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凄不似向前聲范文

時間:2023-03-14 20:02: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凄凄不似向前聲,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車主無責 保險公司不用賠錢

    發生交通事故后,趙小姐因賠償問題一并將肇事司機、車主和保險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昨日下午,石景山法院公開審理了此案,保險公司被判無責,車主單位被判賠償趙小姐各項損失1.9萬元。據了解,這是北京市首例受傷行人向肇事車主以及保險公司提出的共同賠償案。

    庭審中,車主中國工程與農業機械進出口總公司和司機都同意在責任認定范圍內賠償。但三者險到底是不是強制險,保險公司是否應該在新交法要求的三者險范圍內賠償,成為爭議的焦點。

    保險公司認為,趙小姐依據的“交通安全法”第76條規定的是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但是現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并沒有出臺,因此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法官支招

    應首先向保險公司索賠

    李法官認為,交通事故發生后,受害者雖然可以對肇事司機、車主以及保險公司進行有選擇的訴訟,但應首先起訴保險公司。這樣起訴的好處一是保險公司必須先行賠付,二是保險公司無條件地在保險限額內全額賠付,也就是說,即使趙小姐對交通事故負全責,也照樣能獲得保險限額內的賠償。

    相關案例

    車主首獲先行賠付

    2004年12月8日,北京市首例車主起訴保險公司要求先行賠付的理賠案在石景山法院宣判,法院判令保險公司向車主支付4.4萬余元,其中包括律師費4000元。

    車主無過錯保險也得賠

    車主依據新交法對死者家屬進行了無過錯賠償,可保險公司卻拒絕為車主理賠。2004年11月19日,朝陽法院判令保險公司全額賠付車主4萬元。

    法官說法

    保險公司不是侵權訴訟對象

    受傷行人要求保險公司先行全額賠付保險限額內的相關損失已有成功判例,為何本案中保險公司卻無需承擔任何責任呢?今天上午,記者就此采訪了主審此案的石景山民庭法官李曉東。李法官分析說,趙小姐在受傷后,實際上有兩種訴訟選擇:

    選擇一

    依據侵權法律關系要求車主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選擇二

    按照保險契約關系和新交通法的規定起訴保險公司,要求保險公司在保險范圍內全額賠付。

    事實操作

篇2

2、出處:唐·白居易《琵琶行》。

3、全文: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不得意)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綠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暫歇 一作:漸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銀篦 一作:云篦)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篇3

大量用比 化虛為實

我們知道,音樂聲是比較抽象的、虛化的,如何才能將這抽象的、虛化的音樂聲變得形象、具體可感起來呢?最有效、最簡便的辦法,莫過于使用比喻了。恰當的比喻,往往可使抽象的、虛化的事物一下子形象、具體起來。

《琵琶行》的用比,委實高妙,詩中不僅用了明喻,還有借喻,八個比喻不僅十分恰當,而且令人叫絕。譬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使用明喻,寫出了樂聲的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語”,使用明喻,寫出了樂聲的親切細柔;“四弦一聲如裂帛”,使用明喻,寫出了樂聲的凄厲和戛然而止的響脆。而使用借喻的更多。使用借喻,只出現喻體,不出現本體,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寫出了樂聲的錯落有致、清脆圓潤;“間關鶯語花底滑”,寫出了樂聲的婉轉優美;“幽咽泉流冰下難”,寫出了樂聲的低沉凝澀;“銀瓶乍破水漿迸”和“鐵騎突出刀槍鳴”,則寫出了樂聲的激越雄壯、高亢激昂。

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用來作比的,也都是一些聲音,即拿其他常聞的聲音來比喻樂聲、來寫樂聲,這樣不僅可以使樂聲跟日常生活聯系起來,變得親切可感,而且可以充分調動聽者的想象,使人徜徉其中。這種手法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以聲寫聲”法。在平時寫作中,我們也可以借鑒、模仿,以便寫出好句子。

巧用疊詞 擬聲叮當

《琵琶行》寫樂聲的第二個手法就是巧用疊詞和聯綿詞。譬如:弦弦、聲聲、續續、嘈嘈、切切……這些都是疊詞;間關(疊韻聯綿詞)、幽咽(雙聲聯綿詞)……這些都是聯綿詞。這些詞語的巧妙使用,極大地增強了樂聲的悅耳動聽感,使人聽著聽著,情不自禁地就會受到極大觸動和感染,樂不自持,興奮不已。

正面描摹 側面烘托

《琵琶行》描寫樂聲的第三個手法就是正、側面結合,正面描繪,側面烘托。譬如,正面描摹的有: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

正面描繪,生動、直接,樂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余音繞梁,沁人心脾。

側面烘托的有: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

側面烘托,寫出了聽眾的反應,用聽眾的反應,來突出琵琶曲感人的絕妙藝術效果。正面描繪,側面烘托,效果確實棒。

飽蘸感情 情樂交融

篇4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譯文:

(序)唐憲宗元和十年,我被貶為九江郡司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聽到船上有人彈琵琶。聽那聲音,錚錚鏗鏗有京都流行的聲韻。探問這個人,原來是長安的歌女,曾經向穆、曹兩位琵琶大師學藝。后來年紀大了,紅顏退盡,嫁給商人為妻。于是命人擺酒叫她暢快地彈幾曲。她彈完后,有些悶悶不樂的樣子,自己說起了少年時歡樂之事,而今漂泊沉淪,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間輾轉流浪。我離京調外任職兩年來,隨遇而安,自得其樂,而今被這個人的話所感觸,這天夜里才有被降職的感覺。于是撰寫一首長詩贈送給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題為《琵琶行》。

秋夜我到潯陽江頭送一位歸客,冷風吹著楓葉和蘆花秋聲瑟瑟。我和客人下馬在船上餞別設宴,舉起酒杯要飲卻無助興的音樂。

酒喝得不痛快更傷心將要分別,臨別時夜茫茫江水倒映著明月。忽聽得江面上傳來琵琶清脆聲;我忘卻了回歸客人也不想動身。

尋著聲源探問彈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許久卻遲遲沒有動靜。我們移船靠近邀請她出來相見;叫下人添酒回燈重新擺起酒宴。

千呼萬喚她才緩緩地走出來,懷里還抱著琵琶半遮著臉面。轉緊琴軸撥動琴弦試彈了幾聲;尚未成曲調那形態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聲音隱含著沉思;似乎在訴說著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著頭隨手連續地彈個不停;用琴聲把心中無限的往事說盡。

輕輕地攏,慢慢地捻,一會兒抹,一會兒挑。初彈《霓裳羽衣曲》接著再彈《六幺》。大弦渾宏悠長嘈嘈如暴風驟雨;小弦和緩幽細切切如有人私語。

嘈嘈聲切切聲互為交錯地彈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盤。琵琶聲一會兒像花底下宛轉流暢的鳥鳴聲,一會兒又像水在冰下流動受阻艱澀低沉、嗚咽斷續的聲音。

好像水泉冷澀琵琶聲開始凝結,凝結而不通暢聲音漸漸地中斷。像另有一種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時悶悶無聲卻比有聲更動人。

突然間好像銀瓶撞破水漿四濺;又好像鐵甲騎兵廝殺刀槍齊鳴。一曲終了她對準琴弦中心劃撥;四弦一聲轟鳴好像撕裂了布帛。

東船西舫人們都靜悄悄地聆聽;只見江心之中映著白白秋月影。她沉吟著收起撥片插在琴弦中;整頓衣裳依然顯出莊重的顏容。

她說我原是京城負有盛名的歌女;老家住在長安城東南的蝦蟆陵。彈奏琵琶技藝十三歲就已學成;教坊樂團第一隊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彈罷都令藝術大師們嘆服;每次妝成都被同行歌妓們嫉妒。京都豪富子弟爭先恐后來獻彩;彈完一曲收來的紅綃不知其數。

鈿頭銀篦打節拍常常斷裂粉碎;紅色羅裙被酒漬染污也不后悔。年復一年都在歡笑打鬧中度過;秋去春來美好的時光白白消磨。

兄弟從軍姊妹死家道已經破?。荒喝コ瘉砦乙矟u漸地年老色衰。門前車馬減少光顧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給商人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輕易別離;上個月他去浮梁做茶葉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與我作伴繞艙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闌常夢少年時作樂狂歡;夢中哭醒涕淚縱橫污損了粉顏。我聽琵琶的悲泣早已搖頭嘆息;又聽到她這番訴說更叫我悲凄。

我們倆同是天涯淪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問是否曾經相識!自從去年我離開繁華長安京城;被貶居住在潯陽江畔常常臥病。

潯陽這地方荒涼偏僻沒有音樂;一年到頭聽不到管弦的樂器聲。住在湓江這個低洼潮濕的地方;第宅周圍黃蘆和苦竹繚繞叢生。

在這里早晚能聽到的是什么呢?盡是杜鵑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鳴。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樣好光景;也無可奈何常常取酒獨酌獨飲。

難道這里就沒有山歌和村笛嗎?只是那音調嘶啞粗澀實在難聽。今晚我聽你彈奏琵琶訴說衷情,就像聽到仙樂眼也亮來耳也明。

請你不要推辭坐下來再彈一曲;我要為你創作一首新詩《琵琶行》。被我的話所感動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轉緊琴弦撥出急聲。

篇5

一.閱讀上的實與虛

閱讀是打開詩歌文本的第一扇門。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強調的正是多讀的意義。戴望舒的《雨巷》只有42行,但其閱讀價值即使用420行也難以丈量。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詩一開始,就定下了情感上的基調――憂傷。“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睘槭裁磿a生這樣的閱讀體驗?這里面有實的因素,也有虛的成份。

從實的角度看,“油紙傘”、“雨巷”、“姑娘”等意象,都是客觀可觸的,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有形的。作為雨天的工具,“油紙傘”是脆弱的,甚至像柔弱的女孩子一樣,經不起風吹雨淋,但正是其柔弱的一面,才碰疼了讀者的心弦?!坝晗铩弊鳛榈乩憝h境,也是作者精心選擇的。這樣的地方,容易和“寂寥”扯上關系,容易發生故事,容易讓人聯想,甚至散發出一些不可捉摸的曖昧的味道?!肮媚铩本透昧?,誰不喜歡姑娘?姑娘常常與清風明月為伴,往往與鮮花香草為伍。即使是有病的人,一提到姑娘,眼睛也會為之一亮。姑娘象征著純潔和美好,代表著新生和未來。咀嚼這些實實在在的詞語,既可提神,又可醒腦,還可美化心境。

從虛的角度看,這幾行文字就像少女打開手掌,輕輕放飛的一團煙霧,輕淡而渺茫,纏繞而迷人。“獨自彷徨”、“悠長又寂寥”、“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等語詞,則不像前述那么實在,呈現給讀者的是虛幻、模擬和想象?!蔼氉浴笔遣幌胱寗e人摻合,“彷徨”是因為還沒下定決心,“悠長”代表的是心思,“寂寥”隱喻的是情感,而對“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向往,又恰恰體現了作者此時此地的一種精神寄托。有趣的是,作者希望遇到的是姑娘,而不是“養驢的女人”。如何引導學生乘虛而入?恐怕首先要理解“丁香”的特點。丁香花纖小文弱,清香幽雅。其次要理解“丁香”的寓意。丁香花象征著詩人的淡雅、隱忍和愁緒。當然這里的姑娘,未必就是姑娘,她也可以是一種理想、一種目標、一種追求,想象的空間越大,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就越有前途。

二.討論上的實與虛

說,是學生語文四大能力之一。利用詩歌教材,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是語文教師推不掉的責任。組織學生對詩歌進行討論,是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當然,討論里也有實與虛的問題。

君當作磐石,

妾當作蒲葦,

蒲葦紉如絲,

磐石無轉移。

這是《孔雀東南飛》里的句子。我曾就這四句詩,組織學生討論,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里實寫了什么?虛寫了什么?

生甲:實寫了“磐石”。磐石是體大沉重的石頭。

生乙:看到“磐石”這個詞,有一種喘不過氣的感覺。劉蘭芝讓焦仲卿做磐石體現了封建女子對男人的崇拜,希望男人有鐵的肩膀可以依靠。這種潛在的意思,就是虛寫吧。

生丙:“蒲葦”也是實寫。蒲葦即蘆葦,這種植物特有韌勁,不容易折斷。

生?。簞⑻m芝用“蒲葦”自喻,從虛的角度,表明了自己在愛情、婚姻上的堅貞與不屈。同時也刻畫了劉蘭芝作為“女漢子”的光輝形象。

應該說,上述四位同學的討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積極效果在于,通過討論,鍛煉了學生的口才,即口頭表達能力。同時,也加深了對比喻這種修辭格的理解。

比喻的核心在于本體和喻體具有相似性。

劉蘭芝分別以“磐石”、“蒲葦”比喻丈夫和自己,表示了對愛情、婚姻的態度。就實與虛兩個關鍵點,組織學生對詩句進行討論,形成了由實到虛,再由虛到實的閉合回路,為學生的說話創設了情景,鋪平了道路。

當然,課堂討論是一種復雜的組織形式,它不僅考驗著學生參與教學的情緒和水平,也考驗著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和智慧。這種教學模式,既有預設性,又有生成性。因此,教師既要充分備課,發揮教師主導課堂的作用,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這就是說,課堂討論,既要充分打開,又要及時收傘。只有師生科學互動,一起成長,才能真正結出口頭表達的果實。

三.聽力上的實與虛

詩歌鑒賞有多種方法和技巧。從詩歌意象出發,順藤摸瓜,找出矛盾,理解情感,知人論世,把握思想,品味凝練、含蓄之美,離不開對學生聽力的培養。聽力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準確地捕捉外來信息,感悟生活,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品性和人格魅力。

首先要聽出音樂之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

大珠小珠落玉盤。

這是典型的描寫聲音的詩句?!按笙摇笔桥盟母抑凶畲值南遥菍崒?;“嘈嘈”形容聲音濁雜粗重,是虛寫。“小弦”是琵琶上最細的弦,是實寫;“切切”形容聲音輕細且急促,是虛寫。同理,“玉盤”是實寫,“大珠小珠”落盤濺起的濁重和清脆的聲音,則是虛寫。這里,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實實虛虛,虛虛實實,形成了不絕于耳的交響音。借助想象,在優美的朗誦中,聽出美感,無疑是一種享受。

其次要聽出情感之美。

鐘嶸在《詩品》中說:“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辈粌H詩歌的音樂性不可剪貼,其蘊含的豐富的情感亦不可復制。

凄凄不似向前聲,

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司馬青衫濕。

聽到這里,我們就會為之動容。因為聽了“我”的話,琵琶女擰緊弦栓,重新彈奏,聽起來,凄凄的聲音再也不像剛才的樂曲,所有的人聽到后全都掩面而悲泣。在座的哪個流的眼淚最多?江州司馬!我們知道“青衫”,指黑色單衣,而唐代官位低的人,常穿這種青黑色的衣服,白居易以此自比,形象直觀地表達了一種悲傷凄切的情感。表面上,我們實實在在地聽到了司馬青衫等人哭泣的聲音,但,只有往虛里聽,即聽出司馬青衫們掩面哭泣的真正原因,我們才能真正完成情感上的升華。只有聽到這里,我們才能真正聽出詩人自嘆經歷、昔盛今衰、晚景凄苦的哀傷和漂淪流落的悲切。

四.寫作上的實與虛

某種意義上,讀詩正是為了寫詩。寫詩不僅是詩人的事,寫詩還應該從娃娃抓起。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說的正是讀寫結合的道理。在大開言路的今天,有誰肯封閉才情?少男少女正是寫詩的好年華,誰不想擁有詩意的人生!

問題是,如何寫?

――從實出發,抵達虛的境界。

例如,《中學語文?讀寫新空間》2005年第6期上,李萍同學有一首寫“日記”的小詩,其中有這樣幾句:

我丟失了我的日記本

一本漂亮的日記本

封面上印著

藍天、白云、綠草和紅花

還有一只斷線的風箏

正在自由自在地飛翔

詩里從“日記本”等實物寫起,選取的意象具有典型意義。因為日記本里往往藏著個人的心思和秘密?!八{天”、“白云”,展示了遼闊的天空。就在這“天空”下,一只“風箏”斷線了,它在“自由自在地飛翔”。還有,用“綠草”、“紅花”作點綴,也讓現實環境更加美好起來。作者雖然從實處著筆,但真正想表達的,卻是對理想、自由的追尋,以及對現實羈絆的掙脫。這就是虛寫的力量。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具體的詩歌寫作中,不管是選詞造句,還是布局謀篇,既不能就實寫實,也不能就虛論虛,因為二者往往水融,不可分割。

實際上,學生從實寫到虛寫的過程,也是寫作由基礎等級向發展等級邁進的過程。近年來,高考作文在逐步淡化文體,“除詩歌外,文體不限”的寫作要求已經從試題上悄然刪除??紙錾?,以詩歌的形式來展示自己才情的學生越來越多,有的不僅得了高分,甚至得了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