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詩人是誰范文
時間:2023-03-22 06:34: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雨巷詩人是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水庫一般具有防洪、供水、發電、灌溉和水利旅游等綜合功能,在全面充分發揮各項功能的綜合效益的同時,要千方百計做好工程管理與經濟收入相結合的文章,才能進一步增強水管單位的綜合實力,使之逐步走向工程管理為經濟發展奠定基礎,經營創收促進工程管理發展的良性循環的路子。
防洪保安、水資源保護、水土保持等是純公益,體現社會效益,不能通過市場經營得到直接的經濟回報,防洪工程項目(大壩、閘門等)的管理維護經費理應由公共財政負擔和水利資金或防洪費用開支。因此,水管單位應積極探索,學習有關政策法規,爭取減少自身費用的開支。
對于庫區水源,要全力保護,對擅自搶占、攔截、引用水源者,水管單位要依法治水,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真正實現水資源統一管理,水量科學調度,保證水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對于水庫城鎮供水,多數水庫是將庫區源水供給自來水公司(水廠)?,F行弊端有:一是現行水價(指工程水價)遠低于由權威機構按水價核定的原則及標準測算的水價,每年少收水費可達幾十上百萬元;二是缺乏科學的水量計量設施;三是水費不能按時按量計收。水價管理是水管單位主導產業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水費收入是單位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水價不到位,特別是水價形成機制不合理,是制約水管單位實現良性運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作為水管單位必須抓好水價和計量工作。一是加大水是商品和水價是商品價格的宣傳力度,確立水的商品地位,改變長期以來人們對水管單位無償服務或低價供水的傳統思維和認識;二是統籌協調,爭取支持;三是找權威機構按嚴密科學的水價測算辦法測算水價,并爭取物價部門行文;四是適時提高水價;五是水價不能及時到位,水價差額部分,應爭取各級財政實行政策性補償;六是水量采用超聲波流量計計量,并定期校驗儀器;七是建立強有力的水利執法機構,加大執法力度。只有水價到位,水量計量準確,水費按時足額收取,才能促進水利工作良性運行。
對于水庫農業灌溉,其水費絕大多數地方是委托鄉鎮政府或村委會代收,加之灌區用水戶是包價吃敞水,水量浪費嚴重,因此,中間環節多,截留、挪用和搭車收費等現象嚴重,水管單位農業水費收取率低,自身難以維持生存,更不用說去搞渠道整治維修。針對現狀,一是確定新的水價標準,包括基本水價(渠道歲修費)和計量水價(灌溉水費),水費直接由水管單位向用水村組按貨幣計收;二是以村組為單位,在取水口處安裝量水堰和閘門,實行有效控制水量和計量;三是計量水費的90%用于管理費,計量水費的10%和基本水費用于渠道維修整治,由水管單位提出水費使用計劃,原則上一律不平調,由用水村組自行組織維修整治渠道;四是每年定期向灌區群眾公布水費收支情況,接受群眾監督。
對于發電,水庫一般屬于多年調節性質,季節不同,上網電價也不同,使得水管單位盡量在枯水期發電,以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但常在枯水期末和平、豐水期需放水農業灌溉,加之在枯水期,適宜保持高水位,以防大壩(特別是混凝土壩)受凍。這樣使工程養護、水量調度、經濟效益三者間產生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只有實行枯、平、豐水期統一電價。在平、豐水期發電,既不減少經濟損失,又保證大壩安全運行和農業灌溉用水。新晨
篇2
【關鍵詞】 人工濕地 污水處理 影響
濕地是水生環境與陸地之間存在的過度帶,其中,人工濕地是人們通過對自然濕地系統的模擬創造出來的,其在對污水進行處理的過程中,運用生態的方法對污染物進行去除。人工濕地系統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主要通過對物理、生物以及化學等一系列措施的運用,使污水得到一定的凈化。
1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過程中的方式
1.1 對微生物的利用
根據研究表明,在人工濕地中存在的微生物種群在污水凈化的過程中,有著相對重要的作用,人工濕地在運行的過程中,其相應的生物化學反應大多是通過對酶以及微生物的作用進行實現的。在人工濕地中,微生物的含量相對比較豐富,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污水處理系統中的分解處理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1.2 對濕地植物的利用
人工濕地在污水處理的過程中,污水流過濕地中相對密集的植物根系以及莖葉時,可以對污水中存在的懸浮物進行一定的過濾。另外,植物在對污水進行凈化的過程中,還可以在污水中對一些營養物質進行吸收,作為自身成長時需要的營養源對污水中的污染物質進行去除。其中,處理濕地中使用的水生草本植物大多具有生物量大、吸收能力強以及繁殖和生長速度快等特點,其在生長的過程中通過對污水中存在的污染元素進行吸收以及移走,從而達到污水處理的目的。
1.3 對濕地基質的運用
在人工濕地中,基質的主要成分是砂、卵石以及土壤,其在凈化的過程中可以對污水中存在的真菌、放線菌以及細菌等微生物進行一定程度的降解,對植物根系的吸收、降解、生物以及轉化具有合成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對無機以及有機膠體、復合體具有絡合、沉淀和吸收的作用。另外,人工濕地中的基質還存在氣體擴散、機械阻留以及離子交換等作用。
2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2.1 蒸騰和蒸發對運行效果產生的影響
在人工濕地中,一定的蒸發以及蒸騰會對濕地中的水量造成損失,從而導致其中污染物的負荷增加。另外,濕地中的蒸騰和蒸況使污染物向植物的根系的移動速度加快,使植物的吸收更加有利。其中,濕地植物中所發生的蒸騰情況對水量的影響很小,因此,其在污染負荷增加的方面存在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濕地植物在水量蒸發以及蒸騰的過程中,對污水中存在的污染物吸收速度得到增加。
2.2 植物收割對運行效果產生的影響
在污水處理的過程中,濕地植物的生長會使大量的殘留物產生,經過長時間的積壓,可以會造成濕地基質中的堵塞問題。還有,濕地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其生長速度過快從而在生物量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植物就會受到濕地面積所限制,導致自身生長的停滯,造成其在污水凈化過程中對污水中營養物質吸收的速度減弱,使污水的處理效果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濕地植物生長的過程中,對其進行定期收割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濕地中新的有機體,還能使人工濕地中的地床堵塞問題得到相應的控制和解決。
2.3 溫度變化對運行效果的影響
人工濕地在對污水進行處理的過程中,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分解以及植物的吸收進行完成的,而這些因素在運行的過程中容易受到溫度的影響,因此,在人工濕地運用的過程中,對其溫度的控制是極為重要的。
其一,溫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在人工濕地植物生長的過程中,溫度的變化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低溫下,植物的生長會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生長速度較為緩慢,大多數的植物在零攝氏度的溫度下基本停止了生長。在冬季,大多植物的根系雖然依舊存在,但是其沒有了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使跟根系的供氧停止。
其二,溫度對微生物造成的影響。在對污水進行凈化的過程中,溫度的變化對微生物的運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在溫度適宜的環境下,微生物的生理活動能夠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促進和加強,而不適宜的溫度則會對微生物的生理活動造成相應的破壞以及減弱。另外,在不適宜的溫度中,微生物的生理特性以及生物形態會產生一定的變化,很有可能造成微生物的死亡。
3 結語
綜上所述,人工濕地是人們通過對自然的觀察以及模仿而產生的一種類似沼澤的地面,其在人工監督控制以及建造的過程中,通過對自然生態系統中存在的化學、生物以及物理等因素的運用,對污水進行凈化的。其中,人工濕地作為污水處理的一種生態處理方法,在運行的過程對污水的處理效果較好,運行費用也相對較少,在水環境的保護以及生態恢復的有效進行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另外,人工濕地在運用的過程中,還可以作為美學景觀進行使用。
參考文獻:
[1]蔡佩英,馬祥慶.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研究進展[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8,23(13):193-194.
篇3
[關鍵詞] 營銷倫理 道德層次 實證研究
一、營銷人員個人道德因素
營銷人員個人素質的高低深刻地影響企業營銷倫理水準。調查表明,營銷人員的文化、業務及思想素質高低同企業營銷道德水準呈正相關的關系。當他們有正確的義利觀,有較強的業務能力時,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制定和實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于營銷道德標準的提高。反之,便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并促使營銷道德處于較低水平,甚至出現違德的局面。
1.道德發展階段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柯伯斯(Lawrence Kohlberg)對個人的道德發展進行了長期的研究,他認為,個人道德發展,與生理發育一樣,經歷從幼兒到成年人的過程。在成長過程中,他們的道德推理一般要經歷由低到高的六個階段,分別為逃避懲罰階段、尋求獎賞階段、良好關系導向階段、守法階段、社會契約導向階段、普遍倫理原則導向階段。
處在不同的道德認知階段上的人,對市場規則的認識,以及對營銷決策的看法都是不同的,因為不同道德認知水映了不同層次的倫理標準,由此所做出的行為選擇是有差別的。這六個階段的道德認知水平的概括對考察營銷人員行為的正確與否提供了理論基礎。
2.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是指衡量人們相信自己掌握命運程度的個性特征。它分為內在控制和外資控制兩種。具有內在控制中心的人,認為他們控制著自己的命運,更可能對其行為后果承擔責任,并依據自己的內在是非標準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則認為他們一生中發生什么事全憑運氣和社會,他們不大可能對他們行為的后果負個人責任,更可能依賴外部力量。前者比后者在道德判斷和道德行為之間表現出更大的一致性。
二、實證研究
企業員工的道德水準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那么,什么因素起的影響最大呢?對此,國外學者經過多次調查研究確定上司的行為、同事的行為、本行業的倫理慣例、正式的組織政策和個人的經濟狀況是影響員工道德水準的可能因素。在調查研究中確定“上司的行為”重要性列第一,即它是影響程度最高的一個因素。而且顯著地領先于第二個因素,其次是同事的行為、本行業的倫理慣例。
為了驗證此項研究結論在目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是否對于營銷人員也同樣成立,是否還受其他因素的影響,筆者就此進行了實證研究。
1.研究假設
從已有的研究可知,上司的行為是人們最認可的因素,企業領導者個人經營哲學對營銷決策的道德水準起決定作用,同時在最近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同事的行為、本行業的倫理慣例、社會的道德風氣和正式組織的政策也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們可以做出以下假設。
假設1:上司的行為對員工道德水準的影響程度最大。
假設2:同事是行為、本行業的倫理慣例、正式組織的政策、社會的道德風氣四種因素之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此外,不同的調查對象對影響員工道德水準因素的看法存在個體差異,同樣,一個在創業起步階段的小公司和一個處于行業龍頭地位的大公司之間在認識可能也會存在重大差異。因此,我們可以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3:不同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職務、公司規模和發展階段的企業中,受訪者對影響員工道德水準因素的認識存在顯著性差異。
2.研究方法
前期我們多次的深度訪談和焦點小組訪談,進行一系列的探測性調研,發現上述提到的因素之外,競爭對手對員工道德素質的影響也相當重要,因此在正式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給出了7種影響因素。
調查范圍包括浙江省溫州市和杭州市、深圳和廣州、福建省福安和廈門、上海市、成都市等。主要調查對象是國內制造和服務性行業的管理人員和員工,他們大部分都是從事營銷工作,包括親臨一線的銷售人員,基層管理人員和具有營銷活動決策能力的中、高層管理人員,這里要說明的是,由于筆者精力和時間所限,以及涉及跨國企業營銷倫理決策的問題太多和復雜性,此次研究暫不將其列入調查范圍。
我們發放問卷共300份,回收問卷163份,有效問卷126份,回收率為54.3%,有效率為77.3%,數據收集時間為2010年6月至9月。要求被訪者對此進行評分,分數越低則表明其影響程度越大。本文利用SPSS13.0軟件對有效調查問卷進行了數據統計分析,用到的統計方法主要有描述性統計、均值比較、配對樣本T檢驗和單因素方差分析。
3.數據分析
(1)描述性分析
首先要求問卷填寫者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對于給出的7種影響營銷倫理決策因素按照重要性從高到低進行排序,分數越低表明此影響程度越高。將排序轉化為數值型數據以后,利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在所調查的企業中,上司的行為同樣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營銷倫理決策,它的平均分為2.25,被普遍認同為最具影響因素。從而驗證了假設1。
我們對樣本做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如表2:
表中括號內的數字為T檢驗值,不加括號的為兩者的均值之差。綜合上表統計的結果,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在影響程度上,上司的行為和本行業的倫理慣例、本行業的倫理慣例和同事的行為、正式組織的政策和競爭對手的策略、社會的道德風氣和個人的經濟狀況雖然評分的均值不同,但是這種均值的差異與0沒有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差別。由此可以把上司的行為、本行業慣例和同事的行為歸為一類,視為重要影響因素。同樣我們可以把正式組織的政策、競爭對手的策略、社會的道德風氣和個人的經濟狀況視為次要影響因素類,從而驗證了假設2不成立。
(2)單因素方差分析
由于方差分析比T檢驗效率要高,同時T檢驗僅適用于兩兩比較,方差分析卻不受此限制,因此我們這里選用方差分析來對受訪者內部進行檢驗,即考察人口統計學因素,包括性別、年齡、職務、受教育程度等是否對消費者的道德感知和評價存在影響??紤]到人口統計學因素下的水平太多,如果使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反而會使本已簡化的問題又復雜了,給企業操作帶來不便,所以我們只使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得出各F統計值(見表3)。
可以看出,6個分量對于員工道德水準影響因素的認識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在表中,標有星號的數據表明某一員工道德水準影響因素在某一分類變量上存在顯著的或非常顯著的差異(分別表有*或**號),驗證了假設3。然而,根據表3我們還無法判斷這種差異究竟是發生在哪個年齡段或哪個企業規模之間。為了找到具體的差別來源,需要做詳細的多重比較,結果如表4所示。
表4營銷人員道德水準影響因素的分組均值
三、結論
表4中加有下劃線的粗體數字表示該組均值與其他某些組的均值有顯著性差異,結合表2和表3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從性別來看,男性較之女性更認可競爭對手策略。
2.從年齡來看,30歲以下的營銷人員更傾向于對上司行為和同事行為的認可,而對于30歲以上的營銷人員來說,他們的排名相對靠后。
3.從學歷來看,高中及以下學歷的營銷人員對于社會風氣的排序明顯弱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群。
4.從職務來看,高層管理者對于上司的行為和競爭對手策略作為影響營銷人員因素的認識明顯弱于其他群體。
篇4
關鍵詞 石灰土;水分入滲;人工降雨;降雨強度;貴州貴陽
中圖分類號 S7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189-03
Effects of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y on Limestone Soil Water Transport of Huaxi Area in Guiyang City
HAN Wen-jun PAN You-jing DU Bo
(College of Forestry,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01)
Abstract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y was simulated by artificial rainfall,in which,the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situation of lime-soil sampled in Huaxi Area was observe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y on soil water infiltration in typical karst area was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for lime-soil,the rainfall intensity less than 60 mm/h sh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e effective rainfall,oppositely the rainfall intensity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60 mm/h should be classified into the erosive rainfall. For the effect of rainfall intensity on supplying soil water,at 40 mm/h was better than at 20 mm/h. It was the lowest availability rainfall in 60~80 mm/h rainfall intensity. In this range the greater the rainfall intensity,the higher the runoff yield,the stronger the soil erosion,the lower the absorbing rate of the soil to the rainfall. The change of soil surface water conten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ainfall intensity. The process of the soil water content increase would be reached the maximum at 20 minutes after the rainfall,and then slowly decreased.
Key words limestone soil;water infiltration;artificial rainfall;rainfall intensity;Guiyang Guizhou
土壤的入滲性能是土壤重要的水分物理性質,是反映土壤涵養水源和抗侵蝕能力的重要指標[1-3]。土壤水分入滲的能力也對植被可利用的有效水與養分產生影響[4-5]。研究[6-7]發現喀斯特坡地土壤含水量主要受降水的影響,有明顯的雨季、旱季變化,土壤水分依靠降雨補充完成水分入滲的過程。
目前喀斯特地區土壤水分研究大多都在植被覆蓋[5,8-9]、土地利用類型[6]、坡地地形等方面,而氣象因子對土壤水分的影響研究鮮見,而喀斯特地區土層薄、土壤侵蝕退化嚴重、地表漏水系數大,土層中的水分不受地下水分的影響[10],降雨對土壤水分的作用更顯重要,特別是雨強與土壤水分的入滲或產流有著直接的關系,降雨情況對土壤侵蝕的發生起著多方面的重要影響[11]。
雨水利用在解決全球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方面的可行性與有效性已經得到認可[12],貴州喀斯特地區水熱條件良好,降雨充沛,但是降雨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季節性干旱問題突出,夏季降水強度大,持續性長,水仍然是喀斯特地區植物生長的限制因子[13],研究降雨強度對土壤的作用,將該地區降雨進行類別劃分,成為喀斯特地區在減少土壤侵蝕和降雨資源有效利用的關鍵點。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土壤
1.1.1 土壤取樣及處理。土壤取樣點位于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茨凹村,東經106°32′~106°34′,北緯26°25′~26°27′。地處貴州高原中部,苗嶺山脈中段,屬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分水嶺地帶,地貌以中低丘陵為主,海拔999.0~1 655.9 m。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明顯的高原氣候特點,冬春半干燥,夏季濕潤,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年平均溫度14.9 ℃,空氣相對濕度平均85%,雨量充沛,水熱同季。積溫4 484.6 ℃,年平均降雨量1 187.1 mm,水資源豐富,土壤以山地黃棕壤、黃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和水稻土為主。
在采樣點挖土壤剖面,每10 cm為一層測定石灰土的物理性質。容重:環刀法。比重:比重計法。含水量:烘干重量法。毛管持水量:浸泡稱重。土壤吸濕水含量:標準方法。
1.1.2 土壤裝填。按實際測量的土壤各層緊實度分層裝填土壤在鐵箱中,模擬實際的土壤狀態,鐵箱尺寸1 m×1 m×1 m,其中一面開孔與裝填土壤處于同一水平,用塑料瓶做成引水管,下部放置小水桶用于承接徑流。鐵箱底部打有若干直徑1 cm小孔,用于滲透水分,底部用塑料膜接滲透水。
1.2 試驗方法
人工模擬降雨器參數:采用西安清遠測控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QYJY-501型便攜式全自動下噴式不銹鋼人工降雨設備,該設備由降雨器、雨量計、小泵及控制器四部分組成。降雨器高6.5 m,長6.5 m,降雨高度4 m,降雨面積20 m2,雨強變化范圍15~200 mm/h。
人工降雨方法模擬降雨設計梯度如表1所示,梯度設計根據貴州省1960―2005年降雨資料,選擇實際發生頻率最大的5個降雨強度。
1.3 數據采集及計算
土壤水分測定:每次降雨前測定試驗土壤的水分含量。降雨過程中觀察記錄產流時間、入滲時間。每次降雨后及時收集土槽所產徑流,用1 000 mL量筒測。降雨停止后每小時測量入滲量,持續監測5 h。
2 結果與分析
2.1 雨強對石灰土水分配的影響
“降雨-土壤吸收滲透-滲漏”過程可看作是一個小型水分平衡系統,降雨落在土壤上,首先入滲進土壤,若降雨強度大于土壤入滲能力降雨產生地表徑流;若降雨強度小于土壤入滲能力,入滲的水分在土壤非飽和帶中運動,土壤含水量增加,當土壤水分達到飽和狀態,水分穿過土體滲漏形成滲漏水,同時發生蓄滿產流現象。
2.1.1 雨強對降雨量的分布影響。由圖1可知,隨著雨強增大,降雨從被土壤接納1條路徑增加至3條走向,降雨量分別形成徑流量、累計滲漏量、土壤接納量。
雨強為20 mm/h時,降雨100%被土壤吸收,沒有水分滲漏也沒有產流,說明在較小的雨強下降雨資源可以充分補充土壤,不會對土壤產生侵蝕作用,雨水資源高效利用;當雨強為40 mm/h時,91.42%降雨補充土壤水分,8.58%降雨通過土體成為滲漏水,無產流,說明在此雨強下,降雨20 min的降雨量已經可以使土壤達到飽和水分狀態,并且水分通過土體補充土壤水分有多余的水分從土壤下界面滲漏;雨強為60 mm/h時,2.23%降雨量形成徑流,14.24%滲漏,83.53%被土壤吸收接納,說明此雨強是產生徑流的轉折雨強,60 mm/h雨強是喀斯特地區石灰土產流的最小雨強,大于此雨強的降雨都會產流對土壤產生一定的侵蝕作用,在實際生活中,當降雨達到60 mm/h時,應采取一定的措施盡可能避免降雨直接落于土壤表層,降低產流率,同時由圖觀之此時產生的徑流量與滲漏量和接納量相比較小,說明此雨強雖然是產生徑流的開始,但徑流量不是最主要的降雨量走向,此時的雨量還是能夠滿足土壤水分的補充,并使土壤水分飽和后產生滲漏,雨強60 mm/h的降雨對水土流失來說屬于預防階段;雨強為80 mm/h時,11.85%降雨量形成徑流,28.59%滲透,59.56%被土壤吸收接納,與前一個雨強梯度相比,產流量顯著增大,滲漏量也有所增加,土壤吸收接納量明顯降低,說明此雨強下降雨對土壤水分補充作用大幅度降低,侵蝕性作用增強;雨強為120 mm/h時,18.05%降雨量形成徑流,26.59%滲漏,55.35%被土壤吸收接納,對比上一梯度雨強可以發現,盡管降雨量隨著降雨強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徑流量、滲漏量、土壤接納量三者之間占降雨量的比例基本不變,說明80 mm/h的雨強是降雨落于土壤上水分走向的節點,當降雨使土壤水分飽和后,土壤水與土體成為一個均勻的介質,再多的降雨對土壤水分沒有補充作用,反而隨著降雨強度的增加徑流量增大,對土壤表面的侵蝕力度也隨之增大,由此可以推斷此時的降雨屬于侵蝕性降雨,是引發喀斯特地區災害的源頭之一。
2.1.2 雨強與土壤水分產流量關系。徑流系數是指一次降雨過程中的總徑流量與總降雨量的比值[14]。由圖2可知,徑流系數變化隨降雨強度增加而增加。雨強為20、40 mm/h時,徑流系數均為0,說明在較小雨強下,不會引發產流,此刻的降雨能對土壤水分起積極補充作用;在降雨強度為60 mm/h時,徑流系數為0.02,說明60 mm/h雨強是喀斯特地區石灰土產流的重要分界點,小于該雨強不產流,大于則產流;降雨強度達到80 mm/h時,徑流系數增大到0.12,相較于60 mm/h的梯度對應的徑流系數擴大了5倍,徑流系數變化幅度很大說明雨強對產生徑流有重要直接的影響;雨強為120 mm/h時,對應的徑流系數是80 mm/h的1.5倍,說明徑流系數的變化在降雨強度60~80 mm/h的范圍內變化較大,大于80 mm/h后的雨強對產生徑流的影響程度有所降低。
由圖3可知,在雨強為20、40 mm/h情況下,徑流量為0,說明在小于40 mm/h雨強下,土壤水分對降雨有完全吸收的能力,降雨無產流對土壤無侵蝕作用,但隨著雨強增大,特別是到達60 mm/h時,徑流量顯著升高,徑流量是446 mL,雨強為80 mm/h時徑流量是3 162 mL,徑流量相比上一梯度增加了7倍,說明在此區間里,降雨強度對徑流量的發生影響十分巨大;當雨強是120 mm/h時,徑流量是7 220 mL,徑流量增加說明雨強對徑流量的影響呈正相關關系的。而從不同雨強間徑流量的差異來看,雨強為120 mm/h造成的徑流量是80 mm/h的2.3倍,與80 mm/h和60 mm/h的徑流量相比,增長幅度變小,也可以說明徑流量隨降雨強度增加,但雨強對徑流量的影響程度呈拋物線的趨勢,先增加,在60~80 mm/h這個范圍內達到最大值,然后降低,因此可以定性的認為60~80 mm/h這個雨強下的降雨資源是利用率最低的降雨,可能是由于雨強增大對土壤表土的機械作用增強,加快表土結皮以至于徑流量迅速增加,但隨雨強繼續增大,表土結皮可能被破壞,使得徑流量增幅降低。
2.1.3 雨強與滲漏量的關系。由圖4可知,雨強對滲漏量有著顯著的影響,總的規律是滲漏量隨雨強增大而增大。雨強為20 mm/h時,滲漏量為0 mL,說明在較小的雨強下,土壤能夠充分吸收降雨并保持水分在土壤中,沒有水分滲漏;雨強為40 mm/h時,滲漏量為1 143.7 mL,說明該降雨強度下土壤水分入滲吸收過程較為完整,經歷滲潤、滲吸過程后土壤空隙水分從不飽和狀態逐漸發展為飽和狀態,進而發生滲漏,結合圖3中40 mm/h降雨徑流量為0 mL,說明在這個雨強下土壤水分滲透屬于未達產流且雨水能穩定入滲至滲漏,降雨強度小于土壤入滲速率;雨強為60 mm/L時,滲漏量為2 848.7 mL,與40 mm/h的雨強相比,滲漏量增加了2.5倍;滲漏量在雨強從40 mm/h增強到60 mm/h的過程中滲漏量顯著升高,雨強為80 mm/h時滲漏量為7 623.7 mL,滲漏量是60 mm/h雨強的2.7倍,滲漏量隨雨強增大而增大,但在增加幅度上僅略有增加;雨強為120 mm/h時滲漏量為10 637.7 mL,是雨強為80 mm/h時的1.4倍,在80~120 mm/h降雨強度的變化過程中,滲漏量增加幅度呈降低趨勢,雨強從40 mm/h增加至120 mm/h的過程中可以看到40~60 mm/h內滲漏量隨雨強增大迅速增加,在80 mm/h雨強時基本達到最大值,在80~120 mm/h增加過程中增幅降低,這個過程說明雨強增大對滲漏量增加影響是有限的,這也反映了雨強對土壤不同作用力下水分入滲率是不同的,雨強在一定范圍內對入滲率顯著影響,小于或超過此范圍,雨強不再是影響滲漏量的主要因素。
2.1.4 雨強與土壤接納量的關系。降雨落在土壤表面,入滲補充土壤水分且沒有滲漏出來的部分降雨量是土壤接納量。由圖5可知,土壤對降雨的接納量隨降雨強度的增加基本呈增加趨勢。雨強為20 mm/h時,接納量為6 300 mL,降雨完全被土壤吸收,補充土壤水分;雨強為40 mm/h時,接納量為12 186.3 mL,較20 mm/h雨強土壤接納量增加2.1倍;雨強為60 mm/h時,接納量為16 705.7 mL,較40 mm/h雨強土壤接納量增加1.3倍;雨強為80 mm/h時,接納量為15 884.7 mL,較60 mm/h雨強土壤接納量增加1.2倍;雨強為120 mm/h時,接納量為22 141.6 mL,較80 mm/h雨強土壤接納量增加1.6倍,可以看出在雨強小于40 mm/h的范圍內,土壤對降雨接納量的吸收是較為顯著的,雨強小,全部降雨可以充分完成入滲過程達到補充土壤水分的作用;當降雨強度增加至60 mm/h,土壤對水分的接納量也在增加,但增幅小于40 mm/h以內雨強變化;雨強增至80 mm/h時,土壤吸收量卻有一定的下降,可能由于雨強過大,雨水下落在土壤表層迅速形成地表擊實層[15],在一定時間內減少了雨水向土壤內部入滲的量,導致產流量增加,土壤接納量減少;雨強為120 mm/h時,接納量增加,這說明在此雨強下,土壤表面易產生積水,具有一定的水勢加速土壤入滲速率,從而使得土壤水分接納量增加。
2.2 降雨對土壤水分變化的影響分析
在喀斯特地區有研究[16]發現土壤水分含量隨時間變化明顯,在夏季達峰值,然后呈下降趨勢,至冬季達最低值,隨后又逐漸增加,同時隨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其土壤含水量變化幅度呈減少趨勢,這個變化與該地區降雨規律基本符合。
土壤水分垂直入滲的過程是一個時變過程[17],并且通過降雨前期、中期、后期的不同層次的土壤水分動態變化的分析來實現。降雨對土壤水分入滲的過程影響可由土壤不同層次間的含水量變化表示。
2.2.1 土壤各層水分對降雨的響應變化。圖6是60 mm/h雨強、20 min歷時的降雨后,各層土壤水分含量在80 min內的變化規律,可知0~30 cm 3層土壤水分峰值出現在降雨20 min后,之后隨時間推移而降低至穩定,30~50 cm 2層土壤水分變化較小,緩慢增加,在降雨40 min后達到峰值才逐漸降低。土壤水分層次變化表示60 mm/h雨強下,降雨對厚度在30 cm的土層影響較大,水分變化較快幅度較高,其中0~10 cm表層土壤水分變化幅度較大,說明降雨后表層的土壤水分變化較大,較為敏感,因此接下來的分析主要討論表層土壤水分對降雨強度變化的響應規律。
2.2.2 不同降雨強度下表層土壤含水率的變化。雨強不僅(下轉第202頁)
對雨水落在裸土表面的走向具有巨大影響,對土壤水分入滲過程也有顯著影響。試驗[18]表明雨強變化對黃土坡面降雨入滲及土壤水分再分布的微觀水分運動過程具有重要影響。
圖7是20 mm/h和60 mm/h雨強下,初始含水率一致的表層土壤水分的變化趨勢,土壤水分在一定時間內增加,但達到峰值后降低,成一個拋物線狀。由圖7可知,在初始含水率相同的狀態下,土壤水分變化達到峰值都在降雨后20 min,60 mm/h雨強下的土壤水分的增幅是1.7,高于20 mm/h雨強下土壤水分增幅1.1,降雨強度越大,土壤含水率變化越大。但是圖上顯示在降雨停止80 min后,不同降雨強度下土壤含水率穩定值幾乎一樣,說明降雨強度顯著影響土壤含水率變化,但不是土壤水分最終的穩定值的主要影響因素。60 mm/h雨強降雨后表土水分變化較大,先顯著增加而后降低,土壤含水率的變化展示了降雨后水分先是被表層土壤吸收后然后發生入滲過程,從第1層入滲至下層的土壤,使得土壤整體含水量增加這樣一個過程,說明雨強增大,對土壤含水量的補充有著正面的影響意義。
3 結論
貴州喀斯特地區降雨落于石灰土表面后主要發生過程是入滲和徑流,徑流產生對土壤有侵蝕作用,60 mm/h雨強是石灰土的產流臨界雨強,降雨強度小于60 mm/h的降雨可歸類于有效降雨,降雨能完成土壤水分入滲過程,對土壤水分有補充作用,≥60 mm/h的降雨歸類為侵蝕性降雨。
20、40 mm/h雨強的降雨對石灰土水分補充較好,20 mm/h雨強的降雨量較小,40 mm/h雨強的降雨量充足并可以充分補充土壤水分,因此40 mm/h屬于最佳降雨。
60~80 mm/h降雨強度對徑流量的發生影響達到峰值,在此范圍內降雨強度越大,產流量越高,對土壤的侵蝕力越強,土壤對降雨的吸收率越低,對雨水資源的利用率就越低,因此這個雨強范圍內的降雨是利用率最低的降雨。
降雨強度對土壤水分入滲后的再分布有顯著影響,雨強越大,土壤表層含水率變化越大,土壤水分的增加過程在降雨后20 min達到最大值再緩慢降低,在土壤土水分飽和之前土壤含水量最大影響因素是雨強小于60 mm/h的降雨。
4 參考文獻
[1] 張治偉,朱章熊,王燕,等.巖溶坡地不同利用類型土壤入滲性能及其影響因素[J].農業工程學報,2010,26(6):71-76.
[2] 雷廷武,潘英華,劉汗,等.產流積水法測量降雨侵蝕影響下坡地土壤入滲性能[J].農業工程學報,2006,22(8):7-11.
[3] E E,J G W,A S R. Effect of stones on runoff,erosion,and soil moisture[J].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1966,30:638-640.
[4] 符素華.土壤中礫石存在對入滲影響研究進展[J].水土保持學報,2005,19(1):171-175.
[5] 劉方,王世杰,羅海波,等.喀斯特石漠化過程中植被演替及其對徑流水化學的影響[J].土壤學報,2006(1):26-32.
[6] 傅偉,陳洪松,王克林.喀斯特坡地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土壤水分差異性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7(5):59-62.
[7] 邱揚,傅伯杰,王軍,等.黃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時空分異與環境關系的數量分析[J].生態學報,2000(5):741-747.
[8] 李安定.喀斯特地區頂壇花椒林地生態需水過程及造林技術的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6.
[9] 張喜,薛建輝,生原喜久雄,等.黔中山地喀斯特森林的水文學過程和養分動態[J].植物生態學報,2007(5):757-768.
[10] 楊勝天,田雷.喀斯特地區土壤水分層均衡模型應用研究[J].中國巖溶,2005(3):186-191.
[11] 朱安國.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6.
[12] P BENNIE A T,M HENSLEY.Maximzing Precipitation utilization in dryland agriculture in South Africa―a review[J].Journal Of Hydrology,2001(241):124-139.
[13] 容麗.喀斯特石漠化區植物水分適應機制的穩定同位素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
[14] 楊曉俊.用人工降雨揭示降雨產流特征和降雨入滲規律[J].地下水,2007,29(2):18-20.
[15] 謝森傳,雷志棟,楊詩秀.土壤水動力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8.
[16] 黃代民,陳效民,李孝良,等.西南喀斯特地區土壤水分變異性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13):207-212.
篇5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通貨膨脹;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
中圖分類號:F8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3-0132-02
1 引言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人民幣升值終于成為現實。進入2011年,人民幣匯率問題屢成關注焦點,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4990,一舉突破6.50的重要關口,人民幣對美元月平均匯率更是逐月穩步攀升。數據顯示,進入4月后,人民幣升值幅度明顯加快,2月,人民幣對美元升值.21%,3月升值幅度.29%,而4月僅前20天升值幅度就達到.41%,可見,這與3月CPI數據攀升到5.4%,并且與創了32個月來的新高存在一定關聯。
2 相關文獻回顧
國內關于人民幣匯率與國內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問題做了廣泛的研究。根據研究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主要是研究匯率對國內物價傳遞效應。其中劉思躍,袁美子(2010)使用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對人民幣匯率對國內物價的傳遞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在整個樣本期間內,人民幣匯率對國內物價的傳遞效應較低。張成思(2009)從中國通貨膨脹動態傳導過程和可能的通脹驅動因素分析入手,建立動態計量模型,實證分析研究顯示,人民幣匯率變化對國內通脹不存在顯著傳導效應,因此以升值遏制通脹的觀點不宜推廣。劉亞等(2008)利用自回歸分布滯后(ADRL)模型研究了人民幣匯率變動對以消費者價格指數(CPI)衡量的國內通貨膨脹的傳遞效應,研究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變動對通貨膨脹水平的傳遞是不完全的且存在明顯的時滯。
第二類主要是通過分析通貨膨脹的形成機理來研究人民幣升值是否會起到抑制通過膨脹的作用。陳滌非,李紅玲(2011)等通過建立SVAR模型,對居民通脹預期的影響因素進行考察,研究表明短期內匯率波動對居民通脹預期形成正向沖擊,但從中長期來看,匯率對通脹預期的沖擊符合利率平價理論,即本幣升值將導致國內名義利率和國內通貨緊縮,從而抵御通脹預期。劉煜輝(2011)通過分析當前我國通脹的原因,認為將目前國內的通脹歸于輸入性的通脹是不正確的,他根據匯率理論中的“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認為人民幣匯率問題只不過是投資和消費內部失衡的一個必然結果,而不是原因。
第三類主要是從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的角度來分析人民幣匯率與通貨膨脹的相關關系。其中齊珊(2010)關于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問題分析中認為人民幣合理升值可以起到部分抑制通脹的作用,但是這種抑制作用并不是絕對的,只有當匯率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才可以,否則會進一步刺激通脹的發生。蔡祖勁,劉紀顯(2009)運用計量模型,通過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和格蘭杰因果關系的方法得出由于我國的外匯機制和匯率預期等原因導致了人民幣升值與物價上漲并存的悖論,而且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國內物價的影響較大。貝多廣,朱曉莉(2007)分析了2002年以來目前的通貨膨脹,不能單純的要求人民幣升值來抵御,認為通貨膨脹歸根到底還是貨幣供應量較多的結果,最根本的還是要控制貨幣的流動性,不讓資產價格的上升的太高。
3 人民幣匯率與國內物價水平的理論分析
從表面上看,弗里德曼的“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均是貨幣現象”的結論似乎收到了現實的挑戰,但事實上,以人民幣升值調控通脹的觀點忽視了經濟變量彼此之間的聯動關系,即貨幣供給到通貨膨脹需要一定時間,貨幣供給相對于經濟總量的變化(即流動性過剩指標),很可能會動態反映在通脹起伏上面。因此,如果人民幣升值能夠抑制國內通脹,那么自2005年匯改后人民幣兌美元名義有效匯率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至少應該具有顯著統計性,所以本文第四部分的計量模型將匯率因素與貨幣總量因素考慮到通貨膨脹動態傳導模型以驗證這一點。
4 計量模型與實證分析
4.1 變量選取
本文是要研究人民幣升值是否會抑制通脹,由于人民幣升值是從2005年7月匯改之后,因而我們選用2005年6月―2011年3月的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NEER)的月度數據代表即時匯率Et,同時也采用同期即2005年6月―2011年3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來表示通貨膨脹的程度。文中選取2005年6月―2011年3月的貨幣供應量的月度數據作為我們研究該問題的一個變量,這里我們用廣義貨幣供應量M2表示。最后我們采用X-11季節性調整方法對其上述所有的變量進行季節性調整,以消除季節性因素的影響。為了減小數據的波動和消除異方差性,我們對這些變量進行對數變換即LNCPIt、LNEt、LNM2t。該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和中經網數據庫。
4.2 數據檢驗
(1)單位根檢驗。
本文采用ADF單位根檢驗方法,其中根據各個序列的性質對常數項和趨勢項進行靈活選擇,滯后階數由Eviews默認的SC準則自動選取。
根據ADF檢驗的原理,檢驗結果表明所有變量的原序列都存在單位根,是非平穩序列,然而由檢驗結果可以看到,所有序列的一階差分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因此原序列屬于一階單整序列I(1)序列,可以進行協整檢驗。
(2)協整檢驗。
下面我們利用Enger-Granger兩步法對LNCPIt、LNERt和LNM2t之間的關系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殘差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因此,LNCPIt與LNERt和LNM2t之間確實存在協整關系,且協整方程為:
LNCPIt=-.598237LNERt + .032954LNM2t+5458617
(.057972)(.014115)
t=(-1.31942)(2.334117)
且擬合系數R-squared=.950877,F統計量=6485940
注:括號中是相應變量的估計系數的標準差
以上結果表明,消費者物價指數與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貨幣供應量之間存在著長期協整關系,當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1個百分點,帶來消費者物價指數即通貨膨脹率下降.598239個百分點。這與匯率傳遞理論分析是一致的,即人民幣匯率升值,進口商品本幣價格下降,進而引起國內物價水平下降,有利于抑制通貨膨脹。而貨幣供應量增長10%,消費者物價指數即通貨膨脹率提高.329541%,說明貨幣供應量對于通貨膨脹來說影響是比較大的。通過計算,2005年6月至2011年3月我國貨幣供應量從275785.53億元增長到75813.98億元,相比2005年3月,增長了大約1.75倍,而我國的人民幣在此期間卻升值了大約21%,相比較而言,貨幣供應量的增長速度大大快于人民幣升值的速度,因此,實證分析證明以人民幣對外升值來抑制通貨膨脹的觀點并不具說服力。
(3)誤差修正模型。
誤差修正模型反應的是長期均衡成立的條件下,模型發生短期偏離的程度,在各變量間協整關系的基礎上,本文利用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建立各個變量之間的短期均衡關系,以反映短期波動偏離長期均衡的程度。構建誤差修正模型后對應的誤差修正模型表達式為:
LNCPIt=-.386835LNERt + .090011LNM2t + .022903ECMt-1
(-2.755329)(2.153622)
注意:括號中是相應變量估計系數的標準差。
其中,ECMt=LNCPIt + .598237LNERt-.032954LNM2t-5.458617
從上述統計結果中可以看出,人民幣對美元名義匯率升值對消費者價格指數即通貨膨脹的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的方向是一致的。也就是說無論長期還是短期,人民幣升值都會對降低通貨膨脹率,而且實證結果表明,LNERt和LNERt的系數分別為-.598237和-.386835,這說明人民幣升值對通貨膨脹的短期影響要小于人民幣升值對通貨膨脹的長期影響,也就是說要保證人民幣長期內升值才能起到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
5 結論及建議
本文基于匯改以來2005年6月至2011年3月的月度數據,在開放宏觀經濟的框架下,通過協整檢驗和誤差修正模型,研究了人民幣升值對以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為主要衡量指標的國內通貨膨脹程度的抑制作用的大小,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人民幣升值對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是有限的。因為根據上面的實證分析結果來看,人民幣升值對抑制通貨膨脹的短期影響要小于長期影響,要保證人民幣長期內升值才能達到抑制通貨膨脹的作用,而按照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人民幣不可能長期內一直升值,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是我國目前的主要任務,也是我國匯率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
(2)通貨膨脹不僅與人民幣是升值有關,而且更大程度上與貨幣供應量(M2)有關,從誤差修正模型來的回歸結果來看,貨幣供應量對CPI的短期影響系數為.090011,即短期內貨幣供應量每增加10%,CPI將上升.90011%,這說明短期內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極易導致通貨膨脹。
(3)基于以上結論,當前的通脹壓力應該既有需求拉動的原因,也有成本推動的原因。首先在需求方面,根據上述實證分析可知,我國近幾年的貨幣供給增長過快(原因主要是外匯流入過多)。其次,國內的通脹更多的可能是與由于經濟結構不合理而引起的結構性通脹或成本上升所誘發的成本通貨膨脹。因此,根據上面的實證分析的結果來看,寄希望于人民幣的升值來抑制國內的通貨膨脹是不明智的,所以要治理國內的通脹最根本的還應該著眼于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應該積極探索利用外匯儲備支持民營企業“走出去”,實現由“藏匯于國”到“藏匯于民”和“藏匯于企”的轉變,及解決企業海外投資外匯資金短缺的問題,又可減輕“外匯占款”引起的通脹壓力。
參考文獻
[1]劉思躍,袁美子. 人民幣匯率對國內物價傳遞效應的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10,(4):14-18.
[2]齊珊. 關于人民幣升值對中國經濟影響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0,(25)44-46.
[3]張成思. 人民幣匯率變動與通貨膨脹動態走勢[J].國際金融研究,2009,(5):87-96.
[4]蘇劍. 中國目前的通貨膨脹:特點、原因及對策[J].經濟學動態,2011,(4).
[5]陳滌非,李紅玲,等. 通貨膨脹形成機理研究――基于S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1,(3).
[6]黃安仲,謝海蓉. 我國通貨膨脹是輸入型的嗎?――基于2006―2008年數據的研究[J].經濟問題,2011,(4).
篇6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28-0120-03
醫院是一個復雜的場所,在這樣一個緊張的環境中,護士的身心健康、工作態度甚至工作質量都會受到影響,加之社會地位、薪酬水平以及醫院之間劇烈的競爭等一系列因素導致護士的流失率和流動現象日趨增多。如何降低護士的離職率,擁有高質量的護士隊伍,提供優質的服務,除合理配置有限的護理人力資源外,強化有效的激勵機制也至關重要,心理授權就是內在激勵之一,它是授權對象內心體驗的綜合體,反映個體對其角色的積極定位[1]。國外研究表明[2],心理授權水平與個體對組織的認同感有關,它不僅能增強個體對組織的認同感,而且對個體的離職率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因此,本研究擬通過橫斷面調查,了解河南省某三甲醫院護士心理授權水平及組織認同感狀況,并探討兩者之間的相關性,為進一步制定管理措施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法,抽取河南省某三甲醫院護士。納入標準為注冊護士,在崗且在本單位工作≥1年;所有調查對象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調查工具
1.2.1 護士一般情況調查表 該量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包括調查對象的工作單位、科室、性別、年齡、婚姻、學歷、工作年限、工作職務、職稱和工作目的等。
1.2.2 心理授權量表 心理授權量表(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Questionnaire,PEQ)采用的是李超平等[3]于2006年翻譯修訂的,量表由12個條目、4個維度組成(自我效能、工作意義、自主性和工作影響),每個維度包含3個條目。李超平等對該量表進行文化調試,檢驗其4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在0.72~0.86之間。近年來,國內研究者李秋潔等運用該量表對護士這一群體進行研究,也證明了其良好的信效度。每個條目應用Likerts 5級評分法,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條目的分值范圍為1~5分,維度的得分范圍為3~15分,量表的總得分范圍為12~60分,得分越高,表明個體心里授權水平越高。
1.2.3 組織認同感的測量 采用凌文輇教授等[4]在Meyer和Allen研究的基礎上,經過漢化、文化調試而編制的個體組織認同感量表,包含25個條目,5個維度,分別是情感承諾、規范承諾、理想承諾、經濟承諾和機會承諾。得分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以Likerts 5分制計分,分別給予1~5分,量表的總得分范圍為25~125分,分數越高,說明對組織的認同程度越高??偭勘淼腃ronbach’a系數為0.82,其中感情承諾為0.78,規范承諾為0.71,理想承諾為0.81,經濟承諾為0.72,機會承諾為0.74,目前己經在國內推廣應用。
1.3 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嚴格根據納入標準,基于自愿同意的原則隨機選取調查對象。調查開始前,由研究者本人向調查對象解釋本次調查的目的和方法,并解釋填寫方法和注意事項,然后由調查者自行填寫,最后研究人員進行核對。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錄入SPSS17.0,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及Pearson相關性分析。
2 結果
本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201份,回收有效問卷200份,有效回收率達99.5%。
2.1 一般資料
200例調查對象中,男9例(4.5%),女191例(95.5%);年齡30歲以下176例(88.0%),31~39歲22例(11.0%),40~49歲2例(1.0%);未婚121例(60.5%),已婚或其他79例(39.5%);工作年限5年以內157例(78.5%),6~10年27例(13.5%),11~19年14例(7.0%),20年以上2例(1.0%);學歷為中專18例(9.0%),大專102例(51.0%),研究生3例(1.5%);職稱為護士105例(52.5%),護師82例(41.0%),主管護師及以上13例(6.5%);正式在編36例(18.0%),聘用制164例(82.0%);工作目的為熱愛護理事業53例(26.5%),滿足家人需求26例(13.0%),滿足生存需求及其他85例(42.5%)。
2.2 護士的心理授權得分情況
本次調查護士心理授權總得分(43.36±7.55)分,處于中等水平,各維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自我效能(12.12±1.76)分、工作意義(11.44±2.31)分、工作自主性(10.67±2.51)分、工作影響(9.13±2.79)分。
2.3 護士組織認同感得分情況
本次調查護士組織認同感總得分(88.13±11.99)分,各維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規范承諾(19.18±2.90)分、理想承諾(18.24±3.49)分、情感承諾(17.93±3.65)分、經濟承諾(17.55±3.09)分、機會承諾(15.23±3.61)分。
2.4 護士心理授權水平與組織認同感的相關性分析
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護士的心理授權水平與組織認同感呈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r=0.674,P=0.0000.05。
3 討論
3.1 護士的心理授權水平較低
心理授權是從微觀角度出發,關注個體對工作及自己在組織中角色的感知。本次調查護士心理授權總得分(43.36±7.55)分,處于中等水平。這一點受我國護理隊伍結構的影響,調查對象中88%的護士年齡在30歲以下,并且工作年限在5年以內占78.5%,這一點得到Spreitzer等[1]研究的支持,由于年齡和工作時間長短的原因,護士所體驗到的心理授權程度是有差異的。國內學者李秋潔等[5]和蘭佳慶等[6]的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此外,本次調查中聘用制護士比例占82%,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護士整體的心理授權水平[7]。
本次調查護士心理授權處于中等水平,其中自我效能維度得分最高,其次是工作意義、自主性,而工作影響得分最低,與國內其他研究者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5,6],這可能與我國統一的醫療背景有關。自我效能得分最高,說明護士對自己完成工作任務的技術和能力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夠完成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工作意義得分反映了該醫院的工作活動與護士個人的價值體系較一致,能夠感知到工作的意義,說明護士對護理工作有一定的職業認同感,對工作持積極態度,并且能夠與醫院的發展規劃鏈接在一起。在工作自主性方面得分不高,說明大多數護士不能選擇如何開展工作,并對工作過程進行控制,工作缺乏創新[8],這可能與本次調查中年輕護士居多、資歷淺、臨床經驗相對不足有關。這就需要管理者對護士進行分層級培訓,提供更多的成長和發展機會,增加護士自主性,從而推動整個醫院的創新。工作影響是指護士關于自己能夠影響組織戰略、管理或者經營結果的信念,或對醫院的戰略、決策、管理或工作結果的影響程度,該維度得分最低,說明護士感覺自己對醫院和自己所在的科室的管理決策、發展前景等沒有影響力,進一步說明管理者在制定決策時并沒有使護士參與進來,這與我國權威式的衛生管理體制和國情直接相關。盡管近年來護士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人們對護理工作的刻板印象尚未扭轉。因此,作為管理者應該重視年輕護士的心理授權狀況,給他們提供一些教育培訓、參與決策和分享信息的機會[9],從心理上提高他們對授權的體驗或認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的潛能以適應醫院的長遠發展。
3.2 護士的組織認同感現狀
組織認同感是反映護士對醫院的忠誠度和工作投入程度的一個相對穩定的變量,直接影響護士的離職率和工作績效。本次調查護士的組織認同感總得分是(88.13±11.99)分,高于蘭佳慶等[6]的研究(82.38±9.79)分,這與本醫院特殊的管理制度和薪酬體制有關。其中規范承諾得分最高,說明護士普遍能夠以職業道德為準則,全身心投入工作,對工作有很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一點與國內其他學者的研究相一致。機會承諾得分最低,這與本次調查中護士多為聘用制護士、工作時間
3.3 護士心理授權水平與組織認同感呈正相關
由表1可見,本次調查護士的心理授權總體水平與組織認同感顯著相關(r=0.675,P
4 研究啟示
目前,醫護人員超負荷的工作量及緊張的醫患關系,給廣大醫護工作者帶來了恐懼、焦慮、職業懈怠等負性心理問題,使更多的管理者開始思考,組織如何管理員工,怎樣鼓勵積極的個人行為,才能增加他們的歸屬感,而不僅局限于職業防護。本研究給我們的啟示:首先需要優化護理職業環境,制定授權管理體制,如建立信息分享平臺和信息反饋機制;此外管理者要著眼于增加護士積極的心理感知[10],與護士分享醫院發展規劃等管理信息,按需求對護士進行分層培訓,對新員工提供心理支持和培訓機會,從而促進員工的授權感、提高他們的工作績效,最終增強醫院的競爭力,提升為人民服務的質量。
篇7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ystem care intervention on the level of maternal breastfeeding and the rate of breastfeeding in pregnant women combined with complications.Methods 112 patients with gestational complications from December 1st 2014 to December 1st 2016 i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with 56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system care intervention,whil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The maternal breastfeeding awareness and breastfeeding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maternal breastfeeding awareness in observation group (96.43%)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0.37%),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12.527,P=0.000).The breastfeeding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96.43%)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75.0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10.856,P=0.000).Conclusion Systematic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pregnancy miscarriage of pregnant women on breastfeeding awareness and breastfeeding rate and can be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System nursing;Pregnancy;Complication;Breastfeeding
有研究?@示[1],科學的母乳喂養能夠提高人口素質,對于兒童的免疫能力、認知能力以及智力水平均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妊娠期合并癥產婦屬于一種較為特殊的群體,母乳喂養的問題不僅僅涉及到產婦自身的安全問題,同時還涉及影響嬰兒成長的問題[2]。臨床上產科護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對妊娠期合并癥產婦的系統護理干預有著極大的幫助,可以提高產婦母乳喂養的落實情況及妊娠期患者對母乳喂養的認知度[3]。本研究旨在探討系統護理干預和常規護理干預對產婦母乳喂養認知度及母乳喂養率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2月1日~2016年12月1日我院收治的妊娠合并癥產婦的患者112例,其中初產婦70例,經產婦42例;年齡26~35歲,平均(30.56±4.57)歲;臨床測量≥2次空腹血糖≥5.8 mmol/L,部分伴有發熱、鼻塞、頭痛癥狀,測量紅細胞計數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指導,正確指導產婦和嬰兒的接觸,使其盡早喂奶,同時使產婦了解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
觀察組給予患者系統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妊娠期合并癥產婦在圍生期自身會產生焦慮、恐懼、緊張等一些負面情緒,這些心理問題會嚴重困擾產婦,甚至危害胎兒的成長。住院后要根據心理調查結果了解妊娠合并癥產婦的心理問題和需求,同時開展正確的心理指導。研究人員要調動產婦的心理情緒,使其正確認識妊娠合并因素不會對嬰兒產生健康影響,而母乳喂養可以提高嬰兒的免疫力,可以幫助產婦調整自己心情,使其盡快進入母親的角色。②健康教育。在產前3~4個月向產婦及其家屬講解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幫助產婦和嬰兒建立良好的關系,有助于產婦的心理健康和嬰兒的生長發育,并且正確指導產前病房護理,進而提高產婦的母乳喂養認識水平,為以后的母乳喂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需根據妊娠合并癥產婦的個體情況,制定人性化的健康教育,由于產婦的心理健康會直接影響母乳喂養的水平,還會影響母乳喂養的信心和母乳的分泌,因此在產前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將心理護理和知識相結合是非常有必要。③產后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飲食、乳房護理和早期泌乳教育。飲食教育主要影響產婦的自身健康和泌乳量,進而影響母乳喂養的狀況,科學的指引產婦的飲食,產后24 h內可以使用湯面和粥,待到產婦完全康復后可以轉變多樣化的飲食。產后教育注重乳房的護理教育,正確指導產婦了解一些乳房常見的疾病,如乳腺導管擴張、乳腺炎等疾病均會影響母乳喂養,嚴重時會導致無法進行母乳喂養。在產后乳房護理的過程中,需要向產婦宣傳早期泌乳的方法,如乳房排空、催乳素以及吸允等。
1.3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產婦母乳喂養認知度。應用我院自制的母乳喂養認知度評價表,其中包括健康心理的認知、如何防止乳腺疾病、對母乳喂養的觀點等,滿分為100分,>90分為掌握;60~90為一般掌握;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2.1兩組產婦母乳喂養認知度的比較
觀察組共54例產婦已掌握母乳喂養知識,其掌握率為96.43%;對照組共45例產婦已掌握母乳喂養,其掌握率為80.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兩組產婦母乳喂養率的比較
觀察組產婦母乳喂養54例,占比96.43%;對照組產婦母乳喂養42例,占比75.00%,觀察組產婦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856,P=0.000)。
3討論
相對于嬰兒來說,母乳是天然食物,能夠滿足出生后6個月的嬰兒生長發所需的全部營養,并且可以增強嬰兒的免疫力[6],促進嬰兒智力以及骨骼的生長發育,因此母乳對嬰兒來說是最佳的天然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臨床提倡母乳喂養[7]。如今,母乳喂養問題已經成為了公民重視的一大問題,良好的母乳喂養有助于提高嬰兒的認知能力、智力水平以及免疫力等[8]。對妊娠合并癥產婦進行系統性的護理干預和母乳喂養的健康教育,對于提高母乳喂養認知度和母乳喂養率有著較大的研究意義[9]。而妊娠合并癥產婦作為社會中較為特殊的群體,在產婦健康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對母乳喂養的教育也可以提升產婦的母乳喂養認知度。同時在心理學方面,產生了一種“母乳喂養自信心”的理念[10],就是指產婦對自己給嬰兒實施母乳喂養能力的自信程度,而母乳喂養的自信心強度也決定著是否進行母乳喂養,甚至愿意付出能力程度或者在母乳喂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方式等[11]。本研究應用的系統性護理干預方式對產婦分娩前、后和出院前的圍生期均有著極大的影響,其可以提高產婦分娩后的母乳喂養的自信心以及喂養率,同時消除了產婦的負面情緒,樹立信心,同時可以通過家庭或者配偶對母乳喂養的支持力度更進一步[12]。相關資料顯示[13],配偶不僅可以影響預計的喂養方式,同時還可以體現在母乳喂養過程中的鼓勵,這種支持的信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產婦的技能和自信心,進而形成良性循環。臨床研究表明[14],對圍生期的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對于產婦的母乳喂養的認知度有一定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