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黃河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08 01:28: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有關黃河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DCC-MVGARCH模型;石油;股票;黃金;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F83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5192(2012)04-0053-05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of Oil, Stock and Gold Markets Based on DCC-MVGARCH Model
DONG Jie1,2, PAN He-ping1~4, YAO Yi-yong1,2,5, LI Cheng-gang2
(1.Prediction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3.Chongqing Finance Institute, Chongqing 400067, China; 4.School of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5.Tianfu College of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Mianyang 621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the global financial markets have been as a whole. This paper use Engle’s DCC-MVGARCH model to study the dynamic correlation of oil, stock and gold markets. The empirical results find that the 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WTI crude oil futures and spot market, the S & P 500 index, gold market presents clear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dynamic conditional correlations between WTI crude oil futures and spot market, stock market, gold market.
Key words:DCC-MVGARCH model; oil; stock; gold; correlation
1 引言
金融市場之間的相關性一直是各國學者強烈關注和廣泛研究的熱點。其中,石油期貨與現貨市場之間的相關性、不同金融市場之間的相關性是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研究石油期貨與現貨市場之間的相關性,有利于把握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的變動規律,能夠為現貨市場價格的設定及規避市場風險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Pan[1]在提出智能金融的基本理論時,指出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經濟和金融的全球化使得全球金融市場已經連為一體。因而,在建立金融市場模型時應該首先進行全球相關金融市場的信息融合。Pan[2]首次提出了全球金融市場的“超級貝葉斯影響網絡模型”(Super Bayesian Influence Networks,簡稱SBIN),將全球金融市場看成是一個相互影響的貝葉斯網絡。本文將構建計量經濟模型研究石油期貨與現貨市場、美國股票市場和黃金市場的動態相關性,探討它們動態相關性的時變特征。
2 文獻回顧
篇2
據此我們不難推斷:這個“情”字在高考詩歌鑒賞中的重要地位。
江蘇考綱要求:(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2)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雖然這里找不到一個“情”字,但此處無“情”勝有“情”。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會抒發一定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詩歌,它是所有文學體裁中最具抒情性的一種,這個“情”就像空氣、水之于生命一樣,看似無有,實際處處皆是,須臾離開不得。這也正是江蘇高考古詩鑒賞年年都考思想情感的原因。所以鑒賞一首詩,就像和一個人打交道一樣,只要我們彼此間建立起一定的情感,就什么話都好說,什么問題都有辦法解決。
首先是一個字“望”。上天的安排也好,國家的規定也罷,你和一首古詩相遇了,而且99.999%是初次相見,就像你碰上了一個陌生人。注定的是,你們不能擦肩而過,你們必須有所交流。怎么辦?先望望這個人是高是矮、是胖是瘦。哦,來者是個方正的律師(律詩),抑或是首裊娜的雌女(詞)……
再近一點,看看面部長相(標題)如何,這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噢。有時一眼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人臉上充滿了“怨”情(《征人怨》),那個人一臉喜相(《春夜喜雨》),那個人正沉浸在思念回憶中(《春日憶李白》)。詩歌標題是他們的眼睛,包含了大量的重要的信息,而這些信息中,有的就是情感密碼。
當然大多數情況我們很難僅憑一眼便了解他們到底在想什么。這就需要我們問一問(知人論世)。你姓啥叫啥?多大了?哪兒人?哦,是唐朝的柳中庸,跟那個王昌齡一個時候的人,雖然他們都怨恨在邊塞走,但心中也有些許豪情。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往往同詩人的人生經歷、思想抱負以及所處的時代有關。
接下來,我們得仔細地看看他們的穿著打扮——看看這首詩都有哪些花花“意象”。古詩詞中的意象往往是詩人情感的載體,讀詩自然要注意意象。當然這里的前提是我們要有一定的察言觀色的經驗。比如,《征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詩中有金河、玉關、青冢、黃河、黑山等意象,他們都是唐時邊塞的地名,這就告訴我們這首詩是寫征人的戍邊生活,表達了征人的怨情的。古詩里常有一些意象往往跟一定的情感有關,如月,常是思鄉的代名詞;杜鵑鳥,多是凄涼哀怨的象征;鴻雁,往往跟游子思鄉和羈旅傷感有關……這些都需要我們平日加強積累。
當然只有經驗是不夠的,我們還要鍛煉見微知著的本領。一個人的性情如何,往往通過一兩個關鍵的細節就可窺知,也就是要善于抓住關鍵詞或關鍵句,也即抓詩眼。詩眼,是詩歌中最能開拓意旨和表現力最強的關鍵詞句。
尋找和斷定詩眼,首先要注意字、詞語或句子的以下特征:一是統攝全篇的情調,二是深化詩句的意境,三是集中體現作者的感情,如,張繼的《楓橋夜泊》的“愁”字。其次要瞄準詞類活用。詞的活用,往往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最后,要體察精當的修辭。辭格的運用之妙全在于恰到好處的敘事狀物、傳情達意,如,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的詩眼“知”字,雨本無知,因人而知,擬人手法寫出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妙趣橫生。
一般來說,按內容可以把詩歌分為:送別抒懷詩、羈旅思鄉詩、思婦閨情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詠史詩、詠物言志詩、邊塞征戰詩、人生感慨詩、民生疾苦詩、哲理詩及其他。據此我們可以把握不同的情感:征夫思婦之幽怨(《征人怨》《夢江南》),羈旅思家之親情(《鷓鴣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寂寞依依之友情(《竹窗聞風寄苗發司空曙》《鷓鴣天·送人》《送魏二》)……
篇3
選入教材的古詩詞,都是歷經錘煉的名篇佳作,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地位。古詩詞本身頗具情感性,如韻律之美,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結晶。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把握古詩詞中一瀉千里的感情激流,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這樣,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號,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說,“情感教育”是古詩詞教學的靈魂。
1、以情傳情
情感具有極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別人,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情感的這一特點,以情育情。首先,教師要給學生親切感,信任感。學生“親老師”方能“信其道”,如果學生厭惡甚至憎恨老師,那么對其所教學科也自然沒有學習熱情。教師要對學生傾注全部愛心,關心愛護學生,尊重信任學生,滿腔熱情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對差生要傾注更多的愛。時時給學生以微笑,期待和贊許,讓學生感到教師可信,可親,可愛。其次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生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币蚨?,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引導,多鼓勵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現,特別是探討古詩詞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出現障礙而中斷和錯誤時,要多引導啟發,盡量讓其完成,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樂,認識自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師,表現出更大的學習和參與熱情。再者,教師要注意對孩子個性的培養,也就是說,在不忽視任何一個孩子的基礎上,對于孩子的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認識、不同的見解要給予肯定和寬容。遇喜不狂、遇激不怒、遇繁不厭、遇挫不沮、遇驚不慌。由此看出,做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過硬的教學基本功,而且還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健康、豐富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以誠心喚醒真心,以情傳情,促進學生的情感教育。
2、想象入情
有些古詩詞將感情寓于一定的形象融于意境之中,要啟迪學生通過想象來體味和賞析?!白寣W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愛因斯坦語),令他興奮,令他深味,令他珍藏永遠,以至激發抑之不滅的興趣,產生神圣的好奇心與驚人的創造!譬如:杜甫的《旅夜抒懷》中“飄飄何所以,天地一沙鷗,”學生一般把它當作了比喻來理解,難以窺透詩人的心情??梢约ぐl想象,在當時國滅家破、妻離子散、顛沛流離的情景之下,詩人“危墻獨夜”,說自己象一只沙鷗那樣渺小,那般魂無所依、漫無目的地飄忽于天地之中,該是一種怎樣凄惶的心境??!這種復雜的心境正是由“沙鷗”的形象具體表達出來的。而教學之中,教師應當引導和幫助學生借助各種資料充分了解詩詞的寫作背景以提供想象來源,圍繞詩詞中的形象進行發掘和想象,進入情境,產生共鳴,促進理解詩詞的內涵,體悟到詩詞的深遠意境,激發學生的內心感受。又如陶淵明的《飲酒》中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痹娙穗[居桃源,在低頭采菊與仰望見山這一不經意的瞬間,與籬笆和南山形成了一種若有若無的默契,進入了悠然恬淡自適的佳境。這兩首古詩中的形象不是單一的,而是通過幾種形象構成了一個整體的意境,需要學生對詩作背景、詩人情調有所了解,并且進行想象,才能夠進入情景。教學中,不宜對學生進行直接講解,而是靠點撥,想象來自我感悟。對于學生感悟到的內容,只要不違背詩人表達意圖,我們就應當給以肯定和鼓勵。
3、借景悟情
優秀的古詩詞,不僅提供了大量的認知信息,還隱含著豐富的情感信息,這些情感又可分為審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學生在學習中如沐春風,身臨其境,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但是由于時代的距離和隔閡,學生難以體會和感悟,那么我們可以在課堂之前搜集相關的圖片、影像,組織走進圖書館,調查人文歷史等,以產生最佳學習情境。例如李白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币约啊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钡龋捎趯W生沒有親眼目睹黃河滾滾、濁浪排空的氣勢以及動態的壯觀,自然不會有豪邁的氣概和放曠的感受,就難以產生真實感受,就更不容易體會到詩人借助這些意象所表現的內心感受。教學之前,我精心制作了幻燈片,搜集到有關黃河氣勢逼人的錄相,課堂上那雄渾磅礴、泰山壓頂般的黃河,一瀉千里的氣勢以及“山隨平野盡”的畫面生動的展開,將學生帶入忘我的情境之中,再來組織教學,就會身臨其境,言出由衷了。
4、璧合擴情
所謂璧合,就是珠聯壁合,利用比較、對照、映襯等手段,與學生熟悉的詩詞橫向和縱向聯系,這無疑有助于學生拓寬、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增強對“情”的感受力。同樣是寫月亮,蘇軾的《明月幾時有》借明月自喻孤高,試圖忘懷一切,發出“我欲乘風歸去”的奇想,但終究不如人間。以月圓襯托離別之情,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形象地勾勒出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境界以及對普天之下的人們的平安祝愿。同樣是蘇軾的詩詞,“明月夜,短松岡?!眳s寄托了身居偏地,事過境遷,對妻子深深的懷念之情。也是寫月亮,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表達了送別之情;白居易的“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笔卿佋O情境,營造氣氛。
篇4
【關 鍵 詞】 情感教育;滲透;環境教育
在“環境保護”已成為人類謀求生存和發展的重大課題之一的今天,語文學科的“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特征決定了語文教育與環境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首先,因為它是“義務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強的思想性”“就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操,讓學生去感受環境中美的事物,熱愛美的事物”。其次,環境教育也是一種美育,可以讓學生感受環境中美的事物,從而讓學生熱愛美的事物,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最后,在重視自然環境的同時,還應進一步向學生提出營造良好社會環境,保持寧靜、豁達、平和的心境,建立自然、和諧的人際關系。
那么,如何發揮語文的學科特點,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巧妙滲透環境意識
(一)在現代文閱讀分析中滲透環境教育
教材中有用于閱讀教學的說明性文章,如《旅鼠之謎》重在闡析科學道理,在學習此類文章時,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了解大自然的秘密,從而產生探索自然世界,研究自然科學的興趣。如教《黃河》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查找有關資料,了解黃河的歷史、文化,讓他們知道黃河不僅是地理概念上的一條水系,也是文化觀念上的一軸畫卷,更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偉大堅強的象征??墒?,它如今卻水質嚴重惡化,每年的污水排放量已超過300億噸,并且還在逐年增長。這驚人的數字不得不激起一種強烈的治理黃河、保護黃河的情感驅動力,由這種情感驅動借助語言文字傳情達意的功能變成我們的意識、信心和決心,再化為具體的行動,其作用遠遠超過了教師苦口婆心的說教,學生自己動手找到的資料,真實可靠、說服力強,既鍛煉了動手動腦的能力,又豐富了知識。
(二)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瑰寶,代代吟誦,千古不衰。讓學生感受古代文人筆下優美的自然景物,理解環境與作者抒發感情之間的關系,以及環境對健康人格養成的積極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環境意識,樹立保護環境的責任感。
1. 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感受文人筆下所描繪的自然風光之美,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如描寫“四季”,葉紹翁筆下的“春”清新活潑,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杜甫筆下的“夏”抒情浪漫,“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劉禹錫筆下的“秋”風光無限美好,令人遐想,“湖光秋月兩相和,彈面無風鏡未磨”;岑參筆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些詩句向人們展示出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還有那絢麗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煙波浩渺的大海,奔騰不息的大江,那些名山秀水、小橋落葉、迷蒙煙雨、遼闊的草原,無一不向人們展示出一幕幕鮮活的美景。在教學中,教師結合課文特點,借助多媒體,通過圖片、音樂等直觀教具,美麗的多媒體畫面在學生中所喚起的感覺,會產生一種愉悅之情。
2. 古詩文對培養健康的人格有重要的作用。如周敦頤觀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所表達出的潔身自好的高尚品格。陸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只看有香如故”,顯示了堅定而不屈服于生活磨難的信念。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豁達,能充分體現了“優美的自然環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這里,學生對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愛”,由“喜愛”到“關注”,由“關注”到“思考”,層層遞進,學生的環境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3. 把古詩文中的自然環境與現在的自然狀況進行對照,增強學生緊迫感。當前空氣的污染、河水的污染、森林的破壞等,使得人們對優美自然環境的接觸日趨減少,人們的想象力被束縛了,心態變得浮躁了,心境變得狹隘了。學生通過對照思考后,他們的環境意識逐漸變得凝重起來,教師巧妙的點化引領,激發和培養學生保護生存環境的義務感、責任感、使命感,使其逐步形成正確的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
二、開展各項語文實踐活動,提高研究并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一)走出課堂,親自體驗觀察
以課本中環境被毀造成的后果作為契機,組織學生進行科技制作——“變廢為寶”,通過對廢舊物品的回收再利用、再加工、再裝飾,使之成為一件件形象可愛的“筆筒”“花籃”“小動物”等。與此同時,記好觀察記錄、寫好觀察日記和實踐感受,這樣使學生在觀察、記錄中既培養了觀察、動筆能力,又可美化環境、培養學生情操;既促進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創新能力,又增強了他們保護動物的環保意識。
(二)利用電教媒體,對學生進行直觀教育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教媒體走進語文課堂,成為一種全新的教學形式。在語文課教學中,可利用幻燈、多媒體電腦等手段,向學生展示我國乃至全球令人擔憂的環境現狀,分析目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展望二十一世紀環保工作的前景,強化學生對環保問題的理解,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總之,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環境教育因素,要善于將環境教育滲透到知識載體中去,要挖得準,不露痕跡,像“著物物不知”的春風,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教師應不斷地激發和培養學生保護生存環境的義務感、責任感、使命感,使其逐步形成正確的人與自然和諧的觀念。
【參考文獻】
[1] 吳志樵. 素質環境教育[M]. 沈陽:遼海出版社,2011.
篇5
在備課之前,我翻看了課標關于小學階段古詩教學的一些要求:古詩文學習的重點是誦讀積累,同時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情感,理解意象,感受意境。根據這一要求,我認真看了《乞巧》古詩的相關資料后,著手備起課來。
一備:關注人文,缺少“生本”
在備課伊始,我學習了王崧舟老師上《楓橋夜泊》的錄像課,深深被他那獨有的“詩意語文”所感染,心中便想:我能不能像大師一樣,以讀串講,讀中感悟呢?于是,便有了課的第一稿。
1.背詩導入。
2.讀詩悟詩。
作為教學的重點部分,我花了大力氣設計:指名讀、師生合作讀、引讀、誦讀等多種讀的形式輪番上陣,旨在讓學生反復的讀,直至達到背誦的要求。
3.積累延伸。
備完課后,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和學校的老師一起交流,發現了一備中很大的不足:為了讀而讀,學生自己感受的不深,被老師的一些想法所困死,不能很好地體現“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于是,我思考之后,修改了第一稿,形成了第二稿。
二備:關注“生本”,缺失工具
在一備的基礎上,針對“為讀而讀”、“講讀過重”的問題,我在幾處做了修改:
1.學習古詩前兩句“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颉钡臅r候,嘗試讓學生根據詩意尋找天上的織女星和牽牛星,并在課前做好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自由交流“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然后,根據學生的理解,誦讀詩句,達到“有感而發,情辭意動”之效果。
2.在學習后兩句詩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钡臅r候,我讓學生根據“乞巧”二字,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如:乞巧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乞巧?乞巧什么?怎樣乞巧?……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默讀課后的資料袋,最后交流。以此凸顯“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本以為這樣的修改總是差不多了,誰知自己興高采烈準備就此上課的時候,聽了另一位老師的課后又頓覺自己這樣的設計還存在一個致命的弱點:語文味去哪兒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難道我的課堂教學僅僅是為了學這首古詩嗎?有沒有更利于學生語文發展的空間呢?躺在床上,思緒萬千,最后決定尋找本節課的古詩方法突破口:滲透學法指導,讓“工具”和“人文”相結合。
三備:“工具”與“人文”并重
反觀我的“一備”和“二備”,以我自己的水平,在大的環節里已經無法做出很大的調整,那么,我的“語文中的工具”,我的“古詩學法指導”該如何落實呢?恰好《乞巧》這首古詩給了我可以操作的空間。
1.看圖猜詩背詩:你們怎么這么快就猜出來了?
小結學法:結合插圖,想象詩中描寫的畫面,是很有用的學習古詩的方法之一。
在上前兩句古詩的時候,引導學生運用總結出來的學法,觀察課文插圖,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已達到理解“牽??椗珊訕颉钡哪繕?,從而讓學生嘗試運用其方法。
2.在揭題之后,我問學生:“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嗎?”引導學生看課后的注釋,得出第二種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看注釋。
3.區分:宵——霄。
在把詩讀正確的環節時,我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句詩句,說說發現了什么?學生能夠找出“宵——霄”。我緊接著問:“他倆長得這么像,咱們怎么區別呢?”引導學生通過查字典或是查詞語手冊理解,這樣,第二種方法有因運而生:查閱工具書能夠幫助我們正確地理解詩詞的意思。
在此基礎上,在理解“盡”字的時候,又再次讓學生運用其方法,進一步鞏固學到的知識。
4.理解難點“乞巧”的意象的時候,正好課文后面隨附了“資料袋”,對了,利用資料袋幫助學生理解其意境不是很好的方法嗎?于是,又有了這樣的設計:關于乞巧,你又想知道些什么?(她們向誰乞巧,怎樣乞巧的呢?乞巧什么?)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課后的資料袋。動筆圈圈畫畫學一學資料袋,結合詩句,和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最后通過交流得出學法指導:結合相關的資料,幫助我們弄清古詩中所說的事情。
至此,我在古詩教學中滲透學法的指導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賽詩導入,初知古詩方法
1.看圖猜古詩、齊背:你們怎么這么快就猜出來了?
小結:看來,看圖學詩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古詩的方法。(板書:看插圖,猜古詩)
2.導入:同學們,我們祖國的文化源遠流長,而古詩更是文化寶庫里一顆璀璨的明珠。特別是關于各種節日的古詩,就更多了。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古詩《乞巧》。
3.板書:乞巧。生齊讀。
認記“乞”字: 對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區分“乞”與“氣”)再讀課題。
4.理解“乞巧” 。
你知道“乞巧”是什么意思嗎?快打開書看看注釋吧。
(學法指導:學古詩,看注釋。)板書:學看注釋
5.除了題目,你還能在哪兒找到“乞巧”這個詞呢?(在詩句的第三行)第二個“乞巧”與題目的“乞巧”意思一樣嗎?我們先打上問號,等一下再來理解。
二、品讀涵詠,漸入古詩意境
【一讀】──讀準確
1.課前大家進行了預習,誰愿意讀給大家聽一聽?
2.讀后學生評議是否字正腔圓。
區分:宵——霄 小結方法:查閱工具書
練寫:霄
【二讀】——讀得有節奏
【三讀】——讀出味道
1.整體感知
讀著讀著,我們就把古詩讀正確了,還讀出了古詩獨有的節奏感。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走進古詩,走進作者,和他們進行心與心的對話。讀著讀著,你的腦海里出現了哪兩幅畫面?
引導板書:天上相會 人間乞巧
2.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颉?/p>
(1)讓我們跟隨詩人,把目光一齊投向第1、2句詩,一起讀一讀。
讀著讀著,你讀出了一個什么民間故事?
(2)誰愿意把這個流傳千年的故事說給大家聽一聽?
(3)出示星空圖:仰望這浩瀚的夜空,望著那滿天的繁星,我們不禁想去尋找牽牛星和織女星。瞧,它們在銀河的兩邊,遙遙相望,每年只有在七月七日這一晚,踏著喜鵲搭成的鵲橋,才能短暫地相聚!正所謂——
星空下,詩人林杰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想起牛郎織女的傳說,忍不住吟誦著——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來到了,家家戶戶的人們不禁抬頭仰望浩瀚的天空,心里默誦著——
幾百年,幾千年過去了,七夕又如約而至,我們望著浩瀚的天空,依然念著——
(4)美好的事物總是能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更何況是極富浪漫的詩人。古往今來,又有多少文人在吟誦“牽??椗暗墓适?。
課件出示詩詞剪輯——歷代詩人吟詠“牽??椗钡脑娋洌?/p>
(漢)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唐)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今日人間七月七,天上牛郎會織女。
引讀,讓學生讀出相應詩句。
3.人間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p>
(1)天上的牛郎織女正在見面,地上的人們又在做些什么呢?
齊讀這兩行詩: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讓學生說說地上的人們在做什么:(生自由說)
(2)原來他們是在乞巧。關于乞巧,你又想知道些什么?
(她們向誰乞巧,怎樣乞巧的呢?乞巧什么?)讓我們一起去看看課后的資料袋。
動筆圈圈畫畫學一學資料袋,結合詩句,和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
①原來她們是在向織女乞巧啊!古時候的少女們便在牛郎織女相聚的這一天,向織女乞巧。漸漸地便有了這樣一個節日——乞巧節。
(回歸課題,理解詩題)
②圖文結合想象詩句所描述的畫面。
交流:你從詩中仿佛看到了什么?
相機理解:
A.家家 :同學們,每家的少女們都在望著月亮乞巧,她們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導學生說出可能出現的地方)
課件出示:唐朝、宋朝乞巧畫面
B.穿盡:比較詩句,理解“盡”。
出示詩句,比較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穿盡的是什么?穿不盡的又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小結:對幸福的向往是歷朝歷代人們共有的情感,人類永恒的情感!七夕——乞巧節正好給人們這樣一個機會。難怪每到七夕這一天,讀——
③女孩子們向織女乞求什么?用資料袋上的話說就是——乞取智巧。請你想象一下,自由說話。再打出民間的一首《乞巧歌》。
“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齊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姊(zǐ)妹千萬年?!?/p>
(3)小結學法:查閱資料
三、收藏經典,吟誦古今詩篇
1.小結誦讀:
師:又到七夕,人們仰望晴朗的夜空——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
師:看到茫茫的銀河里——
生:牽??椗珊訕?/p>
師:想到這里,家家戶戶的人們仰起了頭,望著月亮——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
師:他們都在向織女乞求,織出了多少美好的心愿——
生:穿盡紅絲幾萬條。
2.生背誦。
3.小結:泱泱中華,悠悠千年,那歷史的長河里沉淀了多少我們祖祖輩輩傳下的經典?。〗裉煳覀儗W習的是一首和中國傳統節日—乞巧節有關的古詩,其實古時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這天,都留下了許多詩篇。老師這里還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關的古詩,讀讀看,你對哪首感興趣?讀給大家聽?。ㄖ该x)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后把它記在你的古詩積累本中吧!
4.摘錄。
課后再備:一門遺憾的藝術
終于到了上課的那一天,一切的環節都在自己的設計中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上完課后,總覺得自己什么地方沒有理清,什么地方沒有上到位。仔細一想,原來是自己在上古詩的時候,對一些關鍵字詞的理解還沒有引導到位,特別是“盡”字的理解,。由于沒有到位,很多學生就無法體會“穿盡紅絲幾萬條”中所隱含的古人對幸福生活的強烈向往,也就無法體會詩人在描述這樣一個節日,同時也是寄托著自己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因此,對整首詩的理解也就有失偏頗了。怎么辦?
這時,一位聽課老師的話語點醒了我,對呀,自己怎么沒有想到呢!利用字義的比較,理解“盡”,再去理解整首詩的意境,不是更能體現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嗎?于是,我在這一環節又做如下修改:
比較詩句,理解“盡”。出示詩句,比較讀: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穿盡的是什么?穿不盡的又是什么?你又什么新的感悟?
篇6
關鍵詞:實踐活動;利用資源;尋求新路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3-039-2一、教師要切實轉變教學理念
在過去的傳統教學中,教師一直扮演著課堂主體的重要角色,學生成了被動的接受者,是配角。新的課程標準首先要求教師轉變自身教育理念的問題,語文綜合性學習尤其要求教師做到這一點。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教師必須首先明確自己的準確定位,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抱著為學生服務的學生主體觀念;教師必須要從過去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者變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師必須確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在綜合性、充分化、自由化學習中形成學生語文素養,鍛煉學生語文能力。同時,教師還應該明確,在綜合性學習中,教師還要成為一個個性化教學的創新者,這對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否真正取得實效也很重要。教師只有具備了以上種種正確的教育教學理念,才能在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較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收到顯著的學習效果。
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呈現形式
1.課前活動?;灸J较仁窃谡n前探究實踐,相關資料的查詢,讓學生從報刊雜志、圖書館、互聯網上收集資料,走訪社區、工廠、農村、采訪別人等。然后在課堂上匯報、交流、展示,如我上八年級語文課中“蓮文化的魅力”綜合實踐活動一節課時,嘗試著按以往“教師演示講解,學生觀看聽講”的傳統模式變成“課前學生探究,課上展示交流”,讓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自主實踐,再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上臺演示探索的成果。學生在活動課讓互相交流,自己感悟,這比教師硬性直接地灌輸給學生,效果要好得多,同時在展示交流過程中也鍛煉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2.課后活動。在學生學習語文課本某一單元之后,引導學生走出學校,如教完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斑羚飛渡》、《華南虎》、《馬》、《狼》之后,我帶領學生參加六合區靈巖養鹿場,通過參觀、調查、采訪,親自體驗,學生們把自己實踐活動匯報展示出來:有的是投影、速寫、調查報告、觀察日記,有的介紹有關鹿的科普知識。
我在學生情緒繳昂時布置作業,讓學生帶著問題完成任務,這樣效果很好。因此,這樣做,不僅僅大大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還培養和鍛煉了學生將語文知識與周圍生活相聯系的能力,使學生有較大發展空間。
3.課中活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探究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前面兩種形式所不同的是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因此課前準備一定要充分。如《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每冊后面有大量課外古詩,我從七年級開始注重課外古詩閱讀積累,八年級時我上了一節“趣背古詩”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師生相互配合,通過背誦古詩詞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同時拓展學生思維。
三、有效利用好豐富的課程資源
1.活用文本資源,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墩Z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資源有這樣的表述:“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報告會、辯論會、研討會、表演戲劇,圖書館、展覽館,布告欄、報欄、各種標牌廣告,等等?!睂τ谵r村中學,文本是他們語文學習最主要的資源。(1)教師要利用好文本資源,開展綜合性語文學習。如我在指導學生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蓮文化的魅力》的活動時,我提前一周布置,給學習提供研究方案,按活動小組確定每個小組研究專題:指導學生以六人學習小組為單位,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有分工、有合作地從蓮與文學藝術、蓮與現實生活、蓮與科學知識等方面去搜集、整理和探究。包括:(蓮的名稱(含學名、別名、美稱等)、蓮的歷史、品種、蓮的圖片、工藝品(含郵票、明信片、掛歷、水墨畫等)、蓮的美食和藥用、蓮的名勝古跡、蓮的詩文、故事、傳說、蓮與佛教的關系、藝術作品中的馬、文學作品中的馬等。(2)根據課題研究方案和教師的活動建議,設計制定自己的活動方案;(3)辦一份綜合性學習小報(除教材中的資源外,還可利用圖書室、工具書、網絡等可用資源收集有關資料,資源共享)。所以,“教材,不過是個例子”,只有充分用好這個例子,才能拓寬語文學習空間。
2.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豐富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墩Z文課程標準》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配合”。語文學科不再是單一性的,而是能復合其他學科的綜合性學科。學生語文知識的獲得,學習能力的提高,語文素養的養成,不僅僅是通過語文課本,而是通過與其他學科的結合,與學生生活體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突破學科界限,加強與各學科的聯系。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比如,我指導《黃河,母親河》實踐活動課時,我可通過與地理、歷史等學科的結合,開發其綜合性學習資源:通過地理學科了解黃河起源、流經哪些省區、有多長,為什么有“跳進黃河洗不清”之說等;通過歷史學科了解為什么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了解黃河流域發現的人類文化遺址,大禹治水,以及昔日的缺口與斷流給中華民族帶的災害與苦難;通過政治學科了解人們呼吁保護黃河的聲音及當代人民對黃河的治理;還可通過與音樂學科的結合來激勵學生們的愛國熱情。通過活動讓學生明確語文學習不只是掌握課本知識,還需要利用各種有效資源提高語文能力。在讓學生獲取資料的同時,不僅要學會獲取資料的方法,還要讓學生學會如何整理資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利用當地自然風光、民俗文化,開發綜合性學習資源。生活處處皆語文,“生活的空間有多大,語文學習的空間就有多大”,一切“自然風光、人物古跡、風俗民情”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題的資源”,我曾組織學生去靈巖林果一帶調查,參觀六合區二水廠、金牛湖、桂子山石柱林,也利用學生去南京參加實踐活動去參觀科技館、看云錦等。利用當地的雨花石資源,開展“賞雨花石活動”、“如何給雨花石起名字”等。這些自然、社會、人文等地方資源是語文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取之不盡、用之不絕的源泉。
四、因地制宜,積極尋求語文綜合性學習新途徑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在平時語文教學中,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前五分鐘能力訓練是一種用時不多,學生能力卻如雨后春筍不見其長而日有所增的有效活動。在平時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中,我以小促大,在我所教的兩個班級里,具體做法是:每節語文課上課前五分鐘左右的時間,由學生輪流到臺前演說,提前一天準備,可脫稿也可讀稿,師生聽完后要發表意見和建議,并背出聽到的某些優秀句段,按十分制打分,組長記錄組員得分,期中和期末評出優勝小組和優秀演說家,全班表揚。我把平時我的學生所運用的方式作一下簡單的介紹:1.時事點評;2.興趣展現;3.佳作賞析;4.作品展示。這些活動開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五、整合信息技術,走進網絡,讓學生語文學習的平臺更廣闊
篇7
一、創設新穎情境
興趣是學習的摯友,是學習的一種原動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要提高教學質量,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無疑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1.巧引歌曲。如學習“季風”時,我引入了《黃土高坡》中的歌詞:“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問,歌詞中唱到的西北風,東南風,黃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西北風,東南風?分別在什么季節盛行?為什么會有這些風?用這樣的方法把問題提出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巧用古詩文。把古詩中與地理知識結合緊密的詩句巧妙引用到課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勝。例如,講我國的地勢地形時用“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講梅雨時用“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講內蒙古高原時用“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來說明內蒙古高原的平坦開闊,一望無際的地形特點和景觀。
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課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較強的地理故事,來增強初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如在講“中東”一節時,講了有關阿拉伯國家風俗習慣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愛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觀是白色的,在電視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著白色的纏頭巾和穿著寬大的白色長袍。講完后,我問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他們喜愛白色呢?當然,這與他們的風俗習慣有關,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氣候炎熱干燥,白色對強烈陽光有反射作用,這樣吸熱就少,人們穿著、風俗習慣等要與自然環境相適應。
二、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性
時代進步了,學生的學習環境也變化了,特別是地理知識傳播的渠道更廣了,地理課已經不再是學生獲取地理知識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教師應該轉變教師角色,改變過去教師單向講授為主的習慣教法,將師生互動教學引入地理課堂教學,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授為輔,學生活動在前,教師點撥評價在后”的原則。
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需要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把學生組織起來親歷這些過程。如進行學生地理新聞會和點評活動、地理角色扮演活動等。要注意有適當的“教學民主”。又如在學習我國的黃河時,提出“面對我國黃河中下游水資源緊張的嚴峻局面,如何治理?”學生圍繞問題,七嘴八舌議論紛紛。我在上課時,有一位男同學一本正經地提出,將黃河的“幾”字形拉直,從甘肅蘭州到河南洛陽挖一條運河,使黃河上游的水少走彎路流到中下游。而在一次地理觀摩課中,我也同樣聽到了這樣的教學情景,也有同學提出同樣的治理辦法??梢妼W生的想法很幼稚而出乎意料,但任課教師沒有指責、嘲笑,也沒有回避,而是允許學生繼續發言。在表揚有大膽設想的同時,老師話鋒一轉:“假如全班一半的同學住在這‘幾’字形地區,你們是否同意他的意見,為什么?”由此,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產生了共鳴。
三、地理教學中的情感教育
目前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地理教師往往過多注重了知識目標而忽視了情感目標。非地理專業的地理課任教師往往拘泥于課本、強調地理事實、強調記憶、缺乏地理情趣。地理專業的地理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也往往過于嚴謹、過于強調地理思維、缺乏生動活潑。如果學生不喜歡地理課、不喜歡地理老師,那么學生怎么會喜歡“地理”?怎么能學好地理?因此,地理課堂教學中應該有歡聲笑語。歡聲笑語進課堂,需要教師注意增強自己的組織能力與親和力。由于年齡的差異導致的“代溝”,有些中老年地理教師容易產生責怪學生不配合、不適應老師的想法。其實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使自己的心理年齡年輕化、如何更好地適應學生、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
四、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
地圖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對初中生而言,是幫助其樹立空間地域概念的基礎,也是培養其地理思維的主要手段,所以,地圖在一定意義上既是教具,也是學具。地理教學中牽涉的各種各樣的原理圖、示意圖、綜合景觀圖、系統聯系框圖、統計圖表等是培養學生地理綜合能力的次一級手段,應指導學生在平時讀書過程中加強對這些圖像的了解,掌握判讀方法。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地圖也將越來越多地進入課堂,對地理教師的地圖能力又有了新的要求。
五、合理地對學生作業進行評價
篇8
關鍵詞:詩歌意象翻譯 認知語言學 隱喻
詩歌翻譯在文學作品翻譯中較其他翻譯更為復雜,難度也更大。不僅是因為詩歌運用簡短的文字卻可以表達豐富的情感,而且也因為詩人運用的意象具有著濃烈的民族特性。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表達著不同的情感,這也正是詩歌翻譯的難點所在。傳統的詩歌意象研究,著重點在語言層面,強調詩歌的結構或韻律上的對等。本文意在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來研究詩歌意象翻譯。
一、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詩歌意象翻譯
(一)意象?隱喻!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 設卦以盡情偽, 系辭焉以盡其言。”意思是意象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實體,意則是關于思想和情感。這與認知語言學中對意象的解釋不謀而合。認知語言學認為,意象即為隱喻。那什么是隱喻呢:萊考夫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是一種認知手段,并稱其為概念隱喻以與傳統的隱喻有所區別。在概念隱喻理論中,相似性是核心。始源域與目標域是兩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概念隱喻就是基于相似性,從始源域向目標域映射的過程。始源域通常是現實中具體可見,摸得著看得見的實體;目標域則是抽象的,看不見摸不著,較難以理解的。李白有詩云:“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是比喻光陰一去不會重回,以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做始源域,滾滾的黃河之水一路前行流向大海,不會停息也不會倒流;以此來指人的光陰歲月也是一去不復返。這里光陰就是目標域,而黃河水的奔流入海與光陰的一去不返則體現了相似性。
(二)認知視角下的意象翻譯
認知語言學認為,翻譯活動是一種體驗活動。譯者基于自身的文化認知和生活體驗對原文進行解讀,轉換為腦中的抽象概念,并最終以目標語來傳達他對原文的理解,形成譯文。王寅在其文章《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中這樣論述到:“翻譯是一種認知活動,是以現實體驗為背景的認知主體所參與的多重互動為認知基礎的,譯者在透徹理解源語言語篇所表達出的各類意義的基礎上,盡量將其在目標語言中映射轉述出來在譯文中應著力勾畫出作者所欲描寫的現實世界和認知世界”( 王寅,2005:15) 。因而在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詩歌翻譯不再將重點放在詩歌結構和韻律的對等,而更看重從認知方式的角度入手,盡量減少翻譯過程中文化現象的缺失,不對等。
二、認知視角下許淵沖《楊叛兒》英譯本的意象翻譯
許淵沖,是中國的翻譯大家,在翻譯理論上,許先生有自己的標準,就是求美,認為文學翻譯要傳情達意。他在翻譯作品時,注重詩歌的韻律結構和美,其翻譯作品很具代表性。但是在《楊叛兒》這首詩的譯本中,我們發現由于是直譯和省譯,造成了一部分的文化缺失現象的發生。因而想以此詩為例,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做出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決策略。
《楊叛兒》
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
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
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
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A love song
You sing a lover′s lore;
I urge you to drink more.
What touches you and me?
Crows nest on willow tree.
Crows hide mid poplar flower;
Drunk, you stay in my bowers,
Behold the censer and the sandalwood in fire!
Two wreaths of smoke combine and rise higher and higher.
(一)直譯造成意象的不對等。
中國古代詩人詩歌里的意象,不僅抒情,而且反映了中國人特有的認知方式。 相同的意象在中西方所代表的情感可能完全不同。李白的《楊叛兒》是一首愛情詩,詩的前兩句就渲染出愛的氛圍;對熱戀中的男女來說,最牽動人心的自然是約會的時間和地點,“烏啼”即指日暮,對“何許最關人”這一設問,無疑“烏啼白門柳”道出了所有戀人的心聲。“烏啼”是薄暮,“烏隱”是遲暮,戀人陶醉在甜情蜜意中,不知不覺一天就這樣過去,一啼一隱之間將愛情表現得尤為熾烈。
“烏啼”,“烏隱“是此詩中出現較為重要的意象,這里的“烏”所指的是一種名烏鴉的鳥類。許先生譯本中直譯為烏鴉(crows)。但此詩中的烏鴉與西方文學作品中的烏鴉意象截然不同。西方文化中,烏鴉(crows)是死亡和絕望的象征。在很多國外電影中,當有摯愛或親人去世,除了墓地中身穿黑色衣服哀悼的人群,我們還常見烏鴉的身影。希臘神話中烏鴉有欺騙的罪名,所以英語中有短語“eat crow”意為丟臉,被迫收回自己說的話。但在古代中國,烏鴉有吉鳥的象征意義,古語有“烏鴉反哺”,說的正是孝義。中國古代神話中,烏鴉又稱金烏,是住在太陽里的鳥,象征光明?!痘茨献?精神訓》中說:“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痹娭械摹盀跆洹保盀蹼[”更是暗示了男女約會時間的長短。因而“烏啼”,“烏隱”不能簡單直譯。烏鴉寓意的不同,體現出中西方認知方式的不一致,這也與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體驗有關,因而譯本中直譯為烏鴉,會造成意象的不對等,理解起來難免會有誤解。
詩的最后兩句“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看似只是單純的寫景,實際是以“博山爐中沉香火”這七字隱括“君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詩人又生發出“雙煙一氣凌紫霞”的絕妙形容,不光寫景更是寓情,但譯本采用的直譯手法,只是描述了此景并未表達出此情。無法將這兩句詩后的意象準確地傳達給讀者,就造成了詩歌翻譯上的認知不對等。
(二)省譯造成意象的缺失
省譯又稱減譯,是刪去原文中的一些詞句或段落,以求更簡潔順暢的表達出原作的思想內容。由于不同生活體驗的人們擁有不同的認知方式,不同的認知方式在語言表達上有明顯差異,一味的看重原文,想要保留原文的全部信息難免會造成譯文的冗長。但是,省譯不恰當也會引起重要意象的缺失,使原文的思想內容并沒有得到很好地傳達。詩中第二聯 “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白門”這一意象就被省譯。白門即劉宋都城建康城門,南朝民間情歌常常提到白門,后代指男女歡會之地。是何事最牽動人心呢?――“烏啼白門柳”,這五個字點出了環境,地點和時間,其時,其地,其景不用說是最關情的了。但譯本中省譯了“烏啼”和“白門”,無疑導致了意境的缺失,使目標語讀者不能很好地獲得與原文作者一樣的意象映射。
三、詩歌意象翻譯的應對策略
(一)直譯+注釋
中國古詩之美,除了詩人善用意象言情,更體現在詩的結構與韻律,因而譯者對古詩的翻譯重點放在結構,希望韻律的再現,這一做法無可厚非。但是一味追求詩的“美”,無疑會使目標語讀者對譯文產生認知誤解,不能很好的獲得與原文作者一樣的意象映射。但詩的美如果全然不顧,又會失去古詩特有的風采,這時在譯文下方對省譯造成的意象缺失進行直譯并適當注釋就能解決這一問題。比如《楊叛兒》詩中意象“白門”,在西方顯然沒有對應的實體可直譯出來,此時不妨直譯,并注釋白門的由來,這樣更有助于目標語讀者認知模型的構建。
(二)意象轉換
由于不同民族人們的生活體驗不同,相應的認知方式也不盡相同。相同的含義,不同民族的人們傾向于運用不同的意象,這時意象的轉換翻譯就既能兼顧詩的美形,又易構建正確的認知模型。如李白詩篇《望廬山瀑布》,最后一句“疑是銀河落九天”。西方世界根據古希臘神話故事將銀河稱為“milky way”,因而可以將此句譯為 “as if the milky way fell from azure sky.”這就比直譯為 “silver river”更容易向目標域讀者傳達意象。另外,“龍”這一意象也被廣泛用于古詩中,如“林間有客吹簫曲,竹化成龍鳳入天?!薄俺C矯淵下龍,潛神在靈府?!薄褒垺边@一意象在中國是吉祥,富貴好運的象征。而在西方“龍”多代表邪惡。因而在翻譯這一類意象時,就有必要轉換意象?!褒垺痹谥袊裨拏髡f中是神獸,所以譯時,將“龍”這一意象轉譯為西方神話傳說中的神獸――“獨角獸(unicorn)”,更符合西方人的認知模式。
四、 結語
古代詩人善用意象美化詩的結構,又善借意象來含蓄傳情。精心構筑意象,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大特色。意象是詩歌的靈魂,解讀詩歌,翻譯中再現原詩神韻,意象是關鍵。認知語言學認為,詩人在建構意象時,運用的是隱喻性的思維機制,意象即為隱喻。古詩中意象的運用正是反映了中國人特有的認知方式。
在認知語言學理論中,翻譯被看作是一種體驗活動。譯者通過閱讀原文,將原文的思想情感以及文中影像映射進內心,再用譯者認為最合適最自然的目標語轉述出來。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翻譯,更注重不同認知模式下文化傳遞的過程,而非單一的結構對等或韻律一致。因而在翻譯古詩意象時,不僅要考慮意象本身,還要根據不同的認知模式構建不同的意象映射。要考慮到翻譯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這一交流本身就反映了人們的認知方式。否則就會因貿然直譯或省譯,造成意象的不對等或意象缺失,使原文難以理解或失去原有韻味。
參考文獻
[1] Lakoff,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程平.論翻譯的主觀性[J].外國語文,2011(3):100-104.
[3] 彭麗梅.淺談詩歌的翻譯策略[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5):153-154.
[4] 王寅.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J].中國翻譯,2005(5):15-20.
[5] 王寅.認知語言學的“體驗性概念化”對翻譯主客觀性的解釋力――一項基于古詩《楓橋夜泊》40篇英語譯文的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5):211-217.
篇9
文學與音樂是姐妹藝術。而語言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上好音樂欣賞課最主要的就是把握語言的藝術,只有把握了語言的藝術性才能激發學生的欣賞欲,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去熟悉音樂、理解音樂,下面就我的教學體會,談談音樂欣賞與文學的綜合。
在音樂欣賞課中,需要創造一種濃郁的藝術氛圍,這種氛圍首先來自于教師的語言。在欣賞之前,用抒情的語調、優美的語言描述樂曲的意境,為學生營造聯想的空間,當樂曲結束后,又可以讓學生自由談論欣賞的感受,這時學生的表述會比較貼切、生動,也有的比較直觀化。在學生表述的同時,教師除了要注意與學生進行交流外,還要注意在這些表述里搜索素材,當學生表述接近尾聲時,便把這些素材進行組織做一個簡要的總結,這樣上欣賞課才不會使課堂沉悶,把教師與學生對樂曲的感受和理解融合在一起,加深學生對樂曲美感的體驗和感悟。如,在欣賞《黃河大合唱》時,首先我向學生介紹這好似黃河兩岸窮苦的勞動大眾的血淚控訴,然后再聽一下激動人心的樂曲前的朗誦詞(課本中的《黃水謠》配有朗誦詞):“我們是黃河的兒女,我們艱苦奮斗,一天天地接近勝利。但是,敵人一天不消滅,我們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聽聽,河東民眾痛苦的”,學生聽完之后不但情緒被感染,更會仔細地去聽音樂的歌詞,切身感悟音樂,然后再引導學生觀看一些抗日影片片段,通過音、像結合,讓學生想象體會當時的黃河兩岸的人們所遭受的一切災難,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情感,同時在他們的心靈深處也會引起更強烈的共鳴。
其次,在音樂教學中適當加入一些文學知識,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音樂作品。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我布置學生在課前找到唐朝詩人張若虛的同名詩歌《春江花月夜》進行學習,再找到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的音響資料進行課前欣賞,并指導學生在預習時做到:一邊朗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邊欣賞民族管弦樂《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課時,我制作了包含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詩歌的投影片,一邊講解樂曲所描寫的意境,一邊讓學生欣賞音樂,還一邊讓學生觀賞那些景色優美的投影片。學生在欣賞過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對《春江花月夜》所描寫的藝術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聞一多先生高度評價的“詩中的詩,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對音樂欣賞相襯托,學生就做到了既較好地理解了音樂作品的意境,又對唐詩《春江花月夜》有了音樂上的理解。課后,我布置學生根據《春江花月夜》優美的音樂意境寫一首詩或散文。從學生交上來的作業看,有不少文章、詩歌寫得相當不錯,既有詩歌的優美,也有音樂的韻味。又如,我在上欣賞課《十面埋伏》時,為了把這場戰爭講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卑秧椨鹪谶@場戰斗中面臨失敗的焦慮及兒女情長很好地表現出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樂曲最后兩段“項王敗陣”與“烏江自刎”中所表現的蒼涼、悲哀與明朗歡快交替的情緒,我把李清照的《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背瓕懺诤诎迳?,學生就容易理解這兩個樂段中“明朗歡快”的情緒是為了表現楚王項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對楚王項羽的較高評價。這節欣賞課引用了兩首古詩,增進了學生對樂曲的理解。再如,在欣賞馬思聰的《思鄉曲》時,我把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用小黑板寫出來,讓學生一邊聽《思鄉曲》,一邊朗讀《鄉愁》。名曲配名詩,可謂是珠聯璧合。學生在欣賞過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復習了初中時所學的那首著名詩篇。
篇10
那么,如何讓學生領略古詩的美,讓學生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學生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迫于統考的壓力,一個簡單省事的辦法出現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學參考書上的詩句分析。老師的教流于程式化、學生的練也趨簡單化,一切都是為了考試,一切圍繞圍繞考試,詩中的情感、美詞佳句的體驗過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誦代替理解,會背、能默寫成為學習詩歌的單一目的。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古詩審美教學中所做的一些嘗試:
一、反復吟誦,感受形象美
1. 吟誦,要咬文嚼字。
古人作詩是十分注意錘煉詞句的。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從語言入手,斟詞酌句,在學生初步理解古詩大意后,組織學生咬文嚼字地吟誦,細細品味,慢慢品賞,讀出古詩的抑揚頓挫、回環曲折之美,進而感悟古詩的意境。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教學時,在學生初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指導咬文嚼字吟誦,并體味交流:“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用得好,好在哪里?在知道“生”是動詞后,與“升”作比較,體會“生”用得好,不但用得準確,而且寫出了紫煙富有生命力的連續不斷。以“生”為細節,再練習朗讀詩句。
2. 吟誦,要反復不斷、要有感情。
在學生深入理解詩意,把握詩人思想感情之后,我們老師最要注重讓學生進行反復不斷地、有感情地吟誦。在反復的感情誦讀中,學生會積極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詩的意境中,探索古詩的意境美?!白髡咝赜芯?,入境始與末。”這是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原話,他老人家還曾說:“必須驅譴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睂W生只有把自己當作“意中人”,進入作者所創的情境之中,和詩人情脈相通,才能做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才能深切地體會到詩人所抒發的真情實感,并與之產生共鳴,進而得到美的享受。如被譽為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是一首絕佳的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確定感情基調后,我們還應該指導學生處理好重音與節奏,與學生一塊探討: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學生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二、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
古詩的語言凝煉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于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例如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比娭挥卸畟€字,既有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又有詩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足,亦有詩人無限的進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為這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自己要設身處地窺探詩人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經歷去體驗詩人的情感經歷,再來引導學生理解詩的中心、體驗詩的情感。
要使學生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來,做到“自化其身。”古詩時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詩,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極力描繪了漁翁垂釣時的氣候和景物。教學時,適當介紹一下這是詩人被貶永州后所寫的,詩中描寫漁翁“獨釣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寫我行我素、身處孤寒之界的漁翁,實際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貶永州后不甘屈從而又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聽完介紹,再讀全篇,相信學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會油然而生。所謂“詩言志,歌詠言”,詩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詩教學中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在古詩教學中,我們老師如果能注意指導古詩常規學法,讓學生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難體會出來。
三、多方遷移,領悟意趣美
書法藝術講究“筆斷意連”的境界和效果。我們在古詩教學中有時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我們何不讓學生對內容做回味、做遷移呢?
1. 給古詩配畫。
在學生領悟了古詩描繪的那種美的意境之后,我順應兒童的愛畫愛美心理,讓學生根據詩意作畫。當然在畫之前,還要提醒學生畫的內容,除了古詩所描繪的內容外,還可以做合理的想象??梢赃@么說:想象是審美的翅膀。配畫也是對學生一種美的熏陶,還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促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古詩內容,對古詩的喜愛之情也越來越深。
2. 來點想象作文。
語言文字的訓練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古詩同樣也能利用來發展學生的語言。學完古詩,我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讓他們做想象作文,并根據自己所想,配以插圖。文藝理論家曾說過:“沒有想象就沒有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睂W生在想象作文的過程中,再次領悟意境的同時,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審美情境也漸漸產生了。
3. 鏈接課外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