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不毀鄉校范文

時間:2023-03-25 00:59: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子產不毀鄉校,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基本情況及成效

2013年,福建省在10個縣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重點扶持特色水果(重點柑橘)、蔬菜、食用菌的冷藏保鮮和烘干設施的建設。項目惠及95個專業合作社和40個農戶,共建設完成初加工設施328座,其中組裝式冷藏庫257座,簡易冷藏庫12座,普通烘房1座,熱風烘房53座,多功能烘房5座,增加冷藏能力2.3萬噸、烘干能力200噸/天,帶動近3億元投資。

一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顯著。福建省新建的大部分補助設施已投入使用,初顯成效。據初步測算,10個項目縣通過初加工補助項目的實施,果蔬食用菌冷藏保鮮和烘干加工增值超過20%以上,產后損失率下降10%,大大促進了農業減損增效、農民增收,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使用、當年見效的目標。如,福安市帝田水果專業合作社建設3個100噸的組裝式保鮮庫,6月13日正式建成,趕在葡萄收獲季節投入使用。經過近兩個月的運行,為社員及村民預冷葡萄鮮果3760多噸,比運到5公里外的賽岐鎮保鮮庫進行預冷節約成本25萬元;每斤葡萄經峰期保鮮后可增收0.61元,贏利25.7萬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閩清縣海西匯農果蔬專業合作社建設5個100噸的組裝式保鮮庫,冷庫建成后,已保鮮儲存柑橘250噸,平均收購價每斤0.71元,保鮮兩個月后批發價每斤0.95~1.05元,入庫前后價格相差30%~35%,損失腐爛率比往年下降35%,增加利潤20%~30%;保鮮儲存西蘭花200噸,平均收購價每斤0.82元;儲存兩個多月后,批發價每斤1.8~2.10元,增值十分顯著。該合作社下屬十幾個分社,共聯結1000多農戶,都希望明年能繼續得到冷庫建設的扶持。古田縣興源食用菌合作社建設100噸組裝式冷藏庫3個和50噸組裝式冷藏庫1個,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4個庫可以貯存杏鮑菇干品35噸,通過冷藏庫保鮮干品價格基本可以翻番,扣除電費人工等成本,增加經濟效益50%以上;通過補助項目建設的冷庫,預計每年可以增加收入60萬元。漳浦縣規模較大專業合作社冷庫建成后,將部分的冷庫租給周邊的農戶使用,既方便了農戶也充分發揮了冷庫的使用效率。

二是均衡市場,穩定價格的作用明顯。通過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明顯地改善了果蔬菌產后初加工條件,使得田間水果、蔬菜、食用菌采收后能有條件迅速進入冷藏保鮮。農民能夠根據市場行情決定采收和上市時間。避免了集中采收,集中上市,引起市場價格波動、物濺傷農現象的發生。

三是提升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的設施和技術水平。新建的冷藏和烘干設施標準高、質量好,通過初加工設施的建設和使用,不僅改善了福建省水果、蔬菜、食用菌等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條件,同時,帶動農戶形成了“學技術、用技術、建設施、促增收”的良好氛圍,使更多的農戶掌握了果蔬、食用菌產后初加工適用技術,提升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技術水平。

四是項目的示范帶動作用良好。通過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獎補對象示范帶頭作用,讓廣大農民意識到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重要性,調動了大家建設冷藏庫等產地初加工設施的積極性,很多專業合作社農戶紛紛要求建設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設施。

二、主要做法

1.高度重視,強化政策配套和機制建設

2013年是福建省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的第一年,福建省對此高度重視,農業廳分管領導及有關處室負責同志多次向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的有關領導和處室負責人進行了溝通匯報,加工局領導也多次來福建省調研指導工作。為加強項目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省里成立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省財政安排了專項工作經費,用于組織方案制定、政策宣傳、本地化設計、技術指導培訓和項目驗收督查等。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農業工程技術研究所為省級技術依托單位,具體負責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的技術指導與培訓。同時積極向省領導、省級相關部門溝通聯系,爭取相關的配套政策,省委省政府9月份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閩委發〔2013〕9號),其中明確了“對于農產品初加工項目用地,符合農業生產設施用地和附屬設施用地條件的,將免于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據此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和農業廳聯合下發了《關于支持現代農業發展規范設施農用地服務的通知》,該政策的出臺,簡化了初加工設施建設用地審批手續,保證了項目的順利實施。各項目實施縣也都加大了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和業務指導力度,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領導掛帥,農業局、財政局等有關部門組成的領導機構,協調解決項目實施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部分縣采取了整合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經費等措施,用于農產品產地初加工項目,提高了設施的補助標準,減輕了建設單位負擔,不少地方還安排了必要的工作經費,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

2.結合實際,研究制定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方案

根據近兩年的調研情況,立足福建省實際,本著突出重點,扶持優勢主產區等原則,省農業廳和財政廳研究制定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方案,確定2013年中央獎補資金全部用于補助當年新建水果(重點柑橘)、蔬菜、食用菌冷藏保鮮和烘干設施。按照福建省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分布情況,結合各地現有的工作基礎、當地政府重視程度和農戶及專業合作社的積極性等情況,確定閩清縣、福安市、古田縣、仙游縣、惠安縣、漳浦縣、平和縣、連城縣、建寧縣、順昌縣10個優勢特色農產品主產縣為2013年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建設試點縣。10個項目實施縣也都按照省里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結合本縣的實際,制定了突出本縣特色的項目實施方案。如平和縣重點扶持溪蜜柚主產區的4個鄉鎮的7個專業合作社建設蜜柚100噸組裝式冷藏庫,閩清縣以柑桔和食用菌為主導產業,重點扶持6個專業合作社建設100頓和50噸組裝式冷藏庫,體現了突出產業特色和集中連片建設的原則。

3.精心組織,做好宣傳培訓和項目啟動工作

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時間緊、任務重、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工程技術要求高,做好宣傳培訓工作至關重要。2013年4月份,按照農業部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的統一安排,福建省組織10個項目實施縣農業局負責人和技術骨干20多人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培訓班。緊接著福建省農業廳在福州召開了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安排部署會,部署啟動了2013年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對參會的項目實施縣農業局局長、農產品加工技術骨干進行了培訓。省里還統一印制《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設施建設申請表》并發放給10個試點縣,制定農業部農產品產地初加工惠民工程示范點統一牌匾(規格70cm×50cm),在福建農業信息網上舉辦了一期在線訪談,就“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有關問題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廣泛宣傳補助項目的政策內容和重要意義,加強對農民的宣傳引導,切實做好內容講解、答疑解惑等工作。7月24日,在福州舉辦全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培訓班,邀請加工局、省財政廳領導和有關農產品加工專家、教授對實施縣農業局負責人、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建設單位負責人、技術人員就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政策和果蔬冷藏保鮮、干燥加工技術、設施及發展趨勢等內容進行培訓。各項目實施縣也圍繞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的政策及初加工設施的技術要求等內容,對項目試點鄉鎮、村負責人、工作人員和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戶代表進行了培訓,并采取組織有關技術人員走村入戶,印發培訓材料、明白紙,組織項目現場會,報紙、電視、廣播專題專欄宣傳報道等形式,進行廣泛的思想發動、政策講解、技術培訓和輿論宣傳,達到了很好的宣傳培訓效果。初步統計,全省產地初加工項目培訓達到3000人次左右。

4.規范操作,做好項目組織實施工作

指導督促10個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實施縣制定本縣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設施的本地化技術方案,同時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管理辦公室成員分組分赴10個實施縣考察落實補助項目的實施情況。各縣農業局和財政局也積極配合,在組織項目申報前,進行了全面深入的摸底調查,力求充分掌握專業合作社、農戶的建設意向,在此基礎上組織申報,本著盡量向主產鄉鎮集中的原則,進行篩選優化,確定補貼對象,多數縣優先安排果蔬、食用菌專業合作社作為項目實施單位,提高了項目集中度和推進效率,在申報審批過程中,各地嚴格按照有關程序要求,堅持公開、公平、公正,逐級上報、逐級審批,并在村級實行公示制度。

5.嚴格驗收,發揮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資金的補助效益

為全面實施好2013年福建省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嚴格項目驗收,規范驗收程序,確保項目建設的科學性、規范性和建設任務的高質量完成,省農業廳和財政廳聯合印發了驗收考核方案(閩農計[2013]285號),明確了驗收考核的原則、內容、方式和程序,召開了全省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驗收考核部署會,成立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省級專家組,各項目縣結合實際制定本縣具體的驗收考核方案,成立由縣農業局、財政局和省級專家組的成員組成的驗收組,通過實地測量、核對質量標準和技術規范等措施,對補助設施進行全面驗收,驗收合格的及時兌付獎補資金。同時福建省正在組織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和福建農林大學的專家編寫《福建省特色農產品貯藏保鮮與干制加工技術手冊》,加強設施使用的技術指導,確保建成的設施管理好,使用好,使其真正在農產品減損、提質、增效方面發揮作用。

三、存在問題

1.獎補建設資金相對不足

合作社、農戶建設冷藏庫的積極性很高,申請數量大,但限于項目額度,相當部分有意向的合作社和農戶沒有得到建設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群眾的積極性。

2.獎補設施規格存在局限

福建省果蔬、食用菌主產區的專業合作社種植規模都較大,且南方氣候的原因,需要的冷藏量也較大,最大100噸的冷藏庫規格偏小,無法滿足冷藏需要。

四、政策建議

1.增加獎補資金

建議中央財政加大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獎補資金的投入,擴大實施的區域,滿足更多農戶和專業合作社的需求。

篇2

我的雜文觀:曲徑通幽、曲筆春秋又內含“殺氣”(憤怒、激越、尖銳、逼人之氣),這是雜文的一大傳統,“殺氣”應當繼承,沒有這點氣,雜文不過一圍棋盤上無眼的死棋;但“曲筆”當與時俱進,在一個普世價值觀必將潤澤國民的國家和時代,“直言”應大行其道。倘若“殺氣”之魂依托“直言”之體,再穿上層出不窮、奧妙無窮的語言藝術之外衣,新時期的雜文魅力之于讀者,儼然李小龍之于影迷。

俗話說的好,“誰人背后不罵人,誰人背后不被罵”,人無完人,自古以來,掌握權力的官員,少不了被人說三道四、指桑罵槐,一些領導挨罵后,怒不可遏,比如那個周厲王,有的是辦法讓罵他的人吃不了兜著走,目的是達到了:人人都成了啞巴,見面也只能“道路以目”,可結果呢?不出三年,他就被趕下臺流放了;有的領導即使挨罵,也常常能冷靜地從“罵”中取長補短,比如魏征常年犯顏直上,就算唐太宗氣得吹胡子瞪眼,終究還是能察納雅言。

一個官員領導如何對待“挨罵”,體現了他的政治道德水平。

從去年到今年,全國陸陸續續發生了一系列“官員領導挨罵”的新聞,遠的如重慶的“彭水詩案”、山西“稷山文案”、海南“儋州網案”,近的如“陜西志丹的短信黃段子案”。除了“彭水詩案”得到善終外,其余都以“罵人者被嚴懲”而告終。

我不知道前述動輒對“罵領導者”舉起誹謗大棒的官員領導們是否博覽群書、是否讀史,想來作為為官一方的政治精英,不從浩瀚的歷史里獲取安邦惠民的從政規律,不明史知興替正衣冠,說不過去吧!

春秋戰國時,鄭國有國人聚集議論政府的“鄉校”,大概是百姓言辭犀利毫不留情,所以有官員惱羞成怒要關閉“鄉?!薄`崌┫嘧赢a知道后是這么看這件事情的:“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狈g成經典白話文就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聽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子產先生的政治道德很有現代味兒,作為一個公權掌握者,權力來自于人民,自然要接受人民的監督,無論這種批評辱罵有沒有道理和根據,它更多是一種情緒的宣泄和意見表達渠道不暢通后的另類表達。其實,出現這類表達本身也多少說明“挨罵者”自身的不足,想一想,為什么沒有人拿包拯、海瑞惡搞,沒有人拿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編段子?屢屢成為惡搞或編段子看笑話對象的領導官員,別惱羞成怒下“誹謗罪”的定論,先拿自己比對一下那些受人敬重的領導楷模才是。

還有一段更絕的“挨罵”。“在這件事情上,杰斐遜(總統)使用的語言,是冷酷無情、一心一意保全自己權柄的一個暴君的語言。野心是他的罪惡,他也將因此受到懲罰。陰謀是他的愛好,但陰謀也將打亂他的計劃和奪去他的權力。他為化墮落,他的應受譴責的行為將使他名譽掃地和被人辱罵……”這段罵詞夠狠吧,這是兩百多年前美國人罵當時總統杰斐遜的話。即便如此,杰斐遜強忍怒氣依然說:“他們選中了我來擔任這一榮譽的角色(總統),同時又以世上任何國家前所未聞、見所未見的這種兇惡方式來攻擊我。我將保護他們造謠與誹謗的權利,而且我仍將珍視這一權利的繼續維持……”杰斐遜對“挨罵”的容忍態度讓人感到軟弱,不過他的一句話大概會讓人完全改變看法――“如果一個政府在批評面前站不起來,就該”。

無論是子產還是杰斐遜,他們對待“挨罵”的本質,不僅僅是一種道德修養,更道出了一種政治規律――權力和監督之間如何實現一種平衡。作為官員領導,他必然是一位公眾人物,他被賦予了掌握公權的特權,而權力是一柄天然的雙刃劍,要遏制劍的惡刃,必然要在“受監督批評”層面讓渡相當的權利,以此達到公權不偏不倚的平衡。

篇3

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與幾個弟子在周游列國的途中被困于匡地,生命安全遇到嚴重威協。就在這種情況下,孔子說出了上面這段震人心魄的話。絲毫不見面臨危難的惶恐焦慮,有的卻是樂天知命的從容自信。他堅信“天之未喪斯文”,個人的生死已與“斯文”的存亡緊密相連,文化生存的悲情已與個體生命的感受合而為一,維持和延續“斯文”,已成為他生命價值的全部。

有學者曾說:孔子以前的中國文化,都收在孔子手中;孔子以后的中國文化,都是從孔子手中放出來的。此話也許有點夸張,但如果說孔子的一生,是為繼承和傳播“斯文”而竭盡全力的一生,則不為過分。作為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大貢獻與影響的人物,孔子對于“斯文”價值的理解與認識,他對于文化生存發展問題的看法,他為繼承和傳播斯文而努力不懈的精神,都很值得我們深入研究。本文想就這些問題作一探討,就教于方家。

什么是“斯文”?“斯文”就是文化。就孔子的時代而言,就是指唐虞夏商周以來華夏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傳統。所謂堯舜“煥乎其有文章”,“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此即孔子所謂“斯文”。

提到“斯文”,人們往往只想到詩書禮樂??鬃右栽姇Y樂教授弟子,詩書禮樂在孔子對傳統文化承傳中的作用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詩書禮樂只是文化的載體和外殼,并非孔子所謂“斯文”的全部和本質。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孔子所要承傳的“斯文”,并非就是幾本古代典籍和幾種古代禮儀器物,而是超越文獻器物層面的、體現于詩書禮樂等文化載體中的內在文化意義和文化精神。

“文化”這個概念,本來就很復雜,加之當今市場上“酒文化”、“茶文化”、“性文化”乃至于“廁所文化”紛紛面世之際,文化的本質更是如墜煙云、面目不清了。要而言之,文化應當是一定的人群(通常為一民族)共有的、社會承傳著的知識和觀念的總和。文化當然包括各種實用的知識,如科學知識、生產技術等,但體現一種文化特質的,則是其行為標準、價值觀念、審美觀念、世界觀和信仰等等。文化作為一個整體,應當包括現實關心和終極關心兩個層面。所謂現實關心,即關于政治、經濟等現實性事務,而所謂終極關心,則是一個民族關于人類生存的根本意義、價值、目標、方向、信仰等共同信念。我們可以把后者稱之為深層文化精神。筆者認為,孔子所欲承傳的“斯文”,核心就是這樣一種深層文化精神。這種深層文化精神在孔子思想中的具體內容就是其“仁”道理想?!叭收呷艘病保叭省本褪侨松膬r值和意義,“成仁就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叭省笔强鬃铀枷塍w系的核心,是孔子所理解到的傳統深層文化精神的核心。

“斯文”所標示的深層文化精神價值,是超越的而非現世的,是道義的而非功利的,是高尚而非鄙俗的,是文雅的而非野蠻的。正因為如此,這種價值往往易于被世俗之人所忽視遺忘。尤其是在社會發生巨變,人們普遍迫于眼前政治、經濟的具體目標,急功近利,疲于奔命的時候,這種人文精神的價值更是會被人視為“迂闊而遠于事情”。孔子所處的時代,情況就是如此。只有少數像孔子這樣具有深切的文化生存悲情與文化生命意識的人,才能自覺體悟并高揚人文精神的價值,從而為“斯文”的承傳執著奮斗??鬃釉诋敃r被人認為迂腐而不被重用,原因就在于此。而孔子在后代越來越贏得人們的敬意,原因也在于此。

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形成發展,當然要受到特定時代經濟、政治因素的種種制約和影響,但一種文化傳統,尤其是其深層文化精神,一經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主體性,成為一個具有生存、進化、適應能力的文化生命。

孔子正是把文化傳統當作一個活的生命來看等的。正因為是一個活的生命,所以孔子認為,文化的發展,“斯文”的承傳,應當是有“因”有“革”,有“損”有“益”?!耙笠蛴谙亩Y,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如果只有“革”而沒有“因”,文化就斷絕了,生命就死亡了。相反,如果只是“因”而不“革”,文化就停滯了,生命就僵化了。因此,因革損益,乃是一個民族文化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

以前人們常說孔子是保守派人物,并常常著眼于政治、經濟方面來談孔子的保守性。其實,從政治、經濟問題來看,并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說明孔子是保守的。對春秋時期的從事政治經濟改革的大政治家如子產、管仲等人,孔子都曾給予很高的評價。子產不毀鄉校,孔子曰

:“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去世,孔子為之流涕,稱贊他是“古之遺愛”(《左傳》昭公二十年)。孔子雖然批評管仲不儉,不知禮(《八俏》)但卻又高度贊揚管仲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政治業績,稱贊他“如其仁,如其仁”(《審問》)。對于當時以陪臣執國命的新派人物,孔子也并非一貫視如仇讎,墨子甚至說:“孔某為魯司冠,舍公家而奉季孫。”至少對在魯國獨攬朝政的季孫氏,孔子并沒有作過任何直接的批評??梢姡f孔子在政治上是保守勢力的代表,并無充足的理由。

在經濟問題上,人們用來論證孔子保守的主要證據,是說他反對魯國用田賦。其實對這件事,孔子當時并未公然反對,更沒有阻攔。季康子欲以田賦,主動來向孔子請教??墒菃柫巳危鬃佣紱]有發表意見。可見他并不想以自己的意見來影響某一項具體經濟改革的實施與否。他只是事后私下對弟子冉有談了自己的個人看法。而他之所以不贊同田賦,其用心并非針對某一種經濟措施,而是出于“施取其厚,事取其中,斂取其薄”的愛民思想(見《左傳》哀公十一年),反對加重民眾的負擔。其出發點是一種超出了經濟目的的文化理想的考慮。

要而言之,孔子基本上屬于一個文化人,而非政治學家或經濟學家,他所關心的重心并不是要阻撓(當然也不是促進)某項具體的政治或經濟制度的變革,他關切的是他所理解到的深層文化精神(其核心是仁愛)的存亡斷續問題。他用以評價人物或事件的標準,是在于文化本位的仁道精神,而不是我們后人所說的政治或經濟上的進步或倒退,革新或保守之類。在孔子看來,文化生存的問題實大于且高于政治、經濟層面的問題。孔子雖然也曾一度從政,但從政在他看來只是實現其文化理想的手段而已。作為他從政期間的一大杰作的“夾谷之會”,其文化意義也遠遠大于政治意義,所謂“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主要還是維護了華夏文化的尊嚴。

如果說孔子在政治經濟上是保守派這個觀點很難成立,那么,說孔子在文化精神的承傳問題上持相對保守的態度,則是不無道理的。

孔子及其所開創的儒家學派,從一開始就是以直接繼承殷周前代文化的面目出現的?!肚f子·天下篇》說:古之道術“其在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霸姇Y樂”是前代文化的載體,而所謂“多能明之”,不同于后來“百家之學”的偶爾“時或稱而道之”,是一種明確的理解與接受。聯系孔子“信而好古”,“好古敏求”的精神及其對三代文化特別是周文化的響往與贊譽來看,以孔子為代表的鄒魯先生們的確是以繼承一脈相傳的前代文化傳統為己任,具有強烈的文化承傳意識。而春秋時代的魯國,保留前代文化最為完備,也為孔子及其弟子們承傳前代文化準備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與此不同的是,后來“百家之學”中的其他各派,普遍帶有反傳統的色彩,與孔孟儒學以繼承和維護傳統文化為主的基本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參見拙文《從<莊子·天下篇>看先秦學術史的幾個問題》,載《哲學研究》一九九年增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孔子在對待文化傳統問題上的態度,相對來說,確乎比較保守。

但應當指出的是,孔子所要保守的,并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文化形式或儀文制度,而是體現于所有古代文化形式中的深層文化精神?!岸Y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禮樂的器物層面和儀文層面并不重要,當然可以也應當變革、損益,所以,“麻冕,禮也,今也純;儉,吾從眾?!?《子罕》)“觚不觚”,也可以勉強“觚哉,觚哉”!(《雍也)“行夏之時,乘殷之略,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衛靈公》)具體的儀文器物,禮儀形式,書可擇其適用者用之,當然也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損益創新。政治制度、經濟模式,同樣也是如此。

孔子所欲固執而承傳的,是超越器物儀文層面和政治經濟層面的深層文化精神。這種深層文化精神在孔子看來,是從堯、舜、禹、湯、文、武以來一脈相承,不曾廢墜,也不可廢墜的。所謂“仲尼祖述堯舜,文武”(《中庸》),“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正表現了孔子對于這一深層文化精神傳統的執著信念與承傳意識。要說孔子“保守”,其保守性主要就體現在這一點上。孔子之所以被人視為傳統文化精神首屈一指的傳人和代表者,與他這種帶有“保守”色彩的文化承傳意識是分不開的。

當然,這種深層文化精神一脈相傳,并不等于一成不變。因為在這種文化精神的核心的仁道理想中,就包含著肯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的內容。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作為文化精神的主體的人在承傳前代文化傳統的過程中,應當也必然會對之加以擴充與創新。事實上,孔子所理解到的深層文化精神的核心的“仁道”精神,雖然可以在堯舜禹湯文武所代表的古代文化傳統中找到其淵源,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包含了孔子本人的擴充與創新。

但是,擴充與創新,同斷絕與廢墜,是根本不同的。在孔子看來,傳統文化精神盡管可以損益,但繼絕與廢墜,則是絕對不可以的。他之所以堅信“天之未喪斯文”,即源于這樣一種信念。

深層文化精神是一個民族顯示其內在生命特質以區別于他民族的標志。一個民族之所以以區別于其他民族,并不只在于衣食住行等器物層面上的不同,也不在于經濟模式與政治制度上的不同,主要的區別在于某種集體的深層文化精神。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這種文化精神,那么即使這個民族作為生物的存在(種族)依然子孫繁衍,但實際上作為民族已經不存在了。因此,文化傳統的繼續,實具有關乎民族生死存亡的意義。所謂“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八佾》)孔子雖說:“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孟子·滕文公下》),但有君無君的問題同文化精神存亡繼絕的問題比起來,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這種強烈的文化生存和承傳意識,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形成了一種“為往圣繼絕學”的學統。中國文化之所以有經久不衰的強大生命力,與此有關。

每當社會政治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革的歷史轉折的時期,原有的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就必然會受到程度不同的沖擊,面臨考驗,甚至出現存亡繼絕的危機。

春秋戰國時期,正是中國古代社會發生大變革的時期,孔子的時代,人們受政治、經濟變革的功利目的的驅動,“斯文”的價值已受到相當程度的忽視。夏商周以來的文化傳統,顯然面臨著相當的危機??鬃佣啻胃袊@:“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衛靈公》)“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八佾》):文獻的散佚,還只不過是斯文危機在文化載體問題上的表面現象。更重要的是在人們觀念上出現了蔑視斯文的傾向。棘成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顏淵》)文的價值已無關緊要。甚至在親受孔子之教的門弟子當中,也出現了這樣的苗頭。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先進》)政治經濟的功利目的,已經把讀書為學擠到了可有可無的地位。樂于經商的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八佾》),顯然也含有為了經濟價值而犧牲文化價值的考慮。宰予心安理得地向三年之喪的必要性提出挑戰,表現出對孔子所堅持的傳統仁道精神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孝道)的懷疑。當時整個天下禮崩樂壞,天子失官,“大師執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遼適蔡,四飯缺適秦……”(《微子》)專職文化人紛紛作為鳥獸散,“斯文”斷絕的危機,在當時確實已經觸目驚心。

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孔子仍然堅信“斯文”不會掃地,“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審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同上)孔子講到天與命的地方不多,也不曾對天命的含義加以發揮,但上面幾條點到天命之處,實具有某種宗教情懷和超越的含義。這本身也是一種深層的文化精神的表現。按照后來思孟一派儒家的發揮,文化精神仁道理想達到至高無上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一種帶有宗教情懷的超越信念,所謂“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中庸》)而在孔子的意識中,天之不喪斯文的信念,也已經與某種宗教情懷聯系在一起。這種超越信念當然也并非全無現實的依憑,“文武之道未墜于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子張》)只要真正有價值,斯文就不會墜地,文化就不當斷絕,并不在乎統治者的提倡與否,亦不在于“大腕”們贊助與否。

然而信念與可能性是一回事,文化傳統是否真能渡過現實的危機而承傳接續下去則又是一回事。社會巨變的動蕩時期,文化精神與普遍的客觀社會環境的沖突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往往是尖銳的。這種沖突在極端情況下恐怕未必不會導致某種文化精神的斷絕或消亡。世界文化史上這樣的例子是不少的。因此,文化傳統只有通過文化主體自覺的承接傳播,包括在承傳過程中的自我批判與改造工作,來回應新的社會環境提出的挑戰,才能生存發展下去。這樣的工作,往往必然地落在少數具有濃烈的文化生存悲情和文化生命意識,而且不計較政治經濟功利得失的知識分子身上。春秋末年,歷史選擇了孔子來擔當這一使命。

孔子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在“斯文”與客觀環境出現巨大矛盾之際,在政治、經濟問題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焦點的時代,仍然堅信“斯文”不可廢棄的價值,懷著帶有某種程度的宗教情懷的堅定信念,以“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殉道精神,執著民族深層文化精神的承傳接續,終身不倦地為“斯文”的繼承、改造和傳播而努力奮斗。

孔子曾試圖通過從政的途徑,來拯救“斯文”的危機,實現其仁道的人文理想??墒窃诳鬃又苡瘟袊慕洑v中,雖然在遇到嘲笑、譏諷的同時,也曾受到過相當的禮遇與尊敬,但終究沒有哪個政權正式任用他。盡管沒有人公然說斯文一錢不值,盡管也有人認識到“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預感到斯文終究還會有再振的時候,但彼時彼刻,卻似乎無人愿意負擔起供養“斯文”的代價。

這其中的原因,恐怕很難解釋為是由于孔子堅持要恢復某種舊制度,而當時的各國都已經是由新派人物當權的緣故。當時作為孔子人文理想對立面的,并不是某一種新興的或保守的政治經濟制度,而是整個社會的日趨鄙俗的反人文精神傾向。如果說孔子的目的只是為了維護舊的政治制度,則當時名義上的周天子尚在,孔子盡可以投奔其麾下,為重整周天下盡犬馬之力,然而孔子沒有也不會這樣做??鬃拥奈幕嬉庾R正體現于他絕不以犧牲自己的人文理想來迎合任何政治勢力,不管是新的還是舊的,恰好相反,他棲棲惶惶周游列國,正是為勸說各種政治勢力來適應他的人文理想。這與后來戰國游士簡練摧摩,練就三寸不爛之舌,懷揣一肚子奇謀詭計去為人主出謀劃策,是有本質的區別的。