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環境范文

時間:2023-03-20 08:14: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環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環境

篇1

I’m glad to receive your letter,thank you for your caring for the weather and my health.Now I’d like to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the smog.

Since the winter last year,the smog has occurred a lot of times.it has done great harm to our daily life.many traffic accidents happened just because of the heavy smog weather,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to go to see the doctor because the serious disease caused by the smog,quite a lot of flights have to be put off,a great number of people have to stay at home for fear of the poisonous air caused by the smog.

People have realized the great harm caused by the smog an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people all over the country are taking measures to reduce the smog weather.the government suggests people go to work or school with the public traffic, such as the bus and the underground.Also 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

According to me, I will go to school by bike or on foot, and I won’t throw the waste anywhere.in addition, I will tell the people I meet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s possible as they can.would you like to tell me some good ideas?i’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Yours Sincerely

篇2

directions:

a. title:globle shortage of fresh water

b. word limit: about 200 words

c. your composi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outline given in chinese below:

1. 人們認為淡水是取之不盡的(提示:雨水,河水,井水)

2. 實際上淡水是短缺的(提示:人口增加,工業用水增加,污染嚴重)

3. 我們應當怎么辦(提示:節約用水,開發新水源)

例文: global shortage of fresh water

people often think that water will never be used up. there is plenty of water, such as rain, water from the rivers and wells. it seems as if water is always available around us and we never have to worry about water shortage.

篇3

1、保護水環境,節約水資源。

2、與自然重建和諧,與地球重修舊好。

3、地球是我們從后代手中借來的

4、促綠色消費,做綠色選民。

5、環保不分民族,生態沒有國界 不要旁觀,請加入行動者的行列 今天節約一滴水,留給后人一滴血。

6、保護環境,保存希望。

7、破壞環境,就是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8、追求綠色時尚,擁抱綠色生活。

9、垃圾回收,保護地球,舉手之勞,參與環保。

10、人類只有一個可生息的村莊--地球。保護環境是每個地球村民的責任。

11、把消費限制在生態圈可以承受的范圍內 破壞環境,禍及千古,保護環境,功蓋千秋。

12、你的星球需要你,聯合起來應對氣候變化!

13、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14、讓經濟發展的浪潮進入綠色的河道。

15、心動不如行動,去怨不如去干。

16、用行動護衛家園,用熱血澆灌地球。

17、不要旁觀,請加入行動者的行列。

18、保護戈壁植被,防止沙塵污染,保護大氣環境。

19、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0、揀回垃圾分類老傳統,倡導綠色文明新時尚。

21、環境與人類共存,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

22、我是環保一員

23、建設美麗的邊疆,愛護我們的家園。

24、今天節約一滴水,留給后人一滴血。

25、人類若不能與其他物種共存,便不能與這個星球共存。

26、沒有地球的健康就沒有人類的健康 與自然重建和諧,與地球重修舊好 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類是資源。

27、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類是資源。

28、破壞環境,禍及千古,保護環境,功蓋千秋。

29、保護環境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

30、加強環境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境意識。

31、土壤不能再生,防止土壤污染和沙化,減少水土流失。

篇4

關鍵詞:環境監理;環境保護;環境監測

中圖分類號:U41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3(a)-0000-00

自2002年10月國家下發關于在重點項目中開展工程環境監理試點以來,各行業逐漸開展了施工期環境監理工作,目前,我國的環境監理工作仍處于探索階段,在很多方面仍有待完善。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環境監理人員在執行工作的過程中缺乏定量的數據去判斷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為了使監理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能夠做到有據可依,應在監理過程中開展必要的環境監測。

1 在環境監理中開展環境監測的必要性

項目施工期的環境監理是指通過監理的手段對施工過程中的環境進行保護和管理工作,環境監理工作與整個項目的施工組織管理是緊密結合的[1]。環境監理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兩方面:“環保達標監理”和“環保工程監理”。其中“環保達標監理”一方面是對建設項目在施工過程中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監理,判斷項目對周圍的環境影響是否符合國家關于環境保護的相關要求,如施工過程中排放的污廢水、廢氣、噪聲等污染物排放應是否達到相應的排放標準;另一方面是對施工在過程中由于占用土地、地表清理、拆遷安置等是否引起了水土流失及對項目所在地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進行環境監理,判定項目施工造成的環境影響是否符合國家相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等?!碍h保工程監理”是指對與項目配套的環境保護單項工程進行監理,主要工作內容是對單項環保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符合相應的環保施工規范及能否達標運行進行監理。從環境監理的定義可以看出,項目施工環境監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判斷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是否能夠達標排放,如污廢水、廢氣、噪聲等,而通過監理人員的主觀判斷很難實現監理過程中的“科學、公平、公正”,因此有十分必要在環境監理中開展環境監測,為監理工作提供必要的基礎數據[2]。

2環境監理中開展環境監測的主要內容

建設項目施工期主要工作包括征地及拆遷安置、場地清理、施工放樣、建立施工駐地等前期準備工作和正式組織施工兩大活動。施工期間對環境的影響主來自于施工及運輸粉塵、施工廢水、施工機械作業及運輸車輛作業產生噪聲以及施工人員的生活廢水和生活垃圾等,針對房項目施工期的主要環境影響,環境監測的主要內容應包括:

2.1水環境監理監測

2.1.1 監測內容

項目在施工期的廢水主要包括施工廢水和生活人員的生活污水,施工期水環境監理監測的主要工作就是對生產生活廢水的達標排放及項目排放廢水都周圍敏感水體的水環境質量影響兩個方面進行監測。為了避免重復工作,對項目周圍敏感水體的水環境質量監測工作可以與施工期環境定點監測工作相結合。

2.1.2監測地點

生活廢水產生的地點主要為各類施工人員的施工營地,施工廢水產生地點主要為施工現場的預制場和拌合站,因此可將上述地點作為水環境監理監測的主要地點。

2.1.3監測因子

施工廢水監測因子可選擇ss作為監測因子,生活污水可選擇PH、BOD、COD、NH4-N, 動植物油等作為監測因子。

2.2 大氣環境監理監測

2.2.1 監測內容

項目施工期大氣環境監理監測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項目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進行達標監測,另一方面是對項目周圍大氣環境敏感目標(醫院、居民點、學校)大氣環境質量進行監測,其中部分大氣環境敏感點質量監測數據可以參考施工期環境定點監測數據。

2.2.2 監測地點

項目施工過程中的大氣污染主要來源于拌合場(站)拌制過程的粉塵、地表清理和運輸道路產生的揚塵等方面的污染,因此項目施工現場周圍200 m范圍內的大氣環境敏感點以及拌合場(站)、臨時材料堆放場、運輸道路等地點均應作為開展大氣環境監理監測的重點。

2.2.3監測因子

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對周圍的大氣影響因子主要是揚塵,因此可選擇顆粒物作為監測因子。

2.3噪聲環境監理監測

2.3.1 監測內容

環境監理期間噪聲監測的主要內容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項目施工場界噪聲達標情況進行監測;二是對聲環境敏感保護目標(學校、醫院等)聲環境質量進行監測。

2.3.2監測地點

環境監理噪聲監測主要包括項目施工場界噪聲達標監測和對周圍環境敏感點的的地點的噪聲影響監測兩部分內容。施工場界噪聲監測地點為項目場界外1m處。對噪聲敏感目標的監測地點為:施工場地附近和建筑材料運輸道路附近的村莊、學校等敏感點,監測點位為敏感建筑物前1 m,高1.2 m處。

2.3.3監測因子

等效連續聲級,Leq。

3結語

科學、可靠的環境監測數據是有效行使環境監理職能的重要保證。作為工程環境監理的重要手段,監理監測在環境監理的過程中發揮著重大作用。環境監測為監理人員判斷項目是否實現污染物達標排放、施工過程的環保措施是否符合相關環境要求提供了必要的數據支持。為了更好的開展施工期環境監理,使我國的環境監理工作能夠邁上一個新臺階,建議將環境監理監測納入工程監理體系,各監理單位應盡快配備相應的監理監測人員、技術、儀器、設備等,是環境監測成為環境監理的重要手段,為更好地開展工程環境監理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程勝高,戴明新,安琪. 工程環境監理發展態勢及其與環境評價關系[J].環境科學與技術,2005,5:63-65.

篇5

    論文關鍵詞:跨界損害;國家責任;國家義務

    二戰后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利用自然能力的增強,以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與一體化,國家自身或其管轄或控制之下的私人實體的活動造成的跨國環境污染損害事件也頻頻出現??鐕h境污染一旦發生,其損害性后果非常嚴重。一次跨國污染事件可能會波及相鄰周邊多個國家和地區。例如今年3月日本大地震和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了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嚴重損壞,由此導致的核污染、以及核物質擴散的事件造成與日本臨近的中國31個省區和全球多個國家都檢測到日本核泄漏產生的微量放射性物質。而且,日本將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污水流入海中,造成日本周邊海域的污染以及由此導致的海洋生態長期損害。損害事件發生后,如何確定污染來源國的國家責任,如何妥善解決跨界污染損害問題,成為現代國際社會討論的熱點問題之一。

    一、跨界環境損害的界定

    國際社會目前還沒有制定關于跨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問題的普遍性國際條約,只是在海上石油污染、危險和有毒物質運輸、民用核領域、外空活動、工業事故造成的跨界淡水污染等特定危險活動領域或特別方面,達成了關于跨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的全球性或區域性國際條約。

    在確定國家責任時,首先應當對跨界環境損害進行界定。但是跨界環境損害至今沒有統一的定義。由于存在著“環境污染”和“環境損害”這兩種表述,所以相應的也就出現了“跨界污染”和“跨界損害”兩種不同的表述方法。根據1974年11月14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理事會通過的一項關于跨界污染原則的建議,其中提出的關于“污染”的定義被廣泛承認:污染是人類直接或間接將物質或能量引入環境而造成有害的后果,可能危害人類健康、損害生物資源和整臺系統、減損環境的優美、妨礙環境的其他正當用途。

    跨界環境損害指的是跨過國家邊界線的物理存在或溢出,更確切的說,當起源國潛在有害的環境物質通過諸如空氣、水或泥土等自然介質轉移至受害國時,跨界環境損害便產生了。2004年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以一讀通過的《關于危險活動造成跨界損害案件中損失分配的原則草案》將跨界損害定義為:在領土國或其管轄或控制下所從事的國際法未加禁止、但卻有可能以有形后果造成重大跨界損害的活動,在另一國領土上或在該國管轄或控制下的其他地方所造成的損害。

    有的學者在定義跨界環境損害時提出了四個要素:(1)損害必須是人為活動的結果;(2)損害必須是人為活動的有形后果;(3)損害必須有跨界影響;(4)損害必須是重大和實質性的。同時造成跨界環境污染損害的行為有以下特征,即是國際法所不加禁止的行為,對其造成的重大損失的事實,以人類目前的所掌握的科學知識來說是很難確切地預見的。這些特征使控制環境損害非常困難。同時,跨界環境損害還存在責任國難以認定,在環境損害發生后損害程度難以測定的特征。同一區域的環境損害往往會由很多國家或區域共同造成,這時如何認定責任國以及責任國之間的責任分擔及求償會變的非常困難。

    二、跨界環境損害中的國家責任

    國際法上的國家責任是指對國際不法行為所承擔的責任。凡違反國際法義務或條約義務的行為都是國際不法行為,違法國必須為此承擔法律上的后果,即法律責任。

    而這樣的理論明顯已經無法適應快速發展的國際社會需求。1978年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將“國際法不加禁止行為所產生的損害性后果的國際責任”專題列入工作方案。在此專題下,委員會自1978年以來一直在審議國家為國際法不加禁止的危險活動造成的跨國損害承擔嚴格責任的問題。2001年委員會二讀通過了《關于預防危險活動的跨界損害的條款草案》。2004年委員會在第56屆會議上一讀通過了《關于危險活動造成的跨界損害案件中損失分配的原則草案》,在2006年第58屆會議上二讀通過了該草案。草案的目的是確保遭受國際法不加禁止的危險活動的重大跨界損害的受害者,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國家能夠得到及時和充分的賠償。

    國際法的國家責任制度已不僅僅指國家為其不法行為而承擔的國際法律責任,作為國家責任的一個方面,還包括“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所產生的損害性后果的國際責任”,即國際賠償責任。國際賠償責任是指對國際法不加禁止的活動所致損害性后果的國際賠償責任。尤其在國際環境法領域,如果沒有國際賠償責任的規定,很多人類發展必不可少的但卻給環境帶來巨大危險的活動將難以進行,而一旦產生災難性后果,則又難以及時得到補償。

    關于賠償的限度有兩種主張:一是懲罰性;二是補償性。多數學者認為賠償的數額以不超過實際損害的事物得以恢復原狀的限度為宜。懲罰性的賠償主張,往往要求責任國承擔所有損害賠償之外,還會有許多其它的賠償要求??鐕h境損害賠償責任的主要目的是為受害者提供充分和及時的賠償,是對國際法不加禁止行為的補償責任。顯然補償性的賠償限度觀點是正確的。

    跨國環境損害賠償以嚴格責任為主要歸責原則。嚴格責任的特征是只考慮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不考慮污染來源國的過失,不需要提供過失證明,可減輕受害國承擔的舉證責任。在國際環境法領域,對于高度危險的活動,越來越多的條約、協定、議定書采用嚴格責任作為基礎的國際賠償責任,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支持在國際環境法中采用嚴格的國際賠償責任。

    在國際賠償責任主體方面,可以分為國家賠償責任和國際民事賠償責任兩類。國家賠償責任是指國家自身承擔的賠償責任,包括國家為其自身從事的危險活動所承擔的原始賠償責任,以及為其管轄或控制之下的私人或實體的危險活動承擔的轉承賠償責任。國際民事賠償責任是指私人或實體為其從事的危險活動造成的跨界損害承擔的賠償責任。

    當一跨界損害后果并非由于主體行為所致時,如自然災害或突發性災難所導致的跨界損害后果,則既不適用傳統國家責任也不適用跨界環境損害責任,而適用跨界影響補償責任。這是指由于突發事故導致在事故發生地國管轄或控制范圍以外地區造成嚴重影響而對因突發事故而遭受實際損害者予以補償。事故發生地國在事故發生后應采取積極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向可能受跨界影響的國家及民眾告知該事故的潛在危險,提供相關的信息資料,以便受影響國采取必要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小損害或尋求替代措施。這次日本的核泄漏事件就是非常典型的需承擔跨界影響補償責任的例子。因為核泄漏最先是由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地震引起的。

    但是在處理核泄漏問題時,日本政府沒有及時將處理意見告知其它國家,通過引入海水降溫、稀釋核能原料并將廢水直接排入海域,這一系列行為是在不可抗力之后的可控制行為,這時日本就不應當只承擔跨界影響補償責任,還應承擔跨界損害賠償責任。

    三、跨界環境損害中的國家義務

    當一個國家的行為有造成跨界損害的威脅或者已經造成了損害,那么除了承擔相應的國家責任外,還需要盡到一些國際義務。其中適當注意義務和國際合作義務能夠非常有效的降低或減少環境污染損害的程度。

    適當注意義務包括環境影響評估義務、告知義務和預防義務。環境影響評估是旨在把環境、社會和經濟考慮納入項目規劃、設計和實施的過程。它們分析和評價擬議項目和計劃或政策的潛在環境影響,向決策者提供有關的環境信息。通過評估可以使國家確定該活動所涉危險的程度和性質,從而確定其應采取的措施,防止、減少和控制嚴重和不可逆轉的跨界影響。告知義務指如果評估預示有引起重大跨界損害的風險,起源國須立即通知可能受影響的各國,向它們傳送該評估所依據之可利用的技術情報和其他有關情報,并指明一個要求回復的適當的期限。預防義務是指各國有義務通過立法和行政控制,監督在本國內可能對其他國家的環境或任何國家管轄范圍以外的環境造成不利影響的活動,預防重大的越境損害或隨時盡量減少這種危險。

    《國際法未加禁止之行為引起有害后果之國際責任條款草案》(簡稱《草案》)第一章第6條規定:“有關國家應善意合作,并在必要時,從國際組織尋求援助來預防重大跨界損害的風險,或將其減至最小程度。如果此損害已經發生,則應該采取合作手段,并在必要的時候向國際組織尋求援助和支持,使起源國和受影響國所受到的影響減小至最微弱的程度?!碑斂缃绛h境損害發生后,責任國沒有更好的技術手段來降低損害的結果時,就應當積極接受其它國家或國際組織的援助,力求把損害降到最低。

篇6

春天來了,萬物復蘇,柳樹抽出了她那柔嫩而纖弱的枝條。今天又下起了毛毛細雨,飄飄灑灑的,玄武湖畔一排排柳樹隱沒在茫茫的細雨之中,漸漸地消失在霧里。

遠遠地就看到一排垂柳,條條柳絲剛剛返青,綠影婆娑在微風的吹拂下像一層綠紗籠罩在柳樹后的梅花,美極了。

秋光疊疊復重重,潛度偷移三徑中秋天,沒有春天五彩斑斕的鮮花,沒有夏天茂盛異常的綠樹,沒有冬天紛紛揚揚的雪花,但秋天有果實累累的果樹,給人們帶來豐收的喜悅,到處都是瓜果遍地!

春天的江南是美麗的,風很柔和,空氣很清新,太陽很溫暖;大田里的麥苗像一片海,星羅棋布的村莊是不沉的舟,縱橫交錯的彎彎曲曲的河道,河邊的柳枝吐了嫩芽,蘆葦邊鉆出來放時透青了;河道里平靜的水,從冬天的素凈中蘇醒過來,被大自然的色彩打扮得青青翠翠。

萬里晴空,陽光燦爛。春姑娘曬得都瞇縫起眼睛來了。那嫩綠的新葉,那田野的薄霧輕煙,象她的衣衫。隨著她春意的步伐,那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簡直要頂著腳站出來啦。

無邊無際的平原平坦、廣闊,像一個碩大無比的墨綠色的大翡翠圓盤,蒼茫浩渺,氣魄攝人。

一片連綿不斷的平原,在天空下伸展,沒有山丘,像風平浪靜的日子里的海一樣平靜。

那霏霏的雨絲,宛如一片朦朧的煙霧,遮掩了綿延千里的淮河平原。

高原的氣候,真叫人無從捉摸。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風滿天,忽而平靜得紋絲不動。

高原上的春天短得像兔子的尾巴,一閃便不見了。

綠草如茵的草原上還有一條細細的河,袒露在陽光下,遠遠看去,像一條發光的銀項鏈。

雨后的草原,野花競放,像一塊剛浸過水的花頭巾,連露珠兒也都是五顏六色的了!

一片遼闊的大草原,大得無邊無際,微風扶著泥土散發出的芳香,把一大片一大片莊稼吹得如漣波蕩漾。

夜幕籠罩著草原,一盤圓月從魚鱗般的云隙中閃出,草原上彌漫起朦朧的月光,像是升騰起來的一片淡淡的銀霧。

草原多么像海??!

只是比海寂靜;草原多么像一幅沒有框子的畫,廣漠得望不到邊際。

遠遠地眺望,草地上有團團白云在蠕動,原來這是牧場的羊群,一只只白生生的,肥壯可愛,使草原更加生機勃勃。

附:描寫安靜的句子(環境描寫)

1、夏天的夜晚十分安靜,只有青蛙的叫聲,一切顯得那么安謐?!?張祺豪

2、森林里靜得連效能煽動翅膀的“嗡嗡”聲都聽得清清楚楚。————石楚云

3、夜晚的海邊十分寧靜,沒有嘈雜的說話聲,沒有喧鬧的汽車聲,只有柔和的風聲和美妙的濤聲?!?黃霆]

篇7

關鍵詞:環境藝術功能類型 實用功能 藝術功能

功能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在不同的領域有著不同的定義方法,到目前為止,對功能的定義有著多項研究,從不同問題、不同環境和不同的觀點出發,對功能的定義和利用也不盡相同。環境藝術功能是給人在生活或者生產的過程中提供有力的交往環境,這種交往環境的利用為當前的生產措施提供了良好的應用基礎,同時,創造了能夠滿足當前環境需求功能,及時藝術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合理發揮。環境藝術在當前應用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不同的工程以及利用相關的過程中對其功能的需求也不同,其中各個功能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因此在應用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嚴格的管理控制分析,確保建筑工程中能夠因地制宜的提出環境藝術功能的援救模式,做到合理取舍或者側重點研究模式。

一、環境藝術

環境藝術是通過多種藝術形態組成的有機整體,是貫穿于當前城市規劃和環境設計中的主要方式。隨著當前社會技術不斷發展中,不管是人為物質環境還是建筑等室內空間的設置中,都離不開環境藝術的應用方法。環境藝術在應用的過程中是通過對象、空間、時間上的廣泛性,這就決定了在其應用過程中與其他藝術方式存在著相應的差異,并且存在著一定的個性化和門類的不完善化。環境藝術在應用的過程中對環境因素的需求不斷完善,形成相互依賴的循環應用方式,但是其在利用中受到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出現了一定的變動發展趨勢。

環境藝術最大的特點是環境的藝術化和藝術的環境化.是環境與藝術的互動.它需要設計師利用自然的或人工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元素進行創作.但又不能脫離自然環境本體.而必須植根于特定的環境.成為融會其中與之有機共生的藝術。環境中的”藝術”是指人為創造的藝術環境.是各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在環境中的融合體現,用以美化環境和愉悅工作生活在其中人們。

二、環境藝術的功能分析

1.環境藝術的功能

功能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到目前為止對功能已經開展了很多的相關研究.得到了多種不同的定義。本文提到的功能是指對象(產品.工程或勞務)能滿足某種需求的屬性.即它的作用或用途相對于使用者的符合程度。環境藝術的功能是指環境藝術項目能滿足工作或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需求的屬性。環境藝術是個復雜的系統,不同的項目及其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對環境藝術的功能需求和側重點的不同.所以不能機械的理解功能的含義.需要因地制宜的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理解,取舍或側重。

2.環境藝術的功能類型

為了便于理解環境藝術的功能.有必要從不同的角度對環境藝術進行功能分類。從實用與美學的角度分為實用功能與藝術功能.從作用發揮的角度分為基本功能和輔助功能.從質與量的角度分為功能類型與功能水平.從面向顧客或面向設計施工單位的角度分為整體功能與設計功能.如圖1。本文重點探討實用功能與藝術功能。三.環境藝術的實用功能分析

(1)環境藝術的實用功能

環境藝術實用功能是指它的實際用途,特定用途或使用價值.也是用戶最關心的問題:實用功能是環境藝術項目設計里最基本的層次.環境藝術的實用功能與社會制度.傳統歷史.民族習慣.科學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及地理環境等有密切關系。環境藝術包括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兩大類。軟質景觀以植物配置與植物布局為主要內容.硬質景觀包括地坪.地面鋪裝和環境小品設施。因此.環境藝術的實用功能主要體現在硬質景觀設計上.即環境景觀設施給人提供的實際用途或使用價值。

(2)環境藝術實用功能類型

環境藝術包含內容極其豐富.實用功能類型只能針對具體項目進行討論。此處以我國城市中的環境藝術為例.其實用功能一般包括日常游憩.文化教育和生態保護三大類。

城市園林綠地中的游憩活動一般分為動、靜兩類.動的活動又可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通常.青少年多喜歡動的游樂.老年人多喜歡靜的游憩活動。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身體素質的增強.中老年人選擇動的游憩活動也不少.例如 散步.太極等。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時.就要充分考慮多方用戶的使用功能的需求,設計出令人滿意的方案。這也是為什么在進行詳細設計之前.要進行功能分區的原因所在。

四、環境藝術的藝術功能分析

1.環境藝術的藝術功能

環境藝術的藝術功能也稱品位功能.美學功能.它關注人們的精神需求。上世紀初.著名的德國制造的代表人物穆臺休斯提出”設計的精神方面的重要性超過物質方面.即使功能.材料與技術掌握好了,而形式不佳.我們仍然生活在粗鄙的世界之中1,他強調標準化.但設計者務必把標準的定型做得十分完美.這正是講究藝術功能。

從廣義上講,環境藝術的藝術功能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精神產品根植于生活又反過來影響.作用于生活,提供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品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通過藝術——藝術創作——藝術感知整個藝術產生的全過程來影響.作用于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從另一個側面來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從狹義上講.環境藝術的藝術功能是指通過對景觀設施的設計.起到對環境的襯托和美化作用,即裝飾.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單純的藝術處理:二是與環境特點相呼應的對環境氛圍的渲染。一般說來裝飾是環境設施的第二功能.然而對某些以觀賞為主要目的環境設施則又是第一位的。

2.環境藝術的藝術功能類型

環境藝術包含內容極其豐富.藝術功能類型也只能針對具體項目進行討論。此處同樣以我國城市中的環境藝術為例.分析環境藝術的藝術功能類型.一般包括認知、社會.審美幾個類型。認知功能環境藝術能激發人類的精神潛力和加強認知共同感.環境藝術可以溝通思想.傳遞信息.使人們有可能認知在時間和空間上距離他們很遠的歷史和民族經驗。環境藝術溝通信息的可能性比通常的語言更加廣泛.例如通過建筑.雕塑傳達信息比用語言傳遞信息更能被人們接受.更容易為其他各國人民所吸收。此外.環境藝術的溝通質量也比較高.因為環境藝術語言較文學語言與口頭語言相比.比喻性,靈活性.寓意性更強.在情感上和審美上也更加豐富。

篇8

In recently listen to TV news said: our capital Beijing area and more dust storm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city, these economic developed city almost was huge sand "bury", the oasis is gradually reduced, we human beings that only themselves to blame disorderly cut down trees, destroy the environment, make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Don't, only the forest into the barren hills, grassland into desert, humans will suddenly realize?

Now the most polluted on earth resources, is the water. River that the original clear float above is full of garbage, plus factory emissions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the water is now dark and smelly, passing from the river to wu wear the nose, the fish in the river ah, shrimp had long ago lost.

Just take a look at the sky, is always a grey, which is called the blue sky white clouds, it is grey day ash cloud. Can only look at the moon at night, the stars are gone. See the most is the factory, thick tall a black smoke from the chimney. Took to the streets, often can smell exhaust frying. Recipients pollution everywhere around us.

Man is the master of the earth, but also its destroyer, is the final victim. As the owner of the new century, we can't let environment continue to be polluted.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is the people should have modern consciousness of the 21st century, in order to in the new century to create a beautiful and pleasant environment, let us take action immediately: save a drop of water, save electricity, once more take a tree... To protect our home together!

我們生長在一個幸福時代,生活條件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們周圍的環境卻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的家園——地球正面臨生態危機,如果不保護環境,人類將面臨著重大的災難。

在前不久聽電視新聞說:我們首都北京和區多城市都發生了沙塵暴,這些經濟發達的城市幾乎被巨大的風沙“埋沒”,綠洲正在逐漸減少,這只能怪我們人類自己亂砍樹木,破壞環境,使水土流失。難道,只有等森林變成了荒山,草原變成了沙漠,人類才會恍然大悟嗎?

現在地球上受污染最嚴重的資源,就是水資源。原來那清澈的小河,現在上面飄滿了垃圾,再加上工廠排放的工業污水,河水現在又黑又臭,從河邊路過的人都要捂著鼻子,小河里的魚呀、蝦呀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篇9

關鍵詞:公路設計;環境因素

中圖分類號:U412.3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公路交通環境是人類生存環境的組成部分之一,公路在設計規劃中應本著“安全、環保、和諧”的設計理念,充分考慮當地環境保護問題,盡最大可能可持續發展。

一、公路設計中的相關環境因素

1、地表自然環境

在公路建設和建成后,公路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沿線地表的水文、土壤、植被、大氣、動植物等的影響。在公路建設過程中,線路疏導和線路施工會對周邊的地理環境產生直接影響,包括砍伐樹林,占用土地,挖建隧道,填埋河道等,而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材垃圾容易造成土壤污染和水污染,施工中廢氣造成空氣污染。在這些影響中,公路建設對土地的影響尤為重要。因為土地不僅關系到人類的生存和生活,是自然為人類提供能量的主要媒介,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自然資源。近年來我國可用耕地面積的大量減少,環境綠化的緊迫要求,都要求在公路設計的環節中就將土地利用問題作為統籌考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新建公路和公路重建的設計方案中,應當珍惜土地,盡量減少對耕地林地,尤其是良田的使用,注意對原有路基和非耕土地的利用,充分發揮線路設計在提高流通效率和交通便捷中的作用,在公路重建中注意廢棄路段的有效路段的改造歸田和植被綠化。

2、地質地貌

在公路設計中,沿線的地質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地形地貌等是公路設計的首要考慮因素。因為這些因素不僅是影響公路設計安全和生命周期的重要因素,而且如果公路選線不當,對環境的影響將是整體性的和區域性的。如果公路的選線沒有充分考慮后續公路建設中的施工地質,以及對地貌的影響性大小,那么就有可能破壞一個地區的原始地貌,如果該地區的地貌環境相對脆弱,后續的其他地下和地表環境問題,如滑坡、泥石流還會持續出現。因而,在該環境因素上公路設計產生的不利影響也會是長期性的,應當在公路設計中受到充分的重視。因此,公路線路在設計時應當在滿足線路功能的方向、控制點等重要因素的基礎上,盡可能使線路對地質地貌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的水平,充分考慮橋梁、隧道等大型工程與當地地質條件的匹配度,詳細考察公路線路設計方案中對耕地、林地占用量,盡量減少公路建設對區域內地表植被率的影響,以免由于對植被率的影響造成對原始生態系統的影響。

3、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是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具體地講包括通過物表現的物化環境,通過人們環境行為表現的行為環境和通過政府行為表現的制度環境。公路建設給沿線的人文環境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在公路線路的選擇時,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與人文環境的保護常常是一對相互牽制的因素。公路建成后常常對行政區劃、經濟流通、文化聯系等方面產生深遠的影響,因而公路設計的過程是一個需要交通工程師、城市規劃師、建筑師、環境學家、生態學家、歷史學家、生物學家、地質學家、文物學家等多領域、多學科的專家團隊共同參與,多方考證而實現的。因為公路建設除了要滿通運輸的需求外,建設本身帶來的對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影響不容小視,尤其是對人文環境的影響,長期以來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和研究。如何通過公路設計,在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減少公路使用中對周邊及服務區內人文環境的后續不利影響,這些問題需要更多社會和人文方面的專家參與到公路設計的論證中來。

4、水土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水土資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公路設計中應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公路施工期內產生的工業廢水(特指含有毒物質的工業廢水)等,隨意排入當地環境中,容易對地表水、河流湖泊水產生污染。高填深挖地區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導致河流湖泊水質渾濁、懸浮物濃度增高,最終使得公路沿線地表水體水質發生變化,影響當地居民引用和農作。同時建筑材料的運輸與堆放也會對水體的產生影響,雨水的沖刷,公路橋梁的施工對河流的攪混,制備的泥漿廢液對河水的污染,隧道施工對地下水水體的影響,等等,這些都會對當地水資源產生嚴重的污染。此外如果公路設計不合理,不顧及當地地形,任意挖沙、采石、取土,會造成當地地貌和地質的破壞,容易造成塌方和泥石流。

5、動植物資源的保護問題

公路設計中如果遇山區(特指保持原始狀態的自然景觀),不得已必須開發道路時,應特別考慮到當地的珍貴樹木和古木,以及有可能存在的野生動物。設計中應先了解考察當地山區地勢地貌,翻閱資料排查可能存在的一切動植物資源,如果發現珍貴樹木和野生動物存在,盡可能避讓。如果避讓不了,應遵循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通知當地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申請轉移資源,將動植物資源的損害降到最低值。

二、針對環境問題的對策

1、當地考察

公路在設計之前,應調查相關資料,當地考察地勢地貌、地質環境、水土資源環境、動植物資源環境、如何減少噪音和粉塵問題以及公路的設計走向,切勿紙上談兵。

2、公路設計與地質地貌的生態平衡

不同的地質環境具有相應的生態平衡能力,公路設計對地質地貌的考察即是對一定地質環境的生態平衡能力的考察,地質環境穩定,具有相應的生態平衡能力,公路的建設和使用才能保證公路安全性和生態平衡。公路的線路的設計和選擇不僅考慮到公路的安全性問題,這是公路設計的最低要求,同時,從環境角度講,在地質環境較脆弱的地方建設橋梁、隧道等工程時也要考慮該地域的生態平衡能力,考慮這些人造工程在建設和后續使用中是否會對地質地貌環境產生無法修復的破壞。對于這些地段,公路線路則是能避則避,或化為警戒區域,對開發和使用進行限制。

3、公路設計與地表環境的生態平衡

公路的設計直接影響著后續的施工方式、使用狀況、養護方式等,也就決定著在施工、使用和養護中產生的地表環境影響,因為在設計之初就要充分考慮到設計方案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盡量減少對原有生態系統的沖擊,盡快實現公路與沿線環境的平衡狀態。設計方案中的平縱線形和斷面形式設計對沿線周邊環境和線路環境都有動態影響,因而線路設計和工程設計應盡可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地形條件,公路斷面形式的選擇盡可能保護沿線的土壤和植被環境,同時考慮救援、排水、噪音等因素,將公路環境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降低到可恢復的限度之內。

4、提高技術含量、及時善后

公路設計應從保證公路建設生態資源保護的技術支持角度著手,確保公路施工的技術水平,包括路面基礎設施材料。注重引進公路環境工程專業人才,逐步提升環保技術開發和實際應用能力。公路施工過程中如果避免不了生產廢水、廢渣的及時處理,相關部門應考慮如何通過制一系列有步驟、有目的措施,恢復當地生態環境,避免造成重大的環境污染。

結束語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的日趨提高,公路設計中對環境因素的考察和應對將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應該堅持發展是中心,在發展中求保護的原則,通過采用技術措施實現科學發展觀的農村公路帥設計方針,通過合理有效的法律體系和執法手段保護農村資源環境,使公路建設和資源環境能夠協調發展,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勞穗軍.公路設計中考慮的幾個環境因素[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15):167.

[2]沈波.山區公路排水系統災害評價方法及指標體系研究[D].長安大學,2006.

[3]貢強.公路與環境[J].交通環保,2003,24(z1):221-223.

篇10

一、提供操作環境

幼兒獲得數學知識,并不是通過一種操作材料、一次操作活動就能實現的。因此,必須強化幼兒操作學具,以增強感性認識,提高動手操作的實踐能力。因為幼兒的注意力易分散,興趣又易轉移,也不可能長時間堅持重復進行單一的活動,所以教師應為同一活動內容設計多種操作學具,以提高幼兒的操作興趣,使幼兒通過多種形式、多種角度的操作,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

在提供操作學具時,大多數教師都能注重幼兒的年齡特點。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幼兒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所提供的操作材料、提出的操作要求應有所不同。如在“按物體的高矮排序”的活動中,我們可以根據幼兒不同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對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要求能力較弱的幼兒按高矮特征給三個物體排序;要求能力一般的幼兒給四個物體排序,并按從高到矮和從矮到高的順序排列;要求能力強的幼兒給五個甚至更多的物體排序,并注意排序的方向性。在這一操作過程中,我們可以允許幼兒在完成自己的操作任務后,更換不同層次的材料進行活動,這樣既滿足了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又使每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

二、創設游戲環境

游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形式,如果我們能將游戲寓于教育活動中,就能夠較好地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之中。游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根據游戲的性質可以分為個別游戲、小組游戲和集體游戲三種類型。

在個別游戲中,教師一般以旁觀者身份觀察幼兒的游戲,讓幼兒在較寬松的條件下確定玩法,自定規則,積累感性經驗。如:幼兒給小動物“喂餅干”游戲,他們可以根據餅干形狀、大小來喂,也可以根據顏色來喂,在與材料的直接接觸中,學習了多角度分類方法。在小組游戲中,教師可按照幼兒不同的發展水平,投放含有數學因素的游戲材料,以參與者身份進行間接指導,讓幼兒分組體驗某一方面的數學知識,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學習,積累感性經驗。

在教師組織的集體游戲中,游戲主題、教學要求更為明確,教師一般根據幼兒在個別游戲和小組游戲中出現的重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幼兒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并整理、歸納感性經驗。

如:小班認識“1和許多”,以兔媽媽帶著小兔子去“采蘑菇”進行分與合的操作,讓幼兒在游戲中真正區別“1和許多”,并理解了它們之間的關系。

三、營造討論環境

孩子是能動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必須改變過去“教師講,幼兒聽;教師演示,幼兒觀看;教師先講,幼兒后練;幼兒緊跟教師后面學,不能越雷池半步”等教師主宰一切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應是“教師主導,幼兒主體,活動主線,發展主旨”的新的教學模式。為落實主體地位,使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活動中應提倡民主、自主,教師應營造良好的討論環境,讓幼兒在討論中修正、在討論中辨析、在討論中提高。如:大班數學活動——“等分”,活動一開始即營造討論的環境,請幼兒觀察教師頭發的變化(扎兩個辮子),討論:“只有一根綢帶,怎樣才能扎兩根小辮呢?”充分表達意見后,教師邊講解邊演示,使幼兒感知二等分的含義。

四、渲染評價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