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范文
時間:2023-03-15 14:52: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清晨,天上下起一層薄薄的霧,我漫步在有些微微潮濕的路上。不知不覺中,我便走到一座寺廟前面,我抬起頭一看,上面寫著:興福寺。
走進這座古老的寺廟,太陽才剛剛升起。微弱的陽光透過薄霧,照在高高的山林中。
過了一會兒,霧全部散開了,太陽的光亮也由弱漸漸過渡到明亮,寺廟里的景物也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我看的見,我的腳下有一條窄窄的小徑,這條小徑彎彎曲曲地通向幽靜的深處,在遠處有一片翠綠的竹林,竹下還有大片的花草,而在竹林之中,禪房在那兒靜靜地坐落著。
現在,太陽已經完全暴露在我的視野之內,這下,美麗的事物就更清楚了。
篇2
一、朗讀詩句,初涉詩心
朗讀是詩歌教學的基礎,詩歌有音樂美的特點,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悅耳動人,這給學生初涉詩心提供了極好的條件,蘇軾曾言“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大多數教師也注意到了朗讀是詩歌教學的關鍵,但有些教師只一味地要求學生讀啊讀,缺乏層次,高耗低效。我認為,讀要體現出訓練層次,評要點到為止,誦要水到渠成。
讀如何體現出訓練層次呢?一般來說,讀有多次。一讀,要讀準字音;二讀,要讀準節奏;三讀,要讀出感情,如《春望》《登飛來峰》兩首詩,一上課,我就讓學生自由朗讀,讀過幾遍后,我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有沒有讀出這兩首詩的適當音調、速度和節奏?通過朗讀能否體會到二首詩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瞬間,笑聲、私語聲、嚷嚷聲匯成一片,有學生說:“‘不畏浮云遮望眼’,多有氣勢,我怎么讀得有氣無力?!庇械恼f:“‘感時花濺淚’,確實心情不好,什么景都蒙上了份傷感?!庇械恼f:“‘白頭搔更短’,真是愁煞人也。”我感到學生已漸漸進入角色,便再一次組織小組朗讀,只聽得瑯瑯之聲此起彼伏:凄婉者有之,高亢者有之。透過一張張微微沉醉的臉龐,我知道學生們已與詩情相融為一體了,他們漸漸地觸摸到了詩的核心,杜甫的憂國思家之情,王安石對前途充滿信心的豪情已呼之欲出。
二、抓住關鍵,用心咀嚼
講解古詩不能如講解古文那樣逐字逐句地分析,而要抓住關鍵,用心咀嚼,以點帶面,總體把握詩歌的內容及情感。
1.抓住詩眼巧引導
詩眼,也就是詩歌當中集中流露和具體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詞或語句,是理解詩歌的關鍵所在,抓住了詩眼,也就抓住了關鍵,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抓詩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學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易難》時,可請一名學生朗讀,讀后請大家評一評:“大家覺得他讀得怎樣呢?……好在啊里?”若學生答好在讀出了感情,老師就可以順水推舟地問:“你覺得他讀出了哪種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個詞概括呢?明確是‘別’字后,教師就可用‘別’字來繼續引導:“作者通過哪些‘別時景’來表現‘別時人’之‘別時情’?讓我們一起來細品。”
2.抓住妙語悟詩情
詩歌中的妙語包括詩句中精美的詞語、富有表現力的字以及詩中的名句,有些詩歌沒有詩眼,此時應抓住詩中的妙語,對這些妙語若仔細品味,能更好地把握整首詩的情感,如杜甫《春望》中的“花濺淚”、“鳥驚心”,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中的“悅鳥性”、“空人心”,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子規啼”、“愁心”等。這些詞語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意蘊,教學中可啟發學生深入體會,不僅如此,還要注意優美詩句中富有表現力的字,這些字是詩人“煉字”的結果。如“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紅杏枝頭紅意鬧”的“鬧”,“羌笛何須怨楊柳”的“怨”,這些字在表達上的準確性、含義上的包容性,都值得我們教師引導學生體悟與思考。
三、旁征博引,巧妙開拓
就詩論詩,有時是不夠的,這需要有所聯系,有所開拓,推及其他,旁征搏引,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溫故而知新,可擴大閱讀、拓寬視野,可映襯對比、加深認識。
1.聯類比照,以詩教詩
聯類比照就是把相同類的作品放在一起,用彼輔助此來講,達到以詩教詩的目的。如講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就可以把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聯起來講。三首詩的基調都是思念傷別,但因人不同,所表達出來的情也不同。王勃用一個“意”把千言萬語都包容在內,用一個“同”寓意一切盡在不言中,深切地表達了思友之情;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是詩人用想象的筆調浪漫地表達出了思友之情;岑參是把送別的情融在景中。這樣講,不僅使學生對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理解更透徹,而且還開闊了他們的視野。
2.滲透生活,定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