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鳴澗王維范文
時間:2023-03-23 04:49: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鳥鳴澗王維,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天機清妙;道家思想;《鳥鳴澗》
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寬松的文化氛圍,政治上長期統一,社會環境相對安定給了唐朝的文人們極大的創作熱情。唐代疆域遼闊,國力強盛,交通發達,國內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儒、道、釋三家的思想都十分活躍。唐代的佛文化傳承于隋代,并形成了許多宗派;唐朝王室自稱為太上老君后裔,自開國后即尊崇道教,規定道教為三教之首。由于官方正統的扶持,道教的文化思想深入人心,許多文人都受道家影響很深。后來,隨著“三教合一”,儒道釋三家漸漸地融合,佛教吸收儒學精神,漸趨勢中國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王維在《山中與裴秀才迪書》中,偶然提出了一個關于山水審美活動中“天機清妙”的命題:“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無忽?!盵1]p929如何理解“天機清妙”?我們將要從王維本身的思想和背景出發。
王維雖然被稱為“詩佛”,但當時儒道釋三家有合流的傾向,王維思想中也有很深的道家文化,“天機”一詞最早就來自于道家?!肚f子?大宗師》云: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不食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機淺。莊子這段話是贊揚“真人”純任自然,無欲無憂,及其自在。道家思想中的“天”與崇尚自然,反對人為的思想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再看《莊子?逍遙游》中的一段:“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圣人”、“神人”、“至人”即為莊子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即達到“本真”,無所憑借“以游無窮”,把握天地間的大美?!疤鞕C”就存在于本真之人,在《莊子》這里,天機就是純自然的力量,順應自然就是順應天機,即“歸真”。后人對莊子的“天機”說有很大的發展,“天機”一詞可以用來闡釋自然大法、天道、天理、自然奧秘、人的天賦秉性等。陸機《文賦》中寫道:“若夫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影滅,行猶響起。方天機之駿利,夫何紛而不理?!睂ⅰ疤鞕C”引入文學創作中的靈感,劉勰則用“夫神思方運,萬途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云并驅矣”?!吧袼肌痹谄渲饕囊饬x上也與“天機”類似。
傅紹良先生把先秦到盛唐中國山水詩的發展隨著審美意識的嬗變分為三個階段,第三階段即唐代,他將這一階段用“歸”字來概括,一曰“歸心”,即自我回歸于真我的本然狀態;一曰“歸物”,即自然回歸于本然的狀態。[2]這個“歸”字無疑與莊子所倡導的“真”不謀而合。要“歸”向何處?自然是歸向自然了。王維將“天機”運用到山水審美和文藝創作中,就是主體在觀照山水景物時,運用直觀,運用感性思維而非理性思維,使主客體達到高度的冥契合一,即以主體的“天機”通悟自然的“天機”,主客律動,甚至于主客界限消融,以至于達到王國維所說的“無我之境”,亦即歸真。這與西方美學家克羅齊所提倡的“直覺說”有相通之處。
王維說只有裴迪這樣的“天機清妙者”才可與他同游,他自己不也正是個天機清妙者嗎?趙殿成在《王右丞集箋注》里這樣評價王維:“右丞崛起開元、天寶之間,才華炳煥,籠罩一時;而又天機清妙,與物無競,舉人事之升沉得失,不以膠滯其中。故其為詩,真趣洋溢,脫棄凡近,麗而不失之浮,樂而不流于蕩?!盵3]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其為人本真、灑脫。那么,具體來說,如何才能達到本真呢?莊子主張“心齋”、“坐忘”?!皻庖舱?,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薄皦欀w,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保ā肚f子?齊物論》)坐忘的過程,正是美的關照過程,審美主體把自己的情感移向關照的對象,自己與對象不再感到有任何距離而成為主客合一的狀態。聞一多曾指出:“王維獨創的風格……最富于個性,不是心境極靜是寫不出來的,在靜中,使人便覺得一切東西都有了生命。”這就是內在生命和自然高度契合的無為狀態。詩人在這樣的境界中感悟到了宇宙自在的不受外力干擾的生命軌跡?!拔摇焙汀拔铩本驮谙嗤羞_到了“真”以及“和”。中國人講究“和”,家和萬事興,和諧等都蘊藏著中國的“和”文化?!昂汀迸c“真”實際上是相通的,只有“真”才能達到“和”,也只有“和”才能顯示“真”。
現在以《鳥鳴澗》為例: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這是一首非常簡單的五言絕句,而在這寥寥數語之中,一個深廣的意境已經浮現。意境的營造與詩中所蘊含的“真”與“和”的思想是分不開的。這首詩在三個層次上表現了不同層次的“和”:較低層次的形象思維上的“和”;較高層次上審美主體客體關系的“和”;最高層次上自然哲學意義上的和。
一、形象思維上的“和”
詩中的意象只有“人”“桂花”“夜”“春山”“月”“山鳥”“澗”幾個,每一句的分布十分均勻,分別是兩個,兩個,兩個,一個。這樣一種排列就給人明朗悠閑之感。且這些意象都是以“靜”為特征的,讓人不由得聯想到這樣的畫面:山谷空曠,幽澗波明,莽原草長,整個山林顯得靜謐安詳。萬籟都陶醉在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春山空曠遼闊,越發顯出了春山夜色的靜謐和空寂。這時,朦朧的月兒慢慢升起,皎潔、幽柔的清光灑向莽莽叢林之中、粼粼澗溪之上,悄無聲息地輝映著近樹遠山、清澗幽谷。月亮在叢林的婆娑中“靜”而不寂,它時而鉆進云層,時而探出腦袋,棲息的山鳥被破云而出的月光驚醒了美夢,偶爾呢喃幾聲,和著春天山澗小溪細細的水流聲,更是將這座寂靜山林的整體意境烘托在讀者眼前。
二、審美主體客體關系的“和”
首聯第一個字,“人”就出場了,審美主體在開篇提出其實是很違和的,但是緊接著,一個“閑”字又將“人”的氣息消匿了。先顯后隱,形成了一種趣味。而后視線轉向了桂花,這兩者之間的轉換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細細一想,也覺得有理。古代神話說月中有桂,所以桂往往成為月的代稱,如月魄稱桂魄。因此桂花與月是互相照應的。然而在黑夜里,詩人又何以能看見桂花落下呢?做詩人無法看見花落的推測原因有三:一是光線不足;二是桂花很??;三是花落速度快。那么“桂花落”就恰好照應了“人閑”,閑到了忘我的地步,即使“閑花落地聽無聲”,“我”的內在生命已經達到了和外在自然生命相契合的程度。桂花自然的凋落,就像我自己的凋落一樣,清晰可感。這里的“花落”和頸聯“月出”也相關照,一落一出,就形成了一個“圓”,自然運動的軌跡就是如此圓滿。
如果說王維給“花落”是一個特寫鏡頭的話,“夜靜春山空”就是一個全景鏡頭。由近而遠,視野頓時開闊,仿佛整個宇宙自然都毫無遮蔽地展露在我們面前。一個“空”字點明了“無我之境”,然而此時的山并不空,而是審美主體的空和虛無,既有審美主體又沒有主體,是因為主體已經消融在這個寂靜廣大的宇宙之中了,沒有地方可以找到“我”,而“我”又無處不在。這正是王國維“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體現:“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钡筋i聯我們才看到“月出”,但其實月光早已滲透在花、夜、山之中了。月色溫柔又怎么會“驚”了山鳥呢?倒不如說山鳥的羽翼振動攪擾了沉睡的月光。一個“時”字說明鳥鳴的不連續,更烘托了畫面的動感以及浩然宇宙的寂靜。與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寂靜之中有著永恒的生命。從“月”到“春澗”,視線由上而下,與先前的由近到遠,從視覺過渡到聽覺,從最初的靜到動又到靜,共同構成了一個大“圓”,形式上的“圓”照應了作為統攝的“和”的思想。
三、自然哲學意義上的“和”
篇2
2、出自《鳥鳴澗》
唐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篇3
王維,字摩詰,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生于今山西省祁縣。其父早逝,母崔氏是虔誠的佛教徒,拜禪宗北派祖師神秀為師,守戒習禪三十余年。在母親的影響下,王維深得禪法意蘊,作為一代著名詩人,其詩頗多禪意,可玩味參悟。
王維“以般若力,生菩提家”(《贊佛文》),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殺。王維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禪機,他名維,字摩詰,連讀恰為“維摩詰”。稍通佛學的人,都會知道有一部《維摩詰所說經》,其中通達甚深般若智慧,神通廣大的維摩詰長者,是一位得到釋尊稱許的大居士。用此經專說般若,是禪宗的根本經典之一。王維既以維摩詰作為自己的名與字,可以觀見他對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與佛教、尤其是與禪宗的深厚緣分。
王維一生遍訪名僧大德,“以玄談為樂”,頗有所證悟。據《神會語錄》載,神會居南陽時,王維曾以修道解脫之事相詢,神會答曰:“眾生本自心凈,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脫?!辈患俜奖?,直指心性妙圓。王維聽后很是吃驚,嘆言:“大奇!”并說:“曾聞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說?!北闩c神會禪師“語經數日”,反復參究,深膺其旨,嘆曰:“此南陽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議!”
后來王維受神會之托,作《六祖能禪師碑銘》,極力稱揚六祖大師,《碑銘》中還談到神會北上傳法,由此可以觀見王維之于禪宗已獨膺曹溪頓悟之旨,且妙解契道,頗得神會之認許。他因受荷澤神會禪師所托,作《六祖能禪師碑銘》,成為后來研究禪宗史的重要史料。王維不僅棲心于禪門之參究,也曾留意于攝機最廣的凈土法門,闡釋十念往生之理,留下了一些非常珍貴的稱贊凈土的文字。
(二)山水詩中的空靜
佛教的空、寂、閑、靜,我們都可以在王維詩中找到類似的意境??v觀王維的詩歌,我們發現在他的詩歌里充滿了佛禪原理。他以優雅閑逸的情致描寫了閑靜舒適的田園生活和美麗可愛的山水。他的田園詩描繪的是閑靜的意境;山水詩描繪的是幽靜的意境。他的詩歌,追求的是心靈的寧靜,表現出佛學里面的空靈。他將佛學中的禪理引進詩歌中,使得詩充滿了禪味、佛理和仙味。
王維把禪宗一切隨緣、沖淡平和的心境帶入詩歌,用禪宗的模式創新詩歌的模式。這就使他的詩歌朦朦朧朧之中帶有禪意和禪趣。下面,我們就從他的作品來分析其中包含的禪意。例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保ā而B鳴澗》)“閑”是因為作者遠離凡塵俗世,沒有人事煩擾,內心閑景得甚至連桂花的飄落也能察覺到;“空”是寫山中的靜謐。
王維詩中常用“空”字,如 “空山新雨后”“夜靜春山空”,這里“空”含有寧靜的意思。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保ā堵共瘛匪闹苁侨绱说撵o謐和諧,甚至當明月升起,那皎潔柔和的月光都可以驚動山鳥,使它們在林間鳴叫。全詩描繪了一個意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在這里,動乃靜,靜乃動;實卻虛,色即空。本體是超越他們的,他們合為一體。這便是在“動”中得到“靜”,在實景中得到虛景,在紛繁現象中獲得本體,在瞬間的直感中得到永恒?;ㄩ_花落,鳥鳴春澗,然而就在這對自然的片刻頓悟中,詩人卻感到了不朽的存在。
(三)流于自然的禪趣
人間少有極樂土,佛自西天笑眾生。塵世難得幾分樂,唯有詩佛笑眾生。從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不問世事的坐禪者,而在那清淡如水墨畫的詩句間,我們再不曾看到戰亂動蕩、愁心憂思與那艱難苦恨,所有的只是一個恬淡超然的世外人,平靜地看著日出日落,云起云降,坦然地接納著世間萬物。
篇4
關鍵詞: 小學古詩教學 意境 教學方法
對于小學生而言,古詩詞無疑是難點,能夠讓學生走進古詩的意境就很不容易,更不要說完成群文閱讀的任務了。對于古詩而言,群文閱讀主要難在內容繁多,時間很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既讓學生得意境之真趣,又收方法之功呢?
一、見“文”亦見“生”
在指導學生進行古詩的群文閱讀時要涉及文本的組合與議題確定,要有效解決好這個問題,就要見“文”亦見“生”。
(一)引領學生對文本的關聯度進行關注
教學“鳥鳴澗”這首詩時,就可以選擇“竹里館”、“鹿柴”這樣的古詩同時進行群詩的閱讀教學,可以設計這樣的議題:理解以動襯靜的寫作方法。這三首詩組合在一起是合理的,因為它們的寫作者都王維,而且均為山水詩,都運用了以動襯靜這種寫法,都體現了恬淡祥和的特點。這樣組合起來進行教學,學生不僅會對以動襯靜這種寫法有深入、全面的認識,而且會對山水詩有系統的認識,進而對詩人王維有深入了解,深刻地理解詩人恬淡祥和的風格特點,學會以詩讀人。
(二)注重學生的可接受程度
選擇議題時應該對文本的內在特性有所關注,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學生的可接受程度,即我們提供給學生的教學內容學生能否理解。前面選擇的這三首古詩,有著共同的特點:王維的詩、山水詩、襯托寫法。但是這里又有一個選擇,是讓學生感受王維山水詩所表現的靜美呢?還是以襯托作為主要問題呢?經過分析,不難看出,如果從可接受的角度看,襯托寫法更容易為小學生所接受。第一個問題的涉及面較寬,不易把握,運用襯托手法就可以讓學生在學習時有具體的著力點。運用此法,學生理解古詩就容易了,甚至可以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襯托這種手法有比較廣的涵蓋面。例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這是在用聲音襯托寂靜,“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是在用光襯托深幽。從知識本身來說,顯得比較深奧。特別是手法之間的差別,小學生理解起來不太容易。教師需要采取深入淺出的方法,只交代以動襯靜這個比較淺顯的寫法,這在小學生的可接受范圍內。
二、“意境”與“方法”要兼顧
(一)引導學生品悟古詩意境
1.運用想象
引導學生領悟古詩的意境,就一定要讓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這樣才能進入古詩的意境中,體悟古詩的意境。如果無法進入意境、體悟到古詩的意味,就永遠不會真正讀懂古詩。在古詩的群文閱讀過程中,看似閱讀的量明顯增加了,但是,還是那個重點。還是以前面的例子為例,雖然閱讀的中心議題是了解以動襯靜的寫作方法,但是,在授課過程中,教師不是用語言直接講給學生,而是在引導學生品味意境的過程中讓他們自然而然地發現。教學“鳥鳴澗”這首詩時,教師巧妙設計了一個問題:從哪些詞句中你可以感受到靜謐之美?然后讓學生默讀、思考,主要引導學生抓住“空”“驚”這兩個詞進行想象?!翱铡边@個字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在春山的月夜中,那獨有的靜態之美,“驚”這個字無疑會令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會體驗到月亮的皎潔光芒讓靜謐的山林在一瞬間所發生的突然變化。體悟至此,學生就好像進入其間一樣,甚至連小鳥的“驚動”“驚醒”與“驚喜”學生都感受得到。這個時候,這“驚”與“鳴”山林的靜幽被打破了,變得活躍起來。這樣的想象,為下面引導學生理解以動襯靜的寫法打下了良好基礎。
2.引導朗讀
對于群文閱讀,采用比較多的方式是默讀、跳讀等方式,這樣做是為了節約時間思考,一般不采用朗讀的方式。然而,古詩閱讀卻有特殊之處,特別是古詩的群文閱讀,必要的默讀當然需要,但是朗讀是重點。只有經過朗讀,學生才會有所感悟理解。朗讀的作用主要是能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逐漸展開想象的翅膀,進入詩的意境。例如,教授“鳥鳴澗”的群詩過程中,就可以先讓學生朗讀,使學生通過想象進入“夜靜春山空”的意境之中;用朗讀的方式處理后面的兩首古詩,這樣,古詩意境就會得到有效凸顯。
(二)在提煉統整中彰顯群文閱讀的作用
1.借助于提煉
“互文共現”是群文閱讀的重要作用,“互文共現”就是引導學生閱讀時進行聯系與比較,尋找文本特性,這種特性可以是主題、表現手法,相同內容的不同表達也在此范圍內??梢哉f,聯系比較策略,是讓學生學會群文閱讀的主要手段。教學“鳥鳴澗”的群詩過程中,指導學生通過朗讀想象、感受詩的意境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詩中,詩人所渲染的是春夜山中的靜美之景,但是寫了花落、月出與鳥鳴,這是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激烈地討論起來,很快,他們就發現了作者的寫作藝術:以動襯靜。只有動的襯托,春夜山中的靜謐才突出,才有了美的效果。實際上,這一過程就是提煉的過程。
2.借助于統整
群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逐漸形成統整能力,通過對群文的系統感悟、分析,學生會逐漸了解統整,并會在閱讀過程中逐漸養成統整的習慣,形成統整的能力。以“鳥鳴澗”的群詩教學為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提煉出第一首詩的“以動襯靜”的手法后,教師進一步引導:要求學生系統閱讀這三首詩,尋找其中的共同點:山水詩、安寧之美、以動襯靜手法,在此基礎上,教師交代詩人的生活背景,引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審視古詩,對詩人王維有比較全面的認識。這樣,由一首詩到一組詩,由一組詩到詩人,再到詩人的同類詩;通過統整,學生對詩人的人文情懷與性格特征等有了深刻認識。
三、引導學生拓展延伸
(一)讓學生在內容上延展
例如,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小池”這兩首古詩時,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展開想象,進入詩中的意境,引導學生通過聯系、比較體悟到詩人楊萬里筆下的荷花那種不同凡響的美。有了這個基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內容上延展:利用圖書、網絡查找作者的其他有關荷花的詩,進行分析比較;也可以以荷花為主題查找其他詩人的古詩。這樣,就達到了以一點成線、以線成面的延展目的。
(二)讓學生在方法上延遷
例如,在教學“鳥鳴澗”這部分群詩的最后階段,教師可以再一次把在課前誦讀的詩句呈現給學生,啟發學生思考,從中領悟“以動襯靜”的寫法。一旦又一次地誦讀這些詩句,學生就會發現,盡管是早已熟悉的,但還是有新的收獲,體驗到古詩寫作方法上的獨到之處。成功的感覺會令學生做深入思考,逐漸養成思考詩句寫法的習慣,在聯系與比較中學會鑒賞詩句。
參考文獻:
[1]孫芳銘.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詩――淺析幾首古代詩詞[J].江蘇教育,1982(09).
[2]單曉婷.肩膀[J].新少年,2009(06).
[3]段永明.古代詩詞之“情趣”[J].新語文學習(小學高年級版),2012(12).
[4]郭素花.如何正確指導小學生進行課外閱讀[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Z1).
[5]胡明亮.古詩教學應注重“讀”的訓練[J].黑龍江教育,2001(09).
[6]董慶佳.引入多元智慧理論探索古詩教學新模式[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2(08).
[7]張大秀.優化古詩教學,培養學生能力[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2(10).
[8]張俊英,李家根.小學古詩教學探討[J].教學與管理,2002(11).
篇5
關鍵詞:山水詩 空 空境
一.取“天空”之意,營造“空闊迥遠”之意境
“空”字在平常中表“天空”之意最多,而在王維的詩中卻用得相對較少,大概有10個。如“萬里山河空”、“秋空”“遠空”等。但王維詩中的“空”除字面意義外還蘊含著超乎“咸酸”之外的“有味”境界。
“群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漢江臨眺》)江面壯闊,江邊的城邑仿佛在水面上飄浮。波瀾壯闊的漢江讓詩人感覺到高遠的天空也似乎在晃動?!翱铡憋@然是“天空”之意,但結合整聯所描繪的景象和整首詩體現的整體意境,這里的“空”便有空曠之感,讓人讀來便在腦海中形成一個立體的畫面,非常富有空間感,這就營造了一種空明搖曳的意境。同時,正如坡所言王維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僅這一聯就呈現出一幅動靜結合的畫面,“動遠空”體現了濤濤江水的動感和聲勢,更把渺遠的意境推向深層,調動了視覺和聽覺,其妙,就妙在“空”字把這兩種感覺進行了調和和統一,讓聲勢浩大的江水漸遠漸淡, 以中國畫的留白藝術寓于詩境的開闊空白,空靈之境由此而出?!盀⒖丈钕镬o,積素廣庭閑”。(《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澹然望遠空,如意方支頤”(《贈裴十迪》);“秋空自明迥,況復遠人間”(《泛前陂》);這幾首詩中的“空”從詞義上理解都解為“天空”,但又創造了空曠的境界。
“荒城自蕭索,萬里山河空”。(《奉寄韋太守陟》)第一句就展現了一幅蕭條蒼涼的荒城景象,接下來一句更是描繪了一個空闊迥遠、氣吞山河的畫面,“空”在此是空闊迥遠之意,同時對應著前面的空曠的“荒城”,綿延的“萬里山河”,到“空”一字,那種空闊悠遠的境界便點出來了。在此,王維作為畫家的筆法顯現了出來,整幅畫面,縱有“荒城”和“萬里山河”,仍給人一種“空”的感覺?!爸袊嬏搶嵪嗌?,虛處渺遠幽深,實處氣韻充盈,實為一個充滿空白的召喚結構,它在咫尺間可以容納天地之大,任人想象馳騁?!雹龠@兩句詩正體現了中國畫的“空白藝術”,虛實相生,于畫面中給人想象,于詩境中給人空曠、渺遠。
二.空靈渺遠與空靜禪趣
王維的山水詩中,體現空靈渺遠與空靜禪趣涵義的“空”字有29個,其中“空林”出現8次,相當于“空山”含義的出現7次。另外還有“空谷”、“空霽”、“空巒”、“空翠”等。這些詞的“空”有微妙的不同涵義,同時又有些許相同的韻味。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保ā渡骄忧镪浴罚懹旰笄锷降目彰鳚崈??!叭碎e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保ā而B鳴澗》)寫春山的寧靜空幽。“空谷歸人少, 青山背日寒?!保ā冻甓Y部楊員外》)寫山谷的空寂幽深?!翱丈讲灰娙?,但聞人語響?!保ā堵共瘛罚懮钌降目占徘謇??!疤礄栌晨涨?,青翠漾漣漪?!薄督镏駧X》)寫曲徑的空闊清幽?!耙棺樟旨?,松風直似秋?!保ā哆^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野花開古戍,行客響空林?!保ā端屠钐馗吧下濉罚胺e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保ā斗e雨輞川莊作》)寫樹林的繁茂、空寂靜謐?!吧街性獰o雨,空翠濕人衣?!保ā渡街小罚憳淠镜纳n翠欲滴,滿目蒼翠給人的空明之感?!翱沾洹彼憩F的自然景物生機勃勃、盎然綠意,王維作為畫家對色彩更加敏感,能感覺到那種逼人的綠意?!巴ㄟ^綠色的冰涼感、潤濕感,寫出山中難以言狀的‘空翠’。”②這些“空”都是修飾自然景物,從整體對比來看,它們也有相同的意蘊。
“空”即“有”,強調整體?!翱丈健薄ⅰ翱樟帧辈皇侵挥幸蛔」陋毜纳狡?,幾顆形影相伴的樹,而是連綿渺遠的山峰相連,一片繁茂的樹林。這就是所說的“有”,“空”修飾“山”、“林”傳達的是“有”的意味,深山和茂密的樹林直入眼簾。
這里的“空”體現了中國詩畫的藝術,空間感和空靈渺遠的境界。當讀到這些詞的時候,由“空”字就讓人置身于高處,以寧靜澹然的心境去看遠處的風景。眼前是一片開闊的視野,那青山、綠林、水潭、曲徑……都在幽遠處,儼然一幅山水畫。這就像卞之琳的《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痹娙嗽谶@頭看風景,遠處的低處是山林、潭曲,高處是空靈渺遠的天空。這就體現了強烈的空間感。詩人看的風景是一幅中國畫,山水裝飾了詩人的心靈,看畫的人在境外看他,詩人裝飾了這幅中國畫?!爸袊姰嬍堑诌_世界微茫渺遠之處的藝術,它留有大量的空白,這種空白如同天際目不可及之處,也如同精神之淵的最為深沉之處?!雹弁蹙S借中國畫之藝術融合于詩的藝術,創造了空靈渺遠的境界。
王維的山水詩非常注重動靜結合,體現出環境的空寂、寂靜與音樂的空靈。這組詞中的“空”雖然各有細微的差別,但總體來說都體現的是空靜。這幾首詩無一不靜,山林也好,潭曲也罷,都是寂靜的,整個環境都是空寂的。而王維精通音樂,他能在寂靜中捕捉到音樂的聲響?!翱丈讲灰娙?,但聞人語響?!保ā堵共瘛罚┛占徘謇涞纳搅直静灰娙说嫩欅E,但卻聽到了人的聲音,連細微的人語都“響”,詩人以動襯靜,動靜結合,更見山林的幽靜?!耙盎ㄩ_古戍,行客響空林?!保ā端屠钐馗吧下濉罚┯陟o中聽到人語聲,以聲音襯出山的空寂。“夜坐空林寂,松風直似秋?!保ā哆^感化寺曇興上人山院》)詩人對聲音是何等的敏感,風吹動松樹的聲音就像是夜里的一支樂曲,悠遠空靈,也正因為這“樂曲”的清晰可聽,襯托出“空林”的寂靜。王維的“空”字做到了環境的空寂和音樂的空靈的融合?!叭碎e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保ā而B鳴澗》)月出之前山澗在朦朧月色籠罩下無聲的安靜,以靜寫靜;月出之后則通過鳥的鳴叫來突出山澗的靜,以動寫靜,“鳥鳴山更幽”,以局部的動襯全局的靜。動靜結合,幽靜空靈的境界亦出。
王維詩中的“空”還體現了心靈之空靜和佛家之禪趣?!啊ぁ?,是王維在生活中欣賞自然美想要獲得的一種更高的精神享受,也是他在藝術中反映自然美所努力追求的一種更深的美的境界?!雹芩^“空山”“空林”并不僅僅是自然景物而已,它是作者內心的外化。讀王維的這些詩句,會體悟到其中有“趣味”,這“趣味”不是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有趣的事引人發笑,而是源自于內心,體會這種趣味時,讀者的心也不會是浮躁不安的。若讀者真真進入了詩的境界,面對其中的趣味,便會發自內心的會心一笑,淡淡的,卻又是愉悅的,心也是安然靜謐的。因為詩人在寫詩的時候,內心是空靜的,他把內心的空靜投射到自然當中,于是自然與心境融合,生成內在的精神的趣味,并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況且王維心中有佛,佛家的禪趣自然也融入其中。王維在《繡如意輪象贊》的序文中提出“審象于凈心”“凈心”是禪宗哲學的一個重要范疇,排除一切妄念,以明心見性。惟有心凈才能更好地審象,以一顆無塵埃的明亮的心去感受、欣賞自然,才能使自然和心靈相映成趣。
其實,在王維的詩中,“空”作為內在精神的自然物質來表達其禪旨佛理的頓悟歸依, 并把自我置于其間。禪寓于動靜之中,體認于心靈深處?!翱铡笔莾仍诘?,是融合了禪旨佛理的“空”,“空”一方面指向心靈深處、生命本源,另一方面指向眼前的自然景物。詩人便把體認到內心的禪,通過“空”,燦爛地發揮到藝術境界。仍以《鳥鳴澗》為例,禪意的介入給這首小詩帶來寧靜致遠的情趣,幽靜的山谷,桂花飄落,月出而驚起山鳥飛,于是空靈悅耳的鳥鳴聲響于幽谷。心靈深處的空靜與禪趣在這樣幽寂的環境得到了融合的體現,靜中富有生機,境界中生出情趣?!坝陌抵衼砹艘环N光照,寂靜中生出一種聲音,而宇宙是那樣深邃、空遠,好像一切都融化在永恒的靜謐與廣漠之中,因而詩境似能給人從此岸世界通向彼岸世界、從剎那通向永恒、從有限通向無限的感覺?!雹?/p>
以上分為兩個部分談“空”,實為從“空”所側重的不同意義和意蘊來分開論述,在一定程度上把單獨的“空”抽離了整首詩,把每一首詩中的“空”也或多或少地抽離了詩人整體創作的體系而來談每首詩的“空”的意蘊或意境。其實,王維詩中的“空”聯系著其所在的整體。也就是說一首詩中的“空”不能單獨抽離與整體割裂開來理解,它和全詩的意境相聯系,有些是以“空”為中心,連結整首詩所要表達的象外之境。把整體割裂便不能體會詩人的心境。同樣,王維所創作的詩,都有特定的風格。輞川集中每首詩的“空”的意境是有些許相同韻味的,如果單看一首詩,不著眼于整個輞川集的創作體系,就不能全面把握詩人的情感和心境。
“空”是一首詩中的一個字,是一組詩中的一個意境。亦是詩人的一種心境,畫家的一種留白,音樂家的一首空曲,禪宗的一種佛境……空明搖曳的渺遠,空靈虛幻的寂靜,無窮的意味盡在“空”中,惟有王維能道出。
參考文獻
[1]張榮東.《中國畫家詩話》著,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
[2]陶文鵬.《唐宋詩美與藝術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3]朱士釗編《唐詩宋詞鑒賞辭典》,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葉燮、薛雪、沈德潛.《中國古典文學理論批評專著選輯?原詩 一瓢詩話 說詩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5]俞陛云.《詩境淺說》,北京:中華書局,2010.
[6]張晶.《禪與唐宋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7]陳鐵民選注《王維 孟浩然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5.
[8]余恕誠.《唐詩風貌》(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0.
[9]黃燕.《寂寂空山――析入深林王維<鹿柴>“以動襯靜”手法》[A].湘潮(下半月),2011.(10).
[10]肖虹.《關于僧肇“空”觀思想的本體論解讀》[A].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4).
注 釋
①張榮東:《中國畫家詩話》,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16.
②余恕誠:《唐詩風貌》(修訂本),中華書局,2010.126.
③張榮東:《中國畫家詩話》,山東畫報出版社,2010.14.
④陶文鵬:《唐宋詩美與藝術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67.
篇6
闕題
杜甫
三月雪連夜,未應傷物華。
只緣春欲盡,留著伴梨花。
曲江紅杏
鄭谷
遮莫江頭柳色遮,日濃鶯睡一枝斜。
女郎折得殷勤看,道是春風及第花。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不第后賦菊
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梅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篇7
近期的一次視導聽課中,有教師分析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句子“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時,指出其中有“以動襯靜”的特點。教師讓學生回憶類似的詩句,學生紛紛舉手,說出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等名句。
這位教師所說的以動襯靜,是有一定道理的。“明月別枝驚鵲”,“別”如果當做動詞,就是離開的意思。明月移動,離開了樹枝,竟能把鳥雀驚動,可見其境之靜。這樣理解,大概沒有多大問題。但是,下面一句“清風半夜鳴蟬”,是不是以動襯靜呢?好像沒有什么動態的可視意象。同樣的,學生所舉的詩句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和“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好像也不完全是以動襯靜。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以鬧襯靜?!翱丈讲灰娙?,但聞人語響”,是用人的聲音來表現山的空、山的靜;“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更是這樣,正是蟬的喧鬧和鳥的喧嘩,才更加顯得山林幽靜。
這里有個有趣的現象,明明是以有聲來襯托無聲,人們卻往往對之視而不見,感而不覺,不能實事求是地說是以有聲襯無聲,以鬧襯靜,卻偏偏說以動襯靜。
如果以靜的理念為核心,聯想本來可以向兩個方向發展:一是動,一是鬧。但是,一般人往往偏執于靜和動的對比,卻抹殺了靜和鬧的對比。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以動襯靜”這個詞太現成了,現成到自動化了,自動化了就可能不顧事實了。一切流行話語、現成話語、權威話語,都或多或少有這種遮蔽性。本來靜的意思,就是靜止,以動襯靜,就是以運動、位置的變動,來襯托靜止狀態,這種現象是常見的。但“以動襯靜”作為一種固定話語,卻造成了某種思維定勢,這種定勢之強大,使人們變得盲目,甚至忽略了與靜相對的另外一個方面,那就是喧鬧?!跋s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蟬噪的越是喧鬧,鳥叫的越是清脆,就越是顯得山里幽靜?!霸鲁鲶@山鳥,時鳴春澗中”,這是王維的名句,辛棄疾的詩句就是從王維的名句中脫胎換骨而來的。本來變動的是月光,月光是無聲的,怎么會把熟睡的鳥給驚醒了呢?僅僅是一只鳥,斷斷續續地叫了幾聲,在這偌大的山中,都聽得那么清晰,可見山里是多么寧靜了。在心理上,自發地感受到這一點并不困難,難就難在,以這種現象為依據,顛覆以動襯靜的遮蔽性,進行思想的突圍,把它概括為“以鬧襯靜”,使之與“以動襯靜”并列起來,給予它平等的合法地位,這需要語言創新的命名能力。
篇8
王維和孟浩然在盛唐山水詩壇享有盛名,世稱“王孟”。在山水詩創作上,有許多令人驚異的相同之處。
首先,兩者都具有風格清新淡雅,意境空靈悠遠的特點,而且多運用白描手法,情趣昂然。王維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風格淡雅,追求意境美。如王維的《山中》詩:“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痹趯ψ匀簧剿拿鑼懼?,追求一種空靈的意境,并且寄寓著一種醇雅的情趣。而孟浩然的代表作《秋登萬山寄張五》更是寫得景致清、意境清、心境清,“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飛逐鳥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痹娙说歉哌h眺,心曠神怡:心隨飛鳥遠去,游興倍增;時見渡頭歸客,閑適淡泊;天邊樹如薺采,江畔舟如彎月……白描寫法,情趣盎然,同時,也流露出詩人的心境是何等悠閑、曠達和淡泊!有時,即便是一首小詩,意境也很清新。如《春曉》詩:“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全詩小巧玲瓏,恬淡閑適,充滿了春天的氣息。
其次,描寫田園生活,風格閑適恬淡,流露出對農家生活的關切之情。在王維和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中,都流露出對農家生活的關切,實屬難能可貴。先看王維的《新晴野望》詩“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比娨詫懢盀橹?,生動地描繪出了大自然的美景:原野清朗、白水清流、碧峰靜立……但結句(尾聯)流露出詩人對農家的關切之情。再看孟浩然的《田家元日》詩“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強以仕,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夫,荷鋤隨牧童。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泵虾迫灰簧鷽]有入過仕途,基本上過著隱居生活,大半生生活在農村,盡管詩人未必參加過社會勞動,缺乏勞動生活的體驗,詩作中也缺乏陶淵明詩作中的那種理想境界,但因為具有“無祿尚憂農”的情懷,與田家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因而詩中感情真摯,意蘊醇厚。
而兩位詩人在詩歌創作上也有不同點。
首先,從內容上看,他們在描寫山水田園的同時,都能反映各自的其它生活內容。但比較而言,王維的詩更為廣闊,孟浩然的詩則更為集中。與王維相比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更貼近自己的生活,但內容沒有王維的豐富。他的詩主要集中在山水、田園、詠懷、酬贈等方面。而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則以隱居山林的閑情逸致為主要描寫對象,詩風清新,詩中有畫,這主要是因為王維是南宗畫派的宗師,其山水田園詩追求音律美和氣韻美,孟浩然則不如。王維不僅工詩畫,而且善音樂?!靶蚤e音律,妙能琵琶”。因此,詩人既能把音樂中的節奏美運用到詩歌創作中,對自然景物的聲響的感受也特別敏銳,其山水詩中常常流淌著大自然的天籟之音:《山居即事》中“嫩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兩句,用含蓄而有韻致的筆調寫出了自然景物的細微變化和音響;《過積香寺》中“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兩句,則聲與色相映,渲染了深山叢林的幽邃和僻靜。
其次,從題材上看,由于人生經歷、性格修養等方面的原因,王維的詩歌相對于孟詩而言題材更廣泛,孟詩遠沒有王詩的題材豐富。王維的山水田園詩蘊涵著一種深長的佛理禪趣,孟浩然的詩則禪趣全無。由于家庭環境的熏陶、社會風氣的感染以及社會現實的刺激與個人思想的蛻變。尤其晚年連遭不幸之后,皈依佛門,“以誦禪為事”,王維詩中“處處都流露一種禪趣”。在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中,詩境與禪境之間形成了一個契合點,兩兩相通:《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兩句,《終南別業》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兩句,《書事》中的“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兩句和《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倍U意深遠,給人以恬淡平和的綿綿遐想。但是,王維山水田園詩中禪意的幽遠、恬淡、寧靜,決非死寂、枯槁、浮躁,而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王維所追求的禪境,是和污濁的社會現實、黑暗的政治環境相對立的,并非都是心靈空虛幻滅的反映。在幽靜恬淡的造境中,往往可以發現一個高潔的形象——詩人的自我寫照:冷中有熱,靜中有動。
篇9
陶淵明的詩作主要以田園生活為主題,代表作有《歸園田居》五首、《飲酒》、《歸去來兮辭》等,其中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膾炙人口、千古流傳的田園詩佳句。
謝靈運代表作有《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登池上樓》、《初去郡》等。
2、唐朝時期的山水田園派詩人眾多,有王維、孟浩然、柳宗元、常建等。
王維,唐代詩人,被稱為“詩佛”,宋代蘇軾評價王維的田園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歌主要描寫田園隱逸生活和自然風光,代表作有《鳥鳴澗》、《積雨輞川莊作》、《山居秋暝》、《鹿柴》等。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大量寫作山水田園詩的詩人。他的詩歌以山水詩居多,如《宿建德江》、《臨洞庭湖贈張丞相》、《江上思歸》等。他的田園詩主要是寫隱居生活的高雅情懷和閑情逸致。如《過故人莊》、《游精思觀回王白云在后》等。
柳宗元的山水田園詩,善于表現孤峭高潔的境界,寄托精神上深刻的痛苦,在藝術上很有特色,如《溪居》《江雪》。
常建,詩作以田園、山水為主要題材,風格接近王、孟一派,代表作有《題破山寺后禪院》,著名詩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3、兩宋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派詩人主要是楊萬里和范成大。
楊萬里對自然景物有著特別的敏感,獨具眼光和心胸,觀察細致,領會深刻,描寫別有生趣,蘊含哲理。代表作有《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暮行田間》等。
篇10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杜甫《春望》
3、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4、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 賀知章《詠柳 》
5、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內空。 —— 王維《鳥鳴澗》
6、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 杜牧《江南春》
7、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