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詩詞范文
時間:2023-04-10 15:36: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元宵節的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隋煬帝
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d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
(唐)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秾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聞京師有燈恨不得觀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香車寶蓋隘通衢。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正月十五夜
(唐)崔 液
玉漏銀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明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元宵煮浮圓子
(宋)周必大
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歲時偏雜詠,附此說家風。
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注:也有人說這首詞為北宋朱淑真所作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
折桂令
元 宵
(元)佚 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元 宵
(明)唐伯虎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樽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元夜踏燈
(清)董舜民
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
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元夕影永冰燈
(清)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里看。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余歡。
元宵夜
篇2
【關鍵詞】上元節;愛情;燈影;燈謎;詩詞文;故事
每到農歷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如約而至。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因此,元宵節又被稱為“上元節”。中華民族的許多傳統佳節都被賦予了各自的內涵,比如,春節有“迎春”之意、清明節代表“思念”、中秋節寓意“團圓”,而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則與愛情有關,更顯情意濃濃。
在此上元佳節,聞春之氣息,夜色撩人,賞燈猜謎,正適合整理心情,培植愛情的萌芽。同時也訴說著感傷流離,寄托著真情無限。
一、燈影里的愛情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元宵觀燈,始于秦末漢初,盛于唐宋。每到元宵佳節,從王公貴族到平民百姓,觀燈賞焰,盡情歡樂,無不歡天喜地,盛況空前。在當晚,最具熱鬧與浪漫色彩的莫過于賞燈與猜燈謎。飄在上元燈前的倩影,不知承載著多少夢幻與迷離,不知呈現著多少懷古幽思之畫面。
古時候的女子,多是養在重門深處的。要想與陌生男子見上一面,是比較難的。于是大多數的婚姻都是父母之言,聽天由命。而上元節這種不分男女老幼的賞燈習俗,便為愛情打開了方便之門,青年男女相遇之下一見鐘情,從此后,雙鯉互贈,青鳥探看,玉成姻緣。于是在美好的夜晚,才子巧遇佳人,眼波流轉、媚視煙行之間,燈火流連。
這些青年男女在燈謎前,明則看燈,實則看人,雖曰猜謎,實則探心也。這樣,元宵節也就造就無數良緣美眷。有如,明朝文人阮大鋮寫的《春燈謎》,就描寫了韋節度之女影娘與美少年宇文彥在燈會上一見鐘情、繼而定情。然而美好的燈影下有期待,故也有傷感。如元詞《折桂令 元宵》寫到:“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边@首詞描述了元宵節當晚的景致。一邊是“燈火輝煌”,一邊是“情恨難長”。為何“難長”?因為一年里只有在這幾天少女們才可以相約出門,在觀燈的人群中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果元宵節錯過了,那么一年中都難有這么好的機會了,甚至彼此相會之日也遙遙無期了。這種場景經常在許多影視劇中得以重現,以此來說明幸福不是那樣輕而易舉就能得到的,更添欣喜之后的傷感與無奈。
二、情見詩詞文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文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離怨之苦。北宋歐陽修留下一首好詞《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書;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痹娙艘詫Ρ葘憣嵉氖址?,抒發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質樸而動人。任君“淚濕春衫袖”,卻已“不見去年人”,此情此傷,又怎奈何天???只有反復低吟淺唱“去年元夜時???”的無限傷感,隱隱一懷愁緒化作一聲長嘆: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此恨綿綿無絕期!
清代詩人董舜民有《元夜踏燈》曰:“百枝火樹千金,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贝嗽~字里行間充滿了躊躊躇躇,幽幽艾艾,讓人心中平添了一份莫名的情愁。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迷離的燈火闌珊處,好一片幽思風情。辛棄疾的《青玉案》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边@首令人拍案叫絕的好詞寫元宵節的夜晚,焰火猶如百花開放,月亮似乎也沉醉了。平時難得一見的閨秀碧玉也成群結隊的到處看熱鬧,珠光寶氣、鶯聲燕語。然而詩人要找的那個人卻四處難尋,忽然一回頭,她正在燈火零落的僻靜之處。
戀人相約觀燈而失散又相聚的喜出望外,讀來不禁使人粲然一笑。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詩境,寫盡了世事中常常出現的喜出望外,也成了后人信手拈來的名言佳句。
古人元宵節如此,現代作家施蟄存亦有小說《上元燈》,文中情意萌動的少男少女,融情于上元節與那些花燈之中?!爸椴h燈獨自歸”,夾雜著那種年輕愛戀的惆悵。渲染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純真情意,真是令讀者向往不已啊。
由此可見,無論是歐陽修的“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的失落,還是辛棄疾的“眾里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心急的尋找,或是施蟄存的《上元燈》中少年為愛戀的惆悵。都含情地描述了元宵夜的情景,那情那景,不正是如今“情人節”里常常出現的鏡頭么?這也難怪今人一再把上元節認作為愛情節,足見今人對詩詞文中上元節愛情的向往。
三、情見傳說故事
民間總會有令人傳唱不已的傳說故事。成語“破鏡重圓”,就是一個與元宵節有關的凄婉愛情絕唱,千百年來為世人津津樂道。徐德言與樂昌公主國破家亡,夫妻離散,二人商定,打破一面銅鏡,各拿一半,作為以后相見的憑證,并約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賣鏡于街市,以獲得對方的消息。幾經周折,最終在第二年元宵節夫妻相會,破鏡重圓,分釵合鈿。
“三言二拍”中許多故事都為民間所共知,元宵亦為兒女幽會定情充當了一個頗有情調的紅娘。從阮三郎和陳玉蘭,到張生與霍員外之妾,再到張舜美與劉素香都是如此。雖然在具體的情節上各有差異,但元宵節所承擔的這種幽會定情功能卻是相同的。正是因為元宵之夜的觀燈,才有了張生拾到紅綃帕子而成就姻緣的故事,才有了張舜美與劉素香的邂逅并定情私奔等一系列故事。正是因為元宵之夜的狂歡,才有了阮三郎的笙簫彈唱,才有了玉蘭的春心萌動?;魡T外之妾很精明地利用元宵節觀燈的機會遺下紅綃帕子,又以來年元宵相約,并精明地利用鴛鴦燈作為相會之表記。劉素香也是利用元宵節父母兄嫂赴干舅家觀燈的機會,完成了與張舜美的幽會。對于情人們來說,他們的元宵節無疑比平常人更多了份期待和興奮。
在明朝湯顯祖的《紫釵記》中,霍家小玉初長成,李益久慕芳名,于上元節之夜暗暗探看,只為小玉遺失的一支紫燕玉釵,便惹下一身的情絲;越劇《追魚》中,多情的鯉魚精與書生張珍一起上元節觀燈,共賞花燈,笑語嫣然之間冰釋前嫌,終于私奔而去。
這些故事,主人公大多是多情書生與絕色佳人,且不說,這是不是古代文人墨客臆想出來的精神自我慰藉,但畢竟是人們心中愛情的美好愿景。
上元節,就是這樣,在燈影里,在燈謎中,在詩詞文里,在傳說故事中,默默的為天下有情人做了那么多。愛情,也需要在上元節這種有底蘊,有內涵的文化氛圍中,歇個腳,于黃昏之后,帶著千古的謎團,去尋找那前生五百次回眸等來的笑倚花燈之人。此間種種愛情也使上元節,這個多情的節日,散發著十足的韻味,舒展著飽滿的感性,也讓愛情自身在傳統中回歸。
【參考文獻】
篇3
為了使學生感受到校園生活的溫暖,增進對元宵文化的了解,全校舉行元宵節主題活動,此次活動不僅增加了同學們的友情,也增強了師生間的溝通,那么你們知道關于2021小學元宵節活動主題策劃方案內容還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2021小學元宵節活動主題策劃方案五篇,歡迎參閱。
小學元宵節活動主題策劃方案一元宵節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又稱“燈節”、“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每逢上元,民間有張燈觀賞的風俗。每年的元宵節活動方案都是大家關注的問題,人人都希望能有更多的創意,從而帶來更多的歡樂,以下分享元宵節活動方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設計思考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人們迎來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在主題活動中,通過調查、參觀、學習和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幼兒不僅能對元宵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過自身的參與和表現,進一步獲得對節日氣氛的體驗,獲取多方面的經驗:
1.元宵節有吃元宵、玩花燈、猜燈謎、劃旱船等豐富的風俗習慣。
2.“元宵”象征著“團圓”,它有不同的種類和味道。
3.元宵節有各種各樣的花燈,給人們帶來了喜氣和歡樂。
4.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團圓的日子。
5.元宵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
二、各年齡段主題活動目標
1.大班主要目標:
(1)嘗試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元宵節的相關經驗,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
(2)積極參與“鬧元宵”的籌備和慶祝工作,在和老師、同伴一起過節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團圓的意義。
2.中班主要目標:
(1)知道農歷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及習俗(玩燈、賞燈、吃元宵、劃旱船等);
(2)感受與家長、老師、小朋友一起玩花燈、猜燈謎、吃元宵的快樂。
3.小班主要目標:
(1)知道元宵節是團圓的節日,初步了解元宵節人們的活動和特別的食品——元宵;
(2)愉快地參與元宵節各種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氣氛。
三、活動實施概況
活動名稱:歡歡喜喜鬧元宵(賞燈、猜燈謎)
組織形式:親子形式(分年級組開展)
活動時間:2021年_月_日下午小班15:40、中班15:55、大班16:10
活動準備:園內展出各種各樣的花燈和燈謎、各種小禮物
活動建議:
1.參觀花燈展,欣賞花燈的外形、色彩、圖案。
2.交流對燈謎的認知經驗,豐富對燈謎由來、種類和結構的認識。
3.積極參與賞燈猜謎活動,老師對優勝者給予適當的獎勵。
四、主題活動環境創設
園內大環境
(1)園內大廳懸掛教師、幼兒與家長共同收集和制作的各式花燈,花燈下懸掛各種燈謎;
(2)宣傳展板:開展元宵節活動策劃方案及要求。
班級環境
(1)師幼共同布置“美麗的花燈展”,懸掛幼兒購買或參與自制的花燈;
(2)收集幼兒在節日中賞燈、玩燈的照片,布置主題墻飾;
(3)在家長園地貼出“致家長的信”,介紹主題活動的構想和配合事項。
元宵之夜,小孩子們紛紛提著燈籠,四處游走玩耍。元宵佳節,不少地方都要舉行彩燈展、花燈會。元宵的燈,有掛花燈、滾龍燈、迎轎燈、走馬燈、放水燈、展冰燈……像北京的宮燈、天津的寶蓮燈、上海的金龍戲珠燈、東北的冰燈,都具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過去燈內點蠟燭,現在用電,使燈更加奇幻多姿,五彩繽紛。元宵節有許多傳統風俗和節目,如:鬧社火、耍龍燈、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吃元宵等。元宵大多是用糯米面包糖餡做成的,它象征著全家團圓和睦、生活幸福甜美。
小學元宵節活動主題策劃方案二一、活動目的
為弘揚民族文化,引導學生體會我國傳統的元宵節活動的熱鬧氛圍,了解多姿多彩的節日文化,學校將組織學生進行小型多樣的鬧元宵活動。通過活動,營造歡樂祥和、健康向上的節日氛圍,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分工合作、樂于分享的態度。
二、活動主題
金鼠迎春到,歡樂鬧元宵
三、活動時間
20_年寒假以及_月_日下午,12:15開始
四、活動內容和具體安排
(一)前期準備(寒假)
開展“巧手做花燈,創意樂無限”元宵花燈親子利廢制作行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和節能環保的習慣。——班主任負責
(二)主題活動(元宵節當天)
1、營造濃郁的活動氛圍
(1)電子屏幕滾動播放傳統節日文化宣傳語、童謠等,營造節日氛圍?!猒負責
宣傳語——金鼠迎春到,歡樂鬧元宵。歡樂鬧元宵,你我齊歡笑。體驗元宵民俗,弘揚中華文明。承載年節傳統,建設校園文化。感受風俗習慣,向往美好生活。賞花燈,營造佳節氛圍;猜謎語,感悟鄉風民情;做湯圓,體驗節日生活……
《鬧元宵》童謠——
正月十五鬧元宵,歡慶鑼鼓使勁敲,敲得獅子大抖毛,慶賀一年春來到。
校園花燈掛樹梢,教室擺滿原材料,你搓我按做元宵,樂得伙伴拍手笑。
(2)當天早晨(升旗儀式之前),各班在學校統一安排下,擇優將4盞元宵花燈(須醒目地標明班級、姓名)懸掛在校園不同區域,營造濃郁的傳統節日氛圍?!猒負責
(3)大隊部組織大隊集會(升旗儀式),作關于國旗下的主題講話,宣傳傳統節日文化,讓學生了解元宵節的由來、習俗和一些有趣的傳說等?!猒負責
(4)當天早晨(或提前至周_下午),各班根據活動內容,做好班級環境的布置,南北玻璃窗貼好窗花(或燈謎),教室里掛上燈籠等。——正副班主任負責
2、“歡樂賞花燈”活動(二四五年級:午間或做完湯圓至品嘗湯圓之間的時間段;一三年級:品嘗完湯圓至放學之前,約2:00-3:00)
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各班有序地到校園各處參觀學生和家長的自制元宵燈。——正副班主任負責
3、“巧手做元宵”活動(12:15——13:15)
在正副班主任、家長志愿者的組織下,學生開展做小湯圓和元宵的活動(中午12:15各班派代表去食堂領取食材)。
食堂為每班提供糯米團、菜肉餡兒;和面和放湯圓的用具,由各班自備?!猒班主任負責
4、“開心嘗元宵”活動(一三年級:約1:30開始;二四五年級:約2:00開始)
每人一份點心(兩個元宵,六個小湯圓),使孩子們在品嘗自己勞動成果的同時,感受濃濃的鬧元宵氣氛,體驗了傳統節日的快樂(3名家長志愿者、正副班主任與孩子一起分享快樂)?!猒負責
5、后續活動:各班填寫1份活動記錄表;
各班上交2到3張家長志愿者反饋表。
小學元宵節活動主題策劃方案三一、活動目的
為弘揚民族文化,引導學生體會我國傳統的元宵節活動的熱鬧氛圍,了解多姿多彩的節日文化,學校將組織學生進行小型多樣的鬧元宵活動。通過活動,營造歡樂祥和、健康向上的節日氛圍,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分工合作、樂于分享的態度。
二、活動主題
“尋找_小的年味”
三、活動時間
20_年_月_日星期_(下午14:00)
四、活動內容和具體安排
1—2年級:“巧手剪窗花,開心鬧元宵”
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學會用手中的剪刀剪出不同的窗花和手工編織中國結福。元宵節當天下午,班主任老師可邀請手巧的家長(或美術老師)在課堂上教學生裁剪各色各樣的窗花和打福結,布置、美化教室。
3—4年級:“巧手做花燈,創意樂無限”
元宵花燈“巧手裝扮”制作行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和節能環保的意識(發揮想象,利用布料、彩紙、紐扣等廢棄物品創意裝扮花燈)。每班上交十件優秀作品進行集中展示。
5年級:“巧手迎元宵,師生共歡樂”
活動由班主任、家長志愿者組織,開展做小湯圓和元宵的活動,讓學生在家長和老師的指導下,動手做元宵,靜靜品元宵,歡樂送元宵,親身體驗濃濃的節慶氛圍。
6年級:“元宵游園鬧元宵,五福臨門賀新春”
班主任老師組織開展,每班推薦1-2名學生在書法室書寫“?!弊?由__老師負責)其他學生在班級做元宵手抄報,做完手抄報布置本班級教室。六年級四個班每班寫7個福字,將“?!睔夥窒淼矫總€班級。
小學元宵節活動主題策劃方案四一、活動目的
20_年元宵節即將來臨,為弘揚民族文化,讓學生了解多姿多彩的傳統民族節日,將組織學生進行小型多樣的鬧元宵活動,通過活動營造歡樂祥和、健康向上的節日氛圍。
二、活動時間
20_年_月_日午會、班會時間
三、活動內容和具體安排
1、午會課時間:根據德育室大隊部提供的元宵幻燈片宣傳學習內容,了解元宵節的由來,習俗和一些有趣的傳說。
2、班會課活動內容安排:
一年級
主題:參觀學校各處活動地點
在班主任的帶領下,參觀學生和家長的自制元宵燈,觀看高年級學生的一些活動。
活動要求:
1、各班有序地進行觀看活動
2、觀看完后,回教室學《鬧元宵》童謠
正月十五鬧元宵,歡慶鑼鼓使勁敲,敲得獅子大抖毛,敲得旱船街上漂,爺爺樂得抬花轎,姑姑扭腰踩高蹺,我拍巴掌奶奶笑,放聲高唱豐收謠。
二年級
主題:運動元宵樂樂樂
活動要求:
1、活動地點:操場(雨天改在體操房)
2、負責人:
3、活動規則:兩人同時抱住一個籃球,以最快的速度傳給對方兩位同學的懷抱,中間不能掉球,合作協調前進,看哪個班級最快。
(各班20位學生,十男十女)
活動準備:四個籃球、學說口號(傳傳傳、樂樂樂,元宵佳節同歡樂!)(負責老師做好準備)
帶隊教師:各班班主任(備注:如有時間,各班上網搜索“鬧元宵”的詩詞,各班學一首有關的詩詞)
三、四、五、六年級
主題:元宵燈謎猜猜猜
活動要求:
1、各班推薦兩名學生工作人員,并把各班準備的燈謎寫在統一規定的紙上,(謎底不要寫,但自己要知道答案)每班自己準備好一張課桌,10份左右的小獎品。
2、各班在班內通過猜謎活動以后,派出5名高手,參加學校的元宵燈謎猜猜猜活動
3、其余學生在班內學唱歌曲《賣湯圓》。
活動準備:在班會課開始前,各班的兩名學生工作人員在底樓放好桌子,準備好猜的字謎,拿好自己班級中的獎品,做好迎接其他同學來猜燈謎的活動準備。
活動人員安排:
活動地點:教學樓前
自制元宵燈的評比活動
主題:巧手做燈妙妙妙
活動要求:各班把制作的元宵燈,放在規定處進行展評
小學元宵節活動主題策劃方案五一、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上網搜集信息、整理資料,調查訪問等綜合能力;
2.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探究意識,協作精神;
3.讓學生獲得情感的體驗;
4.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感受、熟悉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5.通過活動,讓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進而尊重和熱愛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6.通過本次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活動內容:
1.了解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元宵節的習俗
2.學生動手自己制作燈謎、元宵燈作品進行評比。
三、活動建議及進程安排:
第一階段:了解“元宵節”
學生方面:提前布置學生,利用寒假,借助電腦,讓學生圍繞“元宵節”的主題,提出你想知道元宵節的哪些知識?可以上網收集資料,也可以問問社區的爺爺奶奶們。
教師方面:以班為單位,班主任為有興趣的學生提供有關春聯知識、燈謎知識和元宵燈制作方法的專題輔導講座,可以讓學生到電腦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并有計劃地組織大家對所查閱的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從而培養學生上網搜集資料、處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階段:1.學生就元宵節活動,以及掌握的元宵節知識,動手設計一份手抄報。
2.元宵節前學生動手自己制作燈謎、元宵燈作品,以備開學后進行評比
學生方面:每個學生制作一個春聯或者燈謎;
開學后舉辦猜燈謎活動;
篇4
一概況
1.活動名稱: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元宵游園詩會
2.活動主題:穿越夢境/相約元宵
3.活動時間:xx年2月17日17:30——21:00
4.活動地點:華中科技大學韻苑足球場
5.參與對象: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全體師生《歡迎其他院系師生參與》
6.活動目的:為了慶祝剛剛過去的春節,相別一個月的同學們終于又聚在一起,為了加深同學們之間的感情,迎接新的學期,慶祝元宵節,宏揚傳統文化,我們舉辦此次元宵游園詩會。
7.主辦單位: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團學聯
二活動特色
1.吸引最為廣大的同學們參與到此次活動中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將從校各網站/媒體出發,進行廣泛宣傳,并一海報/噴繪/傳單/展板/橫幅等多種宣傳方式對本次活動進行宣傳,并利用剛開學且接近春節尾聲的契機,廣泛調動東西兩大校區的同學共同參與;
2.節目的多樣性。詩會除了對對聯,猜燈謎,背詩詞等活動外,同時還增加舞蹈和抽獎的活動,令詩會更具參與和可看性。
3.詩會活動增加趣味性。本次元宵游園詩會以穿越夢境相約元宵為主題,我們將搭建以詩詞樂園為主題的大型園子,在園子旁邊設眾多游園活動項目,同學們可以在觀燈賞月猜燈謎的間隙去園子中間跳舞,享受詩詞樂園的快樂。
4.展現中華文化精華和華中大優秀文藝資源。我們將邀請喻園詩社/夏雨詩社/國學社的重要人物及在各種比賽中取得較好成績的同學參與到本活動中,還邀請笛蕭協會進行現場伴奏,以此向同學們展示我校同學豐富的業余的文藝生活及我校作為一個理工科院校良好的人文氛圍。
總之,我們將傾盡我們的才華,揮灑我們的智慧,保證為全校同學展示一場精彩絕倫的大型詩會。
三活動流程
前期準備部分:
為保證本次參與活動的同學能積極地參與到這次詩會中,將在正月十四晚進行部分同學舞蹈掃盲。
根據詩會當天內容建議培訓內容如下:
基本交誼舞;集體恰恰舞;集體牽手舞。具體舞蹈類型可字選擇。
詩會部分:
說明:本次詩會的節目部分將分為三個板塊,分別為“走近詩詞“感受詩詞”擁抱詩詞有各種燈籠供同學觀賞,猜燈謎可兌獎。
開場(預計時間:17:30——18:55)
1.17:30——18:20 播放輕松歡快的音樂吸引人群,詩會準備開始。
2.18:30 節奏較為開場舞表演,燈籠點燈。
3.主持人宣布詩會開始,并帶動氣氛讓觀眾參與第一次集體舞兔子舞,點燃煙花。
走近詩詞(預計時間:18:55——19:55)。
本篇以悠揚的交誼舞輔助詩會,營造溫馨浪漫的氛圍。包括華爾茲,慢三等。以觀燈賞月為主,并進行詩詞接龍,比賽誰記的關于元宵的詩詞最多,優勝者可領獎品。
1.首先為舞蹈,華爾茲。
2.舞蹈完為自由觀燈賞月時間。
3.詩詞接龍。
4.比比誰記的多。
感受詩詞(預計時間:19:55——20:30)
篇5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于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1關于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2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莸凵耘橙?,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3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話燈聯
元宵張燈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古往今來,不僅有大量膾炙人口的元宵詠燈詩,而且也留下了無數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燈聯。
北宋時,有個叫賈似道的人鎮守淮陰(今揚州)時,有一年上元燈節張燈,門客中有人摘唐詩詩句作門燈聯?骸疤煜氯?置髟亂梗?鎦菔?鐨『炻??!本菟擔?肆??夜?鈐緄牡屏?4撕罄??加腥蘇?嘈Х攏?詿竺嘔螄匝鄣鬧?酉夤冶詰屏?⒚諾屏??喚鑫???呀鎏砹私諶漲槿ぃ?參?偷頻娜嗣竊黽恿誦郎偷哪諶蕁
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掛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骸案呱蘸熘蠐吵ぬ歟?粒?餛搪??。馈廷玉思唆|碧?矯磐庖簧?ㄅ諳歟?偈繃煳潁?栽?骸暗偷慊ㄅ謖鶇蟮兀?歟??魯逄??!倍哉坦ふ??煲攣薹歟?俺潑疃浴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聯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歲時赴京趕考,元宵節路過某地,邊走邊賞燈,見一大戶人家高懸走馬燈,燈下懸一上聯,征對招親。聯曰?骸白唄淼疲?譜唄恚?葡?磽2??!蓖醢彩??耍?皇倍源鴆懷觶?隳?切鬧小5攪司┏牽?骺脊僖運娣縉??姆苫⑵斐齠?骸胺苫⑵歟?旆苫ⅲ?煬砘⒉厴懟!蓖醢彩?匆哉星琢?Χ猿觶?蝗∥??俊9橄緶飯?腔?思遙?胖?蓋琢?暈奕碩猿觶?鬩災骺脊俚某雋?囟裕?徽形?煨觥R桓鼻珊隙粵??鉤刪土送醢彩?醬笙彩隆
傳說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節微服出游,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聯云:“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骸熬?置窶鄭??褳?鄭?覽滯蚰輟!薄壩覽幀筆敲鞒勺婺旰牛?扉Υ笙玻?齏退??叢?
傳說,有一年元宵節,乾隆皇帝帶著一群文武大臣,興致勃勃前去觀看燈會。左看各種燈籠五顏六色,美不勝收;右瞧各種燈籠別致風趣,耐人尋味。看到高興時,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們也出了一謎聯,讓大家猜一猜。隨同的學士紀曉嵐稍思片刻,就揮筆在宮燈上寫了一副對聯
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
詩不是,詞不是,論語也不是。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個個抓耳撓腮,怎么也猜不出來,最后還是紀曉嵐自己揭了謎底:猜謎。
賞燈詩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贊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
唐代時,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唐代詩人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詩云?骸盎鶚饕?ê希?喬盤???0黨舅媛砣ィ?髟輪鶉死礎!泵杌媼說圃陸換裕?穩巳韁??饒址欠駁某【啊L拼??蘇旁靡蒼?檬?薜?骸盎ㄝ嗦ッ龐曷緞攏?ぐ渤鞘刑?餃恕A?位鶚髑У蒲媯?μち?ㄍ蛩甏骸!卑言??諫偷頻那榫懊枋齙昧芾煬≈?。泪懱?蠐謾霸律?乒飴?鄢牽?慍當﹂?繽ㄡ欏鋇氖?洌?杌媼說筆憊鄣乒婺V?甏蟆V檔貿頻賴模?褂κ淄鋪拼??舜摶旱摹渡顯?埂?骸庇衤┩??夷?擼??亟鶿?姑骺?凰?壹?履芟兇??未ξ諾撇豢蠢礎!閉飫鎪涿揮姓?婷櫳叢??⒖觶?叢毯?攀?只獨鐘湓萌攘椅躒戀某【啊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況空前,燈市更為壯觀。坡有詩云?骸暗蘋鵂壹矣校?細璐Υβ??!狽凍紗笠燦惺?吹?骸拔馓ń窆歐被?兀?????暗葡貳!筆?械摹壩暗啤奔詞恰白唄淼啤薄4蟠嗜誦療?蒼?幸匯誶Ч糯?械乃淘??⒖鮒??骸岸?繅狗嘔ㄇ?鰨??德洌?ㄈ纈輟1β淼癯迪懵?貳7珞鍔???窈?庾??灰褂懔?琛
明代更加鋪張,將元宵放燈從三夜改為十夜。唐伯虎曾賦詩盛贊元宵節,把人們帶進迷人的元宵之夜。詩曰?骸壩械莆拊虜晃筧耍?性攣薜撇凰憒骸4旱餃思淙慫樸瘢?粕趙孿略濾埔?B?種櫬溆未號??械伢細樅?縞瘛2徽狗奸卓?諦Γ?綰蝸?么肆汲健!
清代元宵熱鬧的場面除各種花燈外,還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燈市詩云:“海螯云鳳巧玲瓏,歸德門明列彩屏,市火蠻賓余物力,長年羊德復仙靈。月能徹夜春光滿,人似探花馬未停;是說瀛洲雙客到,書窗更有萬燈青?!鼻宕娙艘υ畬懙摹对佋潯吩?骸盎?浞淶?孟部瘢?β硐慍狄拐?ぁJ??デ暗撲蘋穡?鈉澆滯庠氯縊?!備?巧??⒕?時鷸隆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笔銓懥藢η槿说乃寄钪?。
食 俗
元宵佳節除了觀燈游藝之外,食俗也令人十分神往。油錘元宵節的食品出現于唐宋時的有油錘,宋代《歲時雜記》中說:“上元節食焦錘最盛且久?!闭f明油錘為宋代的汴中(今河南開封)元宵節的節日食品。油錘是一種什么樣的食品呢?據宋代的《太平廣記》記載:油熱后從銀盒中取出錘子餡。用物在和好的軟面中團之。將團得錘子放到鍋中煮熟。用銀策撈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將油錘子投入油鍋中,炸三五沸取出。吃起來“其味脆美,不可言狀”。原來唐宋時的油錘就是后世所言的炸元宵,此記載可作今日研制“仿唐菜”時參考。油錘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其制法與品種已頗具地方特色,僅廣東一省,便有番屬的“通心煎堆”、東莞的“碌堆”、九江的“煎堆”等等,真可謂唐宋食風今猶在。
元宵又名湯圓、說團、圓子等。元宵節吃湯圓,最早見南宋詩人宋必大的《平園續稿》,書中有“元宵煮食浮闊子,前輩似未曾賦此”的記載。宋時的浮圈子,亦名湯團。到南宋,僅臨安的上元節食品,便有乳糖圓子、山藥圓子、珍珠圓子、澄沙圓子、金桔水團、澄粉水團和湯圓等。那么,這類似米粉為料的“圓子”為什么能成為上元的應節食品呢?原來,元宵節必吃元宵,以取“團團如月”的吉祥意思。至明代,元宵作為上元節的食品在北京已很常見。其制法是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東南所稱湯圓也。清代時,御膳房所制的宮廷風味“八寶元宵”。早在康熙年間即為朝野所傳聞。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對八寶元宵曾有這樣的詩句?骸白顯撇梟繒甯事叮?吮υ???謐?。”??⒄溝澆裉歟?研緯傻厙?斜穡?縹陡饕歟?岣歡嗖實奶氐恪C嫻埔步杏擅嬲擔?怯妹娣圩齙牡普擔?嗔饜杏詒狽降厙?C嫻頻男問蕉嘀侄嘌??械淖齙普凳??罰ㄈ蚰曄??唬??的詵攀秤偷閎跡?蚪?嫻品毆?姓簦?擁普得鷙笳的謨嚶偷畝喙鴉蛘羰旌笳抵辛羲?畝嗌僖圓防茨曄??鱸路蕕乃?⒑登榭觶?庠誑蒲Р環⒋锏哪甏??渥齜ㄊ強梢岳斫獾摹H縝邇?∧曇瀋攣鰲蹲賭舷刂盡吩?骸罷?率?澹?攢衤竺嬲粽等嫉疲?詞??攏?圓酚杲?。”睗惋了人们祈求肪i饔晁車腦竿?C嫻圃謖?率??淶浦?罩蠡蛘舳?持?G逑譚崮曇洌?轎鰲凍緯竅刂盡吩?骸罷?率?迦照糗衤竺?普擔?⒂腿嫉疲?臥縭持?!蹦殼芭┐迦雜寫慫住
面條為元宵燈節落燈這天晚餐的食品。古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后望明年”民諺。這一食俗多流行于長江以北地區?!秲x徽歲時記》載:“(正月)十八落燈,人家啖面,俗謂‘上燈圓子落燈面’,各家自為宴志慶。”落燈時吃面條寓意喜慶綿綿不斷之意。
粘糕又名年糕。元宵節除元宵、面條外,還有吃粘糕的。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食治》載?骸白粵好祝?糧省⑽⒑?⑽薅盡⒊??、益?!碧拼??螅???燦性??謔掣獾募竊亍
糟羹浙江臺州一帶每年正月十四看過花燈之后食糟羹,用肉絲、冬筍絲、香菇、木耳、鮮蜻、豆干、油泡、川豆板、菠菜等炒熟,再加入少許來米粉,煮成帶咸味的糊狀食品。正月十五喝的糟羹為甜的,用番薯粉或藕粉配上蓮子、甜棗、桂圓等做成。
此外,浙江浦江一帶吃饅頭、麥餅。饅頭為發面,麥餅為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觀 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執佑《惹蟮梅鴟ü槔矗?樸《饒?韌庸?糠暾?率?澹??萍?把齜鶘嶗??遣畏鸕募?樟汲?。汉庙d畚?撕胙鋟鴟ǎ?鋁鈁?率?逡乖詮?瀉退略?quot;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
舞 獅
篇6
【關鍵詞】古詩詞;主題閱讀;傳統節日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祖先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璀璨的古詩詞杰作。這些古詩詞濃縮了幾千年的文明成果,是歷代先人們智慧的結晶。對于處在記憶力發展黃金時期的小學生來說,大量地閱讀、積累古詩詞,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基礎,也是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審美情趣、文學素養的主要途徑。因此,站在時代的講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項歷史使命:有效引導小學生積累經典古詩詞,讓中華燦爛文化走進學生心靈,讓他們在口誦心記、含英咀華中受到中華五千年優秀文化精華的熏陶,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古詩詞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光大。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能吟”、“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應只停留在教材上,而應該延伸到課外的名家名篇,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詞,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而如何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g里,獲得更豐富的古詩詞文化的浸潤與滋養呢?在探索、實踐與反思中,我將古詩詞閱讀活動分為兩個相輔相成的階段:
一、主題閱讀進課堂
在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中,編者有意識地把同一主題的詩詞,放在同一單元中教學,以開闊學生的認知視角,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功效。這樣的主題編排方式給了我們啟發:古詩詞的積累與學習可以采用“主題閱讀”的方式,溝通學生課內、課外的橫向學習,連點成線,拓寬學生古詩詞閱讀的空間。
(一)文本研讀定主題
在浩淼的古詩詞長河中,有許多詩歌都是詩人心路歷程的寫照,抒發詩人內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長或謳歌大好河山……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20課《古詩兩首》為例,安排了兩首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和《送元二使安西》,細細咀嚼,便能深深體悟到朋友間依依惜別的感情。在研讀文本之后,繼而從主題出發,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拓展閱讀《贈汪倫》、《別董大》這兩首表現送別之情的詩歌。學生在閱讀同一主題下的古詩詞時,多角度獲取信息,并在同一主題的語境中,得到審美教育和情感熏陶。
當然,燦若繁星的古詩詞,主題的歸類也是不勝枚舉的,有思鄉詩、山水詩、邊塞詩、愛國詩等題材。在教學中,如果能以點帶面,拓展同一主題教學內容,必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需要教師能夠以《新課標》為指導,創造性的理解和運用教材,善于挖掘,勇于思考,勤于課堂實踐。
(二)傳統節日覓詩情
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春節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都有濃郁的地方風俗來慶祝這些節日,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是代代中國人貢獻給世界和未來的文化財富。然而現今,無論是成人還是學生,都對舶來的外國節日趨之若騖,他們知道西方的“情人節”,卻很少能說出秦少游筆下美麗的“七夕節”;他們對于“什么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知之甚少,卻能準確的說出西方“圣誕節”的時間。可以說這些現象的背后,顯示出的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漠視。因此,我們探索在語文教學中將古詩詞的學習與傳統節日融合起來。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學習蘊涵著豐富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詩詞;同時大力借助古詩的學習,來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了解民俗文化與民族精神。
傳統節日前后,筆者注意引導學生收集相關的古詩詞,并帶領學生用各種方式來吟誦,讓學生深刻領略民族文化的內涵。比如,元宵節前后,吟誦宋代歐陽修的《生查子 元夕》,讓學生感受“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美好景象;于辛棄疾的《青玉案 元夕》中,感受“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熱鬧場面;清明節前后,帶領學生吟誦《清明》,在“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中了解古人掃墓的習俗;七夕節,學生在“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颉敝辛私馄呦Φ膫髡f;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給我們展示了古人在重陽節登高和佩帶茱萸的習俗;中秋節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到張九齡對遠方親人的思念之情……
在歡度節日之際,我們亦可以開展豐富的節日主題活動。如端午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端午習俗,參與包粽子、縫香袋等,并重點開展“走進屈原”活動,通過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詩詞朗誦等活動,重現屈原的故事:兩千多年前,偉大詩人屈原為他的祖國流盡了最后一滴淚,縱身跳進波濤滾滾的汨羅江。同學們在故事中了解他那崇高忠貞的偉大人格,于屈原詩詞中體味他那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在這樣入情入境的傳統節日主題教學中,古詩詞教學是否別有一番風味呢?
(三)春夏秋冬賞詩境
每一個季節都有許多著名詩人留下的經典之作,每一個節氣都有每一個節氣典型的物候,我們跟著經典詩詞的韻律,帶領學生開啟了穿越四季之旅。
在萬物復蘇的春天,我們聆聽、誦讀著詩詞給我們帶來的一個個春天的故事:在“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中欣賞柳樹婀娜的身姿;于“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中聆聽春天的歌聲;從“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里,感受在田野上奔跑的快樂。
在熱情奔放的夏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讓孩子們一睹西湖盛夏的風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讓孩子們領略了夏雨的滂沱。
在高遠遼闊的秋天,學生讀杜牧的《山行》,品王維的《山居秋暝》,誦劉禹錫的《秋詞》,吟李清照的《一剪梅》。學生陶醉在秋天的意境中,陶醉在動人的詩篇中。
在大雪紛飛的冬天,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或者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都無需老師再做過多講解。
二、多種方式促積累
(一)日常活動作保障
1.古語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古詩詞的積累絕非一朝一夕之事。推行每周兩詩,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好方法。我們的具體方法是:將教室黑板一角辟為詩詞園地,每周一抄上兩首新的詩詞,讓學生讀、悟、吟、誦。
2.開展“課前一誦”活動。每節課上課前學生誦讀古詩詞一首(兩遍),課任老師負責。
3.放學路隊誦詩詞。每天上午、下午放學時,各班學生在教學樓前排好隊,邊誦讀古詩詞邊走出校門。
(二)趣味實踐展收獲
篇7
一、以數據為抓手,實行量化管理,增強責任擔當意識
數據是班級管理的重要依據,通過對數據的收集、分類、整理、統計、分析,了解班級整體及個人的發展動態。本班管理所利用的數據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反映班級常規管理的出勤、衛生、自習課紀律、做操……二是反映班級學習情況的各科平均分、高分段、上線率……三是反映每個學生在紀律及學習各方面的表現。通過這些數據,從宏觀上來看可以反映整個班級的發展狀況,從微觀上可以反映每位學生在校的表現。宏觀數據可做為班級評優評先的依據,微觀數據則是每位學生參與三好、優干的評選依據。以數據為依據的班級管理,增強了評先評優的客觀性,每個學生都努力做得更好來為自己及班級負責。
二、營造交流氛圍,搭建學習平臺,增強學習氛圍
本班高二分班時,高一數學成績總評較理科8班落后27分,但在英語和語文方面略有優勢。為了降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恐懼,提高學習效率和興趣,本人鼓勵8班與9班同學結對子,兩班同學優勢互補。一學期后班級數學成績進步顯著,高二上學期第一次月考全班數學120分以上0人,高二下學期期中考班級數學平均分121分,130分以上的共6人。從縱向來看,據數學老師反映,兩次試卷難度相當;從橫向來看,9班數學成績與其他文科的相比優勢在不嗬蟆
同時我們還將班級成績整體實力相當的5名的同學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利用晚自修第三節的時間進行交流討論,學生通過相互學習,消除了知識漏洞,掌握了學習方法,提高了學習效率。班級600分以上的學生在高二上月考1僅有1人,高二下期中考則有6人,從高二上月考一至高二下期中考,600分以上的學生數量穩定增長。
三、結合傳統文化,開展各式活動,提升人文底蘊
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傳統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對班級文化建設意義重大。
1.詩詞大會與班會課相結合
高二班級組建初期,班會課都被同學拿來觀看各式娛樂新聞,對班級建設的意義不大。詩詞是闡述心靈的文學藝術,文科同學女生居多,情感細膩,易對詩詞感興趣。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本人向學生提議開展以詩詞大會為主題的系列班會。學生有了方向之后,班委組織將同學分為6個小組,每個小組6人,剩余的5位同學負責試題命制(均為原創試題)、課件制作、計分評比、頒發獎品。在試題命制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在班會課的組織過程中,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在6組大比拼的過程中,全班同學對古詩詞的學習進入了熱潮,人文素養逐漸提高。
在鎮級組織的詩詞大會比拼中,我班亦陳同學榮獲全鎮第一,欣妍同學獲得三等獎,可見該系列的班會效果頗佳。以下兩題為亦陳同學創作的試題:
“青春作伴好還鄉”中“青春”的意思是:
A.年輕人,指作者自己。
B.年輕人,指作者的妻子。
C.美好的春光。
“生長明妃尚有村”中為何稱王昭君為“明妃”?
A.杜甫認為王昭君是賢明的妃子。
B.避諱司馬昭的名字改稱明妃。
C.呼韓邪單于冊封其為明妃。
2.燈謎活動與元宵節相伴
燈謎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門綜合性藝術。高中學習任務繁重,學習壓力大。為了讓同學們業余生活豐富些,經語文老師和全班同學討論決定元宵節每生創作一份燈謎,同學們在創作過程中提升了智慧,在答對互贈禮物的過程中提升的友誼。下圖為燈謎活動的一部分:
3.贈送春聯與感恩回饋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本班多位同學毛筆字美觀大方,在春節期間,同學們自覺參與學校組織的“贈春聯、送溫暖”活動,同學還將春聯各至各科任老師手中,在整個活動中培養了學生對社會對老師的感恩之心。
篇8
[關鍵詞]卓雅;國學;德育;實踐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18-0009-02[ZW(N]
[作者簡介]葉琴珍(1971―),女,廣西昭平人,碩士,廣西桂林市七星區卓然小學校長,中學高級。
近年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強勢回歸,全國各地掀起了經典文化教育的熱潮,有人將此現象稱為“國學熱”。在小學,國學也很“熱”。不過,在小學的國學教育實踐中,人們還普遍存在困惑:小學階段的國學教育是否有必要?小學生應該學哪些內容?教師又應該怎樣教?有沒有適合的評價機制?在這樣的背景下,廣西桂林市七星區卓然小學對國學教育課程進行了探索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認識小學國學教育的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家長和教師擔心國學教育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各學校也受到課程的限制,無法系統地進行國學教育。事實上,在小學階段開展國學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一段時間以來,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和破壞,社會上的各種不良現象日益顯現。與此同時,西方世界卻在不斷汲取孔子的思想智慧。因此,重新認識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的良性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從個體發展的情況看,小學是學生打根基的階段,這些根基不僅包括科學知識,更包括人文知識。學生的品德、習慣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需要學校和教師“從娃娃抓起”,給予正確的指引。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則可以起到這個作用。
基于此,卓然小學明確了國學教育的定位:將國學教育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之中,將國學與德育結合起來,建設“卓雅教育”德育文化。
二、開展國學教育實踐
(一)開發國學校本課程
首先,全校教師都接受國學知識的專業培訓,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校邀請專家、學者到校,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重點讓教師了解和認識儒家思想,包括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積極入世精神、“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個人修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行道精神等。在此基礎上,學校確定了“卓然至善”的教育理念。同時,對全體教師進行了禮儀文化、茶文化和書法的普及培訓。對國學教師則進行更深入的專業培訓,如對經典的解讀、吟誦方法的指導等。
其次,將國學課納入課程體系,研發國學校本課程。每個班級都開設國學課,國學課有專門的國學教師或由語文教師兼職授課。在校長的親自帶領下,國學教師和語文學科組教師負責研發校本課程。針對小學生記憶力強但理解力弱的特點,國學課程以經典傳承為主,遵循循序漸進、有序性與實用性的原則,選取了《三字經》《千字文》《笠翁對韻》《論語》《大學》《中庸》《孟子》《道德經》和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名家的120首詩作,并按照不同的年級進行了細分。
(二)每日經典誦讀,將國學教育常態化
每天上下午,學生都進行10分鐘的經典誦讀。在誦讀經典時,全體教師進入對應的班級,與學生一起誦讀。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每個年級的經典誦讀內容各不相同。一年級誦讀《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笠翁對韻》等比較淺顯的篇目;二年級以上的學生,主要誦讀“四書”與《道德經》,以及一些優秀的詩歌作品。對每個學段經典誦讀的要求也不相同。低學段學生的任務是確定主題,反復誦讀一些簡短的、朗朗上口的名句。如“愛國主題”“厚德主題”“孝順主題”“學習主題”“修身主題”“立志主題”“交友主題”等,不求甚解,只需背誦。誦讀經典的形式追求多樣,如學生根據拼音版本自由誦讀、配樂誦讀、家長與孩子一起誦讀、教師教授吟誦等。對中高學段的學生,不但要求其誦讀,還要其理解,使其學以致用,做到知行合一。教師從“四書”和詩歌名作中選擇名句、名篇,在國學課中進行分析、講解,讓學生理解后加以拓展,并能夠準確地背誦默寫。到期末,一二年級學生進行口試(背誦),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全部參加國學筆試,考試成績列入期評成績。
(三)國學與德育有機結合,建設“卓雅教育”德育文化
卓然小學的校名取自廣西師范大學王城校區“卓然獨立天地間”的碑文?!白咳弧笔莾炐恪⒊鲆话阒?,“卓然獨立”寓意獨標高格的境界。學校以“卓然至善”為校訓?!白咳恢辽啤笔恰白咳华毩?,止于至善”之意。校名和校訓都有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奠定了學?!白吭礁哐拧钡木窕{。
基于此,學校將德育與國學教育有機結合,致力于培養形雅、行雅、言雅和品雅的卓雅師生,建設“卓雅教育”德育文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塑造卓雅的形象。全校學生四季穿校服,其中,以民族風款式的校服為正裝。女教師的校服除了與學生一樣的民族風校服外,還有素雅的青花瓷旗袍,男教師則是立領唐裝。獨特的、富有精神內涵的校服深受師生和家長的喜愛,成為了學校一道靚麗的風景。(2)體現卓雅的言行。為了將國學教育落到實處,學校加強了國學禮儀教育。參照《弟子規》《論語》等經典,學校明確了師生在校園內外的行為禮儀規范,如升旗禮儀、問候禮儀、課間禮儀、待客禮儀、就餐禮儀、就寢禮儀……這些禮儀規范列入校紀校規,并專門錄制成視頻,供學生仿效。具體而言,例如:在校園中,師生之間、師生與客人之間要行鞠躬禮互致問候;遞物時,要雙手遞送并行鞠躬禮;就餐前,要背誦“飯食之德”……關于文明禮儀和日常行為規范,在每個學期開學初,學校學工處和教務處會專門組織師生進行訓練,并進行考核。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師生不知不覺地受到孔子“博我以文,約我以禮”的影響,漸漸形成了“君子慎獨”的自律意識。言行舉止之間,顯得彬彬有禮,很有教養。(3)追求高雅的情趣。卓然小學以蘭花為?;?,取其高雅的君子之風。 在日常生活中,學校鼓勵師生高雅的品位和生活情趣,養成高雅的愛好。教師除了自己的專業課外,還力所能及地開設一門體現傳統文化精神的課程,如軟筆書法課、茶道課、國畫課、古箏課、武術課、烹飪課、插花課、手工課、舞蹈課等系列活動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通過這些興趣愛好的培養,師生漸漸提升了日常生活的品質,自覺脫離了一些惡俗、惡習。
(四)開展國學主題的德育活動,鞏固國學學習效果
卓然小學每學期都會圍繞國學課程,定期開展國學主題的大型德育活動。例如:每年秋季入學時,一年級學生要舉辦隆重的“開筆禮”活動,開始童蒙啟智之旅;在孔子誕辰紀念日,全體師生齊誦《論語》,紀念孔子,弘揚儒家文化精神;感恩節時,學生以父母、老師、后勤員工等為感恩對象,通過送賀卡、出板報、寫作、朗誦比賽等形式,表達“尊師、孝親”的感恩之情;六一兒童節,全體師生舉行以“仁義禮智,忠孝雅誠”為主題的文藝匯演,鞏固國學學習效果。
學校德育主題活動的開展,緊密地圍繞國學課程的教學內容來進行。以元宵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慶活動為例。元宵節前,在國學課上,師生共同學習與元宵節有關的知識,如了解元宵節的習俗、元宵節的詩詞作品等。元宵節期間,各班開展剪窗花、貼窗紙、猜燈謎、做湯圓、吃湯圓等活動,學工處則組織評比,評選出優秀的班級進行表彰。清明節時,學校布置相應的德育作業,要求學生與家人一起查族譜、塑家風、行孝道,慎終追遠,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清明節。各家的家譜、家風及節日活動記錄等,在清明節結束后,由學工處組織評選,并在全校進行展示。這些主題活動的開展,既是國學課的學習內容,也是學校德育的內容,學生將學到的國學知識融匯到生活實際之中,做到了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卓然小學于2012年建校,由于其獨特的國學教育實踐,形成了獨特的“卓雅文化”,短短幾年的時間就在當地產生了較大的反響,成為了當地的小學國學教育研究基地,接待國內外前來參觀學習的校長和老師2000余人次。2014年暑假,卓然小學的學生代表參加了中央電視臺“詩行天下”欄目經典吟誦的攝制。一些高校的學者相繼進入學校,對學生的國學學習給予進一步的指導。我們相信,在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卓雅教育一定能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王財貴.學庸論語[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1.
篇9
關鍵詞:語素;語法功能;美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H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3-0093-01
劉辰翁,字會盟,號須溪,是南宋末期著名的愛國詞人,南宋滅亡之后隱居不仕。其生平著作頗豐,有三百五十四首《須溪詞》傳世。從其整體詞風上來講,劉辰翁主要是繼承了南渡詞人和辛棄疾的愛國豪放詞風,他憤權臣誤國,痛宋室傾覆,滿腔愛國熱忱,時時寄于詞中,他的詞多側面地反映了南宋滅亡后遺民詞人的心態,是“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之一。
顏色詞語在詩詞中的運用古已有之,在我國現存的最早的詩集《詩經》中就已經有顏色詞語的運用了,如:“駕彼四牡,四牡奕奕。赤芾金舄”(《詩經?雅?車攻》)。在這里“赤芾金舄”就是顏色詞語。顏色詞語在文章中運用的作用,古人早有論述,劉勰在《文心雕龍?情采第三十一》中講到“古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五色雜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韶夏,五情發而為辭章,神理之數也?!眲③脑谶@里講的“五色”就是紅、黃、藍、白、黑五種基本顏色。既然顏色詞語如此之重要,那么在劉辰翁詞作中顏色詞語的運用情況又將如何呢?今詳細分析如下:
劉辰翁在詞作中使用了大量的顏色詞語,共涉及顏色詞語二百三十五個,計四百六十九次。從顏色分類上看,主要涉及了紅色、綠色、黃色、白色、黑色五種顏色,其中黑色使用的最少,只出現了三次,即是:墨梅、黑頭、醉墨;此外還有黃雞、翠袖、綠鬢、白頭、白石、紅塵等顏色。
首先就顏色詞語使用的語素情況來看,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1)在詞句中使用一個顏色語素,如:“杏花紅。海棠紅?!保ā督亲印反号d)這里的兩個“紅”字,都是單純的一個語素,且在詞句中做謂語。(2)在詞句中使用兩個語素,顏色語素往往起到修飾的作用,如:“朱顏一去似流水,斷橋魂夢參差?!保ā兑癸w鵲》七夕)這里“朱”修飾“顏”,構成一個詞語在詞句中做主語。(3)在詞句中使用三個語素,顏色語素往往起到修飾的作用,如:“橋邊曾弄碧蓮花,悄不計、人間今古?!保ā儿o橋仙》自壽二壽)這里“碧”修飾“蓮花”,構成一個詞組在詞句中做賓語。
其次是顏色詞語在句中充當的語法功能情況,今詳細分析如下:(1)顏色詞語在詞句中做主語的情況,顏色詞語在詞句中做主語一般出現在詞句的句首,如:“白頭臥起餐雪”(《憶秦娥》)在這里以“白頭”代指人在詞句中做主語?!爸祛佉蝗ニ屏魉?,斷橋魂夢參差?!保ā兑癸w鵲》七夕)在這里以“朱顏”用顏色代指人在詞句中做主語。(2)顏色詞語在詞句中做謂語,如:“怎不當時道是、洛陽紅?!保ā队菝廊恕坊ㄆ罚┰谶@里“洛陽”做主語,“紅”做做謂語。(3)顏色詞語在詞句中做賓語,如:“若比杏桃真未識,奪銀胎。”(《攤破浣溪沙》)在這句詞中“奪”是謂語,“銀胎”是做謂語的賓語。(4)顏色詞語在詞句中做定語,這種情況在詞作比較常見,且多為形容詞性的顏色詞語,如:“金玉滿堂不守,菁華歲月空遷?!保ā杜R江仙》坐悟)在這里“金玉”做定語修飾“滿堂”,然后再一起做主語。
最后,顏色詞語在詞句中的運用達到的美學效果。南宋末年朝廷腐敗,奸臣賈似道誤國,以致國破家亡。宋朝滅亡后,劉辰翁隱居不仕。在詞作中,劉辰翁常常感懷時事、追念故國,且不承認元朝的統治,其詞作凡是屬書甲子的詞大多是這類的詞作。這樣的情感往往借助于顏色詞語才得以表達。
如在《柳梢青?春感》中寫到: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那堪獨坐青燈,想故國、高臺月明。輦下風光,山中歲月,海上心情?!边@是一首情調沉郁蒼涼,抒寫亡國之痛和故國之思的詞作,詞人用“銀花”這一與元宵節有關的景物,來描寫元朝統治下臨安元宵燈節一片愁苦悲傷的氣氛?!般y花灑淚”,本是對元宵花燈的客觀描寫,詞人在這里將其進一步主觀化、擬人化,賦予花燈以人在灑淚的形象和情感?!般y花灑淚”的形象給這座曾經是繁華熱鬧的城市帶來一種哀傷而肅穆的憑吊氣氛?!澳强蔼氉酂簟备菍懗隽嗽~人在宋亡之后,自己獨處在深山之中,只有熒熒如豆的青燈相伴,無線的寂寞悲涼,又“想故國、高臺月明”,情調更加凄清沉郁悲涼。詞人表達沉郁蒼涼的情調,正是借助“銀花”“青燈”這樣的帶有顏色詞語的意象得以更加突出。
再如《沁園春?送春》中寫到:“江南正是堪憐!但滿眼楊花化白氈??赐每帑?,華清宮里;蜂黃蝶粉,凝碧池邊。我已無家,君歸何里?中路徘徊七寶鞭。風回處,寄一聲珍重,兩地潸然!”這是一首反映詞人亡國之痛,情辭悲苦的作品?!皾M眼楊花化白氈”是寫江南春天雖好,但是已經到了春殘花謝的時候了,詞人借景物描寫來隱喻國已破,家已殘。“蜂黃蝶粉”本來是春天常見的景物,但是要是和“凝碧池”聯系在一起,就使人聯想到宋亡后的那幫降臣,在原來的宋宮里和元朝貴族們喝酒享樂顏的丑態。詞人的亡國之痛亦深深地寄寓其中。
總之,劉辰翁在詞中使用了大量的顏色詞語,這些顏色詞語在語素使用上、語法功能上極具特點。這些顏色詞語的使用增強了詞作的表現力,也使其詞作色彩更加豐富。
篇10
第一次聽說秦淮花燈,是在高中的課本中?!斑@燈彩實在是最能鉤人的東西。夜幕垂垂地下來時,大小船上都點起燈火……”相信很多人讀朱自清的散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時,都像我一樣怦然心動。我就是中了朱自清的蠱,讀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為了看燈影,義為反顧地來南京上學。
來南京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夫子廟。秦淮河渾濁的河水讓人很失望,倒是河畔大照壁上的雙龍戲珠和金陵十二釵的花燈讓人眼前一亮。南京有句話:“來南京不逛夫子廟,算沒來;逛夫子廟不買花燈,算沒逛?!眮砟暇r,正值9月,沒有見到秦淮花燈,不甘心。元宵節時,按奈不住欣喜,拉著寢室同學去夫子廟尋花燈。外地的同學踴躍報名,南京的同學按兵不動。
出門前,我們眼前就浮現出花燈綻放的情景,而忽略了南京的同學臉上詭異的笑容。一到夫子廟,我們傻眼了:夫子廟浮現出“半街瑟瑟半街紅”的景象——懸浮在街道上空的,是火樹銀花的燈彩;流蕩在街面上的,是密密麻麻的人流。這一天,我們有幸地見識了秦淮花燈藝人們壓箱底的手段,但卻不幸地和全國各地赴秦淮燈會的人流相會了。于是,整個夫子廟人只能單向通行。
看到一盞造在寒風中搖曳的荷花燈,我想駐足觀賞,但是轉瞬間已被人流帶到了三米之外——此后十年,提起秦淮燈彩,我眼前就下意識地浮現出一個場景:夫子廟大照壁上金碧輝煌的雙龍和秦淮河畔遺世獨立的金陵十二釵冷眼旁觀她們腳下黑壓壓的人群。
所以,當攝影師拉著我去南京老城南尋訪那些花燈藝人時,我就開始發憷了:“你確定你拍花燈時,能扎穩馬步,不被看燈的人卷走?”
“你以為是海寧觀錢塘潮呢?我們是尋訪花燈藝人!”攝影師說完拉著我穿過夫子廟。此時還在春節之前,但是街上已經點起了零星的燈彩。我剛在搖曳的荷花燈前駐足,想買一盞慰藉大學時的花燈未了情,但是攝影師卻幾乎要消失在燈影中。無奈,放棄花燈,去尋那做花燈的人。
跟著攝影師穿街過巷,街道變得越來越破敗,花燈也越來越稀疏。最終,在一條墻上寫滿“拆”字的巷口,攝影師舉起了相機。
我試圖順著鏡頭的方向尋找荷花燈的蹤影,但卻只看到掛在竹竿上晾曬的臘肉和香腸,還有在斷壁殘垣前坐著小板凳曬太陽的老人,至于花燈,已經徹底消失在肉腸闌珊處。
這里便是被譽為南京“城之根”的老城南地區。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把南京城分為三部:東部皇宮、西北軍營、南部居民區。以夫子廟為中心的南部居民區,是老南京商業最發達的地方,也是南京手工業者的聚集地。在明清之時,老城南一帶有專辦宮廷手工制品采買事宜的七作二房區。所謂七作即銀作、銅作、染作、衣作、繡作、花作、皮作;二房是指帽房和針線房。因為手工業者聚業而居,因而產生了一些能代表性的地名:比如專門從事花作買賣的,就叫花市街;專門從事衣服制作的地方,就叫估衣廊;專門生產木頭的地方,就叫箍桶巷……
跟隨著攝影師的腳步,我料想花燈藝人的聚集地,應該也差不多取個燈彩街或者花燈坊之類的地名,但是攝影師卻把我帶進了一條名為大油坊巷的小巷?!半y道舊時花燈是燒油的?”我腦海里瞬間生成了一千個問號。攝影師擺擺手:“我也不知道!”
終于抵達傳說中的油坊巷58號。門口是個老式的門牌坊,從牌坊往里看,有庭院深深之感??磥?,這里舊時應該是大戶人家的宅院。但是跨進牌坊后,我來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讓我產生庭院深深之感的,不是院落,而是一間近百平米的大房間。房間的大梁上掛滿了用塑料袋包裹的雜物,房間四周大約有七八個房間,幾乎每個房間門口都停著一輛小推車。有的推車上鋪上了各款式的鞋,有的掛滿童裝,有的則點綴著各式的首飾,還有一輛車的車架上掛了一只荷花燈和一只圓燈籠。這兒,是小商販們的家,每扇門門口的小推車就是每家的門牌號碼。現在是吃午飯時間,小販們忙碌了一上午后,把推車推進這里后開始給孩子們做飯。
百花叢中六十年 ?
我們繞過花燈車,推開了那扇斑駁的木門。在推開木門的一剎那,眼前突然變得五彩斑斕:屋外是朔風凜冽的寒冬,而門內卻已經百花盛開——懸掛在房梁上的幾十盞紫色的荷花燈早已經把這兒變成了夏日荷塘。當我們推門而入時,這些花燈似乎感受到從門中竄入的冷空氣,迎風搖擺起來,宛如荷花隨水波起舞??吹竭@震撼的場景,我們都愣住了,呆呆地仰望著荷花燈,就如同兩只潛伏在水底垂涎蓮花的魚。
當我們在夏日荷塘玩得樂不思蜀時,一聲推門的聲響讓我們重新穿越回現代。一位老者雙手捧著一批雙色的駿馬模樣的花燈走了進來??吹轿覀兛春苫舻谋砬?,他似乎很滿意。在點頭示意后,把手上的駿馬放在荷花燈下的案臺上。此時,眼前展現別開生面的畫面:黃色的駿馬在開滿荷花的湖底狂奔。
進來的老人名叫曹真榮,是秦淮燈彩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曹老,你做的這匹馬是不是叫的盧啊,居然能在荷花池底游泳?”我指了指懸掛著的花燈又指了指案臺上的駿馬打趣。
“它不是在水里游,是在天山飛好不好!”曹真榮指了指馬蹄子,這時我才發,馬有兩只蹄子騰空,而另兩只蹄子正踏著一只飛燕——原來這只花燈的創意來自馬踏飛燕。每一年,曹真榮扎一只代表性的花燈,給自己一年的花燈創作定個基調。2014年是馬年,曹真榮希望自己的花燈事業能夠像馬踏飛燕一般,上升到另一個境界。
過完年,曹真榮就整整70歲了。2014,將是曹真榮扎花燈的第60個年頭了。抬頭望了一眼頭上的百朵荷花,又撫摸著案臺上的馬踏飛燕,曹真榮開始回憶秦淮花燈的歷史,講述自己和花燈的情緣。
南京秦淮花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晉時期。以往,每到元宵,宮廷都有用紅木做骨,綢布裱糊制作宮燈的習俗,以示國泰民安;達官顯貴們開始效仿宮燈的形式,制作了花燈,以示飛黃騰達;而販夫走卒看到達官顯貴家張燈結彩,競相效仿,以示家庭美滿。但是平民百姓根本無力消費紅木綢布,于是就以竹子和紙張代替,于是就變成了一門篾扎紙糊的藝術。秦淮花燈就慢慢從深宮道場的祭祀道具變成了燈火滿市井的民間娛樂。
特別是明朝定都南京后,朱元璋為了招徠天下富商建設南京,極力的營造盛世氛圍,甚至把元宵節張燈的時間延長至10夜,經常微服私訪參加民間燈會;永樂七年(1409)初,明成祖朱棣更是“賜百官上元節假十日”鼓勵百官與民同樂,這樣一來元宵節燈會便成了南京全民性的娛樂。
因為明朝的燈會通常在南京秦淮地區的夫子廟一帶舉行,一年一度的秦淮燈會幾百年不衰,因而博得了“秦淮燈彩甲天下”的聲名。而千百年的耳濡目染,使扎花燈成為了秦淮地區一帶百姓的傳統。
“像我家現在所在地方,是南京的老門東地區,舊時老門東和老門西是秦淮花燈藝人的聚集地。以往,這兩個地方雖然處在城市,卻留有大片的菜地。因而有數量龐大的菜農,這些菜農春夏秋三季以種地為生,到冬天后閑來無事,就扎一些花燈來填補生計,于是秦淮燈彩就產生了?!辈苷鏄s說起秦淮花燈的歷史時如數家珍,因為他爺爺就是這些忙時種菜,閑時扎燈的藝人中的一個。
曹家的花燈技藝從曹真榮爺爺算起,傳到曹真榮女兒這一輩,已近有整整四代人,跨越百年歷史。
花燈轉基因
每年元宵節前,曹真榮就會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每一年,他們都試圖從這小小的作坊中提前打探到這年秦淮燈會的情報,因為曹真榮每年都會拿出讓人眼前一亮的花燈作品:2013年,蛇年生肖燈的設計愁壞了花燈藝人,但曹真榮卻在他的蛇燈后腦勺上加了一個瓢,又取黃金蟒(滿)這討巧的名字,立馬讓蛇燈萌態與富氣并重。
很多人只關注曹真榮的花燈創意,但卻鮮有人會關注花燈花麗外表之后的工藝。
扎花燈最初是菜農用來填補家用的副業。最初時,菜農們用編籮筐剩下的竹黃邊角料來做燈籠骨架。那時扎燈籠不需要太多技術,只要把它扎出來像模像樣就行了。從曹真榮的父親開始,曹家扎花就成為了家庭的主業。當扎花燈成為了家庭唯一的經濟來源后,手藝就成為了核心競爭力。
傳統的荷花燈,骨架是用竹黃制成的。制作骨架時,先把竹子削成細條形的的竹篾,而竹篾的長度,視荷花燈的大小而定。荷花燈越大,竹篾越長。當竹篾做好后,下一步就開做骨架,用紙繩把竹篾扎成竹箍。
“不是用麻繩,而是用紙做的繩子?”我覺得不可思議?!皞鹘y的花燈,都是用紙扎的,因為紙比麻繩更便宜,也更牢固?!辈苷鏄s見我們將信將疑,于是拿起剪刀開始做示范?!凹艏垥r,要注意要順著紙的紋理來剪,這樣,剪出的紙能夠承受的力也更大?!币粡圓3大小的紙,被曹真榮剪出了上百條紙帶。只見曹真榮拿起紙帶,兩只手分別用大拇指和食指抓住紙帶的兩頭,一只手朝里搓,一只手朝外搓。十幾秒鐘后,一張紙帶就變成了一條紙繩子。通常的荷花燈燈骨,有四條經線和兩條緯線構成。
扎經線時,把一條竹篾的兩頭交叉,竹篾頭呈雙手合十頭,然后在接頭處綁上紙繩,竹篾就變成了圓圈,扎一個荷花燈,用四條竹篾對扎,就成了八條經線;扎緯線時,把一條竹篾的兩頭并排,竹篾頭呈雙手合一狀,然后在接頭處綁上紙繩,竹篾就變成了橢圓形,扎一個荷花燈,用兩條竹篾順扎,就成了二條經線。
當竹骨扎好后,在骨架上糊一層白紙,荷花燈就露出雛形了?!艾F在的荷花燈,就像剛出殼的雞蛋,還不夠漂亮,要讓它變漂亮,我們就必須貼花瓣!”曹真榮把貼好白紙的燈籠放在一邊涼干,開始制作花瓣。
只見他從座子底下拿出一只紙箱放在桌上,抓出一張白剪成蓮花花瓣形狀的紙片。“花燈,是一門集剪紙、染色、紙扎、書法、刺繡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藝術。像這個花瓣,每一張都是用手工剪出來的,這時,就要求藝人必須有深厚的剪紙功力;剪出蓮花花瓣后,還要把白紙染成白里透紅的顏色,這時,不懂染色沒辦法做……”
但是,這些都不是最難的,做荷花燈,最難的是做出蓮葉上的紋理。曹真榮首先拿出一只啤酒瓶粗的木棒,從桌子上拿出幾張剪成蓮花葉形狀的紙片,把紙片疊在一起后緊緊卷貼在木棒上。然后抽出一條長長的細銅絲。一只手壓住紙片,一只手往木棒上纏銅絲。當銅絲完全覆蓋住紙片后,就把纏住銅絲的木棒賽進一個木質的圓筒中。然后像搗藥一樣來回搗弄幾下,再把銅絲繞開,紙片上就留下細銅絲的壓痕,這些壓痕就成為了蓮花的紋理。
當蓮花花瓣的紋理弄好后,曹真榮就開始拿起一瓣瓣花瓣往白燈籠上貼。每個荷花燈,根據大小的不同,花瓣的數量不一。通常,直徑20公分左右的花瓣,要貼48瓣花瓣。當花瓣上完后,荷花燈的外表就像模像樣了。這時,就進入了上燈環節——把一只帶蠟燭的蓮花放進燈籠里邊,點上蠟燭或者上好電燈,一只荷花燈就完工了。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原來隨處可見,價格低廉的竹子慢慢越來越難找,就連紙張,也變得越來越貴。篾扎紙糊的秦淮花燈終于走到了十字路口。遵循了一輩子傳統的花燈藝人也不得不面臨抉擇。
“上世紀80年代,我父親第一次用鐵絲做燈骨,用化纖布做燈面時,我曾經和他大吵過一架,甚至踩過他扎的花燈,但是當我跑遍南京城也買不到竹子時,我知道,花燈不改不行了!”曹真榮,真是秦淮花燈界的風向標,但是這花燈風向標在骨子里是守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