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20 13:48: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李時珍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李時珍的故事

篇1

讀初中的時候,看過一部電影《芙蓉鎮》。具體內容記不清了,依希記得劉曉慶和姜文;依希記得吊腳樓;依希記得青石板路;依希記得有一位胸前掛著很多像章的瘋子敲著一面鑼在凄涼地叫:“階級斗爭一抓就靈呀——”,“文化大革又來一次啊”。

走進芙蓉鎮,聽路邊擺攤的小販說,因電影《芙蓉鎮》而聲名鵲起的芙蓉鎮原名是叫王村。踏在這青石板的路上,仿佛上面的歷史有點輕飄,隨便用嘴一吹就能吹得一塵不染。一點崇敬的心都沒有,有點不屑一顧。不就是一部電影么?一條青石板路把窄窄的古街道牽到了九曲回腸的深處。鱗次櫛比的商鋪,摩肩接踵的游人,琳瑯滿目的小商品,讓我覺得來到了一個小商店批發市場??捎置黠@地感覺得到越往后走,鞋跟撞在青石板上的聲音就越來越厚,就越來越實,喧豗中有點深不可測。

街的盡頭,別有洞天。才發現古鎮是三面環水,懸涯邊上的吊腳樓臨水毗連而建,如同一排排鐵塔一般的漢子露著那古銅色的肌膚,粗獷、豪野而又不乏俊秀與灑脫。一條瀑布穿鎮而過,人從石墩橋上走過,流水從腳下向懸涯飛流而下,矯若驚龍,聲如霹靂,懸掛在一個寬約百米的天然洞穴的面前。水霧升騰,洞穴旁邊有條小路。小路上游人如織。聽游人說,這就是“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

篇2

摘要:本文綜述了孤獨癥診斷的歷史發展,總結了診斷歷史中具有時代意義的發展變化。

童年孤獨癥通常起病于三歲以前,是一種在言語/非言語的交流和語言特征、社會性的發展與游戲、不尋常的興趣與行為模式等方面有著質的缺陷和異常的廣泛性精神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以下簡稱PDD)。

童年孤獨癥作為具有異質性的特殊個體似乎已有之,從傳說中對那個“仙女換下的”非常漂亮但又陌生而與人類疏遠的孩子的描述、以及對“Juniper兄長”朝圣路上故事描繪、到十八世紀Itard醫生關于“阿維龍野孩”(wild boy of Averon)的記載都使我們看到了某些類似于孤獨癥特征的影子,但是,這些描述通常是零散的,人們只是把它當作特殊的異常個案而感到饒有興趣,卻很少有人會想到別的孩子也可能會是如此。

真正把它作為一具有群體異質性的臨床實體來描述的,是20世紀40年代美國醫生Leo kanner,他于1943年報告了11例由其首次命名為“早發性嬰兒孤獨癥”(early infantile autism)的患者,并描述這群患者特征如下:嚴重缺乏與他人的情感接觸;強烈的堅持同樣的、自選的、通常是怪異的、重復性的儀式或常規;緘默或語言顯著異常;高水平的視覺一空間技巧或機械記憶能力與在其它方面學習困難形成對比;聰明、機敏且具有吸引力的外貌表現。其實autism一詞并非為Kanner首創,1911年精神病學家 e.Bleuler將其作為精神分裂癥四個基本癥狀之一加以描述,意指精神分裂癥患者退縮于自己的幻鏡之中;E.Minkowski(1927)更將其闡釋為"Autisme pauvre"意思是說,如果你能敲開精神分裂癥病人緊閉著的交際之門,你會發現他的內心世界實際什么都沒有。Kanner借用 autism一詞意在強調他所描述的這種障礙的社交缺陷,但不幸的是,它混淆了與精神分裂癥之間的區別。

起初人們對Kanner所報告的這種特殊的兒童精神障礙的興趣并不十分濃厚,但隨后至今的數十年里,兒童孤獨癥作為廣泛性發育障礙的典型代表,受到了世界范圍的普遍關注和重視,現在已成為許多不同國家兒童精神衛生問題教育和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以下將按年代分別闡述孤獨癥在診斷方面的歷史發展的研究概況。

20世紀40-60年代

自Kanner首次將童年孤獨癥作為臨床實體描述以后近二十多年來的時間里,是專家、學者們陸續發現和比較這一臨床實體特征、臆測病因、提出問題與假說的時代。正是在這一時期,一些研究者按照Kanner標準發現了一系列與Kanner所描述的類似而又有某些不同的亞群,為示鑒別,冠以各自創用的名稱,諸如“兒童精神分裂癥”、“不典型兒童”、“不典型孤獨癥”“Asperger綜合征”等等。可以講,這些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Kanner關于童年孤獨癥描述的偏倚和局限,豐富了學術界對童年孤獨癥臨床表現的認識,并為后來關于“孤獨樣障礙”與“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亞分類奠定了基礎。但是當時人們對這些描述尚缺乏足夠的重視,亦未形成相對統一的認識。與此期研究情況粗淺相應的,國際疾病分類與美國疾病診斷統計手冊均一概的將童年孤獨癥列入“兒童精神分裂樣反應”這一兒童精神與行為障礙的“廢紙簍”當中,并且沒有作出相關的描述。

在病因診斷方面,由于受當時盛行的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包括Kanner本人在內大多數人認為:孤獨癥是一種情感性的而非軀體性障礙,父母的撫養方式導致了該疾病的發生。在Kanner的描述里,父母都是高層次的事業心很強的而又顯得冷漠無情的人。這一描述在當時頗具代表性和影響力。其后果,是災難性的它增加了父母們對擁有一個他們無法理解其行為的孩子的不安心情,破壞了他們的可能存有的能幫助孩子的任何信心。

20世紀60-70年代:

對正常兒童以及Kanner綜合征兒童發育和言語的研究,使對孤獨癥病因診斷方面出現了新的觀點,尤其是Michael rutter和他的同事的工作,給孤獨癥病因診斷帶來的重大變化。這些研究工作表明:孤獨癥的行為如果被認為是從出生到童年早期的發育障礙所致更為合情合理。隨著對大腦發揮功能的方式及可能出現問題的知識的積累,逐漸搞清楚了孤獨癥是一種軀體性的、與父母撫育方式無任何關聯的發育障礙。相應的,在此期間出現了一些關于孤獨癥生物學病因的研究,Rimland首開紀錄,但是舊有的影響依然很大,新的研究發現和成果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國際疾病的分類與美國精神疾病的診斷統計手冊仍然只是把童年孤獨癥作為“精神分裂癥兒童型”的一種表現形式。這主要可能還是受到十九世紀末期精神病學家Henry maudsley認為:精神?。嚎赡艹霈F于兒童影響;“精神病”這一名詞通常并無精確的內涵,但傾向于作為奇特怪異行為的標簽,而孤獨癥患者的行為往往是“不能被人理解的”。

盡管ICD與DSM診斷分類系統對孤獨癥的歸屬于與描述不盡如人意,卻并沒有妨礙漸漸興起的人們對孤獨癥的研究興趣,除了經典Kanner標準之外,此期最為有影響力的孤獨癥的診斷標準當屬Lotter的標準了。Lotter的標準除了強調社會交互作用、言語與交流、重復性活動三個方面作為基本的標準之外,糾正了Kanner標準中可能包含偏倚的“特殊技能與吸引人的外貌”兩項;將起病年齡拓寬至七到八歲,從而基本上包含了孤獨癥及其各種不典型亞分類。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廣泛的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現在所普遍接受的孤獨癥發病率4-5萬人即是該時期的顯著成果。

20世紀70-80年代:

隨著對孤獨癥的社會性關注和宣傳,人們對孤獨癥的注意與研究開始走向繁榮。此期,人們基本上摒棄了孤獨癥所謂“父母撫養方式不當”的病因假說。無論是孤獨癥生物學病因探討還是臨床實體的識別與描述;無論是相關癥狀群的分型還是研究與其它精神障礙的聯系,均提示了對孤獨癥研究的一個全新時代即將到來。此期,孤獨癥診斷分類一個重要研究成果就是明確了孤獨癥與精神分裂癥的區別,將孤獨癥從精神分裂癥的框框里解脫出來?;蠭srael kolvin和他的同事在該時期的一系列研究顯示了孤獨癥與罕見的起病于兒童的精神分裂癥之間的不同。有證據表明童年孤獨癥與成年精神病性障礙尤其是成年精神分裂癥沒有關系。這些研究成果反映在國際疾病分類中首次不再把童年孤獨癥作為“精神分裂癥兒童型”來對待。盡管仍然籠罩在“精神病”的陰影中,但明確說明它不同于精神分裂癥、躁郁癥等精神病性障礙。

雖然有關孤獨癥是一種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發展及行為等廣泛的心理發育方面的障礙學說尚未被吸收到官方的診斷分類系統中去,但隨著各個專門領域里研究的深入,這一點已漸漸形成了共識。各個孤獨癥研究小組在甄別孤獨癥時分別用了各自的診斷標準,這些標準雖然各以不同的形式強調了某些必要的特征,但在內容上都高度集中于社會和語文的缺陷。如Rutter1978強調社會關系與語言發展的缺陷、堅持同一、抵制變化是診斷孤獨癥的關鍵性的特征。

20世紀80年代以來:

80年代以來,對孤獨癥的研究進入全面開花的時代,此期在診斷分類系統的研究方面,最突出,最醒目的成就是,為適應臨床交流和研究的目的,國際疾病分類與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統計手冊,相繼更換版本、增刪內容,從而具有廣泛的實用性與可比性。孤獨癥的診斷分類也相應達到了空前的統一性?,F以出版年限為依據分別敘述:

DSM-Ⅲ1980:首次將童年孤獨癥視為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從而繼區別于精神分裂癥之后,進一步明確與“精神病”的分離,其次,對每一障礙均提供一套操作性診斷標準,并且這些標準首次建立在現象學描述的基礎之一,而不是建立在缺乏實踐驗癥的病因學理論的基礎上。 dSM-Ⅲ診斷孤獨癥標準如下:①起病在頭30個月以內;②廣泛缺乏對他人的反應;③語言發展方面有重大缺陷;④如果有語言則具有諸如下述的特殊形式:即刻或延遲的回聲語言、隱喻性語言、人稱顛倒;⑤對環境各方面的怪異反應,如抵制變化、對生命物或無生物的特殊興趣與依戀等;⑥沒有幻覺、妄想、聯想松弛、思維不連貫等精神分裂癥的特征。

在PDD分類上, DSM-Ⅲ僅將其劃分為三類,即嬰兒孤獨癥、兒童起病的廣泛發育障礙,不典型廣泛發育障礙。前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起病的年齡,前者要求在30個月以內,而后者所有異常都必須在30個月以后,12歲以前出現。

DSM-Ⅲ-R(1987):DSM-Ⅲ-R將精神發育遲滯、PDD、以及特殊發育障礙合并在一個新的分類系統之下:“發育障礙”。DSM-Ⅲ中將嬰兒孤獨癥與兒童起病的廣泛發育障礙主要鑒別點建立在起病年齡的依據上被認為是不合適的,因為相繼發現了某些晚發病例,并且判斷確切的起病年齡的確很有困難。因此DSM-Ⅲ-R將二者合而為一,命名為“孤獨樣障礙”,診斷標準進一步豐富、擴展,描述更為具體詳盡,以覆蓋不同年齡階段的臨床表現,并首次將不同的臨床癥狀歸聚為三類核心缺陷,即:社會交互作用質的缺陷、言語與非言語的交流及想象性游戲方面質的缺陷,顯著局限化、重復性的活動和興趣。DSM-Ⅲ-R對PDD尤其是孤獨樣障礙的臨床癥狀的聚類與詳盡描述是孤獨癥診斷歷史發展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DSM-Ⅲ-R硬性的將本來分類就相當粗糙的DSM-Ⅲ中“嬰兒孤獨癥”與“童年起病的應征發育障礙”合并,顯然增加了“孤獨樣障礙”診斷的異質性。這種異質性既包括孤獨癥內部之典型與非典型的不同。又包括孤獨癥與其它廣泛性發育障礙諸如Rett綜合征、 asperger綜合征等等的不同。

ICD-10 (1992):ICD-10首次采用了字母一數字的編碼形式,極大的擴充了精神障礙分類的可能容量;它與DSM-Ⅲ-R不同,將精神發育遲滯獨編碼,而將PDD,以及特殊發育障礙劃歸在“心理發育障礙”編碼之下。與DSM-Ⅲ-R相比,明顯的優點在于將DSM-Ⅲ-R中可能包容過雜的“孤獨樣障礙”進行了亞分類,即F84.0童年孤獨癥;F84.1不典型孤獨癥;F84.2Rett綜合征;F84.3其它童年瓦解性障礙;F84.4多動障礙伴發精神發育遲滯與刻板動作;F84.5Asperger綜合征,并且對這些亞分類分別給予具有鑒別意義的描述和定義,而不像 dSM-Ⅲ那樣,僅僅以年齡為分水嶺劃分孤獨癥與兒童起病的廣泛發育障礙。

DSM-Ⅳ(1994): DSM-Ⅳ與 DSM-Ⅲ-R相比較,保留了對孤獨樣障礙的描述但就具體項目和總的診斷標準上作了如下修訂:①通過診斷標準由16條減為12條并進一步明確每一條的陳述使臨床實用性得以提高;②增加了與ICD-10診斷標準的一致性以供研究之目的;③重新強調起病年齡以與臨床應用相適應并增加該分類的同質性。

在PDD分類上則摒棄了 DSM-Ⅲ-R包容過雜的做法,吸收并借鑒了ICD-10的優點,并且對每一亞分類的描述更為詳盡且一一提供了操作性診斷標準,臨床實用性進一步提高。但 dSM-Ⅳ不傾向于在孤獨障礙中進一步分類為典型與不典型,而是將后者放到299.80廣泛性發育障礙NOS中。

我國關于孤獨癥的研究概況

我國研究孤獨癥起步較晚,1982年南京陶國泰教授首次報告并探討其歸屬以來十幾年的時間里,有關孤獨癥的文獻報告更多的集中于病例報告上面,至今尚無流行病學的調查和研究報道,病因學研究方面的文獻也僅限于個別報道。在診斷分類系統上,我國CCMD-2開始有了“兒童孤獨癥的”診斷,雖然歸屬于“兒童精神病”的分類名目下,但其后注明為廣泛的發育障礙。而CCMD-2-R1995則將其明確歸屬于F81廣泛性發育障礙。在診斷標準的選擇和制訂方面則直接借鑒和吸收了ICD-10和 dSM-Ⅳ的經驗;達到與國際標準并軌的目的。但是這些診斷標準的選擇與提出尚缺乏對國內兒童孤獨癥研究驗證的證據支持。

綜上所述,在童年孤獨癥診斷的歷史發展中,主要經歷了如下重大變化:

1、由社會心理病論為主導轉向軀體的生物學病因論為主導,并由此揭開了生物學病因研究的熱潮。

2、疾病分類診斷由精神分裂癥、精神病向發育障礙轉變,從而使對孤獨癥的認識,指導和治療步入新階段。

3、由單一綜合征向孤獨癥狀群認識的轉變。廣泛性發育障礙亞分類及鑒別至今仍是研究和關注的熱點之一。

4、孤獨癥作為一種發育障礙,與其它發育障礙如精神發育遲滯、特殊發育障礙等既有聯系又具有鮮明的異質性,因而其間的聯系與區別一直是診斷與鑒別診斷研究的熱點之一,也是病因研究的熱點之一。

參考文獻

Berkell DE :Autism Identification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3-47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New Jersey ,1992

Wing L Aspects of Autism Biological Research ,5-7/1-9 ,Alden Press,Oxford ,1988

Wing L A Guide for parents and Professionals ,Constable and company limited ,london ,1996

APA : DSM-Ⅲ,86-92/371-445,APA ,Washington DC ,1980

APA : DSM-Ⅲ-R,33-39,APA ,Washington DC ,1987

APA : DSM-Ⅳ,65-78,APA ,Washington DC ,199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CD-10;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clinical description 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232-259,WHO ,Geneva ,1992

篇3

清冷小鎮,閑散的“舊生活”

乘車至白市驛轉車,半個小時后,到達走馬鎮街上,隨便找個人一問,古鎮在哪兒,答曰,前面上梯坎就是。抬頭一看,一段不長的青石板梯坎,一座老房子,一棵枝繁葉茂的黃桷樹,映入眼簾。拾階而上,便來到走馬場的城墻前面,高大恢宏的城墻呈弧形,中間是拱形石門,上書“走馬場”三個繁體字,兩旁一副對聯,左為“現實講團體關了門即是一家”,右為“入世多迷途由此去方為正路”,字字力道遒勁、寓意深邃,充分體現出走馬人的大氣。街門旁邊的墻上嵌著刻有“中國曲藝之鄉”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等字樣的石碑,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為走馬鎮的題詞的石碑也立于石門前:“黃桷正陽,走馬鎮一語千言萬人心,今古悲歡故事里,明朝盡是聽說人”。這些都標示著走馬古鎮的地位與榮耀。望向門內,一條悠長的青石板路,兩排舊時民居,街上行人稀少,似乎有點寂寥。

步入門內,一眼便被左邊雄偉的關公武廟戲樓鎮住了,這座建于清代的戲樓,如今依然保存完好,戲樓分兩層,上面是戲臺,下面是茶園,整座戲樓以石柱托底,木料為身,滾筒瓦為蓋;鳳檐龍柱,雕閣畫屏,噴漆涂金,精妙絕倫;龍鳳鱗爪,棱角分明;人物舉止,栩栩如生,巧奪天工。聽說以前最熱鬧的時候,每逢佳節廟會,均有戲班登臨。獻藝者既有如吳曉雷、陳書舫等川劇名家,又有本鎮業余演員。一演數日,愈演愈火,四里八鄉鄉民云集,長戲短戲場場爆滿。而此刻我們只能站在戲樓前的空壩子上,看著空空的戲臺,想象著昔日輝煌的景象。戲樓下面的茶園,一些當地居民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喝著茶,有些下棋,有些打牌,有些打麻將,還有些就坐著吹牛,悠閑自得。茶園進門處的柜臺上方掛著燙金字體的匾,寫著“走馬故事會”幾個大字,兩旁的木匾對聯上寫著“山歌年年月月唱臺上唱坡上唱處處都在唱”,“故事家家戶戶講男人講女人講娃娃也能講”,由此可以看出,在走馬古鎮,山歌和故事早已經是人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經融進了走馬人民的血液中。

踏著青石板向古鎮深處前進,這條東西走向的石板街穿鎮而過,長約1公里,街兩邊為依山就勢、自由排列、錯落有致的商鋪店面、民居院落、宮廟建筑,形成一個具有古典韻味的傳統街區,留存至今的眾多清代民居風貌獨特,以穿斗結構為主且有獨特的過街樓,是巴蜀民居的典型代表。街上行人稀少,有些冷清,但家家戶戶門口屋檐下掛著的紅燈籠又透著喜氣,各式店鋪的招牌旗幡,在微風中隨風飄搖:茶館,剃頭鋪,飯館,照相館,粑粑館,客?!切┛诙鄠鞯墓适拢阍浽谶@些店鋪里流傳。在古鎮生活了幾十年的老人們,喜歡坐在家門口的屋檐下,有些在擺龍門陣,有的慢悠悠的做著手工活,有小孩三三兩兩追逐打鬧,有人在門口下著棋,夕陽西下,還有人端著碗站在門口一邊吃完飯一邊和鄰居聊天。古鎮的生活,也許多年未曾改變過,住在這里的人,每一個都是氣定神閑,慢慢悠悠,和都市里的現代化快節奏相比,這里的生活實在是太舊了,卻舊得有條不紊,舊得有滋有味。行至古街末端,一棵足有兩人環抱那么粗的黃桷樹矗立在此,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不知當時是誰將它種下,幾百年來,見證著古鎮的變遷和傳奇。

千年古鎮,故事之鄉

這座不大的古鎮,是從何時開始修建?又是如何發展成了今日的民間故事之鄉呢?這一說起來,就是故事。相傳,在三國時候,劉備建都成都,趙云鎮守江州,即現在的重慶,趙云的府第便在走馬崗高家石壩,走馬一腳踏三縣,便于提兵調將。某日劉備與孔明來此檢閱軍情,遠遠看見此處山形似一批奔馬,于是孔明給此地取名為走馬崗。到了宋代,這里已經成為了一個成形的驛站。

篇4

關鍵詞:古鎮;保護;分類;原則;規劃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8-65-(5)

1 前言

歷史古鎮保護規劃有五大特性:(1)規劃體系的獨立性——主要是指保護規劃在規劃體系中的獨立性及其保護對象在地域空間上的獨立性;(2)規劃過程的參與性;(3)規劃編制過程中的互動性——規劃成果的通俗化,建設過程的技術專業化;(4)規劃管理的控制性——控制是整個規劃的核心,是實現保護的主要手段;(5)操作實施的實用性——規劃成果的具有很強的操作指導性。

2 歷史古鎮的內涵

鎮作為一類居民點的統稱,最初因軍事屯兵、政治管轄需要而設置。在行政區劃意義上,鎮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批準的基層行政單位,由縣管轄。鎮=縣城鎮+建制鎮+集鎮,包括從屬于縣的縣城鎮、縣城以外的建制鎮與尚未設鎮建制但相對發達的農村集鎮。

歷史古鎮有多種提法,如歷史文化名鎮、歷史城鎮、歷史小城鎮等。歷史古鎮屬于歷史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并且有重大歷史價值或革命紀念意義,能較完整地反映一定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地方民族特色與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鎮??筛鶕鼈兊臍v史、科學、藝術價值,核定公布為地方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歷史古鎮應該具備的條件:(1)具有一定規模,保存較完整集中的,以傳統建筑群為主體構成的遺產、文物古跡區;(2)能反映該地區某一歷史時期的歷史風貌、地方特色、民族風情、傳統文化或歷史信息;(3)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或革命紀念意義等多方面價值;(4)發展歷史較長,至今仍有人生活,蘊含著傳統思想文化。[1]

歷史古鎮的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個層面的操作,有眾多的參與主體,保護制度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公眾參與制度和資金保障制度。筆者總結了古鎮與古村、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文化名城的差異性(表1)。

古鎮保護規劃的概念可作如下表述:以古鎮保護理論為分析手段,以城市規劃學為規劃方法,運用修護工程、生態工程、建造工程等科學手段,協調古鎮自然環境、人工環境與人文環境要素的關系,對古鎮的空間布局、街巷建筑、古鎮肌理等進行籌劃和安排,保護古鎮特有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把古鎮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成可持續發展理想人居環境模式。

古鎮保護規劃的構成要素包括:自然環境要素,指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觀,包括地理條件和氣候、物理條件;人工環境要素,指人們創建活動所產生的物質環境(城鎮格局、街巷空間、歷史建筑、基礎設施);人文環境要素,指人們生活風貌的環境體現,它反映了居民的社會生活、生活情趣、生活習俗、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2]

保護規劃的目標是要保護地方特色風貌,這種特色風貌是當地政治、經濟、藝術、文化以及當地居民社會生活的積淀,是文脈的延續,是歷史的印記。通過保護規劃中的指引措施,指導廣大居民的建設活動,使古鎮具有歷史可讀性(圖1)。

評價歷史文化古鎮的標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特色價值度,指古鎮的歷史價值與風貌特色,主要由建筑形式、空間形態和歷史文化內涵等方面組成,是古鎮的靈魂所在;原貌保存度,指古鎮內歷史建筑群或建筑物的保存完好程度;整體規模度,指名鎮保存歷史建筑規模大小。

3 歷史古鎮保護的分類

3.1 按古鎮的特點和性質分類

(1)古都型:以都城時代的歷史遺存物、古都的風貌或風景名勝為特點的鄉鎮。

(2)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型:由同一民族由于地域差異、歷史變遷而顯示出的獨特個性成為風貌主體的鄉鎮。

(3)近現代史跡型:以反映歷史的某一事件或某個階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物群為其顯著特色的鄉鎮。

(4)傳統風貌型:具有完整地保留了某時期或幾個時期積淀下來的完整建筑群體的鄉鎮。

(5)風景名勝型:自然生態環境對鄉鎮的特色起了決定性作用,由于建筑與山水環境的疊加而顯示出其鮮明個性的鄉鎮。

(6)特殊職能型:鄉鎮中的某種職能在歷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且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這些鄉鎮的特征。

(7)一般史跡型:以分散在全鎮各處的文物古跡作為歷史傳統體現的主要方式的鄉鎮。[3]

3.2 按地形特征分類

(1)平原古鎮:建在平原的古鎮,其形態和它的規模有直接關系。規模較小的通常以一條街貫穿整個村鎮。平原村鎮中還有一些采用的是散點式的布局形式。

(2)山地古鎮:山地古鎮布局大體上可分為三種情況:一種是主要走向與等高線平行;一種是主要走向與等高線垂直;還有散點布局。歷史古鎮的整體格局體現出與自然山水的融合關系,具體有背山面水型、山水相間型、群山環繞型。

(3)水鄉古鎮:水鄉古鎮的空間形態基本上取決于河道的走向、形狀和寬窄變化。沿河道的的集鎮一般多呈帶狀分布的形態,所以這種帶狀形式的集鎮也多隨彎就曲地分布于河道的一側或兩側,這樣就形成了以河道為主體的帶狀空間。[4]

3.3 按發展模式分類

(1)純保護模式:該模式往往為了保護而保護,確實能保持古鎮的面貌,保護的經濟來源主要靠政府的投資;

(2)保護兼開發模式:該模式以保護為主、旅游開發為輔,以旅游開發促進民間文化遺產保護。國內做的比較好的有麗江、平遙與鳳凰;

(3)純開發模式:該模式為追求短暫的經濟利益而犧牲整個古鎮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古鎮開發過于商業化的表現。

3.4 按動態發展的過程分類

(1)經濟復興型:著眼于古鎮內部,特別是對在古鎮大規??臻g擴張過程中逐漸衰敗的舊街,選擇內填式的模式。經濟復興型模式著重挖掘土地的經濟效益,偏重開發用途。

(2)環境改造型:此類模式以提高古鎮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為目標。

(3)歷史保護型:這種模式的主導思想是強調歷史的保護,著眼于街道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將歷史保護與開發項目相結合,適用于具有文化沉淀和歷史風貌的街道。此類模式的手法是通過保護街道的外觀和外部環境來保存地段的歷史風貌,而對內部設施則進行更新,以激活街區的社會與生態環境活力。[5]

按古鎮生成的原因及其所承載的功能來劃分,還可將古鎮劃分為交通型古鎮、資源型古鎮、農耕型古鎮、商貿型古鎮和復合型古鎮。

4 歷史古鎮保護規劃的原則

4.1 原真性原則

原真性是古鎮保護的一條基本的原則,也是規劃設計的基本前提。原真性就是要保護本來的、原生的、真實的歷史狀態,保護它所遺存的全部歷史文化信息,這些歷史信息經過千百年的沉淀,是經過歷史選擇人類智慧的結晶。原真性是與保護對象價值有關的最為基本的資格因素,是保護對象應具有最本質的屬性。原真性也要運用在保護和規劃古鎮的空間布局、街巷空間、城市肌理、河道、綠化等真實的歷史信息,保持城市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6]

4.2 整體性(系統性)原則

整體性的原則是指對規劃區域必須整體性地進行考慮,各種設施的配備應兼顧整體的使用需求及利益獲取,而不應局限于某區域或者某利益集團的規劃目標。既要關注人工造就的物質形態遺產的保護,也要關注作為背景要素與環境必需的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還要關注作為物質形態遺產源流的地方性歷史文化傳統的保護。歷史古鎮是包括建筑、環境、空間格局以及人類活動等元素在內的統一整體,所有組成元素都與整體有著一定意義的聯系。歷史古鎮是協調統一、連續的整體。歷史城鎮內的物質元素和非物質元素、人工元素和自然元素構成了一個整體,保護歷史古鎮就意味著保護構成歷史城鎮的綜合元素。例如,成都市洛帶古鎮保存著較完整的客家文化,古鎮及周圍的鄉民多為廣東移民的后裔,走入其間能感受到濃郁的客家傳統。洛帶古鎮上有著諸多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落,如廣東會館、江西會館等。

4.3 非終結性與彈性原則

歷史古鎮的保護不是終結性藍圖式規劃,而是一個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跟進的漸進性過程,并在保護過程中,注重歷史城鎮的發展性和變化性,應該體現歷史的足跡,也就是彈性的規劃理念。

4.4 漸進性與靈活性原則

歷史古鎮像一切有生命的機體一樣,總是處于不斷的生長與發展之中。今天的新事物,是未來的歷史遺產。歷史城鎮的保護是一個不斷升華的動態循環過程。古鎮中為居民認同的場所,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積累而形成的,應避免對其物質環境作巨大的改變,以免造成場所中物質特征的流失。

4.5 多樣性原則

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城鎮是人類聚居的產物,構成歷史城鎮系統的要素也是多樣的,并且各有其特點和功能。歷史城鎮的功能與空間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多種生活方式的共存,包含多樣的空間環境和生活環境、多樣的社會交往活動,它為居民提供生活的場所,滿足人們對生活環境的多層次心理需求,使歷史城鎮具有了無盡的吸引力與生命力。保持多樣性原則的實施有兩個方面:一是物質實體層面,二是社會人文層面。物質實體層面的多樣性要求,不管建筑風格與年代,有一定的歷史意義,有物可看,有話可說,都可以和諧的并存。

4.6 最小干預原則

最小干預原則(最低限度原則)是指盡可能地采取最低限度的維護措施,以制止由于自然或人為造成對遺址的破壞。文化遺產展示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其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而不是表現現代技術的進步和成就,也不是個人才能的展示,更不是為迎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而橫加變形修整。它要求遺址的保護能以維護原狀的方式解決的,絕不以維修方式解決;能以物理方式處理的,絕不用化學方式等等。這些保護思想對遺址的展示設計起著指導性作用,如成都市洛帶古鎮五鳳樓的修復。

4.7 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保護的原則

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形的、可觸摸的,它能很好地反映特殊歷史環境下的歷史風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是彰顯人類文明內涵的表現形式之一。從傳統的只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向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重保護的理念轉變,把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非物質文化不如物質文化那么易于把握,需要借助一定的載體將其有形化。

4.8 保護與合理利用、永續利用的原則

保護最終目的是為了傳承和利用,也只有合理地利用,才能充分展示其本身存在的價值。創新保護模式并使其與現代化生活相結合,從而達到更好的保護的目的。為了保護有形的歷史文化遺產,各項建設必須做到,第一堅持保護真實的歷史文化遺存,維護傳統格局和風貌;第二正確處理保護與現代協調關系;第三處理好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與古鎮現代化的建設關系,適應現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使保護與建設協調發展。建筑物的使用有利于延續建筑的壽命,應繼續使用它們,但使用功能必須以尊重建筑的歷史和藝術特征為前提。

4.9 系統保護、重點保護、特色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古鎮的保護要有重點、分層次、分階段實施,制訂近期、中期、遠期保護目標,逐步實施整治、改善和更新。既要保護和傳承有形的歷史文化遺產,又要繼承和弘揚無形的優秀傳統文化,使之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古鎮的歷史積淀。歷史古鎮保護重點及難點就在于保護其特色性,特色性是指歷史古鎮或其內部歷史文物古跡所表現出的一種有別于其他鎮的特色。[7]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古鎮生活的重要詮釋,可以充分發揮其相應的旅游利用價值,同樣實現保護與發展的相互推動。

4.10 功能織補的原則

根據歷史文化遺產的具體保護要求和目前實際情況,對歷史地段與空間的功能進行整合。必要時,進行空間修復或織補。對無法恢復的歷史地段或空間,在保證與整體歷史環境風貌保持協調的情況下,采取適當的方式重新改造利用,將現代生活必需的一些功能空間,選擇性地填補到原有空間布局中。在盡可能的條件下,維護、延續古鎮功能,改善人居環境。

4.11 生態保護與可持續性原則

歷史古鎮的利用與保護都需要符合可持續發展和生態保護的模式。古鎮的展示利用應該將其納入當地的生態保護系統、文化旅游開發系統與文物保護系統之中。對古鎮的利用要將歷史和現實、自然和人文進行整合,從全局出發去研究、保護、開發和利用。整個古鎮不宜采用博物館式的保護方式,建議采用整合性保存的觀念手法。古鎮歷史景觀風貌的保護不僅僅是一個體現歷史古鎮文化特色的規劃過程,也是建立一個動態發展的生態景觀系統的規劃過程。[8]

4.12 公眾參與性原則

靈活的組織建設和管理規模,使保護規劃具有針對性,便于居民參與。在保護規劃的調研中,應充分征求廣大居民的意見,根據居住使用者的需求和建議,分別進行個案研究及整治規劃設計。在保護制度上,實現政府、社會投資團體及居民間的共治,賦予居民對歷史城鎮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公眾參與可以滲透到建筑環境的整治和使用的全過程。[9]

5 古鎮更新過程中的保護措施

古鎮保護規劃的基本步驟包括:現場調查,收集資料;分析材料,發現問題;宏觀統籌,保護分級;細部深入,科學設計;精心組織,嚴格實施;設計反饋,長效管理。[10]歷史古鎮更新過程中的保護措施如下:

(1)控制人口,優化產業結構:控制古鎮人口容量;調整功能布局,發展特色旅游業;加快推進文化產業化進程。

(2)保護古鎮,小規模漸進式更新。

(3)整治城市水系,改善生態環境。

(4)保護古鎮天際線,維護城市景觀:古鎮景觀控制;園林綠地系統建設。

(5)改善交通,緩解古城交通壓力: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暢通古鎮路網建設。

(6)全面保護古鎮風貌,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古典園林的保護;街坊的保護;古建筑保護;古城墻、城門的保護;對居住的原生態保護。[11]

(7)繼承與發揚優秀的地域文化,打造古鎮名片。

(8)保護古鎮的文化個性,呵護歷史文脈。

(9)加大對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力度:加強立法,明確職能;繁榮評彈事業;建立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傳承單位)的認定和培訓機制;完善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建立保護專項基金。

(10)大力加強數字化遺產建設。

(11)開展一系列民俗活動,擴大地域文化影響力。

(12)建立完善歷史文化資源展示系統。

6 結語

古鎮保護是動態的保護,積極保護應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更新,保護是前提。歷史古鎮物質與非物質保護規劃包括以下的內容:非物質性要素保護(無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留與發展傳統手工藝;地方特色的優秀文化傳統;傳統手工藝;地方特產;飲食文化。物質性要素保護:古鎮區內的歷史街區、古建筑、院落等。整體保護歷史古鎮空間結構與街巷脈絡(文脈);“點、線、面、體”結合的保護結構;架構系統,增強整體性;保持的山水自然格局;歷史街區保護控制范圍劃分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地帶、風貌協調區三類;古街區高度控制;建筑活動的引導控制;街區保護與整治模式:歷史街區內的歷史建筑不得隨意拆除;整治;改善;修繕;維修;整修;街區重要物質性要素保護等。歷史古鎮保護規劃應該具有整體觀、動態觀、社會觀、發展觀與法制觀。歷史古鎮保護規劃方法需注意以下幾點:

(1)古鎮整體保護與特色保護相結合;

(2)古鎮一般保護與重點保護相結合;

(3)古鎮適度修復與合理利用相結合;

(4)古鎮保護與更新相結合;

(5)古鎮動態保護與靜態保護相結合;

(6)古鎮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與生態建設發展相結合。

參考文獻:

[1] 趙勇.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理論與方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 李其榮.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保護[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3] 阮儀三,王景慧,王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4] 阮儀三.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5.

[5] 張松.歷史城市保護學導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

[6] 楊宏烈.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7] 阮儀三,林林.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J].同濟大學學報,2003,(4):1-3.

[8] 張松.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與國內法規選編[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9] 樊淳飛.遺址保護建筑規劃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5.

篇5

一天,一位數月未見的老友忽然打來電話,說是想要找時間聚聚。我心里就犯嘀咕了:“這家伙好長時間都不聯系我,突然給我打電話,該不會又是碰到什么難題了吧?”然而,疑惑歸疑惑,我還是很高興地答應了,畢竟,朋友還是要經常往來的。

一見面,我就愣住了,怎么幾個月不見,我這個老友的形象就有了這么大的轉變?只見他全沒了往日的淡定從容,眉宇間形成一個淺淺的“川”字。仔細打量了一下,我看到他露在外面的胳膊上有散在的紅丘疹,個別地方還長有小水皰。頓時,我心里有了底兒:那么忙的老友突然約我出來,或許就是為了這個皮膚病吧!

果然不出所料,我們聊著聊著,老友就開始向我訴說他惱人的皮膚病了:“老武呀,不瞞你說,這次請你出來,就是想讓你幫我看看這個?!闭f著老友掀開了上衣,也把褲管往上捋了一下,身上隨處可見散在的丘皰疹。“身上癢得不得了,去醫院檢查,說是濕疹,我也吃了不少抗過敏藥,就是不見好轉。”

看著老友一臉的無奈,我問:“最近是不是胃口不怎么樣,還有點怕冷,大便也不怎么能成形?”

他一臉的吃驚,說.“這些都讓你說中了!你怎么知道我的胃口不好,大便不成形的?”

我笑了:“進門和你握手的時候,你的手腳可不怎么暖和。還有,我剛才幫你把脈看舌頭,發現你是鋸齒樣的舌頭,還有厚膩的苔。有這樣舌頭的人估計沒幾個胃口好的。再加上你的體型和面色,簡直就是典型的脾陽虛證,這樣的人沒幾個大便能成形的?!?/p>

老友一臉佩服地說:“您肯定知道怎么治好我的這個濕疹了?明天我就要出差了,您能不能幫我想想辦法?”

我說:“出差喝湯藥不方便,你就去藥店買點附子理中丸,按照上面的用量服用就行。”

老友按照我的要求買來了附子理中丸,可是看完說明書之后又給我打來了電話:“老武,這個藥是治拉肚子的,我就是有點大便不成形。再說這上面也沒說可以治療濕疹?您是不是搞錯了?”

我說:“你就吃吧!保證你一周之內濕疹褪得干干凈凈的。”于是,他出差的時候就帶著這個藥走了。一周后回來,老朋友見我后樂了,高興地說要請我吃飯,因為他的濕疹全下去了。

附子理中丸的“推廣使用”

其實,我很理解老友最初不敢吃的原因,畢竟說明書上沒寫。但是,附子理中丸除了說明書上的功用外還能治不少病,比如有些人總是喜歡拉肚子,伴隨著完谷不化,換句話說就是不能將食物完全消化、吸收,最初吃的是什么東西,最后還能在大便中找到它的影子,這種人就可以吃附中理中丸。還有手足不溫的人也很適合,尤其是有些女性到了冬天總是手腳冰涼,那么吃上幾盒附子理中丸暖一暖,效果也是不錯的。

只要把握住特點和規律,它的使用范圍還可以擴大。

記得有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一個電話,是我一個患者的朋友打來的。她的小孩因為在空調房里待著,看電視看到很晚,著涼了。小孩子上午的時候發燒到37度多,下午去醫院輸液,本以為去醫院打過吊針之后就熱退身涼了,豈料晚上的時候又燒到39度多。無助的她給我打來電話,問我怎么辦。

在電話里,我詳細詢問了她小孩的一些病情。在她敘述時,我突然間抓住了一句話:她說現在小孩燒得這么高,不過倒是很怕冷的樣子,蓋了很多被子。

我憑經驗判斷這個小孩現在是里寒證。我說:“你把我平時讓你服用的附子理中丸找出來,給你小孩吃上兩丸,同時拿一丸弄碎敷在肚臍上,兩個小時之后你給我電話?!眱蓚€小時之后,我接到電話說這個小孩的燒退了。

后來又有一次,她家的阿姨生病了,她就自作主張給阿姨吃了附子理中丸,沒想到,阿姨的病也好了。這個朋友很吃驚,再次見到我的時候就問:“你給我吃的那個附子理中丸還真是有效,我家的阿姨發燒,吃過之后也好了?!?/p>

聽她說完具體情況,我連忙提醒道:“以后你可千萬不要這么做了,搞不好會出人命的!先前,我讓你的小孩服用,是因為他發那么高的燒,還想蓋被子,而《傷寒論》里有句話講: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所以我判斷他是里寒證,再加上我平時的一些經驗,選擇了這個藥。

“可是,每種感冒發燒都是不同的,假如是溫病熱感,再用此藥的話簡直就是火上澆油。不過,也有一些感冒是不打噴嚏、不流鼻涕的,臨床癥狀就是發燒、怕冷、有點腹瀉,這個時候則多是胃腸感冒。你們家夏天長時間開著空調,而且熱的時候經常喝冷飲,所以,你家小孩和阿姨是胃腸感冒,因此用了這個藥有效。但是,話說回來,我用藥是有把握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隨便亂開。你以后可千萬別這么大膽了,否則很容易出問題的?!?/p>

聽我這么一說,她嚇出了一身冷汗,連連點頭說好險。

篇6

[關鍵詞]脛腓骨折;護理診斷;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5(b)-100-02

脛骨上1/3骨折,由于遠骨折段向上移位,胴動脈分叉處受壓,易造成小腿缺血或環疽(中1/3骨折,可導致骨筋膜室綜合征,fractures 0fthe shaft of the tibia and fibula),很常見。占全身各類骨折的13%~17%,以青壯年和兒童居多。脛骨下1/3骨折,由于血運差,軟組織覆蓋少,易發生骨折延遲愈合,甚至不愈合,腓骨上端骨折易損傷腓總神經。

1 做法:“直接暴力”

多為直接暴力打擊和壓軋所致,骨折線在同一平面,呈橫斷、短斜或粉碎性骨折。因脛骨前內側緊貼皮膚,所以多為開放性骨折?!伴g接暴力”多由高處墜落、滑倒等所致。骨折線呈斜形或螺旋形,腓骨的骨折面高于脛骨的骨折面,軟組織損傷小,骨折尖端穿破皮膚可造成開放性骨折。脛骨上1/3骨折,由于遠骨折段向上移位,動脈分叉處受壓,易造成小腿缺血或壞疽。中1/3骨折??蓪е鹿墙钅な揖C合征。首先護理人員要得出正確的護理診斷,必須對運動系統和保護功能進行全面評估,再次是結合病史及其他輔助檢查進行綜合性判斷,建立和完善正確的診斷思維。

1.1術前早期觀察全身情況

骨折導致的大量出血和劇痛所致骨折后的病理生理變化,主要涉及骨折的愈合過程,骨折后機體立即開始修復,骨折的愈合是一個復雜而又連續的過程,基本經歷三個期,即血腫炎癥機化期、原始骨癡形成期和骨板形成塑形期。

1.2病情觀察

觀察局部疼痛、腫脹,可出現反?;顒雍突?,常伴有腓總神經或動脈受壓的癥狀和體征,脛前區和腓腸肌區張力增高,觀察和監測遠端毛細血管充盈時間。

1.3輔助檢查

踝或膝關節的正、側位X線攝片可確定骨折的部位、類型和移位情況。

1.4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檢查、血鈣磷水平、尿糖及常規檢查等等。

1.5處理原則

恢復小腿的長度、對線和持重功能,以脛骨復位為主。

1.5.1非手術治療手法復位外固定:適用于穩定性橫斷骨折或短斜骨折。行閉合手法復位后用長腿石膏或小夾板固定。

1.5.2牽引行跟骨牽引5周左右,待纖維愈合并除去牽引后,用長腿石膏托或小夾板繼續固定至骨愈合。

1.6手術復位: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和化驗

1.6.1常見護理診斷及問題制定護理計劃前,要充分考慮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然而完善術前準備,是手術成功的重要條件,是對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進一步探索(需在最短時間內進行必要準備后迅速實施手術、手術時間選擇有一定時限,應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做好術前準備,在充分的術前準備后進行手術)。手術前護理(preopera,tive nursing care)Ⅲ的重點是在全面評估的基礎上,做好必需的術前準備,糾正患者存在及潛在的生理、心理問題,加強健康指導,提高患者對手術和麻醉和耐受能力,使手術的危險性減至最低限度。“護理評估”健康史和相關因素、年齡、藥物治療史、抗菌藥與物、鎮靜、安定類藥物觀察,身體健康狀況臨床動態監測(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以及其他)了解有無其他增加手術危險性的因素。

1.6.2護理措施估計患者對手術的耐受能力。了解各項實驗室檢查結果,維持患肢正常血運,防止并發骨筋膜室綜合征。

1.7功能鍛煉

促進靜脈回流,防止肌萎縮和關節僵硬:傷后早期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舒縮練習、髕骨的被動活動,同時練習足部及趾間關節活動。

1.8膝、踝關節練習

有夾板外固定的患者可進行膝、踝關節活動,但禁止在膝關節伸直情況下旋轉大腿,防止發生骨不連。去除牽引或外固定后遵醫囑進行踝關節、膝關節的屈伸鍛煉和髖關節的各種運動鍛煉;逐步下地行走。

2 效果

重視心理護理可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有利于安全度過手術期。完善術前準備、術前護理評估、術后處理原則及評估維持于有效狀態,統一術前訪視程序(評估影響前訪視效果的因素,制定相應措施),實施保護性措施,建立完整有效的評價系統(患者對術前訪視的評價),康復程度(患者是否按計劃進行功能鍛煉)、功能恢復情況及有無活動障礙引起的并發癥,是手術成功的重要條件。按理學檢查原則、順序、手法、操作前的準備和護理、解釋并了解患者一般情況、全身情況,各系統狀況和高危因素,患者情緒平衡、心理狀態穩定、能及時配合各項檢查和治療。營養狀態得以維持,能發揮正常生理功能,機體處于接受手術的最佳狀態,患者未發生感染或感染得以及時發現和有效控制。

篇7

[關鍵詞]創傷;骨筋膜室綜合征;治療

[中圖分類號]R6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6(b)-033-02

骨筋膜室綜合征是四肢創傷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中以小腿最為多見。為此,我們對我院近十年診治的53例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的診治情況進行總結。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53例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中,男38例,女15例,最大年齡76.5歲,最小年齡7.3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37例,塌方砸壓傷8例,高處墜落4例,肢體手術后3例,摔傷1例。傷后12 h內發現29例,傷后24 h內發現15例,傷后36 h內發現8例,損傷48 h以后發現1例。傷后直接住入我院者43例,他院轉入我院者10例。單純軟組織損傷者11例,合并骨折者42例(開放性骨折17例,閉合性骨折25例)。

1.2 臨床表現

53例患者患肢均超出原發損傷的異常疼痛,患處進行性腫脹、壓痛明顯,皮膚張力高,有大、小不等水泡,被動伸指(趾)劇痛,患肢遠端脈搏減弱,肢端蒼白、發涼,12例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皮膚靜脈回流障礙合并神經功能不全者11例;8例有不同程度的肌紅蛋白尿,高血鉀(610~615 mmol/ L),血清BUN 和Cr 升高,2例少尿甚至無尿。

1.3 治療方法

采用非手術治療與手術治療相結合的方法,于患者入院后,立即妥善固定避免繼發性損傷??焖凫o點20%甘露醇250 ml,每2~4 h1次,減輕肢體腫脹,同時密切觀察傷肢顏色、溫度、感覺、硬度、活動等變化,并進行筋膜室測壓,假如傷肢疼痛進行性加劇,高張力,足趾背伸小腿劇烈疼痛,或當筋膜室壓力大于30 mmHg時,立即對筋膜室切開減壓。手術方法為:根據累及的筋膜室采取不同的減壓切口。脛前筋膜室減壓:行小腿前外側切口,把脛前外筋膜于皮下縱行近全長切開;外側室減壓:再將皮膚向外側牽拉,將外側筋膜縱行切開。小腿后淺、深筋膜室減壓:取脛骨內緣后側切口,在腓腸肌前緣縱形切開小腿筋膜,將腓腸比目魚肌向后牽開,把附著于脛骨內后緣的小腿后肌間筋膜隔縱形切開。在減壓的同時可行骨折復位、內固定。骨筋膜室減壓后,高度水腫的肌肉組織立即從切口膨出,并有滲出液流出,要注意肌肉的顏色。如有壞死現象,要切開肌筋膜,切除已明確壞死的肌肉。合并骨折者使用外固定架[1]。皮膚切口不要縫合,用凡士林油紗及大量紗布、棉墊覆蓋。術后如敷料濕透,要及時在手術室的條件下更換。1周后肢體腫脹會明顯消退,腫脹膨出的肌肉縮回切口內,這時可從兩端向中央縫合切口,在12 d左右可行二期縫合消滅切口。如遺留中央不能縫合則行植皮術。

2 結果

非手術的10例,均痊愈出院。手術43例,其中治愈34例,占79.1%,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出院后隨訪1年肢體功能正常。基本治愈7例,占16.2%,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隨訪1年肢體功能部分喪失。截肢1例,占2.3%,系脛腓骨骨折并發骨筋膜室綜合征,外院給予夾板固定后癥狀加重,來院時小腿皮膚、肌肉廣泛壞死,行大腿中下段截肢。死亡1例,占2.3%,死亡原因為多器官功能衰竭。

3 討論

骨筋膜室綜合征延治或誤治將導致骨筋膜室室內壓迅速上升,最終使供應肌肉的小動脈受壓而關閉,肢體出現進行性加重的缺血。輕者致肌肉攣縮和神經功能損害,重者致肢體壞死、腎衰,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期正確診斷尤顯重要。在實際工作中,密切觀察傷肢癥狀和體征的變化是早期診斷的關鍵。醫生必須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對于骨筋膜室綜合征可疑患者,醫生必須每30~60 min觀察一次病情變化。我們體會到下述幾點可作為骨筋膜室綜合征早期診斷的重點依據[2]:①患肢深部的廣泛劇烈的疼痛并進行性加重,患肢末端被動牽拉痛;②筋膜室區內張力高,進行性腫脹,局部皮膚形成了張力性水泡,膚色紫紺或蒼白,明顯觸痛[3];③受累神經支配的區域感覺異常過敏或遲鈍,肌力活動喪失;④Whitesides法測骨筋膜室內壓>30 mmHg,或平均動脈壓與組織壓的差大于40 mmHg[4]。對診斷有困難的患者可應用血管造影、超聲多普勒診斷儀等協助診斷。

骨筋膜室綜合征的發展是一個連續過程,不同的時期常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傷后12 h內一旦懷疑本征,應放松一切敷料及外固定物,切忌小夾板或石膏外固定。早期可應用20%甘露醇等藥物消除組織水腫,減少創面滲出[5]。對癥狀體征明顯或癥狀體征進行性加重者,應及時給予手術治療。手術切開筋膜室減壓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我們強調使用大切口進行充分減壓,筋膜室及肌間隔要切開。我們收治的轉院患者中因切口過小或切口部位錯誤而致本病3例,因只打開淺筋膜室,未打開深筋膜室致本病2例,因此重視減壓的正確操作對防治該病十分重要。本組患者中29例在本期間內進行有效治療,其中10例行非手術治療治愈,另19例手術后痊愈。

發病超過12 h,缺血對神經及肌肉組織造成的損害已不可逆轉,往往已失去最佳治療機會,導致肢體殘廢甚至截肢的嚴重后果,此期應積極手術。手術除有效減壓外,還需對壞死肌肉組織徹底切除,這樣可減少肢體缺血性壞疽,中毒性休克、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發生。本組18例在本期間內進行治療,均行手術治療,其中13例治愈,5例基本治愈。發病超過24 h后可出現休克、感染、肌紅蛋白尿,少尿甚至無尿,高血鉀,血清BUN和Cr升高等表現,其治療在抗休克、糾正酸中毒及高血鉀癥、預防急性腎功能衰竭生的前提下,只要患者可以耐受,仍可進行手術治療,行筋膜間室切開減壓術,清除壞死組織,必要時行截肢術。本組6例在本期間內進行治療,均行手術治療,其中2例治愈,2例基本治愈,1例行大腿中下段截肢,死亡1例。

[參考文獻]

[1]季曉石,李景峰,李成,等.外固定架治療小腿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綜合征45例[J].中國臨床醫生,2006,34(2):44-45.

[2]劉云,李社才,謝金瑞.脛腓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綜合征28例報告[J].傷殘醫學雜志,2001,9(1):401.

[3]歐陽梅.小腿骨筋膜室綜合征45例報告[J].創傷外科雜志,2003,5(5):397.

[4]王滿宜,楊慶銘,曾炳芳,等主譯.骨折治療的AO原則[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62.

篇8

【關鍵詞】傳統歷史古鎮 保護和重建 原真性 地域特色

【中圖分類號】D912.29 【文獻標識碼】A

傳統歷史古鎮的特征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小城鎮的自然地貌、風俗文化、民族特點、經濟水平都差別較大,形成各具特點的城鎮特色。這里我們討論的傳統歷史古鎮,主要代表了一定歷史時期,反映了當時城鎮發展過程,體現了一定歷史階段風貌特點的“古鎮”。這類古鎮往往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物遺跡、流傳久遠的歷史故事,如蘇州的周莊、安徽的宏村等。

第一,傳統古鎮有著悠長的歷史,經歷了歲月的洗禮,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能夠反映該地的歷史沿革、發展脈絡以及建筑的風貌特點;第二,傳統歷史古鎮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一些歷史古鎮充分體現了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和民族風情,如貴州的千戶苗寨;第三,傳統歷史古鎮能反映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的地理環境有不一樣的自然風貌,古鎮在適應這些自然環境的過程中亦產生了不同風貌,如藏區的土庫房;第四,傳統歷史古鎮往往能成為一個城市的形象代表,大量的傳統建筑風貌,本身就是一座城市的景觀形象,而自然景觀和建筑風格的融合統一,構成了傳統古鎮別具一格的景觀特征;第五,傳統古鎮的形成往往有其獨特的功能特征,在文教、政治、軍事、商貿、交通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如麗江古城是當時茶馬古道重要的驛站。

傳統歷史古鎮保護和重建的價值

傳統古鎮的形成和發展往往都是自發的,不同于現代城市有著統一的規劃?,F存歷史古鎮的建筑風貌并不僅代表某個時間節點上的建筑,還會有各個時期建筑風貌的并存,如成都的寬窄巷子,不僅有明清時代的中式傳統民居,也有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歐式混搭建筑形態。但由于我國傳統建筑以木結構體系為主,木結構受氣候條件的影響較大,所以我國不同地方傳統古鎮的歷史遺存也并不均衡??偟膩碚f,明清以前的傳統古鎮建筑已基本消失,現存的傳統古鎮主要以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建筑為主。這些古鎮為我們了解不同時期和各個地區的歷史故事、風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傳統歷史古鎮根據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往往會形成適當的發展規模。例如在南方以水路為主的地區,交通以人力的渡船為主,商品貿易以面對面的交易日常用品為主,因此街道的尺度規模較小,從而形成了江南古鎮前街后院,下街上宅的建筑形態。隨著時代的發展,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形式逐漸取代了水路交通,這些依水路而建的小鎮,失去了交通便利的優勢,慢慢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傳統歷史古鎮傳承千百年,古鎮的一街一巷、一磚一瓦無不印著歷史的痕跡,反映著當地城鎮的歷史脈絡和人文氣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很多還保留著傳統生活方式和習慣,使這類古鎮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情特色。大多數古鎮的建筑群落、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經過漫長歲月,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

傳統歷史古鎮在保護和重建中的問題

警惕以保護為名的商業開發。中國現代城市在建設中普遍面臨同質化問題,各大城市在大規模擴建或改建的過程中,建筑形態和風貌喪失了本地特色,而傳統歷史古鎮恰恰彌補了鋼筋混凝土構建的城市所沒有的韻味和美麗,記錄著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歲月。因此,在當前我國城市快速發展,各地都在大拆大建的背景下,保護傳統歷史古鎮的緊迫性毋容置疑。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傳統歷史古鎮的保護和重建過程中,需要警惕以商業開發為主要目的的傳統古鎮保護,過度的商業開發可能會造成古建筑的二次破壞,甚至出現各類偽古建筑。

古鎮中傳統建筑格局和現代生活方式的沖突。傳統古鎮的建筑格局,基本以商住合一、上宅下店、前街后店為主,街巷尺度比較適宜,從而形成了傳統古鎮豐富有趣的市井生活場景。但現代中國家庭趨于小型化,不再是大雜院三世甚至四世同堂的居住方式,小型的家庭結構對私密空間的要求較高,對家庭空間功能分區也有諸多的要求,這些是傳統古鎮所難以滿足的。另外,傳統古鎮往往是因水運而產生的,臨水而居,現代社會水運逐漸被公路、鐵路所取代,現代生活方式要求較為便利的交通在傳統古鎮里實現也有難度。

傳統古鎮建筑在保護和重建過程中存在建筑技術問題。首先,中式傳統建筑基本以磚木結構為主,而出于環保因素考慮,保護和重建過程中必需找到合適的替代材料。其次,傳統建筑修建的工匠、技師都是采用師傅帶徒弟,口口相傳的方式來傳承大木工藝技術,在目前建筑院校比較缺乏傳統建筑營造課程,從而造成相關技術人才緊缺。另外,因為對材料和技術的要求,導致保護和重建傳統建筑成本較高,從而導致許多偽古建筑出現。

傳統古鎮保護和重建的思路和原則

在當前我國城市快速發展,各地都在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對傳統古鎮保護已經處于最緊迫的歷史階段。對現代城市建筑的審美疲勞,對傳統建筑的集體記憶帶著近乎本能的親近和喜好,政府各部門也逐漸重視和強調傳統文化建筑的回歸等。在這些前提條件下,逐利而動的投資者們也看到這其中巨大的潛力和市場,推出各種特色商業街和文化旅游項目。但無論是何種項目,投資者們對投資的回報率的關注,遠遠大于真正意義上對傳統古鎮保護的關注。在這兩者難以平衡時,往往會以犧牲后者利益為代價,保障其利潤的回收。所以,經常會看到某傳統建筑被破壞性拆除,代之以鋼筋混凝土的假古董,甚至現代建筑的做法。隨著這些有故事的建筑被拆除,也意味著一個城市的一段歷史、一段記憶被抹滅。

解決原住民和傳統古鎮保護和重建之間的沖突。要轉變觀念,用發展的、動態的觀點看問題,保護和重建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是短期的大拆大建。保護歷史古鎮原有的社會關系和結構,既要保護原住民的權益,同時要讓原住民在保護重建中得到實惠。只有保證傳統文化和民俗的保留與發展,才能留住傳統古鎮精神層面的東西。

堅持“原真性”原則?!霸嫘浴钡谋玖x是表示真的,而非假的,原本的而非復制的,這里引申到傳統古鎮的保護和重建上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建筑的物質實體上,構成建筑的各種元素,一磚、一瓦、一塊木雕都盡可能保留其原汁原味的特征。二是指精神層面的,傳統古鎮的生活方式、業態、風俗等都屬于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隱性的東西共同構成傳統古鎮的特色。

強調傳統古鎮的地域特色。在我國傳統古鎮受民族特色、地域地貌、自然條件等影響,形成千差萬別的地域風格。如川東的吊腳樓,川西的四合院等,我們在傳統古鎮的保護和重建過程中必須保留住這些地域特色,如果這些特色消失,那么古鎮也就會失去了它的唯一性。

保留古建筑的多樣性。不管是什么風格的建筑,只要有其歷史意義和自身特點,都可以和諧并存,而不必強求同一種風格。這點可以從西方得到借鑒。例如,威尼斯圣馬可廣場之所謂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客廳”,正因為其是融拜占庭式、哥特式、伊斯蘭式和文藝復興式等各種流派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杰作,尊重并包容所有一切有歷史價值和流派的風格。

可持續發展是古鎮保護和重建的要點。舊式商業街等傳統環境不斷為新的發展潮流所淹沒。即使幸存的也已支離破碎、面目全非。新的環境在取代舊的環境的同時又很快被新時代的發展拋在后面。人們始終在面對新的沒有記憶的建筑和城市,這些雖然滿足了人們在物質功能上的需求,卻無法滿足人們深層次的精神需求。而小城鎮傳統商業街正好能夠滿足種愿望,人們希望看到的是自然的傳統的物質環境和鮮活的傳統人文、風俗的表達,只有這種原真性的物質和人文環境才能激起人們的感情聯想,產生共鳴。任何博物館式和過度商業化的保護更新方法都是行不通的,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總之,城市的發展不能以割斷歷史為代價,這對過去的生活和未來的生活,都是一種尊重和負責。我們不是強制性要求必須原汁原味、一成不變地對傳統古鎮進行保護,而是注重建筑和文化的傳承,使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不至于被淹沒在由鋼筋混凝土形成的森林中。對傳統建筑進行“博物館”式的保護是不現實的,因為建筑是空間的藝術,城市是時間的藝術,我們不是單純強調建筑的恒定不變,也不是簡單否定建筑的發展,只要城市傳統區域的傳統功能基本不變,亦或建筑基地不變,那里所承載的文化歷史氛圍也會被人們一直接受。因此,傳統建筑作為歷史文化的載體,它固然具有現代建筑無法比擬的存在價值,但保護傳統建筑并不意味著凍結固定城市的發展步伐,或大量恢復已經消亡的傳統生活場景,而是聚焦于保護即將消亡的傳統文化、民俗特征,去重建一座城市的歷史,去恢復人們關于古鎮的共同記憶,同時不斷補充城市發展進程中產生的新內容。所以,城市的發展與傳統建筑的保護之間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既能滿足城市正常的日常生活和發展需要,又可以不斷促進城市形成獨有的形象和性格。

篇9

【關鍵詞】術后疼痛;不良反應;鎮痛泵;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697-01

疼痛是人體內外各種傷害性刺激的一種生理反應,它對人類的生存和健康具有重要意義。疼痛是絕大多數骨科疾病的共有癥狀,又是許多骨科疾病的首發癥狀。如何有效止痛,減輕病人的痛苦,減輕其對機體的有害影響,是我們日常工作中常要面對的問題。

從國內外的臨床實踐來看,術后疼痛常常被看做“正?,F象”而忽略,但作為醫護人員應該清楚術后疼痛是人體組織損傷和修復過程的一種復雜的生理和心理反應而非正?,F象。伴隨社會的進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命價值和生命質量的認識也不斷提高,因此在臨床工作中,疼痛已然做為四大生命體征后的第五大生命體征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醫學模式的改變,整體觀念已逐步滲透到術后疼痛的護理工作中。解除術后疼痛已成為當今護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靜脈鎮痛技術近年已廣泛用于臨床,其鎮痛途徑為持續硬膜外注射鎮痛藥物,使術后疼痛的治療達到一個新的境界,可減輕患者痛苦,維護患者的重量和心理平衡,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由于使用方法簡便,鎮痛效果滿意,使其在術后鎮痛中更具有優越性。但鎮痛泵在臨床實踐中也產生過一系列的副作用,故臨床應做好細致觀察,合理預防與及時處理極為重要,這就是要求醫護人員做好心理護理,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使患者以最佳心態接受手術治療。

伴隨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對于術后疼痛的治療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醫療護理工作中,人們也越來越追求最佳醫療服務。骨外科病人大多為手術患者,疼痛這個癥狀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目前靜脈用藥鎮痛技術開始廣泛的應用于臨床,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它與傳統的鎮痛相比,具有鎮痛效果好、用藥量少、血液濃度恒定,可根據個體情況對止痛藥不同需求而投放用藥的優點。

疼痛是絕大多數骨科疾病的共有癥狀,又是許多骨科疾病的首發癥狀,為了有效減輕病人的痛苦,解除術后疼痛已成為當今護理工作中的一個課題。隨著人們的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在醫療護理工作中,人們也越來越追求最佳醫療服務。骨外科病人大多為手術患者,疼痛這個臨床最常見的癥狀卻嚴重影響病人的生命質量,針對術后的疼痛,醫護人員首先應該改變疼痛的觀念,切忌認為是“正?,F象”而被忽略,術后疼痛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目前靜脈用藥鎮痛技術開始廣泛的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他與傳統的鎮痛相比,具有鎮痛效果好,用藥量少,血液濃度恒定,可根據個體情況對止痛藥的不同需求而投放用藥的優點,在這項研究中應用鎮痛泵取得了良好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共有119例患者應用鎮痛泵,其中男102例,女17例。年齡21-78歲,平均年齡51歲,其中上肢骨折25例、下肢骨折27例、骨盆骨折21例、脊柱骨折14例、多發骨折17例、腰間盤突出15例,鎮痛泵放置時間48小時。

2 護理文法

用生理鹽水100ml、氟哌利多1mg、芬太尼0.4mg、胃復安10mg、左布比卡因150mg,硬膜外靜脈給藥,速度每小時2ml,持續48小時。鎮痛泵的各種管道固定要牢固,避免管道打折,保持管道通暢,防止脫出。

2.1 呼吸的護理 由于芬太尼對呼吸系統有明顯抑制作用,所以必須觀察重點放在術后6小時,尤其是術后1-4小時,患者常規吸氧12-24小時,密切觀察呼吸頻率和血氧飽和度情況,注意呼吸頻率、幅度的變化,對老年人及原有呼吸系統疾患者應提高警惕。

2.2 惡心、嘔吐的護理 臨床護理中我們用滅吐靈10mg肌肉注射,頭可偏向一側,以防嘔吐物誤入氣管,并調節補液滴速,必須加強心理護理,消除患者恐懼心理及思想顧慮。如惡心、嘔吐癥狀不能改善,患者難以忍受,可以停用鎮痛泵,本組出現2例輕微,予以觀察癥狀緩解。

2.3 尿潴留的預防及護理 尿潴留一般發生在術后1―2天內,我們一般在術前給予患者留置導尿管,術后的鎮痛期間嚴密觀察尿液的顏色、量、性狀。

2.4 腹脹、便秘的預防及護理 護理應給予進食易消化的半流質軟食,定時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

2.5 血壓變化的護理 血壓降低患者術后出血發生率較高,加上硬膜外局部麻藥的降壓作用,可使血壓下降,所以術后應密切監測血壓的變化,補足血容量,維持血壓穩定。

2.6 嗜睡的處理及護理 應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嗜睡、表情淡漠、合并水電解質紊亂、血容量降低等全身癥狀,應加強巡視,定期將患者喚醒,避免病人出現嗜睡。若出現上述癥狀則立即停止使用術后鎮痛泵,并報告麻醉醫生,按醫囑給予相應的處理。

3 護理效果

在48小時內每4小時做一次觀察及記錄疼痛緩解、嘔吐、血壓下降、呼吸抑制、患肢主動活動、尿潴留、嗜睡等情況。

參考文獻

[1]胡玉華.骨科病人疼痛的護理,新編臨床急診學,2007,4(2):86-87.

[2]王玉玲.術后疼痛患者的護理,中外健康文摘,2007,12(5):255-256.

[3]周麗華.骨科患者術后鎮痛泵應用的觀察和護理,中華綜合醫學雜志,2007,7(3):697-699.

篇10

關鍵詞:義烏市;佛堂古鎮;歷史文化價值;開發利用

引 言

佛堂鎮地處浙江省中部,義烏市南部,距中國小商品城15公里,位于義烏――金華兩個城市主軸的中間,是浙中城市群建設的重要節點,明末清初因良好的水系交通條件成為輻射四方、遠近聞名的商業重鎮。時至今日,整個佛堂歷史鎮區的水域商業格局保存完好,古鎮風貌景觀較為完整,是義烏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文化古鎮。有“千年古鎮、清風商埠、佛教圣地”的美譽。

1 古鎮保護歷程

12007年6月9日,由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揭曉,佛堂鎮名列其中,是義烏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古鎮。2001年3月,佛堂鎮黨委、政府特別邀請北京、上海的專家,對佛堂古鎮的歷史文化進行評價,以指導保護工作。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的羅哲文、鄭孝燮、鮑世行一行五人專程前來佛堂考察,對這里的歷史文化遺產評價極高,認為是中國建筑史上的一大瑰寶。2002年8月,上海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和省文保處處長等多名專家學者應義烏市博物館邀請來佛堂考察。阮教授說:“保存如此完好的商業老街,江蘇、浙江兩省很少見?!薄白鳛闅v史文化保護區完全可以。”專家們的評說,充分肯定了佛堂古鎮的歷史價值,也更堅定了佛堂乃至義烏人對著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歷史遺產進行全方位保護的信心。

2 古鎮的歷史文化價值

“佛堂”一名始于南北朝梁普通元年(520),沿襲到今幾近1500年。佛堂古鎮因佛而生,因水而商,因商而鎮,因鎮而名[1]。歷史上,佛堂古鎮是鄰縣及義烏沿江的重要的農副產品的集散地和通商口岸,被稱為“小蘭溪”,是浙江四大古鎮之一。佛堂鎮是當時主要的水運碼頭,因而帶來了航運業、商業、服務業的繁榮?!叮螒c)義烏縣志》中,記述佛堂的條目有6條之多。如佛堂鎮、佛堂市、佛堂街、佛堂埠、上佛堂、下佛堂等。在佛堂鎮條目下,有“南負云黃(山)、北臨大溪(江),跨以浮梁(橋),船只泊岸如蟻附”的記載。清乾隆時義烏知縣楊春暢在《萬善橋記》中寫佛堂鎮是“四方輻輳,服賈牽車,交通鄰邑”。足見佛堂鎮在220多年前已負有盛名。

2.1 古鎮的傳統商業文化

佛堂自古以來就是商業重鎮,佛堂的古鎮文化實際是義烏古商業文化的一部分,義烏的古商業文化應該包括行商與坐商,北坐商(撥浪鼓文化),南行商(商埠文化),行商與坐商是義烏古商業文化的統一體。

行商,舊時俗謂“走販”,特點是通過用特殊用具和叫賣聲,吸引招徠顧客。義烏著名的“雞毛換糖”便是行商的經典形式。佛堂的行商多以徽商、紹商為主,往來的商客不僅帶來豐富的商品,更為古鎮帶來了一種新的商業形式,人們開始嘗試用一種相對靈活的方式進行商業調配。

坐商,佛堂古鎮是義烏坐商的發源地,輻射到永康、武義、浦江、盤安,再從水路直達蘭溪,加上毗鄰的東陽、金華,幾乎囊括了老金華府的八個縣區。義烏江源于東陽、磐安的南江與北江,雙江在佛堂上游匯合后,佛堂成了義烏江上最大的商埠碼頭,也成了錢塘江上游的一個終點站,起始點。沿錢塘江可達徽州、衢州、杭州,上朔紹興、上虞,便捷的航運使佛堂的坐商日成規模。

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教授劉正官說:“義烏商品市場揚名世界,商業文化尋根究底在哪里,佛堂應該說有很大意義。佛堂是一個古商埠,有文化,商人有了錢辦教育,有了錢就建造一大群一大群古民居古建筑?!币虼苏f,對佛堂鎮歷史文化的保護,僅從探索義烏商業文化的根,就有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2.2 古建筑與古街區

民居是我國民間建筑中數量最多形態體制最豐富,生活氣息最濃郁的一種建筑類型[2]?;罩萁ㄖ⒚窬咏ㄖ频搅藰O至。在中國有史以來的民居建筑中,徽州民居是一座高峰[3]。佛堂鎮內現存傳統民居百余幢,大多是清朝時期與民國所建,建筑形式與細部特征因建造時期不同而有些微變化,但總體上又有獨特的地方風格,與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比較,雖同為粉墻黛瓦,佛堂的古民居卻不同于一般的江南民居,其外觀傳承了徽州民居的馬頭山墻,但在細部裝飾及建筑結構、構造方面又融入了獨特的地方木雕、石雕、磚雕工藝,并且雕刻的花飾、圖案內涵豐富,技藝精美。

佛堂老街由“直街”、“商會街”、“浮橋頭橫街”、“鹽埠頭橫街”、“新碼頭橫街”和南北走向兩條“副街”組成。老街總長約2000多米,建筑總面積約3萬平方公尺。其建筑年代絕大多數為清、民初時期?!爸苯帧笔枪欧鹛玫纳虡I中心、商業主街。從南到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與由北向南的義烏江水流形成逆向呼應。江下游為上街,江上游為下街,內含“招財進寶,肥水不外流”的寓意。

3 古鎮新貌――開發利用

隨著人們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意識日益強烈,如何保護好佛堂古鎮并且充分利用其歷史文化資源已例入本地政府的議事日程。政府認為將旅游開發與保護歷史遺存結合在一起無疑是佛堂可持續發展的最可行之路,中國的歷史古城兼有保護和更新的雙重要求[4]。

根據規劃編制要求,佛堂保護開發構想以突出“清風商埠”、“佛教圣地”、“山水名鎮”三大主題為主,并以此來發掘體現古鎮的商業文化,構建古鎮的旅游開發項目。

“清風商埠”以挖掘、恢復再現古鎮歷史上的繁榮昌盛的濃重商業氣息為主的古商貿人文景觀的保護。

“佛教圣地”以“渡磬寺”(古佛堂)的恢復性的重建為主的佛堂地名發祥的宗教文化景觀的保護。佛堂鎮名本身就極具佛教意味,鎮內的渡磬寺、蟠龍寺、朝江府都具有濃厚的宗教人文歷史遺韻。并與久負盛名的雙林寺、云黃寺相銜接,“佛教圣地”名副其實。

“山水名鎮”指對依鎮而行的義烏江,穿鎮而過的蒲川(東風河),矗立古鎮南北兩端的百年古樟以及古浮橋、碼頭、祠堂、牌坊、戲臺、商會、會館、官廳、老街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吳海燕.義烏市佛堂歷史古鎮旅游開發規劃研究[J].規劃師,2005.(8):37~38.

[2]徽州文化全書(20卷本)[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3]王頌,司麗霞.論傳統民居建筑文化觀[J].小城鎮建設,2008(12):40~42.

[4]阮儀三,嚴國泰.歷史名城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旅游發展[J].城市規劃,2003(4):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