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詩的寫作背景范文

時間:2023-04-06 01:31: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己亥雜詩的寫作背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己亥雜詩的寫作背景

篇1

背景:一八三九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后又北上接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寫下了短詩315首,本詩是第一首,寫他被迫辭官,離開北京時所抒發的感想。

己亥,清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龔自珍辭官南歸 ,后又北上迎取眷屬,于南北往返途中,寫成了短詩三百一十五首,題為《己亥雜詩》。這首原列第一百二十五。

“九州生氣恃風雷”,“九洲”指全中國,傳說古代中國分為九個洲,這句的意思是“要使得全中國能夠出現生氣勃勃的景象,就得倚恃一埸如急風驚雷般的大變革。”

“萬馬齊喑究可哀”,究,畢竟。“喑”,聲音嘶啞?!叭f馬齊喑”,是引用的蘇軾《三馬圖贊引》中的語句,說的是宋朝一匹高大雄壯的西域貢馬,“振鬣長鳴,萬馬齊喑?!边@里是比喻清王朝統治下的那種令人窒息的氛圍

龔自珍個人資料:

性別:男

國家/區域: 中國近代

生日:1792年8月22日

行業/職務: 思想家、文學家

簡介:

龔自珍(1792-1841),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字爾玉,又字?人;更名易簡,字伯定;又更名鞏祚,號定?,又號羽?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學者家庭。祖父龔?身,官至內閣中書軍機處行走,著有《吟朦山房詩》。父麗正,官至江南蘇松太兵備道,署江蘇按察使,著有《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書。母段馴,著名小學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綠華吟榭詩草》。

翻譯:【注釋】

1.這是《已亥雜詩》中的第二百二十首。九州:中國。

2.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3.恃(shì):依靠。

4.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究:終究、畢竟。

5.天公:造物主。重:重新。抖擻:振作精神。

6.降:降生。

【譯文】

只有風雪激蕩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氣,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語終究是一種悲哀。

我奉勸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寫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歲次已亥,龔自珍辭官返鄉,又去北上迎接妻兒,在南北往來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壓抑、束縛人才的情況,作詩315首表達了變革社會的強烈愿望。

篇2

【關鍵詞】 古詩文誦讀;創新意識;鑒賞品味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詞以其精煉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千年不衰,成為中國文化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面對著如此優秀的文化財產,我們應該怎么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走進中國傳統文學的殿堂,體驗古詩文學習的魅力所在呢?經過幾年對中學語文教學實踐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課標教學理念的基礎之上,對于中學語文的古詩詞的誦讀我有了一些個人的見解:

一、知人論世,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系。詩人的生平、經歷、境遇等都會在詩歌中有所體現,并形成詩人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個性,決定著詩歌的特殊主題。如陶淵明的脫俗與田園情結,李白的大氣豪放,王維的生活情趣,李清照的閑適與愁苦。

“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詩人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也就是把詩作與寫作的時代背景聯系起來考察。比如,南北朝時代,北朝戰亂頻繁,加之北方少數民族性格粗獷剽悍,在詩歌中往往表現出尚武精神;南朝社會相對比較安定,故南朝詩多寫男女相思。唐代社會安定,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詩歌題材自然也就豐富多彩,有希望建立軍功的、反映邊塞生活的、描繪山水田園的,等等,達到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峰。所以學生讀詩之前,要先了解作者的性格以及寫作風格,還要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只有這樣,學生在讀詩之前,已經在大腦中形成對詩歌的整體理解。

二、“一詩四讀”,高效讀詩

誦讀古詩,不能盲目地讀,在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的基礎上,對經典古詩文依照科學的方法進行反復的朗讀、誦讀。

第一,朗讀。朗讀是古詩教學的第一步。在朗讀中營造學詩的氣氛,使學生產生一種美的意識。對朗讀的要求首先是讀音要準確、節奏明朗、停頓自然和諧,更重要的是投入情感,讀得聲情并茂、抑揚頓挫。這就必須對古詩的內容有初步的理解,才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然后才能有聲有色地讀出來。比如在李白的《行路難》(其一)中必須理解詩人懷才不遇的處境及濟世曠達的胸襟,才能體會這首詩如歌如訴、情感跌宕起伏的內涵,從而讀出李白悲憤中的豪邁、失意中的希望。

第二,悟讀。悟讀是古詩教學的較高階段。學習古詩,通曉大意是前提,沿此路徑繼續體會,解讀其理,從而感悟古詩中的深層內容及情感。這些其實都是對古詩語言或內容的感悟。如在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層茅”,有自然的環境惡劣想到詩人處境的艱難以及社會的動亂,從而理解詩人寫詩的感情。這還要善于聯想與想像,能夠在自己的腦海中勾畫出一副秋之蕭瑟圖,讓其中的畫面動起來,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從而更自然地感悟到古詩的深層意蘊。

第三,品讀。品讀是古詩教學的高級階段,也是最關鍵的環節。要想徹底地走進古詩、親近古詩,就必須在悟讀的基礎上進行品讀。解讀古詩背后的內容和藝術,思考詩人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文學最終的目的都要落到人的世界上,所以古詩教學的最終目的同樣要落到人的心靈世界,教化人的思想。如在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延伸至今天的意思是人應該有一種奉獻意識,世界才足以發展,社會才足以和平。

第四,誦讀。誦讀是積累的最佳方法,也是古詩教學的重要環節。在悟讀、品讀的基礎上再誦讀這些東西,將受益匪淺。作為語文教師必須教會學生自覺地誦讀古詩的方法,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識記這些佳作再次感悟詩的情感,把握詩眼,從而感化人的心靈。

熟讀成誦,古詩要內化在學生的血液里,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他們學習語文的重要環節。讀詩,最后成誦,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得古詩的學習充滿了多姿多彩的趣味。

三、多彩活動,在實踐中感受古詩文的魅力

運用活動的形式進行古詩文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聯想活躍、思維敏捷、激情勃發。北師大版的教材把同類的詩詞和文章綜合在一起,比如七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是關于秋天的古詩文,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古詩文是關于春天的。這種形式有利于組織探究性合作學習,有利于組織活動。

于是,在引導學生古詩文學習時,可采用活動的方法在課堂上解決背誦,有效地督促學生落實這一重點難點。如的《采桑子?重陽》,首先我請一個同學起開頭的第一句“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然后請他隨意點出下一位接龍的同學,下一位的同學就要背出“今有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第三位同學背“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如此類推,以句號停頓為分界,每個同學要背出以上幾位同學的詩句和接下一句,這種靈活又帶點活動性質的背書方式,一方面調動了學生背古詩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讓學生能夠在愉快、輕松的環境下解決教學的重點難點,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篇3

【關鍵詞】高等院校;語文教學;審美教育;綜合素質;教學策略

審美教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藝術、文學等意識形態來對學生進行美育,使學生成為既擁有豐富的學識內涵,又兼具一定審美能力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高校語文教學憑借其獨有的情感性、體驗性、形象性等特點成為高校開展審美教育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尤其是在當前全面實施綜合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更加有必要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們的審美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構建更為完善的知識體系,還能有效凈化學生們的心靈,幫助他們更好地塑造個人形象,培養當代大學生對美的洞察力、鑒賞力以及創造力,使其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加強審美教育不僅僅是為了促進素質教育改革的實施,也是為了令傳統的語文教學更加具有開放性、接受性和成效性。因此,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現狀

(一)語文教材重政治輕人文

受我國固有國情和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目前高校語文教學大多側重于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上的教學,主要體現為高校在選擇語文教材時往往偏向于選擇那些與基礎知識或職業考試相關的類型,很少考慮以提升學生個人修養和審美情趣為主要目的的課本。總的來說,我國高校在選擇語文教材時習慣于以思想教育為權衡點,希望能夠通過語文教學來提高學生們的思想政治覺悟水平,同時還會滲透一些主流的政治思想。這種做法過于夸大了語文教學的政治功能,掩蓋了其人文性和文化性的本質特征,使語文教育無法真正發揮出應有的深層次價值。

(二)教學內容重知識輕審美

知識傳授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目的,從本質上來看,語文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在作品中所蘊含的個人情感、經歷認知以及生活感悟的一種過程,因此,高校語文教師必須緊扣教學大綱要求和作品內涵來制定教學方案,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審美感受。然而就現階段的語文教學來看,教師大多將教學重點放在對課本內容的講解、記憶和反復練習上,學生無法真正理解作品的實際內涵,語文教學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教育價值。高校語文教師這種忽視審美教育,片面追求知識傳授的錯位現象不僅不利于語文綜合水平的提高,還很容易導致學生形成錯誤的學習觀念與為人處世態度。

(三)教學手段情感特征不明顯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下,教學手段過于機械化,情感特征不明顯,不僅禁錮了學生們的思維模式,還使學生對非功利性知識的關注程度下降,使其從一個原本擁有真情實感的人逐漸變成只會學習和考試的“機器”。語文學習不僅僅是對漢字和語言的學習,還應包括對人類文明進化史中諸多文化現象的認知,僅依靠當前這種照本宣科傳授知識技巧的教學手段顯然是難以從靈魂深處來改善當代大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困乏狀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只是一昧地追求考試分數,卻忽視了作品中的真情實感,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作者文學創作價值的流失,是對知識資源的一種浪費。

二、加強高校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引導學生感受課內外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之美

在高校語文教材中不乏大量的古典詩詞、散文、詩歌以及現代主義文學祖品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來引導學生發現并主動關注課本內容中的文學之美,深入了解作者的人格魅力,在作品中所蘊含的情感以及對生活的感悟等等。例如,古詩詞中有許多關于愛情的作品,如柳永的《鳳棲梧》、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龔自珍的《己亥雜詩》等等,高校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地向學生們介紹這些詩歌的創作背景,使其深刻地體會到作者通過文字所寄予的深厚情感以及古典詩詞中的語言之美,同時還能感受到古代詩詞歌賦中所蘊含的韻律之美。無論是現代主義作品,還是古典文學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審美教育價值,高校語文教師要善于從課內外教材中挖掘有價值的內容來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例如在沈從文先生的作品中就經??梢钥吹綄Φ胤矫篮萌饲榈拿鑼?,很容易從情感桑引起學生們的共鳴,使其產生強烈的審美情感。而在《聊齋志異》、《周亞夫傳》、《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類古典文學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棄惡揚善、崇尚親情、友情、愛情,追求真、善、美的人格之美。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形態正受到來自多元文化的沖擊,高校更應重視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和審美情趣。

(二)指導學生賞析作品之美

在引導學生朗讀文學作品,初步感受作品文學之美的基礎上,高校語文教師可進一步指導學生加強對相關作品內容的解讀與分析,結合自身實際,深入把握并學習作者寫作時對語言文字的駕馭技巧、情感處理方式以及天然去雕飾的創作筆法。高校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都是經過專家組精心挑選和反復研究、編排最終確定的,所以這些作品必然具有獨特的過人之處和教學價值,不僅是學生,教師也同樣需要對教材中的作品內容進行仔細研讀,在理解透徹作品內涵的基礎上方可開展教學活動。高校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語言之美、思想內涵之美、結構之美以及韻律之美等等。例如在《春》這篇作品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語言文字來描述春天的美景,教師在講解課文內容時,可先讓學生分別感受各個場景之美,指導他們講文中人物所體現出來的生命之美育自然之美相結合,運用對比統一的思想來賞析這篇文章,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生命的神奇與美麗,在今后的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努力做到發光、發熱,為祖國發展作為貢獻。

(三)鼓勵學生發揮自身想象力主動創造美

從本質上來看,文學作品是對生活的反映,但從內涵上來看,文學作品藝術要高于生活。這主要是因為,作者在創作文學作品時會通過比喻、擬人、聯想等技巧來對現實生活中的事情或現象進行藝術化的加工處理。文學作品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并不能代表生活的全部。因此,高校語文教師在進行審美教育時應讓學生充分了解生活與文學作品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樹立語文學習的正確思想觀念,鼓勵他們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拓寬課本作品中的內涵,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重新組合、編排作品中所顯露出來的表象和知覺,賦予整個作品以全新的意義和形式。通常情況下,課本中很多文學作品都會留有一定的空白供讀者自行想象和填補,教師可讓學生根據上下文情感,結合自己的理解自行創作,將作者想要表述的內容和情感補充完整,呈現出一種創造美。由于不同學生對作品內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填補出來的內容也不盡相同,語文教師在教學時切不可用標準答案的框架來約束學生們個性化的思維能力。通過這種教學手段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對空白情節的處理技巧,還能充分調動他們對語文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訓練他們對語境的感悟能力以及良好的語言表述能力等等。

(四)充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技術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化教學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于高校教學當中。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教學活動帶來了諸多便利,但也削弱了當代學生對文字作品的閱讀興趣,課堂上很難集中注意力關注教師所講的課本內容。高校語文教師要想通過語文教學來加強對學生們的審美教育,關鍵在于讓學生產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然而在如今網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學生們的興趣很大一部分被視頻、電視劇、流行歌曲等所吸引,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明顯消退。因此,高校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巧妙地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來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例如,教師可以布置一些經典名著讓學生們閱讀,然后再讓學生觀看由這些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在對比中體會閱讀之美。教師還可以從學生們喜愛的文學作品中節選出一些片段讓學生進行仔細閱讀,再播放影視作品中關于這段文字的畫面,讓學生討論并分析影視劇作品對原作改編的優劣之處,既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也有效提升了學生們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興趣,有利于審美情趣的培養。

作者:符欲靜 單位:河南警察學院

【參考文獻】

[1]胡紅潔.高校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研究[J].語文建設,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