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范文

時間:2023-04-12 13:02: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祭十二郎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蘇軾: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觀止》: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

背景:

韓愈三歲喪父母,由兄嫂撫養成人,他和十二郎雖為叔侄,實際如同兄弟,從小生活在一起,歷經患難,感情特別深厚。但成年以后,韓愈四處漂泊,與十二郎很少見面。正當韓愈官運好轉,有可能與十二郎相聚的時候,突然傳來十二郎的噩耗。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絕,也勾起他的辛酸回憶。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涼,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撫養,從前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種種情景都一齊涌上心頭;自己的衰病,子孫輩的幼小,這是眼前必須正視的現實。所有這一切,匯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痛萬端,百思縈集,情不能已,因而寫成此文。

正音:

聞汝喪sàng 銜xián哀 撫fǔ汝

省xǐng墳墓 不省所怙hù 妻孥nú

遽jù去 輟chuò汝 萬乘shèng 嗣sì

幾jī何 幾jǐ時 潁yǐng水 尚饗xiǎng

字詞:

幸 皆不幸早世 幸運

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 希望

省 不省所怙 知道

汝來省吾 探望

其 請歸取其孥 代詞,他的

其能久存乎 副詞,表反問,難道

其信然邪,其夢邪 連詞,表選擇

曷其有極 副詞,表反問

吾其無意于人世矣 副詞,表揣測,大概

死而有知,其何離 副詞,表揣測,大概

雖 以為雖暫離別 連詞,表轉折,雖然

雖萬乘之公相 連詞,表假設,即使

始 吾年十九,始來京城 副詞,剛,初次

汝之子始十歲 副詞,才

重點難點句子:

1、遇汝從嫂喪來葬:遇見你護送嫂子的靈柩來安葬。

2、汝從于東,東亦客也:你跟我在東邊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

3、其能久存乎:難道能長活在世上嗎

4、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是確實的呢?還是在做夢呢?還是這傳來的消息不可靠呢?

5、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絕了后呢

6、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乎:你(那么)純正明智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澤呢

7、少者強者而夭歿,長者衰者而全存乎:(難道)年輕強壯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卻應活在世上嗎

8、其信然也:大概是真實的了

9、所謂天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所說的蒼天確實難以推測,而神意實在難以知道了

10、蒼蒼者欲化而為白矣,動搖者欲脫而落矣:花白的頭發全要變白了,松動的牙齒,也像要脫落了

11、吾實為之,其又何尤:這都是我造成的,又能抱怨誰呢

文章結構:

叔侄深情:兩世一身,形單影只

三別三會

抱憾終身

噩耗傳來:信然邪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汝之純明而不克蒙其澤

其夢邪 東野之書

耿蘭之報

信然矣 天難測 神難明

理不可推 壽不可知

己 身 未老先衰

將從汝而死

冀孩提成立

死 因 軟腳病

祭奠亡靈:吊慰家屬

改葬

篇2

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各級政府遵循流浪兒童權益保護優先原則,將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和健康成長作為首要任務。從流浪兒童救助保護政策發展的趨勢而言,都廣泛借鑒和吸納了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和倫理原則,從而體現出社會工作及社會倫理在流浪兒童救助領域在展現出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

一、社會工作倫理的基本概念

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觀是社會工作者長期奉行和遵守的一套指導其實踐的原則和理念;社會工作倫理主要是社會工作價值觀在實踐層面的一種體現和實踐,它是一種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引導社會工作者在實踐過程中明確自己的行動范圍和行動目標。社會工作倫理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分化、整合與沉淀已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內容體系,主要涉及社會工作者對服務對象、機構、同事、專業、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二、社會工作倫理視角下的流浪兒童救助存在的問題

從理論上而言,社會工作的專業實踐價值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接納、個別化等原則。而基于各種因素的制約,社會工作在實踐中經常出現隱私保密與信息公開矛盾,個人利益與社會責任沖突等倫理沖突。這些問題同樣在流浪兒童救助工作中得以體現。雖然政府及社會各界對于流浪兒童救助的日益重視以及所采取的行動日漸成效,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還廣泛存在著“治標不治本”問題,究其根本,這些問題都源于救助實踐中的價值倫理沖突[3]。

(一)強制性收容遣送制度尚未完全向服務型救助管理制度轉型

當前國內的流浪兒童救助制度大多數屬于強制性救助保護模式,其特點是將法律認定16周歲以下兒童為限制行為能力的群體作為強制性救助保護的主要依據。在這種救助模式下,流浪兒童一旦被公安、城管或救助機構接收為受助對象后,流浪兒童就無權放棄救助而是必須由救助管理機構將其送回或移交給其父母或有關監護權利人。

這種現象實際上是在強力介入的基礎上,在忽略流浪兒童對社會認知和基本權利訴求的基礎上實施的強制性救助,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流浪兒童的人身自由權以及其他權利,也未充分考慮流浪兒童的需要和意愿。這導致部分流浪兒童在自身意愿受到強制時或求助訴求與其預期不符時將產生對救助管理機構以及工作人員的抵觸情緒。從社會工作倫理的角度而言,它嚴重違背了“尊重”、“案主自決”、“以人為本”等社會工作倫理原則,可能對流浪兒童造成難以預計的心理傷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可能會導致部分流浪兒童對政府和社會產生不信任感而出現反社會行為,并未深層次地解決流浪兒童自身及家庭問題而實現從根本上治理兒童重復流浪問題。

(二)可持續發展的救助理念缺乏

在流浪兒童救助已經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礎上,在絕大部分流浪兒童已經獲得救助的前提下,當前很多救助機構明顯缺乏可持續發展的救助理念,針對流浪兒童的救助更多的是為完成“任務”,較少的顧及流浪兒童在離開救助機構、重新投入社會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當前,救助機構主要采取“快進快出”的原則,將能夠核實其身份信息或能夠聯系到其監護權利人的流浪兒童盡快護送出救助機構,減少流浪兒童在機構的時間,以此降低流浪兒童因滯留在機構內所出現的擅自離站、爆發沖突等情況所致的各種風險。而在針對流浪兒童進行的心理輔導、行為矯治、就業指導等服務方面幾乎空白,即使部分救助機構針對流浪兒童進行相關服務,也大多數采取“一刀切”方式,[4]即不針對流浪兒童各自特有的情況有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措施。從社會工作倫理的視角來說,這其實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社會工作倫理中的“個別化”、“以人為本”等倫理原則,對于流浪兒童今后的成長、對于救助機構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一定的消極作用。

(三)救助形式單一、難以滿足多元化需求

縱觀歷史經驗及各國社會福利現狀,我國的社會福利發展及福利服務提供必然要依靠大量的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在我國官方話語中被稱為民間組織,主要包括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和基金會。有青年學者指出在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積極發揮民間組織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實現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公眾的良好互動,加速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在長期的流浪兒童救助工作發展中,我國已經形成“政府主導、民政主管、部門協調、社會參與”的社會化發展思路,但社會組織在參與流浪兒童救助發展的過程中還未發揮其重要作用。當前,我流浪兒童救助保護方式主要是“收”和“送”,“家庭-社會-救助機構-家庭”是救助的基本程序,在此救助程序中,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只要通過行政手段利用救助、公安、市容等幾個主要部門的有效合作就可以順利完成這項工作,而政府預留給社會組織的參與空間相對不足。目前,我國流浪兒童救助領域的社會組織多數是憑借個人熱情和愛心創建起來的,缺乏必要的政府支持、社會參與、專業與輿論支持而陷入規模小、資源不足、專業化低的困境,因而不僅數量不多,且規模偏小,分布不均衡、發展不充分,難以形成推動流浪兒童救助社會化發展的主動力。

三、破解流浪兒童救助困境的對策

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關鍵期,流浪兒童的大量存在既對城市管理和社會秩序的維護帶來壓力,更可能成為社會的某種風險。新時期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強調以民生改善為重點,其科學發展的指導思想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社會工作的目標正是改善人的生活質量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它與當前社會建設的許多理念和目標不謀而合。因此,從社會工作倫理的角度提出有關救助對策,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健全政策法規體系、預防與救助并重

近些年來針對流浪兒童的救助已經逐漸滲入了社會工作的專業倫理和價值觀,但是限于各種因素的阻礙,社會工作倫理及價值觀在流浪兒童救助方面還遠遠沒有達到理想狀態。結合當前我國的國情及顯示情況,社會工作倫理在流浪兒童救助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必須要通過制度性的安排。國家應該盡快制定《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條例》,以法律的形式將社會工作的重要價值理念與倫理原則固定下來,提高救助政策的執行力和公信力,并為流浪兒童救助中的社會工作發展和制度建設提供法律基礎。

與此同時,預防與救助并重是流浪兒童救助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并且將預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從預防入手,改善未成年人的生存條件,減少和消除家庭暴力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對父母放任不管子女的現象進行批評和制止,關愛缺少家庭溫暖的兒童,防止人格發生變異,減少甚至消除他們外出流浪的動機,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途徑。

(二)引入社會工作制度、融入社會工作倫理

流浪兒童作為特殊的社會弱勢群體,他們受到來自家庭、學校、社區等各方面的排斥,內心尤為脆弱。王思斌認為解決流浪兒童問題,不是簡單的技術方法問題和工作模式問題,而是應該推進制度創新,那就是實施社會工作制度。[5]在流浪兒童救助領域引入社會工作制度,在具體的救助過程中融入社會工作價值觀與倫理,將為促進流浪兒童問題的解決和全面發展提供專業人才與專業技術上獲得制度性保障。政府應該抓緊制定有效的救助保護流動兒童的政策,切實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救助保護組織系統,建立相對獨立的設施,配備合格的工作人員,以切實負起救助保護流浪兒童的責任,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和融入主流社會創造條件。按照社會工作倫理的要求,救助機構有責任準確理解把握法規政策的目標,并將“單位為本”的利益逐步讓渡給流浪兒童,不斷拓展救助職能,豐富救助項目,幫助他們接受多層次全方位的救助服務,以期讓他們獲得全面發展。

(三)貫徹優勢視角、促進長遠發展

優勢視角是以優勢為本的價值理念,相信每個個人都有優勢,都有他們的財富、資源、智慧和知識,社會工作者需要幫助他們去挖掘和發揮存在于自己身上的潛力和優勢,找到成就感,轉移他們對問題的過度注意力。目前,我國絕大多數救助機構都能夠滿足流浪兒童基本服務的要求,但對于因各種原因滯留在救助中心的兒童,他們更需要包括心理輔導、社會適應和成長訓練以及義務教育等更廣泛的服務。為此,很有必要從優勢出發,提高對流浪兒童的救助效果。

具體而言,可以通過開展團體活動,促進流浪兒童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不斷提高他們應對生活的能力與自信心。通過團體活動,不僅可以讓兒童學習生活的技巧,增強獨立生活的能力;還能促進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增進兒童間的感情。此外,還可開設興趣小組,如合唱隊、籃球隊等,充分調動兒童的積極性,還原兒童本來好動活潑的天性,培養他們的個體意識和互助互愛的品德等。[6]

篇3

1、寫如何懷念他,寫和他之間曾經發生的故事,可以看看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參考一下。

2、貞元十九年,韓愈接到了自己侄兒英年早逝的消息,數日之后,他的悲傷之情稍淡去之后遍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祭十二郎文》,這文中沒有一點詞藻,也沒有一點手法,只是平淡的回憶往事,和在說著家常一樣徐徐道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2、出處:唐代韓愈《祭十二郎文》中的:“承先人后者,在孫惟汝,在子惟吾,兩世一身,形單影只。”

3、近義詞·:形影相吊、孤苦伶仃;

4、反義詞:前呼后擁、門庭若市;

篇5

一、對文言文教學的深刻反思

審視一下我們的文言文教學,教師按部就班地教,不厭其煩地講;學生循規蹈矩地記,痛苦難耐地背,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已經走到了山窮水盡處,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但是收獲甚微,文言文作為歷史存留物,與今天的讀者有著一定的距離,學生要讀懂它、了解它,須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如今的文言文教學中,師生更多關注的還是字、詞、句,如重點虛實詞、特殊句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因此,課堂上學生只是忙碌地摘記,往往氣氛沉悶,基本上是教師一人唱戲,學生看戲,很少能見到具有一定價值的互動。我認為,在重視文言知識積累的前提下,把現代文教學中常用的“對話教學”運用到古文教學中,在山窮水盡處必定是柳暗花明。

二、對話教學在文言教學中的運用

1.師生與文本對話

全國特級教師史紹典說:“閱讀教學中的對話,則是一種基于閱讀文本的對話,脫離了文本,就喪失了對話的基礎?!碑斍伴喿x教學出現了淡化文本的傾向,導致一些閱讀課成了漫無邊際的“大話西游”,對話必須以文本為基礎,文本不能淡化!而文言文教學更應該如此。拋開文本單純積累枯燥的文言知識是對學生的戕害,是對傳統文章的褻瀆。中學語文教材中選用的文言文都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人文精神的積淀,對于提升學生的精神品位,加強學生的人文修養,都是非常難得的“教科書”,所以,我們的文言文教學還得更深一層。例如,學習《祭十二郎文》,這篇文章主要記敘家?,嵤拢憩F自己與死者的密切關系,抒寫難以抑止的悲哀,表達刻骨銘心的骨肉親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南宋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寫道:“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學習這樣的文章,難道我們就只是為了積累那些文言知識而拋棄了世間最真摯、最感人、最攝人肺腑的情感?不能!在課堂中我甚至忽略對文言實虛詞的反復積累,重點放在對文本的品讀上,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并讓學生欣賞二胡《二泉映月》,在低沉凄婉的音樂氛圍中感受作者的悲痛之情,同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與家人的關系,學生對于親情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悟。

2.教師與學生對話

在以往的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總習慣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講給學生聽,但這是違背學生的認知規律的。所以,要進行師生對話,要讓學生講出對文本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能力。教師要為師生對話創造條件,激發學生的對話興趣。

例如,學習《鴻門宴》,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此句中“操”是重點實詞,我拋出一個問題:“大王來何操”句式有何特點?學生答:“賓語前置句?!薄安佟比绾谓忉??學生答:“拿”,“持”如何解釋?學生答:“拿”?!皟蓚€詞一樣嗎?”“既是如此,為何不用一個詞?”“用意何在?”

經過師生對話,問題逐步深入,學生明白原來兩者用意不同,這和說話者的身份及謙敬語氣有關。這樣的對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枯燥的記憶要有趣得多,更有效得多。

3.學生與學生對話

在枯燥呆板的課堂氛圍中,富有活力和創造性的對話是難以實現的。文言教學應該有對話的過程,教師應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對話情境,激發學生對話的欲望和熱情。合理地創設教學情境,巧妙地進行提問都是點燃學生對話的火把。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為學生搭建對話的平臺,這樣學生才能夠在精神的領域中進行心靈的碰撞,發出智慧的火花,得到思想的啟迪。

篇6

前文已簡要交代了四川儺戲研究是在黨的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才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藝術學科,它的具體起因也較為有趣和復雜。1981年5月,中央有關部委開展了“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的國家文化藝術志書編纂工程,明文規定以我國現行行政省、市、自治區為單位編撰成冊。于是,《中國戲曲志•四川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四川卷》由四川文化主管部門籌組編委會及編輯部。1984年3月,經四川省委批準,《中國戲曲志•四川卷》編委會由四川省文化廳廳長杜天文任主任委員,四川省民委主任孫自強、四川省劇協主席李累、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院長席明真及省文化廳副廳長郝超、嚴福昌任副主任委員,編輯部主任由省川劇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于一擔任,負責志書的日常編纂工作,在上級總編委會、編輯部的統一部署下,開展此項國家藝術科研項目。于是,在省編委會的統一部署下,一項規模巨大,參與人員眾多的四川戲劇歷史與現狀的普查工作在全川蓬勃開展起來,對熟知的川劇、燈戲、曲劇、越劇、評劇、漢劇、晉劇等劇種做深入考察。其間,還發現了民間民俗活動中過去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戲劇劇種的大量遺存,諸如“鬼臉殼戲”(面具戲)、壽戲、愿戲、陰戲、陽戲、跳壇、慶壇,乃至用于婚嫁的賀戲、喪葬民俗中的喪戲以及流行于藏區不同方言區的多種藏戲劇種。羌族地區亦有釋比戲和人們習稱的苗端公、彝道士的法事儀式“跳小三”、“踩九碗”及土戲和哭嫁禮儀的“打繞棺”、“守大夜”、“手擺舞”,羌族的“跳沙朗”,藏族的“跳鎧甲”(一種祭祀儀式舞)和古老的“祭八臘”、“秧苗戲”、“彩蓬戲”,還有盛行于元宵燈節的“起燈”和“送龍燈歸大?!钡燃腊輧x式戲以及屬于佛教的佛壇戲,屬于道教的師道戲等。這些戲劇形態樣式各異,表演獨特,或流行于民族地區,或依附在民間婚喪嫁娶的民俗之中,甚至流行于宗教醮壇活動之中。面對田野調查中發現如此眾多樣式各異、表演獨特的戲劇品種,如何處置,如何稱謂,是一個難題。如果像過去一樣不予面對,不予研究,一概排斥,顯然是不妥當的,不負責任的,也不合乎我們編修《中國戲曲志》的初衷。對這些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做出科學論斷,并給以恰當稱謂,亦非易事。

面對如此局面,經四川省編委會多次研究,并經領導、專家的鑒定,于是認定這些以酬神求佑、婚喪嫁娶或因民間信仰,為求山寨平安、人壽年豐的戲劇樣式,皆應列入“儺戲”范疇,歸為“儺戲”劇種,并統稱為“四川儺戲”,由此作為一個劇種列入《中國戲曲志•四川卷》之中。劇種名稱有了,但田野調查的目的不能停留在“知道了”的層面,還必須對這個劇種的藝術特征、演劇規律等做系統、完整的研究。經過編委會、編輯部的多年研究,并與各地儺戲工作者商討,同時對已發現的幾個較為完整的儺戲劇種進行了梳理和求證后,大家達成一個共識:這些在民間流傳的“四川儺戲”是一個龐大的演劇體系。它是在一個完整的儀式程序中,或是祭祀儀式過程中以儀式程序為主線,統領全局的一種演劇藝術。這種演劇樣式在外省市和其他一些國家被稱為“儀式戲劇”。由此,我們還對已全面調查的幾個儺戲劇種如“蘆山慶壇”、“梓潼陽戲”、“射箭提陽戲”等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剖析。

以“蘆山慶壇”為例,《蘆山慶壇》整出戲共有“九折”,包括:“開壇”(法師、土地、土地婆開壇儀式)、“放兵”(放兵請神護法、護壇)、“出土地”(全折戲多有各方土地神)、“請神”(法師迎請各路天神蒞壇賜福)、“童子請仙娘”(似一丑一旦的民間燈戲)、“出倮倮”(表現一人因征兵入伍哭別家鄉親人)、“出二郎”(二郎神救母故事)、“踩九州”(祈九州方圓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收兵禮壇”(法事完成儀式)。而且,在演出過程中,依主家意愿,可插演蘆山花燈戲或川劇《滾燈》等,還可在“開壇”前、“扎壇”后加演《靈官鎮壇》等儀式劇。這“九折”(正壇)劇目既有娛神為主的“請神”等法事儀式,也有娛人為主的“出土地”、“童子請仙娘”、“出二郎”等戲劇故事,而且還有“一折壇一折燈”的演出習俗,在壇事過程中插演花燈戲、川劇劇目乃至民間雜技?!疤J山慶壇”就是在一個完整酬神儀式過程中穿插活潑、生動的戲劇演出,既表達人們對神的敬意,又顧及觀眾娛樂欣賞的需求。這種將法事儀式與戲劇演出進行巧妙的有機組合,正是儺戲與一般戲劇演劇方式的區別所在。又如,綿陽“梓潼陽戲”的整個演出共分兩個部分,前半部是請神、禱神的法事儀式,后半部演出“天戲”、“地戲”等劇目。所謂“天戲”,是用造型各異的三十二個提線木偶扮演川主、藥王、土主、關公、韓信等天神,所以,全戲有“三十二天戲”之稱?!暗貞颉眲t由演員扮演鐘馗、二郎神等演驅邪、捉鬼的故事,亦稱“三十二地戲”。最有特點的是在演《二郎掃蕩》一劇時,二郎神在當方土地、主家、主事、主持法師等人的伴隨下走下舞臺,逐屋、房、豬圈、牛舍“掃除”邪祟,以保主家全家清靜、豬羊滿圈、人壽年豐。最后,二郎神等一行在鑼鼓樂隊的伴送下,押著裝滿“魯班制造”的“神船”逐入村頭河流,意為二郎神等已將惡鬼、邪祟“逐下揚州”,從此地方太平,安居樂業。這出戲形象地再現了先秦時年終“方相氏率百隸逐室驅儺”的情景,演劇方式頗為奇特,歷史意義尤為深遠。除此,廣元“提陽戲”則有一套自己的演出程序。在儀式劇目中,除表現“太白金星”聯合“孫悟空”下凡間除祟提妖外,也有“三十二天戲”、“三十二地戲”劇目,同時還規定凡演出必演“三女戲”(孟姜女、龐氏女、龍王女),開壇、尾聲必演《靈官鎮壇》。

不過,四川儺戲具有與其他儺戲共同的宗旨、演出儀程外,尚有自身特殊的演劇特點。如一般儺戲的演出隊伍由法師(道士)、藝人(或樂隊)組成,而四川的儺戲還有提線木偶參與演出。其中,由法師完成請神、送神的儀式,三十二個提線木偶表演“天戲”,而“地戲”則由端公(藝人)扮演,所以,其演出隊伍以法師、藝人、提線木偶等為主要組成部分。此外,它還有“正壇”、“耍壇”之分?!罢龎奔窗闯绦蜓莩?,“耍壇”即在壇事過程中可以插演川劇、花燈戲等其他戲劇劇種。因此,整個演出具有“既娛神、亦娛人”的社會功能。似這種將嚴肅、枯燥的法事儀式與有趣、生動的藝術故事扮演以及技術高超的提線木偶表演有機融于一場壇事演出之中的戲劇結構非常特殊。這是歷代民間藝人智慧的表現和驚人的藝術創造。通過田野調查,我們對四川儺戲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搜集了不少戲劇演出本、手抄本。史論方面已出版《四川儺戲志》、《四川少數民族戲劇》、《四川民俗戲劇》(嚴福昌主編),研究專著有《巴蜀儺戲》(于一著)、《古儺神韻》(于一編著)、《四川目連戲調查研究文集》(杜建華著),還有由臺灣《民俗曲藝》叢書和南天書局出版的《梓潼陽田野調查報告》(于一、王康、王文漢合著)、《蘆山慶壇田野調查報告》(于一著)、《合江縣泓濟訣罡密譜》(于一、童祥銘、張松琴合著)、《羌族釋比文化探秘》(于一、羅永康等編著)以及《中國戲曲志•四川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四川卷》等。除此,還有不少儺戲、儺文化的研究文論,發表在《中華戲曲》、《戲曲研究》、《四川戲劇》等國家和省市的報刊、雜志上。不過,通過調查也認識到,四川儺戲是一個龐大的藝術復合體,涉及的學科甚多,包括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所以,對儺戲的研究必須顧及各門藝術學科,全面、科學、辯證地分析調查,切忌粗糙、簡單論斷。這部儺戲劇本選也涉及歷史文化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學科。為使儺戲這門藝術學科更好地發展,研究人員須提高修養和政策水平,以保證出版高質量、高水平的儺戲著作。

二、加強研究,再展古儺風貌

總的來看,目前四川儺戲的研究,重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對現有成果認真總結、整理,鞏固其藝術成果。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了解了四川儺戲確系一門獨特的演劇藝術,實是四川文化事業的一大發現。而儺戲又是一個龐大的演出系統,組合情況十分復雜,內容、形式亦良莠并存。故要對已有資料進行認真、細致的整理,不因工作失誤致使寶貴成果白白流失。尤其是目前國家正大力倡導對“非遺”文化的搜集、整理,要把對四川儺戲的認識提高到對國家傳統文化、國家“非遺”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以及弘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高度來認識。為此,要繼續對四川儺戲進行發掘,加大研究力度。其二,四川是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大省,儺戲多分布在雪域高原、深山大川以及不同民族地區和民間民俗文化之中。加之一段時間來,對儺戲、儺文化的研究人們還存有認識障礙,故對其調查、研究仍有較大難度。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人們對優秀的古老文化也會提高關注。在我們的深入調查、研究中,要以不怕艱苦、只爭朝夕的精神繼續進行田野調查,發掘和收錄更多儺戲、儺文化資料,為進一步開展儺戲研究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爭取更大成績。其三,儺戲研究的發展與展望。經過多年社會調查可以看出,四川儺戲劇種眾多,藝術特色明顯,確是一個較為獨特的戲劇劇種,其歷史可謂悠久漫長。僅以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和青銅巫師形象為例,據文物單位鑒定,其歷史距今約有三千八百多年,而儺儀、儺俗已于四千多年前在四川大地上盛行,歷史遠早于《論語》中“鄉人儺”之說千年之久。幾千年來,儺俗、儺儀、儺文化一直得到有效傳承,是巴蜀大地遺存的文化瑰寶,其在改革開放時期幸獲挖掘、發現,確系改革開放的一個重大藝術成果。

篇7

一、自讀自悟,創設情境

傳統文言文教學多用串講法,雖有“讀”的時候,但生怕讓學生讀的時間多了,影響教學進度。古人講: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充分的閱讀和質疑,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本意,更為重要的是,學生的積極性容易被激發出來,展開自主思考,為鑒賞領悟奠定基礎。

文言文教學,必須“讀”字當先,教師范讀、對照課下注釋默讀、誦讀,個人自讀、小組或全班齊讀等,讀準字音,讀準停頓,讀懂大意,讀得朗朗上口,讀出了感覺,自然成誦。從而,水到渠成地從心理上幫助學生克服“背書難、難背書”的畏懼情緒。例如經典名篇王勃的《滕王閣序》多用典故,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錯落有致,難讀難懂。教師在范讀后,應給學生一個課時自讀,對照課下注釋默讀,同時圈點勾畫有疑難的字詞句。通過自讀,學生可以讀出《滕王閣序》的韻律美,可以讀出登閣眺望到的流光溢彩的秋景美,可以讀出作者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的境界美。

二、有問有答,解決字詞

文言實詞和虛詞是學生讀懂文言文的主要障礙。傳統的文言字詞學習方法是在串講的基礎上學生歸納總結,積累記憶。這種方法忽視了學生閱讀體驗和自主思考的過程,忽略了培養學生在疏通文意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利用工具書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就是“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八嘉蛘n堂”對文言字詞學習方法的改進就是立足學生。學生課前預習,課上把自己預習過程中遇到的字詞方面的問題提出來;課堂上教師把學生分為若干組,組與組之間輪流提問和回答問題,答錯一個失1分。失分最多的小組課下多加一項背誦任務,如把這篇文言文的重要或優美的段落背下來。為了保證效果,教師可以規定提問僅限于課文中的字詞,不能漫無邊際;為了擴大提問面,可以規定一個學生被提問的次數等,沒有提問到的疑難處由教師補充。

三、原汁原味,品讀鑒賞

傳統的文言文閱讀教學是在翻譯的基礎上把文言文當做現代文來教,注重篇章結構分析,但卻忽略了學生的品讀和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突出強調了語文教學應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在學生本就有畏懼情緒的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更應如此,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文言文閱讀的第一感受和直接體驗,從而不斷增強學生源于自我的感悟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讓學生自主選擇品讀鑒賞內容,自主展示鑒賞成果。以鑒賞《滕王閣序》為例,給學生布置任務,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句進行鑒賞并寫下來。不同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經歷和閱讀體驗進行鑒賞內容選擇,有喜歡秋景的會選擇“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句子,賞析滕王閣秋景的流光溢彩;有喜歡直抒胸臆的會選擇“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和“孟嘗高潔,空余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等句子,賞析作者自怨自艾而又不甘頹廢的復雜情感。

四、課內課外,延伸拓展

文言文雖然類型多樣,篇目繁多,但是實際上每一類型都有很強的相似性和規律性,人教版文言文篇目是按照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發展順序,以單元的形式編排的,重視文史而不重人文內涵。而“思悟課堂”下的文言文教學注重自主、互動、拓展,集中體現思悟的過程,使文言文教學有新意,有活力,學生思維有張力。

篇8

讀得字正腔圓。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特別注重朗讀:“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學生讀書說話,難免會受到方言和土語的影響。在語文課上,教師指導學生盡量讀得字正腔圓,在聽中對照、修正自己的發音習慣,就能有效提升普通話水平。另一方面,學生用心地讀[專業提供論文寫作的服務,歡迎光臨 dylw.NET第一論文 網],自然會積累常見的字音、字形,自由閱讀時能夠得心應手。

讀得抑揚頓挫。清代古文家姚鼐說過:“大抵學古文者,必要放聲疾讀,又緩讀,只久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終身作外行也。”讀得抑揚頓挫是檢驗學生理解文意的標準之一,也是學生背誦得流暢自如的前提,因為這種理解記憶、情緒記憶遠勝機械記憶的效果。教師應在對文本的情感處理和朗誦技巧等方面多作示范,科學引導學生,反復錘煉。清華附中韓軍老師執教《大堰河,我的保姆》時,課堂上他那飽滿渾厚的男中音,時而低沉,時而高亢,時而平緩,時而激越,真切地訴說著大堰河一生的辛酸與悲苦。聽課的老師學生都被深深地震撼甚至淚流滿面,興起巨大的情感波瀾,教學效果良好。

讀出精句內涵。經典作品,往往含有很多熠熠生輝的精妙句子,這些精句或哲理深邃,或弦外有音,或情思綿長,或文采斐然,或俏皮幽默,或含蓄蘊藉,均值得學生反復賞讀,玩味再三,咂摸出精句的芳香。例如王安石《登飛來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筆者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志向、創作背景反復賞讀,領悟到詩人立志高遠、冷待世俗非議、藐視前程險阻的哲理內涵,從而受到思想啟迪。又如教授《茶館》,筆者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法,學生在讀到李三的臺詞“改良!改良!越改越涼,冰涼!”時忍俊不禁,筆者趁機問學生讀出了什么味道,他說“良”和“涼”是諧音雙關,從中體味到李三對王利發改良舉措的嘲諷,對王利發加派工活而不漲工錢的不滿。我順勢而發,讓他再帶上嘲諷和不滿的情緒第三次朗讀,這次不僅讀得“拿腔捏調”,而且讓其他學生笑聲一片、掌聲連連,品味出語言的精巧。

篇9

姓名稱謂

1.謙稱:主要用家、舍、愚、賤、敝、鄙、小等自謙,如“老臣賤息舒祺”(《觸龍說趙太后》)。帝王自稱朕、孤、寡人,臣子稱臣、仆、下官,女子稱妾,如“是寡人之過也”“臣之壯也”(《燭之武退秦師》)。

2.敬稱:主要有稱對方的字、號、齋名、謚號、廟號,如“子犯請擊之”(《燭之武退秦師》)、“莊宗受而藏之于廟”(《伶官傳序》)。稱對方的官名、爵名,如“晉侯秦伯圍鄭”(《燭之武退秦師》)。用令、尊、賢、貴、高、玉、大等敬辭表尊敬,如“恐太后之玉體有所隙”(《觸龍說趙太后》)。其他朋友尊長稱公、卿、君、大人、夫子、足下、子、媼、執事等,如“今急而求子”(《燭之武退秦師》),“夫子哂之”(《侍坐》)。

3.賤稱:主要有豎子、小子、黔首等,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小子無所謂”(《孔雀東南飛》),“以愚黔首”(《過秦論》)。

4.特稱:“從”表叔伯關系,“先”表已逝的尊長。如“先大母婢也”(《項脊軒志》)。

官職科舉

1.官職:表授職的有拜、除、授、補,表升職的有遷、擢、升、陟,表降職的有黜、謫、貶、罷、左遷,表調動的調、徙、改、轉、放、出、移,表到任的有就任、下車、視事,表主政的有知、用事,表離任的有乞骸骨、致仕等。如“拜臣郎中”“過蒙拔擢”(《陳情表》)、“予左遷九江郡司馬”“予出官二年”(《琵琶行》)、“趙太后新用事”(《觸龍說趙太后》)。

2.科舉:表征辟薦舉制的詞有征、舉、辟、召、察、薦等,如“察臣孝廉”(《陳情表》)。隋唐以后實行科舉制,分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通過者分別稱生員(俗稱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如“舉臣秀才”(《陳情表》)。其他還沒考取秀才的讀書人稱“童子”“童生”,如“操童子業”(《促織》),落榜稱下第,如“應舉下第”(《柳毅傳》)。

3.學校:古代學校有地方學?!扳浴薄靶颉保纭爸斺孕蛑獭保ā洱R桓晉文之事》);有最高學府“雍”“太學”(也稱“國子監”),如“援例入于北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學校的教育人員有司業、博士等,如“有司業博士為之師”(《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內容主要是四書五經,四書是《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地理方位

1.地區行政:如“中國”指中原地區,“江表”“江東”“江左”指長江以南地區,“關中”“關西”指函谷關以西地區,“九州”“八荒”“四海”泛指中國,“郡”“路”“縣”表行政區劃。如“蒞中國而撫四夷”(《齊桓晉文之事》)、“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并吞八荒之心”(《過秦論》)、“烽火揚州路”(《京口北固亭懷古》)。

2.山川關隘:如“江河”專指長江黃河,“山東”指崤山以東,“五岳”是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如“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沛公居山東時”(《鴻門宴》)、“勢拔五岳掩赤城”(《夢游天姥吟留別》)。

3.方位: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山之北水之南為“陰”,如“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登泰山記》)。地理上以東為左,以西為右,如“淮左名都”(《揚州慢》)。天地四方稱“六合”,如“履至尊而制六合”(《過秦論》)。

宗法禮俗

1.宗法

(1)廟堂:太廟指天子的祖廟,如“入于太廟,還矢先王”(《伶官傳序》)。歷代帝王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后以“七廟”作為王朝的代稱,如“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過秦論》)。在廟堂祭祀時用牛羊豬各一頭叫“太牢”,羊豬各一頭叫“少牢”,如“以一少牢告廟”(《伶官傳序》)。

(2)排行: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為序,如“季父愈聞汝喪之七日”(《祭十二郎文》)。

(3)倫常:尊敬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如“申之以孝悌之義”(《寡人之于國也》)。

2.禮俗

(1)冠禮:古代男子在20歲時,把頭發結起來,舉行加冠儀式,叫“結發”“弱冠”“加冠”,表示成年,如“結發同枕席”(《孔雀東南飛》),“冠者五六人”(《侍坐》)。

(2)婚禮:女子出嫁叫適、歸、于歸,女子回娘家省親叫“歸寧”,如“吾妻來歸”“吾妻歸寧”(《項脊軒志》)。

(3)喪禮:喪禮中穿一周年孝服的人稱“期”,穿九個月或五個月孝服的人稱“功”,一般指關系較近的親屬,如“外無期功強近之親”(《陳情表》)。

(4)賓禮:九賓,古代外交中最隆重的禮儀,由九名賓相接引賓客上殿。如“乃設九賓禮于廷”(《廉頗藺相如列傳》)。見面禮稱“質(贄)”,如“厚幣委質事楚”(《屈原列傳》)。

(5)尊卑:車座上以左為尊,如“公子從車騎,虛左”(《信陵君竊符救趙》);朝堂和官位上秦漢以前以右為尊,如“位在廉頗之右”(《廉頗藺相如列傳》);室內座次以東向為尊,次之南向,次之北向,次之西向,如“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鴻門宴》)。

歷法天文

1.紀年:有干支紀年法,如“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帝王年號紀年法,如“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王公年次紀年法,如“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藺相如列傳》)。

2.紀日:有干支紀日法,如“元豐七年六月丁丑”(《石鐘山記》);特定稱謂紀日法,農歷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月末叫晦,如“七月既望”(《赤壁賦》)、“戊申晦五鼓”(《登泰山記》)。

篇10

從前有人說,讀諸葛亮《出師表》不墮淚者必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墮淚者必不孝,讀韓愈《祭十二郎文》不墮淚者必不慈。

司馬氏集團滅蜀后,為籠絡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賢到朝中做官(因為東吳尚未滅,要給東吳的臣子一個好去處),李為其中之一。李是亡蜀降臣,如不應召,會被誤認為“矜守名節”,招來殺身之禍。司馬氏集團通過陰謀和屠殺建立了西晉,為了鞏固統治,提出了以孝治理天下。

李為什么“辭不就職”呢?第一,李確實有供養祖母的問題;第二,作為蜀漢舊臣,他還有懷舊思想,對晉滅蜀漢是有些不服氣;第三,出于古訓“做官如履薄冰”的警策,李是有后顧之憂的。所以李認為此時不宜做官。

輕慢皇帝,抗旨不遵是要殺頭的。為了擺脫這種困境,作者圍繞“情、孝”二字,反復陳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親情,表達了對新朝寵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順祖母的哀哀衷情。

字詞讀音:

險釁xìn 閔mǐn兇 鮮xiǎn有 祚zuò薄

期jī功 強qiǎng近 煢qióng煢孑立 床蓐rù

洗xiǎn馬 猥wěi 逋bū慢 矜jīn育 優渥wò

閱讀第一段:

臣以險釁:以,因為

生孩六月:孩,“咳”的古字,指小孩剛剛會笑

慈父見背:見,我

九歲不行:九歲,名作狀,在九歲時。不行,不能走路

至于成立:至于,直到。成立,成人自立

零丁孤苦:形容孤孤單單的樣子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孤單無依地生活著,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互相安慰

李密本是“少仕偽朝”的“亡國賤俘”,晉朝建立后,對他“寵命優渥”,四次征召,他四次拒絕。因上表申訴“辭不就職”激怒了晉武帝,下詔急切嚴厲,責備他“逋慢”,地方官員親自到他家逼迫他到朝廷做官。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再次上表要使武帝回心轉意,同意他“辭不就職”,應該說是很不容易的。

因此,表章的第一段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自己不是有意回避,而是實在不能丟下祖母去做官。從正常情況看,祖母應由父輩供養,即使父輩去世,孫輩供養也不一定非李密不可。因而第一段開頭就用“臣以險釁,夙遭閔兇”八字概括自己幼年的悲慘,命運的坎坷,起筆充滿酸楚,基調十分低沉。然后按時間先后縱寫童年的窘境。出身六個月,剛會笑,慈父去世;四歲,母親改嫁,自己成了孤兒。再以祖母劉憫臣孤弱承上啟下,由孤寫到弱。然后反復強調一個“無”字,橫寫家庭人丁衰微。

閱讀第二至第四段:

沐?。航櫍@里指蒙受

秀才:優秀人才

無主:無人主持

郎中:尚書省的屬官

上報:報答

逼迫:催促

奔馳:趕快前往。“奔馳”二字惟妙惟肖,活畫出了一個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為皇上奔走效勞、忠貞不二的寵臣的形象。

告訴:申訴

狼狽:進退兩難

盤桓:猶豫不決

區區:拳拳

辛苦:辛酸悲苦

急于星火

日薄西山

氣息奄奄

朝不慮夕

皇天后土

結草銜環:銜環,《后漢書·楊震傳》東漢楊寶救了一只黃雀,有一天夜里黃衣童子銜著四個白環來報恩,意思是楊寶子孫潔白,而且四代都做三公。后用“結草銜環”表示感恩報德,至死不忘。

作者在第二段,寫自己對朝廷的感激之情,以此說明自己不僅沒有不滿情緒,而且確實想感恩圖報,只是由于祖母病篤,實在走不開。

第三段再表白自己“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是個很想官職顯達,并不想自夸名節的人。言外之意是決不會為亡蜀盡節不肯做官。

第四段自己與祖母的年齡作比較,說先盡孝后盡忠,表明自己肯定要為晉武帝效忠,只不過時間上推遲一點,不存在心懷故國、不肯與新朝廷合作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