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科技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8 06:21: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安全科技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計算機聯鎖系統安全可靠性硬件軟件
1概述
計算機聯鎖系統的安全可靠性是研究、開發、生產計算機聯鎖設備必須遵循的永恒的主題,也是驗證計算機聯鎖系統性能的主要依據。計算機聯鎖設備是一種連續工作的實時系統,它必須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才能適應鐵路運輸和城市軌道交通高效和安全的運營要求。
其實汁算機聯鎖系統的安全性是指聯鎖設備在運行過程中無論發生什么故障都不能產生有可能危及列車安全運行的危險因素,一般著重于在不正常的情況下使系統導向安全,防止產生危險后果;而可靠性是指聯鎖設備在規定的時間和規定的條件下完成規定功能的能力,一般側重于防止或減少系統發生故障。顯然,安全性的實現是以可靠性為基礎,并在提高可靠性的前提下完成的。為了系統地分析問題,我們將把計算機聯鎖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結合在一起考慮,并著重從系統的硬件設計、軟件設計和數據傳輸及處理等幾個方面采取各種綜合技術措施,使計算機聯鎖系統符合故障—一安全的原則。
2硬件部分的安全可靠性分析
根據計算機聯鎖系統的結構組成和功能特點,硬件部分的安全可靠性技術從計算機聯鎖系統的上位機、聯鎖機和接口電路三個部分進行分析。
2.1上位機安全可靠性分析
上位機主要功能是向聯鎖機構輸入操作信息,接受聯鎖機構輸出的反映設備工作狀態和行車作業情況的表示信息。為此上位機可采用經國際安全機構認證的高可靠工業控制計算機,摒棄原商用機所采用的大母板結構,把原來的大底版(系統板)功能集中在一塊ALL--IN--ONE插卡上,底板變成無源總線母板,增加了插槽數,便于系統的升級擴展。
采用的機箱結構具有良好的散熱、隔熱、防潮、防塵性能,驅動器架采取避震措施,使整個機箱具有可靠的機械強度和很好的抗電磁干擾的能力;采用不問斷供電及凈化的專用開關電源,抗共模干擾,具有浪涌保護、過載保護、漏電保護的功能,單機設備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可達到100000h。
計算機聯鎖系統的維修機和上位機的配置是一致的,平??勺鳛樯衔粰C的熱備機,在系統故障時能夠進行自動無擾切換,切換過程不影響現場設備狀態,提高設備可靠性。
上位機的人機接口界面的設計使用先進的工業控制軟件,使得系統的監控不僅具有友好的人機交互界面,而且具有豐富的圖形畫面顯示及圖形操作功能,調圖方式靈活,修改參數方便。在設計中,根據鐵路交通和城市軌道交通信號計算機聯鎖的特點,可以靈活運用登錄口令、操作員權限、安全設定點、設定點口令、安全審計跟蹤記錄等安全特性,確保聯鎖系統執行操作的安全可靠。
2.2聯鎖機安全可靠性分析
聯鎖機是信號控制系統的核心。在設計中,可選用國際安全機構認證的硬件三重冗余計算機聯鎖系統,用于實現聯鎖數據處理過程的故障—安全。所謂三重化冗余系統是指系統共有A、B、c三個相同的主機,每個主機可以把它看成系統中的一個模塊。三個模塊同時執行一致的操作,其輸出送到“表決器”的輸入端,然后把表決器的輸出作為系統的輸出。結果經輸出設備三取二表決后進行輸出,可以保證輸出的安全性。當其中一個聯鎖處理單元聯鎖邏輯單元故障時,系統能夠轉換為二取二工作方式,在不降低安全陛的前提下,使整體系統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采用三取二表決系統原本是為了提高系統的可靠性而采取的一種冗余系統。然而從安全性角度來看,若有兩個主機發生了同樣的故障,即共模故障,系統將輸出錯誤信息,經接口驅動后,有可能危及行車的安全。因此,必須消除軟硬件的設計錯誤,當主機的設計完全正確無誤時,僅由硬件失效和干擾而產生的共模故障的發生概率就很小。為了進—步降低未檢出故障的組合而產生共模故障的可能性,可利用單機自檢技術、主機間互檢技術和雙套不同的軟件,擴大故障檢測范圍,消除因干擾而引起的影響。
為了保證三重化冗余系統能夠通過多數一致表決得到正確的結果和發現出錯的模塊,這就要求三臺微機必須同步工作。否則,整個系統便會出現紊亂狀態,多數一致表決無法進行,系統無法保證正??煽康墓ぷ鳌?/p>
計算機聯鎖系統為保證安全可靠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全面的在線自診斷和專門的安全檢查程序。這就要求系統在規定的周期內對計算機的運算器、存儲器、接口等元器件用一系列自診斷程序進行全面自診,而安全檢查程序則對聯鎖程序任務模塊的運行狀態進行監視,對關鍵信息代碼的合法性進行檢查。在自診斷和專門的安全檢查中一旦發現故障,立即切斷計算機的輸出(同時報警)。在設計中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確保:
(1)檢測過程本身應具有安全性,或采用相應硬件及軟件措施來實現安全性;
(2)檢測要要有足夠的頻率,使類似或等同故障在二次檢測之間不會發生;
(3)檢測要足夠靈敏,能夠測出每個安全單元之中的重要故障;
(4)檢測失敗時應及時產生安全保護動作;
(5)冗余裝置要足夠獨立,使之不受其他故障的影響。
例如在具體實施中,使輸出控制單元經過表決后輸出,所有輸出進行反饋檢查閉環控制;在輸出執行環節采用條件電源供電方法,當用實時檢測或實時比較技術發現聯鎖微機內部故障時,即使產生危險側的錯誤控制命令,通過強制切斷執行環節的條件電源,減少錯誤的控制命令輸出。
采用光電隔離技術,接點輸入電路要經過光電耦合后力節目接至接口電路輸入輸出模塊,有效的抑制接點輸入電路的電磁干擾;采用靜態輸入或動態輸入方式,以便有效的實現故障—安全原則。
在輸出接口的設計中,采用代碼—動靜態和動靜態—電平兩級變換電路;采用不間斷供電及凈化的專用電源,電源模塊內部設有雙重化電壓調整器及自診斷電路,可檢測電壓的輸出范圍與是否超溫并給出相應報警。
2.3接口電路安全可靠性分析
由于一般繼電電路采用的重力式安全繼電器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在我國鐵路中運用了幾十年,為此計算機聯鎖系統的接口電路仍然以安全繼電器作為計算機聯鎖機構與室外設備控制電路的接口。我們知道安全繼電器通過以下技術實現故障—一安全:電氣接點采用特殊材料制作,使接點粘連的可能極??;采用吹弧技術,消除接點拉弧造成熔接;采用重力式設計原理,在繼電器故障時,利用其重力使銜鐵復位,從而保證實現系統的故障——安全的目的。
為此在計算機聯鎖系統中,信號、道岔、軌道電路等監控對象的狀態信息依然是用安全型繼電器的接點狀態來反映的,輸人接口的任務就是將這種電平形式的二值邏輯數據安全地采集到聯鎖機中來。
2.4其他方面的安全可靠性分析
考慮計算機聯鎖系統硬件設備的其他方面的安全可靠性,對包括電源、計算機、數據通訊線路、輸人輸出接口、機架結構及地線設置等方面采取了電磁兼容設計和防雷設計,以保證在規定等級的運用環境中,設備必須正常工作,不產生任何指標下降和功能上非期望值的偏差。
3軟件系統的安全可靠性分析
在計算機聯鎖控制系統里,各種復雜的功能主要依靠軟件來實現。嵌入在安全控制系統中的軟件,不僅要能完整地實現系統的控制功能,還要能保證實現系統在發生意外時的安全防護即故障—一安全功能。
一般在汁算機聯鎖控制系統中,普遍采用以下軟件技術來提高系統的安全可靠性:
(1)采用信息編碼技術,以便出錯時能被及時識別。例如,對于涉及行車安全的邏輯變量,用多元代碼來表示安全變量的兩個值—一安全側值和危險側值。這樣,當代碼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由于存儲器硬件故障或者外界干擾而發生畸變,一旦錯成非法碼時,就可由軟件自動檢出并導向安全側。
(2)采用軟件冗余技術,保證軟件運行的安全性。
(3)采用軟件檢測技術及時發現故障,以進一步采取措施防止危險側信息的發生和輸出。
圖1計算機聯鎖系統數據處理模型框圖
圖1是一個從安全角度去考慮的計算機聯鎖系統的框圖,實際上也是計算機聯鎖系統的一個安全性模型,只是僅從保障安全的角度把計算機聯鎖系統描述成為一個典型的數據處理系統。對于計算機聯鎖系統來說,保障安全就是保障框圖中的數據流和控制流這兩種信息處理的安全;退一步講,即便信息處理發生錯誤也不會導致危險的后果。
聯鎖機和外部設備的輸入/輸出信息具有兩種特性,—是開關性;二是安全性。外部設備向聯鎖機提供的輸入信息具有開關性。同樣,聯鎖機的輸出信息也具有開關性,這種開關性可由表示兩個狀態的器件如繼電器來反映。輸入/輸出信息的安全性是根據信息與行車安全的關系來界定的。一類是與安全無關的信息,稱作非安全信息;另一類是與安全有關的信息,稱作安全信息。
聯鎖機和監控對象之間交換的信息屬于安全信息,因此必須考慮當輸凡輸出通道發生故障時,一定要確保傳送信息的安全。為此,在通道設計上必須采用安全輸凡輸出接口。在CPU與輸入和輸出模塊間采用專用總線以保證傳送的正確性,對輸入電路采用光電隔離電路讀取。輸入值,以檢測“粘連”狀態,對各個輸出信號在提供給繼電器前進行表決,不致因輸出模塊本身的故障而影響信息安全。一般在具體的系統設計中,可采取如下措施:
(1)安全信息的輸入:在計算機輸出每種信號設備狀態碼的第一位后,待輸出電平穩定(如20ms),再將每種信號設備狀態碼的第一位讀入儲存,并立即輸出第二位代碼;讀入全部代碼后,經計算機整理后再傳給每個對象的存儲模塊。
(2)安全信息的存儲與更新:計算機聯鎖中監視現場設備狀態的存儲單元,在宏觀上必須與被監視的對象建立不斷的聯系,當聯系中斷時,系統必須立即倒向安全。
(3)安全信息的運算:聯鎖條件滿足時,程序的走向和運算結果都是預知的。為了提高安全性和防止漏檢查聯鎖條件,在每次判斷條件成立后,將該條代碼進行按位累加,聯鎖關系全部檢查正確時,其累加值應與預期結果相符。
(4)安全信息的輸出:計算機的開關量的輸出是非故障安全的。為了保證安全,可對輸出環節進行連續的監視,如出現不應有的危險側輸出,應快速地在現場設備未動作前予以切斷。
(5)安全信息在計算機間的傳遞:為了符合信號系統的傳統做法,遵循故障安全的要求,在計算機聯鎖的設計時,應采用點對點的循環傳送方法,而不采用變化檢出、一次傳送的方法。
計算機聯鎖的串行數據在傳輸過程中,由于干擾而引起誤碼是難免的,在檢查數據位和冗余位之間的關系是否正確時,應著重防止在傳輸中錯誤地出現危險側代碼。為了確保信息傳輸的安全可靠,一方面可以采用冗余度小、檢錯能力高的循環碼(CRC)作為檢錯碼;另一方面就是在軟件編程時對傳輸的信息進行特殊編碼,并以反饋重發方式糾錯。
根據編碼理論,利用n位二值碼元可生成一個具有2”種伏態的碼字或代碼的集合。在這2”種狀態的代碼組合當中,僅取一種狀態代表危險側碼字(例如用危險側碼字10101010代表對應繼電器吸起),再取另一種狀態代表安全側碼字(例如用安全側碼字01010101代表對應繼電器落下),其余的均認為是非法碼字,則這種代碼便具有典型的故障—一安全特性。由于非法碼字在正常的聯鎖運算時也被認做安全側碼字,故而該編碼組合僅有1種碼字對應危險側,其余2“—1種狀態均對應安全側。但在實際的運行中要真正能做到故障導向安全,還需對軟件編程的安全編碼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認真的考慮。
我們認為編碼中各個碼元發生差錯的概率是相同的且不同碼元發生差錯的事件是獨立的。假定每一碼元發生差錯的概率是",則無差錯的概率即為1—p,此時整個代碼均無差錯的概率為(1—p)“。當選用編碼組合中碼距最大的一對代碼,即碼距等于n的—對代碼分別作為代表危險側和安全側的有效碼時,安全側代碼因故畸變成危險側代碼的條件是n個碼元同時出錯,其出錯概率為曠;而安全側代碼出錯變為另外一個代碼的概率則為1—(1—p),顯然這兩個概率有著明顯的數量的不同,這就造成了編碼在故障或受到干擾情況下邏輯出錯的不對稱性,假定2“種編碼中任一個發生畸變、出錯變為另外任一個代碼的概率相同,均為P(c);此時,因危險側代碼只有—個,某一代碼錯為該代碼的概率即為戶(c)以上數值與目前國內外廣泛使用的信號安全型繼電器的不對稱指數相比顯然是可以認可的;同時n取為16,恰好是計算機內存字節的整數,便于進行軟件編程。根據鐵道部《計算機聯鎖技術條件》標準,與行車安全有關的信息在計算機內必須以空間冗余的方式存儲,在自由狀態下其非法碼字和合法碼字出現的比率或非安全側碼字和安全側碼字出現的比率必須大于255:1,上述規定中所謂空間冗余即意味著必須用多余的信息位表示單一比特的信息,采用不對稱碼元的方法表示涉安信息即為空間冗余方法之一。此外,自由狀態即指任一代碼發生畸變而成另一代碼相同概率P(c)的假設。該條件給出的具體數值則意味著如采用不對稱碼元,則所選代碼位至少為n:8。基于這些原因,計算機聯鎖中選用16位代碼來表示聯鎖數據是可取的。經過正確的合理編碼,完全可以保證編碼的漢明距大于4。
4結論
計算機聯鎖系統的安全可靠性是計算機聯鎖系統的關鍵,我們必須從系統的硬件設計、軟件設計和數據傳輸及處理等幾個方面采取各種綜合技術措施,才可使計算機聯鎖系統符合故障—一安全的原則。
綜合以上分析和考慮,并通過可估算和推導的數學方法進行可靠性和安全性計算機聯鎖系統的安全可靠性指標:平均故障間隔時間MTBF為1x10h,平均危險側故障間隔時間MTBFAS為1x10h,符合國家標準。
參考文獻
[1]吳汶麟城市軌道交通信號與通信系統.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2]吳芳美,鐵路安全軟件測試評估,北京:中國鐵道出版杜,2001
[3]趙志熙.計算機聯鎖系統技術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4]TB/T3027--2002.計算機聯鎖技術條件
[5]TB/t2307--1992.電氣集中各種結合電路技術條件
篇2
1威脅食品安全的技術異化
我們不得不承認沒有科學技術就沒有現代食品產業,不管是農產品生產、食品加工還是包裝、運輸等環節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人們利用各種科學技術手段,研發出各種各樣的食品添加劑,為人們提供了色彩誘人、百味盡收的食物,甚至去探尋新的食物來源,創造新型食品。然而,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日,各種食品安全問題日益激化,從當初的“三鹿”事件,到人們熱議的“毒膠囊”、塑化劑等問題都是威脅到食品安全的技術異化的表現。技術異化是指,技術是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需要設計產生出并具有自主性的產物,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增強人類認識、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自然界向著有利于人類生存的方向發展,但隨著它的產生和發展技術開始違背人的意愿,變成了壓抑人、統治人、反對人的一種異己力量,人不再是掌握和控制技術的主人,而是被迫適應科技社會要求的工具,它導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喪失,內心的空虛和人性的泯滅,使自然界向著不利于甚至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向演進。馬克思說過:“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成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科學技術不僅是一種物質性實踐,也是一場開拓性的社會倫理實踐。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危害到消費者的健康從而造成嚴重后果,相關人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食品企業生產者、銷售者的責任和管理者的產品質量監管責任缺失,法律意識與道德意識淡薄,不計后果的使用科學技術去侵害他人生命健康,價值觀嚴重扭曲。在金錢至上、功利主義、道德缺失、倫理失范的影響下,一些企業生產者見利忘義、投機取巧,他們利用科學技術去改變食品,違背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增加產量,降低成本,甚至添加有毒原料,不惜一切代價以道德的淪喪換取短期的利益,勢必帶來無窮的后患,這種行為是對人類自身的欺騙,更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除此之外,相關監管部門在打擊假冒偽劣食品活動、進行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過程中缺乏規范性和連續性。部分工作人員,法律執行力度不夠,導致不法商家有機可乘。在商業競爭中,有些品牌叫得響亮的,性價比足夠高的,帶有國家免檢標志的商品往往就是人們所青睞的。因此,有些商家就假借科學技術的權威性,偽造國家認證標識,夸大事實,打著高科技的幌子做廣告來欺騙消費者,例如在廣告中聲稱某些食品具有很強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等來增加食品的可信任度,這就導致了科學技術逐漸陷入商業化的怪圈中。而實際中執法部門在清查類似事件中往往出現很多漏洞,也使得這種現象越來越惡劣。
2食品安全視域下防止食品安全技術異化的對策
面對食品安全嚴肅挑戰,在充分把握科學技術與食品安全關系基礎上,我們認為應該在如下幾個方面提出相關建議:第一,推進科技進步,提升科技人員素質。科技工作者作為社會進步發展的中堅力量,理所應當的承載著這個社會賦予的權利與責任??茖W家們應該具有創新精神,積極主動研發能夠減少食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的污染問題的新技術,以進一步提高食品質量,降低對環境與人體的負面危害。同時防止自己所研發的科學技術被社會上一些謀利之人濫用,從而使科學技術能夠充分的為我們人類的生活帶來積極的一面。在食品是否能成為安全食品的問題上,如果食品行業科研人員無視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這將是對消費者的一種極大的蔑視??蒲腥藛T的責任是與科學技術的開發、運用及其后果緊密相連的,科研人員在運用科學技術為人類造福的同時,應該抱著尊重科學,尊重生命的態度。第二,強化科學管理,確保食品安全可持續。對于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應當加強檢查力度,不得出現免檢、過檢等一系列不負責任的現象,食品安全,是人民最大的安全,應當用出入境檢驗檢疫標準來對待食品的安全檢查,制定統一的標準、嚴抓過程監管。監管部門應當嚴格限制添加劑的使用,對違規使用某些科技手段制造的食品或食品原料嚴加查處,更應該加大對綠色健康食品的技術支持,或與企業合作建立更多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以安全、健康、天然、綠色為理念,提高食品原材料的質量,更應該通過媒體將生產技術透明化,通過對整個生產鏈的進行監督控制,讓老百姓恢復對食品的信心。第三,加大執法力度,營造食品安全的和諧社會。在當今社會,由于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相關法律比較完善,但是知法、守法等仍有欠缺,因此,加大法律宣傳、嚴格執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建立一個完善、安全有效的科技政策法律法規,特別是在食品生產行業里,有關這一方面的法律法規更是顯的重要無比,因為它關系到我們老百姓的生命健康,關系到我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是值得我們尤為重視的。通過法律來加強監管部門的執法力度以及嚴懲違法商家的不良行為。要給企業建立一套完善的生產制度,各個環節都必須遵守,環環相扣,并且予以記錄,以便將來有據可查。第四,加強道德建設,全面提高全社會道德建設水平。食品從業人員應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意識,做到誠信經營,規范管理,開展承諾服務,自覺接受消費者和執法部門監督和檢驗。努力打造誠信企業,加強推進食品行業信用體系建設。除此之外,擴大對食品安全教育的宣傳,加強社會輿論的引導,使企業人員時刻意識到自身行為所帶來的影響。第五,維護自身權益,筑牢消費市場安全防線。對于食品安全事件,消費者識別假劣食品能力較低,對有些危害性估計不足,又受生活條件等多方面因素制約,不少人購買食品時大多只關注價格,只要求價廉而忽視物美,許多價低質次的食品成為主打食品,有些無可奈何,抱著聽之任之的態度。因此,要加強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教育,使消費者懂得如何識別假劣食品,并意識到食品不安全帶來的嚴重后果,對威脅自身健康的食品拒絕購買并及時的反饋給監督管理部門,維護自身的權益,筑牢食品安全防線??傊?,科技革命的高速發展,極大地推動了食品安全科學技術的發展。但是,也要警惕食品技術的異化及其危害,充分把握科學技術與食品安全的關系,積極總結食品科學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及新挑戰,并及時采取相應對策,理性應用科學技術,實現人與科技良性循環的發展,食品安全同時也能獲得可靠的保障。
作者:耿爽 史慶軒 吳虹 單位:沈陽工業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篇3
[序號]作者.文獻題名.刊名,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止頁碼
[1] 袁慶龍,候文義.Ni-P合金鍍層組織形貌及顯微硬度研究.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1,32(1):51-53
B.專著
[序號]作者.書名.版本(第1版不標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頁碼
[3] 蔣有緒,郭泉水,馬娟,等.中國森林群落分類及其群落學特征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179-193
C.學位論文
[序號]作者.論文題名:學位論文級別.保存地點:保存單位,答辯年份
[7] 張和生.地質力學系統理論:博士學位論文.太原:太原理工大學,1998
D.報紙文章
[序號]作者.題名.報紙名,出版日期(版次)
[13] 謝希德.創造學習的思路.人民日報,1998-12-25(10)
E會議論文集
[序號]作者.文章名.見(英文用In):主編.論文集名.(供選擇項:會議名,會址,開會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6] 孫品一.高校學報編輯工作現代化特征.見: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科技編輯學論文集(2).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0-22
F.報告
[序號] 主要責任者.文獻題名.報告地:報告會主辦單位,年份
[9]馮西橋.核反應堆壓力容器的LBB分析.北京:清華大學核能技術設計研究院,1997
G. 專利文獻
[序號] 專利申請者或所有者.專利題名.專利國別,專利號.日期
[11] 姜錫洲.一種溫熱外敷藥制備方案.中國,881056078 .1983-08-12
H.國際、國家標準
[序號] 標準代號.標準名稱.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GB/T 16159—1996.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
I翻譯類文獻
[序號]─作者.書名.譯者.版次(第一版應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頁
[2] 斯蒂芬·P·羅賓斯.管理學.黃衛偉,等譯.第七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J.專著中析出的文獻
[序號] 析出責任者.析出題名.見:專著責任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
[12]羅云.安全科學理論體系的發展及趨勢探討.見:白春華,何學秋,吳宗之.21世紀安全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趨勢.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5
K.電子文獻
1、電子文獻轉載其他非電子文獻(如電子圖書、電子報刊),應在源文獻的著錄格式后著錄電子文獻的引用日期和獲取和訪問路徑,其文獻類型標志使用復合標志,即[文獻類型標志/文獻載體標志]。
[1] 江向東.互聯網環境下的信息處理與圖書管理系統解決方案[J/OL].情報學報,1999,18(2):4[2000-01-18] ..
附:參考文獻著錄中的文獻類別代碼
普通圖書:M 會議錄:C 匯編:G 報紙:N 期刊:J 學位論文:D 報告:R
篇4
關鍵詞:安丘模式,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近年來,安丘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全面提高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了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建設,這一做法得到了國家和省市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論文參考。去年4月份,山東省政府在安丘召開全省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現場會議,把安丘的做法確定為“安丘模式”,在全省推廣。
1.主要做法
實施區域化建設,就是從源頭控制和基礎工作抓起,從出口農產品標準化基地建設入手,通過加強農業化學投入品控制管理,推行標準化生產,實施全過程監控,逐步在全市形成符合國際質量標準要求的出口農產品種植養殖區域,把住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第一道關口,從根本上確保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中,主要抓了“五個體系”建設:
1.1健全質量標準體系,加快規?;瘶藴驶亟ㄔO
在嚴格實施已有國家級、省級標準的同時,研究制訂了與農產品質量標準相配套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33個,參照出口國食品衛生標準制定了200多個生產標準,形成了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業標準體系。按照“基地規?;?、形式多樣化、生產標準化”的要求,已建成標準化蔬菜種植基地30萬畝、果品基地10萬畝、標準化養殖基地400個。對所有基地,實行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組織生產、統一質量檢測、統一收購銷售的“五統一”管理模式,保證了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全部按標準化要求實施。
1.2健全控制管理體系,搞好農業化學投入品的源頭控制和規范使用
堅持把加強農業化學投入品控制管理作為實施區域化建設的關鍵措施來抓,制定出臺了《安丘市農藥管理辦法》和《安丘市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建設農業化學投入品專營專供管理辦法》。積極探索農業化學投入品供應管理體制,一方面,強化對標準化基地農業化學投入品的供應管理,建設農業化學投入品專營店。論文參考。在專營店配備專職技術人員,在基地配備植保員,指導規范使用農業化學投入品。目前,已建成市級農藥獸藥專營總店1處,鎮和農村社區直供店67家;設立市級化肥專營總店1處,鎮和農村社區專營店60家。另一方面,加強對全社會化學投入品市場規范管理,確定15家化肥、農獸藥批發企業,負責全市化學投入品的網絡建設和批發供應,凈化規范社會化學投入品使用的大環境。
1.3健全科技服務體系,為區域化管理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一是健全區域化管理科技服務組織。整合農業、畜牧、林業等職能部門的科技人員,落實區域化管理科研課題,積極開展良種的引進選育和試驗示范,以及新農獸藥的測試和推廣應用。二是加強區域化管理的宣傳培訓。目前,已聘請檢驗檢疫、農業、外經、畜牧等方面的專家進行骨干培訓20次,培訓人員2萬多人次。通過電視臺開辟專欄、編發科技宣傳冊、開展科技下鄉等形式,培訓農民10萬多人次。三是開展區域化管理社會化服務。成立農業專家顧問組,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110免費服務熱線,建立“安丘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110”網站,組建各類專業合作組織321個,在全市形成了以農業、畜牧、林業等職能部門為龍頭,以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為依托,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協會和生產合作社為紐帶,上下貫通,左右相連,點面互動的科技服務網絡。
1.4健全檢驗檢測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對已有的農業、畜牧、質監等檢測資源進行整合,建設了市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在重點蔬菜生產區和批發市場建立了快速檢測點;在外貿食品公司成立了山東省首家自有出口蔬菜檢測中心;在凌河鎮、新安街道分別建設了高標準的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初步形成了以市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為依托,以農產品加工企業檢測資源為主體,農業、畜牧、質監、環保等部門檢測機構共同參與、分工協作的檢驗檢測體系?;緦崿F了出口農產品從農資、土壤到生產、加工各個環節全過程、無縫隙的監控和檢驗檢測。
1.5健全組織領導體系,形成區域化管理整體推進機制
在國家出口檢驗檢疫部門的指導下,建立了政府主導、龍頭帶動、部門聯動、全民行動“一導三動”的區域化管理推進機制。政府主導,發揮好政府統籌協調、行政推動作用,制定實施規劃,加強政策扶持,搞好組織協調,實施聯合執法和監管。論文參考。龍頭帶動,以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合作組織為支撐,擴大基地規模,提高基地管理水平,拓展國際國內市場,示范帶動區域化管理的開展。部門聯動,根據區域化管理的總體規劃和重點工作,明確相關部門在區域化管理中的職責,做到既各負其責、分工把關,又協作配合、執法聯動,強力推進區域化工作開展。全民行動,通過宣傳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和農產品安全意識,真正調動全體農民群眾參與和支持區域化管理的積極性,形成了區域化管理的濃厚氛圍和強大合力。
2.初步成效
2.1創新了管理模式,建立了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效機制
通過組建專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協調組織和機構,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了政府部門的人力、技術和執法管理資源,形成了長期穩定、聯合協作、富有成效的工作機制。
2.2擴大了標準化基地規模,降低了基地建設管理成本
全市標準化基地由原來的6.5萬畝擴大到30萬畝,有效解決了企業基地過于分散、管理費用過高等問題,降低了基地建設管理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建設一個300畝的標準化基地,可節約7.8%的用地,每年節約管理成本10萬元,農業化學投入品使用成本降低15%。
2.3提高了安丘出口農產品質量和知名度,擴大了農產品出口創匯
安丘區域內各類蔬菜的藥殘檢出率(含藥殘達標蔬菜)由實施區域化以前的17.2%下降到目前的2.4%。供港蔬菜從未發生投訴問題。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今日關注》、《東方時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香港《大公報》、山東電視臺等欄目對安丘市實施區域化建設的做法進行了宣傳報道。
2.4減少了污染,保護了環境
規范使用農業化學投入品,有效地控制了農業污染,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促進了全市生態文明建設。
2.5培育了新型農民,加快了新農村建設進程
通過開展區域化建設,對農民進行大規模教育培訓,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培養了大批新型農民,壯大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促進了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
篇5
論文關鍵詞:紙質文獻,高校圖書館,利用率
文獻利用率是衡量圖書館館藏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之一,影響利用率的因素很多,文獻采訪質量是其中的一項,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文獻利用率的高低。因而,定期的對館藏文獻的利用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以便提高中文圖書采訪的質量是很有必要的。
下面是對河南科技大學圖書館近三年中文圖書利用情況進行的統計分析,即2008—2010年,通過分析研究,及時發現采訪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有針對性地制訂文獻采訪的準則。
一、調查時間段的調查的對象
本次統計,借助于圖騰系統的典藏及流通統計模塊進行統計。統計的時間段自2008年1月1日起,截止至2010年11月30日。本次統計的主要對象是四個校區流通上架的中文圖書。統計的方式是按冊數統計,分類使用的是
中圖法分類。
二、圖書館中文圖書利用率情況統計分析
本次數據統計按以下公式來計算:
藏書流通率=外借冊數/中文圖書館藏×100%。
1、圖書分類說明
本次數據統計將館藏文獻按文、理、工、農、醫分為五大類,社科類(A、B、C、D、E、F、G、H、I、J、K)圖書統分為文科;N、O、P、U、V、X、Z統分為理科;S和Q為農科;R為醫科;T大類為工科。根據這個分類中文圖書利用情況見表1:
表1:
類名
類號
館藏比例
利用率
館藏排名
借閱排名
利用率排名
文 科
馬列類
A
0.4%
351.33%
19
18
9
哲學類
B
3.96%
351.82%
10
8
8
社科總論
C
2.75%
320.31%
11
10
11
政治法律
D
4.41%
197.33%
7
11
17
軍事類
E
0.55%
327.60%
17
15
10
經濟
F
13.45%
105.59%
2
7
22
文化、科學、教育、體育
G
2.23%
258.28%
12
12
15
語言、文字
H
11.24%
539.92%
4
3
1
文學
I
12.28%
496.10%
3
2
2
藝術
J
2.22%
453.29%
13
9
3
歷史、地理
K
5.69%
431.85%
5
4
5
文科合計
59.17%
348.89%
理 科
自然科學總論
N
0.77%
271.24%
15
16
13
數理科學和化學
O
3.97%
480.77%
9
5
4
地球科學
P
0.32%
144.73%
20
21
18
交通運輸
U
0.57%
249.69%
16
17
16
航空、航天
V
0.10%
138.45%
22
22
20
環境科學、
安全科學
X
0.42%
118.95%
18
20
21
綜合性圖書
Z
0.22%
363.13%
21
19
6
理科總計
6.37%
252.42%
工科
工業技術
T
23.88%
287.98%
1
1
14
農科
生物科學
Q
1.37%
356.10%
14
14
7
農業科學
S
4.16%
134.24%
8
13
19
農科合計
5.53%
245.17%
醫科
醫藥、衛生
R
5.05%
303.7%
6
篇6
Huang Jianfeng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茂名 525000;華南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廣州 510641)
(Colleg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Maoming 525000,China;
Institute of Safety Science & Engineering,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摘要: 歸納了本質安全的定義,闡述了本質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國內外發展的狀況,指出了現階段本質安全相關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石化企業應該從工藝過程、生產設備、作業環境、人員素質、生產管理、評價方法等六大方面實現其本質安全化。
Abstract: It summarized the definition, the principle and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development of inherent safety. It fou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of inherent safety. At last, it proposed that the 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 should achieve inherent safety from six aspects―process engineering, production equipment, operating environment, personnel quality and manufacturing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
關鍵詞: 本質安全 安全評價 石化企業 石油化工
Key words: inherent safety;safety assessment;petrochemical enterprises;petrochemical
中圖分類號:TE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32-0026-02
0引言
傳統的危險管理方法是通過危險與人們、財產和環境之間的保護層來控制危險的。保護層包括對人員的監督、控制系統、警報及保護裝置,還有應急系統等。該方法很有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化學工業的安全記錄[1]。但是在危險與受到潛在影響的人、財產和環境之間設立保護層也有很多不利之處,如建設保護層的費用高昂,還有后期的操作費用、安全培訓費用及維修保養費用等。況且,保護層只是抑制了危險,并不能消除危險,有些失效的保護層甚至會導致事故的發生。因此,本質安全成為了石油化工技術新的研究熱點。
1本質安全的定義
本質安全的概念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電氣設備防爆構造設計[2],這種防爆技術不附加任何安全裝置,只是利用本身的結構設計,通過限制電路自身的電壓和電流來預防產生過熱、起弧或火花而引起火災或引發可燃性混氣的爆炸,它從根本上解決了危險環境下電氣設備的防爆問題,故這樣的電氣設備被稱之為本質安全型設備。1977年,英國帝國石油化學公司(ICI)的安全顧問Trevor Kletz率先提出了本質安全的概念[3]。
《職業安全衛生術語》(GB/T 15236-94)本質安全定義:“通過設計等到手段使生產設備或生產系統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誤操作或發生故障的情況下也不會造成事故”[4]。
《機械工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試行標準》本質安全定義:“設備或生產系統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誤操作或發生故障的情況下也不會造成事故”[5]。
我國石化行業對本質安全的定義:指通過追求人、機、環境的和諧統一,實現系統無缺陷、管理無漏洞、設備無故障。實現本質安全型企業,要求員工素質、勞動組織、裝置設備、工藝技術、標準規范、監督管理、原材料供應等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和每一個環節都要為安全生產提供保障[6]。
美國化工過程安全中心(CCPS)對本質安全定義:“本質安全就是營造一種安全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的生產過程中伴隨的物料及生產操作里存在的安全隱患都已經被減少或消除,并且這種減少或消除是永久性的”[7]。
日本對本質安全定義:“它是指操作人員在使用或操作電氣裝置和機械設備的時候,這類裝置或設備,無論從結構方面,還是從性能和強度方面均不存在危險”[8]。
筆者認為,從本質安全四大原理出發,設計可靠性高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并建立科學的、系統的、主動的、全面的事故預防體系,使風險處于可控制、可接受的程度,就是本質安全。本質安全化就是將本質安全的內涵加以擴大,是指在一定的技術經濟條件下,生產系統具有完善的安全防護功能,系統本身具有相當可靠的質量,系統運行中同樣具有相當可靠的質量。
2本質安全的原理
本質安全裝置的實現原理可以用四個詞來概括[9,10]:最小化,替代,緩和,簡化?!白钚』敝笢p少危險物質的使用數量,或減少危險物質在工藝過程中的使用次數;“替代”指使用安全的物質或相對安全的物質來替代原危險物質,使用相對安全的生產工藝來替代原生產工藝;“緩和”指在不能最小化或替代危險物質時,應在安全的條件下操作,例如常溫、常壓和液態;“簡化”指簡化工藝、設備、任務或操作,使設備狀況清楚避免復雜設備和信息過載,使設備有充足的間隔布局來避免碰撞效應,使不增加過量的附加安全裝置以減少錯誤發生的可能。
一套本質安全的裝置,它具有設計合理,在事故中很少或基本上不產生破壞的特點。它從根源上減少或消除危險,而不是通過附加的安全防護措施來控制危險。它通過采用沒有危險或危險性小的材料和工藝條件,將風險減小到忽略不計的安全水平,生產過程對人、環境或財產沒有危害威脅,不需要附加或程序安全措施。它通過設備、工藝、系統、工廠的設計或改進來減少或消除危險,安全功能已融入生產過程、工廠或系統的基本功能或屬性中[11]。這就是本質安全的實現原理。
3國內外發展現狀
基于本質安全的設計思想早在1870年時就出現過,但它直到100年以后才被工程師們重視[12]。1977年12月14日,Trevor Kletz在英格蘭的Widnes召開的英國化學工業協會年會上所提出的工藝和設備本質安全的概念[3]。1978年,Trevor Kletz發表了著名的文章《不存在的東西不會泄漏》[3],為本質安全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此后,化工過程本質安全已成為美國、芬蘭、德國等國家當前研究的熱點之一。目前,對本質安全的研究包括本質安全理論、本質安全工藝、技術及應用方法、本質安全定量化評價工具等,從最初的設備、技術的本質安全向系統、管理層面的本質安全化發展。美國、歐盟等國家和地區十分重視本質安全的研究與應用[11],已取得一系列技術成果。在本質安全定量化評價方法方面,先后有PIIS法、INSET工具箱、ISI法、SHE法、I-Safe指數法、圖形法、ISIC法、安全危險指數法、KPIS法、PRI法等;在本質安全應用技術方面,與清潔生產、模糊邏輯理論、事故調查理論、安全連瑣系統SIS、工藝安全管理系統PSM等技術結合在一起,為構建石化企業本質安全系統提供了理論基礎。
我國本質安全研究開展的并不晚,其前身是20世紀50年代關于電子產品的可靠性研究。我國除本質安全型防爆電氣產品的開發外,近年來,煤礦、化工等行業也在積極探索本質安全技術和管理方法[13]。在學術上明確提出本質安全概念應該是在20世紀90年代,此后本質安全研究如雨后春筍,有大量學術。從文獻資料上看,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第一,大多數期刊論文都是圍繞本質安全的定義、以及它與傳統安全概念的區別方面展開,有少數談到了怎樣建立本質安全體系和企業的本質安全模型;第二,主要是針對煤礦企業本質安全展開研究,對煤礦企業怎樣實現本質安全和怎樣評價、考核本質安全系統有一定思路。針對石油化工行業實現本質安全的期刊較少,可見本質安全在石油化工行業的研究還有待深入。我國正處于重化工業的快速發展時期,安全生產形勢十分嚴峻,探索先進的適用的安全管理和事故預防方法顯得尤為必要。研究從根本上消除或減小危險的本質安全理論具有現實意義[11]。
4存在問題
本質安全理論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實踐中也收到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問題如下:
4.1 本質安全雖然在近十多年里取得了較快發展,但還有很多因素阻礙了本質安全的發展。一是本質安全的設計目的和傳統安全概念里的目的大相徑庭,前者至力于從根本上消除或減少當前工藝設備的危險,后者強調通過控制危險和運用附加裝置減少事故導致的后果。二是企業對本質安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加上本質安全的標準難以衡量,一家工廠是否應用了本質安全相關標準,能否達到本質安全,沒有統一的檢驗標準和規范。目前石化企業都在強調本質安全,但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指導思想和操作方案,這使推進石化企業的本質安全化難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4.2 本質安全評價方法大多局限于早期設計階段,而實際中在役的大量生產設備,是事故發生的主要位置,所以研究能促進現存設備的本質安全化的評價方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階段,對石化企業現有的裝置和設備展開本質安全評價,促進它的本質安全化,還沒有一套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理論標準。
4.3 安全是指綜合的安全,很多方法只是從工藝過程的設計、設備的運行、毒素、布局等方面考慮本質安全,卻沒有考慮人的重要作用,沒有充分意識到人、物及環境間不和諧就不能保證系統本質安全化的事實。所以有些本質安全評價方法的參數不夠全面,還有待提出一套綜合的本質安全評價方法。
4.4 相關本質安全的應用技術收到了一定效果,但專業性太強,企業普通的安全技術人員難以掌握和實施。而且,石化企業已采取了很多先進的技術來促進設備的本質安全化,如RBI技術,RCM技術,SIL技術,DNV的RAM技術(可靠性、可用性、可維護性)等,有效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和設備的可靠性,怎樣把本質安全理論與這些先進的技術有機結合起來,正是目前石化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5總結
本質安全方法強調從源頭上消除或減小危險,是一種先進的風險管理思想。但是,在當前科技水平下,石油化工企業真正的本質安全是無法實現的,危險源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應用本質安全的方法只能減小危險,而無法消除系統中所有危險。而傳統的非本質安全方法強調控制危險,這對于存在各種無法消除的危險源的化工企業來說,也是一種控制危險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文總結出一種基于本質安全的綜合風險管理模型。
構建本質安全型石化企業從六個方面進行,即工藝過程本質安全化、生產設備本質安全化、作業環境本質安全化、人員素質本質安全化、生產管理本質安全化和評價方法本質安全化。具體構想如圖1所示。
5.1 工藝過程本質安全化工藝過程本質安全是本質安全型石化企業的關鍵,可運用本質安全評價方法,從根源上找出工藝過程中可能潛在的危險,從而從消除或減小工藝過程設計時未能考慮的危險。然后結合傳統安全評價方法,找出系統中的危險源,增加安全措施,運用過程安全管理、風險管理計劃等先進管理方法,把風險控制在最低水平。
5.2 生產設備本質安全化同樣,可運用本質安全評價方法,找出裝置或設備在設計時未能消除的危險源,適當添加保護層,使設備具有較完善的防護和保護功能,以保證設備和系統能夠在規定的運轉周期內安全高效地運行。同時,對設備實施風險管理,運用RBI、RCM、RAM、SIL、故障自愈調控等技術在設備層面上降低風險,這是保證工藝、防止事故的主要手段。
5.3 作業環境本質安全化作業環境的本質安全化,即生產場所應確保職工的作業安全,在空間、氣候等創造舒適安全的環境。作業環境本質安全化,主要通過本質安全的布局設計思想、“5S”管理、清潔生產、綠色化學等手段實現。
5.4 人員素質本質安全化人員的本質安全化,要求操作者有較好的心理、生理、技術素質,以減少誤操作而導致的事故。加強本質安全化和法治教育,提高職工的安全科技文化素質,營造良好的企業安全文化,是實現人員素質安全化的根本途徑。
5.5 生產管理本質安全化使生產管理從傳統的“問題出發型”管理,逐漸轉向現代的“問題發現型”管理,運用本質安全的原理和方法進行系統分析、事故預想、風險評價,從而做到超前管理、超前預防。建立和實施全面規范化生產維護管理體系TnPM,這是其它管理體系的基礎;完善HSE管理體系,在操作層面上降低風險,這是實現生產管理本質安全化的基礎和保障。
5.6 評價方法本質安全化引入全新的風險管理思想和策略,運用本質安全評價方法,查找系統中存在的固有危險源,結合各種防范措施和先進技術,增強石化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從而達到本質安全化。
總之,從以上六個方面努力,結合PDCA模式持續改進,切實執行風險的檢驗、監測、控制和管理就能有效實現石化企業的本質安全化。
參考文獻:
[1]付燕平.化工工藝設備本質安全程度評價模式研究[D].沈陽航空工業學院,2006.
[2]江濤.論本質安全[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0,(05):4-11.
[3] Kletz T A. What you don't have, can't leak[J]. Chem Ind. 1978(May 6): 287-292.
[4]中國標準化與信息分類編碼研究所,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監察局.GB/T 15236-94職業安全衛生術語[S].1995.
[5]國家經貿委司(局)發文安全,[2000]50號.《機械工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體系試行標準》[S].
[6]許正權,宋學鋒,李敏莉.本質安全化管理思想及實證研究框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12):3-83.
[7] Bollinger R E, Clark D, Dowell A M, et al. Inherently Safer Chemical Processes:a Life Cycle Approach[M]. New York, NY, USA: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1996.
[8][日]青島賢司.安全用語事典[M].四川省: 四川省冶金局、勞動局, 1984.
[9]Amyotte P R, Goraya A U, Hendershot D C, et al. Incorporation of inherent safety principles in process safety management[J]. Process Safety Progress. 2007, 26, (4): 333-346.
[10]吳宗之.基于本質安全的工業事故風險管理方法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07,(05):50-53.
[11]吳宗之,任彥斌,牛和平.基于本質安全理論的安全管理體系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7,(07):58-62.
[12]Lutz W K. Advancing inherent safety into methodology[J]. Process Safety Progress. 1997, 16, (2): 86-88.
[13]田震.化工過程開發中本質安全化設計策略[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6,(12): 4-8.
――――――――――――
篇7
Abstract: Biological safety is a new undergraduate subject in 2005,the construction of it is still in the infant stage,training model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biosafety professional was established by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ollege of Bio-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mproved continuously in practice.
關鍵詞: 生物安全;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Key words: biological safety;talent training;curriculum system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7-0167-02
0引言
生物安全問題是指由于人類不當活動干擾、侵害、威脅生物種群的正常生存發展而引起的問題,包括生物、生態系統、人體健康和公私財產受到污染、破壞、損害等問題。生物安全問題真正引起國人關注是源于2002年發生的“食人鯧”事件,全國各地的相關部門對此進行了強有力的全面清查處理[1]。但多位專家均指出,一時一地的清理查處只能治標。只有建立和完善各項法律制度,才能從根本上防止生物入侵的悲劇再次發生[2]。
1國內外生物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生物安全本科專業是2005年經教育部批準新上的本科專業,由福建農林大學率先招生,湖南農業大學2007年首次招生,作為我校一個年輕的本科專業,如何讓畢業生在就業和繼續深造中突出優勢,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這樣的發展形勢下,其培養方式、課程設置和教材建設等諸多問題都顯得還不夠成熟[3]。
而在國外高校中, 沒有設置專門的生物安全專業, 而是在相關的學科或專業中設置了和生物安全有關的課程設立了食品安全的方向, 這些課程包括: 生物安全導論、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物化學、生物地理學、動植物檢疫學等[4]。
2專業建設基本規劃
生物安全作為一個新近發展,但應用性又很強的專業,其發展目標必須把社會需求及其對人才的要求放在首位,據此確定專業建設的任務和發展方向??疾焓韧庑值茉盒O嚓P專業的辦學歷程與經驗,我們在專業發展規劃中,充分認識到:本專業要培養的不僅是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生物安全教學和科研人員,而且還要面向社會培養高質量的生物安全應用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本專業建設目標是,遵循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實現生物安全專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四年的專業建設,努力使本專業成為我省生物安全人才的重要基地。經過4-8年的建設與發展,將生物安全專業建設成為國內先進、且有一定國際影響的專業。
3專業建設基本思路
生物安全專業創辦之前,就多次組織了有關領導、專家、系主任及骨干教師,到省內外等院校及相關部門考查,了解生物安全相關專業培養方案、教學工作及學生的培養等情況。回來后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制定出我校生物安全專業建設計劃。
3.1 以制定科學合理的培養目標為前提一方面,本專業培養思想品德優良的具備與現代高等教育相稱的基本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生物安全專業人才。具體而言,本專業培養具備生物安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高等和中等學校、科研部門、企業和管理機構從事生物安全教學、服務、科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教師、研究人員、管理人員及其他專門人才,并為研究生教育培養生源。另一方面,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物安全及相關基礎學科的基本知識,受到生物安全科學思維和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具備良好的從事教育、研究、咨詢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和職業素養。簡言之,四年的教學工作應圍繞如下四個方面進行:增進人文素養、夯實理論根基、加強方法訓練、提高應用技能。
3.2 以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師資隊伍是專業建設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因此,學校、學院及系都非常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為改善師資結構、提高師資水平,我們主要采取通過“自我培養”和“外面引進”等措施:①在基本滿足專業教學的前提下,規定本科生一律不進;②立足教師在職培養,按照《湖南農業大學進修、培訓工作規程》,大力鼓勵中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以及參加國內外訪問學者計劃、高級研討班等,加速培養學科帶頭人。近幾年來,教師攻讀學位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現有2位教師正在攻讀博士學位,1位教授已順利完成訪學任務;③積極引進具有高學位、高職稱的專業教師,特別是該領域的學科帶頭人。
在科學研究方面,采取各種措施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學校制定了一系列獎勵政策,對教師的科研工作都有非常明確的要求。生物安全專業所在的生物安全科技學院為了調動廣大教師的科研積極性,提高科研水平,鼓勵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也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和辦法。近年來,經過我系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在教學和科研項目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3.3 以完善課程體系,深化課程建設為核心關于生物安全專業課程體系建立和完善方面,我們已多次組織有關專家反復修訂完善,認為原有相關專業定位不夠明確,導致課程體系不清晰,似乎面面俱到,但都蜻蜓點水。從長遠發展來看,生物安全專業目標應該定位于面向學校、科研部門及相關企事業單位,培養有堅實而寬廣的生物安全理論基礎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明確專業定位,優化課程結構,并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是開展生物安全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目標與思路。主要改革思路:明確專業地位,優化課程設置;增強生物安全研究方法類課程;精簡理論課程,強化應用技能課程。在進行課程建設的同時,大膽嘗試,開展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及考核方法的改革與探索。
3.4 以實驗室與實習基地建設為基本條件實驗室與實習基地是專業建設中培養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基本條件。我們首先根據生物安全專業特點,確立實驗課教學體系,開設配套實驗課程。
3.4.1 確立了多層次、開放式、綜合性的實驗教學體系, 包括設計性實驗:如基本實驗技能、基本規律驗證等;綜合性實驗:生物安全實驗技能、專題實驗等;創新性實驗:生物入侵機理的探討與研發工作等。
3.4.2 在原有實驗室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實驗室的分類,分為基礎性實驗室(普通生物學實驗室,昆蟲與植物病原分類實驗室)和應用性實驗室(轉基因檢測實驗室、有害生物風險分析實驗室)。
3.4.3 進一步明確實驗室的功能,為生物安全基礎課程的教學服務,讓低年級學生操作一些與基礎知識有關的生物安全實驗;為生物安全專業課程的教學服務,讓高年級學生參與專業課老師課題輔助研究;為學生提供生物安全研究演示性實驗和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服務,讓學生多參加生物安全類SEMINAR及學生社團等活動。在實習基地建設方面,本專業目前設有一個專門的實習基地:湘豐有機茶生產基地,促進了學生所學理論與實踐應用的緊密結合,也大大推動了生物安全這一新學科的建設步伐。另外,計劃在2011年前正式籌建校本部、南方和北方三個聯單生物安全實踐基地。
4專業課程設置
4.1 主干學科,生物學、植物學、動物學、植物保護。
4.2 主干課程,包括生物安全學、生物入侵預警及控制、生物災害學、轉基因檢測及安全性評估、動物生物學、生物化學、昆蟲學、微生物學、植物病理學、農藥學、藥物分析、檢疫學基礎、生物信息學基礎。
4.3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教學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科研訓練、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4.4 主要專業實驗,微生物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技能;檢疫性病害的鑒別、監控與防御;轉基因生物的分子檢測技術;有害生物的風險評價體系;動植物檢疫技術、主要作物病蟲草害的鑒別、測報與防治;農藥常用劑型、藥物分析等。
4.5 課程設置與學分,本專業實行完全學分制管理,須獲173學分方能畢業。其中,設有必修課105學分;公共選修課217學分,學生必選21學分;專業選修課20.5學分,學生必選14.5學分;實踐教學環節28.5學分,創新學分4學分。
5結束語
生物安全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建設是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不斷完善的過程,因此,在構建中必須以就業為導向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提高生物安全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應致力于構建創新體系,結合社會需求和學科發展實際,研究建立多學科交叉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另外,以能力培養為本位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課程體系遵循“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廣適應”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制定教學計劃,在四年教學計劃的基礎上,分析理論教學相關課程,優化教學內容,合理分配理論課程學時數,使課程體系逐漸趨于科學、規范,達到構建合理的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學生知識結構和促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趙亞輝,胡學友,伍玉明等.談談“食人鯧”――兼論生物外來種的入侵[J].動物學雜志,2003,(01):98-100.
[2]王小軍.生物安全與我國的生物安全法[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19(4):118-124.
篇8
【關鍵詞】 食品安全 現狀 對策
一、食品安全的含義
食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定義為“指各種供人食用或者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食品安全(food safety)指食品無毒、無害,符合應當有的營養要求,對人體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的公共衛生問題”。食品安全分三個層次,包括食品數量安全、食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可持續安全。
二、我國食品安全的現狀
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事件頻頻發生,地溝油、染色饅頭、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宜昌毒生姜、爆炸西瓜、面粉增白劑、瘦肉精、蘇丹紅鴨蛋、假牛肉、河南毒豇豆等等,關于食品安全的事件數不勝數。造成這些事件的原因有許多。
1、農業生產中違規使用農藥
許多農作物需要使用一定種類和數量的農藥來防止病蟲害的發生。我國對于使用何種農藥作了明文規定,但有些人為了降低成本,獲得更好的殺蟲效果,違規使用那些高毒、高殘留的農藥。農藥的使用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但嚴重污染了土壤,同時也嚴重危害了人類的健康。最早使用的農藥如六六六、滴滴涕等,能大量有效地消滅害蟲,但它們的穩定性好,會在環境中長期存在,也會在動植物和人體中不斷積累,不利于人類的健康。隨后改用的有機磷農藥,如敵敵畏等,對于害蟲也能有效的消滅,但它們的毒性太大,對動物與人類的危害很大。
2、農業生產中過量施用化肥
一些人對于農作物的種植缺乏科學知識,認為大量的施用化肥既可以加快農作物的生長速度,又可以提高其產量。其實不然,過量的施用化肥,農民的收入并沒有增多,反而因為買了過多的肥料而浪費了成本,同時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实倪^量施用增加的不是產量,而是有害物質的排放,許多氮肥揮發到空氣,流入到江河湖海,造成嚴重的污染。過量的化肥還會造成土質變壞,土壤結構遭受破壞,同時造成硝酸鹽的污染,在人體轉化成亞硝酸鹽,導致致癌。
3、濫用植物激素
許多人想要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加快農作物的生長速度,改進農作物的外觀,濫用植物激素,如生長激素、增甜劑、催熟劑等,使農作物和土壤中殘留了大量的激素,造成兒童的早熟,影響人類的健康。
4、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的濫用
為了促進肉用畜的生長、減少發病率和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及促進母畜的同期,許多獸藥的使用越來越頻繁,如抗生素、激素等。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的廣泛使用,帶來的不僅是畜牧業的增產,同時造成了嚴重的動物性食品污染,使動物出現中毒,也影響人類的身體健康。
5、出售商和制造商的信用缺失
追求利益是企業的天職,但不能缺失信用。一些不法經營者為了獲得大量的利潤,不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進行摻假、制劣來欺騙消費者,從而賺取黑心錢。有些企業無證生產或經營,衛生條件差,沒有進行一定的檢驗而直接使產品流入市場,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
另外,微生物污染、容器和包裝材料不合格、食品安全標準體系不夠完善、轉基因食品等也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
三、保障我國食品安全的對策
1、我國關于食品安全的法規、條例和標準都不夠完善,有關部門應以人民利益為重,完善和補充有關的法規條例,使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督和管理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推廣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的生產技術,并依法嚴格進行認證,杜絕虛假認證。
3、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對食品安全的全民認識。對全民進行食品安全知識方面的宣傳教育,大力提高對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問題給人類造成的嚴重危害的認識。利用一切途徑宣傳食品安全科普知識、科學種植養殖知識,并加強社會誠信教育使全民素質提高,從根本上使食品安全問題得到解決。
4、為了遏制不法廠商的惡,應加大懲罰力度。國家應制定嚴厲的法律進行打假。
5、增加媒體的透明度。應有計劃、有針對性的通過電視、網絡、報紙等報導食品檢測結果,對合格和優質的食品進行表彰,使其受益,對不合格的進行曝光,防止消費者被欺騙。
6、加大對食品檢驗研究和應用的投入,在一些地方設置檢測儀器,隨時對有關食品進行檢測是否合格,從而使不合格的食品難以上市。
7、開通食品安全信息反饋熱線,使全民進行監督,從而杜絕不合格食品的上市。
參考文獻:
[1] 馬長路.趙晨霞.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及發展對策[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報,2006(04).
[2] 劉濤,林潔.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及發展對策.質量論壇.
[3] 唐杰.淺析我國食品安全現狀與對策[G].糧食加工,2009(02).
[4] 湯天曙,薛毅.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和對策[J].食品工業科技,2002,(2).
[5] 張紅波.我國食品安全現狀分析及其對策[C].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01).
篇9
[關鍵詞]人力資源安全 系統支持 動態平衡
當人事管理走向人力資源管理的那一刻起,學者和企業家們就開始重新審視人作為資源的意義,人不再被作為簡單的勞動力商品要素單純地通過貨幣來交易,而是被認定為具有深度潛力的可再生資源,通過對其不斷開發和挖掘,成為企業超額利潤的源泉,擁有一批具有企業精神的高效能團隊是衡量一個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指標之一,企業的人力資源更是決定該企業行業地位的重要要素。因此,如何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維護和提升一個企業的人力資源的安全性就成為了重要的時代課題。
一、人力資源安全的內涵
所謂人力資源是指包含在人體內的一種生產能力,是體現在勞動者身上并以勞動者的數量和質量來表示的資源,是能夠作為生產性要素投入社會經濟活動的勞動人口的總稱,或這部分人口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人力資源是一切資源中最具活力、最寶貴的資源。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為人力資本的投資》的報告中指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除了靠增加勞動力和物質投資以外,更主要的是靠人的能力的提高。20世紀70年代初期,經濟學家們研究發現,一個國家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于民族的興衰,對于有效地利用物質資源,實現經濟增長,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最終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的不是物質資本或物質資源,而是人力資源。
安全(safety, being safety; freedom from danger)即平安、穩妥。安全科學技術對安全的定義是:沒有危險、不受威脅、不出事故,即消除能導致人員傷害、發生疾病和死亡,或造成設備財產破壞、損失以及危害環境的條件。安全是相對的,危險性是安全的隸屬性。當危險性低于某種程度時,人們就認為是安全的。S.M.馬拉斯基(1992)對安全進行了屬性區分,即安全包括“功能性”和“狀態性”定義,“功能性”定義是指消除能導致人傷害、疾病或死亡,或引起設備或財產破壞或損失,或危害環境的條件的屬性;“狀態性”定義可理解為“無危則安、無損則全”,即沒有危險,不發生事故、災害,不造成損失、傷害的狀態。因此,“功能性”安全是一個過程、途徑,“狀態性”安全是目標、結果。
安全的概念最早運用于生產過程中,現有的研究對安全的內涵進行了擴張,它已廣泛用于各個領域對該領域所面臨的危機的一種客觀描述,如糧食安全、技術安全、環境安全等。因此,廣義的安全應該是人類在任何生產、生活或其他一切生存發展活動中不受任何傷害,沒有尊嚴的威脅,能身心健康安全地從事活動。它具有四個特點,即有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和環境安全之分;與危險性和破壞性有關;始終以人為本,與人的生命、生活、生產活動有關;具有一定主觀認同性和相對性,不同主體、不同群體對安全的危險性和破壞性的主觀心理感受不同。安全的本質屬性應包括人本屬性、優先屬性、價值屬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相對屬性等等,具有豐富的內涵。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現有研究中還沒有正式對“人力資源安全”概念的解釋,搜索到的相關概念主要聚焦于“人才安全”。人事部人才問題課題研究組針對國家人才安全立法提出了人才安全定義,即人才安全一般是指人才領域內當事主體(包括國家、地區、行業、單位、個人等主體)依據法定責任、義務與承諾(契約),維護各相關主體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保證人才培養、吸引、使用、流動和激勵等相關環節的穩定、有序和高效運行,并面向未來的人才競爭為各相關主體提供綜合、安全的環境保障。部分學者通過建構指標體系試圖對人才安全提供評價依據和指導。此外,還有學者提出了“人本安全”“人口安全”等更為寬泛的相關概念。
通過對現有研究的綜合分析,學者們對企業人力資源安全的關注主要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一般意義上的人力資源安全,即國家或行政區域內的人力資源安全,主要是指由區域內人力資源素質、人力資源結構以及人力資源流動情況等要素構成的安全等級;第二個層次是指企業的人力資源安全,是微觀層面上的分析,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企業層面對單個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安全進行探討和分析,并試圖找出促進企業人力資源安全的相關措施。
從現有對人力資源安全微觀層面解釋的相關研究來看,大部分研究都側重對人力資源現狀靜態結果的分析或評價,忽視了人力資源動態變化的特性。企業的人力資源是企業內部多人力因素的綜合影響結果,它受到各因素的動力制約而保持著力量的均衡維系人力資源體表面的穩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界力量的沖擊導致內部力量失去均衡,使人力資源的內部網絡結構解體,人力資源的要素重組形成新的高一級狀態體,人力資源體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地“解體――融合――躍遷”螺旋提升且動態演進,如圖1-1。
因此,企業人力資源安全不僅僅是企業現有人力資源力量作用結果的綜合反映,更應該體現出這種力量結果的延續性,這種延續性能對組織未來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即能夠為組織的戰略發展和調整提供持續性的人力資源保證,通過培養員工創新力構建人才梯隊和做好人才儲備等。
基于此,本文從人力資源靜態特征和人力資源宏觀動態發展綜合視角對企業人力資源進行整體把握和理論上的深層次研究,提出了人力資源安全這一概念。本文認為企業人力資源安全是對企業組織內部人力資源系統的整體性描述,是企業內各類各層次的人力資源個體相互作用表現出來的企業人力資源的綜合特征和屬性,反映企業人力資源內部要素作用力的均衡狀態,體現人力資源現有水平與未來競爭力大小,是其靜態結果與動態持續發展相結合的綜合性概念。
二、人力資源安全的屬性分析
鑒于企業人力資源安全的動態性,本文結合它對組織的功能差異的角度來理解人力資源安全的內涵,以便于本文對企業的人力資源進行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剖析和研究。本文認為一個企業人力資源是否安全應該從企業現有的人力資源體的綜合實力是否具有對組織的系統支持功能和動態平衡功能這兩個維度來判斷,如圖2。
系統支持功能是描述企業人力資源現有水平的屬性,衡量企業現有人力資源狀態體是否能保持相對穩定、人力資源素質和結構是否適應企業所處行業的發展速度以及是否能滿足現有組織績效的需求、現有人力資源相關政策是否帶來員工的滿意度和促進人力資源的發展等,因此主要有穩定性和適應性兩個二級維度。靜態表象主要應該包括企業現有人力資源存量和現有人力資源結構等,動態表象可以通過組織內部人員配置的合理性和組織內外人員流動的有序性來體現。
動態平衡功能是描述企業為了提升企業預期增長力而期待獲得自主創新和實施變革的能力從而對組織人力資源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動態變化的環境中,只有具備創新能力的人力資源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從而獲得真正的安全。根據創新力影響的不同,分為基礎創新力和開拓創新力?;A創新力一般是指企業在淺層次創新的角度進行的創新,體現為企業在產品樣式或服務方式上的創新、在現有的技術基礎上的改進、吸收或應用市場出現的新技術,而且一般技術改革的速度比較緩慢等;開拓創新力是指企業在深層次創新的角度進行的創新,如企業通過大的研發投入來擁有一批行業領先的高技術團隊、在產品研制上經常引入新理念和新技術、在產品性能上進行創新、與同行業相比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甚至是行業新工藝技術的創造者,而且企業進行技術改革的速度快、面對市場企業總是能迅速調整自己的技術等。
人力資源的系統支持力是企業生存的基礎,它使企業能獲得現有市場平均利潤保持正常競爭狀態,同時它又構成動態平衡力生成的平臺,發揮其“社會助長”作用,組織可以通過團隊的力量挖掘出成員的潛力,促進成員創新能力的提高。同時,動態平衡力也有利于系統支持力的增強。通過創新力的實現完善現有人力資源系統,促進現有人力資源體安全層級的躍遷,使整個人力資源系統更加具有市場競爭力,提高所在企業的競爭優勢和行業地位,從而使組織成員產生強烈的組織優越感和依賴感,組織承諾得以加強,組織成員凝聚力增加,人力資源體更加穩定。
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群體行為“社會抑制”和“從眾效應”作用的影響,即在某些場合,有別人在場或與別人一起工作時,工作效率并不會提高,根據群體行為這一特點,長期穩定的組織群體難以實現績效突破,因此系統支持力會帶來動態平衡力發展的瓶頸;其次,組織成員創新力的提高必然帶來其人力資本的稀缺性,導致人員流動加速威脅企業穩定。組織內的人力資源個體一旦具有了高效的創新力,就會使組織成員產生強大的自我效能感,即組織成員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增強,“我能行”的感覺得以膨脹,從而引發員工對增薪、晉升和受重視的需求,而一旦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產生流動意愿,從而威脅組織現有人力資源的穩定。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動態環境下人力資源安全內涵的界定,從對組織影響的角度提出了人力資源安全應該具有系統支持力和動態平衡力兩個屬性,而且這兩個人力資源安全屬性相互促進和影響,組織應該試圖找出二者結合的力量平衡點,提高人力資源安全的綜合性能。
參考文獻:
[1]西奧多•W•舒爾茨.論人力資本投資[M].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2.
[2]牛津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1004.
[3]安全科學技術詞典[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1.
[4]S.M.馬拉斯基.系統安全技術與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2.
[5]徐國平.安全的本質屬性及實現安全健康的途徑[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10):103-105.
[6]苗偉倫.知識經濟視野下的人才安全觀[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社科版),2002,(4):12-17.
[7]董倫超,李春淼.我國人才安全政策法規研究[J].組織人事報,2005,(1):31.
[8]王紅乾.略論“人才安全”的概念與基本特征[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1):23-26.
[9]趙琦.保障我國人才安全戰略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武漢:武漢大學,2005.
[10]薛晶.企業人才安全內涵及預警機制研究:[碩士學位論文].大連:大連大學,2007.
[11]王文波,薛晶.生態位在企業人才安全內涵探討的應用[J].價值工程,2007,(3):140-144.
[12].“人本安全”的價值論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116-125.
篇10
論文摘要:結合目前國內職業安全、職業健康方面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提出在當前形勢下,需要政府、企業、員工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推進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
1引言
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OHSMS)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國際上興起的現代安全生產管理模式,與IS09000和ISO14000等標準化管理體系一樣,被稱為是后工業化時代的管理方法。主要強調系統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即通過建立一整套職業健康安全保障機制,旨在控制和降低職業健康安全風險,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事故和職業病的發生。
2我國職業健康安全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我國作為ISO正式成員國,1995年參加了由國際標準化組織組建的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標準化特別工作小組,2001年11月12日批準了GB/T28001-2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加快,經濟得到迅猛發展,現代化進程日益加快,科學技術、管理工具得到廣泛應用,同時,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政府對于職業安全健康問題也越來越重視,不斷采取一些措施來促進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工作,先后出臺了《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法》、《就業促進法》等多部保護職工安全健康工作的法律法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大安全生產方面的投人,尤其是高危行業的安全投人。這些措施對于改善安全設施、提高安全保障能力起到很大的作用。
國家統計局2009年2月26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0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統計,2008年全年生產安全事故死亡91172人,比上年下降10.2%。億元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312人,下降24.5%;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10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2.82人,下降7.5%;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為1.182人,下降20.4%。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26.5萬起,造成7.3萬人死亡,30.5萬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10.1億元;道路交通萬車死亡人數為4.3人,減少0.8人。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職業安全健康方面,還有很大差距。造成這些差距的原因如下:
(1)一些地方和企業,思想上對于安全生產工作不重視,這就很難把安全生產工作落到實處,尤其是企業,作為安全生產的第一責任人,牢固樹立安全生產的意識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但受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小企業,這種意識的樹立還很不夠,同時受資金投人等各方面的制約,在職業健康安全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到位。
(2)職工對職業安全健康認識不夠,尤其是那些在苦、累、臟、差環境下工作的職工,不了解什么是職業健康,企業也不對他們進行告知,有些職工得了職業病還不知道是怎么得的。
(3)我國職業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制建設還不夠完善,有著很大的立法空間。目前,雖然我國有許多涉及到職業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一般夾雜在其他法律如《煤炭法》、《礦山安全法》等里面,在職業危害防治上,我國只有一部法律—《職業病防治法》。但從我國目前職業危害的現狀來看,只有一部法律是遠遠不能滿足現實需要的,和《職業病防治法》相配套的規章和標準的制定已到了一個刻不容緩的時刻。
3進一步推進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的舉措
3.1提高安全健康意識,營造全社會安全健康文化氛圍
文化決定意識,意識決定行為。安全健康文化是人們從事安全健康活動的安全健康價值觀、行為標準和物態的總和,是尊重人的生命安全,保護人的身心健康,實現人的價值理念。樹立社會安全健康文化理念,提高人的安全健康素質,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營造良好的安全健康風氣,從物質、精神兩方面,從員工、企業、社會三層次,形成全系統、全過程、全方位的安全健康文化氛圍、輿論氛圍,引導和啟發全社會重視人的生命價值和安全健康。
3.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健全職業健康管理制度
從國家層面,加快勞動安全健康方面專業法規的立法工作,修訂、完善現有法律、法規,健全各領域相關的法規、技術規程、標準,依法規范企業安全生產、健康管理行為,做好職業危害申報制度、作業場所監督檢查制度、職業衛生安全的許可證制度的建設工作,把安全生產和健康管理工作納人法制化軌道,做到有法可依。
進一步完善經濟政策,鼓勵企業進一步加大安全科技方面的投人。通過加大科技投人來推進科技創新,從而運用更加先進的科技手段來改善目前我國的安全生產以及職業健康面貌,從而使我國的安全生產以及職業健康工作能夠建立在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基礎上。
3.3進一步完善企業安全健康管理體系
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責任追究制度。根據目標管理原則,從企業法人、董事長等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普通員工,層層制定、分解目標,逐級落實目標責任,簽訂責任書。
建立、完善安全生產健康管理考核標準。根據國家、部委、行業制定的《質量標準化標準及考核評級辦法》,因企制宜,制定公司考核標準。
規定員工安全健康行為規范,《安全健康管理手冊》,明確總要求、目標、職責等,為安全生產健康管理指明方向,做到有章可循。
建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安全生產制度》《健康管理制度》《事故匯報、分析、處理、調查制度》《事故應急救援制度》等重視教育培訓工作,真正將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納入企業管理中。教育培訓是提高員工素質、意識的基本方法和有效手段,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管理者應增強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則,自覺學習安全生產、健康管理相關的知識、法律,提高自身意識,將安全健康管理工作納人企業管理中,積極營造企業安全健康文化氛圍,重視教育培訓工作,為培訓的組織、管理、資源等提供支持,確保安全生產與健康管理各項工作的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