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而時而造句范文
時間:2023-03-23 06:35: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用時而時而造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那煙花時而像仙女撒花,時而像火焰爭鋒,時而像彩蝶飛舞,時而像含苞欲放。
二、那煙花時而像仙女撒花,時而像火焰爭鋒,時而像彩蝶飛舞,時而像含苞欲放。紅的象征著喜慶,藍的象征著智慧、綠的象征著生機、黃的象征著溫暖、紫的象征著浪漫五顏六色,叫人陶醉,使人迷戀。
三、小泉的響聲,脆脆地,時而長,時而短,時而有,時而無,時而高,時而低,泉水咚咚地響,令我有了無邊的遐想。
四、沿著公路上山,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在清澈見底的溪水中,有時還能看到活潑可愛生機勃勃的小蝌蚪呢!
五、讀著文字,時而忿忿不平,時而會心一笑,時而引人沉思,時而倍感親切。
六、天上的云真是千變萬化,時而薄若絲棉,時而堆積如山,時而變成了叢林的樹叢,時而又變化出可愛的小動物,真是令人遐想。
七、考試的時候我時而低頭沉思,時而伏案而書,我要克服這種時而積極樂觀時而消沉悲觀,時而動力十足時而意志消沉的不穩定情緒。
八、你看動物園的猴子,時而跳到假山上,時而爬到樹干上,時而向游人要吃的,時而懶洋洋地曬太陽,真是活波可愛!
九、傍晚,天空的東方出現了火燒云,它時而像奔跑的野馬,時而像乖巧的綿羊,時而像狡猾的狐貍,[造句網zaojv.com/8505605.html]時而像迷失的小鳥。
十、我時而希望,時而沮喪,時而狂亂,時而斟酌。
十一、我那三歲兒子非常調皮和好動:放學回到家里,他時而跳舞,時而唱歌,時而打拳,時而對著我還做個鬼臉,逗得全家人奉腹大笑。
十二、天邊的云彩變化可真大啊,時而像鴛鴦戲水,時而像猴子追逐,時而像羊群啃草,時而又像萬馬奔騰。
十三、這個演員相當專業,看他時而大哭,時而大笑,時而悲苦愁眉,時而歡樂無限,把南海鱷神展現得形象又生動。
十四、他溜冰技術高超,時而沖刺,時而旋轉,時而倒滑,時而跳躍。
十五、臺上幾個男孩在表演霹靂舞,時而頭足倒立,時而雙肩支地,時而軀干飛旋,時而滿地翻滾,吸引了很多觀眾。
十六、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調子。
十七、我要克服這種時而積極樂觀時而消沉悲觀,時而動力十足時而意志消沉的不穩定情緒。
十八、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十九、它就如一位技術高超、舉世無雙的魔術師,時而輕如鴻毛,時而重如泰山,時而飄若游絲,時而嬌若驚鴻。
二十、天上那純潔的云千變萬化,時而像活潑可愛的小鳥,時而像悠閑自在的綿羊,時而像美麗的孔雀,時而像小蛇。
篇2
網絡流行文體因何而生,為何如此受歡迎,未來又將走向何處?
“全民造句”,此起彼伏
“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藍精靈,他們活潑又聰明,他們調皮又靈敏,他們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綠色的大森林……”前不久,電影《藍精靈》的上映不僅勾起“70后”“80后”的懷舊情懷,而且激活了一種被網民稱為“藍精靈體”的網絡文體。在微博、博客和論壇上,網友樂于套用該電影主題曲的句式來調侃自己的職業與生活,由此誕生的行業版、地域版、校園版“藍精靈體”詼諧有趣,自嘲的苦澀中又不乏機敏。這邊“藍精靈”還未退燒,源自臺灣娛樂節目演員臺詞的“hold住體”和從香港TVB電視劇中經典臺詞生發而出的“TVB體”又粉墨登場。日前,隨著佛山“小悅悅事件”引發全社會的道德反思,“你是某大(學)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訛你,某大(學)法律系給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敗訴了,某大(學)替你賠償”的“校長撐腰體”再次在微博的推波助瀾下,廣為流傳。
“網絡文體前些年便已經出現,今年呈現集體噴發的狀態?!背霭嫒它S集偉近十年來著力搜集整理網絡語言。在他看來,網絡流行文體并非憑空出現,而是有著自己的生命脈絡,去年出現的“凡客體”“羊羔體”“QQ體”“校內體”已然引起他的關注?!熬拖褚路目钍揭粯印?,前些年網民熱衷于造字、造詞,現在造句成為一種風尚。不管是造字造詞還是造句,“網絡語文,都離不開緊隨新聞熱點、社會事件、個性突出和富于創造性三個特征”。
參與研究“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的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專家、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侯敏認為“廣為傳播、流行一時”是流行語的屬性,網絡流行語亦然。網絡時代改變了傳統大眾傳播的模式,特別是網絡論壇―博客―微博依次出現,使人們走進一個不再設有嚴格意義“把關人”的自媒體時代?!斑@個時代的語言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擴散,把某些人群關注的東西無限放大,并由此造成流行語頻繁產生,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景象?!?/p>
放大世情,寄托訴求
如此看來,網絡語言自身發生裂變和轉型是其特性,但為何看似簡單、充滿戲謔調侃意味的網絡文體,能在當下贏得網民的好感呢?
整體來看,“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和勃興的新媒體影響之下,中國社會文化的生存土壤已經發生變化”。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瑞生告訴記者,這種文化土壤孕育出當前的兩種文化態度――一是開放與多元,隨著經濟基礎轉型和社會結構分化,大眾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覺性增強,文化的生長空間擴大,多樣文化共存互補;二是新穎和簡顯,網民使用新技術,記錄新生活、評價社會現象,通過“新”語言、“新”行為引發關注,“我新故我在”成為文化常態,而快速求新往往會導致簡單和淺顯。
“今天的社會生活變化如此之快,幾乎每天都有令人抓狂或者雷人的事件發生,人們面對這些社會事件往往有著強烈的表達欲望。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表達出來?不如采用現成的句式,來個舊瓶裝新酒。”黃集偉說,再加上微博、微信、手機、iPad等傳播平臺與介質的“煽風點火”,讓網絡文體更加迅速地傳播開來。
的確,若將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網絡文體拆解來看,其各自又代表了不同群體及愿望訴求。“藍精靈體”,指向伴隨動畫片《藍精靈》成長的一代人的懷舊情緒;“咆哮體”,指向在社會快速變化中被壓抑的情緒;而以“親”字打頭、充滿了甜膩示好味道的“淘寶體”,則反襯出商業社會之下,人們對與陌生人建立溫暖可信關系的渴望。
“就像唐詩‘每逢佳節倍思親’能夠流傳千年一樣,不論什么語言形式,只要能夠表達人類的普遍情感,就會被廣為接受并傳播開來。”黃集偉說。
戲謔之外,留下什么
細究這些網絡文體,你會發現除了發泄和表達不滿,其最終價值也許不過是博君一笑。“語言不僅僅是交際工具,承載文化的容器,同時具有審美和娛樂的潛能。當人類還在為生存掙扎時,語言或許主要是用來交際,一旦衣食無憂,需要更多精神層面追求的時候,語言的娛樂功能就會彰顯出來”。侯敏從語言學的角度給出解釋。
若將網絡文體置于自身生長的土壤“網絡”之上,其美學特征和文化風格則會更加清晰。從去年開始,微博的引進無疑將國人的網絡世界推入新的紀元。微博的傳播方式、140個字的體例要求以及使用人群,一筆一筆勾勒出網絡文體的模樣――用惡搞、拼貼、挪用和戲仿的方式,消解原有的意義,重建新意義,或者干脆就無意義。
也許,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血液”,讓網絡文體的應用更易惹來非議。當大學的錄取短信、政府機關的招聘廣告、公路安全的宣傳語,甚至是公安局的通緝令,紛紛套上了“淘寶體”時,有人認為此舉更加凸顯人性化,也有人認為這有損公務部門嚴肅的形象,更有人擔心這些網絡文體的“越界”使用會威脅到漢語系統的穩定。
“流行語的本質是流行,因此在坐標上的流行曲線一定是峰型的,要有起有落,永遠在低谷的不可能是流行語,永遠在峰頂的也不是流行語?!焙蠲粽f,這決定了包括網絡文體在內的網絡語言難逃速生速滅的命運,在使用時也要注意語言與語境的契合。
“語言也有自身的規范性?!秉S集偉認為,使用規范化語言應當成為公務部門的公文必須遵守的準則。
詩人艾略特說:“去年的話屬于去年的語言,明年的話等待另一種聲音。”網絡文體等網絡語言的出現,盡管豐富了語言的個性,拓展了網絡文化,但立足整個漢語系統的規范和健康來看,其使用的語境和范圍值得考量。盡管我們不必過于恐慌網絡文體的出現,但是嚴肅謹慎的語言態度,準確規范地使用語言,仍是維護漢語純潔健康的一道重要關卡。
“淘寶體”錄取短信:
親,祝賀你哦!你被我們學校錄取了哦!親,9月2號報到哦!錄取通知書明天“發貨”哦!親,全5分哦!給好評哦!
吶,做編輯呢,最要緊的就是開心。寫稿子的事呢,是不能強求的。吶,作者不給你寫,是他們不懂得珍惜。發生這種事呢,大家都不想的。吶,我發了圍脖,要不要來轉一下???
“藍精靈體”女記者版:
在事故這邊災難那邊總有群新聞女,她們采訪到深夜,她們寫稿到天明。她們灰頭土臉奔波在各種坑爹的事發地,她們沒有時間去相親!哦悲催的新聞女,噢悲催的新聞女,她們時而被打時而被抓時而被禁令,她們沒房沒車一身病痛漸漸老去。
(選自《人民日報》)
篇3
【關鍵詞】文化;語境;翻譯
1 關于語境
關于翻譯的本質,奈達說:“翻譯是交際,它取決于聽讀者從譯文所獲得的信息?!闭Z境這個術語最早是由波蘭籍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來的。后來弗思發展了這一理論,創立了比較完整的語境理論。后來在論及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時, 紐馬克指出:“語境在所有翻譯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規,任何理論,任何基本詞義?!闭Z言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信息系統,無論其產生,演變或發展,還是進行信息的傳遞,接收或加工,總是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受其影響和制約的,這種前提條件,就是語境――語言環境。人們運用語言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總是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的,總得以一定的語境作為依靠。事實上,翻譯中的理解和表達都是在具體的語境中進行的。語義的確定、遣詞造句、篇章結構以及語體形式均離不開語境。因此,語境就構成了正確翻譯的基礎。
2 語境的分類
一般語言學家都認為語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語境指詞語出現的前后句或上下文; 廣義的語境還包括語言交際的時間、場合和交際雙方的職業、年齡、經歷、身份、遭遇、心情等外部因素。根據語境的表現形式,又可將它分為語篇語境、文化語境及語體風格語境三大類。本文著重就文化語境對翻譯的作用進行深入的討論。
3 文化語境與翻譯的關系
文化語境指的是源語和譯入語所依附的文化、歷史、社會背景。也就是指某一言語社團特定的社會規范和習俗。由于各民族區域生態環境、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及行為模式等的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文化特性,在跨文化的翻譯中便時常會遇到諸如誤解原文、譯文詞匯空缺等情況。由于復雜的文化難以用翻譯技巧加以彌補, 處理此類翻譯必須要對源語和譯入語的文化有全面、透徹的認識和了解。一個民族在自己的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各民族文化在趨同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沖突。這一特點促使譯者不能以本國文化去理解其他民族文化。美國語言學家尤金?奈達(Eugene A. Nida) 指出: “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將一種語言譯成另一種語言,必須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語境。翻譯時不能停留在字面意義的翻譯上,要諳熟譯語的文化語境才能達到翻譯的目的,否則會造成跨文化交際的失敗,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土壤,翻譯是跨文化交流的橋梁。從某種意義上談,語言的翻譯,是文化的翻譯。
4 在文化語境下的翻譯
4.1 神話典故
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中古代希臘、羅馬人創造的眾多神話傳說是希臘、羅馬文化的瑰寶,它反映著民族的智慧,折射著藝術的光焰,不僅直接孕育了整個西方文化,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希臘、羅馬神話的影響無處不在,以這些神話故事為背景或個別神為主題或背景的作品,更是不勝枚舉,從喬叟、莎士比亞、米爾頓直到十八、十九世紀的雪萊、濟慈、拜倫等詩人作家的詩篇、喜劇等著名作品中幾乎是言必涉及希臘羅馬。在翻譯時,如果不熟悉這些神話背景,也就不可能有精彩的譯作。
例1:So excellent a king; that was, to this, Hyperion to a Satyr: so loving to my mother that he might not between the winds of heaven visit her face too roughly. (Shakespeare, Hamlet, I)
譯文:這樣好的一個國王,比起當前這個來,簡直是天神和丑怪;這樣愛我的母親,甚至于不愿讓天風吹痛了她的臉。(朱生豪,譯)
Hyperion是希臘神話中主神朱庇特的父親,Satyr是山野樹林里半人半羊的怪物,譯者采用淡化譯法,分別譯為“天神”和“丑怪”,突出了,各自形象,確切表達了原意。
例2:The herculean task of removing 10 million gallons of viscous crude that gushed into Alaska’s Prince William Sound will take months, perhaps years, and may cost upward to $250million.
譯文:要清楚1000萬加侖傾覆在阿拉斯加威廉太子灣上的粘稠原油,真是工程艱巨。不但要花上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而且投下的經費可能高達2億5千萬美元。
句中herculean, 源出希臘神話人物海格立斯(Hercules),即解救Prometheus的Hercules,古希臘神話中的主神Zeus有天后Hera,但與凡女Alcmene,生子Hercules,天后Hera為此十分嫉妒,規定了十二項非常艱巨的任務要Hercules完成,目的是要置他于死地。而大力神Hercules高大魁偉,力大無窮,他上天入地,擒獅斬龍,改變河道,制服死神,以難以置信的速度完成了任務,凱旋而歸。此文是1989年美國??松凸荆‥xson oil)所屬的Valdez油輪漏油1000萬加侖,特派記者K.R.Sheets在報道中寫的。??松凸緸榱饲宄臀廴?,展開了浩大的清污工程,確實需要Hercules的氣魄來完成了,相信只有了解Hercules神話的讀者和譯者才能真正體會其中的內涵。
4.2 動植物文化喻義
英漢民族衍變歷史、生態環境、民情風俗、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了人們對于同一種動植物賦予不同的情感和喻義,產生了不同的聯想意義,有時為表達同一種情感或喻義會采用不同的動植物喻體。中國人把虎看作是“百獸之王”,而英美人則把獅子看作是“百獸之王”。我們說“亞洲四小龍”,而英語則用“four tigers in Asia”來表達。
4.2.1 動物文化喻義
中國人有養貓的習慣,主要讓它捕捉老鼠,因此唱饞嘴的人為“饞貓一只”,然而cat是西方人所寵愛的動物,但令人奇怪的是,英語俚語中cat卻常用以喻指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惡毒或令人討厭的女人),如:she is a cat. 如果不知道文化語境,我們只能按照字面意思譯成“她是一只貓”,但經過了解查閱相關背景后,就知道其內涵為“她是個包藏禍心的女人”。同理,Mrs. Smith is a perfect cat. 可譯為“史密斯太太是個地地道道的長舌婦”。
在我國貓頭鷹也稱“夜貓子”,與蝙蝠一樣是一種專門夜間出來活動的鳥類,由于其蹄聲凄厲,人們把它的叫聲與災難和死亡相聯系。然而西方人卻把貓頭鷹看作是智慧鳥,是智慧的象征。在兒童讀物和漫畫集中,貓頭鷹的形象是沉著、冷靜、嚴肅、聰明。禽獸間的爭端要請貓頭鷹來裁決,緊急關頭要向貓頭鷹請教。
例:A tenant offering five bales of cotton was told, after some owl-eyed figuring, that this cotton exactly balanced his debt.
譯文:一個佃農交了五包棉花,老板精明地一盤算,告訴他說這些棉花剛好抵上他所欠的債務。
在這里,owl-eyed被譯成了精明,很明顯譯者知道owl在英文文化語境里有何象征意義。
4.2.2 植物文化喻義
大自然的綠色是地球上生命的象征。人類與綠色植物息息相關、相依共存,人類依靠綠色植物試自身得到延續和發展。千百年來人們不僅利用植物作為自己生存的物質基礎,而且根據它們的顏色、形狀或習性賦予一定的喻義,以花草樹木等為喻體述事喻理,抒情托志。
英語中,olive branch象征和平,palm象征勝利,lily象征純潔,white chrysanthemum(白菊)象征真理,York-and-Laucaster rose(紅白薔薇)象征戰爭,yellow tulip(黃郁金香)比喻沒有指望的愛情,scabrous(山蘿萄)喻指不幸的愛情,snowdrop(雪花)喻指患難中的友誼,zinnia(百日草)喻指思念離別的朋友等。
例1:“Dick,” said the dwarf, thrusting his head in at the door, “my pet, my pupil, the apple of my eye, hey, hey!” (C.Dickens, The Old Curiosity Shop)
譯文:“狄克,”矮子說著,把頭從門口伸進來,“我的心肝,我的徒弟,我的寶貝,嘿,嘿!”
譯者把apple of the eye譯成了我的寶貝,因為在古時候人們注意到眼睛的瞳孔像蘋果,于是把瞳孔稱為apple of the eye,由于它是人極為重要的器官,所以常把珍貴或寵愛的人或物也都稱為apple of the eye。
例2:They reserved for themselves the choicest plums.
譯文:他們把最好的留給自己。
Plum 從十九世紀末開始,用以喻指“最好的東西”、“令人垂涎的東西(尤指聲望好、待遇高的輕松工作)”或“意外的收獲”等。
4.3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名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名,大多寓意深刻、內涵豐富;而許多世界名著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他們的寓意已超出名字本身的意義,已成為具有泛稱或類指意義的詞匯用以在日常生活中泛指或喻指一類人,一種狀況或一種行為。英美眾多文學大師筆下的主人公名字,其中有不少已成為英語的正式詞匯,主人公的性格、形象或經歷已成為這些詞匯的正式語義。
例1:He is a real Jekyll and Hyde: at home he’s kind and loving, but in business he’s completely without principles.
譯文:他真是個具有雙重性格的人:在家和藹可親,可在生意場上,他卻萬全不講道義。
Jekyll and Hyde(杰克爾與海德)原為英國小說家斯蒂文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 所作名著《化身搏斗》(Dr. Jekyll and Hyde)中的主要人物。他服用自配的藥物,使自己在原來的善良紳士與兇暴殘忍的Mr. Hyde 之間往復蛻變,使自己時而變惡,時而變善?,F在Jekyll and Hyde 常被用來喻指“具有兩種不同面目的人,具有或善或惡雙重性格的人”,并由此派生出許多形容詞Jekyll-and-Hyde。
例2:I am no Hamlet.譯為我決不猶豫,而不是我不是哈姆雷特。Hamlet(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悲劇《哈姆雷特》(Hamlet)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在為父復仇問題上,憂慮重重,既怕泄密,又怕鬼魂是假的,還怕落入壞人的圈套,因此終日心煩意亂,憂郁寡斷,只好裝瘋賣傻?,F在人們把Hamlet用來喻指“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人或行為”。
4.4 宗教
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文化里儒教、道教、佛教為三大宗教;而在西方世界,多數人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中國的宗教觀念很難在西方找到對應之處。 因此,翻譯時如不考慮這些區別,將會造成翻譯不當。
例:I believe, because of my religious faith, that I shall “return to father” in an afterlife that is beyond description. (Readers’ Digest)
譯文:基于我的,我相信在我死后的那段時光里,我將回歸圣父。
有的譯者受中國佛教的影響,會把afterlife翻譯成“來世”或“來生”,人死后靈魂進入另一身體,但是基督教不信來世,它認為人死后靈魂依然存在,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獄,所以這里afterlife指人死后的那段時光。
4.5 顏色與民族心理
由于人類文化共性的作用,以及文化相互滲透、趨同的影響,不同民族常常會賦予某一種顏色以相同的象征意義。例如,紅色熱烈奔放,象征著喜慶和奮進;綠色是生命之色,顯示著青春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機;白色純凈素雅,蘊含著圣潔無暇、淳樸自然之意。然而,由于民情風俗、地理環境、思維方式、、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以及語言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各種顏色對于不同民族在視覺和心理上所引發的聯想、象征的意義、蘊含的寓意卻不盡相同。
例1:Iago: O! Beware, my lord, of jealousy; It is the green-eyed monster which doth mock. The meat it feeds on … (W. Shakespeare, Othello, act Ⅲ, sc. 3)
譯文:伊阿古:啊,主帥,你要留心嫉妒?。荒鞘且粋€綠眼妖魔,誰做了它的犧牲,就要受它的玩弄……
這里將green-eyed被譯成嫉妒,因為,英語中的綠色常用以表示“嫉妒、眼紅”之意,據說,嫉妒、不悅會導致人體的黃色膽汁分泌過多,其癥狀之一便是臉色或眼睛發青或蒼白。而漢語中的“眼紅”或“害了紅眼病”在英語中應是green-eyed,漢語中的“紅眼”變成了英語中的“綠眼”。
例2:By one survey, mare than 20million Americans now watch at least one blue video each week.
譯文:據一項調查顯示,現在美國有二千多萬人每周至少觀看一部黃色錄像片。
在英語中blue常常用來彼岸時漢語中的“黃色”,即“下流、猥褻、”之意,如
“blue jokes”(下流的玩笑)、“blue revolution”(性解放)等等。根據各自的文化語境,譯者只能把blue譯成黃色。而在英語中,yellow與“下流、猥褻”毫無關系,如“Yellow pages”譯為“黃頁電話薄”,只因為電話薄全部用黃色紙張印刷。
例3:You don’t want to fight, do you? You are yellow.
譯文:你不想打架,是嗎?你太膽小。
Yellow譯成膽小是因為它的引申義,表示“膽小的,卑怯的,卑鄙的”等意思。
5 結語
文化背景有著復雜的內涵和外延 ,是構成語境背景層面的重要部分。Levin和 Dalman認為 “文化是一座冰山”,一小部分在水面 ,而大部分被浸泡在水中。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是人類思維的主要方式之一。一個民族共同生活的形式構成了該民族語言的文化大背景,在這種大背景下,交際者雙方的許多信息可以不言而喻。語言的社會文化背景都無形地融入在該民族的語感中 ,語感產生與操某一語言的民族的歷時經驗和共時應用。(劉宓慶 ,1989 :13)而譯者可能生活在一個與操源語言民族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民族文化氛圍中 ,這種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所構成的反差往往成為干擾翻譯的重要因素。
本文只談及了文化語境很小的一部分,體現了文化語境在翻譯中的一些作用。翻譯是一項復雜的工作,要做好這項工作,譯者不僅要能夠熟練運用源語和目的語,還必須掌握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將其靈活運用于翻譯當中。
【參考文獻】
[1]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2]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