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有倜儻生范文

時間:2023-03-14 21:4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齊有倜儻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問題難度要適中,具有思考的價值

課堂提問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展開,簡單的問題會使學生覺得沒興趣,學生會不以為然,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難度過大的問題又會使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從而導致思維“冷場”現象,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智能的發揮。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引導學生思考和實踐,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例如:我們在學習“硫化氫的性質”以后,如果提這樣的問題:硫化氫與氯氣是有毒的氣體嗎?它們具有哪些化學性質?你了解哪些有毒的氣體?怎樣讓它們的毒性消失?問題太簡單或難度過高,提問的效果都不會好。所以對一些問題,我們應把握好其難度,不妨做一些簡單的處理。如以上的問題可以這樣設計:硫化氫與氯氣都是有毒氣體,如果按一定的體積比混合后,其毒性就會消失,原因是什么呢?對于這種問法,只要學生聯系以前學過的氯氣的性質,經過認真的思考與分析,就能夠做出正確的回答。這種問題既能鞏固新知,又能聯系舊知,還能使學生認真思考,因而屬于有價值的問題。

二、設計好問題的梯度,逐步由淺入深

要把握好問題的梯度,教師就必須深入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及教材的知識體系,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緊扣有關教學內容,設計一個階梯性的問題系列,從而在教學過程中適時點撥,讓學生的思維由表象到本質縱向發展。例如:在學習“原電池”這一內容時,根據實驗演示把銅與鋅分別放入硫酸溶液中,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提出這樣的問題:“銅、鋅分別放入硫酸溶液中的反應現象說明了什么?”這時學生根據金屬的活潑性來解釋實驗中的現象,然后把銅與鋅用導線連接放入硫酸溶液中。這時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什么原因讓銅變得如此“活潑”?學生根據實驗中的不同點,找出問題的所在,原來是線的連接。最后,把銅與鋅用導線并連接電流表放入硫酸溶液中,通過實驗現象驗證推測,并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銅鋅在連接導線后會產生電流。這第三個問題的提出直逼原電池的主題,從而引導學生探究原電池的工作原理。這樣從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入手,通過教師層層設問,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解決問題。

三、開放與放手提問,激活學生的思維

問題提出之后,讓學生自己探討解決。在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時,和學生交流完實驗過程和注意問題后,讓學生分組動手實驗。在觀察實驗現象時,學生說:“螺旋狀銅絲在酒精燈上燒的紅熱,酒精后,銅絲呈現紫紅色?!弊寣W生重復一遍,學生又重復了剛才的實驗現象。教師問銅絲在酒精燈上加熱會變成什么的?學生答:氧化銅。教師問:你能再描述一下實驗現象嗎?學生說:“螺旋狀銅絲在酒精燈上燒成黑色的氧化銅,酒精后,銅絲為紫紅色”。這時有學生堅持認為:看到的是銅絲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變紅,然后插入酒精中變成紫紅色。持這種觀點的學生很多,那么這是怎么回事呢?教師接著引導:大家交流交流,觀察得入仔細些,為什么實驗現象不盡相同呢?大家通過交流,原來是螺旋銅絲在酒精燈的內焰和外焰加熱時,實驗結果不同,銅絲從酒精燈上移開插入酒精中快慢不同,觀察到的現象也不一樣,為什么呢?教師繼續引導,剖析原因,這樣學生的熱情就激發出來了,課堂提問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四、創設情境式問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化學知識新舊內容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就是所謂“溫故而知新?!蹦敲?,在教學新課之前,教師要精心設計一些與新知緊密聯系的問題,輔以教師的啟發點撥,以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急切地“探個究竟”,在潛移默化中啟發學生思維,讓他們經過自己的思維去分析新問題,理解新知識。例如:在教學“氧化鈉性質”時,進行這樣的提問:宇宙飛船既然是密封的,那么宇航員是怎樣呼吸的呢?學生回答:“將液態氧裝在飛船上就可以了”。此時追問:那宇航員呼出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處理的呢?此時學生議論紛紛,教師此時作點撥:如果能找到一種固體物質能與二氧化碳發生反應,并生成氧氣,那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這種物質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對過氧化鈉性質的學習來解決這個問題。從而把學生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去。這樣學生鞏固了舊知,發現并掌握了新知。同時,讓學生有了思考,問題的興趣,促進了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展。

五、創設探究式問題,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篇2

關鍵詞: 歷史教學 課堂提問 溝通交流

歷史學科是高中階段一門必修課程,而課堂又是開展歷史教學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歷史課堂教學有效與否對于整個歷史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具有直接的影響。有效的課堂教學首先要遵循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教與學相互統一。也就是說,在課堂上,教師教的過程和學生學的過程要能夠形成一個有機的統一體,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通過及時的交流與溝通來共同向教學目標邁進。那么,在歷史課堂上,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來進行溝通呢?其實,提問就是課堂上師生之間進行溝通的重要“橋梁”,提問的質量就關系到師生之間溝通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上進行提問一定要注意講求技巧性,從而保證歷史課堂在有效的提問下實現師生之間積極的互動與交流,更好地實現歷史教學目標。

一、注意提問的目的性

歷史課堂教學僅有短短的45分鐘時間,在這段短暫的時間里,每一分鐘都異常寶貴,而提問的時間也顯得彌足珍貴??梢哉f,教師在課堂上的每一個提問都要問得有價值,這樣才不會浪費寶貴的時間。那么怎樣才能夠保證提問有價值呢?那就要注意提問的目的性。教師在設計問題之前要明確提問的目的,明確該問題是用來啟發學生思考、診斷學生學習狀況、深化理解新學知識、復習鞏固已有知識的。這樣,在明確了提問的目的以后,再進行相關問題的具體設計,才能夠保證每一個問題都能問到點子上,問得有價值。

二、注意問題表述的準確性

在提問的過程中,提問質量的高低首先就取決于教師對于問題的表述。有些教師在表述問題的時候往往敘述冗長、語言表達不規范,在時間和空間概念上模糊不清,從而使得學生的思路出現混亂,嚴重影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因此,要想達到理想的提問效果,首先,教師所提的問題就要科學準確,語言表達要簡潔、清晰,這樣才能夠保證提問的效果。例如:“《》簽訂以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為什么大大加深了?”這個問題由于涵蓋的范圍比較大,顯得比較籠統,學生在聽到問題以后往往不知道該從哪里下手,在回答的過程中容易發生偏差。如果教師把這個問題換一種更加具體的表述方式,如:“與之前的很多不平等條約相比,在《》中,開放的通商口岸以及內河新航線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重要的變化?在《》中,允許外國在中國開設工廠會產生什么直接的影響?反映了什么問題?這樣,通過這種清晰的具體化的提問方式,學生的思路也會變得更加清晰,從而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緊緊圍繞著問題的核心來進行。

三、注意問題的新穎性

興趣是學生從事思考和探究活動的根本動力,在課堂提問的過程中,當問題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時候,才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從而有效實現提問的目的。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問題的新穎性。例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是什么?”這樣老生常談的問題很難引起學生回答的興趣,反而會造成學生的反感。但是,如果同樣的問題教師能夠換一種方式進行表述,如:“在歐洲,資本主義萌芽最先出現的國家是意大利,但是為什么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卻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意大利呢?”就這樣,換一個角度,換一種表述方式,就會讓學生感到新鮮有趣,從而有效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讓學生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問題的思考和探究中來。

四、注意問題表述形式的多樣性

絕大多時候,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都是用語言加以表述的。然而,如果在提問的過程中,單一地采用語言表述,難免會令提問方式顯得過于單一呆板,并且很多時候,一些問題用語言很難表述得清楚。因此,除了語言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其他的表述方式,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呈現幾段材料,或者展示一些圖片、視頻,讓學生自己閱讀材料,觀察圖片、視頻,然后在掌握大量信息的基礎上自己發現問題,這樣的提問方式往往會讓學生的思路變得更加開闊,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五、注意問題的層次性

人的認知活動都是按照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規律進行的。在課堂提問中,如果教師能夠注意問題的層次性,從簡單的問題入手進行逐級深入的分析,與人的認知規律相契合,這樣,就會大大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講到“兩極格局”的相關問題時,教師就可以通過由淺入深的問題設計帶領學生逐漸深入地了解本部分的知識,如:什么是“冷戰”?“冷戰”政策指的是什么?為什么美國要在戰后推行“冷戰”政策?“冷戰”政策的具體內容有哪些?“馬歇爾計劃”與“杜魯門主義”之間有什么相互關系?其政策的實質是什么?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針對美國的“冷戰”政策采取了哪些應對措施?“冷戰”對二戰以后的國際關系產生了哪些影響?以上一系列的問題都是圍繞著二戰后兩極格局所提出的,并且問題是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來表述的。這種層次性的提問,一方面可以照顧到班級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實際。另一方面,又可以引導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地逐漸深入,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是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的主要途徑,是連接教與學的重要紐帶。可以說,提問的質量直接決定教師和學生互動的質量,決定教與學是否能夠連接成統一體,能否有效契合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提問環節的設計,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發展需求設計出有效的問題,讓提問真正成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梁”,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實現課堂教學活動的目標,實現歷史學科素質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提問的有效性[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2(03).

篇3

問:我兒子今年9歲,只要接觸到冷空氣就會有強烈的過敏反應,鼻腔發癢,不停地打噴嚏,隨后就鼻子塞,喉嚨痛,流眼淚,直到天氣轉暖才會緩解。請問我兒子的癥狀是不是冷空氣過敏?

答:當氣候寒冷、空氣干燥時,很多人會出現鼻黏膜發癢、連續打噴嚏、皮膚干燥瘙癢難耐、氣喘不止等過敏癥狀,這就是經常所說的“冷空氣過敏”導致的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炎(包括濕疹、蕁麻疹等)及過敏性哮喘的發作。

過敏反應的發生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主要原因是患者接觸到特異性過敏原如花粉、螨等。除了特異性過敏原外,還有大量各種各樣的非特異性因素對過敏的發生有明顯作用,如氣候的變化、情緒的波動、工作的勞累等,這些因素被稱為誘發因素或加重因素。因此患者碰到冷空氣易引起過敏反應,不能說是對冷空氣過敏,準確地講,冷空氣是誘發因素。

常用的過敏防治方法主要有兩部分:發作時的癥狀控制和改善過敏體質。事實上,徹底改變過敏體質才是徹底解決過敏問題的根本。在治療方面,首先是注意避免接觸過敏原。需要注意的是,1/3以上的過敏性鼻炎患者可能合并或發展為支氣管哮喘,患者表現為胸悶、憋氣、咳嗽、呼吸不暢,呼吸時可聽見喘鳴音,要及時進行治療。

嬰幼兒補充魚肝油的合理劑量是多少?

問:現在幾乎每個媽媽都知道,寶寶出生后應適當地補充魚肝油,但應該按照什么樣的劑量補充才是效果最好,又最安全的呢?

答: 維生素D是魚肝油的主要成分之一,它可以促進鈣的吸收,是幫助嬰幼兒骨骼生長發育的一種重要的營養素。由于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較低,因此需要常規進行補充。目前我國嬰幼兒營養狀況已有大幅提高,隨著維生素D強化嬰幼兒配方奶粉、營養米粉等的出現,嬰幼兒從食物中攝入的維生素D已經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3倍,但是目前常用的一些維生素D補充劑(魚肝油)仍然是傳統高劑量的,并沒有隨著食物中含量的增加而逐漸減少。這就增加了引起維生素D過量的危險。

中國營養學會推薦2歲以內的嬰幼兒每天需要維生素D 400國際單位(10微克),包括維生素D強化食品(配方奶粉、營養米粉等)、魚肝油及紫外線暴露(曬太陽)所獲得的維生素D。同時也建議每天攝入的維生素D不要超過800國際單位(20微克)避免引起過量。因此如果嬰幼兒曬太陽多、配方奶量大的情況下,魚肝油的補充劑量就要適當減少。假如每天有1~2小時戶外活動、每天喝配方奶超過500毫升并且吃營養米粉的話就可以獲得300~400國際單位(7.5~10微克)左右的維生素D,如果還是使用傳統高劑量的魚肝油(含維生素D 400國際單位以上)就可能引起過量。因此我們建議在今天嬰幼兒的膳食營養情況下,每天從魚肝油中補充120~280國際單位(3~7微克)左右的維生素D就可以滿足正常嬰幼兒生長發育的需要。

早餐奶能代替早餐嗎?

問: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早餐奶,添加了麥片、核桃等來提高牛奶的營養成分,據說可以代替早餐。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答:早餐奶是近年來乳品行業新興的一種產品。所謂早餐奶,就是在牛奶中添加了白砂糖、花生粉、燕麥粉、核桃粉和蛋黃粉等含有碳水化合物的物質來提高牛奶營養成分的奶類制品。

仔細觀察會發現,有些“早餐奶”的包裝袋上標識為滅菌調味乳,每百克含蛋白質≥2.3克。而有些“早餐奶”在包裝袋背面的標簽欄中標識為乳飲料,每百克含蛋白質≥1.0克。

目前的國家標準規定,符合標準的超高溫瞬間滅菌奶(即普通常溫奶)一般每百克含蛋白質≥2.9克;滅菌調味乳因其添加其他成分,每百克含蛋白質≥2.3克;而乳飲料的要求則是每百克含蛋白質≥1.0克。所以確切地說,高質量的“早餐奶”應屬于滅菌調味乳,每百克含乳蛋白應不低于2.3克。低質量的乳飲料早餐奶只能是作為一種休閑飲品。但是由于我國對于早餐奶還沒有制定國家標準,所以造成了良莠不齊的現象。從營養學角度來看,乳飲料的營養確實不如調味奶及普通奶,所以不建議使用乳飲料早餐奶作為每日必需的營養補充。

雖然早餐奶的營養不如牛奶,但卻是“應急早餐”的好選擇。因為早餐奶中含有一定的碳水化合物,能緩解乳糖不耐受的發生。來不及吃早飯的時候,攜帶一包早餐奶,隨時打開喝掉,總比餓著肚子工作一上午強得多。不過,總是用早餐奶代替早餐還是不行。如果不搭配其他主食,早餐奶中的碳水化合物還是太少,不足以提高并維持較為理想的血糖水平,保障大腦的工作效率。所以即使選擇早餐奶,也還是要搭配一些主食類食物,如面包、餅干、饅頭、豆包等才好。

煲湯是否時間越長越好?

問:許多人認為,煲湯時間應在3個小時以上、甚至時間越長越好。這種觀點正確嗎?

答:營養專家認為,煲湯時間不宜太久,應在1.5~2個小時為宜。先開大火煮沸,然后用小火煲。建議湯和肉一起吃,因為食物中的蛋白質不可能都能“熬”出溶解在湯水中。

如果是煲藥膳的話,中醫師們認為,按照中藥的煎煮時間來說,黃芪、黨參一類補氣的藥材文火熬40~60分鐘就可以了,如果時間太長,藥材的有效成分就會被破壞掉。如果煲湯時間為2個小時,那么可先將藥材單獨浸泡1小時,然后待湯熬了1個小時后,再將藥材連同泡藥材的水加入湯中與食材一起再熬制1個小時。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材的營養和藥效。

維生素C飲料能代替水果嗎?

問:很多人喜歡喝維生素C飲料,認為可以補充體內所需的維生素,比通過蔬菜、水果來補充維生素更方便、更快捷。請問通過維生素C飲料來補充維生素的辦法可行嗎?

篇4

【關鍵詞】李清照;易安詞;豪放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6-266-01

李清照前期生活相當美滿,生活也較安逸,盡情享受著父母之愛、夫婦之情。受幸福情緒影響,其詞作大多樂觀向上、熱烈奔放,多寫少女的閨閣情怨,呈現一種悠閑風雅的浪漫情調―――幸福、歡樂、輕盈、明快,偶爾閑愁。其詩作則抒寫自己的志向抱負,剛健有力,大氣如虹。如《點絳唇》就很好地反映了她少女時期的天真、活潑和大膽。詞云:“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边@首詞記錄了李清照無拘無束的少女時代的生活:一位大家閨秀,不是語不高聲,笑不露齒壓抑地生活著,而是盡情地玩耍盡情地嬉戲,以至于力乏而慵態盡顯,汗出而輕衣濕透,更令人稱奇的是,在男女授受不親的時代,待字閨中的少女見陌生人來訪,表面上急得連鞋也不穿,只著襪子就走,其實少女的心里并不想走,只見古靈精怪的她竟借嗅青梅作掩護,好奇地打量起了客人。少女時代的李清照能如此大膽,不為禮節所束縛,真讓人感到驚訝。由此看見,李清照身上有著大膽、率真的性格,甚至還具備了一些男兒豪放灑脫。再如“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鷓鴣天》),這首吟詠桂花的詞通過“性柔”“情疏”的桂花品格顯示出詞人體性溫柔、情趣典雅疏朗的人格,同時“花中第一流”更顯示了她的大氣與自信,毫無扭捏之態。

李清照另一首早期詞作《如夢令》就表現了她身上這種不拘小節的隨性,詞道: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首詞寫了李清照早年一次游玩的經歷:年輕的詞人盡情游玩了一天,竟然酩酊大醉,連歸路都不辨了,可她和伙伴們既不著急也不驚慌,那誤入藕花深處的歸舟,和灑落在水面的笑聲,打破了水面的平靜,驚起了一群露宿的鷗鷺。同是詩中有畫,比起王維《山居秋瞑》“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句子,于靜謐中更有一種飛動之感。因其豪邁倜儻,后人贊曰“易安惆優,有丈夫氣,乃閨閣中之蘇、辛,非秦、柳”。

相比較前期的安逸,后期的李清照經歷夫死、家破、國亡的人間慘劇,尤其是南渡之后,生活更是不順遂。在這樣的逆境下,李清照并沒有消極沉淪,而是以頑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與苦難搏斗,以詩詞作伐,通過文學創作表達其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與強烈的憂患意識。士大夫們的歌詠中彌漫著的濃郁的憂患意識與黍離之悲,在李清照的作品中有著同樣濃厚的表現。

李清照避難于浙江金華,登樓遙望殘存的半壁江山,不禁臨風感慨,作《題八詠樓》:“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眴慰催@詩的氣勢,哪像一個流浪中的女子所寫?倒像一個亟待收復失地的將軍或一個憂國傷時的臣子所為,這這首詩不但氣勢豪放,而且勇于針砭時事、干預現實,足見其憂國憂民之心,顯示出了獨到的歷史眼光和深切的現實憂患意識。李清照的詩歌《夏日絕句》更是憂憤之作。詩道:“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痹谶@首詩中,李清照熱情地贊美了楚漢之爭中失敗的項羽,她認為項羽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一生卻是轟轟烈烈的。因為他活著的時候“力拔山兮氣蓋世”,曾建立過雄偉的霸業,是人中豪杰。他死也死得悲壯,為了氣節尊嚴拔劍自刎,是鬼中之雄。李清照通過贊美項羽寧死不屈的氣節,斥責統治階級逃跑偷安,無心抗敵的行徑。這對于當時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無疑是一聲斷喝;對于振奮民族精神,激發英雄豪情,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李清照還有《詠史》詩:“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痹娭幸酝趺Т蹪h的故事,說明南宋繼承北宋,正如東漢繼承西漢一樣,才是正統,借詠史以鄙薄金人扶持的偽齊、偽周政權。詩中還熱情地歌頌了不與司馬政治集團合作,英勇犧牲的嵇康,借以諷刺張幫昌、劉豫等傀儡。這些極具愛國主義思想的詩篇,筆力豪放,見地獨到,表現了身處亂世的李清照心憂天下的歷史使命感,表現出了“壓倒須眉”的史識。

正如王增保《論詞絕句》中贊美的那樣“易安才調美無倫,百代才人拜后塵。比似禪宗參實意,文殊女子定中身”。李清照以其卓越的才華、大氣的情懷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得”的封建時代與男子爭鋒,成就了婉約之外另一番豪放之派,從而穿越時空,鑄造永恒。

參考文獻:

[1]葉嘉瑩.從李清照到沈祖芬[J].文學遺產,2004(5).

[2]陳祖美.李清照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3]諸葛憶兵.李清照與趙明成[M].北京:中華書局,2004.

篇5

在母親家里,無意之中又發現了這些微微泛黃、但排放整齊的老照片。心里霎時溢滿了溫暖和喜悅,感謝母親能這么細心的收藏著這些美好的回憶,那里面有我和姐姐的歡聲笑語。

先來看看這一張,這也是我來到人間以后第一個美麗的畫面:一張黑白的三寸照片,一個虎頭虎腦的小家伙,黑白分明的雙眸,圓圓的臉蛋,微卷的漆黑的頭發,一個很陌生卻又和我關系那么密切的人,三十年前的自己。

這一張是黑白全家福,前排在右的是我和藹可親的奶奶,奶奶那時大約五十來歲的模樣,稀疏的頭發一絲不茍的豎向腦后,在后面綰著髻,上身穿著藏青色的大襟,一排核桃扣從頸下斜插至腰際,下身著綁腿的大棉褲,腳穿繡著暗花的尖足小鞋,雪白的襪子裹著嬌小的三寸金蓮,奶奶一直都是那么的干凈利落。

奶奶膝上坐著的小童是我的姐姐,一顆小小的酸棗胡,這是母親給姐姐取得別名,姐姐一身碎花小棉褲小棉襖,頭戴綴著穗子的虎頭帽,腳蹬虎頭鞋,圓圓的小臉,圓圓的眼睛,圓圓的小嘴,都會讓人不由自主的想起小小的酸棗胡,甚是叫人喜歡。

前排在左的是我的爺爺,一個規矩很大的老頭,嘴邊常常掛的一句話是:無規矩不成方圓,卻也是和善心地善良的。爺爺一身天青色的中山裝,高高的鼻梁上掛著一副小眼鏡,發間銀絲若隱若現,漆黑的雙眉直入云鬢,吊稍眼,深邃的目光透過眼鏡,興味的看著這個世界,爺爺學過幾年私塾,盡管只是個落魄的書生,身上不免帶點書生氣,已近半百的爺爺看上去卻是英俊瀟灑,風流倜儻的。

后排右邊的是我的母親,長長的麻花辮溫順的垂在胸前,前額有一縷頭發拂過臉頰,淡淡的秀眉,甜甜的微笑,白白的臉龐,更加顯出小女人的嬌羞,母親是一個善良、勤勞、溫柔、端莊的女性。

母親的旁邊是父親,那樣開心的笑著,露出白白的小虎牙,是一個令人喜歡的單眼皮大男孩,一臉的陽光和稚氣 。我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媽媽曾經說過,在我三歲時,還有一些不摸底細的人給爸爸介紹對象。這張照片里沒有我,因為那時我還處在來生今世的輪回之中。

還有一張,讓我啼笑皆非,照片上的我,八歲,剛剛被母親千哄萬哄,終于從鐵臂阿童木的動畫里哄到鏡頭前,身著紅裙,扎著羊角小辯,大晴的天,手持一把黑布傘,一臉的苦瓜相,不情愿的咕嘟著嘴,惡狠狠的瞧著鏡頭,雖然一臉的不情愿,卻也是俏皮可愛的,純真的少年,任何一個表情都似一幅美妙的油畫。

我和姐姐彩色的一張,那年姐姐13歲,我10歲,我們立在橋頭,我是胖嘟嘟的,小肚子挺挺的,牽著姐姐的手,姐姐麻桿一樣纖細的身板,兩條纖細的長長的麻花辮垂在胸前,杏核眼,櫻桃小嘴,眉頭微蹙,風一吹就倒般的柔弱芊芊,那時的姐姐是個書蟲,脾氣也是倔強的。

篇6

嚼出來的下巴

對于下巴這個人類獨有特性的由來,學者們意見不一,爭論不休。有些人認為這是語言的產物,人類語言出現的時間和下巴出現的時間差不多,隨著語言的出現,人們說話時舌頭和相關肌肉會不斷活動,這種頻繁的肌肉運動導致面部下端出現了這一突出的骨骼結構。而另一些學者提出咀嚼假說,認為咀嚼動作會對面部某些骨骼產生一些機械力壓迫,這會導致骨骼受力發生一定的形變,隨著一代代的基因傳播,將突出的頜骨這一性狀保留下來,就成為我們與眾不同的下巴。

上面兩種觀點實際上都是認為是力的作用讓下頜向外生長,但也有人認為下巴不是下頜“凸出去”形成的,而是因為口齒“收回來”造就的。靈長類動物和類人猿的牙齒和頜骨向前突出,牙齒野蠻生長,以咬食堅硬粗糙的食物。而隨著人的進化發展,食物越來越精細,牙齒不再是用來撕咬的工具,而主要用于咀嚼,以促進更精細的消化。這個時候動物型的前突口齒沒有必要,牙齒越來越整齊,逐漸后縮,而下巴沒有跟著一起縮回來,就形成突出的下頜結構。

男女下巴并不同

優秀的異性會通過基因將自己突出的體貌特征傳揚下去,而下巴對于面部吸引力影響重大。隨著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在異性選擇上,審美因素占據重要比重,那些擁有整齊牙齒、端正下巴的個體更能贏得異性青睞。通常女性更欣賞下巴較寬較方的男人,認為這種人更強健、更穩重,而男性則對女性下巴較窄較尖的“V”字臉情有獨鐘。

如果這一推論是正確的,那么平均來看,男性的下巴應當會比女性更寬。專家通過測量180名受測試人員的下巴,得出的結果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這也從某個角度證實了咀嚼假說不可靠。因為如果僅僅是因為咀嚼而形成下巴這一結構,那么男性和女性之間應該不會有明顯的差異,畢竟大家的食物結構都差不了多少。

下巴是進化的副產品?

篇7

此件行書作品崔子玉座右銘,縱37cm,橫29.5cm,紙本鏡片。為豐子愷先生1947年(丁亥)手書,贈送給錢君夫婦的?,F藏浙江省桐鄉市君藝術院。此作也蘊含了豐子愷先生對學生錢君的真摯情誼。釋文如下:

無道人之短 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 守愚圣所藏在涅貴不淄暖暖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剛強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崔子玉座右銘 句句著實 字字芬芳 至理名言 千載常新 沐手敬書 寄呈君賢伉儷 身體力行 丁亥晴秋 子愷五十誕辰時居杭州西湖之濱

子愷(白文) 石門豐(白文)

古人曾云:“未入深山,焉聞鷓鴣?”品賞豐子愷先生的書法,我們要重真跡,重淵源,重揣摩,重體驗,若僅從印刷品上冒然決斷,難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豐子愷先生的書法從筆調上看,他并不刻意表現軒昂大氣,更不故意著手凌厲鋒芒、豪放粗樸,甚或粗頭亂服。與那些假、大、空的書法相比,他更注重的是小、巧、精、秀、拙,表現出書法創作中的抒寫真情、真趣,若孩童般的天真、自然。作品圖中如“譽、唯、仁”等字的處理,既天真活潑,又不失古法。他把六朝人的經體書法及北魏墓志書法寫活了,在運筆中,滲入行書、小草,尤其是章草筆法的自然流露,使原本明顯有楷化傾向的筆畫頓然生出映帶、簡化,平易而明快,充滿了音樂的節律,簡直如跳動的泉水,叮咚而下,令人稱奇。

豐子愷先生以漫畫聞名于世,但他對書法的看重和自許遠在漫畫之上。他曾說:“書法是最高的藝術……藝術的主要原則之一,是用感覺領受。感覺中最純正的無過于眼與耳。訴于眼的藝術中,最純正的無過于書法,訴于耳的藝術中,最純正的無過于音樂。故書法與音樂,在一切藝術中占有最高的地位?!必S子愷先生是一位有思想的藝術家,他的書法,是有思想的書法,其宏大氣度,蘊含于毫芒之間,其爛漫氣質又流露在造型結字之內。他的書法源于北魏,兼及章草。風格的形成,既緣師門的影響,也有對現實世界的感悟。首先,李叔同先生在書法上對他的影響極大,據豐子愷先生在文中記載,其求學期間,曾在李叔同先生的指導下,很認真地臨摹過《張猛龍碑》、《龍門二十品》、《魏齊造像》等碑刻書法。其次,豐子愷先生年輕時也非常服膺于馬一浮的行書,據載,某次豐子愷先生坐船回家,船頭所掛帆布上有馬一浮先生手書,異常瀟灑倜儻,喜愛之極,或有摘下私藏之思。而馬一浮先生的書法就是魏碑與“二王”行書結合的典范,豐子愷先生后來書法的走向或與此有很大淵源。與豐子愷先生同時代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說:“書畫在中國本來有同源之說。子愷在書法上下過很久的工夫。他近來告訴我,他在習章草,每遇在畫方面長進停滯時,他便寫字,寫了一些時候之后,再丟開來作畫,發現畫就長進。講書法的人都知道筆力須經過一番艱苦訓練才能沉著穩重,墨才能入紙,字掛起來看時才顯得生動而堅實……”。再則,就豐子愷先生的漫畫整體布局和內容要旨而言,如果沒有了題畫之書,題畫之妙句的配合,絕對不會有現今大家公認的成就。我們在看了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及題款后,無不欽佩其書法風格與漫畫的和諧一致、珠聯璧合,我們不妨把他的書法和漫畫比作一母同胞之孿生兄弟。

篇8

開場白:今朝*母古稀中,鶴發童顏迎賓朋,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

尊敬的各位長輩,各位來賓,各位親朋,各位好友:大家中午好!

今天是——年——月——日,農歷——,陽光明媚,天氣回暖,連老天都給了我們一個笑臉。今天,在——府,張燈結彩,喜氣洋洋;鞭炮齊鳴,聲振八方;子媳女婿,兒孫滿堂;高朋滿座,美酒飄香。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我們走到了這里。在這美好的時刻,我們迎來了*府——老人的七十壽辰,在這里,請允許我代表——壽星及家人,向到場的所有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我是——單位——,十分榮幸能夠客串今天生日慶典的主持,平生第一次,希望大家能夠予以多多的支持,盡情的浪費你那寶貴的掌聲,謝謝!

一、壽星登場

下面我宣布:——女士七十大壽慶典儀式現在開始。讓我們全體起立,用最熱烈的掌聲,最誠摯歡呼有請老壽星——女士及愛人——*府掌門人——老先生閃亮登場。奏樂,鳴炮。

天上沒有玉皇,海里沒有龍王,今天,壽星你就是我們心中的王母娘娘,伴著仙樂,駕著祥云,王母娘娘向我們款款走來。朋友們,來賓們,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向幸福的壽星,向偉大的媽媽致敬!

二、主持人的祝福

七十年的風雨,七十年的滄桑,七十年的操勞,迎來了今天的子賢女孝,兒孫滿堂。在丈夫的眼里,你是愛的港灣,家的依靠;半個世紀的相濡以沫,你們證明了什么是白頭偕老,什么是地久天長。首先,請允許我向兩位老人致以崇高的敬意:祝你們青春永駐,白發轉青,等到本人一百歲,二老要來送人親。主持人給你們敬禮了。

三、孫輩的祝福

七十年的風風雨雨,七十年的坎坎坷坷,七十年的春秋冬夏,你為子孫們奉獻了你的青春年華。在晚輩們的眼里,你就皎潔的明月,火紅的太陽。今天,你的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們來看你來了。壽星大人,你看,他們來了。(孫輩齊上)

想當年,吃不飽,穿不暖,寒冬臘月穿單衣,紅苕藤、冷稀飯,此等辛酸說也說不完。孫女,孫女婿獻上一杯茶,一句祝福把心寬:爺爺、奶奶,你們辛苦了。(孫女、孫女婿敬茶并祝福)

到后來,兒女長大,苦盡甘來。如今,孫子已經長大,獻上一杯蜜糖,一句祝福:爺爺、奶奶,你們的以后的日子定會比密甜。(孫子敬糖并祝福)

看,在外學習的孫子外孫也回來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你們的關心讓我們健康成長,你們的關愛讓我們天天向上,獻上一束鮮花,一句祝福:祝你們日子比花艷,快樂似神仙,(重慶語)到明年嘛,媳婦領回來,紅包要一千。(孫、外孫獻花并祝福)(孫輩就不下場,站到兩邊)

四、拜壽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是啊,七十年,是那么的短暫,仿佛彈指一揮間,七十年啊,又是多么的漫長,人這一輩子,又能有幾個七十年?媽媽啊,你的養育永不忘記,你的恩情牢記于心,在你七十大壽之際,你的兒子,兒媳、女兒、女婿給你拜壽來了。

1、掌聲歡迎——府大公子——及夫人——,二公子——及夫人——上前拜壽。

—家公子請聽真,千萬別忘父母恩,七十大壽不容易,扣首三次表孝心。—家兒媳請聽真,公公婆婆是雙親,扣首三次還不夠,叫聲爸媽表真心。

來來來,一扣首,二扣首,三扣首,祝二老生日快樂,長命百歲。(建議拜壽的人帶上話筒,每組選一二人說一兩句祝福的話,然后站到孫輩兩邊,下同)

2、下來將來拜壽的是*府的兩位千金——、——,及陳府的兩位乘龍快婿,一位是英明神武,氣宇軒昂,家財百萬,為人豪爽的——老板,一位是風流倜儻,玉樹臨風,樣子可愛,越長越帥的——主任,掌聲有請。

請作好準備,一扣首,二扣首,三扣首,祝二老身體健康,萬壽無疆。

3、(子女輩及孫輩向觀眾致禮)感謝各位親友,各位來賓多年來對*府的關心,感謝各位的光臨,感謝大家的深情厚誼,*府全家向在場的所有來賓致以誠摯的謝意。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祝所有的來賓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天天好心情,鈔票數不贏。再次感謝大家的光臨。(除兩位老人外全體人員下)

五、品嘗生日蛋糕

和和美美,團團圓圓,但愿人長久,歲歲有今朝。讓我們共同唱響祝福的歌曲,再次祝愿兩位老人健康長壽,快樂百年。(音樂起,孫輩代表上蛋糕),看,燭光已經點亮,聽,歌聲已經唱響,壽星大人,許下心愿,吹滅蠟燭,接受你的家人,在場所有來賓的祝福,相信,你的心愿一定能夠實現。(孫輩點蠟燭,唱生日歌,后撤下來)讓我們再次用最熱烈的掌聲,祝福壽星心想事成。

六、壽星大人的七十壽宴,得到了各位親友,各位高鄰的大力支持,下面,有請壽星的家人——致答謝辭。

七、結束語

篇9

關鍵詞:詞;“被女性作”;雙性;女性詞

中圖分類號:120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242(2013104―0095-06

收稿日期:2012-10-1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研究項目“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吟誦傳統”(10YJCZH221)階段性成果;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傳統吟誦與當前語文教育"(NKZXYY1112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靜(1976-),女,河南鄢陵人,南開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

詞,作為中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從“倚聲填詞之祖”的《花間集》開始,就與女性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古人對此已有所關注,如“詞之為體如美人,而詩則壯士也”、“人稟陰陽之氣以生,性情中所寓之氣,有時感發,每不可遏。有詞曲一途分泄之,則使清純之氣,長留存于詩古文”、“填詞長調,不下于詩之歌行。長篇歌行,猶可使氣,長調使氣,便非本色。高手當以情致見佳。蓋歌行如駿馬驀坡,可以一往稱快。長調如嬌女步春,旁去扶持,獨行芳徑,徙倚而前,一步一態,一態一變,雖有強力健足,無所用之”;學人錢鍾書先生也曾指出“詞比詩‘稍近乎情’,更宜于‘簸弄風月’……而宋代同一作家的詩和詞常常取材于截然不同的生活,表達了截然不同的心靈,仿佛出于兩個人或一個具有兩重人格的人的手筆”;當代學者葉嘉瑩先生更是結合了西方女性主義文論,提出詞是一種“特別女性化的文類”。近年來隨著古代文學研究領域性別意識的逐漸深入,在《男子作閨音: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男扮女裝現象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的性別審視》等著述中均對詞體之特別具有女性特質的問題有所涉及。但關于這個問題至今還留有空白。比如,文學史上曾出現過將男性詞作誤植入女性名下的詞例嗎?當男性詞作被后人誤讀為女性作品,這一現象說明詞之為體的美感特質究竟何在?不同性別作家創作出的詞作是否同樣會具有雙性的色彩?

本文擬對這些問題逐一做出探討。

一、詞“被女性作”

詞,按其作者的性別身份自然可分為男性之作與女性之作。據有關學者考證,文學史上確曾出現過將男性詞作誤植入女性名下的“男扮女裝”現象。試看下列兩首誤人朱淑真名下的詞例:

生查子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酹江月

愛君嘉秀,對云庵親植,瑯矸叢簇。結翠筠梢津潤膩,葉葉竿竿柔綠。漸胤兒孫,還生過母,根出蟠蛟曲。瀟瀟風夜,月明光透篩玉。雅稱野客幽懷,閑窗相伴,自有清風足。終不凋零材異眾,豈似尋常花木。傲雪欺霜,虛心直節,妙理皆非俗。天然孤淡,日增物外清福。

《生查子》詞本為北宋歐陽修所作(唐圭璋先生的《朱淑真(生查子?元夕)詞辨訛》一文辨之甚詳),明人楊慎不但誤將其歸至南宋朱淑真名下,且據自己的誤記下了判詞:“詞則佳矣,豈良人家婦所宜邪?”可見,即使是一首佳作,因作者的性別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評價。而今人繼續沿用數百年的郢書燕說得出的結論就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了:“是朱淑真戀愛生活中血淚凝聚成的藝術珍品……表達了朱淑真率真坦蕩的人格”;“朱淑真則表現得更為率真和大膽……這是發生在兩個元宵夜的兩種不同的情景……第二個花燈依舊的元夜,作者孤人獨行,尋找著去年的那份溫馨,然而情人不見,只有相思的苦淚訴說著內心愛的酸楚”。同一首歐陽修的詞,在“被女性作”之后,古之士人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觀念出發,對作者的道德品格提出了質疑;今之學者則從女性覺醒的視角切入,對作者發出了同情和頌揚。在古今不同的文化批評背景下,評論者對此詞“作者”的褒貶不同,然所據一也。這些不啻霄壤的評判均為無根之木,因為它們都是帶著性別對立的有色眼鏡去解讀作品,這種解讀在作者的真實性別大白于天下后顯得近乎荒誕。性別研究的前提是必須對偽作保持高度的警惕,因為它可能導致人們對作家作品產生錯誤的認識,更有可能影響到研究中最基本的鑒別和判斷。

《酹江月》詞本為金元之際的全真道士譚處端所作,后人因對《詩淵》體例的錯誤理解,在將其從《詩淵》中輯佚出時也誤在朱淑真名下。之后不少學者就此首“被朱淑真作”的詞展開了性別研究:“正為淑真愛竹的心聲及其人格的比喻”、是朱淑真暮年寄居尼庵的“明證”、“詩人還能寓閑遠之情于物……在《酹江月?詠竹》中對這一特色表達得更為集中突出”。當學者們從一首男性詞作中解讀出“女性特色”,并借此判定其女性身份的時候,一方面給我們警醒:沒有可信的作品用于研究,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獲得正確的研究成果。但另一方面似乎也給我們一個印證:詞是一種“特別女性化的文類”。男性詞在“被女性作”之后何以能受到完全符合女性作的評論,為何這兩首男性詞置于朱淑真名下,并未引起研究者的質疑?

二、詞體之美感特質

歷代詞論家在探索詞體美感特質時,往往關注到了其女性敘寫的特點。如劉克莊所云“藉花卉以發騷人墨客之豪,托閨怨以寫放臣逐子之感”;朱彝尊所言“善言詞者,假閨房兒女子之言,通之于《離騷》變雅之義,此尤不得志于時者所宜寄情焉耳”;張惠言所謂“緣情造端,興于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陳廷焯歸結為“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之”;寫“花卉”、“閨怨”的詞作為何道出了“騷人墨客”、“放臣逐子”之感,寫“風謠里巷男女哀樂”的詞作為何道出了“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為什么好詞就是要“假閨房兒女子之言,通之于《離騷》變雅之義”,“怨夫思婦之懷”與“孽子孤臣之感”又有怎樣相近的感情心態,這些論斷是否說明詞體正具有一種“雙性”的美學特質?

“雙性人格”也就是西方文論中的“雌雄同體”,它指的是人們從僵化的男性與女性的性格特質中解放出來的一種狀況。性別的特質與兩性所表現的人類的性向,本不應做強制的劃分,而應從一種約定俗成的性別觀念中把個人自己真正的性向解放出來?!按菩弁w”要的是兩種或多種性別特質的同時存在。已有學者對“雌雄同體”的藝術原則同樣適用于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如王玫指出:“在中國古代文學文本中,性別角色的游移和反串并不僅見于宮體詩,從屈原、宋玉,到曹植、曹丕、王粲及至后代詩人所創造的文學文本中,作者程度不等地扮演著這種反串游移的角色,已是司空見慣的尋常事,宮體詩之所不同在于表現得更充分、更坦率,因此也更自覺?!蓖鯐泽P解釋“為什么當歌妓唱詞不再是文人詞的主要傳播方式和創作環境以后,女性化的抒情和敘事方式卻依然是男性詞的主流”的原因是“通過作詞、唱詞、聽詞的‘游戲’,男性詞人的‘阿尼瑪’沖破‘男女有別’的性別大防,得到了宣泄和釋放”。這些研究依循的依然是伍爾夫的原意:“只有作家具有了‘雌雄同體’的性格,才能創造出展示‘雌雄同體’幻想的作品來,才能創造出不朽之作來。”中西方文論家往往強調的是作家或作品中形象的“雌雄同體”或“雙性人格”。的確,詞人在男性與女性角色之間反復游移、反串,獲得某種滿足,將女性作為假想的對象,甚至采用男子作閨音的手法,使他們試圖一體兼具兩性。美國學者卡米拉(Camille Paglia)就認為,男女性別角色的游移和反串,不僅是人們深層的心理需要,同時也是一條重要的美學原則。而這里所要指出的是詞體這一文類具有“雙性”之美,在詞體發展演變的各階段中,“雙性”始終是衡量作品高下的一個重要標準。

如果將詩詞的語言特點進行對照,不難發現,詩的語言是一種更為有秩序的、明晰的、屬于男性的語言,而詞則是比較混亂和破碎的一種屬于女性的語言。這一特點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從語言的形式來講,詩歌多為整齊的五言或七言,且多對仗;但詞交雜使用四言、五言與七言,而且問或使用三言與六言等句式,句子長短錯落,搖曳多姿,是一種更為女性化的語言。第二,從語言的節奏上來看,即使詩歌里也有長短不齊的句子,詞里也有長短整齊的句子,但詞句還是要比詩句更有一種抑揚錯落、精致曲折的節奏變化,這與詩多單式句(一句中最后一個停頓的音節是一個字或三個字),而詞中卻常出現雙式句(一句中最后一個停頓的音節是兩個字或四個字)不無關系??梢哉f,詩的語言節奏是一貫的、整齊的、一往無回,而詞的語言節奏卻是多變的、參差的、徘徊往復。第三,從語言的內容來說,“載道”之文和“言志”之詩不同,詞從《花間集》開始就集中筆力寫美色和愛情,而且往往以女子的感情心態來敘寫其傷春之情與怨別之思,內容抒寫中出現了更多的女性。不但《花間集》如此,“從整體而言,宋人從來沒有排斥過‘閨情’的題材和婉約的風格,他們不僅普遍認同詞需‘入閨房之意’,即以女性化生活和情感略作點染……直到清代,這一觀點依然占著重要的地位”。如果說,以“仕隱”與“行道”為主題的詩文是男性意識的語言的話,那么,以“美女”跟“愛情”為傳統的詞則更富有女性色彩。基于上述詞體在早期階段內容意識與外表形式上的特點,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以女性敘寫為主的早期花間詞是中國各種文類中最為女性化的一種文類。不但花間令詞如此,即使是長調的詩化之詞、賦化之詞與詩歌中的長篇歌行相比,也被發現具有一種女性之美。

《花間集》中的作品完全出自18位男性詞人之手,雖然他們并非有意追求“雙性人格”的特質美,但他們竟然在征歌看舞的游戲之作中,無意間展示了在其他言志與載道的詩文中所不曾、也不敢展示的一種深隱于男性心靈中的女性化的情思,這使詞在發源之初就具有了由男性作者使用女性形象與女性語言來創作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品質。美國學者勞倫斯?利普金(Lawrence Lipking)在《棄婦與詩歌傳統》(A―bandoned Women and Poetic Tradition)一書中曾指出,男人有時也有失志被棄之感,于是他們往往借女子口吻來敘寫,所以男性詩人比女性詩人更需要“棄婦”形象?!皸墜D”詩顯示的不僅是兩性之相異性,同時也是兩性之相通性。此外,中國古代傳統的“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中的“君臣”和“夫妻”屬于后天不平等的倫理關系,被控制和支配的一方即使在被逐與見棄之后,仍被要求持守住片面的忠貞,失志臣下可以從不幸婦女的遭遇中看到自己在政治生涯中的不幸,因此,逐臣與棄婦在倫理地位與感情心態上的相似,形成了中國詩歌中棄婦與思婦的傳統,但這種傳統詩歌中有心為言外托喻的作品,與文士們創作于游戲宴樂時的花問艷詞仍有不同。在法國學者朱麗婭?克里斯特瓦(Julia Kristeva)的解析符號學理論中,前者屬于“象征”(the symbolic),后者屬于“記號”(the semeotic)。這種詞中“符號”的含糊性(雙重性),不同于詩歌中“象征”的神圣性,使詞體更具女性特質。傳統詩歌中使用的女性形象與其所象征的意義之間是完全出于作者顯意識的有心安排,而花間詞所寫的女性形象,很可能就是泛寫眼前的美女,而無任何托喻的用心,前文言及的《花間集》中女性形象與女性語言的特點,以及“雙性人格”等因素,使這種由男性作者使用女性形象與女性語言來創作的小詞容易引人生言外之想,“像這種來自于作品之文本中的微妙的作用,如果我們要為之找到一個在西方文論中的術語來加以說明,我以為西方接受美學家伊塞爾所提出的‘潛能’一詞,頗有參考之價值……伊氏以為文本與讀者之關系,就在于文本提供了讀者一種可能的潛力(也就是前文所簡譯的‘潛能’),這種潛能的作用,是在閱讀過程中所完成的,讀者所完成的雖不一定是作者顯意識中的本意,但確實是作者所創作的文本中某些質素作用的結果”。詞體在早期由“雙性人格”所形成的這種幽微要眇、具含豐富潛能、易于引人生言外聯想的特點,正是詞區別于詩、文等文體的獨特之處。

長短句于遣詞中最為難工……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

語簡而意深,所以為奇作也。

情有文不能達,詩不能道者,而獨于長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

有韻之文,以詞為極。作詞者著一毫粗率不得,讀詞者著一毫浮躁不得。夫至千曲萬折以赴,固詩與文所不能造之境,亦詩與文所不能變之體,則仍一騷人之遺而已矣。

值得注意的是,詞體這種需要經過“千曲萬折”、“委婉形容之”的“文不能達,詩不能道”的“語盡而意不盡”、“語簡而意深”的特質,在詞體發展演進的各階段都延續了下來。當詞的發展脫離了花間詞的女性敘寫與雙性人格之后,不同詞派都各自發展出了一種不雖假女性與雙性,卻與花間詞的深微幽隱、富含言外意蘊相類似的雙重性質的特質。比如,柳永的慢詞是在相思怨別中加入了秋士易感的成分;蘇辛詩化之詞中的上乘之作,不但在語言方面能表現一種曲折幽隱的女性美,而且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雙重性格的自然表現;周邦彥開創的賦化之詞重安排勾勒的寫作方式,強化的正是詞幽微曲折的特質。不但宋代的詞作者在創作中延續了詞體的這種特質美,而且清代的詞論家對這種詞體特質也做出了進一步的描述:

詞雖小技,昔之通儒鉅公往往為之,蓋有詩所難言者,委曲倚之于聲。其辭愈微,而其旨益遠。善言詞者,假閨房兒女子之言,通之于《離騷》變雅之義,此尤不得志于時者所宜寄情焉耳。

傳曰:“意內而言外謂之詞?!逼渚壡樵於耍d于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蓋《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則近之矣。

夫詞,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而伸之,觸類多通,驅心若游絲之繯飛英,含毫如郢斤之斫蠅翼,以無厚入有間。既習已,意感偶生,假類畢達,閱載千百,謦敦弗違,斯入矣。賦情獨深,逐境必寤,釀日久,冥發妄中。雖鋪敘平淡,摹繢淺近,而萬感橫集,五中無主,讀其篇者,臨淵窺魚,意為魴鯉,中宵驚電,罔識東西,赤子隨母笑啼,鄉人緣劇喜怒,抑可謂能出矣。

所謂沉郁者,意在筆先,神余言外。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之。而發之又必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匪獨體格之高,亦見性情之厚。

詩有賦比興,詞則比興多于賦。或借景以引其情,興也?;蚪栉镆栽⑵湟猓纫?。蓋心中幽約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動人。

這些詞論不但指出了詞體“其辭愈微,而其旨益遠”、“興于微言,以相感動”的具含豐富潛能的特點,而且強調了詞體表達方式上應該“低回要眇”、“以無厚入有間”、“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低徊要眇以出之”,尤為可貴的是點明了詞中所獨具的“詩所難言”之情乃“不得志于時者所宜寄”、“賢人君子幽約怨悱不能自言之情”,這種“意內言外”正是從早期花間詞的“雙重性格”一脈延承而來。在此基礎上,近現代的詞論家對詞體的美感特質就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吾蒼茫獨立于寂寞無人之區,忽有匪夷所思之一念,自沉冥杳靄中來,吾于是乎有詞。洎吾詞成,則于頃者之一念若相屬若不相屬也。而此一念,方綿邈引演于吾詞之外,而吾詞不能殫陳,斯為不盡之妙。

王國維歸結出的“詞之為體,要眇宜修”,況周頤強調的“若相屬若不相屬”的“不盡之妙”,都是對詞體美感特質更為深入的把握,這在當代詞學界依然影響深遠??梢姡缙诨ㄩg詞由“女性書寫”與“雙性人格”所形成的幽微要眇、具含豐富潛能、易于引人生言外聯想的特點,從小令到長調、從宋代到近代,乃至整個詞體發展演進過程中,始終是衡量作品高下的核心標準。因此,有學者提出“女性敘寫及其所蘊含的雙性之人格,則實為形成此小詞之美學特質的兩項最基本且最重要之因素”。

三、女性詞中的雙性之美

一方面我們承認由于天生的性別差異,造成了女性詞與男性詞的各有特色;但另一方面“‘性別’肯定和強調了男女兩性之間密切關聯、互為參照的關系。它指出這樣一個基本事實:無論男性世界還是女性世界,都不可能是一種孤立的存在”。尤其是對詞這樣一種特別適合于“男扮女裝”的文體,研究者更應格外關注作者性別的張冠李戴。

研究表明,才華橫溢的男子往往帶有一些女性特征,而那些功成名就的女子同樣具有一些男性特點?!叭魏巫骷以趯懽鲿r只想到自己的性別是致命的,做一個純男性或者純女性都是致命的。人必須是具有女子氣的男性,或是具有男子氣的女性”。也就是說,與因先天秉受而具有一定的本質性的“性”不同,“性別”卻可能在個人性向特質和后天環境之陶冶、規范的互動下,有其多元流動的可塑性。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女人》中說道:“一個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依據她的觀點,人之初男嬰女嬰本沒有性格差異,而是約定俗成的培養習慣、社會和家庭的不同要求和環境的強化暗示使之變成了男性性格特征或女性性格特征占據主流的男人和女人,但有少數人仍能擺脫習見模式的制約,其雙性性格特征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成長為具有雙性人格的特殊群體。這些觀點引發中國學者也注意到了古代文學中“對男性文學的模仿,使女性增強了突破現有的個人生活空間,進入更廣闊的社會空間的超越意識,也增強了女性爭取與男性分享生活的信心和勇氣”?!芭栽谏鐣械姆N種特殊性是被社會塑造成的。有理想和有抱負的女性為了獲得平等的權利,有必要使自己努力向男性氣質靠近……按男權社會塑造男性的標準塑造自己……”但因為流傳至今的女性詞作中,極少見到女性詞人純用男性口吻寫男性情思的作品,所以,一直以來人們似乎對女詞人及其作品中的“雙重性別”、角色的反串游移并未足夠重視。其實,李清照就是個最好的例證。

首先,李清照既有女性的敏銳純真多情之心,又有著以詩酒書畫為樂的雅士情懷,可謂是融柔婉與倜儻于一體的雙性人格,被譽稱“亦是林下風,亦是閨中秀”。其次,李清照身上還具有“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的身為女性而欲與男性一爭高下的去女性化心態。這種雙性人格和爭強好勝的心態,使她的詞體創作也呈現出了雙性之美:“易安倜儻,有丈夫氣,乃閨閣中之蘇辛,非秦柳也……閨房之秀,固文士之豪也,才鋒大露,被謗殆亦因此。自明以來,墮情者醉其芳馨,飛想者賞其神駿?!?/p>

易安詞作的雙性之美,首先,表現為創作風格兼具兩性,集中既有“寫出婦人聲口”的作品,又有“文土之豪”的佳作。后者雖與其“詞別是一家”的主張有所偏離,但的確是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不自覺的潛意識而為。其次,易安詞作的雙性之美也體現在單首作品中?!稘O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一詞就具有雙重性格,完全符合男性詞深隱幽微、富含言外意蘊的特質美:

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篇10

我們都知道戰國時期的韓非子生而口吃,不能言辯,當時的一所最著名的高等學府“稷下之學”卻招收了他,在荀卿等教師的教導下,他揚長避短,成材了,寫出了令秦王嬴政叫絕的文章。嬴政每讀他的文章時就渴望親自與他暢談,想象他一定是一位風流倜儻、口若懸河的辯士。秦王經過一段時間的茶飯不思的思慕后終于見到韓非子,才知道他能寫而不能口辯。

以上的例子對我們教語文的教師應該有點啟發吧?應該能說明一個人只要他發育正常,沒有影響智力的疾病,不管多么“魯鈍”都是可以教的,甚至還可以教好。韓非子若是生在今天,我們許多語文老師一定不喜歡他,因為他不能達到語文大綱上要求的“聽說讀寫”中的“說”和“讀”的要求。但是荀卿等老師卻“因材施教”,使他筆下生花,成了戰國時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文章也排在諸子百家散文之列令后人景仰。

由此我想到一句俗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先生?!边@話可謂道出教育的真諦。學生能否教好的關鍵不在學生而在老師,你會不會教,教不教得好,會不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才是最為關鍵的問題。我們的祖先其實已經有這方面成功的經驗,那就是“因材施教”。韓非子成材的事就可以說是“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既然“因材施教”可以解決我們語文教學中的難題,那么,我們有必要談一談“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亦即根據人的不同資質而施行相應的教育的意思。

遺傳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的研究結果都指出,人的資質的千差萬別,是因為遺傳基因的不同以及生活環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造成的。人的先天的資質(即天賦)的形成與其遺傳基因有密切的關系。因此,人的有些方面的“材”是與生俱有的,也就是說人腦并非生而一塊白板。人生下來后,他的遺傳基因就決定他能在某些方面可以有所成就。

既然如此,我們的教學就不能整齊劃一、簡單機械,特別不能板板六十四,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教法。而最適合于千差萬別資質的學生的教學原則就是“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人的資質才能被充分催化而得以發展,才能使那些“大智若愚”的天質被掩蓋的學生順利成材。我說“因材施教”是能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順利成材的最佳教學原則,也由于“因材施教”體現了教育的實質以及素質教育的實質。

語文教師肩負著的不是用“工具學科”就能簡單定義的、一個人一生用的最多的、能決定一個人素質高低的語文學科的教學。語文在眾多的學科中是最能夠多方面催化人的素質的學科,無論是語文所包含的“道”,還是語文所包含的“美”;無論是語文的“百科性”,還是如斯大林所說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人借助語言來完成思考,都是說語文的重要性。因此,語文教學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都能學好語文的最佳選擇就是“因材施教”?!耙虿氖┙獭笨梢允埂安皇菍W語文的料” 的學生對號入座,各得其所??诔缘木图m正口吃,糾正不了的,發展他的可以發展的別的方面, 總之每個學生都會有一條適合他學習語文的途徑的。

語文應該怎樣“因材施教”呢?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資質等情況。這是最關鍵的一環,是“因材施教”能否成功的先決條件。如果不能察材,便會像韓愈《馬說》里指出的“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最終使許多學生沒有顯現于外的資質被埋沒。

由此看來,察材本身就是對語文教師自己的考查。工作粗糙、職業責任感不強、不講教學方法的科學性等等,都要影響他正確識材。了解一個學生,如果只看看他的分數,與他談幾次話或只憑作文就判其是否在語文上有可造之材,這幾乎就是武斷。比如學習成績全?!暗箶档谝幻钡乃緶_,講成績真是一無是處,看作文鬼話連篇,身體又差,還經常曠課,誰會識別他是將來寫出《紅與黑》,成為英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的文學巨匠呢?又如,由此可見,察材不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所以,我們必須全面而科學地察材。

我們語文教師一周僅僅幾節課,了解學生困難就更大了。不過,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察材。

家訪是了解學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訪并不是班主任的專利,語文教師同樣應該家訪?!爸幽绺?,知女莫如母”是很有道理的。父母雖然對自己的孩子的評價有偏心的成分,但畢竟對孩子的歷史最了解,我們訪問學生父母,是能夠獲得許多學生情況的。所以,了解家長以及學生生活的家庭,對了解學生是很有幫助的。

此外,學生入學時-語文教師可以采取問卷調查和利用一系列測驗來察材。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學生在參加活動時,最適合教師“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平時教學時,教師只要時時留心處處在意,盡可能進行雙邊的教學,也能了解學生。

語文教師要加強心理學的學習,一個語文老師 同時又是一個心理醫生是最完美的事,在學生中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比簡單的個別談話不是更先進嗎?

總而言之,運用馬列主義的辯證法原理,科學地、系統地和有目的地分析研究我們的學生,就可以做到較準確的察材。

“施教”是在察材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各自的材得以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應該是——因勢利導,孵化生成,循序漸進和均衡發展?!耙騽堇麑А笔侵笇υ谡Z文某些方面資質高的學生采取正確的引導,使其能力得以順利發展,并成為語文尖子。

“孵化生成”是指那些語文學習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現得較為遲鈍的學生,我們應該注意在察材中捕獲他們資質中的某些“苗頭”。捕到“苗頭”后,我們就加以孵化、催化或培育,讓這些苗頭終于成苗成材。

“循序漸進”是說“因材施教”要尊重學生發展和成材的規律,不能無政府狀態的放任自流,也不能要求學生很快成材而揠苗助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