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散文精選范文
時間:2023-03-26 09:12: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賈平凹散文精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作家郭保林主編的《閱讀大中國》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這是內容豐贍、文字華美、裝幀精美的一部大書。這套叢書分四卷:“黃河尋根”、“大江東去”、“長城雄風”、“絲路迷蹤”。精選了中國現當代著名作家關于表現黃河、長江、長城、絲路的經典美文,構成一幅幅雄渾壯美、絢麗動人的畫卷,深受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學生的喜愛,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黃河、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浩浩江河就是一部通史,一部流動的文明;長城、絲路又是一部斷代史,是凝固和隱形的文明,是華夏文明的標志,試想,倘若沒有黃河、長江、長城、絲路,“中國”這個概念不就變得空洞和膚淺了嗎?這種動與靜、騷動與肅穆、溫柔與粗獷,構成了我們偉大民族的英雄氣概和龍騰精神。
《閱讀大中國》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詩的壯美、史的厚重,是用美文講述歷史,是作家、詩人的“百家講壇”。全書精選了余秋雨、賈平凹、周濤、張承志等150多位現當代著名作家的200余篇經典美文,將作家關于黃河、長江、長城、絲路的所見、所聞、所思,全方位、多層次展示給讀者,既有壯美瑰麗的大自然風光,又有豐贍的歷史文化;既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又描繪了人文景觀、歷史遺跡的豐富內涵,激起讀者歷史情懷,引發人們的哲理思考。不同于學者的講稿或者札記,《閱讀大中國》以精湛優美的文字,濃郁強烈的情感,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或詩化散文,或抒情散文,或文化散文,渾然一體;風格絢麗多彩,或雄渾深沉,或細膩婉約,或幽雅雋永,或輕松活潑。精美的語言、絢麗的文字、雋永的構思,使人在閱讀的過程中,領略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史,領略山川秀美的大自然風光,獲得了豐富的歷史知識,使人享受到美的盛宴。
作家郭保林本人十多年來,沿著黃河、長江、長城、絲路多次采風,寫了大量優美的散文。這套叢書視野開闊、境界高遠、取舍得當、篇篇精品、卷卷華章,富有深沉的藝術魅力。同時,每篇作品后面附有精彩賞析和旅游常識,使青年朋友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歷史和人文地理知識。
篇2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開放;語文課堂;教師思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開放式教育是針對封閉教育來講的,是一種鼓勵學生參與學習活動,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方式,開放性體現在:開放的空間、開放的環境、開放的課程、開放的態度、開放的資源運用。開放式語文課堂,給孩子一個幸福自豪的童年!
一、教師思想的開放――課堂開放的前提
教師要樹立教學改革的教育理念,敢于挑戰舊的課堂模式,勇于走出應試教育的誤區,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營造和諧歡愉的課堂教學環境。其次是在這個環境中,教師不再是絕對的權威,不再扮演“傳授者”的角色,而是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把學生視作朋友,欣賞每一位學生,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習的方法,提供有關知識,討論疑難問題。他不僅走下講臺,甚至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千方百計地到學生心靈世界中尋找自己的助手,和學生建立互助的關系。只有語文教師更新教育理念,解放教育思想,提高自身素質,語文課堂才能形成開放性的格局。
二、學習內容的開放――課堂開放的關鍵
(一)引進“活水”――時文美文
語文課在完成教材規定內容的同時,課堂里引進優秀的課外作品,將課外閱讀納入語文課程體系,這對拓寬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審美情趣,提高其寫作能力,無疑是大有益處的。我們做過調查,語文學得好的同學,總有一個共同點:愛看課外文學作品。小說、散文看多了,自然語文水平就提高,寫作能力就提高,“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往今來成功者的親身經歷無不證明這一點。因此有計劃地增加一些課外教材,能給課堂注入生機,給學生美的享受,激發其學習興趣,所以我選用了巴金的《雨》、葉圣陶的《藕與莼菜》、王蒙的《想念冰心》、屠格涅夫的《麻雀》、契訶夫的《胖子與瘦子》、賈平凹的《溪流》、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大批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引進課堂,大大豐富了學習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陶冶了學生情操,調動了他們學語文的積極性。
(二)向課外延伸――注重運用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習必須盡可能和生活溝通,課堂語文學習與學生社會生活語言實踐應當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根據這一原則,語文教師還應當把學生的視野引向廣闊的社會天地,使學生能摸到時代的脈搏,不至于死讀書。現代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從化妝品、啤酒廣告到電器產品的說明書,從青山綠水的公益宣傳到電影電視的介紹,無一不是語文知識的匯合。因此,我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并吸收學習,一方面把社會生活語言引入課內,豐富課堂學習,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學習生活語言,豐富自己的語言。
(三)訂閱報紙雜志――交流學習
每個學期,我都精選了幾種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報紙雜志,如《中學生時代》《語文報》《中學生天地》《中學生寫作與閱讀》,做到每人一刊一報,課外每星期讀一二篇,做一些讀書筆記,并定期開設閱讀課,檢查課外閱讀情況,交流學習心得體會。
三、教學形式的開放――課堂開放的切入點
(一)比較閱讀教學
學習《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增讀金輝文的《湖群,在消失》兩篇說明文,讓學生明確當前保護生態環境的緊迫感。比較閱讀,能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既使學生一勞多得,也使教師事半功倍,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二)討論教學
在賞識課文過程中,讓學生閱讀,師生共同提出問題互相討論,各抒己見,問題的答案不一定是唯一的,而應該是多元的。討論式的教學形式,能融洽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努力把我們的教育內化成學生的自我教育,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音樂幻燈多媒體教學
音樂幻燈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介入,更使語文課教學形式多元化,使教學更直觀,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更深。
四、學生思維的開放――課堂開放的突破口
(一)討論問題,激發思維開放
教育學家認為教育最理想的思維是提出一個問題,從中引出大量知識。任何思維都始于問題,這就是說在課堂中要讓學生重視對問題的思考,通過思考培養學生思維的開放性,這要求教師聯系教材和學生實際,向學生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鼓勵他們思考,拓寬他們思路,引導他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學習《狐貍和葡萄》一文,學生們了解寓言的內容之后,我設置了幾個問題,從哪些地方看出葡萄成熟了?狐貍為什么說它是酸的?課文告訴我們什么寓意?學生討論后認為此文是告訴人們不要自欺欺人,可有的同學認為狐貍的做法有一定的道理,既然實在無法得到心儀的東西,那就轉而安慰自己,以求心理平衡,具有現實意義。這種逆向思維是智慧的火花,創新的表現,老師一定要給予鼓勵和肯定。
(二)學生自己設疑,訓練思維開放
教學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的思維火花往往是遇到要解決的問題引起的,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大膽探索的能力,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對教村自行提出問題,自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這種形式能極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多元想象激活思維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