月初一雁門開,大雁腳下帶霜來。

19、三伏要把透雨下,丘丘谷子壓彎椏。

20、人往屋里鉆,稻在田里竄。

21、麥要澆芽,菜要澆花

22、秋禾夜雨強似糞,一場夜雨一場肥。

23、春雪填滿溝,夏田全不收。

24、棉怕八月連天陰,稻怕寒露一朝霜。

25、冬雪年豐,春雪無用。

26、處暑根頭白,農夫吃一赫

27、圩田隔夜是荒年。

28、六月不熱,五谷不結。

29、風刮一大片,雹打一條線。

30、不怕旱苗,只怕旱籽。

31、不怕天旱,只怕鋤頭斷

32、大雪飛滿天,來歲是豐年。

33、一場冬雪一場財,一場春雪一場災。

34、冷收麥,熱收秋。

35、六月蓋被,有谷無米。

36、冬雪一條被,春雪一把刀。

37、春雨貴似油,多下農民愁。

38、六月到,賣棉被,買灰料

39、麥苗蓋上雪花被,來年枕著饃饃睡。

40、買種百斤,不如留種一斤

41、立了秋,在小一齊揪

42、處暑里的雨,谷倉里的米。

43、六月蓋了被,田里不生米。

44、旱插,早活;快長,快大

45、圩里怕淹,山里淹死怕干。

46、夏雨稻命,春雨麥病。

47、臘月大雪半尺厚,麥子還嫌“被”不夠。

48、一陣太陽一陣雨,栽下黃秧吃白米。

49、雨灑清明節,麥子豌豆滿地結。

50、夏作秋,沒得收。

51、不怕種子旱,就怕秋苗干。

52、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著

53、今冬大雪飄,明年收成好。

54、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55、寒損根,霜打頭。

56、六月下連陰,遍地出黃金。

57、四月不拿扇,急煞種。

58、蕎不見霜不老,麥不吃風不黃

59、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糧食沒處盛。

60、立了秋,那里下雨那里收。

61、冬雪是被,春雪是鬼。

62、春旱谷滿倉,夏旱斷種糧。

63、會插不會插,瞅你兩只腳

64、清水下種,混水插秧

65、三月雨,貴似油;四月雨,好動鋤。

66、春旱蓋倉房,秋旱斷種糧。

67、會種種一丘,不會種種千丘

68、頭麻見秧,二麻見糠,三麻見霜

69、圩田好種,梅雨難過。

70、春雨滿街流,收麥累死牛。

71、破糞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飯

72、春雨漫了垅,麥子豌豆丟了種。

73、清明前后一場雨,豌豆麥子中了舉。

74、下秧太冷怕爛秧,小秧出水怕青霜。

75、花草田種白稻,丘丘有谷挑。

76、五月不熱,稻谷不結。

77、晚稻全靠伏天長。秋熱收晚田。

78、三伏不熱,五谷不結。

79、春天三場雨,秋后不缺米。

80、樟樹落葉桃花紅,白豆種子好出甕

81、遭了寒露風,收成一場空。

82、蕎麥見霜,粒粒。

83、立春三場雨,遍地都米。

84、麥怕清明連夜雨。

85、立秋前早一天種,早一天收

86、水荒頭,旱荒尾。

87、要想多打糧,包谷綠豆種兩樣。

88、三年收兩頭,鍋巴蓋墻頭。

89、梨花白,種大豆

90、稻如鶯色紅,全得水來供

91、一季草,兩季稻,草好稻好

92、夏至后壓,一擔苗,一擔薯

93、大雪下成堆,小麥裝滿屋。

94、人在屋里熱得跳,稻在田里哈哈笑。

95、鋪上熱得不能躺,田里只見莊稼長。

96、處暑下雨爛谷籮。

97、七月十五定旱澇,八月十五定收成。

98、伏里無雨,谷里無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99、寸麥不怕尺水,尺麥但怕寸水

100、水荒百日,旱荒一年。

101、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102、春雪流成河,人人都吃白面饃。

103、種田不施肥,你騙它,它騙你

104、大雪兆豐年。

105、晚霜傷棉苗,早霜傷棉桃。

106、臘雪如蓋被,春雪凍死鬼。

107、人怕老來窮,稻怕寒露風。

108、人熱了跳,稻熱了笑。

109、北風無露定有霜。()

篇2

樟樹落葉桃花紅,白豆種子好出甕

立冬蠶豆小雪麥,一生一世趕勿著

清水下種,混水插秧

立了秋,在小一齊揪

旱插,早活;快長,快大

不怕天旱,只怕鋤頭斷

六月到,賣棉被,買灰料

會插不會插,瞅你兩只腳

買種百斤,不如留種一斤

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一季草,兩季稻,草好稻好

夏至后壓,一擔苗,一擔薯

會種種一丘,不會種種千丘

花草田種白稻,丘丘有谷挑

千處糞田,不如一處來糞秧

立秋前早一天種,早一天收

破糞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飯

種田不施肥,你騙它,它騙你

篇3

Research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Whole Industry Chain

Shan Fubin, Li Xi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Trade,Bohai University,Jinzhou 121013,China)

Abstract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is decided by the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and it is also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development model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spatial location and economic level, supporting resources and related industries, tourist market and demand structure, policy system and related system, etc. Considering the compositions of different regi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was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and was divided into five plates. The scope of space, customer market,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main format of the five plates were determin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Creative agriculture;Whole industry chain; Constituent elements;Spatial distribution

創意農業是創意產業的思維邏輯和發展理念在農業中的應用和實現。通過創新性思維,將科技、人文、生態等要素有效地融入到農業生產中,使農業生產過程、方法、工具和產品形式發生改變,讓傳統農業發展成融生產、生活、生態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創意農業實現了農業與二、三產業的對接,不僅拓展了農業的傳統功能、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更創造了新的產業效益來源、提高了產業的附加值、帶動了關聯產業的發展[1-3]。

空間布局是區域創意農業規劃建設中的一項重要?熱蕁?蒲?、簜b淼目占洳季幟芄淮俳?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實現區域內各類創意農業形式的協調發展,更好滿足不同市場主體的消費需求。創意農業空間布局模式主要以農業區位理論、產業可持續發展理論、增長極理論、點軸理論、游憩帶理論等為支撐[4,5]。這些理論對創意農業空間布局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創意農業是以農業生產為基礎而形成的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其空間布局除受資源稟賦、區位條件、基礎設施、政策制度等因素影響外,還要考慮農業發展基礎、客源市場、集聚效應等?;谌a業鏈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模式正是對各種要素的統籌考慮。

1創意農業全產業鏈化發展的構成要素及其對空間布局的影響

創意農業全產業鏈包括核心產業、支持產業、配套產業和延伸產業等相互關聯的一、二、三產業。全產業鏈化發展用創新性的思想和理念,將農耕活動、農產品加工、先進技術、文化活動、鄉村生活、田園景觀進行對接和融合,使產業的績效不僅有特色、優質的農副產品和美食,還包括了豐富多彩的休閑旅游產品,讓消費者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獲得一定深度的文化與精神享受。全產業鏈化發展突破了傳統發展模式的結構限制,帶來產業融合而成的乘數效益。創意農業全產業鏈化發展的主要構成要素如下。

1.1農業生產現狀與趨勢

區域內農業生產現狀和未來發展趨勢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基礎。農業生產作為創意農業全產業鏈條的第一環節,對產業發展起到基礎性的保障作用[6]。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條件是農業生產的基礎,科技、設施、政策制度、配套服務、發展規劃等因素則影響著區域農業發展的未來。因此,在區域創意農業空間布局上要充分考慮區域內各地農業的產業結構、主導農業的發展水平、特色農業的發展規模、農業科技發展水平、農業結構優化方向等,以保證創意農業符合當地農業發展實際情況、具備良好的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1.2空間區位與經濟水平

空間區位與經濟水平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外部條件??臻g區位和經濟發展水平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交通狀況、資源狀況、基礎設施、國民生產總值、國民收入、人均國民收入、經濟發展速度、經濟增長速度等[7],即是一個地區創意農業開發和生產的支撐條件,也對區域創意農業的空間布局提供了外部約束條件,直接影響著創意農業發展的水平和效應。因此,在創意農業空間布局時,必須深刻認識各地區空間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優勢來確定如何布置創意農業產業鏈的各環節。

1.3配套資源與關聯產業

配套資源與關聯產業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外部支撐。創意農業是在傳統農業生產基礎上,利用創新性的思維和發展理念,植入科技、文化、生態、娛樂、歷史、村落等要素[8,9],對農業生產過程和農產品進行創新,從而拓展農業功能、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時,創意農業全產業鏈化發展需要設計、文化、演藝、包裝、金融、旅游、飯店、賓館、交通等第二、三產業提供配套。因此,區域內各種配套資源要素和關聯產業狀況,也就成為創意農業空間布局所必須考慮的外部因素。

1.4客源市場與需求結構

客源市場與需求結構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導向。創意農業是第一、二、三相互融合的產業,具有農業生產、創意創新、休閑旅游等多種功能。消費者對創意農業的需求不僅包括各種農副產品、加工品,還有觀光體驗等各類休閑旅游產品,這就要求在空間布局上要統籌考慮客源市場范圍和各類消費群體的需求??驮词袌龅娜丝诳倲?、人口密度、城鎮人口數、城鎮化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水平,以及客源市場的需求層級、需求結構等[10,11],都直接影響著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規模、結構和業態選擇。

1.5政策體系與相關制度

政策體系與相關制度是創意農業空間布局的保障。創意農業持續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這在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尤為重要。地區的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布局政策,以及其它對產業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政策和法規,是對創意農業發展的計劃性干預,可以起到規劃、引導、促進、調整、保護、扶持、限制等作用[12]。因此,在創意農業空間布局中,要充分考慮區域內相關政策和制度,使布局更好地符合當地創意農業的發展規劃和宏觀調控方向。

2基于全產業鏈的遼寧省創意農業整體空間布局創意農業的空間布局既要考慮當地農業結構轉型升級需求,又要注重當地條件和各類資源的利用;既要考慮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又要注重客源市場內各類消費群體的消費需求;既要考慮創意農業核心產業的發展,又要注重配套和關聯產業的發展[13,14]。從全產業鏈視角出發對區域創意農業進行空間布局,可有效兼顧各類主體的需求,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發展。

結合遼寧省農業區域布局情況[14-16],將遼寧省創意農業區域布局劃分為遼河平原農業區、濱海農業帶、東部山地農業區、西部丘陵農業區和遼西北農牧結合區等幾個板塊。結合各板塊的農業現狀、相關資源、地理特征、交通區位和客源市場等全產業化發展構成要素的實際情況,確定各板塊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發展方向和業態形式[17-19]。

遼河平原農業區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以區域內城鎮居民為主,發展方向為優質農產品生產、特色農業觀光、娛樂運動和健康養生,業態形式為體驗園區、休閑農莊、特色村鎮、特色農業觀光區等。濱海農業帶區分為遼南和遼西兩部分,客源市場以省內城鎮居民和省外旅游者為主,發展方向為高端精品農業生產、特色農業觀光、鄉村休閑度假、漁業文化體驗,業態形式為精品果蔬采摘園、農業科普園、花卉觀賞園、海洋漁家樂、海島生態休閑農莊等。東部山地農業區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以省內高端消費者為主,發展方向為優質林產品生產、生態養生、休閑度假、民族文化體驗,業態形式為休閑農莊、特色農業生產基地、高端農產品創意加工廠、休閑莊園、民族村落等。西部丘陵農業區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為省內外對鄉村文化和農業文化感興趣的消費人群,?l展方向為民族文化體驗、鄉村民俗體驗、農業文化體驗、高新農業技術教育等,業態形式為農業遺產體驗園、民族村鎮、農業技術科普園、農業觀光園區等。遼西北農牧結合區內創意農業的客源市場為省內及周邊省市對沙漠農業感興趣的消費者,發展方向為特色農產品加工、特色農業生產體驗、特色農業運動、科普等,業態形式為沙漠農業觀光和體驗園區、沙漠運動基地、農業科普園、生態林休閑基地等。

3遼寧省各農業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3.1遼河平原農業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該地區主要包括沈陽市的新民縣東部、康平縣南部、法庫縣大部、遼中縣和市郊區平原,鐵嶺市的西部平原,鞍山市、營口市、遼陽市西部平原,以及盤錦市所轄各縣區和錦州東南部平原。該地區耕地多、土質肥沃、水利條件較好,素有“糧倉”之稱;城鎮密集、人口眾多,交通、通訊、科技條件突出,是遼寧省經濟發展重要地區之一。

基于該地區自然條件、農業基礎、經濟發展水平和各類資源要素狀況,適宜圍繞以養生、娛樂、科普為主導功能的科技型、娛樂型創意農業全產鏈發展。該地區創意農業的空間布局如下:沈陽市以城區為中心,構建“三帶四線”的格局,即蒲河生態經濟帶、沈康現代農業示范帶、環城都市農業產業帶和沈陽周邊一小時經濟圈內的東部生態觀光、南部休閑采摘、西部科普展示、北部創意體驗為主導的格局;在盤錦、鞍山、 營口、遼陽的平原地區,以當地特色農業、生態資源和地域文化為依托,設置以休閑、體驗、娛樂為主要功能的創意農業園區、莊園、村落,并形成差異化的創意農業體驗帶;鞍山市、營口市適宜依托林果種植業,設置林果產品生產、副產品創意加工和農業景觀觀光園區;鐵嶺平原地區適宜以沈陽、鐵嶺市民休閑旅游目的地為定位,依托當地油菜花田、葵花田、荷花池等各類花卉種植基地,布局以農業景觀為主導的觀光休閑型創意農業基地。

3.2濱海農業帶地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濱海農業帶在空間劃分為遼南濱海農業帶和遼西濱海農業帶兩部分,遼南包括丹東東港市、大連市、營口鲅魚圈和蓋州市,遼西包括錦州凌海市、葫蘆島興城市和綏中縣。濱海農業帶的陸域農業、海域農業均較發達,是遼寧省水產、水果、花卉、特色蔬菜的主要產區。

遼南濱海農業帶的設施農業、精品農業和創匯農業等現代農業模式成效顯著,主要以水產養殖、優質水果、特色蔬菜、花卉等為主,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旅游業發達,客源市場除省內居民外,還有來自其它地區和國外的游客,適宜建設高端創意農業莊園、特色海洋文化體驗基地等。該地區創意農業空間布局如下:在大連市現代農業發展聚集區內建設高端科技型創意農業示范基地,推進創意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研發和推廣;以莊河、旅順、金州等地區為主,依托區域內高端水果和花卉生產基地,充分挖掘當地文史資源、民俗藝術,構建以特色文化創意為核心的高端創意農業休閑園區;在大連長??h、丹東東港市、營口鲅魚圈等沿海地區,推動漁業資源、漁業設施、漁業生產基地、漁村人文資源以及漁民生產生活方式等漁業要素與休閑度假、旅游觀光等休閑活動的有機結合,構建遼寧省南部海洋漁業休閑帶。

遼西濱海農業帶地處遼西地區,是東北和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的聯結點,經濟發展水平低于遼南濱海農業帶。該區域干旱少雨、水資源匱乏、土壤肥力低;陸地農業以玉米種植為主,海域農業以海洋捕撈為主。該地區創意農業的布局,適宜以京津冀和內蒙古地區的客源市場為主,依托當地海岸旅游業,發展以娛樂和休閑為主的北方特色漁家樂集聚區。

3.3東部山地農業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該地區主要包括撫順市和本溪市所屬縣區,丹東市的鳳城、岫巖、寬甸三縣,以及鐵嶺市的西豐縣。這一地區北靠吉林省、西臨遼寧省中部平原、西南接遼東半島丘陵地區。該地區森林茂密、水資源豐富,是遼寧省主要林區。東部山地農業區主要以中草藥、食用菌、山野菜、鹿茸等山區特色農業為主。豐富的森林資源為該地區創意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旅游業則為該地區創意農業發展提供了基礎設施和關聯產業支撐。

基于東部山地農業區的生態環境、林業產業和關聯產業發展狀況,適宜發展以休閑、度假、養生為主要功能的生態型創意農業度假區。該地區創意農業空間布局如下:以本溪的本溪縣、桓仁縣和鐵嶺西豐縣為核心,利用地區內山川秀美、景色宜人的優勢,將特色林產業與生態資源、人文資源、紅色旅游資源、自然景觀進行融合,高標準打造融林業生產體驗與生態養生為一體的生態型農業休閑養生基地;在丹東市的寬甸、鳳城等沿鴨綠江地區,依托江水景觀、農作物生產、朝鮮族文化、民居村落等特色資源,重點建設民族文化體驗和特色田園為主的主題型休閑村鎮聚集區。

3.4西部丘陵農業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該地區主要包括朝陽市所轄各縣區、阜新市的阜新縣和清河門區、葫蘆島的建昌縣、錦州市的義縣和北鎮與凌海的西北部。該地區北與內蒙古接壤、西與河北相鄰,日照充足、日溫差較大、降水偏少,屬半干旱氣候;農業主要以旱作物種植、設施蔬菜、畜禽養殖、林果種植為主。該地區距離大中城市較遠、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經濟發展水平也相對較低,本地居民消費能力有限。此外,該地區擁有傳統農業文化遺產、民族文化、鄉村文化等各類特色資源。

西部丘陵農業區適宜以省內和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大中城市居民為主要客源市場,建設特色農業文化和鄉村文化體驗為主的創意村落聚集區、高新技術型創意農業生產和加工聚集區。該地區空間布局如下:在朝陽縣、喀左縣、綏中縣等傳統村落,以創意鄉村生活為核心,發展以傳統鄉村文化、蒙古族文化和傳統農業文化體驗為主要功能的文化體驗村鎮;在朝陽市、阜新市和葫蘆島市的設施農業集中區,重點發展高端農業觀光、農業技術科普、農業生產體驗為核心功能的現代農業觀光園區。

3.5遼西北農牧結合區的創意農業空間布局

篇4

作者簡介:楊俊,博士,教授,博導,主要研究方向為數量經濟學。

*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編號:CDJSK100210);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編號:NCET-10-0883)。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重慶 400044)

摘要 考慮環境因素,運用方向性距離函數測算了1999-2008年中國30個?。ㄖ陛犑?、自治區)的農業環境技術效率,采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測度了28個?。ㄖ陛犑?、自治區)的農業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并將其進一步分解為技術進步率指數和技術效率變化指數,以分析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技術效率變動對中國農業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實證結果表明:東部的農業環境技術效率明顯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的差別很小,中部略低于西部;1999-2008年間各年的ML指數均值都大于1,表明中國農業每年的生產率都在增長;中國農業生產率的改進來源于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變化均值為0.997,農業技術效率在輕微退步;忽略環境因素會高估我國的農業生產率增長。在上述結論基礎上,對如何促進中國農業生產率健康發展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 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方向性距離函數;Malmquist-Luenberger指數

中圖分類號 F0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1)06-0153-05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6.025

中國農業生產率的演進受到國內外眾多經濟學家的關注。從時間上看,現有文獻主要集中于研究1952-1995年中國農業生產率的增長狀況;從方法上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大多數研究使用非參數前沿方法,尤其是DEA-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方法(數據包絡分析方法)。近年關于中國農業生產率狀況的主要研究成果有:Rozelle[1]使用標準的狄威西亞指數(Divisia Index)計算,發現中國主要糧食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2%。李靜和孟令杰[2]使用非參數的HMB生產率指數方法(Malmquist指數的擴展)測算出1978-2004年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以下簡稱TFP)約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長。采用近期占主流地位的DEA-Malmquist指數方法,陳衛平[3]計算出1990-2003年中國農業TFP平均每年增長2.59%。同樣用DEA方法,相關研究測算出的中國農業TFP增長速度卻存在較大差異性:周端明[4]算出1978-2005年中國農業TFP年均增長率較高,為3.3%。李谷成[5]在考慮人力資本要素和技術非效率的前提下實證得出1988-2006年中國農業TFP年均增長3.49%。但全炯振[6]用SFA-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模型(非參數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和參數隨機前沿函數模型相結合)則得出中國農業TFP增長速度非常緩慢,1978-2007年間年均增長率僅為0.7%。以上文獻對中國農業生產率做了大量研究,但農業污染排放這一非市場性的“壞”產出往往未被考慮?,F有研究成果表明,農業污染已成為水體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并上升成為威脅飲用水源和水環境安全的重要因素[7-10]。因此,本文將農業污染同生產率的研究結合起來,擬進行如下改進和創新:第一,利用環境技術效率來考察各地區農業的增長狀況,找出哪些省份為最佳實踐者。第二,考慮環境因素,運用方向性距離函數對我國1999-2008年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及分解,同時與不考慮環境因素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進行比較。對于中國各?。ㄊ校┑霓r業污染強度核算,本文采用單元調查法來完成[11-14]。

1 研究方法

衡量環境污染對產出的影響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將治理污染的資源和費用作為要素投入;另一種思路是將污染作為一種“壞”產出。第一種思路的不足是很難分辨要素投入中哪些用于污染治理、哪些用于好產品的生產,因此本研究采用第二種方法。

1.1 方向性距離函數

設方向向量g(gy,-gb),Chung[15]等根據Luenberger[16]短缺函數(shortage function)的思想,構造了方向性距離函數:

Dt0(xt,yt,bt;gy,-gb)sup[β:(yt+βgy,bt-βgb) ∈Pt ( xt ) ](3)

式中,對于給定投入x和環境技術結構,“好”產出與“壞”產出按照相同比例擴張和收縮,β是產出y增長、污染物b減少的最大可能數量。因此,方向性距離函數值包含了“好”產出最大而“壞”產出最小的思想。而構造傳統Malmquist生產率的Shephard[17]產出距離函數,表示盡可能多地成比例增加“好”產出和“壞”產出,而沒有考慮減少“壞”產出。

1.2 環境技術效率

類似傳統技術效率[18]的定義,環境技術效率為“好”產出的實際產出量與環境技術結構下的前沿產出量的比率:

ETE(4)

環境技術效率是一個在0-1之間的指數,當觀測點在生產環境前沿時,方向性距離函數值為0,環境技術效率為1。環境技術效率越大,說明其實際“好”產出離最大“好”產出、實際“壞”產出離最小“壞”產出的差距越小。

1.3 Malmquist-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

考慮環境因素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可以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來表示:

MLtt+1

×

=×

×

MLTECHtt+1×MLEFFCHtt+1(5)

由(5)式可知,ML生產率指數可分解為技術進步率指數(MLTECHtt+1)和技術效率變化指數(MLEFFCHtt+1),從而進一步探討生產率變動的原因。

求解ML生產率指數需要借助線性規劃計算上述四個方向性距離函數,其模型分別為:

Dt0(xt,k’,yt,k’,bt,k’;yt,k’,-bt,k’)=Maxβ

s.t. ∑Kk1ztkytkm≥(1+β)ytk’m,m1,...,M

∑Kk1ztkbtki(1-β)btk’i,i1,...,I

∑Kk1ztkxtkn≤xtk’n,n1,...,N

ztk≥0,k1,...,K(6)

Dt+10(xt,k’,yt,k’,bt,k’;yt,k’,-bt,k’)=Maxβ

s.t. ∑Kk1zt+1kyt+1km≥(1+β)ytk’m,m1,...,M

∑Kk1zt+1kbt+1ki(1-β)btk’i,i1,...,I

∑Kk1zt+1kxt+1kn≤xtk’n,n1,...,N

zt+1k≥0,k1,...,K(7)

式中,k’表示第k’個省份(市),ztk表示第k個樣本觀察值的權重,非負權重表示生產技術是規模報酬不變的。計算Dt+10(xt+1,k’,yt+1,k’,bt+1,k’;yt+1,k’,-bt+1,k’)只需將模型(6)中的t換成t+1。計算Dt0(xt+1,k’,yt+1,k’,bt+1,k’;yt+1,k’,-bt+1,k’)只需將模型(7)中的t和t+1互換。

2 數據及變量說明

本文使用的數據是1999年-2008年中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農業投入產出數據(由于DEA方法對異常數據非常敏感,考慮到特殊的資源稟賦條件和數據可得性,本文實證框架中沒有包括)。所有的數據均來自歷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國農業年鑒》。本文中農業投入和產出變量的定義如下:

(1)“好”產出:“好”產出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99年不變價)表示。為了研究的準確和方便,本文采用的農業概念是統計上的第一產業,主要是指農、林、牧、漁及農林牧漁服務業。

(2)“壞”產出:“壞”產出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引起的環境污染,用污染物等標排放強度(EI)來刻畫。本文考慮了總氮(TN)、總磷(TP)和化學需氧量(CODCr)三種污染物。

首先,本文采用單元調查法來測算農業污染物的排放量Ej。由于畜禽養殖污染和化肥流失是農業和農村污染控制的重點[12],本文選取這兩方面的污染源為產污單元(見表1)。

然后,按照地面水環境質量標準的三類標準計算TN、TP和CODCr的等標排放量E。

最后,將研究區域的耕地和牧草地面積之和作為土地面積AL(耕地和牧草地是農業和農村污染的主要負

表1 農業非點源產污單元表

Tab.1 Agricultur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unit

載[12]),計算出TN、TP和CODCr的等標排放強度(EI)。

Ej=EUi*Pi(1)

EI=E/AL(2)

式中:EUi為單元i指標統計數;Pi為單元i的產污強度系數,各產污系數通過文獻調研綜合分析比較相關數據確定[19-21],并假設在全國范圍內各參數取值相同。

(3)投入指標:本文選取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和農業機械總動力作為投入指標。已有文獻多采用勞動投入、土地投入(農作物總播種面積)、農業機械總動力和化肥施用量作為投入指標。本文考慮到土地投入和化肥施用量主要用于狹義農業,與產出(廣義農業)不一致,且農業機械總動力一般作為農業資本存量的替代指標同時又包含著技術進步,因此,選取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數和農業機械總動力來體現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進步這三方面。

3 實證結果與分析

3.1 環境技術效率分析

本文測算了中國30個省份的農業環境技術效率值。由表2可看出,東部、中部、西部的年均環境效率分別為0.916,0.702,0.722,東部明顯高于中、西部,中、西部差別很小,中部僅略低于西部。具體來看,北京、上海、廣東、內蒙古、四川、新疆處于環境生產前沿,是農業生產的最佳實踐者。環境技術效率低于0.6的省份有山西、重慶、青海、寧夏,這意味著相同資源投入情況下,處于環境前沿的省份要比它們多生產40%的“好”產出,同時還能減少40%的“壞”產出。

3.2 Malmquist-Luenberger生產率變化指數測度

本文計算了中國28個省份1999-2008年期間逐年的農業ML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并據此得到全國的年均ML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在計算混合距離函數時,北京、上海兩個地區出現無最優解,因此不再計算其ML生產率指數)。

如表3所示,1999-2008年間各年的ML指數均值都大于1,表明全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呈現改進趨勢。平均ML指數為1.018,說明農業ML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1.8%。進一步將ML生產率指數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和技術進步率發現,中國農業生產率的改進來源于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變化均值為0.997,說明農業技術效率在輕微退步。家庭連產承包責任制實施早期,很大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技術效率提高。而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分散的家庭勞作已不能滿足集約化生產的需要,從而導致農業技術效率降低。近年來外出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農村土地自然地出現轉耕、借耕,農業生產規模逐漸擴大,現在試行農村土地流轉制度進一步促進了農業規?;a,因此,2006年以后農業技術效率出現提高。

3.3 環境因素對生產率測度的影響

為了檢驗環境因素對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測算的影響,本文計算了全國及28個省份不考慮環境因素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并與Malmquist-Luenberger生產率指數進行比較(由于篇幅原因,表4略,如需各地區農業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詳細數據,可向作者索要)。在不考慮農業污染時,中國農業TFP在1999-2008年間每年平均增長3.1%,其中技術進步率平均增長5.6%,但技術效率年均遞減2.4%。而考慮農業污染時,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則要低1.3%。Fare, et al.[22]證明了兩種指數測算的差別關鍵在于“好”產出與“壞”產出相對增長率的大小,當資源投入一定時,“好”產出增長率高于(低于)“壞”產出減少率,則ML指數小于(大于)Malmquist生產率指數。Kumar[23]考察41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時發現,發展中國家ML生產率指數都小于Malmquist生產率指數。他認為這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情況下,技術進步通常會增加生產污染排放造成的。中國28個省份中,ML指數小于Malmquist指數超過3.0%的有天津、山西、內蒙古、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甘肅、青海、寧夏,主要出現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但值得注意的是,ML指數大于Malmquist指數的省份也主要在西部地區,有福建、湖南、廣西、海南、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

4 結論及政策啟示

本文考慮農業非點源污染,運用方向性距離函數構建ML生產率指數對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行了分析,并進一步將該指數分解為技術進步率指數和技術效率變化指數,以分析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技術效率變動對中國農業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大小。

(1)西部地區既有處于環境生產前沿的省份又有環境技術效率低于0.6的省份,這說明即使處于內陸深處,仍可以成為農業發展最佳實踐省份。因此,各省應仔細研究各自發展農業的優勢資源,在提高農業生產率的同時,減少農業污染。

(2)在1999-2008年期間,中國農業ML生產率平均增長率為1.8%,得益于技術進步水平的提高,而農業技術效率在輕微退步,因此,在大力推廣農業新技術的同時,也應重視土地等資源投入的優化配置,促進農業技術效率的提高。

(3)無論是考察全國還是各個省份,環境因素都對農業生產效率的測度產生了較大影響??偟目磥?,忽略環境因素會高估我國的農業生產率增長。因此,政府在衡量農業發展狀況時,應充分考慮環境因素,并大力控制農業污染,鼓勵農業清潔生產。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Scott Rozelle, 黃季. 中國的農村經濟與通向現代工業國之路[J]. 經濟學(季刊), 2005, 4(4):1019-1042.[ Scott Rozelle, Huang Jikun. China’s Rural Economy and the Path to a Modern Industrial State[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05, 4(4):1019-1042.]

[2]李靜, 孟令杰. 中國農業生產率的變動與分解分析:1978-2004年[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6, (5):11-19. [Li Jing, Meng Lingjie. The Empirical Study on the Growth and Decomposi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from 1978 to 2004[J].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6, (5):11-19.]

[3]陳衛平. 中國農業生產率增長、技術進步與效率變化:1990-2003年[J]. 中國農村觀察, 2006,(1):18-23.[Chen Weiping. Pro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Chinese Agriculture:1990-2003[J]. China Rural Survey, 2006,(1):18-23. ]

[4]周端明. 技術進步、技術效率與中國農業生產率增長[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09, (12):70-82. [Zhou Duanmin. Technical Progress,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of China’s Agriculture[J].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09, (12):70-82.]

[5]李谷成. 人力資本與中國區域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J]. 財經研究, 2009, 35 (8):115-128. [Li Gucheng. Human Capital and TFP Growth of Regional Agriculture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09, 35 (8):115-128.]

[6]全炯振. 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實證分析:1978-2007年[J]. 中國農村經濟, 2009 (9):36-47. [Quan Jiongzhen. Evidence of China’s Rural TFP Growth:1978-2007[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9 (9):36-47.]

[7]賀纏生, 傅伯杰, 陳利頂. 非點源污染的管理及控制[J]. 環境科學, 1998, 19(5):87-91. [He Chansheng,Fu Bojie, Chen Liding.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mental Science, 1998, 19(5):87-91.]

[8]劉潤堂, 許建中, 馮紹元, 等. 農業面源污染對湖泊水質影響的初步分析[J]. 中國水利, 2002, (6):54-56. [ Liu Runtang,Xu Jianzhong, Feng Shaoyuan,et al. Analysis of Impact of Non-point Pollution from Agriculture to Lake Water Quality [J].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2,(6):54-56.]

[9]張從. 中國農村面源污染的環境影響及其控制對策[J]. 環境科學動態, 2001,(4):10-13.[Zhang Cong. The Environment Affection of China’s Rural Non-point Pollution and Its Control Measur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Trend, 2001,(4):10-13.]

[10]全為民, 嚴力蛟. 農業面源污染對水體富營養化的影響及其防治措施[J]. 生態學報, 2002,22(3): 291- 299. [Quan Weimin, Yan Lijiao. Effects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on Eutrophication of Water Body and Its Control Measure [J]. Acta Ecologica Sinica, 2002,22(3):291- 299.]

[11]賴斯蕓, 杜鵬飛, 陳吉寧. 基于單元分析的非點源污染調查評估方法[J].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 44(9):1184-1187. [Nai Siyun, Du Pengfei, Chen Jining. Evaluation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bBased on Unit Analysis [J]. J T Singhua Univ:Sci & Tech, 2004, 44(9):1184-1187.]

[12]陳敏鵬, 陳吉寧, 賴斯蕓. 中國農業和農村污染的清單分析與空間特征識別[J]. 中國環境科學, 2006, 26 (6):751-755. [Chen Minpeng, Chen Jining, Nai Siyun. Inventory Analysi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Pollution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6, 26 (6):751-755.]

[13]段華平, 朱琳, 孫勤芳, 等. 農村環境污染控制區劃方法與應用研究[J]. 中國環境科學, 2010, 30 (3):426-432. [Duan Huaping, Zhu lin, Sun Qinfang, et al. Regionaliz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0, 30 (3):426-432.]

[14]陳敏鵬, 陳吉寧. 中國種養系統的氮流動及其環境影響[J]. 環境科學, 2007, 28 (10):2342-2349. [Chen Minpeng, Chen Jining. Nitrogen Flow in Farming-Feeding System and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 in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7, 28 (10):2342-2349.]

[15]ChungY H, Fare R, Grosskopf S. 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 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7, 51 (3):229-240.

[16]Luenberger D G. Microecnomic Theory [M]. Boston:McGraw-Hill,1995:73-75.

[17]Shephard R W. Theory of Cos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206-207.

[18]Farrell M J.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1957,120:253-281.

[19]錢秀紅. 杭嘉湖平原農業非點源污染的調查評價及控制對策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 2001:23-24. [Qian Xiuhong. Survey and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in HangJiaHu Water-Net Plain[D]. 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 2001:23-24.]

[20]張大弟, 張曉紅, 章家騏, 等. 上海市郊非點源污染綜合調查評價[J].上海農業學報, 1997, 13 (1):31-36. [Zhang Dadi, Zhang Xiaohong, Zhang Jiaqi,et al. Integrated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Shanghai Suburbs[J]. Acta Agriculture Shanghai, 1997, 13 (1):31-36.]

[21]彭里, 王定勇. 重慶市畜禽糞便年排放量的估算研究[J].農業工程學報,2004, 20 (1):288-292. [Peng Li, Wang Dingyong. Estimation of Annual Quantity of Total Excretion from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 Chongqing Municipality[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4, 20 (1):288-292.]

[22]Fare R, Grosskopf S, Pasurka C. Accounting for Air Pollution Emissions in Measuring State Manufacturing Productivity Growth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 41:381-409.

[23]Kumar S.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Productivity Growth: A Global Analysis Using Malmquist-Luenberger Index[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56:280-293.

Empirical Study on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Growth

Under the Binding of Environment

YANG Jun CHEN Y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篇5

關鍵詞: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農民收入;相互關系

中圖分類號:F30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9—4407—04

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多次提到保障農產品供給,2011年更是將“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確定為當年經濟工作的第二大任務。而要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前提是要通過增加農民收入,調動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因為我國“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收入問題,近年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保證了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地增長,但與此同時,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也在大幅上漲,對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帶來一定沖擊,部分抵消了政策給農民帶來的實惠[1],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農業生產積極性。因此,穩定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是減輕農民負擔、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途徑之一。本研究通過對我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與農民收入波動的相互關系分析并提出建議,以期為相關決策提供參考。

1 數據的選取與處理

由于在各種統計年鑒中,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都是以指數的形式出現的,是一個相對數,而農民收入(用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來表示)是一個絕對數,為了便于對二者關系的研究,均取其相對數來進行分析,以1983年為基期(1983=100)分別計算得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數,用RI表示;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用PI表示。1983~2009年的數據來源于《中國農業發展報告》,2010年的數據來源于《2011中國統計摘要》。選擇農民收入指數(RI)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PI)作為模型的變量向量。為消除異方差的影響,在進行單位根檢驗、Johansen協整檢驗和Granger因果檢驗時對原始數據進行自然對數處理,分別記為LnRI和LnPI。

2 實證研究

2.1 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是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相關系數反映了變量之間聯系的密切程度,系數越高表明兩者之間的關系越緊密,相關性越高。經分析,我國1983~2009年的農民收入指數(RI)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PI)的相關系數為0.813 869,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同時從圖1可以看出,RI在絕大多數年份要高于PI,這說明在絕大多數年份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要高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增長速度。

2.2 單位根檢驗

由于RI與PI均為時間序列,而經濟變量時間序列多為非平穩序列,在進行協整分析之前,首先需要確定兩變量單整的階,只有兩變量是同階單整的,才可以進行下一步,因而要對變量進行單位根檢驗,以驗證其平穩性。本研究采用ADF檢驗法。

通過檢驗發現,RI與PI的水平序列是不平穩的,但它們的一階差分又都是平穩的,均服從一階單整,即I(1)。換言之,它們均為不平穩序列,不能夠用傳統的計量經濟學理論來構建模型,需要用現代計量經濟學的協整理論來分析兩者之間長期的均衡關系。

2.3 Johansen協整檢驗

RI與PI的一階差分序列已經是平穩序列,所以這兩個變量都是一階單整序列,滿足協整檢驗前提。因此,RI與PI之間有可能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這可以通過協整檢驗來確定。本研究采用Johansen協整檢驗法,檢驗結果見表2。

由表2可見,在5%的顯著水平下,最大值統計量和跡統計量對應的P值均拒絕原假設,認為RI與PI存在一個協整關系,即它們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

2.4 Granger因果檢驗

協整檢驗表明RI與PI之間均有一個協整關系,但是,這種長期均衡關系究竟是RI的變動引起PI的變動,還是相反,這需要對RI與PI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檢驗結果見表3。

檢驗結果表明:在5%的顯著水平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與農民收入互為格蘭杰原因,即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變化會引起農民收入的變化,而農民收入的變化也會引起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變化。

2.5 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與農民收入的波動關系分析

農業生產資料作為農業生產成本的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價格的變化將會對農民收入產生重要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民收入的波動[2]。為了考察這種波動關系,可以將二者的有關數據通過圖1表現出來。

由圖1可以看出,從整體上看,1983~2010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與農民收入的波動存在一致性,二者之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效應。但這種一致性的波動從時間上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1983~2003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與農民收入的波動存在高度一致性;二是2004~2010年,農民收入的波動幅度要小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波動。對于這種差異可以從國家的農業政策上進行解釋。從2004年開始,國家陸續出臺一系列的惠農政策,如對農民進行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減免農業稅等,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農資價格上漲所帶來的影響,維護了農民收入的穩定性。

2.6 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與農民收入的敏感分析

根據一般的經濟常識,本期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變化會對農民本期的收入產生影響,而由于農業生產周期較長,農民本期收入的變化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影響應該是在下一期,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與農民收入變化的這種相互敏感程度可以用敏感系數來反映。因此,這里借助敏感系數來研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與農民收入之間的關系。根據研究目的計算兩個敏感系數,分別為:

敏感系數1=目標值變化百分比/參量值變化百分比=本期農民收入變化百分比/本期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化百分比

敏感系數2=目標值變化百分比/參量值變化百分比=本期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化百分比/上期農民收入變化百分比

農業生產資價格與農民收入之間存在雙向的影響關系,但從圖2可以發現,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要大于農民收入變化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化的影響。對此,可能的解釋是:隨著我國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不斷轉變,農業生產中所投入的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在不斷增加,因此,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變化對農業生產的成本進而對農民收入所帶來的影響也在不斷加大。相反,在農民的總收入構成中,雖然目前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占較大比重,但其所占比重在逐步下降,而工資性、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所占比重在不斷上升,加之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低下,因此,農民在收入增加時,并不會大幅度地增加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從而就會使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升幅度相對較小。同時,由于農業生產資料具有較強的專用性,我國農業生產的自給性較強,農民在總收入下降時,并不會大幅度地減少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從而就會使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相對也較小。

3 結論與建議

從相關系數來看,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平穩和合理上漲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并不矛盾且有正相關性,而且在絕大多數年份,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要高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速度,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與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長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國家的一系列惠農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給農民收入帶來的負面影響,維護農民收入的穩定性;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與農民收入互為格蘭杰原因,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化對農民收入的影響要大于農民收入變化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變化的影響。據此提出如下建議。

3.1 對農業生產資料的價格進行合理調控

隨著農民收入持續穩定的增加,對農業生產資料需求的增加導致其平穩上漲,是市場供求關系的客觀和必然的表現[3]。應理性地看待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不能因為其對農民收入造成影響,而人為扭曲農業生產資料和資源配置的市場結構。只要不出現大幅的波動,應被視為市場的正常調節。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農資市場價格監測,準確分析和預測農資市場供求形勢和價格走勢,為政府決策提供建議,提高政府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調控和監管的水平,堅持市場取向與政府調節相結合的政策,維護市場秩序,優化市場環境,使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在競爭均衡的市場中形成。

3.2 依靠科技合理使用農業生產資料,降低生產成本

由于農民缺乏應有的農業科技知識,導致在農村中普遍存在對農業生產資料使用不當的問題,使得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對農民收入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農技部門和農業科研單位、農業主管部門應該在農村大力宣傳普及科學使用農資知識,積極推廣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農資使用新技術,提高農業生產資料的使用效益,開源節流,從而減輕農業對農資市場的需求壓力。不僅要注重農民的技術技能培訓,還要注重思想觀念、政策形勢等全方面的教育,鼓勵使用新技術、新方法、新品種,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有效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3.3 健全農業生產資料現代流通體系

農業生產資料是重要的農業投入品,是連接工業與農業生產的橋梁,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資保障和基礎。目前,我國農資流通方式、水平、規模與現代農業和現代市場體系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政府有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大力推進農資流通網絡建設,完善農資流通體系。要形成以鄉(鎮)、村兩級經營網絡為基礎,以農資交易市場為平臺,以大型農資龍頭企業為重點,區域性連鎖配送中心為骨干,布局合理、經營規范、運作高效、協調發展的多元化、連鎖化農資流通體系[4]。降低農資物流過程中的損耗,減少農資流通中間環節,使農資質量有保證、并能低價、快速地到達農民的手中,減少農業生產資料營銷成本,增加農民收入。

3.4 加大農業生產資料綜合直補的力度

2011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了今后要繼續大幅度增加“三農”投入,鞏固完善強農惠農政策。切實做到“三個重點、三個確?!?。而對種糧農民實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直補,是貫徹中央關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的重要舉措,對于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2004年起國家實施一系列惠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波動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因此,國家應在財力允許的范圍內進一步加大涉農補貼力度。

3.5 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農資流通中的作用

分散的農民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起來,統一進入市場,提高談判地位,可以通過集體采購的方式,提高農民購買農資的能力和水平,降低購買成本,保障農資質量,幫助農民維護正當權益。

參考文獻:

[1] 張顥譯,陳曉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對農民收入增長的影響——基于動態VAR模型的解釋[J].財貿研究,2006(6):19—24.

[2] 江金啟,趙 輝.農資價格波動與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穩定[J].農業經濟,2008(12):93—94.

篇6

【關鍵詞】 集成 制造系統 機械化 農業生產

現代農業生產系統指由農業生產過程所涉及的人力資源、物理資源以及軟資源共同組成的一個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該生產系統采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管理技術以及生產技術相結合,貫穿于農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中。將信息、資源、功能以及過程相結合,最終實現農業生產的信息流、價值流的集成,降低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改善服務并且將資源合理配置,為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的市場競爭力而不斷努力。

1 基于集成制造系統模式的機械化農業生產系統理論框架構建

1.1 制造系統及集成制造系統模式

主要從三個方面研究制造系統:(1)制造系統的結構方面,制造系統包括人員、生產設施、物料加工設備和其他附屬裝置等,把所有的硬件作為一個統一體。(2)其轉變特性:制造系統屬于生產要素的轉變過程,它能夠將原材料以最大生產率轉變為生產的產品。(3)制造系統的過程,將其定義為生產的運行過程,分別從計劃、實施和控制方面研究。在將制造理論、制造技術以及制造信息合成一體,最終構成制造系統。而在當前,制造系統主要朝著精密化、自動化、信息化以及柔性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

集成制造系統模式主要指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制造技術共同組成,應用于企業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將信息集成、過程優化以及資源優化,最終實現管理、經營和技術要素的統一,提高企業新產品開發的時間和質量,將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集成制造系統模式的主要特征包含:集成各種技術、經營措施和人員配置,最終實現系統全局動態最優化和總體最高效益;能夠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最新成就,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的信息集成。

1.2 集成化制造系統模式的機械化農業生產系統

集成化農業生產系統是指農業生產過程所涉及的人力資源、物理資源以及軟資源共同組成的一個具備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其定義還可以按照結構、功能以及過程來分析,集成化農業生產系統的結構中,農業生產過程是人力資源、物理資源組成的有機整體。按照其功能定義,集成化農業生產系統是將農業生產資源轉變為農產品的輸入和輸出系統。按照過程定義集成化農業生產系統屬于農業生產的運行過程,它是將市場分析、作業工藝規劃、生產實施、收獲以及銷售等環節連接在一起,促成了農業生產的整個過程。該系統的特征表現在:(1)整體性,集成機械化農業生產系統是將人力資源、物理資源以及軟資源組成而成的。(2)相關性,在資源的投入中,將系統機械化和自動化的程度不斷提高,形成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3)目的性,集成化農業生產系統有了明確的目的才能將資源配置到合理的生產環節中,最終變為農副產品。(4)環境適應性,集成化農業生產系統與環境之間有著重要的關系,將物質、能量以及信息促成交換,來提高市場環境。(5)動態性,農產品在生產的過程中一直處于動態變換過程中,無論是種子、化肥、能源等生產資源還是系統內部的硬件和軟件它都在動態變化中,在不斷調整和發展中,及時更新、完善,最終達到目的。(6)“三流”運動,整個系統運行中都在經歷物料流、信息流以及能量流的動態發展,最終使得農業生產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2 整個機械化農業系統的模式構架

集成化農業生產系統是在計算機網絡以及數據庫知識的應用下,根據我國農業生產現狀,有效的集成各種生產資源,最終形成的一種機械化農業生產系統。在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下,完成信息聯系,最終形成一套綜合的集成化機械農業生產系統。每個分系統在生產過程中與其他分系統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為了提高集成化農業生產系統的效率,對資源和環境合理地的分配,這些都需要在機械設備中實施具體的作業,這樣能夠得到精確的控制,保證向田間的投入是科學的。另外,生產過程產生的各種信息應該傳輸到相應的分系統中,在分配中應用的軟件是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傳感器等,做好信息鏈接,促進種子、化肥、農藥的合理使用,加強農機技術、提高生產過程的質量,使得資源得到合理配置。

集成化制造系統模式下農業生產系統的特征表現在:集成化,通過科學技術將人、技術和組織結合起來,實現信息集成、功能集成以及過程集成,以系統作為保障來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農產品的生態效益,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信息化,采用科學技術,從農作物的育種、生產到出售和服務等,在計算機技術的應用下,將信息加工和傳遞,實現對農業生產的優化方案。系統化,整個生產模式突破了機械化農業生產系統,并且將其注入到生產經營活動中,促成有機的整體。綠色化,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生產系統,強調的是資源節約和注重環境保護,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形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生產中最終的產品呈現的是綠色化,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網絡化,該系統是在計算機技術應用下進行的,信息在傳輸過程中,形成一體化。集成制造系統模式的機械化農業生產系統將資源合理配置,提高了農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實現了信息流以及價值流的優化運行,該模式采用的是因地制宜的生產,加快了機械化的發展。

3 整個機械化農業系統的模式設計思路分析

集成化農業生產系統是由人力資源、物理資源以及軟件資源組成的有機體。其中物理資源包括生產設施設備、土地、生產資源和各種輔助裝置;軟件資源包括生產技術和生產信息,集成化農業生產系統的設計主要是從物理資源的組織和軟資源方面設計的。該系統在設計中需要考慮的是作物種植計劃、機器作業工藝選擇以及農業機器配備最終達到質量、成本、時間、服務、資源以及環境的綜合優化,另外還需要注重目標的設定,需要該系統對環境以及農產品的產量,調整好規模,實現系統最優化。最終提出了OSED組合設計法,集成運籌學、計算機模擬、專家系統等,組合成一體,采用計算機應用改善農業的耕作方式。在選擇好作物種植計劃、機器作業工藝及農業機器配備后,將其靈活地運用到現代化農業生產過程中,提高機械化操作水平,實現社會效益、市場效益以及經濟效益的統一。

4 應用案例探索

將集成化制造系統模式應用到某農場種植中,種植優質桃樹,為種植中做好灌溉提供可靠的方案。首先要對農場進行總體規劃,注重對種植人員的素質要求,按照農場實際來提高人的技術知識,實現人與技術的集成。下來是構建物理資源系統,確保機械化灌溉、機械化收獲系統、施肥系統等。全面提升生產技術系統,應用先進的生物技術、生產技術以及管理技術具體落實。做好信息化支持系統,以計算機技術和數據庫應用作為基礎,將生產技術分系統模式、生產過程分系統模式、質量保證分系統模式、資源物料分系統模式以及環境評估分系統模式相統一。由于水果最需要的種植條件是灌溉,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以及地形地貌特征,合理應用水資源,將信息集成、資源集成、功能模式集成、過程集成,最終實現桃樹種植的質量好、成本低、以及資源節約等,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由于該農場地處西北地區比較干旱,水資源缺乏,本文針對機械化農業生產系統,提出了對農作物的機械化灌溉,根據山地丘陵提出了設計方案,具體的措施是:高效利用水資源,結合山地丘陵提出了自壓和機壓相結合的截水灌溉技術,保證了農作物的生長條件,平衡水土成分,最終達到產品質量提高的目的,實現集成制造模式下機械化農業生產系統的優化。為桃樹種植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5 結語

本文分析了集成化農業生產系統中的生產模式,運用現代制造業的集成制造系統與機械化農業生產相結合,整個過程將人力資源、物理資源以及軟件資源相結合在應用信息集成、資源集成、功能集成以及過程集成的前提下,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同時結合計算機技術以及數據庫完成了對農作物生產系統的整個過程,在合理的成本控制中,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提高了效率以及市場綜合力。為實現現代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璐強,郭俊華,馬麗梅.基于VPS的制造系統模式及其應用研究[J].農業工程學,2013(26).

[2]胡勝強,趙剛.現代制造系統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機械工程學,2013(14).

篇7

(1.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廣東廣州510642;

2.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北京100871;

3.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管理學院,廣東廣州510225)

[摘要]根據廣東省1978—2010年的經濟數據,建立VAR模型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協整分析、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廣東省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與產業升級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并運用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分析兩者之間的動態關系。研究發現,廣東省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與產業升級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產業升級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之間具有單向的因果關系,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對產業升級有長期顯著的推動作用,而產業升級對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增長具有抑制作用。

關鍵詞 ]農村居民消費;產業升級;VAR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12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憑借獨特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在30多年的時間里保持了經濟的高速增長,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總體來看,廣東產業素質還不高,產業整體上仍處于全球產業鏈的低端,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由于歷史與區位的原因,廣東經濟一直表現出明顯的外向型特征,凈出口在經濟增長中占據重要地位,2007年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達到了156%。在目前的經濟環境下,投資驅動效用也在持續遞減,因此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消費日益突顯出巨大的潛力,并將會是日后經濟轉型的主軸,如何激活消費以擴大內需已成為廣東省政府的首要任務。

當前,廣東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轉折期,又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的下滑以及國際市場需求的低迷,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面臨嚴峻的挑戰。從消費需求看,廣東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呈現下降的趨勢,農業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下降尤為明顯,由1978年占GDP比重的36.75%下降到2010年的5.06%。農業居民消費占居民消費的比重也在不斷下降。這說明農村消費存在嚴重不足的現象。農村居民消費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市場,雖然城鎮居民消費當前在居民消費中占據了主體地位,但其發展已日趨成熟,如何提高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成為廣東擴大內需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內容。

關于農村居民消費與產業升級之間的經濟關系問題,經濟學界已做出了豐富的研究成果。穆爭社和文啟湘(2002)認為,生產結構和消費需求結構在經濟運行中是不斷變化的,二者在經濟運行中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周兵和梅宏常從三次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兩個方面定量分析了產業結構對居民消費的影響。莊燕君(2005)在區域劃分的基礎上對區域產業結構與區域消費結構的變動進行了定量分析。鄔德政(2008)實證分析得出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影響并決定著產業結構,同時產業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消費結構的演進。陳珍妮(2008)認為由于需求不足導致當前產業結構失衡。潘文軒(2009)認為產業結構失衡是當前消費需求不足的根源??梢钥闯?,對于消費需求對產業升級影響的研究,大多從消費結構的角度考察其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對于消費水平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考察較少,本文從消費水平與產業結構的角度出發,運用1978—2010年的經濟數據,對廣東農村居民消費與產業升級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

2居民消費與產業結構的關聯性分析

2.1產業結構對居民消費的影響作用分析

產業結構對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來影響消費需求,這種影響主要反映在總量和水平上。庫茲涅茨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經濟結構變動的過程,其中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變動是經濟結構變動的重要內容。其思想可用如下傳導機制圖來表示:

產業結構對居民消費需求的另一種影響方式是產業結構直接制約或引導居民消費需求,這種影響主要反映在結構上。產業結構對居民消費需求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①產業結構對居民消費對象的制約。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社會分工的廣度和深度的以及資源配置的不同格局及其內部比例關系直接決定了消費品的產出總量與結構,因而從消費對象上約束著居民消費的方向與結構。②產業結構變動的速度制約著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變動的速度。產業結構形成后在一段時間內一般都會具有穩定性,其變動需要一定的周期,其變動周期的長短,就會在消費對象的供給上決定消費水平以及消費結構變動速度的快慢,以及其變動周期的長短。另外引導作用主要表現為:新的產業結構能夠創造出新的消費需求,將消費者隨機的潛在消費需求引導出來,形成新的消費結構。

2.2居民消費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作用分析

居民消費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作用主要體現在導向上,具體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居民消費對產業結構的影響:在以支出法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結構中,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經濟增長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消費水平提高得越快,經濟增長越快,從而產業發展越快,致使產業結構發生變動。居民消費對產業結構的另一種影響方式是居民消費直接影響產業結構的變化,這種影響主要通過消費需求對生產的誘導作用而體現在結構上。消費需求的變動要求生產與之相應變動。在這一變動過程中,不適應消費需求的產品和產業將由于大量過剩而導致產品和產業發展萎縮,而適應消費需求的產品和產業將由于供不應求快速發展。這樣,消費結構變化導致了產業發展的環境產生變化,從而迫使產業不斷地進行調整以適應消費結構的變化。

2.3居民消費與產業結構之間的互動機制分析

從產業結構與居民消費的關聯性分析可以看出,產業結構與居民消費(包括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之間存在雙向影響機制:產業結構可以通過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間接影響居民消費,也可以直接影響居民消費。居民消費同樣可以通過消費水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而間接對產業結構產生影響,也可以通過消費結構的變動直接影響產業結構。如果產業結構與居民消費之間存在不適應,那么就會表現為兩者之間雙向影響機制的扭曲,無法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因此,為實現居民消費與產業結構之間的良性互動,必須保持產業結構與居民消費之間的適應性。如果存在不相適應的情況,則應該從產業結構和居民消費兩個方面進行全面調整。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從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進行,居民消費的調整可以從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兩個方面進行,最終實現產業結構與居民消費的良性互動。

3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與產業升級的實證研究

3.1模型的設定、變量的選取與數據處理

VAR模型是一種聯立方程的非結構化動態模型,可解釋各內生變量之間的當期關系以及動態影響,我們選取VAR模型來研究廣東省農村居民消費與產業升級之間的互動關系。

本文選取的數據區間為1978—2010年,數據來源于《廣東統計年鑒2011》,以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代表農村居民消費水平(VC)、用第三產業產值比重(K3)和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比重(L3)兩個指標反映產業升級狀況。選取第三產業的兩個指標是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變量過多會降低模型的自由度,不利于結果分析,二是世界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表明,一國第三產業比重越高,該國的經濟就越發達,產業結構就越高級。因此,產業結構高級化率和就業結構高級化率可以用以反映產業現狀。本文以1978年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0)為基準,對農村居民消費進行平減。

為消除可能存在的異方差性,對以上三個變量做自然對數化處理,然后以LNVC、LNK3、LNL3構建VAR模型,并在VAR模型基礎上進行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考察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以及動態特征。本文使用Eviews6.0軟件進行分析。

3.2變量平穩性檢驗

關于變量平穩性檢驗的方法有多種,本文采用常用的ADF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

結果顯示,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LNVC、LNK3、LNL3三個變量都是非平穩的時間序列,具有單位根。經過一階差分,ΔLNVC、ΔLNK3、ΔLNL3均是平穩的。由此可知,LNVC、LNK3、LNL3三個變量均是一階單整序列I(1),滿足協整分析的條件,可以利用協整方法分析它們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

3.3滯后階數的確定

對于滯后階數的選擇準則有多種,其中包括LR(似然比)檢驗、AIC信息準則和SC準則等。本文綜合考慮各種準則,確定VAR模型的滯后階數為2,建立VAR(2)模型,如表2所示。

3.4模型穩定性檢驗

Eviews6.0提供了AR根的圖表以檢驗所得VAR模型的穩定性。經檢驗,VAR(2)模型的所有根模的倒數小于1,即全部位于單位圓內(圖略),說明模型是穩定的,在模型基礎上進行相關的分析,結果是可信的。

3.5協整檢驗與協整方程

由表3顯示LNVC、LNK3、LNL3變量之間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存在兩個協整關系,即1978—2010年廣東省產業結構高級化率、就業高級化率與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之間存在著長期的均衡關系,并在不斷調整的短期動態過程中維持,得協整關系表示式如下:

LNK3=0.2690LNVC-2.5337(1)

LNL3=0.4711LNVC-4.2305(2)

對兩個方程的殘差項進行單位根檢驗,發現兩個殘差項均是平穩的,說明方程(1)和方程(2)所顯示的協整關系是顯著的。模型(1)表明,廣東農村居民消費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率的變化方向是相同的,農村居民消費每增加1%,產業結構高級化率將提高0.2690%;模型(2)表明,農村居民消費與就業結構高級化率的變化也是同向的,農村居民消費每增加1%,就業結構高級化率上升0.4711%。這就從數量上證明,在樣本區間內,廣東農村居民消費的增長推動了產業結構高級化率和就業結構高級化率的提高。

3.6Granger因果檢驗

從表4可以看出:在產業結構高級化率方程中,拒絕第三產業就業結構不是產業結構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設,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農村居民消費不是產業結構的Granger的原因的原假設,而且兩者的聯合檢驗也拒絕原假設,表明就業結構和農村居民消費對于產業結構都有顯著的影響。在第三產業就業結構方程中,拒絕農村居民消費不是就業結構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設,不能拒絕產業結構不是就業結構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設,這說明農村居民消費對于第三產業的就業結構也有顯著影響,但是產業結構對于就業結構的影響不顯著。在農村居民消費方程中,不能拒絕產業結構不是農村居民消費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設,不能拒絕就業結構不是農村居民消費的Granger原因的原假設,兩者的聯合檢驗也不能拒絕原假設,表明農村居民消費是外生于系統的,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不能對其產生顯著的影響。

3.7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

由于VAR模型參數的OLS估計量只具有一致性,單個參數估計值的經濟解釋是很困難的。要對一個VAR模型做出分析,通常是觀察系統的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

3.7.1脈沖響應函數

分別給LNK3、LNL3和LNVC一個標準差大小的沖擊,得到相關的脈沖響應函數圖。由于本文研究農村居民消費與產業升級之間的關系,因此主要分析產業結構高級化率和就業結構高級化率對農村居民消費沖擊的反應,以及農村居民消費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率和就業結構高級化率沖擊的反應。

結果顯示,產業結構高級化率對于農村居民消費的沖擊第1年沒有反應,第2年開始產業結構高級化率降低,第3年以后開始上升,第5年沖擊由負影響轉向正向影響。這說明長期來看農村居民消費對于產業結構高級化率具有正向推動作用,但是這種作用具有滯后性,并且第2年至第5年間農村居民消費對于產業結構的高級化率具有負向影響。也就是說農村居民消費對于產業結構高級化率的正向推動作用存在5年左右的滯后期。

就業結構高級化率對于農村居民消費的沖擊第1年也沒有反應,第2年開始降低,說明農村居民消費對于就業結構高級化率的影響在第2年是負的,第3年以后農村居民消費對就業結構高級化率的影響由負變正。這說明長期來看農村居民消費對于就業結構高級化率同樣有正向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正向作用具有滯后性,在第1年農村居民消費對于就業結構高級化率沒有影響,在第2年至第3年間具有負影響,第3年以后具有正向影響,也就是說農村居民消費對于就業結構高級化率正向推動作用的滯后期大概為3年。

產業結構高級化率對于農村居民消費的沖擊在前5年是負的,第6年至第8年呈現微弱的正影響,第8年以后由正轉負,這說明總體來看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對于農村居民消費沒有明顯的正向推動作用,而且在前5年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會抑制農村居民消費的增長。而就業結構的高級化率對于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一直是負向的,這說明就業結構的高級化抑制了農村居民消費的增長。

通過脈沖響應函數發現,農村居民消費對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高級化雖然在前期有負影響,但長期來看均有正向推動作用,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就業結構的高級化抑制了農村居民消費的增長。

3.7.2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的貢獻度,進一步評價不同結構沖擊的重要性。對各變量的方差進行分解(表略),進一步分析廣東省農村居民消費與產業結構高級化率、就業結構高級化率之間的動態變化。

結果表明,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短期主要由其自身的沖擊主導,但長期來看,就業結構高級化和農村居民消費均有較大影響,到第10年分別達到了31.7%和34.4%。在就業結構高級化率的方差分解中,短期主要由就業結構高級化率自身的沖擊所主導,但是長期來看,農村居民消費的沖擊也對就業結構高級化有較大影響,到第10年貢獻率比重達到了43.6%。這說明從長期來看,農村居民消費對于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就業結構高級化均有顯著的影響。在對農村居民消費的方差分解中,對于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主要由其自身的沖擊所主導,到第10年自身沖擊的貢獻率仍高達83.4%。這說明產業結構高級化和就業結構高級化對農村居民消費沒有顯著影響。

4結論與政策建議

通過協整分析發現,廣東農村居民消費和產業升級之間存在著一種長期的均衡關系;通過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發現,廣東農村居民消費與產業升級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通過脈沖響應函數和方差分解發現,廣東農村居民消費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率和就業結構高級化率都存在顯著的推動作用,并且這種推動作用具有一定的滯后性,而產業升級對農村居民消費并不存在明顯的推動作用。

產業結構升級之所以未能有效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是由于:第一,在產業結構演進的過程中,農村居民始終處于產業價值鏈的底端,產業結構的演進升級所能帶給農村居民的利益分成較少,從而導致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無法形成有效的消費需求。第二,產品結構的調整一直以來主要面向的是城鎮居民,從而導致產品結構與農村居民消費需求不相適應,無法使農村居民的潛在消費需求得到充分挖掘,抑制了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因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擴大農村居民消費,提高其消費水平,推動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一是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力;二是改善農村消費環境,促進農村居民的消費增長;三是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四是調整工業結構,生產適合農民消費水平的工業消費品;五是配合農村居民的消費需要,有針對性地調整第三產業的發展。此外,鑒于目前廣東省農村尤其是山區消費環境差的問題,政府應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加大對農村的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

參考文獻:

[1]王紅娜.我國農村消費問題的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6.

[2]鄔德政.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關性分析[J].學術論壇,2008(4):80-83.

[3]穆爭社,文啟湘.依據消費需要的結構調整生產結構[J].消費經濟,2002(3):6.

[4]周兵,梅宏常.基于三次產業結構的居民消費實證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4(11):97-98.

[5]莊燕君.區域產業結構與消費結構關聯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5(1):77-79.

[6]陳珍妮.從消費需求角度分析我國產業結構改革[J].商業時代,2008(24):10-11.

[7]潘文軒.我國消費需求不足的成因與對策——基于產業結構失衡視角[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9(6):28-33.

[8]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篇8

1、“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意思就是如果早晨起來看到天邊有朝霞的話,今天的的天氣可能會不好,要引起重視,若是傍晚看到天邊的晚霞,第二天很有可能有一個好天氣。

2、這是一句農村諺語,一直被農民所信服,直至今日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重要指南。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關鍵詞:生活化;地理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5)06-006-0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钡乩硇抡n標也強調地理知識的學習應作為學生認識現實世界,適應未來生活的經驗準備。把“生活化”的案例作為“源頭活水”引進地理課堂,讓學生敞開胸懷、擁抱生活,用思維去想象、用行動去體驗,使地理課堂更精彩。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的課堂讓人“醉”

地理教學,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生活處處皆地理,將“生活化”的情景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學生便會覺得親切、自然,易于接受與理解。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地理問題一樣,需要大家一起來實踐解決,通過集體的共同研究,最終得出學習結論。

[情境一]在學習“熱力環流”內容時,播放一段“清明上墳燒紙”視頻。視頻中紙灰慢慢旋轉上升,這不是逝者顯靈,而是地面受熱空氣膨脹上升,四周冷空氣來補充,最后形成熱力環流,這是科學,應破除迷信。

[情境二]在學習“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時,同樣播放一段“冬季北方農田燃燒秸稈”的視頻。視頻中農田里煙霧彌漫、天地一色。適時提問:農民伯伯為什么要這樣做?是不是秸稈太多了?還是另有原因?這樣做存在什么弊端?農民伯伯這樣做是有科學道理的,是為了增強大氣逆輻射,起到保溫作用,防止冬季氣溫過低對農作物的凍害。但會引起大氣污染,偶發交通事故等,我們現在不提倡這種做法。

[情境三]在學習“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時,播放“學生在校用水”的視頻。視頻中有學生洗手后不關水龍頭的,只見洗拖把不見人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應該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

二、運用“生活化”諺語的課堂讓人“醉”

地理諺語是廣大人民經過長期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加以提煉、流傳于民間的言簡易賅的話語,是人們對自然環境長期觀察體會的智慧結晶。地理諺語中很多也包含了地理方面的知識,教師要善于開掘課程資源,把通俗易懂而富有地方特色的地理諺語不失時機的引入課堂,可以為課堂增添色彩,地理課堂也變得靈動,學生的地理學習也會充滿靈氣。

[諺語一]天文諺語――上下四方日宇,古往今來日宙(宇宙的時間性與空間性);斗轉星移(地球運動);日中萬影正,夕中萬影傾(太陽高度周日變化規律);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北斗七星與四季變化);坐地日行八萬里(地球赤道上的自轉線速度)等。

[諺語二]氣候諺語――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江淮梅雨);春寒雨綿綿,夏熱火燒天(長江流域春寒、伏旱天氣);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冷鋒與暖鋒天氣);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溫帶大陸性氣候);一年無四季,一日見四季(青藏高原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山區垂直氣候明顯);春雨貴如油(華北平原春旱嚴重);天無三日晴(云貴高原東部冬季天氣)等。

[諺語三]生產諺語一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農業季節性);伏里有雨多種麥(降水對農業影響);秦嶺山脈一條線,南吃大米北吃面(秦嶺南北差異);近水全收、遠水半收、無水難收(水源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等。

[諺語四]生物諺語――保土必先保水,治土必先治山(水土保持);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毛蝦;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食物鏈);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生物循環)等。另外,運用帶有“生活化”的古典詩詞、名言警句等,也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

三、開展“生活化”體驗的課堂讓人“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睋Q句話說,地理課堂必須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培養學生實踐動手動腦的能力。因此,學生需躬身動手,走出教室和校園,去觀測、調查、訪問、實驗;學生要把課內外實踐體驗的成果分享給老師和同學,并進行交流、討論,形成新的結論,為課堂注入新的活力。

[體驗一]在學習“地球公轉――太陽日運動軌跡”時,布置學生觀測二分二至時,太陽視運動的軌跡并畫好軌跡圖。學生觀測結果如下(太倉地區):春秋分日,太陽從正東方升起,正西方落下,夏至日,太陽從東北方升起,正西北方落下,冬至日,太陽從東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

[體驗二]在學習“熱力環流”時,布置學生做“熱力環流”實驗。實驗用材:①長方形的玻璃缸(長100厘米、寬30厘米、高40厘米);②膠合板(一側開有一個小洞)或塑料薄膜;③一盆熱水;④一盆冰塊;⑤一束香;⑥火柴。實驗步驟:(1)把一盆熱水和一盆冰塊分別放人玻璃缸內的兩側;(2)蓋上膠合板,有孔的一側對著冰盆;(3)點燃香,垂直從小孔插入適當深度,觀察煙的運動情況。實驗結論:在垂直于冰盆之上的煙呈下沉運動,并流向熱水盆一側,流到熱水盆一側后呈上升運動,證明由于地區間的冷熱不均引起了大氣的熱力環流。

篇10

關鍵詞:地理教學 興趣 培養

作為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地理教師,我們都知道,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礎,是學生探求地理知識、促進思維發展的巨大動力。在中學地理教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愛好和獨立吸取新知識的能力。”因此,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地理教師應不斷地改革教法,提高課堂藝術,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興趣,把地理課變成學生喜愛的學科。

一、精心設計課堂引言培養興趣

地理教師應注重新課引言的藝術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學法,巧妙地選擇地理知識的結合點,用生動的描繪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進入最佳求知狀態。例如講海水的鹽度時,可這樣導入新課:“不知你是否見過浩瀚的大海,是否在海灘上尋覓海貝,盡情玩耍。這時你用手掬起一把海水,仔細品嘗海水的味道,你會發覺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那么,為什么海水又苦又咸呢?”接著按教材內容往下講。經過這樣導入,學生興趣盎然,自然會做好接受新知識的心理準備。

二、引用歌謠諺語教學培養興趣

地理教學中恰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并且加深了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引用“一山不存二虎”諺語講解生態平衡能量流動逐級遞減特點,言簡意賅,富有啟發性。引用“不違農時”、“搶季節”諺語,可使學生充分理解農業生產的季節性特征。講內蒙古時用“藍藍的天上白云飄,白云下面馬兒跑”的美好意境去理解溫帶草原的遼闊、壯麗。這樣的教學能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地理漫畫教學培養興趣

教學中結合講授內容,選用適當的地理漫畫作輔助,既生動形象、寓意深刻,豐富課堂活動,易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如在講解森林資源利用問題時,選用一幅“小鳥的悲哀”的漫畫。畫面上,小鳥哀求:“請把我帶走吧!”然后找學生回答:這幅圖說明了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引導學生分析得出:由于濫伐森林,造成了環境嚴重惡化,使生活在森林中的野生動物失去了理想棲息地,產生了生存危機,所以,小鳥要伐木工人把它帶走。

四、運用趣味故事教學培養興趣

在地理教學中根據講授內容恰當穿插一些趣味故事,既能加深對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又生動活潑、引人入勝,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如講授“地球在宇宙中”一章時,學生對“宇宙”的概念是難以理解的,但教師只要把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的故事一講,然后問“孫悟空是不是到了天邊呢?沒有,他翻百個跟頭也不能到達天邊。這樣給學生形成“無限大”的概念?!疤臁本褪恰坝钪妗?,那么“宇宙”就是無限大的空間,無限長的時間。又如講“日界線”時,可先講一對孿生姐妹出生的故事。問為什么妹妹反比姐姐大一歲?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思想特別集中,對跨越“日界線”的日期變更情況容易理解,掌握得牢。

五、借用古詩文教學培養興趣

把古詩名句中優美的詩情畫意,結合地理知識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之感,由此創設聽課之最佳境界,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打下良好基礎。如講氣候時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春);“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夏);“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秋);“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講氣候垂直分布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講地球公轉自轉時用“醉時不覺乾坤轉,醒來才知星斗移”、“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天河”;講地形地勢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講滄桑之變時用“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吳空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等,都能起到最佳的效果。

六、結合當代社會發展變革培養興趣

在地理教學中,若能將課本的資料與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聯系起來,賦予學科一定的生命力,使其呈現知識的價值,那么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就能調動起來。比如:可引用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講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需要有一門新的科學技術大部門,那就是地理科學?!睍r至今日,地理科學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已成為國土規劃、合理布局工農業生產、政府決策的重要理論依據。又如:講交通運輸時,可結合當前“路通、財通”的形勢,來說明在現代經濟建設中交通的重要性,我國已經建成的京九鐵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這樣,學生就會有興趣去學。

七、通過培養思維能力培養興趣

濃厚持久的學習興趣不能僅憑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斷給自己提出問題,在好學深思中發展深化。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注意設疑激思,促進學生理解知識,培養思維能力。比如:在講授“大陸漂移說”時,可先提問:“為什么在極其寒冷的南極大陸發現了只有在暖濕環境下才能形成的巨大煤層?”“為什么在炎熱干燥的非洲靠近赤道處,卻發現了古代冰川的遺跡?”學生迫切想知道答案,就必須認真聽課,積極思考。思維被啟動了,興趣也就得以鞏固。

八、理論聯系實際教學培養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