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27 06:13:2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九色鹿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有人說走一次敦煌,就像閱讀了一遍中國藝術史。關于敦煌莫高窟的開鑿,最普遍的說法是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沙門樂僔戒行清虛,當他行至此地時,忽然看見鳴沙山在一片金光中化現出千佛狀,于是開始在這里修造洞窟。由此開始,丹青千壁,共有11個朝代有畫作保留。
如今我們將隋朝以前約200年時間中營造的洞窟視為早期莫高窟,現存世36個,其中北魏12個,可見北魏時期佛教之盛?!?a href="http://www.trq119.com/haowen/47664.html" target="_blank">九色鹿經圖》作為北魏洞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敦煌莫高窟最優美的壁畫之一。
《九色鹿經圖》溯源
《九色鹿經圖》繪于敦煌257號洞窟的西壁中部。北朝的敦煌石窟壁畫大體上都有一個整體布局:四壁中層畫佛像和情節性的故事畫作為壁畫主體,下面畫供養人和藥叉,上方畫宮樂,壁畫中部空隙處則布滿千佛。其中情節性的故事畫是這個時期最重要的類型,畫家們尤其擅長用繪畫的形式來講故事。北朝敦煌故事畫現存約20種,近30幅,講述的故事則可分為三類:佛傳故事、因緣故事和本生故事。本生故事講的是釋迦牟尼降生以前各個世代教化眾生、普行六度的種種事跡,也就是佛祖的前世故事。《九色鹿經圖》即是此類,根據“鹿王本生”這個故事而繪。
作為莫高窟內最完美的連環畫式本生故事畫,上世紀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所拍攝的一系列經典動畫片中,就有《九色鹿》這個故事,該片攝制于1981年,完全采用敦煌壁畫風格,色彩艷麗。而《佛說九色鹿經》中“鹿王本生”的故事也因此為更多人知曉。
古印度恒河邊,有一只美麗的鹿,她身上的毛色由九種不同的顏色組成,姿態健美,動人心魄。一天,九色鹿在恒河里奮力救起一個失足溺水者,當溺水者要報答它時,九色鹿只是要求他保守見過自己這個秘密來作為回報。溺水者滿口答應,謝恩而去。
豪華的宮殿里,王后夢見美麗的九色鹿,她一心想用多彩的鹿皮做褥子,用鹿角做打拂柄。在王后一再的懇求下,國王愛妻心切,最終答應了她昭告天下尋找九色鹿。重金懸賞之下,那個溺水者禁不住向國王透露了秘密,并給國王和他的軍隊帶路去獵殺九色鹿。九色鹿雖有好友烏鴉的報信,終還是沒有來得及避開。當它見到那個溺水者時,悲憤的眼淚流下了眼角。它用人語向國王說明了一切,被感動的國王從此下令不許任何人傷害、捕捉九色鹿。而那個溺水者因為自食其言,頓時渾身長瘡,滿口腥臭。
《佛說九色鹿經》最后說道:“是時夫人者孫陀利是也。是時烏者阿難是也。時溺人者調達是也。時鹿者我身是也。調達與我世世有怨。阿難有至意得道?!睂⒐适轮械慕巧歪屽饶材嵘磉叺娜寺撓灯饋?,更將他們前世的因緣一并理清。
畫面中心的獨特處理
在熟悉情節的情況下來看這幅畫作(在佛教盛行的北朝,這個故事可謂婦孺皆知),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畫家對于情節順序的安排別具一格。我們通常熟悉的古代長卷畫作的欣賞方式是從右至左,展卷來讀,隨著卷軸一點點了解畫中景觀人物所傳遞的美的信息。
《九色鹿經圖》描繪了故事的八個情節部分:救人、溺水者行禮、國王與王后、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水者指鹿、九色鹿的陳述?!毒派菇泩D》在處理這些情節時,摒棄了傳統的依序式安排,而是將故事的即“九色鹿的陳述”放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充分考慮到壁畫給觀者視野帶來的沖擊力產生于一瞬間,首先用最有力度的畫面吸引觀者的注意力,然后再使其依次尋找情節閱讀理解整個故事。由此,以“九色鹿的陳述”為中心,畫作的左面自左而右是救人、溺水者行禮、休息的九色鹿三個情節,右面則是國王與王后、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和溺水者指鹿。這樣畫面被處理得極富感染力。這樣的技法也體現出當時畫家對作品的表現十分自由和靈活,不受時空的限制。同時,這種充分根據繪畫材質特性,重視視覺效果的做法,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難能可貴的。
篇2
前幾天,我們學習了《九色鹿》這篇文章,《九色鹿》主要講的是九色鹿不顧自己的安危,去救一個與它素不相識的落水者,落水者發誓永遠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這個國家的王后夢見了九色鹿,就讓國王去捉九色鹿。當那個被救的落水者看到了懸賞的皇榜,就不顧自己的誓言,進宮告訴了國王九色鹿的住處,還帶人去捉捕九色鹿,九色鹿非常氣憤,就把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了國王,憤怒的國王把落水者扔到河里去了。
讀了《九色鹿》這個故事,我聯想到了前天看的一個故事:一位公司的老板曾以一筆錢資助一位家庭困難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他一直都在給予他幫助。后來,這位學生取得了博士學位,可他卻以不良手段損壞了那位老板公司的利益。最后,那個老板的公司破產了,瀕臨倒閉,后來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又重新開張,生意比以前還要紅火。而那位大學生卻被自己的行為搞得身敗名裂,從此,沒有人愿意幫助他。
以上兩則故事揭示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做人不能貪圖一時富貴,要憑著自己的良心做事,要知恩圖報。如果我們背信棄義、恩將仇報,最終會像那個落水者一樣落得個可悲的下場。 “人無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也就是說,誠信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我們要信守承諾,要懂得感恩,要做一個像九色鹿一樣品德高尚的人。 五年級:孫海琳曼
篇3
第六單元第22課《九色鹿》同步練習A卷
姓名:________
班級:________
成績:________
小朋友,帶上你一段時間的學習成果,一起來做個自我檢測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礎題
(共23題;共118分)
1.
(8分)讀拼音,寫詞語。
huì
yì
xiàn
chū
nuò
yán
dǎn
qi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fáng
xùn
xiàn
luò
hào
dà
jūn
hé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6分)讀拼音,寫詞語。
nónɡ
hòu
dònɡ
xué
xùn
ch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mí
liàn
jì
niàn
wú
xià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5分)看拼音寫詞語。
yú
shì
jiàn
lì
wàng
yì
yāo
qiú
dào
lù
wàng
ēn
fù
y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4分)寫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
憤怒—________馬上—________
不許—________道謝—________
5.
(7分)填空。
①籃________隊員,按要________每個人都要投兩次三分________。(求,球)
②因________路賭賽,上班遲________了。(道,到)
③大聲的呼________聲,吸引來更多的人,他們紛紛要下水________落水者。(救,求)
6.
(2分)換掉加下劃線的詞語不改變句子意思。
①
忽然
,
耳邊傳來“救命”的喊聲。________
②
國王聽了,立即調集軍隊,去抓九色鹿。________
7.
(5分)連詞成句。
無憂無慮
過著
在森林里
生活
九色鹿
的
從此
8.
(9分)我能照樣子寫詞語
又細又亮
又舒適又溫暖
又尖細又嬌嫩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9.
(4分)給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組詞。
模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0.
(5分)詞形和音節對對碰。
rèn
hé
hú
shuǐ
gū
fù
dào
yì
bǔ
zhu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1.
(9分)給下列多音字組詞。
撒:sā
________???sǎ
________
塞:sāi
________???sài
________
惡:ě
________???è
________???wù
________
當:dānɡ
________???dànɡ
________
12.
(4分)我會填多音字,并組詞。
好
hǎo
________???????????????hào
________
掙
zhèng
________??????????????zhēng
________
13.
(6分)看詞語,寫音節。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求救
湖水
任何
感恩
商議
憤怒
14.
(5分)給詞語找意思相反的朋友。
開口—________?傷害—________?賞—________捉—________?發財—________
15.
(4分)填入恰當的量詞
一________茶
一________女孩
一________星期天
一________大眼睛
16.
(6分)辨字組詞。
埃________
拘________
頒________
挨________
句________
份________
17.
(5分)在下列橫線上填上合適的量詞。
一________彩虹
一________鹿
一________人
一________井
一________?星
18.
(4分)選字填空。
義
意
議
憶
①
你知道這個字的________思嗎?
②
老李和老張是________兄。
③
“是去是留”人們________論紛紛。
④
回________,有時很美好,有時也很痛苦。
19.
(4分)字的加減
二+亅=________???今+丶=________???首+辶=________???+貝=________
20.
(5分)加標點。
九色鹿一眼就看到了那個人
________他憤怒地說________?________你這個見利忘義的家伙________?________
21.
(4分)我會分:的、地、得。
氣________臉色鐵青________九色鹿,見到那個人憤怒________說:“你這個見利忘義________家伙!
22.
(3分)寫出反義詞
晃蕩—________
沉甸甸—________
聰明
—________
23.
(4分)連線,
①立場不穩,見風使舵的人。________
a鐵公雞
②笑臉相迎,兩面三刀的人。________
b替罪羊
③一毛不拔,吝惜錢財的人。________
c笑面虎
④代人受過,替人挨揍的人。________
d變色龍
二、閱讀題
(共2題;共29分)
24.
(23分)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這天,九色鹿在河邊散步。突然,耳邊傳來“救命啊,救命!”的呼喊,只見一個人在_____的波濤中_____。九色鹿立即_____跳進河中,將落水人救上岸來。
落水人名叫調達,得救后_____向九色鹿叩頭,_____地說:“謝謝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意永遠做你的奴仆,終身受你的驅使……”
九色鹿打斷了調達的話,說:“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處,就算是知恩圖報了?!?/p>
調達_____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然后_____地走了。
(1)在文中橫線上把句子補充完整,使句子更生動。
只見一個人在________的波濤中________。九色鹿立即________跳進河中,將落水人救上岸來。
落水人名叫調達,得救后________向九色鹿叩頭,________地說:“謝謝你的救命之恩。
調達________起誓,決不說出九色鹿的住處,然后________地走了。
(2)根據選文第一自然段,填空。
這段話主要講了________,從“________”跳進河里可以看出九色鹿________。
(3)從九色鹿所說的話讓我們體會到:________。
(4)文中調達所說的話為什么用了省略號?
(5)聯系全文填空。
這篇文章是個________故事,通過講述九色鹿救調達,而調達為了________出賣了________,但最終調達________的故事,贊揚了九色鹿________,斥責了調達________,同時也讓我們明白了________。
25.
(6分)
一天,記孔雀邀請鶴作客。它們一起吃飯,并滔滔不絕地交談著。后來卻為究竟誰的天賦更高而爭論起來了。
孔雀說:“你看看我這五彩繽紛的羽毛,閃爍著多么艷麗的光彩。你看看我的尾巴!”孔雀開起屏來,將它們倆都遮住了。它說:“現在,你總該看到我的艷麗多姿了吧!要是你瞧瞧自己那灰白面單調的外衣,你就不得不承認,我遠遠地超過了你?!?/p>
鶴回答說:“我不想為我們的羽毛是否美麗而爭論。確實,你的羽毛是比我的漂亮多了。但是,這美麗的羽毛并不能使你高飛;你只能老挨著地面,那這美麗又有什么用處呢?盡管我的羽毛是灰色的,它卻能載著我高高飛翔,直至九天云霄。從那兒,我將心曠神怡地俯視大地,看著你在地面上如何趾高氣揚,神氣活現?!?/p>
(1)這是一則(
)
A
.
童話
B
.
寓言
C
.
神話
D
.
民間故事
(2)孔雀顯耀自己的依據是________,孔雀瞧不起鶴的依據是________。
(3)鶴對美與丑的理解是(
)
A
.
美麗的外表沒有什么用處。
B
.
僅有美麗的外表沒有什么用處。
C
.
丑陋的外表是有用處的。
參考答案
一、基礎題
(共23題;共118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二、閱讀題
(共2題;共29分)
24-1、
24-2、
24-3、
24-4、
24-5、
25-1、
篇4
青島市唐山路小學五年級二班
紀莉莉郵編:266041
九色鹿抬頭見了自己舍命相救的那個人,現在竟然帶著人馬來殺害自己,非常氣憤,他挺身走到國王馬前,唱起山歌,義正詞嚴地指問那個忘恩負義的人。(原文)
“當初我從河里救了你,今天為何忘恩負義?”
落水者蠻不講理地說:“誰讓你救我的?”
九色鹿說:“韓信不忘一飯恩,送給漂母一千金。宣子送飯給餓漢,餓漢舍身救宣子。你貪圖富貴來害我,想想是人不是人……。”
九色鹿唱得山河變色,問得人馬無言……(原文)
點評:
篇5
利,是人之所欲。人要生存,要解決衣食住行,就不能沒有對利的追求。人還要求不斷改善生存條件,過更好的生活。這都是人之常情。
但是,對利的追求,應該受到一定的制約,應當不失德義。
想必大家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叢林里有一只九色鹿,他的住址只有他的好朋友烏鴉知道。一天,他在河邊聽見救命聲,于是他奮不顧身跳下水救人。那人非常感動,答應九色鹿不說出他的住址,因為說出來九色鹿就有被人殺頭剝皮的危險。那天晚上,王后夢見了九色鹿,她要國王一定要捉住九色鹿。于是國王就貼出布告,懸賞巨金捉拿九色鹿。那個被九色鹿救起的人財迷心竅,說出了九色鹿的住址。國王捉住了九色鹿,他毫無懼色。他在國王面前跪下,說:“國王,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找到我的?!眹踔钢婷苋苏f:“是他?!蹦侨司褪俏迳咕绕鸬哪莻€人。九色鹿怨恨的說:“我救你的時候,你發誓不出賣我,現在你全忘了嗎?”國王激動的說:“九色鹿啊!你雖是四腳動物,卻有慈悲的心。而你眼前的人,卻是禽獸不如!”
由此可見,為了一己私利而置德義于不顧的人,是有失人格的人。這類人定會為人所不恥,遭人唾棄。孟子曾經說過:“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绷x是一切利益的基礎和根本。見利思義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古人云:利不若義,義不若意。
如若我們取了不義之利,心不安,捫之有愧,一不利也;人不服或法不容,或后患無窮,二不利也。宋陳普說:利出私情害萬端,義循天理樂而安。是非得失分霄壤,相去其初一發間。為了眼前一時的不義之利,古今中外多少英雄身敗名裂甚至惹來殺身之禍。
但是,為義而死,縱不千古留芳,也是心安理得,不失人格。那么,作為高中生,對利與義的關系,我們應有哪些認識呢?
首先,對待自己,我們應當見利思義,先義后利。一個人要生存發展,必須以一定的客觀條件作基礎。每個人都有滿足個人需要而追求正當利益的權利。但是,由于每個人都處在和他人、社會的關系之中,個人生存發展需要的相應利益存在于一定社會的總體需求之中,因此,要滿足個人需求,就必須首先和他人一道,改造自然界中的自在之物,使之變成為我之物;否則,個人需要就無法滿足。這就是說,要實現和滿足個人利益,必須以對他人和社會履行義務為前提,即先義后利。
其次,在對待對待他人是,我們要倡義導利,為義舍利。愛因斯坦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比绾螌Υ死?,是義利定位的重要方面。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再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滿足程度及實現途徑卻是不一致的,有時甚至是沖突的。因此,在對待他人利益上的定位應是倡義導利,為義舍利。超級秘書網
篇6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盵1]要實現閱讀的個性化,教師應想方設法從文本內部尋找突破口,不斷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自主學習。孫紹振教授指出,所謂文本的閱讀分析就是要把原本統一的對象加以剖析,不應該從統一性出發,而應該從差異性或者矛盾性出發[2]。只有把文本當中的差異、錯位、對立等揭示出來,進入形象深層的、內在的矛盾中,才能收獲不一般的閱讀效果??v覽語文教材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文章在遣詞造句、表情達意、謀篇布局上處于一種矛盾對立的狀態,為的是達到更深層次的和諧統一和境界提升。教學時,我們應努力引導學生,讓他們發現和把握文本中的矛盾之處,引領學生在文本的字里行間多走幾個來回,破解語言表達的密碼,深入領會文本主旨,從而打開閱讀教學的智慧之門。
一、 利用內容矛盾提升感悟空間
文似看山不喜平,優秀的文本在情節的鋪陳、語言的表述上總是跌宕起伏、出人意料,矛盾往往便隱含其中。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這篇課文,從題目看就引人入勝、耐人尋味。作者為什么要抱母親?抱母親是怎樣的感覺?一連串的疑問必然會激發學生的閱讀期待。細心閱讀文本,就會發現這樣一處矛盾:母親明明很輕,只有八十多斤,可為什么作者眼中的母親卻有一百多斤呢?這是讓人費解的。教學時,一位教師抓住這處矛盾這樣組織教學:
師:作者第一次抱母親,沒想到的是什么?
生:他沒想到母親這么輕。一生中最重的時候只有89斤。
師:而他以為母親有多重?
生:100多斤。
教師板書:
本來以為 100多斤
實際只有 80多斤
沒想到
師:是啊,生活中會有許許多多的沒想到。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也會有許許多多的沒想到。認真讀讀課文,你能用“沒想到”來說說你的感受嗎?
讀后交流:
生1:作者和他媽媽生活了幾十年,在醫院里第一次抱母親差點兒摔倒,沒想到媽媽的體重這么輕,真感到愧疚??!我也不知道我媽媽的體重,也很愧疚。(眾笑)
生2:我沒有想到作者的母親只有80多斤,卻承受著生活中各種各樣的重擔,這樣的母親太偉大,太了不起了。
……
師:從“80多斤”和“100多斤”之間,我們發現了矛盾,發現了作者親眼看到的與他想象中的差距。正因為這差距才讓我們有了這么多的“沒想到”,才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平凡母親的偉大與驕傲。
教師抓住文本內容中的矛盾,引出作者的“沒想到”,由此感嘆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沒想到”,文本閱讀中也會有許許多多的“沒想到”,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上了文本細讀的語文學習之路。在學生的一個個“沒想到”中,我們看到母親的形象逐漸明晰,母親的偉大實實在在而不再那么縹緲,母親的辛勞和堅韌讓我們肅然起敬。
二、 制造話題矛盾激活學生思維
文本閱讀,貴在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币蓮暮蝸??來自于文本內容的困惑,來自于文本的內在矛盾,當然也來自于教師教學中富于創造性的誘導和點撥。在閱讀教學中,問題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不能發現問題,閱讀就無法深入。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設置障礙、制造矛盾,讓疑問在學生的頭腦中呈現,讓他們在思維困惑中尋找突破、拓寬思路,追求閱讀的最佳境界。
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九色鹿》故事生動有趣,人物性格鮮明。一位教師抓住九色鹿的“美”與調達的“丑”展開教學,指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
通過閱讀分析,學生總結歸納九色鹿的美在于:外表、勇敢、善良。
師:大家找到了三處。不錯,九色鹿的美表現在它的外表、勇敢和善良。我們再來讀讀這一段話。(出示:九色鹿非常氣憤,……難道不怕天下人笑話嗎?)
師: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九色鹿無所畏懼、九色鹿不甘示弱等。)
教師沒有說話,在大屏幕上重新出示了這樣一段話:你這個混賬國王,簡直瞎了你的狗眼,你怎么能與調達這樣的人同流合污來殺害忠良呢?你討好王妃,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顧別人的死活,你這樣的人配做國王嗎?
師:如果說要痛斥國王的話還不如用這段話,你看這段話多有力量,說出來多解氣呀!
生:這樣說不行,這樣說會激怒國王,九色鹿性命將不保。
生:我覺得九色鹿是不可能說出這樣的話的,因為九色鹿很高貴,一個高尚的人不可能這樣說話。
師:是啊,九色鹿是佛的化身,以慈悲為懷、關愛蒼生,它的美不僅在外表,更在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學生總結:九色鹿的“美”還表現在:高貴、機智、禮貌、有修養……
教師人為地制造出矛盾,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對九色鹿產生更深刻的認識。學生通過對比、分析,發現九色鹿雖然非常氣憤,但講話有理有節,很有禮貌。其中用了兩個“您”稱呼國王,并且充分地相信國王絕不會輕易地同調達這種靈魂骯臟的小人一起來殘害無辜,表達了對國王的信任及期望。更重要的是,通過兩種表達的對比,學生還在兩種不同的話語所激起的矛盾沖突中發現了最根本的問題:九色鹿是高尚的、善良的,她的身上有許多優秀的品質。在兩種不同的表達中,學生更準確深入地體會到了九色鹿的美麗善良、無私無畏。
三、 借助結構矛盾釋放言語訴求
優秀的文學作品在文本結構上總會注意到詳寫和略寫、實寫和虛寫,在這一張一弛、一虛一實之間,文本的結構性矛盾表露無遺。只不過學生不容易發現這其中的奧秘,在閱讀時往往會一帶而過。其實作者正是通過虛寫與實寫追求文字的張力,在寫什么與不寫什么之間體現出取舍的智慧和精妙的構思。
蘇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去年的樹》這篇文章,開頭是這樣的:“一棵樹和一只鳥兒是好朋友。鳥兒站在樹枝上,天天給樹唱歌。樹呢,天天聽鳥兒唱”。故事的開頭只是簡短的一句話,“天天”也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個詞,但是連著用兩個“天天”卻表現出了一種特別的氛圍,不仔細捕捉很難體會到那種隱含的情趣和味道。王崧舟老師是這樣教學的,他首先提出:“鳥兒給樹唱歌,可能會在什么時候?”這個問題非常巧妙地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聯想出一個個動人的畫面:“可能會在春天,可能會在秋天?!薄翱赡苁窃跇涔聠蔚臅r候?!薄趵蠋焼枺骸澳闶窃趺粗赖模俊边@樣,自然而然地就把學生的注意力聚焦到“天天”這個詞上。接著,王老師又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一種情境,這“天天”在你的腦海里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呢?
師:當月亮掛上樹梢的時候――(生讀)
師:當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時候――(生讀)
師:走過春天,走過夏天――(生讀)
一幅幅美好的畫面在學生腦中一層一層地疊加,一遍遍的誦讀點燃學生一絲一絲的感動,一縷一縷的情感在學生心中一點一點地聚積。大家真切地感受到這真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這篇童話里,鳥兒與樹的情感生長點就在于“天天”,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教師并不急于告訴學生文本中透露出的這個重要的信息,而用一種歸納法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在自由的想象中,“天天”這個詞逐漸清晰起來。教師通過一幅幅畫面把學生帶入情境,在復沓回環的朗讀中,鳥兒與樹一個動情地唱一個忠實地聽的動人場景在學生的腦海中慢慢浮現。晴陰的更替、季節的變換、時光的流逝都不能改變這動人的場景。在豐富的想象中,文本的語言變得豐滿而生動了,文字背后的場景復活了,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四、 催生解讀矛盾培育探究意識
黃厚江老師在《你也可以這樣教閱讀》中說:“不是用閱讀的結論教閱讀,不是用閱讀知識教閱讀,不是用閱讀技巧教閱讀,不是依靠做練習教閱讀?!薄爸匾暯虒W過程的教學價值,讓學生在閱讀中形成閱讀體驗,在閱讀中掌握閱讀方法,在閱讀中形成閱讀體驗,在閱讀中培養閱讀能力。”[3]說到底閱讀是一種主體性極強的行為,教師要淡化教的意識,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成長?,F代閱讀理論指出閱讀有五個層次,分別是:解釋、闡釋、品評、批判和誤讀。真正的閱讀就是要打破慣常的閱讀習慣,教師要讓學生不單單知道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更要深入文字肌理讀出文本的矛盾之處,讀出自己的疑問和困惑,以探求文本的秘妙所在。
一位教師教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生命的藥方》,按常規學生的質疑可能有:其一明明知道有危險,艾迪為什么還要和德諾在一起?其二艾迪心里清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為什么卻依舊執著地堅持為德諾尋醫問藥?……由此可以輕而易舉地感受到友誼的純真以及艾迪的奉獻精神。但是執教者感到,最大的疑問還不在于此,這樣的文章絕不是一個簡單的關于“友誼”的故事,而是教讀者區分真朋友、假朋友。因此,不能讓學生的目光只是聚焦在艾迪一個人身上,去發現他的善良、友好,以及對友誼的忠誠等等。執教者啟發學生把目光投向德諾,這個承受病魔的人,關注他的一言一行有什么不同尋常的地方。學生潛心會文,仔細研讀,用自己的思考提出了這樣的一些問題:第一,德諾心里清楚,這些用五顏六色的花草熬出來的藥不可能治好他的病,可他為什么還要喝呢?第二,德諾心里清楚,他們到不了新奧爾良,世上也不存在能治愈艾滋病的藥。他為什么愿意和艾迪踏上漫長艱辛的尋醫之路呢?第三,一般的病人,特別是那些得了絕癥的病人,最怕聽到“死”字了,為什么德諾還答應艾迪一起玩裝死的游戲呢?……帶著諸多的疑惑和不解細讀文本,學生體會到的不僅僅是艾迪愛的給予和純真友情,更體會到了許多超越生死的人生真諦,體會到了這兩個孩子對生命的最美好的渴望和最單純的追求,以及樂觀對待生命的真摯情懷。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篇7
想象―讓文本形象比圖畫更鮮活
案例: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師: 大家讀讀詩的后兩句,看看插圖,能說說這滿湖的荷花是怎樣的嗎?
生: 這滿湖的荷葉碧綠碧綠,都連到天了,荷花在朝陽的映照下也特別紅。
師: 再讀讀這一句詩,看看插圖,你覺得它畫得好嗎?如果你來畫,會怎么畫呢?
生: 插圖上的荷葉稀稀落落的,我覺得它畫得太少了,我要把荷葉畫得挨挨擠擠的,好像一個個親密的小伙伴,有的葉子甚至重疊在了一起,顯得特別綠。
師: 荷葉把湖面都鋪滿了呀!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
生: 我畫的荷花上還掛著露珠,在朝陽的映照下還閃著光芒,顯得更紅、更美了!
生: 朝陽下,她們像一個個紅臉蛋的小姑娘,多好看呀!
師: 你們“畫”的荷花不但別樣的紅,還別樣的可愛,你們這些小畫家把這一湖的荷花都畫活了。
上述案例中,教者先讓學生讀詩句,看插圖,說詩意。插圖雖然幫助學生理解了詩句的意思,但也禁錮了學生感受美的觸角,把詩句的意境之美停留在平面的畫上。此時,教者話鋒一轉,引導學生用“想象”這支神筆來描繪心中的“畫面”,學生們調動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給這滿湖的荷花賦予了童真、童心―荷葉成了挨挨擠擠的伙伴,荷花成了紅臉蛋的小姑娘,孩子們的眼睛中、話語中、朗讀中都自然流露出對荷花的喜愛之情。在想象的過程中,孩子們與文本產生了共鳴,使文本在孩子的內心成為鮮活的形象,從而感悟到古詩凝練的語言中豐富的蘊含,享受了審美樂趣。
體驗―讓文本形象和親歷同真切
案例: 《九色鹿》
師: 九色鹿救調達時是怎么做的?
生: 九色鹿立即縱身跳進河中,將落水人救上岸來。
師: 到風平浪靜的小河中去救落水的人,我也敢,九色鹿也沒什么了不起。
生: 不是的,課文中說只見一個人在洶涌的波濤中奮力掙扎。
師: 當時河面上的情景會是怎樣的呢?
生: 河面上的浪頭翻騰著,一會兒把落水的人高高托起,一會兒又把人吞沒了。
生: 河中的水流得真急,剎那間已把人沖出老遠,沒人救可就要被浪頭沖走了。
生: 那個落水的人拼命地用手劃著,可水太急,浪濤太大,剛喊完兩聲“救命”就迅速往下沉。
……
師: 誰來當勇敢的九色鹿?
師: 面對剛剛從水中救起調達的九色鹿,我們不如來個“現場采訪”。
生: 九色鹿,你看見浪頭這么高,不害怕嗎?
九色鹿(學生): 當時,我只知道當時的情況非常緊急,根本就沒想到自己的危險。
生: 救了調達,你希望他怎么報答你?
九色鹿(學生): 別人有難,出手相救是應該的,怎么能要回報呢?
生: 九色鹿,你太了不起了!
……
所謂體驗,應當是指主體通過親歷獲得相應的情感和認識,但閱讀教學中,很多文本所描寫的內容學生都從來沒有、或不可能親身經歷,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方法,再現文本的情景,讓學生用心去經歷。上例中九色鹿勇救調達的場面學生都沒有親身經歷過。教學時,教者通過“九色鹿沒什么了不起”這么一激,學生立即抓住課文中場面描寫的有關語句“只見一個人在洶涌的波濤中奮力掙扎”,然后引導學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相似或相關的生活經驗,用語言描述出課文內容所展現的情景,營造了九色鹿救調達時緊張、危險的氛圍,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然后通過現場采訪,使學生對九色鹿的所想、所做獲得真切的體驗。在這個互動的交際場景中,九色鹿勇敢、善良的形象在學生心中那么真切被激活了,對九色鹿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比較―讓文本形象經品味更傳神
案例: 《只揀兒童多處行》
(學生對“女孩子、男孩子,戴著紅領巾的、把外衣脫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東一堆,西一堆,嘰嘰呱呱地,也不知說些什么,笑些什么,個個鼻尖上閃著汗珠,小小的身軀上噴發著太陽的香氣息?!敝小皣姲l著太陽的香氣息”產生了疑問。)
生: 課文用了“噴發”,氣息一般不是都用“散發”嗎?
師: 請同學們把“噴發”與“散發”放進去,讀一讀,品一品。
生:“噴發”用得很特別,讓人感覺到太陽的香氣息從孩子們的身軀內一下子噴了出來,非常強烈,所以用“噴發”好。
生: 孩子們東一堆,西一堆地說、笑,還是“散發”更有意境。
師: 是呀,“散發”也有道理。
生: 正因為此時孩子們說、笑非?;顫?,用了“噴發”,更讓我們感覺到這些孩子是那么富有活力,這種太陽香氣息般的活力已不可阻擋地“噴發”出來了。
生: 更何況作者一開始看到的孩子就是像“從大魔術匣子里飛涌而出的小天使”,用“噴發”不更證實這些孩子猶如天使般活潑可愛嗎?
生:“小小的身軀噴發著太陽的香氣息”,讓我仿佛看到孩子們微紅的臉龐,燦爛的笑容,健康的身體……真是活力四射呀!
葉圣陶說過:“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翻字典是不夠的。得到真實的經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的了解能力。”對“噴發”一詞的賞析,學生從“噴發”、“散發”比較開始,教師再引導學生聯系上文,暢談自己的感受體會。這一詞眼的品味,實是以“情”為路挖掘了文本中隱藏的作者對兒童喜愛有加的情感信息,探究了兒童健康、活潑的形象,喚起了學生與作者情感的共鳴。學生在讀議中自我感受了文本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內涵,感悟了漢語言耐人尋味的靈動與傳神,享受了文本形象的美。
驚異―讓文本形象比預設更感動
案例: 《生命橋》
師: 獵人們本來是準備活捉這群羚羊的,為什么到最后都不由自主地放下獵槍呢?同學們自己讀讀這個故事,看看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
生: 老羚羊故意跳得低一點,讓年輕羚羊在自己身上蹬一下,得以落在對面的懸崖邊,可自己卻墜入山澗,真是太讓人感動了。
師: (邊用陶瓷的羚羊演示跳躍過程,邊深情地朗誦)老羚羊的身子剛好出現在年輕羚羊的蹄下……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斷翅的鳥,筆直地墜入了山澗。
(教者拿在手中的陶瓷羚羊筆直地墜落到花崗巖的地上,隨著一聲清脆的“啪”,羚羊摔得“粉身碎骨”……)
生: 一隊隊羚羊凌空滕起,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躍。頓時,山澗上空劃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在這樣危急的時刻,羚羊還能如此有秩序,太了不起了,真是讓人感動。
師: 讓我們來感受一下這壯觀的一幕!
(播放一隊隊羚羊跳躍的多媒體畫面,并配有震撼人心的音樂。)
……
這一切帶給孩子們強烈的震撼,教室內鴉雀無聲。面對全班學生驚異的神情,教者對“獵人們為什么放下了手中的槍”這個問題一句也沒有回答,而是讓時間在這種凝重的氛圍中靜靜地流過,任這種情緒在學生心中靜靜地漫過。然后,請學生寫下此時最想對羚羊說的話。
生: 老羚羊,你們把所有生的希望給了年輕羚羊,而把死亡留給了自己……
生: 危難之時,你們想到的是年輕羚羊,想到的是整個羚羊群的存亡,你們用自己的身軀譜寫了一首生命的壯歌!
生: 在你們心中,裝著的是一個集體,我們人類都自嘆不如!獵人們,快放下手中的槍吧!
……
蘇霍姆林斯基說:“你想讓孩子們更好地思維,就要善于讓孩子們感到驚異。驚異是一種原動力,她能激發最懶惰、最消極的人去積極思維……”
篇8
[關鍵詞] 民間藝術 動畫 影響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14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積淀了渾厚的民族文化素養和民族文化財富。同時也在這種積淀的過程中細分出各種形態的藝術形式。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在長期的歷史演變和民族文化交融中創造了千姿百態的民間藝術。勤勞和智慧的中國人也在不斷的滿足物質文化需求的過程中在原有的民間藝術的基礎之上不斷的創造新的藝術形式,不斷豐富中國文化藝術的寶庫。民間藝術作為滿足自身生活和審美需求的藝術形態,凝結了民間的人文形態和民族的歷史的文化審美追求,表達了基本物質需求下的精神審美價值取向。而這種長期生活形態下的創造性的審美藝術又無形中推動了其它諸類藝術形式的發展,影響了其它藝術的審美意象和表達形式。
動畫是用靜態圖畫的形式以特殊的方式表現動態電影藝術形象的一種美術影片,其將人工繪制的許多張有連貫動作的美術形式的畫面一次性拍攝下來,在連續放映時借助于人的視覺生理原理(視覺暫留),在銀幕上產生活動的影像。這種影片可以展示形體的任意變化,動物、景物、器物的擬人化的活動形式,充分發揮了真人所難以表達的夸張和幻想。從這一點而言民間美術與動畫有著某種相同的共性。而不同之處在于民間藝術在某些方面所呈現的形態恰恰以獨特的、靜態的、民俗化的造型語言展現其獨有的文化內涵,動畫則將這種靜態的造型語言進行動態化表現。
動畫藝術作為一個新型的藝術表現形態,受到傳統藝術、尤其是民間藝術的深刻影響。民間美術既是藝術之源,又是藝術之流①。民間藝術給予動畫藝術創作的直接美學形態拓展和藝術表現借鑒。動畫是影視藝術在廣度上的延展,而影視藝術作為第七藝術的表現力又使得動畫得以完美的采納和運用。正是因為“畫”是動畫創作的基本特征之一,那么動畫在“畫”的藝術表現和藝術創造上就更要融合民間藝術的養分以達到自我的發展。我國早期的動畫創作過程中大量借鑒民族民間藝術形式,也正是因為對民間藝術的借鑒,才使得中國早期動畫片在國際上頻獲大獎。那么,早期的動畫片是如何將民間藝術的運用于動畫創作的呢?下面我們將做具體的分析。
動畫人物造型設計上的民間藝術借鑒
動畫是以造型的方式來表現故事的,而造型的方式又有很多種,三維動畫的造型方式是通過計算機軟件模擬真實的動物或人物的方式。而二維動畫則不單單是以所謂單線平涂的方式來表現的。傳統的動畫造型手段很多,在我們早期的動畫前輩對民族動畫的探索過程中,留下了寶貴的動畫創作的類型題材。而這些類型都是在汲取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的各類藝術形式為根基的再創作依據。諸如《驕傲的將軍》在創作伊始就大量搜集民族民間素材,到山東、河北等地搜集了古代的繪畫、雕塑和建筑等各類藝術形式。人物的造型設計采用了中國京劇藝術的造型手段,通過此種造型手段,在表現出將軍的豪邁的同時也表現出將軍的傲慢。京劇中的服飾精美細膩甚于繁瑣,然而動畫在造型過程中則更多借鑒其美的外在的形式而拋卻其繁縟的裝飾,通過中國畫線描的形式表現其簡約而靈動的造型特征。
再如《大鬧天宮》,影片中的孫悟空借鑒京劇臉譜、民間版畫、年畫等傳統藝術進行動畫化的再創造,塑造了這個頭戴軟帽、仙桃臉譜、虎皮系腰、細胳膊長腿的孫悟空動畫造型形象,成為既具有猴的機靈活潑,又具有喜怒哀樂的人的思想感情,和諧地整合了人猴的共有特征。
動畫《九色鹿》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敦煌莫高窟壁畫藝術形式,故事本身也是按照《鹿王本生》而改編的。這種源于民間藝術形式的作品,顯然深受其繪畫形式的影響,是民間藝術在動畫中應用的直接表現。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大量的保留了敦煌壁畫的原有形式和風格,層次分明,構圖嚴謹。作者構思的九色鹿造型更是嚴格按照壁畫的形態,用線細膩嚴謹,肯定又果敢,同時又將傳統中國畫線面的方式融入其中,幾乎在不改變原有壁畫形式的造型的基礎上使九色鹿更加靈動而富有神韻。造型上的動作設計也極富東方式的內斂和沉穩。故事中落水者的猙獰的臉部設計,以及其帶國王抓九色鹿的過程中受到懲罰前的表情和敦煌壁畫中的妖魔鬼怪的對照,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九色鹿善良和勇敢的品質。片中大量的借鑒了敦煌壁畫中的飛天的造型特征,皇后的設計就具有典型特點,其人物設計不乏壁畫中飛天古樸、稚拙、大氣而又富于輕盈的造型美。身體的翻轉,扭曲和伸展以及衣袖的擺動和走勢都儼然將壁畫中的造型活化,這種轉換是對民間敦煌藝術的真實表達。
民間藝術在動畫場景的最完美的表達
動畫的風格特征源于動畫的場景特征和色彩表達。場景的構成要素包含具體的造型、色彩以及光影的設定。它所展現的是角色的生存環境,包括具體的場所、道具陳設、以及自然、社會、歷史環境。而這些設計對于時空關系的表達,對于氣氛的營造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動畫中對于場景的設計有自我獨到的表達方式。在場景設計中融合了對中國傳統裝飾圖案的運用,對傳統建筑風格的吸收,富于濃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韻味,將民間藝術的運用與整合展現的淋漓盡致。民族的文化習俗是民族文化的內核及文化的根,而民族文化對藝術的形態又產生不可小覷的影響力。無論是傳統的繪畫形式還是現當代的新媒介藝術,都需要或多或少的民間文化的養料作為其藝術創作和藝術存在的根基。
動畫片《南郭先生》大量的場景采用了民族民間藝術的成分。片中融合了先秦的建筑藝術的特點――中軸布置、左右對稱格局。在這個場景設計中,墻上設置了象征權力的龍紋雕塑并置于正中間的位置,又具有各種裝飾圖案的云紋花邊造型,墻城上放置的鼎亦是一種權力的符號,城下的貔貅和戍士更加表現出威嚴與氣勢。戰國時期的生活起居不同于現在,因此單從這一設計我們就可知道故事本身所表現的大致年代,加上場景中的裝飾圖案的設計,結合了類似漢瓦當紋樣的造型式樣,極其古樸典雅而又符合歷史特點,這是對民間藝術運用的精華典范。
《阿凡提》中的場景的設計,則融合了其它民族民間的造型特點。無論是片子中的場景設計還是道具風格,處處都彰顯著維族的風格。建筑物的外觀,尖頂的拱門,各種少數民族的器皿,以及器皿中裝飾的紋理及花紋都是民間民族藝術的最好體現。各式的服飾風格、各種的頭戴圍巾等無不反映出這一特色。因為不同民族自身的一些生活飲食習慣,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不同民族的文化藝術特質。
中國第一部有色彩色動畫片《哪叱鬧海》就充分的借鑒了山東民間年畫的藝術手法,濃郁的民間裝飾藝術,渾厚的民族文化建筑,通過精細的造型設計及傳統中國內在文化特質的色彩效果,使其充分的表現出民間文化獨有的感召力。
民間藝術對動畫這種藝術形式的影響是深遠的,正是因為中國的早期動畫人對于民間藝術的借鑒和民族風格的探索,才使得這些動畫作品具有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品格,是中國早期動畫在國際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后來及至近來動畫品質下降的原因,莫過于西方文化侵蝕了國人的民族化的思考和歷史文化的傳承精神,而這恰恰就是我們值得警惕和需要冷靜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⒈ 孫建君 《中國民間美術教程》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3頁
2. 喬托?卡努杜 《第七藝術宣言》1911
篇9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將“理解”和“運用”作為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將學生在“理解”之后的“學以致用”視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標準,從而真正為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奠基。本文提出要關注動態資源,在關注差異中歷練語言表達;開掘開放話題,在聯想拓展中歷練語言表達;引入特色資源,在整合生活中歷練語言表達,從而促進學生語用訓練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
關注資源 開掘話題 特色資源 表達能力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能力。因此,我們應該將“理解”和“運用”作為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將學生在“理解”之后的“學以致用”視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標準,從而真正為促進學生認知能力奠基。
一、關注動態資源,在關注差異中歷練語言表達
學生的認知經驗是有限的,在課堂教學中難免會出現理解的偏頗,其實,這些理解的差異,認知的缺失不正是語文課堂上難能可貴的教學資源嗎?實際閱讀教學中,教師能夠抓住這樣的有利資源,引導學生感悟理解。
如教學《一路花香》這篇時,在課堂行將結束之時,教師引導學生概述這則寓言講了哪兩個人物,學生們脫口而出的是“挑水工和一只壞水罐”“挑水工和一只破水罐”,這樣的回答顯然有背文本中的稱呼“有裂縫的水罐”。此時,教師并沒有當即糾正學生的說法,而是巧妙了運用了這一生成性言語訓練資源進行了深入引導:“有誰知道,故事里是怎么形容這只水罐的?”學生立刻反映過來“有裂縫的水罐”,教師一邊指著這只水罐身上的裂縫,一邊問道:“現在,我就稱它是一只破水罐、壞水罐,你們同意嗎?誰能給出合理的解釋?”立刻引來反駁之聲:“我不是破水罐,別看我身上有裂縫,只能為運半罐水,但是漏出了水,培育了路邊美麗的花兒,從這點上來看,我是完美的,不是破的?!?/p>
學生精彩的回答,是對文本深入理解的最好詮釋,教師及時、準確的洞察力,給學生創設了輕松廣泛的表達空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借助文本故事進行言語表達,感悟文本表達的內在意蘊和寓言故事傳達的深刻道理,從而有效將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轉化成言語表達的運用,豐富了學生語言表達生命的積累和成長。
二、開掘開放話題,在聯想拓展中歷練語言表達
開放性話題賦予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是啟發學生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和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變通性、創造性的主渠道。那就需要教師結合文本內容與學生的閱讀需求,創設恰到好處的開放式話題,為學生有效提供與文本近距離對話的平臺。學生穿梭在_放性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大膽想象、深入探索、積極表達,對開放話題敞開心扉的討論和辯論,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提升了自身的思辨能力,從而使課堂教學在封閉的環境里,獲得開放的空間 。
如教學《田園詩情》一文最后一句“這就是真正的荷蘭”時,教師基于學生對荷蘭詩一般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拋磚引玉“你認為真正的荷蘭是什么樣的?”學生的思緒瞬間放飛到遙遠的荷蘭,“瀟灑自由、郁郁蔥蔥、悠然自得……”“下面就讓我們近距離的享受這片詩情畫意的世界,你是一匹駿馬,是擠奶人,或許是一只狗,你們的生活是什么樣的?將你所想所感寫下來?!睂W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都對荷蘭充滿了向往,有學生激情澎湃地說:“我是早原上的小牛犢,在萬里無云的日子,我會在草原上追逐嬉戲,累了就躺在柔軟的草地睡一覺,餓了就旁若無人的飽餐一頓,有時在山坡上來回的奔跑做健身,有時也會悄悄地爬上山頂看夕陽,生活是如此的舒適、充實?!苯處熇弥髟掝}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
以上案例中教師借助主話題的引導,為學生鏈接了文本意境,創設了情感流露的通道,在學生的拓展想象、語言表達、練筆訓練中,無限接近了文本的表達意趣,從而走進了作者的內心深處,形成與文本語境的交融和共鳴。
三、引入特色資源,在整合生活中歷練語言表達
社會在發展,漢語言也不斷推存出新、日漸豐富,導致一些經典教材與日常生活漸行漸遠。教材課文中已有的語言表達形式和內容已然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更阻礙了學生深入文本的體會和感悟。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通過文本學習語言的基礎上,不斷吸取生活中的語言元素,從而在文本內容與生活資源融匯貫通中,拉近文本與學生心靈的距離,激活學生閱讀學習的活力和興趣。
如教學《九色鹿》第一小節中對九色鹿的外貌描寫時,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后,問道:“九色鹿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學生紛紛表示 “漂亮極了”“美麗無比”“非常驚艷”,“誰能用當下語言贊美一下九色鹿?”教師話音剛落,課堂就沸騰了。前面的學生搶先說道:“顏值超高!”后面一位向沉默寡言的學生也坐不住了:“九色鹿的顏值簡單美到爆表!”學生在一片笑聲中對這只神圣的動物深入的了解和感知,學習的熱情再次地激活,閱讀的興趣再次點燃,為接下來的文本理解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篇10
【關鍵詞】閱讀教學 問題 探究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筆者認為努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不失為有效的途徑?!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閱讀救學中,引導學生改變純“接受性”學習,倡導探究性的學習、啟發學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讀文本。
一、問題帶動探究,誘導合作交流
閱讀過程中的學生主動探究雖然強調充分發揮學生個人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獨立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獨立嘗試解決問題,但受知識經驗的影響,遇到困難是難免的,這時教師的啟發性引導和學生群體間的討論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教學《誠實與信任》一課時,學生針對文中“我”的做法提出了疑問,認為“我”把責任全部歸于自己,是不是太傻了?我讓學生再次讀課文,合作探究這一話題。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很快有了答案,學生紛紛發言:課文中的“我”不傻,從“我”的做法中感受到“我”是一個誠實、嚴于責己,勇于承擔責任的人;“我”贏得了小紅車主人的信任,誠實與信任比金錢更重要…… 二、聯系生活經驗,探究詩歌意境
詩歌語言跳躍性大,一句詩就是一個或幾個意境,學生不易理解。語文就是生活,詩歌更是生活的濃縮。教學《秋天》時我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探究詩歌意境。
揭示課題后,讓學生自由交流所見到的秋天的景色,然后自讀課文。在學生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課件播放秋天風景圖,讓學生根據詩句結合風景圖以及生活實際互相說說詩歌所描繪的景象,接著指名說。學生的發言異彩紛呈,“秋天,田野里一片金黃,一陣秋風吹來,稻子隨風起伏,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在草地上打滾,不就是‘秋風在田野里打滾’描繪的景象嗎?”“‘秋風在小路上奔跑’描繪的是樹葉落到了地上,被秋風一吹就朝前跑去的景象?!睂Α扒镲L抓一把桂子的香氣,把夏天的腳印兒輕輕涂掉……”一句的理解,學生更是各有各的說法:“秋天花和果實的香氣把夏天的臭氣蓋住了?!薄扒锾斐墒斓墓麑嵦娲讼奶斓木G葉……”在學生能基本理解每句詩的基礎上,我問:“知道秋風到過哪些地方嗎?她所到之處都留下了哪些足跡?”學生回答:“秋風來到田野,稻子像黃金鋪滿地,高粱、玉米紅光滿面;秋風來到小路上,都張開了笑臉;秋風飄到果園里,蘋果紅了,葡萄紫了……”
三、深層質疑探究,培養求異思維
《語文裸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鼓勵學生發表獨立的見解”,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發展語文能力的需要,更是進行“超文本”閱讀的需要。要鼓勵學生敢于對文本說“不”,實現他們從“文本閱讀”到“超文本閱讀”的飛躍,就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層質疑,培養求異思維。一位教師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研讀課文時,一名學生出人意料地提出:“我往有水的瓶子里裝過石子,石子被水淹沒了,水并沒有升高。課文里的烏鴉真的能喝到水嗎?”教師僅僅抓住這個疑點組織學生實驗、觀察,引導學生向文本質疑。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只有當瓶子里有大半瓶水的時候烏鴉才能喝到水的結論。怎樣描寫瓶子和水才能使課文表述更準確呢?學生開始修改文本。有的寫道:烏鴉看到一個有半瓶水的瓶子,可是瓶口又細又長,烏鴉喝不到水。有的寫道:烏鴉看到一個小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口太小了,烏鴉的嘴進不去,喝不到水。學生從瓶子的形狀上做文章,將裝水的瓶子描寫得形狀各異。這里學生對文本的質疑是高層次的質疑。當學生對文章的學習已進入到深層次探索階段時,教師適時啟發,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質疑,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師,引導他們對質疑的問題進行探究,就必然會源于文本而高于文本,憑借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將培養求新、求異思維落到實處。
四、設計開放問題,給足探究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