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冬至的古詩句范文

時間:2023-03-22 16:29: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冬至的古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描寫冬至的古詩句

篇1

1.看標題。詩歌通過高度概括的語言,把豐富的內容蘊蓄到最典型而又最精約的形象中來。而詩歌的標題是詩詞的題眼,因為標題富含著諸多信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可以這樣說,詩歌的題目是詩歌鑒賞的向導。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從題目就可以看出本詩是一首思鄉之作。

2.看作者。詩歌是詩人精神世界的袒露,要真正讀懂一首詩,讀懂詩人的情感,就需要知人論世?!爸苏撛姟本褪且私庠娙说纳罱洑v、風格流派及其創作的時代背景、目的等。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境況,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朝政等方面。了解了人與世,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例如,李清照的一生比較曲折,前期生活幸福,多寫少女的歡樂和的閑愁,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意境優美怡人。

3.看注釋。鑒賞一首詩,除了詩的主體外,不能忽視詩歌的注釋。 詩歌的注釋有些介紹寫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思想內容;有些是介紹相關詩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紹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詩的寫作風格。對這一內容讀詩時一定不能忽略。

4.看意象。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過創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簡單地說,意象就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物象 。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很多意象積淀了基本固定的意義。如果我們熟悉了這些意象,會給鑒賞詩歌帶來很大幫助。如月亮,一般說來,古詩中它是思鄉的代名詞。如李白《靜夜思》,其他如鴻雁、杜鵑、雙鯉也多含有思鄉的意思。而梅花、、荷花、松竹等多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在平時要注意積累一些常見意象。

5.看詩詞中關鍵詞句。古詩中的一些詞句往往透露出詩歌主題的信息。如高適的《除夜作》中“客心何事轉凄然”的“客”點明作者遠離家鄉。王昌齡的《送魏二》:“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薄皼觥笔顷P鍵詞語,既表明雨后天涼,又點明作者的情感――因友人離去而心涼;“愁”則直接點明情感。還有一些表示色彩的詞語。

篇2

其一是虛而不實。我國的古典詩歌用語凝練,意象飄遠,意旨精微,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所以主張“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強調朗讀和背誦是古詩詞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誦讀中,品味出詩的韻味和情感。而在現實教學中,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學生認知水平的差異、古典詩詞的語言障礙、知識體系的割裂松散等種種因素使得學生的誦讀吟詠往往只流于形式,缺乏理解的厚度、欣賞的深度,甚至基礎薄弱的學生根本讀不懂詩的內容。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課,或花樣百出的朗讀,加之面面俱到的分析;或蜻蜓點水式的介紹,然后讀讀背背了事。過度虛化古詩詞的教學目標和內容使得學生感覺虛無縹緲、無所適從,本來就課業負擔重,課余閱讀少的高中生覺得“收效甚微”,加之數理化的強烈沖擊,古典詩詞閱讀就成了學生首先放棄的對象。

其二是實而不活。教師對蘊含著詩人強烈的思想情感的詩詞依照教參從作者介紹、背景資料到字詞句篇、手法特色等進行全面分析講解,“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感覺是講深、講透了,但是也把本來完整、優美的詩詞肢解得支離破碎了。例如,在高中詩歌鑒賞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將各種詩歌表現手法及鑒賞手法進行羅列,然后給學生進行一定量的示范,教學的任務就算是完成了。這樣學生最多只能感受到教師傳達出的答題方法,詩詞本身所傳達的思想情感、個人的情感體驗,便難以深刻地體會。學生沒有感受到詩歌的魅力,還對干巴巴的分析感到粗糙無味,逐漸喪失了學習詩歌的興趣和熱情:教師在課堂上聽完聲情并茂的課文配樂朗誦后,學生一臉冷漠;在課堂上提到一句詩,很少有學生能接到下一句;背誦古詩詞完全是為了應付檢查和考試……

古代詩詞的學習和欣賞是以作品所提供的語言形象為根據的感受和體驗,其本質是為了吸取有益的內容來豐富學生的思維、陶冶思想性情,是一種具有認識性的活動,它需要通過理性的分析、綜合和判斷,才能達到認識的目的。虛而不實的課堂教學缺乏完整的知識體系的建構,沒有理性的分析、歸納和總結,所以不能使學生明了古典詩詞鑒賞的方法。實而不活的課堂教學將古典詩詞教學視為功利化的僵化的任務完成,將富有美質的詩詞變成了一種死板教條的東西,遠離了情與美。這兩種背離古典詩詞認識規律的教法,可以說都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那么如何做到“化虛為實”“實活相濟”,讓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樂呢?

一、誦讀有要求

古代詩歌具有句式整齊、合于音律的特點,比如近體詩嚴格要求句數相等,講求對仗,講究平仄,講究押韻。這種特殊的語言組合及它與詩人情感相結合的特征,決定了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通過誦讀來感受和欣賞。課堂教學的讀法有很多,范讀、默讀、朗讀、美讀、背誦、分小組讀等,但是不能流于形式或淺嘗輒止,筆者在指導誦讀技巧外,對學生明確提出,在誦讀后完成以下四點任務:有不懂的字詞句,提出來解決;根據標題和注釋,簡介寫作的相關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背景、事件等;用自己的語言復述詩的內容;用最簡潔的語言概括詩的內容。

古典詩詞離學生生活時代已久遠,無論內容還是形式,學生學習的障礙還是很多的,僅僅是吟詠體會,缺乏具體的任務要求的落實,讀終究是流于形式的。這四點要求,由易到難推動學生層進式地理解文本。第一點要求看似簡單卻至關重要,學生有疑處往往是關鍵所在,有時一字之誤、一個詞語的差異,就會導致思想感情把握的偏差。對字詞的疑問,或教師適當地解釋、點撥,或學生間簡單討論交流,使得本來望而卻步的難題輕松化解,學生增強了讀詩的信心,慢慢會感受到讀詩的樂趣。第二點從標題和注釋了解詩的相關信息,有助于對內容、情感的準確把握。如《邯鄲冬至夜思家》可以從標題讀出以下信息:“邯鄲”表明作者羈旅在外;“冬至”詩后有注釋:“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重要節日”應該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詩人卻不得不寄寓在驛館里,思鄉之苦就自然蘊含其中了;“夜”寫作時間是夜里;“思家”直接表達思鄉之情。學生在介紹時把這些要素組合起來,詩的內容、情感方向就把握準確了。第三點讓學生把本難以言清的體悟和感覺具體明晰地用語言表達出來,對于古詩詞閱讀尤其是鑒賞能力不高的中學生來說,這一近似于翻譯的環節是需要的,這樣可以細致入微地理解詩句,減少主觀臆斷,從而正確把握整首詩歌的思想內容,同時也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因為有前兩步作鋪墊,這一要求學生就不難完成了。第四點是整體把握全詩的概括能力的考查,也是古詩鑒賞能力考查的重點。按次序完成這四點要求,化吟誦感悟的“虛”為讀懂內容的“實”。

二、分析有方法

由于古代詩歌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意在彼,所以讀懂詩的內容還談不上是鑒賞。很多學生一提起詩詞鑒賞,就感到虛無縹緲、無所適從,不知道從何處落筆,要么一鱗半爪,掛一漏萬,要么生拉硬扯,雜亂無章。其實,詩歌鑒賞并沒有想象中那樣難以把握,只要把握一些閱讀規律,就完全可以準確抓住詩詞鑒賞的要領。教師可以教給學生分析欣賞詩詞的基本步驟:寫什么―――怎么寫―――有何用。

1.寫什么―――尋找詩中具體描寫的熔鑄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即意象

詩歌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詩人“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保b賞詩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蘊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從尋找意象入手,使學生明白詩歌在寫什么,再圍繞這個中心內容,探究意象―――意境―――情感之間的關系,深入品味詩意。如《聲聲慢》,詞中的意象有:淡酒、急風、舊雁、黃花、梧桐和細雨。尋覓不得,想借酒消愁,可薄酒難抵秋風冷雨;是怎樣的愁難以消除?是對家鄉的思念,是對亡夫的想念;國破家亡,誰還會憐取眼前黃花,作者自憐自嘆,孤寂的心感受著雨打梧桐凄涼的聲音。借助這些意象,李清照營造出凄涼慘淡的意境,渲染了“愁”字。再如《雨霖鈴》選取了很多意象:寒蟬、長亭、驟雨、煙波、暮靄、楊柳、曉風、殘月。此等意象,在古人心中,都具有離別或相思的意味,它們突出秋景凄涼孤寂的特點,表現了離別者內心的凄楚。意象,是凝聚詩人情感的物象,把握了意象,才能在情感上走近詩人。

2.怎么寫―――把握詩人運用的藝術手法

詩歌離不開技巧,詩人都會圍繞詩歌的主旨,選擇恰當的手法來表達。寫景詩借助情景交融,詠物詩采用托物言志,詠史懷古詩運用借古諷今等等。要鑒賞詩歌的藝術手法,必須建立在明確掌握古詩詞常用手法的類型和特點的基礎上。教師要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建立一個藝術手法知識結構圖,然后經過范例的引領,來落實強化藝術手法的掌握。如江蘇考綱規定的7種修辭手法的掌握;常見的表現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聯想想象、對比襯托等手法的辨析和特點;如表達方式中描寫特別是寫景的手法的歸納,等等。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每一首詩著重學習一種手法的方法,以點帶面,如《登高》的情景交融,《石頭城》的借古諷今,《錦瑟》的用典含蓄,《虞美人》的化虛為實,《蜀道難》的想象與夸張,《琵琶行》的比喻和通感,《山居秋暝》的動靜結合等。詩歌的鑒賞是一個整體的思維過程,各種手法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可能,而不是必須,教師需要通過自己的教學讓學生懂得,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欣賞詩詞,在強化中讓他們把鑒賞的角度、鑒賞的思維化為自己的能力。

3.有何用―――闡釋所選意象、所用手法的表達效果

鑒賞詩歌,不但要鑒賞寫什么、怎么寫,還要知道這樣寫的作用。任何意象的選擇、任何技法的運用,都關乎詩歌情感的表達。例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前兩句描寫了山中清幽明潔之景,后兩句寫山中的人事生活,以動襯靜,充滿了生動溫馨之美,山中之景,動靜結合,清幽靜謐,而又生機盎然,這就流溢著詩人陶醉其中的怡悅之情,所以詩歌最終自然歸結到“王孫自可留”的隱逸情志上。所以意象的選擇、手法的運用對作者的傳情達意起關鍵性的作用。此外有些手法還有其本身的各自不同的表達效果,例如對比襯托可以使相反或相對事物的特征或本質突現出來,更為鮮明、突出,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比喻、比擬能描繪和渲染事物的特征,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引發讀者聯想和想象;設問、反問、反復則主要起強調、加強語氣的作用,引發讀者對事物特征的注意和思考;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給學生分析古詩詞的基本方法,指導學生走好這三步,他們就不會再為古詩詞閱讀而頭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重在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既要讓學生明晰鑒賞的方法,同時這個方法的領悟過程又不是簡單的“教師講學生聽”的過程,而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一步步達到認識的目的。

三、語言有品味

中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既是在教師引領下的模仿性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個性化、創造性的活動。這種個性化創造性活動尤其表現在對詩歌語言的品評上。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品評他們喜歡的字詞句,好的詩句必然會吸引或打動學生,教師就是要喚醒學生對語言的敏感,使他們的關注力集中到詩的語言本身上來。古典詩歌語言凝練、語意含蓄。語言表達上有許多特點,諸如受字數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于韻腳的約束,不得不運用倒裝;遣詞造句要合轍押韻等,從這些細部入手,反復品評,賞析語言運用技巧,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如歐陽修的《蝶戀花》:“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薄伴T掩黃昏”可以理解為黃昏時分將門掩上,也可以理解為將黃昏掩于門外,又可以理解為,在此黃昏時分,將春光掩于門外,或許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室內之人有一個關門的動作,時間又是黃昏,這個動作就表現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悵。詩歌有“詩眼”之說,詩眼是一首詩中最精彩最關鍵的詞句,是全詩神韻的集中表露?!罢Z不驚人死不休”,詩人們竭力追求“一字傳神”,主要表現在動詞、形容詞和虛詞上。我們在解讀時就要著重去探尋去理解詩中的那個最精練傳神、能最有效地表現詩歌意境的字眼。如: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獨”字,既有“孤獨”之意,又有“孤傲”之情,既表達了沉寂清冷的生活氛圍,又表達了詩人傲岸卓立的情操;《聲聲慢》中“愁”字的豐富內涵……抓住了詩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趨向和詩歌的主題。

篇3

一、關注標題,抓題眼

古代詩歌的標題往往是全詩的眼睛、靈魂,對理解全詩有指向作用,是解讀詩歌的切入口。因而關注詩歌的題目對于確定詩歌的主旨,品味詩歌的語言以及判斷詩歌的表達技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詩歌的標題一般對詩歌的內容有很明顯的提示、總括的作用。有的題目顯示事件、情感;有的題目交作目的和寫作背景;有的題目揭示與詩作有關的季節或時令特征;有的題目則直接點明中心。所以,有時抓住了題目,也就大體抓住了詩歌的基本內容。

例如2004年普通高考全國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 思

張 籍

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問題:王安石評論張籍詩歌的風格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試析張籍此詩寫了生活中哪個“尋?!钡募毠潱勘磉_了他什么樣的情感?

賞析:該題的第一個問題很簡單,只要對詩歌的內容大致概括一下就可以得出結論:家書將要發出時,又覺得有話要說,故“又開封”。第二個問題涉及到詩歌的情感,看似復雜,其實也簡單。首先,我們通過題目“秋思”二字就知道此詩應該是一首懷念或幽思之作,再通過文中的“家書”二字就很明顯地得出答案:對家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當然,還需聯系詩句具體分析所體現的這種感情。

再如2012年普通高考全國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思 遠 人

晏幾道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飛云過盡,歸鴻無信,何處寄書得。

淚彈不盡臨窗滴,就硯旋研墨。漸寫到別來,此情深處,紅箋為無色。

問題一: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紅葉黃花秋意晚”一句對表達這種感情有什么作用?

問題二:“就硯旋研墨”與“臨窗滴”有什么關系?“紅箋為無色”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解析:第一個問題:這首詞表達了對遠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興,以紅葉黃花染繪出深秋的特殊色調,渲染離別的悲涼氣氛,增添對遠方行人綿綿不盡的思念情懷。

第二個問題:“就硯旋研墨”與“臨窗滴”的關系是:“就硯旋研墨”暗指以臨窗滴下的淚水研墨,和淚作書。原因是:紅箋被淚水浸濕。由于情到深處,詞中主人公在作書時不停流淚,淚水落到紙上,紅箋因而褪去了顏色。

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回答第一個問題時,從題目――“思遠人”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首思遠懷人之作?!八歼h人”即對遠方行人的思念。

另外,諸如杜甫《春夜喜雨》、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柳中庸的《征人怨》等詩歌分別從題目中的“喜”“思家”“怨”等就可以看出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看注釋,抓暗示信息

在高考試題中,為降低鑒賞難度,命題人往往會對影響理解、鑒賞的疑難處列出注釋。這些注釋有的注明生僻字詞的讀音、意義,有的介紹與寫作背景相關的情況,等等。注釋往往是一把鑰匙,有助于打開準確理解、鑒賞古代詩歌的大門,不可忽視。

例如2007年全國高考寧夏、海南卷:

小 齋 即 事

劉一止

憐琴為弦直,愛棋因局方。未用較得失,那能記宮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萬事妨。雖此二物隨,不系有興亡。

【注】①劉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曾任監察御史等職,有記載說他曾因“忤秦檜”而被罷官。②局:指棋盤。

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寫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發一種什么樣的情懷?

解析:作者寫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之“品”,來抒寫自己的“志”:直――方正、方――有棱角。正因為自己方直之品不變,結果到頭來“世愈疏”“萬事妨”,只落得小齋獨處,無關乎國家的興亡了。這些都抒發了作者對個人遭遇的感慨,對世事譏諷的情懷。

如果不關注注釋,不了解作者被罷官的相關情況,就難以進行正確解答,也許還會認為表達的是自我滿足、自我陶醉的隱逸情懷。

三、了解作者,知人論世

鑒賞詩歌時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創作的時代背景、風格等,有助于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創作風格方面: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邁飄逸、王昌齡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隱的朦朧隱晦、王維的詩畫一體、溫庭筠的綺麗香艷、高適的悲壯蒼涼、李清照的纏綿悱惻、陸游的悲壯愛國……

例如2009年四川卷: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

陸 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問題:這首詩豐富的感情蘊涵在對景物與人物活動的描寫之中。結合全詩,對此作簡要分析。

陸游是南宋詩人,少年時即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的信念始終不渝。其創作詩歌很多,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其詩作大多體現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

這首詩亦表現了其崇高的愛國情懷。前兩句用夸張手法寫祖國山河的雄闊壯麗,飽含熱愛之情,并為進一步抒情做了鋪墊;第三句“淚盡”二字將亡國之恨宣泄無遺;第四句一個“望”字寫出遺民對南宋軍隊收復失地的企盼,一個“又”字則曲折地表達出對茍且偷安的南宋朝廷遲遲沒有收復失地的失望與埋怨。

若平時能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詩風等,那么理解此詩所表現的作者崇高的愛國情懷也就不難了。

四、注意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載體,在古代詩歌中,總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義,也往往寄托著特定的情感,這就需要平時去積累。中國古典詩詞中常見的意象很多,例如:冰雪――以冰雪的晶瑩比喻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月亮――對月思親,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柳樹――古人在送別時,常以折柳相贈,表惜別之情;蟬――喻指高潔的人品;芳草――往往用以比喻離恨;梧桐――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種凄苦之音;梅花――寄托一種高潔的品格;孤雁――思親、思鄉、孤獨;鴻雁――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等等。

例如2009年福建高考詩歌鑒賞題:

江 行

[宋]嚴 羽

暝色蒹葭外,蒼茫旅眺情。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離家今幾宿,厭聽棹歌①聲。

【注】①棹歌:行船時船工所唱的歌。

問題: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解析:作答時我們只要抓住“殘雪”“雁斷”“新月”“潮聲”等意象,就不難發現詩人是通過這些意象來表達自己的羈旅之思的。

參考答案:詩歌頷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雪“殘”、雁“斷”、月“新”、潮“生”等凄迷的意象,景中寄寓了詩人的羈旅之情、思鄉之感。

五、細讀詩句,把握“情感關鍵字”

詩歌中有一些能夠幫助我們把握作品思想內容的字眼,稱之為“情感關鍵字”或“詩眼”。閱讀時準確抓住情感關鍵字,無疑對正確理解和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起重要的作用。

如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題目中“幽”字就是“題眼”,這是理解全詩的鑰匙。全詩每聯緊扣“幽”字展開,首聯寫居處的“幽”:閑居一隅,闃寂無人,草徑清幽,荒園寥落。頷聯與頸聯寫環境的“幽”:頷聯以響襯靜,鳥兒在池邊的樹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潔的月光下輕輕敲門,這一切更顯出環境的清幽;頸聯從黑夜寫到白天,還是從環境上著眼,不過視野開闊多了,過小橋,繞巨石,一路走來,處處清幽,滿眼野趣,詩人內心的欣悅之情油然而生。尾聯透露出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之情??梢?,要品讀詩詞,抓住“詩眼”“題眼”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