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二年級寫話范文

時間:2023-03-14 20:00: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的家鄉二年級寫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寫作;提示;思維方式;創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5-0177-01

一般地說,寫作總要經歷一個從模擬到創作的過程,沒有人是天才的作家,魯迅曾經說過:即便是天才,他落地的第一聲啼哭也不會是一首好詩。

中學生寫作基本功不扎實很正常,其實每個人寫作都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就把現在當作是天才之路的起點吧。但是,同樣的起點,卻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差距。這些差距不會一下子太大,而是一點一點有的。也就是說,要想取得成就,我們每天必須有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而這就要求我們常思考,常練筆。

首先要努力去寫,不要怕寫的不好,魯迅說:人類在未有文字之前是先有創作的。我們的祖先原始人最初是不會說話的,但是為共同勞動的需要,有時要發表意見,比如大家共同抬木頭感到累了,突然有一個人喊了一聲"吭育吭育",那么,這就是創作。如果這也是文學,他也就是文學家了,是屬于"吭育吭育派"。

那么,寫什么呢?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然后進行完善,豐富。而這個逐漸豐富和完善的過程,依賴你去不斷思考,不斷總結規律,慢慢形成一種思維方式,形成一種寫作思路,這對我們以后的寫作很重要,也是我們能不能具有較高的寫作能力的關鍵。

二年級的女兒,作業上要求以《我的家鄉》為題寫幾句話,她感到挺難。我鼓勵她要努力寫出來,就是兩句也好。她終于作文如下:我的家鄉在應縣,那里有舉世聞名的木塔,它非常雄偉壯觀,我愛我的家鄉,它很美麗。

二年級的一個孩子,我覺得這已經不錯了,值得鼓勵。我根據她那兩句話問她,你寫木塔是因為家鄉有木塔,而且來旅游的人很多,那么,家鄉還有什么地方值得人們去看、值得去寫呢?她說還有凈土寺,有水庫,有度假村,有正在建設的仿木塔的鋼塔。

我說,你說的都是一些旅游的地方,那么,除去旅游的地方,我們的家鄉還有沒有其他的東西可寫?她的思維好像開闊了,她說還有一些特產,如玉米、向日葵、胡蘿卜、大蒜。

我根據她想出的內容不斷提示,她說還有一些風味小吃,如羊雜、涼粉可以寫。這樣,她就已經找到可以說的內容了,無話可說的情況已經有所改變,現在需要的是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我繼續提示,你說的這些都是出現在家鄉大地上的事物,那么,這塊土地自身應不應該介紹一下?在我的引導下,她又想出了人口數量,總面積,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氣候條件,交通狀況等。

我繼續提示,你說的這些都是現在看到的,那么根據現在還可以繼續說一些什么呢?她自然就想到了家鄉的過去、未來。

提到過去,說些什么呢?說變化和發展。想到未來,說什么呢?說發展前景。為什么會有發展變化,為什么未來會更美好呢?這肯定離不了國家的政策,人民的勤勞等。

我繼續提示,你說的都是你身邊的家鄉人,那么在其它省市有沒有家鄉的人呢?比如,在北京、天津、在上海?當然是有的。他們會怎樣看自己的家鄉?她說他們會思念自己的家鄉,李白都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孩子說這句詩的時候,我特別興奮,這說明她已經進入了狀態,在積極思維。

我繼續提示,你說愛自己的家鄉,那么你準備怎樣愛她呢?她思考了一陣說,要讓她變得更美麗。我說,怎樣才能讓家鄉更美麗?她說,先好好讀書,等長大以后,用知識改變家鄉。到這里,其實,除去一般性的說明,思想內容也就比較深刻了。

最后我給她總結,關于《我的家鄉》,你可以寫的有家鄉的基本情況包括面積、人口、自然環境、名勝古跡、名優產品、發展變化等,然后寫寫我對家鄉的感情。把基本的線索整理出來以后,再進行一些語言的潤色,使得文章有血有肉,豐滿起來。再比如,寫玉米,應該寫什么時候下種?家鄉人用什么方法種玉米?玉米剛長出來是什么樣子?夏天是什么樣子?秋天是什么樣子?什么時候澆水?什么時候施肥?什么時候耕耘?什么時候收獲?產量有多少?收獲有多少?對家鄉人的作用有多大?玉米可以做哪些產品的原料?價值有多大?以后的發展方向是什么?等等。

我們這樣擴展,是為訓練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不僅在小學適用,在初中、高中階段都是適用的。如果我們能一直堅持這種思維的擴展,大膽的嘗試,寫作文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是很容易被打破的。

除了努力去寫之外,還要盡量在文章中推出一個高度。古今中外,但凡名片佳作,一般情況下,都會反映較高的思想境界,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托物言志,以事說理。所以我們能讀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能感受到"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透過蕭條與悲涼,讓我們看見了一種生命的旺盛,給人以無限的神往與希望。反之,則不然,如張華的《情詩》,結尾處"不曾遠別離,安知慕儔侶?"一下子由倚劍走天涯,笑傲江湖的瀟灑演繹為彌漫著人間煙火味道的兒女情長,所以被評價為"兒女情多,風云氣少"。總是沒有"牽??椗b相望,爾獨何辜限河粱?"的氣度;沒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深意;沒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豪邁:沒有"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灑脫;更沒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的深邃……

篇2

這篇《2014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期中試卷》,是

fā shè kuā jiǎnɡ huà lánɡ xiànɡ bí

yánɡ liǔ yānɡ miáo xún zhǎo jiān yìnɡ

qīnɡ tínɡ yǒnɡ ɡǎn fǔ mō hán lèi

二.漢字真奇妙!同一個音,字形卻不一樣,讀一讀,想一想,再填上合適的字。(9分)zuò 下 位 事fēnɡ 雨 蜜 山lán 花 球 天三、換偏旁組字,再分別組詞。(6分)例:餃(餃子)校(學校 )  繞(   ) (  ?。?很(   ) (  ?。┨}(   ) ( ) 英(  ?。?( )四、照樣子寫詞語。(10分) 1.碧 綠 2.暖洋洋 3.又黑又小 4.平平安安 5.千家萬戶 五、讀讀句子,選擇適合情境的成語。(6分)遙遙 賞心悅目 天長日久 東張西望1.體育課上,小明跑得飛快,別人遠遠落在后面,他真是 !2. ,小樹苗長大了,漫山遍野,綠葉成陰。3.小猴上課,一會兒看到東,一會兒看到西,我們可不能像他這樣 。 4.小玲的字寫得真漂亮,老師看著就覺得 。六、根據所學課文內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行。(19+2分)1.嫩綠的( )( )閃著( ) ( ),( ) ( )上成了( ) ( ) ( ) ( ) !水里一群( ) ( ) ( ) ( ) ( ) ,快樂得好像( ) ( ) 一樣。2.只見風( )著帆,帆( )著船,像( )一樣 ( ) ( )地前進。3.在一次飛行比賽中,蝸牛( ) ( ) ( ) ( ), 甩下了所有的對手。4.我們像( ) ( )一樣,等身上的羽毛長( ) ( ),就( )( )地向著高空飛翔,飛向我們的( ) ( )。 5.( )姑娘吃( ) ( ),上山 ,吐絲 , ( )新房。6.放學路上,你看見一位叔叔把吃剩的香蕉皮隨手扔在了地上,你走過去,對他說: 。 七、短文閱讀(一)(8分) 村子前面有一條月牙一樣的小河,河上有一座石橋。河水繞著村子緩緩地流著,一群群魚兒在小河里游來游去。清清的河水倒映著小橋、綠樹和青山。河岸上長著許多桃樹。春天,樹上開滿了桃花,遠遠望去,像一片燦爛的朝霞。1.短文有 句話。2.我的家鄉叫月亮灣,是因為 。 3.用“ ”畫出文中的打比方的句子。4.春天,樹上開滿了桃花,美極了。夏天到了,月亮灣的桃園又是怎樣的景象呢?請你發揮想象,寫一兩句,也用上打比方的句子。 短文閱讀(二)(10分)我愛祖國的春天冬天已經過去,春天不知不覺來到我身旁。春天在樹枝上,嫩芽悄悄地鉆出來,把枝條打扮得綠油油的。 春天在花園里?;ㄩ_了,有紅的、粉的、金黃的……五彩繽紛,真美麗啊!最迷人的是蝴蝶花,像一群展開翅膀的花蝴蝶,在翩翩起舞。春天在遼闊的田野里。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植的蠶豆和油菜,已經開出白色和金色的小花, 散發出一陣陣清香。 春天到了,祖國處處是春天,我愛祖國的春天。1.短文有 個自然段。2.全文是圍繞哪句話寫的?請在文中找出來畫上“ ”。3.在文中找出下列詞語的近義詞。裝扮( ) 偷偷( ) 五顏六色(  ?。?八、寫話。(10分+寫字4分=14分)老虎受騙了。從此,狐貍便到處炫耀自己的聰明、了不起。這件事傳到了老虎的耳中。有一天,老虎又遇到了這只狐貍,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請接著編下去。

篇3

關鍵詞: 小學低年級 寫話訓練 四個方面

寫話是寫作的基礎。要想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就應從低年級開始,有目的、有層次、有步驟地進行訓練,重視培養學生的寫話興趣,為以后的習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低年級如何進行寫話訓練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入手。

一、鼓勵學生動筆,降低寫話難度,培養學生寫作自信心。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低年段寫話教學的目標:“低年級學生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辈浑y看出,低年級應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讓孩子愿意寫作、熱愛寫作,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識字,詞匯量又極少,口頭表達還不夠完整。在這樣的情況下要他們提筆寫出一段完整通順的話,難度相當大。如果對寫話要求太高,會增加他們的畏難情緒,扼殺他們的寫話興趣,不利于寫作教學。那低年級的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自信心呢?

其實學習寫作的初始階段,不必強調種種規矩,應讓學生放膽去寫,就像初學走路的嬰兒一樣,首先是讓他們有邁開步子自己走路不要人扶的勇氣,這時候任何走路的規矩和技巧對他們來說毫無用處。因此在低年級不必過分強調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的差異,應鼓勵學生把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消解寫作的神秘感,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的狀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我手寫我口”。

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自信心,鍛煉學生的寫話能力,可以嘗試引導學生以豐富多彩的生活為內容,使用學過的詞進行一日一句的寫話訓練。剛開始起步階段要求要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只要能動筆寫即可,遵循“起點低、坡度小、寫生活”的原則,重表揚,不批評。要注意以下幾點:(1)不過多要求寫話的數量,只要能寫一句完整的話。(2)不過多要求寫話的質量,只要能表達清楚自己的意思。(3)不限制寫話的內容及形式,想寫什么,就寫什么。

在寫話時,不必過多限制寫話的內容,寫任何內容都行,這樣一來,學生可寫的內容就很多,學生的思維不受限制,對寫話會產生極大的興趣,有的學生寫自己高興的事,有的寫和父母外出游玩,有的寫幫助父母做家務……學生盡管知識水平、能力、經驗不同,盡管寫出來的長短多少不同,但都樂意去寫,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出來,而這些充滿童真、稚氣的話都是孩子們內心世界的展現。

二、注重以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培養寫話能力。

作文教學有三個重要方面:“有寫作動機”,“有東西可寫”,“能夠寫出來”。其中“有東西可寫”與“有寫作動機”有密切聯系。沒有寫作動機,不想寫就不會積極搜集材料,就不會“有東西可寫”。那第三個方面“能夠寫出來”就無從談起??梢妼懽鲃訖C是關鍵。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有表現自己的欲望。美國教育學家唐納?格雷夫提出:“隨處亂涂亂畫,是兒童使用符號能力的表現?!鼻疤K聯一些心理學家認為少年期是言語發展的最佳年齡期,應激發學生表達自己的動機和興趣,發展他們的語言功能。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內驅力。只有產生了寫作興趣,才會有寫作動機,才能夠完成寫作活動。因此應該以多種方式激發孩子的寫話興趣,培養寫話能力。

在實際教學中,激發孩子寫話興趣的方法很多,現列舉以下幾種。

(一)先畫再寫。

學生學語文,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學會表達,敢于表達,樂于表達。一年級學生想傾訴的東西太多了,卻受條件限制缺乏表達的機會。何不創設一個機會讓他們表達呢?由于孩子們最喜歡的表達方式是畫畫,我就推出了“繪畫日記”,專門設計了“繪畫日記本”:上面是“?搖 ?搖月?搖 ?搖日星期?搖 ?搖天氣?搖 ?搖”,中間空出畫畫用;下面是“我想說的話”,邊角配有兒童喜歡的卡通圖,學生一人一本,愛不釋手。在學過《人有兩個寶》這一課后,我讓學生先畫畫自己的小手,再配上一句話,寫寫自己的小手都做過什么。

(二)先觀察再寫。

形象直觀的事物最容易使兒童接受。因此,在作文起步教學中,教師應先選擇學生熟悉的、能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來寫。如在“夸夸我的文具盒”活動中,我著重讓學生通過觀察,明確觀察靜物應從哪些方面著手,讓每一位學生把自己心愛的文具盒擺在面前,然后提示他們從形狀、顏色、圖案、構造、作用等方面觀察。先自己說,再分組交流,最后一步一步地寫出來。

(三)先活動再寫。

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寫作素材,教師應有計劃地在班上開展各種各樣的比賽活動,如剪紙、貼畫、講故事、唱歌、演課本劇等?;顒又幸髮W生做評委,評出優勝同學,最后要求學生把這次活動寫出來。這樣讓學生親自實踐,必定有自己的感受,寫出來的文章也就有了自己的真情實感。如教學一年級時,在班內組織的一次慶“元旦”活動中,我特意安排了踩氣球比賽,學生興致很高,玩得十分盡興。學生談了自己的感想后,我把二年級一位同學的作文《踩氣球》讀給他們聽,他們聽得很專心。下課后,很多同學說:“老師,要是我會寫就好了?!笨磥?,學生已有寫話的動機了。

(四)先閱讀再寫。

組織學生欣賞別人的日記,培養寫的興趣。課外閱讀時,我鼓勵學生讀報刊上發表的小學生日記,同時有意識地將一二年級小朋友的日記讀給他們聽,讓他們增加感性認識,并激勵他們說:“同學們,別的小朋友的日記寫得這么好,你們的年齡跟他們一般大小,難道還寫不出來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寫得出來,比他們寫得還好呢!”說完,竟動筆寫起來了。

這些多樣的、有趣的寫話形式激發了孩子的寫話興趣,同時也引導了孩子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無論是先畫后寫、先看再寫、還是先做再寫,學生必須自己去看,自己去體驗,在觀察和體驗中孩子們才會有話可寫。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尊重與鼓勵學生能促進學生不斷進步,而一個經常得到負面評價的學生,就會產生負驅動力。為了能激發學生的寫話興趣,我在教學實踐中,注重以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寫話,如評選小作家,對于那些寫話能力較強的孩子,讓他們當選小作家,并上講臺讀自己寫的話,給他們創設展示自己才能的舞臺。如,評選佳作獎,獎勵給他們一朵紅花,一個大拇指。我幫助孩子修改寫話作業參與投稿,并建立了班級美文精選《小露珠》將寫得好的文章收錄入書,全班傳閱。這些豐富多彩的激勵形式,讓學生增強了自信心,愛上了寫話。獎勵機制讓孩子對寫話產生了濃厚興趣,增強了孩子寫話的動力。

三、注重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拓展寫話訓練。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資源和課外資源。教科書一直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我們也應與時俱進,改變簡單地“教教材”的局面,而是“用教材教”,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把課文作為學習語文的例子來教,強化語言實踐,以多種形式進行寫話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如何巧妙地利用教材進行寫話訓練呢?

(一)課堂延伸。

新教材往往在課后安排了一些拓展性的問題,給學生留下了一個想象與思考的空間,這為教師引導學生說話、寫話訓練提供了好機會,因為這樣既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說話、寫話能力。如,學生在學完《雨點》一文后,我及時引導學生根據書后問題啟發孩子雨點還會落到哪里?還會發生什么變化嗎?孩子們寫道:“雨點滴到果園里,點紅了桃花。雨點灑在樹梢上,染綠了柳芽。”二年級下學期第一單元是一組寫春天的課文。學完本組課文后,我及時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留心觀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春天的氣息。為了把春天留在教室,我又鼓勵學生把春天用圖畫描繪下來向全班同學介紹,并進行寫話訓練,然后在班級舉辦春天畫展和“話”展,大大激發了學生寫話的興趣。

故事是孩子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形式,學生愛聽故事并產生編故事的強烈欲望。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課文故事情節的發展繼續編故事,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故事的結局可以多種多樣,可以通過續編故事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例如《狐貍和烏鴉》一文結尾是烏鴉上當了,肉被狡猾的狐貍騙走了。我設計了一個新的情節:第二次烏鴉又叼了塊肉,又碰到了狐貍結果會怎樣?孩子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烏鴉不會再上當了,而且懲治了狐貍;有的認為烏鴉那么笨,還會被狐貍用新方法騙了。我讓孩子以此為題寫一則童話,孩子們個個興致勃勃,以文章論高下。文章中處處閃現著孩子的智慧。

(二)模仿創新。

“模仿”就是學模仿樣,與“創新”似乎距離很遠,其實它是“創新”的起點。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寫話模仿練習,可以提高寫話的訓練效果。仿寫是基礎訓練的一種手段,它是依照范文提供的樣式(包括內容)來寫作的訓練。對學生來說,在寫作中一籌莫展時,能依“法”循“章”,自然會得到啟發。仿寫一般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進行。

1.仿內容,培養觀察能力。

如課標本教材第一冊的《看》一文描寫了游園經歷。第一節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第二節采取總分的形式,先寫好看極了,再寫花的色彩樣子,最后寫作者喜愛。學完文章,我要求孩子模仿該文寫花園一角,并用上文中詞語,孩子寫得較為具體??梢姡7抡n文內容鍛煉了學生的“發現美”的眼睛。

2.仿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

“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常常是那些耐人尋味的語言的共同特點。對學生來說,這種“不可言傳”如果過深過細地去“言傳”,反而會使他們失去那種以神相交的誘惑和。所以,在教學中應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反復閱讀來增強語感,再以模仿來意會,從而提高學生自身運用語言的能力。教材中安排了一些語言模仿練習,有仿句式的,有仿片斷的。模仿語言,不可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例如《秋姑娘的信》一文寫道:“秋姑娘摘下片片楓葉,給她的好朋友寫信。一封寫給南去的大雁,讓他們路上多加小心。一封寫給……”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模仿文中語言,以春姑娘、夏姑娘、冬姑娘的名義給各種小動物寫信。有位孩子寫道:“冬天快要過去了,春天要來了,春姑娘摘下片片花瓣給她的好朋友們寫信。一封寫給南去的大雁,讓他們快點回北方來,天暖和了。一封寫給正在冬眠的青蛙,趕緊起來吧!一封寫給小松鼠,快從樹洞里出來吧!春天來了!”孩子看著自己寫出這么美的句子,寫作興趣大大提高了。

3.仿技法,培養具體的寫作技能。

與寫作教材不同的是,范文是間接顯示寫作知識,具體表現寫作技巧的。其間接性、具體性和示范性要求學生將閱讀與模仿統一起來,變他人經驗為自己經驗,促進寫作知識的遷移。

例如,第三冊《小池塘》一文描寫池塘時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在教學時,我一句句地分析講解,讓孩子們明白文中白云像什么,太陽像什么,等等,以及為什么要這樣比喻,能不能給它換一換,力求讓孩子學會用比喻。在平常鼓勵孩子多用比喻句。

(三)詞句鋪墊。

低年級的學生由于積累的詞句還不夠多,往往難以把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表達出來,這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積累的詞句入手,做好寫話的準備。如一年級下冊中一個單元有關春天的課文,單元訓練中又學習了一些贊美春天的成語、古詩。這時,我先帶領孩子回憶課文中的語句、情景,激勵孩子聯想到更多寫春天的詞句。然后進行說話訓練。

四、說寫結合

在寫話訓練中,要注意說寫結合。如,口語交際《夸家鄉》在進行口語交際后就可以把它寫下來:“我的家鄉在?搖?搖?搖?搖?搖?搖?搖?搖。那里風景迷人,有?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有?搖?搖?搖?搖?搖?搖?搖?搖,還有?搖?搖?搖?搖?搖?搖?搖?搖;那里物產豐富,有?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有?搖?搖?搖?搖?搖?搖?搖?搖,還有?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總之,在寫話教學中,教師應該轉變觀念,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寫話內容,不要忽視孩子的寫話興趣,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寫話內容,這樣,就會有許多驚喜的發現。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李吉林與青年教師系列談.江蘇教育出版社.

篇4

一、把教材當作“例子”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把教材作為例子,指導學生掌握字、詞、句、段、篇,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與生動,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學著運用字、詞、句、段、篇抒寫自己的生活。

句式例子。用來訓練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梢阅7挛闹械年P聯詞進行寫話練習,如“不但……而且……”“沒有……沒有……只有……”等,也可以模仿文中寫作手法,如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等。通過對這些句式的模仿練習,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與表現技巧,這是寫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敘述順序例子。《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能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要求學生在語言表達時要注意表達的順序,如事情發展順序、時間順序、地點順序、方位順序等。在教材中有許多這樣的范例,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和訓練。如教學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6課《西湖》后,讓學生模仿文中的寫作順序,寫寫“我的家鄉”“美麗的校園”等,在學生秋游活動之后,指導他們模仿本課寫作順序練習寫游記。

段落結構例子。如總分式、總分總式、并列式等,引導學生進行結構仿寫。如蘇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2課《美麗的南沙群島》、第3課《廬山的云霧》,課文語句優美,特別是第二、第三自然段都采用了先總后分的寫法,非常有特色,值得學生在寫作中借鑒、學習,可以在教學中設計相應的仿寫練習。

篇章例子。筆者在教二年級時就常常訓練學生仿寫課文。如學習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第3課《英英學古詩》一課后,學生把《古詩文誦讀》中背誦的詩拿來改寫,有“方蘇學古詩”“李彤學古詩”“宇軒學古詩”……學到第4課《鄉下孩子》時的仿寫就有了創造,下面是一個稱后媽為阿姨的學生寫的“城里孩子”,他把自己的生活用課文的句式表達出來了,仿中有創。

城里孩子

曾是阿姨枕頭邊

怕嚇的“受害者”

曾是爸爸手心里

歡樂的“小囚犯”

吃一次肯德基

讓我知道了美食

喂一喂家里的小狗

讓我知道如何交朋友

玩一會兒電子游戲

讓我手腦更靈活

看一本好書

讓我增加了許多知識

城里孩子

生在高樓里

長在甜夢里

語文教學如果從語言運用的角度去解讀文章的遣詞造句,學生就能學到活的語言知識,就能發展語言。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這“例子”有用詞造句的例子,有篇章結構的例子,有思維方式方法的例子……只要引導學生理解這些例子,再模仿這些例子,在模仿中有創造,學生必將“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

二、把教材當作“料子”

《語文課程標準》在“學段目標與內容”中對第二學段的要求是“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僅把教材作為例子仿寫句、段、篇還不夠,還應該進一步利用教材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的方法,即把課文當作料子(素材)進行改說、改寫。課文改說、改寫可以是縮寫、擴寫、改對話為短文、改詩歌為散文(故事)、改散文為詩歌等形式。在教學中經常讓學生改說、改寫課文,不僅有助于他們對課文的理解、復習,更有助于訓練語言運用、創新思維等能力。在改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借鑒課文中的句子、課外閱讀材料、自己的生活體驗等,運用剛學的詞語、句式來表達。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22課《九色鹿》時,引導學生練習改寫的形式可以有以下幾種。一是把課文改寫成三種人稱口吻的現代詩歌。二是模擬國王寫給王妃的轉述書信。三是發揮想象,豐富故事內容。如想象故事情節:景色秀麗的山林會是怎樣的,調達求救時是怎樣的焦急、害怕,調達告密后如何設置懸念,九色鹿在刀槍箭斧包圍之中是如何危險;再如想象故事結局:國王是如何懲罰調達的,又是怎樣勸說王妃的……這樣,既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又使他們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是把“善良”這顆種子深深栽進學生心田。把教材用足了就能使效益最大化,實現《語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所要求的:“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p>

三、把教材當作“引子”

杜威說:“教材成為學生的向導,靠著它可以節省時間,少犯錯誤。教師和書本不再是唯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實際上整個身體都成了知識的源泉,而教師和教科書分別成為發起者和檢驗者。任何書本或地圖都不能代替個人的經驗,它們不能取代實際的旅行?!痹谝欢ㄒ饬x上,杜威是在說教材的引領作用。語文教材是引子,就是引出它自身之外的更多東西,把學生引向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里,去徜徉,去領略,去傳承。幾千年的文化累積已使我們擁有了豐厚的文化文本,新時代的發展更是使文本以幾何級數遞增。面對浩如煙海的文本世界,我們何去何從?這也不是幾個例子就能夠解決的。語文教材是引子,就在于為學生指引一個流派,指引一個大家,指引一本經典,學生可以沿著引子指導的方向,自己摸索著進入文本的世界,從而汲取更為豐富、寬廣的知識。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12課《桂花雨》,引導學生讀琦君的《煙愁》《細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以及《琦君自選集》;教學第13課《開天辟地》,閱讀《中國神話故事》;教學第14課《普羅米修斯盜火》,閱讀《希臘神話故事》;教學第15課《一路花香》,閱讀朱瑞玟著的《佛教故事》……把教材當引子,就是從教材這個例子出發,引出內容上的多元性――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知識;引出形式上的多元性――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辨,用不同的體式去“點化”。如學習了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2課《陶校長的演講》,引導學生把演講稿改寫成詩歌“每天四問”。在改寫中,學生對文本理解已透徹了,語言已內化了,但筆者繼續提出要求――除了這“四問”以外,你覺得還可以給自己提出哪些“問”,請你模仿著再寫兩三段。有的學生從學習上提了“三問”:今天你預習了嗎?今天你認真聽講了嗎?今天你復習了嗎?有的學生從文明上提出了“三問”:今天你講粗話了嗎?今天你隨地吐痰了嗎?今天你闖紅燈了嗎?有的學生從“三好”上“問”:你在家是個好孩子嗎?在學校是個好學生嗎?在戶外是個好少年嗎?有的學生從環境保護上“問”:今天你亂扔垃圾了嗎?今天你踩踏小草了嗎?今天你浪費財物了嗎?

語文學了學習知識點的內涵、學習方法和寫作方法以外,還要通過理解文章的內容、思想、情感、藝術,去感悟自然,感悟社會,感悟人生,并通過這些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認識,產生情感和審美意趣,進而形成思想認識和表達、審美等語文能力。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劉錫慶指出:“編課本的初意,我想是為了給學生的學習以示范、引路。這只是‘一掬水’,課本之外,還有大量可讀的‘江河湖?!??!笔堑?,語文教材這個引子,可以引導學生吸納生活中的語文內容,可以鏈接課外學習資料,溝通學科內外的知識聯系,還可以開拓理解和發展的空間。

無論是例子、料子,還是引子,都是為了更好地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更加豐富語文課程的價值追求,促進學生在語文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思想觀念多方面和諧發展。(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二實驗小學)

劉壽華老師《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教學設計與評析

【教學設計】

一、解題、認人

1.揭題。同學們知道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嗎?(板書課題)誰來把題目讀一讀,注意讀準節奏。

2.審題。從題目知道了什么?

3.質疑。由這個詩題你想問什么?

4.簡介。簡介凈慈寺,簡介楊萬里和林子方。

二、質疑、釋句

1.初讀課文。(1)自由讀詩。要想知道是怎么送的和送的結果,就要細讀全詩。(2)鄰座相互讀一讀,看看有沒有讀準字音,是否讀通暢了。(3)指名讀。齊讀。注意節奏。

2.小組交流。讀了詩句,明白了什么,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讀不懂。

3. 理解詩句。(1)詩中最后兩句很有意思,老師這樣改,你們看看意思有沒有改變:( 映日 )蓮葉無窮碧,(接天)荷花別樣紅。(2)你還可以怎么改?①(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②接天蓮葉(別樣紅),映日荷花(無窮碧)。③(映日)蓮葉無窮碧,(接天)荷花別樣紅。④映日蓮葉(別樣紅),接天荷花 (無窮碧)。(3)小結:上下文意思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很有趣。

三、聯想、悟情

1.啟發想象。詩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經過西子湖,他一下子被這美麗的景色吸引住了,脫口吟出“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請同學們邊讀邊想象后兩句詩。(1)讀到“接天蓮葉”就要想到這里的蓮葉,荷葉是怎樣的?(2)讀到“映日荷花”你頭腦中的荷花又是怎樣的?(3)想象的畫面還要兩句合起來,應該是怎樣的?(4)面對這艷麗、熱烈的西湖美景,難怪詩人要發出這樣的贊嘆――(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2.領悟詩意。(1)詩題是《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中你看出“送”的意思了嗎?是不是跑題、偏題了?(2)你還知道有哪些“送別”詩?(3)送別朋友不僅可以以歌相送,以酒相送,還可以以畫相送,以景相送。送別時,有人豁達、豪放、感傷,有人感謝、感激、感恩,有人鼓勵、勉勵、激勵,有人直抒胸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有人含而不露,含蓄委婉。楊萬里的這首《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就屬于――含蓄挽留,是婉言相勸朋友留下來。

3.補充介紹詩中含蓄之意。

4.小結:從這首送別詩中,我們不僅讀出了西湖的別樣景,也讀出了詩人的別樣情。

四、內化、拓展

1.學習運用。⑴楊萬里看到西湖荷花、蓮葉的美,脫口吟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你看到下面的畫面、景象(提供桃紅柳綠、春天綠油油的麥地與金黃菜花、兒童放風箏等圖片)會怎么說?⑵以后你們看到某個特定的景色就可以化用這首詩:畢竟________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________,________。

2.擴展運用。

(1)其實,楊萬里的這首詩千古流傳的原因不僅在于含蓄留客的方法,還有虛實相生、陽剛與柔媚統一的獨特寫法,更有“映日荷花別樣紅”中寓含的哲理,今天,我們很多人喜歡用這句詩做文章的題目。(出示報刊刊載的幾篇以此詩句命名的文章)

(2)你以后在寫什么文章的時候,也可以用“映日荷花別樣紅”做大標題。

【評析】以上設計有以下特點:

第一,遵循“以學定教”。讀題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讀詩明白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學生已會的,不講、不教;學生想知道但有可能自己解決的,也“把皮球踢回去”,讓他們自己解決;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教師再加以引導、點撥或講解。這就是課標“教學建議”中強調的“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觀念”“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第二,課標在詩歌教學上要求中年級“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要求高年級“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上述設計既落實了課標要求,又遵循學習古詩的方法――想象畫面,進入情境;補充必要的背景資料,讀出詩情畫意;在比較中明白這首送別詩與其他送別詩的不同。

第三,把教材作為例子,引導學生仿說、仿寫。如看圖仿寫,讓學生知道名句可以引用、化用,使課標“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的要求真正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