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的呼喚范文

時間:2023-03-30 20:42: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遠古的呼喚,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道激光刺向雷伊,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小雷伊奮不顧身的擋住了激光,頓時,雷伊嚇呆了。小雷伊臨終前說了最后一句話;"你向東邊一直跑...見到了人群說...你來自未來就...行了..."小雷伊用顫抖的聲音交代了他到了這里的使

命。

雷伊頓時戰斗力大增,只見他大喝一聲;"找死"一招順雷天閃,那個機器人頓時就零件全散......

篇2

【關鍵詞】 髕骨骨折;護理體會

從部位構造來看,髕骨是人體最大的子骨,呈扁平的三角形,位于膝關節之前,是膝關節的重要組成部分,髕骨的作用是保護膝關節,增強股四頭肌的肌力,有助于伸直膝關節。對于膝關節伸直的15°~30°起到了很大的維護與支持作用。髕骨骨折是由于直接損傷或者是簡潔損傷造成了髕骨的完整性受損,暴力直接作用于髕骨,如跌倒的時候直接跪到地上,髕骨直接作用于地面,沖撞受力,引起粉碎性骨折。間接暴力如肌肉的強烈牽拉,在跌倒時,為防止直接倒地,身體的本能反應,股四頭肌會強烈的收縮,以維持身體的穩定,因此很容易造成髕骨的撕裂。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自2008年4月到2009年5月,我院共收治了髕骨骨折患者122例,其中,男56例,女66例,其中,由車禍引起的有47例,由摔倒時,髕骨直接著地引起的有52例,由其它原因引起的有23例;關節鏡下手術62例,切開復位內固定38例,手法整復抱聚器外固定22例。

1.2 臨床表現 患者多有外傷史,膝部多疼痛,且腫脹明顯,在膝關節在做伸縮活動時受到限制,不能自主的活動。局部壓痛明顯,有皮下淤斑,有的患者情況比較嚴重,出現了水泡,關節內多有淤血積聚,經X線檢查科確定骨折的程度及移位情況。

2 護理

2.1 護理目標①患者的生命體征平穩;②使患者的疼痛減輕或者是緩和,能承受;③維持有效的組織灌注;④沒有引發感染,病情得到有效地餓控制;⑤預防并發癥的發生,做到早發現,早治療;⑥使骨折效果達到最好,并在允許的范圍內患肢能很好的活動。

2.2 護理問題 ①疼痛:與骨折有關;②有體液不足的危險:與外傷后出血有關;③有感染的危險:與傷口有關;④軀體移動障礙 與骨折脫位,固定,制動有關;⑤潛在并發癥 脂肪栓塞綜合征,骨筋膜室綜合征和關節僵硬等;⑥焦慮 與對骨折的預后擔憂有關。

2.3 護理措施

2.3.1 心理護理 由于髕骨骨折發生時多在意外的情況下發生的,都是急診到院治療,當事故發生時,患者多一時無法接受,對現狀產生恐懼的心理,對骨折的預后多有擔憂。

2.3.2 術前護理 在手術前,患者會擔心手術的成功與否以及預后的問題,因此會比較的焦躁,這對于手術的進行影響不利,因此,術前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十分有必要。同時,術前為了避免由于髕骨的骨折所帶來的疼痛腫脹及骨折的錯位,盡量避免患肢的活動,如果必須要活動時,要采取好一定的防護措施。

2.3.3 術后的護理 ①疼痛的護理。術后膝關節會腫脹疼痛,要注意觀察患肢的血液循環情況及腫脹情況,發現不適,及時報告給醫生。同時,要注意區分開是由于手術切口引發的疼痛還是由于輔料包扎過緊所引起的疼痛。兩者的性質不同。如果是切口引起的疼痛,當疼痛難忍的時候,可在醫囑的條件下,讓患者使用止痛劑,如杜冷丁,給藥要足量、及時。如果是輔料包扎過緊引起的疼痛,應告知給醫生檢查術區,如果張力過大,可松解繃帶,并觀察患肢的血液循環情況;②關節的護理。抬高患者,保持功能位置,以利于靜脈的回流,減輕腫脹。隨時觀察關節周圍情況,若關節區腫脹明顯,有較多的積液,可配合醫生在無菌操作下抽出關節腔內的積液,然后用無菌輔料包扎并用直夾板石膏托固定大概4周,期間注意抬高患肢;③飲食護理。由于患肢被固定,行動不便,加上心理上的焦慮和恐懼,在飲食上,患者的食欲會大大的降低,這時,要多鼓勵患者,多食高維生素,高鈣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以防便秘,忌辛辣。

2.3.4 康復護理 在醫生的指導下,練習膝關節的伸屈運動,運動幅度由小到大,可用指推活髕法解除髕骨粘連,以后逐步使用床緣屈膝法、搓滾舒筋法鍛煉,恢復膝關節伸屈功能。術后4~5周每天去石膏練習屈膝下蹲50°,10 min/d,練習完后把石膏托帶上。以后每隔1周就可以把練習的屈膝高度抬高,7周時就可以去除石膏,在拆前需要X線檢查。8周時可以徹底拆除石膏托,9周以后膝關節的活動度會以最快的速度恢復,要注意的是,在恢復期間,不可忽視肌肉力量、平衡能力、協調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1]。

3 結語

髕骨骨折可由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所引起,髕骨骨折后,治療目的是,恢復關節面的平滑,預防創傷性關節炎,修補肌腱膜,以恢復膝關節的伸直動作及穩定機能,爭取早日活動。而在治療期間,護理工作的到位,會對患者的病情的康復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包括身體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創傷。護理工作者都要以耐心的態度,細心的指導來幫助患者,讓患者產生信任與依賴。這樣才能更好的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促進病情的康復。

篇3

【摘要】目的 探討骨科臥床患者發生便秘的護理措施。方法針對骨科老年臥床患者易發生便秘這一并發癥,通過探尋其發生的原因,分析應采取的護理措施。結果通過客觀的觀察評估病情、心理護理、飲食護理、教育患者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適當活動、合理用藥以及健康教育等綜合的護理方式,有效的提高了護理質量,減少了患者痛苦,促進了疾病更好的治療及康復。結論 進行對證有效的護理治療可以降低便秘的發生率。

【關鍵詞】骨科 便秘 護理

便秘是骨科患者最常見的護理問題之一,正常人也有將近半數以上受到過便秘的折磨。便秘是指糞便停留在腸內時間過久,導致毒素蓄積、糞便干燥硬結、排便困難或排便頻率減少。便秘常伴隨腹痛、腹脹、排便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適,進而影響原有疾病的康復,患者的舒適性、生活質量受到影響,嚴重者因便秘誘發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發生。本文總結92例骨科臥床患者便秘的護理,采取健康教育,心理護理、飲食護理、腹部按摩、應用藥物等措施,臨床效果滿意。

1 便秘的原因

1.1 疾病因素:股骨頸骨折多見于老年人,由于骨折部位持續牽引,需絕對臥床,運動量不足導致流向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腸蠕動減弱發生便秘。本組18例因行牽引術,傷后3天發生便秘。

1.2 飲食的影響:由于患者長期臥床導致胃腸蠕動減慢,食欲下降,攝入的食物及水分較少,腸內容物不足以刺激正常的腸蠕動?;颊呒覍偃狈I養知識,迫切希望患者早日康復,給予大量進補的高蛋白、高脂肪、低纖維的食物,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使消化功能減退,大便在腸道中停留時間過長,水分吸收過多,大便干結而發生便秘。

2 一般資料

本組所選對象92例,均是我科2009年5-2010年5月收治的骨科住院臥床患者。男72例,女20例;年齡15-83歲,其中60歲以上者,7例。胸背部骨折22例,脊柱骨折30例,骨盆骨折10例,股骨干骨折20例,股骨頸骨折10例?;颊叱霈F便秘的時間為傷后4~10 天。

3 方法

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飲食指導、腹部按摩、藥物指導及排便方式指導后,4d解除便秘82例,占89%,其余9例便秘均有不同程度緩解。

4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便秘發生的例數。依據衛生部制訂的《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便秘的診斷標準:(1)排便時間延長,每次排便之間隔72 h以上;(2)便質干硬,甚至如羊屎或團塊或大便并非干結而排便困難,并排除器質性疾病所致之便秘和大腸實熱者。

5 護理措施

1 加強按摩與鍛煉:臥床患者要定時給予腹部按摩,由護士操作或指導患者自己進行,按摩時可用雙手食指、中指、無名指重疊在腹部,按腸走行方向,由結腸向橫結腸、降結腸至乙狀結腸做順時針環行按摩,3-4次/d,20-25min/次,可起至刺激腸蠕動,幫助排便的作用,并鼓勵患者多做床上運動,不要忽視便意,定時排便。

2 飲食護理: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營養知識宣教,讓其明白合理的飲食對身體的健康有著重要意義。主食粗細糧搭配,在納入高蛋白的同時每餐配以蔬菜,新鮮水果,增加粗纖維攝入。鼓勵患者多飲水,在無疾病禁忌的情況下每日飲水不少于2000 ml,晨起和晚餐前各飲水300 ml溫鹽水以清洗腸胃,促進腸道蠕動。對于合并心血管、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應以低鹽、低脂、多粗纖維細軟的食物為主,如紅棗、芡實、扁豆、淮山、白術煮粥食用,可以健脾胃。

3 藥物護理:對于經心理疏導、腹部按摩、飲食干預后效果不明顯的患者,可考慮藥物干預。對術后4天以上未解大便者要及時采取措施,如服用胃動力藥或緩瀉劑。臨床常用普瑞博思、潘瀉葉、果導片等均有效果。排便前1天睡前服用適量的緩瀉劑,有利于排便,但也要克服長期使用瀉劑或灌腸排便的習慣。

4 指導家屬進行腹部加穴位按摩的方法:按摩前幾次由護士操作,每日3次,每次15~30 min,睡前、排便前或飯后2 h進行。方法:患者取仰臥位,屈膝,腹肌放松,注意力集中于下腹部,按壓時呼氣、放松時吸氣。手法一,施術者雙手除拇指外的四指并攏(單手時,拇指與四指分開),按于患者下腹部腹直肌兩側,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緩慢按壓5 s,然后向下推按,最后雙手捏起腹壁數秒鐘后放手。按此手法從下腹部開始,最后按摩至上腹部。手法二,根據結腸走向按摩腹部,刺激結腸蠕動增加,使腸內容物流通,利于大便排出。在責任護士的指導和監督下,患者或家屬用手掌的大小魚際肌,順著結腸走行方向,作環形按摩(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按摩力度由輕至重,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按摩時囑患者深呼吸,20min/次,2~3次/d

6 心理因素

股骨頸骨折需絕對臥床,由于大小便、翻身等動作需要他人幫助,加之患者受傷后不能參加正常工作、活動以及對預后的擔心,使患者產生煩躁、焦慮、緊張、憂郁等情緒,這些負性情緒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使腸蠕動減弱;還有患者怕麻煩他人,盡量減少排便次數,抑制便意,導致排便反射減弱引起便秘。本組92例因心理因素致便秘患者中,存在不良心理因素28例、怕麻煩他人16例。

7 討論

便秘是糞便在腸腔內滯留時間過久,糞便干燥硬結,排出困難,引起墜脹,疼痛、腹脹、腹痛、食欲不振、頭暈乏力等不適。骨折臥床患者便秘的發生,給患者的進食、睡眠及康復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合理飲食、訓練臥床排便、定時排便等。為了防止臥床患者發生便秘,盡早做好便秘的預防護理工作至關重要。

護理人員應當針對便秘的生理、心理、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等多方面尋找便秘的原因,制定護理干預措施,預防與治療并重,注重了患者的整體性。通過全面評估、調整飲食、提供排便環境、指導正確的排便習慣、腹部按摩、心理護理和及時評價,積極預防了便秘的發生,提高患者的舒適性。腹部按摩是針對骨科患者發生便秘最直接的原因腸蠕動減慢而采取的護理措施,腹部按摩配合穴位按摩可以人為的增進腸道蠕動,調理腸胃功能,避免藥物的副作用。我們發現便秘發生后應用腹部按摩也有一定作用,并且對緩解腹脹有明顯效果。腹部按摩配合穴位按摩的方法簡單易掌握,截癱患者和家屬掌握后可以作為一種自我保健和家庭護理方法,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參考文獻

[1] 丁俊琴,趙莉,高彥華,等.骨折患者便秘發生情況調查與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03(4):354

篇4

【關鍵詞】 骨傷患者;術后失眠;原因;護理

骨傷患者術后失眠會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困擾,嚴重影響術后機體的修復。骨傷疾病主要的治療方法是進行手術治療,術后充足而有質量的睡眠是機體盡早康復的前提條件之一,這是因為充足的睡眠能夠消除疲勞、恢復體力,使機體得到更好的休息和調整[1];相反,如果術后失眠質量無法保證,患者在精神和體力上都得不到恢復,容易導致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紊亂,從而影響患者的手術功效以及身體的康復。本文通過對245例骨傷患者術后失眠的原因進行分析,針對術后疼痛、不適等因素采取相應的護理方法,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失眠率,使患者的睡眠質量得到明顯提高,術后機體得到更快恢復,值得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45例骨傷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153例,女性92例,年齡17~55歲,平均年齡39歲。本組患者中腰椎間盤突出癥60例,脛腓骨骨折95例,髕骨骨折29例,上肢骨折21例,骨盆骨折20例,其他20例。

1.2 術后失眠的原因

1.2.1 術后疼痛是影響睡眠的最主要原因,由于手術導致組織創傷,不可避免的帶來術后疼痛,疼痛刺激使機體自主神經興奮功能增進,導致患者身體、心理均得不到放松而影響睡眠。對于有些手術創傷比較嚴重的患者,機體損傷、腫脹嚴重,疼痛更劇烈,使得患者的術后睡眠質量更差,身體得不到充分休息與恢復,嚴重影響術后機體康復。

1.2.2 患者不能盡快適應術后,也是造成術后失眠的又一主要原因。由于骨科對術后的要求非常嚴格,維持正確的可以預防發生褥瘡和肢體攣縮,保持關節良好的功能位置,防止畸形,是達到預期手術效果的必要條件[2]。擺放的特殊性可能使患者感覺不適,從而產生術后失眠。

1.2.3 心理因素 由于擔心術后身體的恢復情況,患者一般都會有一定的思想顧慮,并且骨傷患者多是由外傷造成的機體突遭創傷,患者往往精神緊張,難以入睡,內心焦慮不安,從而影響睡眠質量,造成失眠。

1.2.4 環境因素 環境的突然改變,使得患者一時不能適應,容易產生失眠;醫院、病房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術后病人的睡眠質量;醫護人員夜間巡視病房開燈也會影響患者的睡眠。

1.2.5 尿潴留、腹脹 術前應用的鎮靜、解痙藥物以及物等,容易引起尿潴留和腹脹,進而影響患者睡眠。

2 術后失眠的護理

2.1 對術后疼痛的護理 醫護人員要認真傾聽病人主訴,細致的觀察病人的反應,及時準確的進行疼痛評估。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積極有效的采取應對措施,轉移病人注意力,進行心理疏導以減少疼痛對患者病情的影響。在對骨傷患者進行護理時,注意動作要輕要慢,避免不小心碰到患者傷口,加重疼痛。若疼痛對睡眠的影響較大時,醫護人員應立即通知醫生,遵醫囑使用止痛藥、安眠藥等,從而減輕疼痛程度,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

2.2 對不適的護理 以及轉移技術是骨科護理人員必須掌握的技術之一,因此術前要向患者說明維持正確的必要性,術后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正確的按摩方法,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改變患者的,以增加身體舒適度,提高睡眠質量,促進身體康復。

2.3 對心理因素的護理 醫護人員要加強與患者以及患者家屬的溝通與交流,及時準確的觀察患者的心理特點,鼓勵患者說出心中的感受,并指導其家屬配合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對于精神緊張的患者,醫護人員要體貼、安慰患者,積極有效的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其術后思想顧慮,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問題,減輕患者的思想負擔,從而減少失眠的發生率[3]。

2.4 對環境因素的護理 提前為患者做好入院介紹,使患者更快更好的熟悉醫院環境、設施,減少陌生感,加強病房管理,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康復環境。保持病房的舒適整潔,注意病房的溫度、濕度及光線要適合病人休息調養,同時要保持床單的清潔衛生工作。醫護人員夜間巡視病房動作要輕,盡量開地燈,避免驚醒患者。

2.5 對尿潴留、腹脹的護理 發生尿潴留時先采用熱敷、聽流水聲等方法進行誘導,必要時進行導尿,減少不必要的刺激與不適,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

3 結論

優質的睡眠是保證病人恢復健康的保證之一,術后患者失眠尤其是術后72h內,失眠發生率極高,因此醫護人員要認真分析患者失眠的原因,并做好相應的護理工作,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使患者早日恢復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賈長榮,陳啟鳳.患者術后失眠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河北醫藥,2005(7).

篇5

Study on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s in Patients with Radial Distal Fracture/LU Xuan,SU Liu-ping,ZENG Guo-d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17):097-101

【Abstract】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s in patients with distal radius fractures.Method:From January 2015 to December 2016,90 cases simplex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patients who without complication were enrolled,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fetching-ball model,4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linical path care,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care,the intervention were throughout the time during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and cost,the swelling subsided condition,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and the exercise situation,the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the medical servic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 average hospital stay and cost,the swelling subsided condition,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the exercise situation,the compliance behavior and the medical service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l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clinical pathways; Nursing;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Donggu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ongguan 52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17.025

臨床護理路徑(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是一種醫務人員采取的具備計劃性、預見性的護理模式[1],在該模式中糅合了主動護理與主動參與相結合的新型護理模式。臨床護理路徑起源于美國,美國運用臨床護理路徑的醫院目前已高達60%,1996年我國部分醫院開始沿用[2],臨床路徑遵循循證醫學的理念,旨在規范醫療服務,保證醫療安全和質量,為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療及護理[3]。但是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目前臨床運用并不廣泛。橈骨遠端骨折約占所有骨折類型的8.3%[4],好發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婦女中[5],因其骨質疏松較明顯,受傷時以手撐地時最易誘發[6]。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及近年來老齡化速度加快,該類患者越來越多?;颊呖捎兄w腫脹、甚至活動受限的臨床表現,若不進行及時、正確的處理,容易影響腕部正常功能,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7-8]。本科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中醫護理臨床路徑護理,取得不錯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90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其中伸直型骨折68例,屈曲型骨折22例。(1)納入標準:①患者通過X線檢查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9]即距離橈骨遠端關節面2~3 cm以內的骨折;②患者采用手法復位后加夾板或石膏外固定;③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①排除傷肢受傷前已存在肢體障礙者;②排除骨腫瘤等病理原因?е碌牟±硇怨欽芻頰擼虎叟懦?合并手腕部其他部位骨折患者;④排除孕婦、不配合者、合并其他慢性病者。將入組患者利用摸球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5例。其中,觀察組患者中男11例,女34例,年齡45~78歲,平均(51.1±4.7)歲,對照組患者中男

9例,女36例,年齡46~80歲,平均(52.3±4.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病人及家屬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為患者進行入院介紹,包括環境及用藥護理等。(2)發放疾病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資料,護理人員應及時為患者解答與疾病相關的疑惑。(3)做好病情觀察與記錄,密切觀察患者傷肢腫脹和疼痛情況。(4)協助醫生為患者行手法復位后予石膏或夾板外固定?;颊唠x床活動時傷肢予三角巾懸掛于胸前制動,臥床時傷肢予上肢抬高枕抬高15°~30°。按醫囑落實各項治療護理措施。(5)飲食指導:骨折后2周內,指導患者飲食宜清淡,活血化瘀為主,如進食田七瘦肉湯,山斑魚湯等,多吃蔬菜水果。骨折后3~4周指導患者進食活血理氣、通利筋絡的食物如去皮雞湯、黃芪瘦肉湯等,以促進骨痂生長。(6)患肢功能鍛煉:指導患者行手指屈伸活棟和握拳活動等。(7)心理護理:告知患者與疾病相關的各項治療護理措施,以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使患者配合各項治療護理。(8)評價患者遵醫行為和配合功能鍛煉情況。(9)出院患者告知服藥、復查、和功能鍛煉、飲食等各項注意事項,并發放滿意度調查表、SDS評分表。觀察組采取中醫護理臨床路徑護理,路徑表具體如下:(1)結合橈骨遠端骨折的特點,從包括用藥、治療、護理、出院等方面,制定出中醫護理臨床路徑表。(2)選兩名高年資護理組長擔任本次研究的管理者,其職責主要是負責各部門工作的協調,對科室護理人員進行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內容的培訓,每日檢查是否落實到位,及時發現待改進的問題并解決,定期總結中醫臨床護理路徑落實情況,并向全科人員匯報。(3)每天安排兩名責任護士,根據制定的中醫護理臨床路徑表評估患者落實情況,責任護士上班期間參與所管患者相應的醫生查房及病例討論,以更好地掌握了解病情。病人入院時,由責任護士或當班護士評估病人一般情況,包括有無參與保險、文化程度、家庭成員及經濟情況、對橈骨遠端骨折的了解程度等。根據評估的結果,在路徑表上在已完成的內容相對應的地方簽名。路徑表,見表2。適用對象:通過X線檢查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的患者,且符合納入標準,標準住院日≤20 d。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住院費用、腫脹消退情況、疼痛情況、心理狀況與配合鍛煉情況、遵醫行為及醫療服務滿意度。采用SDS量表對患者心理狀況進行評估;滿意度調查采用問卷形式,結合本科室特點和本研究中制定的路徑表及患者的病情而制定,調查內容選擇“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總滿意=非常滿意+滿意,以此來評價兩組患者住院期間滿意度。調查表統一由護理組長發放并收回,回收率為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及費用、腫脹消退情況、SDS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出院時間及腫脹消退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及SD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配合鍛煉情況及遵醫行為比較 觀察組患者配合功能鍛煉及遵從醫囑行為配合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各項目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調查問卷各項目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中醫臨床護理路徑是落實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表現,有利于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它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產物之一,曾稱為“關鍵路徑法”(critical pathway)[10],在一開始用于工業生產管理,以控制成本和時間,實現優化效益。運用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可避免出現在科室同病不同治的方案。中醫臨床護理路徑符合我國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11]。

由于科室護理人員的流動及業務的擴大,每年均有新入職護理人員,且全科護理人員中技術水平不一,有高年資護士,也有經驗相對不足的新入職護士,通過本次培訓及路徑表的應用,有利于減少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對患者照顧及護理上不必要的差異性,有利于科室對新進護士的培訓和使用,提高工作能力。持續性的醫療照顧使醫務工作者對患者的病情變化得以及時掌握跟蹤,并做出及時準確的處理,從而提高患者護理質量。同時,本研究中所制定的中醫護理臨床路徑表是由醫生、護理人員等共同研究討論后所設計和修改的產物[12],從各方面對患者進行評估,加強醫護間的優勢互補和醫療團隊內成員的信息交流及合作的同時,促進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遵醫行為及配合功能鍛煉程度提高,護理的優質服務得以實施,加之中醫臨床護理路徑有利于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減少其隨意性,也可有效避免因護理人員個人的業務水平不足影響護理質量[13],同時,能有效地訓練低年資護理人員,使其掌握疾病的護理流程,提高其臨床??谱o理水平,提高患者護理質量。本研究中運用中醫臨床護理路徑的患者住院時間比對照組更短,醫療費用比對照組少,患者傷肢腫脹消退時間更早,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充分體現以人為本[14],與現代“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相符,促進新型護理理念的推廣和深化。每天有計劃、有預見性的護理,可減少護理差錯的發生,使護士對自身的工作流程及工作的相關原理更清楚,逐項落實,防止漏洞[15],改變患者被動地接受治療及護理的現狀,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增加護患溝通,有利于患者配合功能鍛煉和遵醫行為程度的提高。同時,路徑表的實施更有利于患者對自身疾病和所要做的各項檢查診療等做到心中有數,清楚自己的康復目標及計劃,有利于患者穩定情緒,減少心理壓力[16]。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心理狀況(SDS評分)、配合鍛煉情況、遵醫行為均優于對照組(P

從患者角度出發,為其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滿足患者各層次的要求,保障醫療安全,減少其醫療費用,真正做到安全、有效的醫療服務,必然有利于提高患者滿意度。同時,中醫臨床護理路徑作為臨床上一種全新的醫療護理模式,有助于樹立醫院及醫務人員的形象,為科室帶來經濟上的收入。中醫臨床護理路徑要求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和家屬溝通并宣傳健康教育,防止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一無所知,可增加護患交流的機會[17],改善護患關系,提升護患間的信任感[18],減少醫療糾紛,利于提高患者對科室的整體滿意度。

篇6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35例患者,男93例,女42例;年齡17-59歲,平均年齡39.75±2.08歲。其中腰椎骨折23例,胸椎骨折9例,骨盆骨折11例,股骨骨折23例,肱骨骨折17例,鎖骨骨折15例,尺橈骨骨折18例,脛腓骨干骨折12例,其它7例。

1.2 治療方法 本組135例患者均在接受術后常規治療后,在護理人員、??漆t生以及康復專業人員的指導和監控下進行功能康復鍛煉。

1.3 功能康復護理措施

1.3.1肢體功能評估,制定個體化的評估方案:骨科患者在進行手術治或固定等治療后,需要長期臥床及制動,會導致肌肉萎縮無力、關節攣縮以及骨質疏松等肌肉骨骼系統的不良生理效應。因此,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各個關節的活動度、肌力、肌張力等方面綜合評價患者的肢體功能,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作出個體化的康復訓練計劃[3]。

1.3.2 早期康復護理:(1)維持患者的肢體功能:注意患肢固定的,將患側肢體按功能位擺放,注意患肢的顏色及皮溫變化,抬高患肢,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環,注意防止患肢的腫脹。對于患肢功能不能完全恢復或完全不能恢復的情況下,應視其具體情況為患者配備輔助器具,進行代償性地功能訓練[4]。(2)協助患者對功能障礙肢體的訓練:盡早鼓勵患者對患肢近端與遠端未被固定的關節進行各個方向的全范圍運動,運動強度是根據患者的能力逐漸從被動運動、助力運動、主動運動到抗阻運動,一天數次。同時,還應加強患肢的等長收縮練習,訓練時肌收縮的強度由輕到重,無痛時可逐漸增加患者用力的程度,要求每天至少訓練5-10組,每組重復10次,每次收縮維持10秒,每次訓練量以不引起肌肉疼痛和疲勞過度為宜[5]。盡早在支具的保護下進行下肢部分負重訓練,鼓勵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骨折斷端的早期愈合,減少各種并發癥。加強健側肢體的活動訓練:加強健側肢體各關節活動和日常活動能力訓練,包括主動、抗阻肌力訓練,早期健側下肢負重。(3)及時地給予患者心理輔導與支持:骨科住院患者,經過手術或固定治療后,擔心早期進行功能鍛煉會影響骨折愈合進度或對愈合的骨折會再次斷裂,而害怕進行康復訓練,同時,還會擔心遺留殘疾等。護理人員應主動熱情地關心患者,幫助患者消除對骨折的憂慮與擔心,正確認識現有的肢體功能狀態,讓患者充滿戰勝疾病的信心,并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與康復鍛煉。

1.3.3 中期康復護理:(1)肌力訓練:掌握運動量和訓練節奏,遵循疲勞和超量恢復的原則,選擇合適的運動量,在無痛下進行肌力訓練。(2)理療及按摩:利用直流電、中、低頻脈沖電流刺激治療,防止肌肉萎縮和骨量丟失,改善肌力,促進骨痂形成。紅外線或各種透熱療法都利于消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超聲療法以及按摩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環,消炎止痛,松解組織粘連和促進骨折愈合。按摩時以向心性手法進行,一天1-2次,每次15分鐘。(3)預防其它并發癥: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解決關節僵硬,改善關節活動范圍。此期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ADL訓練、作業訓練、職前訓練以及適應社會等訓練。同時,還應為防止壓瘡、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疾患等并發癥的相關治療。

1.3.4 后期康復護理:此期患者的骨折已達臨床愈合,但筋骨未堅,肢體功能還沒有完全恢復,這一時期康復護理的目的是盡快地恢復患者關節功能和肌力。指導患者加強患肢關節的主動活動鍛煉,使整個關節能迅速地恢復正常活動范圍。

2 結果

在對本組116例骨科住院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實施綜合的功能康復護理干預,其中110例患者明確康復訓練目的,在功能康復護理過程中,積極配合,并對整個康復護理過程表示滿意,其康復護理滿意度達94.83%。另有6例患者,由于文化程度低,認知能力及經濟條件較差,配合困難,影響功能康復訓練的順利完成。

3 討論

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是現代醫學治療骨折的三個主要環節。功能鍛煉是康復治療的主要手段,康復治療應包括局部的和全面的功能鍛煉。對骨科的患者進行必要的功能康復訓練,可以促進血腫和滲出物的吸收;加速骨折斷端的纖維性連接和骨痂的形成;防止關節的粘連、僵硬,恢復關節功能;防止肌肉萎縮,恢復肌力;消除骨折對肢體的不良影響,減少肢體制動所致的各種并發癥以及繼發損害;減輕患者長期臥床造成的運動、感覺和心理障礙,讓患者可以盡早地達到生活自理,重返工作崗位。

骨折的骨科治療和康復治療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功能康復,因此兩者必須密切配合,骨科治療時應考慮功能恢復,內外固定有利于早期活動,在骨科處理后及時開始合理的與充分的康復治療,并應盡早開始功能鍛煉。

綜上所述,護理人員應與??漆t生以及康復專業人員相配合,充分運用康復護理技術,幫助骨科患者從術后早期就開始進行康復治療和護理,從而可以更好地提高骨科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質量,促使患者盡早地進行生活自理及恢復工作和勞動的能力。通過我們的臨床實踐觀察,成功的功能康復護理不僅有利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縮短住院時間和住院費用,還能減少患者的并發癥的形成和致殘率,改善醫患關系,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的滿意度,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紀君時,姜明軒,李寶和,主編.現代骨傷科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2-124.

[2] 王凌云.護士在骨科康復中的作用[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7.1(13):1

[3] 張萍芳,汪玉林.四肢骨折患者的功能康復訓練[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04,2(3):181-182.

篇7

[關鍵詞] 骨折; 手術; 舒適;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68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1-153-01

舒適是個體在其環境中保持一種平靜安寧的精神狀態,是一種主管感覺,它是使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靈性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性化,有效的護理模式,體現了以人為本,滿足患者需求,從多角度進行的護理[2]。目前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護理領域中。骨科手術是骨折患者有效矯正畸形、緩解斷端疼痛、建立骨連續、合理的固定是患者骨折早日恢復的前提。同時,骨折固定手術是創傷較大的手術之一。手術時間、術中不良刺激及術后疼痛等身體、心理不適,均會影響患者疾病的康復,功能的鍛煉。因此,采取有效的舒適護理增加患者的舒適感,可極大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7年將舒適護理模式應用于各種骨科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通過問卷形式調查患者對手術舒適度的滿意情況。

2 手術患者不舒適的原因

2.1 環境因素

2.1.1 環境的改變 手術室陌生的環境,各種大型儀器設備,冰冷器械的擺放都能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導致緊張情緒,從而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影響手術的順利進行。

2.1.2 由于骨科手術的特殊性,如髖關節置換手術需要患肢在上的90度側臥位;后路操作的脊柱手術需要俯臥位;股骨頸固定患者需要在牽引床上特定。所有這些特殊的擺放均會導致患者在一段時間內被動的固定,骨科手術時間較長,被動的擺放,四肢固定導致活動受限,從而使患者感到不適。

2.1.3 溫度 手術室溫度為22-25℃,患者由于手術要求衣物比較單薄,尤其冬季第一臺手術前室溫不能達到預定值,手術間溫度偏低,患者會感覺格外寒冷,尤其是兒童和老年患者。

2.1.4 不良聲音的刺激 手術器械在操作過程中發出的刺激性聲音,例如電鉆、電鋸、骨鑿等。醫護人員交流時的言語刺激,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對手術操作中出現的問題交流以及與手術無關話題的交談,均會引起患者的反感情緒,片面的理解,從而產生不良的心理壓力,導致出現不適。

2.2 生理因素

2.2.1 有創穿刺 刺激靜脈輸液、麻醉穿刺、留置尿管等有創操作的進行,均會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疼痛,使患者產生不適的感覺。

2.2.2 疼痛 患者由病床移至平車,再由平車移至手術床,兩次的搬動,導致骨折斷端疼痛加劇。

2.3 心理因素

2.3.1 孤獨感 進入手術間后,患者與家人分開,失去家屬的陪伴進入陌生環境,使患者感到加倍的孤獨。

2.3.2 焦慮恐懼 由于對手術過程的未知、對各種術前治療操作疼痛的刺激、對預后康復的擔心加劇了患者的恐懼心理,從而增加了患者的不適感。

3 護理對策

3.1 術前訪視 通常手術患者容易受到同病室術后患者對手術過程不全面的描述的影響,對準備手術的患者產生錯誤的誘導和導致不良情緒的產生。因此,術前訪視可以有效的消除患者術前不必要的恐懼感。術前向患者講解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不適及應對方法,使患者有必要的心理準備,以減輕其心理負擔。

3.2 創造良好的手術環境 干凈整潔,擺放有序的手術間可以給患者創造良好的第一印象,起到穩定情緒,產生愉快接受手術的安全感。因此,保持手術間的整潔度是巡回護士必要的手術素質之一。尤其是連臺手術的銜接過程中,及時清除上一臺手術的污物,更換床單位,保持手術間的潔凈度,使用后儀器的位置歸位擺放,是創造良好手術環境的前提。

3.3 適宜的溫度,安靜的手術環境 舒適的溫度,安靜有序的操作,讓患者身心放松,為減輕不適的不良情緒起到關鍵作用。醫護人員在進行各項操作時,注意患者身體的遮蓋保溫。冬季氣溫較低時,應用加溫毯保持患者正常的體溫。

3.4 醫護人員在操作中,減少與手術有關不良信息的交談 杜絕不必要的、與手術無關的話題交談,以免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負面影響,也是杜絕醫療糾紛的關鍵。有條件的手術室對于非全麻的手術患者,手術過程中可以給患者帶上耳麥,讓患者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這樣既可以緩解緊張心理又可以隔絕不良聲音刺激。

3.5 舒適的 擺放骨科手術根據手術部位的不同,手術路徑的不同,需要采取相應的手術。常規平臥位手術患者,靜脈通常留置于患肢對側前臂,將前臂放置于托手板上固定并外展,另一側上肢用橫單固定于體側,手術的患肢下墊枕。特殊擺放的患者,需要在患者受壓易發生褥瘡的部位,例如肘部、髖部、膝部、踝部、足跟部等處放置軟墊加以保護,肢體處于功能位固定。時間較長的手術,術中巡回護士應注意詢問患者的不適反應,對受壓部位局部按摩。

3.6 熟練技術操作,減少有創穿刺導致的不良刺激 患者的搬動等各項操作可選擇在麻醉后進行,例如導尿、牽引的拔除、多根靜脈通道的建立、有創中心靜脈監測的建立。

3.7 加強溝通,消除緊張情緒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通??杀憩F為沉默寡言和多語等不同的緊張狀態,護理人員應仔細觀察,區別對待。主動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判斷患者是否有不適的存在,有預見性的解決患者的要求。少數民族、外國患者還應盡可能選擇可以溝通的護士進行心理護理。

4 小結 舒適護理是通過對護理活動與舒適關系的研究,使接受護理的人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目的是使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療,減少并發癥,促使其早日康復[3]。通過對骨折手術患者實施舒適度護理,降低了手術過程中的不適感,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狀態完成手術治療過程,對患者的健康恢復起到促進作用,增加了患者及家屬對手術治療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張培芳,鄭培玉.舒適護理在門診換藥室的實施及效果平價[J].護理雜志,2005,22(7):67.

篇8

[關鍵詞] 橈骨遠端骨折;護理干預;功能恢復;愈合時間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1(a)-0125-02

橈骨遠端的骨折主要是指距橈骨遠端2~3 cm以內的骨折,在臨床上這種情況非常常見,其表現形式多為腕部的腫脹與疼痛、活動受限。傳統臨床上常采用手法復位后進行可塑性夾板固定等方法[1],但效果卻差強人意。因此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是骨折復位治療的關鍵[2]。本文研究了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系統護理干預,從而促進骨折復位愈合的療效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骨科診治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共計86例,其中,男36例,女50例;年齡45~72歲,平均57.4歲。經X線片確診,都是外傷引起的新鮮閉合性骨折,患者在手術復位后都用夾板固定。將86例患者隨機分為護理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43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骨折的類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的護理辦法。護理干預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夾板固定護理,并進行系統的功能鍛煉指導。具體方法如下:(1)心理護理。根據不同患者的年齡、性格等,對患者耐心開解。并仔細講述手術治療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項,促使患者積極配合手術治療。提升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患者疼痛等身體不適反應也能夠得到減輕[3]。在穩定患者情緒的同時,還要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邀請家屬陪伴和照料患者,使其得到親情的支持,從而減輕其疼痛和不適感,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2)飲食護理。在骨折早期,飲食主要以散瘀消腫為主,提倡食用一些清淡的食物,不要食用酸辣、燥熱和油膩等食物。不能過早進食滋補性食物。在骨折中期,飲食要以祛瘀生新、接骨續筋為主,可以由清淡慢慢轉為適當的高營養食物,要多補充一些維生素A、D以及鈣與蛋白質。在骨折后期,飲食要以補益氣血、滋肝養腎為主,有助于促進骨痂的生長,舒筋活絡。建議多食用一些動物的肝臟和黑木耳等食物。(3)夾板固定護理。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患者的末梢血液循環和腫脹情況,積極指導患者及家屬掌握觀察骨折遠端血液循環的正確方法。并指導患者觀察指端是否出現麻木、反應遲鈍和活動受限等情況。要對夾板的松緊程度以及是否出現變形和斷裂現象進行檢查,一經發現要及時調整夾板松緊以減輕疼痛。還要鼓勵患者做手指及腕部的被動與主動活動以加強肌肉的收縮。夾板固定時間為4周左右,當X線片顯示骨皮質開始連續時去掉夾板[4]。(4)功能指導鍛煉。手術結束的當天,指導患者握拳鍛煉,并對手指關節與掌指關節活動進行練習,還要嘗試對前臂肌肉進行主動舒縮的鍛煉。從而有助于促進消腫,對輕度殘留移位進行糾正。手術后2~3 d,指導患者對上臂和前臂肌肉進行舒縮運動的練習,加強對肩、肘關節的活動,從而促進手術肢體的血液循環,有助于消腫。手術后的4~7 d,指導患者進行肩肘和腕關節的訓練,用正常的手握著手術肢體的腕部從而進行肘關節的屈伸運動,以及肩關節的內收、外展和前后伸以及內外旋等擴展練習。手術后大約3~4周,指導患者對腕關節與橈側偏斜和前臂旋轉活動練習,從而漸漸加大活動的范圍及強度。加強對腕關節的活動,能夠加速滑液代謝,從而使營養物質能夠擴散到最深層的軟骨中,有助于關節的軟骨再生與修復,以及關節面的磨造。手術后大約5~7周,可以適當加大肢體的功能鍛煉幅度與力度,并嘗試進行輕度負重的動作,比如:用筷子、擰毛巾和寫字等,1天1次,時間控制在20~30 min[5]。

1.3 療效判斷標準

以X線片顯示的骨折線完全消失的時間確定為骨折愈合時間;骨折愈合后的疼痛評分:采用目測類比定級法(VAS)進行評估,每周進行評分1次,連續3周,取3次評分后的平均值。腕關節的功能評定應當采用Sarmiento評分法[2],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的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應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應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骨折復位后的臨床效果顯示,護理干預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學意義(P < 0.05),見表1。

3 討論

橈骨遠端骨折是骨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病癥,多指發生于旋前方肌近側緣以遠部位的骨折[6]。橈骨遠端骨折多由于間接外力所引起,摔倒時一般為肘部伸直、前臂旋前、腕部背伸、手掌著地,從而導致應力作用于橈骨遠端而發生骨折。其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腕部的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尤其以掌屈活動受限為主。而對于骨折移位較為嚴重的患者,可進一步出現餐叉狀畸形,即腕部背側隆起而掌側突出,從而在某種程度上使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均受到嚴重的影響。臨床上常采用石膏固定、夾板固定、手術復位等方法對橈骨遠端骨折進行治療[7]。對于發生在關節外或關節內無移位的橈骨遠端骨折,或已發生移位但移位程度較為輕微者,一般可在門診通過手法整復石膏固定后得到滿意的復位和固定,進而使患者肢體功能得到良好恢復;而對于發生在關節內的骨折且骨折發生較為明顯的移位,或雖發生在關節外但為不穩定型的骨折,一般不宜進行手法整復;對于手法整復失敗的患者,則需要采用手術復位療法進行固定。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全新護理理念的日益更新和完善,以及人們對橈骨遠端骨折發病機制的進一步認識和研究,其單純的手術復位固定法已經無法滿足患者對自身疾病治療的要求,在手術治療的同時配合全面系統的護理干預對于患者手術效果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研究在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進行手術復位固定的過程中,積極給予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夾板的固定護理、功能的指導鍛煉等相關干預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臨床療效。本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干預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 < 0.05),而護理干預組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的優良率較對照組患者顯著提高(P < 0.05)。由此可見,護理干預對于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復位后臨床療效的改善和提高具有極其重要的輔助治療意義,值得進一步的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余苑. 護理干預對橈骨遠端骨折復位后療效的影響[J]. 中國醫學創新,2010,7(5):129-130.

[2] 曹惠萍. 護理干預對骨質疏松性橈骨遠端骨折復位后的影響[J]. 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8):165-166.

[3] 陳秀雅. 系統護理干預對橈骨骨折患者術后的影響[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5):24-25.

[4] 姜保國,龍奎元,張殿英,等. 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策略[J]. 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04,6(10):1118-1121.

[5] 陳一心,宋知非. 橈骨遠端骨折治療的研究進展[J]. 臨床骨科雜志,2004,7(4):471-473.

[6] 白梅梅. 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術前術后的觀察和護理[J]. 內蒙古醫學雜志,2011,43(3):371-372.

篇9

【關鍵詞】 護理模式; 康復護理; 腦卒中; 評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心腦血管病占據了首位[1]。腦卒中是血管源性腦循環障礙導致局限性或彌漫性腦功能缺損的急慢性臨床綜合征,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然可導致患者運動、感覺、認知、言語等功能不同程度的損害,致殘率高達70%~80%[2]。使腦卒中患者得以最大程度的康復,無論對個人、社會及家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近年來腦卒中的康復訓練受到公眾的普遍關注,與康復治療相輔相成的康復護理作用的重要性也體現出來??祻妥o理是將現代康復理念及康復技術與臨床護理相結合的護理模式,康復護理不僅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康復,提高生存質量,而且降低醫療成本,被認為是腦卒中治療體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3]。腦卒中的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探討合理的科學的康復護理模式臨床意義尤其重要,為此2010年5月-2013年5月筆者應用醫院-社區-家庭三站式康復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縣人民醫院內科收治的符合選擇標準的腦卒中患者,入選標準:(1)符合1995年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4],并經顱腦CT或MRI確診的初發腦卒中患者;(2)均存在偏癱、失語、吞咽困難等功能障礙;(3)無明顯意識障礙,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GCS)>8分,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2~3 d后不再惡化;(4)排除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符合以上標準的共144例,男76例,女68例;年齡45~85歲;左側偏癱84例,右側偏癱60例。將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7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Fugl-meyer評分、Barthel評分、癱瘓側別及病變性質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神經內科常規護理,康復護理組在神經內科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以下綜合康復護理措施。

1.2.1 心理康復護理 腦卒中患者由于生理變化容易出現消極的心理狀態,需要對患者進行適當正確的心理引導,幫助患者自信的參與康復過程[5]。

1.2.2 良姿位及肢體功能訓練 良姿位對褥瘡、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有預防的作用[6]?;颊卟∏榉€定后即進行功能訓練,即應進行床上被動活動和主動活動。具體由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鼓勵、指導患者自己翻身、吃飯、梳頭、入廁等日常生活能力訓練,開始護士可給予一定的幫助,然后逐步由其獨立完成,3~4次/d,30 min/次,指導培訓家屬幫助患者訓練,以便出院后繼續協助患者訓練,在日常生活活動中提高患者各種自理能力。

1.2.3 吞咽訓練及語言訓練 指導患者進清淡、少渣軟食;飲水嗆咳時應盡量減少飲水,以湯汁代替,進食時抬高床頭30°~40°;指導患者示齒、彈舌等動作;對完全性失語癥患者的康復訓練,首先學習單音發聲,然后指導患者3個連發,可從數數開始,進而短詞、短句,再進展到復雜的句子;不完全性失語的患者應鼓勵多與他人交談,刺激和促進說話能力。

1.2.4 認知的康復 包括失用的康復和視覺忽視的康復訓練。首先讓患者理解為什么不能完成有意識的動作,使用簡單的語言指導患者完成動作,然后逐漸增加語言的復雜性和難度給予反復訓練。耐心解釋使患者明白為什么對某一側物體視而不見,在忽視側進行各種活動,可以加強患者的功能。

1.2.5 社區衛康復護理 社區服務機構與上級醫院緊密銜接,患者出院后遂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施干預計劃。經培訓并考核合格的社區醫護人員,對干預組進行整體化、個性化和家庭化的干預,并根據患者實際康復情況予以適當調整。干預頻率:第1個月每周上門2次,第2個月每周上門1次,第3個月每2周上門1次,上門頻率也可根據患者實際康復情況予以適當變動。

1.2.6 家庭康復 定期由醫院及社區醫護人員給予相關知識培訓,使家屬正確的協助患者肢體被動活動和穴位按摩,鼓勵患者自我鍛煉。定期電話或上門隨訪,了解患者的康復進程.制訂新的訓練計劃等。

1.3 評價指標 (1)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法評定患者肢體功能;(2)采用修訂的Barthel指數法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3)記錄并發癥:主要為褥瘡、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關節半脫位、肩手綜合征、肌肉萎縮、異常運動等??祻驮u定均由專人在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進行評分。所有評定由統一培訓的康復醫師完成,評定者未被告知患者分組情況,實行盲法評定。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Fugl-meyer評分、Barthel評分比較 發放144份評分表,回收率為100%。兩組干預前Fugl-meyer評分、Barthel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Fugl-meyer評分、Barthel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干預組褥瘡、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肩關節半脫位、肩手綜合征、肌肉萎縮、異常運動等并發癥的發病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腦卒中是臨床上發病率很高的疾病,該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康復效果[7]。由于腦卒中導致患者腦實質神經細胞的永久性損傷,使患者在多個方面如運動、感覺、語言、認知及心理等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導致患者不同程度地喪失獨立生活及日常工作能力,需要依賴他人而生活,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所以促進腦卒中的康復是廣大醫務工作者、患者及家人的期盼。探索科學的、實用的康復護理模式及如何提高康復護理的效果,降低患者的致殘率,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質量,已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8]??祻妥o理是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而發展的新興學科,是將現代康復理念及康復技術與早期臨床護理相結合,目標是應用各種方法進行康復訓練,使腦卒中患者殘存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發揮,提高生存質量[9]??祻妥o理不僅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復,而且能夠降低腦卒中的死亡率,縮短住院時間,減少醫療費用等[10]。康復專家普遍認為實施康復措施的時機為只要急性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48 h后即可開展早期康復,國外常與藥物同時進行[11]。超早期康復可促進腦側支循環的建立,使病灶周圍的組織或健側腦組織重組和代償,發揮腦的可塑性[12]。2010年5月-2013年5月筆者對腦卒中患者實施醫院-社區-家庭三站式康復護理,取得一定的效果。干預前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干預后,兩組Fugl-meyer評分、Barthel評分與干預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筆者采用醫院-社區-家庭三站式康復護理模式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康復護理,把康復早期、中期、后期的治療連貫起來,把護理工作從醫院延伸到社區、家庭,使康復訓練、心理疏導、健康教育、健康評估等工作從醫院到家庭不間斷,集護理、康復、健康教育于一體。筆者的研究結果表明該模式效果明顯,干預組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明顯提高,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醫院-社區-家庭三站式康復護理模式可使醫務人員及家屬及時有效的協助患者進行被動及主動鍛煉;指導利用健肢帶動患肢進行伸、抬、舉的活動;督促患者進行言語功能鍛煉等。正是由于康復護理干預組醫務人員及家屬全程不間斷參與康復治療過程,加強了護患溝通,增強了患者自我康復訓練的信心和勇氣,使醫護人員更深入了解患者的情況和需求,及時收集患者的信息及家屬的需求,及時修改康復計劃,提供富有人性化、個性化的康復措施,使運動功能部分恢復,日常生活能力顯著增強,負性情緒明顯減少,不良生活方式有所改變,家庭康復環境改善,患者自理能力和家屬照顧能力均有所提高。

總之醫院-社區-家庭三站式全程康復護理模式的康復護理能夠有效地在最大程度上減輕腦卒中患者功能障礙,提高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鄭舟君,戎燕,張麗華,等.路徑式健康教育在腦卒中二級康復中的應用[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2,34(1):47-49.

[2]黎茵,劉麗紅.臨床護理路徑對腦卒中患者二級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3):26-27.

[3]劉亞芳,江華,王秋華.中青年腦卒中患者運動康復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1,14(2):449-450.

[4]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389.

[5]張春慧,陳靜,張振香,等.家庭跟進式護理對社區老年腦卒中患者康復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4(33):1636-1638.

[6]龔素芬,邢鳳梅.腦卒中患者家屬對康復知識的認知現狀[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1,6(31):2072-2073.

[7]鄧鳳,陳錦秀,譚景予.雙上肢訓練方案在腦卒中康復護理中的臨床應用進展[J].護理研究,2012,26(12):3169-3171.

[8]肖秀英,梁少杰,岳永輝.腦卒中社區康復護理服務模式的研究[J].現代臨床護理,2007,6(4):72-73.

[9]秦娟,郭秀君.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康復護理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5):424-426.

[10]范紅艷.家庭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29):3002-3004.

[11]吳秀英,孫瑞仗,李長貴.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研究進展[J].齊魯醫學雜志,2005,20(4):371-374.

[12]周紅艷,張少茹,盧丹丹,等.超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偏癱肢體功能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7(18):1647-1675.

篇10

關鍵詞:電話回訪 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 出院患者 健康教育 延續護理

電話回訪作為隨訪方式中的一種手段,隨訪工作的開展與否已成為衡量一家醫院醫療管理是否先進的主要指標之一,同時也是提升科室醫療質量的重要手段[1]。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是一種退行性骨關節病,臨床上多發于中老年人,尤其是肥胖的中老年女性。其臨床表現多樣,包括關節疼痛、關節活動受限、關節畸形等[2]。患者往往出院后服藥間及功能鍛煉依從性差[3],而電話又是人普遍用的通訊設備,利于電話回訪,為患者傳遞相關健康教育的信息。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9月~2015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80例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的患者。入選標準:①在臨床醫師通過影像學檢查確診患者為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病的患者。②年齡45~65歲;③初中以上學歷;④意識清楚,有良好的語言及溝通能力;⑤自愿參與研究者。排出標準:不能堅持者、不配合者、主動提出退出者。按住院時間排序,將80例分為2組,偶數組為實驗組,奇數者為對照組,每組40例。

1.2.1實驗組 患者在入院時,建立健康宣教卡,填寫一般資料,建立患者回訪登記表,同時告知本科科主任、護士長、主管醫生、主管護士。具體方法:①臨床護理分兩個護理小組,分別由2位高年資護士為組長,組員各2名,分別收集各組患者的電話回訪信息。②根據護理實施流程表,分別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同時確定患者聯系方式的準確性,告知患者出院需電話回訪,取得患者的認可。③患者出院時,發放醫患連心卡。再次進行詳細的出院指導。④初次回訪于患者出院1w內進行電話回訪,1月2次回訪,并做好用藥、飲食、鍛煉、復診等指導。

1.2.2對照組 患者在入院時,建立健康宣教卡,填寫一般資料,建立患者回訪登記表,同時告知本科科主任、護士長、主管醫生、主管護士。具體方法:①臨床護理分兩個護理小組,分別由2位高年資護士為組長,組員各2名,分別收集各組患者的電話回訪信息。②根據護理實施流程表,分別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同時確定患者聯系方式的準確性,告知患者出院需電話回訪,取得患者的認可。③患者出院時,發放醫患連心卡。④患者出院1個月內回訪1次。

1.3評價方法及評價指標

1.3.1評價方法 各組主管護士在1個月內對本組患者進行電話回訪,評價患者的用藥、飲食、服藥的依從性、康復鍛煉的依從性、復查的重要性、疾病知識的掌握。

1.3.2效果評價 采用?字2檢驗對80例患者的健康情況進行回訪后的效果比較,了解患者是否掌握正確的用藥、鍛煉,以及復查和疾病相關知識。

2結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通過電話回訪提高了患者的堅持服藥、堅持鍛煉的依從性、復查率以及疾病知識的掌握,實驗組患者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結論

3.1電話回訪的必要性 出院患者電話回訪制度建立則是必不可少的[4],隨著健康教育的多樣化,電話回訪也更直觀的了解到了患者掌握健康教育的程度,也培養了護士的溝通能力、獨立思考問題的積極性、以及專業知識的鞏固性?;颊呖梢栽诿撾x醫療利益關系的情況下與回訪人員進行有效交流,所反應的的信息真實性較強,數據也更加可靠,有助于醫院管理層管理重點的明確,促進醫院服務質量的改進,有助于患者和家屬的滿意度提高[5]。

3.2 電話回訪帶給患者的 患者回家后沒有了醫護人員的督促,行為約束明顯減弱,通過回訪使患者正確的認識到疾病,按時服藥、鍛煉、以及復查等相關信息。這種回訪形式即快捷、經濟、實用,且患者也很樂意接受的一種健康教育形式[6]。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也得到了提高。

參考文獻:

[1]狄桂萍,廖秀梅,張國暉.對患者隨訪工作滿意度的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23):2793-2794.

[2]沈林林,黃國付,田雯,等.電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細胞分子機制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2015,02:146-148.

[3]吳清香,亓英,周陶.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療依從性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1(30):122.

[4]陳歡歡.電話回訪出院患者服務滿意度分析[J].中國病案,2014.15(1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