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魂課堂筆記范文

時間:2023-03-16 04:41: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梅花魂課堂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梅花魂課堂筆記

篇1

【關 鍵 詞】 小學語文;小組合作;教學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倡導的新型高效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這一模式深受師生的喜愛,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

一、小學語文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團隊為中心,齊心協力,團結互助地有效解決學習中的困擾和迷惑,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相互之間的學習信息與資源共享,完善知識的全面性,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個性思維,取長補短,達到共同進步,而且還培養了小學生的團隊精神,懂得關心他人,擁有集體榮譽感。同時,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適時的點撥與啟迪,使學生快速地找到問題的癥結,從而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與教師的情感交流也恰到好處,師生的距離日益拉近。

二、當前小學語文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從教師的角度來看,角色定位還不到位,轉換的意識還沒有真正地接受,仍然認為持續的灌輸才能使學生的知識掌握得更多的思想。沒有給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時間,探究和交流都沒有在寶貴的教學時間內實施。再加上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太強,對學生的觀點和看法過于干涉,時常打斷小組成員的發言,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小組討論的課題中,變相地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小組合作學習也因為教師已定型的觀點流于形式,使小組合作學習受到阻礙。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小組學生的合作分工、內容不明確。在小組分配的實施過程中,按座位就近的原則,勢必會造成小組之間,有的十分活躍,有的卻非常沉悶;有的一部分學生只充當聆聽者,而不參與小組的討論和思考,有的因為小組成員的意見不一致而無法進行知識的交流碰撞,陷入表面“浮華”的狀態;對于基礎差些的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實踐中,反倒會產生自卑心態,無法融入到小組學習氛圍中,也沒有辦法表述、分享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坐在旁邊默不出聲,這樣的小組學習無法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引起小學生不良的學習情緒,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低落。

三、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的策略實施探討

1. 教師角色定位,轉換理念。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而是以學生為主體,以他們為中心,進行精心地、有預設地設計和組織。對小組合作學習分工進行必要的監控和指導,因勢利導地做好學生的學習發展程序,給出一個具體的、適宜的指導方案,引導學生在一個積極互賴、同舟共濟的小組合作學習環境中學習,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具備榮辱與共的思想。如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不能放任學生去討論,而是要擔負著管理與調控的責任,對合作學習的設計、目標設置以及任務選擇等策略性過程進行監控,對小組進行順利并取得成效的要及時給予贊揚,對小組任務完成不理想的,教師要充當合作者去耐心地引導和鼓勵,對出現問題的小組,教師要充當管理者適時地進行干預和阻止,最終使小組的任務順利完成。

2. 發揮小學生的個人責任心,不當旁觀者。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小學生的個性特點差異,使在學習觀察的角度也各有不同,因此,要保證小組的每位成員各抒己見,就要對學生的個人責任心要強化,渲染小組合作的學習氣氛,讓每名成員承擔一定的學習任務,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和好奇心,激發他們的主動意識和積極向上的精神,促使他們努力地完成各自的學習任務,建立成員之間的互教、互助、互學的體系,培養學生在意識形態上具有強烈的集體歸屬感,和睦共處地開展小組合作,掌握所需要知曉的理論知識,體會到與他人合作可以將個人的智慧與集體的智慧相融合,使學習上升到一個新臺階,從此養成團結互助的好習慣。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梅花魂》一課時,了解了課文主要內容后,提出合作學習的主題“在本課中講的五件事當中,你們都讀懂了哪些意思?領悟到哪些情感?先小組討論,等會兒在班上交流時,選出小組代表進行朗誦、講解”。于是,學生們熱烈討論起來,表達他們對梅花的理解,梅花魂所表達的含義,學生們認真地做著筆記,暢所欲言,并選派出小組代表作為朗誦者和講解者向班級匯報討論結果。最后,教師在黑板上板書:一縷梅花魂,悠悠中國心。整個教學課堂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3. 開發小組合作學習的想象力,挖掘他們的潛能。小學生們富于想象,對事物充滿了好奇。因此,教師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供情境實踐手段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給小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臺,給學生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機,創造小組成員精誠團結的機會,鼓勵他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等形式,促進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與認知,形成自己個性化的思考,并在小組討論中據理力爭,對觀點的闡述才會更加有說服力;同時,在小組討論中學習到其他同學的長處,以此提高自身的能力,有效培養小組成員的合作學習觀。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型的高效教學方法,不但能提高學生語文的興趣,而且能提高學生的開放性思維,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培養出團隊合作精神,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小學語文教學氛圍活躍而輕松,促進小學語文的整體教學質量登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王平群. 試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開展[J]. 學周刊2013(26).

[2] 張桂霖. 淺議合作學習――課改調研隨筆[J]. 黑河學刊,2013(3).

篇2

1、讀物數量,規??涨啊H缃?,電腦迅速普及,信息高速公路全面開通,電子書刊走進了人們的閱讀視野,越來越廣泛地得到認同,受到喜愛;而傳統的紙質書刊又銳氣不減,市場空前。于是,讀物的數量也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規模。

2、讀物內容,瑕瑜互見。讀物的數量多了,讀物的內容自然也就多了。從對少年兒童的教育價值來認識,有其積極的一面,即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可以展示一個比兒童的實際生活更為絢麗多姿的世界;但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即低級趣

味內容也相應增多。

3、閱讀方式,不一而足。閱讀方式是指學生閱讀時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有靜聲默讀,放聲誦讀,輕聲慢讀,有一目十行的瀏覽性閱讀,有充實知識的積累性閱讀,有尋疑解惑的探究性閱讀,有開拓視野的擴展性閱讀,也有咬文嚼字的賞析性閱讀。課外閱讀,因閱讀目的、閱讀指向的多元性,其取向方式也呈多元性,可謂不一而足。

鑒于上述特點,我們應重新認識課外閱讀在語文教育中所處的位置,建構課外閱讀能力的品質,探索課外閱讀指導的策略,把握課外閱讀內容的指向,讓學生從容應對新時代下的課外閱讀。

一、建構課外閱讀能力的品質

閱讀環境改變了,我們的下一代已完全無法回避這樣的課外閱讀環境而安守一塊“凈土”了。怎樣才能讓他們在這種環境中吸取精華,揚棄糟粕,既能恣意遨游又不迷失自己呢?筆者認為,應該著力于培養基于以下三種品質的課外閱讀能

力:

1、培養自制力

閱讀活動中的自制力,是以對讀物的內容理解為前提,對讀物的利害鑒別為關鍵,對自身的行為調控為核心的一種心理品質,是閱讀者對閱讀環境的“免疫系統”。學生在其課外閱讀活動中,理解內容、鑒別利害、調控行為這三個層次的自制要素缺一不可,其中的調控行為是終端因素,是我們實施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強調自主性

在自制力的“保駕護航”之下,學生從事課外閱讀必須具備自主性的品質。閱讀教學意義上的學生閱讀,是教師與學生“雙重主體”參與活動的過程,而且,教師在其中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主導作用。在師生雙邊活動構成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往往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去閱讀文章。而所謂的“課外閱讀”則是學生在課堂之外、校園之外進行的獨立閱讀活動,所以獨立性乃是最基礎的也是最根本的心理品質。這種心理品質應包含:(1)能獨立地提出恰當的讀書目標。(2)能獨立地確定合適的閱讀方法和策略。(3)能形成獨立的見解尤其是創造性的見解等因素。

3、要求自動化

自動化是指在閱讀活動中實施各種行為時所表現出來的嫻熟性與靈敏度,只有具備了這種品質,才能迅速地選擇適宜讀物,直覺地預料讀物內容,靈活地運用恰當的閱讀方法,合理地調動各種輔助手段,從而最快、最好、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需要。在課外讀物鋪天蓋地的情形下,學生的課外閱讀必須達到自動化程度,否則,就可能由于讀書效率不高而導致讀書與其他活動之間的矛盾。

二、探索課外閱讀指導的策略

如何按照自制力、自主性和自動化這三種心理品質的要求來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而卓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呢?

1、培養健康情趣的策略

健康的閱讀情趣是指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能將追求真、善、美,追求文明、高雅的境界作為自己的內在需要。情趣健康了,也就有了自制力。培養這種健康情趣,可在指導課外閱讀的起步階段采取美文熏陶的策略。比如:①聽賞法,用教者示范朗讀、錄音朗讀、聲像組合朗讀等方式,讓學生聆聽;②析賞法,出示文質兼美的短文、片斷,教者邊讀文句,邊作精辟評點,畫龍點睛,展現神韻;③讀賞法,提供或由學生自行尋找文義淺顯而情調、意境優美的文字,讓學生去讀,既理解其內容又傳示其意境;④編賞法,通過范例引路,指導學生定期將自己閱讀中發現的優美文段摘編成“小報”,既有文字,又配插圖,有圖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過這些方法,學生不僅會愛上讀書,而且會愛讀好書。

2、訓練基本能力的策略

①感知閱讀材料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由思維活動來運作的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也包括依托思維活動并與眼睛的視速等因素有關的精讀、略讀、泛讀、掃讀、跳讀、速讀等能力。②熟練運用傳統操作方式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查檢辭書、資料等能力,也包括在閱讀過程中隨機圈、劃、點、注、評、摘等能力。③駕馭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操縱電腦、打開電子書刊、確定關鍵詞并以超文本方式翻閱文本資料的能力,也包括上網進入信息高速公路并在網上從容自如地調用網上閱讀材料的能力。

3、開展主題閱讀的策略

所謂主題閱讀,即預先設定一個閱讀主題,限定時間(一周或兩周);要求學生課外搜集并閱讀相關內容讀物,做摘記或寫閱讀筆記,課余自由交流;確定議題,利用公共閱讀課時間進行課堂討論;寫相關周記,敘述閱讀或交流的心得,利用班級園地交流優秀周記或推薦給??捌渌锇l表。教師可以設計系列主題,如情感系列主題(寬容、快樂、美、幸福、感恩等)、自然系列主題(花鳥蟲魚、江河湖海、山川名勝等)、人物系列主題、事件系列主題等(這些主題可以適當與教本閱讀內容相呼應),如此,使得課外閱讀形成一個有序漸進的體系。在這一體系中,也應及時關注學生生活及思想的熱點,對預定計劃做適時調整。有時也可以把設定閱讀主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極可能會收到意料之外的閱讀效果。

三、把握課外閱讀內容的指向

當今學生面對的課外閱讀的背景是非常廣闊的,內容也是多種多樣、多姿多彩的。而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好奇心強,辨別是非的能力差,在選擇課外讀物時往往帶有盲目性和隨意性。究竟什么樣的書適合學生讀呢?

1、根據文體,指導閱讀同類型的文章

教師在教學某種文體的課文時,可以在教會學生獨立閱讀方法后,向學生推薦同類體裁的讀物,指導學生運用課堂上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以達到課內得法、課外受益的效果。在推薦課外讀物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確定讀物內容的深淺,同時注意趣味性和廣泛性。如學習了《坐井觀天》、《開天地》后,向學生推薦《中國成語故事》、《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學習了《最大的“書”》、《太陽》、《鯨》等課文后,向學生推薦《新編小學生十萬個為什么》;學習了《草船借箭》,可介紹《三國演義古典文學名著少兒版》讓學生閱讀;學習了課文中的古詩詞后,可參考大綱中“小學生古詩背誦篇目”適時指導學生讀、背相關的古詩。

2、根據作者,指導閱讀系列作品

學生在課內學習了某位作者的文章后,教師可向學生介紹該作者在這一時期寫的系列作品,讓學生課外去閱讀。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又可加深學生對這位作者、作品內容的理解和對他寫作風格的把握。例如,學習了白居易的《草》,介紹讀他的《賦得古草原送別》、《錢塘湖春行》等美妙的小詩;學習了巴金的《鳥的天堂》,介紹讀他的《長生塔》、《明珠和玉姬》等兒童文學作品;學習了安徒生的《丑小鴨》,介紹讀他的《皇帝的新裝》、《海的女兒》等童話故事。

3、根據內容,指導閱讀相關的文章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根據學生學習課文的需要,在課前或課后布置學生閱讀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在學習《梅花魂》一文時,根據課文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三句詩。課前介紹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山中送別》及北宋詞人秦觀的《浣溪沙》讓學生閱讀。并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弄清三首詩、詞的大意。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就能比較輕松地理解課文中外祖父落淚是因為這些詩句,觸動了他思念家鄉的感情,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